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水平井注水技术 提高油气藏产量

加强水平井注水技术 提高油气藏产量

加强水平井注水技术 提高油气藏产量
加强水平井注水技术 提高油气藏产量

加强水平井注水技术提高油气藏产量

水平井注水技术在挖掘油气藏开发潜能,增加油气开采经济效益方面作用显著。实际工作中,部分油气田缺乏对水平井注水技术适用条件的正确认识,影响了水平井注水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文章围绕水平井注水技术影响因素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出水平井注水技术适用条件,并对水平井注水技术应用效果比较好的油气藏类型进行归纳。

标签:水平井;注水;油气藏;储层条件;适用范围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升,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石油总储量约为940亿吨,其中可开采量为160亿吨,加强石油开采能力,提高石油开采水平,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大意义。在现有的石油开采诸多技术中,作为新兴油气田增产技术的水平井注水技术,具有增加水驱波及系数和注水效率、提高油气田压力水平和最终采出程度的优点,能够大幅提升油气田经济效益,因此获得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水平井注水技术的使用并非一帆风顺。部分使用水平井注水技术的国内外油气田,不但没有增加产量,反而使得储层受到破坏,给油气田开采工作带来重大负面影响。其根本原因,是开采单位对水平井注水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没能清楚把握水平井注水技术的应用条件,在不适合使用水平井注水技术的储层地质环境和流体条件下使用了该技术,从而导致开采的失败。加强油气田水平井注水技术应用的研究与探讨,对于推广水平井注水技术,推动我国油气田开采事业迅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水平井注水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研究

经过长期实践,我们可以知道,水平井注水技术的应用效果受油层厚度的影响很大,油层厚度越大,水平井注水效果越差。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制约着水平井注水的效果。

(1)流度比。随着流速比增加,水平井注水增产峰值不断下降,与此同时,水平井注水稳定增产期变得更长,增产情况整体趋于平缓。

(2)油层非均质性。在非均质油藏,水平注水井和生产井间的位置关系对于水平井注水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当二者在同一方向时效果最好。否则效果就差。

(3)垂向渗透率。随着垂向渗透率的增加,水平井注采效果越来越好。为保障水平井注采效果,就必须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垂向渗透率条件。一般来说,直井组合适用于较低的垂向渗透率,水平井组合适用于高垂向渗透率。

加强水平井注水技术 提高油气藏产量

加强水平井注水技术提高油气藏产量 水平井注水技术在挖掘油气藏开发潜能,增加油气开采经济效益方面作用显著。实际工作中,部分油气田缺乏对水平井注水技术适用条件的正确认识,影响了水平井注水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文章围绕水平井注水技术影响因素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出水平井注水技术适用条件,并对水平井注水技术应用效果比较好的油气藏类型进行归纳。 标签:水平井;注水;油气藏;储层条件;适用范围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升,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石油总储量约为940亿吨,其中可开采量为160亿吨,加强石油开采能力,提高石油开采水平,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大意义。在现有的石油开采诸多技术中,作为新兴油气田增产技术的水平井注水技术,具有增加水驱波及系数和注水效率、提高油气田压力水平和最终采出程度的优点,能够大幅提升油气田经济效益,因此获得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水平井注水技术的使用并非一帆风顺。部分使用水平井注水技术的国内外油气田,不但没有增加产量,反而使得储层受到破坏,给油气田开采工作带来重大负面影响。其根本原因,是开采单位对水平井注水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没能清楚把握水平井注水技术的应用条件,在不适合使用水平井注水技术的储层地质环境和流体条件下使用了该技术,从而导致开采的失败。加强油气田水平井注水技术应用的研究与探讨,对于推广水平井注水技术,推动我国油气田开采事业迅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水平井注水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研究 经过长期实践,我们可以知道,水平井注水技术的应用效果受油层厚度的影响很大,油层厚度越大,水平井注水效果越差。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制约着水平井注水的效果。 (1)流度比。随着流速比增加,水平井注水增产峰值不断下降,与此同时,水平井注水稳定增产期变得更长,增产情况整体趋于平缓。 (2)油层非均质性。在非均质油藏,水平注水井和生产井间的位置关系对于水平井注水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当二者在同一方向时效果最好。否则效果就差。 (3)垂向渗透率。随着垂向渗透率的增加,水平井注采效果越来越好。为保障水平井注采效果,就必须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垂向渗透率条件。一般来说,直井组合适用于较低的垂向渗透率,水平井组合适用于高垂向渗透率。

