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题 小学低段数学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 小学低段数学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 小学低段数学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 小学低段数学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农村小学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淅川县老城镇黑龙泉中心小学王宗义

【内容提要】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

一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我从一系列调查中发现,低段学生的审题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而在小学低段重视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对其后继学习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学生的审题现状,从学生心理及行为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归因分析,根据学习习惯养成的特性以及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实践中倡导注重细节,加强审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通过一系列策略的对比实施,为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审题审题能力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

新课程背景下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和传统算术应用题相比,一改传统应用题单一的、套路性的呈现形式,变为以多种形式(如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提供信息、呈现问题,这些信息的呈现方式是接近生活本来面貌的杂乱无章的,需要学生重新组织的,经常是多余和不足的,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判断和补充。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发现,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知觉笼统、不精确,知觉事物时往往只限于对事物外表的认知和呼出其名称,不能深入全面的对事物进行观察,因此,低年级学生的作业和测试的错误中,应用题有60%以上的错误是因为学生审题产生的错误,家长和老师往往都认为是学生马虎造成的,实际原因是低年级学生的应用题审题能力低造成的。因此发展学生应用题的审题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关键。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应用意识应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那么在新课程倡导下的数学问题,就蕴含着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实际问题,那么在面对这些灵活和现实的数学问题中,能正确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审题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另外,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无法全面的观察题目,有限的识字量加上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学生过于依赖老师的帮助,不善于自己看图读题,一碰到花花绿绿的图画和文字多的题目,就不能正确判断和耐心审题,更不善于找出要求、条件和问题。因此,我决定开展探索低段数学培养学生审题能

力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界定审题能力是观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题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包括阅,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数、理解、分析和综合等多种能力读

,观察、理解题目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学学科的审题就是为了正确解题而进行仔细的阅读审。明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要求,并试图找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思维活动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意图,弄清对象、范围和重点。三、研究目标、通过研究,使学生初步学会自我审题的过程,让学生变得更有步骤、更有层次性的1 思考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分析、挖掘、弄清题目中显露和隐含的条件,了解解题思路,2 逐渐成为具有探究能力的学习者,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初步探索出培养学生自我审题的行为方法和途径,促使学生品质和行为3 的形成,从实践纬度丰富学习理论。四、研究步骤及方法月)(一)准备阶段(2013年9 、确定调查班,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1 以本校一、二、三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 2、确立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任务。、对学生审题能力进行理性分析。3 主要方法:理性思辨法。月)年112013(二)实施阶段(年9月——2013 、总结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探索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方式。1 2、进行小学生审题能力强化探索及反馈小结。、收集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教例、学例,总结学生审题能力的一般特征,探索改善学3 生审题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方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法。 11月)年(三)总结阶段(2013 、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论文等。1 、进行结题鉴定,并推广研究成果。2 主要方法:经验总结法。五、研究的过程(一)研究的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培养审题能力,也是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低年级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更是为了学生以后中、高年级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这种良好习惯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令学生终生受益。学会审题,也就使我们的学生把数学学得更轻松,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1、审题意识形成的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必须先使学生形成审题意识。在怎样的外部环境、氛围中能促使学生审题意识的早日形成;学生自身的哪些品质是审题意识形成的关键,这就是我首先要研究的。

2、审题能力培养的途径

(1)明确审题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确审题的重要性,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培养能否成功。

(2)强化审题意识

(3)掌握好审题方法

①全面看题。(做到图字不漏)

②尝试大声读题。(明确题目中所要求的提议)

③设计多方位多角度的题目,旨在进行殊途同归的审题方案

(4)进行审题训练(采用限时文字带图形的题目训练)

(5)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如:培养读题、说题、提炼重点信息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过程中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学生更仔细更全面的看清题意,对于如聪聪明明们提出的问题更要细心,这里老师不如经常出示如条件的缺失、题目超

长导致的题意曲解等等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出错,那么在一系列的出错经历中,学生一定会有深刻的印象及影响,有利于学生更仔细更认真地看题,逐步培养审题习惯。

(二)研究的策略方法

1、观察图画的辅导

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审题技能方面的基本功辅导。在审题辅导中,出示图形及少数文字或没有文字,让他们说出图所表述的意思。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低年级的“解决问题”大多都是以图画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我们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看图能力要重点进行培养和训练。

如:

(1)看图的顺序的辅导。

②从左往右;①从上往下;

()()

③从下往上④从右往左

()()

(2)收集图画中数学信息的辅导。

①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算式:4+3-2=5;

()

4-2+3=5;

