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教案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教案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教案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教案

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

1.而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

的”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

门宴》)

(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

(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

后”,或者不译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

且”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

(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

列传》)

(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

禅山记》)

(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

以”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者。(《逍遥游》)

(10)名词,通“能”,才能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1)限止语气,罢了

(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

十思疏》)

(12)表递进

(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

碑记》)

(13)不久,一会儿

(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而: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而:____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

而:__________________

(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

而:______________

(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

而:______________

(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而:______________

【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2.何

(1)(2019·北京卷)不亡何.待

何: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Ⅱ)在郡何.以为理

何: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Ⅲ)草湿则生火,何.足怪

何:____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何:______________

(5)(2017·浙江卷)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何:______________

(6)(2016·全国卷Ⅱ)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何:__________________

(7)(2015·四川卷)何滞(困难)而不通,何.远(远大目标)而不至邪何:______________

【答案】(1)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2)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3)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4)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5)疑问代词,为什么(6)疑问代词,什么(7)疑问副词,怎么

3.乎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1)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

(2)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乎.?(《游褒禅山记》)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3)助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乎.?(《师说》)

(4)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相当于“啊”

(4)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吕氏春秋》)

或“呀”

(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表示语气的停顿

(6)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为“……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的样子”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7)介词,相当于“于”

(1)(2019·北京卷)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乎: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乎:______________

(3)(2018·江苏卷)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 乎:______________

(4)(2017·天津卷)众会乎.坐,不问不言

乎:______________

(5)(2016·全国卷Ⅰ)而必使(帝)亲临,处之安乎.

乎:______________

(6)(2016·山东卷)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乎:______________

(7)(2015·湖北卷)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

乎:______________

【答案】(1)助词,表语气停顿(2)助词,表反问语气,吗(3)助词,表反问语气,吗(4)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5)助词,表反问语气,吗(6)助词,表揣测语气,吧(7)表感叹语气,啊

4.乃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1)代词,译为“你,你的”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

记》)

(2)副词,表肯定判断,译为“是”

“为”

(3)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

刺秦王》)

(3)表顺承,译为“于是,就”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

说》)

(4)表转折,译为“却”“竟然”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

死》)

(5)表范围的限定,仅仅,只

(1)(2019·全国卷Ⅲ)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乃: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乃:______________

(3)(2017·全国卷Ⅱ)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乃:______________

(4)(2017·浙江卷)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乃:______________

(5)(2016·山东卷)公乃.愿致(使归顺)诸侯,不亦难乎乃: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副词,表判断,是(2)表顺承,于是、就(3)表顺承,于是、就

(4)副词,表判断,是(5)表转折,却、竟然

5.其

(1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12)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2019·北京卷)其.孰能知之

其: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其.为人所重如是

其: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Ⅱ)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

其:________________

(4)(2017·浙江卷)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其:______________

(5)(2016·山东卷)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其: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难道(2)第三人称代词,他(3)第三人称代词,他的(4)指代第三人称,他们

(5)表示揣测语气,或许、大概

6.且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1)副词,译为“将要”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

山》)

(2)副词,译为“将近,几近”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

吏》)

(3)副词,译为“暂且”

(4)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连词,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

宴》)

(5)表示让步或假设关系,译为“尚且”或“即使”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

论》)

(6)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

阁序》)

(7)表转折关系,译为“反而”“却”

(8)且夫

..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8)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一步议论,译为“再说”

(1)(2019·北京卷)且.所谓者天事乎

且:______________

(2)(2017·全国卷Ⅱ)憙以因疾报杀(趁仇人患病而报仇),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且:______________

(3)(2017·全国卷Ⅲ)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且:______________

(4)(2017·浙江卷)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

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副词,译为“况且”(2)副词,译为“暂且”(3)副词,译为“将要”(4)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7.若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1)人称代词,译为“你”

(2)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2)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3)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

果”

(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廉

颇蔺相如列传》)

(4)动词,译为“及,比得上”

(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5)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

(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6)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7)若夫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

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7)复音虚词,“若夫”“至若”放于句

首,表示意义的他转

(1)(2019·北京卷)若.国亡,不过十年

若:____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若.挟天子保许昌

若:__________________

(3)(2017·全国卷Ⅰ)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

若: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Ⅱ)尔曹(辈)若.健,远相避也

若: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像这样”(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3)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4)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8.所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

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1)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

论》)

(2)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

“为……所……”的格式

(3)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

..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原因,译为“……的原

因”

(4)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师

说》)

