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火力发电企业的防尘防毒技术地要求规范-编制说明书

火力发电企业的防尘防毒技术地要求规范-编制说明书

《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规范”)规定了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的术语和定义、选址和布局、技术措施、个体防护、应急救援、管理措施和职业健康监护。

本技术规范为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为设计单位在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设施设计时提供了参考,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火力发电企业职业病危害评价时提供了防尘防毒方面的技术依据,为职业卫生监管机构对火力发电企业监管提供了技术依据。

一、工作简况

1 任务来源及协作单位

2015年11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申报2016年安全生产标准计划项目的通知》(政法函〔2015〕58号)开始征集2016年职业卫生标准计划项目,山东电力研究申报了《燃煤电厂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规范》。2016年2月29日,在北京召开了2016年度标准立项审查会,经过讨论,标准名称改为《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2016年4月22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下发《关于下达2016年安全生产行业标准计划的通知》(安监总厅政法〔2016〕32号),将《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列入2014年安全标准修订计划。

该标准由山东电力研究院负责起草,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华电国际山东分公司、湖北凯瑞知行科技有限公司参与起草,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防尘防毒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2 编制的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火电大国,2015年,全年净增火电装机7202万千瓦(其中煤电5186万千瓦),为2009年以来年度投产最多的一年,2015年底全国全口径火电装机9.9亿千瓦(其中煤电8.8亿千瓦、占火电比重为89.3%),同比增长7.8%,占总装机容量的65.7%,全年火电发电40972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73.1%。2015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火电机组供电标准煤耗315克/千瓦时、同比降低4克/千瓦时。火电占比、机组出力、负荷调节等特性,以及电价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评价,火电在电力系统中的仍处于基础性地位。

图1 2015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情况

我国火力发电企业从业人员达70余万,大部分人员为一线员工,接触煤尘、矽尘、噪声、高温、盐酸、氢氧化钠、氨等30余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这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导致煤工尘肺、矽肺、职业性噪声聋、职业性中暑、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职业性急性氨气中毒等30余种职业病,威胁着广大一线员工的职业健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将火力发电(燃煤发电)列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治形式严峻。

部分火力发电企业注重安全生产,但忽视了企业的职业卫生工作,职业卫生工作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如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应急救援设施设置不合理,故障时有存在,维修不及时,维护管理较差。警示标识不全,不规范。职业卫生宣传教育走形式,未结合实际工作中职业病危害。个体防护用品配备不合理,使用不规范。职业健康监护开展不全或过度等。部分设计单位在进行电厂设计和职业卫生设计专篇编制时,未能引进新技术,如曲线落煤管,部分设计单位还是按《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DL/T 5187)设计落煤管和除尘器。现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火力发电企业职业病危害评价对防尘防毒设施评价时主要依据GBZ 1、DL/T 5035、DL/T 5187.2和DL 5454等,但其中部分内容不够系统具体(见第四章节与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标准的关系)。

因此,非常有必要依据火力发电企业的自身特点,制定《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

范》,为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为设计单位在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

毒设施设计时提供了参考,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火力发电企业职业病危害评价时提供了防尘防毒方面的技术依据,为职业卫生监管机构对火力发电企业监管提供了技术依据。

3 主要工作过程

本标准的编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第一阶段:开展广泛的文献调研及资料收集,掌握了火力发电企业职业病危害的基本情况及防尘防毒设施设置情况,以及当前火力发电企业比较先进的防尘防毒技术,并广泛征求《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制定意见。

第二阶段:整理分析调研资料及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初步确定标准篇章设计,成立《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编写组,制定标准编制的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根据实施方案分配的具体工作,整理各章节具体内容,形成初稿。

4 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永、巩泉泉、王坤、江红、赵华、邓伟妮、刘冰、李超、张现清、吴俊等。张永为标准编写执笔人,其余人员参与了标准的调研、起草和修改工作。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的主要内容

(一)编制原则

1 按标准要求编写标准的原则

遵循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本标准。

2 符合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本标准制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2012]第47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2012]第49号)、《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3〕171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总厅安健〔2015〕16号)、《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培训工作》(安监总厅安健〔2015〕121号)、《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安监总厅安健〔2015〕124号)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3 适用性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火力发电企业中燃煤电厂运行期间防尘防毒工作,适用于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设施的设计,适用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火力发电企业职业病危害评价,同时适用于职业卫生监管机构对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工作的监管。

4 可操作性原则

本标准在结合火力发电企业职业病危害特点,针对火力发电企业各系统的粉尘、化学物质产生的场所和位置,设置相应的防尘防毒设施。本标准参考了现行的火力发电企业的设计规程和防尘防毒的相关标准,并广泛调研了火力发电企业现行的防尘防毒技术,标准中使用了现行火力发电企业主要使用的先进防尘防毒技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5 广泛参与的原则

在调研过程中,广泛调研了火电厂、火电设计单位、防尘设备制造单位等防尘防毒工作和设计,充分考虑了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设施的设计、运行中的现状和问题,确保本标准具有实用性。

6 与其他相关标准协调的原则

本标准制定时规范性引用了多个已经颁布的职业卫生相关标准。同时,本标准中使用的定义、术语、符号和概念,力求与相关标准相协调。

(二)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内容主要包括:术语和定义、选址和布局、技术措施、个体防护、应急救援、管理措施和职业健康监护。

本标准简要介绍了火力发电企业的布局、管理措施和职业健康监护,详细介绍了火力发电企业各系统防尘防毒、个体防护和应急救援的技术措施,引入曲线落煤管等现电厂使用的防尘技术,并对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设施和应急救援设施设置的位置、场所、参数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三、编制内容

1 范围

标准的范围主要是对标准的内容进行限定。

本标准规定了火力发电企业中燃煤电厂防尘防毒的术语和定义、选址和布局、技术措施、个体防护、应急救援、管理措施和职业健康监护。

本标准适用于火力发电企业中燃煤电厂防尘防毒技术措施的实施、监督和管理。

不适用火力发电企业中其他类型的电厂如燃油电厂、燃气电厂等的防尘防毒工作。由于燃油电厂、燃气电厂使用的原辅材料和生产工艺与燃煤电厂不同,防尘防毒措施也不同于燃煤电厂。燃煤电厂在火力发电企业中占比很高,粉尘和毒物的危害也较重,燃油电厂、燃气电厂的粉尘、毒物危害相比来说较小,所有本标准主要针对燃煤电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列举了本标准所规范性引用的文件,共17个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列出了曲线落煤管和万向充装管道系统2个术语和定义,GBZ 1、GBZ 188、GBZ/T 224等标准界定的相关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这2个术语和定义参考了网络释义,防尘防毒设备制造企业给出的说明,还参考了部分文献对着2个术语和定义的说明,经过和防尘防毒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人员、编写组人员讨论制定。

4 总体布局

火力发电企业总体布局应符合GB 50187、GBZ 1、DL 5000、DL 5454等的要求。其中GB 50187和DL 5000对火电企业的总体布局有明确具体的规定,GBZ 1和DL 5454在职业卫生方面对火电企业的总体布局进行了规定。

标准中4.2功能分区是结合DL 5454和《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划分。

4.3和4.4对企业中主要的粉尘、毒物污染的车间在平面布置上进行了规定,符合GBZ 1等标准的要求。

5 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包括尘毒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尘毒防控要求和防尘防毒技术措施。

5.1 尘毒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

本条款规定了火力发电企业中粉尘、化学毒物的关键控制点,包括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较大粉尘、毒物的场所和可能造成急性职业中毒的场所,各检修场所,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超标点及岗位、有职业病发生的岗位、有职业性损伤的岗位。这些场所和岗位是可能再造成职业病危害的点位,是企业要重点关注的防尘防毒点。

5.2 尘毒防控要求

对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的总体要求。各系统通用的技术在此章节提出。采取先进的生产工艺、密闭化、自动化、湿式作业、源头控制、防止二次污染、通风等措施控制尘毒危害。

5.2.1在生产工艺方面进行了要求,需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

5.2.2在防尘防毒设施设计和效果进行了总体要求,尽量使工作场所中的粉尘、毒物浓度达到GBZ 2.1的要求,达不到的需采用个体护措施。

5.2.3对各系统防尘防毒密闭化、自动化方面进行了要求,要对尘源进行有效控制。

5.2.4在可以使用湿式作业的粉尘作业场所进行了要求,主要采用喷雾抑尘(含水喷雾抑尘、微雾抑尘等)措施,在寒冷地区需要注意防冻,DL/T 5187.2有对喷嘴水压进行要求,

但现使用的喷雾抑尘装置的喷嘴种类较多,参数不一致,其水压需要根据喷嘴参数设置,以求达到最佳的喷雾效果,不宜做统一要求,使用干雾抑尘时,还应考虑压缩空气的压力及配比。

5.2.5对冲洗设施的进行了要求,可以使用冲洗设施的场所使用水冲洗,防止二次污染,冲洗废水需要进行处理。

5.2.6和5.2.7对通风系统进行了总体要求,需要符合GB 50019、DL/T 5035的要求,GB 50019使用的是《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15),DL/T 5035使用的是《发电厂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L/T 5035-2015报批稿),DL/T 5035报批稿虽未正式发布,现火电厂设计均是按照报批稿进行设计(已向部分电力设计院咨询),原《发电厂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L/T 5035-2004)时间较久,部分规定已不适合现火电厂运行,所以本标准参考DL/T 5035报批稿的规定进行编制,并重点提出了气流组织、换气次数、排风口和进风口的要求,气流组织和换气次数是通风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本标准将正常通风和事故通风分开来写,但由于正常通风和事故通风一般一起设计,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正常通风时,应同时考虑事故通风。

5.2.8对现场值班室、操作室等进行了防尘防毒要求,密闭,微正压等使室外粉尘、毒物不能进入室内,降低室内污染,进风口参考机械通风进风口设置,如条件达不到,可加装空气过滤装置,保持清洁的进风。

5.2.9对防护设施措施使用进行了规定,应先开启防护设施,在运行产生粉尘、毒物的设备,使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进入一些有毒场所需要先开启通风一段时间后才能进入。

