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

教材分析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应注意安排好预习环节,关键是字词的掌握。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题目,要求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及资料,解决字词难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便于学生掌握。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实词

过程与方法: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学习古人说理叙事的方式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依据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

(二)通过X读、齐读,规X字音、句读、语气。

(三)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四)解释重点实词。

(五)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诸葛亮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写X备三顾茅庐,着重写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写X备对诸葛亮的信赖。

(六)作业:熟读文章。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实词

(二)、上节课,我们把《隆中对》这篇文章的基本大意做了一个基本疏通,同学们基本上能了解这篇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隆中对》这篇文章出自史书《三国志》,是《诸葛亮前传》的一部分文字,是节选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有的地方也作《草庐对》这篇文章是人物传记,这篇塑造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光辉形象:诸葛亮。

要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他有知遇之恩的X备,当时X备正在做什么呢?文中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时先主屯新野”同学们现在放飞自己的想象,让我们的心去贴近古人的心,设想研究一下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这个小地方的X备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明确:“时先主屯新野”这简短的六个字,却含有丰富的内容,我觉得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的X备他的心不应该像湖水一样平静,而应像海水一样波澜起伏,我觉得他很伤感、

焦急、苦闷。

X备和其他的割据势力一样也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起家的,他也有兵有将,但他兵少,只几千人,当时他算不上割据势力,为了生存,总依靠别人,他先投靠公孙赞、陶谦、曹操、袁绍、后投靠X表,X表不能容纳他,把他派到荆州边塞的小城新野,他的前半生,到处流浪,一筹莫展,所以他很伤感,感叹自己一事无成,有几句诗比较贴切的勾勒了他前半生的经历,同学们听一下,老师读一下:“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X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做羁旅”他连家都没有了,混到了流浪汉的地步,所以他很伤感。

他也很焦急,心急如焚呀,因为他是有志向的人,曹操评价X备是“人中之龙”,只是生平“未尝得水”他得志向在本文流露出来了:“欲信大义与天下”也就是要兴复汉室,可当时是是二分天下得形势,他想兴复汉室,希望很茫远。所以他又很苦闷。

他伤感、焦急、苦闷,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壮志难酬,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此时徐庶向X备推荐了诸葛亮,X备三顾茅庐终于拜见了诸葛亮,诸葛亮得一翻言语让X备豁然开朗,下面我们看诸葛亮说出了怎样得对策?

(三)、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思考诸葛亮对策得核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这个对策得核心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策得核心规定了在内政方面应怎样?在外交方面应怎样?在进军路线上应怎样?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在内政方面应“内修政理”;外交上应“外结好孙权”;将来进军路线是:出秦川,向宛、洛。这些战略方针得非常难得呀,但他得实现必须又一个前提,那就是先找个家呀,先建立自己得根据地,诸葛亮认为这个家应该安在荆州和益州。

诸葛亮这个英明得决策不是随心所欲得异想天开,而是在正确得分析天下形势得情况下做出得,他先分析了四个割据势力

,北方的曹操: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

结论“不可与争锋”

江左的孙权:地理优势“国险”

内部团结“民附”和“贤能为之用”

结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荆州的X表:军事优势: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

弱点:其主不能守

益州的X彰:经济优势:天然的粮仓

地理优势:自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地势险要。

弱点:“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还分析了X备,政治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北方、东方、荆州、益州都是成就霸业的地方,可是X备夺取北方兴吗?好象不行,是不是可以发扬一下明知山有虎便向虎山行的英雄主义精神呢?好象那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清醒的诸葛亮意识到了这一点,避其锋芒,击其弱处,先取荆州后取川。

隆中对时,诸葛亮才26岁,却准确的把握了当时的形势对未来做出了天才半的预见,后来天下三分局面的出现充分的印证了诸葛亮的英明,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天下三分的出现,就没有蜀汉政权的建立,隆中对策后来被定为蜀汉的国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政治家的远见和军事家的谋略。

