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牛私募股权投资E上市案例分析

蒙牛私募股权投资E上市案例分析

蒙牛私募股权投资E上市案例分析
蒙牛私募股权投资E上市案例分析

前言:

私募股权(PE)投资的退出。PE投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基金都是有存续期限的,存续期满基金就会解散,投资者应得到支付。因此,在投资伊始PE就开始考虑套现退出的问题。

一.首次公开上市退出

公开上市(IPO)是指风险投资者通过风险企业股份公开上市,将拥有的私人权益转换成为公共股权,在获得市场认可后,转手以实现资本增值。公开上市被一致认为是私募股权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渠道,其主要原因是在证券市场公开上市可以让投资者取得高额的回报。私募股权上市推出主要包括:1.境外设立离岸控股公司境外直接上市

2.境内股份制公司境外直接上市

3.境内公司境外借壳间接上市

4.境内设立股份制公司在境内主板上市

5.境内公司境内A股借壳间接上市

6.境内境外合并上市

二.并购或者回购退出

股份并购是指一家一般的公司或另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按协商的价格收购或兼并私募股权基金所持有的股份的一种退出渠道。股份出售分两种:一是指公司间的收购与兼并;二是指由另一家私募股权基金收购接手。股份回购是指投资企业或企业家本人出资购买私募股权基金持有的股份,通常企业家要溢价回购股份,保证私募股权基金基本的收益水平。

三.股权出售

股权出售是指私募股权投资将其所持有的企业股权出售给任何其他人,包括二手转让给其他投资机构、整体转让给其他战略投资者、所投资企业或者该企业管理层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手中赎回股权(即回购)。选择股权出售方式的企业一般达不到上市的要求,无法公开出售其股份。尽管收益通常不及以IPO方式退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者往往也能够收回全部投资,还可获得可观的收益。在德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融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退出渠道也因此被限定于股权回购和并购,这两种退出方式与IPO相比,投资者获得的收益较少。同样,日本的大部分融资渠道都是银行,和德国一样面临着退出渠道受限和控制权配置的问题。

四.清盘退出

当投资企业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被依法宣告破产时,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组织股东、有关专业人员和单位成立清算组,对风险企业进行破产清算。对于私募股权基金来说,一旦确认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或者成长太慢,不能给予预期的高额回报,就要果断地撤出,将能收回的资金用于下一个投资循环。

蒙牛私募股权投资(PE)上市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1.蒙牛为何选择PE融资

2.外资进入蒙牛进程

3.通过IPO外资成功退出

二.具体说明:

1.蒙牛为何选择PE融资

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 Private Equity) ,主要是指通过私募形式投资于非上市企业的权益性资本,或者上市企业非公开交易股权的一种投资方式。私募,顾名思义就是采取非公开发行方式,向特定的群体(往往是有风险辨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机构和个人)募集资金。

本案例中私募股权投资是指成长型基金

2.外资进入蒙牛进程

2002年6月5日,摩根士丹利在开曼注册了两家壳公司:China Dairy Holdings和其全资子公司 MS Dairy Holdings,第一家作为未来收自己对“蒙牛”投资资金的帐户公司,第二家作为对“蒙牛”进行投资的股东公司。

2002年9月23日,“蒙牛”在英属维京群岛(BVI)注册了两家新公司:Jinniu Milk Industry Ltd.(金牛公司)和 Yinniu Milk Industry Ltd.(银牛公司),两家公司注册股本5万股,注册资金5万美元,每股面值1美元。

2002年10月17日,“金牛”与“银牛”以1美元/股的价格,分别投资1134美元、2968美元认购了1134股和 2968股的A类股票,加上以前各自持有的500股旧股,“金牛”与“银牛”“蒙牛股份”

2003年 9月19日,“金牛”、“银牛”分别将所持有的开曼群岛公司1634股(500股开曼群岛公司最初成立时“金牛”所持股份,加上1134股管理层于首次增资前认购的股份)、3468股(同上的500股,加上2968股)A类股票转换成16340股、34680股B类股票,管理层股东在开曼群岛公司中所占有的股权比例与其投票权终于一致,均为51%。注:(16340+34680)/48680=51%:49%,但未转换前股份数量比例却是9.4%:90.6% (即5102:48680)。

2003年9月30日,开曼公司重新分类股票类别,将已发行的A类、B类股票赎回,并新发行900亿股普通股,加100亿股可换股债券,每股面值均为0.001美元。“金牛”、“银牛”、摩根士丹利、鼎晖和英联投资原持有的B类股票一起转换成普通股,转换后的普通股持有量为:“金牛”16340股(16.34%)、“银牛”34680股(34.68%)、摩根士丹利32685股(32.69%)、鼎晖10372股(10.37%)、英联投资5923股(5.92%)。

2003年9月,鉴于牛根生团队取得了2003年的辉煌成果,“金牛”和“银牛”在股份转化为普通股的同时,获得以面值认购新的普通股的权利,新认购的股份数量上限是“金牛”和“银牛”的合计持股数量不能超过开曼公司总股本的66%,即可以新认购43636股,此新认购的部分按照原来“金牛”与“银牛”的持股比例分配为13975股:29661股,分别划入“金牛”与“银牛”名下。这样,蒙牛系与私募投资者在开曼公司的股比变为65.9%:34.1%。注:(5120+43636)/48980=65.9%:34.1%。

2003年10月,三家战略投资者鉴于“蒙牛股份”当年的税后利润将超过2.3亿元,前期投资市盈率已经下降到2.82倍以下(外资以2.16亿元获得了近1/3的股权,因此市值仅约6.5亿元,

2.16/2.3*0.33=2.82),因此,决定增大持有量,但是,牛根生坚决不放32%的最高外资投资底线,于是,新的投资只能以认购可转债这个新金融品种实现了。外资系斥资352

3.3827万美元,购买未来转股价0.096美元/股的债权,等于以0.74港元/股的价格预订了3.67亿股上市公司股票(IPO半年后可转30%,一年后可全部转股)。

2003年10月20日,毛里求斯公司以3.038元/股的价格增持了9600万股“蒙牛股份”(其于“蒙牛股份”的持股比例上升至81.1%),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1:8.27计算,这笔款项的资金数量恰好等于二次增资资金。

2004年3月22日,“金牛”与“银牛”扩大法定股本,由5万股扩至10万股,面值1美元/股,这样一来,它们各有了5万股未发行的新股份。 2004年3月22日,“金牛”和“银牛”向原股东发行32294股和32184股新股。2004年3月22日,“金牛”、“银牛”分别推出“公司权益计划”,“以酬谢金牛、银牛的管理层人员、非高级管理人员、供应商和其他投资者对蒙牛集团发展作出的贡献”。每份“公司权益计划”价格为1美元,受益者将其转换成对应的“金牛”、“银牛”股权时,每股转换价格是:“金牛”112美元,“银牛”238美元。

2004年3月23日,“牛氏信托”诞生。牛根生本人以1元/份的价格买下了绝大部分(9099份)金牛“权益计划”和全部银牛(17816份)“权益计划”,加上他原来持有的“金牛股份”23019股(占金牛全部股本的27.97%),把这些股份的投票权和绝对财产控制权信托给牛本人,“权益计划”受益人选择权、转股后募集的股金和转股后的投票权,也信托给牛。

2004年3月23日,牛根生以各1美元的象征性代价,从三家外资投资者手中获得8716股开曼公司普通股,占全部开曼公司股本的6.1%。为此,牛根生承诺,至少5年内不跳槽到别的竞争对手公司去或者新开设同类乳业公司,除非外资系减持上市公司股份到25%以下。这样一来,牛根生即使在“蒙牛”被外资系流放,他也不能再出去创业了。牛根生并承诺,10年内,外资系随时随地可以净资产价格或者2亿元人民币的“蒙牛股份”总作价中较高的一个价格,增资持有“蒙牛股份”的股权。这样,即使牛根生将来有二心,操纵金、银牛,对抗外资系,外资系也可以轻松地增持“蒙牛股份”的股权,从而摊薄金、银牛对“蒙牛股份”的控制力,架空牛根生。

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02319.HK)在香港挂牌上市,并创造出又一个奇迹:公开发售3.5亿股(其中1亿股为外资持有的旧股),开曼上市公司的股份扩大为10亿股,公众超额认购达206倍,一次性冻结资金283亿港元,股票发行价格稳稳地落在了最初设计的询价区间3.125-3.925港元的上限3.925港元,全面摊薄市盈率高达19倍,IPO共募集资金13.74亿港元。2004年上市后,蒙牛管理团队最终在上市公司持股54%,国际投资机构持股11%,公众持股35%。

图1图2

图1为2002年9月外资联盟增资后的“蒙牛股份”股权结构

图2为2004年6月上市后的“蒙牛股份”股权结构

3.通过IPO外资成功退出

2004年12月,摩根士丹利等私募投资者行使第一轮可转换债券转换权,增持股份1.105亿股。增持成功后,三个私募投资者立即以6.06港元的价格抛售了1.68亿股,套现10.2亿港元。

2005年6月15日,三家私募投资者行使全部的剩余可转债,共计换的股份2.58亿股,并将其中的6261万股奖励给管理层的代表——金牛。同时,摩根斯丹利等投资者把手中的股票几乎全部抛出变现,共抛出3.16亿股(包括奖给金牛的6261万股),价格是每股4.95港元,共变现15.62亿港元。

表三家机构投资者退出过程

三.蒙牛PE融资成功的经验

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02319.HK)在香港挂牌上市,并创造出又一个奇迹:公开发售3.5亿股(其中1亿股为外持有的旧股),公众超额认购达206倍,全面摊薄市盈率高达19倍,IPO共募集资金13.74亿港元。开盘后,蒙牛股价一路飙升,当天股价即上涨了22.98%。后来居上的“蒙牛乳业”,由此在资本运作方面赶上了同行业第一梯队的所有对手,这是蒙牛成功PE融资的最有利说明。其经验总结如下:

1.蒙牛拥有良好的自身条件

1999-2002年,蒙牛不到3年就过了年销售额10亿元的大关,加人中国乳品行业第一集团。其良好的发展潜力与专业化从业水准是吸收海外着名国际专业投资机构的重要。蒙牛自创立之始,就解决了股权结构不清晰这一许多中国企业先天不足的问题。没有政府性投资和国内投资机构人股,是一家完全100%由自然人持股的企业。作为一个纯民营的股份制企业,蒙牛在体制上具有先天的优越性。

2.蒙牛适时地选择了有力的合作伙伴

首先,探索其他融资渠道失败给蒙牛提供了引入外资的机会,蒙牛对摩根提出的引入私募投资者的建议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多方请教当时香港以及内地的业界人士,最终开始与摩根接触进行谈判。

其次,在融资谈判时,蒙牛也极力寻求其他优秀投资机构以引入多家投资机构。鼎晖和英联投资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蒙牛再谈判中的地位。事实上,2002年蒙牛接触英联投资后,“英联”的加入把投资出价抬高了20%。

3.私募投资机构的丰富管理经验和专业投资水平

三家投资机构再为蒙牛提供了自身发展所急需的资金以外,还给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引入股权激励机制,董事会结构权力有效制衡等优化了公司治理。另外帮助蒙牛重组了企业法律结构与财务结构,并帮助蒙牛在财务、管理、决策过程等方面实现规范化。不可否认的是摩根的加入提升了蒙牛的信誉以及影响力。这些都有利于蒙牛成功利用外资崛起。

4.私募投资机构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和退出机制

摩根深入对蒙牛以及对中国的经济法律环境的认识为蒙牛私募融资提供了可行的外资进入方式即以红筹股的形式海外上市。红筹股是指在中国境外注册,在香港上市但主要业务在中国内地火大部分股东权益来自中国内地的股票。这使得民营企业蒙牛避开法律障碍而募集到海外资金。

四.摩根的收获

1.以8倍的市盈率对蒙牛估值对摩根意味着什么?

