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1、民族立法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规定有关本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单行条例规定有关本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某一方面的具体事项。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可以对国家法律和政策作出变通性规定。

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2、变通执行权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标,如果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以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3、财政经济自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具有较大程度的财政经济自主权,并可以享受国家的照顾和优待。凡是依照国家规定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应当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安排使用。

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项目,由国务院按照优待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则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预算支出,按照国家规定,设立机动资金,预备费在预算中所占比例高于一般地区。

4、文化、语言文字自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公务的,可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

5、组织公安部队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6、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任用优先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修正版)

另:1947年5月,我国成立了第一个省级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召开了有多个少数民族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共同纲领》)解放后,我国先后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达到44个。1954年宪法以将其制度写入宪法,称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少数民族的双语关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加上国内外对其研究起步较晚, 所以认识与实际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

1.如何切合实际地、科学地认识少数民族双语的重要性问题。

对双语的重要性, 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忽视母语的应有作用, 认为少数民族应该加快掌握汉语, 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的步伐,甚至认为强调母语的作用就会削弱汉语的学习,不如直接学习汉语。持这种认识的人虽具有良好的动机, 但不切合少数民族的实际。他们看不到母语的重要作用, 也看不到母语除了应用价值外, 还具有民族感情的价值。二是对少数民族掌握汉语文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他们担心汉语普及了会削弱母语的作用, 甚至担心汉语会逐渐代替母语。他们只看到母语与通用语相互竞争的一面, 而看不到互补的一面。

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关系应坚持语言和谐的理论, 既看到母语与通用语相互竞争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互补的一面, 做到母语与通用语的和谐是有可能的。语言和谐有利于民族和谐, 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

双语理论建设, 是当前双语教育研究必须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

2.重视少数民族学习“ 三语” 的问题

近年来, 外语学习在少数民族语文教育中有很大的发展, 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于是出现了所谓的“ 三语” 新概念、新问题。“ 三语” ,就是少数民族除了学习母语和汉语外, 还要学习外语, 这就加重了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学习的负担。如何安排这三者的关系, 是必须探索的一个新问题。所以, 解决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 还要考虑“ 三语” 的关系。

3.教学法的使用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 长期以来普遍使用传统语言教学法, 即翻译法、直接法、对比法。但不同民族在使用中又根据本族具体情况有不同的创造。

翻译法是强调理解, 重视培养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教学过程运用母语翻译, 以对译为教学手段。如云南省施甸县摆榔民族小学自年起实行彝汉双语翻译教学,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做法是在学前班进行彝汉翻译训练, 初步掌握日常生活的常用语在一、二年级, 教师坚持用彝语翻译字、词、句, 并训练学生不断提高彝汉翻译能力。直接法是直接用第二语言授课,用母语翻译。我国一些地区, 由于一个班级是由多民族学生组成的, 或人学学生已掌握一些汉语, 因而使用直接法教学较好。这种教学法, 强调模仿和实践。通过反复练习理解词义和语法规则。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一些学校, 过去一直坚持用汉语上汉语课, 并在课外坚持实行汉语日常化。他们认为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模仿, 而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模仿力强, 记忆力好, 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时机, 因而应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多接触汉语。对比法是在自觉对比母语和第二语言异同的基础上开展第二语言教学, 依靠母语知识和技能去获得第二语言。在教学原则上, 强调理论对语言实践的指导作用, 坚持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在教学手段上, 主要采用语言对比和语言翻译。用母语进行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对比语言异同。这种教学法对成年第二语言教学效果较好。

如何根据不同民族的实际, 创造适合其语言特点和文化特点的教学法, 是我国实施双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后的路子将任重而道远。

4.要大力加强语言对比研究

要提高第二语言的习得水平, 必须对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共性和个性有深度的认识。这就要求语言学家必须做扎实的语言比较。在我国, 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比较工作刚刚起步, 前人留下中命数民族双语的现状及对策的基础薄弱。所以应当组织力量, 有计划地开展语言比较工作, 为提高语言教学水平提供依据。

第一,升学方面:《关系高等学校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学生的通知》第一条:“少数民族学生报考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其他一般高等学校实行同等成绩,优先录取的办法”。第二条,“少数民族学生报考本自治区所属的高等学校可以给予更多照顾,当他们考试成绩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一般高等学校录取最低标准时,就可以优先录取。

