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摘要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女词人。其词以婉约为宗,却又抒写泼辣大胆,意切情真;善直抒胸臆,亦善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善用典,亦善用对比、比拟、比喻、叠字

等诸多表现手法;语言清新自然,“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在佳作如云,强手如林的两宋词坛,卓然自成一家。

关键词: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毋庸置疑,我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基本都可说是一部男性文学史,其间鲜有女士插足。而生于北南宋之交的女性作家李清照,却以其词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光华灿灿地跻身于群星璀璨的两宋词坛,“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话》),这实是一件奇事。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山东济南人。她从小聪颖好学,工诗能词,一生以南渡(1127)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是她相对幸福安定的北宋未亡时期,词作多写她置身大自然的欢快与闺阁生活的寂寞、爱情的甜蜜及丈夫外出做官后的离情别绪。风格热情明快,清怨凄婉。而后期国破、家亡、夫死,只身孤苦度日的种种打击,却使她词风一下子变得苍凉悲愤,沉郁凄怆,词中充满了黍离之悲,充满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情。但无论她前期、后期创作,艺术上都表现出极高的造诣和极鲜明的个性,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笔者不揣冒昧,拟对它作若干总结、梳理,千虑一得,或许对读者还有所裨益。

一、抒情泼辣大胆,情真意切

李清照早年生活在理学思想逐渐上升的北宋。那时,周敦颐和二程的理学已开始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种“以理杀人”(戴震语)的封建道德。到南宋,朱熹更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思想。作为妇女,在这种封建礼教的禁锢下,比男子要遭受更多、更重的思想压抑和情感摧残。她们一般不敢展示自己的生命追求和青春激情。虽然多少会对自己的位置和处境有所不满,但这些感情常被死死地压到心底,一点都不外露……而李清照却是一个特例,她在词里常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各种真情。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上片描绘了少女“蹴罢秋千”的天真活泼情态,下片则通过写少女“袜刬金钗溜”地见客急避到门首,却装作嗅梅又停下偷窥这位不速之客的典型动作,写出了女性对封建礼教不让女子在男子面前看男子的反抗态度。这在词里,特别是女性词里都是极为罕见的。再如她的一首回忆少时夏日结伴舟行的小令——《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小词中,我们一眼就看到一群充满叛逆精神的少女,她们外出舟行,不但“沉醉”、“兴尽”,而且还“晚回”,任由自己尽情尽性于自然人生中,享受其绝妙的乐趣。从人的喊叫声、奋力划桨声,从水流声和水鸟惊起的拍翅声,我们亲切地感受到了词人心田流出的那一股突然迸发的、不可名状的欢快之情。而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女性言行是相违背的,表现出女性对自然、人生纯真的有所独钟之情。

新婚燕尔、美满幸福,女词人对她新婚的幸福感、自身的容貌美,亦敢放笔直书。如她《减字木兰花》就写出了女子蔑视礼教、自矜其美的反抗礼教的态度。词写了:“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这是多么美丽的花啊!含苞待放,红艳欲滴。而词的下片却翻出一层:“怕郎猜道(误解)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原来写花是为了烘托,突现自己容颜之美。试想,如果不是对自己容貌有充分的自信、完完全全的欣赏,那谁敢“云鬓斜簪”,让郎“比并看”呢?词人以花衬人,以人拟花,人面春花,交相辉映,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妇恩爱情浓的甜蜜之感。“李清照在词中张扬的是压抑不住的青春萌动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而这是超出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的。这种不拘礼节的大胆举动,突破了男权社会对女子的种种束缚,同时也是对其词抒情泼辣大胆、情真意切的体现。”

婚后小别,李清照不堪兰闺寂寞,也一再坦露心曲,抒发其对明城的思念之

情。如《凤凰台上忆吹箫》就直写自己丈夫离别后的思夫之苦。其上片: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词大胆泼辣地抒写了离愁别苦的千姿百态。作者一口气写下了六个“慵懒”——“香冷金猊”,懒得续香;“被翻红浪”懒得起床;起床之后,“慵自梳头”;“宝奁尘满”,懒得拂拭;“日上帘钩”,懒得动弹;心事很多,懒得再说……嘴上可以不说,心里却不会忘记,痛苦不会减轻丝毫。尤其是形体上已经有了明显的表现:“新来瘦”,词人告诉我们:“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原因具体而实在,就是丈夫离家日子久远,相思痛苦蓄积的厚重。这种强烈的爱情思念,委婉动人的情感和欲望的火焰,一般说来都是秘不示人的,可是李清照的词中却时常燃烧。再如《一剪梅》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诗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多深啊,即使眼前的一点点欢乐使愁眉稍解,也不能须臾忘情。再如《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等,无不写尽因感情深笃而消魂荡魄的相思之苦。在李清照身上,我们找不到封建伦理枷锁的影子和“妇者,伏也,伏于人也”[3]的女性闺怨意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泼辣大胆、情不自己、原生态的真实女性。

当李清照表现自己的理想和对个性自由的热烈欲望时,有时竟冲破她的小园深闺的狭小境界,一扫香炉烟篆、海棠梅花的迷愁和怅惘,展现出豁然开阔的宏伟场面,如《渔家傲》:

天街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人通过舟行大海的奇幻梦境抒发自己慷慨报国之情。词开篇,将天界开阔动荡、千帆竞舞的景象和云雾迷蒙的封锁暗淡氛围糅合在一起,让人既从中见到李清照雄心难泯的奇情,又见出她在梦外知其为不可行的压抑。词人乘梦帆、渡银河、抵天宫、见天帝,并向天帝倾诉自己的不幸:要去的地方很遥远,可是人已迟暮,空有才华而遭不幸……而“天帝”这个由潜意识聚合成的公正的命运主使者,对她宠爱有加,殷勤非常,任由她选择出路。于是词人选择了离开使她感到日暮途穷、无所作为的生活空间,而是驾起一叶蓬舟,乘着九万里长风,归属于海上神山与仙人嬉游去的心灵之旅。邓红梅在《女性词史》一书中这样评价这首词:“这是女性词第一次对自身角色和命运的不满,这是渴慕像最出色的男子一样参与社会生活的词人失望后的‘反动’,她那渴望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水手’平等竞赛的心愿,不仅表明了她所蕴涵的充沛创造力,也表明她不甘雌伏于男性脚下而过墨守成规的无意义生活的独立个性。她最终以海上仙山为归宿,说

明她即使被现实所困厄,也依然自许很高,她觉得自己是配得上被仙界接纳的非凡人物。所以,这一女性词史上早现的一线灵光,堪称是李清照性格和才情中最‘神骏’的部分。”的确,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很少见的。这足以体现其词的泼辣大胆。

总之,李清照为人,爱则热烈,愁则浓重,思之刻骨,怨之断肠,形诸笔墨,则是抒情大胆、强烈、真率。对于一个身受种种封建道德教条束缚的妇女来说,敢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书之纸上,已经算得上有勇气了,而她居然敢公之于世,任世人涵咏、品评,这就非有大勇气不可了。对于这样一个有个性、有理想、有激情、有棱角的杰出女子,与李清照同时代的王灼说:“作长短句,……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者。……夸张笔墨,无所羞畏。”(《碧鸡漫志》)这里所谓“肆意落笔”而“无顾藉”,从反面说,恰恰描述了李清照词的特点:“肆意落笔”乃才气豪纵;“无所畏羞”,乃真情喷薄,而“无顾藉”,当是易安为人之超迈尘俗。因此,对于这样的话,倒不须加以反驳。

二、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陆机《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5]情和景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中国抒情诗的传统表现手段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但是写诗填词的人在运用这种手法时却有精巧和粗拙之分。李清照则将情与景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巧妙。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

