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引导学生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来分析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来多角度分析变法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的良好习惯;

②通过分组讨论与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③通过情景创设与材料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②改革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是一场与保守势力斗智斗勇的较量。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与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分组讨论角色扮演

【教学手段】以《导学案》为主,辅之以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

【重要概念】

1、为田开阡陌封疆

“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为“阡”,横着为“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为田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界限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同时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按照各人所占有土地多少来平均负担。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二十等爵制

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它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采取一项措施,同时也是调整当时社会关系的途径之一。是商鞅变法史开始产生,经过发展完善到秦朝时最后确立。军功是赐爵的根本条件,对象是军官和士兵,条件是斩敌多

少。这一制度的推行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对秦战胜六国起着重要作用。

秦朝军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级,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3、连坐法

商鞅变法过程中,为了巩固君主统治,颁布连坐法。这是在户籍制的基础上实行的。法家认为,要使君主政权达到“至治”,必须使得最亲密的夫妻和朋友,也不能互相包庇,而要向政府检举揭发,使得任何“恶”“非”都不能隐匿。实行连坐法的目的,就是要使得人民互相保证,互相监视,互相揭发,一人有罪,五人连坐。

【主干知识】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成长历程:商鞅本名公孙鞅,又名卫鞅,出生贵族家庭,热衷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涉政坛:卫鞅最初投身魏国,为丞相公孙痤赏识,被推荐给魏王,可魏王没理睬。

3.大展身手

(1)前提条件:

a.秦孝公求贤若渴,到处招揽人才。

b.商鞅提出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提出改革变法,富国强兵的建议,得到秦孝公同意。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2) 表现: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

(3)结果:变法功勋卓著,商鞅因此被晋爵赐封。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2.措施

(1)废井田、开阡陌

a.内容: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b.作用: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a.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粮食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徭役。

b.限制商业生产,凡是从事工商业而陷入贫穷的要受到惩罚。

(3)统一度量衡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的: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保证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取得优势。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A.内容:

a.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中选用。按照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

b.禁止私斗,违者视情节轻重处于不同的刑罚。

B.作用: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

(2) 废除世卿世禄制

a.目的: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b.内容:贵族没有立军功者,要剥夺其贵族身份

(3)建立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A.目的:为了强化统治

B.内容:

a.户籍制:居民要登记户籍,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各家相互纠察,奖励告密。

b.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德举报,否则要受到同样惩罚。

(4) 推行县制

A.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B.内容:废除分封制,分全国为31县。有国君直接委派县令管理。

(5)燔诗书而明法令,制订秦律

a.烧毁宣扬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诗书。

b.用法律形式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来。

(6) 推行小家庭政策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凡是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课堂探究学习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全传》等书籍封面图片、《大秦帝国》电视剧照,以渲染课堂气氛。【老师旁白】恩施是革命老区,同学们对革命应该并不陌生。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改革不是革命却胜似革命。因为从斗争的惨烈程度看,它一样血雨腥风,人头落地;从斗争的社会效果看,它一样鼎故革新,改天换地。它是谁?它就是商鞅变法。

一、情景体验

表演商鞅舌战群臣的场景。

注意: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条件;

②基本人物为:商鞅、代表旧势力的大臣、秦孝公;

③语言符合人物身份;

④上朝与退朝要注意基本的君臣之礼。

二、预习检测

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D )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人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2.下列关于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

B.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商鞅是中国推行县制的第一人

D.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进行委派

3.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B )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发展农业生产

4. 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B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禁止弃农经商

5.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最深远影响的是( A )

A.废井田,开阡陌

B.实行县制

C.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

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阅读第一个子目的相关内容及下列材料并结合时代条件,回答问题。

材料一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君书·更法》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商鞅为什么能发展成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1)原因:【提示可从家庭因素、个人因素与时代条件三个角度思考】

A.家庭因素:出生贵族家庭,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B.个人因素:勤奋好学,博学多才;抱负远大,从政愿望强烈;

行事果断,敢想敢干;不畏权贵,有勇有谋。

C.时代条件:生活在一个变革时代,改革变法需要人才。

(2)认识:【提示可从主观与客观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角度思考】

A.从主观谈:个人成功靠个人努力,个人努力程度决定了个人成功程度。

B.从客观谈:个人成功离不开时代条件,时事造英雄,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

C.从两者关系谈:个人的努力、理想抱负要与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相结合。

合作探究2、阅读【学思之窗】,结合当时时代条件思考秦孝公为什么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

