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物理大题答题书写要求规范

高考物理大题答题书写要求规范

高考物理大题答题书写要求规范
高考物理大题答题书写要求规范

高考物理大题答题规范

一、必要的文字说明

必要的文字说明的目的是说明物理过程和答题依据,有的同学不明确应该说什么,往往将物理解答过程变成了数学解答过程.答题时应该说些什么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考虑:

1.说明研究对象(个体或系统,尤其是要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求解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研究对象的转移和转化问题).

2.画出受力分析图、电路图、光路图或运动过程的示意图.

3.说明所设字母的物理意义.

4.说明规定的正方向、零势点(面).

5.说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临界条件.

6.说明所列方程的依据、名称及对应的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

7.说明所求结果的物理意义(有时需要讨论分析).

二、要有必要的方程式

物理方程是表达的主体,如何写出,重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写出的方程式(这是评分依据)必须是最基本的,不能以变形的结果式代替方程式(这是相当多的考生所忽视的).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应有q v B =m v 2R ,而不是其变形结果式R =m v qB .

2.要用字母表达方程,不要用掺有数字的方程,不要方程套方程.

3.要用原始方程组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续”进一些内容.

4.方程式有多个的,应分式布列(分步得分),不要合写一式,以免一错而致全错,对各方程式最好能编号.

三、要有必要的演算过程及明确的结果

1.演算时一般先进行文字运算,从列出的一系列方程推导出结果的计算式,最后代入数据并写出结果.这样既有利于减轻运算负担,又有利于一般规律的发现,同时也能改变每列一个方程就代入数值计算的不良习惯.

2.数据的书写要用科学记数法.

3.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题意确定,一般应与题目中开列的数据相近,取两位或三位即可.如有特殊要求,应按要求选定.

4.计算结果是数据的要带单位,最好不要以无理数或分数作为计算结果(文字式的系数可以),是字母符号的不用带单位.

四、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方式有讲究

1.“代入数据”,解方程的具体过程可以不写出.

2.所涉及的几何关系只需写出判断结果而不必证明.

3.重要的中间结论的文字表达式要写出来.

4.所求的方程若有多个解,都要写出来,然后通过讨论,该舍去的舍去.

5.数字相乘时,数字之间不要用“·”,而应用“×”进行连接;相除时也不要用“÷”,而应用“/”.

五、使用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

1.字母符号要写清楚、规范,忌字迹潦草.阅卷时因为“v 、r 、ν”不分,大小写“M 、m ”或“L 、l ”不分,“G ”的草体像“a ”,希腊字母“ρ、μ、β、

η”笔顺或形状不对而被扣分已屡见不鲜.

2.尊重题目所给的符号,题目给了符号的一定不要再另立符号.如题目给出半径是r,你若写成R就算错.

3.一个字母在一个题目中只能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忌一字母多用;一个物理量在同一题中不能有多个符号,以免混淆.

4.尊重习惯用法.如拉力用F,摩擦力用f表示,阅卷人一看便明白,如果用反了就会带来误解.

5.角标要讲究.角标的位置应当在右下角,比字母本身小许多.角标的选用亦应讲究,如通过A点的速度用v A就比用v1好;通过某相同点的速度,按时间顺序第一次用v1、第二次用v2就很清楚,如果倒置,必然带来误解.6.物理量单位的符号源于人名的单位,由单个字母表示的应大写,如库仑C、亨利H;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单位,一般前面的字母用大写,后面的字母用小写,如Hz、Wb.

六、学科语言要规范,有学科特色

1.学科术语要规范.如“定律”、“定理”、“公式”、“关系”、“定则”等词要用准确,阅卷时常可看到“牛顿运动定理”、“动能定律”、“四边形公式”、“油标卡尺”等错误说法.

2.语言要富有学科特色.在有图示的坐标系中将电场的方向说成“西南方向”、“南偏西45°”、“向左下方”等均是不规范的,应说成“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为135°”或“如图所示”等.

七、绘制图形、图象要清晰、准确

1.必须用铅笔(便于修改)、圆规、直尺、三角板绘制,反对随心所欲徒手画.

2.画出的示意图(受力分析图、电路图、光路图、运动过程图等)应大致能反映有关量的关系,图文要对应.

3.画函数图象时,要画好坐标原点和坐标轴上的箭头,标好物理量的符号、单位及坐标轴上的数据.

4.图形、图线应清晰、准确,线段的虚实要分明,有区别.

●例1(28分)太阳现正处于序星演化阶段.它主要是由电子和1

1H、4

2

He等原

子核组成.维持太阳辐射的是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核反应方程是2e+41

1H→4

2

He

+释放的核能,这些核能最后转化为辐射能.根据目前关于恒星演化的理论,若由于核变反应而使太阳中的11H核数目从现有的减少10%,太阳将离开主序星阶段而转入红巨星的演化阶段.为了简化,假定目前太阳全部由电子和1

1

H核组成.

(1)为了研究太阳演化进程,需知道目前太阳的质量M.已知地球的半径R =6.4×106 m,地球的质量m=6.0×1024 kg,日地中心的距离r=1.5×1011 m,地球表面处重力加速度g=10 m/s2,1年约为3.2×107 s.试估算目前太阳的质量M.

(2)已知质子的质量m p=1.6726×10-27 kg,4

2

He核的质量mα=6.6458×10-27 kg,电子的质量m e=0.9×10-30kg,光速c=3×108m/s.求每发生一次题中所述的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核能.

(3)又已知地球上与太阳光垂直的每平方米的截面上,每秒通过的太阳辐射能w=1.35×103W/m2.试估算太阳继续保持在主序星阶段还有多少年的寿命.(估算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2001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

【解析】(1)(第一记分段:估算太阳的质量 14分)

设地球的公转周期为T ,则有:

G mM r 2=m (2πT )2r (3分)

g =G m R 2(等效式为:m ′g =G mm ′R 2) (3分)

联立解得:M =m (2πT )2·r 3

gR 2 (4分)

代入数值得:M =2×1030 kg . (4分)

(卷面上暴露出来的易犯错误的一些问题:

①不用题中给的物理量符号,自己另用一套符号,r 、R 、m 、M 错用,丢掉14分;

②对题中给出的地球的质量m 和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 视而不见,把G 的数值代入计算太阳的质量,丢掉11分;

③太阳的质量M 的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不对,丢掉4分.)

(2)(第二记分段: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核能 7分)

ΔE =(4m p +2m e -m α)c 2 (4分)

代入数值得:ΔE =4×10-12 J . (3分)

(卷面上暴露出来的易犯错误的一些问题:

①数字运算能力低,能导出ΔE =(4m p +2m e -m α)c 2,却算不出ΔE =4×10-12 J ,丢掉3分;

②ΔE 的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不对,丢掉3分;

③ΔE 的计算结果的单位不对,丢掉1分.)

(3)(第三记分段:估算太阳继续保持在主序星阶段的时间 7分)

核聚变反应的次数N =M 4m p

×10% (2分) 太阳共辐射的能量E =N ·ΔE

太阳每秒辐射的总能量ε=4πr 2·w (2分)

太阳继续保持在主序星阶段的时间t =E ε (2分)

由以上各式得:t =0.1M (4m p +2m e -m α)c 2

4m p ×4πr 2w

代入数值得:t =1×1010年. (1分)

(卷面上暴露出来的易犯错误的一些问题:

因不熟悉天体辐射知识,大多数考生解答不出来.)

[答案] (1)2×1030 kg (2)4×10-12 J (3)1×1010年

●例2(18分)图10-1中滑块和小球的质量均为m ,滑块可在水平放置的光滑固定导轨上自由滑动,小球与滑块上的悬点O 由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轻绳长为l .开始时,轻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小球和滑块均静止.现将小球由静止释放,当小球到达最低点时,滑块刚好被一表面涂有黏性物质的固定挡板粘住,在极短的时间内速度减为零,小球继续向左摆动,当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

60°时小球达到最高点.求:

图10-1

(1)从滑块与挡板接触到速度刚好变为零的过程中,挡板阻力对滑块的冲量.

(2)小球从释放到第一次到达最低点的过程中,绳的拉力对小球做功的大小.

