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及其特点收藏

一、计算机的概念:

是一种能迅速而高效的自动完成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它能按照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存储。

二、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

1、诞生:1946年,美国为计算弹道轨迹而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台计算机。

2、发展:

阶段时间逻辑器件应用范围

第一代1946——1958 真空电子管科学计算、军事研究

第二代1959——1964 晶体管数据处理、事物处理

第三代1965——1970 集成电路包括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

第四代1971——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到了各个领域

三、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1、数值计算:弹道轨迹、天气预报、高能物理等等

2、信息管理:企业管理、物资管理、电算化等

3、过程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卫星飞行方向控制

4、辅助工程:CAD、CAM、CA T、CAI等

四、计算机分类:

1、按规模分:巨、中、小、微

2、按用途分:专用机、通用机

五、微型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1、字长:知己算计能够直接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单位为位(BIT)

2、主频:指计算机主时钟在一秒钟内发出的脉冲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3、内存容量:是标志计算机处理信息能力强弱的一向技术指标。单位为字节(BYTE)。8BIT=1BYTE 1024B=1KB 1024KB=1MB

4、外存容量:一般指软盘、硬盘、光盘。

六、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存储功能强、具有逻辑判断能力和自动运行能力。

计算机中的数的表示收藏

计算机能够处理数值、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同学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作为电子设备的计算机能处理那么多复杂的信息呢?实际上,当把这些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形式就能进行处理。目前计算机中所有的信息都用“0”和“1”两个数字符号组合的二进制数来表示。

数值、图形、文字等各种形式的信息,需要计算机加工处理时,首先必须按一定的法则转换成二进制数。

然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数是十进制数,它的特征是:

(1)有10个数字:0、1、2、3、4、5、6、7、8、9。

(2)运算时逢十进一。

(3)每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其值的大小是不同的。

数位:个十百千万……

数值:100 101 102 103 104 ……

二进制数的特征是:

(1)有2个数字:0,1。

(2)运算时逢二进一。

(3)每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其值以2的倍数递增。即20,21,22,23,24,……

用二进制数表示一个数值时,位数比较长,不便书写和记忆。由于又有下面的关系:23=8及24=16,所以人们常用八进制数或十六进制数来表示二进制数。

八进制数的特征:

(1)有八个数字:0,1,2,3,4,5,6,7。

(2)运算时逢八进一。

(1)有十六个数字:0,1,2,3,4,5,6,7,8,9,A,B,C,D,E,F。

(2)运算时逢十六进一。

在十六进制中,分别用A、B、C、D、E和F来表示十进制数的10、11、12、13、14和15。

由此可得出: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与十六进制的特征对照表如表2-2所示。

表2-2 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与十六进制的特征对照表

ASCII 码收藏

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的方式计数,那么它为什么又能识别十进制数和各种字符、图形呢?其实,不论是数值数据还是文字、图形等,在计算机内部都采用了一种编码标准。通过编码标准可以把它转换成二进制数来进行处理,计算机将这些信息处理完毕再转换成可视的信息显示出来。常用的字符代码是ASCII码,它原来是美国的国家标准,1967年被定为国际标准。

ASCII码由8位二进制数组成,其中最高位为较验位,用于传输过程检验数据正确性。其余7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字符,共有128种组合。如回车的ASCII码为0001101(13),空格的ASCII码为0100000(32),“0”的ASCII 码为0110000(48),“A”的ASCII码为1000001(65),“a”的ASCII码为1100001(97)。

中央处理器和存储器收藏

1.中央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简称为CPU),一般是由控制器和运算器两个部件构成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控制器负责指挥和控制其它各个部件协同工作。运算器是计算机的执行机构,它负责对数据进行各种运算。现在流行的CPU主要有Intel、AMD、Cyrix等商标的产品,图2-17为他们生产出来可供选择的一些型号的CPU。图2-17 Intel、AMD、Cyrix等品牌的部分CPU型号

通常我们所说的奔腾、P6、奔腾Ⅲ、奔腾Ⅳ等,都是指CPU的型号,如图2-18所示。CPU型号决定计算机的型号和性能。

图2-18 奔腾系列CPU的部分型号

CPU的工作频率(又称主频)是计算机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主频以数字表示,如奔腾Ⅳ1.7G表示主频为1.7 GHz。CPU的主频越高运算速度就越快。目前,主频为1.7 GHz以上的CPU已问世了。CPU的插法有多种,图2-19为其中的一种。

图2-19 CPU的一种插法

2.内存储器

计算机通过什么来保存计算机当前工作所需的程序和数据呢?就是内存,也称为“主存储器”。它安装在计算机的主板上。

内存分为随机存储器(简称RAM)和只读存储器(简称ROM),通常我们说的内存或内存条是指RAM,各种常见内存条如图2-20所示。

图2-20 各种常见的内存条

随机存储器中的数据可以由用户进行修改。关闭计算机电源,随机存储器中存储的数据将全部消失,类似于写在黑板上的字,可写可擦。我们平常所说的内存容量就是随机存储器的容量。只读存储器中存储的数据由计算机生产厂家写入,只能读取而不能修改,断电后保存在只读存储器内的数据不会消失。

在计算机的内存容量单位里,1个二进制的位是bit,8个二进制位称为一个字节B(Byte)。字节是计量内存容量的基本单位,其它的单位还有KB,MB,GB,TB,它们的转换公式如下:

字节1 B=8 bit

千字节1 KB =1024 B

兆字节1 MB =1024 KB=1024×1024 B

吉字节1 GB =1024 MB=1024×1024 KB

太字节1 TB =1024 GB=1024×1024 MB

内存的容量直接影响计算机的性能,PC系列机的内存容量由早期的640KB发展到1MB、4MB、8MB、16MB、32MB、64MB、128MB和256MB,有的甚至超过1GB。

二进制及十、八、十六进制数收藏

1. 十进制数

⑴有十个不同的数字:0、1、2、3、4、5、6、7、8、9;

⑵逢十进一的进位法,10是十进制数的基数(进制中所用不同数字的个数)。

(1993)10=1×103+9×102+9×101+3×100(每位上的系数只在0—9中取用)

2. 二进制数

二进制数的两个主要特点:

⑴有两个不同的数字:0、1;

⑵逢二进一的进位法,2是二进制数的基数。

(1011)2=1×23+0×22+1×21+1×20(每位上的系数只在0、1中取用)

3. 八进制数

八进制数的两个主要特点:

⑴采用八个不同的数字:0、1、2、3、4、5、6、7;

⑵逢八进一的进位法,8是八进制数的基数。

(1725)8=1×83+7×82+2×81+5×80(每位上的系数只在0—7中取用)

4. 十六进制

十六进制数的两个主要特点:

⑴有十六个不同的数字:0、1、2、3、4、5、6、7、8、9、A、B、C、D、E、F(其中后六个数字符号其值对应于十进制的10,11,12,13,14,15;也有选用S,T,U,V,W,X的记法);