:式算。只3了来飞又,只2了走飞,鹅天只4有来原②() 2、读题的辅导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看题、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看清

楚、理明白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作良好的铺垫,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初读,读通。因为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认识生字是读懂题的基础。当我们教师呈(1现有文字的题目时,有必要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盆可以摆一个图案,这些花如右图中的问题是“学校有2堆花,每堆69盆。现在每可以摆多少个图案?”上面的字都认识吗有些不认识(都认识() ; )有些不认识但是和图一起能看懂() ;)再读,读准。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

2(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其实事实上题目可能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又加上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决定在读题时要求学生“字字出声读题慢”,用手指指着读协助他们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细读,读清。所谓细读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的字词句,准确理解其表达3(的意义。边想边读,理解每个字词的确切含义,因为有时少读一字或错看一个词,都会使审题结果和原题不符。盆可以摆一个图案,这6盆。现在每9堆花,每堆再如右图中的问题是“学校有2

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这样的题中,学生很容易出错,老师在辅导学生读题的时候,帮助学生养成边读题,对照图挑选哪些有用哪些没用,可以要求学生把重点的字词划起来,边挑重点的习惯。 ()三研究的策略过程、审题

方法的指导与审题习惯的培养1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言道: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数学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如果达不到这两件事的和谐,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苦.

役,在这里,我们仔细思考,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们倾尽全力,然而收效微微,原因是什么?就是孩子没有掌握审题的要诀或说不知如何审题,不管在多么优秀的练习面前,完成它,都是苦役。思索这个问题,我决定从指导如何阅读题目开始得出了数学的学习和解题都不能离开阅读与观察。

(1)读题从关键字词开始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了解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先大声读、再轻声读、默读。要求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

根据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们教师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必须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有必要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做适当进行解释。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因此还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慢读题”。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读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在读通不漏字的情况下,就让我们数学老师也当一回语文老师,让我们的学生咬文嚼字一番,如在“丁丁有12颗糖,比红红多2颗,红红有多少颗?”中,“比红红多2颗”,到底是谁多谁少呢?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必要时让学生动笔对重要的数学信息做划线处理。

(2)观察从有效信息开始

在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研究表明,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同时,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低年级题目大多数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一课中,教师在教学中可能碰到低段学生答非所问,在出示了书上的主题图,问学生“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蓝蓝的天,洁白的云,青青的草地,弯弯的小溪……但都回答得不着边际。”……等等这些现象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情境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因此,教师在学生观察主题图时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这幅画美吗?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有哪些小动物呢?这就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主要的信息,以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

要简练明确,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指向清晰,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

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今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中许多数量关系都能够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问题,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以后,教师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图意。数学问题中有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场景图呈现各种信息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感受信息,解决问题。

(3)操作从简单动手开始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数学语言的精炼、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低年级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教师更应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

这里推荐动手形式折折剪剪和画画点点。折折剪剪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问题时,尤为有用,它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解决问题。需要提示是教师必须提供充分的时间折折剪剪拼拼,很有助于低段学生有更效地理解题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画画点点在低年级,有许多实际问题的信息需要到情境图中数一数得到。正确数数是低年级学生必须掌握,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如果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往往会出现数错的现象,从而导致解题错误。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留下痕迹数数”,即有顺序地数,边数边做记号,帮助学生达到正确数数,仔细审题的目的。

如:“一根木头锯成6段,每锯一段要3分钟,锯完一共要几分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个简易的草图,对低段学生,画草图的方法在最初阶段应该有所示范和指导,比如先可以画一条任意长的线段表示这根木头,然后自己在线段上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学生会有自己的发现。这样一来,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锯成6段需要锯5次这样的生活事实,便补充了学生这方面生活经验的缺乏,所以一共需要的时间是5个3分钟。由此及彼,我认为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处处留心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常识,丰富并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登上五楼,实际上只需登四个楼层之间的楼梯;钟敲10下,实际一声与一声的间隔只有9次……随着对生活中数学算理的感知,以及这些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为正确审题提供有效的保证。

由于低段学生打草稿和画图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必须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示范,并鼓励孩子除了用线段外,也可以用其他自己喜欢的简单快捷的图形、符号去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给予他们设计草图的自主权,并不需要用整齐划一,高度一致的方法。另外,在审题的过程中,也鼓励学生借助学具,通过摆一摆的方式增加直观性,提高审题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口、在此次研究过程中我们重视一二年级学生数学阅读的教学,因此,