5.2.10检修车间不属于其他各生产系统,本条款只能写入防控要求里面,检修车间中有打磨、焊接、切割等作业会产生粉尘、化学毒物,需要设置机械通风设施,吸风口宜设于室内上部,按照DL/T 5035的要求规定其换气次数不宜小于6次/h,打磨、焊接、切割等作业位宜设置局部排风设施,排出烟尘及毒物,控制风速参考日本《有机溶剂中毒预防规则》中排风罩控制风速规定,不宜小于1m/s。

5.2.11设置辅助用室,有利于防尘防毒,企业的辅助用室要符合GBZ 1的要求,不在详细说明。

5.2.12作业人员应按照GB 26164.1、GB 26860等安全规程进行作业,包括运行和检修,其中规定了电力生产作业时的安全与急性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5.2.13火电厂检修作业危害较大,但大部分检修作业场所不易设置防护设施,主要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在受限空间进行检修作业时,会设置机械通风等设施,在GB 26164.1、

GBZ/T 205等的要求采取防护措施,防止中毒或窒息等。

5.3防尘防毒技术措施

将火力发电企业按生产工艺分系统介绍个系统的主要的防尘防毒技术措施,本标准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现行火力发电企业的主要的生产工艺,一些较少使用的生产工艺本标准不再提及。火电厂检修作业危害较大,但除在受限空间检修时设置通风设施外,基本无其他防护设施,主要还是配备个体防护用品。以下各系统防护措施主要是运行期间的防护措施,检修的防护措施参考5.2.13和5.2.14。本章节的通风主要写的是平时通风,防尘、防毒平时主要使用平时通风来排出尘毒,发生事故时启用事故通风,事故通风属于应急救援设施,本章节不提及事故通风内容,事故通风在“7应急救援”中详细说明,由于事故通风和平时通风一般同时设计,所以设计人员看本标准时应同时对照本章节和“7应急救援”。通风系统的编制说明参考了DL/T 5035的条文说明进行编制,如通风口位置设置,换气次数计算等。

5.3.1 燃料储运系统防尘措施

燃料储运系统主要是防尘,未涉及防毒。电力标准中有《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第2部煤尘防治》(DL/T 5187.2-2004)和《火力发电厂职业卫生设计规程》(DL 5454-2012)对燃料储运系统防尘进行了规定。由于DL/T 5187.2标准编制时间较久,一些新的防尘措施未能及时更新,而且部分防尘措施效果不足。燃料储运系统新的防尘技术主要曲线落煤管、无动力除尘和皮带清扫箱等。而DL 5454-2012中对燃料储运系统的防尘较为简单,不够全面。燃煤储运系统是火电企业粉尘危害最严重的场所,其粉尘产生主要的原因是燃煤在转运过程中,如卸煤、转运站等处燃煤从较大的落差下落产生。现卸煤处的粉尘治理主要是喷(干)雾抑尘,转运站可以使用曲线落煤管,减少粉尘产生。

本标准5.3.1.1、5.3.1.2和5.3.1.3在以上两个标准中有涉及,从原则上减少产尘点,并做好密封防尘,这些措施暂时没有更好的替代措施,本标准细化修改后直接使用,无原则上分歧。

5.3.1.4和5.3.1.5在卸煤时的防尘措施,主要采取喷雾抑尘装置(含干雾抑尘装置)进行降尘,也有使用除尘器的,投入较大,综合考虑喷雾较好,现没有其他好的、成熟的技术在卸煤处进行防尘。

5.3.1.6卸煤后,车厢、船体残煤清扫时,会产生大量粉尘,综合考虑宜采取湿式作业,喷雾降尘,其他标准未进行说明。

5.3.1.7和5.3.1.8对贮煤场的防尘措施进行了规定,包括喷水设施和防风措施,可有效降低煤场扬尘,煤表面水分数值参考了DL/T 5187.2的要求,封闭式煤场可有效降低环境

中风对煤场的粉尘的影响,但其在堆取煤时产生的粉尘也较难消散,需要喷雾抑尘来解决,现各地在进行防尘治理,华电山东分公司要求旗下所有电厂改造成封闭式煤场,不再使用开放式煤场。

5.3.1.9对堆取料机、堆料机等煤场堆取料设备的防尘措施进行了规定,主要有喷雾抑尘、密封导料槽、挡尘帘等,这些一般是设备自带,由于机械本体运行时进行旋转,不易改造成曲线落煤管。

5.3.1.10对煤场各机械驾驶室进行了密封防尘的规定,密封并采取空气过滤设施,减少外部粉尘对驾驶室内的影响。

5.3.1.11对输煤皮带的防尘设施设置进行了规定,主要是防风措施,设置输煤廊道、使用管状皮带或设防雨罩等,防治扬尘。

5.3.1.12对输煤皮带头部卸料口进行规定,加装挡帘,可较少进入落煤管的诱导风,降低粉尘产生。

5.3.1.13对输煤皮带头部清扫器进行规定,DL 5454中仅规定使用清扫器,现主要使用多级清扫器,清扫器现效果较好的是聚氨酯清扫器,如果需要进一步降低粉尘产生,可加装皮带清扫箱。

5.3.1.14对落煤管进行了规定,应采用新技术曲线落煤管,曲线落煤管为非标准产品,是根据煤质、转运站情况、输煤皮带等参数,在软件中模拟设计出的,每一个曲线落煤管参数均不一样,不能进行具体规定。标准编制组调研了马丁工程技术(昆山)有限公司、北京威尔普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湖北凯瑞知行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维灿实业有限公司、厦门力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设计生产曲线落煤管的公司。

5.3.1.15对导料槽进行了规定,导料槽应密封防尘,并采取适宜的长度和容积,采取挡风措施,使诱导风进入导料槽时减弱诱导风,并在前段加装喷雾抑尘装置,从而减少粉尘产生。

5.3.1.16对空段清扫器进行了规定,比DL 5454中增加了要紧密贴合非承载面的要求,如不贴合,没有清扫效果。

5.3.1.17中规定了皮带纠偏和减振措施,防止皮带跑偏和皮带振动撒煤而产生的粉尘。

5.3.1.18犁式卸料器的卸料口一般是向上,无遮盖,粉尘会从中逸出,现将卸料口向上扩容,并半封闭,入料口面向皮带面设置挡尘帘,下部设锁气挡板,能有效防止粉尘逸出,现山东华电集团大部分电厂使用这种方法防尘,效果较好。

5.3.1.19对输煤系统通风系统规定,DL/T 5035中有较详细的规定,应符合DL/T 5035

的要求,主要用于排出湿气、煤中挥发出的有害气体,也可以顺带排出煤尘,不是主要的防尘设施,简单提及一下,地下建筑应采用机械排风,地上建筑宜采用自然通风。

5.3.1.20对煤仓(斗)及圆筒仓等处的防尘设施宜参考DL/T 5187.2的要求,现无其他先进技术,由于卸煤后仍有诱导风进入煤仓,需要将多余空气抽出,定期通风可减少一氧化碳积聚。

5.3.1.21对制样间防尘进行了规定,现无其他标准对制样间防尘进行规定,可单独对每个制样设备设置抽风除尘系统,也可设一个总的抽风除尘系统,在各个制样设备上设置抽风口。

5.3.1.22对输煤系统的冲洗设施进行了规定,参考DL/T 5187.2的规定,该标准较为详细,增加了运输道路设置水力清扫设施,煤运输道路的路面尘土较多,需要湿式清扫,减少二次扬尘。

5.3.1.23汽车运煤使用的磅房、输煤皮带设置的值班室等所处的环境粉尘较大,应参考5.2.9采取防尘措施。

5.3.1.24对输煤系统防尘设施的正确使用进行了规定,要在粉尘产生前开启喷雾、除尘系统,才能有效降低粉尘外逸,卸煤完毕或煤流过后,粉尘还会短暂存在一定时间,然后在关闭防尘设施,尽量控制粉尘产生和外逸。

5.3.2锅炉系统防尘、防毒措施

锅炉系统的防尘、防毒措施主要是密闭化、自动化。现锅炉系统在设计时均是密闭化、自动化,本标准在此简要提及,是对锅炉防尘和防毒进行说明。

5.3.2.1锅炉房和煤仓间应符合DL/T 5035的要求,DL/T 5035对真空清扫系统和通风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现火电厂主要使用这种防尘设施。

5.3.2.2对制粉系统密闭要求,先电厂设计时,均对制粉系统采取了密闭措施。

5.3.2.3对石子煤收集及输送提出了要求,《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技术规程》(DL/T 5142-2012)中涉及现电厂石子煤收集及输送主要工艺,有机械和水力,不建议使用人力输送,石子煤人力收集和输送时,粉尘较大,污染严重,尽量不使用人力,要做到密闭化、自动化就能起到防尘作用。

5.3.2.4通过锅炉和烟风系统的密闭和负压,可有效防止粉尘和有毒气体逸出。

5.3.2.5对锅炉点火和助燃油系统进行了规定,主要还是密闭化,通风参考DL/T 5035,主要是排出油气,DL/T 5035进行了详细规定,本标准直接参考其规定,油泵房内设备和管道等的不严密处可能会有油或油蒸汽泄出,但泄漏量大小因泵房布置型式和设备管道的密封

程度有所不同,这部分泄漏量很难精确计算出,实测表明,每小时12次换气的通风量即可达到消除室内有害气体的作用,油气比空气轻,吸风口宜设置在室内上部。

5.3.3电气系统防毒措施

电气系统不涉及粉尘,主要是防毒措施。电气系统需要防毒的场所较少,主要是六氟化硫佩戴装置室及设备检修室、蓄电池室和柴油发电机室,主要使用的防毒措施是通风。

5.3.3.1《六氟化硫电气设备中气体管理和检测导则》GB 8905和电力行业标准《六氟化硫电气设备运行、试验及检修人员安全防护细则》DL/T 639中相关规定要求:“设备安装室和六氟化硫气体实验室通风量应保证在15min内换气一次。抽风口应设在室内下部。工作人员不准单独和随意进入设备安装室,进入前,应先通风15min~20min”为保证能在15min~20min内换气一次,故规定GIS配电装置室和设备检修室的平时通风系统换气次数按每小时不少于4次计算,六氟化硫气体比空气比重大,抽风口应设在室内下部,六氟化硫气体实验室火电厂一般不再设置,本标准不再提及六氟化硫气体实验室。

