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浏阳市沙市镇东门完小李湘强

【摘要】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必要途径。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用正确的方法留心观察,多动手实践,改进创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论文关键词】科学实验科学精神创新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积极参加科学实验,亲自感知科学实验中的设计、观察、对比、记录等过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实验导入,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进行科学实验,首先要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对科学感兴趣。在科学课上,通过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我先精心准备了一个磁悬浮的实验,让学生感到十分惊奇。对于磁铁,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孩子都玩过磁铁,知道两块磁铁靠近了了会自动吸到一起,有时会互相排斥,也知道磁铁能吸铁,但都没见过磁铁能浮在空中。在做实验时,用两块环形磁铁放在一个略大一点点的塑料筒中。先让学生看到两块磁铁都能轻放入筒底部,但将两

块磁铁同极相对放入筒中时,上面的一块磁铁浮在了空中,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想一控究竟。这时,我先让学生代表动手实验演示,再讲磁铁同极相斥、异极吸引的性质,同时讲解了磁悬浮列车运行的原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印象很深,效果很好。

二、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神奇的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科学,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但如何挖掘大自然的无穷科学,除了经具有科学探索精神之外,还要有一双探索科学的慧眼,也就是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这就要老师经常引导、培养。我带领孩子们到校园观察樟树,先让孩子们自己看,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观察完了,让孩子们站在树下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同时让其他的孩子现场看看是不是这样,看树有多高、多粗,树干和粗枝、细枝、树叶的颜色、形状、光滑度、纹理,还有叶脉。有的同学还发现枝和叶折断后有一点点水份,还有小虫子……总有一些同学有独到的发现。老师对这些观察方法和结果进行指导总结,然后再让孩子们根据同学们的发言对樟树再进行细致认真的观察,并作好详细的记录,有的用文字、有的画图、有的拓印……比第一次的观察水平提高了许多。在教学种子的萌发时,只有一课时,但种子的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过程一般都要十多天。一般的老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演示了一遍。虽然形象,但不太实在,学生没有实际接触,效果不好。正如诗句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在教学时,特地准备了五个盘子,五类种子,放在走廊的一角,让学生分组负责种子的发芽过程。除了仔细地观察并记录本组的种子变化过程之外,还要记录并比较另外四组的种子变化情况。每组一部旧手机,用于拍摄图片。到了最后,五组将自己的观察日记在班上交流,将图片在教室的多媒体

上展示,这是学生自己拍摄制作的,比课本上图片的效果要好得多,亲身经历一次胜过书本无数。学生不但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还养成了连续观察、前后对比、横向对比的习惯。

三、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有的实验教学都离不开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看老师演示十遍,不如自己动手成功一次。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做实验。在讲蚕的一生时,不管多媒体多么形象生动,都比不上学生亲自养一次。在课堂教学之后,我买了蚕种,让同学们在教室里养(放假轮流分开带回家)。放在教室养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其中,体会其中的滋味。同学们分成四组,每组分工,每天喂养、清扫、观察、记录,从蚕的孵化到蜕皮、长大、结茧、化蛾、交配、产卵,真正实地陪伴蚕的一生。在讲盐的溶解时,让学生先尝试,怎样才能溶解更多的盐。之后,各小组汇报各自的成果,交流总结之后再动手实验,学生发现,除了搅拌之外,还可以通过加热来溶解更多的盐,还可以把溶解到水中的盐“还原”出来,这真是意外的收获。学生的兴趣很高,回家之后拿自家的盐继续做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了。

四、思考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书上的实验,教材一般都有现成的操作方式,教具一般都制作好了,只要按设计者的安排使用就行了。但实际操作时往往发现不尽人意,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改进或提出改进意见、或自己设计方案。我在教定滑轮和动滑轮时,其中就有定滑轮只改变方向,不省力,是用弹簧秤钩住钩码来测试的。但在做动滑轮省一半力时,也是用弹簧秤钩住钩码来测量的。由于动滑轮本身有重量,我们的教材是忽略不计,但在做实验时,细心的学生发现,动滑轮并没有

