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复习大纲

同济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复习大纲

同济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复习大纲
同济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复习大纲

《控制工程基础》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1)了解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简况及反馈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术语;

3)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4)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稳、准、快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一般了解数学模型的概念、表达方式;

2)熟悉拉氏变换的定义、性质,常见的简单时间函数的拉氏变换式,可根据拉氏变换的性质求解较复杂时间函数的拉氏变换和拉氏反变换;

3)熟悉传递函数的概念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5)能够列写一般机电系统的传递函数方块图,掌握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及方框图的简化方法。

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了解控制系统的典型输入信号(包括它们间的关系)及时域响应指标定义;

2)熟悉一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及性能指标;

3)掌握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指标及计算;

4)了解稳定性的概念、稳定的充要条件;

5)掌握判断稳定性的代数判据(罗斯判据)及应用;

6)掌握稳态误差的计算方法。

第五章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1) 掌握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频率特性的两种主要表达方式:幅相频率特性、对数频

率特性;

2)熟悉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3)了解最小相位系统的概念;

4)掌握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奈奎斯特图和伯德图)的绘制和乃奎斯特稳定判据(包括利

用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和对数频率特性曲线进行判断);

5)掌握利用实测开环幅频特性确定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的方法;

6)掌握控制系统相角裕度、幅值裕度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的综合与校正

1)熟悉串联校正装置的频率特性及其作用

2)重点掌握利用分析法和期望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参数的方法;

3)熟悉反馈校正

4)掌握复合校正设计方法

第八章、计算机采样控制系统

1)了解采样过程;

2)掌握采样定理的内容和零阶保持器;

3)熟悉Z变换和Z反变换的计算方法;

4)掌握求Z脉冲传递函数的方法;

5)重点掌握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和稳态误差分析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21016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函数变换、模拟电路、电路分析 总学时数:76 学分:4 适合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机械与电子工程、机械自动化、电器自动化、通信、包装工程等专业 (一) 课程教学目标 自动控制理论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侧重于理论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了自动控制技术从建模分析到应用设计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内容十分丰富。通过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通信工程、机电一体化、包装工程等专业、工科及相关理科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单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

本方法,如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等基本方法等。为各类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打好基础。 (三) 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2、熟练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以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初步掌握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3、熟练掌握暂态性能指标、劳思判据、稳态误差、终值定理和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利用这些概念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分析,初步掌握高阶系统分析方法、主导极点的概念。 4、熟练掌握根轨迹的概念和绘制法则,并能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初步掌握偶极子的概念以及添加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熟练掌握频率特性的概念、开环系统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画法和奈氏判据,掌握绝对稳定系统、条件稳定系统、最小相位系统、非最小相位系统、稳定裕量、频域性能指标的概念,以及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6、熟练掌握校正的基本概念、基本校正方式和反馈校正的作用,初步掌握复合校正的概念和以串联校正为主的频率响应综合法,了解以串联校正为主的根轨迹综合法,掌握常用校正装置及其作用。 (四) 教学学时分配数