第二,就业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上级国家机关隶属的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在招收人员的时候,应当优先招收当地少数民族人员。第三,提升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七条规定:“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公民担任,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要尽量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近些年来,有不少文章在谈论民族融合,或直接谈论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融合。但是根据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尤其是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从尊重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当前的客观情况出发——

尊重客观规律,现阶段不可能实现民族融合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7年6月起草的《共产主义者信条草案》中认为,民族将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必然融合而自行消亡。文中指出:“民族在共产主义制度下,还将继续存在吗?答:按照公有制原则结合起来的各个民族的民族特点,由于这种结合而必然融合在一起,从而也就自行消亡,正如各种不同的等级差别和阶级差别由于废除了它们的基础——私有制——而消失一样。”

1919年,列宁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作的题为《关于党纲报告的结论》中,批评皮达可夫的“取消民族”的观点时指出:“当然,这是很美妙的事情,也是会实现的事情,但只能是在共产主义发展的另一个阶段上。”也就是说,列宁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将会实现民族融合而导致民族消亡。

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指出,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如此。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也指出:“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总之,民族发展是有其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民族将经过社会主义时期充分发展繁荣的阶段和交融的时期,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时实现融合并自行消亡,现阶段不可能实现民族融合。

尊重基本事实,历史上不可能有民族融合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文明史就是几千年的民族交往史。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持续不断地交往,导致了无数次民族同化、民族分化和民族组合的发生。史学界大都把这些过程和现象描述为“民族融合”。但客观地看,这些过程或现象大都是少数民族同化于汉族。因而,所谓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民族同化(不管它是强制的还是自然发生的)、是汉化;有一些是一部分汉族同化于少数民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者在谈论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时,有的是将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混淆,有的是对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作各种不同的理解,有的是认为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有本质区别,应该作严格区分,但可能是基于学缘的差别,很少有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过专门的讨论。现阶段,学界仍然习惯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之类的表述方式,甚至往往见诸各类历史教科书之中。

1959年,著名史学家吕振羽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了《关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一文,文章引用了列宁和斯大林的有关论述,认为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民族将同国家、政党一样,趋于消亡,全人类将融为一体。可是文章接着指出:“但这也不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的历史时代,就没有民族间的融合或共同性的形成、增长等情况存在。”他考察了中国各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强制同化和自然融合现象,进而指出,不仅在阶级社会有民族融合,甚至在原始社会公社制时代就有部落间的融合。

1962年,著名史学家岑家梧在《历史教学》上发表了《在教学上如何处理祖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一文。其中有一部分谈到关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他指出:“从严格的科学意义说来,民族融合是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的事情。”但“至于现在的历史著作中,当然也可以使用‘民族融合’一词,可是最好把历史上各民族的自然同化和共产主义制度下的民族融合,加以区别。” 可见,他是把历史上的自然同化当做民族融合的一种形式,这可以在其1980年发表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些问题》一文中得到佐证。他在该文中谈到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时,文中的两个二级标题分别是“各族人民在共同斗争中推动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统治者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

1980年,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一文中,除标题本身外,文中多次提及民族融合。

在历史学界,明确提出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对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作严格区分的是翦伯赞先生,但他也未对此做过专文论述。翦伯赞在《关于处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问题上,也有些不同的意见。最一般的情况是在论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人们总是尽量避免使用同化这个名词,而以融合代替同化。”“例如,有人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同化说成是民族大融合,把辽金元时期的民族同化也说成是民族大融合……上面所说的‘古代的民族融合’,正是列宁所说的同化。”接着他指出:“按照马克思、列宁的说法,在阶级社会的历史时期,只有民族同化,没有、也不可能有民族融合。”