油气藏开发与开采技术

第一章油气藏开发地质基础 1.要开发好一个油气田,需要掌握或认清该油气田哪几方面的地质特征? 答:油气田地质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构造特征: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 称。因此我们需要搞清楚油气藏的构造类型及形态、断层性质及切割情况、裂缝密度及分布规律等问题; 2)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特征:即在物理、化学、生物上不同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 与该表面上形成的沉积岩的组合与物质反应。我们需要了解各类沉积环境的联系与区别并且得出相应相态条件下的开发对策; 3)储层特征:即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我们需要知道储层非均质性、油层划分 与对比等方面的问题 4)油气藏特征: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 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我们需要了其类型、压力系统、温度及岩石热力学性质、其中油气水的分布等知识。 2.每一种地质特征是如何影响油气田高效开发的? (由上一题展开回答) 3.地质模型的分类?* 答:按不同勘探开发阶段任务分为概念模型、静态模型、预测模型; 按油藏工程的需要分为储层结构模型、流动单元模型、储层非均质模型、岩石物性物理模型; 按油藏开采过程的特点可分为气藏模型、黑油模型、组分模型; 针对特殊油藏开采可建立热采模型、化学驱模型等。 4.沉积相与油气田开发的关系?* 答:沉积相与油气田开发的关系如下: 1)为编制好油气田开发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2)为培养高产井提供依据; 3)为及时夺高产,实现产量接替提供依据; 4)为合理划分动态分析区和进行动态分析提供依据; 5)为选择挖潜对象,发挥工艺措施作用提供依据; 6)为层系、井网及注水方式的调整提供依据; 第二章油气藏开发技术政策 1.开发对象的特点(用几条高度总结)? 答: 1)具有不同的驱动类型及开发方式; 2)具有不同的开发层系选择; 3)具有不同的开发井网部署; 4)具有不同的配产方式及开采速度; 5)具有不同的注水时机与压力系统。 2.高效开发一个油气田应该达到哪几个技术指标?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目录 1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 2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2) 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5) 3.1 层序地层理论 (5) 3.2 坡折带理论 (6) 3.3 复式输导体系理论 (7) 3.4 相势控藏理论 (7) 4 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和技术 (8) 4.1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准确选区选带是隐蔽油藏勘探的基础 (9) 4.2 地震资料高分辨率采集、高保真处理是隐蔽油藏勘探的保障 (11) 4.3 多井多层位标定、构造精细解释、变速成图是隐蔽油藏勘探成功的关键 (12) 4.4 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地震正反演等预测技术是隐蔽油藏勘探的手段 (14) 4.5已钻井重新认识、“滚动勘探”模式是隐蔽油藏勘探的重要途径 (16) 4.6 应用油气化探技术勘探隐蔽油气藏 (16) 4.7按照隐蔽油气藏的类型选择勘探方法 (17) 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8) 5.1 存在问题 (18) 5.2 发展趋势 (18) 参考文献 (19)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可供勘探的构造圈闭日益减少,隐蔽油气藏已成为未来最具储量接替前景的勘探目标。所谓隐蔽油气藏通常是指以地层、岩性为主要控制因素、常规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⑴。隐蔽油气藏成条件复杂、圈闭形态不规则、埋藏和分布具有隐蔽性、勘探难度较大,人们对隐蔽油气藏研究还不系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完善。本文结合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思路与技术,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隐蔽油气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指导日后隐蔽油气藏勘探。 1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关于隐蔽圈闭,最早在1964年由美国著名石油学家Levorsen进行了完整的论证,随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古地貌圈闭的油气勘探。目前普遍认为,隐蔽圈闭是指用常规技术方法和手段难以识别的圈闭,它们主要是 由于沉积、古构造运动、水动力变化及成岩作用所引起的,包括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上倾尖灭、透镜体、古河道、潜山、礁体及裂缝圈闭等。隐蔽油气藏是指油气在隐蔽圈闭中的聚集。隐蔽油气藏的概念最早由卡尔(1880) [2]提出。威尔逊(1934)提出了非构造圈(Nonstructural trap)是“由于岩层孔隙度变化而封闭的储层”的观点[3]。莱复生(1936)提出了地层圈闭的概念[4],并发表了题为“地层型油田”的论文;Lveorsen在1966年发表的遗作《隐蔽圈闭》 (obseurea ndSubtletrpas) 提出现代意义的隐蔽油气藏的概念,认为是隐蔽和难以琢磨的圈闭。后来哈尔布特H(T.Halbouyt1982)等对这个概念作了的进一步阐述,其含义主要是泛指在油气勘探上难以识别和难以发现的油气藏,并不是专指 非背斜或地层岩性类型的油气藏⑸。萨维特认为隐蔽圈闭是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圈闭;朱夏指出,隐蔽圈闭也包括某些构造圈闭,圈闭是否隐蔽,取决于它们本身的形式和成因类型;庞雄奇等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理论和技术条件下,从物探和测井等资料上不能直接发现或识别出来的油气藏概称为隐蔽油气藏。 对于隐蔽油气藏的概念目前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的差异在于构造成因油藏是否属于隐蔽油气藏,如邱中健曾将极其复杂的小断块油气藏列入隐蔽油气藏的范畴,薛良清则认为隐蔽油气藏主要指非构造的地层、岩性圈闭被油气充注后形成的油气藏。潘元林等认为隐蔽油气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技 术经济条件下,其含义也有所不同,而与具体的油气藏类型没有直接的关系,并认为就勘探的难易程度而言,构造油气藏具有特定的空间形态和分布规律,不论 是传统的勘探方法,还是现代的勘探技术方法,它们都是比较容易发现的;虽然

