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地价:指土地所有者向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7)建筑地段地租: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使用土地,获得建筑场所而缴纳的地租。

(8)城镇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内,在设定的土地开发程度、容积率等条件下,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按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时点法定最高出让年期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土地面积的区域平均价格。

(9)农地基准地价:在划分土地均质地域的基础上,以农用地纯收益为依据,采用对一定均质地域取样本地价数据加权平均作为农用地的基准地价。

10)标定地价:根据政府管理需要,评估的某一宗地在正常土地市场条件下,于某一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它是该类土地在该区域的标准指导价格。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流转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是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土地开发: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土地保护:指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并能保护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对土地的需要

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杜能圈: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遗迹农业集约化程度都呈圈层变化,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的一系列的同心圆

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土地肥力:指农用土地生产农产品的潜在能力

土地报酬: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

土地利用规模: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规模报酬:有“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

规模经营:指一个企业的规模扩大而获得的效益,而不是两个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一起所获得的效益

内部规模经济: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外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外部性:指一项经济活动不仅决定着自己的经济效益,而是给活动以外的第三者或者社会带来影响

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既要满足当代人对土地的需求,又要保证今后长远发展对土地的需要。

土地生产潜力:指土地能提供各种农副产品的潜在能力,亦可理解为未来时间尺度内,在一定投入水平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土地人口承载力:在一定时期,一定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一定面积

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人口承载潜力:指一定时间尺度内,用于食品生产土地的各项产品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

农业生态区:是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定的一个区域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指政府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编制并实施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以达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而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手段

土地利用规划: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

的实际状况,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所作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依法组织对序曲内全部土地的利用、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土地用问题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所做的安排

土地供给:土地供给是指可利用的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

土地需求:所谓土地需求,即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土地的供求平衡:土地经济供给与人们对特定用途土地的需求之间的均衡关系

区位地租:指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土地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均衡价格:所谓均衡价格,就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地租:是直接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是经营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垄断获得的超额利润

地价: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是地租和利率的比值

1、土地的确切概念是什么?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是什么关系?

答:确切概念:土地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关系: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联系;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在人类诞生以前尚未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时,这些特性并不存在,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

3、简述2017年土地分类状况。

答:一级类别12个: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

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它用地

72个二级类用地

讨论题:根据土地的特性于功能,人类应如何开发利用和管理地更为合适?如何反思现有的土地经济活动?

答:如何开发利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处理好当下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关系,就是要是实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要快速发展经济,又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破环生态环境

(2)切实保护耕地,保护城市蔬菜、副食品基地,保证粮食安全(3)在严格控制市区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在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的前提下,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原则,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集约利用”的方针和省市下达的建设用地目标,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最大限度,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4)坚持农用地占补平衡原则,根据占用耕地数量,充分发挥土地后备资源,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5)要加强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改进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技术手段,采用实地定点监测的方式,定期对规划确定的各种发展方向和范围执行情况进行技术检测,有效防止和杜绝随意更改规划用地布局的行为

反思现有的土地经济活动:

(1)存在土地强制流转损害农民利益现象,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速度明显加快,但人存在不少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发生

(2)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有状态,缺乏必要的引导,二是土地流转不规范,缺乏契约约束

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

答:(1)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

(4)农业经济者素质的提高

1、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答:(1)家庭经营型:家庭经营型包括种植业专业户、家庭农场等,它是通过合同

形式,接包其它农户转让的土地或承包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发包而形成的

特点: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核算,集体在产前、产中、

产后提供一定的服务

(2)合作经营型:合作经营型就是采用合作社的形式,通过农民承包土地入股的方式组成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特点:农民以入股的形式参加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的调配、划分

(3)企业经营型:企业经营型是指工商业资本、外国和我国港澳台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后形成的规模农业经营形式

特点: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农业经营

(4)规模经营型:指在保持分产承包、经济核算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在生产和流通的主要环节的合作经营或集体的统一服务,使分散经营的农户达到规模经营的效果

特点:根据提供统一服务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公司+农户”和“合作社+农产”等主要形式

2、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有哪些?