瘦。

这首词通过悲秋的环境设置来抒写词人的寂寞愁苦。开篇起句,词人便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了浓烈的愁苦气氛:天空浓云笼罩,是天愁;地面薄雾弥漫,是地愁;室内香炉轻烟已断,是物愁;深感白昼之长、独居难熬,是人愁。俗话说:“欢娱嫌日短,苦愁怨更长。”此愁此怨,本已难耐,更何况“佳节又重阳”,偏偏又遇上这个“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佳节”呢!玉枕孤眠,纱橱独寝,真是身凉心更凉、愁上更加愁……借助于气候、景物的描写,传达出离人浓浓的愁苦意绪。词下片,则集中叙写重阳这一

天的经历和感悟,既突出了词人愁坐空闺的思夫之情,又将“愁”字进一步深化,并以“人似黄花瘦”这一千古名句将“愁”推至高峰。又如她着名的压卷之作《声声慢》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

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堪称抒愁情典范的名作,却除了结句最后道破心中的“愁”外,全词都没有直说愁,而是从刻划冷清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心境。词中的景物:淡酒、急风、雁儿、黄花、梧桐、细雨,都无不是情化了的对象。如雁儿,就不是一般的飞鸟,而是北来的鸿雁。黄花,既不是含苞欲放的,也不是盛开的,而是像漂泊憔悴之人一样已经凋谢的。梧桐,是凄凉的,是生长在深秋黄昏细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的。“这些衰败凋残、令人伤感的景象,无一不是生愁、助愁、催愁、添愁的,简直是触目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而这中间又包含着词人多少对丈夫寤寐难忘之爱;对自己身世沦落之悲;对中原沦入敌手之痛。在这融合着主观感情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现出词人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从而引起我们对她那萧索暮年的无限同情。此外,如托意于流水:“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寄情于水鸟:“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双调忆王孙》);乃至“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点绛唇》)等词句,莫不如是。正象清人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人之情感写不出,以物象寄寓之,将情感景物化,景物情感化,二者自然而又精巧地组织在一起,情景相生,丰富可感,动人心弦。

李清照的咏物词也相当多——约占其创作总量的四分之一,说明词人对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视。在此之前,苏轼等人首开此风,周邦彦辈承流接响。但总的来说咏物词当时还是“蓓蕾”阶段(至南宋大放异彩)。李清照着力于此,颇有见地。她的咏物词通过对物象的描摹,托物言志,寄物象以深厚情思,把物象的外形美、气质美和词人的感情美、心灵美交织成一种诗的艺术美。李清照有咏梅词五首,足见其对梅的偏爱。其《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

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孙崇恩在《李清照诗词选》中说:此词上阕咏梅,首先描写寒梅形象。起笔以“雪里琼枝”表现寒梅傲世不群、独占春首的品性;接着再以“香脸半开”、

“玉人浴出”拟其花蕾初绽、柔美俏丽,表现寒梅的形神美。下阕赏梅,抒发赏梅情怀。先写月夜饮酒,表现赏梅的豪情逸致;结句“此花不与群花比”,既赞美了梅花孤高傲寒的品格,又表现了女词人鄙弃世俗的坦荡胸怀。这首词不是单纯地像前人以描写和点缀梅花形态美为能事,而是写梅也写人,赏梅也自赏,托物抒怀,把寒梅的形神美和词人的心灵美、感情美融为一体,构成了词的艺术美。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创造了深美的艺术意境,吟咏了高洁美好的情怀,可谓格调清新,境界开阔,含蓄有味。

作者在赞赏寒梅孤高傲寒的品质的同时,对白菊的“风韵”也发出由衷的赞叹。她在《多丽·咏白菊》词里说,白菊之所以美,主要不在于它是否象“贵妃醉脸”似的红艳,“徐娘傅粉”般的洁白,而在于它在“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之后,“清芬酝藉,不减酴醿”,“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形残而香不消,和古代大诗人屈原、陶潜一样,具有处逆境而悠然自得,遭摧残而傲然挺立的“风韵”与品格。这就使得咏物之情不拘泥于物象本身,而达到了一种神的一致。同时,作者在对白菊的描写中,从一开始就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以菊为托,诉尽衷肠,表现了女词人憎恶鄙俗,追求高洁人格的情怀。李清照认为白菊的“风韵”是美的,而桂花的“风度精神”则更美。她在《鹧鸪天》词里这样写道: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首咏桂花的词,上片咏物抒怀。首二句写桂花的颜色资质。它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赞美它淡雅、高洁、柔和的品性,形神兼备,独有风韵;接着议论抒情,直言桂花不需要群花那样的“色”美,亦“自是花中第一流。”下片深入一层赞美桂花为群芳之冠。先从节令上看,以梅菊衬比,桂花为中秋之冠;结尾评议屈原多以珍贵花草喻君子美德,惟独未写桂花之美引为憾事,再度突出桂花的高雅。总之,此词咏物而不滞于物,而是寄托遥邃。诚如沈祥龙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事实上,李清照喜爱淡泊自在、不汲汲于世俗荣利的桂花,并极为欣赏其质朴无华、留香于世的品格正是她自己人生态度、审美观念和傲世尘俗的品性写照。

李清照是具备诗人感情丰富的气质的。春风秋雨、黄花细草、飞雁游鱼以至妆台栏杆,无不会掀起词人感情的波澜,而词人的丰富思想感情也总是与景物融汇在一起涌动,所谓赏物而不滞于物,用情而不溺于情,轻灵之思见诸缱绻之意,这正是李清照作为一个杰出抒情词人的不同凡响处。

三、善于用典,善用对比、比拟、比喻、叠字等手法

李清照词表现手法绚丽多彩,充分表现出她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才能。

使用典故,在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原为一种传统手法。从屈原骚赋,到唐代诗歌,已屡用不鲜。至宋代,渐被用于词中。李清照词用这一手法,颇有她独到之处。其词作,写得最长,用典最多,怕要算《多丽》了: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

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

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

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全词二十八句,用典竟十多处,而且六处是以人名直接道出。清况周颐在《珠花簃词话》,对这首词用典有过这样的评说:“李易安《多丽·咏白菊》,前段用贵妃、孙寿、韩掾、徐娘、屈平、陶令若干人物,后段雪清玉瘦、汉皋纨扇、朗月清风、浓烟暗雨许多字面,却不嫌堆垛,赖有清气流行耳。”确实,这些典故,经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作了处理后,白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生丽质、纯洁高雅的自然之美更显得委婉细致,生动奇特。词人以屈平、陶令这两个失意之士来比拟白菊,不仅因他们平生爱菊最有名,曾将它作为芳洁品格的象征来印合自己的“内美”,而且也带有词人自拟白菊风标的意味;至于以愁思凝结的解佩之女和泪洒纨扇的失宠后妃来比拟被风雨摧折的白菊之凄苦,则意味着词人与白菊之间心理距离的消失。汉水边的神女纵然解佩相赠,终究无缘于情人;汉宫中的后妃,虽然才貌双佳,却因丈夫“移情别恋”而不得不以团扇自比。这也是词人有感于自己的清冷处境时的所感。这些明写白菊实写自己的典故,与开端夜长不寐的怜菊,末段“天教憔悴度芳姿”的叹菊,都被她以冷落之愁串成一体。词的结穴之处更是点明一篇之旨:“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这一反问,明示她的忆“泽畔东篱”即失意自处的屈原、陶潜,是因为人情不够好。即她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好,党争寡恩少义。因为屈平、陶潜都是被时代政治所排斥而隐沦的,她虽无男子的政治身份,却也一样因政治因素干扰而成为京都之外的人。同时也流露出词人轻视鄙俗,不甘随俗浮沉的志趣。这样,全词虽然用典十余处,但是由于它们能很好地为表达词人内心情感服务,所以,它们已成为全词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使全词在结构和情感上,气脉贯注,首尾呼应,丝毫没有破碎堆垛之弊。

