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生理学本科第2学期作业题答案

运动生理学本科第2学期作业题答案

第九章运动训练的若干问题的生理学分析

参考答案

二、选择题C,D,D,B,A, B,B,A,B,B, (BD),B,B,D,B,

三、填空题

1.超负荷和渐增负荷原则,专门性原则,可逆性原则,个别对待原则

2.45%VO2max,100~120次.min-1,10~30min

3.15min,2~3min

4.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

5.强度,时间,密度,数量

6.潜力大,动员快,恢复快

7.适应

8.

四、判断题√,√,√,×,×, √,√,×,×,√,

五、问答题

1答:超负荷原则是运动训练中采用的生理负荷量应超过已适应的负荷进行训练的原则。渐增负荷原则:指运动训练中负荷的增加必须遵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

应用意义与方法:在运动训练中,随着训练的进行,机体产生相应的良好适应,运动水平得到提高,这时机体对原来的训练负荷已逐渐适应,如果不增加负荷,就不能引起新的适应性变化。所以训练中应在适应原负荷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运动负荷,使机体经常在超负荷的条件下训练,不断产生新的生理适应,不断提高功能能力。如Fox提出负荷到“8”训练到“12”。

2答:准备活动是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地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正式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①适度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内分泌活动。

②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使肺通气量、吸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从而有效地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程,使机体在正式运动开始时能尽快发挥最佳工作能力。

③使体温升高,提高酶活性,加快生化反应进行。实验证明体温每升高1℃,细胞的新陈代谢速度增加13%。肌肉温度升高2℃时,肌肉收缩速度约增加20%。可降低肌肉粘滞性,增强弹性,有助于防止运动损伤;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并预防运动损伤。

④增强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

⑤调节不良赛前状态。

影响准备活动效应的因素: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内容、形式以及与正式练习的间隔等因素。①强度为最大吸氧量45%或心率为100-120次.min-1;

②时间10-30 min为宜;

③内容、形式:根据项目的特点、季节气候、运动员训练水平及个性特点等。

④与正式练习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超过15min,体育教学课中以2~3min为宜。

3答: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是运用生理学方法与指标,对训练计划、训练质量、训练效果及运动员的功能与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的动态监测与评价的过程。分为实验室监控和现场监控两种常用的方法。

实验室监控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生理学测量系统对训练方法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能力进行定量监控的方法。现场监控法是指在训练场馆对实际训练计划、训练效果和训练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实施控制的方法。以期优化训练方案与方法,提高运动能力、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加速机体的恢复,有科学依据地辅助教练员实施训练控制,达到预期训练目标。

4答:运动训练生理评定的原则有①量化原则:是指选择生理学中的定量指标,客观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②定性原则:是对对运动员某些主观感觉很难准确量化的指标,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如疲劳程度和自感用力量度等。

③综合评定原则:指综合、整体地选择评价指标,全面地反映运动员对训练的适应状态与功能水平。

训练实践中运动心率的测评:运动心率是运动训练中应用最普遍、最简单的生理监控与评定指标之一,常采用遥测心率法进行运动心率的测量与评价。

在训练实践中通过测定运动员相对安静、定量负荷、极量负荷状态下及恢复过程的心率及其变化,与优秀运动员或一般人进行对比来进行评价。

运动员的心率变化具有显著特征,安静时的心率低,可动员的潜力大;进行定量负荷训练时,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心率反应小;运动后恢复快。

所以心率指标在运动实践中常用作:①运动强度指标;②评价训练水平;③评价恢复水平;④评价功能状态。

第十章肌肉力量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选择题A,A,D,B,B, D,A,D,B,D, A,C,A,A

三、填空题

1.动力性力,静力性力量,绝对力量,相对力量

2.速度性力量,量重量性力量,投掷,举重

3.超负荷原则,专门性原则,练习顺序原则,训练节奏原则

4.平常遇到的,最大地

5.超,提高,循序渐进

四、判断题√,√,√,×,×, ×,×,√,√,√, √,√,×,√,√,

五、问答题

1 答:力量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基础:①超负荷原则: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已经适应了的负荷,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使肌肉经常在超负荷的条件下训练不断产生新的生理适应,不断提高肌肉力量。

②专门性原则:在训练过程中,肌肉活动的性质、模式及方法对神经系统协调能力以及局部肌肉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力量训练过程中肌肉活动的类型、能量代谢、收缩速度、动作结构以及练习部位应尽量与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的要求相一致。

③安排顺序原则:在指在一次训练课中,应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因为小肌群在力量训练中较大肌群容易疲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肌群乃至身体整体的工作能力。还有多关节肌肉训练在前,单关节肌肉训练在后。

④训练节奏原则:力量训练强度、负荷量和训练频率应符合训练与比赛计划的要求。在年度周期计划中,力量性运动项目准备期的力量训练量较大,训练强度较低,以刺激肌肉体积增加;而在随后的力量训练期和比赛期,力量训练的量减小,训练强度增大,以提高肌肉力量或爆发力。此外,力量训练频率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下一次力量训练尽可能安排在前一次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长高峰期进行。

2答: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因素:

(1)肌源性因素①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肉力量与肌肉生理横断面积呈正比。②肌纤维类型:肌肉力量与快肌纤维比例呈正相关。③肌肉初长度: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时肌力最大。④肌拉力角:肌肉力量随肌拉力角而变化,如肘关节屈的角度为115°时,肱二头肌对前臂产生的牵拉力量最大,大于或小于115°时,力量均减小。

(2)神经源性因素①中枢激活: 中枢激活指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②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不同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可以提高原动肌、对抗肌、协同肌与固定肌之间的协调能力,使其在动作完成过程中能共同参与、协调配合一致,发挥更大的收缩力量。③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3)其他因素: ①年龄与性别。②激素作用:睾酮通过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肌肉肥大,使肌肉力量增大。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也是促进肌肉生长和肌力发展的重要因子。③力量训练。

3答:影响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负荷因素:①最大负荷百分比—P。是表示负荷强度的指标,常以最多重复次数RM表示。不同的RM值其训练效果不同。如5RM适合举重和投掷。6-10RM适合100m跑和跳跃,30RM适合长跑运动员。

②组间练习间隔—I。力量练习各组间的休息时间,其长短会显著影响力量练习时肌肉代谢、激素和心血管反应。

③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R。以RM最高次数为准,选择适当的R与P组合,可以用于提高肌肉力量、爆发力和增大肌肉体积等。

④重复练习的时间—T。发展速度力量时,要求练习要快,重复练习应在5-15S完成;发展力量耐力重复次数多,可在20-50S内完成。

⑤组数—S。因训练目的不同力量练习的组数不同。一般在3-6组之间。

第十一章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选择题B,A,D,D,C, B,C,D,A,D, A,B,C,D,C, B

三、填空题

敬如宾 1.250 2.需氧量,吸氧量 3.氧亏,运动中,运动后 4.ATP-PCr系统,糖的无氧酵解

系统 5.心泵功能,肌细胞利用氧的能力 6.氧差,强 7.尚未完全

8.骨骼肌纤维类型的百分配布,代谢功能,心肺功能,神经系统的调控,激素的作用

四、判断题×,√,√,√,√, ×,×,×,×, √, ×

五、问答题

1 答: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①心肺功能.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最重要的生理学基础,强有力的心肺功能能保证运动时充足的氧供应。研究表明,长期有氧训练的运动员,心肺功能会产生适应性增强。评定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是最大吸氧量。

②骨骼肌纤维类型百分配布。骨骼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高者其有氧运动能力强。

③代谢功能。耐力运动的能量供应,绝大部分是有氧代谢供能。与有氧代谢密切相关的体内糖原和脂肪贮备量及糖、脂肪代谢有关酶的活性,都是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

④神经系统的调控。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耐受性(稳定性),以及中枢之间的协调性影响有氧耐力。长期耐力训练可以改善神经的调节能力,节省能量消耗,保持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⑤激素的作用。

2答:最大吸氧量与无氧阈都是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指标,最大吸氧是评价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综合指标,而无氧阈是评价有氧运动能力的最好指标。它们的应用价值:

