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is数据处理实例

gis数据处理实例

gis数据处理实例
gis数据处理实例

第四部GIS数据采集实例

第一章AutoCAD作图流程

1.1 数据整理

1.根据镇(区)界线图、村民委员会总图找出各村民小组所对应的图幅号。

2.填表纪录各村民小组所对应的图幅号,并画出该村明小组的图幅号简图。

1.2 图幅拼接

1.运行AutoCAD,打开一个图(如:160-014)文件;

2.下拉菜单中Insert/Block命令调入该村民小组所对应图幅文件(如:160-015);

文件插入位置insertion point为?Specify On-screen其中x,y,z为0,0,0,比例

尺Scale为?Specify On-screen其中x为1,旋转rotation为?Specify On-screen其中角度angel为0;

?explode(分解)。注:如出现Block insert failed错误提示,则单独打开此

文件,用Modify/Explode命令分解所有目标,以另一临时文件名存储,在

插入时改为插入这一临时文件;

注意:这时原图中的Polyline 都被分解变为Line。

3.用下拉菜单中Modify/Explode命令解散(分解)块;

4.用下拉菜单中File/Save as命令存储图形,文件名与村民小组编号相同,文件格式为DWG或DXF。

一、图形文件的储存

请建立统一的文件目录形式,建立个人目录D:\个人目录名(个人姓名)\图号目录名\cad,并储存为图号.dxf和图号.dwg两种数据结构形式。其中.dwg 格式包含所有层信息,而.dxf格式只包含nh层信息。

例如:d:\王立\140303\cad\140303.dxf

d:\王立\140303\cad\140303.dwg

二、数字化

1、定义数字化层,以存放数字化图形。层名及层颜色、线型定义如表一:

理更加精确和方便,

添加新层用下拉菜单中的Format→Layer→New,接下来填层名nh和颜色red 。

2、如果要在nh层中绘图,应把nh层设为当前层。

3、用下拉菜单中Draw/Polyline命令画多边形,可通过设置捕捉和不捕捉来绘

图。

4、对象捕捉设置,用键盘Shift键+鼠标右键可弹出菜单,选Osnap Settings→

再选其中的Endpoint,Center,Node,Intersection,Apparent intersection项,然后

将Snap and Grid中捕捉间隔Snap X(Y) spacing调为0.3。在具体操作捕捉

和不捕捉时,可用鼠标点击窗体最下一行的OSNAP键进行切换。

5、绘制一个规则的闭合多边形,画线时,对于与底图图形一致的节点,必须

采用对象捕捉功能,应捕捉该线段的准确节点,并在连接最后一点时,必

须用close命令使多边形闭合,如图一

图1

(作图最重要原则是精度,指的是新作的图层应该与原图层保持一致。)

6、绘制一个弧段时,操作同上,画线时必须尊重原图,不得在多边形中增加

额外的结点或拐点和遗漏

结点或拐点。另外当绘制围墙外边缘时以外边线为准。

7、如其描绘的形状与原图一致,则可用鼠标把它全部选中,再用鼠标选nh

层,这样就可以把原图层上的信息复制到nh层上。当原图上某住宅图形

不为Polyline(多边形)时,可用Modify/Polyline命令将其改为Polyline,

并用Join合并各线段。

8、如其描绘的形状与原图不一致和原图上没有新增加的宅地的现象,根据描

绘的图形与原图图形的相邻关系,用下拉菜单中Draw/Polyline命令画线。

五、检查和保存

1、必须仔细检查自己所做的图,需要逐个检查数字化后的图形位置是否正

确,然后关闭(不显示)除nh层以外各层,检查图层的数量是否缺,是

否为Polyline,是否闭合等。

2、检查正确后,显示所有层。用下拉菜单File/Save as命令保存为图号B.dwg

格式文件和图号B.dxf格式文件。注:图号B.dxf格式文件在背景层转换

时使用,保存类型选AutoCAD R12/LT2 DXF格式保存。

3、锁住nh层,显示并解开所有层,用format-layer把所以层打开右下脚有

四个选项全部选空(不打勾)。用Erase(参数为All)命令删除nh以外的

所有目标。用下拉菜单File/Save as命令存保存为图号.dxf格式文件。注:

图号.dxf格式文件在nh层转换时使用,保存类型选AutoCAD R12/LT2

DXF格式保存。

第二章ARC/INFO作图流程

一、将AutoCAD的DXF格式转换成ARC/INFO的Coverage格式

首先:建立个人目录D:\个人目录名(个人姓名)\图号目录名\c ov

(一)nh层转换:

1、进入ARC/INFO的arc模块,设置工作区arc:w d:\nanhai↙

2、运行aml程序arc:&r d:\nanhai\nhdb\amls\nhdb.aml↙

3、出现界面后,用下拉菜单中的数据准备———数据转入———DXF ,设置输

入文件名取DXF路径名,设置输出COVERAGE名,取D:\个人目录名\图号目

录名\c ov\图号(如:140203)为ARC/INFO的Coverage文件名(注:140203

为ARC/INFO的coverage文件格式以目录的形式出现,其中还包含许多

如.pat .aat .bnd等文件组成),保存形式为d:\个人目录名\图号目录

\cov\图号(如:140203)注:第二次打开图在下拉菜单中的参数设置——

—按鼠标右键可选择需要编辑的图层)

4、保存并退出:用下拉菜单中的数据编辑→保存编辑→clean→存盘;用下拉

菜单中的退出。

(二)背景层转换:

进入ARC/INFO的arc模块,用命令

arc:dxfarc d:\个人目录名\图号目录名\c ad\图号B.dxf d:\个人目录名\图号目录名\c ov\图号B↙

屏幕提示:

Enter layer names and op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nter the 1st layer and options:0↙(注意:此处填AutoCAD中需要用做背景的图层名)

Enter the 2nd layer and options:L↙

Enter the 3rd layer and options:4↙

Enter the 4th layer and options:B↙

……

Enter the n th layer and options:end↙

Do you wish to use the above layers and options ?y↙

注:背景层不必建立拓扑关系。

二、编辑及查错改错

方法一:

1、arc:arcedit↙进入AECEDIT

2、arcedit:disp 9999↙设置显示模式

3、arcedit:edit d:\个人目录名\图号目录\cov\图号↙打开编辑图

4、arcedit:drawe arc lab node errors;draw↙设置编辑图环境

5、arcedit:backcoverage d:\个人目录名\图号目录\cov\图号B 2↙打开

背景图,且为红色

6、arcedit:backenvironment arc;draw↙设置背景图环境;画图

7、arcedit:ef node;nodecolor dangle 2;draw↙设置悬挂结点(dangle)

为红色

8、如果发现有红色 的地方,是有错处必需纠正,有两种错误情况:

a.弧段过长出头。放大到适当位置,键入命令

arcedit:ef arc;sel box;delete↙

b.弧段过短,没有接合。放大到适当位置,键入命令

arcedit:ef arc;ed;sel;split↙

arcedit:ef node;ed;nodesnap closest *;move↙

选中悬挂结点,按键盘4键,再选中另一悬挂结点,完成结点移动后,按9键退出

9、删除多余线段arc和标识点label:

a.删除多余线段arc,键入命令ef arc;sel;delete↙

b. 删除多余标识点label, 键入命令ef label;sel;delete↙

10、图中漏了的地块,必需添加:

a.添加线段arc,键入命令ef arc;add↙开始点和结束点按键盘2,中

间点按1(或鼠标左键)

b.添加标识点label, 键入命令ef label;add↙按键盘1(或鼠标左键)

11、nh层有一些地块和在背景层上的地块不吻合

a.如果是移动中间点,则选择线段,选择线段中间点,移动中间点,键入

命令:

arcedit:ef arc;ed;sel;v move↙

b.如果线段中间点不足,导致弧段和背景层上的地块不吻合,可增加中间

点,键入命令:

arcedit:ef arc;ed;sel;v add;v move↙

c.移动结点(node)键入命令:

arcedit:ef node;ed;nodesnap closest *;move↙

12、删除所有伪结点,键入命令arcedit:ef arc;sel all;unsplit none

方法二:

1、进入ARC/INFO的arc模块,设置工作区arc:w d:\nanhai↙

2、运行aml程序arc:&r d:\nanhai\nhdb\amls\nhdb.aml↙

3、打开Coverage,进入南海基础数据录入系统中的参数设置→设置编辑图→

用右键点击设置当前编辑图→Directory中选择你的Coverage路径d:\个

人目录名\图号目录\cov\图号

4、打开背景图环境→Add back中选择你的背景图路径d:\个人目录名\图号

目录\cov\图号B→进入南海基础数据录入系统中的参数设置→设置编辑

图→用右键点击设置当前编辑图→Directory中选择你的Coverage路径

d:\个人目录名\图号目录\cov\图号

5、在命令行窗口中键入命令 drawe all;draw↙。然后在下拉菜单中选数据

编辑→查错改错→显示node错误→ BOTH

6、以下步骤同方法二中8~12。

注:村界线需单独分一层,键入:

arcedit:ef arc;sel many↙选择村界线

arcedit:put d:\个人目录名\图号目录\cov\cj

三、建立拓扑关系和保存

1、当改错后或加入新的线段arc后,必需用clean和build建立拓扑关系。

2、当加入新lable后,必需用build建立拓扑关系。

3、保存时还最好把每一步做一个备份(特别是clean前后)因为arc/info

建立拓扑关系后是不可逆的。

4、方法一 arcedit:clean↙

arcedit:build↙

arcedit:save↙

5、方法二进入南海基础数据录入系统中的数据编辑→保存编辑→clean

build

保存四、属性输入

方法一:1、打开图形(同二中的方法一:1-6)

2、arcedit:ef label↙设置为编辑标识点状态

3、arcedit:additem th 6 6 c↙(添加用户标识码)

arcedit:additem dkbh 4 4 c↙

arcedit:additem dlh 2 2 c↙

注:需输入三个值:TH(图号);DKBH(地块编号,即每个图块的代号,是唯一的值,若图中有重复的地块号,如0012,应将其中一个用重复号C 表示,如C012);DLH(不同颜色绘制的地块,其代码表见表一)。

4、输入用户标识码值:

arcedit:select↙通过放大缩小图形选择需编辑的点

arcedit:calculate th = ‘140401’;cal dkbh = ‘1234’;cal dlh = ‘01’如输错,可用上面命令修改。

5、当全部添加完属性后,应建立拓扑关系。

方法二:

1、打开图形(同二中的方法二)

2、进入南海基础数据录入系统中的数据编辑→属性输入

3、注意:必需一次输完属性。

4、需输入三个值:同方法一中的4。

5、输入的块属性时,用南海基础数据录入系统中的图形工具进行放大缩小来

查找图形的相对位置。

6、每输完一条,点击下一条,则进入新的一条的输入,直到输完为止。

7、如出现输入错误,南海基础数据录入系统在属性输入时无法实现undo功

能,需记录下来在成果查错时改。

8、遇到的问题,可能在输入到一百多后输不下去,此时应存盘,而不建立拓

扑关系。重新进入南海基础数据录入系统中的数据编辑→属性输入

9、当全部添加完属性后,应建立拓扑关系。

六、成果查错

当做完图后,必须检查成果的正确性,现在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漏输DKBH,用数据编辑中的属性编辑可查看DKBH

如当发现0001

0002

0003

0005 此处漏掉了0004

0006

分析原因:

1、CAD图中原来就没有画该地块,需在arc/info中添加。

2、输错地块号,和别的地块重号,如有两个0005,本地块应是0004。

添加和修改地块号的方法(命令法):

arcedit: ef lab;sel↙(选择应添加和修改的地块号) arcedit:calc dkbh = ‘0004‘↙

arcedit:list↙(查看你已经添加上了没有)

也可用属性编辑工具修改,全部修改完后,再查一遍DKBH总数是否达到图纸上的总数。

二、DLH输错

DLH由01~08组成在输入过程中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因为DKBH每次都在变化,而DLH不常变,所以在DLH改变的时候,很容易在输入时产生错误,请大家要非常小心。如果当你发现出错后,应及时记录。

查错及改错:

arcedit:ef lab;sel dlh = ‘01’;list dlh dkbh↙(选择一类DLH 查看对应的地块编号)