省一半力,测出来的数值大于一半每次都是这样。老师可以说这是因为动滑轮有重量的原因,但学生总觉得不太满意。这时,我引导学生想办法改进。学生观察讨论之后提出,如果能把钩码和滑轮合二为一,制成带动滑轮的钩码,兼顾了钩码和动滑轮的作用,又不增加重量,就达到了改进的目的。由于需要比较专业的动手能力,学生提出方案后,我和学生一起动手,把每个钩码用电钻削去略大于动滑轮重量的一部分,再用胶把动滑轮粘在钩码上。一共制作了四个带动滑轮的钩码,再来重做实验,真的省一半力,效果很好。通过改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以后遇到实验时,总想着能不能改进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总之,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留心观察,多动手实践,改进创新,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周昌忠《科学思维法》上海人民出版社

2.《科学大观园》2004年第4期《影响孩子的十六种思维习惯》

3.《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

培养科学精神提升核心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97364369.html, 培养科学精神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黄福裕 来源:《新课程研究·上旬》2017年第06期 【摘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科学教学中 有机渗透科学精神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待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不畏权威的批判精神,渗透淡薄名利的奉献精神。教师要在引领学生进入科学殿堂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激励他们开拓进取,勇攀科学高峰,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提升核心素养,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未来人才。 【关键词】科学精神;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6-0027-02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探索科学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是衡量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指标,更是构成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蔡德诚先生将其概括为:客观的依据,理性的 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以及宽容的激励等六方面。现实生活中急功近利、浮夸浮躁、重数量轻质量、不端行为等,都与科学精神缺失有关。从某个角度来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甚于探究技能与知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的文化内涵,引领学生进入科学殿堂,激励他们勇攀科学高峰,塑造完美人格,培养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科学探究是学生基于假设通过实证获取证据的过程,是典型的用事实说话,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品格,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科学课中,有些老师用学生喜欢的魔术来激趣,但如果不揭开魔术蕴含的科学道理,学生会误以为有一种超常的魔力在起作用,因此科学老师要慎用魔术。在《变色花》一课教学中,笔者给白色纸花喷上某 种液体,结果白花变成有绿叶衬托下的红花,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急于想知道真相,于是,下面的教学活动以揭开魔术的真相为主线。孩子们用紫甘蓝汁分别滴入小苏打和醋,发现紫甘蓝的颜色改变,自行揭开纸花变色的奥秘,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魔术”总是蕴含着科学原理,并非不合常理的魔力使然,只有善于分析和思考,才能揭开魔术的真相。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科学教育追求的核心价值。创新工场CEO李开复曾提到:一位实习生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但是别人却无法重复。原来他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笔者以这则事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他们在交流中领悟了:科学结论要经得起重复验证,做事情要诚实守信,要用事实说话,不能虚构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浏阳市沙市镇东门完小李湘强 【摘要】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必要途径。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用正确的方法留心观察,多动手实践,改进创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论文关键词】科学实验科学精神创新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积极参加科学实验,亲自感知科学实验中的设计、观察、对比、记录等过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实验导入,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进行科学实验,首先要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对科学感兴趣。在科学课上,通过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我先精心准备了一个磁悬浮的实验,让学生感到十分惊奇。对于磁铁,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孩子都玩过磁铁,知道两块磁铁靠近了了会自动吸到一起,有时会互相排斥,也知道磁铁能吸铁,但都没见过磁铁能浮在空中。在做实验时,用两块环形磁铁放在一个略大一点点的塑料筒中。先让学生看到两块磁铁都能轻放入筒底部,但将两