像《多丽》这样迭用十余个典故的作品在李清照现存词作中是罕见的。但这不等于她其它词作就很少用典。实际,在她其余作品中,使事用典,融化前人诗句的手法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是化用刘义庆《幽明录》中刘晨、阮肇之离天台(武陵)比拟赵明诚之离家;化用《列仙传》仙人萧史与秦穆公女儿弄玉之典,以“秦楼”代指词人自己的住所。词人用两个人们熟知的仙凡恋爱故事,暗示她与丈夫往日美满的婚姻生活,有如仙侣,而今一别,则人去楼空,天各一方。从而将意思表达得更加凝练、丰富、深刻。再如《醉花阴》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语出陶潜《饮酒》诗二十首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暗香盈袖”取意于《古诗·庭中有奇树》“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等句,抒写离愁。词人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者也,抒发其孤身一人,黯然神伤的孤独之感和思夫之愁。这种用典确实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觉”,“事如己出,天然浑厚”。

在《一剪梅》中,李清照在表达对丈夫无比思念时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其中迭用了“锦书”和“鸿雁传书”这两个典故。“锦书”一典出自《晋书·窦滔妻苏氏传》:“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凡八百四十字。”后世即将“锦书”代指夫妻间的书信。“雁字”,指雁飞成行,似字形,这里兼有鸿雁传书之意。化用了《汉书·苏武传》中的典故:“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运用人们所熟悉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是由于词人把典故的使用和眼前的景物揉合在一起,而且增加了幻想的成份,所以在抒发自己思夫之情时,更显得委婉和深沉,也更耐人咀嚼。在李清照现存的词中,“鸿雁传书”这个典故似乎用得最多,如:“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蝶恋花》);“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怨王孙》)等等,都将这个典故用入了词中。但是丝毫没给人以俗泛之感,在女词人妙笔安排下,它是那样妥帖地反映出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并随着女词人的境遇不同,而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人们也正可以从这个常用典故的反复使用中,看到李清照高超的艺术功力。在李清照的词里面,有些词句是直接从前人成句中移用而来的。如: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南歌子》)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念奴娇》)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临江仙》)

在《南歌子》词中,李清照将《诗经·小雅·庭燎》中的“夜如何其”一句,

仅去一字,用于词中。《念奴娇》词中的两句,也是直接引用了《世说新语》卷四《赏誉》第八下中的句子:“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但由于词人将所引成句,与自己词的意境跟眼前景物很好地揉合在一起,所以,显得自然浑成,如出诸己,丝毫不觉生吞活剥。正如前人评比二句时所云:“全句浑妙”(《诗辨坻》卷四),“更觉自然”(《论词随笔》)。在《临江仙》词的序中,李清照说:“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语,予酷爱之。”于是,词的开头一句,袭用了欧阳修词的起句:“庭院深深深几许”。这种袭用手法,看似直露,实际却正显示出她匠心所在。李清照在袭用这些为人传诵的名句时,目的是要从旧词句中开拓出新的意境,将他人的名句,移入自己的词中,使之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

对李清照来说,对比,像是不觅自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因为她所置身的时代(以“靖康之乱”为界),所经历的生活(以南渡为界),本身就形成一种强烈的鲜明的对比。所以词人运用这种形式再现生活,抒情性很强,显得格外得心应手,妙笔天成。人们读来也觉得格外朴素自然,真切动人。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

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

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

语。

这首词借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之不同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充满盛衰之感、身世之悲。词上片以乐景写哀情,乐景与哀情相对照。“落日”“染柳”“元宵”三组四言对句描绘临安三五之夜的乐景,但又分别以三个问句陡接作顿,令人心悸魄荡。从不知身在何处到未感春意浓浓,到疑惧风雨不测,将悲已忧国之哀情与临安元宵之春色层层对照,并从对照中将词意层层推进。最后以谢绝出游作结,又翻出一层新的对照:人乐我苦,人醉我醒。下片是自我身世的今昔对照,以往“中州盛日”的三五之夜,词人正青春年少,盛妆丽饰,结伴出游。今逢临安元宵,饱经人世沧桑的女词人已经老大憔悴、蓬首粗服、流寓他乡,有何心绪再作观灯赏月之游呢?结拍两句又转出一层帘里帘外的对照:帘外,皎月洒辉,花灯如昼,香气满路,笑语盈盈;帘内,词人黯然独坐,忍听笑语,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通篇对比,意象鲜明,不言哀而自哀,不言悲而自悲。词人只是平静地如叙家常地娓娓谈去,让读者径自从鲜明的意象对比中领略她那动荡不已的内心世界,感受悲剧的时代脉搏。(朱德才.漱玉词的艺术魅力)再如《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词人将

眼下的“天气”、“衣”、“情怀”与往昔比较,眼下为实,从前为虚,实虚参照,形成对比。《醉花阴》中“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是实景、实感,但其中又包含着过去夫妻相伴幸福生活的情景,这样,将从前和现在进行了暗暗的对比,从而传达了对丈夫的思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天真单纯的侍女(卷帘人)与“浓睡不消残酒”的主人形成对比,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多愁善感和细腻多情。这样对比手法的运用,便使有限的篇幅内顿增内容的涵纳量。

李清照还特别善于使用比拟的手法,在她的词作中,景物往往涂上了感情的色彩。“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双调忆王孙》)词中所抒发的是一种超逸、愉悦的情怀,充满着对大自然美的热爱,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李清照把山水与鸥鹭拟人化,让大自然的一切呈现生命的活力。明明是她爱秋天的水光山色,却反过来说“水光山色与人亲”;明明是她爱郊野的眠沙鸥鹭,却反过来说鸥鹭对游人的留恋——“似也恨、人归早。”她笔下的郊野秋景,有生命,通人性,一片生机勃勃。《念奴娇》(萧条庭院)中的“宠柳娇花”,词人创造性地将“宠”、“娇”两个形容人的平常字眼,移用来写柳写花。“宠”字活现了新柳的婀娜多姿、轻摇慢舞的景象;“娇”字突出了鲜花的艳丽得意情态。以娇宠形容花柳不仅符合花柳本身的特点,而且将花柳拟人化,赋予情感,把它们因受到天公的宠爱与娇养而呈现出分外娇嫩喜悦的姿态和自己孤独的心理相对照,更突出了内心的烦恼,新丽奇峻,耐人寻味。明代徐士俊谓此四字“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应情而发,自标位置”(《古今词话》),正指出了其新颖而有表现力的特点。“柳眼梅腮”(《蝶恋花》)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柳芽、梅花写得象人一样富有生命力和情致。“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减字木兰花》)。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花的姿色,表现了对春花的无限爱抚之意。《渔家傲》中,词人用“香脸半开”、“玉人浴出”比拟寒梅花蕾初绽、柔美俏丽,表现了寒梅的形神美。其他如《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和《瑞鹧鸪·双银杏》“风韵雍容未甚都”里的“体性”和“风韵”本来也是人物品评常用的名词,被作者拿来形容桂花和银杏的姿态与风格。而《摊破浣溪沙》“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更是直接引用《世说新语》,将评人的“风度精神”、“太鲜明”比拟桂花的清高而名重。总之,李清照词作中的比拟手法,比比皆是。

