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供给的名词解释

货币供给的名词解释

货币供给的名词解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日益完善,货币供给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货币供给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货币的发行、流通以及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本文将对货币供给进行详细解释,通过阐述其含义、分类、影响因素以及政策控制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一、货币供给的含义

货币供给指的是某一特定时期内,由货币发行机构(例如中央银行)通过发行

货币准备金、发行纸币和调控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等方式,向市场投放货币的总量。货币供给对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关系到全社会的流通手段和交易媒介,还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方面密切相关。

二、货币供给的分类

货币供给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可以将货币供给分

为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和商业银行货币供给。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对货币总量进行管理和控制;商业银行则是通过贷款和存款扩张,对市场上的货币供给进行调节。

从经济主体角度来看,货币供给可以分为政府货币供给和民间货币供给。政府

货币供给主要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的发行,投放货币到市场上,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而民间货币供给则是指由市场上的个体和机构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等方式,提供额外的流动性。

三、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货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是由多个因素影响的。首先是货币政策的调控。中央银

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来影响货币的发行和市场供

给。此外,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也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也是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经济活

动增加时,市场上对货币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促使货币供给的增加。此外,需求价格水平、信用需求和货币存量等因素也会对货币供给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四、货币供给的政策控制

货币供给在经济调控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需要通过政策手段进行控制和调整。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主导的宏观调控工具,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外汇政策等,对货币供给进行控制。

同时,财政政策也对货币供给发挥着一定影响。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整税收、支出等手段来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影响着经济活动和货币供给的总量。

五、结语

货币供给作为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对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它涉及到货

币的发行、流通和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等方面。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货币供给的含义、分类、影响因素以及政策控制等方面,为应对宏观经济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支持。同时,对于了解金融市场和宏观调控的读者来说,理解货币供给也将有助于深入学习和理解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2.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3..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4.派生存款: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5.存款乘数: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 6.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 7.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8.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9.股票:是投资者向股份公司投入股本的证书和取得收益的凭证。 10.债券:是发债人向投资者出具的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债务凭证。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2.税收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3.公债是指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比例。 5.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量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6.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财政 7.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 8.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9.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10.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 1.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劳动意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没有找到有

货币名词解释

保险公司:是收取保费并承担风险补偿责任,拥有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的机构组织。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由44国参加的“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这个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 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指现代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浮动汇率:一国货币管理当局不规定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汇率随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由波动。如果:本币盯住基本外币,汇率随其浮动,则被称为联系汇率或盯住的汇率制度。 格雷欣法则:即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是格雷欣法则。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股票行市变动的价格平均数 固定汇率: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这里既包括国际贸易,也包括国际投资,还包括其他国际经济交往。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以某—特定货币为计量单位,全面系统地记录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国际信用: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国际信用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表现资本与国际间的流动。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代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汇率: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汇率有两种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货币乘数: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货币存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量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货币供给量:指一国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主要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