①作为评定有氧运动能力的指标(与耐力运动成绩高度相关)。最大吸氧量还可作为评定心肺功能的指标。

②作为耐力运动强度的指标。常用%VO2max作为运动强度或定量负荷的指标。

③作为运动选材的生理指标。

3答:运动后过量耗氧是指运动恢复期内处于较高代谢水平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所消耗的氧量。

运动后过量耗氧形成的原因:①运动后的量耗氧一部分是偿还运动中的氧亏。因为在较大强度运动的起始阶段,由于内脏惰性大于运动系统惰性,吸氧满足不了需氧量而产生了氧亏,运动中产生的氧亏在运动后来偿还。

②运动后的过量耗氧大于氧亏,主要是由于运动结束后机体仍处于较高的代谢水平,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都高于安静水平。所以运动后的过量耗氧一部分是由于恢复期内机体本身的高耗氧量。

4答:力量爆发型运动是以ATP-PCr供能为主的无氧运动。

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测定主要是测定人体肌纤维中ATP-PCr系统的供能能力。主要方法有玛伽莉亚和卡尔曼跨登台阶测验和黎惠氏纵跳摸高测验。

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评价:肌纤维中ATP-PCr的贮量是影响和决定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最重要的生理基础。所以人体肌纤维中AT P-PCr的贮量和ATP-PCr的供能效率(功率)均影响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也是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评价指标。

第十二章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选择题 A,B,D,A,A, C,A,D,D

三、填空题

1.能量衰竭学说,代谢产物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自由基学说

2.中枢疲劳,外周疲劳

3.大脑皮层,脊髓

4.线粒体,外周

5.20~30S,2~3min

6.氧化成CO2和H2O(70%),转化成糖原和葡萄糖(20%),转化为蛋白质(少于10%),从尿和汗中排出(1~2%)

三、填空题

1.能量衰竭学说,代谢产物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中枢保护抑制学说自由基学说

2.2~3min,15min

3.氧化成CO2和H2O,转化成糖原或葡萄糖,转变为蛋白质,从尿和汗中排出

4.先快恢复,然后缓慢恢

四、判断题√,√,×,×,×, √,√,×,√,×, √

五、问答题

1答: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

①能源物质耗竭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原因是由于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

②代谢产物堵塞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主要是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大量堆积所致。

③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PH下降,机体严重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及电解质浓度的改变等引起。

④中枢保护性抑制。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层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⑤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能产生自由基。自由基化学性质性质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发生反应。因此,能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和破坏。

2答:运动中消耗的能量物质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随后又回到原来水平,称为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生理范围内,肌肉活动量愈大,消耗过程愈剧烈,超量恢复也愈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减慢,甚至发生过度疲劳现象。

根据这个规律,在运动实践中要求在生理范围内肌肉活动量应尽可能加大;同时,第二次训练时间要安排在第一次训练引起超量恢复阶段,这样运动效果最好。

3答:乳酸消除的途径主要有四条:①氧化成CO2和H2O(70%);②转化成糖元和葡萄糖(20%);

③转化为蛋白质(少于10%);④从尿和汗中排出(1-2%)。

乳酸消除的速度与其产生的数量及恢复方式有关,工作时形成乳酸愈少,消除愈快。在极量负荷后,要完全消除堆积的乳酸,如采用静坐和平卧方式需要60-90min,如采用轻微活动方式,未受训练的人大约为30-40%VO2max ,受过良好训练的人为50-60%VO2max则消除速度大大加快。

第十三章儿童少年和体育运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选择题 A,D,B,A,A, B,A,C,A,C, D,B

三、填空题

1.较好,牢固性,低于

2.大于,正氮平衡

3.优势,快,较快

4.少,越低

5.旺盛,较快,快

6.快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稳定阶段

7.心搏峰理论,最佳心率范围理论,120~140次.min-1

四、判断题×,√,√,×,×, ×,√,×,√,√,

五、问答题

1 答: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①骨质柔软,骨骼细短,软骨较多,骨化尚未完成,骨质含有机物多,无机物较少,骨的弹性和韧性较而不易骨折,但坚固性差,承受压力的肌肉的拉力不如成人,容易在过大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

②关节面软骨比较厚,关节囊较薄,关节内外韧带也较薄而松弛;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所以关节活动幅度比成人大,灵活性和柔韧性均比成人好,但牢固性较成人差,在外力作用下容易脱位,参加对抗性练习时应注意保护。

③肌纤维纤细,含水份较多,蛋白质较少,间质组织较多。②横断面积较小,肌肉收缩的有效成分也小。因此肌肉收缩的力量和耐力不如成人,伸展性和弹性也差,容易疲劳,但恢复比成人快。

根据以上特点,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该注意:①养成正确的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和掌握正确动作,要全面身体锻炼,避免一侧肢体或局部负荷过大。

②采用负重练习要注意负荷量,注意各肌肉群的均衡发展,在进行力量练习时,要注意小肌肉和伸肌的力量练习,以提高动作的准确性。

③在生长加速期,肌肉纵向发展,此时宜采取伸长肢体练习,弹跳或支撑自己体重的力量练习,16-17岁以及后增加专门性力量练习。

2答:儿童少年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灵活性高但不稳定,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动作不协调,易出现多余动作,少年时期第二信号系统进一步发展,分析与综合能力逐渐提高。大脑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低,易疲劳,据此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

①多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法,示范准确,精讲多练,用简单易懂的形象化语言,顺口溜,口诀等形式教学。

②课的内容要生动活泼、多样,如游戏、小型比赛,并应多安排短暂的休息。

③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活动的能力和有目的地加强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3答: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特点:

①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各项身体素质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各种素质随年龄增长的速度从大到小为:力量-耐力-速度。

②身体素质的发展的阶段性。各种身体素质均从增长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增长阶段中又分快速增长速度和缓慢增长阶段。

③身体素质增长的顺序性。在身体素质的增长过程中,各种素质增长的速度不同,达到最高水平的年龄不同,其顺序:速度-耐力-力量。

④各种素质发展敏感期。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各种素质增长速度不同,增长的顺序有先有后,敏感期一般男子在7-16岁,女子在7-13岁。

4答: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阈的生理学基础是心搏峰理论和最佳心率范围理论。

心搏峰是指心脏的搏出量处于峰值时的心率水平。中学生为110—120次·min-1。最佳心率范围是指心输出量能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心率范围。

中学体育课的生理负荷,①应使平均心率保持120-140次·min-1;②要在心搏峰的心率水平上持续运动一定时间,使保持心搏峰值的时间较长,以发展心肌泵血功能;③应注意到心搏峰时心率水平并不高,每分输出量未达最高水平,心泵功能未发挥最大泵血效率。所以,在体育课中应有高潮,有心率

出现高峰即达最佳心率范围高限的时间,以使通过体育课让青少年心泵血功能获得更好锻炼。

5答:青春性高血压的特点是:收缩压增高,但一般不超过150mmHg,舒张压接近正常范围,高峰年龄为15-16岁,男生多见。身体发育迅速的少年多见。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

①无不适应症状,可以不予治疗,经过一个时期自然会好,但要做定期检查。

②运动后无不适反应,可以照常从事运动,但运动量不可过大,应加强医务监督。

第十四章女子与体育运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选择题C,C,D,C,A, B,A,B,A,C, B

三、填空题

1.女子运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的

2.低

3.却比男子强

4.较低

5.女子骨髓的造血,雄激素

6.差,好

四、判断题√,×,×,×,√,√

第十五章环境与运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选择题 C,A,C,C,D, D,A,B,B,A, D,A

三、填空题

1.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肛门,口腔,腋下

2. 中枢神经系统,产热,散热

3.对流,蒸发,辐射,蒸发

4.下丘脑,产热,散热,深部温度

5.热环境,适应,耐受

6.循环呼吸,下降

四、判断题×, ×, √, ×, √, ×

五、问答题

1 答:运动时,肌肉活动的加强可使身体的产热量成倍增加,此时,虽然在体温调节系统的作用下散热也增加,但机体的总产热量仍暂时大于散热量,所以体温升高。不同运动体温升高的程度不同。如中跑后腋温可到37.5-38℃,长跑时体温升到38.7℃,超长跑后则可升到39.5℃,有时还可达40℃。