民族理论界对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问题特别关注,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当属牙含章的《谈谈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区别问题》一文。该文梳理了关于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问题、种种不同观点,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得出以下结论:民族同化只能消灭一部分民族之间的差别,只是由这一民族变成另一民族;民族融合则是要消灭一切民族的差别,把全世界的一切民族的人民融合成为没有民族差别的新人类。因此,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是两个有着本质不同的概念,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牙含章以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相关论述为理论依据,以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史为历史线索和事实依据,分析了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民族自然同化。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自然同化。在这一时期,不仅“诸夏之族”与楚人、吴人、越人之间的民族差别消失了,而且进入中原的很多“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与“诸夏之族”之间的民族差别也消失了。两晋南北朝到唐朝初期发生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民族自然同化。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北魏、北齐、北周等10多个政权,前后统治了约300多年,在此过程中,他们大量吸收了汉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到唐朝初期,这些少数民族基本上被汉族同化了。五代十国到明朝初期,发生了第三次大规模的民族自然同化。在此期间,曾建立过辽、金、西夏的契丹人、女真人和西夏人,到了元朝初期,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征,被汉族同化了。他认为,上述历史过程,是各民族经过杂居、接触、交流而产生的自然同化现象,而非民族融合。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李维汉在《关于民族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也曾指出,民族同化是一个表现历史上某种民族关系的名词。这个词适合于用来表明存在阶级对立和民族对立的社会中,发生的一个民族同化另一个民族或者同化于另一个民族的现象。而民族融合,既然所指的是民族和民族差别的消亡,那无疑不是今天的事,也不是明天的事,而是遥远的未来的事,是共产主义实现了以后才能逐渐实现的事。

综上所述,历史学界认为: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已经存在民族融合,自然同化就是民族融合,一般讲的同化就是强制同化,所以历史上有民族融合。民族理论界认为:民族融合只有到共产主义阶段才有民族融合,历史上发生的现象只是民族同化;同化有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之分,但两者都不是民族融合。

尊重客观规律和基本事实,现阶段不宜提“促进民族融合”

近10年来,以“民族融合”、“民族大融合”为标题的有关历史、民族史的著述很多,而且还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参与其中。但是,“民族融合”、“促进民族融合”之类提法是不能变成现阶段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导向的一部分,更不能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纲领、政策和口号的一部分。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重要内容的“十二条”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

在。”“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强调促进民族团结,强调我国各民族繁荣发展,要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我国现阶段最实在的工作。

汲取苏联的教训,在现阶段也不能推行各民族融合。1991年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这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遭受的严重挫折。当然,苏联解体有其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多种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失误。自列宁之后的几代苏联领导人在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认识上都存在着偏差,他们强调“进一步加强苏联社会的一致性”,使各阶级、各社会集团、各大小民族“进一步互相接近”,宣称“苏联人民”是一种比人民和民族“更高级、更广泛的新的历史性共同体”,全力推行“各民族逐渐接近和融合”的方针,并说“这是一个进步过程” ,甚至认为“消灭民族界限的过程已经开始”,各共和国之间的界限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声称“苏联各社会主义民族将转变为共产主义民族”,苏联民族问题“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等等。这里贯穿着过早地提出和促进民族融合的思想。而正是这种思想,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历史学界关于“民族融合”的习惯提法不可演变为现阶段的“促进民族融合”。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历史学界多用“民族融合”来描述历史上的民族同化(包括自然同化)。客观地看,在今天的学术氛围中,也不必强求统一,但一定要只限于历史上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表述,不谈古论今,不以历史影射现实,不干扰、不影响现阶段的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不提现阶段“促进民族融合“。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刑法变通的反思与重构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刑法变通的反思与重构 张殿军刑法变通实质上是民族自治地方在犯罪与刑罚方面所享有的立法自治权。由于认识的局限 及历史的惯性,相关法律的冲突和实际操作的难度,国家制定法预设的刑法变通的空间至今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浪费了极其稀缺的立法资源。基层刑事司法实践中以刑事政策和习惯法为依据所采取的变通做法并不能完全弥补刑法变通缺位的不足。对与刑法变通相关的条款进行重新规范和设计,能够解决现行条款在逻辑上的冲突和实际操作的困难;准确理解和运用刑事政策,释放现有法律的空间,可以在刑法变通缺失的情形下,充分发挥刑法变通应有的机能。 关键词:刑法民族自治地方 刑法变通 立法 作者张殿军,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讲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地址: 辽宁省大连市,邮编116005。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为10,44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截至2003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 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①各少数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传承、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及文化传统等因素,与汉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大都对民族地区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即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保持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新中国成立后,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行使包括立法变通权在内的广泛的自治权。 法律变通,其关键词为变通。《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变通的解释是:“依据不同情况,作非原 则性的变动。”②《辞海》的解释是“灵活运用、不拘常规”。③《易?系辞下》的解释是:“变通者, 趣时者也。”变通即不拘泥于常规和惯常的做法,突破既有的一些规制,在不改变事物存在的基础和根本原则的前提下,依据不同情况采取的灵活变动措施。法律变通是在我国统一的法律体系内,为维护和保障特定少数民族群体利益而采取的特殊的立法形式。我国《刑法》第九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适用本法规定的,可以由自治区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 1 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刑法变通的反思与重构  ①②③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人民日报》2005年3月1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第84页。 《辞海?语词分册》 (下),上海辞书出版社1977年版,第2068页。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1、民族立法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规定有关本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单行条例规定有关本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某一方面的具体事项。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可以对国家法律和政策作出变通性规定。 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2、变通执行权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标,如果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以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3、财政经济自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具有较大程度的财政经济自主权,并可以享受国家的照顾和优待。凡是依照国家规定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应当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安排使用。 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项目,由国务院按照优待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则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预算支出,按照国家规定,设立机动资金,预备费在预算中所占比例高于一般地区。 4、文化、语言文字自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公务的,可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 5、组织公安部队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6、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任用优先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修正版) 另:1947年5月,我国成立了第一个省级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召开了有多个少数民族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共同纲领》)解放后,我国先后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达到44个。1954年宪法以将其制度写入宪法,称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第十三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和特区政权机关