⑵逢十六进一的进位法,16是十六进制数的基数。

(B56E)16=B×163+5×162+6×161+E×160=11×163+5×162+6×161+14×160

表1.2.1给出了上述四种进制数表示方式的对照表:

操作系统收藏

操作系统是直接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硬件和软件资源,以方便用户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资源的程序集合。其基本目的有两个,一是操作系统要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为用户提供一个清晰、整洁、易于使用的友好界面。二是操作系统应尽可能地使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得到合理而充分的利用。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处于系统软件的核心地位,是用户和计算机系统的界面。每个用户都是通过操作系统来使用计算机的。每个程序都要通过操作系统获得必要的资源以后才能执行。例如,程序执行前必须获得内存资源才能装入;程序执行要依靠处理机;程序在执行时需要调用子程序或者使用系统中的文件;执行过程中可能还要使用外部设备输入输出数据。操作系统将根据用户的需要,合理而有效地进行资源分配。

2. 计算机系统的资源

如前所述,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相应地,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大部分。硬件资源包括中央处理机(CPU),存储器(主存储器和各种辅助存储器)和各种输入输出设备。

软件资源又称为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程序和数据,程序库,数据库系统和共享文件等等。软件资源存放在存储器中供用户使用。

3. 计算机系统的分层结构

一个计算机系统可以分为如下的四个层次。硬件层、操作系统层、实用程序层(或称为支撑软件层)和应用程序层。每一层都表示一组功能和一个界面,表现为一种单向服务的关系,即上一层的软件必须以事先约定的方式使用下一层软件或者硬件提供的服务。

⑴硬件层。包括各种硬件资源。它的对外界面由机器指令系统组成,是操作系统工作的基础。操作系统及其外层软件通过执行机器指令访问和控制各种硬件资源。

⑵操作系统层。操作系统是对硬件的首次扩充。它的对外界面是系统调用或者系统服务。实用软件层及应用程序层通过系统调用使用计算机资源。对最终用户,可以通过系统命令利用操作系统的功能。

⑶实用层。实用层软件设计者的工作基础,是被操作系统扩充了功能的机器,它由软件定义的操作系统界面和硬件指令系统的某些部分组成。对外提供的界面由一组操作系统控制下的实用程序组成。实用层软件(又称为实用软件或者支撑软件)的功能是为应用层软件及最终用户处理自己的程序或者数据提供服务。

实用程序(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通常包括各种语言的编译程序,文本编辑程序,调试程序,连接编辑程序,系统维护程序,文本加密程序,终端通信程序以及图文处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等。

⑷计算机系统的最外层是应用层。包括用户在操作系统和实用软件支持下自己开发的应用程序,以及软件厂家为行业用户开发的专用应用程序包(例如财务软件)等等。是最终用户使用的界面。当然,从最终用户的角度,除了利用应

层软件可由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购,自主开发或者委托软件厂商定点开发。

4. 操作系统的功能

操作系统的主要部分驻留在主存储器中,通常把这部分称为系统的内核或者核心。从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操作系统的功能分为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作业管理五大部分。

5. 操作系统的分类

操作系统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按照操作系统所提供的功能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⑴单用户操作系统

其主要特征是,在一个计算机系统内,一次只能支持运行一个用户程序。此用户独占计算机系统的全部硬件、软件资源。早期的微机操作系统例如DOS是这样的操作系统。

⑵批处理操作系统

用户把要计算的问题、数据、作业说明书等一起交给系统操作员,由他将一批算题输入计算机,然后由操作系统控制执行。采用这种批处理作业技术的操作系统称为批处理操作系统。这类操作系统又分为批处理单道系统和批处理多道系统。

⑶实时操作系统

“实时”是“立即”的意思。典型的实时操作系统包括过程控制系统、信息查询系统和事务处理系统。实时系统是较少有人为干预的监督和控制系统。其软件依赖于应用的性质和实际使用的计算机的类型。实时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事件驱动设计,即当接到某种类型的外部信息时,由系统选择相应的程序去处理。

⑷分时操作系统

这是一种使用计算机为一组用户服务,使每个用户仿佛自己有一台支持自己请求服务的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联机用户的服务和相应。其具有同时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

分时操作系统中,分时是指若干道程序对CPU的分时,通过设立一个时间分享单位--时间片来实现。分时操作系统与实时操作系统的主要差别在交互能力和响应时间上。分时系统交互行强,而实时系统响应时间要求高。

⑸网络操作系统

提供网络通信和网络资源共享功能的操作系统称为网络操作系统。它是负责管理整个网络资源和方便网络用户的软件的集合。

网络操作系统除了一般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之外,还应具有网络管理模块。后者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高效而可靠的网络通信能力;提供多种网络服务,如远程作业录入服务,分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等。

⑹分布式操作系统

分布式系统是由多台微机组成且满足如下条件的系统:

①系统中任意两台计算机可以通过通信交换信息;

②系统中的计算机无主次之分;

③系统中的资源供所有用户共享;

④一个程序可以分布在几台计算机上并行地运行,互相协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用于管理分布式系统资源的操作系统称为分布式操作系统。

当前,微型机常用的操作系统有UNIX、DOS、Windows 3.X、Windows 9X和Windows NT,其中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以其友好的人机界面将逐步取代DOS成为微机的主流操作系统

多媒体计算机的配置收藏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最基本的硬件是声频卡(Audio Card,简称声卡)、CD-ROM和视频卡(Video Card)。在个人计算机上加上声频卡和CD-ROM就成为普遍意义上的多媒体计算机(MPC)。

1.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规格

1990年Microsoft等公司筹建了PC市场协会,并在1991年10月发表了第一代MPC的规格,在1993年5月又接着发表了MPC2.0的技术规格。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MPC的标准也在提高,1996年,该协会又发表了MPC4.0的技术规格,见表1.7.1 。

表1.7.1 MPC技术规格

MPC2.0 MPC3.0 MPC4.0

CPU 80486 Pentium 75 Pentium133

内存容量4MB 8MB 16MB

硬盘容量160MB 850MB 1.6GB

声卡16位16位16位

图像16位彩色24位彩色32位真彩色

分辨率640×480 800×600 1280×1024

软驱 1.44MB 1.44MB 1.44MB

操作系统Windows 3.x Windows 95 Windows 95

就目前而言,普通MPC的配置已经完全超过了这一标准,并且还将迅速发展,MPC只是规定了多媒体PC机系统的最低要求。

2. 多媒体计算机的关键设备

声频卡、CD-ROM和视频卡是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的关键设备,由于CD-ROM在前面章节已介绍过,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声频卡和视频卡。