以8倍的市盈率对2002年的蒙牛进行估值没有真正体现蒙牛的企业价值。

市盈率=普通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年每股盈利。按蒙牛2002年的税后利润和8倍的市盈率对蒙牛估值可计算当时“蒙牛股份”的总价值应该是6.5亿元,即7 786万元*8倍市盈率=6.5亿元。由于牛根生最多肯让出来不超过1/3的股权,那这1/3的部分就值.16亿元2597.3712万美元),即6.5亿元*1/3=2.16亿元。无论与当时经验值比较,还是从影响市盈率的因素分析我家宏观发展速度、基准利率、企业的发展潜力,蒙牛以8倍的市盈率进行估值都有失公允,蒙牛市值被低估,也就是说国外投资者以较少的出资拿到的蒙牛1/3的股权更有价值。

2.A类股和B类股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方案让摩根获得高收益

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具体方案为把开曼公司的所有股票分为两类:一股10票投票权的A类股5102股和一股一票投票权的B类股48980股。A类股有金牛(1634股)和银牛(3468股)共同持有。三家投资机构以2.16元(2597.3712万美元)买下48980股B类股。

这样原蒙牛股东和私募投资者在开曼公司的持股比例为5102:48980,即9.4%:90.6%。而原蒙牛股东和私募投资者在开曼公司的投票权控股权比例为5102*10:48980即51%:49%。私募机构投资者这样做的目的十分的明显既保证其投资的高收益。私募机构投资者拥有90.6%持股比例也就意味拥有蒙牛收益的90.6%。同时,不违背协议即私募机构投资者的控股权不超过1/3。更通俗点说就是蒙牛高管新科拼命赚的绝大部分进入了私募投资者的口袋。这显然很失公允。除此之外,私募机构投资者看得更远考虑的还更慎重。他们为蒙牛管理层股东设定了表现目标:只有达到表现目标才有权把A 类股转化为B类股。如果蒙牛管理层没有达到表现目标私募投资者以极大的持股比例拿到收益权。如果蒙牛管理层达到了表现目标,A类股转化为B类股,持股比例为51%:49%,但是由于高的收益率私募投资者依然收益丰厚。而事实上,蒙牛管理层达到目标后私募投资者又开始谋划别的收益计划了!

3.二次注资私募投资者采用可换股证券中用意何在?

摩根为什么又决定增大持有量。文中的说为了使市盈率与目标市盈率相当。这似乎很顺理成章,

但本人认为这也是摩根与牛根生的一笔交易,即蒙牛获得新认购43636股使蒙牛与私募投资者在开曼的持股比例为65.9%:34.1%。蒙牛获得新认购权之后,摩根的收益比例由原来的90.6%下降为34.1%,追逐高收益的本性的摩根肯定不会情愿接受目前的状况。于是要求增加持股比例,但是此时已达到协议中的最高外资投资底线,于是摩根又利用金融工具可转股证券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它比分权方案更高妙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一般可转债之处。

这种债券除了拥有一般可转换证券的优点:即可转换前风险小而且当处于有利形势时可以转换为普通股票。可转换证券还具有不同于一般可转换证券的特点:一是期满前可赎回有债券性质,这意味着在蒙牛公开上市前私募投资者有权赎回自己的可转债这无疑进一步降低了可转换证券的投资风险。二是换股价格远低于IPO股价,这保证了一旦“蒙牛”业绩出现下滑时全部投资全身而退。三是这种可转换证券对投资者最大好处是蒙牛上市后可转化为3.68亿股蒙牛股份,如果蒙牛经营的好上市之后摩根便可大赚一笔。

4.在“对赌协议”中,蒙牛是否完成目标摩根都是真正的最大的赢家。

“对赌协议”的内容:未来3年的年盈利复合增长不能达到50%,“金牛”就必须赔偿7830万股给外资系:反之,摩根支付给蒙牛同样多股票。这意味着,“蒙牛股份”在2006年的税后利润要达到5.5亿元以上,税后利润率要保持4.5%,当年销售额要在120亿元以上。

假设“蒙牛”达不到增长率,2006年只能维持2004年上市时的盈利水平,那么“金牛”赔偿来的7830万股,摩根虽然收益有所减少,但获得了更大的持股比例由34.9%上升到40.6% ,这对蒙牛来说意味着控制权丧失的风险。假设“蒙牛”达到增长率股价将会飙升,摩根虽然支付了7830万股股票,但收益大增,这正是摩根所期望的。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摩根除了用可转债这种工具之外还用另一方式保证自己二次注资不会血本无归,且收益十分可观。如果“蒙牛”达到增长率,股价以预期发行价格3.125-3.925元的均价计算,正好足额补偿二次增资的数额。当时蒙牛的发展状况来看,摩根应该也肯定蒙牛实现目标的不会有太大怀疑。

5.三家私募机构投资者对牛根生捐赠换来了什么

三家私募投资者以肯定牛根生对蒙牛的贡献及重要性赠与了牛根生8732股股票。如果仅仅看到这些你也许会觉得摩根的激励措施很人性!但是如果你在深入看看牛根生为此做出的承诺,你将会对摩根无比佩服。

牛根生承诺:至少5年内不跳槽到别的竞争对手公司去或者新开设同类乳业公司,除非外资系减持上市公司股份到25%以下;10年内,外资系随时随地可以净资产价格或者2亿元人民币的“蒙牛股份”总作价中较高的一个价格,增资持有“蒙牛股份”的股权。这将意味着一是如果蒙牛不能续写业绩增长的神话,摩根最终对牛根生团队失去耐心,完全有能力象新浪罢免王志东那样对待牛根生。而牛根生被五年内不加盟竞争对手的承诺限制,就无法再一次“因失业而创业”了。二是摩根获取蒙牛股份的认购权,这对摩根意义很长远。三家国际投资机构取得了在十年内一次或分多批按每股净资产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权利,三家投资机构对蒙牛资产和股权意图不得不妨。

牛根生之所以作出的承诺也许因为此举并不会对自己造成多大的不利影响,却到了一笔意外之才。但摩根却具有更明智的思维:在激励牛根生保持业绩神话从而获取可观收益同时还考虑到长远战略。牛根生恐怕并没有为蒙牛想那么远。另外,有资料显示摩根对牛根生等蒙牛高管的限制严苛得令人发指。对金牛股东出售股票的限制极为严苛:售股比例永远不得高于三家机构的售股比例且累计出售股份不得高于6330万股(2004年5月14日金牛持有股份数的30%)。也就是哪怕三家机构仅持

有一股蒙牛股票,金牛股东所持股票的70%就不能变现。对银牛股东售股限制略有松动:上市第一年内不得售股,第二年最多可出售1亿股,第二年加第三年合共可售2.68亿股。上市满三年后银牛股东才可自由出售所持的股票。蒙牛管理层被牢牢拴在资本的战车上,与资本共进退。

五.蒙牛PE融资的收获

1.蒙牛原股的溢价投资收益

实施“权益计划”后,金、银牛公司分别各自已发行的股份分别乘以各自的换股价,可以得出这些已发行的股份的总价值正好是2.245亿港元,约合5倍于“蒙牛股份”引入外资前的注册股本。以未来上市公司共发行10亿股计算,“金牛”和“银牛”将合计持有未来上市公司发行后49.7%的股权,持有上市公司股票将扩大为4.97亿股,如果发行价格在3.925港元/股,这些股份的市值是19.5亿港元,金、银牛老股东们的股份有8倍的升值空间。

这样一来,未来任何一份“权益计划”,以约定的价格转换成“金牛”或者“银牛”的股份,都等同于以和以前的发起人与溢价投资者同样的成本价格购买了上市公司的股份,只要上市公司维持盈利,渡过禁售期后,这些股份有同样巨大的升值空间,那么“金牛”和“银牛”虽然没有直接上市,它们的股票价格也已经“有价有市”了,如果那些当年的投资者真的是以5元/股投资的“蒙牛股份”,通过换股成“金牛”、“银牛”的股票,也可以实现上市退出。而且,随着以1美元每份售出的权益被获益人转为股份,获益人缴纳的112美元/金牛股或238美元/银牛股的股金,将打入“金牛”和“银牛”的账号,就等于使“金牛”和“银牛”实现了溢价私募融资(可募集600万美元),而这种私募的受益人自然也是金、银牛的老股东们。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权益计划”是在2004年3月蒙牛准备上市时实施的,在此之前蒙牛的老股东和管理层股东承担着无法退出的风险,被摩根设置的一个有一个目标激励着努力工作却得到很少的收益。

2.蒙牛获得所需发展资金,并成功上市运营

蒙牛1999年至2002年短短三年间它的总资产从1 000多万元增长到近10亿元,年销售额从1999年的4365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20多亿元。2001和2002年蒙牛投资的资金基本靠相对较小规模的扩股增资所得,但这样做的风险和成本较大9且可持续性不好确定,而且融到的资金有限,仅凭蒙牛自身的资金积累是远远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此时的蒙牛集团资金来源非常有限,资金的制约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蒙牛迫切需要突破融资瓶颈。

摩根为蒙牛的两次注资共4.77亿元,帮助蒙牛迅速发展起来。在蒙牛的上市运作过程中摩根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蒙牛上市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由于摩根的加入蒙牛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并有助于其他方面资源的获取。