酒泉盆地构造_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

2006年9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第41卷 增刊  *河北省涿州市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072751 本文于2006年3月5日收到。 酒泉盆地构造—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 孙庭斌*  潘良云 张宏伟 赵建儒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 马国福 刘永昌 (玉门油田分公司研究院) 摘 要 孙庭斌,潘良云,张宏伟,赵建儒,马国福,刘永昌.酒泉盆地构造—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增刊):37~41 酒泉盆地中生代为拉张断陷盆地发展阶段,形成了一系列N N E 向东断西超的早白垩世次级凹陷,表现为中国东部断陷湖盆的特征,具备形成构造—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背景。以往的油气勘探主要针对构造油气藏,虽获得一些重大发现,但近年勘探效果并不理想。文中针对该区储层非均质性强、地震资料品质差的特点,充分利用钻井资料,采用地震属性分析、水平切片、倾角测井和成像测井、层序地层学等技术对青西、营尔两个凹陷的构造—地层油气藏进行了勘探、研究。通过精细的断块构造解释和沉积相、储层预测,发现了一批构造—地层圈闭,分别在青西凹陷、营尔凹陷优选出YX1、C3两口区域探井,经钻探均获商业油流,使酒泉盆地构造—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突破。 关键词 构造—地层圈闭 勘探领域 勘探效果 富油凹陷 断陷盆地 酒泉盆地 1 研究区概况 酒泉盆地位于祁连山褶皱带北缘西部,属走廊盆地群,面积约为20800km 2 。中生代盆地经历拉张断陷发展阶段,在近EW 向区域拉张构造应力背 景下,发育一系列NN E 向早白垩世东断西超箕状 次级凹陷[1] (图1),在次级凹陷内沉积了一套下白垩统陆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由下往上可划分为赤金堡组(K 1c )、下沟组(K 1g )和中沟组(K 1z ),这套地层是酒泉盆地的生油岩和主要储集层,是盆地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 图1 酒泉盆地酒西拗陷东西向(中生代)盆地结构剖面 利用地震、钻井资料结合盆地周缘地面露头资料及南缘山前带平衡地质剖面,对酒泉盆地早白垩世原型盆地恢复表明,早白垩世以嘉峪关隆起为界, 酒泉盆地发育两大断陷区,即酒西断陷区与酒东断陷区。在两大断陷区内受NNE 向控凹边界断层控制,形成隆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发育11个次级凹陷 DOI 牶牨牥牣牨牫牳牨牥牤j 牣cn ki 牣issn 牣牨牥牥牥牠牱牪牨牥牣牪牥牥牰牣s 牨牣牥牥牴

水平井注水技术

水平井注水技术 随着油田逐步进入高含水后期,如何通过注水使油藏获得更大面积的高注水量,实现更快的注水和采油速度,从而提高油田的开发效果,是研究人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1、水平井注水优势分析 众所周知,油田开发采用的常规水驱模式是直井注水,直井采油,每口井周围产生明显的压力降,迫使油水界面变形,水转向生产井后被采出。由于注水井和生产井存在径向流,使大量压力损耗,采收率受到影响。使径向流转为直线流的办法可以有垂直压裂和水平井。过去由于水平井技术尚未成熟,钻井成本十分昂贵,因此人们多采用压裂。随着水平井成本降低到直井的1.5到2倍左右,人们又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在水平井水驱研究上。 水平井水驱采油具有的优势是:①和直井相比,水平井注水时的压力降不会集中在某一点,而是分散在比较长的泄油井段上,压力降较小,油水界面变形也小,井到达油水界面的距离大,所以可以推迟井的突破或使含水量增加缓慢;②水平井与井之间的泄油均匀性可使前缘均匀推进,因此当有多相同时流动时,流度比条件越不利,水平井的优势就越明显;③在低渗透油藏或低渗透层钻水平井,可以提高注水能力及产油能力,减少油藏注入水的补充时间,注水见效早;④在开发中后期老区油田时,钻加密井是改善直井水驱后波及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但是水平井可以通过侧钻、分支钻井等取得比钻加密井更好的效果;⑤在薄层油藏中,水平井注入速度接近于线性注水速度。当地层10英尺厚,水平井流体流动速度是直井的8到10倍。这一优势随地层厚度逐渐削弱,当地层厚度超出300英尺后,水平井的波及效率将低于直井;⑥大井距的条件下,只需用较少井数就可以取得等量或更多的注水量和采油量,快速的注水速度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作业效益。例如,对于一个10英尺厚,井距80英亩的油藏来说,水平井注水速度在和直井注水速度保持一致的条件下,所需压力只是直井的1/10,这就为作业商带来众多便利。但是在小井距的井网中,水平井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2、水平井注水新进展 水平井在水驱开发时可以有四种采油结构:水平井注—直井采、水平井注—水平井采、直井注—直井采、直井注—水平井采。外国一些石油专家通过室内试验,提出了两种模式:直井注-水平井采和水平井注—水平井采,下面将简单介绍这两种模式。 2.1、直井注-水平井采——“水平段(Toe-to-Heel)注水开发新技术”(TTHW)AlexT.Turta 等专家提出了一种新的注水方法——“水平段(Toe-to-Heel)注水开发技术” (TTHW),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水平段注空气:THAI和CAPRI”,其采用了一口水平生产井和一口垂直注入井。水平生产井的水平井腿位于地层顶部,井趾靠近垂直注入井,垂直注入井在地层下方射孔。该方法使驱油时的重力变得稳定,水/油流动比的重要性降低,其对波及效率的不利影响也被削弱。注入水始终在井趾处突破,含水率逐渐上升。“水平段(Toe-to-Heel)注水开发技术”是一种短距离注水方法,开采轻、稠油油藏(最大粘度2000cp)的效果良好,开发较厚油层的驱替效率也很高。AlexT.Turta的室内模拟研究得出,控制直井比控制水平井更容易。这是因为,即使对于一个均匀的多孔介质来说,水平段压降使液体流过水平井十分困难,压降不仅受到粘滞力的控制,还受到局部、未知力量的影响;而一口较短的直井则可以忽略压降的影响,因此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比水平井注水—直井采油更容易控制流速和直井井底压力,从而改善波及效率,提高采收率。 大庆油田采油八厂也曾做过多个方案,比较水平井注—直井采、水平井注—水平井采、直井注——直井采、直井注—水平井采的开发效果。从内部收益率、采油程度和综合含水曲线可以看出,直井注—水平井采和水平井注—水平井采可行,但是水平井注水的实际操作较难,所以建议采用直井注-水平井采.。