⑴声频卡

声频卡的种类很多,目前市场上有上百种不同型号和不同性能的声频卡。选购声频卡要注意的关键指标是采样频率和采样值的编码位数。采样频率是单位时间内的采样次数。根据信号处理理论,语音信号的采样频率应在44kHz以上。较高的采样频率能获得较好的声音还原,较低的采样频率会使还原的声音产生失真。采样值的编码位数是记录每次采样值使用的二进制编码位数,该参数直接影响还原声音的质量。当前声卡有8位、16位和32位三种,以16位声频卡为主。声频卡的采样值编码位数越长,声音还原的质量越好。

另外,用户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查看声频卡是否具有数字音频压缩、音乐合成、音效等功能。

⑵视频卡

视频卡处理的是静止或运动的图像信号。目前产品也比较多,主要有电视信号采集卡、JPEG/MPEG/H.261图像压缩卡、VGA到NTSC/PAL电视信号转换盒等。在多媒体计算机中,扫描仪和数码相机是更为常用的图像输入设备。3. 多媒体计算机的软件配置

多媒体软件主要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当前推荐使用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2000。应用软件有:压缩软件、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制作、编辑、处理软件和多媒体集成工具等,如PhotoShop、PowerPoint、方正奥思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装配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收藏

1. 计算机网络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资源的集合,它们彼此用传输介质互联起来,遵守共同的协议相互通信,以便用户随时随地能共享信息资源和交换信息。

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

⑴信息交换

这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主要完成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系统通信。用户可以在网上传送电子邮件、发布新闻消息、进行电子购物、电子贸易、远程电子教育等。

⑵资源共享

所谓的资源是指构成系统的所有要素,包括软、硬件资源,如:计算处理能力、大容量磁盘、高速打印机、绘图仪、通信线路、数据库、文件和其他计算机上的有关信息。由于受经济和其他因素的制约,这些资源并非(也不可能)所有用户都能独立拥有,所以网络上的计算机不仅可以使用自身的资源,也可以共享网络上的资源。因而增强了网络上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提高了计算机软硬件的利用率。

⑶分布式处理

一项复杂的任务可以划分成许多部分,由网络内各计算机分别协作并行完成有关部分,使整个系统的性能大为增强。

3. 计算机网络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按地理范围、拓扑结构、传输速率和传输介质等分类。

⑴按地理范围分类

①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网地理范围一般几百米到10km之内,属于小范围内的连网。如一个建筑物内、一个学校内、一个工厂的厂区内等。局域网的组建简单、灵活,使用方便。

②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城域网地理范围可从几十公里到上百公里,可覆盖一个城市或地区,是一种中等形式的网络。

广域网地理范围一般在几千公里左右,属于大范围连网。如几个城市,一个或几个国家,是网络系统中的最大型的网络,能实现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如国际性的Internet网络。

⑵按传输速率分类

网络的传输速率有快有慢,传输速率快的称高速网,传输速率慢的称低速网。传输速率的单位是b/s(每秒比特数,英文缩写为bps)。一般将传输速率在Kb/s—Mb/s范围的网络称低速网,在Mb/s—Gb/s范围的网称高速网。也可以将Kb/s 网称低速网,将Mb/s网称中速网,将Gb/s网称高速网。

网络的传输速率与网络的带宽有直接关系。带宽是指传输信道的宽度,带宽的单位是Hz(赫兹)。按照传输信道的宽度可分为窄带网和宽带网。一般将KHz—MHz带宽的网称为窄带网,将MHz—GHz的网称为宽带网,也可以将kHz 带宽的网称窄带网,将MHz带宽的网称中带网,将GHz带宽的网称宽带网。通常情况下,高速网就是宽带网,低速网就是窄带网。

⑶按传输介质分类

传输介质是指数据传输系统中发送装置和接受装置间的物理媒体,按其物理形态可以划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

①有线网

传输介质采用有线介质连接的网络称为有线网,常用的有线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导纤维。

●双绞线是由两根绝缘金属线互相缠绕而成,这样的一对线作为一条通信线路,由四对双绞线构成双绞线电缆。双绞线点到点的通信距离一般不能超过100m。目前,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双绞线按其传输速率分为三类线、五类线、六类线、七类线,传输速率在10Mbps到600Mbps之间,双绞线电缆的连接器一般为RJ-45。

●同轴电缆由内、外两个导体组成,内导体可以由单股或多股线组成,外导体一般由金属编织网组成。内、外导体之间有绝缘材料,其阻抗为50Ω。同轴电缆分为粗缆和细缆,粗缆用DB-15连接器,细缆用BNC和T连接器。

●光缆由两层折射率不同的材料组成。内层是具有高折射率的玻璃单根纤维体组成,外层包一层折射率较低的材料。光缆的传输形式分为单模传输和多模传输,单模传输性能优于多模传输。所以,光缆分为单模光缆和多模光缆,单模光缆传送距离为几十公里,多模光缆为几公里。光缆的传输速率可达到每秒几百兆位。光缆用ST或SC连接器。光缆的优点是不会受到电磁的干扰,传输的距离也比电缆远,传输速率高。光缆的安装和维护比较困难,需要专用的设备。

②无线网

采用无线介质连接的网络称为无线网。目前无线网主要采用三种技术:微波通信,红外线通信和激光通信。这三种技术都是以大气为介质的。其中微波通信用途最广,目前的卫星网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微波通信,它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作中继站来转发微波信号,一个同步卫星可以覆盖地球的三分之一以上表面,三个同步卫星就可以覆盖地球上全部通信区域。

⑷按拓扑结构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物理连接形式叫做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连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大容量的外存、高速打印机等设备均可看作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也称为工作站。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等,如图1.6.1所示。

①总线拓扑结构

总线拓扑结构是一种共享通路的物理结构。这种结构中总线具有信息的双向传输功能,普遍用于局域网的连接,总线一般采用同轴电缆或双绞线。

总线拓扑结构的优点是:安装容易,扩充或删除一个节点很容易,不需停止网络的正常工作,节点的故障不会殃及系统。由于各个节点共用一个总线作为数据通路,信道的利用率高。但总线结构也有其缺点:由于信道共享,连接的节点不宜过多,并且总线自身的故障可以导致系统的崩溃。

②星型拓扑结构

星型拓扑结构是一种以中央节点为中心,把若干外围节点连接起来的辐射式互联结构。这种结构适用于局域网,特别是近年来连接的局域网大都采用这种连接方式。这种连接方式以双绞线或同轴电缆作连接线路。

星型拓扑结构的特点是:安装容易,结构简单,费用低,通常以集线器(Hub)作为中央节点,便于维护和管理。中央节点的正常运行对网络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③环型拓扑结构

环型拓扑结构是将网络节点连接成闭合结构。信号顺着一个方向从一台设备传到另一台设备,每一台设备都配有一个收发器,信息在每台设备上的延时时间是固定的。

这种结构特别适用于实时控制的局域网系统。

环型拓扑结构的特点是:安装容易,费用较低,电缆故障容易查找和排除。有些网络系统为了提高通信效率和可靠性,采用了双环结构,即在原有的单环上再套一个环,使每个节点都具有两个接收通道。环型网络的弱点是,当节点发生故