第十三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和特别行政区政权机关 第一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一、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概念和特征 ------------------------------是指在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行使同级相应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并同时行使自治权的地方国家机关,是我国的一级地方国家机关,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和政府。 既然是一级地方国家机关,为什么不放在第三章第五节里? 这说明它具有特殊性! 因为,它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家制度。 到底是采取古老的封建制还是郡县制 1、封侯制----周朝。一个天子,许多国家;一个天子,许多国君。形成“天下、国、家”。 与近代史上的美国的十三州的共和制比较 2、郡县制----秦始皇。把“国”改成“郡”,把大夫的“家”改成“县”。郡管县,二者 都直属中央政府,不再分封。也就是一个政府,一个主权,一个领袖,一个国家。 同时,它落实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聚居的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 基本特点: 统一领导下,不可分离的一部份。这是总原则 1、民族自治机关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和政府。因 此,同级法院和检察院不是自治机关,不属于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范围。 法院、检察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2、实行自治,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自治权 3、自治机关主要由本民族人员组成 只有把国家的统一领导与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统一起来,才能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性质、组成和任期 (一)、人大及常委会 人大是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国家权利机关。它的常设机构是常委会。由人大选举产生,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 自治地方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人大和常委会任期五年 (二)、自治权 1、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报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县的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报人大常委会备案。 3、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和文字。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语言。 4、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民族-单项选择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B.重视政策的运用 C.理论和政策兼纳 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 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 B.学术性 C.实用性 D.政治性 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 )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发展 C 民族之间矛盾 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A.政治发展 B.经济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D.社会发展中国古 5.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6..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7..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8..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9..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 10.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D )。 A.氏族 B.部落 C.部落联盟 D.民族 11.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B )的质与量的提高。 A.演变 B.演进 C .进化 D.形成 12..民族(D),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A.融合 B.演变 C.退化 D.同化 13.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 A.自觉 B.自由 C.自然 D.自愿 1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 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 15.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D )的关系。 A.不同民族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 C.各民族与各自治机关之间 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16.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 A.结构 B.性质 C.社会基础 D.发展规律 17.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 D )。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18.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D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互助与互利 D.和平与发展 19.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 A.自然因素 B.文化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20.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 A )、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A.民族与阶级 B.民族与部落 C.民族与氏族 D.民族与部落联盟 21.现今世界上共有(C)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 A.10000 B.12000 C.3 000 D 1000 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 D )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A.不同发展水平 B.不同历史传统 C .政治利益 D.经济利益 23.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C)个国家接壤。 A.7 B.8 C.10多 D.20多 24.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A)以上民族共居。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25..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C)。 A.44% B.54% C.64% D.74% 26.我国大陆地区的(B)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A.24个 B.31个 C.36个 D.41个