运动时体温的适度升高,有利于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酶的活性,加速体内新陈代谢。此外,体温的适当升高可降低肌肉、韧带的粘滞性,提高弹性和伸展性,以利于加大关节活动度及提高肌肉力量与速度,但体温升高过多则对运动有不良影响。

2答:习服是机体在短期内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生理补偿过程。人在高原环境中,对于各种高原环境因素,特别是低氧条件的影响,也会产生相应的适应。习惯把人体对高原的适应称为高原习服。具体表现为;

①肺通气的适应。短期习服肺通气量增加,并达到较高水平,长期习服则肺通气量明显减少;肺通气调节能力改善,这与脑脊液和血液中碳酸氢盐含量减少和肺通气对二氧化碳敏感有关。

②血液红细胞数量增加,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液运载氧的能力提高;血液中能促进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氧的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有利于氧向组织弥散。

③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安静时和次最大运动时心律和心排出量均有所下降。

④肺适应。肺弥散能力增强,伴随出现肺血压升高,肺血管分布和肺血容量增加,以及右心肌肥大。

⑤组织适应。更长期的习服可产生类似耐力训练的细胞内变化,表现为线粒体含量、氧化酶含量和参加运动组织的血管分布增加等。可提高肌肉对氧的利用率,改善人体有氧工作能力。

第十六章运动与免疫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选择题 D,C,A,B,B, C,A,A,D,D, D

三、填空题

1.感应阶段,增殖与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2.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3.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先天性(遗传性),获得性

4.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5.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6.细胞,抗体,体液

四、判断题×,√,×,√,√, √,×,√

五、问答题

1 答:免疫是指机体对“自己”和“非已”成分的识别,并排除非已成分,以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①免疫防御。免疫防御是指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但异常情况下如反应过高,可引起超敏反应,免疫反应过低或缺陷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稳定或免疫自身稳定。免疫稳定是指机体能通过免疫功能经常地消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以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亦即自身稳定的功能。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免疫监视。免疫监视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消除体内各种突变细胞。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的发生。

2答:体液免疫主要指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①感应阶段:进入体内的抗原被巨噬细胞捕获、吞噬、消化处理后,递呈给T H细胞,T H细胞受该抗原和白细胞介素1诱导而活化。

②增殖和分化阶段:T H细胞被活化后增殖,并释放出IL-2,B细胞生长因子和B细胞分化因子。在后两种因子作用下B细胞成熟、增殖并分化,一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一部分分化记忆B细胞。

③效应阶段: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直接或间接发挥免疫效应。记忆性B细胞在血液和淋巴循环,随时“监察”,如有同样抗原再度入侵时,可以较快地产生出更多的抗体消灭抗原,并能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这样机体就对该病原体产生了免疫力。

细胞免疫通常是指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①感应阶段: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感应阶段,基本类似于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过程的感应阶段。

②增殖和分化阶段:活化的T H细胞开始大量增殖,最终导致激活相应的T D细胞和T C细胞,进入效应阶段。同时,部分T细胞分化为记忆性T细胞。

③效应阶段:激活的T C细胞发挥特异性的细胞毒作用,杀死靶细胞(病原体),活化的T D细胞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在参与对抗病原体感染的炎症反应中起重要(免疫)作用。

3答:①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人类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其主要特征是反应迅速,针对外来异物的范围较广,不针对某个特定异物抗原,也称固有性免疫。

②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其主要特征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开始的应答过程比较缓慢,一旦建立,清除该抗原的效率很高,特异性很强,也称适应性免疫。

4答:适度运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研究表明经常从事适度运动可提高唾液的IgA水平,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和严重程度,提高抗病能力;长期的规律性运动可以加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对获得性特异免疫机能则影响不大。

流行病调查显示,运动可以增加某些酶的活性,能破坏产生癌的诱发因素,改善免疫功能;增加全身免疫和T细胞、B细胞的数目和功能,增加杀伤细胞的数目和能力,所以运动能够预防癌症。

经常适量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细胞的活力:一方面由于适量运动导致机体交感神经的活性降低,并使机体对应激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导致有训练者在安静时或在运动应激时儿茶酚胺和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量减少,表现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另一方面,长期适度训练使淋巴细胞反复暴露在对其起抑制作用的激素中,淋巴细胞表面激素受体数及敏感性下降,使淋巴细胞对激素的抑制作用不敏感,表现为机体的免疫功能的增强

第十七章体适能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选择题 D,A,A,C,D, A,A,C,B,B

三、填空题

1.健康体适能,技能体适能

2.有氧适能,肌适能

3.个人的决心,有规律的健身

4.摄取氧,运输氧,利用氧

5.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

6.208-0.7×年龄

7.准备活动,基本部分,整理部分 8.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

四、判断题√,×, √,×, √, ×, √,×

五、问答题

1 答:体适能是指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

事件的能力。

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健康体适能包括有氧适能、肌适能、身体成分等因素。技能体适能主要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等。

2答:有氧适能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基础。

有氧适能的生理学基础:

①氧的摄取和运输能力。主要取决于肺的通气能力、血液的载氧能力、心脏的泵血能力、动脉血管对血液的再分配能力。

②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骨骼肌纤维的特性是其主要因素。

3答:肌适能主要包括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柔韧性,它既是实现完美健康效益的前提条件,又对人体外观、自我表象和工作业绩及运动成绩起着基础效用。其中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肌肉耐力是脂肌肉在某一负荷下能长时间保持持续收缩的能力。肌肉柔韧性是指运动时各关节活动的最大幅度或最大活动范围。

4答:有氧适能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基础,有氧适能水平愈高,有氧工作能力愈强。肌适能主要包括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柔韧性,它既是实现完美健康效益的前提条件,又对人体外观、自我表象和工作业绩及运动成绩起着基础效用。

有氧适能的常用评价方法:通过测定最大吸氧量、乳酸阈或通气阈来评价。

肌适能的评定方法:肌肉力量通过1RM测验,1RM是指愉能举起一次的最大重量,1RM最在负荷通过测验和修正决定。肌肉耐力可采用肌肉群在固定负荷下重复收缩的次数和维持一定重量(如80%RM)的持续时间或重复次数来评价。

5答:(1)运动处方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年龄、性别、健康体适能状态、运动经历和习惯、病史、运动目的等。

(2)运动处方的主要内容:根据运动处方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运动处方。

①运动方法:……;

②运动强度……;

③运动持续时间……;

④运动频率……;

⑤注意事项……。

6答:制定运动处方的程序:

①一般调查和填写调查问卷,了解受试者的病史、健康状况、身高、体重、运动爱好、生活方式、运动目的等。

②用12min跑或5min跑等方法推测其有氧适能水平。

③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④对运动处方进行修改或微调。按处方活动一段时间后,根据活动者的生理反应和适应状况,再对处方作进一步的修改或调整。

⑤实施运动处方。

第十八章身体组成、肥胖和运动减肥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选择题D,D,B,A,C

三、填空题

1.身高的平方

2.20,30,50

3.障碍

4.Broze,脂肪%=(40570÷身体密度-40142)×100

5.活动量减少,大于消耗

6.2%,3%

7.脂肪%,15%,20%;20%,30%

四、判断题×,√,×,×,√, √,×,√,√,√

五、问答题

1 答:身体成分是指人体的总体重,由脂肪重和瘦体重两部分组成。身体成分常以脂肪%表示。

身体成分是健康体适能的指标之一,合理的身体组成是保证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脂过重称为肥胖,肥胖被WHO列为现代慢性病之一,会引起动脉硬化、冠心病、脑梗塞、糖尿病、脂肪肝、胆结石、肺心病等,对健身带来许多危害因素。肥胖与运动不足有密切关系。