微机原理期末复习总结

一、基本知识 1、微机的三总线是什么? 答:它们是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 2、8086 CPU启动时对RESET要求?8086/8088 CPU复位时有何操作? 答:复位信号维高电平有效。8086/8088 要求复位信号至少维持 4 个时钟周期的高电平才有效。复位信号来到后,CPU 便结束当前操作,并对处理器标志寄存器,IP,DS,SS,ES 及指令队列清零,而将cs 设置为FFFFH, 当复位信号变成地电平时,CPU 从FFFF0H 开始执行程序 3、中断向量是是什么?堆栈指针的作用是是什么?什么是堆栈? 答:中断向量是中断处理子程序的入口地址,每个中断类型对应一个中断向量。堆栈指针的作用是指示栈顶指针的地址,堆栈指以先进后出方式工作的一块存储区域,用于保存断点地址、PSW 等重要信息。 4、累加器暂时的是什么?ALU 能完成什么运算? 答:累加器的同容是ALU 每次运行结果的暂存储器。在CPU 中起着存放中间结果的作用。ALU 称为算术逻辑部件,它能完成算术运算的加减法及逻辑运算的“与”、“或”、“比较”等运算功能。 5、8086 CPU EU、BIU的功能是什么? 答:EU(执行部件)的功能是负责指令的执行,将指令译码并利用内部的寄存器和ALU对数据进行所需的处理BIU(总线接口部件)的功能是负责与存储器、I/O 端口传送数据。 6、CPU响应可屏蔽中断的条件? 答:CPU 承认INTR 中断请求,必须满足以下 4 个条件: 1 )一条指令执行结束。CPU 在一条指令执行的最后一个时钟周期对请求进行检测, 当满足我们要叙述的4 个条件时,本指令结束,即可响应。 2 )CPU 处于开中断状态。只有在CPU 的IF=1 ,即处于开中断时,CPU 才有可能响应可屏蔽中断请求。 3 )没有发生复位(RESET ),保持(HOLD )和非屏蔽中断请求(NMI )。在复 位或保持时,CPU 不工作,不可能响应中断请求;而NMI 的优先级比INTR 高,CPU 响应NMI 而不响应INTR 。 4 )开中断指令(STI )、中断返回指令(IRET )执行完,还需要执行一条指令才 能响应INTR 请求。另外,一些前缀指令,如LOCK、REP 等,将它们后面的指令看作一个总体,直到这种指令执行完,方可响应INTR 请求。 7、8086 CPU的地址加法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8086 可用20 位地址寻址1M 字节的内存空间,但8086 内部所有的寄存器都是16 位的,所以需要由一个附加的机构来根据16 位寄存器提供的信息计算出20 位的物理地址,这个机构就是20 位的地址加法器。 8、如何选择8253、 8255A 控制字? 答:将地址总线中的A1、A0都置1 9、DAC精度是什么? 答:分辨率指最小输出电压(对应的输入数字量只有最低有效位为“1 ”)与最大输出电压(对应的输入数字量所有有效位全为“1 ”)之比。如N 位D/A 转换器,其分辨率为1/ (2--N —1 )。在实际使用中,表示分辨率大小的方法也用输入数字量的位数来表示。 10、DAC0830双缓冲方式是什么?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基本概念 (1)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某些物理量(被控量)自动地按预先给定的规律去运行。 (2)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任务的系统,由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组成。 (3)被控对象:指被控设备或过程。 (4)输出量,也称被控量:指被控制的量。它表征被控对象或过程的状态和性能,它又常常被称为系统对输入的响应。 (5)输入量:是人为给定的系统预期输出的希望值。 (6)偏差信号:参考输入与实际输出的差称为偏差信号,偏差信号一般作为控制器的输入信号。 (7)负反馈控制:把被控量反送到系统的输入端与给定量进行比较,利用偏差引起控制器产生控制量,以减小或消除偏差。 2、自动控制方式 (1)开环控制 开环控制系统指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的系统。它分为按给定控制和按扰动控制两种形式。 按给定控制:信号由给定输入到输出单向传递。 按扰动控制(顺馈控制):根据测得的扰动信号来补偿扰动对输出的影响。(2)闭环控制(反馈控制) 闭环控制系统指系统的输出量与输入端存在反馈回路,即输出量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的系统。系统根据实际输出来修正控制作用,实现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任务,这种控制原理称为反馈控制原理。 3、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按给定信号的特征分类 ①恒值控制系统:希望系统的输出维持在给定值上不变或变化很小。 ②随动控制系统: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是事先不确定的随机信号。 ③程序控制系统:系统的给定输入不是随机的,而是确定的、按预先的规律变化。

(2)按系统的数学模型分类 ?????? ??????→? ?? ???????? ????????→?????? ?????→???????????→??? ??? ??? 分析法分析法分析法分析法 时域法根轨迹法线性定常系统频域法线性系统状态空间法时域法线性时变系统状态空间法非本质非线性线性化法 描述函数法非线性系统本质非线性相平面法状态空间法 (3)按信号传递的连续性划分 ①连续系统:系统中的所有元件的输入输出信号均为时间的连续函数,所以又常称为模拟系统。这类系统常用微分方程来表示。 ②离散系统:系统中只要有一处的信号是脉冲序列或数字信号时,该系统就是离散系统。这类系统常用差分方程来表示。 (4)按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的数量分类 ①单变量系统(SISO ):指系统只有一个输入和一个输出。 经典控制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 ②多变量系统(MIMO ):指系统有多个输入或单个输出或多个输出。 多变量系统是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在数学上以状态空间变量法和矩阵理论为主要研究工具。 4、绘制系统方框图 一般遵循以下步骤: ①搞清系统工作原理,判别系统控制方式; ②找出系统的被控对象及控制装置包含的各功能元件; ③确定系统输入量、输出量以及扰动量,然后按典型系统方框图的连接模式将各部分连接起来。 5、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三大性能指标: (1)稳定性:要求系统稳定,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基本条件;