④树型拓扑结构

树型拓扑结构就像一棵“根”朝上的树,与总线拓扑结构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总线拓扑结构中没有“根”。这种拓扑结构的网络一般采用同轴电缆,用于军事单位、政府部门等上、下界限相当严格和层次分明的部门。

树型拓扑结构的特点:优点是容易扩展、故障也容易分离处理,缺点是整个网络对根的依赖性很大,一旦网络的根发生故障,整个系统就不能正常工作。

4. 计算机网络协议及网络模型

⑴网络协议

在计算机网络中一系列的通信规则称为网络协议,如数据的格式是怎样的,以什么样的控制信号联络,具体传送方式是什么,发送方怎样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接收方如何应答等等。这一系列工作就是网络协议需要完成的功能。常见的网络协议有IPX/SPX, TCP/IP等。

⑵网络互联模型

计算机联网是随着用户的不同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不同的开发者可能会使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网络系统和网络协议。在同一网络系统中网络协议是一致的,节点间通信是方便的,在不同的网络系统中网络协议很可能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给网络连接和网际网之间节点的通信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于1981年推出“开放系统互联结构模型”即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标准。该标准的目标是希望所有的网络系统都向此标准靠拢,消除不同系统之间因协议不同而造成的通信障碍,使得在互联网范围内,不同的网络系统可以不需要专门的转换装置就能够进行通信。

OSI不是一个实际的物理模型,而是一个将网络协议规范化了的逻辑参考模型。OSI 根据网络系统的逻辑功能将其分为七层,并对每一层规定了功能、要求、技术特性等,但没有规定具体的实现方法。OSI 仅仅是一个标准,而不是特定的系统或协议。网络开发者可以根据这个标准开发网络系统,制定网络协议;网络用户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考察网络系统、分析网络协议。图1.6.3是OSI七层模型图。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图 1.6.3 OSI七层参考模型

通常把计算机网络分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大部分。OSI参考模型的低三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归于通信子网的范畴;高三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归于资源子网的范畴。传输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试题答案收藏

填空题(每题4分,答错1个扣1分,全错全扣,共计24分)

1.下面特征分别属于计算机网络和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请加以区别:

分布式系统内部对用户是完全透明的

计算机网络互连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

分布式系统中的计算机即合作又自治

分布式系统可以利用多种物理和逻辑资源,可以动态地给它们分配任务

2.点到点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星型、环型、树型、网状型,请根据其特征填写相应结构

网状型结点之间的连接是任意的,没有规律

环型节点通过点到点通信线路连接成闭合环路

星型节点通过点到点通信线路与中心结点相连

树型结点按层次进行连接

3.数据通信按照传送方向与时间关系可以分为:单工、半双工、全双工,请填写适合的通信方式单工信号仅能在一个方向上传输

半双工信号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在每个时刻仅能在一个方向上传输

全双工信号传输同时需要两个信道

4.同步技术用于协调通信双方的数据收发开始和结束,主要分为两种同步技术:位同步、字符同步,下面同步方法分别属于哪一个同步技术

字符同步同步式

字符同步异步式

位同步内同步法

位同步外同步法

5.网络协议有三要素组成,时序是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语义是指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要完成的动作与作出的响应;语法是指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

6.请将下面定义网络设备名称写出:

双绞线由按规则螺旋结构排列的两根、四根或八根绝缘导线组成的一种传输介质

网卡连接局域网中的计算机与传输介质的网络连接设备

交换机在交换式局域网中,可以多个端口之间建立并发连接,并实现多结点之间数据并发传输的设备

集线器在共享介质以太网中,构成物理上的星型拓扑结构、逻辑上的总线型拓扑结构的中心连接设备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6题,共计24分)

1.网络体系结构可以定义为:

a、一种计算机网络的实现

b、执行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软件结构

c、建立和使用通信硬件和软件的一套规则和规范

d、由ISO制定的一个标准

c

2.关于基带信号,下面哪一项描述最恰当

a、可以用三角波表示

b、表示二进制比特序列的典型的矩形脉冲信号

c、常常采用频分复用

d、在模拟通信信道上传输的数据信号

b

3.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的数据服务单元是:

a、分组

b、报文

c、帧

d、比特序列

c

4.在TCP/IP参考模型中,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

a、主机——网络层

b、互连层

c、应用层

d、传输层

b

5.如果一台Netware节点主机要与SNA网中的一台大型机通信,那么用来互连Netware与SNA的设备应该选择―――

a、网桥

b、网关

c、路由器

d、中继器

b

6.当网络安全遭到破坏时,通常要采取相应的行动方案,如果发现非法闯入者可能对网络资源造成严重破坏时,网络管理员应采取―――

a、跟踪方式

c、修改密码

d、修改访问权限

b

三、按照资源共享的观念定义的计算机网络具备哪几个主要特征?(10)

答:三个主要特征 1.建立的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包括数据资源\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4)2.互连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3)3.连网的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必须遵循共同的网络协议(3)

四、局域网物理结构是总线,逻辑结构是环型,可以吗?如果可以试举例.(8)

答:可以(4),如令牌总线(4)

五、奈奎斯特定理适用于光纤吗?还是只适用于铜线?(5)

答:都适用,因为奈奎斯特定理适用于所有介质

六、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模型有什么好处?(10)

答:1.各层之间相互独立,下层只需向上层提供服务(2);2.灵活性好(2);3.各层都可以采用合适的技术实现(2);4.易于实现和维护(2);5.有利于实现标准化(2).

七、多个局域网互连,有哪些方法?(8)

答:可以采用中继器或者收发器(2)、集线器(2)、交换机(2)、网桥(2)

八、如果访问电子科大主页和电子科大FTP服务器,那么可能的URL会是什么?(6)

答:访问电子科大主页,https://www.doczj.com/doc/18698699.html,(3)

访问电子科大FTP服务器,ftp://https://www.doczj.com/doc/18698699.html,(3)

九、实施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寻找网络漏洞,再采取对策,应该从哪些方面寻找漏洞?(5)

答:从五个方面寻找:访问点、系统配置、软件缺陷、内部威胁、物理安全性。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发展 现代计算机发展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发展现代计算机发展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制成了最早的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进制数的乘、除运算。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 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也相应地蓬勃发展。 社会上对先进计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现代计算机诞生的根本动力。20世纪以后,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的计算困难堆积如山,已经阻碍了学科的继续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尤为迫切。在此期间,德国、美国、英国部在进行计算机的开拓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了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 德国的朱赛最先采用电气元件制造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开拓过程,经历了从制作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从“外加

式程序”到“存储程序”的演变。1943年,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制成了“巨人”电子计算机。这是一种专用的密码分析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应用。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制成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最初也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后经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这台完全采用电子线路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信息存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但是,这种计算机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储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备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完成的。1945年3月他们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价格比,平均每10年提高两个数量级。计算机种类也一再分化,发展成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包括巨型、大型和中型计算机),以及各种专用机(如各种控制计算机、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等。 计算机器件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从分立元件到集成电路以至微处理器,促使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三次飞跃。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1946~1959),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主存储器是决定计算机技术面貌的主要因素。当时,主存储器有水银延迟线存储器、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和磁心存储器等类型,通常按此对计算机进行分类。