(四)很遗憾后来荆州失手了镇守荆州的是关羽,他恃才傲物,致使吴蜀关系破裂,在这种情况下他有贸然发动了襄樊战役,北击曹操,孙权手下大将吕蒙乘机袭取荆州,荆州失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用人不当,荆州是个易攻难守的战略要地,夺取较易,而守住比较难,同学们觉得应派什么样的人物去守荆州呢?当时蜀汉有三个很著名的人物:关羽、X飞、赵云,同桌间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回答。

明确:关羽易骄傲,X飞易急噪,赵云很谨慎,关羽和X飞属于进攻型的人才,而赵云属于防守型的人才,应派赵云去较好。

(五)更大的遗憾是:荆州失守后,X备伐吴失败,诸葛亮六出祁山北击曹操失败,由于连年征战蜀汉民不聊生,又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蜀汉出现了人才不继,青黄不接的局面,

有一句蜀地俗语反映了这易情况:“朝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廖化算什么人,三国时连五等将军也算不上,再后来蜀汉灭亡了。

根据老师刚才的介绍,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就是当时蜀汉的当权者,应怎样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呢?怎样才能实现X备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呢?同桌间探索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

明确:下面让我们听一下对《隆中对》的一个评价,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获得更多于这个问题有益的启示。

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认真听,看能否听的懂。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X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为X 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X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意思是说:蜀汉灭亡的源头开始于隆中对时诸葛亮二分兵力的战略构想,即北击曹操,一出秦川,一出宛、洛。在当时的条件下,交通很不发达,使两支队伍配合作战是不太可能的,又由于蜀汉本来就很弱小,却分散了兵力,犯了兵家的大忌,怎么能不败呢?

由此我们发现诸葛亮的隆中对策除了问题,看来只有研究和探索才会发现问题。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外结好孙权”可能长久吗?

同桌间讨论一下

学生回答

明确:荆州,战略要地,曹操看着,孙权想着。X备占据着然后对孙权说我们永远是好朋友,这只是一相情愿的设想,很难实现,鱼和熊掌怎能兼得呢?

诸葛亮是个谨慎的人,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普通士兵犯点错也要管,他太累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这种作风又抑制了人才得涌现

也许同学们从刚才老师的分析分析中知道怎样才能把蜀汉建设好了。但历史毕竟不能再现,可是历史的经验事值得注意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希望同学们从这篇文章里能够获得很多有用的东西。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对诸葛亮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有一个新的认识。

(六)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思考一下这段文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的?明确: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这篇文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同学们找找?学生回答。

明确:自比管仲,乐毅,正面描写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侧面描写

(七)叙事简洁,祥略得当

凡三往,乃见

仅五字,交代了三顾茅庐的故事,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叙述这个故事却用了不到两万个字,这个地方之所以简洁主要是因为他与表现诸葛亮的远见卓实关系不大,而与此有关的第四段却写的很详细,文章在叙事上做到了祥略得当,

(八)简笔勾勒人物

关羽、X飞不悦

展现了两个人的嫉妒心理

总结

今天陈寿的《隆中对》我们就学习完了,但这篇文章所包含的东西很多很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完的,在以后漫漫的人生路上,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这篇文章,它将给你很多有用的东西。

(九)板书略

反馈:学生虽然对时代背景了解较少,但是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许多学生对诸葛亮的事迹津津乐道。

2021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教案与反思

23 三顾茅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翰皓学校陈阵语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2.把握小说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 1.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情节有关的章节(第三十七回)。 2.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P241“字词清单”),对照注释和参考资料翻译文中“隆中对策”部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影像资料。 师: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

见踪影,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顾茅庐》,就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一朵最美丽的浪花,让我们“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设计意图】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三国演义》电视剧片头曲,那熟悉的歌词、熟悉的旋律和大气磅礴的影像资料可振奋学生精神,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资料链接,检查预习 1.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2)《三国演义》简介。 课件出示: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全书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 (3)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背景。 课件出示:

2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23三顾茅庐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大家可能早已看过,其中就包含了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本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今天的课文情境,重温一下那震撼人心的场景。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 (2)背景链接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他看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的专横残暴,饱受了民族压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继承汉室的刘备,是有政治用意的;何况自南宋以来,民间艺人的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响。处在他的时代,他的这种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须加以指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2.生难字词 (1)字音 纶巾(guān) 殆(dài) 拜谒(bài yè) (2)词义 【拜谒】拜见;瞻仰(陵墓、碑碣)。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贯,贯穿,进入。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理清课文脉络。 三顾 茅庐两次拜访没见到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上路前 见面前 见面后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明确:(1)上路之前: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对比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2)见面前:从“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又立了一个时辰”等重点细节描写可感悟到刘备对人才的敬重和求才的虔诚。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多媒体教案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多媒体教学课件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详细配套教案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隆中对 陈寿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 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隆中对视频欣赏 文学常识简介《隆中对》选自: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的作者是: 陈寿 陈寿(233——297),字承祚(zuò),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写了为人称道的《出师表》。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文学常识当堂检测 《隆中对》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历史学家______________,著有《三国志》。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安汉人______________家,所著《______________》共______________卷,记载三国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西晋 陈寿 陈寿 承祚 晋 史学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 教材分析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应注意安排好预习环节,关键是字词的掌握。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题目,要求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及资料,解决字词难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便于学生掌握。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实词 过程与方法: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学习古人说理叙事的方式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依据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 (二)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四)解释重点实词。 (五)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诸葛亮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 (六)作业:熟读文章。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实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9、诸君勿复.言古:今: 三、一字多义: 1、好:好.为《梁父吟》()与亮情好.日密() 外结好.孙权() 2、将:命一上将将 ..荆州之军()() 君谓计将.安出() 3、谓:君谓.计将安出()谓.先主曰() 谓.为信然() 4、国:用武之国.()国.险而民附() 5、然:然.志犹未已()谓为信然.() 秦王怫然.怒() 6、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7、已:然志犹未已.()已.历三世() 壮士不死即已.()已.拥百万之众()

自董卓已.来() 8、欲:欲.信大义于天下()从民欲.也() 9、隧:先主遂.诣亮()遂.用猖蹶() 然操遂.能克绍() 10、为:谓为.信然()好为《梁父吟》() 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 此可以为.援() 11、而:而.智术浅短()国险而.民附() 而.不可图()而.其主不能守() 名微而.众寡()挟天子而.令诸侯()12、之:时人莫之.许()先主器之.() 岂愿见之.乎()已拥百万之.众() 孤之.有孔明()贤能为之用() 因之.以成帝业()天府之.土() 帝室之.胄()将军宜枉驾顾之.()13、于:自比于.管仲()欲信大义于.天下() 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 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14、以:以.弱为强者()此可以.为援() 以.迎将军()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5、身:将军身.率益州之众()身.长八尺() 16、比:每自比.于管仲()曹操比.于袁绍() 17、善:元直与亮友善.()先主曰:“善.!”() 18、因: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9、用:遂用.猖蹶()贤能为之用.() 20、犹:然志犹.未已()犹.鱼之有水也() 21、许:时人莫之许.()高可二黍许.() 22、诚:诚.如是()此诚.不可与争锋() 四、词性活用: 1、与亮情好日.密() 2、所以资.将军()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教案

第六单元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史传文学为重点,所选文章大都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写。在写法上,各具特色,体现了史书中写人记事的艺术成就。阅读这些作品,不仅对学生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而且可以积累文言语汇,借鉴写作方法。此外,本单元还选编了五首词,题材和风格均有差异,可以通过比较鉴赏,受到审美熏陶。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文史知识,借助背景资料,把握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史为鉴,审视现实。 2.理解诵读赏析,积累文言词句及经典文篇,培养文言语感和诗词赏析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与积累难点:结合相关背景解读历史,赏析词作。 四、时间分配 第二十五课三课时,其余每课二课时,另单元起始、复习、检测个一课时,共预计十四课时。 单元起始课(第四十七课时) 一、阅读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课文题材侧重点,确定学习要点—诵读、识记、理解;了解背景,把握相关人物和事件,解读历史,审视现实(这是阅读史书的关键);从写作上借鉴运用;词作重在体会意境,赏析艺术手法。 二、通读各篇课文,预习时当每篇四遍,依次要求:第一遍,读出障碍——读音、停顿及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第二遍,读通文句;第三遍,读懂意思;第四遍,赏析探究——读出在写作手法及思想内涵方面的认识和疑惑。(受学生实际条件所限,第四遍当从略。) 三、教师检测初读效果,订正错误。 21.陈涉世家(第四十八、四十九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语汇。 3.分析大泽乡起义的原因及经过,进而引发对现实的思考。 4.认识陈胜的光辉形象,思考人生,强化自我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积累,把握事件概况难点:认识历史,审视现实。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漫谈大泽乡起义,或借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对“正史中的中国脊梁”的评说引入),了解司马迁,《史记》及其中的“世家”。(见《教师用书》)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做出批注,小组内交流。 3.课堂检测 重点文言词,翻译重点文言句,完成练习二。 4.学生归类整理笔记。 5.复述大泽乡起义经过,分析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隆中对》课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课文原文及译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