同济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复习大纲

《控制工程基础》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1)了解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简况及反馈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术语; 3)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4)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稳、准、快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一般了解数学模型的概念、表达方式; 2)熟悉拉氏变换的定义、性质,常见的简单时间函数的拉氏变换式,可根据拉氏变换的性质求解较复杂时间函数的拉氏变换和拉氏反变换; 3)熟悉传递函数的概念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5)能够列写一般机电系统的传递函数方块图,掌握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及方框图的简化方法。 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了解控制系统的典型输入信号(包括它们间的关系)及时域响应指标定义; 2)熟悉一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及性能指标; 3)掌握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指标及计算; 4)了解稳定性的概念、稳定的充要条件; 5)掌握判断稳定性的代数判据(罗斯判据)及应用; 6)掌握稳态误差的计算方法。 第五章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1) 掌握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频率特性的两种主要表达方式:幅相频率特性、对数频 率特性; 2)熟悉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3)了解最小相位系统的概念; 4)掌握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奈奎斯特图和伯德图)的绘制和乃奎斯特稳定判据(包括利 用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和对数频率特性曲线进行判断); 5)掌握利用实测开环幅频特性确定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的方法; 6)掌握控制系统相角裕度、幅值裕度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的综合与校正 1)熟悉串联校正装置的频率特性及其作用

2)重点掌握利用分析法和期望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参数的方法; 3)熟悉反馈校正 4)掌握复合校正设计方法 第八章、计算机采样控制系统 1)了解采样过程; 2)掌握采样定理的内容和零阶保持器; 3)熟悉Z变换和Z反变换的计算方法; 4)掌握求Z脉冲传递函数的方法; 5)重点掌握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和稳态误差分析方法。

微机原理期末考试试卷(有答案)

丽水学院《微机原理》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 得分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十六位微型机的含义是:这种机器能同时处理十六位二进制数。(√) 2、微机的字长愈长,计算精度愈高,指令处理功能愈强。(√) 3、MOV指令要影响标志位。(×) 4、JMP SHORT NEXT称为近转移。(×) 5、8086与8088在软件上不一定完全兼容。(×) 6、端口是位于主机与外设之间的总称。() 7、DMA是一种不需要CPU介入的高速数据传送。() 8、8253中的计数可以通过初始化设置成加计数或减计数。() 9、内部中断的优先权总是高于外部中断。() 10、两片8259A级连后可管理16级中断。() 得分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属于数据寄存器组的寄存器是_____C___。 A.AX,BX,CX,DS B.SP,DX,BP,IP C. AX,BX,CX,DX D.AL,DI,SI,AH 2、在8086和8088汇编语言中,一个字能表示的有符号数的范围是_____B___。 A.-32768≤n≤32768 B.-32768≤n≤32767 C.-65535≤n≤65535 D.-65536≤N≤65535 3、某数存于内存数据段中,已知该数据段的段地址为2000H,而数据所在单元的偏移地址为0120H,该数的在内存的物理地址为__B______。 A.02120H B.20120H C.21200H D.03200H 4、在8086/8088微机系统中,将AL内容送到I/O接口中,使用的指令是 ___D_____。 A.IN AL,端口地址 B.MOV AL,端口地址 C.OUT AL,端口地址 D.OUT 端口地址,AL 5、与十进制数58.75等值的十六进制数是__B______。 A.A3.CH B.3A.CH C.3A.23H D.C.3AH 6、将十六进制数FF.1转换成十进制数是__C______。 A.255.625 B.2501625 C.255.0625 D.250.0625 7、十进制负数-38的八位二进制补码是____D____。

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资料完美

第一章的概念 1、典型的反馈控制系统基本组成框图: 2、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控制方式:(1)、反馈控制方式;(2)、开环控制方式;(3)、复合控制方式。 3、基本要求的提法:可以归结为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 第二章要求: 1、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2、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 3、明确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之间的关系; 4、能熟练地进行结构图等效变换; 5、明确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之间的关系; 6、熟练运用梅逊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例1 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试分别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 ( ) ( , ) ( ) ( 1 2 1 1 s R s C s R s C , ) ( ) ( , ) ( ) ( 2 1 2 2 S R S C s R s C 。 4 3 2 1 3 2 1 1 2 4 3 2 1 1 1 1 1 ) ( ) ( , 1 ) ( ) ( ) ( G G G G G G G s R s C G G G G s G s R s C - - = - = 串连补偿 元件 放大 元件 执行元 件 被控对 象 反馈补偿元件 测量元件 输出量 主反馈 局部反馈 输入量 --