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易安笔下的比喻往往能在化抽象为形象上变化出奇。例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被翻红浪”,不仅写出了被子的颜色,也写出了被子的状态,反衬出抒情主人公的烦乱心绪和慵懒情态。被子本来是静物,但女词人化静为动,巧用比喻,运思独创。《永遇乐》中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可谓辞彩艳丽,形象飞动。落日的光辉,像溶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碧玉一样的明月。再如

“人似黄花瘦”(《醉花阴》)一例最富独创,流传千古。前人曾有以梅花、棠梨、花蕊喻人消瘦。宋程垓《摊破江城子》:“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高九万诗:“晓风不定棠梨瘦”;戴复古诗:“雨寒花蕊瘦”,但从未见过以“黄花”喻人瘦。李清照用新颖的比喻,形象而又准确地体现出相思者的憔悴,成为千古绝唱。在诗词里运用叠字,是花费锤炼工夫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容易流露人工痕迹的地方。但是在李清照的词里,却丝毫不见斧凿的痕迹。如两首《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两首词的叠语,既符合词律本身的要求,又自然浑成,真可谓“看似自然诚奇崛。”李清照还有三字相叠的排句,如:“更挼残蕊,更捻馀香,更得些时。”(《诉衷情》)“更挼”、“更捻”等单调的连续的下意识的动作,表现词人月夜中愁结难解的心情。三个“更”字相叠,将词人复杂的感情表现得何等婉曲有致!

运用叠字最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人一开始就用了十四个叠字。从字面上看,“寻”和“觅”都是寻找、寻求的意思。两字重叠,就突出了诗人心神不定、若有所失的神态和反复搜寻的目光。而这正是词人在历尽人间沧桑,备尝生活艰辛后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而结果却是觅无所见,求无所得,所有的只是异常冷清的环境,因此再用叠字写出了第二句。我们不妨说,“冷冷清清”四字既是深秋环境气氛,也是诗人暮年心境的状态,饱含着只身飘零,孑然独处的寂寞空虚之感,故而再以第三句直抒愁肠,写出了“凄凄惨惨戚戚。”此句六个叠字为近义词,区别殊微。“凄凄”言其悲凉,“惨惨”言其忧郁,“戚戚”则言其忧惧。心境如此,当然是愁苦不堪的。全词抽绎难尽的愁思,由此延展而出。这十四个叠字,机杼自出,流转如珠,一泻无余,赢得历代词人交口赞美。“有的赏其音调:“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徐釚《词苑丛谈》);有的赏其“笔力矫拔”(《历代名媛词》);有的譬之为“如公孙大娘舞剑手”(张端义《贵耳集》)……的确,这叠字,是血和泪的吞吐,是向苍天的悲愤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9]

总之,李清照创造性地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来为她的思想服务,自出机杼,别是一家。

四、语言清新自然,“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李清照堪称语言大师。她以惊人的才华创造了清新自然,明白如画而又优美生动,新鲜活泼的语言,赢得历代人们的一致好评。

徐增云:“诗贵自然,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文,有不期然而然之妙。”(徐增《而庵词话》)但自然高妙的语言并非随意拾取,而是经过人工的修饰和

雕琢,又隐没或淡化了“人工”的痕迹,而达到在形式上接近于自然的原貌,在精神上则体现为主体创造的最高境界。李清照的词就是这样,她的词扫除了陈陈相因的用滥了的珠、翠、脂、粉等字眼,而“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遹《金粟词话》),读后让我们倍感清新,只觉得词的情感之流蜿蜒流淌,“气机流动”(清陆蓥《问花楼词话》),“一片神行”(清陈廷焯《云韶集》)。如《双调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

也恨、人归早。

这首词用语极为浅显通俗,而表达的感情却很新颖,毫不落窠臼。它写秋风无萧瑟之气,状秋景无悲伤之意。在“红稀香少”、“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等一连串明白省净的语句中,人们看到词人不是为“秋已暮”、“荷叶老”而伤感,而是为“水光山色”、莲子荷叶和湖畔花草而欢歌不已。这不仅比柳永的某些“词语尘下”作品清新健康,就是在有词以来的全部作品中,也别具一格,体现出作者一种倜傥豪迈,青春焕发之气。再如李清照早年,为怀念她远行的丈夫赵明诚而作的一首《一剪梅》(红藕香残)该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寻常不经意语中隐约透露出了作者愁闷的心情。

再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前人以为“语新意隽,更有丰情”(《草堂诗余隽》)。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说:“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其结句“绿肥红瘦”,拈用平易通俗、普通寻常的字眼,不仅形象逼真地写出了风雨之后,海棠绿叶肥茂、红花凋残的景象,而且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寂寞深闺中抒情主人公惜春怜花、无比惆怅的细腻感情。所谓“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草堂诗余别录》),特别是用“肥、瘦”写海棠,令人耳目一新,极富情趣。王士祯认为“人工天巧,可称绝唱”(《花草蒙拾》)。又如《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中:“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都是以俚俗之语写出的名句,通俗中见典雅,浅近中见清腴,彻底抛弃“雕琢浓艳”传统婉约词的先天遗病,走上自然一路。明人杨慎《诗品》云:“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指的就是这一点。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给予李清照极高的评价。

总之,李清照词突出的个性和成就,使她成为词苑中独具风神、不同凡卉的秋桂。“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鹧鸪天》)词人咏唱的秋桂,有似自己的词品,具有一种永久的艺术生命,流风余韵,绵延千载,影响和沾溉着后世无数的作家和读者。

参考文献

[1]洪秀芸.《论李清照词中的反传统意识》,[M],出版社,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1).

[2]李杜.《名家选集卷李清照集》,山西:三晋出版社,2008.(45).

[3]陈军.《女性意识在男权社会背景中抒发李清照作品的自我情结》[J].青海社会科学学报,2005,(1).

[4]邓红梅.女性词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36页.

[5]平惠善.《论漱玉词》[J].杭州大学学报,1984,(14).

[6]吴雄和.《浙江大学精品文丛唐宋词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0).叶嘉莹,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

国书店, 2003.(56).

[7]济南社会科学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3)

[8]傅经顺,傅秋爽.论李清照词的婉约特色[J].河北师大学报,1984,(1).

[9]杨庆存.《宋代文学论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5)

谢辞

这篇论文得以完成,要感谢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承蒙我的指导老师曾老师不厌其烦的指导,曾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师恩永铭,友情难忘。我感谢可以有这样一个空间,让我对所有给予我关心、帮助的人说声“谢谢!”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成绩评定表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⑵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的词(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其特点: (一)倾掳真挚情: 真情就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就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与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就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就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与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就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二)熔炼家常语: 《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就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她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

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就是一种冲击。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凤凰台上忆吹箫》)。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就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正就是“瞧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三)善用白描法: 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 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就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摘要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女词人。其词以婉约为宗,却又抒写泼辣大胆,意切情真;善直抒胸臆,亦善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善用典,亦善用对比、比拟、比喻、叠字 等诸多表现手法;语言清新自然,“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在佳作如云,强手如林的两宋词坛,卓然自成一家。 关键词: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毋庸置疑,我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基本都可说是一部男性文学史,其间鲜有女士插足。而生于北南宋之交的女性作家李清照,却以其词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光华灿灿地跻身于群星璀璨的两宋词坛,“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话》),这实是一件奇事。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山东济南人。她从小聪颖好学,工诗能词,一生以南渡(1127)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是她相对幸福安定的北宋未亡时期,词作多写她置身大自然的欢快与闺阁生活的寂寞、爱情的甜蜜及丈夫外出做官后的离情别绪。风格热情明快,清怨凄婉。而后期国破、家亡、夫死,只身孤苦度日的种种打击,却使她词风一下子变得苍凉悲愤,沉郁凄怆,词中充满了黍离之悲,充满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情。但无论她前期、后期创作,艺术上都表现出极高的造诣和极鲜明的个性,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笔者不揣冒昧,拟对它作若干总结、梳理,千虑一得,或许对读者还有所裨益。 一、抒情泼辣大胆,情真意切