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 2013年12月13 日上午第一节 《隆中对》

《隆中对》 合肥实验学校滨湖校区周莹 教材分析: 《隆中对》一文编入人教版语文课本九年级第六单元,着力写诸葛亮为刘备所作的对策,集中表现了他的精辟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本文较长,涉及人物关系、历史背景较复杂,理解时存在一定的障碍。 教学设想: 基于上述分析,拟以“读”贯穿课堂教学,落实文言字词,重点突破“隆中对策”一部分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借助相关注释疏通文意的能力; 2、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诸葛亮智慧超群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诸葛亮对天下形式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方针并感受诸葛亮的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有人说:读史使人明智。而读一段充满着智慧思想的历史故事就更能让人受益匪浅。 二、检查预习,感知内容: 1、释题:隆中对 PPT显示: 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所作的对策。 2、自由朗读,概括“隆中对策”以外的内容。 PPT显示: 对前——对中——对后 三、细读文段,理解文意: 1、一生读文章第四段,要求读准字音;正音识字。 PPT显示: 存恤(xù)吴会(kuài) 夷越(yí)险塞(sài ) 胄(zhòu)殆(dài ) 沔(miǎn)诣(yì)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清句读。 PPT显示: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3、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PPT显示: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四、议读对策,感受智慧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全段,整理思路,思考:在诸葛亮的分析中,刘备面临哪些不利因素?又有哪些“可乘之机”? 学生读相关语句,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不利:曹操不可争;孙权不可图——两个“不可” 有利:荆州可谋;益州可取——两个“可” 1、师生共同分析“曹操不可争”的原因: 天时地利占尽、军事实力雄厚、政治手段有效 2、学生默读,尝试分析“孙权不可图”的原因: 家族背景深厚、民心所向、地理位置优势 3、同桌讨论、交流荆州、益州“可谋,可取”的原因: 地理位置优势,民殷国富,但“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五、课堂结语: PPT显示: 建安十二年,诸葛亮为刘备作“隆中对”; 建安十四年,刘表卒,刘备取荆州; 建安十四年,曹操溃败赤壁;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23、隆中对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时】:两课时 【教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板题】: 23、隆中对 诸葛亮 二、解题: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

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4、齐读课文。 四、新课讲授: (一)、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欢。[每]常常。[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友善]友好。[信然]确实这样。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凡]总共。.[乃见]才见到。[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信]通“伸”,伸张。[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已]停止,罢休。[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非临…,抑亦]不仅……而且[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争锋]争强,争胜。[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援]外援。[囹]谋取。[利]物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学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23 三顾茅庐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味精炼畅达的语言,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学习重点: 1.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2.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学习难点: 透过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 ,字 ,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等。 二、相关介绍 《三国演义》:又名《》,是我国第一部长篇体小说。所谓“”,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三、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回“”,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 ,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 ,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 ,留下书信。课文从开始写起。 四、检查预习 字词积累