[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

【解析】(1)(第一问给分点:12分)

解法一设小球摆至最低点时,滑块和小球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1、v2,对于滑块和小球组成的系统,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1

2m v12+

1

2m v2

2=mgl(3分)

同理,滑块被粘住后,对于小球向左摆动的过程,有:

1

2m v2

2=mgl(1-cos 60°)(3分)

解得:v1=v2=gl(2分)

对于滑块与挡板接触的过程,由动量定理得:

I=0-m v1

可知挡板对滑块的冲量I=-m gl,负号表示方向向左.(4分,其中方向占1分)

解法二设小球摆至最低点时,滑块和小球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1、v2,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 v1-m v2=0(3分)

对于小球向左摆动的过程,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1

2m v2

2=mgl(1-cos 60°)(3分)

可解得:v1=v2=gl(2分)

对于滑块与挡板接触的过程,由动量定理有:

I=0-m v1

可解得挡板对滑块的冲量为:

I=-m gl,负号表示方向向左.(4分,其中方向占1分)

解法三设小球摆至最低点时,滑块和小球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1、v2,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1

2m v12+

1

2m v2

2=mgl(3分)

又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v1+m(-v2)=0(3分)

可解得:v 1=v 2=gl (2分)

对于滑块与挡板接触的过程,由动量定理得:

I =0-m v 1

可解得挡板对滑块的冲量为:

I =-m gl ,负号表示方向向左.(4分,其中方向占1分)

解法四 由全过程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关系可得(滑块在碰撞时损失的能量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减少,等于滑块碰前的动能):

ΔE =mgl -mgl (1-cos 60°)=12m v 2 (6分)

可解得滑块碰前的速度为:v =gl (2分)

对于滑块与挡板接触的过程,由动量定理得:I =0-m v

可解得挡板对滑块的冲量为:

I =-m gl ,负号表示方向向左. (4分,其中方向占1分)

解法五 由全过程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关系可得(滑块在碰撞时损失的能量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减少,等于滑块碰前的动能):

ΔE =mgl cos 60°=12m v 2 (6分)

可解得滑块碰前的速度为:v =gl (2分)

对于滑块与挡板接触的过程,由动量定理得:

I =0-m v

可解得挡板对滑块的冲量为:

I =-m gl ,负号表示方向向左. (4分,其中方向占1分)

(2)(第二问给分点:6分)

解法一 对小球下摆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mgl +W =12m v 22 (4分)

可解得细绳对其做的功为:

W =-12mgl . (2分)

解法二 绳的张力对小球所做的功的绝对值等于滑块在碰前的动能(或等于绳子的张力对滑块做的功),则有:

W ′=12m v 12或W ′=12m v 12-0 ( 4分)

可解得:W =-W ′=-12mgl . (2分)

解法三 绳子的张力对小球做的功等于小球在全过程中的机械能的增量,有:

W =(-mg ·l 2)-0=-12mgl (取滑块所在高度的水平面为参考平面) (6分)

或W =mgl (1-cos 60°)-mgl =-12mgl (取小球所到达的最低点为参考平面)

或W =0-mg ·l 2=-12mgl (取小球摆起的最高点为参考平面).

解法四 对小球运动的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W +mgl cos 60°=0或W +mg ·l 2=0 (4分)

解得:W =-12mgl . (2分)

解法五 考虑小球从水平位置到最低点的过程:

若滑块固定,绳子的张力对小球不做功,小球处于最低点时的速率v 球′=

2gl (由mgl =12m v 球′2得到) (2分)

若滑块不固定,绳子的张力对小球做功,小球处于最低点时的速率v 球=gl

(v 球应由前面正确求得)

则绳子对小球做的功为:W =12m v 球2-12m v 球′2 (2分)

=-12mgl . (2分)

[答案] (1)-m gl ,负号表示方向向左 (2)-12mgl

【点评】①越是综合性强的试题,往往解题方法越多,同学们通过本例的多种解题方法要认真地总结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之间的关系.

②要认真地推敲各种解题方法的评分标准,从而建立起自己解题的规范化程序.

解题技巧

从前面各专题可以看出,在高中物理各类试题的解析中常用到的方法有:整体法、隔离法、正交分解法、等效类比法、图象法、极限法等,这些方法技巧在高考计算题的解析中当然也是重要的手段,但这些方法技巧涉及面广,前面已有较多的论述和例举,这里就不再赘述.本模块就如何面对形形色色的论述、计算题迅速准确地找到解析的“突破口”作些讨论和例举.

论述、计算题一般都包括对象、条件、过程和状态四要素.

对象是物理现象的载体,这一载体可以是物体(质点)、系统,或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固体、液体、气体,或是电荷、电场、磁场、电路、通电导体,或是光线、光子和光学元件,还可以是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

条件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对象)的一些限制,解题时应“明确”显性条件、“挖掘”隐含条件、“吃透”模糊条件.显性条件是易被感知和理解的;隐含条件是不易被感知的,它往往隐含在概念、规律、现象、过程、状态、图形和图象之中;模糊条件常常存在于一些模糊语言之中,一般只指定一个大概的范围.

过程是指研究的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变化、发展的程序.在解题时应注意过程的多元性,可将全过程分解为多个子过程或将多个子过程合并为一个全过程.

状态是指研究对象各个时刻所呈现出的特征.

方法通常表现为解决问题的程序.物理问题的求解通常有分析问题、寻求方案、评估和执行方案几个步骤,而分析问题(即审题)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一、抓住关键词语,挖掘隐含条件

在读题时不仅要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字或字母的显性条件,更要抓住另外一些叙述性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题目中提出的一些限制性语言,它们或是对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变化的描述,或是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

高考物理计算题之所以较难,不仅是因为物理过程复杂、多变,还由于潜在条件隐蔽、难寻,往往使考生们产生条件不足之感而陷入困境,这也正考查了考生思维的深刻程度.在审题过程中,必须把隐含条件充分挖掘出来,这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有些隐含条件隐蔽得并不深,平时又经常见到,挖掘起来很容易,例如题目中说“光滑的平面”,就表示“摩擦可忽略不计”;题目中说“恰好不滑出木板”,就表示小物体“恰好滑到木板边缘处且具有与木板相同的速度”等等.但还有一些隐含条件隐藏较深或不常见到,挖掘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例3(10分)两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劈A 和B ,高度相同,放在光滑水平面上,A 和B 的倾斜面都是光滑曲面,曲面下端与水平面相切,如图10-2所示.一质量为m 的物块位于劈A 的倾斜面上,距水平面的高度为h .物块从静止滑下,然后又滑上劈B .求物块在B 上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2009年高考·宁夏理综卷]

图10-2

【解析】设物块到达劈A 的底端时,物块和A 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和v 1,由机械能守恒和动量守恒得:

mgh =12m v 2+12M 1v 12 (2分)

M 1v 1=m v (2分)

设物块在劈B 上达到的最大高度为h ′,此时物块和B 的共同速度大小为v ′,由机械能守恒和动量守恒得:

mgh ′+12(M 2+m )v ′2=12m v 2 (2分)

m v =(M 2+m )v ′ (2分)

联立解得:h ′=M 1M 2(M 1+m )(M 2+m )

h . (2分) [答案] M 1M 2(M 1+m )(M 2+m )

h 【点评】本题应分析清楚物块从A 滑下以及滑上B 的情境,即从A 滑下和滑上B 的过程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在B 上上升至最大高度时,隐含着与B 具有相同速度的条件.

二、重视对基本过程的分析(画好情境示意图)

在高中物理中,力学部分涉及的运动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除了这些运动过程外,还有两类重要的过程:一类是碰撞过程,另一类是先变加速运动最终匀速运动的过程(如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问题).热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等温变化、等压变化、等容变化、绝热变化等(这些过程的定量计算在某些省的高考中已不作要求).电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电磁振荡、电磁感应中的导体棒做先变加速后匀速

的运动等,而画出这些物理过程的示意图或画出关键情境的受力分析示意图是解析计算题的常规手段.

画好分析草图是审题的重要步骤,它有助于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和确立物理量间的关系,可以把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分析图可以是运动过程图、受力分析图、状态变化图,也可以是投影法、等效法得到的示意图等.在审题过程中,要养成画示意图的习惯.解物理题,能画图的尽量画图,图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分析过程以及探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几乎无一物理问题不是用图来加强认识的,而画图又迫使我们审查问题的各个细节以及细节之间的关系.

●例4(18分)如图10-3甲所示,建立Oxy 坐标系.两平行极板P 、Q 垂直于y 轴且关于x 轴对称,极板长度和板间距均为l ,在第一、四象限有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Oxy 平面向里.位于极板左侧的粒子源沿x 轴向右连续发射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速度相同、重力不计的带电粒子.在0~3t 0时间内两板间加上如图10-3乙所示的电压(不考虑极板边缘的影响).已知t =0时刻进入两板间的带电粒子恰好在t 0时刻经极板边缘射入磁场.上述m 、q 、l 、t 0、B 为已知量,不考虑粒子间相互影响及返回极板间的情况.

(1)求电压U 0的大小.

(2)求12t 0时刻进入两板间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

(3)何时进入两板间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最短?求此最短时间.

[2009年高考·山东理综卷]

图10-3

【解析】(1)t =0时刻进入两板间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匀变速曲线运动,t 0

时刻刚好从极板边缘射出,在y 轴负方向偏移的距离为12

l ,则有: E =U 0l (1分)

qE =ma (1分)

12l =12at 02 (2分)

联立解得:两板间的偏转电压U 0=ml 2

qt 02. (1分) (2)12t 0时刻进入两板间的带电粒子,前12t 0时间在电场中偏转,后12t 0时间两板

间没有电场,带电粒子做匀速直线运动.

