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观中华民族园

参观中华民族园

教学主题:

完成参观中华民族园作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以参观游记的形式写下来。

2、使学生了解中华各少数民族的特点、优良传统、多彩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

心、自豪感。让学生体会到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统一和睦的大家庭

教学过程:

1.导入

孩子们,上周咱们游览了中华民族园,同学们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周那段美好的时光并记录下来。

2.呈现

一、了解游记类作文的写作方法

游记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它通过描写记叙旅游过程中的见闻,如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这里向同学介绍游记的几种写法:(一)、定点换景法。这种方法就是说,作者的观察点固定不变,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把观察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这种方法可以使读者明确把握作者观察景物的位置和方向,便于读者从作者的观察点出发,逐一再现景物,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如《观潮》一文,作者固定不变的观察点是“海塘大堤上”。观察到的钱塘大潮这一景观是:先“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接着是远远地看到“东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不一会儿,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浪潮再近些,看到的是“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开进,浩浩荡荡”;最后,浪潮奔腾西去,“余波还漫天卷地地涌来”。这些描写,正是作者在固定的观察点上,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钱塘大潮这一“天下奇观”。

运用“定点换景法”,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在具体描写时,不要随意改变观察点。(二)、定景换点法。这种方法是说,不改换所要观察的景物,而是变换观察点,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描绘景物。这是因为只从一个角度去观察,不可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和特征。大诗人苏东坡《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运用“定景换点法”观察一处景物,可以选择不同观察点,如远眺,近观,仰视,鸟瞰,立足点变了,观察的角度也就多了。在描写时,要注意交代清楚观察点,以便于读者把握文章对景物描写的角度。否则,写出来的文章会让人觉得顺序混乱,不知所云。(三)、移步换景法。这种方法就是说,观察点不固定,所观察描绘的景物也不固定,是在移动观察点的同时,把所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绘。这种方法,可以逐一描绘出景物的各个局部,从而更好地展示景物的全貌。同时,这种写法的文章是以明显的

浏览顺序为顺序,因而文章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运用“移步换景法”时,要注意的是必须以浏览顺序为线索,把观察点的变交代清楚。另外,对各种不同景物的描绘要抓住特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避免写“流水帐”。

1、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

写作时,要在认真观察和记忆游览的景物的基础上,按照见到景物的次序,来所写看到的景物。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致于杂乱。观察景物,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

2、抓住游览重点,详写过程。

一次参观游览活动,看到的景物很多,我们不能记“流水帐”。要把看到的景物中印象较深的写下来,其余地可以写得简略些。我们在一边参观游览,一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仔细观察。比方说,我们要写游览看到的景物为主的记叙文,写作的重点就是把看到的景物重点写下来。对于我们看到的特别好的景物,我们要进行具体地描写,突出重点。对于重点的景物,要注意详细描写出它们的位置、大小、动态、静态、颜色等。如我们写“菊花”,颜色就有“红的如枫叶、白的如冰霜、黄的如麦穗”等等,菊花的形状就有像“小姑娘的卷发,毛茸茸的小鸡,绣球”等等。我们要把过程写详细、具体,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突出重点,清楚明白,才能写出游览的意义,才有教育意义。

3、略写前后,情、理、景相结合。

我们在写游览记时,应把开头和结尾写得简略些。开头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和人物。结尾应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我们要把感情融化于景物中,写出真意。写作时,我们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有,我们在写景的同时,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使读者在领略自然风景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

二、了解中华民族园

1、中华民族园简介

中华民族园坐落在北京亚运村西南,占地50公顷,于1992年开始建设,1994年6月18日北园建成开放,2001年9月29日南园建成开放。

中华民族园是京城第一座大型民族文化基地,旨在展示民族文化传统,增强国民爱我中

华的民族意识,促进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在首都为各民族提供一个面向全国和世界的永久性窗口。

中华民族园分南北两园,园内建有民族村寨36个,还有民族博物馆、民族展览馆、雕塑广场以及若干自然景观。北园内有民族村寨16个,建有国内最大的铸铁望以及仿真的热带榕林、水中溶洞、土林、盘龙瀑布、阿里山神木和沧源岩画等。少数民族村寨均采用1:1的比例,亭楼屋寨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按少数民族风格,真实再现出各个民族的文化遗存。

三、回忆游览过程——中华民族园内各个民族展馆特色

1、走进满族园

满族,现有人口1068.23万。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满族先世从事渔猎,后逐渐以农耕为主,兼事渔牧。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曾在清朝成为官方文字,留下大量满文历史典籍。满族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

满族曾在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统一中国,建立清朝。

满族精于狩猎和征战;能歌善舞;有孝敬长辈,讲究请安问好,重视礼节规矩的传统。传统节庆:春节、上元节,添仓节,虫王节、端五节、中秋节、颁金节等;

传统曲艺:八角鼓,满戏,清音子弟书;

传统歌舞:萨满祭祀歌舞、筵宴喜庆歌舞、宫廷歌舞、民间歌舞等;