推荐-构造油气藏 精品

构造油气藏 由于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构造油气藏。它是最重要的一类油气藏。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称为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这是一类在勘探史上一直占据最重要位置的油气藏。在油气勘探历史早期,因为这类油气藏易发现,所以认识较早。随后在1885年由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背斜学说”,在油气勘探史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背斜油气藏在油气储量和产量中仍占居重要位置,并且是油气勘探早期阶段的主要对象。后来,随油气勘探的深入,易于发现的背斜油气藏越来越少,并发现了一些非背斜油气藏。到二十世纪初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莱复生,系统地提出了非背斜油气藏的学说并进行了系统分类。 背斜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形态较简单,油气聚集机理简单,也易于用地震方法发现,是油气勘探的首选对象。背斜油气藏从成因上看,也可分为五个亚类。 (一)挤压背斜油气藏 由侧向挤压应力为主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的油气聚集。特点:两翼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闭合度高,闭合面积小;常伴有断裂,主要分布在挤压型盆地的变形带,我国西部盆地以此类为主。 m 气水 界面 气水 界面 图四川盆地卧龙河气田剖面图

(二)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由于基底断块热隆升的差异沉降作用而形成的平缓、巨大的背斜构造圈闭油气聚集。 特点:两翼地层倾角平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 主要分布在地台内部坳陷和边缘坳陷中,常呈组或带出现,形成长垣或大隆起带。如大庆长垣,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加瓦尔。 (三)披覆背斜油气藏 这类背斜是由地形突起及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 形成机理:在沉积基底上常存在有各种地形突起,由结晶基岩、坚硬致密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等组成。当其上有新的沉积物堆积后,这些突起部分的上覆沉积物一般较薄,而其周围的沉积物较厚,因而在成岩过程中,由于沉积物厚度和自身重量的不同,所受到的压实程度不同,结果便在地形突起(潜山)的部位,上覆地层呈披覆隆起形态,形成圈闭。这种构造也有人称为披盖构造或差异压实背斜。 特点:形态一般为穹隆状,顶平翼稍陡,闭合度和幅度下大上小,两翼倾角下大上小。如渤海湾盆地的济阳坳陷的孤岛及孤东油田。主要分布在台区。 (四)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成因:由地下塑性物质活动的结果。在特殊的沉积环境中,坳陷内可堆积巨厚的盐岩、膏岩和泥,它们在地下高温、高压下一般呈较强的塑性。在上覆不均衡重力负荷或侧向水平应力作用下,产生塑性蠕动,可在上覆地层薄弱地带发生底辟上拱,使上覆地层发生变形,形成底辟拱升背斜圈闭。 特点是背斜轴部往往发育地堑式或放射状断裂系统,顶部陷落,断层将其复杂化。甚至有的在宏观上呈背斜形态,但具体到油气聚集单元往往已没有完整的背斜圈闭,而是被断层分割成众多的半背斜或断块圈闭。例如我国渤海湾盆地的东辛油田、科威特的布尔干油田。 (五)滚动背斜油气藏 形成机理:沉积过程中,由于张性断层的块断活动及重力滑动,边沉积边断裂,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与正牵引比较),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滚动

短半径水平井新技术特点和现状

短半径水平井新技术特点和现状 短半径水平井是在中长半径水平井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钻井新技术,该技术能成倍的提高油井产量和提高采收率,改善井网布置,合理有效的开发各类油藏,不但可以节约钻井及油田开发综合成本,尤其是对难以开发的薄油气层,极大地提高了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一、短半径水平井的特点 短半径水平井的定义一般是指造斜井段的造斜率大于1°/m的水平井,即曲率半径小于57.3m,又称大曲率水平井。 短半径水平井具有井眼小、造斜率高、曲率半径和靶前位移短等特点。短半径水平井的主要特点和优缺点见表1。 二、短半径水平井的发展现状 短半径水平井在国外各大公司中,美国贝克?修斯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家公司。七十年代中期,美国的Eastman Whipstock公司通过八年的研究试验,研制出了短半径造斜钻井系统,经改进完善,在美国南部一些油田和加拿大北坡的Knparnk油田广泛应用提高产量4倍以上。1983年以来设在西德的Eastman Christenden公司又作了进一步改进并完型生产,九十年代初期经过一次较大的兼并,将与钻井技术有关的数家服务公司从资金、人才和技术方面进步了择优调整,组建了能从事钻井“一条龙”服务的Baker Hughes Intep公司,在技术研究和工具仪器方面都有很强的竞争能力,近年来已侧钻段半径水平井300余口。 Sperrg-Sum公司在以发展仪器为主的基础上,已能为提供定向井与水平井钻井的全面服务。该公司短半径水平井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它的无线随钻MWD和ESS电子多点采用了柔性连接方式,广泛用于短半径侧钻水平井。目前,短半径水平井的最大水平位移和最长水平段已分别达到953m和600m;开窗侧钻点最大井深已达到7751m。水平段最长的短半径水平井是美国的Mobil Erdgas-Erdoel Gmbh公司在德国钻成的Reitbrook 308井(120.7mm井眼),水平段长600m,水平位移953m。

油藏开发方案设计

石油工程综合训练 XX油田MM断块 油藏工程方案设计 学院:车辆与能源学院 专业:石油工程 姓名:龙振平 学号: 100113040001 指导教师:马平华讲师 答辩日期: 2014年1年17日 目录 1.开发原则 (3) 2.开发方式 (4) 2.1开发方式论证 (4) 2.2 注入方式和时机选择 (4) 3.开发层系与井网井距 (5) 3.1 开发层系 (5) 3.2 井型、井网与井距 (7) 3.2.1 井型的确定 (7) 4.开发井的生产和注入能力 (12) 4.1 开发井的生产能力 (12) 4.2注水井的注入能力 (13) 5.采收率及可采储量 (14) 5.1 采收率计算 (14) 5.2 可采储量计算 (17) 6.油藏工程方案比较与推荐 (17) 6.1方案比较论证 (17)