块磁铁同极相对放入筒中时,上面的一块磁铁浮在了空中,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想一控究竟。这时,我先让学生代表动手实验演示,再讲磁铁同极相斥、异极吸引的性质,同时讲解了磁悬浮列车运行的原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印象很深,效果很好。 二、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神奇的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科学,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但如何挖掘大自然的无穷科学,除了经具有科学探索精神之外,还要有一双探索科学的慧眼,也就是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这就要老师经常引导、培养。我带领孩子们到校园观察樟树,先让孩子们自己看,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观察完了,让孩子们站在树下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同时让其他的孩子现场看看是不是这样,看树有多高、多粗,树干和粗枝、细枝、树叶的颜色、形状、光滑度、纹理,还有叶脉。有的同学还发现枝和叶折断后有一点点水份,还有小虫子……总有一些同学有独到的发现。老师对这些观察方法和结果进行指导总结,然后再让孩子们根据同学们的发言对樟树再进行细致认真的观察,并作好详细的记录,有的用文字、有的画图、有的拓印……比第一次的观察水平提高了许多。在教学种子的萌发时,只有一课时,但种子的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过程一般都要十多天。一般的老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演示了一遍。虽然形象,但不太实在,学生没有实际接触,效果不好。正如诗句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在教学时,特地准备了五个盘子,五类种子,放在走廊的一角,让学生分组负责种子的发芽过程。除了仔细地观察并记录本组的种子变化过程之外,还要记录并比较另外四组的种子变化情况。每组一部旧手机,用于拍摄图片。到了最后,五组将自己的观察日记在班上交流,将图片在教室的多媒体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全面践行新课改要求的过程中,对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而言,需要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借助这一科学启蒙课程教学的开展,促使小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现对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培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供参考。 一、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执教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在哪里》一课时,我让学生将纸团塞入玻璃杯底部,然后把玻璃杯竖直放入水槽中,观察纸团是否被水浸湿。有位同学汇报说“一半湿了,一半没湿”。当时我没有即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让学生把自己实验的过程再一次演示出来,很多同学发现并指出这位同学把玻璃杯放入水槽时并不是竖直的。我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放入玻璃杯时必须竖直?”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讨论,最终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参加的是一个验证和讨论的过程,但他们所获得的又何止

是“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常识呢? 实验课堂是开放的,实验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有的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的感知相矛盾;也有时候面对同一问题、现象,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类似这些问题教师都要细心捕捉、善于挖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 二、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求实、严谨是科学的显著标志,严谨表现为任何科学结论都需要以事实为依据,离开了事实的支撑,任何科学结论都无法存在。 如在执教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一课时,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时,我想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的做法与现象,详实地搜集与记录证据。泡沫板原来是浮在水面,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学生非常容易想到捆绑上一些诸如铁钉、铁块、螺栓等的重物,但对于绑定多少块重物泡沫就沉入水中,学生一般不会注意观察,更不会记录。让他们观察记录这些数据,并在进行实验成果的汇报时,用数据和证据说话,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真正的核心素养是来自孩子们能够共同在一起,能够互相合作,懂得尊重别人,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能够养

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实验中培养科学精神

小学科学论文之科学实验中培养科学精神 一切科学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自然科学离不开动手实验,通过动手实验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一些生活现象,能够激起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研究的兴趣。当前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较差,学生实验时“喜欢做,但做不好,不会做,无法做”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做法 :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实验前做好心理准备、能力准备,这一能力的获得来自从小的培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决定的,因而,教师要善于采用游戏、故事、多媒体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适当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和他们内心的求知欲,树立信心,提高动手能力,这时更好地培养他们科学的精神至关重要。例如:上《不倒翁》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我准备了一个不倒翁的玩具,让学生玩,看看谁能扳倒它,这时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纷纷拿起不倒翁左扳右扳,可是不倒翁还是不倒,就在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这时学生想探索新知的兴趣就油然而生。学生的兴趣浓,学习就积极主动。教师应领着学生在熟悉情境中发现自己所意想不到的东西,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探求的兴趣。例如:学习《热胀冷缩》一课时,我拿出装有红水的圆底玻璃瓶放在水槽中,然后拿起热水壶向圆底玻璃瓶外倒下去,这时红水沿着玻璃管由上至下迅速往外喷射出来,学立刻给这个“喷泉”吸引住了,个个情绪高昂,他们纷纷提出疑问:“玻璃里面的水怎么会象喷泉一样喷射出来呢?”从而激起学生想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及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产生高程度的快乐体验。 深入了解学生,满足求知欲望。科学课我们应带给学生们更多的惊喜和乐趣,