把图上的这一类DLH对应的地块编号用笔记录在纸上,与屏幕上的结果比较,如发现输错、重复等错

误,找到错误DLH的DKBH请用:

arcedit:ef lab;sel dkbh = ‘0012’;list↙

arcedit:cal dlh = ‘01’;list↙

查图结束后,建立拓扑关系。

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实验报告课案

实验五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 一、实验目的 理解空间插值的原理,掌握几种常用的空间差值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 根据某月的降水量,分别采用IDW、Spline、Kriging方法进行空间插值,生成中国陆地范 围内的降水表面,并比较各种方法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制作降水分布图。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 实验原理:空间插值是利用已知点的数据来估算其他临近未知点的数据的过程,通常用于将 离散点数据转换生成连续的栅格表面。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有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 样条插值法(Spline)和克里格插值方法(Kriging)。 实验方法:分别采用IDW、Spline、Kriging方法对全国各气象站点1980年某月的降水量 进行空间插值生成连续的降水表面数据,分析其差异,并制作降水分布图。 四、实验步骤 ⑴打开arcmap,加载降水数据,行政区划数据,城市数据,河流数据,并进行符号化,对 行政区划数据中的多边形取消颜色填充 ⑵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 analyst→options,在general标签中将工作空间设置为实验数据所在的文件夹

⑶点击spatial analyst→interpolate to raster→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在input 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 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 analyst→options,在extent标签中将分析范围设置与行政区划一致,点击spatial analyst→interpolate to raster→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在input 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 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

gis数据处理实例

第四部GIS数据采集实例 第一章AutoCAD作图流程 1.1 数据整理 1.根据镇(区)界线图、村民委员会总图找出各村民小组所对应的图幅号。 2.填表纪录各村民小组所对应的图幅号,并画出该村明小组的图幅号简图。 1.2 图幅拼接 1.运行AutoCAD,打开一个图(如:160-014)文件; 2.下拉菜单中Insert/Block命令调入该村民小组所对应图幅文件(如:160-015); 文件插入位置insertion point为?Specify On-screen其中x,y,z为0,0,0,比例 尺Scale为?Specify On-screen其中x为1,旋转rotation为?Specify On-screen其中角度angel为0; ?explode(分解)。注:如出现Block insert failed错误提示,则单独打开此 文件,用Modify/Explode命令分解所有目标,以另一临时文件名存储,在 插入时改为插入这一临时文件; 注意:这时原图中的Polyline 都被分解变为Line。 3.用下拉菜单中Modify/Explode命令解散(分解)块; 4.用下拉菜单中File/Save as命令存储图形,文件名与村民小组编号相同,文件格式为DWG或DXF。 一、图形文件的储存 请建立统一的文件目录形式,建立个人目录D:\个人目录名(个人姓名)\图号目录名\cad,并储存为图号.dxf和图号.dwg两种数据结构形式。其中.dwg 格式包含所有层信息,而.dxf格式只包含nh层信息。 例如:d:\王立\140303\cad\140303.dxf d:\王立\140303\cad\140303.dwg

第五章 GIS的基本空间分析

练习 5 1.空间分析的基本操作 空间分析模块 (1) 1. 了解栅格数据 (2) 2. 用任意多边形剪切栅格数据(矢量数据转换为栅格数据) (4) 3. 栅格重分类(Raster Reclassify) (7) 4. 栅格计算-查询符合条件的栅格(Raster Calculator) (8) 5. 面积制表(Tabulate Area) (9) 6. 分区统计(Zonal Statistic) (11) 7. 缓冲区分析(Buffer) (13) 8. 空间关系查询 (16) 9. 采样数据的空间内插(Interpolate) (18) 10. 栅格单元统计(Cell Statistic) (21) 11. 邻域统计(Neighborhood) (23) 空间分析模块 本章的大部分练习都会用到空间分析扩展模块,要使用“空间分析模块”首先在ArcMap中执行菜单命令<工具>-<扩展>,在扩展模块管理窗口中,将“空间分析”前的检查框打上勾。然后,在ArcMap 工具栏的空白区域点右键,在出现的右键菜单中找到“空间分析”项,点击该项,在ArcMap中显示“空间分析”工具栏。