(4)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

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

(1)(2019·全国卷Ⅲ)妾不知其死所.矣

所: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父为郭氾所.害

所:______________

(3)(2017·全国卷Ⅰ)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

所:______________

(4)(2017·天津卷)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所:______________

(5)(2017·浙江卷)二者所以

..为喜且自贺也

所以:______________

【答案】(1)哪里(2)表被动(3)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交往的人”(4)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5)复音虚词,表示原因,译

为“……的原因”

9.为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1)介词,读wèi,译为“被”,表示被动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2)介词,译为“给,替”

(3)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介词,译为“对,向”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鱼我所欲也》)

(4)介词,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

“为了”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

门宴》)

(5)语气助词,读wé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

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问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

亭集序》)

(6)动词,读wéi,“是”,表判断

(7)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

相如列传》)

(7)译为“做”“担任”

(1)(2019·全国卷Ⅰ)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为:____________

(2)(2018·天津卷)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

为:____________

(3)(2017·全国卷Ⅰ)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为: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Ⅱ)既引见,即除为.郎中

为:______________

(5)(2017·全国卷Ⅱ)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为:______________

(6)(2017·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为:______________

(7)(2017·天津卷)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动词,做(2)动词,担任(3)动词,做(4)动词,担任(5)介词,译为“给,替”

(6)语气助词,读wé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7)介词,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

10.焉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1)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代指

“老师”

(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

遥游》)

(3)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

当于“于+之”

(4)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4)句末助词,表示感叹语气或陈述语

气,译为“了”“啊”

(5)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5)助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的词尾,相

当于“然”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6)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

(1)(2019·江苏卷)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焉:__________________

(2)(2017·天津卷)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焉:___________

_______

(3)(2016·全国卷Ⅰ)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焉:______________

【答案】(1)助词,表陈述语气,了、啊(2)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3)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他

11.也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1)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不译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2)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呢”

(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

人之于国也》)

(3)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4)语气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不译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

列传》)

(5)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

遥游》)

(6)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

缓语气的作用,无意义,不译

(1)(2019·北京卷)则又吾所不识也.

也: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也: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Ⅲ)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也: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Ⅰ)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

也:______________

(5)(2017·全国卷Ⅰ)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也:______________

(6)(2017·浙江卷)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也:______________

【答案】(1)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不译(2)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不译(3)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4)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不译(5)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不译(6)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12.以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

列传》)

(1)介词,表使用,译为“拿”或“用”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

师》)

(2)介词,表处置,译为“把”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

在汉者。(《苏武传》)

(3)介词,表凭借,译为“凭”“凭借”“根据”“以……

身份”

(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4)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

(5)介词,表时间或地点,译为“在”“于”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

记》)

(6)连词,表并列,可译为“而”“又”和”并且”

(7)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

去来兮辞》)

(7)连词,表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而”

(8)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

武退秦师》)

(8)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9)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9)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10)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

师表》)

(10)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致”

(11)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

秦王》)

(11)副词,通“已”,译为“已经”

(1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

..区区不

能废远。(《陈情表》)

(12)复音虚词,“是以”,即“以是”的倒装。译为

“因此”

(13)君何以

..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

传》)

(13)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译为

“用什么”“怎么”

(1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象郡。

(《过秦论》)

(14)复音虚词,“以为”,根据语境灵活翻译。译为

“以……为”,即“把……作为”

(15)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

谏》)

(15)动词,认为

(1)(2019·全国卷Ⅱ)子何以.中吾君

以: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一旦以.罪见黜

以: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Ⅰ)诸葛诞以.寿春叛

以:__________________

(4)(2018·全国卷Ⅱ)在郡何以.为理

以:__________________

(5)(2018·全国卷Ⅱ)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以:__________________

(6)(2017·全国卷Ⅰ)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以:______________

(7)(2017·全国卷Ⅰ)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

以:______________

(8)(2017·全国卷Ⅱ)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以:______________

(9)(2017·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

..使为

何以:______________

(10)(2017·浙江卷)(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以:______________

【答案】(1)介词,用(2)介词,因为(3)介词,凭借(4)介词,因为(5)介词,用(6)介词,表处置,译为“把”(7)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8)动词,认为(9)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译为“用什么”(10)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13.因

(8)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8)动词,沿袭

(9)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9)动词,依顺,顺着

(10)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

(10)连词,接着,继而

西华侍坐》)