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2隆中对1

23、隆中对 初三备课组主备课人:郭晓聪 审核人:李平 授课时间:第三周 教学目的: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翻译并掌握重点语句意义。 2、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简析人物形象,认识诸葛亮的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翻译并掌握重点语句意义。 2、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难点:理清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及其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诸葛亮,一位历史上著名的谋臣,你们了解他多少呢?能否讲出与他相关的一个故事?(空城计、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火烧赤壁……)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发生的一个故事。(三顾茅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此故事密切关联的课文《隆中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顺课文:掌握文中生字词读音、书写。 2 疏通1-3段文意,把握重点文言词语,结合注释翻译重要语句。 三、了解《三国志》及其作者,事件背景: 1、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课本193页注释1和下列补充资料完成《全品·听课手册》79页作家作品,并自主了解《三国志》及其作者,还有事件背景。 时间:4分钟 补充资料: 1/本文选自晋朝史学家陈寿著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志》。作者陈寿,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志》。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隆中对》教案 一、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欣赏MP3《滚滚长江东逝水》。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的“文眼”是哪句话?为什么? 2.趣味感知隆中方略。教师出示古三国军事地图,要求学生转变角色充当诸葛亮为台下的刘备(由同学们充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策略应对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这样的句子是好找的,但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呢,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了,这时,老师应适时点拨。隆中对前,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为文章的“蓄势”内容; 隆中对时, 诸葛亮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畅达,从中可以想像到诸葛亮讲话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对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证明诸葛亮自比管、乐并非妄说,此段仍扣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句;隆中对后,关、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却“不悦”,刘备便对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学生对照地图解说的时候,要启发学生说出诸葛亮那种意气风发的神采,说出诸葛亮那种酣畅淋漓的气势,还要注意说话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 四人小组在台下练习,然后派几个代表上台说,同学们结合课文点评代表们的优劣所在。) 四、品读课文,揣摩妙点 同学们精读课文,就文章的结构、条理、语言、详略、战略思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品读仅供参考: A.结构:蓄势——高潮——余波 B.条理:隆中对话的条理性,不可争、不可图——可争、可图——“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规划(按照这个条理指导背诵)

第六单元教学建议及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百态人生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建议及设计 【课标要求】 小说: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2.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皆选自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彩章节。其中《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围绕着“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迭起,小说采用双线结构,明写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范进中举》是一幅绝妙的讽刺画,小说用艺术夸张手法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当时士人的毒害之深。《三顾茅庐》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出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体现出来的中国的传统思想:礼贤下士。《刘姥姥进大观园》借助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细致的展现了不同人物各具情态的笑,以“喜”写“悲”,展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人文要素:领略传统白话小说的魅力,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 语文要素:熟练运用小说要素分析方法,来分析鉴赏小说;抓住小说主线,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性格形成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艺术特点。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两年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小说的情节、人物有一定的概括欣赏能力。大部分学生通过观看电视剧和阅读文学作品对本单元作品有大致的印象。(已知)但是对《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小说很生疏。本单元的难点在于文章篇幅较长,文言味浓重,情节复杂,对学生的古典名著积累也要求较高。(未

广东省仁化县第一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 教学目标 (一)读一读、写一写,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陇:通“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本文中的“陇”与“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好:喜欢。 颍:注意不要写成“颖”。 诣: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颓:崩坏,倒塌。 度:估计、衡量。 胜:尽。 数:计算。 挟:挟持,控制。 沔:水名。 会:指会稽郡,今浙江北部。 殆:大概。 暗:昏暗,愚昧。 殷:富裕。 (二)积累常识 1、关于《三国志》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2、关于陈寿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蜀亡后,仕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课堂活动 第一课时 (一)积累知识 1.《隆中对》节选自,作者,是朝家,所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2、文章《隆中对》中的“隆中”是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对”是的意思。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听两位同学示范朗读,进行评议。 评议标准如下:①读准字音;②读清句读,特别是句中语意停顿;③读出重音,特别是逻辑重音;④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2)概述课文大意。

2.字词句过关 (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欲信大义于天下。 董卓已来。 (2)辨析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义:。今义:。 ②凡.三往。 古义:。今义:。 ③孤.不度德量力。 古义:。今义:。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今义:。 ⑤抑.亦人谋也。 古义:。今义:。 ⑥此可.攀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①谓:A、谓为信然。( ) B、谓先主曰。( ) ②然:A、谓为信然。( ) B、然志犹未已。( ) ③信:A、谓为信然。( ) B、信义著于四海。( ) C、欲信大义于天下。( ) ④为:A、谓为信然。( ) B、贤能为之用。( ) 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D、好为《梁父吟》。( ) ⑤因A、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B、因屏人曰。( ) ⑥诚:A、此诚不可与争锋。( ) 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 (4)句子翻译 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君与俱来。 ③时人莫之许也。 ④欲信大义于天下。 ⑤孤不度德量力。 ⑥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第二课时