带电粒子沿x 轴方向的分速度大小v 0=l t 0

(1分) 带电粒子离开电场时沿y 轴负方向的分速度大小v y =a ·12t 0 (1分)

带电粒子离开电场时的速度大小v =v 02+v y 2 (1分)

设带电粒子离开电场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 ,则有:q v B =m v 2R (1分)

联立解得:R =5ml 2qBt 0

. (1分) (3)2t 0时刻进入两板间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最短. (2分)

带电粒子离开电场时沿y 轴正方向的分速度为:v y ′=at 0 (1分)

图10-3丙 设带电粒子离开电场时速度方向与y 轴正方向的夹角为α,则tan α=

v 0v y ′ (1分)

联立解得:α=π4 (1分)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如图10-3丙所示,圆弧所对的圆心角2α=π2,所求最短时间为:t min =14T (1分)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周期T =2πm qB (1分)

联立解得:t min =πm 2qB . (1分)

[答案] (1)ml 2qt 02 (2)5ml 2qBt 0

(3)2t 0时刻 πm 2qB 【点评】在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偏转问题时,要充分分析题意,结合必要的计算,画出物体运动的轨迹图.为了确保解题的正确,所画的轨迹图必须准确,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做数学中的几何题时是如何作图的.在解决这类物理题时,也要作出一个标准的图形.

三、要谨慎细致,谨防定势思维

经常遇到一些物理题故意多给出已知条件,或表述物理情境时精心设置一些陷阱,安排一些似是而非的判断,以此形成干扰因素,来考查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因素的迷惑程度愈大,同学们愈容易在解题过程中犯错误.在审题过程中,只有有效地排除这些干扰因素,才能迅速而正确地得出答案.有些题目的物理过程含而不露,需结合已知条件,应用相关概念和规律进行具体分析.分析前不要急于动笔列方程,以免用假的过程模型代替了实际的物理过程,防止定势思维的负迁移.

●例5(18分)如图10-4甲所示,用长为L 的丝线悬挂着一质量为m 、带电

荷量为+q 的小球,将它们放入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场强大小E =3mg 3q .今

将小球拉至水平方向的A 点后由静止释放.

图10-4甲

(1)求小球落至最低点B 处时的速度大小.

(2)若小球落至最低点B 处时,绳突然断开,同时使电场反向,大小不变,则小球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的最小动能为多少?

【解析】(1)由题意知:小球受到水平向右的电场力qE 和重力mg 的作用,使小球沿合力的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C 点,如图10-4乙所示.由几何知识得:L AC =L (1分)

图10-4乙

由动能定理可得:

F 合·L =12m v C 2 (3分)

即mgL cos 30°=12m v C 2 (1分) 解得:v C =

43gL

3 (1分)

绳子绷紧的瞬间,绳子给小球的冲量使小球沿绳方向的速度减为零

沿切线方向的速度v C ′=v C cos 30°=3gL (2分)

此后小球从C 点运动到B 点的过程中,绳子对小球不做功,电场力和重力均对小球做正功,则有:

mg (L -L cos 30°)+EqL sin 30°=12m v B 2-12m v C ′2 (3分)

解得:v B 2=(2+33)gL

即v B =1.6gL . (2分)

(2)绳断后,电场反向,则重力和电场力的合力对小球先做负功后做正功,把小球的速度沿合力和垂直于合力的方向进行分解,如图10-4丙所示,当沿合力方向的分速度为零时,小球的速度最小,动能最小,则有:

图10-4丙 v L =v B cos 30°=32v B (2分)

其最小动能为:

E k =12m v L 2=0.97mgL . (3分)

[答案] (1)1.6gL (2)0.97mgL

【点评】本题易错之处有三个:①小球从A 运动到B 的过程中,初始阶段并非做圆周运动;②小球运动到C 点时绳子拉直的瞬间机械能有损失;③不能利用合力做功分析出小球后来最小速度的位置及大小.

四、善于从复杂的情境中快速地提取有效信息

现在的物理试题中介绍性、描述性的语句相当多,题目的信息量很大,解题时应具备敏锐的眼光和灵活的思维,善于从复杂的情境中快速地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理解题意.

●例6(18分)风能将成为21世纪大规模开发的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机是将风能(气流的功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主要部件包括风轮机、齿轮箱、发电机等.如图10-5所示.

图10-5

(1)利用总电阻R =10 Ω 的线路向外输送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电能.输送功率P 0=300 kW ,输电电压U =10 kV ,求导线上损失的功率与输送功率的比值.

(2)风轮机叶片旋转所扫过的面积为风力发电机可接受风能的面积.设空气密度为ρ,气流速度为v ,风轮机叶片的长度为r .求单位时间内流向风轮机的最大风能P m .

在风速和叶片数确定的情况下,要提高风轮机单位时间接受的风能,简述可采取的措施.

(3)已知风力发电机的输出电功率P 与P m 成正比.某风力发电机的风速v 1=9 m/s 时能够输出电功率P 1=540 kW .我国某地区风速不低于v 2=6 m/s 的时间每年约为5000 h ,试估算这台风力发电机在该地区的最小年发电量.

[200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解析】(1)导线上损失的功率P =I 2R =(P 0U )2R (2分)

可解得:P =(300×103

10×103

)2×10 W =9 kW (2分) 损失的功率与输送功率的比值为:

P

P 0=9×103300×103=0.03. (2分)

(2)风垂直流向风轮机时,提供的风能功率最大

单位时间内垂直流向叶片旋转面积的气体的质量为:

m 0=ρv S =πρv r 2 (2分)

风能的最大功率可表示为:

P m =12m 0v 2=12πρr 2v 3 (2分)

采取的合理措施有:增加风轮机叶片的长度,安装调向装置保持风轮机正面迎风等. (3分)

(3)按题意,风力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为:

P 2=(v 2v 1

)3·P 1=(69)3×540 kW =160 kW (3分) 最小年发电量约为:

W =P 2t =160×5000 kW·h =8×105 kW·h . (2分)

[答案] (1)0.03 (2)12πρr 2v 3 措施略

(3)8×105 kW·h

【点评】由本例可看出,这类题型叙述较长,但将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后,解析过程并不复杂.所以审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题意,建立物理模型.

能力演练

一、选择题(10×4分)

1.在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环保新技术,如场馆周围的路

灯用太阳能电池供电,洗浴热水通过太阳能集热器产生等.太阳能产生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其核反应方程是()

A.411H→42He+201e

B.145N+42He→178O+11H

C.23592U+10n→13654Xe+9038Sr+1010n

D.23892U→23490Th+42He

【解析】各选项中的核反应方程中只有A中为聚变反应.

[答案] 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科技的进步,总有一天热机的效率可以达到100%

B.用气筒打气时看到气体体积可以任意扩大和缩小,所以气体自由膨胀的过程是可逆过程

C.空调既能制热又能制冷,说明热传递不存在方向性

D.自然界一切自发的能量转化过程具有单向特性,虽然总能量守恒,但能量品质在退化

【解析】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判断选项D正确.

[答案] D

3.爱因斯坦由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下列对光电效应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金属内的每个电子可以吸收一个或同时吸收几个光子,当它积累的动能足够大时,就能逸出金属

B.如果入射光子的能量小于金属表面的电子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逸出时需要做的最小功,但只要照射时间足够长,光电效应也能发生

C.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越强,光子的能量就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

D.由于不同金属的逸出功是不相同的,因此使不同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入射光的最低频率也不相同

【解析】电子每次只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若电子吸收一个光子后能量的增加不足以逸出,就会很快与其他电子碰撞而损失能量,故无法因积累吸收光子的

,与光的强度能量而逸出,选项A、B错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hν-W

无关,选项C错误、D正确.

[答案] D

4.如图所示,水平面B点以左是光滑的、B点以右是粗糙的,相距为L的质量为M和m的两个小物块,在B点以左的光滑水平面上以相同的速度向右运动.它们先后进入表面粗糙的水平面,最后停止运动.它们与粗糙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静止后两物块之间的距离为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M>m,则s>L

B.若M=m,则s=L

C .若M L

D .无论M 、m 取何值,都有s =0

【解析】两物块进入粗糙面后做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相等,即a =μg ,故

减速滑行的位移相同,即s =v 2

2μg ,故选项D 正确.

[答案] D

5.半径为R 的14竖直圆弧轨道,与粗糙的水平面相连,如图所示.有一个

质量为m 的均匀细直杆恰好能放在圆弧两端,若释放细杆,它将开始下滑,并且最后停在水平面上.在上述过程中( )

A .杆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mgR

B .杆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12mgR

C .重力所做的功为mgR

D .外力做的总功为12mgR

【解析】由动能定理得:W 总=W G +W f =0,又由W G =mg ·R 2,故知杆克服

摩擦力所做的功为12mgR .