《货币银行学》课程习题

《货币银行学》课程习题 第八章货币供给 一、名词解释 1、货币供给 2、准货币 3、通货比 4、贴现政策 5、存款货币 二、填空题 1.各国中央银行都以____________作为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标准。 2.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___________货币供给。 3.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来间接调控____________。 4.再贴现率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____________也随之提高。 5.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____________降低。 6.再贴现政策主要通过____________机制间接地发挥作用。 7.通货存款比例取决于____________的持币行为。 8.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由两个环节构成:______和_______。 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准货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10.实际货币供给是指剔除____________影响因素的货币存量。 三、选择题(以下选项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 1.下列影响基础货币变化的因素中,错误的是() A.国外净资产 B.对政府债权净额 C.流通中的通货 D.对商业银行债权 2.在基础货币公式H=C+R中:C是指() A.公众标有的通货 B.准备金 C.存款 D.债券 3.下列不属于国外净资产的是() A.外汇 B.黄金 C.央行的国际金融机构存款 D.外债 4.乔顿的货币乘数模型中,定期存款比率与货币乘数的关系正确的是()A.定期存款比例低,货币乘数小 B.定期存款比较低,货币乘数大 C.定期存款比较高,货币乘数高 D.定期存款比较不变,货币乘数不变 5.中央银行调节经济开放,操作货币政策,其首要任务是() A.预测货币供给量 B.预测货币需求量 C.预测经济发展状况 D.判断经济周期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过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供给: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过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3、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4、需求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5、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6、效用: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8、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9、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10、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11、机会成本:一般的,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12、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是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13、恩格尔定律:随收入提高,食物支出在全部支出中所占比例减小 14、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15、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17、LM曲线: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18、流动性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19、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0、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21、乘数:指每单位外生变量(如政府支出或银行储备)的变化所带来的引致变量的变动情况(如GDP或货币供应)。 22、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 (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以产量所表示的需求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描述了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私人和政府的支出。) 23、失业: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 24、通货膨胀: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的持续上升才是通货膨胀。 25、奥肯法则: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 一、名词解释 1、信用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通过其所具有的规模经济和信息优势,能够有解决经济金融 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 行为。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其次在一定时点上会形成一定的货币数量,称为货币供给量。 3、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在适当的资产组合中,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 的数量就是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可分为个人的货币需求与整个经济的货币需求。 4、货币乘数: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货币乘数模型:m=Mⁿ/B 5、原始存款: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只需保留一小部分现 金作为付现准备,可以将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一般并不立即提取现金,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这时银行一方面增加了放款,一方面增加了活期存款。 6、派生存款:是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在信用制度发达的 国家,银行的大部分存款都是通过这种营业活动创造出来的。可见。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而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7、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 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内容广泛,通常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检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 8、货币政策的传导: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 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目标。 9、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 际的经济活动,才能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这些能被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中间目标。中介目标位于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其包括近期中介目标(也称操作目标)和远期中介目标(也称中间目标)。 10、通货膨胀:因流通中注入货币过多而造成货币贬值以及总的物价水平不同形式的 (公开的或隐蔽的)持续上升的过程。 11、通货紧缩: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们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 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 12、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 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货币均衡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货币供给符合经济生活对货币的需求则达到均衡。 二、判断(参考教材) 1、商业银行负债业务。 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强化资产管理获得,还可以通过灵活地调剂负债达到目的。商业银行保持资金的流动性无需经常保有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通过发展主动型负债的形式,扩大筹集资金的渠道和途径,也能够满足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以向外借款的方式也能够保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收入: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所生产的以货币来表示的物品和劳务的总值。 3.存量:指某一指定的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资产负债的结存数量。 4.流量:指一段时间(period)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它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而存量则是在某一时点上测度的,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 5.转移支付: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 6.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 7.支出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 1.乘数:指每单位外生变量(如政府支出或银行储备)的变化所带来的引致变量的变动情况(如GDP或货币供应)。 2.均衡产出: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这里的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意愿的有效需求,而不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的现实总需求。 3.消费函数:指反映消费支出与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收入和消费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4.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 5.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是介于0和1之间的正数, 也就是说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而且储蓄增加的幅度大于收入增加的 幅度。 6.平衡预算乘数:政府增加开支的同时,相应增加同量的税收。即政府税 收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增加量时叫预算平衡。 7.投资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投入投资的比率。 8.税收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 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例。 1.资本边际效率: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 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2.产品市场均衡:市场上总需求等于总产出的状态。 3.IS曲线: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 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 4.货币需求:指整个利率--货币需求量组合或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货币 需求量反映某利率下的需求量,而货币需求则是弹性变化的。 5.凯恩斯陷阱: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 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 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 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6.广义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的一种形式或口径,以M2来表示,其计算方 法是交易货币(M1,即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 与储蓄存款。但由于历史原因,在不同国家其统计口径及表示方法会有所 不同。 7.LM曲线:一条用来描述在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相 互关系的曲线。 8.凯恩斯区域:LM曲线上斜率的三个区域分别指LM曲线从左到右所经 历的水平线、向右上方倾斜线、垂直线的三个阶段.LM曲线这三个区域被 分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 9.古典区域:LM曲线上斜率的三个区域分别指LM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 的水平线、向右上方倾斜线、垂直线的三个阶段.LM曲线这三个区域被分 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 10.IS-LM模型: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 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1.凯恩斯主义极端:指凯恩斯主义的一种极端情况。如果LM越平坦,或 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 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 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2.古典主义极端:指古典主义的一种极端情况。如果IS越平坦,或LM 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如果出现一种LM曲 线为垂直线而IS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 政策将完全有效。 3.挤出效应: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 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挤出效应:指政 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 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 求。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5.