李清照早年生活在理学思想逐渐上升的北宋。那时,周敦颐和二程的理学已开始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种“以理杀人”(戴震语)的封建道德。到南宋,朱熹更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思想。作为妇女,在这种封建礼教的禁锢下,比男子要遭受更多、更重的思想压抑和情感摧残。她们一般不敢展示自己的生命追求和青春激情。虽然多少会对自己的位置和处境有所不满,但这些感情常被死死地压到心底,一点都不外露……而李清照却是一个特例,她在词里常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各种真情。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上片描绘了少女“蹴罢秋千”的天真活泼情态,下片则通过写少女“袜刬金钗溜”地见客急避到门首,却装作嗅梅又停下偷窥这位不速之客的典型动作,写出了女性对封建礼教不让女子在男子面前看男子的反抗态度。这在词里,特别是女性词里都是极为罕见的。再如她的一首回忆少时夏日结伴舟行的小令——《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小词中,我们一眼就看到一群充满叛逆精神的少女,她们外出舟行,不但“沉醉”、“兴尽”,而且还“晚回”,任由自己尽情尽性于自然人生中,享受其绝妙的乐趣。从人的喊叫声、奋力划桨声,从水流声和水鸟惊起的拍翅声,我们亲切地感受到了词人心田流出的那一股突然迸发的、不可名状的欢快之情。而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女性言行是相违背的,表现出女性对自然、人生纯真的有所独钟之情。 新婚燕尔、美满幸福,女词人对她新婚的幸福感、自身的容貌美,亦敢放笔直书。如她《减字木兰花》就写出了女子蔑视礼教、自矜其美的反抗礼教的态度。词写了:“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这是多么美丽的花啊!含苞待放,红艳欲滴。而词的下片却翻出一层:“怕郎猜道(误解)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原来写花是为了烘托,突现自己容颜之美。试想,如果不是对自己容貌有充分的自信、完完全全的欣赏,那谁敢“云鬓斜簪”,让郎“比并看”呢?词人以花衬人,以人拟花,人面春花,交相辉映,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妇恩爱情浓的甜蜜之感。“李清照在词中张扬的是压抑不住的青春萌动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而这是超出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的。这种不拘礼节的大胆举动,突破了男权社会对女子的种种束缚,同时也是对其词抒情泼辣大胆、情真意切的体现。” 婚后小别,李清照不堪兰闺寂寞,也一再坦露心曲,抒发其对明城的思念之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⑵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的词(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其特点: (一)倾掳真挚情: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二)熔炼家常语: 《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

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凤凰台上忆吹箫》)。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三)善用白描法: 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

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资料

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由于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思想长期禁锢人们的头脑,以致载入史册的女作家凤毛麟角。然而,才女李清照却以洋溢的才华和争雄文苑的文笔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重视,成为一名颇有特色的女词人。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被誉为南宋婉约派宗主。李清照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严分词与诗的区别,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艺术风格独特,形式上善用对比、白描手法,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其词现存七十多首,总体来看完整地反映了李清照一生的情感轨迹。前期作品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房相思,内容缺乏深意。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点绛唇》(蹴罢秋千)等都表现对爱情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韵调优美,风格热情明快。后期多抒发孤寂凄凉的身世之感,情调感伤,并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凄凉。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等,在对故乡的怀念中,表达一定的爱国感情。本文将从李清照形象词作的内外俱美艺术魅力、艺术表现手法、细致的语言特点和后期流露的爱国主义思想五个方面来论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一、展现真实强烈的女性抒情意识和抒情形象。

以男子之笔墨,状女子之口吻,这是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和惯用手法。然而,代言人毕竟只是代言,香花美人在词人笔下也往往只是君臣不遇、感怀伤世的借用品,真正能现女子之态、剖女子之心的,毕竟应是女作家们自己。男性写女性,终究隔了一层。这个“隔”,在李清照和她的词中是没有的。 1.李清照的词几乎全是她心里路程的写照,常是直抒胸臆,把自己深切体验到的酸甜苦辣种种感受和喜怒哀乐的感情加以真实,细腻的表现,令人为之心动。她的词与那些“男子作闺音”的所谓“代言”现象,是无法比拟的。“代言”词,只可以拿来娱乐大众,但拿来表达真正的人生体验,则是不痛不痒的,难登大雅之堂。在《一剪梅》这首抒情小令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丈夫的深度钟情,吐露了天各一方的相思之苦。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真真切切地表达了深思挚爱之情,把新婚离别后的妇女心声勇敢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既无矫情又不是自我,流露强烈的苦恋感情。它以平常的现象和古代女子那种幽怨感情结合起来,更好地抒发了女主人公深厚的思想感情。另外,李清照词的抒情形象也是充分表现了种种真实和隐衷的。一方面表现了少女真实和热烈的情感和那种热爱生活及大自然,大胆追求爱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宋代词坛,有许多作者是无病呻吟,但李清照却难能可贵地抵挡这般呻吟之风,大胆而真实地表现生活。她的词有其独特之处,最突出一点是她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结合自己的语言技巧,把词写得淋漓尽致,却又不是一泻无余。这种艺术力量,不是靠夸张,

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作业3---2

作业三:思考题11: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她以突出的才能另辟天地,形成了易安体艺术格调的独特性。李清照的词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无论哪一时期的作品,李清照都能写得独具韵味、真切动人,因此,人们将李清照这种独具韵味的风格称之为易安体。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因为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特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被称作“易安体”。她的词作凭借独特的艺术特色,取得了很高的造诣:首先,从题材到风格形成了以婉约柔媚为主的女性化特点,展现了一个在那个时代十分特殊的知识女性的心灵世界;其次,她的词能够集雅俗于一体,将极精美雅致的画面与极通俗真切的情事结合在一起;在语言方面,李清照的词既造句精巧,又善于生动地化用口语,贴切自然,通俗流畅,富有韵律之美。 【关键词】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交替时著名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博古通今、多才多艺,擅长诗文;母亲王氏,知书善文,也是当时的才女。父母给了她宽松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自由的土壤,使得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

相比的。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是当时一个很有才气的文人,给她带来了许多的温馨浪漫与诗情画意,两个人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经常一起饮酒赏花做词。出生在名门的李清照,从小就喜爱诗词,她过目不忘,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擅长文赋,精通音律,擅作书画,尤其以词的艺术成就为最高。她的词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流传至今,仍然绽放光彩。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还是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李清照的词作,字字句句都体现出了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婉约文风。本文以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几首代表作为根本,对她词作的艺术特色,做一些简要的分析。在李清照之前虽然有许多诗人、词人,做了很多反映闺中妇人的词,但却是对闺妇情感思想的一种临摹和揣测,其诗词停滞于便面,无法体现贴切真实的思想感情,而李清照却以她自身的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为前提,塑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她运用女性特有的婉约,结合其与生俱来的刚毅之气,赋予了词新的元素,为当时日渐枯竭的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词几乎每一首中都塑造了一个形象生动、呼之欲出的女主人公形象,这是一种女性的自我描写、自我记叙,因而也更能打动人。作品中的抒情女主人公随着女词人的成长一起成长,一同经历,在不