眼、耳、手,逐渐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达到审题习惯的培养。

2、审题方法的巩固与审题能力的提高

(1)注重作业设计,巩固审题方法

①设计趣味性作业,让学生在“乐”中巩固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特别要在“寓做与兴趣之中”上下工夫,最好把数学知识变成故事、童话、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被吸引,激起学生的仔细看题的欲望,而不是“经验”之想。如在课堂练习中,加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形象。如:喜洋洋抵抗灰太狼或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等等童趣的故事,展开一系列的做题大战,学生乐此不疲,斗志昂昂,使之乐于看题,读题,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获得做题思路,在解题过程中获得成功与喜悦,在这样的审题过程中,学生渐渐意识到,题目像一把钥匙,有了它,就有了正确的题意理解,就有了正确的做题思路,也就有了正确的答案,从成功感知审题的魅力。

②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行”中巩固

我们要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在一二三年级的数学教科书里,创设了很多情境,有同学互相交流的图片,有学生具体操作的图片,有学生思考质疑的图片,这些图片很容易被我们教师所遗漏,在这里,我把这些图的图意体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说说他们是怎么学习数学,如何应用数学,然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数学作业,如数学日记,数学小摘记。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实践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能力,而且更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阅读题目的能力也得到了巩固。自己会记录了,审题自然也就巩固了。

(2)制定奖励制度,提高审题能力

奖励制度的制定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认真的完成作业后能够体会到老师的重视,并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快乐,认识到自己做作业不单单是做作业,它更能让老师了解自己,更多的肯定自己,增强自信和兴趣。因为这个奖励制度是长期的,有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实行了一学年后,学生的作业明显认真仔细了很多,并且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竞争力,达到了巩固提高审题习惯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六、实践的成效与分析

(一)学生变化

1、通过本次研究,大部分学生初步掌握自我审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更有步骤、更有层次性的思考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本次研究,大部分学生能够分析、挖掘、弄清题目中显露和隐含的条件,并且了解解题思路,用语言正确叙述题意,逐渐成为具有探究能力的学习者,促进了学生的.

持续发展。

3、通过本次研究,已经初步探索出培养学生自我审题的行为方法和途径,更加促使学生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从实践纬度丰富学习理论。

(二)教师变化

此次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不仅在平时的练习课中强调审题,更是在新授课中也时时注意培养孩子的审题读题和看题习惯。在提高了低段学生审题能力同时也更加充实了教师的备课内容,在教学语言,联系设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家长变化

在这次的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不能忽视,家长和孩子共同审题做题,

既是监督更是家庭教师,用家长的话说,我与孩子一起做题,就像重新上了小学,挺有意思,既增进了父子亲情又了解了我孩子的学习进程,成了我孩子学习道路上的好伙伴!

七、课题研究反思

1、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审题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和追求。课题研究结束但因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审题的习惯是不能中断的,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和作业中坚持,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要思考的。

2、我的研究只是在较小范围内积累了一些经验,怎样才能进行深层次和大范围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

3、在以班级授课为基本形式的条件下,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加上学生的能力层次不同对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审题”习惯带来一定的困难,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如何更好落实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多一个好习惯,孩子的心中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鉴于习惯形成的长期性的和反复性的特点,作为教育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倡导注重细节,加强审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持之以恒,必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版

低段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低段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 通过了解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现状后,分析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从采取多种策略,发散思维;注重转化,打破思维定势;走进生活,学习熟悉的数学;阅读训练,加深理解等四个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 一、多种策略,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理解情节是关键”,训练学生寻找问题中的隐蔽条件,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发现其异同,培养他们学会寻找不同的解题门径,寻求多种解答方法的能力,发散他们的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具体主要有尝试、作图概括规律、操作发现、列举结果等多种策略。 尝试策略就是多种方法的“试误”过程。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数学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让学生采用尝试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1)作图辅助。小学低年段学生因年龄的局限,运用作图辅助的策略,让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启迪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寻找规律是数学问题解决中最常用并且有效的方法。碰到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先退到简单特殊的问题,通过观察,找出一般规律,然后用得出的一般规律解决问题。像“把4条长3米的彩带连接在一起,接头处是1米,连起来后一共有多长?”就可以引导学生画图来解决究竟是12+?还是12-?,“?”是4还是3。 (2)操作促进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例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年龄小,他们对大额的付钱、找钱不是很理解,因此我们可以创设买东西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充当顾客和售货员,亲身经历付和找的过程,从而感知付和找之间的关系。通过活动使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3)列举结果。有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结果一一列举出来,往往能对表征问题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3个老师和50名小朋友一起逛公园。公园门票:成人票:10元儿童票:5元团体票(10人及以上)6元。问:怎样买票最合算?”为使成绩中下的学生都能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几种买法一一写出来,然后进行比较,哪种买法最合算,最后再探究为什么买10张团体票和43张儿童票最合算。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简介 一、标题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二、序言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的题目训练来达到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老师仍然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小学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阶段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而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却非常高,约占分值的10%至15%之间。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平常教学中,学生的计算错误屡见不鲜,也不是只在差生