[答案] B

6.将如图所示的装置安装在沿直线轨道运动的火车车厢中,可以对火车运动的加速度进行检测.安装时使杆沿轨道方向固定.闭合开关S ,当系统静止时,穿在光滑绝缘杆上的小球在O 点,固定在小球上的变阻器滑片停在变阻器BC 的正中央,此时,电压表指针指在盘中央0刻度.当火车水平方向有加速度时,小球在光滑绝缘杆上移动,滑片P 随之在变阻器上移动,电压表指针发生偏转.已知火车向右加速运动时,电压表的指针向左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火车向右做减速运动,则小球在O 点右侧,电压表指针向左偏

B .若火车向左做减速运动,则小球在O 点左侧,电压表指针向右偏

C .若火车向左做减速运动,则小球在O 点左侧,电压表指针向左偏

D .若火车向左做加速运动,则小球在O 点右侧,电压表指针向左偏

【解析】当火车向右加速时滑片向左移,电流从电压表的左接线柱流进,引起了电压表的指针向左偏转.故当火车向左减速时,情况与上述相同;火车向右减速以及向左加速时,情况与上述相反.

[答案] C

8.目前,一种用于摧毁人造卫星或空间站的激光武器已研制成功.如图所示,某空间站位于地平线上方,现准备用一束激光射向该空间站,则应把激光器

( )

A .沿视线对着空间站瞄高一些

B .沿视线对着空间站瞄低一些

C .沿视线对准空间站直接瞄准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解析】当武器瞄准空间站时,光线如图所示,即看见的空间站位置S ′比实际位置S 略高,但武器发射出的激光经过大气层和大气层的边缘时也要发生折射,由光路可逆原理知激光器应对准看到的空间站的像瞄准.故选项C 正确.

[答案] C

9.我国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Compass -G2)于4月15日凌晨成功发射,这次发射加固和提升了正在运行的北斗一代的功能,对实现一、二代平稳过渡具有重要意义.正在建设中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空间站将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若已知有两颗导航通信卫星分别定位于赤道上东经80°和140°的上空,又已知地球半径R =6400 km ,取g =10 m/s 2.则关于这两颗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随着地球的自转,两卫星的间距会发生变化

B .两卫星的间距是固定的,大小约为6.4×106 m

C .两卫星的间距是固定的,大小约为4.26×107 m

D .这两颗卫星的信号可覆盖整个地球表面

【解析】这两颗卫星与赤道平面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故AB =r

又由G Mm r 2=m 4π2

T 2r ,T =24 h ,GM =gR 2

可得:r ≈4.26×107 m ,选项C 正确.

由地球的形状与两卫星的位置可知,这两颗卫星的信号不能覆盖整个地球表面.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12.(9分)实验室备有以下实验器材:

A .一个已校准的电流表(量程为1 mA ,内阻约几百欧)

B .一个标准电压表(量程为3 V)

C .一个电源E (电动势约为4 V)

D .一个电阻箱R 1(阻值范围为0~9999 Ω)

E .一个滑动变阻器R 2(阻值范围为0~20 Ω)

F .一个单刀单掷开关S 、另有导线若干 现要先测出电流表的内阻,然后将其改装成量程也为3 V 的电压表,最后利用上述标准电压表对改装成的电压表进行校对.若要求只设计一个电路,既可以较精确地测量表的内阻,又能对改装后的电压表进行校对.

(1)请在虚线框中画出你设计的实验电路图.

(2)将图中实物连接成校对电路图.

(3)根据实验电路,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在测表内阻的实验中,调节电阻箱R 1,使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

时,读出表和表的示数分别为I 和U ,则电流表内阻的大小表达式为________.(用I 、U 和R 表示) ②将表改装成量程为3 V 的电压表后,在进行校对时,发现改装后的电压表的示数总比标准电压表的示数小,这可能是因为电流表的内阻测量值比实际值________(填“大”或“小”),应适当调节电阻箱使其接入的电阻值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 (1)如图甲所示 (3分)

(2)如图乙所示 (2分)

(3)①U I -R (2分) ②小 减小 (每空1分) 13.(8分)某些城市的交通部门规定汽车在市区某些街道行驶的速度不能超过v m .一辆汽车一次事故前在该水平路段紧急刹车,沿直线滑行一段距离后与另一车碰撞,交警测得车轮在地面上连续滑行的轨迹长s m ,又从手册中查出该车车轮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有关数据在下面表中.请你判断这辆汽车是否

【解析】汽车刹车的加速度a =-m =-μg (2分)

设该车与另一车碰撞时已停止,则有:0-v 2=2as m (2分)

得:v =2μgs m =43.2 km/h (2分)

说明该车刹车前的速度v 0≥43.2 km/h>v m ,故汽车超速行驶. (2分)

[答案] 汽车超速行驶

14.(10分)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e 的电子经电压U 加速后,由静止开始从O 点沿水平方向OA 射出,要使电子恰好能够击中位于C 处的靶面,已知OA 与OC 方向间的夹角为θ,OC =d .

(1)如果在电子出射后的右侧空间施加竖直方向的匀强电场,求该匀强电场

的电场强度E 的大小和方向.

(2)如果在电子出射后的右侧空间施加垂直纸面方向的匀强磁场,求该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1)电子由静止开始经电压U 加速后获得的动能为:E k =eU =12m v 02

(2分)

当施加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时,电子做类平抛运动有:

d ·cos θ=v 0t (1分)

d ·sin θ=12·eE m t 2 (1分)

联立解得: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 =4U sin θd cos 2 θ,方向竖直向上. (1分)

(2)当施加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时,电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此时由几何关系可知:

d =2R ·sin θ (2分)

又e v B =m v 2

R (2分)

故B =2sin θd 2mU e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1分)

[答案] (1)4U sin θd cos 2 θ,方向竖直向上

(2)2sin θd 2mU e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15.(12分)地下埋有一根与地表平行的直线电缆,电缆中通有变化的电流,如果电缆的走向与纸面垂直.现要在地面上探测电缆的深度及电缆中电流的大小,我们利用试探小线圈(平面圆环)串联一只交流电压表来测量.

(1)假设某时刻电缆中的电流方向垂直纸面向里,请在图甲中画出电流产生

的磁场的磁感应线.(要求用作图工具作图,至少画出3条磁感应线,其中有一条恰与地面相交)

(2)保持试探小线圈平面与纸面垂直,且沿垂直于电缆线方向由P 向Q 缓缓移动,观察电压表指针偏转角的变化.当试探线圈的轴线(与线圈平面垂直)竖直时,线圈移到某一位置A ,电压表的示数恰好为0;当试探线圈的轴线与竖直方向成θ角时,线圈移到某一位置C ,电压表的示数又恰好为0.在图中准确标出A 点和C 点的位置,若A 点和C 点相距L ,求出电缆的深度h .

(3)已知直线电流产生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可表示为B =k i d

,式中i 为导线中电流,d 为考察点到直线电流的距离,k 是一已知常数.设试探线圈的匝数为n ,圆环半径为r (r ?d ,可认为试探线圈处的磁场为匀强磁场),当试探线圈位于电缆正上方,且其轴线与PQ 平行时,测得线圈的感应电动势有效值为U ,已知电缆中的电流为正弦交变电流,其表达式为i =I m sin ωt ,式中ω已知,试求电缆中电流的最大值I m .

【解析】

(1)如图乙所示. (2分)

(2)A 、C 的位置如图所示,可得h =L cot θ. (3分)

(3)电缆线在A 处产生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k i h (1分)

穿过试探线圈的磁通量Φ=BS =B πr 2 (1分)

解得:Φ=k πr 2I m L cot θsin ωt =Φm sin ωt (式中Φm =k πr 2I m L cot θ)

(2分)

与交流发电机原理对照,又E m =nΦm ω,又U =E m 2

(2分) 解得:I m =2LU cot θnk πr 2ω

. (1分) [答案] (1)如图乙所示 (2)L cot θ (3)2LU cot θnk πr 2ω

16.(15分)如图所示,在倾角θ=37°的足够长的光滑斜面上,质量都为M =2 kg 的长方体板A 和B 之间夹有少许炸药,在B 的上表面左端叠放有一质量m =1 kg 的物体C (可视为质点),C 与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75.现无初速度同时释放A 、B 、C 整体,当它们沿斜面滑行s =3 m 时,炸药瞬间爆炸,爆炸完毕时A 的速度v A =12 m/s .此后,C 始终未从B 的上表面滑落.问:B 的长度至少为多大?(取g =10 m/s 2,爆炸不会影响各物体的质量和各表面的光滑程度)

【解析】整体下滑阶段,研究A 、B 、C 整体,设末速度为v ,由动能定理

得:

(2M +m )gs sin θ=12(2M +m )v 2 (2分)

解得:v =6 m/s (1分)

爆炸前后,研究A 和B ,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2M v =M v A +M v B (2分)

解得:v B =0 (1分)

此后,设C 在B 上滑动的加速度为a C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 sin θ-μmg cos θ=ma C (2分)

解得:a C =0 (1分)

对B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 sin θ+μmg cos θ=Ma B (2分)

解得:a B =9 m/s 2 (1分)

A 和

B 经时间t 达到共同速度v 后将不再相对滑动,则有:

t =v a B

(1分) 板的最小长度L 满足:

L =v t -v 2t (1分)

联立解得:L =2 m . (1分)