(1)帝王之道、称霸之道含义:帝王之道指实行仁政、德治,做圣君明主。

称霸之道指通过改革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争雄称霸。(2)时代条件:新旧社会更替,兼并战争不断。

(3)秦孝公的想法:秦孝公认清社会形势,顺应时代要求,要实现强国梦,做一代霸主。(4)原因:称霸之道符合时代要求,能满足秦孝公称霸的野心。

合作探究4、结合上面表格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1) 从改革措施分析,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及社会习俗等。特点之一措施全面。(2 从改革程度分析,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特点之二改革彻底。

(3)从改革影响看分析,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为秦统一奠定物资基础,建立县制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政治基础。郡县制、重农抑商政策、连坐法等一直影响到后世。特点之三影响深远。

四、小结

商鞅变法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采用改革变法手段,运用法律形式废除旧制度,确立新制度,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的目的。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而且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商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五、课堂检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战国策·秦策》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属于高中历史选修部分,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本课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具备一定的历史解释和理性思维能力。 2.教学创新:本课教学设计紧紧围绕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将唯物史观的渗透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并在新课教学一开始就帮助学生搭建起准确的时空框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搜集史料、辨析史料、运用史料,并通过师生对史料的共同研读,在分析的过程中形成对本课内容的客观认识和评判。另外,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要充满人文情怀,关注历史和现实问题。 二、课程分析 1.课标要求: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教学目标——从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出发: (1)唯物史观:向学生渗透用唯物史观评价改革的一般原则,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2)时空观念:通过地图等史料搭建起本课内容所在的时空框架,让学生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相关史料进行辨析,培养学生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的态度与方法。 (4)历史解释: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论从史出和理性分析历史事物的态度与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不同历史人物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体会每一种评价背后透露出的不同的家国、人文情怀。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2)确立依据:课标、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3)突破方法:史料研读、合作学习、讲授法 三、教法学法 1.生:史料研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2.师:讲授、阅读指导、启发式教学 四、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唯物史观评价改革的一般原则 *新课学习 (一)千古毁誉 史料研读:不同历史人物对商鞅及其变法的不同评价(司马迁、王安石、朱熹、毛泽东) (二)穿越时空 1.秦国历史简介 2.商鞅其人简介 (三)强秦奇计 环节一——教师介绍商鞅变法的相关史料:

第2课商鞅变法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模块1、2、3中已经学习过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些对理解本课内容有一定帮助。 ★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掌握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意识(质疑——释疑),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教学方法:角色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整合式教学法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欣赏视频《商鞅变法》,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新课 一、七嘴八舌话商鞅 1、成长历程:突出社会时代大潮。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主观条件) 3、投奔秦国主持变法(客观条件) 说明时势造英雄,变法是历史的必然。 体验学生配音小品过渡到下一目的学习。 二、角色体验理内容(突出重点) 角色1:假如你是商鞅,如何利用当时秦国的有利条件进行改革变法? 角色2:假如你是秦国的国民,你有什么疑难问题需要解决?

学法指导: 1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2 学习小组之间合作探究商鞅变法措施的特点 多媒体出示: 商鞅变法措施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1)措施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旧势力 (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课堂检测悟真谛(落实三维目标) 一、选择题二材料题(略) 三、学习了商鞅变法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迪和感悟? 多媒体出示 A 、商鞅:勤奋好学取信于民有威信、坚决果断大无畏精神社会责任感顺应潮流。B、改革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曲折性;进步性;局限性。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以减少改革的阻力。C、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D、……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学案 背景介绍; 上课流程 欣赏视频《商鞅变法》,整体感知商鞅变法的时代特征 新课分四个环节 一、七嘴八舌话商鞅 结合书的第一目: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分析教材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商鞅,可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及商鞅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必修模块1、2、3来谈。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体验学生配音小品过渡到下一目的学习。 二、角色体验理内容(突出重点)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高二历史试卷与试题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自主知识梳理 课时同步测评 二、单项选择题: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变法的宗旨是“ 富国强兵”。[每空3分]1. 商鞅变法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内容涉及 经济、 政治、 军事 、 文化 、 习俗等多个领域。[每空3分]2. 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除 井田制 ,承认 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在军事上,废除“ 世卿世禄制 ”, 建立 二十等爵制 ,奖励军功;在政治上,废除 分封制 ,普遍推行 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每空3分] 3.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4分]-----正确答案(C) 1.墨家思想 A 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兵家思想 D 商鞅变法的首要措施是[4分]-----正确答案(A) 2.富国之举 A 强兵之举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文化思想专制 D 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4分]-----正确答案(A) 3.春秋时期 A 战国时期 B 秦朝 C 汉朝 D 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4分]-----正确答案(B) 4.重农抑商A 奖励军功B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C 制定连坐法D 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4分]-----正确答案(A) 5.废井田,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A 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B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C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 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4分]-----正确答案(C) 6. 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A 都废除了奴隶制度而确立了封建制度 B 都壮大了本国进行争霸斗争的实力 C 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 D 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4分]-----正确答案(C) 7.发展农业生产 A 限制商业活动 B 增强秦国国力 C 废除旧贵族特权 D 中国古代最早提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是[4分]-----正确答案(D) 8.魏文王 A 李悝 B 吴起 C 商鞅D