中出现。导致计算错误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中的原因我想应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经过分析找到以下存在问题:学生在计算中常常出错的原因不仅仅是马虎粗心,而且还有其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摘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的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教学教材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我校地处农村,客观反思我校的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问题。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已经清醒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开发出一套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的能够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本身包含着教师大量的决策过程,而这个决策过程更是以一定的教学资源为支撑。研究表明,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实施新课程,深化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充足而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等。当今社会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很多城镇学校都把它作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面临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不断增加。我们必须寻求现代社会的最新信息与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分布,开发出一套完整的优质的数学资源,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数学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凡能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因素都是教学资源。它主要指教学活动场所、教学时间、学校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备、图书资料、社会信息、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等,即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因素。但是,由于很多教学资源并不一定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不能直接为教学所引用,不能直接进入学生学习活动范围或成为活动对象。所以,本课题所指的“教学资源”特指能够直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的,并能被师生直接利用,有可能成为教学内容的参考辅助资料。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堂教学,并能与教育活动相联系的有用资源。一般地,教学资源并不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直接的利益,因为教学资源增多,意味着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余地加大,机会增多。这样在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决策的难度。因此,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正是要解决师生、教材、教参三者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三、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组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3、系统学依据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结题报告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课题结题报告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结题报告》 数学以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也可以说数学是研究“数”与“形”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而在数学教学中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可以说,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范围里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源于在数学教学世界越来越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与应用,我们决定以数形结合思想为研究方向,让其成为我们学校提升教师素质和教学行为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重要媒介。 一、课题研究背景 “数形结合”可以看成是数学的本质牲特征。“数形结合”是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从这句话中可体现出数形结合对数学教学起着很主要的作用,把数形结合思想贯穿在学习数学过程的始终,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对数形结合不够重视,关于数形结合教学理论缺乏,大部分学生了解数形结合,但未能充分、广泛运用数形结合去解决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目标 1、促进教师教学意识及行为的转变,使教师们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有系统的认识,明确地位、作用。 2、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形成适合不同学段进行的以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指导教学的教学策略。 3、帮助学生树立数形结合的观点,善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思想与方法,发展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及辨证思维能力,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全面认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挖掘教材中蕴含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内容,分析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和功能。 2、针对不同的教学问题,探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 3、探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同时,也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途径。 四、课题研究方法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审题能力.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审题能力. 摘要;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的过程里,经常会出现审题不清的问题,明明这道题学生自己会做,但是由于审题时粗心大意,就会导致数学的题的问题的产生,当老师展开与学生的交谈的时候,发现学生根本不是不会做题,而是不懂题目的含义,所以就会出现一定意义的偏差,导致数学题经常出错,数学题目中,每一个数字都应该引起学生的注意,出现审题的问题就说明数学的学习过程里应该强调审题,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审题能力,研究培养 引言; 数学的考试实际上是老师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的一种审查,通过考试的题型,老师就可以知道学生的具体的知识掌握的情况,然后展开强调,对于数学考试来说,老师发现有些学生课上表现都很好。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发挥不出来它的优势,仔细询问,发现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审题马虎的问题,对于题目的理解不到位,就会出现答错题的问题,出现丢分现象,那么应该如何向学生强调审题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审题能力为话题进行开展,研究解决对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更好学习的水平。 