3.蒙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一是公司所有权结构。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说它是公司治理中的基本问题,对于企业的经营业绩、代理权竞争以及监督机制的建立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纵观中国的企业,绝大多数企业在股权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弊病,而蒙牛的多元股权结构有效避免了制度上的弊病。蒙牛的高管成为公司控股股东,蒙牛的兴衰与每一个蒙牛人紧密联系。新的大股东的加入发挥了监督职能,可以制约管理层的行为,防止发生侵害其他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另外三家有实力的投资者股东背景也给其他投资者带来了信心。

二是董事会结构和其他公司治理机构

董事会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在蒙牛股份成立初期,蒙牛的董事会成员均是当初蒙牛的创业者。在三家国际投资机构投资后,虽然三家私募投资机构所拥有的股权比例不高,但都委任一名董事作为非执行董事进入了蒙牛董事会,比例占到董事人数的1/3。三家机构委任的董事均是其部门高管,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

三是,治理结构要求专业化的技巧,这些技巧必须通过董事会各层次的委员会得到最佳地执行。在摩根等金融机构进入蒙牛后,立刻成立了或完善了企业的薪酬委员会(5名)、审核委员会(3人)、提名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的成员主要由非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组成,把国际上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财务监控机制、对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引进蒙牛内部,帮助蒙牛建立领先的企业治理机制。

4.蒙牛激励管理水平的提升

摩根在两次投资时都采取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牛根生的权力来控制“蒙牛”的管理团队,从而确保原发起人和溢价股东的投资收益。

首先,首轮投资的一部分,三家私募机构投资者为了激励管理层股东改善蒙牛集团的表现,设定了表现目标,若管理层股东能够达到有关表现目标,便有权转换其所持A类股份成为B类股份,实现控股权和收益权的一致;若蒙牛没有完成目标,外资系将以极大的股权比例获得收益权。

其次,私募投资者和蒙牛管理层签订“对赌协议”。使用这样的“对赌协议”是投资人比较常用的一个手段。当双方对出资价格本身达不成完全一致时,那么价格就一定要跟公司未来的增长挂起钩来。如果公司要求投资人给出较高的价格,那么就会对公司的增长率提出相应的要求,以保证现在付出的这个价格是合理的;如果公司没有达到这个增长率,投资人就会多占一些股份。

再次,摩根为了激励蒙牛的帮助蒙牛设计了“权益计划”和“牛氏信托”。“权益计划”几乎为蒙牛的老股东提供了8倍的升值空间,激励力度相当大。牛根生通过“牛氏信托”掌握了这些权益计划的绝对控制权,以此作为建立激励机制的资源,同时也强化了他在企业内部最高管理者的地位。

最后,三家私募机构投资者为了肯定牛根生以往对蒙牛业务的贡献,以及日后对本集团业务的重要性,分别赠与牛根生5 816股、1 864股和l 054股开曼群岛公司的股票。这激励了牛根生的从而无形中激励管理者努力工作。

六.蒙牛被“贱卖”

1.比较对象的选定

众所周知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起步晚,而且受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法律监管不健全以及投资者自身因素影响我国的PE市场很不成熟。我国的私募投资者进行比较,根本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我们在全球私募基金市场中来考察摩根、鼎晖、英联这三家国际着名投资机构的投资。

2.出资价格的确定:市盈率不合理

市盈率的确定不合理,也即以8倍市盈率确定有些低。这意味这蒙牛市值被低估了,私募投资者以较低的出资得到了价值更高的股份。

市盈率=普通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年每股盈利。一般来说,市盈率水平为0-13价值被低估;14-20 时正常水平;21-28时价值被高估;28+时反映股市出现投机性泡沫。在运用市盈率时一般会考虑的因素有国家宏观发展速度、基准利率、企业的发展潜力。2002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一般都高于9%,属于高速发展期,那么相应的市盈率应该相对较高。市盈率与基准利率一般负相关,也就是说地基准

利率相应高的市盈率,而我国的基准利率并不高。企业越具有发展潜力适应相应就会越大。蒙牛此时发展速度已超过当时已上市三年的伊利,发展潜力很大。

综上所述,无论与当时经验值比较,还是从影响市盈率的因素分析,蒙牛以8倍的市盈率进行估值都有失公允,蒙牛市值被低估,也就是说国外投资者以较少的出资拿到了蒙牛1/3的股权。

为什么蒙牛接受了8倍的市盈率呢?双方信息不对称应该是主要原因。

3.风险与收益不相当

首先,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以及让摩根以1/3的股权获得90.6%的收益,更让我们可以看出在这场博弈中私募投资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优越地位的是在蒙牛完成2002年业绩目标指日可待时,私募投资者依然要求让蒙牛以其一半以上的利润作为担保。这也就意味着私募投资者几乎没有承担风险,却可以得到高收益!还要求蒙牛一半以上利润作为担保,这些使摩根的承担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其次,在第二次投资中摩根以可转换债券的形式几乎没有风险得到债券利息收入以及以很低的价格可转换成3.68亿股蒙牛股份的承诺。3.68这个数字完全是摩根精心计算的结果。在蒙牛以预期价格上市后这笔钱将会为摩根带来更大的收入。这笔钱再为转换钱拥有可赎回。在后来的“对赌协议”中摩根也为这笔钱上了一个保险,即如果蒙牛管理者没达到设定的目标将支付给摩根7830万股股票,这正好相当于二次投资的数额3523.3827万美元的数额。

最后再看蒙牛的收益与风险的匹配程度。或许也有人说蒙牛也是赢家,蒙牛的老股东们持有的股票,拥有8倍的升值空间,蒙牛成功上市是蒙牛市值上升为30亿。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与摩根直接拿到5倍净现金收益25亿港元相比他们的收益无论在规模上没法比,同时蒙牛的老股东再次之前承担的风险和付出的努力很大,而且他们并不能想摩根那样全身而退。

七.我国PE无缘蒙牛及本案例对我国PE发展的启示

1.国内的投资者为何没有吃到蒙牛这块“肥肉”。在跟海外投资者竞争时,本土投资者有哪些劣势。

我国投资者当时之所以没有进入蒙牛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有:

一是,我国PE 市场的发展时间较短,尤其是市场化的PE 发展才是近年的事,作为长期投资模式,PE 尚缺乏有力的投资历史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也缺乏市场优胜劣汰的大浪淘沙过程,短期行为较为明显。这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完善程度有关,也与经济、金融的发展阶段有关,是属于发展中的问题。

二是,我国的金融市场,仍是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的,资金的供给方主要是国有机构,这些机构对程序的要求高于对盈利的要求。从目前来看,我国多数机构投资者对这一领域的投资受到了很多限制。因此,如何取得这些国有机构的认可,将其吸收为PE 的投资者,成为当前PE 迅速壮大的关键之一。

三是,我国私募股权市场的发展初期,是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的,尤其是创业投资,各级政府的科委和财政部门是创业投资的主要推动力量和出资者,主要是以服务于政府的高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发展战略作为创业投资公司设立和运作的目标,而后出现了由政府牵头,社会各方参与的混合型创业投资运作机制,近期才开始出现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创投公司。

四是,我国PE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虽然《公司法》、《企业法》、《信托法》三大法律已经对私募股权基金方式有了基本法律约束,但是国家尚未有针对私募股权的法律法规,各监管部门为了促进本部门所管辖的机构进入PE 市场,纷纷出台了自己的规章制度, 这使得理财市场、QDII 监管上的

不统一现象,延伸到PE 市场。以机构监管为主的分业监管,已成为PE 进一步发展的挑战。

2.在跟海外投资者竞争时,本土投资者有哪些劣势。

在资金规模及来源上,外资PE的表现都比本土PE更活跃,其管理的资金规模大,投资规模也大。外资PE的投资人主要是海外的养老金、大学基金等专业投资者,它们是专门投资PE领域的FOF,一般情况下,这种FOF的投资量占PE资金来源的50%以上。而本土PE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政府和个人,以2007年为例,本土PE资金中来自企业的占53.5%,政府占24%,个人占10.5%。资金来源的差异,尤其是长短期资金性质的不同,深刻影响了内外资机构的投资策略。

在创新能力上,外资PE在创新方面更注重盈利模式创新,内资更看重技术创新尤其是传统行业中的技术升级、创新项目。PE在投资时最关注项目企业的管理团队、市场需求和创新三方面的因素,具体分析所以,百度、小肥羊、九城、橡果国际等消费连锁、网络游戏、媒体行业中具有创新盈利模式的企业往往受到外资PE的青睐,而潍柴动力、同洲电子、大族激光等传统行业项目则为本土PE所关注。

在投资后的增值服务方面,外资与本土PE也因背景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外资PE更侧重于对项目。企业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行业整合和激励机制的改进,本土PE则侧重在公司治理结构、后续融资和IPO服务上发挥作用。

在退出方式上,外资与本土PE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从已上市的案例看,外资PE由于对境外资本市场更加熟悉,其退出以项目企业境外上市为主,特别是2006年以前,中国境内实现成功退出的PE案例几乎都是外资PE在美国等境外市场创造的,而本土PE只有在不断完善的境内资本市场上寻求机会。

在PE本身的管理模式看,外资与本土PE之间的差异化其实更为明显。受国内法律环境的限制,超过80%的本土PE都采取了公司制的组织形式,而外资的主流PE几乎清一色以有限合伙制进行融资、投资、管理和决策。这也使得外资PE更注重GP的专业能力,而本土公司制的PE中,投资人的影响力更大。

3.本案例对发展我国的私募基金投资行业的启示

国内投资者自身:国内投资者特别是基金管理人在狂热转向PE市场时,应该冷静的思考中国的法律环境、资本市场发展并正确的选择投资领域与投资对象。本土机构应该在管理经验和专业性上狠下功夫,想赚钱但是自身实力不够只会导致失败,中国PE投资失败的案例也举不胜举。投资者应注重提高投资后增值服务。

我国政府:我国资本市场应该为私募股权投资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本土PE放心地投入到创新型企业和早期项目。为本土PE提供多种可行的退出路径。同时,国内应该逐步放开对PE的种种限

制,引导资金进入PE市场。

私募股权(PE)投资退出其他案例

一.IPO退出

2007年前11个月,我国共有92起创投支持的IPO退出,其中本土创投为51起,占IPO退出的55.4%。一些本土创投还进入了集中收获季节,如深圳创新投通过三诺电子、N怡亚通、N远望谷、N 西材、科陆电子等众多案例的上市获得了高额回报。