5.3.3.2现电厂直流系统主要使用免维护式蓄电池,一些抽水蓄能电厂、变电站、火电厂等开始尝试使用锂电池,较蓄电池相比,无硫酸危害等,蓄电池室的通风主要用于排出可能产生的氢气和硫酸,氢气比空气轻,吸风口设于室内上部,换气次数参考DL/T 5035的要求。

5.3.3.3柴油发电机室可能会有柴油、一氧化碳、丙烯醛等,需要设置机械通风,《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规定了柴油发电机室平时和运行通风系统的设计风量计算规则,本标准参考了DL/T 5035规定的通风口位置及换气次数。

5.3.4水处理系统防尘、防毒措施

水处理系统的防尘、防毒措施,主要还是依据DL/T 5035和DL 5454的要求,措施主要是密封、通风防毒。本标准对火电企业水处理系统的具体车间和操作工序的防尘、防毒措施进行了细化说明,如和DL/T 5035和DL 5454相同,而且这两个标准又有比较具体的规定,本标准就直接引用其相关规定。本章节不涉及应急救援设施,应急设施见第7章节,由于机械通风设施一般是正常通风和事故通风一起设置,本章节只提及正常通风的换气次数,事故通风换气次数见第7章节,在设计通风设施时,应同时参考正常通风和事故通风要求。

5.3.4.1对水处理系统生产工艺做出要求,要自动化,如果使用人工配药加药,如水汽加药间中配置氨和联氨溶液,加入水汽加药系统,需要设置局部排风设施,其控制风速的数值参考GBZ/T 194中控制风速的常用风速要求。

5.3.4.2和5.3.4.3是对水处理系统密闭化进行了要求,对化学物质储运、接卸、计量、

输送等均需要采取密闭措施,大量液体化学物质一般使用密闭罐车运输,卸车使用密闭管道系统,5.3.4.3中硫酸一般使用计量泵,其他化学物质一般使用计量箱。

5.3.4.4使用化学物质的场所,设置冲洗设施,对洒落或泄漏的化学物质稀释冲洗,减少对场所的污染。

5.3.4.5 对水处理系统的室内作业场所宜设置的通风防毒设施进行了规定,主要参考DL/T 5035的规定。《化工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HG/T 20698-2009)中提出化学有害物质使用的阀门、泵、法兰及压缩机等在正常状况下均会泄漏化学有害物质,并给出了泄漏放散量估算指标,来计算车间的稀释通风量,来设置正常通风设施。本条款涉及的通风设施指正常通风设施,在设计通风设施时还要结合本标准“7.7”中要求的事故通风设施,综合考虑。

5.3.4.5.a)和5.3.4.5.b)在《化工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HG/T 20698-2009)中,给出了放散酸、碱房间的通风换气次数均为不少于每小时5次,在发电厂的酸系统均为有压系统,泄漏量较单纯的存储设备大,且经常与碱系统合并设在一个房间内,在实际运行中,换气次数为每小时10次的酸碱计量间的通风换气效果能满足室内通风换气的需要,故将换气次数设定在不少于每小时10次,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且密度大于空气,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15)中的

6.3.9的要求,盐酸的吸风口应设于室内上部和下部,硫酸不挥发,吸风口设于室内下部即可。

5.3.4.5.c)和5.3.4.5.d)火电厂一般使用氨水调节pH值,使用联氨或其他除氧剂进行除氧,使用氨水时,易挥发出氨,氨的相对密度0.5971(空气=1.00),小于0.75,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15)中的

6.3.9的要求,氨的吸风口应设于室内上部,使用联氨时,一般和氨水公用仓库和加药间,联氨多带水,密度略大于空气,吸风口应设于室内下部,所以其公用的仓库和加药间的吸风口宜设于室内的上部和下部,由于氨时高毒物品,其通风换气次数应不小于15次/h。

5.3.4.5.e)次氯酸钠有致敏作用,放出的游离氯有可能引起中毒。不燃,但具有腐蚀性。其有害气体宜排至高空稀释。冬季,为防止进风对室内底部温度产生过大的影响及冬季负压过大,进风口宜设置在室内的上部,换气次数的规定参照5.3.4.5.a)盐酸的换气次数的规定说明,不小于10次/h。

5.3.4.5.f)制备二氧化氯的原料氯酸钠、亚氯酸钠为无机氧化剂,遇热分解放出氧气,性质活泼,遇油脂、沥青、木屑、煤粉、碳粉、有机溶剂、金属粉末、浓硫酸、硫及磷等物质时具有爆炸的可能性,遇酸类会产生有毒气体,二氧化氯密度大于空气,吸风口宜设于室

内下部,通风换气次数参考了GB 50019事故通风的要求。

5.3.4.5.g)电解海水制氯的酸洗主要使用盐酸,其通风系统的设置参考盐酸计量间的通风设置,吸风口宜设于室内上部和下部,通风换气次数不宜小于10次/h。

5.3.4.5.h)由于氯气对人体存在极大危害,在氯大量泄漏造成氯气浓度较高时,对人体危害极大,易造成人体伤害事故,参考DL/T 5035的规定,通风换气次数设为15次/h,氯气的密度虽然比空气大,但加氯间、充氯瓶间有部分管道、阀门等设在房间的上部,在氯气泄漏、下沉的过程中与空气混合,密度下降,使下沉的过程逐步减缓,此时,如空气中相对湿度较大,氯气就能够与水作用生成酸,对设备或管道造成腐蚀,使储存设备穿孔,导致泄漏爆炸事故,同时产生氢气,所以吸风口设于室内上部和下部。

5.3.4.5.i)《化工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HG/T 20698-2009)第7.5.5条规定“化验室应保持相对负压,房间的最小换气量一般在6次/h~8次/h”,所以本标准要求化验室通风不宜小6次/h,化验室空气内存在的有毒物质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吸风口宜设于室内上部。

5.3.4.5.j)干法计量的石灰乳搅拌器间及凝聚剂搅拌器间在石灰乳及凝聚剂加药搅拌时,会产生的热气和粉尘,逸散到房间内,热气会上升,粉尘比重大向下沉降,吸风口宜设置在室内上部和下部,弄够有效排出,换气次数参考DL/T 5035的规定。

5.3.4.5.k)工业废水处理室内设有废水处理设备、经常性废水泵、非经常性废水泵、次氯酸钠贮存计量装置、酸碱贮存计量装置、助凝剂和絮凝剂加药装置、泥浆泵以及泥斗等设备,室内具有多种混合气体散发,且异味较大,通风系统需全年运行,设置换气次数不少于每小时15次的机械排风装置,室内可能有盐酸,吸风口设于室内上部和下部。

5.3.4.5.l)生活污水含有尿素,分解出氨,易挥发,其生活污水处理站操作间可能有氨及其他异味气体,应设置机械通风,参考DL/T 5035的要求规定换气次数为6次/h,氨比空气轻,吸风口宜设于室内上部。

5.3.4.5.m)含油废水中的油污可能挥发出有机气体,应设置机械通风,挥发出的有机气体可通过上部的排风排走,参考DL/T 5035的要求规定换气次数为6次/h。

5.3.4.5.n)脱硫废水处理间的中和箱、沉降箱、絮凝箱等较高,上部有开口,气体从上部逸出,通风口宜设于上部,参考DL/T 5035的要求规定换气次数为10次/h。

5.3.4.5.o)泥浆泵间与泥斗间内异味和潮气较大,通风系统需全年运行,按换气次数不少于每小时15次设置机械排风装置,通风口设于室内上部和下部,便于有效排出异味和潮气。

5.3.4.6对化学罐体设置的吸收器进行了说明,化学物质在接卸、计量时需要排气,排气口设置吸收器,防止酸雾、碱雾逸出,但硫酸罐中一般使用浓硫酸,不产生酸雾,但是吸潮,需要设置除湿器,这是《火力发电厂化学设计技术规程》(DL/T5068-2006)中的要求。

5.3.4.7对化学物质管道架设进行了要求,不宜在过人通道上空架设,防止漏液对下方人员危害,管道泄漏主要在法兰、接头处,如必须架设,通到上架空部分不宜设置法兰、接头等,防止法兰、接头处泄漏,如果必须设置,需要在法兰、接头等处设置防喷溅装置。

5.3.4.8脱硫废水处理和中水处理可能都使用氢氧化钙,最好的防尘方法是采用密闭罐车运输,密闭管道输送,密闭仓体储存,不宜采用仓库堆放,仓体的排气口宜设置布袋除尘器消除粉尘,DL/T 5035中要求设置机械除尘设施,一般使用布袋除尘器,仓体至制备箱应密闭,制备箱排气口宜设置袋式除尘器,对排气中的粉尘进行过滤,中和箱处一般未要求设置除尘器。

5.3.4.9对化验室进行了规定,《化工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HG/T 20698-2009)第7.5.3条的“表7.5.3 通风柜操作口最小的吸风面风速”的要求,一般实验室顶部无补风,通风柜内存放轻、中度危害的化学物质,所以通风柜控制风速不宜小于0.6m/s。5.3.4.10按规定,水处理系统的通风系统属于平时通风,运行时应一直保持开启状态,但好多电厂为了节能,一般人员不到达的时候不开启通风,所以要求进入房间前开启通风,通风一段时间后,有效降低室内可能存在的有毒气体浓度,才能进入。

5.3.5除灰系统防尘防毒措施

把除灰渣系统分开写,方便介绍除灰系统和除渣系统的防尘措施,并和其他章节统一。DL 5454中对除灰系统的防尘措施介绍的很少,仅有较为笼统的4条,要求采取防泄漏、防尘措施,使用水力清扫等,未具体说明。本标准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干式除灰系统的防尘措施。除灰工艺有干式气力除灰和水力除灰,水力除灰技术弊端比较多,现电厂基本不用,调查的几十个电厂,只有石家庄热电两台很老的机组使用水力除灰,其余电厂都是干式气力除灰,本标准不再提及水力除灰。灰在网电厂外运输时,使用了汽运、船运、皮带输送等,皮带输灰系统由于污染严重,也较少使用,本标准亦不再提及。除灰渣系统中以前要求设置的地面水冲洗系统,现大都不再使用,因为,水冲洗后,灰渣在排水沟中淤积,不易排出,另废水不能处理,也不能外排,所以现电厂要求使用机械清扫。