例2 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试分别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 () (,)()(,)()(,)()(s N S E s R s E s N s C s R s C 。 例3: 将上图汇总得到: U i (s ) U o (s ) U o (s U (s 2I C (s ) -1 -1 -1 1/R 1 1/C 1s 1/C 2s 1/R 2 1()i t 2()i t 1()u t ()c t () r t 1R 2R 1C 2C +_ +_ + _Ka 11C s 21C s 21 R 1R ()R s () C s 1() U s 1()U s 1() U s 1() I s 1()I s 2() I s 2() I s 2()I s () C s (b) (t) i R (t) u r(t)111 =-?-=(t)]dt i (t)[i C 1 (t)u 2111(t) i R c(t) (t)u 22 1 =-?=(t)dt i C 1c(t)22 + _ + _ + -11C s 2 1R 21C s 1 1R ()R s () C s (s)H(s)(s)G G 1(s)(s)G G R(s)C(s)2121+=(s)H(s)(s)G G 1(s)G -N(s)C(s) 212+=∑?=n K K P P 1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数控、机电 学时:72 开课学期:第3学期 一、课程性质 必修课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学生掌握各种金属切削机床的操作与典型零件的加工,对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与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走。 (—)知识目标 熟练掌握金属切削机床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工艺理论知识,工件的走位与装夹等,并能进行熟练的车床、铢床、钻床等机床操作。 (二)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独立思考、较强的与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保证零件加工质量的工艺扌昔施。 (三)能力目标 能进行零部件简单的工艺安扫舔口工序设计,并能进行各种机床加工操作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逬一步加深对枷械制图、车工实习、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的理解,为零件的正确加工奠走专业基础。 (二)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机械设计基础".车工实习及“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初步掌握对零件进行加工的工艺分析、工序设计的能力,并具有操作金属切削机床加工出符合零件图样要求的合格零件的技能。 四、课程内容标准和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走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五、教学实施建议 (一)推荐教材 教材:钮平章、阎瑞涛主编《机械制造基础》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版 (二)教学参考资料 <2)同济大学郭宗莲、秦宝荣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中国建材工业岀版社 (三)教师素质要求 熟悉金属切削机床(车、铢、刨、磨、钻等)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合理安排零部件加匸工艺等基本理论知识,并熟悉机床的加工操作方法。 (四)教学场地、设施要求 多媒体教室、学院实习工厂(实习车间)

微机原理期末考试试卷(有答案)

微机原理期末考试试卷 (有答案)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微机原理》考试试卷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十六位微型机的含义是:这种机器能同时处理十六位二进制数。(√) 2、微机的字长愈长,计算精度愈高,指令处理功能愈强。(√) 3、MOV指令要影响标志位。(×) 4、JMP SHORT NEXT称为近转移。(×) 5、8086与8088在软件上不一定完全兼容。(×) 6、端口是位于主机与外设之间的总称。() 7、DMA是一种不需要CPU介入的高速数据传送。() 8、8253中的计数可以通过初始化设置成加计数或减计数。() 9、内部中断的优先权总是高于外部中断。() 10、两片8259A级连后可管理16级中断。()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属于数据寄存器组的寄存器是_____C___。 A.AX,BX,CX,DS B.SP,DX,BP,IP C. AX,BX,CX,DX D.AL,DI,SI,AH 2、在8086和8088汇编语言中,一个字能表示的有符号数的范围是 _____B___。 A.-32768≤n≤32768 B.-32768≤n≤32767 C.-65535≤n≤65535 D.-65536≤N≤65535 3、某数存于内存数据段中,已知该数据段的段地址为2000H,而数据所在单元的偏移地址为0120H,该数的在内存的物理地址为__B______。 A.02120H B.20120H C.21200H D.03200H 4、在8086/8088微机系统中,将AL内容送到I/O接口中,使用的指令是 ___D_____。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2、被控制量:在控制系统中.按规定的任务需要加以控制的物理量。 3、控制量:作为被控制量的控制指令而加给系统的输入星.也称控制输入。 4、扰动量:干扰或破坏系统按预定规律运行的输入量,也称扰动输入或干扰掐入。 5、反馈:通过测量变换装置将系统或元件的输出量反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比较。反送到输入端的信号称为反馈信号。 6、负反馈:反馈信号与输人信号相减,其差为偏差信号。 7、负反馈控制原理:检测偏差用以消除偏差。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引回插入端,与输入信号相减,形成偏差信号。然后根据偏差信号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力图消除或减少偏差的过程。 8、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控制方式是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9、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10、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的影响。主要特点:抗扰动能

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的问题。 11、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 (1)、稳定性:系统的工作基础。 (2)、快速性:动态过程时间要短,振荡要轻。 (3)、准确性:稳态精度要高,误差要小。 12、实现自动控制的主要原则有:主反馈原则、补偿原则、复合控制原则。 第二章 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 2、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域系统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 3、求传递函数通常有两种方法:对系统的微分方程取拉氏变换,或化简系统的动态方框图。对于由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组成的电气网络,一般采用运算阻抗的方法求传递函数。 4、结构图的变换与化简化简方框图是求传递函数的常用方法。对方框图进行变换和化简时要遵循等效原则:对任一环节进行变换时,