李清照的诗词的艺术特色

报名号:1078 姓名:吴中义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吴中义 内容摘要: 几百年来,李清照一直广受人们的关注,主要是她在诗词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李清照的词格调高雅清丽,情感浓烈真挚,个性鲜明突出,语言通俗清新。她擅长借助日常细微的生活细节,传达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她善于摄取富有特征性的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人物的内在感情;善于汲取、琢炼新鲜活泼的民间口语、俚语,形成晓畅雅致的语言风格,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她的诗词讲求格律,给人以音乐的美感。他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李清照也因此成为一代“婉约词崇”。“《云韵集》卷十云:两宋妇人能词不少者,无出其右矣。” 关键词:俚语含蓄美婉约词崇易安体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她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世以“体”名之,称为“易安体”。她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她的词被推为“压倒须眉”、“词采第一”、“婉约词宗”,受到古今读者的称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探讨它的艺术特色,对我们继承文学遗产,繁荣文学创作,有很大裨益。 一 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写柔情密意,离愁别恨,相思苦衷。李清照作为大词家,她的大多数作品亦是如此的,千古流传的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正是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是作为抒情圣手的李清照,写来与前人迥然有别,自出新意。在艺术上有很多成功的经验。 首先,李清照善于摄取富有特征性的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人物的内在感情。《萍洲可谈》说:“李清照多移艺,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所谓“出人意表”,就是指她善于捕捉形象,描写心理,能用轻巧新颖的手法写出别人难以写出的情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就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个性。粗心的卷帘侍女对花的

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李清照的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班级:化学类2班 作者:李波孔静梅李宁刘成伟于照涵 摘要: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对宋词的历史有着杰出的贡献。她的词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不苛求字句的精湛,但是词中处处可见生动鲜明的事物与细致入微的心理,语言清新朴素。她不仅开创了“易安体”,更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备受古今论者的赞誉。九百年来,其词以真挚的情感,浅淡的语言,清超的意境,感动了无数读者。通过研究易安词的艺术特点,旨在找出其词的魅力所在,一方面加深对其人其作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评价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 婉约易安体南渡艺术风格热爱生活孤独寂寞艺术意境奇女子艺术成就中国文学 主要内容: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父亲李格非,字文叔,熙宁九年进士。母亲王氏同样知书善文。李清照从小就在这个文化氛围浓厚的仕宦家庭中长大,在闺中即小有文名。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对宋词的历史有着杰出的贡献。她的词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不苛求字句的精湛,但是词中处处可见生动鲜明的事物与细致入微的心理。语言更是清新洒脱。她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她的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 李清照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她善于用不同的文体来表达不同的题材。她用词来书写自己的情感、生活、意趣;用诗来表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及见识;用文来记叙自己的智慧、文学主张。在诸多的文学表现形式上,李清照的词最为突出,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明〃杨慎《词品》中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清〃沈谦《填词杂书》中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清〃纪昀《四库全书总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内容摘要】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词坛的大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文学家。她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她的词作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她的词作就是她的一部思想情感的发展史。李词也为后世、为今人留下了一系列既各自独立、又前后发展衔接的知识女性形象,填补空白的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史的人物画廊。 【关键词】李清照;艺术风格;情感;语言 李清照(1084--约1155),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她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世以“体”名之,称为“易安体”。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的词作,不仅在古典时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而且至今仍有不少名篇,被人们传诵把玩,以为绝唱。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相思苦衷,离愁别恨,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流传下来很多的作品内容是伤春悲愁,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 一、寂愁哀婉真挚朴素 所谓寂愁哀婉,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婉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柔美是婉约派的共同特点,但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表现。柳永多发露线俚,市民意识十足;周邦彦浑厚典雅,文人色彩浓厚;秦观细赋婉丽,而“格力失之弱”。与之相比,易安词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李清照的词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她将自己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作品中的“情”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者通过词中“情”的发展变化,感觉词人生活的波澜起伏。 (一)、青春激情的少女时期和新婚期。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平静舒适,她在有教养的家庭长大,思想上受封建礼仪的束缚较少,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学的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如<<点绛唇>>“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纵性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如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展示的是包括作家本人在内的一群少女形象,表现了那种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的天然情态,在作家恬淡悠闲的回忆里,又蕴涵了多少留恋向往的感情。 又如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终稿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终稿) 论文题目: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学生姓名: _ 李刚 学号: 1521570353094 类型: ___网络教育___ 专业: _汉语言文学(教育) 层次: 专升本 指导老师: _ _曹建 _ 日期: 2017年4月24日

目录 摘要 (2) 绪论 (2) 漂萍无依的人生旅程 (3) ?易安词?前后期的不同情调 (4) ?易安词?的艺术特点 (5) 结论 (7)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摘要 李清照的词婉约、清新、忧愤、深沉。李清照的词,倾诉真挚情,善用白描法,熔炼家常语。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关键词:漂萍无依;自然风光;真挚情;家常语;白描 绪论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五十一岁时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详述乱前的幸福生活,及离乱中的颠沛奔波之苦。她晚年流浪江南,死时年岁不可考,大约七十多岁。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由于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思想长期禁锢人们的头脑,以致载入史册的女作家凤毛麟角。然而,才女李清照却以洋溢的才华和争雄文苑的文笔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重视,成为一名颇有特色的女词人。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被誉为南宋婉约派宗主。李清照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严分词与诗的区别,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艺术风格独特,形式上善用对比、白描手法,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其词现存七十多首,总体来看完整地反映了李清照一生的情感轨迹。前期作品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房相思,内容缺乏深意。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点绛唇》(蹴罢秋千)等都表现对爱情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韵调优美,风格热情明快。后期多抒发孤寂凄凉的身世之感,情调感伤,并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凄凉。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等,在对故乡的怀念中,表达一定的爱国感情。本文将从李清照形象词作的内外俱美艺术魅力、艺术表现手法、细致的语言特点和后期流露的爱国主义思想五个方面来论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一、展现真实强烈的女性抒情意识和抒情形象。

以男子之笔墨,状女子之口吻,这是词的一个显着特点和惯用手法。然而,代言人毕竟只是代言,香花美人在词人笔下也往往只是君臣不遇、感怀伤世的借用品,真正能现女子之态、剖女子之心的,毕竟应是女作家们自己。男性写女性,终究隔了一层。这个“隔”,在李清照和她的词中是没有的。 1.李清照的词几乎全是她心里路程的写照,常是直抒胸臆,把自己深切体验到的酸甜苦辣种种感受和喜怒哀乐的感情加以真实,细腻的表现,令人为之心动。她的词与那些“男子作闺音”的所谓“代言”现象,是无法比拟的。“代言”词,只可以拿来娱乐大众,但拿来表达真正的人生体验,则是不痛不痒的,难登大雅之堂。在《一剪梅》这首抒情小令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丈夫的深度钟情,吐露了天各一方的相思之苦。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真真切切地表达了深思挚爱之情,把新婚离别后的妇女心声勇敢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既无矫情又不是自我,流露强烈的苦恋感情。它以平常的现象和古代女子那种幽怨感情结合起来,更好地抒发了女主人公深厚的思想感情。另外,李清照词的抒情形象也是充分表现了种种真实和隐衷的。一方面表现了少女真实和热烈的情感和那种热爱生活及大自然,大胆追求爱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宋代词坛,有许多作者是无病呻吟,但李清照却难能可贵地抵挡这般呻吟之风,大胆而真实地表现生活。她的词有其独特之处,最突出一点是她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结合自己的语言技巧,把词写得淋漓尽致,却又不是一泻无余。这种艺术力量,不是靠夸张,也不是靠铺陈,而是靠白描的笔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本文从真挚朴素的情感、自然率真的文学语言和高远博大意境三个大的方面浅谈了李清照的词,并分别用真实的情感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早期作品的欢快格调、婚后的风格转变、晚期的凄凉写照四小点论述了其真挚朴素的情感;用词的家常化口语化、锤炼而不着痕迹的文学语言、善用白描锤炼语言、语言的韵律美四个方面论述了她自然率真的文学语言;用主观情感占主导地位、赋予自然景物灵性、独特的个性魅力、爱国爱家的忧患意识四个方面论述了其作品高远博大意境。从以上几个方面揭示了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并指出了其作品的独特魅力以及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时著名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她的词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推为“婉约之宗",流传至今。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如此。”①沈曾植《菌阁琐谈》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②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若本朝妇人,当推(李清照)词采第一。”③杨慎在《词品》中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④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评价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亦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⑤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进一步强调“婉约以李易安为宗。”⑥ 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相思苦衷、离愁别恨。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流传下来很多的作品内容是伤春悲愁,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