人民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word学案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班级 姓名 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代背景: 请结合材料,并依据教材内容,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方面思考春秋战国是个怎样的时代?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当时学派很多,主要有十个学派:儒家、 到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和为十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2、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请举例说明。 3、秦国存在机遇和挑战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4、商鞅变法的目的: 性质: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仔细阅读相关的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材料分别反应了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各对秦国的崛起起到什么作用?并完成表格。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材料四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臵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设计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通过本节课学习,引导孩子们理清商鞅变法的原因(背景)、内容、结果和历史作用 2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南门徙木”的原因,通过分析“商鞅虽死,秦法未亡”的原因,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相关视频导入本节课 2 以教材为主线,帮助分析变法原因、措施和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感知商鞅变法的艰辛进程,体会商鞅变法坚韧不拔的精神 2 商鞅变法塑造了秦人“勇于外(公)战,而怯于内(私)战”的精神,这也是以后几千年中华民族不屈服外来侵略精神的源头! 学情分析 武屯镇是商鞅变法的始发地,我们武屯高中近几年生源基础薄弱,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融入课堂,本节课将使用传统的直观教学法-------即变法原因、变法内容、变法效果三部分,同时剪辑了相关的视频,既活跃课堂氛围,又让孩子们能直观领会商鞅变法的效果!从而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特别是军事与经济部分 难点:1 南门徙木的作用 2 为什么说商鞅虽死,但秦法未亡? 教学过程:基本教学过程分四步 第一步:课前准备,预习教材 通过视频导入本节课,在直观感知秦军强大威力中,激发孩子们在教材和本节课中去探寻秦军强大的缘由。 第二步:教学过程 一变法前夕 1 变法背景 1)国内因素 ①经济上: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农业经济落后 ②文化上:秦国社会风气十分落后,民风彪悍,诸子百家中竟没有一个秦国人 ③政治上:由于秦国经济、文化落后,在战国七雄会盟过程中,往往不被重视,刚刚即位的秦孝公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发布《求贤令》,决心变法图强! (让同学们明白,秦商鞅变法与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大的国际背景密切相关) 2)时代因素 ①思想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宣扬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就有法家变法强国的思想 ②政治上: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打败别的诸侯国,纷纷走上变法图强的道路,魏文侯率先变法强国,拉开了各诸侯国变法自强的序幕-----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习题精选三十六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习题精 选三十六 第1题【单选题】 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但处于震区的如图所示工程虽然建于2000多年前,却没有损毁和垮塌,令人惊叹。该工程是( ) A、葛洲坝 B、三峡大坝 C、都江堰 D、灵渠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中的这段话是讲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夏令营的老师带领同学们再现了西周时期成千上万奴隶在一起耕作和战国时期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生产的场景,这种耕作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兴盛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劳动力的增加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有诗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这是对谁的称赞( ) A、李白 B、李冰 C、李商隐 D、李清照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汨汨清流。”这是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经对都江堰的赞美。下列有关都江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组织发动民众修建的 B、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起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C、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设计科学 D、都江堰修建在咸阳附近,灌溉关中平原的农田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填空题1、公元前1300年,商王(______)将都城迁到殷,所以商朝也叫(______)。2、在打败蚩尤后,(______)和(______)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3、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______)和(______)。4、春秋的首位霸主是(______),他打出(______)的口号,借以号召其他诸侯。5、战国时期是我国(______)社会的形成时期,(______)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