执行“空间分析”工具栏中的菜单命令<空间分析>-<选项>设定与空间分析操作有关的一些参数。这里请在常规选项中设定一个工作目录。因为在空间分析的过程种会产生一些中间结果,默认的情况下这些数据会存储在Windows 系统的临时路径下(C:\temp),当设置了工 作目录后,这些中间结果就会保存在指定的路径下。 1. 了解栅格数据 在ArcMap中,新建一个地图文档,加载栅格数据:Slope1,在TOC 中右键点击图层Slope1, 查看属性

第3章 GIS数据处理

第三章 GIS数据处理

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 空间参考 地图投影 数据格式的转换 数据类型的转换 地图裁剪 如何将外部属性表中的属性添加到已有矢量数据中 如何让线数据变的平滑 如何提取道路的中心线 碎多边形合并 如何把分幅的矢量数据合并到一起 如何把分幅的栅格数据拼接在一起

空间参考 空间参考描述了一个地物在地球上的真实位置。为了正确的对位置进行描述,需要引入一个可供测量和计算的框架,使得大地测量的结果能够在这个框架上进行描述。而地球是一个不规则形状的椭球体,那么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模拟地球的形状,又该如何将球面上的坐标投影在平面的地图上?这就需要先了解大地水准面、参考椭球体、基准面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大地水准面和参考椭球体 大地水准面提供一个可供测量的表面,它基本与静止的海平面吻合,且处处与重力方向垂直。因为地球表面各个点的重力方向不同,因此大地水准面是个不规则的椭球体。为了能够使用数学法则来描述地球的形状,处理测量的成果,这就需要引入一个规则的球体,即参考椭球体的概念。 参考椭球体是由二维平面上的椭圆绕着短轴旋转而形成的。参考椭球体的长半轴(右图中的a)指的是地心距赤道的距离,参考椭球体的短半轴(右图中的b)指的是地心距地球极点的距离。不同的参考椭球体的长、短半轴都是不同的。

基准面 地球是一个表面高低起伏不平的椭球体,大部分是海洋,最低处和最高处相差近20km。椭球体我们确定了,那椭球体的怎么和地球体去贴和?基于整个地球的还好,但如果是基于亚洲,基于中国的一个空间参考呢?例如一个基于中国的空间参考,椭球体已经定义好了,在没有基准面的情况下,直接把椭球体贴合到地球上,地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因为要考虑整体贴合,所以对中国而言就贴合的不是很好。但如果我们只研究中国这块区域,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椭球体调整一下,让椭球体的表面更加贴近中国的区域?答案是可以的,调整的参数其实就是基准面了。所以这就不难理解每个洲、国家甚至区域都有自己的基准面。我们常说的北京54、西安80、CGCS2000,实际上指的是我国的三个大地基准面。 定义了参考椭球和基准面,我们就可以用经纬度描述地物在地球上的真实位置了。要想将球面上的点显示在平面坐标系上,那么我们还需要了解地图投影。

GIS中的数据分析

二、GIS中的数据分析 第1节空间数据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般的计算机辅助制图(CAM/CAD)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GIS具有空间数据的分析、变换能力。除一些基本的变换功能如数据更新、比例尺变换,投影变换外.主要的空间分析和变换功能为地理数据的拓扑和空间状况运算,属性综合运算,几何要素与属性的联合运算等。为了完成这些运算,GIS一般都以用户和系统交互的形式提供以上分析处理能力。应指出,栅格数据结构与矢量数据结构的空间分析方法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栅格结构组织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要简单一些。 下图以分级结构形式概括的各种空间分析类型和方法:

图: GIS空间分析方法 一、综合属性数据分析 GIS中属性数据一般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因此,关系数据库中各种分析功能都可以对属性性数据进行分析。 (一)数学计算 属性数据中的数字型数据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等数学运算,以产生新的属性值,如人口数/图斑面积(km)=人口密度。 (二)逻辑运算 逻辑运算的基本原理是布尔代数,这种逻辑分析几乎可以在所有