原文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浅谈历史教学如何进行科学精神培养 内容摘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学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深挖其中的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显得尤为必要而且实际可行。本文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中科学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历史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途径,为创新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科学精神培养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影响生活,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等。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毛泽东强调: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邓小平强调:科学精神要解放思想;江泽民强调: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胡锦涛也提出了新时期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实创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都是寄托在一代代朝气蓬勃的青年人身上。而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中学生当中开展与加强科学精神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探索求真、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竞争协作、敬业献身等都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我国青少年科学素养存在明显不足,缺乏科学精神,这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所致。中学历史教学要积极参与,努力挖掘素材,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指出: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历史课程标准》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也要求:历史教学要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进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科学态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科学需要人才。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就需要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的新一代中学生,教育他们从小立志献身科学,献身祖国和人民的进步事业。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可能性 历史学科史料丰富,浩如烟海,有着进行科学精神培养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历史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可以从历史事迹中得到启迪,从这些人物对科学的追求中汲取历史经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 漫漫历史长河,我们伟大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技文化。这些科技文化成就以及背后所蕴藏的科学精神都是我们可以挖掘的课程资源。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秦汉科技文化时,可以向学生穿插讲述“神医”——华佗的故事。华佗是东汉末期人,正因为他从小爱好医学,善于观察,善于总结,肯于动脑,又刻苦钻研,所以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医学家,不仅为病人带来了生的希望,而且还为我国传统医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doc

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 神, 关键字:不详 实习报告 辩题:(正方)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 (反方)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正方四川大学 一辩:张博 新闻专业2000级 二辩:张 数学专业'98级 三辩:常怀颖 考古学专业'98级 四辩:孙甜甜 皮革专业2000级 领队:林红 教练:徐开来 反方重庆大学 一辩:薛宇 金融学2002级研究生 二辩:姜倩 广电新闻系'99级本科生 三辩:王韧 产业经济学2002级研究生 四辩:彭波 国际经济2000级 领队:居 教练:张邦辉 评委:孙东东北京大学法学教授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教授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教授 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兼点评) 余潇枫浙江大学文化学教授 李琦厦门大学法学教授 将昌健复旦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一辩对垒] 正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要讨论今天的辩题首先就该明确两个基本概念,那就是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又是人文精神。:网我方认为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知识、科学主义。它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知道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其核心内涵与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而人文精神强调的则是对人生意义及其价值的关怀,它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说,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都很重要。但是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等量齐观、无所偏重。考虑到大学这一特殊教育机构的目标定位,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当今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当侧重培养科学精神。 首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 其次,从大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任务来看。当今世界各国主导的观念是把大学定位成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而要完成好这样的任务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把重点放在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将身上。如果把人文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那么不仅会混淆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本质区别,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去完成社会赋予大学教育的特殊使命。第三,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来看,为了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养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养 前言: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 经济社会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如何随心所欲地与亲人保持联系呢;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又如何与远在异国她乡的朋友谈天论地;如果没有高清晰的电视技术,我们又如何享受华丽的好莱坞电影?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学校教育。 2014年最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在前言中明确地提出: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她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1、科学精神的定义 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与思维方式,就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科学精神的追求体现在诸多方面,非严格的说来它可以包含以下内容: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可重复与可检验、求真精神、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功利精神、实践精神、批评精神。 中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刨根问底的好奇心;喜欢新事物、新思想、新信息,大胆、求异的创造意识;怀疑精神,实证态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 2、科学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教育就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也就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可就是,什么就是科学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甚至就是有失偏颇的。通常我们把科学教育理解为“系统的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这就是一个不全面的理解,而在实际的编写教材与教学中,在考试检查中,“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又往往不能很好的检验与检查,科学教育已然被缩减成为科学知识的教育。事实上,科学就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三方面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我们今天提出的科教兴国,由于受经济体制转变的影响,科学教育的目的基本上停留在“实用”的层面,十分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忽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时甚至就是有意或无意地压抑它。有一段话讲的就是“科学教育,特别就是自然科学教育,就是提高人的科学素质的重要因素,就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与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就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与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的教育,只就是培养信仰,而不就是教育,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只能称受过训练,而非受过教育。”