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引导学生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来分析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来多角度分析变法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的良好习惯; ②通过分组讨论与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③通过情景创设与材料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②改革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是一场与保守势力斗智斗勇的较量。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与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分组讨论角色扮演 【教学手段】以《导学案》为主,辅之以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 【重要概念】 1、为田开阡陌封疆 “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为“阡”,横着为“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为田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界限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同时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按照各人所占有土地多少来平均负担。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二十等爵制 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它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采取一项措施,同时也是调整当时社会关系的途径之一。是商鞅变法史开始产生,经过发展完善到秦朝时最后确立。军功是赐爵的根本条件,对象是军官和士兵,条件是斩敌多

少。这一制度的推行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对秦战胜六国起着重要作用。 秦朝军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级,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3、连坐法 商鞅变法过程中,为了巩固君主统治,颁布连坐法。这是在户籍制的基础上实行的。法家认为,要使君主政权达到“至治”,必须使得最亲密的夫妻和朋友,也不能互相包庇,而要向政府检举揭发,使得任何“恶”“非”都不能隐匿。实行连坐法的目的,就是要使得人民互相保证,互相监视,互相揭发,一人有罪,五人连坐。 【主干知识】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成长历程:商鞅本名公孙鞅,又名卫鞅,出生贵族家庭,热衷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涉政坛:卫鞅最初投身魏国,为丞相公孙痤赏识,被推荐给魏王,可魏王没理睬。 3.大展身手 (1)前提条件: a.秦孝公求贤若渴,到处招揽人才。 b.商鞅提出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提出改革变法,富国强兵的建议,得到秦孝公同意。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2) 表现: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 (3)结果:变法功勋卓著,商鞅因此被晋爵赐封。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2.措施 (1)废井田、开阡陌 a.内容: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b.作用: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a.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粮食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徭役。 b.限制商业生产,凡是从事工商业而陷入贫穷的要受到惩罚。 (3)统一度量衡

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同步练习

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一、单项选择题 1、《诗经》云:“千耦其耘。”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土地私有制确立 B. 铁犁牛耕的运用 C. 赋税制的改革 D. 重农抑商政策 2、战国时期法家先贤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等相继在各国变法,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使平民 通过开垦荒地、获得军功等渠道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这说明变法( ) A. 废除了周朝的等级制度 B.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提升了平民的社会地位 D. 适应了依法治国的需要 3、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賦役的 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 A.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 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 C. 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 D.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有史学家将春秋战国时期视作中国的“化成时代”,意为经此时期古代制度、文化等基本定型。下列史 实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②分封制逐渐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 ③逐渐由贵族政治过渡为官僚政治④诸子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周初分封,临近内陆的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以“尊尊而亲亲”为治国理念;靠近海滨的齐国是姜太公的 封地,以“举贤而尚功”为治国理念。鲁国渐渐衰落,但齐国国势却日盛。这反映出,齐国崛起得益于() A. 注重事功的观念 B. 工商皆本的思想 C. 开拓进取的精神 D. 贵族特权的废除 6、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举措被称为“户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练习作业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课时练习作业(四) (建议用时:3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据《吴子·料敌》记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而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解析】材料中的信息主要反映出商鞅变法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而商鞅变法中“按军功授爵赐田”直接损害了贵族的利益,故选D项。 【答案】 D 3.“世代高官今不再,厚禄被削特权消。二十级爵靠军功,唯军为荣民尚武。”诗中所描写的措施对秦国的影响有 ( ) 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③使得兵源得到可靠保证④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根据诗句可知该措施是军功爵制度,与农业无关,故④错误。 【答案】 A 4.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解析】C、D两项说法存在绝对化,故排除;商鞅这种轻罪重刑只是一种法律原则或者理念,与法律制度健全与否没有关系,故排除A项;注意理解韩非对这一原则的评价,即轻罪重刑可以使人民安于被统治,不会发生动乱,很明显是一种对人民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所以答案为B项。 【答案】 B 5.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 B.③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实行的是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及焚烧诗书等政策,故①③符合题意。 【答案】 C 6.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 ①顺应历史潮流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①是主要原因,②③是措施的可行性因素,④是理论基础。 【答案】 A [能力提升练] 7.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商君书·境内》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