的空间分析中得到应用。它按属性数据的组合条件来检索其他属性项目或图形数据,以及进行空间聚类. (三)单变量分级分析 属性的单变量分级分析是把单个属性作为变量,依据布尔逻辑方法分成若干个类别。这种分析方法,可进行属性数据的合并式转换,把复杂的属性类别合并成简单的类别,以实现空间聚合 (四)多变量统计分析 多变量统计分析主要用于数据分类。在GIS中存储的数据具有原始的性质,以便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进行任意提取和分析,特别是对于观测和取样数据.随着采用的分类和内插方法的不同,得到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 首先是将大量未经分类的属性数据输入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然后要求用户建立具体的分类算法,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1.变量筛选分析 随着现代数据收集系统的不断改进,在一个取样点上常可以收集到几十种原始变量。在这些变量中有许多是相互关联的,可以通过寻找一组相互独立的变量,使多变量数据得到简化,这就是变量筛选分析。常用的变量筛选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主因子分析法和关键变量分析法等。 主成分分析是以取样点作为坐标轴,以属性变量作为矢量矩阵,研究属性变量之间的亲疏关系。 主因子分析是以属性变量作为坐标轴,以取样点作为矢量矩阵,

mapgis实验三 空间分析

实验报告实验项目3:空间分析综合实验课程:_GIS软件及其应用

实验指导 空间分析综合实验 所属课程名称:GIS软件及其应用 实验属性:综合 实验学时:6 (1)指导思想 在具体工作中会遇到空间分析的问题,本实验拟解决两个实际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同学熟练掌握软件的相关功能,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 (2)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 2、掌握图件中相关属性的转移办法 3、掌握图件空间分析求的相关面积和影响测算方法 4、解决实际工作中容易碰到的问题 一、实验步骤 (一)矢量化房屋与湖面。 将数据文件导入新建的文件工程中,在“工程文件”列表中单击右键,选择“新建区”,使用【区编辑】|【输入弧段】工具,照着已有的房屋矢量化。完成后选择【区编辑】|【区编辑】|【输入区】,再单击各个房屋即可得到区文件,命名为“房屋”。 使用相同的办法新建一个区文件,矢量化湖泊,并且命名为“湖泊”。结果如图1. 图1

(二)将居民数、楼房号变成相应属性 在区文件“房屋”的属性中添加字段“楼房号”与“居民数”,并输入如图2的数据。其中居民数应该使用整型字段而不是双精度,因为人数不可能出现小数位,只是当时没有在意这点,好在也不影响结果。 图2 将点文件的楼房号与居民数分别输入到区文件“房屋”的相应字段中。打开【库管理】|【属性库管理】,在菜单栏中点击【文件】|【装区文件】,将“房屋”打开,选择【属性】|【编辑单个属性】|【编辑单个区属性】,在弹出的对话框中一个个输入对应值。如图3. 输入完成后最终结果如图4. 图3 图4 输入属性这个步骤,本来应该使用属性表连接的方式比较快,不过在这个实验中,两个点文件本身都没有自带的相应属性,所以用不成。如果两个点文件自带属性,那么属性表连接具体步骤如下:打开点文件,点击【属性】|【属性输出】,选择 id、居民点、楼房号属性。输出类型为默认的mapgis表格(*.wb),输出文件则 自己设置,再打开需要连接这两种属性的区文件“房屋”,点击【属性】|【属性 连接】,在弹出的对话框,“连接文件”选择区文件“房屋”,“被连文件”则选择刚刚的表格文件,根据字段连接,在“连入字段”框框中选择需要的字段,确定即可。如下图。