[答案] 2 m

最新高考物理模拟题及答案(20210120165454)

18.静止在地面上的一小物体,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开始运动,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与 二、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4~17 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位移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其中 0~s 1过程的图线是曲线, s 1~s 2过程的图线为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关于物体上升 第 18~21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过程(不计空气阻力)的下列说法正确的( ) 14. 如图甲, 一物体沿光滑斜面由静止开始从顶端下滑到底端,若用 h 、s 、v 、a 分别表示物体下 降的高度、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t 表示所用的时间,则在乙图画出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h s v a A .s 1~s 2过程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B .0~s 1过程中物体所受的拉力是变力,且不断减小 C .0~s 2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D .0~s 2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先减小再反向增大,最后保持不变且等于重力加速度 t t t o o o o A B C D 甲 乙 t 19. 如图所示,两颗质量不等卫星分别位于同一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 若卫星均顺时针运 行,不计卫星间的相互作用力, 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 是 甲 15. 图甲是小型交流发电机的示意图,两磁极 N 、S 间的磁场可视为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 A 为 卫星 1 A. 两颗卫星的运动速度大小相等 交流电流表,线圈绕垂直于磁 场的水 i / A B. 两颗卫星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平轴 OO 沿逆时针方向匀速 10 2 转动, 2 t / 10 s 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产生的 O 交变电 2 C. 两颗卫星所受到的向心力大小相等 D. 卫星1向后喷气就一定能追上卫星 2 地球 卫星 2 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 10 2 示,以 20. 如图所示, 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中, A 球位于 B 球的正上方, 质量相等的两个小球以相同初 甲 乙 甲 下判断正确的是 A. 交 流电 的频 率是 100 H z B .电流 表的示数为 20 A 速度水平抛出, 它们最后落在水平面上同一点, 其中只有一个 小球带 电,不计空气阻力,下例判断正确的是 A E A .如果 A 球带电,则 A 球一定带负电 B C .0.02 s 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 D .0.01s 时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 B .如果 A 球带电,则 A 球的电势能一定增加 16.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均为 m 用轻质弹簧连接的物块 A 、B 放在一倾角为 θ的光滑斜面上,系统 C .如果 B 球带电,则 B 球一定带负电 静止.现用一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恒力 F 拉物块 A ,使之沿斜面向上运动,当物块 B 刚要离开固 D .如果 B 球带电,则 B 球的电势能一定增加 21. 如图所示, 固定的倾斜光滑杆上套有一个质量为 m 的圆环,圆环与一弹性橡皮绳相连, 橡皮绳 定在斜面上的挡板 C 时,物块 A 运动的距离为 d ,瞬时速度 为 v ,已知 的另一端固定在地面上的 A 点,橡皮绳竖直时处于原长 h . 让圆环沿杆滑下,滑到杆的底端时 弹簧劲度系数为 k ,重力加速为 g ,则此时( ) A .物块 A 速度为零. 则在圆环下滑过程中 (橡皮绳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 运动的距离 d=mgsin θ/2k

高考物理规范解题的格式与要求

非选择题(包括实验题、作图题、说理题、计算题等题型)因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包括文字阅读能力、信息收集和整合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和文字叙述表达能力在内的诸多学科能力而备受各级各类考试命题者的青睐。这已是广大一线教师及教研员有目共睹的事实。如2003年高考物理试题江苏卷中非选择题分值高达110分,其中仅解答题便达89分之多,解答题的数量、分值均创下历史新高。理综模式下的高考试题,物理非选择题亦占120分总分中的72分,不可小视。这从而也表明非选择题是将不同能力层次考生区分开来的最重要题型。然而,当前在各地中学里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包括不少思维较敏捷的考生在内,许多理科生在高考后的估分时感觉良好,分数期望值也比较高。但高考的真实分数又大打折扣,远比自己的期望值低。这往往令他们不解甚至感到委屈,因为他们确信自己的思路和答案并没有什么不对之处。 通过与这样的考生接触交流并结合各地教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和进行过多次高考阅卷的老师的经历,发现这主要是考生解题不规范或者说是书面表达不规范,使人看不懂,与评分标准有很大差距所造成的。不少的高考阅卷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触:一份字迹工整、解答正确、格式规范、作图清晰准确、说理明晰的答卷给人以艺术般的感染力,令人赏心悦目,愉快地评满分;而一份字迹潦草、解答零乱、丢三落四的答卷令人味同嚼蜡。不耐着性子看吧,于心不忍,于法不容。看吧,又看不懂。这样的做法其结果是既丧失了宝贵的得分点又影响批阅教师的情绪。 对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在高考的《考试大纲》中有明确的表述。其中在“理解能力”中有“理解所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涵义及其适用条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公式、图或表)进行表述”的表述;在“推理能力”中有“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的表述。这都是国家对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物理非选择题的解答书写与答题格式,高考试卷上还有明确的说明: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字计算的题目,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评分标准中也有这样的说明:只有最后答案而无演算过程的,不给分。解答中单纯列出与解答无关的文字公式,或虽列出公式,但文字符号与题目所给定的不同,不给分。事实上,规范答题是一个考生物理学科基本素养的体现。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基本素养正在逐渐缺失。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下面从考生的现状及原因、规范答题的细则要求、良好素养的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当前考生在答题中的主要不足及其原因 概括地讲,当前考生不规范答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叙述严重缺乏。不少考生解答时只有几个算式,完全没有哪怕是最基本的叙述性文字,阅卷

高考物理模拟题及答案

高二物理(选修1-1)第一章电场电流质量检测试卷 一、填空题 1.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古人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_________________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2.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方法都可以使物体带电。无论那种方法都不能_________电荷,也不能__________电荷,只能使电荷在物体上或物体间发生____________,在此过程中,电荷的总量__________,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 3.带电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叫_____________,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____________发生的。 4.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由____________来决定,与放入电场的电荷无关。由于电场强度由大小和方向共同决定,因此电场强度是______________量。 5.避雷针利用_________________原理来避电: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避雷针上产生的感应电荷会通过针尖放电,逐渐中和云中的电荷,使建筑物免遭雷击。 6.某电容器上标有“220V 300μF”,300μF=____F=_____pF。 7.某电池电动势为1.5V,如果不考虑它内部的电阻,当把它的两极与150Ω的电阻连在一起时,16秒内有______C的电荷定向移动通过电阻的横截面,相当于_______个电子通过该截面。 8.将一段电阻丝浸入1L水中,通以0.5A的电流,经过5分钟使水温升高1.5℃,则电阻丝两端的电压为_______V,电阻丝的阻值为_______Ω。 二、选择题 9.保护知识产权,抵制盗版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盗版书籍影响我们的学习效率甚至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隐患。小华有一次不小心购买了盗版的物理参考书,做练习时,他发现有一个关键数字看不清,拿来问老师,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可能是下列几个数字中的那一个 A.6.2×10-19C B.6.4×10-19C C.6.6×10-19C D.6.8×10-19C 10.真空中有两个静止的点电荷,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为F,若它们的带电量都增大为原来的2倍,距离减少为原来的1/2,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变为 A.F/2 B.F C.4F D.16F 11.如左下图所示是电场中某区域的电场线分布图,A是电场中的一点,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A点的电场强度方向向左B.A点的电场强度方向向右 C.负点电荷在A点受力向右 D.正点电荷受力沿电场线方向减小

高考物理万能答题模板汇总

2019高考物理万能答题模板汇总 高考物理万能答题模板(一) 题型1〓直线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题型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题型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题型4〓抛体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思维模板:(1)平抛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满足x=v0t,y=gt2/2,速度满足 vx=v0,vy=gt;(2)斜抛运动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上抛(或下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列相应的运动方程求解. 题型5〓圆周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圆周运动问题按照受力情况可分为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按其运动性质可分为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

高考物理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5年高考物理模拟试卷(1)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 是正确的)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 146经一次α衰变后成为N 14 7 B .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原子的能量增大 C .温度升高能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D .核反应方程应遵循质子数和中子数守恒 14.一铁架台放于水平地面上,其上有一轻质细线悬挂一小球,开始时细线竖直,现将水平力F 作用于 小球上,使其缓慢地由实线位置运动到虚线位置,铁架台始终保持静止,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平拉力F 是恒力 B .铁架台对地面的压力一定不变 C .铁架台所受地面的摩擦力不变 D .铁架台对地面的摩擦力始终为零 15.甲、乙为两颗地球卫星,其中甲为地球同步卫星,乙的运行高度低于甲的运行高度,两卫星轨道均可视为圆轨道.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乙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B . 甲的运行周期小于乙的周期 C .甲的加速度小于乙的加速度 D .甲有可能经过北极的正上方 16.如图,一重力不计的带电粒子以一定的速率从a 点对准圆心射人一圆形 匀强磁场,恰好从b 点射出.若增大粒子射入磁场的速率,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粒子带正电 B .从bc 间射出 C .从ab 间射出 D .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不变 二.双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个选项 正确,只选一项且正确得3分) 17.对悬挂在空中密闭的气球从早晨到中午过程(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描 述中正确的是 A .气球内的气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内能增加 B .气球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体积不变、压强减小 C .气球内的气体压强增大,所以单位体积内的分子增加,单位面积的碰撞频率增加 D .气球内的气体虽然分子数不变,但分子对器壁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碰撞时的作用力增大 18.如图所示,小船自A 点渡河,到达正对岸B 点,下 列措施可能满足要求的是 A .航行方向不变,船速变大 B .航行方向不变,船速变小 C .船速不变,减小船与上游河岸的夹角a D .船速不变,增大船与上游河岸的夹角a 19.为保证用户电压稳定在220V ,变电所需适时进行调压,图甲为调压变压器示意图.保持输入电压 F α B A