案例一:李宁有限公司

李宁公司的上市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8-2001:整合

李宁公司的上市谋划肇始于1997年,当时李宁在全国各地开办有十几家企业,彼此间互相参股,结构混乱。在资本运作专家的设计下,李宁将北京、广东、烟台三家公司合并为李宁体育用品集团公司,全国各地的其他公司相继整合到这个核心企业中,初步实现集团结构的明晰。

1997年8月,上海李宁成立,注册资本为500,000元人民币。成立当时,公司主要由李宁家族所成立的两家公司--上海宁晟和上海力发所控制。

第二阶段(2001年-2002年12月):改组

2001年,上海李宁原计划由有限责任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由于中国公司法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必须有五名以上发起股东,因此上海李宁部分实际控制人相互转让股权,将上海李宁股东数目增加到6名。但由于获得私人资本的投资并预期到境外上市,上海李宁最终未能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而采取以下步骤改组为全外资企业:

1.2002年10月,为筹备私人股本投资及将上海李宁改组为中国全外资企业,李宁家族、李宁合伙人及主要高管、两家战略股东在海外注册成立RealSports公司。

2.2002年10月29日,RealSports与上海李宁股东达成协议,同意向上海李宁当时之股东收购上海李宁发行的全部股本,代价为600万美元。

3.2002年12月11日,上海李宁由内资有限责任公司改组为中国全外资企业(外资独资企业),注册资本8,000,000美元,总投资额20,000,000美元。

第三阶段(2003.1-2004.6):创投正式加入2003年,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中国鼎晖向李宁公司投资1850万美元,2004年李宁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目前该部分股权价值达2亿美元,投资回报超过10倍。

李宁公司于2003年1月,引入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全资拥有的Tetrad Venture Pte Ltd.和CDH China Fund。两家公司根据私人股权投资协议,分别以15,000,000美元及3,500,000美元认购RealSports的新股份,分别持有公司19.9%和4.6%的股权。

根据私人股权投资协议,各方同意Tetrad Venture Pte Ltd.和CDH China Fund拥有包括提名董事加入董事会的权利。Tetrad和CDH根据私人股权投资协议拥有的优先权于公司上市时终止。

由于创投资本加入后,RealSports公司财务表现优异,使公司以发售价计算的价值有所上升。虽然两家创投公司是于2003年初正式加入的,但与李宁公司的磋商与合作早已展开,可以认为,李宁公司在海外注册公司以及收购改组等一系列资本运作,均是在为创投资本的加入创造条件,并且由于创投资本的一再坚持,李宁公司放弃了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内上市的计划,选择了改组为全外资企业在境外上市的路径。

第四阶段:上市

2004年6月,李宁公司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李宁股票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在香港公开发售的认购数量为暂定发售股份总数的132.2倍;国际配售也出现了约11倍的超额认购。首日上市开盘价报2.325港元,较其2.15港元的首次公开募股价格上涨8%。

李宁公司上市之后,两公司迅速减持股份至15.19%和3.5%。由于这两家公司并没有禁售期,可以在李宁有限公司上市后,随时转让股份。因此,创投在李宁海外上市后实现“全身而退”,几乎是势成必然。

案例二:盛大公司

2004年5月,盛大网络(股票代码:SNDA)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正式挂牌交易。虽然盛大将发行价调低了15%,从原先的13美元调到了11美元,但公开招募资金额仍达1.524亿美元,当天收报于11.97美元。2004年8月,盛大网络(股票代码:SNDA)首次公布财报之后,股价一路攀升至21.22美元,此时盛大市值已达14.8亿美元,成为纳斯达克市值最高的中国概念网络股。与此同时,盛大也超越了韩国网络游戏公司NCSOFT 的市值,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游戏股。盛大创始人陈天桥掌握的股票市值达到了约11.1亿美元,以90亿元人民币的身家超过了丁磊,成为新的中国首富。而10月27日,盛大在NASDAQ的最新股价,达到了31.15美元。

盛大网络的成功上市以及其股价的卓越表现,为其主要创投机构-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带来不菲的收益。成立于2001年2月的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SOFTBANK Asia Infrastructure Fund,以下简称“软银亚洲”),是日本软银公司与美国思科战略合作的结果,10.5亿美元资金来自思科,第一期资金为4亿美元,主要投资领域为亚太区的宽带、无线通讯、有线电视网等。2003年3月,“软银亚洲”向国内拥有注册用户数最多的互动游戏公司盛大网络投资4000万美元,这是软银亚洲在上海的第一个投资项目。软银认为,中国网络游戏产业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市场增长空间很大,根据预期,此项投资7年后的回报将达10倍。与大部分在线游戏界人士看法不同,软银公司更看中盛大的运营能力而非游戏产品本身。软银亚洲一共投入4000万美元,18个月后成功退出,获得14倍的投资收益。在上市之初,软银就减持了5.6%的盛大股份,套现17,250,000美元,其仍持有盛大19.3%的股份,按2004年10月的盛大市价计算,其市值在8亿美元以上,是其初始投资的20多倍。

案例三:蒙牛乳业有限公司

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登陆香港股市,公开发售3.5亿股,在香港获得206倍的超额认购率,一次性冻结资金283亿港元,共募集资金13.74亿港元,全面摊薄市盈率达19倍。尽管如此,蒙牛携手境外资本的发展路径也仍是毁誉参半。

第一次注资后,蒙牛管理团队所持有的股票在第一年只享有战略投资人所持股票1/10的收益权,而三家投资机构享有蒙牛90.6%的收益权,只有完成约定的“表现目标”这些股票才能与投资人的股票实现同股同权。二次增资中,三位“天使”的要求却是更加贪婪了。三家投资机构提出了发行可换股债券,其认购的可换股债券除了具有期满前可赎回,可转为普通股的可转债属性,它还可以和普通股一样享受股息。可换股文件锁定了三家战略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保证了一旦蒙牛业绩出现下滑时的投资风险。三家国际投资机构还取得了所谓的认股权:在十年内一次或分多批按每股净资产购买开曼群岛(蒙牛上市的主体)股票。此般设计正说明了三家老牌投资者把玩风险的高超技艺。

摩根、英联、鼎辉约4.77亿港币的投入在本次IPO已经套现3.925亿港元。巨额可转债于蒙牛上市十二个月(2005年6月)后将使他们持股比例达到31.2%,价值约为19亿港元。与“三大国际投资机构”的丰厚收益相比,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只得到价值不到两亿的股票,持股比例仅为4.6%,2005 年可转债行使后还将进一步下降到3.3%,且五年内不能变现。牛根生还被要求做出五年内不加盟竞争对手的承诺。更严重的是如果蒙牛不能续写业绩增长的神话,摩根最终对牛根生团队失去耐心,完全有能力像新浪罢免王志东那样对待牛根生。

2004年12月20日,蒙牛乳业(2319)公布,三家外资股东MS Dairy、CDH及Actis,合共减持168,238,371股股份,售价为每股6.06港元,减持量占公司总股本约12.3%。三家外资股东的持股

比例相应由31.2% 降低为18.9%,且不排除其再次减持的可能。这次减持三家外资机构共套现10亿多港币。

案例四:泛华保险

泛华保险内地总部设在广州,在北京、深圳等地设有经纪、代理和公估公司,今年上半年收入为2267万美元。上市之前,泛华表现低调,默默无闻。该公司在中国最先引入后援平台+个人创业模式开展保险中介服务,销售网络涵盖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和以四川为中心的中西部地区。国内首家保险中介。其主要股东有国泰财富集团及鼎晖投资。

2005年底,鼎晖投资泛华,共投入1.5亿元,持有泛华24.99%股权。泛华保险集团作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第50家中国公司,股票上市前,曾两次提价,最终确定其首次公开发行的美国存托股票每股定价16美元,最终开盘价25美元。2007年11月在泛华保险集团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成功上市后,泛华(股票代码CISG)当天以25美元开盘后一路走高,盘中更曾一度触及28.74美元的高点,最后收于25.29美元,涨幅高达58.06%,荣获今年以来中国公司在纳市首日表现榜单的“探花”,首日融资达1.88亿美元。按照泛华昨日1.88亿美元的融资额,鼎晖如将其持有的24.99%的股份抛售,将获利约4700万美元,即3.5亿元人民币(按11月1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7.4552计算),相较当初1.5亿人民币的投资总额可纯获利1.33倍。如按照当日开盘价25美元计算,鼎辉投资获利将异常丰厚。

美国报纸评价道:泛华此次纳市可谓恰逢其时,早先一个月在纽交所上市的深蓝卫星电视就在定价每股16美元之后的几个交易日里迅速飙升至每股35美元;无独有偶,2个月前登陆纽交所的易居房地产经纪公司昨日的股价也高于同行业股价的1.57倍。

案例五:航美传媒

2005年8月,郭曼整合了国内3家航空电视媒体公司,并成立了航美传媒。同年11月,获得鼎晖基金的1000万美元风险投资,这是继分众传媒后,国内第二家获国际风险基金投资的传媒公司。上市前两度提高发行价,2007年11月8日凌晨航美传媒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AM-CN”,开盘价19.5美元,收盘价20.9美元,较发行价上涨近40%。此次IPO融资总额高达2.25亿美元,其中企业融资1.8亿美元,第二大股东“鼎晖投资”减持股份套现4875万美元。这超过2005年7月分众登陆纳斯达克时所获得的1.72亿美元融资额,成为迄今中国户外传媒股最大的IPO融资。航美传媒CEO郭曼持有公司42%的股份,按照15美元的发行价计算,身家超过4亿美元,而收盘后其账面身家上升到5.6亿美元。除此之外,包括另一位创始人徐青在内的其他管理层,上市之后仍持有公司9%左右的股份,在此次IPO的过程中同样成为千万富翁。这距离航美传媒的成立刚刚两年时间。

案例六:百丽国际

百丽国际股份于2007年5月9日至14日公开认购,每股招股价为5.35-6.2港元,共发售13.96亿股,其中10%在香港公开发售,集资额为74.69亿至86.55亿港元。若以中间价计算,集资净额约为64.97亿港元。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及瑞信。2007年5月23日,百丽国际作为首家上市的制鞋企业,成功登陆香港股市,开报8.4元,其后低见8.02元,半日报8.2元,较招股价6.2元高32.26%,成交5.48亿股,涉及金额45.46亿元。并以高达670亿港元的总市值,一举成为当时港交所市值最大的内地零售类上市公司。

案例七:潍柴动力

案例八:完美时空

2006年9月软银赛富800万美元入股完美时空,2007年7月26日,完美时空(NASDAQ:PWRD)

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发行价为16.00美元,融资额1.89亿美元。首日开盘价17.50美元,当日收盘20.40美元,较发行价上涨27.5%。上市首日,参投完美时空的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其账面回报倍数即在30倍以上。