金工实训总结报告

大庆师范学院 实训总结报告 实训课题: 金工实训 姓名: 杨自勋 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 专业: 生物制药 班级: 2013级生物制药一班 学号: 201312090133 日期2015年3月21日—2015年5月8日指导教师: 孙鹏翔 物理与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监制

目录 1 实训的目的意义简介 (1) 2 常用量具的使用…………………………………………………… 2.1游标卡尺…………………………………………………………… 2.2千分尺……………………………………………………………… 3 钳工加工……………………………………………………………… 3.1 划线操作…………………………………………………………… 3.2 锯削………………………………………………………………… 3.3 锉削………………………………………………………………… 3.4 钻削………………………………………………………………… 3.5攻丝………………………………………………………………… 3.6 套丝………………………………………………………………… 4 经验体会……………………………………………………………参考文献………………………………………………………………

实训项目:制作手锤㈠目的要求 (1)认识钳工设备,工具,量具性能并正确使用。 (2)掌握钳工划线,锯削,锉削,钻孔,攻丝, 套螺纹等操作技术。 (3)掌握钳工加工工艺,按图纸要求完成加工制 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实验设备.工具.量程:台钻.砂轮机.切割机. 台虎钳.化针.样冲.锉刀.锯工.高度游标卡尺. 直尺.表卡尺等。 ㈡实训内容: (1)综合练习划线.锯削.锉削.钻孔. 攻螺纹.套螺纹等技术。 (2)完成如图所示锤头和手锤柄的加工组装工作。

《自动控制原理》专科课程标准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自动控制原理是空间工程类、机械控制类、信息系统类等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合训学员的大类技术基础课程。由于自动控制原理在信息化武器装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将本课程设置为大类技术基础课,对培养懂技术的指挥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所覆盖的知识面较宽,既有较深入的理论基础知识,也有较广泛的专业背景知识,因而,它在学员知识结构方面将起到加强理论深度和拓展知识广度的积极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本课程将在注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引入自动控制发展中的、学员能够理解的新概念和新方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取舍各种主要理论、方法的比例,正确处理好理论与案例的关系,以适应为部队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适当引入和利用Matlab工具来辅助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复杂计算与作图、验证分析与设计的结果;本课程应该既使学员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了解它们对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又要促进学员养成积极思考、长于分析、善于推导的能力和习惯。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课程采用“一纵三横”的设计思路,具体来说,“一纵”就是在课程讲授中要求贯彻自动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及设计方法这条主线;“三横”就是在方法讲授中要求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稳准快三个字是分析的核心,也是设计的归宿。在课程讲授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即对重点、难点讲深讲透;注意理论联系专业实际,例子贴近生活,注重揭示抽象概念的物理意义;注意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注重发挥课程教学网站的作用。在课程学习中,注重阅读教材、完成作业、课程实验及讨论问题等四个环节,深刻理解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

微机原理期末考试考试卷及答案

的数据线为16位,地址线为20位,I/O口使用16位地址线。 2.在某进制的运算中7×3=33,则7×5=_55。 3.用8位二进制数表示整数时,十进制数(-128)的补码为__。原码为无,反码为无。3.8086内部寄存器长度为16位,通用寄存器有8个,段寄存器有4个。 4.8086偶存储体的选片信号是A0,奇存储体的选片信号是BHE 。 5.MOV AX,[BX+SI]的源操作数是基址变址寻址方式,目的操作数是寄存器寻址方式。6.8086可以指向堆栈的指针寄存器有bp和sp。 7.程序中段定义结束的伪指令是ENDS,子程序定义结束的伪指令是ENDP。 8.EEPROM的擦除方法为点擦除. 9.下列指令段经汇编后,DATA所代表的偏移地址为_100 CH__。 & ORG 1000H STROE DB 12 DUP() DATA DB 05H,06H,07H,08H 1. 8086/8088在不考虑段跨越情况下,DI寄存器给出的偏移地址位于_C__。 A. 仅DS段 B. DS或SS段 C. DS或ES段 D. DS或CS段 2. 下列指令中格式错误的是___A___。 A. SHL AL,CX B. XCHG AL,BL C. MOV BX,[SI] D. AND AX,BX 3. 设(20010H)=3FH,(20011H)=B2H,执行下列指令段后,BX=____B__。 MOV AX,2000H " MOV DS,AX MOV BX,[0010H] A. B2B2H B. B23FH C. 3F3FH D. 3FB2H 4. 若SP=0124H,SS=3300H,在执行INT 60H这条指令后,堆栈栈顶的物理地址为___D___。 A. 3311CH B. 33120H C. 33122H D. 3311EH 5. 下列指令中格式错误的是_C__。 A. MOV AX,357AH[BX][DI] B. OUT DX,AL C. LEA AX,50H[BX][BP] D. RCR BX,1 6. 下列指令中允许寻址范围最大的是_D__。 A. JNZ NEXT B. LOOP NEXT ¥ C. JMP SHORT PTR NEXT D. CALL NEAR PTR NEXT 7. 8086/8088不属于BIU部分的寄存器是__D____。 A. IP B. ES C. DS D. SP 8088最大模式比最小模式在结构上至少应增加___B_。 A. 中断优先级控制器 B. 总线控制器 C. 数据驱动器 D. 地址锁存器 9. 8086在存取存贮器中以偶地址为起始地址的字时,M/IO、BHE、A0的状态分别是____D__。 A. 0,0,1 B. 1,0,1 C. 1,1,0 D. 1,0,0 10. 一个半导体存贮芯片的引脚有 A13~A0,D3~D0,WE,OE,CS,VCC,GND等,该芯片存贮容量为____C__。 A. 8K×8 B. 8K×4 C. 16K×4 D. 16K×8 !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资料