计算机起源的数学思想

计算机起源的数学思想 说明:转载请保留全部信息作者phylips@兵马俑bbs 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做一部关于解放的历史。也有这样的说法,懒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为了偷懒,人类不断的做着各种努力,发明了各种机器工具,将自己从繁重的劳动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每一次大的进步,都需要解放思想,同时也带来了全人类思想的大解放。在这样的历程中,计算机的出现无疑将人类从很多繁重的作业中解放了出来。与此同时,有些人开始思考能否制造出可以像人类一样进行思考的机器,以将人类从创造性的劳动和逻辑思考中解放出来,交给机器去完成。 虽然计算机的出现,不到百年,然而为了它的出现,所进行的探索和研究,早已经历经数百年的历史。当然准确的说,这些探索和研究在当时实际并不是为了计算机产生而进行的,绝大多数只是做了一个无意的铺垫。或许我们并不熟悉这样的一个过程,老实说现代的大学教育中也很少提及计算机出现之前的那些历史。实际上,了解这样的一个过程,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事物是如何产生出来,它背后的科学原理又是如何,让我们可以透过复杂的电路外表,接触到最本质的东西。可以让我们除了对科学家们的工作表示赞叹之外,也可以深入他们当初的思想过程,近距离地进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沟通。这对于我们自己应该如何思考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也是有所帮助的。 实际上在离散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这样的一些人物,乔治.布尔,康托,哥德尔,图灵,冯诺依曼。而我们实际的离散数学的教学中,本身太注重于知识本身的学习,而忽略了知识是如何被发现产生出来,以及不同的知识之间曾经的渊源和启发关系。而对于启迪思想来说,后者显然更为有力。 莱布尼茨之梦 早在17世纪的莱布尼茨就有一个伟大的构想,他希望可以将人类的思维像代数运算那样符号化,规则化,从而让笨的人通过掌握这样的规则变得聪明,更进一步的制造出可以进行思维运算的机器,将人类从思考中解放。从莱布尼茨为微积分所确定的依然在今天被沿用的符号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符号具有良好的感觉,通过选择良好的符号,可以大大的简化运算的复杂性,甚至将这样的运算变成一种天然的过程。除了构想之外,莱布尼茨本身为了发展一种逻辑演算也进行了很多尝试,他得到的一些结果已经具有后来布尔的逻辑代数的雏形。 布尔的逻辑代数 19世纪的布尔,将逻辑代数化,发展出了逻辑代数成为后来计算机内部运算的逻辑基础。 在早期的研究中,布尔就已经认识到符号的力量,代数的力量正源于代表着量和运算的符号在几条基本规则的支配下体现出来的。后来,他开始思考能否将逻辑推理也像代数那样用符号和几条基本规则就可以完全表达。 他开始思考我们通常所说的某物具有某种性质,可以用一个类来表示,比如白的是x,绵羊是y,那么白绵羊就可以用xy来表示,这样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开始具有代数的形式,用现

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及其特点收藏 一、计算机的概念: 是一种能迅速而高效的自动完成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它能按照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存储。 二、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 1、诞生:1946年,美国为计算弹道轨迹而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台计算机。 2、发展: 阶段时间逻辑器件应用范围 第一代1946——1958 真空电子管科学计算、军事研究 第二代1959——1964 晶体管数据处理、事物处理 第三代1965——1970 集成电路包括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 第四代1971——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到了各个领域 三、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1、数值计算:弹道轨迹、天气预报、高能物理等等 2、信息管理:企业管理、物资管理、电算化等 3、过程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卫星飞行方向控制 4、辅助工程:CAD、CAM、CA T、CAI等 四、计算机分类: 1、按规模分:巨、中、小、微 2、按用途分:专用机、通用机 五、微型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1、字长:知己算计能够直接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单位为位(BIT) 2、主频:指计算机主时钟在一秒钟内发出的脉冲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3、内存容量:是标志计算机处理信息能力强弱的一向技术指标。单位为字节(BYTE)。8BIT=1BYTE 1024B=1KB 1024KB=1MB 4、外存容量:一般指软盘、硬盘、光盘。 六、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存储功能强、具有逻辑判断能力和自动运行能力。 计算机中的数的表示收藏 计算机能够处理数值、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同学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作为电子设备的计算机能处理那么多复杂的信息呢?实际上,当把这些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形式就能进行处理。目前计算机中所有的信息都用“0”和“1”两个数字符号组合的二进制数来表示。 数值、图形、文字等各种形式的信息,需要计算机加工处理时,首先必须按一定的法则转换成二进制数。 然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数是十进制数,它的特征是: (1)有10个数字:0、1、2、3、4、5、6、7、8、9。 (2)运算时逢十进一。 (3)每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其值的大小是不同的。 数位:个十百千万…… 数值:100 101 102 103 104 …… 二进制数的特征是: (1)有2个数字:0,1。 (2)运算时逢二进一。 (3)每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其值以2的倍数递增。即20,21,22,23,24,…… 用二进制数表示一个数值时,位数比较长,不便书写和记忆。由于又有下面的关系:23=8及24=16,所以人们常用八进制数或十六进制数来表示二进制数。 八进制数的特征: (1)有八个数字:0,1,2,3,4,5,6,7。 (2)运算时逢八进一。

计算机的由来与发展

电子计算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五十年来,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的生产方与生活方式,人类已经进入电脑为基础的信息时代,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展望信息时代的美好未来,我们对高科技的发展规律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在冯洛伊曼电脑诞生之前,人类为探索用机器实现自动计算机,甚至模拟部分人脑的功能已经进行几百年甚至两千年的努力。 ?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347)时代开始,人类已经开始研究思维的模拟实现; ?维也特(1540-1630)提出运用符号进行计算; ?课卜勒1623年发明了8位计算器; ?莱布尼兹(1646) ?近几年兴起的神经网络电脑以样本学习改变互联权重与结构,可能是对wilks领导下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这台计算机包括1024字 贮存(录延迟线)和4600字外存 ?1819,英国科学家,发明家巴贝奇设计“差分机”,并与1822年制造出可动模型。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世纪了分析机,分析及包括存储和碾磨,就非常类似于今天的 计算机中采用内存和处理器。他研制的差分机和分析机为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 发展奠定基础。 ?图灵:1936年,提出著名的“图灵机”设想1950年提出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只能的验证方法,即图灵实验,“图灵机”与“冯。伊诺曼机”齐名,被永远载 入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中。 ?物计算机又 称仿生计算机,是 以生物芯片取代在半导体硅片上集成数以万计的晶体管制成的计算机。主要原材料是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并以此作为生物芯片。生物计算机芯片本身还具有并行处理的功能,其运算速度要比当今最新一代计算机快10万倍,能量消耗仅相当于普通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存储信息的空间仅占百亿分之一。1983年美国公布了研制生物计算机的设想之后,立即激起了发达国家的研制热潮。当前,美国,日本,德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正在积极开发研究。从1984年开始,日本每年用于研究生物与计算机的科研投资为86亿日元。目前生物芯片仍处于研制阶段,但在生物元件,特别是生物传感器的研制方面已取得不少实际成果。这将会促使计算机,电子工程和生物工程这三个学科的专家通力合作,加快研究开发生物芯片。生物计算机一旦研制成功,可能会在计算机领域内引起一场时代的革命。 生 精选