国际大专辩论赛.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1]

辩题:(正方)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 (反方)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正方/四川大学 一辩:张博 新闻专业2000级 二辩:张 数学专业'98级 三辩:常怀颖 考古学专业'98级 四辩:孙甜甜 皮革专业2000级 领队:林红 教练:徐开来 反方/重庆大学 一辩:薛宇 金融学2002级研究生 二辩:姜倩 广电新闻系'99级本科生 三辩:王韧 产业经济学2002级研究生 四辩:彭波 国际经济2000级 领队:居 教练:张邦辉 评委:孙东东北京大学法学教授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教授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教授 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兼点评) 余潇枫浙江大学文化学教授 李琦厦门大学法学教授 将昌健复旦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一辩对垒] 正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要讨论今天的辩题首先就该明确两个基本概念,那就是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又是人文精神。我方认为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知识、科学主义。它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知道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其核心内涵与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而人文精神强调的则是对人生意义及其价值的关怀,它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说,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都很重要。但是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等量齐观、无所偏重。考虑到大学这一特殊教育机构的目标定位,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当今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当侧重培养科学精神。 首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养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养 前言: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经济社会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21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 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如何随心所欲地与亲人保持联系呢;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又如何与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谈天论地;如果没有高清晰的电视技术,我们又如何享受华丽的好莱坞电影?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学校教育。 2014 年最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在前言中明确地提出:科学素 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1.科学精神的定义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科学精神的追求体现在诸多方面,非严格的说来它可以包含以下内容: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可重复和可检验、求真精神、探索精神、创新改革 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 开放精神、功利精神、实践精神、批评精神。 中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刨根问底的好奇心;喜欢新事物、新思想、新信息 , 大胆、求异的创造意识;怀疑精神 , 实证态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 2.科学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 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可是 , 什么是科学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 甚至是有失偏颇的。通常我们把科学教育理解为“系统的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 这是一个不全面的理解 , 而在实际的编写教材和教学中 , 在考试检查中 , “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又往往不能很好的检验和检查 , 科学教育已然被缩减成为科学知识的教育。事实上 , 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方面组成的一个不可 分割的有机整体。 我们今天提出的科教兴国 , 由于受经济体制转变的影响 , 科学教育的目的基本上停留在“实用”的层面 , 十分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 , 忽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 , 有时甚至是有意或无意地压抑它。有一段话讲的是“科学教育 , 特别是自然科学教育 , 是提高人的科学素质的重要因素 , 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 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 , 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 , 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可以这样说 , 没有科学的教育 , 只是培养信仰 , 而不是教育 , 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 , 只能称受过训练 , 而非受过教育。”不重视科学精神培养