2020高三模拟高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2020年高三模拟高考物理试题 1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空间段由35颗卫星组成,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地球同步卫星)、27颗中轨道地球卫星、3颗其他卫星.其中有一颗中轨道地球卫星的周期为16小时,则该卫星与静止轨道卫星相比 A .轨道半径小 B .角速度小 C .线速度小 D .向心加速度小 15.用频率为v 的单色光照射阴极K 时,能发生光电效应,改变光电管两端的电压,测得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U 0为遏止电压.已知电子的带电荷量为e ,普朗克常量为h ,则阴极K 的极限频率为 A .0 eU v h + B .0eU v h - C . 0eU h D .v 16.物块在1N 合外力作用下沿x 轴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图示为其位置坐标和速率的二次方的关系图线,则关于该物块有关物理量大小的判断正确的是 A .质量为1kg B .初速度为2m /s C .初动量为2kg ?m /s D .加速度为0.5m /s 2 17.如图所示,D 点为固定斜面AC 的中点,在A 点先后分别以初速度v 01和v 02水平抛出一个小球,结果小球分别落在斜面上的D 点和C 点.空气阻力不计.设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分别为t 1和t 2,落到D 点和C 点前瞬间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1和v 2,落到D 点和C 点前瞬间的速度 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分别为1θ和2θ,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 . 1212t t = B .01021 2v v = C . 122v v = D .12tan tan 2 θθ= 18.如图所示,边长为L 、电阻为R 的正方形金属线框abcd 放在光滑绝缘水平面上,其右边有一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竖直向上的有界匀强磁场,磁场的宽度为L ,线框的ab 边与磁场的左边界相距为L ,且与磁场边界平行.线框在某一水平恒力作用下由静止向右运动,当ab 边进入磁场时线框恰好开始做匀速运动.根据题中信息,下列物理量可以求出 的是 A .外力的大小 B .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 C .通过磁场区域的过程中产生的焦耳热 D .线框完全进入磁场的过程中通过线框某横截面的电荷量 19.如图所示,竖直墙壁与光滑水平地面交于B 点,质量为m 1的光滑半圆柱体O 1紧靠竖直墙壁置于水平地面上,可视为质点的质量为m 2的均匀小球O 2用长度等于AB 两点间距离的细线悬挂于竖直墙壁上的A 点,小球O 2静置于半圆柱体O 1上,当半圆柱体质量不变而半径不同时,细线与竖直墙壁的夹角B 就会跟着发生改变,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不计各接触面间的摩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60θ ?=时,半圆柱体对地面的压力123 m g g + B .当60θ ?=时,小球对半圆柱体的压力 23 2 m g C .改变圆柱体的半径,圆柱体对竖直墙壁的最大压力为21 2 m g D .圆柱体的半径增大时,对地面的压力保持不变 20.如图所示,匀强电场的方向与长方形abcd 所在的平面平行,ab 3.电子从a 点运动到b 点的

高考物理答题规范标准

重视答题规范 提高考试成绩 ——高考物理学科答题规范的教学建议 漳州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黄畋畋 在物理考试中,考生最容易失分的不单纯是某个知识点,还有相应的考试答题不规范。高考主观题占物理总分的70%,由实验题、计算论述题及选考题组成,重点考查物理的主干知识和学科内综合能力。卷面解题步骤及其规范化是考生必备的基本功。从历年的高考阅卷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考生基础不错,但总是因为解题不规范,丢分,这是非常可惜的。这也是制约一部分优秀生不能得满分、高分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实行网上阅卷后,对解题的规范和卷面的整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题规范化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有理有据的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并且有利于提高考试成绩。因此,狠抓解题规范化是非常必要的。 一、学生在规范化解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理符号使用混乱。 解题中不用题目给的字母,自己另用其他字母;前后设置的符号矛盾或与题目所给符号矛盾;同一物理量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物理量用同一符号表示等等。 如2010年省质检第21题题目中的“R ”已经是静电分析器圆弧轨道的半径,许多学生依然把它作为离子在磁分析器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即把“r ”写成“R ”。 2、字迹潦草做图不用规尺。 书写数据时连笔;涂改后不清晰;小数点不清晰;作图随意导致误差太大,以致扫描不清影响得分。 如2010年省质检第21题电压符号“U ”与速度符号“v ”混淆;字母“q ” 与数字“9”及字母“a ” 混淆。粒子运动的轨迹图,受力分析图,光路图,电路图等作图不规范,导致影响解题思路或思路阻塞。 3、方程书写不规范。 ⑴物理方程没有分步书写。 ①写成连等式,中途小环节出错。 如2010年省质检第21题 中 R r R ks R r R E R I P R )()( 2+=+==,式中“平方漏写”。 ②一步到位写成综合等式。

高考物理大题答题书写要求规范

高考物理大题答题规范 一、必要的文字说明 必要的文字说明的目的是说明物理过程和答题依据,有的同学不明确应该说什么,往往将物理解答过程变成了数学解答过程.答题时应该说些什么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考虑: 1.说明研究对象(个体或系统,尤其是要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求解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研究对象的转移和转化问题). 2.画出受力分析图、电路图、光路图或运动过程的示意图. 3.说明所设字母的物理意义. 4.说明规定的正方向、零势点(面). 5.说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临界条件. 6.说明所列方程的依据、名称及对应的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 7.说明所求结果的物理意义(有时需要讨论分析). 二、要有必要的方程式 物理方程是表达的主体,如何写出,重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写出的方程式(这是评分依据)必须是最基本的,不能以变形的结果式代替方程式(这是相当多的考生所忽视的).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应有q v B =m v 2R ,而不是其变形结果式R =m v qB . 2.要用字母表达方程,不要用掺有数字的方程,不要方程套方程. 3.要用原始方程组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续”进一些内容. 4.方程式有多个的,应分式布列(分步得分),不要合写一式,以免一错而致全错,对各方程式最好能编号. 三、要有必要的演算过程及明确的结果 1.演算时一般先进行文字运算,从列出的一系列方程推导出结果的计算式,最后代入数据并写出结果.这样既有利于减轻运算负担,又有利于一般规律的发现,同时也能改变每列一个方程就代入数值计算的不良习惯. 2.数据的书写要用科学记数法. 3.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题意确定,一般应与题目中开列的数据相近,取两位或三位即可.如有特殊要求,应按要求选定. 4.计算结果是数据的要带单位,最好不要以无理数或分数作为计算结果(文字式的系数可以),是字母符号的不用带单位. 四、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方式有讲究 1.“代入数据”,解方程的具体过程可以不写出. 2.所涉及的几何关系只需写出判断结果而不必证明. 3.重要的中间结论的文字表达式要写出来. 4.所求的方程若有多个解,都要写出来,然后通过讨论,该舍去的舍去. 5.数字相乘时,数字之间不要用“·”,而应用“×”进行连接;相除时也不要用“÷”,而应用“/”. 五、使用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 1.字母符号要写清楚、规范,忌字迹潦草.阅卷时因为“v 、r 、ν”不分,大小写“M 、m ”或“L 、l ”不分,“G ”的草体像“a ”,希腊字母“ρ、μ、β、

高考物理应试策略及答题技巧.doc

2017高考物理应试策略及答题技巧 2017高考物理应试策略 (一)思想转移,克服胆怯,减轻考试压力 高考时存在压力是必然的,考生在提前进入考场后,可以通过清点考试用具、自我暗示学科中的重要知识和方法、自我提醒解题误区和易出现的错误实现自我安慰、缓解压力、稳定情绪、增强信心的目的,使环境熟悉化,思维单一化、物理化,消除与考试无关的思想杂念,使大脑的兴奋点集中在试题的解答上,快速地进入应试状态。 (二)遇热不喜,细心审题,全面领会题意 高考试题具有立意新颖、形式灵活、突出考查学生能力的特点,绝不会出现成题或套题,但试题所涉及的内容不会超出我们平时学习和复习的范围,所以高考题难免会出现和我们平时所做的习题考查内容相同、命题类型相似、物理情景相近的情况,当遇到此类题目时,应当倍加细心地读题、审题,尤其对那些轻小恰能等字眼倍加注意,往往这些特殊的字眼中包含着对解题具有较大左右作用的隐含条件,分析出这些隐含条件,就可能顺利地给出解答。 (三)遇生不怵,沉着分析,多角度寻求思路 相对而言,高考题一定有难题出现,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忌的是头脑发懵,不知所措,而应当坚信,再难的题目也超不出复习范围,一定有解决的方法。特别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难题都会分步设问,且上一问的解答会给下一问的解答作些铺垫和准备。只要不失去信心,循序渐进地探索、思考,即使难题,也能获取一定的分数。下面介绍两种在难题中抢分的方法。 1.缺步解答:将难题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或一系列的步骤,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每进行一步就可得到这一步的分数。如把文字语言译成符号语言,把条件和目标译成物理表达式,设应用