一、数学教学过程中现存问题分析 对于初中生审题问题的研究来看主要分为两个角度,首先从老师的角度来分析,在数学课堂的讲解过程里,老师仅仅强调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忽略数学的审题的问题,而且数学的课堂时间有限,老师为了加快数学的讲解速度,直接就会对于数学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进行讲解,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对于这个题目中的重点,老师会加重语气朗读,学生就会知道哪里是这个题目提出的重点了,所以,就会出现学生依赖老师的情况,降低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当学生自己做题的时候,没有老师进行重点的强调,学生就会直接跳过重点,或者是学生找不到重点,就会出现学生的审题不清的问题。 当然,学生审题不清的主体还是学生,学生对于数学题粗心大意,在检测的过程中,学生都会有着急的心理,怕时间不够作不玩试卷,所以,在数学试卷审题的过程里,学生就不会过于重视题目的问题,对于重点经常会忽略,大致看一下题目就进行解答,所以,对于题目的主要内容不能够及时的抓住,就会出现审题的错误,另外,学生的自身的理解能力又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他们的理解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直接会对于审题产生影响,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对于题目的理解曲解,将这个题目想象成别的意思,理解成为其他的含义,所以,就会出现结果的偏差。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做数学题的时候,脑海里经常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式,按照原有的思维定式进行做题,不会去认真的观察这个题与课堂上老师降解的题的不同,这种思维定式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一部分的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对于题目的解读不到位,相应的条件挖掘的不合理,不能做出相应的条件的规划,就会出现做题的差错。 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的措施 1.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在课堂讲解的时候,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的能力培养,首先应该强到学生的审题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学生审题上的差错,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题目,找出相应的条件,锻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习惯,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要想顺利解题,审题是关键。无论是何种题型,都要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读题审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环节。 在小学数学低年级的教学中,学生除了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外,开始接触到各种题型。由于学生的语文知识有限以及文字转换能力的不熟练,很容易造成学生审题不清楚而造成错误,尤其是在讲评卷子时,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老师仔细读了一遍题目之后就恍然大悟,顿时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种情况表现出,学生做错了题目并不是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完全没有掌握,而是关键的审题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教师一定要对症下药,在审题能力的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因此,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审题方面的基本功训练,应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力是逐步培养的,是慢慢积累的,所以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读 在数学课中的读题教学举足轻重,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条件与问题的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做良好的铺垫。读题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养成动笔之前先读题的习惯。让学生养成首先要读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碰到难题读题思考的习惯。要先去认真读题,每做一题,都要抓住题目中关键字、词、句来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认真审题,审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会解释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的意思。 通过读题,让学生明确了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 二、看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经常有学生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就写出了答案。比如,一些填空题之类的简单题型。学生总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办事。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如看图写算式:一个实线圈里有5只小白兔,实线圈中有一个虚线圈,虚线圈中有3只白兔。列式没有做任何提示。学生拿着笔就开始写加法算式。当我说:“请仔细看图,里面是一个虚线圈?再想一想,应该这样列式?”再如2=3-(),学生产生定势思维,认为等号只是在算式的末尾,导致写出来的结果是:2=3-5.这些题目其实都不难,但小学生如果没有养成仔细读题的习惯,就很容易犯错误,导致不必要的失分。看题,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或数量。会有几种运算符号或数量关系;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三、圈 许多同学在审完题后还不得要领,理不清数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抓住关键字来看。这跟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也是有一定关系的,他们在观察的时候只注意到了整体,没有注意细节。如在一次数学练习中:在0、1、2、3、4、5这些数中:(1)、比3小的数有();(2)、大于2的数有();(3)、比0大比4小的数有()。1、2小题学生都能解答,第三题很多孩子都写了:1、2、3、4、5.要是没有把3小题的关键字“比0大比4小”圈准,导致这样的错误出现。再比如“和3相邻的两个数是:()”很多孩子写的是4、5.主要原因是孩子识字量少,定势思维,再加上关键字没有找准。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一类的关键词进行圈一圈,以提醒自己引起格外注意。并且,一定要仔细讲解并耐心帮学生们整理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很多同学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 结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是市级个人课题,,2006年11月经市教科所批准,在县教科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06年12月启动,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的实验,本人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着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即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也已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或简单的知识统一,而是以追求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为内涵,应使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终身发展,面向终身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我很用功,但知识掌握得不多、不牢,能力提高得有限?原因就是学生平时太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探