【原创精品】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一单元第2课商鞅变法

【原创精品】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 一单元第2课商鞅变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鞅到秦国时,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见到了孝公。开始两次,商鞅向孝公讲述学尧舜等帝王之道,孝公听得直打磕睡。商鞅走后,孝公对景监生气地说:“你的客人大言迂腐,怎能用他呢?”景监责备商鞅,商鞅要求再见孝公。这一次商鞅向孝公讲了称霸之道。孝公听了很满意,又要求见商鞅。孝公对商鞅讲述的富国强兵之道听得津津有味,不自觉地移动双膝凑近商鞅,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烦。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孝公对尧舜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给秦孝公提出的建议。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分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一4-分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共同涉及的问题。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考点阐讲】 1、关于春秋战争时期的战争: (1)实质:奴隶主之间掠夺和兼并战争。 (2)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为急需土地、人口和对其他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3)影响: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积极意义:第一,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第二,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第三,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直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第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第五,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总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它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制度的产生,民族融合加强等创造了条件。 (4)“春秋无义战”并不能概括此时期战争的实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 (1)改革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 (2)主要的改革运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3)改革的内容: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战国时期的改革,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4)效果: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因此,战国初期变法运动实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3、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观点,学习商鞅变法。 从变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或者说从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是社会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注意新兴地主阶级产生的三个途径和政治经济要求。抓住“破”和“立”两根线索,分析、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一是“破”,即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井田和摧残奴隶制的上层建筑——世卿世禄制度。这是变法的两上要害问题。二是“立”,即维护、巩固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既得利益和权利。 从变法内容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是废除奴隶制,建立封建制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商鞅顺应了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2)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一系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3)秦孝当信任、重用商鞅;(4)商鞅有能力,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4、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商鞅变法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商鞅变法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时期,无论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随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和私有制的确立,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获得政治权利,各国为了实现国强民富,相继进行变法。当时的秦国地处西部边陲,政治经济制度相对落后,给其发展造成极大的制约。秦国统治者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献公开始就着手改革。大规模的封建改革是在秦孝公统治时期(前361一前338)实现的,而这场改革是秦孝公依靠商鞅进行变法来完成的,故习惯上称之为“商鞅变法”。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对促进秦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变革时代] 本目主要讲述两个问题: 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在经济方面,从公元前475年(秦厉公二年)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产力有相当的发展,铁工具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迅速发展,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生产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历史在前进。从政治上看,在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奴隶社会已经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原地区初步确立起来,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一些重要的诸侯国内掌握了政权。这些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后,在各诸侯国内都先后不同程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并建立了封建国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魏、楚、赵等国,这些国家经过改革迅速强大起来,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 二是在思想领域的变革。社会大变革引起了思想领域里的空前活跃。自春秋末年以来,在思想文化界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出现较早,战国初期又正式出现了法家学派,除此之外,道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都在战国时期各自形成为独立的学派,他们利用各种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成为商鞅变法的思想先导。 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是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的前奏。在那风云激变的时代,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各诸侯国内部新旧贵族的斗争直接推动着各国不断前进,不甘落后的秦国必然要奋起直追其他诸侯国,这就是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本目讲述了两个问题: 第一,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改革。春秋时期,秦国在各诸侯国中处于劣势地位,到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虽有所发展,但和东方各诸侯国相比还是落后的。秦国的统治者认识到本国的不足,力图改革,但在旧势力的阻碍下收效甚微。直到公元前384年,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秦献公即位,秦国改革时代才真正到来。秦献公曾经有过三十年流离在外的磨炼,目睹东方诸国改革所带来的富强,也深悟本国的旧制度在很多方面都与中原各国的封建制发展不适应,必须对奴隶社会的旧制度进行彻底改革才能使封建制确立下来,才能改变秦国多年积弱的局面。即位后的秦献公立刻与革新派联手,推行新政,为秦国带来新精神、新气象。主要改革措施是:废除人殉的恶习;迁国都;发展商业等。秦献公之后,秦国进行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

单元学习总结 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1.相同点 (1)目的上:都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在分裂割据中谋求发展。 (2)内容上:都有促进经济发展、等级划分、政权机构的规定,也涉及到风俗变革。 (3)特点上:都重视“法治”,削弱了旧贵族势力。

(4)影响上: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与进步。 2.不同点 (1)目的不同: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城邦秩序;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 (2)内容不同: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加强对人民的严格控制。 (3)特点不同:梭伦厉行“法治”是为民主政治的需要;商鞅变法是为君主专制的需要。 (4)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促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 (5)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缓解统治危机的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例题】(2013·福建文综·41A)(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审题思路] 审题意:第(1)问,指出商鞅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要依据材料一,总结材料的含义,做到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来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事商贾”即做商人,即要考生回答,普通人做商人,对于国家的危害。 抓关键:由“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可知重农,由“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可知抑商。由此可知,其主要指导思想为重农抑商。第(2)问由材料中“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即可得出答案。 扣知识:第(1)问,联系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政策,其思想为重视农业的发展,