福建省漳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校本作业本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第二十三课隆中对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好.()为乐.()毅屏.()人度.()德量力 存恤.()胄.()屯.()新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莫之许.也()(2)先主器.之() (3)此人可就.见()(4)宜枉驾顾.之() (5)凡.三往()(6)欲信.大义于天下() (7)不可胜.数()(8)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3.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 自董卓已来 B 欲信大义于天下 C 故患有所不辟也 D 西和诸戎,南抚吴越 4.翻译下列句子。 (1)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4)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5-8题。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X璋暗弱,X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5.指出下面句子中两个“将”字的不同之处。 则命一上将(A)将(B)荆州之兵 A.读音________,词性________,词义________。 B.读音________,词性________,词义_______。 6. 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B 时人莫之许.也高可二黍许. C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D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8.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关词句。 (1)曹操能打败袁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当前的优势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替X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回答9-14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X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 传统的教案施教是施教前的精心策划,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 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不难看出,完整的教案应该是教学前 的预案工作方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再加教学后的反思。下面给大 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 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隆中对》课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 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 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_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 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 岂能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 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聚润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 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 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 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 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 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初中语文_群文阅读:《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三国演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的群文阅读备课人:

大的胸怀。 2.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凡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3、青山常在、江水不变,沧海桑田,但是多少的英雄 转瞬即逝,写出对世事沧桑变迁的豁达。 三、三篇文章共同赞美的人物是谁? 1.诸葛亮 2.在武侯祠写着杜甫的《蜀相》这首诗 蜀相 作者: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武侯祠处的对联 武侯祠对联: 牧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阅读相关的诗句,同时知识迁移,回想去过的武侯祠有哪些对联、古诗。 联系《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思考对联中涉及到哪些事件。

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辨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同学们看看对联里讲述了哪些与诸葛亮有关的故 事? 三、假期我们的研学去过湖北的武侯祠,请大家回忆一下武侯祠的布局。 到处都是赞文,到处都是牌匾,武侯祠写着诸葛亮是忠臣的楷模,是智慧的化身。 四、出示《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三篇文章各讲了什么内容? 《隆中对》,写到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身在草庐之中,明察千里之外,一番隆中应对,既为刘备勾画了一幅战略蓝图,也给后世留下一段盛传不衰的历史佳话。 《出师表》,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他率师北上伐魏,在出师前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表文。对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 阅读《诫子书》梳理三篇文章的不同之处。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隆中对》知识讲解

《隆中对》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争夺朝廷大权,地方军阀割据称雄,政治日趋黑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星星之火遍布全国。黄巾军起义就是一个代表。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地方割据势力却因此得到增强,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课文中刘备说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刘备也是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但他的兵员既少,又没有地盘,在当时算不上割据势力。他很有才略,然而志不得伸,曹操说他是“人中之龙”,而生平“未尝得水”,这是很恰当的评价。二十余年间他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从寻求谋士入手。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帮助他。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对:回答、应对。 2.躬:亲自。 3.陇亩:田地。 4.好.(hào):喜爱。 5.为:唱。(好为.《梁父吟》) 6.许,承认,同意。(莫之许.) 7.友善:友好,关系好。 8.谓:对……说。 9.信然:确实这样。(谓为信然 ..) 10.屯:驻军防守。 11.器:器重,重视。 12.谓:对……说,告诉。(谓.先主曰) 13.俱:一起。 14.就:接近、趋向。就见:到那里拜访。 15.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16.枉.(wǎng):委屈。 17.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18.顾:拜访。 19.诣.(yì):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20.屏.(bǐng):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21.汉室:指汉朝。 22.倾颓.(tuí):崩溃、衰败。 23.奸臣:指董卓、曹操等。 24.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