索,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一旦学生在探索学习方法方面用点心,就能有所收获。因此,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规律。 6、培养、锻炼一支由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所组成的教研、科研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促进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研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初中数学细致有序审题能力的培养研究(1)

初中数学细致有序审题能力的培养研究 摘要:数学学科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地位十分重要,并且也较为特殊,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十分重要,而正确的解题离不开学生细致有序的审题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初中数学细致有序身体能力的培养作重点分析研究,并且提出部分有效的审题技巧,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细致有序审题能力培养 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往往由于不够细致有序,而出现审题不清或审题错误的现象,导致题目解答错误,造成失分。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缺失,与初中数学教师有着莫大关联。因此,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帮助学生如何审题才能够细致有序,避免因为审题不清而产生丢分现象。 一、初中数学培养学生细致有序审题能力的要求 首先,目的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审题过程的目的性要求,指的是学生通过具体的身体,需要完成一定的目的,明确关键点,或者是通过审题需要证明什么,以此让学生明确在审题过程中的目的,避免出现审题偏离的现象,从而提高效果。其次,开放性,初中生在数学考试中进行审题,需要满足开放性要求,根据题目进行有效分析,了解其提出的条件,分析和挖掘出隐蔽条件;同时,还需要发散自身的思维,通过想象或联想的方法进行开放性审题,做好细致有序,避免出现失误。再次,缜密性,初中生在数学审题中缜密性十分关键,也该是数学学科比较特殊,逻辑思维非常严谨,如果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心思不够缜密,就有可能出现疏忽,影响审题效果。所以需要培养其缜密性,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细致有序的进行审题。 二、初中数学培养学生细致有序审题能力的技巧 1、教师为学生挑选合适的题目进行审题训练 初中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审题能力,就需要为学生准备一些合适的题目,让学生通过不断训练来逐渐提高自身的审题能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数学题目时,需要一定的讲究,如果选择的题目不够科学,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甚至影响到考试,挑选数学题目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选择的题目要带有一些隐含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审题分析,把隐含条件挖掘出来,从而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可以进一步培养其细致有序的审题能力;第二,选择的题目难度要适中,考试中的题目一般都不是很难,如果题目难度过大,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审题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审题效果,还与考试的要求相分离,训练效果一般,所以,教师需要为学生挑选一些合适的题目,让其进行审题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审题能力。 2、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恰当指导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差异较大,在审题过程中表现不一,针对这一情况,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恰当的指导,但是不能过多干预,点到即止,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恰当而有效的指导,对数学题目进行自主审题,如果教师指点的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取得较好的审题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所以,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较少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活动空间,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解题思路与动手解答,允许学生在数学审题过程中提出质疑,发现问题。另外,当学生亟需帮助时,初中数学教师不能急于将正确的审题思路告诉学生,而是应该进行适当的建议或引导,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独立审题能力。

《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划方案

《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划方案 一、问题的产生。 众所周知,审题是解题的开端,是做好数学题的基础,学生的审题能力与习惯对于他们自身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审题不仅是解题的基础和先导,更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环节。审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教学现状中,学生的审题情况很不乐观。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全面和谐教育。那么新课程下小学生除知识技能掌握外,对于审题能力与习惯等的培养理应同步发展。 二、确立主题:从数学学科特点看,任何数学问题都需要通过学生的认真审题才能予以解决,解题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审题的正确与否。可以说,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和先导,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环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提出“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划方案,期望有所突破。 三、研究的目标: 1、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2、探索出学生审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课堂中优化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研究对象: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 五、研究过程: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比教会他们无数的数学知识更加有长远的意义。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当下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引导学生会读题、会审题是数学在教学中不可缺失。