高三历史教案: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高三历史教案: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⑴课前导学 [课程规范] 了解商鞅变法的详细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____________,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不受__________重用。 3.弃魏投秦:__________爱才如命,商鞅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得到重用。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为田开阡陌封疆”,破除井田管理办法,以法律形式承认____________,允许____________。 2.重农抑商,奖励______。 3.统一________。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标:实现富国强兵,争取____________的主动,获得优势。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____________制。 (2)破除“______________”,鼓舞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紧密的户籍管理办法,制定________。 (4)普遍推行______。由______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______》,制订了秦律。 (6)在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进行改革,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⑵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的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 ) A.齐国B.魏国C.秦国D.赵国 2.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实现抱负,其原因不包括( ) A.出身贵族家庭B.在魏国不受重用 C.秦孝公爱才如命D.商鞅本人才能突出 知识点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3.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 ①新兴地主阶级②自耕农阶级③奴隶主阶级④商人阶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4.下图为秦国在商鞅变法中统一的商鞅铜方升,这与变法中哪一措施有关(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 C.统一度量衡D.改革社会风俗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课程标准] 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战国初期,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下达《__________》,广纳贤士。 3.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作用 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1)商鞅设立了__________制度,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新法把官爵与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新法还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2)商鞅在奖励军功的同时,也严肃军纪。 (3)建立什伍组织。什伍组织中的成员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什伍组织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________得到保证。 2.经济:废除井田(变法核心),奖励耕织。 (1)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______________,允许自由买卖土地。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2)______________,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3)在秦国范围内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在经济领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3.政治: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1)县制取代了西周分封制下的________________,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员,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 (2)为加强管理和控制,切实有效地行使政府权力,推行了______________制度。 (3)商鞅还规定______________,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 4.思想文化:为加强思想文化统治,商鞅采取了________________的措施。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1.变法不但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2.变法后的秦国取得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 3.这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进了当时秦国的发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商鞅变法的结果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最终被五马分尸、车裂而死。但是新法并未被废除,因为它。 知识点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下图为毛泽东中学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南门徙木”的故事主要说明了( )

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商鞅的成长历程;初涉政坛;秦国政坛上的主角;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2)理解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 (3)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商鞅在秦国从政的史实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目的、经济措施、作用的学习,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措施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 (2)“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商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商鞅“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国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用历代名人、学者对商鞅的评价来导入本课的学习:

☆《战国策·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东汉史学家班固说:“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又说商鞅是“衰周之凶人”(《汉书·叙传上》)。 ☆唐朝诗人杜甫:“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述古三首》)。 ☆贾谊《陈政事疏》说商鞅“遗礼义,弃仁恩”,放弃思想文化的建树而专力于军事政治的进取,竟然导致“秦俗日败”,社会风习颓坏,世情浇薄。家族间的亲情纽带也为实际的利益追求所斩断。 ☆北宋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以他的变法,开秦扫天下的先声。”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经批评:“他(商鞅)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朱子语类》卷五六)就是说,只是片面追求国家“富强”,而放弃了执政者首先应当致力于文化建设的基本责任。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方会琴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方会琴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商鞅的成长历程;初涉政坛;秦国政坛上的主角;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2)理解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 (3)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商鞅在秦国从政的史实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目的、经济措施、作用的学习,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措施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 (2)“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商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商鞅“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一定学过“作法自毙”这个成语,知道它的历史典故吗?知道它和历史上的谁有关吗?(同学们思考回答)商鞅,对和商鞅有关,视频展示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历史上作法自毙的枭雄------商鞅和他的变法。 一、作法自毙的枭雄------商鞅 探究一:变法之前的商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同学分组讨论) 归纳:分为商鞅其人;初涉政坛,怀才不遇;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1、商鞅其人:原名公孙鞅,又称卫鞅 商鞅从小喜好刑名之学,后来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受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很大。商鞅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有个人的因素、家庭因素,此外,还受社会时代大潮的影响。 (1)个人因素:出生于贵族家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鞅少好刑名之学,推崇李悝学说,是李悝的学生) (2)时代影响:士人热衷于游说诸侯,建功立业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投身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未受魏惠王重用 3、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秦孝公求贤,商鞅投奔秦国,建议改革变法,富国强兵。 探究二:阅读“学习之窗”:想想看,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 二、富国强兵的商鞅变法 探究三: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总结并制定表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