传统饮食:“满汉全席”、饽饽、火锅、白肉血肠、酸汤子、“萨其玛”等;

传统竞技:珍珠球、踢行头、打铜锣、耍石锁、摔跤等。

2、走进蒙古族馆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鄂温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风俗习惯

(1)饮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2)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3)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

3、走进藏族馆

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是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中国境内有人口约640万余人(2013年)。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

藏族人民最喜爱白色,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天祝草原四周为雪山环绕,一片银白,地上的羊群和牦牛,以及喝的羊奶、穿的皮袄、戴的毡帽,也都是白色。所以藏区人民视白色为理想、吉祥、胜利、昌盛的象征。

4、走进壮族馆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国内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地,国外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勺起一羹,双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忠。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四、整理写作思路

开头:描写天气开头法、开门见山

中间:1、先概括介绍中华民族园

2、抓住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少数民族展馆,按照游览顺序,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注意详略得当。

3、在描写过程中适当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描写中加入联想和修辞手法。

结尾:总结感受式、抒情式、排比式

3.练习与检测

游中华民族园

3月20日上午,天气格外地好。我的心情就像天气一样,因为,我们全校师生就要到位于亚运村和奥运村之间的中华民族园参观游览了!

我们乘车来到中华民族园。一下车,就望见了那别有特色的大门,大门是大树做的,树干很粗,两个人才合抱得过来。郁郁葱葱的枝叶长得密密层层的,把“大门”都遮住了。再仔细一看,这树有的是真,有的是假,算是真假合一吧。大门的前面站着五十六个民族的代表。庄严的升旗仪式过后,各民族的叔叔阿姨随着响起的音乐翩翩起舞,那舞姿优美极了,他们是在欢迎我们快快到自己的寨子里来做客。

我迫不及待地随着队伍走进中华民族园。一进园子,就听见“哗哗”的水声。我抬头望去,啊,黄果树瀑布就在眼前。只见清澈的泉水,从高山上直落下来,像一座珍珠屏矗立在我们面前。瀑布落下溅起的水珠像一颗颗宝石。这些宝石纷纷落入下面的一个水潭里。潭里的水也清澈透明,水面上波光鳞鳞,水里还有几条红色的锦鲤自在地游着。春风过时,水珠霎时变成万粒雨雾,在空中漂洒着。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拿出相机,抢着把这美丽的景色拍下来。

接下来,我们跨过小桥,顺着石甬路向里走。这里是一条长廊,长廊外面是一片竹林。竹子长得很高,茂密得几乎把长廊的两边都遮住了。竹叶一片一片很青翠,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我们伴着沙沙声走到长廊的尽头,抬头一望,只见一个小木屋出现在我们眼前,上面挂着一块牌子,写着“傣寨”。“啊,傣寨到了,我在云南看过呢!”我高兴地叫起来。那幢木屋和我在云南看到的一样:是一幢二层小楼,一层是仓库,二

层住人,屋顶铺着厚厚的茅草。

我们排队走进院子,顺着楼梯来到二楼。这间房子很宽敞,左边一部分是卧室,右边部分是厨房。我们先到卧室参观,只见地板上铺着几床被子——那就是他们的床。房梁上挂着几个黄绿色的幛子——那是傣家人的蚊幛。在房梁上还放着他们叠好的衣服——在这里,房梁成了衣柜,这也许是傣家人独特的习惯吧。我们又来到厨房参观。只见地上扁担、草帽以及各种炊具样样俱全……

我们从傣楼下来,前面有几个傣族哥哥在练习击象角鼓。他们见我们走来,热情地为我们跳了一段孔雀舞,舞姿是那么婀娜,优美。我们来到傣族的龙塔广场,广场上有一座木制彩色雕像,雕刻的是一条龙,那是傣族人民崇拜的神。广场上还矗立着一座由五座白塔组成的大塔,这就是龙塔。广场上还有许多大缸,那是泼水节用的。

离开傣寨,我们又参观了景色宜人的高山族山寨,还在别具风味的侗族敲了一通鼓,最后我们来到了西藏的布达拉宫。

我们走到藏族的“八角街”,就隐隐约约地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的外面是由酱红、白、黄三种颜色组成。它有三、四层楼高,楼顶中间是一对对卧着的藏羚羊,它们中间的柱子上刻着太极和日月同辉的标志。楼顶两边是两座大钟,上面各有六个风铃。楼前面有八个红底镶金的大柱子,柱子的后面是宽敞的大厅。我们步入华丽的大厅,只见壁画上的“四大天王”正张大眼睛瞪着我哩!一层有个禅室,二层还有个拜佛的地方。下次有时间,我一定带信佛的大姨到真正的布达拉宫去拜佛。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出布达拉宫,我突然感觉到:祖国就是一个大花园,56个民族就是点缀在上面的宝石,大家和谐相处,这个家园才更美丽!

4.小结

中华民族园汇聚了各个民族的风俗和文化,正是有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祖国才日益繁荣昌盛。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那一刻记录下来,让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吧!

5.作业

完成游记作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