民族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刍议 内容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我国宪政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结构理论,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确立的一项重要的宪政制度。它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表现就是民族区域自治权的行使和落实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权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和关键,是衡量是否达到真正民族区域自治的唯一标准,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各国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不管是采取联邦制还是区域自治、文化自治,其总体的精神是在确保国家统一前提下,赋予少数民族以某种自治权,使其能够得以自主的处理有关本民族事务。 关键词: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行使问题 ABSTRACT The system of the autonomy of ethnic regions is one of three basic political systems which has established by the Constitution.It is also the organic component element of the eonstitutional systems.It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tional system through a long revolution period whic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combined the Marxism with our own spacial conditions to establish.It is sueeessful in practice.But it also has some problems,and the important one is the problem of the ethnic regional autonomous power.The ethnic regional autonomous power is the key of the system of the autonomy of ethnic regions,is the sole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autonomy.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the autonomy of ethnic regions. Today,the general spirit of all countries dealing with the ethnics,no matter they adopting the regional antonomy or cultural autonomy to deal with them,is giving some autonomous power to ethnics to make them deal with things of their own ethnics themselves on the premise of making the national unity. Key words::National autonomous region,autonomous power ,execute,problem 引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用以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践证明,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各民族的特殊性获得充分显示,体现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 一、民族区域自治权概述 民族区域自治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权利的集中表现,它既是一个抽象而广泛的权利概念,又是一个许多明确和具体的权利载体。狭义上的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一项内容,指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本文所谈的自治权指狭义上的自治权。根据现行宪法和自治法的有关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权可概括为,是指法律明确规定的,由自治机关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结合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自主地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一种特定权力。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 在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同样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调动各族人民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其中核心问题一是要切实保障少数民族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利;一是要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大力发展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尽快改变民族自治地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落后面貌,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既是促进各民族实现自治的重要手段,也是加速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 新世纪新阶段,各民族干部群众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民族区域自治法学习宣传的重大意义,在全社会进一步开展深入学习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活动。 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需要。回顾历史,放眼世界,可以清楚地看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适合国情、充满生命力、非常成功的制度。这项制度符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符合我国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的要求,符合各民族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它的特点和优势,就是把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又有利于调动各少数民族的积极性。要在各族干部群众特别

是领导干部中进一步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宣传教育,依法做好民族自治工作,并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一法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依法治理,坚定不移地把民族区域自治法贯彻实施好。 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学习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依法加强民族自治,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在政治上,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了各少数民族实行自治的权利,保障了自治机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主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权力。在经济上,民族区域自治法贯穿着民族自治地方自力更生、国家大力帮助、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支援,共同加快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在文化上,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事业作了全面规定,并把发展教育,提高各民族的素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也体现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需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民族区域自治法确立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体现了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精神。各族干部和群众都要把学习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认真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自治机关的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修正) 序言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自治机关的组成 第三章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第四章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五章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 第六章上级国家机关的职责 第七章附则 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

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今后,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这一制度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践证明,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切实保障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必须大量培养少数民族的各级干部、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民族自治地方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发展本地方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努力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民族自治地方的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改革开放,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速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习题与答案

第七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试题 一、单项选择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 A.1979年 B.1952年 C.1984年 D.1956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这体现了民族自治机关的 ①立法自治权②变通执行权③经 济自治权④文化管理自治权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3.到目前为止,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数量是 A.124个 B.155个 C.125个 D.145个 4.构成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顺序一般是 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 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 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 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 5.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民族有 A.44个 B.45个 C.46个 D.47个 6.下列行政建制中,属于国家法律明确界定的 民族自治地方是 A.民族乡 B.民族镇 C.自治县 D.自治市 7.我国成立最早的自治区是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8.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 A.1947年 B.1948年 C.1949年 D.1950年 9.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第一个 县级民族自治政权正式成立,它是 A.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B.豫海县回民自治政权 C.木垒哈萨克族自治县 D.陕甘宁边区定边县 10.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 制度是 A.联邦制 B.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多项选择 1.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主要由 下面几个部分组成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 其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各项法规 C.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制定的有关实施民 族区域自治的行政法规 D.地方性的自治法规 2.《民族区域自治法》调整的对象是 A.统一与自治的关系 B.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C.自治地方内部的民族关系 D.各自治地方之间的关系 3.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和宗旨是 A.在统一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 的少数民族依法当家作主 B.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促进民族发展 繁荣 C.巩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 4.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单位的级别包括 A.盟旗 B.自治区 C.自治州 D.自治县