案例九:网龙

2003年IDG投资网龙10%股权,投资额200万美元,2007年11月2日,网龙(HK:8288)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发行价13.18港元,融资16.37亿港元(约2.10亿美元)。首日开盘价19.00港元,收盘报16.48港元,较发行价上涨25.0%。IDG创投基金获得了丰厚回报。

二.另一种退出方式

案例一:张江微创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最初由5家中外股东联合组建,引入了风险投资基金,注册资本为368.5万美元。经历了4年的发展,公司将17.15%股权通过上海产权市场挂牌转让,吸引了大冢(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加盟。这一股权的转让,不仅使公司得到了未来发展需要的资金,还借助大冢投资的影响力,公司的市场份额得到大幅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得到了提高。值得一提的是,风险创投资本在投入微创4年后,以每股溢价5倍成功退出。

案例二:中邮酒店

中国邮政集团去年通过上海产权市场成功转让了首批13家邮政酒店,香港卓越金融旗下的“你的客栈酒店有限公司”斥资近2亿元,将其中11家酒店收入囊中。这一交易,让中国邮政实现了主辅分离。另一方面,作为产业投资机构,香港卓越金融介入后,对这些邮政酒店进行包装,打造成连锁酒店,重新推向市场。

案例三:置信电气

上海置信电气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980万元。置信电气初建时,在与美国GE公司和霍尼维尔公司合作下,实现当年建厂,当年出产品。但进入中试生产阶段,由于资金严重紧缺,公司只靠自身资金积累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公司通过上海产权交易市场引入10多个投资机构、企业及自然人作为其新股东,大股东持股比例虽然由80%降至55%,但公司股本结构更加合理,也为下一步的融资提供了便利。随后,置信电气通过产权市场平台,进一步转让40%的股份,实现融资4000万元。经过不断以股权换资金发展壮大,置信公司最终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发行2500万股A股,注册资本一下子扩大到1.6亿元。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许倩倩 何佳飞 田琳琳 王萍萍 翟利娟 胡娟 孙飞

这时,风险注资还未开始,壳公司架构搭建已经完成,壳公司的结构和预计注资完成后的股权结构如下图。 这样设置壳公司结构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避税,一方面是为蒙牛将来上市做准备 ②风险投资的进入 2002年9月24日,在完成了壳公司结构搭建后,风险投资正式开始。 第一步,股本结构准备:中国乳业开曼公司扩大股本1亿倍,即从原来的1美元扩大到1亿美元,共计1亿股,并将股本分为A类股5200股和B类股99999994800股。其中,A类股每股拥有十票投票权,B类股每股拥有一票投票权,另外规定了AB类股票的分红权,中国乳业同时规定,金牛公司和银牛公司原先持有的1000股为A类股。这些关于投票权和分红权的规定为双方之后的对赌协议提供了条件。 第二步,注资过程开始:摩根士丹利、鼎辉和英联三家风险投资机构以530美元/股的价格,分别投资17332705美元、5500000美元、3141007美元,认购了中国乳业公司32685股、10372股、5923股的B类股票,合并持有B类股票48980股。三家金融机构总计为中国乳业开曼公司注入资金2597.3712万美元。 第三步,注入蒙牛公司资产:中国乳业将得到的全部资金以增资的方式,转移给毛里求斯公司,毛里求斯公司使用这笔资金(2597.3712万美元)购入内蒙古蒙牛66.7%的股份。中国乳业是毛里求斯公司的母公司,因此,中国乳业间接成为了蒙牛乳业最大的股东 第四步,股权分配,金牛公司与银牛公司以1美元/股的价格,分别投资1134美元、2968美元认购了1134股和2968股的A类股票,加上以前各自持有的500股旧股,“金牛”与“银牛”合计持有A类股票5102股。第一轮注资后,蒙牛股份的股权结构如下

项目投资成功案例.doc

项目投资成功案例 项目投资成功案例1: 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朝九晚五的打工生活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所需,创业也就成了打工仔们最先考虑到的问题。谁都想要做小本投资、低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但是成功并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它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实现这个计划,这样想要创业致富的梦想才会可能实现。这里讲述:小本项目投资成功案例。 小本项目投资成功案例:在沈阳的一个普通社区里面,有一家叫做笨山大叔泡泡锅的特色小吃店,虽说好多人都没有听过这个,但是当店铺开业不久以后,社区内其它小吃店的生意明显变得不如以前,而笨山大叔小吃店内的生意却异常火爆。根据对店内食客们的询问得知,他们最开始也是看着店内的菜品比较新颖而且价格还比较便宜,就想着试试看味道如何,没想到的是店内不光菜品丰富而且口感还特别的好,时间长了,人们口口相传的也就都知道了这家店。 这个笨山大叔泡泡锅的小吃店是由三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开设的,他们有着年轻人的创新精神,所以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就对这个台湾着名小吃品牌格外钟情。加盟之后就开始他们的创业之路,最开始做的时候,他们没有想着一下子赚多少钱,就是想着一步步的来,将店内的环境、食物的口感以及用餐服务做好,脚踏实地的一步步来,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经营原则才让他们有了今天的成就。 小本项目投资成功案例,作为小本投资创业者,需要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切忌好高骛远。 项目投资成功案例2: 私营企业交手VC:小肥羊风险投资案例 在私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上市融资的吸引力和上市所需

严格的财务规范构成了推动其前行的马力强劲却又制动有序的引擎。从国内餐饮连锁企业小肥羊的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活跃的外资风险投资基金与干练的国内经理人熟练驾驭这个引擎前行的身影 卢文兵与王岱宗第一次在包头的会面虽然只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却奠定了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和国际性创业及私募投资机构3i的合作基础。九个月之后的2006年6月,小肥羊与3i以及另一家来自西班牙的风险投资机构普凯(Prax Capital)达成协议,3i和普凯对小肥羊分别投资20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获得20%和5%的股权,三者将2008年香港上市作为小肥羊的发展目标。 这已经不是卢文兵第一次与外资风投合作,却是他2004年6月加盟小肥羊担任负责财务的常务副总裁之后第一次与外资谈判。之前,卢是另外一家内蒙古私营企业中国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幕后策划者之一,与摩根士丹利打过不少交道。 上市融资是企业谋求更快发展并引入人才、提升管理的契机,而与风投合作则是海外上市的前奏,对此卢深有体会。引入外资复制蒙牛海外上市的发展模式正是他加入小肥羊后的使命。 3i对小肥羊的投资源于3i亚太区董事王岱宗的一次偶然发现。2005年6月,王看到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国内餐饮业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2006年营业额将超过1万亿元。而同时,中国却没有一家知名的餐饮上市公司。为什么这个行业发展那么快,规模那么大,就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呢? 王岱宗想。也是这个时候,王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小肥羊企业的报道,这促使他与卢开始联系。 通过后续接触,双方确立了合作。3i请来了国际快餐连锁企业汉堡王(Burger King)的前任国际业务总裁尼什堪基瓦拉(Nish Kankiwala)在北京与小肥羊管理层会面,针对困扰小肥羊连锁的诸多问题展开讨论,表现出帮助企业发展的诚意。3i对小肥羊进行外部审计和财务尽职调查之后,对结果也十分满意。我很惊讶,他们的财务状况非常好,小肥羊在纳税和内控方面都很规范。王岱宗说。

案例一:蒙牛网络营销案例分析资料

案例一:蒙牛网络营销案例分析 (一)企业及其网络经营现状的概要介绍 1999 年8 月,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蒙牛乳业集团)成立,总 部设在中国乳都核心区一一内蒙古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拥有总资产100多亿元,职工近3 万人,乳制品年生产能力达600 万吨。 十年来,本着“致力于人类健康的牛奶制造服务商”的企业定位,按照“立足自主开发,强化联合作业,培育核心产品,抢占技术高端”的工作思路,蒙牛乳业集团累计投入科研资金上亿元,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自主创新之路,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蒙牛速度”和“蒙牛奇迹”。从创业初“零”的开始,至2008 年底,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39 亿元,年均递增104%,是全国首家收入过200亿元的乳品企业。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5% UHT牛奶销量全球第一,液体奶、冰淇淋和酸奶销量居全国第一;乳制品出口量、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居全国第一。 (二)、企业网站运行情况介绍 1. 蒙牛官方网站的类别 蒙牛官方网站从类别上(信息发布型、网上销售型)来说属于信息发布型的,是企业网站的初 级形式。网上销售的部分主要是由蒙牛商城网站承担的。 2. 蒙牛官方网站的功能 蒙牛官方网站的功能分为:品牌形象,塑造良好的蒙牛品牌形象;产品/服务展示, 网站公布了蒙牛集团所推出的所有产品, 对其产品的规格等进行详尽的描述和展示;信息发布,对企业的各类信息如公司信息、产品信息、企业荣誉、中期年报、企业新闻等等;顾客关系, 顾客服务, 网页中的联系我们下设了呼叫中心方便网上直接对用户服务, 邮信地址以 及可以直接从网上反馈意见;网上调查是对顾客的需求和意见进行调查, 联系我们中的意见反馈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起到网上调查的作用;资源合作, 和其他企业建立投资合作、业务合作、技术合作、招标信息也在网站上有相应公告。 3.蒙牛官网的网站内容进入蒙牛企业的网站首页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它采用的是“三”字形布局,整体比较简洁,色彩分明,采用的是一种浅色的基调,给人一种清新自然、明亮整洁的感觉。在页面最主要位置(“F”型网页浏览注意力现象中的最上一横)鲜明的标出公司的LOGC图标和网 页导航系统, 在导航系统下面是幻灯片广告, 在首页的左半部分设有蒙牛的新闻中心, 可以让浏览者迅速的了解企业的最新动态, 以及生产的流程简图, 是消费者更容易接受蒙牛的产品,同时在首页中还有站内搜索系统, 便于浏览者快速有效地寻找需求信息。企业网站采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表现形式, 使直观性更强。企业的导航菜单清晰明了, 易于导航, 首页是上方横向的导航栏, 进入子页面后, 侧面又有竖向的导航将信息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能够较好的引导访问者快速进入要访问的页面。而且网站中内链书较多, 可以实现从一个界面到达任意界面的功能。主栏目清晰并且全站统一, 使浏览者可以得到很好地感受。