答:(1)建立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2)开放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3、决定城市土地适度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答:城市规模、城市人口的流入和流出、居民的效用水平、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城市规模就是有以上的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平衡关系所决定的

1、什么是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基本内容?

答: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基本内容:(1)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内容:作物的单产潜力研究、作物的适宜性评价、种植业生产潜力评定、畜禽业生产潜力的估算(2)人口承载潜力:人口发展趋势、人口营养水平、食物总需求量、土地的供给量和人口需求量的匹配,对策

2、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是什么,其内容包括哪些?

答:战略:在一定时期,一定行政范围内开垦增加的耕地总量不少于减少的耕地总量,从而使耕地总量保持稳定

内容:(1)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求平衡为目标

(2)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

(3)要有长远性

(4)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

(5)特别要追求质量的平衡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答: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和国务院的安排,每10~15年各级

人民政府编制或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级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土地供给能力及各项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每年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存在问题:(1)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

(2)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内容有待扩展。

(3)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手段尚不够完善。

(4)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对策:(1)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基础

(2)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

(3)健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决策制度

(4)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

(5)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手段

(6)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理论研究

1、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和土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制约因素。答:(1)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即后备土地资源。

制约因素:①具有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②具有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③具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④具有可供人类

利用的其他资源⑤具有最基本的交通条件。

(2)所谓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

制约因素:①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②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③社会需求④产品价格⑤土地开发利用计划⑥土地供给者的行。

2、中国耕地的供求关系有什么特点,如何促进耕地的供求平衡?答:特点:1985年以后,耕地丢荒面积逐渐增加,1996年提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思想,2004年又重申了这一战略思想,并提出严格维护“18亿亩耕地红线”,其目的就是要保证中国有足够的耕地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建立起粮食安全保证机制

对策:(1)要教育农民自觉珍惜耕地,大力提高土地生产率

(2)解决好林粮争地矛盾

(3)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增加耕地面积

(4)搞好废弃土地的复垦

(5)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

(6)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清除“空心村”,“空心镇”,把村庄和城镇中占而未用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减少农村建设占用耕地的数。

(7)进一步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的土地管理体制

1、马克思主义关于地租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批判了西方经济学认为地租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的错误观点,肯定地租的本质是土地经济关系的体现。马克思明确指出:“组来自社会,而不是来自土壤”。

第二,批判了西方经济学认为地租造成产品价格上涨的错误看法。马克思指出:“产品价格昂贵不是地租的原因相反地地租倒是产品价格昂贵的原因。”

第三,批判了西方经济学认为级差地租产生于土地自然差异的错误观点,指出级差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经营垄断,土地质量差异仅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基础。

第四,批判了西方经济学否认绝对地租的错误观点,阐明了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区别,明确指出产出绝对地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2、马克思的地价理论。

答: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地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地租地价理论,认为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马克思主义地价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如下方面:

(1)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

(2)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

(3)土地资本的折旧和利息同样决定土地价格

3、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答:(1)一般因素:经济发展状况、财税体制、相关政策、城市规划、城镇化发展速度、土地资源禀赋、土地产权状况

(2)区域因素:区段位置、基础设施条件、规划限制、环境质量(3)个别因素:宗地本身的条件的特征

4、我国土地价格管理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答:(1)建立土地估价制度

(2)建立土地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

(3)建立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定期公布制度。

(4)建立城镇地价监测公布制度

(5)建立土地供应计划制度和土地储备制度。

(6)建立土地交易最低限价制度。

改革:

(1)进一步明确“公共利益”的范围,适当减少征地数量,城市建

设用地不足部分通过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途径解决

(2)严格土地征收程序,切实维护农民集体土地利益,保障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诉讼权

(3)当前应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未来发展趋势是按土地市场价值进行补偿,并以多种途径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安置

(4)在确实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征收土地并给予足额补偿的条件下,应严格依法实施土地征收,保障国家建设对土地的需求

土地利用的内容:①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

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③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④土地开发

⑤土地保护

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

答: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

计算增值额的扣税项目包括(1)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所支付的金额(2)开发土地的成本、费用(3)新建房及配套设施的成本、费用,或者旧房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4)欲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5)财政部规定的其他扣除项目

土地增值额的税率实行四级超额累计税率:(1)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的部分,税率为30%(2)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未超过100%的部分,税率为40%(3)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100%,未超过200%的部分,税率为50%(4)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以上的部分,税率为60%

辨析征收和征用?试分析我国当前征地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征地制度改革?