5.3.5.1中规定了企业宜采用干式气力除灰工艺,并要注意密闭防尘。

5.3.5.2灰输送至灰库时,由于气体进入灰库,灰库内压力大需要排气,排气口设置除尘设施,防止灰库内灰尘污染,设置布袋除尘器并应配有自动脉冲反吹清扫系统,可将除尘

器中的灰反吹回灰库,降低除尘器布袋维护次数,在卸灰时,灰库内气压变小,使用真空压力释放阀,使灰库内外气压平衡,《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技术规程》(DL/T 5142-2012)中有规定。

5.3.5.3现电厂干灰外运主要采用密闭罐车汽运,卸灰时产生粉尘,需要采取防尘措施,现一般使用伸缩管和罐体连接卸灰,并抽取罐体内空气,使其保持负压,防止灰尘外溢,如采用非密封车辆运输,就需要把煤灰加湿后装车,在加顶棚或篷布,防运输时粉尘飞扬。

5.3.5.4在靠近码头近的电厂也有少部分使用船运,灰输送宜采用密闭管道输送,不宜采用敞开式输送,避免扬尘,卸灰口同样采用防尘除尘措施。

5.3.5.5灰库粉尘可能较大,应设置密封的操作室,劳动者在操作室内作业。

5.3.5.6电厂一般设灰渣场,不单独设渣场,灰渣场一般不使用,但灰渣场也应设置防尘设施,主要是喷水设施。

5.3.6除渣系统防尘措施

DL 5454中对除渣系统的防尘措施介绍的很少,和对除灰系统防尘措施基本相同。除渣的工艺主要是机械除渣,有风冷式机械除渣和水冷式机械除渣,现电厂主要使用风冷式机械除渣,水冷式机械除渣较少,调查的几十个电厂里面只有山西神华集团一个电厂的两台机组使用。本标准较为详细的介绍了除渣系统的防尘措施。

5.3.

6.1现电厂除渣工艺主要使用机械除渣,锅炉底部一直到除渣系统要密封,防止渣尘逸出,水冷式机械除渣这一条防尘措施就够了,水冷式机械除渣后面的渣都是加湿后的,不会产生粉尘。

5.3.

6.2对风冷式机械除渣总体要求,设备需要密封,密封好了,就不会有粉尘逸出,现电厂对除渣系统进行密封,采用风冷却渣,热风再进入炉膛,保持了除渣系统负压,并提高了锅炉效率。

5.3.

6.3渣运输至渣仓时,渣仓需要排气,排气口设置布袋除尘器,并配反吹扫系统,使渣尘吹回渣仓,《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技术规程》(DL/T 5142-2012)中有规定。

5.3.

6.4干渣仓下面设置卸渣间,可有效防止卸渣时粉尘外逸,并方便除尘。

5.3.

6.5干渣外运现参考干灰外运方式,宜采用密闭罐车,如采用非封闭车辆,宜将渣加湿后外运。

5.3.

6.6渣仓下面宜设置汽车冲洗,《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技术规程》(DL/T 5142-2012)中有规定,冲洗汽车装车后,车上散落的灰渣,防止这些灰渣在运输时产生扬尘。

5.3.

6.7渣仓处粉尘较大,应设置操作室,劳动者在室内操作。

5.3.7烟气脱硫系统防尘、防毒措施

烟气脱硫现主要使用的技术是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参考《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设计技术规程》(DL/T 5196-2004)和《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石灰石/石灰-石膏法》(HJ/T 179-2005),一些小电厂使用了循环流化床脱硫、炉内喷钙脱硫、氨法脱硫、氧化镁法脱硫等,部分沿海电厂使用了海水脱硫技术。本标准主要介绍了石灰石-石膏湿式脱硫防尘防毒措施,循环流化床脱硫使用较少,炉内喷钙脱硫、氨法脱硫、氧化镁法脱硫使用更少,进行简要介绍,其中炉内喷钙脱硫使用的也是碳酸钙,其防尘参考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中石灰石/石灰石粉的防尘措施,本标准不再说明,海水脱硫不产生粉尘、毒物,不需设置防尘防毒设施。

5.3.7.1对石灰石卸料的防尘要求,电厂一般自卸车运输,设置卸料间可防止扬尘,石灰石需要制粉,不宜加湿,所以卸料时应采用干式除尘系统。

5.3.7.2对石灰石粉运输卸料的防尘要求,石灰石粉易飞扬,应采取密闭罐车运输,卸料过程密闭化,石灰石粉仓进料时气压大,需要排气,气体中含石灰石粉,需要经布袋除尘器除尘,设反吹系统,可将除尘器中石灰石粉吹回仓体内,石灰石粉制浆加料时,仓体内压力减小,需要设置真空压力释放阀。

5.3.7.3对石灰石制粉系统防尘的要求,石灰石转运至制粉系统,转运过程中可能产生粉尘,由于不能加湿,需要采取干式除尘措施,制粉系统负压密闭,防止粉尘逸出。

5.3.7.4对石灰石粉由仓体至浆液箱采取的防尘措施要求,密闭输送,石灰石粉进入浆液箱,浆液箱内气压增大,需要排气,排气中含有石灰石粉尘,需要除尘后排出。

5.3.7.5脱硫个车间宜设置通风设施,防尘排毒,通风换气次数参考DL/T 5035,石膏脱水车间换气次数不宜小于15次/h,石膏脱水车间水汽和热量比较大,还有一定烟气废气,易上升至室内上部,所以宜在室内上部设置吸风口。

5.3.7.6脱硫系统地面上的粉尘和散料,可使用水力冲洗,防止二次扬尘。

5.3.7.7石膏装车容易散落石膏,需要注意,石膏外运需要防扬尘。

5.3.7.8由于现在电厂排放标准更严了,很多电厂在上超低排放系统,使用了双脱硫塔,并在脱硫后面增加了湿式除尘器,这里的湿式除尘器有的需要使用氢氧化钠溶液,需要进行防毒。

5.3.7.9对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的防护措施简单介绍,氧化钙或氢氧化钙属于化学毒物,但火电厂使用的是散装粉状,容易产生粉尘,可采取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中石灰石粉的防尘措施,参考了《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烟气循环流化床法》(HJ/T

178-2005)中的要求。

5.3.7.10对氨法脱硫防尘防毒措施进行简单介绍,参考《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氨法》(HJ 2001-2010)中的要求,江苏新世纪江南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的氨法脱硫系统比较多,部分自备电厂使用氨法脱硫,如临淄齐鲁石化热电厂现使用氨法脱硫。

5.3.7.11镁法脱硫主要使用氧化镁或氢氧化镁,是粉状,在运输、接卸等过程中会产生粉尘,需要防尘,可参考石灰石粉的防尘措施,其副产物是亚硫酸镁或硫酸镁,主要工艺与石膏生产工艺相似,可参考石膏脱水车间、仓库等设置通风设施。

5.3.8烟气脱硝系统防毒措施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烟气脱硝技术(SCR)是现电厂脱硝主流技术,脱硝效率高。使用了脱硝剂主要有液氨、氨水和尿素,尿素使用的较少。若电厂地处城市远郊或远离城区,且液氨产地距电厂较近,在能保证运输安全、正常供应的情况下,宜选择液氨作为还原剂。位于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区的电厂,宜选择尿素作为还原剂。氨水主要用于小容量机组。本标准对SCR脱硝系统的防毒措施进行了介绍。本章节不含应急救援设施,氨区应急救援设施见第7章节。

5.3.8.1对氨水、液氨接卸防毒的要求,液氨卸车必须使用万向充装管道系统,这是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2008年9月14日发布的安委办〔2008〕2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第16条指出:“在危险化学品槽车充装环节,推广使用万向充装管道系统代替充装软管,禁止使用软管充装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等液化危险化学品。”中要求的,在《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硝设计技术规程》(DL/T 5480-2013)中也有相应规定,在氨水可以使用密闭的管道系统,防止氨逸出。

5.3.8.2脱硝系统系统需要密封,密封好了,氨不容易泄漏。

5.3.8.3脱硝系统的排气口应设置氨气吸收装置,吸收排气中的氨,防止其进入空气污染。

5.3.8.4对脱硝系统可能设置的通风防毒设施说明,通风换气次数参考DL/T 5035、HG/T 20698的规定,卸氨压缩机室内布置时,或与其他设备合并布置在液氨蒸发设备间内,或单独布置在卸氨压缩机房内,而卸氨压缩机房与氨制冷机房基本属于同类型建筑,因此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冷库设计规范》GB 50072的相关规定制定了本条文,氨比空气轻,其吸风口宜设于室内上部。

5.3.8.5氨气管道架设的要求,由于氨密度比空气小,泄漏后氨气上升,宜架空或沿地敞开式敷设,防止氨气积聚,使用管沟敷设时要设置通风排毒,参考《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硝

设计技术规程》(DL/T 5480-2013)。

5.3.8.6液氨卸车有严格的操作规程,需要遵守,以防氨气泄漏,操作规程见《火电厂烟气脱硝(SCR)系统运行技术规范》(DL/T 335-2010)。

5.3.8.7主要对使用尿素的脱硝系统防尘防毒措施说明,需要密闭,现火电厂主要使用袋装尿素,一般使用尿素堆料间堆放,袋装尿素不易产尘,尿素在10℃时83%的湿度会潮解,35℃时70%的湿度会潮解,温度升高,潮解需要湿度降低,高温高湿天气下易潮解,所以尿素堆料间潮解产生的氨密度低于空气,需要在室内上部设置排风口。

5.3.8.8尿素加料后的设施一般设置在室外,不需要设置通风,采取密闭措施,基本不会有毒物逸出。

6个体防护

对火力发电企业个体防护做出了要求。个体防护需要按照什么标准执行,哪些劳动者需要个体防护,这些劳动者需要配备什么样的个体防护装备,个体防护装备如何更换,哪些人员和地方需要配应急的个体防护装备,购置的个体防护装备的要求,个体防护装备使用及保管等进行了说明。同时说明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要包括所有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劳动者,包括正式员工、外包人员和劳务派遣人员等。