科学精神论文:科学精神大学生培养对策

科学精神论文:科学精神大学生培养对策 【中文摘要】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在科学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培养我国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发展科学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科学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对此国内外学者尚无统一论述。通过分析学术界对科学精神的界定和阐释,本文概括出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求真、理性、实证、创新和协作四个方面。在学习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分析了当代我国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现状,发现其现状令人担忧,很多大学 生的科学精神十分缺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内外两 个方面。我国在大力发展科学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是不言而明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对大学生科学精神进行有效的培养教育。本文提出指导我国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四条指导思想和五个方面的具体对策。五个方面具体对策包括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加强培育科学精神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科普工作、建设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其中课程教育中本科阶段的科学史和研究生阶段的科学哲学两方面的学科教育是作者重点要 论述的内容,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英文摘要】Scientific spirit is the soul of science. In the world today when the competition become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in scientific field, to nurture our university students’ scientific spirit is the objective needs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socio-economic advance, having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真精神看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文档资料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真精神看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 0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古代,经过历代的扬弃与充实,由我们的先辈代代传承下来,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它的精髓形成了某些固定的程式观念、习俗,乃至某些审美趣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信仰模式。“文化传统并非仅仅滞留于博物馆的陈列品和图书馆的线装书之间。它还活跃在今人和未来人的实践当中,并在这种实践中不断改变自己。”文化发端于人为使自己包括个体与群体在内更臻于完善所做的努力,发端于人对真、善、美即知识、理性、感情执着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的“价值取向”、“信仰模式”、“求真”、“尚美”、“尚美”的体现,是贯穿我们中华民族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精神力量。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真精神 “追求真理,获取真知(知识)不仅是个体活动的重要方面,而且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人类生活的不同阶段,人们都在追求真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真理的理解就是“道”和“理”。老子以道为自然的法则,荀子则尝言物之理,韩非子吸收了这两种观点,并有进一步的发展:“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物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这里所说的道和理,都是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中的法则,也就是指客观真理。后来,继承先秦这一真理的意义,并且加以应用或发挥的是王充的

“事莫名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方以智的“藏知于物”、“知至而以知还物”,戴东原的“不谬之谓得理,疑谬之谓失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真理,简单地说就是“行”的真理,或道德实践的真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真理,获取真知是与先辈们求真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神农氏识药性“尝百草”,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玄奘“宁可西进而死,绝不东归而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真理与先辈们对“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孔子的“知天命”、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和庄子主张“无以人灭天”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易传?文言》提 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时”;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两宋时期,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认为儒者“因明至城,因城至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就是我们先辈们追求人与自然统一的问题,是我们先辈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真理,追求事实的求真精神还表现在中国史家们以秉笔直书为荣,曲笔为耻,为了直书,不避强御,不畏风险,甚至不怕坐牢、不怕杀头的高风亮节和事实求是精神。 2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求真精神的关系科学是一种现代文化,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同时,科学又是传统文化的发展,把科学和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实践、探索和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执着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它以理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的推进器与动力。科学精神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求实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增加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探究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中学物理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展,在实验教学时采用分组探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比如:在探究“电路连接”的课题时,教师事先把三盏灯串联在一起,开关开启后,三盏灯都亮了。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不拆电路能否只让一盏灯亮,另外两盏灯不亮?”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寻找方法。最后交流结论,互相补充。学生们不但可以得到短路的方法和定义,还会探究出把串联改为并联的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教师是否善于提问,影响着学生是否善于提问,教师可以用设问、反问作示范,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比如:在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先设问: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学生猜想后再反问:如何设计实验电路。实验完成后又问:是否能用图像把实验结论表示出来等。教师善于提问,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的习惯,进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开始,在坚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必须加以启发和引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也应当保护这种积极性,指出其积极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就应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尝试实验探究、调查访问、展开联想等方法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比如:在探究“导体电阻的决定因素”时,有学生问:从实验现象中得到,电压变大时,电流变大,说明电阻变小,因此电阻与电压有关。应该肯定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然后再通过实验来证明电阻与电压无关。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电压、电阻、电流的关系,还能激发学生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兴趣。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有学生问: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有关吗?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是否有关。还有学生问:如果没有摩擦力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教学