论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论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2010040051004 杨世鼎2010级法学一班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指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制定和变动效力可以及于本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活动的总称。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作为我国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民族团结,政治稳定有很大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为了我国法制的健全和民族的团结,各少数民族自治区人大根据《宪法》和《立法法》以及各地的民族情况,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我国的民族居住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由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有着特定的区域,于是这种立法就暴露出一个问题。在我国,享有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这样的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可以囊括在这个范围内,通过本行政单位的立法,进而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法益,但是在我国,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数很少,他们的人数甚至只有区区几千人,如果他们的聚居区位于一个一般的地方县级行政单位,那么他们的法益如何保障?按照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规定,各个少数民族都要派出至少一名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不会为了这样一小部分人而去开会立法的,而一般的县级行政单位又没有立法权,在省级人民代表大会上,或许会制定一些关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地方性法规,但是如果地方性法规在适用的时候,与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发生了冲突,由于这些少数民族人数少,没有形成一个享有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行政单位,故而对法律和行政法规没有作出变通的权力,那么当这种民族风俗习惯和地方性法规甚至法律发生冲突时,我们该怎样保护这些少数民族群众的法益,又维护法律的权威呢? 在建国初期,人口最少,级别最低的乡一级民族自治地方都有权制定单行法规,但是这样的做法显系不妥,于是在1954年《宪法》中取消了乡一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得立法权。但是在取消之后,这些人数比较少的少数民族在无法制定单行条例的情况,且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法律,法规发生冲突时,怎样调节就成了一个问题。在本人看来,有一个办法或许可行。这些人数比较少的少数民族可以在自己内部根据自己的风俗习惯制定一些条例,然后在省级人民代表大会上,由本民族的代表提出这些意见,报请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然后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根据这些少数民族制定的这些条例加以修改,确认,最后由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出一个关于保障这些少数民族的地方性法规,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这样,这些少数民族虽说没有制定自制条例和单行条例,但是通过一般地方立法,保障

贵州民族自治地方及民族乡名单

一、贵州省民族自治州分布:(3个) 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2、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3、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二、贵州省民族自治县分布:(11个) 1、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2、松桃苗族自治县 3、三都水族自治县 4、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5、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6、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7、玉屏侗族自治县 8、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9、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10、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11、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三、贵州省民族乡分布: (一)贵阳市(17个) 1、白云区:(2个) (1)牛场布依族乡 (2)都拉布依族乡 2、花溪区:(5个)

(1)湖潮苗族布依族乡(2)小碧布依族苗族乡(3)孟关苗族乡 (4)马铃布依族苗族乡(5)黔陶布依族苗族乡3、乌当区:(2个)(1)偏坡布依族乡 (2)新堡布依族乡 4、清镇市:(3个)(1)麦格苗族布依族乡(2)王庄布依族苗族乡(3)流长苗族乡 5、修文县:(1个)(1)大石布依族乡 6、息烽县:(1个)(1)青山苗族乡 7、开阳县:(3个)(1)高寨苗族布依族乡(2)禾丰布依族苗族乡(3)哨上布依族苗族乡(二)六盘水市:(50个)1、钟山区:(1个)

(1)月照彝族回族苗族乡 2、水城县(29个) (1)平寨彝族乡 (2)勺米彝族苗族乡 (3)比德苗族彝族乡 (4)化乐苗族彝族乡 (5)董地苗族彝族乡 (6)陡箐苗族彝族乡 (7)发箐苗族彝族乡 (8)南开苗族彝族乡 (9)保华苗族彝族乡 (10)青林苗族彝族乡 (11)金盆苗族彝族乡 (12)木果彝族苗族乡 (13)纸厂彝族乡 (14)玉舍彝族苗族乡 (15)新街彝族苗族布依族乡(16)都格布依族苗族彝族乡(17)杨梅彝族苗族回族乡(18)野钟苗族彝族布依族乡(19)果布嘎彝族苗族布依族乡(20)发耳布依族苗族彝族乡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一、两者的不同点 1.确定设立的法律依据不同: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北京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正式确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2.两者解决的问题不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根据我国的民族政策为解决民族问题而设置的;特别行政区是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妥善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为实现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而设置的。 3.两者实行地区不同。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特定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是在香港、澳门、台湾等特定地区设立。 4.两者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民族自治区域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它将和大陆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并存,互惠互利。 5.两者的自治层次不同。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相应的自治机关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三层。它们在各自的权限和范围内,履行职责;而特别行政区只有一级政府、一级政权,特别行政区政府不再下设任何政权单位,本身就是直接联系市民的政权组织。 6.两者的自治程度不同。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机关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它主要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五个方面。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是其区别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主要标志。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主要包括:①行政管理权。②立法权。③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④享有一定的外事权。⑤中央依法授予的其他自治权力。 二、两者的相同点 1.都是依法建立,享有自治权。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依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于1990年4月、1993年3月分别制定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并都在第2条规定,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2.都是以维护国家统一、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前提。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一国两制”是国家对特别行政区的方针。“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在国际上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是设立台湾、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3.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它们与中央的关系都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4.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是我国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设立的。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变通施行刑法的路径转换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变通施行刑法的路径转 换 民族自治地方变通施行刑法是基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客观需要由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90条明文规定的一项法律制度。但是长期以来,这一体现我国刑法特色的制度未能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中得到落实。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并非因为我国刑法在民族自治地方已经得到全面施行而无变通之必要,而是因为现行的刑法变通施行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由自治区、省的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针对刑法制定变通、补充规定的制度设计不能适应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变通施行刑法的客观需要。因此,有必要开拓思路,探索我国刑法在民族自治地方变通施行更为合理可行的技术路径。从我国民族地区的现实看,相对于改变刑法上的罪刑规范这种直接变通方式,通过对我国刑事诉讼法进行变通立法来达到我国刑法变通施行的目的是更好的选择。 一、我国刑法变通施行制度面临的困境 依照1997年《刑法》第90条的规定,刑法在民族自治地方变通施行需要通过直接变更刑法中的罪刑规范得以实现。但是,这样的变通立法在迄今为止的我国法律实践中尚无成例,②而理论上对此的探索乃至规范设计却不鲜见。一般认为,刑法的变通方向应限于出罪化、轻缓化变通。也就是说,对于刑法中的犯罪规定予以变通,就是根据少