蒙牛私募股权投资E上市案例分析

前言: 私募股权(PE)投资的退出。PE投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基金都是有存续期限的,存续期满基金就会解散,投资者应得到支付。因此,在投资伊始PE就开始考虑套现退出的问题。 一.首次公开上市退出 公开上市(IPO)是指风险投资者通过风险企业股份公开上市,将拥有的私人权益转换成为公共股权,在获得市场认可后,转手以实现资本增值。公开上市被一致认为是私募股权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渠道,其主要原因是在证券市场公开上市可以让投资者取得高额的回报。私募股权上市推出主要包括:1.境外设立离岸控股公司境外直接上市 2.境内股份制公司境外直接上市 3.境内公司境外借壳间接上市 4.境内设立股份制公司在境内主板上市 5.境内公司境内A股借壳间接上市 6.境内境外合并上市 二.并购或者回购退出 股份并购是指一家一般的公司或另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按协商的价格收购或兼并私募股权基金所持有的股份的一种退出渠道。股份出售分两种:一是指公司间的收购与兼并;二是指由另一家私募股权基金收购接手。股份回购是指投资企业或企业家本人出资购买私募股权基金持有的股份,通常企业家要溢价回购股份,保证私募股权基金基本的收益水平。 三.股权出售 股权出售是指私募股权投资将其所持有的企业股权出售给任何其他人,包括二手转让给其他投资机构、整体转让给其他战略投资者、所投资企业或者该企业管理层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手中赎回股权(即回购)。选择股权出售方式的企业一般达不到上市的要求,无法公开出售其股份。尽管收益通常不及以IPO方式退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者往往也能够收回全部投资,还可获得可观的收益。在德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融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退出渠道也因此被限定于股权回购和并购,这两种退出方式与IPO相比,投资者获得的收益较少。同样,日本的大部分融资渠道都是银行,和德国一样面临着退出渠道受限和控制权配置的问题。 四.清盘退出 当投资企业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被依法宣告破产时,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组织股东、有关专业人员和单位成立清算组,对风险企业进行破产清算。对于私募股权基金来说,一旦确认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或者成长太慢,不能给予预期的高额回报,就要果断地撤出,将能收回的资金用于下一个投资循环。 蒙牛私募股权投资(PE)上市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1.蒙牛为何选择PE融资 2.外资进入蒙牛进程 3.通过IPO外资成功退出 二.具体说明: 1.蒙牛为何选择PE融资 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 Private Equity) ,主要是指通过私募形式投资于非上市企业的权益性资本,或者上市企业非公开交易股权的一种投资方式。私募,顾名思义就是采取非公开发行方式,向特定的群体(往往是有风险辨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机构和个人)募集资金。 本案例中私募股权投资是指成长型基金

正式稿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正式稿蒙牛风险投资案 例分析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叶长燮 2010-12-9 一、 宏观背景、乳业的状况 图1城镇居民基本情况 ■从图1可知,城镇居民的收入和食品支出在不断增加,并且消费结构不断由低档商品向中高档发展。2003年我国人均GDP 一举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6年则越过了2000美元的关口,2008年,我国人均GDP 突破了3000美元,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 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其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将出现加速发展,而产业结构、消费类型也将发生重大转变。 图2牛奶人均消费量对比 图3奶类人均年消费量 ■从图2可知,2000年我国人均年消费量仅公斤,仍处于很低的水平。不但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远远低于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发展中国家的20%。然而,滞后中蕴藏着发展的潜力。当前我国乳制品业发展正处于历史上最难得的机遇之中。从图3可知,世界人均年消费奶类93公斤,而我国只有公斤,我国的人均消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在180个国家的排名中排在100位之后。从图2、图3对比可知,就固态、液态奶而言,液态牛奶更具有市场潜力。(事实是,蒙牛起来后,占据了液态奶市场第一,%,而固态奶类制品由伊利长期占据第一。) 图4奶牛的生产和消费 图5蒙牛成立初的乳业企业状况 ■从图4可知,乳品生产仍然满足不了消费市场的需求,市场未来发展潜力非常大。从图5也可以看出,乳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从图5中看出,1999年蒙牛成立之初,有接近1/3的乳业企业亏损)。 二、 蒙牛简介 1999年,在中国乳业老大伊利当了10年生产经营副总裁的牛根生被开除了。他东拼西筹了900万,成立蒙牛,蒙牛最初的启动资金来自至爱亲朋,承载着亲情、友情和信任。创立之时,面临的是"三无状态":一无奶源,二无工厂,三无市场。但是包括牛根生在内的10位创业者有5位是来自伊利,可谓经验丰富、往绩彪炳。牛根生团队对乳品行业的运营规律有着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他们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可9340 7.2世界人均亚洲人均中 国人均105

蒙牛案例分析(1)

财务战略分析 ——蒙牛案例分析一、公司简介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奶类产品系列,现已在全国15 个省市区建立生产基地20 多个,拥有液态奶、酸奶、冰淇淋、奶品、奶酪五大系列200 多个品项,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覆盖国内市场,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蒙古、东南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二、蒙牛发展路线 ?1999年:蒙牛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埋下基石 ?1999年8月:股份制改造,增资到1398万元,10个发起人,进入快速成长期 ?2001年:从内蒙古走向全国 ?2002年:进军香港市场 ?2003年:借力航天,行业领跑 ?2004年:踏上世界牛“寻梦”之路 ?2005年:勇于追求,实现“乳都”梦想 ?2006年:获得国际乳业大奖,开启中国牛奶爱心行动 ?2007年:多元合作,200亿领军乳业 ?2008年:牛奶安全,取信于民 ?2009年:跻身世界乳业20强 成立仅仅8年多的蒙牛,销售收入就从1999年的119位上升到了2007年的第2位,其中,超高温瞬间灭菌牛奶、液态奶、冰淇淋销量均居全国第一,并成为中国牛奶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三、蒙牛集团财务战略简介 (一)蒙牛的融资 1.蒙牛第一次融资 面世不到半年,资金成为蒙牛发展的巨大瓶颈。与此同时,蒙牛开始了向民间资本融资,并经历了一场有惊无险的“非法集资”风波。1999年8月18日,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内蒙古工商局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398万元,法定代表人牛根生,发起人共10位。 2002年蒙牛将绣球抛向风险资本。2002年10和2003年10月,摩根、英联、鼎辉分两次向其注入了约5亿元资金。 2002年摩根、英联、鼎辉三家国际投资机构联手向蒙牛的境外母公司(开曼群岛公司)注入259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约2.1亿),同时取得49%的股权。 2003年10月三家投资机构再次向蒙牛的海外母公司注入35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9亿元。 2.蒙牛第二次融资 到2003年,蒙牛上市已经水到渠成,丰硕的果实等待着收获。2004年6月蒙牛股票在香港持牌上市了。本次共发售3.5亿股,股价3.925元。获得206倍的超额认购率,冻结资金280亿港元。这笔资金将通过增资大陆蒙牛的方式注入。 不断地筹资使蒙牛的资金流超越了“环绕速度”,从而成功使企业避免了面临困境、险境、绝境乃至死境的局面。 (二)蒙牛的投资 1.虚拟联合 1999年蒙牛创立之时,面临的是“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蒙牛搞“虚拟联合”,与中科院联合,开发产品,塑造品牌;与中间商联合,开辟全国大市场。 后来蒙牛将“虚拟联合”渗透到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通过虚拟联合,蒙牛把传统的“体内循环”变作“体外循环”,把传统的“企业办社会”变作“社会办企业”,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正式稿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叶长燮 2010-12-9 一、 宏观背景、乳业的状况 图1城镇居民基本情况 ■从图1可知,城镇居民的收入和食品支出在不断增加,并且消费结构不断由低档商品向中高档发展。2003年我国人均GDP 一举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6年则越过了2000美元的关口,2008年,我国人均GDP 突破了3000美元,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 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其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将出现加速发展,而产业结构、消费类型也将发生重大转变。 图2牛奶人均消费量对比 图3奶类人均年消费量 ■从图2可知,2000年我国人均年消费量仅7.2公斤,仍处于很低的水平。不但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远远低于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发展中国家的20%。然而,滞后中蕴藏着发展的潜力。当前我国乳制品业发展正处于历史上最难得的机遇之中。从图3可知,世界人均年消费奶类93公斤,而我国只有7.2公斤,我国的人均消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在180个国家的排名中排在100位之后。从图2、图3对比可知,就固态、液态奶而言,液态牛奶更具有市场潜力。(事实是,蒙牛起来后,占据了液态奶市场第一,20.8%,而固态奶类制品由伊利长期占据第一。) 20 40 60 80 100 世界人均亚洲人均中 国人均

图4奶牛的生产和消费 图5蒙牛成立初的乳业企业状况 ■从图4可知,乳品生产仍然满足不了消费市场的需求,市场未来发展潜力非常大。从图5也可以看出,乳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从图5中看出,1999年蒙牛成立之初,有接近1/3的乳业企业亏损)。 二、蒙牛简介 1999年,在中国乳业老大伊利当了10年生产经营副总裁的牛根生被开除了。他东拼西筹了900万,成立蒙牛,蒙牛最初的启动资金来自至爱亲朋,承载着亲情、友情和信任。创立之时,面临的是"三无状态":一无奶源,二无工厂,三无市场。但是包括牛根生在内的10位创业者有5位是来自伊利,可谓经验丰富、往绩彪炳。牛根生团队对乳品行业的运营规律有着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他们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可资利用的市场渠道。蒙牛在第一个年头剩下的3个半月就实现了3730万元的销售收入。2000年是2.467亿元,2001年升至 7.24亿元、2002年再升至16.687亿元,2003年跃过40亿元! 仅仅5年,蒙牛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一位。截至2009年拥有总资产300多亿元,仍以28%的年增长率在不断成长。 三、蒙牛融资背景 2002年已驶入快车道的蒙牛对资金十分渴求,要开拓市场、建立自己的产业链条,在

蒙牛私募股权投资上案例分析

蒙牛私募股权投资上市案例分析 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登陆香港股市,公开发售3.5亿股,在香港获得206倍的超额认购率,一次性冻结资金283亿港元,共募集资金13.74亿港元,全面摊薄市盈率达19倍。尽管如此,蒙牛携手境外资本的发展路径也仍是毁誉参半。 一、案例简述 (一)蒙牛为何选择PE融资 据蒙牛介绍,他们在创立企业之初就想建立一家股份制公司,然后上市。除了早期通过原始投资者投资一些资金之外,蒙牛在私募之前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融资,如果要抓住乳业的快速发展机会,在全国铺建生产和销售网络,蒙牛对资金有极大的需求。 他们也尝试过民间融资。不过国内一家知名公司来考察后,对蒙牛团队说他们一定要求51%的控股权,对此蒙牛不答应;另一家大企业本来准备要投,但被蒙牛的竞争对手给劝住了;还有一家上市公司对蒙牛本来有投资意向,结果又因为它的第一把手突然被调走而把这事搁下了。 2002年初,蒙牛的股东会、董事会均同意在法国巴黎百富勤的辅导下上香港二板。为什么不能上主板?因为当时蒙牛发展历史较短、规模小,不符合上主板的条件。这时,摩根士丹利与鼎晖(私募基金)找到蒙牛,要求与蒙牛团队见面。见了面之后,摩根等提出来,劝其不要去香港二板上市。众所周知,香港二板除了极少数公司以外,流通性不好,机构投资者一般都不感兴趣,企业再融资非常困难。摩根与鼎晖劝牛根生团队应该引入私募投资者,资金到位,帮助企业成长与规范化,大到一定程度了就直接上香港主板。