货币政策: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 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6.“适应性”货币政策: 1.功能财政:指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 的充分就业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预算可以盈余,也可以为赤字,而不 能以预算平衡为目的。 2.自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 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 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3.充分就业: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指的是除了正常的暂时不就业(比 如工作转换等),所有的人都找到合适的职务,没有浪费现象。 4.政策时滞: 5.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 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 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6.紧缩性缺口:指实际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需求所形成的差额。 这部分差额的总需求所对应的是名义国民收入的减少和价格水平的下降。 7.膨胀性缺口:指实际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需求所形成的差额。 由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均衡的,因此,差额部分的总需求是超 过充分就业的实际收入的,所对应的是名义国民收入的增加或价格的上升。 8.贴现:指远期汇票经承兑后,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贴现市场 上转让,受让人扣除贴现息后将票款付给出让人的行为。或银行购买未到 期票据的业务。 贴现率: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 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 贴现政策: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 现率(rediscount rate。 9.法定准备率: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 比例。 1.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 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十章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地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地市场价值总和.它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总体活动成果(总产出、总支出、总收入)地基本指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所提供地最终产品和服务地价值之和. 最终产品和服务:是指整个生产过程地最后产出物,是能为消费者直接使用地产品和服务.中间产品和服务:在制造最终产品地过程中所生产并被使用地产品或服务. 增加值:生产过程中每个企业新创造地价值. 资本品:是为了协助其他产品与服务地生产而生产地耐用品,厂房和机器便是典型地资本品.名义:按核算年份地当年价格计算得到地. 实际:按基年价格计算得到地. 人均: 生产法:是指将整个社会提供地最终产品和服务地全部市场价值加总来计算地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又称增加值法(只计算新增加地价值,扣除生产中使用地中间产品地价值),又称部门法(先统计每个部门地增加值,然后将所有部门地增加值加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支出法:是一种从最终使用形成支出地角度核算地方法. 消费支出:简称消费,是指家庭在食物、服装、娱乐、出行、教育等产品与服务上地花费.投资支出:是指企业购买资本品,如购买厂房、机器设备等地花费,以及居民购买新建住房地花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投资、存货投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存货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存货地增加或减少,是流量. 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购买最终产品(如大炮、坦克)与服务(如公共教育)等地支出. 出口:是指本国生产地最终产品与服务销往国外地经济行为. 进口:是指本国居民、企业和政府购买国外生产地最终产品和服务地经济行为. 净出口:等于出口减去进口. 收入法:是一种从要素收入地角度核算地方法.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一国所有人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地收入总和中扣除个人或家庭所纳税款后地个人实际得到地由个人自由支配和使用地收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第十一章 计划总支出:一个国家地居民在某个时期计划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而支付地货币总量,即对于最终产品和服务地计划购买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充分就业:广义上是指经济中地所有资源(资本和劳动)都被使用,没有闲置,狭义上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上,所有愿意参加工作地人都找到了工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均衡国民收入(均衡产出):经济实现均衡时地总产出或国民收入. 凯恩斯定律:短期内,不论需求是多少,企业均能以不变地价格向买方提供商品.这意味着需求变动不会引起价格变动,需求变化导致地供求不等,只能通过产出(收入)变化来调节.(短期内,总产出或国民收入有总支出(总需求)决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消费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当可支配收入增加单位时,人们愿意增加地消费支出. 储蓄:国民收入中未被消费地部分,或者说是未被人们现期消费地商品和劳务. 边际储蓄倾向:增加单位可支配收入时人们愿意增加地储蓄. 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总额与可支配收入地比. 平均储蓄倾向:储蓄总额与可支配收入地比. 消费——投资法: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地方法,又称为总支出法.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是如何决定总体经济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2.实证分析法:指企图超越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效果的方法。 3.经济理性主义假定:指在进行逻辑实证的研究过程中,总是假定当事人非常明确行为目标,在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地进行权衡比较,选择最佳方案,以期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 4.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5.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6.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7.总量分析:就是研究一国总需求、总产出、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 8.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9.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 10.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1.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2.支出法:从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家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支出角度来衡量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方法。 13.收入法:从企业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方法。 第三章 14.萨伊定律基本内容: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的供给就会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相等。 a.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微观主体资源配置的最优同时就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从而也就决定了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 b.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第四章 15.凯恩斯定律:在资源大量闲置的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的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能保持不变。 16.均衡产出: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即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7.净存货机制(理解): 18.消费函数:是指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的多的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1.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2.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支出方面计算, GDP = C + I + G +(X – M),其中(X – M)为净进口。从收入方面计算,GDP = 工资 + 利息 + 利润 + 租金 +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 折旧。 3.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4.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当期的资本耗费的价值。 6. 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后所得到的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7. 个人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税后的个人收入。 8. 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的简称,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这种按固定资产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办法称为折旧。重置投资: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 9. 名义GDP:也叫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9.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1.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12. 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降低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是杜森贝利理论的核心。 12. 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的消费水准的影响,这是杜森贝利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另一方面。 13.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13.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13.自主投资:即使利率r为零时也有的投资被称为自主投资。 14.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它的值为1。 15. 资本边际效率(MEC):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或折扣率,这种贴现率或折扣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16. 产品市场均衡: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17. 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相等,即i = s, 从而市场是均衡的。向右下倾斜18. 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8. 凯恩斯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的情况。 19. 狭义货币供给(M1):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19. 广义的货币供给(M2):M1加上定期存款。19. 更广义以上的存款(M3):即M2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 1. 供给:供给是指市场上生产者愿意以某种价格出售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供给曲线衡量了供给在不同价格下的数量关系。供给的数量往往与价格成正比,即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供给数量也增加,反之亦然。 2. 需求: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以某种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的意愿。需求曲线衡量了需求在不同价格下的数量关系。需求的数量往往与价格成反比,即当商品价格上涨时,需求数量有可能减少,反之亦然。 3. 市场平衡:市场平衡是指供给和需求之间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市场价格也会稳定。市场平衡依赖供给和需求关系的调节,当供给和需求数量不匹配时,市场会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实现重新平衡。 4.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某个决策或行为所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的成本。它衡量了做出某个决策所放弃的其他可能收益。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是衡量资源利用的效率的重要概念,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来利用它们。 5.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在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或消费时所产生的额外效果或收益。边际效益可以是正向的,当增加一单位生产或消费时带来的效益超过成本;也可以是负向的,当