合理的身体组成与运动训练关系密切,运动尤其是耐力运动是减少体脂的有效途径,所以运动员的体脂比常人低,不同项目运动员体脂量不同。对于运动员来说,保持身体组成的合理比例更为重要,体脂过重过大机体做功能力就相对减小,体脂比例过小,会影响体内某些物质的代谢(尤其对女性),也不得发挥最大做功能力。所以了解身体成分对运动实践和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

2答肥胖对人体的危害:①降低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如易患脉硬化、冠心病、脑梗塞。

②影响消化系统功能。易患脂肪肝、胆结石。③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加剧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④增加某些癌症发生的危险性。⑤还易引起脑卒中、关节软组织损伤、生殖能力下降。⑥影响儿童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此外,肥胖者由于体重过大,使腰部及下肢负担过重,易引起腰椎、腰部肌肉和下肢关节的损

3答:肥胖产生的原因:①遗传因素。是肥胖的重要影响因素。体内缺乏分解脂肪的酶,使脂肪合成占优势;小肠过长,使食物消化吸收较充分;能量代谢低等。

②能源物质摄入过多和活动过少。能量摄入过多或消耗过少都可引起肥胖。

③内分泌因素。激素是调节脂肪代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三酰甘油的合成与分解,受激素的影响更大。促进脂肪合成和抑制分解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和前列腺素。促进脂肪分解抑制合成的激素主要有胰高血糖素、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④其他因素。人的精神和情绪对食欲与消化功能都有影响。

4答:①运动可增加能量消耗。运动中的总能耗,与运动的持续时间有重要关系。人体在运动中消耗的能量,可为静坐的几倍到几十倍;运动结束后机体代谢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直至24h,长期规律的运动,可提高安静状态下的基础代谢率。

②运动可促进脂肪分解,减少其合成。耐力性运动,脂肪是主要氧化供能物质,骨骼肌摄取脂肪酸供能加强;同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脂肪脂解作用加强。

③运动减少体脂,改善身体组成。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有氧运动,可使人的瘦体重增加,如优秀运动员体脂%低于常人。

第十九章老年人与健身运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选择题: D,A,D,B,B; A,D,D,B,A; B

三、填空题:

1.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2.30,50

3.肌肉张力,机械应力

4.25

5.变小,减少

四、判断题:√,√,√,√,√, √,×,√,√,√, ×,√,√,√,√

五、问答题

1 答:有关衰老机制的假说很多,主要有:

①遗传学说。遗传学说认为衰老是大量基因甲基化,使其表达失活或衰变端粒酶变短,复制或转录错误及突变等衰退过程积累的结果。

②自由基学说。自由基学说认为衰老的过程是源于自由基对细胞和组织的损害。自由基损伤DNA、RNA引起细胞死亡。

③免疫功能改变学说。随年龄增长,体内T细胞功能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水平下降,B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减少,免疫功能下降。对外源性的抗原应答反应减弱,对内源性的抗原分辨力降低,表现出衰老。

但目前还没有一项理论能够解释清楚衰老的产生。

2答:体育锻炼对延缓衰老过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改善身体成分,减少体脂重,改善脂代谢,降低血脂、脂褐素,增加瘦体重;

②减少体内氧自由基;

③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④使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大,维护和提高骨矿物质密度,增强肌肉力量;

⑤使最大吸氧量增高,改善心脏功能;增加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推迟呼吸肌老化过程等。

3答:老年人健身锻炼应做到:

①医学检查。其目的在了解健康状况,发现潜在性疾患和危险因素,以保证体育锻炼的安全和有效。

②循序渐进。开始锻炼时的运动强度要小,时间要短,一般有5—6周左右的适应阶段,以后逐渐加大。

③自我监督。体育锻炼过程中对自己的健康和功能要经常进行观察,了解运动量的大小、是防止过度疲劳,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自我监督内容:运动心情和一般感觉、食欲与睡眠、脉搏与血压。

④持之以恒。长期地坚持体育锻炼,才能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目的。

⑤做好准备活和放松运动。

运动生理学本科第2学期作业题答案

第九章运动训练的若干问题的生理学分析 参考答案 二、选择题C,D,D,B,A, B,B,A,B,B, (BD),B,B,D,B, 三、填空题 1.超负荷和渐增负荷原则,专门性原则,可逆性原则,个别对待原则 2.45%VO2max,100~120次.min-1,10~30min 3.15min,2~3min 4.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 5.强度,时间,密度,数量 6.潜力大,动员快,恢复快 7.适应 8. 四、判断题√,√,√,×,×, √,√,×,×,√, 五、问答题 1答:超负荷原则是运动训练中采用的生理负荷量应超过已适应的负荷进行训练的原则。渐增负荷原则:指运动训练中负荷的增加必须遵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 应用意义与方法:在运动训练中,随着训练的进行,机体产生相应的良好适应,运动水平得到提高,这时机体对原来的训练负荷已逐渐适应,如果不增加负荷,就不能引起新的适应性变化。所以训练中应在适应原负荷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运动负荷,使机体经常在超负荷的条件下训练,不断产生新的生理适应,不断提高功能能力。如Fox提出负荷到“8”训练到“12”。 2答:准备活动是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地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正式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①适度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内分泌活动。 ②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使肺通气量、吸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从而有效地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程,使机体在正式运动开始时能尽快发挥最佳工作能力。 ③使体温升高,提高酶活性,加快生化反应进行。实验证明体温每升高1℃,细胞的新陈代谢速度增加13%。肌肉温度升高2℃时,肌肉收缩速度约增加20%。可降低肌肉粘滞性,增强弹性,有助于防止运动损伤;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并预防运动损伤。 ④增强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 ⑤调节不良赛前状态。 影响准备活动效应的因素: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内容、形式以及与正式练习的间隔等因素。①强度为最大吸氧量45%或心率为100-120次.min-1; ②时间10-30 min为宜; ③内容、形式:根据项目的特点、季节气候、运动员训练水平及个性特点等。 ④与正式练习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超过15min,体育教学课中以2~3min为宜。 3答: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是运用生理学方法与指标,对训练计划、训练质量、训练效果及运动员的功能与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的动态监测与评价的过程。分为实验室监控和现场监控两种常用的方法。 实验室监控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生理学测量系统对训练方法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能力进行定量监控的方法。现场监控法是指在训练场馆对实际训练计划、训练效果和训练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实施控制的方法。以期优化训练方案与方法,提高运动能力、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加速机体的恢复,有科学依据地辅助教练员实施训练控制,达到预期训练目标。 4答:运动训练生理评定的原则有①量化原则:是指选择生理学中的定量指标,客观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②定性原则:是对对运动员某些主观感觉很难准确量化的指标,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如疲劳程度和自感用力量度等。 ③综合评定原则:指综合、整体地选择评价指标,全面地反映运动员对训练的适应状态与功能水平。 训练实践中运动心率的测评:运动心率是运动训练中应用最普遍、最简单的生理监控与评定指标之一,常采用遥测心率法进行运动心率的测量与评价。 在训练实践中通过测定运动员相对安静、定量负荷、极量负荷状态下及恢复过程的心率及其变化,与优秀运动员或一般人进行对比来进行评价。 运动员的心率变化具有显著特征,安静时的心率低,可动员的潜力大;进行定量负荷训练时,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心率反应小;运动后恢复快。 所以心率指标在运动实践中常用作:①运动强度指标;②评价训练水平;③评价恢复水平;④评价功能状态。 第十章肌肉力量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运动生理学练习题及答案二

一、单选题 1、房室压力梯度是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的动力,但它的形成主要是()。 A.心室收缩 B.心房收缩 C.心室舒张 D.心房舒张 正确答案:C 2、耐力训练可导致安静时心率减慢, 其机制是()。 A.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强 B.迷走神经紧张性降低 C.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 D.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紧张性均增强 正确答案:A 3、长期耐力性运动促使心脏容积增大的主要原因是耐力性运动()。 A.使心输出量长时间维持在一个高水平上 B.心脏工作时间长,心肌耗氧多 C.运动时间长,心肌增厚明显 D.回心血流加快,血量增多 正确答案:A 4、胃蛋白酶原主要依赖于()。