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作业

作业三:思考题11: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她以突出的才能另辟天地,形成了易安体艺术格调的独特性。李清照的词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无论哪一时期的作品,李清照都能写得独具韵味、真切动人,因此,人们将李清照这种独具韵味的风格称之为易安体。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因为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特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被称作“易安体”。她的词作凭借独特的艺术特色,取得了很高的造诣:首先,从题材到风格形成了以婉约柔媚为主的女性化特点,展现了一个在那个时代十分特殊的知识女性的心灵世界;其次,她的词能够集雅俗于一体,将极精美雅致的画面与极通俗真切的情事结合在一起;在语言方面,李清照的词既造句精巧,又善于生动地化用口语,贴切自然,通俗流畅,富有韵律之美。 【关键词】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交替时著名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博古通今、多才多艺,擅长诗文;母亲王氏,知书善文,也是当时的才女。父母给了她宽松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自由的土壤,使得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是当时一个很有才气的文人,给她带来了许多的温馨浪漫与诗情画意,两个人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经常一起饮酒赏花做词。出生在名门的李清照,从小就喜爱诗词,她过目不忘,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擅长文赋,精通音律,擅

作书画,尤其以词的艺术成就为最高。她的词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流传至今,仍然绽放光彩。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还是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李清照的词作,字字句句都体现出了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婉约文风。本文以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几首代表作为根本,对她词作的艺术特色,做一些简要的分析。在李清照之前虽然有许多诗人、词人,做了很多反映闺中妇人的词,但却是对闺妇情感思想的一种临摹和揣测,其诗词停滞于便面,无法体现贴切真实的思想感情,而李清照却以她自身的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为前提,塑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她运用女性特有的婉约,结合其与生俱来的刚毅之气,赋予了词新的元素,为当时日渐枯竭的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词几乎每一首中都塑造了一个形象生动、呼之欲出的女主人公形象,这是一种女性的自我描写、自我记叙,因而也更能打动人。作品中的抒情女主人公随着女词人的成长一起成长,一同经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也同另一个层面反映出了李清照的思想、文笔岁月的磨砺中在不断趋向成熟,走向自我。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充分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和父母的宠爱,接受着良好的文化熏陶,所以,她早期词作中的女主人公很多都是天真无邪、淘气可爱的清纯少女形象。如她在早期所做的《点绛唇》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李清照前后期词作风格的区别

xx前后期词作风格的区别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文人较少,而能够在创造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的更少之又少,李清照则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因为这位巾帼词人的横空出世,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可以说,李清照是出生在一家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的家庭里。 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鼎彝,生活比较美满。靖康二年后,她和赵明诚相继逃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书画。后来赵明诚又病死健康,她就展转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颇有成就,但最突出的还是词。她早年写的《词论》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一系列作家。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这是对的。问题在于她看不到欧阳修、苏轼等在词创作上的革新精神,这就未免太保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创作成就。 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漱玉词》已经失传。现在辑录的只有七十多首,其中还有些不可靠。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我们知道李清照出身于门第很高的宦官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兼散文家,母亲也工文章,家庭的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而且李清照婚姻幸福、伉俪相得,夫唱妇和,生活安静舒适。这样的环境,把年轻时候的李清照培养成一个才华焕发、有抱负、有理想、有豪爽和纯真性格的女子。可是她又是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处于无权的地位,因此被剥夺参与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同时,她那个时代,恰是宋代理学家们变本加厉地提倡封建礼教以控制女性的年代。她在有文化的家庭里所培养起来的卓越才能,比较健全的性格以及豪迈的抱负和理想,不仅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还要受到社会力量的压制和束缚,以至于李清照虽不安于“寂寞深闺”的狭小樊笼,要求有更广阔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而不可能得到实现。这就给她带来了封建时代的妇女所不能避免的苦闷,也使得她把生活和精神的活动局限于对爱情和对自

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由于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思想长期禁锢人们的头脑,以致载入史册的女作家凤毛麟角。然而,才女清照却以洋溢的才华和争雄文苑的文笔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重视,成为一名颇有特色的女词人。 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人,被誉为南宋婉约派宗主。清照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严分词与诗的区别,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艺术风格独特,形式上善用对比、白描手法,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其词现存七十多首,总体来看完整地反映了清照一生的情感轨迹。前期作品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房相思,容缺乏深意。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点绛唇》(蹴罢秋千)等都表现对爱情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韵调优美,风格热情明快。后期多抒发孤寂凄凉的身世之感,情调感伤,并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凄凉。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等,在对故乡的怀念中,表达一定的爱国感情。本文将从清照形象词作的外俱美艺术魅力、艺术表现手法、细致的语言特点和后期流露的爱国主义思想五个方面来论述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一、展现真实强烈的女性抒情意识和抒情形象。

以男子之笔墨,状女子之口吻,这是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和惯用手法。然而,代言人毕竟只是代言,香花美人在词人笔下也往往只是君臣不遇、感怀伤世的借用品,真正能现女子之态、剖女子之心的,毕竟应是女作家们自己。男性写女性,终究隔了一层。这个“隔”,在清照和她的词中是没有的。 1.清照的词几乎全是她心里路程的写照,常是直抒胸臆,把自己深切体验到的酸甜苦辣种种感受和喜怒哀乐的感情加以真实,细腻的表现,令人为之心动。她的词与那些“男子作闺音”的所谓“代言”现象,是无法比拟的。“代言”词,只可以拿来娱乐大众,但拿来表达真正的人生体验,则是不痛不痒的,难登大雅之堂。在《一剪梅》这首抒情小令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丈夫的深度钟情,吐露了天各一方的相思之苦。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真真切切地表达了深思挚爱之情,把新婚离别后的妇女心声勇敢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既无矫情又不是自我,流露强烈的苦恋感情。它以平常的现象和古代女子那种幽怨感情结合起来,更好地抒发了女主人公深厚的思想感情。另外,清照词的抒情形象也是充分表现了种种真实和隐衷的。一方面表现了少女真实和热烈的情感和那种热爱生活及大自然,大胆追求爱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宋代词坛,有许多作者是无病呻吟,但清照却难能可贵地抵挡这般呻吟之风,大胆而真实地表现生活。她的词有其独特之处,最突出一点是她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结合自己的语言技巧,把词写得淋漓尽致,却又不是一泻无余。这种艺术力量,不是靠夸,也不是靠铺,而是靠白描的笔法,达到了

浅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定稿) 题目: __浅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_指导教师: ___ ______ 准考证号: _______ __ 考生姓名: _ _ _ ______ 工作单位:_ _ _ __ 写作时间:____2012年8月25日________