数民族的特点限缩法定犯罪的范围,将某些虽然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被认可的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对于某些犯罪的刑罚规定予以变通,就是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在刑事责任上做轻缓化处理,即规定更轻的刑罚甚至作免除处罚的规定。有学者结合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社会现实,对刑法关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过失致人死亡、盗窃、强奸、强制猥亵妇女、重婚等犯罪的罪刑规范的变通立法做了探索,并对变通规定的内容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建议。虽然这种直接变更刑法中罪刑规范的变通立法能够为民族自治地方的刑事司法提供刑法变通施行的实体规范依据,并且也具有较强的确定性,但是从可行性和合理性的角度看,这种变通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对罪刑规范进行变通立法会面临空间效力范围难以确定的问题。从法理上讲,由于属地原则是确定刑法空间效力的首要原则,而刑法变通施行的根据是民族特点,因此变通规定的效力范围应根据行为人的民族采取族籍管辖。从现实看,我国民族地区的民族杂居情况极为复杂,同一行政区划的民族自治地方,不仅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现象极为普遍,而且不同的少数民族杂居的现象也很普遍,根本不存在单一民族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这种局面意味着属地管辖与族籍管辖之间存在冲突。如果按属地管辖和族籍管辖的双重标准来确定刑法变通规定的效力范围,即变通规定只适用于民族自治区域内的特定少数民族,那么也会面临以下难以克服的困难:(1)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文化变迁

浅析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职能

浅析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及其职能 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就使得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在其行政职能配置方面具有不同于一般地方政府的特殊性。但归根结底,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政府职能也还是要向着服务型政府转变。 关键词:民族地方政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 为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也已成为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共识。围绕着如何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各个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措施。一个重要的政策就是允许少数民族实行地域性自治,建立地方自治政府,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其在解决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推动全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但又不健全发展的前提下,又有那些转变和发展呢?虽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也使得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在其行政职能配置方面具有不同于一般地方政府的特殊性,但归根结底,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政府职能也还是要向着服务型政府转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56个民族56朵花,56个民族是一家,同属于中华民族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

婚姻法中民族自治地方变通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变通规定 婚姻法第五十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变通规定。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变通规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区制定的变通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一.立法 1、制定变通规定的机关和程序: 机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程序: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变通规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区制定的变通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2、制定变通规定的适用: *一般子适用于自治地方内的少数民族,有的也适用于汉族 *只适用于本自治区。例如,由于成都未作变通规定,居住在成都的藏族男女依旧是婚姻法22周岁、20周岁结婚。 立法法第八十一条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 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二、内容: 1、基本原则的变通: *坚持婚姻自由原则: 对一些少数民族强迫习俗进行禁止性规定 禁止为未成年人订婚 *坚持一夫一妻制原则:适度维持 *坚持实施计划生育原则:具体情况,不同制定 2、结婚、离婚的变通规定: *适当降低法定年龄: 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自愿晚婚晚育的,国家给予奖励 *提倡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结婚: 有禁止改为提倡不