《我们的文化需要培育科学精神》语文阅读答案

我们的文化需要培育科学精神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由儒释道合力构成,领跑者无疑是儒家文化。因而我们的人文精神,便被打上了儒家道德文章的烙印。笃信“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在国人眼中,科学乃器者、术者、艺者。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文化的中心要点就是一个‘道’字”。道的阐释者——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常态是坐而论道。道者,人道、天道也。前者人伦之道,后者自然之道。尤以人伦之道最为强势。“铁肩担道义”,所担者,人伦 ()之道,而非真理。这种文化心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我们的文化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 罕有科学精神。()中国有四大发明,有浑天仪、圆周率等,()这些都是科学发明,不等于科学精神。默顿认为,科学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都会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有可能为科学精神的充分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民主制度与科学精神有最高度的吻合,因而是科学精神的最佳拍档。而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难以在制度上保障科学及其科学精神的同步发展。20世纪被称作科学世纪,“这不仅因为二十世纪有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成就,而且因为科学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给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科学渗入人类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成为‘真理’的代名词”。然而,什么是科学精神,人们却始终争论不休。 默顿给出科学精神的四个特点:第一,科学精神具有普遍主义。普遍主义的直接表达方式是真理。也就是说,科学是真理。真理与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无关。真理是赤裸的。科学探索就是追求真理。第二,科学精神具有“公有性”。意指科学不是个人的财产,而是与社会性的、尤其与科学共同体密切相关。即便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学说、定律,也不是个人财产。牛顿名言清楚地表达了科学的这一性质:“如果我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第三,科学具有无私利性。所谓无私利性,“既不等同于利他主义,也与利己主义行动无关”。它是“求知的热情、无尽的好奇心、对人类利益的无私关怀”的产物。准确地说,科学不是利益的产物,而是出于求知和好奇,是为知识而知识。这同样是单纯地追求真理的结果。第四,科学具有“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借助专业知识、逻辑和经验对现有的知识进行质疑。这种精神就是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的精神。“我只求专门研究真理,所以我想,我的做法应当完全相反,凡有疑窦的意见,统统认作绝对的虚假,加以排除,看看心中是否还剩下什么不可怀疑的东西”。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是一种方法,是为寻找真理服务的。通过普遍怀疑,一旦发现确凿无疑的东西,便是发现了真理。科学的本性是求知,求知即是寻求真理。科学精神最精要的内涵是追求真理。默顿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归结起来就是:科学就是寻求真理。不是出于功利目的,而是为求知而求真理。真理与身份、种族、等级等无关。 梁启超在谈及科学与东西方文化时,批评国人对待科学的态度,认为,国人把科学看得太低、太粗。以为“科学无论如何高深,总不过属于艺和器那部分,这部分原是学问的粗迹,懂得不算稀奇,不懂得不算耻辱”。其次,将科学看得太呆太窄。莫不要说厌恶科学的人,“就是相对尊重科学的人,还是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性质。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结果的价值,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 我们的文化传统,原本缺乏科学精神。进入20世纪,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找奥科学精神赖以滋生和发展的“最佳拍档”。我们确实是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走向科学。但是,用时下流行的语言,我们是被现代化、被科学化。我们接受现代技术、设备、生产线,却没有来得及在我们的文化中,适时接受乃至培育出科学精神。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科学在近现代社会明显的物质效用,因而它“一直享有巨大的威望。人们期待它解决一切问题,深入理解全部存在,帮助满足任何一种需求。……当科学成为我们时代的标志之时,恰恰是它不再以科学形态出现的时候”。贪欲使人背离了科学,而将其中的技术运用到极限。现代人只占有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养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 精神培养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养 前言: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如何随心所欲地与亲人保持联系呢;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又如何与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谈天论地;如果没有高清晰的电视技术,我们又如何享受华丽的好莱坞电影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学校教育。 2014年最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在前言中明确地提出: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1.科学精神的定义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科学精神的追求体现在诸多方面,非严格的说来它可以包含以下内容: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可重复和可检验、求真精神、探