浅析李清照的词的艺术特色 指导老师:作者:准考证号: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北宋末、南宋初的著名词人。她的诗、文、词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词著称。她的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词主要是写她的贵族少女、少妇的生活,是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后期多写对国事的忧思和生活流落的痛苦,爱国之情很深。诗人常把国家的灾难与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表现,反映一种孤寂的心境。情调凄凉,深沉哀婉。她的词构思精巧,具有浓郁的抒情性;语言清新自然;善用白描手法,活现出词人的多种形象;词中有画,意境淡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愁的忧思。 【关键词】李清照;词;艺术特色;构思精巧;意境淡远 李清照是宋词中婉约派的宗师。清人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评道:“婉约以易安为宗。”①当代宋词专家夏承焘先生这样评论李清照:“在婉约派这一词派中,她的词应该说是成就最高的,她是整个北宋词中婉约派最恰当的代表人。” ②她博古通今,琴棋书画皆精,诗词文俱佳。陈宏绪在《寒夜录》赞道:“古今才妇第一。”③她以词的成就最为卓著。杨慎在《词品》中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④ 她的词作里有热爱自然,咏梅、菊、海棠、桂花等作品,有抒发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苦的作品,更多的是对家人的相思及对故乡的怀念。下面就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试作分析。 一、构思精巧,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首先,作者能将多种意象巧妙地结合在一首词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思想,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对人与事的内心感受。如在《好事近·风定落花深》里,作者通过对酒阑、歌罢、空的酒杯和忽明忽暗的油灯四个极富象征意味的物体的刻画,让整个画面幽暗、凄清、空冷。试想,一个闺中思妇置身于如此环境中,心情该是怎样的孤寂?夜梦中依旧哀愁,醒来却又听到凄厉的“啼鴂”声,更增添了悲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著名的词人.她的词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被推为“婉约之宗',流传至今. 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相思苦衷,离愁别恨,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流传下来很多的作品内容是伤春悲愁,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 一、真挚朴素的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李清照的词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她将自己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作品中的“情”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合读者通过词中“情”的发展变化,感觉词人生活的波澜起伏。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平静舒适。她在有教养的家庭长大,性格聪慧开朗,思想上受封建礼仪的束缚较少,如<<点绛唇>>“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纵性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如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一次夏日结伴舟游,姑娘们因为“沉醉忘路”而“误入藕花深处”这一误,却“误”出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沉寂的莲花池因为这一群误入者一下子沸腾起来,从姑娘们的惊呼声,划浆声和水鸟惊起拍翅声中,我们亲切地感受到了词人那种从心中迸发出的,不可名状的欢快之情。 婚后的李清照是一个深于情感,大胆表露情感的少妇。新婚燕尔,美满幸福,由衷的幸福喜悦见诸词章。<<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写她爱春爱美,在卖花担买了一枝含苞待放的鲜花,又生怕“郎”说她不美,最后,将那鲜花斜插在发簪,让“郎”比比,到底哪个更美? 婚后小别,都使她尝尽愁滋味,这类作品在她前期的作品中最为多见。女词人坦率地描绘了相思的苦楚和对丈夫的真挚感情。即将分别时,她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言外之意是“离怀别苦把她折磨瘦了;离别之后,她说:“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孤雁儿>>)还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甚至“泪向愁中尽”(<<生查子>>)愁得连眼泪也流干了,这相思之情是多么深沉真挚!为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她登楼远眺,“倚遍栏杆”“望断归来路”(<<点绛唇>>)这是多么殷切的盼望,又是多么真诚的相思! 靖康之乱,使李清照生活发生了巨变,丧夫之痛,游离之苦,使她词风变为凄恻悲怆,这个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故乡、故国的怀念。同时也对统治阶级不思收复中原的怨恨加深,她在<<菩萨蛮>>(风柔日薄)词里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除非醉了才能暂时忘却故乡,把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乡的感情表达出来,她的思乡之情是多么深厚!在<<添字丑奴儿>>词里,作者说自己虽流落南方,但仍似“北人”自视。南方虽然“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为她提供了一个较为安适的住所,但夜晚雨打芭蕉的声音,虽打在芭蕉叶上,却疼在“北人”心上。这将作者盼望南北统一,回归中原的迫切心情真实的再现出来。 李清照的词,无论是少女的天真活泼,少妇的离别相思,寡居的落寞凄苦,一切都来自生活的亲身感受,一切都是真情的付出,然而这样的付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与她同时期的那些歌舞宴前“应歌”的作品相比是那么的不同,由此更加显示出她“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词品。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内容提要]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词坛上的大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文学家。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除了历代论者所公认的“婉约”特征之外,还有其笔下埋伏着一种藐视传统的封建观念,更有着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伤世忧时的社会责任感。她也凭着这种不可多得的艺术才能为中国词史上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更是向我们展现了一代女性词人的大家风范。 [关键词] 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由于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思想长期禁锢人们的头脑,以致载入史册的女作家凤毛麟角。然而,才女李清照却以洋溢的才华和争雄文苑的文笔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重视,成为一名颇有特色的女词人。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其词作,以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世一“体”名之,称为“易安体”。其实李词留传下来的并不多,保存至今也不过五十余首,从题材和内容看,李词主要描写的,一是“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季节感受的抒怀”,二是“离愁别恨,孤独亿往的伤感”。其词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意义在封建社会是颇有争议的,但其作为南宋词坛大家的地位,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女文学家杰出代表的地位,却是历代共识,是毋庸置疑的。她的词作,不仅在古典时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而且至今仍有不少名篇。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结合一些具体作品,对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进行一些探讨。 一、展现真实强烈的女性抒情意识和抒情形象。

以男子之笔墨,状女子之口吻,这是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和惯用手法。然而,代言人毕竟只是代言,香花美人在词人笔下也往往只是君臣不遇、感怀伤世的借用品,真正能现女子之态、剖女子之心的,毕竟应是女作家们自己。男性写女性,终究隔了一层。这个“隔”,在李清照和她的词中是没有的。①李清照的词几乎全是她心里路程的写照,常是直抒胸臆,把自己深切体验到的酸甜苦辣种种感受和喜怒哀乐的感情加以真实,细腻的表现,令人为之心动。她的词与那些“男子作闺音”的所谓“代言”现象,是无法比拟的。“代言”词,只可以拿来娱乐大众,但拿来表达真正的人生体验,则是不痛不痒的,难登大雅之堂。在《一剪梅》这首抒情小令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丈夫的深度钟情,吐露了天各一方的相思之苦。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真真切切地表达了深思挚爱之情,把新婚离别后的妇女心声勇敢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既无矫情又不是自我,流露强烈的苦恋感情。它以平常的现象和古代女子那种幽怨感情结合起来,更好地抒发了女主人公深厚的思想感情。另外,李清照词的抒情形象也是充分表现了种种真实和隐衷的。一方面表现了少女真实和热烈的情感和那种热爱生活及大自然,大胆追求爱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宋代词坛,有许多作者是无病呻吟,但李清照却难能可贵地抵挡这般呻吟之风,大胆而真实地表现生活。她的词有其独特之处,最突出一点是她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结合自己的语言技巧,把词写得淋漓尽致,却又不是一泻无余。这种艺术力量,不是靠夸张,也不是靠铺陈,而是靠白描的笔法,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境界。她虽出“名门闰女”但终有属于她的少女生活和情怀,她的词里总活跃着少女活跃的激情,青春的欢娱,生活的伤怀等这几类形象。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首写词人整夜都在为这场风雨所引起的事物变化而担忧,所以,在她一早起来,不顾残酒未消,便迫不及待地向卷帘人发问,反映主人公特定的心情。作者虽未写出问的内容,实际上却似虚而实,更加逼真地反映出她的迫切的焦虑。然而,侍女的反应却是很平淡,她认为“海堂棠仍旧”,即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这一对比,表现了两个人物对外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感情倾向,更是体现主人公的细腻。《廖园诗评》有云:一问极有情,答以“仍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妙在含蓄。短幅中含有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②可见,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