信息学奥赛――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选择题详解重点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详解---选择题 ? 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____。 A 主机、键盘、显示器 B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 C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 D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解答: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的。计算机的硬件是一个物质基础,而计算机软件是使硬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对于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这两者缺一不可。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2.微型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及内存储器的总称是____。ACPU BALU CMPU D主机解答:CPU是中央处理器的简称,包括MPU和ALU;MPU是微处理器的简称;ALU是算术逻辑单元的简称;CPU和内存储器的总称为主机,它是微型机核心部分。本题正确答案为D。 3.“长城386微机”中的“386”指的是____。 ACPU的型号 BCPU的速度 C内存的容量 D运算器的速度解答:CPU的品质直接决定了微机的档次,在奔腾出现之前,微机名称中直接使用微机中的CPU型号,386机表示了它们使用的CPU芯片为80386。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4.在微型计算机中,微处理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____。 A算术逻辑运算及全机的控制 B逻辑运算 C算术逻辑运算 D算术运算解答:微处理器是计算机一切活动的核心,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算术逻辑运算及全机的控制。本题正确答案为A。 5.反映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____。 A二进制位 B字节 C字 D双字解答:存储容量大小是计算机的基本技术指标之一。通常不是以二进制位、字或双字来表示,因为这些表示不规范,一般约定以字节作为反映存储容量大小的基本单位。本题正确答案为B。 6.在微机中,应用最普遍的字符编码是____。AASCII码 BBCD码 C汉字编码 D补码解答:字符编码是指对英文字母、符号和数字的编码,应用最广泛的是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标准字符码,简称为ASCII码。BCD码是二—十进制编码。汉字编码是对汉字不同表示方法的各种汉字编码的总称。补码是带符号数的机器数的编码。本题正确答案为A。 7.DRAM存储器的中文含义是____。 A静态随机存储器 B动态只读存储器 C静态只读存储器 D动态随机存储器解答:动态随机存储器的原文是(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随机存储器有静态随机存储器和动态随机存储器之分。半导体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的存储速度快,存储容量大,价格比静态随机存储器便宜。通常所指的64MB或128MB内存,多为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 耗资100万美圆600美圆 重量30吨10kg 占地150平方米0.25平方米 电子器件1.9万只电子管100块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5000次/秒500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DOC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 1.比特(bit,binarydigit)即二进位,只有0和1两种取值,是组成数字信息的最小单位, 一般用小写字母b表示。计算机中存储信息的最小单位是字节(byte),用大写字母B 表示。换算关系:1B=8b,八个比特(八位二进制数字)构成一字节。 一个触发器可以存出一个比特。中央处理器中的寄存器可以存储一组比特。 在内存储器中使用2的幂次作单位:1GB=1024MB=10242KB=10243B;在数据通信和计 高,极限工作频率就越高。 摩尔定律:单块集成电路的及成都平均每18~24个月翻一番。 我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是采用非接触式IC卡制成的,进一步改善了防伪性能。 第二章计算机组成原理 7.计算机应用模式的演变:集中计算模式、分散计算模式、网络计算模式。 根据前文所述的计算机划代标准,计算机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以来一共可分为四代。 计算机分类:巨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服务器、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巨型和大型计算机的区别在于巨型计算机的CPU个数是大型计算机的成百上千倍。

计算机逻辑组成: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储器、外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通称I/O设备)。它们通过总线相连。CPU、内存储器、总线等构成计算机的“主机”;I/O 设备和外存储器通常称为计算机的“外围设备”或“外设”。 8.CPU的根本任务是执行指令。包括:寄存器组(暂时存放计算结果)、运算器(ALU,进 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存放正在执行的指令的地址)。 指令由操作码和操作数地址组成。不同品牌的CPU大多数指令系统各不相同。 CPU性能指标:字长(能够同时进行运算的二进制位数即寄存器的宽度,32位或64位等)、主频(内部数据传输和操作速度快慢)、总线速度、高速缓存cache容量和结构、指令系统、逻辑结构、内核个数。 9.PC主机机箱组件 10.扫描仪:手持式、平板式、胶片专用、滚筒式。其中家用办公用途通常为平板式。 数码相机工作原理:先将影像聚焦在成像芯片CCD或CMOS上,在经过A/D转换变成数字图像并经过一定的数据压缩和图像处理。 常见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等。 第三章计算机软件 1.程序是软件的主体,软件指设计比较成熟、功能比较完善、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程序。 软件和程序本质上是相同的。 软件按功能和作用划分可分为系统软件(如BIOS)和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按开发方式