6.2推荐方案描述与推荐 (22) 7.开发潜力与风险分析 (27) 7.1 开发潜力 (27) 7.2 风险分析 (27) 8.方案实施要求 (28) 8.1钻井及完井 (28) 8.2油井投产要求 (28) 参考文献 (28) 油藏工程方案 1.开发原则 根据有关开发方针、政策,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提出油田开发原则:(1)充分考虑油田的地质特点; (2)充分利用油气资源,保证油田有较高的经济采收率; (3) 采用合理的采油速度; (4) 合理利用油田的天然能量; (5) 充分吸收类似油田的开发经验; (6) 确保油田开发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2.开发方式 2.1开发方式论证 试采分析表明,M1油井初期产量较高,这说明油藏具有一定的天然能量,利用借鉴高压物性资料及经验公式计算,该块油藏弹性采收率为13.35%,因此考虑到经济效益,在开发方式上初期采用天然能量开发,后期天然能量降低,产量下降,并且油藏具有边底水,由油水相渗曲线(图2.1)可得束缚水饱和度Swr为0.4,所以可采用注水方式开采。 M2井采用注水方式开采,产量逐渐升高然后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状

647.2-2013_页岩气水平井钻井作业技术规范_第_2_部分:钻井作业(出版稿)

Q/SYCQZ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SYCQZ 647.2—2013 页岩气水平井钻井作业技术规范 第2部分:钻井作业 2013-12-22发布2014-01-22实施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钻井工程设计 (1) 4 井眼轨迹控制 (2) 5 防碰作业 (3) 6 水平段安全钻井 (3)

前言 《页岩气水平井钻井作业技术规范》分为五个部分: ——第 1 部分:丛式井组井场布置; ——第 2 部分:钻井作业; ——第 3 部分:油基钻井液; ——第 4 部分:水平段油基钻井液固井; ——第 5 部分:井控。 本部分为第 2 部分。 本标准按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编写和表述。 本标准由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井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川东钻探公司、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川西钻探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德军、赵晗、卓云、叶长文。

页岩气水平井钻井作业技术规范第2部分:钻井作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页岩气丛式井组钻井工程设计、井眼轨迹控制、防碰作业、水平段安全钻井等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川渝地区页岩气井的钻井作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 1296 密集丛式井上部井段防碰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SY/T 5088-2008 钻井井身质量控制规范 SY/T 5416 定向井测量仪器测量及检验 SY/T 5435-2003 定向井井眼轨迹设计与轨迹计算 SY/T 5547 螺杆钻具使用、维修和管理 SY/T 5619 定向井下部钻具组合设计方法 SY/T 6332-2004 定向井轨迹控制 SY/T 6396 钻井井眼防碰技术要求 Q/SYCQZ 001 钻井技术操作规程 Q/SYCQZ 372-2011 丛式井井眼防碰技术规程 3 钻井工程设计 3.1 井身结构 3.1.1 表层套管应封隔地表漏层和垮塌层,相邻两井表层套管下深错开20 m以上。 3.1.2 水平井技术套管下入位置井斜应不低于60°,若井下出现严重垮塌、钻遇高压油气,可提前下入技术套管。 3.1.3 油层套管尺寸不小于 11 4.3 mm,抗内压强度与增产改造施工压力之比>1.25。 3.1.4 水平段长度宜控制在800 m ~ 1400 m。 3.2 靶区 3.2.1 靶区半径设计符合SY/T 5088-2008的规定,且满足井眼轨迹控制要求。 3.2.2 水平段井眼方向与地层最小主应力方向的夹角不小于 15°。 3.3 井眼轨道 3.3.1 每口井地下靶心与井口位置连线相互之间不宜空间交叉。

油气藏地质建模技术

《油气藏地质建模技术》作业 ———留西油田L17断块314小层砂层厚度克里金展布 学院:能源学院 专业:油气田开发地质 姓名:姜自然 学号:2013020204 任课老师:董伟 提交日期:2014年6月19日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油气藏地质建模技术”课程考试大作业 留西油田L17断块314小层砂岩厚度分布结构特征研究 留西油田位于河北省献县,为冀中坳陷留西构造带中部留西油田低渗透油层,断层密集,断块破碎,是一个夹持于留路断层和大王庄东断层之间的地堑带,呈北西向延伸、北陡南经北高南低的鼻状构造。从北向南,分成留416断块、留17断块、路43断块、留80断块。区内主要为下切谷、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三种沉积相类型。从前期地质勘探开发和生产效果发现,留西油田油藏构造破碎,断层多,断块多,勘探开发难度大;砂层厚度大,平面变化快,隔夹层分布不稳定,储层非均质严重;油层埋藏深,平均在3206 m 左右;储层物性差,平均渗透率17×l0-3um 2左右;在开发中出现注术压力高,吸水能力差,油井能量低,采液强度低等特点。 一.314小层砂岩厚度统计特征 0246810 12 14 16 18 20 22 40 80 120 160 图1 留西油田L17断块314小层砂岩厚度频率直方图 表1 砂岩厚度统计数据