∑??=i i i s s Q s H ) ()(1 )(第一章:1 闭环系统(或反馈系统)的特征:采用负反馈,系统的被控变量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即被控变量对自己有控制作用 。2 典型闭环系统的功能框图。 自动控制 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自动控制系统 由控制器和被控对象组成,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任务的系统。 被控制量 在控制系统中.按规定的任务需要加以控制的物理量。 控制量 作为被控制量的控制指令而加给系统的输入星.也称控制输入。 扰动量 干扰或破坏系统按预定规律运行的输入量,也称扰动输入或干扰掐入。 反馈 通过测量变换装置将系统或元件的输出量反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比较。反送到输入端的信号称为反馈信号。 负反馈 反馈信号与输人信号相减,其差为偏差信号。 负反馈控制原理 检测偏差用以消除偏差。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引回插入端,与输入信号相减,形成偏差信号。然后根据偏差信号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力图消除或减少偏差的过程。 开环控制系统 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不存在反馈回路,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这样的系统称为开环控制系统。开环控制又分为无扰动补偿和有扰动补偿两种。 闭环控制系统 凡是系统输出端与输入端存在反馈回路,即输出量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的系统,叫作闭环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所讨论的主要是闭环负反馈控制系统。 复合控制系统 复合控制系统是一种将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结合在一起的控制系统。它在闭环控制的基础上,用开环方式提供一个控制输入信号或扰动输入信号的顺馈通道,用以提高系统的精度。 自动控制系统组成 闭环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如图1.2所示。组成一个自动控制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基本元件 1.给定元件 给出与被控制量希望位相对应的控制输入信号(给定信号),这个控制输入信号的量纲要与主反馈信号的量纲相同。给定元件通常不在闭环回路中。2.测量元件 测量元件也叫传感器,用于测量被控制量,产生与被控制量有一定函数关 系的信号。被控制量成比例或与其导数成比例的 信号。测量元件的精度直接影响控制系统的精度应使测量元件的精度高于系统的精度,还要有足够宽的频带。3.比较无件 用于比较控制量和反馈量并产生偏差信号。电桥、运算放大器可作为电信号的比较元件。有些比较元件与测量元件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测角位移的旋转变压器和自整 角机等。4.放大元件 对信号进行幅值或功率的 放大,以及信号形式的变换.如交流变直流的相敏整流或直流变交流的相敏调制。5.执行元件 用于操纵被控对象,如机械位移系统中的电动机、液压伺服马达、温度控制系统中的加热装置。执行元件的选择应具有足够大的功率和足够宽的频带。6.校正元件 用于改善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根据被控对象特点和性能指标的要求而设计。校正元件串联在由偏差信号到被控制信号间的前向通道中的称为串联校正;校正元件在反馈回路中的称为反馈校正。7.被控对象 控制系统所要控制的对象,例如水箱水位控制系统中的水箱、房间温度控制系统中的房间、火炮随动系统中的火炮、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中电机所带的负载等。设计控制系统时,认为被控对象是不可改变的,它的输出即为控制系统的被控制量。8.能源元件 为控制系统提供能源的元件,在方框图中通常不画出。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1.稳定性 稳定性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2.准确性 要求过渡过程结束后,系统的稳态精度比较高,稳态误差比较小.或者对某种典型输入信号的稳态误差为零。3.快速性 系统的响应速度快、过渡过程时间短、超调量小。系统的稳定性足够好、频带足够宽,才可能实现快速性的要求。 第二章:1、建立系统的微分方程,绘制动态框图并求传递函数。3、传递函数 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传递函数。传递函数的概念适用于线性定常单输入、单输出系统。求传递函数通常有两种方法:对系统的微分方程取拉氏变换,或化简系统的动态方框图。对于由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组成的电气网络,一般采用运算阻抗的方法求传递函数。4、结构图的变换与化简 化简方框图是求传递函数的常用方法。对方框图进行变换和化简时要遵循等效原则:对任一环节进行变换时,变换前后该环节的输人量、输出量及其相互关系应保持不变。化简方框图的主要方法就是将串联环节、并联环节和基本反馈环节用一个等效环节代替。化简方框图的关键是解除交叉结构, 即移动分支点或相加点,使被简化的环节中不存在与外部直接相连的分支点和相加点。5、利用梅森(Mason)公式求传递函数。 )(s Q i 第i 条前向通路传递函数的乘积。?流图的特征式= 1 - 所有回路传递函数乘积之和+每两个互不接触回路传递函数乘 积之和-每三个 (1) ∑∑-+ b c c b a a L L L ..........条前向通路接触的回路 中处除去与第从余子式i ,??i 第三章:1、一阶系统对典型输入信号的输出响应。(单位)阶跃函数(Step function )0,)(1≥t t ;(单位)斜坡函数(Ramp