2020年高考物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0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及答案 14.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一群处在n=4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 用所辐射的光子照射某金属,能打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10.25eV ,则 氢原子辐射的光子中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光子种数为 A .2 B .3 C .4 D .5 15.如图所示为甲、乙两个质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x-t 图 像),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4s 时刻图像乙的切线交时间轴t=1.5s 点处,由此判断质点乙在t=0时刻的速度是质点甲速度的 A .15倍 B .25倍 C .38倍 D .58倍16.空间存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0,两根长直导线A 、B 垂直于纸面水平放置,两导线中通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恒定电流,a 点为A 、B 连线的中点,a 、b 两点关于B 对称,若a 、b 两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分别为B 1、B 2,方向均竖直向下,则撤去匀强磁场和长直导线B 以后,a 、b 两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分别为 A .102 B B -,120232 B B B -+B . 102B B +,120232B B B +-C .102B B -,120232B B B +-D .102B B +,120232B B B -+17.如图所示,小球B 用细线悬挂静止,将小球A 从图示位置斜向上抛出的同时将细线剪断,不计空气阻力,结果两个球在空中相遇,已知两球开始时的位置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小球A 抛出时的初速度与水 平方向的夹角为α,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αθ >B .αθ

高考理综物理阅卷教师谈物理答题规范

高考理综物理阅卷教师谈物理答题规范 看了题目,各位同仁肯定会产生疑问:把题目做完、做对了不就理所当然能得分吗?其实不然,做完,不一定能做对,即便做对也不一定能得全分。为什么这样说?请大家看图1 从该考生的解题思路和结果来 看,该生表面上可以得全分,但 是由于一时的粗心把第二行 “t l l v B 221+=”中的“t ”漏写,这在平时考试,对于笔误 出于同情心理,一般也会给分, 但高考阅卷要求从笔误出现的 那一步后面与由其推导的结论 都不能得分,所以很不幸,这 位考生由于粗心,最终被只得 了“3分”。由此可见,了解高 考阅卷的要求,强调规范答题 的重要性。 经过高三一段时间的强化 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解题能力 可以得到快速的提升,但规范 答题的习惯是不可能在短时间 里能养成的,这也是为什么我 们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就要 反复给学生强调规范的目的所 在,我们用一年的充足时间来 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让 学生不仅能做对题目,也能得 到应有的分数。 有幸成为湖北省理综2008年高考阅卷教师之一,我于今年6月9日在武汉理工大学进行了为期十天的高考阅卷工作。在阅卷过程中,亲眼目睹学生在高考理综物理卷部分答题过程中,由于答题不规范或不符合阅卷小组的评卷要求而使自己以为应得的分数白白丢掉.对于物理规范要求,其中有些虽然是老师平时在教学中多次强调过的,但学生不够重视,有些作为教师可能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作为教师有必要在物理第一轮复习过程中,通过我们的介绍让学生多了解高考阅卷的一些要求,让学生意识到答规规范的重要性。从而能在复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规范答题的习惯,最后达到高考对学生规范答题的要求。 首先介绍一下高考阅卷的一些特点,高考阅卷首先是公平的。在电脑自动操作下,每一份试卷都会经过随机选的两位阅卷老师的审阅,理综物理部分的有些题目要求两位教师的按阅卷小组给出的标准所给分只有“零误差”即给分一样,才会通过。解答题由于自身的特点,要求两位教师给分不能超过一定的误差。如果超过就会机选第三位阅卷教师再改,如果三位教师给分都达不到标准,则最后由阅卷组长进行仲裁。在改2008年理综23题时有一位考生就曾出现三个给分“0”“3”和“14”,最后经过仲裁这位考生最后得分是“14”分,这就体现了阅卷的公平性。但是如果第三位阅卷人给“0”或“3”分,那么这位考生可能会很冤枉,而且更可悲的是他根本就无从知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020高考物理模拟试题及答案(20210120165506)

2020高考物理模拟试题 1.在国际单位制(SI)中,下列物理量的单位属于导出单位的是 (A)长度(B)电流(C)电压(D)热力学温度 2.收听广播时会听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FM100.7”。这里的“100.7指的是电磁波的 (A)频率(B)周期(C)波长(D)波速 3.碳的同位素146C的原子核中有 (A)8个质子(B)8个电子(C)8个中子(D)8个核子 4.某放射性元素经过了3个半衰期,发生衰变的原子核约为总数的 (A)1/4 (B)3/4 (C)1/8 (D)7/8 5.若单摆的摆长不变,摆球的质量减小,摆球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摆角减小,则单撄振动的 (A)频率不变,振幅不变(B)频率不变,振幅改变

(C)频率改变,振幅不变(D)频率改变,振幅改变 6.如图,水平桌面上有一个小铁球和一根条形戳铁,现给小铁球一个沿OP 方向的初速度v,则小铁球的运动轨迹可能是 (A)甲(B)乙(C)丙(D)丁 7.某种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气体分子速率分布曲线如图所示,三条曲线所对应的温度分别为T I、T II、T III,则 (A) T I> T II > T III(B) T I< T II < T III(C) T I= T II = T III(D) T I< T II,T II > T III

8如图,空间有两个等量正点电荷,b、c为电荷连线上两点,b为中点,ab连线垂直于bc连线,三点电势分别为φa、φb、φc将一检验负电荷q从a点移到b点,再从b点移到c点,电荷q的电势能为E。则 (A) φa>φb>φc,E先减小后增大(B) φa<φb<φc,E先减小后增大 (C) φa>φb >φc,E始终减小(D) φa<φb <φc,E始终减小 9.如图,足够大的匀强磁场中有相距较远的两个导体圆环a、b,截场方向与圆环所在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遝渐增大,圆环a保持静止,圆环b在该平面上向右运动。则两环中的感应电流方向

2019高考物理答题规范公布 赶紧收藏!.doc

2019高考物理答题规范公布 赶紧收藏! 今天为大家提供2019高考物理答题规范,大家可以收藏起来,好好学习一下!争取考试拿高分! 2019高考物理答题规范公布 赶紧收藏! 一、必要的文字说明 必要的文字说明的目的是说明物理过程和答题依据,答题时应该说些什么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考虑: 1.说明研究对象(个体或系统,尤其是要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求解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研究对象的转移和转化问题); 2.画出受力分析图、电路图、光路图或运动过程的示意图; 3.说明所设字母的物理意义; 4.说明规定的正方向、零势点(面); 5.说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临界条件; 6.说明所列方程的依据、名称及对应的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

7.说明所求结果的物理意义(有时需要讨论分析)。 二、要有必要的方程式 1.写出的方程式(这是评分依据)必须是原型公式,不能以变形的结果式代替方程式,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应有qvB=m,而不是其变形结果式R=; 2.要用字母表达方程,不要用掺有数字的方程,不要方程套方程; 3.要用原始方程组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续”进一些内容; 4.方程式有多个的,应分式布列(分步得分),不要合写一式,对各方程式最好能编号。 三、要有必要的演算过程及明确的结果 1.演算时一般先进行文字运算,从列出的方程推导出结果的计算式,最后代入数据并写出结果; 2.数据的书写要用科学记数法; 3.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题意确定,取两位或三位即可,如有特殊要求,应按要求选定; 4.计算结果是数据的要带单位,最好不要以无理数或分数作为计算结果(文字式的系数可以),是字母符号的不用带单位。 四、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方式有讲究

高中物理计算题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计算题解题技巧 物理计算题的特点:一般文字叙述量较大,涉及物理过程较多,所给物理情境较复杂,物理模型较模糊甚至很隐蔽,运用的物理规律较多,题目的分值较重。 物理计算题的功能:对学生的能力考查较全面,它不仅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能力和根据已知条件及物理事实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的能力,而且还能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计算题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想解答好计算题,除了需要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有效规范的答题技巧。 规范答题体现了一个考生的物理学科的基本素养。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述:在“理解能力”中有“理解所学自然科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公式、图或表)进行表达”;在“推理能力”中有“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这些都是考纲对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物理题的解答书写与答题格式,在高考试卷上也有明确的说明: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字计算的题目,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评分标准中也有这样的说明:只有最后答案而无演算过程的不给分;解答中单纯列出与解答无关的文字公式,或虽列出公式,但文字符号与题目所给定的不同,不给分。因此,要想提高得分率,取得好成绩,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抓好基础知识的掌握、解题能力的训练外,还必须强化答题的规范,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形成规范的答题行为。 1.审题的规范化 审题是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所以审题规范是正确解答物理题的前提条件。一些学生往往会出现见到试题不知如何下手,找不到切入点,想到哪就写到哪儿,没有一个基本的审题程序。其原因就是不知道怎样去审题。审题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物理状态和过程、明确条件和目标、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 物理状态和过程:每一道物理试题都是由若干个物理状态和过程组合而成的,弄清楚这些状态和过程是审题的关键。解题前首先要认真阅读试题,分析题意,了解题目中所述的物理状态和过程,必要时可在草稿纸上画出题中所反映的物理状态和过程的简图,然后借助简图分析这些状态和过程的特点,找出它们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对多过程物理问题,可以把它拆分成若干个简单过程来处理,同时还要兼顾各个过程之间的联系,从而做到化繁为简各个