A.乙酰胆碱激活 B.促胰岛素的激活 C.盐酸的激活 D.胃泌素的激活 正确答案:C 5、三种物质的在胃内排空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A.糖类、脂肪、蛋白质 B.糖类、蛋白质、脂肪 C.脂肪、糖类、蛋白质 D.蛋白质、脂肪、糖类 正确答案:B 6、低血糖时,首先受影响的器官是()。 A.肝脏 B.肾脏 C.脑组织 D.心脏 正确答案:C 7、肾单位是指()。 A.肾小体、肾小管 B.肾小球与肾小管 C.肾小体、肾小管、集合管 D.肾小体和髓袢

正确答案:A 8、关于肾脏的主要功能错误叙述的是()。 A.排除大部分代谢尾产物 B.维持水和酸碱平衡 C.排泄尿胆素 D.分泌激素 正确答案:C 9、脂肪的呼吸商为: A.1 B.0.85 C.0.8 D.0.7 正确答案:D 10、甲状腺主要分泌()。 A.四碘甲腺原氨酸 B.三碘甲腺原氨酸 C.一碘酪氨酸 D.二碘酪氨酸 正确答案:A 12、胰岛素缺乏将导致()。 A.血糖浓度下降 B.肝糖原贮备增加

运动生理学-答案

!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2.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二.填空题 1.生命体的生命现象表现五个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2、运动生理学中,对人体常用的实验测定方法有__运动现场测_法,实验研究法。 . 3、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_物质代谢_和能量代谢___,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4、观察赛跑时血压的变化属_器官、系统水平研究。 5、新陈代谢过程中既有合成代谢,又有分解代谢。 6.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 三.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其分支学科是运动生理学的是( B )。 A.生物学 B.生理学 C.动物学 D.体育科学 2. 人体在一次练习、一次体育课或训练课所出现的暂时性功能变化称为(B )。 A. 应激 B. 反应 C. 适应 D. 兴奋 | 3.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C)。 A. 反射 B. 反应 C. 适应 D. 应答4.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 D)。 A. 运动训练引起的形态变化 B. 运动训练引起的结构变化 C. 运动训练引起的生物化学的变化 D. 运动训练引起的机能变化及其调节 5.运动时人体的血压升高是机体对运动的(B)。 A.适应 B。反应 C。反射 6.体育锻炼能导致人体血管硬化的速度减慢是机体对运动的(B)。 A.适应 B。反应 C。反射 、

运动生理学习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习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习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变化的科学,它探讨了人体在不同运 动强度下的代谢、心血管功能、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变化。学习运动 生理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运 动表现。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运动生理学习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题目一:在长时间有氧运动中,人体主要依靠哪种能源来供给肌肉工作? 答案:在长时间有氧运动中,人体主要依靠脂肪作为能源来供给肌肉工作。这 是因为有氧运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来分解脂肪并将 其转化为能量。脂肪是一种高能量密度的物质,可以提供较长时间的持久能量。题目二:什么是乳酸阈值?为什么了解乳酸阈值对运动表现有帮助? 答案:乳酸阈值是指人体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乳酸在血液中积累的速度超过 了其清除的速度,导致乳酸浓度逐渐升高的临界点。了解乳酸阈值对运动表现 有帮助,因为它可以帮助运动员确定适当的运动强度和训练负荷。在乳酸阈值 以下进行训练可以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增加耐力;而在乳酸阈值以上进行训练 可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增加爆发力和速度。 题目三: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有什么区别? 答案: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在能量供给和代谢途径上有所不同。有氧运动主要 依靠氧气来供给肌肉工作所需的能量,例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无氧运 动则主要依靠无氧代谢途径来供给能量,例如力量训练、短跑、举重等。此外,有氧运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而无氧运动强 度较高,持续时间较短,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题目四: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哪些影响? 答案: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多方面的影响。首先,运动可以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心肌的耐力,使得心脏能够更有效地泵血,提高心脏功能。其次,运动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促进血管扩张,改善血液流动性。总体而言,适度的运动对心血管健康非常有益。 题目五:为什么在高海拔地区进行运动会对身体产生影响? 答案:在高海拔地区进行运动会对身体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氧气稀薄。高海拔地区的氧气压力较低,氧气含量也较少,这使得人体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供氧能力受到限制。身体会出现氧供不足的情况,导致肌肉疲劳、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然而,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居住或进行适应性训练,人体会逐渐适应低氧环境,提高氧气利用效率,从而减轻对身体的影响。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运动生理学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通过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合理安排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表现。

运动生理学习题答案

绪论 一、单选题 1.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生存的环境,亦可称之为( A ) A.细胞外液 B.血清 C.血浆 D.细胞内液 2.当人们进行冬泳前,游泳环境各种刺产生的信息,可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动员体温调节中枢,其机制属于( D ) A.减压反射 B.听觉反应 C.正反馈调节 D.前馈反射 3.下面哪一种反射活动属于正反馈( A ) A.排尿反射 B.减压反应 C.正反馈调节 D.体温调节反射 4.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是人或高等动物在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处的条件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它是( C ) 1.后天获得的一种低级神经活动 2.先天获得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 3.后天获得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 4.先天获得的一种低级神经活动 二、判断题 1. 维持永远不变的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2.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作用具有缓慢、广泛和持久的特点。(√) 三、填空题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 )规律和人体各器官、( 系统 )生理功能的一门科学。 2.运动生理学是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 结构 )和( 机能 )变化的规律。 3.生命活动基本特征包括( 新陈代谢 )、( 兴奋性 )和( 生殖 )。 4.人体的体液是由( 细胞外液 )和( 细胞内液 )两部分组成,其中( 细胞外液 )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5.反射弧是由(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部分组成 6.反馈的效应表现为两方面:一种是使控制部分的作用增强,称为( 正反馈 );另一种是使控制部分的作用减弱,称为( 负反馈 )。 7.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可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使身体各器官和系统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的现象称为( 前馈 ),具有( 前瞻性 )的调节特点。 四、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2.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3.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4.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5.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坏境理化性质并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能量代谢测试题及答案

总计:6大题,32小题,共100分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必须取得的数据是:•A.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 •B.食物的氧热价 •C.呼吸商 •D.食物的热价 2.测定基础代谢率时不要求: •A.室温保持20~25℃ •B.熟睡 •C.清醒、无精神紧张 •D.至少禁食12h 3.进食后,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最多的物质是:•A.糖 •B.蛋白质 •C.脂肪 •D.混合食物 4.下列关于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哪一项不正确:•A.机体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强度呈正比关系•B.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 •C.能量代谢在环境温度20~30℃时最为稳定•D.安静状态下思考问题会对能量代谢产生较大影响5.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最终分解为: •A.丙酮酸 •B.ATP •C.乳酸 •D.二氧化碳和水 6.以下哪一项不是磷酸原供能系统的特点: •A.能量输出功率高 •B.无氧代谢 C.ATP生成量少 •D.由糖在缺氧条件下生成ATP 7.食物的氧热价是指: •A.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B.食物氧化消耗1L氧时所释放的能量 •C.1g食物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 •D.氧化1g食物,消耗1升氧时所释放的能量 8.磷酸原供能系统和乳酸供能系统的共同特点是:•A.不需要氧 •B.生成乳酸 •C.供能时间长 •D.ATP生成量多 9.蛋白质生物热价小于物理热价的原因是:

•A.人体无法完全吸收蛋白质 •B.部分蛋白质要转化为糖 •C.蛋白质的主要功能不是供应能量 •D.蛋白质在体内不能完全氧化分解 10.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 •A.食物的卡价 •B.氧热价 •C.呼吸商 •D.能量代谢 二、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是,主要以的形式存在。 2.能源物质中糖、和都可参与有氧氧化 3.g食物氧化时产生的热量称为食物的;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食物的。 4.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及精神和情绪活动等。 5.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除取决于能源物质储备外,能量代谢及能力也是重要因素。 6.ATP和CP均含,因此将组成的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 7.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和两个供能系统都不需要氧的参与 8.急性运动刚开始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和的分解。 9.1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可生成分子ATP,经有氧氧化可生成分子ATP。10.一定时间内机体的和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三、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氧热价 2.ATP稳态 3.呼吸商 4.基础代谢 5.基础代谢率 四、简答题 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各能量供应系统的ATP生成量和生成效率的特点。 2.简述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供能特点。 3.简述间接测热法的原理是什么? 4.机体为什么要将ATP含量保持在稳定状态? 五、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人体运动时能量供应过程。 2.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几个因素。 六、案例分析题共1小题每题20分共20分 1.能源物质的摄入能够满足能量代谢的需求是运动员表现运动能力的前提。由于能量需求直接测定的限定因素较多、测定方法复杂,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使用