*尊重少数民族传统习惯: *坚持结婚离婚必需履行法定程序 3、家庭的变通规定: *禁止破坏婚姻家庭规定 *维护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 4、处理民族婚姻家庭纠纷: *原则: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按照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办事,正确处理民族婚姻家庭纠纷 *具体纠纷: 1)不同民族通婚问题: 1950年《关于对少数民族婚姻处理的批复》:法律上并不限制不同民族间结婚,但如因民族的风俗习惯或教规关系,不准与外族通婚的,应本着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原则,说服男女双方当事人尊重民族习惯,不要勉强结合,以免引起群众反感和民族纠纷。 以照顾民族风俗习惯为原则,邀集当地民族代表人物及男女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2)不同民族男女所生子女的民族从属问题: 《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二、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 确定。 三、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证确认收养 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由本人决定, 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3)离婚时少数民族一方和汉族争养子女的问题: 4)

浅析民族自治地区行政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浅析民族自治地区行政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自治地方辖区辽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承担着非常繁重的行政管理任务,因此,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行政管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新形势下探索建立适合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管理制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大理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民族自治地区行政管理的特殊性,行政管理面临的问题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应对之策。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 一、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非民族自治地方在行政管理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研究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管理,对于完善和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更好地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理州民族概况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我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区。辖1市11县,国土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历史悠久,是云南历史文化的最早发祥地之一。全州总人口344万人,有白、汉、彝、回等13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其中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州逐步形成了烟草、建材、冶金、机械、电力、生物资源及优势农产品深加工等六大重点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工业体系,经济总量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居前列。全州各级党委、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与大理民族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政策措施,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实现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三、大理州行政管理的特殊性 ㈠行政环境的特殊性 1.政治环境的特殊性 我州地处云贵高原,滇西中心城市,是我省建设“两强一堡”战略的核心地区,与周边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联系日益紧密,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管理中,一方面要处理好我州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与他们和平共处,友好往来,

试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组织的特点

试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组织的特点 黄志远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院公管081,29080119)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研究我国民族自治地 方的行政组织特点,对于促进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民族的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我国国情,从行政环境,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其他地方行政组织的统一性,特殊性论述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组织的特点。 行政环境是指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有有形的、无形的,有自然的、社会的。民族自治地区的行政环境与中央和其它省份既有统一性,又有特殊性。特殊的行政环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特殊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可以具体概况为两方面:一方面民族自治地方地广人稀,地大物博,民族地区的国土面积占我国总面积60%,但人口只占8%,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如多民族的云南素有植物王国的,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这些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地理区位优势为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活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许多民族自治地方山高水深,交通十分不便,信息极为闭塞。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多为边(边疆)、山(山区)、寒(寒冷)、旱(干旱)地区。地处边疆、土地贫瘠、天旱少雨、高寒多风,是这些地区的基本自然状况。这种自然状况,客观上加重了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任务,加大了行政成本,同时,也对这些地区政府管理职能的确立及其机构的设置等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 第二,相对落后的人文环境。由于特殊的居住环境和人口分布格局,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或汉族地区相比还是比较落后。不少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至今仍很落后。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更是工商业发展缓慢,城市建设落后,广大农村牧区生产力水平仍然极为低下,有不少地区的农村牧区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生存环境的艰苦,生产手段的落后,再加上居住分散、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教育文化不发达,等等,使这些地区普遍存在着人口素质偏低,干部和群众观念守旧。 第三,多种矛盾交错的特殊社会环境。一方面,由于各少数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格局,不管是在历史、文化,心理,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都有各自的特点,使自治地方存在着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同时有存在民族利益和地方利益多元化冲突的问题。这种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的行政环境,是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十分重要的方另一方面,民族自治地区对致富具有强烈的愿望。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其自然资源优势极为突出。但是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大多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潜能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何缩小地区差距,使民族地区尽快发展起来,就成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广大干部群众最为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由于民族自治地方复杂而特殊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使其行政组织特点与中央和其他省份具有很大不同点和差异性。 一、民族地区行政组织设置与中央的统一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的一致性我国行政组织设置要遵循统一原则。民族地区的人民政府,根据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既是本地区人大的执行机关,对其负责,向其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又是地方一级行政机关,服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领导,各级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并依照法律或行政法规受中央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领导。以上几个方面体现了民族地区行政组织与全国政府结构及中央政府的关系。它有三个层次的意思:1.政府的职能是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