分析:由图1和表1可以看出,314小层存在砂体的井(包含了虚拟井)有252口,砂岩厚度分布明显以0-2m厚度的薄层砂体为主(125个0-2m厚度的砂层),约占已有砂层数量的49.6%,2-10m厚度的总数量约占总数的47.62%左右(120个2-10m厚度的砂层),10m以上大厚度的砂层数量较少,共有7口井有,约占砂层数量的2.78%。由此可以看出L17断块的砂体纵向分布以薄层砂体为主,厚层砂体相对不太发育,反应了储层的纵向非均质性较强。 二.314小层砂岩厚度实验变差函数曲线拟合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摘要:随着隐蔽油气藏勘探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其认识与深入理解日趋重要。近年来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复杂多样,勘探方法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参考大量文献,总结出了部分可行的分类方法以及其部分勘探方法,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字:隐蔽油气藏,分类,勘探方法,层序地层学,三维地震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逐渐提高,油田可采储量与采出资源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寻找隐蔽圈闭和隐蔽油气藏就成为大多数油区的主要勘探方向。(季敏等,2009)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和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成果和理论认识,尤其是对渤海湾盆地的研究和勘探最为深入和系统。但在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的涵义和分类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目前我国对其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分类归属。笔者依据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和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与研究历程的回顾,现对其进行部分总结并阐述自己的认识。(牛嘉玉等,2005) 1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研究 几乎与国际同步,我国地质界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在进行不断探索。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理解和定义形成了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隐蔽油气藏”在涵义上等同于“非构造圈闭油气藏”,即直接沿袭和引用了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另一种观点是以朱夏先生为代表,认为隐蔽油气藏除非构造油气藏外,还应包含某些类型的构造油气藏,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勘探方法与技术水平条件下较难识别和描述的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圈闭识别、描述和评价的

难易程度取决于勘探技术及方法的发展水平、盆地的勘探阶段以及盆地的类型。也就是说,在盆地不同的勘探阶段,随着针对性勘探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对各类圈闭目标的识别与描述愈来愈明朗化。所以,其隐蔽油气藏涵盖的圈闭成因类型也在不断变化。 从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两种理解和已取得的认识来看,无论是等同于非构造圈闭,还是对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加以扩展(包含某些难识别的构造圈闭),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隐蔽油气藏作为一种油气勘探圈闭目标特性的分类,在勘探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油气勘探工作者们应积极开发和探索各类隐蔽圈闭目标的识别技术与方法,并明确了科技工程攻关的目标。在理论层面上,对隐蔽油气藏的石油地质理论研究都应归属于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的研究,即针对它所涵盖的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来进行石油地质理论的研讨。任何试图脱离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对隐蔽油气藏进行的统一分类均是无意义的。其根本原因在于:隐蔽油气藏所涵盖的类型因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主体由各种非构造油气藏构成。在油气藏分类方面,对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争议较大,方案较多,一直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从而,对非构造油气藏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圈闭成因分类将更利于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牛嘉玉等,2005) 2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关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探讨。这些分类方法主要是以传统的隐蔽油气藏的定义为基础,把地层圈闭油气藏作为隐蔽油气藏的主体,其不同之点在于对地层圈闭的概念和定义有争论。近年来,有将岩性油藏从地层油藏中分出来的趋势。(庞雄奇,2007) 在20 世纪50 年代,前苏联的多位学者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开展了大量的探讨与实践。其油藏圈闭成因分类与美国有所不同,更加突出岩性因素(砂岩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等),专门划分出岩性圈闭大类;而美国分类中的地层圈闭则包含了砂岩上倾尖灭和透镜体等类型。我国老一代石油地质学家也早已有若干圈闭成因分类方案和论述,他们结合陆相沉积盆地物源近、岩性岩相变化快等特点,均突出了“岩性”控制因素,将岩性圈闭定为与地层和构造同级的一大类。地层

海洋油气技术及装备现状

海洋油气技术及装备现状 文/江怀友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概述。 发达国家海洋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日渐成熟,海上油气产量继续增长,开采作业的范围和水深不断扩大,墨西哥湾、西非、巴西等海域将继续引领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潮流。 二、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现状。 海洋油气的储量占全球总资源量的34%,目前探明率为30%,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 油气资源分布,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占60%,深水和超深水占30%。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浅海和深海的划分标准,水深小于500米为浅海,大于500米为深海,1500米以上为超深海。目前从全球来看,形成的是“三湾两海两湖”的格局。海洋油气产量,海洋油气产量在迅速增长,以上是第二部分。

三、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历程。 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是陆上石油的延续,经历了从浅水深海、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1887年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海岸钻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拉开了世界海洋石油工业的序幕。 四、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特点。 1.工作环境的特点。与陆上相比,海洋有狂风巨浪,另外平台空间也比较狭窄,这是美国墨西哥湾在05年因为飓风的平台遭到了损坏。 2.勘探方法的特点。陆上的油气勘探方法和技术,原理上来讲,陆上和海洋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我们把陆上的地质调查到海上就很难大规模开展,主要是要受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3.就是钻井工程的特点。无论是勘探还是采油都要钻井,但是在海上,要比陆上复杂得多,因为海上我们要到平台上进行钻井,根据不同的水深,有不同的钻井平台。 4.投资风险特点。因为海上特殊的环境,因此它的勘探投资是陆上的3-5倍,这张图,随着深度的增加,成本在增加。但是海洋勘探开发也有优势,比如说在海洋的地震,地震船是边前进边测量,效率比陆上要高。以上是第四部分。 五、世界海洋工程装备的概况。 我们讲一下世界海洋的格局,找到我们自己的发展方向,海洋工程装备指海洋工程的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勤服务等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性的装备,但是目前把开发装备认为是主体,世界海洋油气工程装备设计与制造的格局,目前