运动生理学作业试题答案

1.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 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2.解释课堂上讲授的生命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兴奋性:可以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能力 适应性:生物体在客观环境的长期作用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应激性,生殖 3.什么是神经调节什么是体液调节它们有什么不同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神经系统完成 体液调节是指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过程;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 4.什么是生物节律如何分类 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可按其发生的频率高低分为三大类: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超日节律; 近似昼夜节律:指24小时±4小时区间的生物节律如体温变化,激素浓度变化; 超日节律:指周期小于20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心率、呼吸等节律; 亚日节律:指周期大于28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女性月经周期等;又可分为近似周、月、年节律; 作业2 1.感受器、感受器官的概念;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如:视锥细胞 感受器官——是指感受器与其附属装置共体构成的器官;如:眼、耳 其感受器位于颞骨岩部迷路内,由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构成; 其适宜刺激是耳石的重力及直线正负加减速运动;当头部位置改变,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改变,耳石膜与毛细胞之间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使毛细胞兴奋,引起有关肌肉紧张变化,同时产生头部空间位置改变的感觉; 2.什么是位觉位觉的感受器是什么位于哪里它们的适宜刺激是什么 概念: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包括直线加速度运动和角加速运动时引起的前庭器官中的位觉感受器兴奋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或前庭感觉; 3.解释前庭反射与前庭稳定性; 前庭反应是指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外,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如眩晕、恶、呕吐和各种姿势反射等,这些改变统称为前庭反射;

运动生理学练习题及答案三

一、单选题 1、肌肉收缩,产生张力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的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此种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为()。 A.离心肌力 B.动态肌力 C.超等长肌力 D.静态肌力 正确答案:D 2、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称作()。 A.爆发力 B.肌耐力 C.最大肌肉力量 D.快速肌力 正确答案:C 3、力量训练可以增加人体肌肉中的()。 A.三磷酸腺苷含量 B.肌糖原含量 C.收缩蛋白 D.脂肪 正确答案:C 4、一般情况下,在一次训练课中力量练习的顺序是()。

A.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 B.小肌群训练在先,大肌群训练在后 C.大、小肌群训练不分前后 D.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5、采用强度较低而持续时间长的练习或长段落的间歇训练,主要是发展()。 A.无氧耐力 B.静力耐力 C.速度耐力 D.有氧耐力 正确答案:D 6、有氧耐力主要与人体肌肉中的()有关。 A.蛋白质贮备量 B.三磷酸腺苷贮备量 C.脂肪贮备量 D.糖原贮备量 正确答案:D 7、运动性疲劳主要是乳酸造成的是哪种疲劳学说的主要观点: A.代谢产物堵塞学说 B.能量衰竭学说 C.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D.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 正确答案:A 8、青春期前后骺软骨逐渐骨化,骨骺与骨组织合为一体,()岁骨化完成,身高不再增长。 A.25-28 B.20-25 C.17-18 D.18-20 正确答案:B 9、在儿童少年时期,宜采用()。 A.短时间速度性练习 B.长时间静力性练习 C.大负荷力量性练习 D.长距离耐力性练习 正确答案:A 10、身体素质由增长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的先后顺序是()。 A.力量-速度-耐力 B.速度-力量-耐力 C.力量-耐力-速度 D.耐力-速度-力量 正确答案:B 11、最佳心率范围约在()之间。

运动生理学练习及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内环境稳态兴奋与兴奋性动作电位静息电位阈强度正反馈负反馈 二、选择题 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血浆, D.细胞外液。 2、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 A.收缩反应, B.分泌, C.反射活动, D.动作电位。 3、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自身调节。 4、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A.零, B.无限大, C.大于正常, D.小于正常。 5、在运动生理学中常用衡量神经与肌肉兴奋性的指标是()。 A.基强度, B.阈强度, C.时值, D.强度-时间曲线。 6、与耐力项目运动员相比,短跑运动员的时值()。 A.较长, B.较短, C.先短后长, D.无区别。 7、负反馈调节的特点是()。 A.维持生理功能的稳定, B.使生理活动不断增强, C.可逆过程, D.不可逆过程。 8、相对不应期是指()。 A.出现在超常期之后, B.兴奋性下降到零, C.测试刺激的阈值为无限大, D.兴奋性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9、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中,K+外流增大,膜电位出现()。 A.极化, B.去极化,C.复极化,D. 反极化。 10、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K+内流, B.Cl-内流, C.Na+内流, D.K+外流。 11、听到枪声起跑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反馈调节。 12、下列有关反应错误的叙述是()。 A.反应与适应都是通过体内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B.反应是当内外环境改变时,机体生理功能所产生的相应的暂时性改变, C.适应是在某一环境变化的长期影响下,人体功能与形态发生相应的持久性变化, D.反应和适应都是病理过程。 三、填空题 1、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_____,它由_____构成,是_____与_____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2、静息时,膜对_____有很大的通透性,对_____的通透性很低,所以静息电位主要是_____所____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3、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是_____。 4、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可提高机体维持_____的能力和对_____的耐受力。 5、刺激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条件是_____、_____和_____。 6、当人体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反应时,既要调节_____以完成一定的动作,又要调节_____以保持稳定。 四、判断题 1、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是同时进行但相互独立存在的两个生理过程。()

运动生理学题库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题库及答案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运动单位 4疲劳 5兴奋 6膜电位 7动作电位 8体液 9人体内环境 10红细胞比容 11渗透压 12 碱储备 13运动性贫血 14自动节律性 15心动周期 16心输出量 17心力储备 18血压 19动脉脉搏 20呼吸 21外呼吸 22内呼吸 23呼吸运动 24潮气 25时间肺活量 26肺通气量 27氧利用率 28最大摄氧量 29肺泡膜扩散容量30物质代谢 31能量代谢 32氮平衡 33基础体温 34激素 35 内分泌 36 内分泌腺 37感受器 38感觉器官 39感觉 40视野 41中央视觉 42周围视觉 43视力 44前庭器官稳定性45运动技能

46运动动力定性 47需氧量 48摄氧量 49氧亏 50运动后过量氧耗 51乳酸阈 52身体素质 53 力量素质 54有氧耐力 55无氧耐力 56速度素质 57动作速度 58赛前状态 59超量恢复 60运动性蛋白尿 61晶体渗透压 62运动性血尿 64姿势反射 65分化抑制 66“第二次呼吸” 二.填空 1.可兴奋组织包括()()()。 2.肌肉具有()和()生理等特性。 3.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和()。 4.单收缩包括三个时期:(),()和()。 5.慢肌属于()型肌纤维,收缩()能();快肌属于()型肌纤维,收缩(),但易()。 6 较大强度运动时()纤维首先被动员。 7.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达到一定()。 8.体液由于存在部位不同,分为()和()。 9.血液总量约占人体体重的()。 10.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和()。 11.血液的渗透压分为()和()。 12.正常人血红蛋白值男子为();女子为()。 13.正常成人血小板数量有()。 14.由于运动引起的白细胞增多称()。 15.心房主要作用是();心室的主要作用是(),心跳的正常起搏点是()。16.心肌的生理特征有(),()和()。 17.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由于()。 18.最大心率一安静心率=()。 19.成年人血压的正常范围,收缩压为(),舒张压为()。 20.心血管最基本中枢是在()。 21.机体摄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总过程称为() 22.外呼吸包括()和()两个阶段 23.吸气末与呼气末时,肺内压与大气压() 24.气体进入血液后,很少部分是以()形式,大部分是以()形式进行运输。