土地征收:土地征收是指国家因建设的需要,强制地讲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收归国有,因而,又叫集体土地征用

土地征用:指国家因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强制收取集体或个人所有的土地并依法给予一定补偿的行为

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为例公共利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不同之处在于,土地征收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是国家将集体土地征为国有,不存在土地返还的问题;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是国家依法使用集体土地一段时间后,返还给土地所有人

作图阐述农业区位理论

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呈圈层变化。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的一系列的同心圆,被称作“杜能圈”第一圈据市场

距离最近,种植园艺作物,饲养牛奶等,第二圈发展林业,因为林业产品数量大,运费高,第三圈以非常集约的方式种植农作物,并实行六区轮作制,第四圈种植牧草及粮食,不实行集约生产,第五圈实行粗放的三年轮作制,第六圈放牧等

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目标及战略重点

问题:人口总量、劳动力适龄人口。老龄人口的三大高峰期的重叠出现,将给中国资源、环境、经济带来巨大压力;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供给压力大;北方地区和沿海城市发展受到水资源的严重制约;森林资源缺口很大;主要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保证率下降;工业生产的污染负荷日益增加,二氧化硫污染和酸雨危害日趋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

目标: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土地资源的质量组合与土地资源禀赋相适应;土地资源利用的时间安排与土地资源供给的时序性相协调;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的差异与特点,诱发各地区的发展活力

战略:保护耕地是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求平衡为目标;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要有长远性;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特别要追求质量的平衡

2.土地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有何区别与联系?

区别: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中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而土地经济供

给则是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联系:土地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

变动;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

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

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

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

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是什么?(1)建立合理的土地经营流转机制,实

现土地集中;(2)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实施小城镇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切实保护农民的积极性:①规范政府投入行为,加大

财政对农业投人力度,②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工商企业对农业增加投入,③规范农民经济行为,引导农民投入

论述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如何调控:

研究耕地的供求关系在于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及满足程度

非农建设用地

一般来说,所有的市场都按照一般的市场规律运行,但特殊商品除外如房地产品,在特殊市场环境下(投机行为)下,商品市场按照特殊规律运行。1.当经济处于稳定发展状态时,土地交易价格也遵循一般

商品的供求规律。地价会受政局稳定与否和经济繁荣或衰退。2.不管价格如何上涨,供给也不能增加。买涨不买跌主要是因为投机行为。

3.有价无市(经济萧条时期常见),只有价格没有需求者或有需求及低价但没土地供给

供需平衡措施:1.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功能分区,提高规模效益2.进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提高土利用效率 2.旧城区拆迁改造,盘活城市存量土地 4.实行城市土地立体利用,提高城市开发强度间接增加城市土地供给

利用地价杠杆调控土地供求关系:1科学对待地价变化,有关部门因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采取多种措施抑制土地投机炒作 3.地价下降时,必须减少土地供应量,还应以地价差距为依据 4.政府出让宗地

土地经济学 重点简答题

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建设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随之发生。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转移;有利于农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有利于农业的科技化投入,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生态化农业发展,实现土地和其他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循环农业:有利于农业市场化的形成;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扮演好自己在土地流转中的角色;从而确保农民收入增加、财政增收、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及其含义 方式: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出租是指承包方作为出租方,将自己承包期内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收取租金的行为。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 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1)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