油气井智能开采技术综述与发展趋势

油气井智能开采技术综述与发展趋势 刘宁(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王英敏(河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 油田数字化是目前油气田发展的新趋势,而智能井技术是实现油田数字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实时油藏管理的关键结构单元,通过安置在油藏平面上的传感器与控制阀,可以对油藏与油井的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分析数据,制定决策,改变完井方式,以及对设备的性能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油藏采收率,增加油井产量;减少作业中投入的劳动力,更有效地进行油气藏管理。本文叙述了智能井技术的发展历史、原理及特点,并结合实例说明了其技术优势以及国内外智能井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数字油田 智能井 系统 传感器 智能完井 DOI:10 3969/j.issn.1002-641X 2010 11 009 1 简介 智能井技术是为了适应现代油藏经营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于油气藏开采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通过生产动态的实时监测和实时控制,达到提高油藏采收率和提高油藏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1] 。 自从1997年世界上第一套智能井系统(SCRAM S)在北海首次安装,全球智能井系统的应用迅速加快,其功能和可靠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例如,贝克休斯公司1999年推出的液压智能井系统InForce TM 已商业化;2000年下半年将其全电力智能井系统InCharg efM 推向市场;其他的智能井系统有斯伦贝谢公司的油藏监测和控制(RM C)系统、BJ 公司的系列智能井仪器和威德福公司的Simply Intellig ent TM 智能井系统[2]。 目前,各种类型的电力智能井系统、电力-液压智能井系统与光纤-液压智能井系统均已成功应用,这些技术将油藏动态实时监测与实时控制结合在一起,为提高油藏经营管理水平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2 智能井技术原理及特点 智能井这个术语一般指基本过程控制向井下的 转移,是一个实时注采管理网络,是一种利用放置在井下的永久性传感器实时采集井下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通过通信线缆将采集的信号传输到地面,利用软件平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学习,同时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优化技术,形成油藏管理决策信息,并通过控制系统实时反馈到井下对油层进行生产遥控、提高油井产状的生产系统[2]。智能井系统的主要构成和用途,如图1所示 [3] 。 图1 典型智能井系统组成和用途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智能井的主要优点是: 优化产量和储量采收率; 最大限度地降低基建费用(CAPEX)和作业费用(OPEX);!更加有效地管理油藏。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智能井的基本用途: 控制注入井内的注入水或注入气沿井眼分布; 控制或隔断生产井内无用流体从井眼流出;!通过合采加速生产。 智能井的其他用途: 能够有效地管理油藏采油过程,特别是对二次注水或三次EOR 采油项目尤为重要; 智能井还能控制注入水或注入气在井内层间、隔层间和油藏间的分布,从而限制或隔断无用的流出物从井内不同产层产出,因此,作业者能够管理注水或采油过程,使未波及到的储量得以动用;!控制压降,确保井眼的稳定性;不同储层流体组分混合;控制自流;连接井;气举和自动气举;减少干扰或进行遥控等作用[4]。 总之,智能井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有助于处理油田开发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地下不确定因素,解决各种挑战性问题。包括:驱动机理对采收 33 刘宁等:油气井智能开采技术综述与发展趋势

油气田开发技术进展

油气田开发技术进展 一、油气田开发的过程描述 油气田开发是一个不断重复、完善、探索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科学探讨系统,其过程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震勘探阶段:这个阶段人们通过投入巨大的资金发现油气藏。主要是通过打第一口探井,进行试井分析,初步落实油气藏; 二是评价阶段,通过获得评价井的资料,经过现代试井测试与分析,落实油藏储量、面积的大小和产能等。 三是投入开发阶段:主要是进行开发方案设计,部署开发井,大规模的投入石油开采。 四是调整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种开发技术,不断的调整开发方案,获得最大产量。 二、油气田开发的特点 油气田开发具有如下的特点: 油气田开发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改变油藏生产使之更符合生产的过程。 油气藏是流体矿场、必须将其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 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每一口井的双重作用即生产与信息的作用。 油气田开发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工程。 三、我国油气田的基本特点(六类) 1、中、高渗透性多油层砂岩油藏---大庆

储层特点:渗透性好,层多、层薄 开发特点:合层开采、分层开采 2、稠油疏松砂岩油藏---辽河 储层特点:埋深浅、渗透性好 流体特点:流体粘度高、难于流动 3、裂缝--孔隙性碳酸岩底水油藏--华北 储层特点:存在裂缝、产量高 开发特点:水往裂缝中窜、采收率低 4、复杂断块油藏---华北 储层特点:储层小、储量低 开发特点:很难形成井网 5、低渗砂岩油气藏---长庆、四川德阳新场气体 储层特点:渗透率很低、自然产量很少 开发特点:开发前先进行压裂 6、裂缝--孔隙砂岩油藏---吉林油田 储层特点:既存在孔隙、又存在裂缝 开发特点:既要利用裂缝又要避免裂缝带来的危害。 四、油气田开发工程目前面临的难题 1、新发现的油田多为低渗透、难动用。 目前在东部和西部发现的油田中,一般都是低渗透、难动用的储量,目前新发现的油田,有80%以上都是这类储量。 2、老油田开发处于高含水期,含水率达到80%以上,有的达到90%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岩性油气藏勘探现状及勘探前景 一、勘探现状 随着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逐步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探索岩性油气藏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岩性油气藏是目前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四大重要领域之一(其他 3 个领域是前陆冲断带油气藏勘探、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和老区精细勘探)。也是目前中国陆上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从中国陆上近年来岩性油气藏探明储量规模来看,已经从90 年代初的20%逐步上升到目前的55%左右,初步显示出岩性油气藏在增储上产方面的重要意义。从具体盆地来看: 在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等盆地年增储规模均在亿吨以上;在准噶尔、塔里木、四川等盆地其增储地位日显重要;在二连、海拉尔、柴达木等盆地成为新 的增储领域;在酒泉、吐哈等盆地此方面勘探也有新的发现。总体来看中国陆上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在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勘探实践证明,中国陆上绝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应具有发育岩性油气藏的良好地质背景。 二、勘探前景 从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剩余油气资源量来看,七大盆地(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四川盆 —1— 地)剩余石油地质资源总量179.2亿t,岩性地层91.3亿t,占总石油地质资源量的51%。具体到各个盆地来看: 松辽盆地剩余资源41。3亿t,其中岩性-地层26.6亿t;渤海湾盆地剩余资源32.7亿t,其中岩性-地层12.7亿t;鄂尔多斯盆地剩余资源33.7亿t,其中岩性-地层27.6亿t;准噶尔盆地剩余资源20.3亿t,其中岩性-地层10.3亿t;塔里木盆地剩余资源38.3亿t,其中岩性-地层 8.5亿t;柴达木盆地剩余资源10亿t。其中岩性-地层4亿t;四川盆地剩余资源2.9亿t,其中岩性-地层196亿t。由此可见,中国陆上主要盆地都具有开展岩性