(1)(2019·全国卷Ⅱ)因.攻其军

因:____________

(2)(2018·天津卷)因.以为名也

因:____________

(3)(2017·全国卷Ⅱ)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因:________

______

(4)(2017·全国卷Ⅱ)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

因:__________________

(5)(2016·全国卷Ⅱ)因.条数事以献

因:______________

(6)(2015·福建卷)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因:______________

【答案】(1)介词,趁机,趁着(2)连词,于是,就(3)介词,趁,趁着(4)副词,表顺承关系,就、于是(5)连词,接着,因而(6)副词,表顺承关系,就、于是

14.于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1)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2)介词,自、从

(3)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介词,到,到达

(4)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4)介词,对,对于

(5)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5)介词,向

(6)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6)介词,由,由于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7)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

(8)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8)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1)(2019·全国卷Ⅲ)遂死于.敌

于: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Ⅱ)商人露宿于.道

于: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Ⅱ)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于: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Ⅰ)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于:______________

(5)(2017·全国卷Ⅱ)邓奉反于.南阳

于:______________

(6)(2017·浙江卷)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

于:______________

(7)(2017·江苏卷)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

于: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介词,在(2)介词,在(3)介词,比(4)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5)介词,在(6)介词,自、从(7)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

15.与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1)介词,译为“和、跟、同”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2)连词,译为“和、跟、同”

(3)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3)动词,给予,授予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

武退秦师》)

(4)动词,结交,亲附

(5)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动词,赞许,同意

(6)蹇叔之子与.师。(《左传》) (6)动词,参加,读“yù”

(7)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7)句末语气助词,通“欤”,表示感叹或

疑问语气

(1)(2019·全国卷Ⅲ)请与.子论功

与: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Ⅲ)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

与:____________

(3)(2018·江苏卷)解、陈二生善画与.棋

与: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Ⅰ)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与:______________

(5)(2017·全国卷Ⅱ)时平原多盗贼,熹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

与:______________

(6)(2017·浙江卷)如足下天与.①之性,万万与.②仆相远

①与:______________ ②与:________________

(7)(2016·全国卷Ⅲ)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与:______________

【答案】(1)介词,跟,和(2)介词,跟,和(3)连词,和(4)介词,和、跟、同(5)连词,和、跟、同(6)①动词,给予,授予②介词,和、跟、同(7)动词,读yù,参加,参与

16.则

阳楼记》) 是”

(1)(2019·北京卷)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则: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Ⅲ)草湿则.生火,何足怪

则:______________

(3)(2017·全国卷Ⅲ)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则:______________

(4)(2017·浙江卷)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则:______________

(5)(2015·湖北卷)我蔬食则.①喜,肉食则.②不喜

①则: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则: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连词,就是(2)连词,那么,就(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便

(4)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5)①连词,就②连词,表示转折,却17.者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1)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

(2)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2)代词,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物,可译为“……种”“……样”

(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

公也。(《鸿门宴》)

(3)代词,用在时间词语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

宴》)

(4)用于否定词之后,表示“……的话”

(5)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赤壁赋》)

(5)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6)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

(6)助词,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蔺相如列传》)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

(7)助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

(8)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宴》)

(1)(2019·北京卷)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者: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Ⅲ)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

者:______________

(3)(2017·全国卷Ⅱ)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者:________________

(4)(2017·天津卷)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

者:______________

(5)(2017·浙江卷)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

者:______________

(6)(2017·浙江卷)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

者:______________

【答案】(1)助词,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2)代词,用在动词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的人(3)代词,用在动词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的人(4)助词,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5)代词,用在时间词语的后面,表示“……的时候”(6)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18.之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1)指示代词,译为“这”“此”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2)代词,做宾语,译为“我”

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助词“的”,有时可不译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

秦师》)

(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5)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6)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7)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

意义

(8)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矣。(《兰亭集序》)

(8)动词,译为“往、到达”

(1)(2019·全国卷Ⅲ)即之.楚

之:____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I)臣更越之.

之:____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Ⅲ)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之: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Ⅱ)憙素与奉(人名)善,数遗书切责之.