6.1提出企业配备个体防护用品需要执行的标准,同时要执行《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安监总厅安健〔2015〕124号)。

6.2说明对哪些劳动者配备个体防护用品,按照《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安监总厅安健〔2015〕124号)及行动水平的要求,达到1/2职业接触限值(PC-TWA或MAC)时需要配备,同时说明人工配药加药时会接触较高浓度的化学物质,需要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6.3和6.4接触不同粉尘的运行人员配备防护系数不同的防尘口罩,由于火电厂设置相应的防尘设施后,粉尘浓度不会超标太多,所以只需考虑粉尘种类确定防尘口罩类型即可,不再考虑粉尘浓度的影响,配备的防尘口罩的防护效果足够将场所中的粉尘进行防护。

6.5对进入粉尘作业现场的管理人员配备KN90的防尘口罩即可,如安监人员经常进入工作现场,需要配备防尘口罩,进入化学物质作业现场的管理人员一般不需要配备防毒面具,除非正在敞开加药,因为一般毒物作业现场密闭较好,毒物检测结果较低,只要不发生泄漏,浓度不会超过1/2职业接触限值(PC-TWA或MAC)。

6.6对防尘口罩或滤棉更换的要求,本条单独提出,因为火力发电企业部分岗位防尘口罩或滤棉更换频繁,如输煤皮带巡检人员等,需要及时更换,数量不够时,有作业人员将防尘滤棉洗涤后继续使用,会影响其过滤效果,不能洗涤后使用,需要配备足够的防尘口罩或

滤棉。

6.7对水处理系统作业人员配备的个体防毒用品说明,主要用于防盐酸、氯、硫酸、氢氧化钠等。

6.8对可能接触氨的作业人员配备的个体防毒用品说明,用于氨气的防护,同时可防护联氨。

6.9和6.10对企业中经常使用的电焊工、喷漆工等特殊工种,其配备的专门的个体防护用品说明。

6.11检修人员也接触粉尘、毒物,需要配备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检修人员工种较多,接触的粉尘、毒物种类及浓度不确定,检修时一般也不设置防尘、防毒设施(除受限空间作业设通风外),主要靠个体防护用品进行防护,需要根据具体的检修工作进行配备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如受限空间检修人员可能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

6.12对个体防护用品发放周期说明,周期之内个体防护用品不能用时需要及时更换。

6.13对应急的个体防护用品说明,哪些人员和地方需要设置,应急救援人员、集控室、水处理控制室及氨区需要配备。

6.14企业买的个体防护用品需要符合要求,否则会影响防护效果。

6.15作业人员通过培训,能够正确使用个体防护用品,才能有效保护作业人员。

6.16个体防护用品不使用时,应妥善保管,保持其防护性能。

6.17个体防护不只是针对正式员工,应包括所有作业人员,包括外包工和劳务派遣工。

7应急救援

本章节对火力发电企业的可能发生急性职业中毒和职业损伤的紧急情况下所设置的应急救援设施和采取的应急救援措施进行说明,包含防护围堰、事故通风、监测报警装置、应急处理设施,应急救援组织等。

7.1现涉及火电厂应急救援的标准有GBZ 1、GBZ/T 223、DL/T 5035等,企业需要遵守。

7.2对设置的防护围堰、泄险沟等说明,在化学物质容器周围应设置,在化学物质泄漏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化学品储罐需要建立围堰,GB 26164.1、DL 5454中有围堰的具体要求,“围堰高度不低于15cm”是GB 26164.1的规定,围堰体积是在DL 5454中有规定,水汽自动加药时,氨水和联氨一般使用储罐储存,人工加药时一般使用桶装,储存地点也应设有围堰或泄险沟。

7.3对事故通风进行了总体要求,应符合GB 50019、DL/T 5035的规定,一般事故通风系统的一部分作为平时通风使用。

7.4对事故通风的开关及吸风口位置进行了规定,开关应分别设于室内和室外,一旦发生事故,应能及时打开事故通风系统,吸风口在毒物聚集位置,方便排出毒物。

7.5对一些设置监测报警装置的室内作业场所,如六氟化硫配电装置室及六氟化硫设备检修室,氯气瓶室及加氯间等,事故通风宜与监测报警装置连锁,事故报警时,事故通风自动打开。

7.6提出事故通风换气次数的计算要求,这是GB 50019中2015年新加的内容,本标准重点提出,对于火电厂普遍存在的高大厂房可减少不必要的通风量。

7.7对事故通风设施进行说明,换气次数除盐酸库及计量间、电解海水制氯的酸洗间外按照DL/T 5035的规定执行,硫酸不易挥发,其硫酸库及计量间不设事故通风,其正常通风足够其排出有毒气体。在与《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程》DL/T 5035编写组沟通过程中,其主编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的编写人员提出DL/T 5035中化学建筑中使用化学物质的房间通风未考虑事故通风,其通风换气次数能够满足现场泄漏时通风的要求。本标准编写组认为,化学建筑的车间也应设置事故通风,事故通风应符合GB 50019的要求,如正常通风能够满足事故通风换气次数要求,不需另设事故通风系统。本标准与DL/T 5035的不同在于,盐酸库及计量间、电解海水制氯的酸洗间的换气次数,本标准要求其事故通风换气次数不宜小于12次/h,在DL/T 5035要求中未设事故通风系统,盐酸库及计量间的正常通风换气次数为10次/h。

7.7.a)盐酸库及计量间、电解海水制氯的酸洗间,,不能满足GB 50019对事故通风换气次数的要求。盐酸虽不会照成急性中毒,但其有刺激作用,并可造成眼睛、皮肤黏膜灼伤,呼吸系统损伤等,当盐酸大量泄漏,应使用事故通风及时排出盐酸,事故通风换气次数应符合GB 50019的要求,不宜小于12次/h。电解海水制氯的酸洗间一般使用盐酸进行酸洗,其通风参考盐酸计量间进行设置。

7.7.b)氨水库及加药间、氨水及联氨共用的仓库及加药间、二氧化氯反应间及药品库、液氯的氯气瓶间和加氯间等这些室内场所在DL/T 5035要求中未设事故通风系统,但其通风换气次数均不小于12次/h,满足GB 50019对事故通风换气次数的要求,正常通风可兼做事故通风。

7.7.c)电解海水制氯间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氢气,氢气容易爆炸,参考7.7.g)中氢站的通风系统进行设置,吸风口应设于室内上部,通风换气次数不宜小于12次/h。

7.7.d)六氟化硫配电装置室,《六氟化硫电气设备中气体管理和检测导则》GB 8905

中规定:“六氟化硫电器设备发生故障气体外逸时,人员应立即撤离现场,并立即采取强力通风,换气时间不得少于15min”,按照在15min内有效排除事故后的六氟化硫气体来计算,最大的事故通风换气次数为4次/h左右。GIS配电装置室内事故发生后,有害气体外逸,分解成各种有害气体,成分复杂,但大多比空气重,聚集于房间下部,但有一种氟化氢(HF)气体比空气轻,会上升到室内上部,但又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结合成稳定的六氟化硫分子下沉到室内下部。因此可以认为,事故排风同样主要是排除室内下部的有害气体,为安全起见,也兼顾排除少部分室内上部的有害气体。故规定正常运行时在下部排风,通风换气次数为每小时不少于4次。事故时上下部排风系统同时运行,通风换气次数为每小时不少于6次。这样规定后,比较便于设计人员执行,可仅按事故排风系统设计,同时也就满足了正常运行时的通风换气。

7.7.e)六氟化硫设备检修间仅在进行设备检修是使用,所以规定设置间断运行的机械排风系统和事故通风系统。由于室内空间体积小,发生事故的初始时刻室内空气中有害物浓度高,故要求房间的事故通风量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的规定要求“事故通风换气次数不应小于每小时12次”执行,以便尽快将有毒有害气体排出。

7.7.f)蓄电池室事故通风换气次数为6次/h,DL/T 5035条文说明中“若按在存在某种失效且所有蓄电池极端过充条件下,即发生极端过充事故时,为有效排除室内氢气约需4.4次/h的通风换气次数,美国ASHRAE 手册(ASHRAE Handbook)暖通空调应用篇(HVAC Applications)“第17章数据处理和电子办公区域”中,对阀控密封式蓄电池室提出了以下要求:“当未设氢气浓度检测装置时,大多数标准要求蓄电池室设置通风量为0.005m3/(s·m2)(换算成换气次数约为4.5次/h)机械排风,排风机应连续运行,所以当阀控密封式蓄电池室内设有带报警功能的氢气浓度检测仪时,正常工况下通风系统可以不运行,当氢气浓度大于1%时,事故排风系统须联锁投入运行,而当室内不设浓度监测仪时,要求平时通风机持续运行,发生过充事故时,事故排风机投入运行,平时通风用排风机的风量可按2×100%配置,当发生过充事故时,事故通风可由两台平时通风用排风机共同保证,即可满足换气次数不少于6 次/h 的事故通风要求。

7.7.g)油断路器有引发爆炸和火灾的危险,根据GB 50019要求事故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12次/h制定油断路器室通风换气次数。

7.7.h)氢气为有爆炸危险的气体,质量轻,会聚集在顶棚下部,只有吸风口接近顶棚,才能有效地排除氢气,避免爆炸危险,所以氢站中可能产生大量氢气的房间需设事故通风,