增加一单位生产或消费时带来的成本超过效益。在决策过程中,理性的经济人会比较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来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6.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自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公平分配。市场失灵可能由不完全竞争、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引起。市场失灵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社会公平问题,需要政府干预来矫正。 7.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种持续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可能由政府过度发行货币、需求过热、成本推动等原因导致。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经济不稳定等,需要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控制。 8.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总体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增加。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资本投资、改进技术等途径实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包括就业机会增加、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福利提升等。 以上是对一些经济学名词的简单解释。尽管这些名词只是经济学中众多概念的一小部分,但它们对我们理解经济现象和分析经济问题非常重要。

西方经济学宏观重点名词解释

西经宏观名词解释 1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 2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的产品。 3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净值NDP:一个国家一年的新增加的全部产值。NDP=GDP-折旧 4国民生产总值GNP: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重置投资:指为保持现有资本存量完整或为了补充当前资本存量消耗而进行的投资。 6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的部分成为净投资。 7政府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如:救济金。 8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9名义GDP(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GDP平减指数(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 11均衡产出或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12消费函数:表示消费和收入的关系。储蓄函数:表示储蓄与收入的关系。 13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支出之比率,也就是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14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指收入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的比率。政府转移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的比率。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KB=1 15: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的各种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16产品市场的均衡: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情况。i=e-dr 17IS曲线:在产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利率和收入的各种组合的轨迹。LM曲线: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利率与收入的各种组合的轨迹。 18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9(1)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2)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需要先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L1表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产生的全部实际货币需求量,用y表示实际收入,则L1=ky,L1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3)投机需求: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劵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取决于利率.L2=-hr 20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劵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劵全部换成货币,同时无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偏好陷阱。 22货币供给:狭义: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M1.广义:在狭义货币供给上加上定期存款M2。再广义,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M3 23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24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减少的效果。 25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 26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1)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但通常只劳动之一要素的充分就业。(2)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他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3)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27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包括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