土地经济学试卷(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土地经济:是指土地制度、土地利用、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经济关系及经济理论问题。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估价: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根据土地的权利状况和经济、自然属性,按土地在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收益能力,综合评定出在某一时点某宗土地或某一等级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的价格。 4、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5、土地市场:是指从事土地这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本质上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l、水田、望天田都是用于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望天田没有。(对) 2、土地供给决定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需求关系。(错) 3、土地供给量增大,土地价格必定下降。(错) 4、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的。(错) 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面积保持不变时,资本或劳动每一投 入单位的边际产品通常随着该种投入数量的增加而下降。(错)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规定,参加拍卖活动的竟买人一经应 价,不得撤回,当其它应价人有更高应价时,其应价即丧失约束力。(对)

7、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县级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对) 8、当某类用地的地价上升或下降时,会引起该类用地经济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对) 9、由于在物理形态上房屋不能离开土地而存在,因此房屋产权和土地产权是不可分的。(错) 10、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错)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 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4.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 D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5.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 B )。 A、土地的经济供给 B、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102条)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C )。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C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D )。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1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21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22(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叫做( C )。

土地经济学题库

《土地经济学》章节作业、思考题(按章节先后排列) 一、单项选择题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土地的概念 地水面。 2.土地的特性 (一)自然特性(1)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 (2)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 (3)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 (4)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 (二)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E SP=0 经济供给——0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地价:指土地所有者向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7)建筑地段地租: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使用土地,获得建筑场所而缴纳的地租。 (8)城镇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内,在设定的土地开发程度、容积率等条件下,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按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时点法定最高出让年期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土地面积的区域平均价格。 (9)农地基准地价:在划分土地均质地域的基础上,以农用地纯收益为依据,采用对一定均质地域取样本地价数据加权平均作为农用地的基准地价。 10)标定地价:根据政府管理需要,评估的某一宗地在正常土地市场条件下,于某一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它是该类土地在该区域的标准指导价格。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流转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是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经济学考点总结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 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自然特性:位置的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名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 度,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资产流转(土 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研究的是土 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 研究方法:抽象思维、系统分析、微观与宏观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 ★土地利用: 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内容:⑴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⑶编制土地利用规划;⑷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⑸土地保护 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影响因素:(土地能否被利用及利用效率高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各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表现出的作用不同生产力水平较低 时,自然因素是第一因素,提高后,人类具备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较高 能力,就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方式 ★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 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原 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小于1,设在产品中心消费 区;大于1,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等于1,之间的任何一点劳动系数=劳 动成本/地域重量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问题与对策: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A城市规模大,人流物流剧增,公共设施不堪重负、工业布局、土地区位利用不合理、交通堵塞B从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调整开始, 借鉴城市布局原理,优化城市空间各项用地,特别是各功能区的组合关系。 遵循土地分区原理调整城市不同类型土地利用 中小城市:1.以土地利用的区位原理为基础,在分析土地利用区位效益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安排好各业用地;在分析研究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 宏观角度规划好功能区的空间组合。2.充分研究各个中心城市的形成过程特 点与城市定位,并据此确定预期相适应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3. 注重市场机子的调节作用。

最新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土地经济学重点

土地经济学 土地是有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现实的土地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 (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的功能 (一)承载功能 土地由于其物理特性,具有承载万物的功能,因而成为人类进行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成为人类进行房屋道路等建设的地基。 (二)生育功能 在土地的一定深度和高度范围内,含有许多滋生万物的生育能力,如土壤中含有许多营养物质以及水分,空气,还可以接受太阳光、热等,这些事地球上一切生物生长,繁育的基本环境和条件。 (三)资源功能 (四)生态功能:土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本系统 (五)财产和资产功能 土地的分类:按照地貌特征分: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按照土壤质地分:黏土、壤土、沙土 按照土地生产能力分: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分:集体所有、私有等 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同时又是经济问题 垦殖系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面积/用地总面积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用地总面积 土地利用系数=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 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土地利用的原则:(1)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 (2)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5)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农业区位论——杜能《孤立国》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农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终极版

土地经济学(第三版)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土地资源: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作为人类生 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 二、土地资产: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力 三、土地的特性 A 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的原始性 2)土地面积自然总量的绝对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不可搬动性 4)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5)土地的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 6)土地利用的生态整体性、多异性、多样性、 B土地的经济特性 ①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②土地利用中土地用途和地价变动的滞缓性 ③农业用地和城乡建设用的均有一定的合理利用的集约度 此外,还存在有土地利用的适度规模性和集约性、粗放性;土地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土地和土地市场的特殊性;土地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及土地价值的二元性 四、土地的功能