运动生理学本科第2学期作业题

第一次作业 第九章运动训练的若干问题的生理学分析 一、名词解释 运动负荷阈极点第二次呼吸过度训练准备活动整理活动 二、选择题 1、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的生理本质,就是通过有目的的身体练习使人体()。 A.机能水平获得提高 B.运动能力获得提高 C.生理功能、生物化学和形态结构产生适应性增强 D.各器官功能的协调 2、训练使体质增强的生理本质是积极的适应过程,当训练中止后()。 A. 适应会很快消失 B. 适应会延续一段较长时间, C. 适应会长期存在 D. 适应会逐步消失。 3、超负荷的量可通过控制两个基本因素来改变,这两个因素是()。 A.训练负荷的大、小 B.刺激性质与适应程度, C.训练强度和训练量 D.训练强度和训练密度。 4、随着锻练效果的提高和学生体质的增强,机体对原有的生理负荷反应是()。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明显反应。 5、赛前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处于何种状态,有助于克服内脏器官的功能惰性()。 A.兴奋性升高 B.兴奋性下降 C.兴奋性过高 D.兴奋性保持稳定状态。 6、赛前状态时运动员的脉率变化为()。 A.变化不定 B.加快 C.减慢 D.不变 7、赛前状态时,收缩压的变化为()。 A.不变 B.升高 C.下降 D.变化不定。 8、赛前状态可引起肺通气量()。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增加或减少。 9、出现极点时()。 A.吸氧量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 B.吸氧量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0、准备活动后体温升高的生理作用表现错误的叙述为()。 A.增加肌肉收缩速度 B.提高ATP含量, C.提高酶系统活性 D.提高最大吸氧量。 11、极点产生原因错误的叙述为()。 A.供氧不足,乳酸大量产生 B.运动中枢兴奋过程占优势, C.运动动力定型暂时紊乱 D.呼吸循环系统活动紊乱。 12、准备活动与赛前状态在作用上相同之处为()。 A.推迟疲劳的出现 B.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C.延长运动时间 D.加速恢复过程。 13、运动开始后不久,运动者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跳加快、肌肉酸软无力,动作不协调等反应,这是()。 A.疲劳现象 B.“极点”现象 C.假稳定状态 D.过度紧张。 14、“第二次呼吸”出现时,由于何种关系得到协调,使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A.内脏器官与交感神经系统 B.汗腺分泌和内脏器官, C.运动功能和交感系统 D.植物性和运动性功能。 15、经过准备活动后的正式练习到达终点时()。 A.血乳酸含量增加较多 B.血乳酸含量增加较少, 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无。 三、填空题 1、运动训练原则是——,———,———,和———。 2、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准备活动的强度应以____,或心率约达到____,时间为____为宜。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呼吸系统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呼吸应该分为三个过程.. + 2、平静呼气时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3、肋间外肌促进呼气过程.. - 4、憋气时胸内压等于或大于气压.. + 5、吸气时肺内压下降.. + 6、肺泡通气量在量上等于肺通气量..- 7、解剖无效腔是因为不具有气体交换功能..+ 8、当呼吸频率加快肺泡通气量则随之增加..- 9、气体的交换动力来源于肺呼吸运动.. - 10、胸内压正常呼吸时永远等于负压.. + 11、氧的运输主要依赖于氧的物理溶解在血液中- 12、气体运输以化学结合形式比例较小.. - 13、Hb对氧的结合与氧分压呈线性关系.. - 14、氧分压在组织处越低Hb对氧的亲合越小..+ 15、心率增加氧脉搏则随之增加.. - 16、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主要是NaHCO3..+ 17、呼吸运动由植物性神经支配.. - 18、支配呼吸运动的肌肉是平滑肌.. - 19、H+浓度增加可抑制呼吸.. - 20、无氧阈是评定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21、ATP.CP是运动中唯一的直接能源物质.. + 22、运动中首先消耗的是肌糖元..- 二、选择题: 1、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引起的呼吸运动是 A的原动力.. A、肺通气 B、组织通气 C、气体运输 2、平静呼吸时吸气过程是A ;而呼气过程是 A、主动的;被动的 B、被动的;主动的 C、主动的;主动的 3、呼气时肺内压 ;而吸气时肺内压B .. A、减小;增加 B、增加;减少 C、增加;不变 4、胸内压一般正常情况下都处于C 状态.. A、等于大气压 B、大于大气压 C、小于大气压 5、潮气量是指B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A、运动时 B、平静时 C、最大呼吸时 6、人体最大深吸气后;再作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为 C.. A、最大通气量 B、最大肺容量 C、肺活量 7、肺通气量的多少直接受 C的影响.. A、呼吸深度 B、呼吸频率 C、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 8、肺泡通气量正常情况下 B肺通气量..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9、解剖无效腔是由于一般呼吸道 B而得名.. A、血流较少 B、无气体交换 C、无神经支配 10、若要增加肺泡通气量必须增加 B..

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8月《运动生理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2

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8月《运动生理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 1. 为了减少呼吸的解剖无效腔容量,应采取( )措施为宜。 A.适宜的呼吸频率 B.加大呼吸深度 C.减小呼吸深度 D.口鼻并用 参考答案:ABD 2. 有髓鞘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是因为有郎化结使兴奋呈跳跃传导的原故。(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3. 氧容量是每100毫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氧进行结合的最小量。( ) T.对 F.错 参考答案:F 4. 下列哪项不是胰液中的消化酶( )。 A、胰淀粉酶 B、胰脂肪酶 C、胰蛋白酶 D、胰岛素 参考答案:D 5. 血液的渗透压分为( )。 A.晶体渗透压 B.非晶体渗透压 C.胶体渗透压 D.非胶体渗透压 参考答案:AC 6.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 A、反应迅速而准确 B、作用广泛,时间持久 C、作用范围局限,时间短暂 D、调节器节幅度小 参考答案:B

7. 将揭示不同项群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的理论称为专项训练理论。( )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8. ( )能促进钙在肠道的吸收,促进骨骼及牙齿的钙化及正常发育。 A.维生素PP B.维生素E C.维生素D D.维生素A 参考答案:C 9. 绷带加压包扎法适用于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的止血。(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10. 从事等长练习能有效的发展( ) A.肌肉绝对力量和静力耐力 B.速度耐力 C.爆发力 D.相对肌力 参考答案:A 11. 动脉血管是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12. 营养素指身体进行正常物质代谢与能力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13. 横桥内具有( )活性。 A.TP酶 B.磷酸肌酸激酶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注意:本文以试题及答案的形式呈现,适合考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测试。请根据需求合理分配时间,认真阅读题目并深入思考后再查看答案。祝您学习顺利! --- 试题一:肌肉收缩类型 1. 筋膜外肌的收缩类型是?() a) 快肌纤维 b) 慢肌纤维 c) 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混合体 答案:c) 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混合体 2. 快肌纤维相比慢肌纤维的特点是?() a) 能够持续提供能量 b) 疲劳程度低 c) 耐力较强 答案:b) 疲劳程度低 试题二:心血管系统 3. 以下哪项属于心功能指标?()

a) 肺活量 b) 最大摄氧量 c) 静息心率 答案:c) 静息心率 4. 下面哪种运动可以有效提升心肺功能?() a) 慢跑 b) 举重 c) 瑜伽 答案:a) 慢跑 试题三:运动与血糖 5. 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是?() a) 提高血糖水平 b) 降低血糖水平 c) 不影响血糖水平 答案:b) 降低血糖水平 6. 运动后,人体血糖降低的原因是由于()。 a) 肝脏释放葡萄糖增加

b) 胰岛素分泌增加 c) 肌肉组织对葡萄糖吸收增加 答案:c) 肌肉组织对葡萄糖吸收增加 试题四:运动与呼吸系统 7. 下列哪个指标能够客观反映人体对氧的利用效率?() a) 肺活量 b) 摄氧量 c) 肺通气量 答案:b) 摄氧量 8. 呼吸运动中,主要负责氧和二氧化碳交换的器官是()。 a) 肺 b) 心脏 c) 肺泡 答案:c) 肺泡 试题五:骨骼系统 9. 运动可以促进骨密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骨骼受力刺激

b) 维生素D合成 c) 钙吸收增加 答案:a) 骨骼受力刺激 10. 哪种运动对骨骼密度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a) 游泳 b) 慢跑 c) 跳绳 答案:c) 跳绳 试题六:运动与神经系统 11.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方面。 a) 神经元数量的增加 b) 神经传递速度的增加 c) 神经元突触连接的增加 答案:c) 神经元突触连接的增加 12. 运动对大脑认知功能的改善主要表现在()方面。 a) 记忆力的提升 b) 集中注意力的增强