火力发电企业的防尘防毒技术地要求规范-编制说明书

《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规范”)规定了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的术语和定义、选址和布局、技术措施、个体防护、应急救援、管理措施和职业健康监护。 本技术规范为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为设计单位在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设施设计时提供了参考,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火力发电企业职业病危害评价时提供了防尘防毒方面的技术依据,为职业卫生监管机构对火力发电企业监管提供了技术依据。 一、工作简况 1 任务来源及协作单位 2015年11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申报2016年安全生产标准计划项目的通知》(政法函〔2015〕58号)开始征集2016年职业卫生标准计划项目,山东电力研究申报了《燃煤电厂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规范》。2016年2月29日,在北京召开了2016年度标准立项审查会,经过讨论,标准名称改为《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2016年4月22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下发《关于下达2016年安全生产行业标准计划的通知》(安监总厅政法〔2016〕32号),将《火力发电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列入2014年安全标准修订计划。 该标准由山东电力研究院负责起草,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华电国际山东分公司、湖北凯瑞知行科技有限公司参与起草,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防尘防毒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2 编制的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火电大国,2015年,全年净增火电装机7202万千瓦(其中煤电5186万千瓦),为2009年以来年度投产最多的一年,2015年底全国全口径火电装机9.9亿千瓦(其中煤电8.8亿千瓦、占火电比重为89.3%),同比增长7.8%,占总装机容量的65.7%,全年火电发电40972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73.1%。2015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火电机组供电标准煤耗315克/千瓦时、同比降低4克/千瓦时。火电占比、机组出力、负荷调节等特性,以及电价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评价,火电在电力系统中的仍处于基础性地位。

火力发电厂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

火力发电厂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 摘要:我国燃煤火力发电厂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所采取的控制技术较以往有很大改善,但有些企业对防护设施管理的落实不到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防护效果,如某些火电厂尽管在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方面已使用比较先进的技术及设备,但未设专人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只是在出现故障时或对全厂仪器设备进行统一整顿时进行维修,致使部分防护设施较长时间没有正常运行。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措施 一、燃煤火力发电厂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燃煤火力发电厂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性粉尘(包括煤尘、锅炉灰尘、石灰石粉尘、石膏粉尘、电焊烟尘等)、毒物(包括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氨、硫酸、非甲烷总烃、氯气、臭氧、硫化氢、盐酸、氢氧化钠、次氯酸钠、锰及其化合物等)、物理因素(包括噪声、工频电场、高温等)。 尽管锅炉工艺分为循环流化床工艺和燃煤凝汽式工艺,但两种工艺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同,都有粉尘、噪声、毒物、高温、工频超高压电场等。循环流化床工艺由于风机多,锅炉为正压运行,产生的噪声、粉尘较大;而燃煤凝汽式工艺的风机少,锅炉为负压运行,产生的粉尘及噪声危害较少。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环节及主要控制技术 2.1 粉尘 燃煤火力发电厂粉尘主要分布在输煤、锅炉、除灰和脱硫系统等。此外,电焊作业时产生电焊烟尘;锅炉维修时存在矽尘、岩棉尘等。为从源头控制尘肺病的发生,保护劳动者健康,各燃煤火电厂根据自身情况,均采取了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输煤系统的粉尘治理,目前大多数燃煤火电厂在卸煤作业场所设置喷洒装置,在各转运站、皮带栈桥等处设置机械除尘,并设有水力清扫装置,落煤管设有缓冲设施,并在落煤口的煤槽出口处设挡煤帘(板),以防含尘气流外逸,但输煤系统的粉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对某火电厂调查发现,若仅对皮带接头和贮煤仓溜槽处进行密封,容易形成正压而使粉尘从缝隙处溢出,但在密封装置内设置无动力减压自动加湿设施并设连通导流管,可保持微负压状态,使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平均浓度下降58.7 mg/m3。而某些火电厂对输煤系统采用全封闭结构的同时,使用除尘风机抽出粉尘送至锅炉进行燃烧除尘,其除尘效果较明显。 锅炉系统根据其工艺的不同,粉尘的治理方式也不同。对于燃煤凝汽式锅炉工艺,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为负压燃烧,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改变较循环流化床低,且工人巡检时间短,因此,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人员的健康

DLT5427-2009火力发电厂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DL/T 5427-2009 火力发电厂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火力发电厂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条文说明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丁火力发电厂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的内容深度。 本标准适用于单机容量125MW及以上燃用固体化石燃料,采用直接燃烧方式的新建及扩建火力发电厂的初步设计,125MW以下机组及改建工程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l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 2893 安全色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12145 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8J 87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50229-2006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DL 5000 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 DL/T 5032 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规程 DL/T 5044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DL/T 5054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技术规定 DL/T 5068 火力发电厂化学设计技术规定 DL/T 5153 发电厂厂用电设计规定 DL/T 5222 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 DL/T 5366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程 DL/T 5375 火力发电厂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深度规定 3 总则 3.1政府主管部门对项目批准或核准的文件以及审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的主要依据,设计单位必须认真执行其中所规定的各项原则,并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

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DL5053 职业资格

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DL5053-1996Design code of labour safety and industrial hygiene for fossil fuel power plants关自1996-12-1 起执行于发布《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电力行业标准的通知电技1996566号各电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局电规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电力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经审查通过批准为强制性标准现予发布。其编号为DL5053-1996 该标准自1996年12月1日起实施。请将执行中的问题和意见告电力工业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并抄送电力工业部标准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九日目次1 总则2 一般规定3 厂址选择及厂区总平面布置31 厂址选择32 厂区总平面布置4 防火防爆5 防电伤6 防机械伤害及防坠落伤害61 防机械伤害62 防坠落伤害7 防尘、防毒及防化学伤害71 防尘72 防毒73 防化学伤害8 防噪声及防振动81 防噪声82 防振动9 防暑、防寒及防潮91 防暑92 防寒93 防潮10 防电离辐射及防电磁辐射101 防电离辐射102 防电磁辐射11 其他劳动安全及工业卫生措施111 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机构及设施112 其他安全措施附录A 本规程用词说明补充件附加说明条文说明1 总则101 工程设计应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严格执行《劳动法》中“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规定。102 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的防护设施必须贯彻在各专业设计中做到安全可靠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103 本规程适用于我国境内一切生产性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的燃煤火力发电厂。104 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的工程设计除应执行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2 一般规定201 发电厂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的《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的规定。202 发电厂各阶段设计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2021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有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方面论证的内容。2022 初步设计应有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专篇以下简称“专篇”其内容深度应符合有关的规定。2023 施工图设计应根据初步设计审查所确定的原则进行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的工程设计。203 扩建、改建工程设计文件中的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专篇应对电厂原有的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状况作出评述。204 引进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2041 国内负责技术汇总的设计部门应遵照本规程提出具体要求。2042 初步设计阶段国内版的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专篇应包括经中方确认的国外设计的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内容。3 厂址选择及厂区总平面布置31 厂址选择311 厂址选择应根据该地区的气象、地质、雷雨、洪水、地震等自然条件预测的主要危险因素和四邻情况对本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的影响全面考虑防范措施。312 厂址应避免与具有严重火灾、爆炸危险的其他工厂、仓库等为邻。当无法避免时必须根据有关规范要求设置防火、防爆安全距离。313 厂址宜选在大气污染、尘、毒危害较严重工厂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314 厂址宜位于邻近城镇或生活区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厂区同生活区之间宜设置安全、卫生防护距离。32 厂区总平面布置321 厂区总平面布置应考虑防火、防爆和防尘毒、防噪声及防振动、防辐射等因素建构筑物的布置应符合现行的《火力发电厂

(完整版)GB50229-9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

1 总则 1.0.1为确保火力发电厂(以下简称发电厂)和变电所运行中的安全,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防止或减少火灾危害,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燃煤的3~600MW机组的新建、扩建发电厂以及电压为35~500kV、单台变压器容量为5000kVA及以上的新建地上变电所。 1.0.3发电厂和变电所的防火设计应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发电厂和变电所的防火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2 发电厂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其耐火 等级

2.0.1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其耐火等级应符合表2.0.1的规定。 注:①除本表规定的建(构)筑物外,其他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及耐火等级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2.0.2建(构)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2.0.3承重构件为不燃烧体的主厂房及运煤栈桥,其非承重外墙为不燃烧体时,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0.25h;为难燃烧体时,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0.5h。 2.0.4汽轮机头部油箱及油管道附近的钢质构件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非承重构件的耐火极限应为0.5h,承重构件的耐火极限应为1h。当汽轮发电机为岛式布置或运转层楼板开孔较大时,其对应钢屋架的耐火极限应为0.5h。 2.0.5集中控制室、主控制室、网络控制室、汽机控制室、锅炉控制室和计算机房的室内装修应采用不燃烧材料。 2.0.6集中控制楼内的集中控制室、计算机室与其他房间的隔墙应采用不燃烧体,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h。

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石油、化工、天然气)-编制说明

《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石油、化工、天然气)》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标准编制组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根据国标委发〔2018〕82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和调整《汽车禁用物质要求》等60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牵头起草制定国家标准《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石油、化工、天然气)》(计划编号:20183370-Q-450)。 (二)协作单位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等。 (三)主要工作过程 2016年下半年,受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策法规司的委托,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开展了部分重点行业个体防护装备配备情况专项调研。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以造船、石油、化工、天然气等行业为切入点和调研重点,对其个体防护装备配备、管理和使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其中重点对上海、辽宁、山东、广东四省市6家石油化工企业(包括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上海高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上海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 同时,调研组分区域分对象开展工作,组织座谈会,邀请企业管理层、安全监管人员、采购人员、一线员工、个体防护装备生产企业和检测检验单位等相关人员参加,就个体防护装备配备、使用、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交流。并对企业涉及个体防护装备配备管理、使用和采购的人员包括安全监管人员、班组长或职工、采购防护用品人员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就企业对个体防护装备监管、使用和采购情况以及对现有防护用品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研,暴露出石油、化工、天然气行业个体防护装备配备标准缺失的问题,同时也得到了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重视。 标准编制组在此次全国范围个体防护配备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个体防护