(二)外资进入蒙牛进程 2002年6月5日,摩根士丹利在开曼注册了两家壳公司:China Dairy Holdings和其全,第一家作为未来回收自己对蒙牛投资资金的帐户公司,第二MS Dairy Holdings资子公司. 家作为对蒙牛进行投资的股东公司。 2002年9月23日,蒙牛在英属维京群岛(BVI)注册了两家新公司:Jinniu Milk Industry Ltd.(金牛公司)和Yinniu Milk Industry Ltd.(银牛公司),两家公司注册股本5万股,注册资金5万美元,每股面值1美元。 2002年9月24日,China Dairy Holdings扩大法定股本1亿倍,并开始对外发售股份,股份从1000股扩大为1000亿股,分为一股十票投票权的A类股5200股和一股一票投票权的B类股,并规定原来的1000股旧股算作A类股份,包含于5200股A类股份之内。 2002年10月17日,“金牛”与“银牛”以1美元/股的价格,分别投资1134美元、2968美元认购了1134股和2968股的A类股票,加上以前各自持有的500股旧股,“金牛”与“银牛”合计持有A类股票5102股。紧随其后,三家金融机构以530美元/股的价格,分别投资17332705美元、5500000美元、3141007美元,认购了32685股、10372股、5923股的B类股票,合并持有B类股票48980股,三家金融机构总计为China Dairy Holdings提供了现金2597.3712万美元(注:2002年税后利润7786万元乘以8倍市盈率得出当时“蒙牛股份”的总价值应该是6.5亿元,6.5亿乘以1/3得2.16亿元即2597.3712万美元)。China Dairy Holdings其余A类股票和B类股则未发行。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软银投资阿里巴巴狂赚7l倍 年级:08 系别:经济系专业:金融学 班级: 2 姓名: 黄将锋学号: 120080801226

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这样看待企业家和投资家的关系:投资者可以炒我们.我们当然也可以换投资者,这个世界上投资者多得很。我希望给中国所有的创业者一个声音——投资者是跟着优秀的企业家走的.企业家不能跟着投资者走 投融资始末 创业伊始,第一笔风险投资救急 1999年年初,马云决定回到杭州创办一家能为全世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站点。回到杭州后,马云和最初的创业团队开始谋划一次轰轰烈烈的创业。大家集资了50万元,在马云位于杭州湖畔花园的100多平方米的家里,阿里巴巴诞生了。 这个创业团队里除了马云之外,还有他的妻子、他当老师时的同事、学生以及被他吸引来的精英。比如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蔡崇信,当初抛下一家投资公司的中国区副总裁的头衔和75万美元的年薪,来领马云几百元的薪水。 他们都记得,马云当时对他们所有人说:“我们要办的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我们的目标有3个: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生存102年的公司;第二,我们要建立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第三,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狂言狂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当时阿里巴巴的生存技巧而已。 阿里巴巴成立初期,公司是小到不能再小,18个创业者往往是身兼数职。好在网站的建立让阿里巴巴开始逐渐被很多人知道。来自美国的《商业周刊》还有英文版的《南华早报》最早主动报道了阿里巴巴,并且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站开始在海外有了一定的名气。 有了一定名气的阿里巴巴很快也面临到资金的瓶颈:公司账上没钱了。当时马云开始去见一些投资者,但是他并不是有钱就要,而是精挑细选。即使囊中羞涩,他还是拒绝了38家投资商。马云后来表示.他希望阿里巴巴的第一笔风险投资除了带来钱以外,还能带来更多的非资金要素,例如进一步的风险投资和其他的海外资源。而被拒绝的这些投资者并不能给他带来这些。 就在这个时候,现在担任阿里巴巴CFO的蔡崇信的一个在投行高盛的旧关系为阿里巴巴解了燃眉之急。以高盛为主的一批投资银行向阿里巴巴投资了500万美元。这一笔“天使基金”让马云喘了口气。 第二轮投资,挺过互联网寒冬 更让他意料不到的是,更大的投资者也注意到了他和阿里巴巴。1999年秋,日本软银

蒙牛融资案例分析

第一次作业:蒙牛融资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杨帆1201212159,汪乙戈1201212088,孔团有1201211927, 陈磊1201211831,谭清1201212077,陈天鹏1201211835 1、创业的初始资金来源何处?为什么? 牛根生和他的创业伙伴跑遍全国,费劲艰辛筹措到了900万元。这些钱来自至爱亲朋、承载着亲情和信任,所以说这也相当于自己的钱。 创业期,创业者依托的更多是创意、技术专利和人脉,而这些创业者认为宝贵的东西,其价值很难像固定资产一样度量。企业实力小,没有固定资产,就很难从银行等传统资金渠道获得融资。凭借一纸创业计划书,创业者的领导力、管理能力、市场前景等都不明确,投资风险极高,所以创业者基本都是靠亲朋好友筹得创业资金的。 2、蒙牛引入风险投资时的估值大约是多少?可能的估值方法是什么? 公司估值有一些定量的方法,但操作过程中要考虑到一些定性的因素,传统的财务分析只提供估值参考和确定公司估值的可能范围。根据市场及公司情况,被广泛应用的有以下几种估值方法: (1)可比公司法:首先要挑选与非上市公司同行业可比或可参照的上市公司,以同类公司的股价与财务数据为依据,计算出主要财务比率,然后用这些比率作为市场价格乘数来推断目标公司的价值,比如P/E(市盈率,价格/利润)、P/S法(价格/销售额)。目前在国内的风险投资(VC)市场,P/E法是比较常见的估值方法。 (2)可比交易法:挑选与初创公司同行业、在估值前一段合适时期被投资、并购的公司,基于融资或并购交易的定价依据作为参考,从中获取有用的财务或非财务数据,求出一些相应的融资价格乘数,据此评估目标公司。 (3)现金流折现: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估值方法,通过预测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资本成本,对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进行贴现,公司价值即为未来现金流的现值。 (4)资产法:资产法是假设一个谨慎的投资者不会支付超过与目标公司同样效用的资产的收购成本。比如中海油竞购尤尼科,根据其石油储量对公司进行估值。 蒙牛2001年税后净利润3344万元,2002年为7786万元。3家投资机构投入资金约合人民币2.1亿元,间接获得大陆蒙牛60.4%的股权,对蒙牛的估值为3.5亿元。其测算方法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许倩倩 何佳飞 田琳琳 王萍萍 翟利娟 胡娟 孙飞 一﹑蒙牛简介

牛根生,生于1954年。从1992年开始,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到1998年底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随后,自立门户,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蒙牛集团在3年内销售额增长50倍、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4位。在2001年,蒙牛股份有限公司刚起步,还未进行过大规模融资。作为零售行业,蒙牛急需提升其生产能力、铺开其物流链来占领市场,对资金有大量需求,而这些资金主要通过融资市场来取得。蒙牛选择了引入风险投资者,计划在企业取得一定的成长后,再到主板上市。对蒙牛进行风险投资的公司有三家,为摩根士丹利(美国),英联(英国),鼎晖投资(中国)。 二﹑投资背景 国际风投公司在退出了互联网等高科技领域后,把目光逐渐转向了风险较低的行业,其中餐饮食品企业由于发展前景好、风险较低而被看好。1999年成立之初,蒙牛的营业额只有3700万元。在国际的大背景下,摩根等投行进入了蒙牛使其近10年快速发展,仅2008年上半年蒙牛的营业额即达到137亿元,其中仅2002年蒙牛的销售额就增长了20倍。截至2005年底,主营业务收入由亿元增加到108亿元,年均递增158%;年度纳税额由100万元增加到亿元,年均递增180%;净利润由53万元增加到亿元,年均递增208%;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 三、风险投资实施过程 1.第一轮投资计划实施 2002年12月,摩根士丹利公司、北京鼎晖创业投资中心和英联投资有限公司,以风险投资的方式注资蒙牛26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亿元),获得了蒙牛乳业49%的股权。这个注资的过程,可分为壳公司结构的搭建、风险投资的进入和对赌协议的签订三个过程。 ①壳公司结构的搭建 2002年6月5日,在摩根斯坦利等三家跨国公司的帮助下,蒙牛在境外注

正式版蒙牛私募股权投资上市案例分析

蒙牛私募股权投资案例分析 一、私募股权投资(PE)简介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在中国通常称为私募股权投资,从投资方式角度看,依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定义,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即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了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 广义的私募股权投资为涵盖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各阶段的权益投资,即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和Pre-IPO各个时期企业所进行的投资。相关资本按照投资阶段可划分为创业投资(V enture Capital)、发展资本(Development Capital)、并购基金(buyout/buyin fund)、夹层资本(Mezzanine Capital)、重振资本(Turnaround Financing),Pre-IPO 资本(如bridge finance),以及其他如上市后私募投资(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即PIPE)、不良债权(distressed debt)和不动产投资(real estate)等等。 狭义的PE主要指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主要是指创业投资后期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而这其中并购基金和夹层资本在资金规模上占最大的一部分。在中国PE多指后者,以与VC区别。PE概念划分如图所示: 二、私募股权投资(PE)的主要特点 1、对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投资期限较长,一般可达3至5年或更长,因流动性差被视为长期投资,所以投资者会要求高于公开市场的回报。