油气开采生产实习报告

油气开采生产实习报告 中国石油 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专业:油气开采技术 班级:油采2010级1班 姓名:LY 学号: 1013030122 指导教师:刘老师 实习单位:长庆油田第八采油厂定边、铁边城作业区 实习时间: 2012.7.17至 2012.1.15

一、实习简介 1、实习地点:长庆油田第八采油厂、定边作业区(延安市吴起县铁边城镇、榆林市定边县王盘山乡) 2、实习时间:2012年7 月17 日——2012 年1 月1 5 日 3、学习内容:了解油田的基本环境及相关流程,作为乙方与老师傅们进行简单的维修与保养 二、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是大学期间的第一次进入现场的实习,也是唯一一次能够将学习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习,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1、熟悉采油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关的注水流程; 2、学习单井的报表记录以及相关的汇报方式; 3、掌握抽油机的基本保养以及相关的维修工作。 4 、了解不同人工举升方法的原理、设备、工艺设计方法。 5、了解油气井生产管柱的优选和工艺参数的优化方法,了解油气井增产措施、增产原理、增产装备。 6、了解注水工艺、设备、设计方法,了解抽油机井生产流程, 7、了解油井安全生产、操作注意事项,了解井下工具的分类和

作用。 8、了解封隔器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与现场应用。 9、了解天然气净化原理、方法,了解天然气净化设备与流程。 三、实习地点简介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八采油厂前身是长庆石油勘探局低效储量合作开发项目组,成立于2005年6月1日,2009年1月更名为第八采油厂,是长庆旗下的一个集勘探开发、产能建设、原油生产为一体的石油生产单位。目前,第八采油厂管理区域横跨陕西、宁夏两省区的定边、志丹、吴起、盐池等四县九个乡镇。承担着王盘山、姬十五、楼房平、吴定、马坊北等五个区块的原油勘探开发管理工作。油区面积1338平方公里。 下设基层井区(队)26个,基层班组243个。机关为10个科室,5个附属单位,2个前线指挥部,8个基层单位,其中科研单位2个,采油生产单位4个,生产辅助单位2个。现有员工1046人,平均年龄29岁。 四、实习内容 我把在日常工作中学习到的知识总的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录取资料。 采油岗的录取资料主要包括填写采油井日报表,注水井日报表,采油岗技术问答,设备运转记录,HSE 记录,交接班记录等。采油井日报表表头包括时间、生产方式、冲程、冲次、油

国内水平井技术现状

国内水平井技术现状 最近几年,水平井技术在石油工业,特别是在油气藏开发中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手段,这是因为水平井的单井产能常常高于直井。 据报道这项技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在国外就已经用于油藏,但是直到1978年加拿大ESSO能源公司在冷湖油田钻成第一口水平井时,它才得到目前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四川油田60年代用常规方法钻成了第一口水平井,当时国内对于水平井用于油藏开发的认识不足。直到80年代末随着MWD无线随钻测量仪器的引进和井下工具的成熟,水平井技术的研究才列入国家85科技攻关项目,由国家投资采取油田和石油院校联合攻关方式,在1988和1989年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先后完成了6口大、中、短半径水平井。 水平井的快速发展以促使国内各定向井公司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超深短半径水平井 所谓的短半径水平井是指造斜率在1°/1米以上形成井眼曲率的水平井,该类型水平井能够用常规的井下工具和仪器完成,并且钻具在井下可以旋转钻进,该项技术在国内非常成熟,每年施工的井数在几十口以上各项指标在国际上也是非常先进的,其中大部分指标是我们公司创建的。 短半径水平井有如下特点:

一是应用常规单弯螺杆钻具实现造斜率1°/1米以上。二是深井水平井作业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钻井技术。三是完井作业不需特株工艺。四是引进和国内自行开发的仪器工具基本上能够满足作业要求。 2.小井眼超短半径水平井 随着老油田的勘探和开发油藏的开采以进入中后期,报废老井增多,产能递减非常突出,通过套管开窗侧钻钻短半径水平井恢复报废井生产是解决老油田产量递减的一种手段。但对于大多数油田水平井钻井成本难以接受,特别是东部油田。因此,小井眼超短半径套管开窗侧钻水平井是恢复报废井生产的另一种手段。即:利用老井套管开窗侧钻,使用专用的造斜工具在30米左右的井段内井斜角增至90°,水平段长度不大于100米。 小井眼超短半径水平井有如下特点: 一是造斜井段短节约钻井时间和成本。二是可以在产层顶部开窗减少钻井复杂情况发生。三是潜泵可以下入井中更低的位置。 该项技术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实施的先例,但大多定向井公司均在研究,关键技术在造斜工具。经了解大港钻采院已经研制成功了高造斜的专用工具。 3.分支水平井井 在水平井方面关键技术之一是分支井。即:同一垂直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