火力发电厂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火力发电厂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国内火力发电厂的工程建设应考虑所处地理位置的大陆性气候,以及全年四季的盛行风向。厂区易采用三列式布置,合理地依次安排升压站和冷却塔、主厂房、煤场,将厂前区、生活区、生产区、施工区的功能区分明确,布置紧凑合理。 职业病防护措施的实施 1.工程选址及总评面布置 国内火力发电厂的工程建设应考虑所处地理位置的大陆性气候,以及全年四季的盛行风向。厂区易采用三列式布置,合理地依次安排升压站和冷却塔、主厂房、煤场,将厂前区、生活区、生产区、施工区的功能区分明确,布置紧凑合理。储煤场所处位置应于厂区全年最小风频的上风侧,尽量减少对厂区建筑物的污染,生产布局合理,将有害与无害作业分离,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离,高毒作业场所与其他场所隔离,作业场所不住人。还应考虑周边有无其他大型厂、矿企业,是否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相互影响。 2.建筑物卫生学要求 火电厂建筑物应具备良好通风条件,控制(操作)室应有空调装置和机械通风,保证作业人员有足够的新鲜空气 量。建筑物的构造应使产生粉尘、毒物的车间结构表面不易积尘、沾毒,并易于清除,热散发车间应易于通风散热。建筑物应采用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相结合,满足各操作岗位作业人员对照明度的要求,主控室应以人工照明为主。 3.卫生工程防护设施 火电厂的工程建筑应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职业病危害的发生,同时对毒物、粉尘、噪声采取防范和管理措施,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必须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防尘:在工艺设计和施工中对设备和管道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和防磨材料,防止物料的跑、冒、滴、漏,杜绝无组织排放。防尘措施主要包括: (1)煤场每隔若干米装一喷头,每天喷水若干次,并在周围增加绿化带,以减少煤尘污染 (2)如采用门式滚轮堆取料机,应加喷雾装置,每台滚轮机喷水量为5-6m/h (3)筒仓原煤斗设重力式挡板,在叶轮给煤机上应设除尘器 (4)在碎煤机室及各运转站设置缓冲锁气器,设密闭装置和除尘系统,皮带、地面设水冲洗设施,及时清洗地面灰尘。 (5)在输煤系统的值班室安装隔尘隔声装置,实行巡检制 (6)煤仓间每个原煤斗安装布袋式除尘器或其他除尘效果好的除尘器。 (7)采用负压式吸尘系统清除锅炉房和煤仓间输煤皮带层的散落灰尘。 (8)锅炉底层及运转层、灰浆泵房、各运转站、碎煤机室、筒仓均应设水力清扫装置,防止二次扬尘 (9)磨煤制粉系统、干灰系统检修时要抽尽存粉或用水冲洗干净。 防尘口罩 防噪声:在工艺设计中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对噪声较大的设备设置相关消音器,在噪声集中地区设置隔声操作室,实行远距离操作控制。防噪声措施主要包括:

工作说明书的编制原则有

工作说明书的编制原则有 工作说明书是企业中一种重要的规范性文件,它为组织的日常 生产活动提供了基本制度和规范,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营和提高企 业效率的重要工具。编写一份规范、全面、易操作的工作说明书,需要遵守一些编制原则,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原则。 一、明确工作内容和要求 编制工作说明书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工作内容、任务和要求。在 明确基本事项的基础上,要将工作流程图、操作步骤、经验总结 等详细阐述,以充分说明工作的全貌和细节。工作说明书编制不 应含糊其辞,应以简单明了的语言描述,既能表达出要求,又能 让使用者容易理解。 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工作说明书的编写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思想,切忌主观臆断和 随意加工。对于可能产生差异的地方,一定要深入了解和思考, 进行多方面调研论证,让说明书尽可能具有客观公正的特点。说

明书的目的是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描述事实,使使用者能够正 确理解并完成工作任务。 三、易操作、便于检索 工作说明书的内容在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应尽可能简单 明了、易于操作。尤其对于描述操作流程的章节,应详细列出每 个步骤及标准操作要求,使读者能够根据说明书中的内容执行任务,并可随时反馈有关问题。 此外,在工作说明书的编辑中还要注意便于检索和使用。对于 长篇幅的说明书,应按照合理的章节排版,以便于读者快速查找 和查询所需信息。对于重要信息可以标注在每篇章节前的目录上,以便读者能够迅速查阅相关信息。 四、注意语言表达规范、统一 工作说明书作为企业行政管理的一份正规文件,内容和语言表 达要规范。所涉及的专业术语、数字缩写、单位名称、标点符号等,应在编写细则中统一约定,避免使用者因表述不清导致理解

msds—化学品安全说明书

Msds化学品安全 MSDS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即化学品安全说明书,亦可译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或化学品安全数据说明书。是化学品生产商和进口商用来阐明化学品的理化特性(如PH值,闪点,易燃度,反应活性等)以及对使用者的健康(如致癌,致畸等)可能产生的危害的一份文件。 概述 在欧洲国家,材料安全技术/数据说明书MSDS也被称为安全技术/数据说明书SDS(Safety Data sheet)。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1014采用SDS 术语,然而美国、加拿大,澳洲以及亚洲许多国家则采用MSDS术语。 MSDS是化学品生产或销售企业按法律要求向客户提供的有关化学品特 征的一份综合性法律文件。它提供化学品的理化参数、燃爆性能、对健康的危害、安全使用贮存、泄漏处置、急救措施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十六项内容。MSDS可由生产厂家按照相关规则自行编写。但为了保证报告的准确规范性,可向专业机构申请编制。 MSDS简要说明了一种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性并提供如何安 全搬运、贮存和使用该化学品的信息。作为提供给用户的一项服务,生产企业应随化学商品向用户提供安全说明书,使用户明了化学品的有关危害,使用时能主动进行防护,起到减少职业危害和预防化学事故的作用。目前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建立并实行了MSDS制度,要求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厂家在销售、运输或出口其产品时,同时提供一份该产品的安全说明书。 MSDS的目标是迅速、广泛地将关键性的化学产品安全数据信息传递给用户,特别是面临紧急情况的人,避免他们受到化学产品的潜在危害。 MSDS 化学产品安全数据信息包括:化学产品与公司标识符;化合物信息或组成成分;正确使用或误用该化学产品时可能出现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症状及有危害物标识;紧急处理说明和医生处方;化学产品防火指导,包括产品燃点、爆炸极限值以及适用的灭火材料;为使偶然泄漏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应采取的措施;安全装卸与储存的措施;减少工人接触产品以及自我保护的装置和措施;化学产品的物理和化学属性;改变化学产品稳定性以及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条件;化学物质及其化合物的毒性信息;化学物质的生态信息,包括物质对动植物及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对该物质的处理建议;基本的运输分类信息;与该物质相关的法规的附加说明;其他信息。 获得MSDS的途径 一,厂家自己编制,通过查询化学/化工等相关公司的MSDS报告数据库获得MSDS报告 通常正规的化学/化工公司都会花费相当的精力来维持与本公司经营相关物料的MSDS数据库,原料的MSDS通常由供应商处获得,但是产品的MSDS 一般由公司自己编制。当然不是每个公司都可以自行编制msds,DuPont, Rohm and Haas, BASF等公司都维护着一个很大的MSDS数据库。另外,大家会观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管理制度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管理制度 一、引言 化学品在工业生产、农业种植、医疗健康等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化学品的性质复杂多变,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对其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是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下文将详细介绍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管理制度。 二、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的概念和重要性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是指化学品生产企业或经营单位编制的详细记录化学品信息和安全操作要求的文件。它包括了化学品的成分、性质、危险特性、安全操作方法、急救措施等内容,可用于指导用户正确、安全地处理和使用化学品。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供化学品的全面信息: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提供了化学品的全面信息,包括成分、性质、危险特性等,帮助用户全面了解化学品的性质和危险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2. 指导正确操作方法: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提供了化学品的安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储存、搬运、使用等环节的安全操作要求,可以帮助用户正确操作化学品,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 提供急救措施: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提供了化学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急救措施,如吸入、接触等急救方法,可帮助

用户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降低事故导致的人员伤害。 三、安全标签的概念和要求 安全标签是指将化学品的重要信息和警示语以标志、文字、符号等形式印制于包装容器或容器上的标记,用以提醒用户化学品的危险性和安全操作要求。 安全标签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 标志明确:安全标签上的标志、文字、符号应明确、易懂,能够准确传达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和安全操作要求。 2. 耐久、不易破损:安全标签应耐久、不易被污染、不易破损,保持其有效性。 3. 含有警示语:安全标签上应含有相应的警示语,如“易燃”、“腐蚀”等,用以提示用户化学品的危险性。 4. 显示化学品成分:安全标签上应显示化学品的主要成分,以便用户了解化学品的性质。 5. 使用正确的颜色:根据化学品的危险性,安全标签应选择适当的颜色,如红色表示易燃,黄色表示有毒等。 四、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的制度管理 为了有效管理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管理,并严格执行。以下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的制度管理流程:

吹吸式通风系统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价技术规范-安全管理网

吹吸式通风系统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吹吸式通风系统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规定了吹吸式通风系统的控制面位置、控制面风速的检测方法与评估标准。本技术规范为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提出的防护设施检测的要求提供技术保障,为吹吸式通风系统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提供技术标准,为政府部门的监督检查、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技术服务以及企业的自主检查提供技术支撑,从而确保作业场所防尘防毒局部排风设施的有效、正常运行。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及协作单位 当前我国尘肺病和职业中毒居高不下,群发性职业病危害事件时有发生,而通风是尘毒危害控制重要方法,吹吸式通风是一种重要的通风方法。因此,2014年12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提出了编制《吹吸式通风系统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的申请,经立项审查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吹吸式通风系统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纳入了2015年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 该标准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苏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浙江多谱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防尘防毒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2、编制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均提出了“用人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和应急救援设施按照规定进行维护、检修、检测,保持其正常运行”的要求。但用人单位设置什么样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是有效的,以及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检测与评估方法等在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标准中均未明确提出。 通风设施是尘毒危害防护的重要职业病防护设施,当前主要有《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 16758—2008)以及《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