考研专业科目修订稿

考研专业科目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初试笔试科目: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清华大学出版社 复试笔试科目: ①操作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修订版)汤子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② ③编译原理《编译原理》蒋立源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同等学力加试2门笔试科目: ①离散数学《离散数学及其在计算机中应用》徐洁磐人民邮电出版社《离散数学》左孝凌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1 ②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第2版)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 初试笔试科目: 数字电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蔡良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复试笔试科目: 专业基础知识无指定参考书

同等学力加试2门笔试科目: ①信号与系统《Signals&Systems》(美)A.V.Oppenheim着刘树棠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②微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戴梅萼清华大学出版社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 初试笔试科目: 数字电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蔡良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复试笔试科目: 专业基础知识综合《通信原理》樊昌信等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同等学力加试2门笔试科目: ①信号与系统《Signals&Systems》(美)A.V.Oppenheim着刘树棠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②微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戴梅萼清华大学出版社 080902电路与系统 初试笔试科目:

普通物理学《普通物理学》第一、二、三册(第五版)程守洙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试笔试科目: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室《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室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加试2门笔试科目: ①电路《电路分析基础》上、中、下册李翰荪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信号与系统《信号与系统》郑君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初试笔试科目: ①电子技术(含模拟和数字两部分)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室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室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杨可桢、程光蕴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试笔试科目:

微机原理期末考试试卷(有答案)

微机原理期末考试试卷(有答案)