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功利精神、实践精神、批评精神。 中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刨根问底的好奇心;喜欢新事物、新思想、新信息,大胆、求异的创造意识;怀疑精神,实证态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 2.科学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可是,什么是科学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失偏颇的。通常我们把科学教育理解为“系统的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这是一个不全面的理解,而在实际的编写教材和教学中,在考试检查中,“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又往往不能很好的检验和检查,科学教育已然被缩减成为科学知识的教育。事实上,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方面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我们今天提出的科教兴国,由于受经济体制转变的影响,科学教育的目的基本上停留在“实用”的层面,十分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忽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时甚至是有意或无意地压抑它。有一段话讲的是“科学教育,特别是自然科学教育,是提高人的科学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受过科学教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创新来自生活与实践的需要,创新在现实生活和实践中产生和确立,并为现实生活和实践服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能脱离生活和实践,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实践需要,学生的创新之源社会枯竭。这就需要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与课外、校外融通,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挖掘教材,开放发挥。 数学教学必须开放小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计入数学有大课堂,同时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信息资料,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不是仅限于教材上的一些内容,重在实践引导,通过如下步骤完成: (1)走一走,初步感知:课前带学生每4人为一组,步行100米(操场一周250米),感知长度(并摄制录像)。引导学生感知10个100米,4个250米是1千米的长度概念。(2)测一测,再次感知:课前测量1千米的长度(从学生熟悉

的某个地点,沿途经过某些商店、部门),课上让学生再次感知1千米的长度。 (3)想一想,形成表象;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闭眼想象,自己说说从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再次强化感知,形成表象。 (4)练一练,形成概念:练习中运用多种形式巩固所学的长度单位:千米,以及以前学的米、分米、厘米、毫米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内容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在讨论交流与分解学习中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也得到升华。 二、广揽信息,扩大视野。 实际生活中富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材料,如果采撷得当,将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激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思想品质。 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先让学生用脉博、听音器等不同方式体会一分钟有多长,再介绍一分钟的价值:一台彩电生产线可以组装一台半彩电;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可以播80个字;银行点纱机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汽车厂可以生产一辆汽车;激光可以走1800万公里,等于绕地球转450圈。让学生联系实物真正体会到一分钟的意义,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联系实际,迁移应用。 教材的设计中注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丰富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创造条件,但使学生把学时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灵活地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浏阳市沙市镇东门完小李湘强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积极参加科学实验,亲自感知科学实验中的设计、观察、对比、记录等过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实验导入,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进行科学实验,首先要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对科学感兴趣。在科学课上,通过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我先精心准备了一个磁悬浮的实验,让学生感到十分惊奇。对于磁铁,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孩子都玩过磁铁,知道两块磁铁靠近了了会自动吸到一起,有时会互相排斥,也知道磁铁能吸铁,但都没见过磁铁能浮在空中。在做实验时,用两块环形磁铁放在一个略大一点点的塑料筒中。先让学生看到两块磁铁都能轻放入筒底部,但将两块磁铁同极相对放入筒中时,上面的一块磁铁浮在了空中,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想一控究竟。这时,我先让学生代表动手实

验演示,再讲磁铁同极相斥、异极吸引的性质,同时讲解了磁悬浮列车运行的原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印象很深,效果很好。 二、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神奇的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科学,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但如何挖掘大自然的无穷科学,除了经具有科学探索精神之外,还要有一双探索科学的慧眼,也就是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这就要老师经常引导、培养。我带领孩子们到校园观察樟树,先让孩子们自己看,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观察完了,让孩子们站在树下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同时让其他的孩子现场看看是不是这样,看树有多高、多粗,树干和粗枝、细枝、树叶的颜色、形状、光滑度、纹理,还有叶脉。有的同学还发现枝和叶折断后有一点点水份,还有小虫子……总有一些同学有独到的发现。老师对这些观察方法和结果进行指导总结,然后再让孩子们根据同学们的对樟树再进行细致认真的观察,并作好详细的记录,有的用文字、有的画图、有的拓印……比第一次的观察水平提高了许多。 在教学种子的萌发时,只有一课时,但种子的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过程一般都要十多天。一般的老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演示了一遍。虽然形象,但不太实在,学生没有实际接触,效果不好。正如诗句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在教学时,特地准备了五个盘子,五类种子,放在走廊的一角,让学生分组负责种子的发芽过程。除了仔细地观察并记录本组的种子变化过程之外,还要记录并比较另外四组的种子变化情况。每组一部旧手机,用于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