计算机专业外文翻译--c 的起源一个小的历史

外文原文 The Origins of C++: A Little History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evolved at an amazing rate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Today a notebook computer can compute faster and store more information than the mainframe computers of the 1960s. Computer languages have evolved, too. The changes may not be as dramatic, but they are important. Bigger, more powerful computers spawn bigger, more complex programs, which, in turn, raise new problems in program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In the 1970s, languages such as C and Pascal helped usher in an era of structured programming, a philosophy that brought some order and discipline to a field badly in need of these qualities. Besides providing the tools for structured programming, C also produced compact,fast-running programs, along with the ability to address hardware matters, such as managing communication ports and disk drives. These gifts helped make C the dominant programming language in the 1980s. Meanwhile, the 1980s witnessed the growth of a new programming paradigm: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or OOP, as embodied in languages such as SmallTalk and C++. Let’s examine these C and OOP a bit more closely. The Mechanics of Creating a Program Suppose you’ve written a C++ program. How do you get it running? The exact steps depend on your computer environment and the particular C++ compiler you use, but they should resemble the following steps: 1. Use a text editor of some sort to write the program and save it in a file. This file constitutes the source code for your program. 2. Compile the source code. This means running a program that translates the source code to the internal language, called machine language, used by the host computer. The file containing the translated program is the object code for your program. 3. Link the object code with additional code. For example, C++ programs normally use libraries. A C++ library contains object code for a collection of computer routines, called functions, to perform tasks such as displaying information onscreen or calculating the square root of a number. Linking combines your object code with object code for the functions you use and with some standard startup code to produce a runtime version of your program. The file containing this final product is called the executable code. CAsyncSocket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复习题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复习题 一、判断题: 1.对计算机RAM中的信息进行读、写操作时,主机必须通电。(√) 2.ROM中存储的信息断电即消失。(×) 3.机器语言与汇编语言都是低级语言,因此用它们编制的程序,其运行效率肯定低于高级语言所编的语言。(×) 4.采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其执行速度比用低级语言编写的程序要快。(×) 5.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都属于低级语言,都能被计算机直接识别执行。(×) 6.字长是衡量计算机精度和运算速度的主要技术指标。(√) 7.计算机区别于其它工具的本质特点是具有逻辑判断的能力。(√) 8.同一张软盘上不允许出现同名文件。(×) 9.点距是彩色显示器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点距越小,可以达到的分辨率就越高,画面就越清晰。(√) 10.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巨大,因此,多媒体信息的压缩与解压缩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 11.指令和数据在计算机内部都是以区位码形式存储的。(×) 12.UNIX是一种多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 13.CAD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来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的系统。(√) 14.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完全由CPU决定。(×) 15.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代,第一代的电子计算机都不是按照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原理设计的。(×) 16.我国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58年试制成功。(√) 17.第三代电子计算机主要采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元件制造成功。(×) 18.计算机中用来表示内存容量大小的最基本单位是位。(×) 19.微型计算机的更新与发展,主要基于微处理器的变革。(√) 20.计数制中使用的数码个数被称为基数。(√) 21.ALU是控制器中的一个主要部件。(×) 22.20根地址线的寻址范围是512K。(×) 23.将八进制数154转换成二进制数是1110110。(×) 24.存储系统中的PROM是指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25.目前在以下各种设备中,读取数据快慢的顺序是内存、硬盘、光盘和软盘。(√) 26.微型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及内存储器的总称是主机。(√) 27.软盘驱动器属于CPU的一部分。(×) 28.计算机软件由文档和程序组成。(√) 29.编译程序的作用是将高级语言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 30.由Microsoft公司开发的Microsoft Office 2000软件属于系统软件。(×) 二、单选题: 1.操作系统是一种( A )。 A、系统软件 B、应用软件 C、软件包 D、游戏软件 2.下列各种进位计数制中,最小的数是( C )。 A、(1100101)2 B、(146)8 C、(100)10 D、(6A)16 3.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将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块芯片上,该芯片称为( C )。 A、单片机 B、单板机 C、中央处理器 D、输入/输出接口 4.对于一张加了写保护的软盘,它( D )。 A、既不会传染病毒,也不会被病毒感染 B、不但会向外传染病毒,还会被病毒感染 C、虽不会传染病毒,但会被病毒感染 D、虽不会被病毒感染,但会向外传染病毒 5.微型计算机对工作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室内太干燥时,容易造成( B )。 A、软盘读写出错 B、静电干扰,引起误操作 C、机内元器件受潮变质 D、散热不好烧毁电源 6.主频又称为( C )频率,是指计算机的CPU在单位时间内工作的脉冲数。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8698699.html,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作者:李小柏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第03期 摘要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同其它事物发展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几代人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计算机作为一种计算的工具,它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算盘、17世纪 中叶法国著名数学家巴斯卡尔(B.Pascal)发明并制造的机械式的加法器、17世纪后半期由德国数学家菜布尼兹系统提出了二进制算术运算法则并制造机械齿轮计算器……踏着这些先驱者为计算机开拓的道路,到20世纪,计算机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代。当今社会,计算机已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工具。 关键词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基本工具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1计算机发展过程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在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大学研制(研制第一台计算机是由于战争的需要,二战期间,美军面临许多计算问题,为此美国不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第一台计算机,占地面积为150m2,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重30000Kg,140Kw 操作维护人员上万,设计者是美国的埃克特和莫克利)。 从计算机诞生至今虽然只有50多年,但计算机的性能价格比提高了千万倍,这主要体现在速度提高了千万倍,存储容量提高了千万倍,体积缩小了千万倍,软件性能提高了百万倍而价格降低为万分之几。目前,在世界各行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计算机行业,计算机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与计算机息息相关。 2计算机发展趋势 一方面计算机向着高速、智能化的超级巨型机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向着微型机的方向发展。巨型机主要用于大型科学研究和实验以及超高速数学计算,它的研制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程度,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实力。 微型计算机是把构成计算机的主要部件(CPU,存储器,I/O口)集成一块芯片上,用于嵌入或控制系统。1971年诞生的,第一代微处理器是4004,第二代微处理器是Z80,第三代微处器是8086、8086、80286,第四代微处理器80386、80486、Pentium、Pentium4,第五代 微处理器是具有RISC微处理器芯片。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发展现代计算机发展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与此同时,数学、物理也相应地蓬勃发展。社会上对先进计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现代计算机诞生的根本动力。20世纪以后,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的计算困难堆积如山,已经阻碍了学科的继续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尤为迫切。在此期间,德国、美国、英国部在进行计算机的开拓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了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德国的朱赛最先采用电气元件制造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开拓过程,经历了从制作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的演变。1943年,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制成了“巨人”电子计算机。这是一种专用的密码分析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应用。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制成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最初也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后经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这台完全采用电子线路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信息存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但是,这种计算机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储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备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完成的。1945年3月他们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EDVAC)。 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实验室率先制成电子离散时序自动计算机(EDSAC)。至此,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萌芽时期遂告结束,开始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时期 在创制数字计算机的同时,还研制了另一类重要的计算工具——模拟计算机。麦克斯韦巧妙地把积分(面积)的计算转变为长度的测量,于1855年制成了积分仪。 19世纪数学物理的另一项重大成就——傅里叶分析,对模拟机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相继制成了多种计算傅里叶系数的分析机和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机等。但是当试图推广微分分析机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拟机解决一般科学计算问题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模拟机在通用性和精确度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数字计算机

(完整版)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发展(A)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年代为1946年,名称为ENIAC。 ?三个阶段: ?近代计算机阶段。 ?大型计算机阶段。 ?微型机网络阶段。 ●计算机的特点(A) 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具有记忆能力、具有逻辑判断能力、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计算机的应用(A)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辅助系统 ●计算机病毒(B) ?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点 传染性、寄生性、潜伏性、可触发性、破坏性、衍生性以及攻击性。 ?计算机病毒(定义) 能够自身复制自身,并以其他程序为宿主的可执行的代码。(病毒是程 序) ?计算机病毒的根本特征是传染性。 ●使用计算机的基本道德和法规(A) 每个人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不应该有违反法律和法规的行为。 ?1990年9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1991年6月4日,我国政府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1992年9月25日,我国开始执行《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