A 承载功能 为人类提供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基地、场地、空间、道路和立足地,而成为生存和生产活动的基地在发生作用。 B生育或生产功能 土地作为基本生态环境要素、基本资源和生产资料,为人类社会和生命系统提供产品所具有的生育和生产功能,包括为人类和一切生物提供各种必须的生物产品、营养品和矿产品、原材料和动力资源。 C可耕功能 D资源功能 土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E土地的其他功能 ①土地的生态功能 ②土地用途与功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 ③土地的资产积蓄和增值功能 ④土地的景观功能 第二章人地关系理论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 1、概念: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已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 一、名词解释: 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 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Importance for Aki 第一章导论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特性:①自然特性(位置固定、面积有限、质量差异、功能永久) ②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 国土:①狭义(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 ②广义(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土地分类:地貌特征、土壤质地、生产能力、利用现状、权属性质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查、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分区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规模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归结起来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它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 ———————————第一编土地资源利用———————————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土地开发:把尚未利用的土地经过清理、政治,使之投入利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 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对土地的需要。 土地综合利用:在各个地区除了种植一种最适宜的农作物,同时要尽可能种植各类农作物,发展林牧渔业,把各种土地都充分利用起来。 土地专业化利用: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适当的“集中连片”,以便于进行专业化管理和专业技术指导。 土地利用效益:①经济效益(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②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后果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土地利用的目标:①经济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 ②生态目标(保护土地利用的良好生态系统,这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③社会目标(也是现代人生活所要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中国利用土地的基本原则:①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 ②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 ③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④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⑤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 第三章土地分区利用 土地区位: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区位)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①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复习版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复 习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5个)、填空(2*8)、简答(5-6个)、辨析(1-2个)、论述(1-2个,主要是土地退化、可持续利用、粮食安全这三个方面)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2辨析 (1)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 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2)土地和土壤 土地和土壤不同,土壤是土地的构成部分中诸多自然因素的一种。 (3)土地与国土 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的总称:领土、领空、领海。 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义。 (4)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3土地的特性(填空) 1)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有限性、不可代替性、多功能性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简述题

土地经济学简答题 第一章 简述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P4 一、位置固定性,决定了人类只能就地利用土地。 二、面积有限性,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 三、质量差异性,要求人们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确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 与布局,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综合效益。 四、功能永久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了客观要求与可能。 1.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P5 一、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一系列土地问题的产生,譬如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 二、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要求人们在确定土地利用方向时一定要进行详细勘察,做出长期周密的土地规划,决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更。 三、报酬递减的可能性,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增加投入时,必须寻找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适合度,确定适当的投资强度,并不断改进技术以便提高利用效益,防止报酬递减现象的出现。 四、利用后果的社会性,要求任何国家都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土地利用进行宏观的规划管理、监督和调控。 第二章 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措施。P31 一、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使制定的规划有法律保障。 二、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全国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向、结构和改良措施,使之既能满足 农业需要,又能提供非农业场所。 三、改革完善土地使用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市场。 四、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防止耕地流失。 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P34 一、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即首先要要保证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用地。) 二、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坚持资本集约与劳动集约型相结合,又 必须保有一定面积的耕地,努力扩大耕地。) 三、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要求因地制宜、集中连片,便于管理和分工。除种植 最适宜的作物之外,同时要尽可能的各类农作物;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又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增加经济效益。) 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五、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协调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章 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其阶段分析。P46-55 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阶段分析: 在第一阶段,平均报酬处于递增状态,从而增加劳动投入能带来总报酬更大比例的增长,因

《土地经济学》考试复习重点

外的陆地及其在河、湖泊、水库和池塘等陆地水面。 2.土地的特性 (一)自然特性(1)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 (2)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 (3)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 (4)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 (二)经济特性自然供给——E SP=0 经济供给——0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15、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16、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17、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19、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 2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2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