蒙牛私募股权融资

蒙牛乳业私募权益( PE)融资 1.案例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牛奶占有量较低的国家之一。乳制品行业虽然已经经历了近10年的高速发展,但未来一二十年内需求仍会持续增长。近年来,人们对于健康、营养的需求呈日益上升的趋势,中国巨大的消费需求基础,使得牛奶的需求逐年上升。蒙牛适时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创造了中国乳业市场最大的奇迹。截至2004年,在中国液态奶市场中,销售额最高的三家公司依次为蒙牛、伊利和光明乳业,三家公司共占中国总体液态奶市场的 51.1%。 1999 年1 月,从“伊利”退出的牛根生和几个原“伊利”高管成立了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它的注册资金是100万元。8月,“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牛股份”)宣告成立。从1999到2002年短短的3年时间内,它的总资产从 1 000多万元增长到近10亿元,年销售额从1999年的 4 365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20多亿元,在全国乳制品企业的排名,从第 1 116位上升到第4位,并且以1947. 31%的成长速度获得《当代经理人》2002 年中国成长企业百强第一名。 但是此时的蒙牛集团资金来源非常有限,资金的制约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蒙牛迫切需要突破融资瓶颈。2001年底摩根士丹利的出现,使蒙牛股份走上了一条迥异于同类的发展道路。在经过双方博弈和复杂的股权设计之后,摩根士丹利等投资者给蒙牛带来了急需的资金,但同时带给蒙牛的还有业绩的压力。所幸的是,蒙牛每次都提前完成了业绩增长要求,但无疑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风险,这也凸显了私募投资者逐利的本质。 2.蒙牛融资需求及方式选择分析 蒙牛刚成立时,它的竞争对手“伊利”在主板上市已经3年,当年销售额高达11.5亿元,而此时的“蒙牛”仍租用民房办公。不过,蒙牛的发起者借助出售持有的“伊利”原始股,为“蒙牛”提供了起飞急需的资本。随着业务的发展,蒙牛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在获得私募融资之前,蒙牛到底需要多少资金支撑企业的发展呢?下面通过现金流量表(见表1)进行简单的分析。 2001、2002 及2003 年的投资活动所用净现金,分别为人民币1. 077 亿元、人民币1.782 亿元及人民币7. 379亿元。主要的资本开支包括购置物业、厂房及设备、增加在建工程以及增加土地使用权。三年的资本开支分别为人民币 1.174亿元、人民币 1.856亿元及人民币7.414亿元。投资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业务大幅扩展,成立若干负责生产的新子公司,以及做出大量有关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以及土地使用权的投资,以提升在上述全新经营地区以及现有经营地区的产能。

风险投资论文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考核答题纸 (2014--2015学年第2学期) 课号:______课程名称:_阅卷老师: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阿里巴巴之风险投资 内容摘要:1999年3月10日马云在杭州开始创业;当年10月,阿里巴巴引入了包括高盛、富达投资(Fidelity Capital)和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Invest AB等在内的首期500万美元天使基金;2000年1月,日本软银(SOFTBANK)向阿里巴巴注资2000万美元;2002年2月,阿里巴巴进行第三轮融资,日本亚洲投资公司注资500万美元;2004年2月17日,阿里巴巴宣布又获得82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这是中国互联网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私募基金,投资者包括软银、富达投资、Granite Global Ventures 和TDF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其中软银投资6000万美元,被公认为阿里巴巴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关键词:风险投资阿里巴巴融资机构投资者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在我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从运作方式来看,是指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 二、阿里巴巴公司和行业背景 (一)阿里巴巴基本概况。 阿里巴巴是全球企业间( B2B )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是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最活跃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目前已融合了B2B、C2C、搜索引擎和门户。公司总部位于中国东部的杭州,在中国大陆地区拥有16个销售和服务中心,在香港和美国设有分公司。 阿里巴巴在1999年成立于中国杭州市,通过旗下三个交易市场协助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买家和供应商从事网上生意。三个网上交易市场包括:集中服务全球进出口商的国际交易市场、集中国内贸易的中国交易市场,以及透过一家联营公司经营、促进日本外销及内销的日本交易市场。此外,阿里巴巴也在国际交易市场上设有一个全球批发交易平台,为规模较小、需要小批量货物快速付运的买家提供服务。所有交易市场形成一个拥有来自2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6,100万名注册用户的网上社区。

风险投资的案例及分析

案例分析一:大鹏证券对奥沃国际的风险投资(千金难买牛回头我不需再犹豫) 大鹏证券在1995年就开始涉足创业投资。其涉足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奥沃国际的伽马刀技术。大鹏证券在奥沃国际公司注册成立当年就注资1000万与奥沃国际联手开发此项目。即主要从事高精尖医疗设备的开发、研制和生产大型放射治疗设备 OUR-XGD 型旋转式伽玛刀(头部伽玛刀)及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全身伽玛刀)。 1、大鹏证券为什么选择奥沃国际? 大鹏证券决定注资1000万帮助奥沃进行项目开发,是因为认为该项目(公司)具有以下几点投资价值: (1)、技术开发能力及技术的领先性(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伽玛刀只是一把虚拟的手术刀,医学上称为“伽玛射线(X 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系统”。利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发出的X 射线通过精确的定位坐标系统对生物肌体(病灶)的定向照射而产生破坏作用以此达到摧毁病变组织的治疗目的。作为对传统手术的一项突破,它实现了不开颅、不流血、无创伤、无痛苦地治疗脑瘤及其他疾病。与传统手术刀相比,这就是其明显的附加值及技术领先性。 (2)、奥沃国际拥有一流的研发能力和人员 伽马刀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项目,这一产品涉及众多尖端技术,应具备世界一流的科研开发能力(R&D),在这方面奥沃具有很强的实力。在开发伽玛刀技术的过程中,奥沃国际汇聚了许多国内外物理学家、核学家、计算机软件、精密机械、自动控制、同位素等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形成了一支高素质、多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和技术队伍。他们先后与中科院高能所、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7家所院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参与该项目研制的包括我国核物理、核医学、放射化学及计算机等领域的30多位科学家。1996年该项目被国家科委确认为改进级科技攻关项目。同年奥沃公司和国内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在北京天坛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台旋转式伽玛刀。其研发能力是过硬的。 (3)、产品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我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我国的医疗器械虽有万余个品种,但总量仅为美国的1/10,我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比国际水平落后20年左右,主要医疗器械产品中己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我国癌症病员大致有300万,每年新增病员大致有160万,其中包括13万的头部肿瘤患者(伽玛刀手术一次费用:约30000元¥ /每个病员)。1990年,世界上有13台伽玛刀进入应用。到1996年底,才增加到110 台。目前我国共拥有30台,13台由瑞典进口,另外17台由奥沃制造。我国的病员市场巨大,再加上尚未开发的市场,我们当时预计在今后10年内,全国需要300至500 台伽玛刀(2000万¥/台)。国际市场的需求会超过1500台,产值将突破300亿美元。(4)、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及垄断性

蒙牛案例分析

蒙牛企业市场竞争分析报告蒙牛乳业,是“蒙牛乳业集团”的简称。其总部设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前后四期工程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公司董事长、总裁牛根生担任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近年来被评为:“第八届内蒙古优秀企业家”;“第四届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奶业优秀工作者”;“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在“2003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和张瑞敏、柳传志等商业泰斗同时成为25位企业“新领袖”;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4年第二届中国策划大会暨著名策划评选活动中,与张瑞敏、魏家福等8 人获“中国策划最高奖”。现今,蒙牛乳制品已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蒙古、东南亚及港澳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产品: 1、低温奶:如冠益乳、优益C、内蒙古老酸奶、珍果汇等 2、常温液奶:酸酸乳、纯牛奶、高钙奶、早餐奶、真果粒、新养道、 谷物奶、特仑苏、儿童牛奶 3、奶粉:婴幼儿奶粉、成人奶粉、奶茶粉 用SWOT分析蒙牛 1、优势 (1)机制优势:蒙牛所以能快速发展的诀窍是拥有一个先进的机制优势,蒙牛是纯粹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其凝聚力、战斗力、企业效率非常高。 (2)研发优势:蒙牛研发能力非常强,仅冰淇淋公司就有三大研发中心 (3)销优势:蒙牛的营销管理层大多在伊利公司工作多年,熟谙乳业营销,在市场开发运作方面经验非常丰富。 (4)度优势:蒙牛企业的发展速度,是员工工作效率的“缩影”,蒙牛的工作理念是“鱼不是大的吃小的,而是快的吃慢的”。在蒙牛,你必须是一个快速的工作狂,才能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 (5)润优势:蒙牛在对待经销商方面,推行严格的独家总经销政策,保证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从几万元起家到几百万元资产的客户比比皆是,蒙牛保护经销商的利益,同时也赢得了经销商强大的支持。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一﹑蒙牛简介 牛根生,生于1954年。从1992年开始,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到1998年底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随后,自立门户,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蒙牛集团在3年内销售额增长50倍、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4位。在2001年,蒙牛股份有限公司刚起步,还未进行过大规模融资。作为零售行业,蒙牛急需提升其生产能力、铺开其物流链来占领市场,对资金有大量需求,而这些资金主要通过融资市场来取得。蒙牛选择了引入风险投资者,计划在企业取得一定的成长后,再到主板上市。对蒙牛进行风险投资的公司有三家,为摩根士丹利(美国),英联(英国),鼎晖投资(中国)。 二﹑投资背景 国际风投公司在退出了互联网等高科技领域后,把目光逐渐转向了风险较低的行业,其中餐饮食品企业由于发展前景好、风险较低而被看好。1999年成立之初,蒙牛的营业额只有3700万元。在国际的大背景下,摩根等投行进入了蒙牛使其近10年快速发展,仅2008年上半年蒙牛的营业额即达到137亿元,其中仅2002年蒙牛的销售额就增长了20倍。截至2005年底,主营业务收入由0.37

亿元增加到108亿元,年均递增158%;年度纳税额由100万元增加到4.87亿元,年均递增180%;净利润由53万元增加到4.56 亿元,年均递增208%;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 三、风险投资实施过程 1.第一轮投资计划实施 2002年12月,摩根士丹利公司、北京鼎晖创业投资中心和英联投资有限公司,以风险投资的方式注资蒙牛26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16亿元),获得了蒙牛乳业49%的股权。这个注资的过程,可分为壳公司结构的搭建、风险投资的进入和对赌协议的签订三个过程。①壳公司结构的搭建 2002年6月5日,在摩根斯坦利等三家跨国公司的帮助下,蒙牛在境外注册了几家壳公司:中国乳业控股公司作为将来上市的主体壳公司,MS Dairy 、CDH、 CIC3家壳公司分别作为3家风险投资方持股的代表公司,这四家公司均位于开曼。另注册有金牛乳业、银牛乳业,分别作为蒙牛管理层和蒙牛相关人士(供应商等)持股的代表公司。金牛、银牛均注册在英属维京群岛。另外还注册了毛里求斯公司,作为连接中国乳业控股(上市主体)和蒙牛乳业(实质资产)的壳公司。三家风险投资机构将分别通过MS Dairy 、CDH、 CIC3家壳公司间接持有中国乳业控股的股份,而蒙牛则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