以下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的一些策略。 1. 严把读题关。 读题是审题的基础,不读题何以谈审题。加强读题训练是提高审题能力的基础。学生读题时我要求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通顺,初步理解题目所呈现的数学信息。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解题。在实际教学中我发觉班级集体大声读题的形式往往造成少数学生“滥竽充数”,根本不张嘴,或是唱读现象严重,口到而心不到,因此我适时采用了更适合学生实际的读题方式。在读题时,我将集体读题变更为默读题目之后指名学生大声读,从读上确保人人入眼、入心。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个训练要求教师首先摆正心态,不急着多做题、快做题,而且要做到持之以恒。 2.要求学生审题时手眼合一,规范审题态度。在初读题目的基础上,我往往先要求学生找准题目有几个要求,以此入手逐一进行解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因审题不全造成的漏做题目的现象。遇到一些文字叙述较长,难度较大的题目时,我指导学生圈画关键字词或是关键信息,这些往往都是正确解题的突破口。学生把关键的字词用笔圈出来聚焦,能够提醒自己看清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问题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学生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后,解题的正确率明显的有所提高。 3.复述题目信息是理解题目要求的关键。 复述题目信息的过程其实也是提取和筛选关键信息的环节,信息复述的准确性有助于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把握已知条件,从而思考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对学生合理解题帮助较大。同时采用鲜明化的方式复述题目也能直观的呈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促进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比如说:两个数相乘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随意练习、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课堂实效,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本组研究成员的教学业务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了很大改变,但其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数学练习活动设计上依然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操作。成绩主导,多练多算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练习模式单一化,毫无新鲜感可言,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急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练习活动”的改革之路,所以提出“课堂有效练习的探究与实践”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石屯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概述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了很大改变,但其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数学练习活动设计上依然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操作,多练多算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练习模式单一化,毫无新鲜感可言,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急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练习活动”的改革之路,所以提出“课堂有效练习的探究与实践”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理念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97342184.html, 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分析 作者:郑勇 来源:《考试与评价》2019年第12期 【摘要】在数学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要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由此可见,审题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如何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 解题教学; 审题能力; 培养 俗话说“做事不依东,累死也无功”这句话用在数学解题中再也合适不过了。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按照题目中的意思和要求进行解题,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的解题思路错误,所得答案更是错误。其中,充分体现了审题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当学生的审题能力有了保证之后,学生的解题将会轻松不少。接下来,本文将具体阐述教师如何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培养的审题能力。 1. 注重对于学生审题意识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的出题中,出题者往往会在题目中隐藏一些条件,或者是放出一些无关的条件来迷惑学生,学生在解题中可以说是防不胜防,一不留神就会出现差错,以至于解题失误。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于学生的审题意识的培养。当学生在具备了审题意识之后,在做题的过程中,下意识地就会注意到题目中的各种条件,并进行筛选,进行合理的解题。例如,学生要解的题目为“求直线y=ax+b(b≠0)与x轴的交点坐标”。这个题目的主要靠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与一次函数,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其中的隐含条件。学生直接将该题理解为一次函数,并通过一系列的求解得出答案为(-b/a,0)。题目中只是讲到b≠0,而并没有说a≠0,因此,题中还存在另一种答案,即当a=0时,该直线与x轴没有交点。正确的解题思路分为当 a=0时和当a≠0时,分别进行阐述。当学生的审题意识较为成熟的时候,出题者的一些迷惑学生的方式就会被学生所看破,对于学生的解题和学习是有极大帮助的。另外,审题意识还有利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当学生的审题意识成熟之后,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起眼的事物也会留心,逐渐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2. 注重对于学生审题自主性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审题,毕竟教师并不能一直陪在学生的身边,要想让学生自己正确并快速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对于学生审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研究方案 一、我的教学问题与狐疑 :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或听到很多家长反映的同样的一个狐疑:许多学生数字抄错,或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盲目解题而导致错误。确实,一些学生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现象: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点就会。分析它的错误原因,在大意、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是学生对题目的审题能力的欠缺,是缺少审题的习惯和审题的技能。那么这些“审”的问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到底这种可避免的问题存在哪几种形式或者类型?如何通过教师的教来减少这些可避免问题所占的比率?如何审题更加有用?这些个问题都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判断。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掌握有用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审题能力与习惯对于他们自身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审题不仅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更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环节,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有用性。 1、农村学生学习能力单薄:最直接的反映是缺乏审题的习惯,看错题、抄错题、计算错等现象频发,家庭作业正确率低,理解题意能力单薄,缺乏自主学习的欲望,,; 2、教师的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教师往往单一追求高分的教学目标,大量进行练习的训练,追求题目的结果,对学生审题习惯、审题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包办代替学生读题、有利于学生学会辨析、思维与判断,轻轻松松学好数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其专业成长。 三、研究内容及对策: (一)研究低年级学生认知基础与审题中间的障碍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人,同时也是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人,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受到一些家庭培养不重视等客观原因影响,审题能力跟同龄的城里孩子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学习的现状,

数学国家级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 —————结题报告 延 川 中 学 数学课题组

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 结题报告 延川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习惯的培养,关系着一个人数学素养的深浅,培养中学生数学应用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现状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多"悟" 少,这和课堂教学没有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有关。真正有意义的知识是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主动地"教出来"的。教出来的东西往往很快就遗忘,而悟出来的东西,经历了自己的主动尝试,在尝试过程中真正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则会终身难忘。有人曾给"素质"下过一个耐人寻味的定义,即"把老师教的东西忘掉之后剩下来的东西"。这其实是指自我感悟的东西、自我尝试的东西。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披金挂银,从不空手而归。但令人激动的场面隐含着人们深深的思考,这些成绩的取得,大都是经过强化训练突击而来,选手们学得的只是应试技巧,是用已有的公式、法则、定义解决问题,而缺乏创造的底蕴。可以设想,这些被免试推荐升入名牌大学的人,很难在未来的科学发现与发明中有所作为。事实是最好的证明,在标志科学最高奖赏的诺贝尔奖金中,世界已有400多人获奖,有的仅一所大学就有几十人获奖。但中国大陆至今只有一个人获得。因此,我们只能称奥林匹克竞赛奖章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炫耀。中国的初等教育甚至中等教育在世界上有着良好的声誉,最近几年,外国的中小学生纷纷到中国留学,外国的中小学校竞相招聘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但我们的高等教育却不能令人满意。为什么美国的初等教育"一塌糊涂",但美国的高等教育却赢得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原因很多,但有一点非常重要,美国的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拘束,有很多的尝试机会,发散思维能力极强。中国的小学生从不想尝试,只知道学习就是标准化的死记硬背,辐合思维能力很强。打开我们的小学课本,就会发现需要背诵的东西实