INC DI LOOP AGAIN 也可用指令___A____完成同样的功能。 A.REP MOVSB B.REP LODSB C.REP STOSB D.REPE SCASB 11、动态存贮器刷新,下面哪种说法正确________。 A.刷新可在CPU执行程序过程中进行 B.刷新在外电路控制下,定时刷新,但刷新时,信息不读出 C.在正常存贮器读操作时也会发生刷新,可防止刷新影响读出信息,故读操 作时,应关闭电路工作。 D.刷新过程一定伴随着信息输出,无法控制,故刷新时不要进行读出操作。 12、用4K×8的存贮芯片,构成64K×8的存贮器,需使用多少4K×8的存贮芯片,正确答案为________。 A.128片 B.16片 C.8片 D.32片 13、对内存单元进行写操作后,该单元的内容________。 A.变反 B.不变 C.随机 D.被修改 14、在DMA方式下,CPU与总线的关系是________。 A.只能控制地址总线 B.相互成隔离状态 C.只能控制数据线 D.相互成短接状态 15、在PC/XT机中键盘的中断类型码是09H,则键盘中断矢量存储在________。 A.36H~39H B.24H~27H C.18H~21H D.18H~1BH 16、已知某系统共带三台外设,即X、Y、Z,每台外设都能发出中断,它们的中 断优先级为X>Y>Z,当前在执行Z中断服务程序时,X,Y同时发出中断请求, 若此时IF=0,问CPU响应哪台外设请求________。 A.X设备 B.Y设备 C.无响应X,后响应Y D.都不响应 17、8255A芯片中各端口的位数是________。 A.8位 B.26位 C.12位 D.4位 18、8255A的________一般用作控制或状态信息传输。 A.端口A B.端口B C.端口C D.端口C的上半部分 19、若以8253某通道的CLK时钟脉冲信号为基础,对其实行N分频后输出,通 道工作方式应设置为________。 A.方式0 B.方式2 C.方式3 D.方式4 20、8253有________个独立的计数器。 A.2 B.3 C.4 D.6 得分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IBM-PC机中的内存是按段存放信息的,一个段最大存贮空间为___64K_____ 字节。 2、下列字符表示成相应的ASCII码是多少? 回车___0AH_____;数字’0’ ___36H_____。 3、假设(DS)=0B000H,(BX)=080AH,(0B080AH)=05AEH,(0B080CH) =4000H,当执行指令“LES DS,[BX]”后,(DI)=____05AEH____,(ES)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数控、机电 学时:72 开课学期: 第3学期 一、课程性质 必修课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学生掌握各种金属切削机床的操作与典型零件的加工~对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与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 ,一,知识目标 熟练掌握金属切削机床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工艺理论知识~工件的定位与装夹等~并能进行熟练的车床、铣床、钻床等机床操作。 ,二,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独立思考、较强的与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保证零件加工质量的工艺措施。 ,三,能力目标 能进行零部件简单的工艺安排和工序设计~并能进行各种机床加工操作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一,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进一步加深对机械制图、车工实习、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的理解~为零件的正确加工奠定专业基础。 ,二,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机械设计基础”) 车工实习及“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初步掌握对零件进行加工的工艺分析、工序设计的能力~并具有操作金属切削机床加工出符合零件图样要求的合格零件的技能。 四、课程内容标准和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主要教教学模块学习目标能力要求参考学时学内容 掌握金属材料的力学、 金属材料掌握金属材料性能 物理、化学和工艺性能2 的性能的测试方法 等 工程材料 6 掌握碳钢、合金钢、铸 铁、有色金属及合金、常用工程熟悉各种工程材料 4 非金属材料的常用牌材料的用途和选择 号以及相应的性能 熟练掌握刀具坐标系 金属切削掌握普通车刀等刀 切削原理中的各种参数以及参6 6 加工原理具的刃磨 数的选择 熟练掌握车床加工特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21016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函数变换、模拟电路、电路分析 总学时数:76 学分:4 适合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机械与电子工程、机械自动化、电器自动化、通信、包装工程等专业 (一)课程教学目标 自动控制理论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侧重于理论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了自动控制技术从建模分析到应用设计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内容十分丰富。通过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通信工程、机电一体化、包装工程等专业、工科及相关理科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单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如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等基本方法等。为各类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打好基础。(三)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2、熟练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以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初步掌握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3、熟练掌握暂态性能指标、劳思判据、稳态误差、终值定理和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利用这些概念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分析,初步掌握高阶系统分析方法、主导极点的概念。 4、熟练掌握根轨迹的概念和绘制法则,并能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初步掌握偶

同济大学微机原理期末试题范围上课讲义

第一章概述 1、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速度,存储器容量 第二章计算机中的数制和编码 1、在计算机内部所有信息只能用“0”和“1”这两个状态表示,因此计算机内 部的“数”也都是用多个0和1组成的位串来表示的。按不同的格式构成的位组合状态就形成了不同的数制。 2、字长:把8位二进制数称为字节,把16位二进制数称为字,把32位二进制 数称为双字。 3、机器数:数值连同符号数码“0”或“1”一起作为一个数就是机器数,而它 的数值连同符号“+”或“-”称为机器数的真值。 4、原码:设机器的字长为n,则原码的定义: [X]= 反码:[X]= 反码和原码的区别:原码符号位不变,其他的位加1 补码:[X]= 正数的补码和原码相同,负数的补码为其反码在最低位加一 -128的补码按定义做:[-128]补=10000000B 对于十进制负数:若字长为n=8,其补码为256+X,字长为n=16,补码为65536+X 对于十六进制负数:若字长n=8,其补码为100H+X,若字长为n=16,补码为10000H+X 5、补码的运算 双高位法:OV=Cs+Cp,用来判是否溢出,Cs为加减运算中最高位(符号位)的进位值,Cp为加减运算中最高数值位的进位值。如果OV=1,则溢出。 直接观察法:当正加正为负,或反之,则溢出。 6、ASCII码 0~9为30~39,A到Z为41~5A,a~z为61~7A,Blank(space)为20,小数点为2E,换行LF为0A,回车CR为0D 7位ASCII码的最高位为逻辑“0”,常用奇偶校验位,用来检测存储和传送过程中是否发生错误。偶校验中,每个代码的二进制的形式中应有偶数个1. 7、汉字输入编码分为:数字编码,拼音码,字形编码。汉字编码分为:汉字的 输入编码,汉字内码,汉字自模码 第三章微型计算机的系统结构 1、硬件的组成及其功能:硬件由三个基本模块——微处理器模块,存贮器模块, I/O模块及连接这三个模块的总线构成。 微处理器CPU是微型计算机运算和控制的中心,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他可以进行运算,逻辑判断和分析,并协调计算各个部分工作。 存储器主要是指微机的内存或主存储器,主要用来存放当前正在使用或经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