煤焦油-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产品名称:煤焦油按照GB/T 16483、GB/T 17519编制修订日期:SDS编号:01 最初编制日期:版本: 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名称:煤焦油 化学品英文名:Coal tar 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推荐用途:可分馏得出各种芳香烃、烷烃、酚烃等,也可制取油毡、燃料和炭黑。 限制用途:无资料。 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 黑色粘稠液体,具有特殊臭味。遇明火、高热易燃。与强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可引起燃烧。若遇高温,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有腐蚀性。 GHS危险性类别: 第3.2类中闪点液体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1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危险类别2B。 皮肤刺激性/腐蚀性,危险类别3。 皮肤过敏性,危险类别1。 急性毒性——经口危险类别4 急性毒性——经皮危险类别5。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性说明:作用于皮肤,引起皮炎、痤疮、毛囊炎、光毒性皮炎、中毒性黑皮病、疣赘及肿瘤。可引起鼻中隔损伤。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 ✓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禁止吸烟。 ✓与氧化剂分开存放。 ✓容器和接受设备接地,连接。 ✓使用防爆电器、通风、照明等设备。 ✓只能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采取防止静电措施。 ✓戴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面罩,作业后彻底清洗。 ●事故响应: ✓如皮肤接触,立即脱掉所有被污染的衣服,用水冲洗皮肤,淋浴。 ✓接触眼睛:用水细心冲洗数分钟。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取出,取出隐形眼镜。 继续冲洗。 ✓如吸入: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处,休息,保持利于呼吸的体位,立即呼叫中毒控制中心或就医。 ✓火灾时,使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灭火。 ●安全储存: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库温不易超过37℃。 ●废弃处置: ✓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处置内装物/容器。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安全工器具管理规定A版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安全工器具管理规定(A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规范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系统安全工器具管理,保障员工在电力生产活动中的人身安全与健康,确保实现“四个安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安全工器具”是指为防止触电、灼伤、坠落、摔跌、物体打击、尘、毒等危害,保障人身安全的各种专用工具和器具。 第三条本规定明确了安全工器具的管理职责,规范了安全工器具的购置、验收、检查使用、保管存放、预防性试验、更换报废等全过程管理。 第四条公司系统从事电力生产的各级管理人员及生产一线员工均应熟悉,并应严格执行本规定。 第五条本规定适用于集团公司各发电企业的安全工器具管理,其他非电产业参照执行。 第二章职责 第六条各分支机构、区域子公司、上市公司、水电流域公司负责对所管辖单位的安全工器具管理实施监督和检查指导。 第七条各发电企业应遵照本规定,制定并实施本企业安全工器具管理制度和发放标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编制和实施购置、检验计划,按照产品说明书及《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要求,及时更换报废、过期和失效的安全工器具,督促、教育员工正确使用安全工器具,做好对安全工器具的全过程管理。 第八条各级安全监察机构是安全工器具的归口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安全工器具管理规定,并监督、检查所属单位贯彻执行。 第九条企业安全监察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安全工器具管理的监督工作,负责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核和新购置安全工器具的选型、选厂及组织验收,监督本企业安全工器具购置、

检验、培训计划的实施。 第十条各级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依据本规定对电力安全工器具全过程管理进行检查、监督。检查督促各类安全工器具的订购、配置、检验、报废计划的执行,指导开展有关安全工器具使用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对安全工器具购置、发放及使用中的违章行为有权制止、处罚直至停止其工作。 第十一条各级工会组织应将安全工器具管理纳入劳动保护监督的重要内容,及时纠正安全工器具管理中的违法、违章行为。 第十二条车间依照企业安全工器具管理规定和发放标准,根据生产岗位特点和安全防护需要,以及原有安全工器具损坏、过期、失效、报废等情况,制定、申报安全工器具订购、配置、报废计划;落实检查试验、使用保管、维护责任人;建立安全工器具管理台帐、清册等,做到帐、册、物相符;定期组织有关教育培训工作。 第十三条班组应认真贯彻执行安全工器具管理规定,按照规程和使用规则要求,合理配置、使用安全工器具,对作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部门、班组应指定专人负责所属安全工器具的全过程管理。 第十四条职工在从事电力生产工作中,必须按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电力安全工器具使用规则,正确佩戴和使用安全工器具。有权依法向本单位提出配备所需安全工器具的要求,有权对安全工器具管理中存在的违法、违章行为提出批评、检举、控告。 第三章配备 第十五条各企业必须根据本企业生产流程作业特点和安全防护要求,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安全工器具,严禁使用超过使用期限的安全工器具,严禁以货币或其他物品替代应当配备的安全工器具。 第十六条安全工器具的选择应根据各生产岗位接触有害因素的存在形式、性质、强度和安全工器具的防护性能,按照GB 11651-89《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和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等规定要求,按不同工种、不同劳动条件配备,并应满足实际工作中风险控制要求。

中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 篇一: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_gb_5004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 codefordesignofsmall-sizepowerplant gb50049-94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5年7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4〕670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9〕30号文的要求,由电力工业部负责主编,会同有关单位共同修订的国家标准《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049-94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七月一日起施行。原国家标准《小型火力发电站设计规范》

gbj49-83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电力工业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五日 1总则 1.0.1为了在小型火力发电厂(以下简称发电厂)设计中,贯彻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政策,优先实行热电联产,讲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节约能源,节省工程投资,节约原材料,缩短建设周期;因地制宜地利用煤炭资源,实行综合利用,节约用地、用水,保护环境,执行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等现行的国家标准的规定,做到符合国情、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行安全可靠,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压力参数为次中压、中压、次高压、单台锅炉额定蒸发量20~130t/h、供热式汽轮机功率1.5~12mw、凝汽式汽轮机功率3~25mw的新建或扩建的燃煤发电厂设计。1.0.3确定发电厂的类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0.3.1根据城镇地区热力规划,热电负荷的现状和发展,热力负荷的特性和大小,在经济合理的供热范围内,应建设供热式发电厂。 1.0.3.2根据城镇地区电力规划,在煤炭资源丰富而交

防火与防爆安全管理制度

防火与防爆安全管理制度 防火与防爆安全治理制度1 1.目的: 科学预防和正确处置粉尘火灾爆炸事故。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工厂)粉尘车间(岗位)。 3.主要引用标准: 《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 15577-20xx)《铝镁粉加工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 17269-20xx) 4.职责和权限: 4.1公司(工厂)主要负责人负责依标准要求设置粉尘作业场所,保证本制度规定的安全投入,以及组织粉尘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救援,并向政府部门照实报告事故。 4.2.公司(工厂)安全主任负责编写、监视本制度的落实,指导粉尘车间(工厂)火灾爆炸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4.3车间主任(班组长)负责落实本制度中相关的事故预防措施,准时处置粉尘火灾爆炸事故。 4.4设备治理部门负责依本制度规定和引用的相关标准,正确安装粉

尘车间设备,敷设电气线路等,对相关安全设施准时检修,对规定的相关检测工程实施检测。 4.5粉尘作业岗位人员应遵守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准时保养粉尘设施设备,检查本岗位消防器材和安全标志,保证应急通道的畅通;报告事故隐患。 5.粉尘火灾爆炸事故的预防: 5.1粉尘车间(岗位)应与其他建筑保持安全距离。铝镁合金粉尘车间(岗位)应与其他车间保持10m以上的安全距离,且不得设置在多层厂房中。粉尘车间门窗框架应为金属材料制作,安全门应向外开启。应急疏散、救援通道应爱护畅通。 5.2粉尘车间应当配备灭火器材。铝镁合金粉尘车间的灭火器材不行选用干粉灭火器,水剂型和泡沫型灭火器。车间消防器材、安全标志应由岗位作业人员定期检查、维护,实施定置治理; 5.3粉尘车间(岗位)应选用防爆型的电气设备、电气开关,导线敷设应选用镀锌管或水煤气管,到达整体防爆要求。除尘器应符合防静电安全要求。除尘设施应有阻爆、隔爆、泄爆装置。除尘管道不应有降尘现象。有特别现象,作业人员应当停顿作业,准时报告设备治理部门处理。 5.4粉尘作业人员应由安全主任组织特地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5.5粉尘作业人员应穿棉质工作服,不得穿化纤材料制作的工作服。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

为使我国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格式和内容尽可能与国际标准一致,以尽快适应国际贸易、技术和经济交流的需要,本标准等效采用ISO 11014—1:1994《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本标准与ISO11014—1:1994的主要区别:①增加了附录B和附录C;②增加"引用标准"一章。 本标准依据国际ISO 11014—1标准对GB 16483—1996进行修订时,保留了GB 16483—1996中实践证明适合我国国情又不影响国际标准内容的条款,将燃烧爆炸危险特性和毒性及健康危害做了适当调整,对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做了必要的补充。 本版本标准与GB 16483—1996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为与ISO 11014国际标准一致,重新确定本标准的名称。 —将原八大项内容调整并增加为十六大项。 —将健康危害调至在新设置的"危险性概述"项目中。 —将燃烧爆炸危险特性内设置的小项"危险特性"调至在新设置的"消防措施"项目中。 —将燃烧爆炸危险特性内设置的小项"闪点、引燃温度、爆炸上限、爆炸下限"调至在"理化特性"项目中。 —将包装与运输合并为"运输信息"一项,并将包装设置在运输信息的分项中;同时增设如下条款: 1.危险性概述; 2.消防措施; 3.毒理学资料; 4.生态学资料;

5.法规信息; 6.其他信息。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和附录C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 16483—1996。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贸易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化工部职业安全卫生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海峰、李雪华、李运才、张启波。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团体对某技术委员会所建立的项目感兴趣,均有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 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需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国际标准ISO 11014—1由技术委员会ISO/TC47化学组编制。 ISO 11014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内容和条款次序; 第二部分:样例。 其中附录A对ISO 11014进行了详细描述。 引言

《火力发电厂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HJ/T XX.1—XX.3 火力发电厂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监测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Monitoring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Power Plant Capital Construction project for Check and Accept of Completed Project 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3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规定》,确保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根据火力发电厂的特点,制定本验收监测技术规范。 本技术规范由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技术规范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起草。 本技术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火力发电厂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监测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火力发电厂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执行标准选择、监测点位布设、采样、分析方法、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编制监测方案及监测报告等的技术要求。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燃煤发电锅炉;各种容量的煤粉发电锅炉;燃油发电锅炉;各种容量的燃汽轮机组的发电厂及采用其他燃料的发电锅炉和热电联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 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计、建设项目竣工后的日常监督管理性监测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技术规范引用而构成本技术规程的条文。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HJ/T48 《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 GB 5468 《锅炉烟尘测试方法》; GB 13223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3271 《锅炉大气污染物标准》; GB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HJ/T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