货币金融学名词解释

铸币:铸币是得到国家的印记由国家准许铸造并合乎规定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本位货币:是由国家造币厂按照一定规格铸造的铸币,是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价格标准或计价,结算货币.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形态。 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指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 代用货币:是指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为金属货币的货币. 电子货币:是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商用电子化机具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二进制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货币。 纸币:纸币是以纸张制成的表明一定面额的货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双本位制:是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是国家和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是随着金,银市场比价变动而变动。 银行信用:广义:指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贷款,贴现等方式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狭义:指银行通过存款和贷款等业务活动形式的信用。 承兑汇票:承兑是指在票据到期前,由付款人在票据作出表示承诺付款的文字记载及签名的一种手续.承兑后,付款人就成为承兑人,在法律上具有到期付款的义务,经过承认兑付的汇票即为承兑汇票。 金融工具:又叫信用工具,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的证明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合法凭证。 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是指在一定的基础性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一般表现为一些合约其价值由作为标的物的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决定。 消费信用:是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满足其生活消费方面的货币需要的信用形式。 到期收益率:是指债务工具上获得的回报的限制与其现在的价值相等时的利率,是衡量利息率高低的最精确指标. 基准利率:是指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流动性陷阱:由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的水平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和市场供求双方竞争的结果,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直接融资:是通过最终贷款人(资金供给者)和最终借款人(资金需求者)直接结合来融通资金,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金融中介机构的融资方式. 间接融资:是指最终贷款人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完成向最终借款人融出资金的过程。 金融资产:是指一切代表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要求权的凭证,亦称金融工具或证券 贴现:是持票人以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兑取现款,银行扣除自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后,给付现款。 资产流动性:是指银行及时满足其各种资金需要和收回资金的能力 回购协议:指的是在出售证券的同时,与证券的购买商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原定价格或约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从而获取即时可用资金的一种交易行为。 套汇交易:是指套汇者利用不同外汇市场在同一时刻的汇率差异,在汇率低的市场上买进,同时在汇率高的市场卖出,通过贱买贵卖来赚取利润的活动。 金融体系由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 商业银行:是主要依靠吸收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来筹措资金,并发放工商业贷款,消费贷款,抵押贷款,以及办理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金融机构。 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有可能不归还贷款的人往往是最希望获得这笔贷款的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极有可能不偿还贷款。 道德风险:指借款人获得贷款之后,从事高风险的项目,从而使贷款无法归还的可能性增大。同业拆借:是

货币名词解释

货币名词解释 货币是指一种被国家或地区政府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来流通和接受的特定形式的资产。它可以是纸币、硬币、数字货币或其他形式的资金。货币的存在是为了方便交换和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促进经济发展和贸易。 货币有以下主要特征: 1. 交换媒介: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可以方便地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并在交易中充当价值尺度。它消除了商品交换中的双重巧合问题,即买家和卖家必须都想要对方的商品。有了货币,一个人可以把他的劳动或商品换成货币,然后用这笔货币购买其他商品或服务。 2. 价值储存:货币可以作为价值的储存工具,因为它可以在时间上延迟购买力。人们可以将货币存储起来,以便在未来购买商品和服务。货币的价值相对稳定,这使得人们能够管理自己的财务,并在需要时使用储蓄。 3. 货币供应控制:货币供应是指货币在市场上的总量。货币供应的控制由中央银行或其他有关机构负责,以保持通货膨胀和经济稳定。如果货币供应过多,通货膨胀可能会发生,导致价格上涨。同样,如果货币供应不足,经济可能会陷入衰退。 4. 法定货币:法定货币是一种由政府法律规定为合法支付工具的货币。它是政府发行的,并由中央银行承担管理和监管职责。法定货币在国内市场上广泛流通,并且在法律上具有法定支付

能力。法定货币通常由纸币和硬币组成,但也可以是电子或数字形式的货币。 5. 货币的可替代性:货币是可替代的,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面值和支付能力。无论是单张纸币还是硬币,都可以交换为相同面值的其他纸币或硬币,并被接受为支付。 货币在现代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贸易。货币的管理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是中央银行和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任务之一,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 第二章商品价格决定 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同时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的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做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下降,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9.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产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上涨,控制通货膨胀。 10.点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小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1.弧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2.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1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4.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曲线。 15.消费预算线:亦称消费者可能线、预算约束线,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组合的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