之:______________

(5)(2017·全国卷Ⅲ)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之:__________________

(6)(2017·浙江卷)今之.①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②罪。”

①之:______________ ②之:________________

(7)(2017·山东卷)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之:________________

(8)(2016·浙江卷)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

之:______________

【答案】(1)动词,到(2)代词,可译为“他”,代指鲁芝(3)结构助词,的(4)代词,作宾语,他(5)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6)①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

有实在意义②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7)动词,到、去(8)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部分文言虚词的

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 [而、何、乎、乃]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荆轲刺秦王》)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荆轲刺秦王》)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荆轲刺秦王》)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荆轲刺秦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来而记之者已少(《游xx记》) 而又不随以怠(《游xx记》)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侣鱼虾而友xx(《xx》)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吞二周而亡xx(《过秦论》) 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序xx而朝同列(《过秦论》) xx而xx弱(《xxxx列传》) xx而xx弱(《xxxx列传》)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xx传》) 觉今是而昨xx(《归去来兮辞》) xx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 襟xx而带xx(《xx序》) 控蛮荆而引xx(《xx序》) 地势极而xxxx(《xx序》) 天柱高而xx远(《xx序》) 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承接关系。 ①所连接的词语有时间上的相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又前而为歌(《荆轲刺秦王》) 于是xx遂就车而去(《xx刺秦王》) 图穷而匕首见(《xx刺秦王》) 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羽化而登仙(《xx》)

最新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文言虚词练习(一) 而: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递进;C连词,表承接;D连词,表转折;E连词,表假设;F连词,表因果;G连词,表修饰;H代词,你,你的;I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J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4.抱明月而长终() 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赂秦而力亏() 8.穷山之高而止()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1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去今之墓而葬焉() 1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1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17.潦水尽而寒潭清() 18.酌贪泉而觉爽() 19.忽然奔腾而澎湃()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2.而母立于兹()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何:A疑问代词,作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B疑问代词,作宾语,“哪里”“什么”;C疑代,作定语,“什么”“哪”;D副词,句首或动词前,“为什么”“怎么”;E副词,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F复音虚词“何如”,表疑问或反诘语气;G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大王来何操?() 4.其间旦暮闻何物?() 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开国何茫然!()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是何故也?() 10.今日之事何如?() 11.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2.何以伐为?() 13.童子何知。()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归纳总结 【“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一)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峡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注: 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去"但。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①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 政》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以城求璧而不许,曲在 〈〈廉颇相如列传》 6)表目的因果,今译为:来。例释: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鳗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 ①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二)代词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 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0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汇编

学习-----好资料 18个文言虚词整理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察传》)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高中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大全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文言虚词大全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门关崎岖又险要,一人守关万人攻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到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且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图挣几斗禄粮。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古典诗文 2013-02-07 0617 5d56b7b40102e33y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一、而 【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 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 【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成语举例】华而不实——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不翼而飞——不劳而获 【成语例释】大而无当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 虛詞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总结和整理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的归纳整理 一、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出于蓝,而青于蓝。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续耳。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于兹。 3、助词,附在其它的词上。 (1)作时间词,“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何 1、疑问代词 (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大王来何操? 子何恃而往?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3、复音虚词。 (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 如: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荣禄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高中语文重要文言虚词和实词

高中语文重要文言虚词和实词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和”或“及”或“又”。如: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韩非子?说林》)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

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如: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即前斗。《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教案

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 1.而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 的”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 门宴》) (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 (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 后”,或者不译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 且”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 (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 列传》) (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 禅山记》) (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 以”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 词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者。(《逍遥游》) (10)名词,通“能”,才能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1)限止语气,罢了 (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 十思疏》) (12)表递进 (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 碑记》) (13)不久,一会儿 (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而: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而:____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 而:__________________ (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 而:______________ (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 而:______________ (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而:______________ 【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2.何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有木有眼晕啊?不怕,认真读完今天这一篇,保证你把虚词吃得透透的!! ……回顾教材,掌握《考试说明》十八个文言虚词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结合教材及一些课外篇目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如下整理: [即时小练]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

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 (2)⑤ (3)⑦ (4)⑨ (5) [即时小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是诚何心哉 (《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 (2)① (3)④ (4)② (5)⑤

[即时小练]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若-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若"的用法 本文是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若"的用法,感谢您的阅读!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蒲松龄《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司马迁《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柳宗元《捕蛇者说》)(若: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司马光《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课内课外兼顾。散文、诗词兼顾。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这样,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复习文言文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上海沪教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上海沪教版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1.而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2.何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4.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其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 XX峥嵘而XX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XX而西却XX,此五霸之伐也(《XX窃符救XX》)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或" 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XX贪而信XX,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XX ,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XX 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XX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XX》)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 ①XX,取之于XX,而XX于XX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 XX 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XX而夭其嗣乎(《XX》)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 假如"。 ①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XX》)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XX》)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 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XX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XX记》)②表恶其能 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XX (《阿房宫赋》)②XX,XX,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 XX”,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XX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XX,自与XX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 而母立于兹(《XX 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