●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A) P195- 对信息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从本质上看,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它的基本功能是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信息的主要特征。 普遍性、无限性、可传递性、共享性、信息载体的可变换性 ?信息与相关概念 1.信息与数据 数据与信息是计算机科学中常用的两个术语。数据是描述客观事实、概念的一组文字、数字或符号。 2.信息与信号 信息通过信号来传递。信号是信息的携带者,但并不是信息本身。 3.信息与消息 信息是消息的内核,信息是能给人带来新知识的消息。 4.信息与知识 信息是知识的“毛坯”,是现象与知识的中介。信息经过科学的系统的加工,才能上升为知识,知识是同类信息的积聚,是系统化和优化了的信息。 ●三大资源(三大要素)(A)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是一种资源,它提供各 种各样的材料。能量是一种资源,它提供各种形式的动力。信息也是一 种资源,它提供知识和智慧。 ?信息资源的重要意义 当今,人类已经认识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信息资源是 关键是灵魂,它起着支配全局、贯穿始终、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概念及其基本内容)(A) P200 一般认为,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控制环境的手段或活动,它的基本功能是辅助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对信息技术的狭义理解分为以下三种:

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Intetnet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Agency)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ARPANET。ARPANET建网的初衷旨在帮助那些为美国军方工作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交换信息,它的设计与实现是基于这样的一种主导思想:网络要能够经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当网络的一部分因受攻击而失去作用时,网络的其它部分仍能维持正常通信。最初,网络开通时只有四个站点:斯坦福研究所(SRI)、Santa Barbara的加利福尼亚大学(UCSB)、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和犹他大学。ARPANET不仅能提供各站点的可靠连接,而且在部分物理部件受损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在网络的操作中可以不费力地增删节点。与当时已经投入使用的许多通讯网络相比,这些网络中的许多运行不稳定,并且只能在相同类型的计算机之间才能可靠地工作,ARPANET则可以在不同类型的计算机间互相通讯。 ARPANET的两大贡献:第一、分组交换概念的提出;第二、产生了今天的Internet,即产生了Internet最基本的通讯基础---传输控制协议/Internet协议(TCP/IP)。 1985年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为鼓励大学与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各大学与研究机构的计算机与这些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开始的时候,他们想用现成的ARPANET,不过他们发觉与美国军方打交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他们决定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叫做TCP/IP的通迅协议自已出资建立名叫NSFNET的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资金的鼓励和资助,许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已局域网并入NSFNET。这样使NSFNET在1986年建成后取代ARPANET 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在九十年代以前,Internet是由美国政府资助,主要供大学和研究机构使用,但近年来该网络商业用户数量日益增加,并逐渐从研究教育网络向商业网络过渡。Internet有着巨大的商业潜力(1)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的优势是能够实现一对多人的信息传递。(2)与专家和科研人员的网上交流与合作:通过电子布告板提出问题听取专家学者和用户各方面的建议。(3)了解商业机会和发展趋势:更多的公司通过Internet收集、调研和销售与商贸活动有关的信息。(4)远距离数据检索:查询各种商业性和专业数据库。(5)文件传输(FTP):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配合与联络:如设计人员通过网络将设计方案直接传输给生产厂家。(6)检索免费软件:目前在Internet的公共软件里,有许多免费软件,很多公司利用这些软件来缩短产品的开发时间。(7)研究和出版:出版商利用FTP进行文稿的传递,编辑和发行,以减少出版和时间和费用。 近几年,Internet规模迅速发展已经覆盖了包括我国在内的170多个国家,连接的网络7万多个,主机达500万台,终端用户近1亿,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Internet在中国起步较晚。1986年,中国科学院等一些科研单位,通过国际长途电话拨号到欧洲一些国家,进行国际联机数据库信息检索,开始初步接触Internet。1990年,中科院高能所、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电子部华北计算所、石家庄54所等单位先后通过X.25网接入到欧洲一些国家,实现了中国用户与Internet之间的电子邮件通讯。1993年,中科院高能所实现了与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中心(SLAC)的国际数据专用信道的互连。

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详细)

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详细)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决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四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机模型时提出一个设想,每次完成一次算术运算将发展为自动完成某个特定的完整运算过程。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 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也相应地蓬勃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经历着定量化的阶段,描述各种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其中有的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难解决。于是,数值分析受到了重视,研究出各种数值积分,数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把计算过程归结为巨量的基本运算,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数值算法基础。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范文

单选题 1.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于___A___。 A.1946年 B.1952年 C.1959年 D.1962年 2.个人计算机简称PC机,这种计算机属于__A___。 A.微型计算机 B.小型计算机 C.超级计算机 D.巨型计算机 3."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运算,可根据需要达到几百万分之一的精确度。",该描述说明计算机具有____C__。 A.自动控制能力 B.高速运算的能力 C.很高的计算精度 D.记忆能力 4."计算机能够进行逻辑判断并根据判断的结果来选择相应的处理。",该描述说明计算机具有___B___。 A.自动控制能力 B.逻辑判断能力 C.记忆能力 D.高速运算的能力 5.计算机应用中最诱人、也是难度最大且目前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是__D__。 A.辅助设计 B.信息处理 C.过程控制 D.人工智能 6.计算机连接成网络其目标是实现__C___。 A.数据处理 B.文献检索 C.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 D.信息传输 7.控制计算机各部分进行各种操作,并协调各部分的工作的部件是___C___。 A.运算器 B.存储器 C.控制器 D.输入设备 8.微机病毒系指__D___。 A. 生物病毒感染 B. 细菌感染 C. 被损坏的程序 D. 特制的具有损坏性的小程序 9.微型计算机的性能主要由微处理器的__C___决定。 A. 质量 B. 控制器

C. CPU D. 价格性能比 10.发现病毒后,比较彻底的清除方式是___D__。 A.用查毒软件处理 B.用杀毒软件处理 C.删除磁盘文件 D.格式化磁盘 11.一个完整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应包括_C____。 A. 计算机及外部设备 B. 主机箱、键盘、显示器和打印机 C. 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D. 系统软件和系统硬件 12.当前的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第四代计算机,它所采用的逻辑元件是___C___。 A.集成电路 B.晶体管 C.大规模集成电路 D.电子管 13.下列关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叙述中,错误的是___D___。 A.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1946年在美国诞生的 B.它主要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电子器件 C.它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和科学计算,例如弹道计算 D.确定使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14.目前,微型计算机中广泛采用的电子元器件是____D__。 A.电子管 B.晶体管 C.小规模集成电路 D.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15.电子计算机按规模和处理能力划分,可以分为___C__。 A.数字电子计算机和模拟电子计算机 B.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C.巨型计算机、中小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 D.科学与过程计算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和数据计算机 16.在计算机内部,数据加工、处理和传送的形式是__D__。 A.十六进制码 B.八进制码 C.十进制码 D.二进制码 17.通常所说的"裸机"是指计算机仅有___B___。 A.软件 B.硬件系统 C.指令系统 D.CPU 18.组成计算机指令的两部分是____D__。 A.数据和字符 B.运算符和运算结果 C.运算符和运算数 D.操作码和地址码 19.下列4种软件中属于应用软件的是__D__。 A.数据库管理系统 B.DOS C.Windows XP D.PowerPoint 20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