浅谈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培养 刘珊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而影响学生审题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材的呈现形式,教师的引领及学生本身的素质。新课程改革后,教材素材的选择及呈现形式上,较之以往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也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审题、引领、观察 下面主要从教师如何引领和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方面来阐述几点见解。 一、“看” 1、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经常有学生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如在一年级下册有一道应用题:停车场一共停了37辆车,开走了6辆,还剩下几辆?学生一看到“一共”两字,就断定这道题是用“加法”,而题目不再认真往下读。 2、“看”,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或数量,会有几种运算符号或数量关系;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如36 ×(217-58)+289÷17。看的结果应是:①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小括号;④是一道带有小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题。 二、“想” 1、“想”,就是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还可采用画线标序的方法帮助理清顺序. 2、“想”,就是分析题中的数值特征和运算间的联系,联想到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然后进行运算。有时候,根据数据特点,通过“想”将原式结构进行分解、组合等。 总之,计算题的审题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计算题算得正确、迅速。 三、“圈” 1、许多学生审题不着要领,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这是因为小学生在观察时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看错了题目,造成了感知的错误,因此列出错误的式子。如在一次数学期末考试的选择题:3个8相加是多少?选出下面错误的答案。A.3X8 B 3+8 C.8X3。这道题有一半的学生都选择A或C。关键是他们没有审清楚题目中关键词“错误”的意思。 2、对数学术语或字词不理解。如“翻了一翻”、增加到”、“增加了”、“减少到”、“减少了”、“提高了”、“提高到”分不清。如一道应用题:1、某果园场去年收苹果4吨,今年比去年增加了2吨,今年共收苹果多少吨?4+2=6(吨)。2、某果园场去年收苹果4吨,今年比去年增加到8吨,今年共收苹果多少吨?(8吨)。这2道题目很多同学搞不清楚,关键是对题目中“增加了和增加到”的意思不理解,也不能区分。所以很多学生把第二题列算式为:4+8=12(吨)。 在平时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一类的关键词进行圈一圈,以提醒自己引起格外注意。 四、“敲”

(完整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杨凌高新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数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科目,它是承担着培养学生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表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改革指导了方向。如何走进新课程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尤其是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才能走出数学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圈子,这个问题对于我校来说特别重要。我校位于高新区,周边是农村,学生来源多数是农家子女,家庭经济不富裕,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人们按一定传统方式生活,这些客观条件都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不利影响。加上传统的原因“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考,学生背”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课业负担重,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才能适应课题改革的需要,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把实验研究的突破定位在课堂教学上,选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实验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儿童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己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研究的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为了使我校的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体系,对现行数学教材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创新能力的教学,如何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性因素,摆脱过去传统陈旧的课堂模式,在新课程下构建新教育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2、让学生学习数学,知道它来源于生活,更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和方法的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体现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别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进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核心。它以学生进展为基点,思考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强调学生的个性进展。经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能,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咨询题的能力。 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程都是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以致于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很多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感到茫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盲区”,实践中感到棘手的咨询题不少。为此,我们挑选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这一课题,试图经过别断地实践、探究,上好数学活动课,提高学生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划分五个方面:⑴日子中的数学;⑵生产中的数学;⑶科学技术中的数学;⑷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⑸智力活动中的数学。 课题组在确定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时,除了环绕目标思考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同意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咨询,求知欲强,依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⑴活动形式游戏化;⑵列举范例日子化;⑶化解疑难故事化;⑷数的演算奇异化;⑸介绍人物传说化。例如,依照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钞票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算是取材于日子,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知道了这些基本上骗局,使学生别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考虑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让学生经过活动,知道一具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办法,以而进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测量的学咨询”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示学生怎么利用一般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具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经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学生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分量”的办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慧了许多!” 3、实践性。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活动课则测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咨询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现实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日子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别仅在繁华地段协助交通,并且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孩子们的聪慧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并且对学习算是日子,日子算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课题研究的要紧成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咨询题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办法,掌握了设置活动课程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全面推行活动课程和进行规范化治理提供了经验。 经过研究,课题组总结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做法,能够归纳为两个点: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时要依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日子经验,知识基础,作为对活动内容的“支撑点”;“环绕三个字”活动的组织和展开时要突出一具“动”字,贯通于一具“趣”字,体现一具“能”字。做到学生寓学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学,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