高考物理数学物理法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

高考物理数学物理法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 一、数学物理法 1.如图所示,ABCD是柱体玻璃棱镜的横截面,其中AE⊥BD,DB⊥CB,∠DAE=30°, ∠BAE=45°,∠DCB=60°,一束单色细光束从AD面入射,在棱镜中的折射光线如图中ab所示,ab与AD面的夹角α=60°.已知玻璃的折射率n=1.5,求:(结果可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1)这束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多大? (2)该束光线第一次从棱镜出射时的折射角. 【答案】(1)这束入射光线的入射角为48.6°; (2)该束光线第一次从棱镜出射时的折射角为48.6° 【解析】 试题分析:(1)设光在AD面的入射角、折射角分别为i、r,其中r=30°, 根据n=,得: sini=nsinr=1.5×sin30°=0.75 故i=arcsin0.75=48.6° (2)光路如图所示: ab光线在AB面的入射角为45°,设玻璃的临界角为C,则: sinC===0.67 sin45°>0.67,因此光线ab在AB面会发生全反射 光线在CD面的入射角r′=r=30° 根据n=,光线在CD面的出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i′="i=arcsin" 0.75=48.6° 2.质量为M的木楔倾角为θ,在水平面上保持静止,质量为m的木块刚好可以在木楔上表面上匀速下滑.现在用与木楔上表面成α角的力F拉着木块匀速上滑,如图所示,求:

(1)当α=θ时,拉力F 有最小值,求此最小值; (2)拉力F 最小时,木楔对水平面的摩擦力. 【答案】(1)mg sin 2θ (2)1 2 mg sin 4θ 【解析】 【分析】 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共点力平衡,利用正交分解,在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都平衡,进行求解采用整体法,对m 、M 构成的整体列平衡方程求解. 【详解】 (1)木块刚好可以沿木楔上表面匀速下滑时,mg sin θ=μmg cos θ,则μ=tan θ,用力F 拉着木块匀速上滑,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则有:F cos α=mg sin θ+F f ,F N +F sin α=mg cos θ, F f =μF N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sin 2cos mg F θ θα= -. 当α=θ时,F 有最小值,F min =mg sin 2θ. (2)对木块和木楔整体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由平衡条件得,F f ′=F cos(θ+α),当拉力F 最小时,F f ′=F min ·cos 2θ=1 2 mg sin 4θ. 【点睛】 木块放在斜面上时正好匀速下滑隐含摩擦系数的数值恰好等于斜面倾角的正切值,当有外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列平行于斜面方向的平衡方程,结合数学知识即可解题. 3.图示为直角三角形棱镜的截面,90?∠=C ,30A ?∠=,AB 边长为20cm ,D 点到A 点的距离为7cm ,一束细单色光平行AC 边从D 点射入棱镜中,经AC 边反射后从BC 边上的F 点射出,出射光线与BC 边的夹角为30?,求: (1)棱镜的折射率; (2)F 点到C 点的距离。

高考物理模拟题(十套含答案)Word版

2009年高考模拟试题(一)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填写在Ⅱ卷前的表格内,或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的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小题包括8小题,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根据物理实验提出假设,并用假设解释一些客观现象,进而建立新理论。玻尔关于氢原子结构的理论便是这种研究方法的成功典范,请问玻尔理论是从下列哪些现象推出的( ) A .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B .慢中子轰击铀核产生的裂变现象 C .天然放射现象中的α衰变现象 D .氢原子光谱的特征谱线现象 2.如图为一种利用电磁原理制作的充气泵的结构示意图.其工作原理类似打点计时器。当电流从电磁铁的接线柱a 流入,吸引小磁铁,向下运动时,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电磁铁的上端为N 极,小磁铁的下端为N 极 B .电磁铁的上端为S 极,小磁铁的下端为N 极 C .电磁铁的上端为N 极,小磁铁的下端为S 极 D .电磁铁的上端为S 极,小磁铁的下端为S 极 3.在圆轨道上运动的质量为m 的人造地球卫星,它到地面的距离等于地球半径R ,地面上的重力加速度为g ,则( ) A .卫星运动的速度为 gR 2 B .卫星运动的周期为g R /24 C .卫星运动的加速度为g /2 D .卫星的动能为mgR /2 4.如图所示,一条光线通过一个在水中的球形空气泡,下列哪一条表示出射光线的路径 ( ) A 、光线1 B 、光线2 C 、光线3 D 、光线4 5.如图所示,在一空间电场中有一条竖直电场线上有C 、D 两点,将某带电微粒,从C 点由静止释放,微粒沿竖直电场线下落,到达D 点时,速度为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沿竖直电场线由C 到D ,电场强度是逐渐减小的 B .沿竖直电场线由C 到D ,电场强度是逐渐增大的 C .C 点电势,可能比D 点电势高,也可能比D 点低 D .微粒从C 运动到D 的过程中,先是电势能的增加量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小量 6. 如图所示,甲、乙两图为与匀强磁场垂直放置的两个金属框架,乙图除了一个电阻为零、自感系数为L 的线圈外,其他部分与甲图都相同,导体AB 以相同的加速度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位移相同,则( ) A .两图都要有向右的恒定拉力的作用

【精品】2020届高考物理总复习全国卷:计算题解题规范三(含答案)

计算题(三) 题型示例 (2016·江苏单科·15)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如图1甲所示,置于真空中的D 形金属盒半径为R ,两盒间狭缝的间距为d ,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与盒面垂直,被加速粒子的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加在狭缝间的交变电压如图乙所示,电压值的大小为U 0.周期T = 2πm qB . 一束该粒子在t =0~T 2 时间内从A 处均匀地飘入狭缝,其初速度视为零.现考虑粒子在狭缝中的运动时间,假设能够出射的粒子每次经过狭缝均做加速运动,不考虑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求: 图1 (1)出射粒子的动能E m ; (2)粒子从飘入狭缝至动能达到E m 所需的总时间t 0; (3)要使飘入狭缝的粒子中有超过99%能射出,d 应满足的条件. 规范解答 解 (1)粒子运动半径为R 时 qvB =m v 2 R ① 且E m =12 mv 2② 解得E m =q 2B 2R 2 2m ③ (2)粒子被加速n 次达到动能E m ,则E m =nqU 0④ 粒子在狭缝间做匀加速运动,设n 次经过狭缝的总时间为Δt ,加速度a = qU 0md ⑤ 匀加速直线运动nd =12 a ·(Δt )2⑥ 由t 0=(n -1)·T 2 +Δt ,⑦ 解得t 0=πBR 2+2BRd 2U 0-πm qB ⑧ (3)只有在0~(T 2-Δt )时间内飘入的粒子才能每次均被加速,则所占的比例为η=T 2-Δt T 2⑨

由η>99%,解得d<πmU0 100qB2R ⑩ 评分细则 1.本题共16分,其中②④⑤⑧式各1分,其余①③⑥⑦⑨⑩式各2分. 2.第(1)问5分,若②③式合写成E m=1 2 mv2= q2B2R2 2m 同样得分;若③式计算错误,①式写成R= mv qB 则①式不能得分. 3.第(2)问7分,若⑤⑥式合写成nd=1 2 a·(Δt)2= 1 2 · qU md ·(Δt)2可得3分;若出现nd= 1 2 v m·Δt或v m=aΔt只要结果正确同样得分;⑦式若写成t0=n·T 2 +Δt扣1分;若⑧式计算错 误,出现周期T=2πm qB 给1分. 答题规则 1.仔细审题,弄清题意 本题考查回旋加速器的原理,能获得的最大速度对应最大的轨道半径,即D形盒的半径,题中要求“考虑粒子在狭缝中的运动时间”,故粒子在加速器运动的时间分两部分,一是在磁场中圆周运动的时间,二是在电场中的匀加速运动时间,把加速过程连在一起就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2.规范解析书写过程,注意分步列式 对所列方程用序号标出,阅卷老师才好找到得分点;尽量不要列连等式,以防由于写综合方程,一处出错则全部没分. 3.保证结果计算正确 本题较多的是数学表达式的推导,要提高计算能力,会做的题尽量做对.只要结果正确,前面书写的稍有不规范,阅卷老师也可能不在意,但一旦结果错误,阅卷老师再找得分点式时,书写不规范或马虎往往就会吃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