运动生理学答案

运动生理学答案 1、【单选题】红细胞在()溶液中发生皱缩。 A、高渗 B、等渗 C、低渗 D、渗透 答案:高渗溶液 ----------------------------- 2、【单选题】消退抑制是()的重要神经过程。 A、非条件反射 B、巩固动作 C、泛化阶段 D、纠正错误动作 答案:纠正错误动作 -------------------------------- 3、【单选题】人体运动后()数会出现明显增多。 A、全血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 答案:白细胞

4、【单选题】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是()。 A、肌紧张反射 B、腱反射 C、屈肌反射 D、伸肌反射 答案:肌紧张 -------------------------------- 5、【单选题】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心输出量增加,则血压下降 B、血粘度增加,则血压下降 C、末梢小动脉收缩,则血压上升 D、血量减少,则血压上升 答案:末梢小动脉收缩,则血压上升 -------------------------------- 6、【单选题】人体运动所消耗的物质是从()开始恢复。 A、运动前 B、运动中 C、运动后 D、安静时 答案:运动中

7、【判断题】减肥运动处方主要考虑能否出现体脂下降、腰围缩小、心肺功能提高等良好的运动效果,而不应该考虑参加者的兴趣。()答案:错误 -------------------------------- 8、【单选题】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于大脑皮层上各感觉中枢与()发生暂时神经联系。 A、视觉中枢 B、运动中枢 C、位觉中枢 D、听觉 答案:运动中枢 -------------------------------- 9、【单选题】通常,儿童少年的动脉血压()。 A、比成人要高 B、比成人要低 C、与成人相同 D、与成人相比无规律 答案:比成人要低 --------------------------------

22春福建师范大学《运动生理学》在线作业一答案参考3

22春福建师范大学《运动生理学》在线作业一答案参考 1. 间歇训练法(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 评定糖酵解供能系统能力的常用指标是( ) A.肌红蛋白的含量 B.血乳酸水平 C.30m冲刺跑 D.无氧阈值 参考答案:B 3. 正常人女子红细胞为( )个/m³。 正常人女子红细胞为( )个/m³。 A、380万 B、420万 C、440万 D、500万 参考答案:B 4. 机体由于摄取食物而引起体内热量消耗增加的现象是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5. 血液的渗透压分为( )。 A.晶体渗透压 B.非晶体渗透压 C.胶体渗透压 D.非胶体渗透压

参考答案:AC 6. 血压突然升高时,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率( )。 A.加快 B.减慢 C.升高 D.减低 参考答案:B 7.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在于( )。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纤维蛋白原 参考答案:C 8. 血液不属于结缔组织。( ) T.对 F.错 参考答案:F 9. 按参加运动的能量供应特点耐力又可分为( )。 按参加运动的能量供应特点耐力又可分为( )。 A、有氧耐力 B、无氧耐力 C、瞬时耐力 D、长久耐力 参考答案:A,B 10.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 ) A.呼吸 B.内呼吸 C.肺通气 D.肺换气

参考答案:C 11. 阈刺激小,表示组织的兴奋性高;相反,则低。( ) 阈刺激小,表示组织的兴奋性高;相反,则低。( ) A、对 B、错 参考答案:B 12. 平和吸气之后,存留于肺中的气量叫功能余气量。(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13. 每搏输出量增多或心率加快都会使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 ) T.对 F.错 参考答案:F 14. 超过标准体重的50%为中度肥胖。(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15. 横桥内具有( )活性。 A.TP酶 B.磷酸肌酸激酶 C.氧化酶 参考答案:A

22春福建师范大学《运动生理学》在线作业二答案参考4

22春福建师范大学《运动生理学》在线作业二答案参考 1. 将揭示不同项群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的理论称为专项训练理论。( )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2. 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 )来完成。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参考答案:C 3. 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 )。 A.收缩压 B.舒张压 参考答案:A 4. 在体内糖可以转化为脂肪和蛋白质。(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5. 间歇训练法(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6. 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 A.必须要有非条件刺激 B.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 C.必须要有条件刺激 D.不能有二个以上的无关刺激

参考答案:B 7. 体液由于存在部位不同,分为( )。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组织内液 D.组织外液 参考答案:AB 8. 决定肺泡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A、气体分压差 B、气体分子量 C、气体溶解度 D、呼吸膜厚度 参考答案:A 9. 只要刺激,必须有足够的作用时间。( ) T.对 F.错 参考答案:F 10. 血浆胶体渗透压比晶体渗透压大。(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11. 人体缺乏维生素,胡萝卜素将影响人在暗处的视力即夜盲症。( ) T.对 F.错 参考答案:T

12. 功能余气是由( )组成的。 功能余气是由( )组成的。 A、呼气 B、补呼气 C、余气 D、补吸气 参考答案:B,C,D 13. 采用小强度,长时间的按摩,可以克服赛前紧张。(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14. 雄激素可以促进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但在体育运动中应用此类物质属于兴奋剂行为。(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15. 评定糖酵解供能系统能力的常用指标是( ) A.肌红蛋白的含量 B.血乳酸水平 C.30m冲刺跑 D.无氧阈值 参考答案:B 16. 气体在血液内部都是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被运输的。(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呼吸系统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呼吸应该分为三个过程。( +) 2、平静呼气时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 3、肋间外肌促进呼气过程。( -) 4、憋气时胸内压等于或大于气压。( +) 5、吸气时肺内压下降。( +) 6、肺泡通气量在量上等于肺通气量。(- ) 7、解剖无效腔是因为不具有气体交换功能。(+ ) 8、当呼吸频率加快肺泡通气量则随之增加。(-) 9、气体的交换动力来源于肺呼吸运动。( -) 10、胸内压正常呼吸时永远等于负压。( +) 11、氧的运输主要依赖于氧的物理溶解在血液中(- ) 12、气体运输以化学结合形式比例较小。( - 13、Hb对氧的结合与氧分压呈线性关系。( -) 14、氧分压在组织处越低Hb对氧的亲合越小。(+ ) 15、心率增加氧脉搏则随之增加。( -) 16、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主要是NaHCO3。(+ ) 17、呼吸运动由植物性神经支配。( -) 18、支配呼吸运动的肌肉是平滑肌。( -) 19、H+浓度增加可抑制呼吸。( -) 20、无氧阈是评定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

21、ATP.CP是运动中唯一的直接能源物质。( +) 22、运动中首先消耗的是肌糖元。(- ) 二、选择题: 1、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引起的呼吸运动是( A)的原动力。 A、肺通气 B、组织通气 C、气体运输 2、平静呼吸时吸气过程是(A ),而呼气过程是() A、主动的,被动的 B、被动的,主动的 C、主动的,主动的 3、呼气时肺内压(),而吸气时肺内压(B )。 A、减小,增加 B、增加,减少 C、增加,不变 4、胸内压一般正常情况下都处于(C )状态。 A、等于大气压 B、大于大气压 C、小于大气压 5、潮气量是指(B)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A、运动时 B、平静时 C、最大呼吸时 6、人体最大深吸气后,再作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为( C)。 A、最大通气量 B、最大肺容量 C、肺活量 7、肺通气量的多少直接受( C)的影响。 A、呼吸深度 B、呼吸频率 C、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 8、肺泡通气量正常情况下( B)肺通气量。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9、解剖无效腔是由于一般呼吸道( B)而得名。 A、血流较少 B、无气体交换 C、无神经支配 10、若要增加肺泡通气量必须增加( B)。 A、肺通气量 B、呼吸深度 C、呼吸频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