GIS数据处理

数据准备 融合要素 创建图表 剪切图层 数据输出 在做项目时,很多情况下是你并不拥有所需要的全部数据。如果你在分析中你缺少一些数据,就往往无能为力。但是有些情况,可能是你拥有太多的数据,你可能有很多过分详细的数据,或者大范围地区的数据(实际上在项目中并不需要这么多数据)。 你可以通过将图层中几个要素融和成一个要素的方法来实现数据的简化。你也可以通过剪切的方法按照其他图层对指定图层进行切割。你也可以通过对一个图层进行选择的从而使得对少量要素进行操作,并可以为这些少量的要素创建一个图层。这个图层可以保存在地图文档中,也可以保存在磁盘中作为一个数据集。 11.1 融合要素 融合是将输入图层中指定属性字段的属性值相同的要素进行合并,同时产生一个新的数据集。比如,美国各州按照Sales region字段进行了融合。 除了几何属性和ID,新的数据集还有另外两个缺省属性:融合中使用的字段(Sales region)和在新的要素中融合了多少要素。你也可以增加其他字段。在Sales region区域。在输出表中,这些值可以按各地区进行统计。 练习11a 你现在为一个木材公司工作,公司计划采伐阿拉斯加东南部的Tongass国家森林。这些森林根据它们的一些共性,比如类型,生长时间,可以被分成多个地区。美国国家Forest Service将这些森林划分成大的地区租赁给公司。但是限定一些地区不准采伐,比如动物保护区。 作者: 刘业森, liuyesen@https://www.doczj.com/doc/1b13330105.html,王华斌, wanghuabin@https://www.doczj.com/doc/1b13330105.html,

作者: 刘业森, liuyesen@https://www.doczj.com/doc/1b13330105.html, 王华斌, wanghuabin@https://www.doczj.com/doc/1b13330105.html, Forest Service 现在考虑租赁五个相邻的地区。 作为你们公司的GIS 分析员,你的工作是计算租赁地区森林的潜在价值。你的分析将帮助公司确定在每一个地区的投标。 你现在有一个关于森林的多边形图层。它的属性包括每一个地区的估价,以及租赁地区的归属。 在本练习中,你把这些地区融合成为五个租赁地区。然后你将计算各个累加地区,从而估计各个地区的价值。在第12章中,你考虑到一些不可以采伐的地区精炼你的估算。 (1) 打开ArcMap ,在ArcMap 开始对话框中,选择使用已经存在的地图文档,在已经 存在的地图中,双击浏览地图(假如ArcMap 早已打开,点击File 菜单下的Open)选择C:\GTKArcGIS\Chapter11目录下的 ex11a.mxd ,点击打开。 地图显示森林地区,根据归属不同用不同颜色显示。

实验4-1 GIS空间分析(空间分析基本操作)

实验4-1、空间分析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基于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基本空间分析的原理和操作。 2. 掌握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间的相互转换、 栅格重分类(Raster Reclassify)、 栅格计算-查询符合条件的栅格(Raster Calculator)、 面积制表(Tabulate Area)、 分区统计(Zonal Statistic)、 缓冲区分析(Buffer) 、采样数据的空间内插(Interpolate)、 栅格单元统计(Cell Statistic)、 邻域统计(Neighborhood)等空间分析基本操作和用途。 3. 为选择合适的空间分析工具求解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实验准备 预备知识: 空间数据及其表达 空间数据(也称地理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空间数据是指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经济景观数据,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表格和数字等。它是GIS 所表达的现实世界经过模型抽象后的内容,一般通过扫描仪、键盘、光盘或其它通讯系统输入GIS。 在某一尺度下,可以用点、线、面、体来表示各类地理空间要素。有两种基本方法来表示空间数据:一是栅格表达; 一是矢量表达。两种数据格式间可以进行转换。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的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空间信息或者从现有的数据派生出新的数据,是将空间数据转变为信息的过程。 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空间分析能力(特别是对空间隐含信息的提取和传输能力)是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方面,也是评价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指标。 空间分析赖以进行的基础是地理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运用的手段包括各种几何的逻辑运算、数理统计分析,代数运算等数学手段。空间分析可以基于矢量数据或栅格数据进行,具体是情况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空间分析步骤 根据要进行的空间分析类型的不同, 空间分析的步骤会有所不同。通常,所有 的空间分析都涉及以下的基本步骤,具体 在某个分析中,可以作相应的变化。 空间分析的基本步骤: a) 确定问题并建立分析的目标和要满足 的条件 b) 针对空间问题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 c) 准备空间操作中要用到的数据。 d) 定制一个分析计划然后执行分析操作。 e) 显示并评价分析结果

GIS空间分析报告实验报告材料

标准文案 本科学生综合性、设计性 实验报告 姓名_任富祖_学号_134130412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2013级GIS 实验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指导教师_董铭_ 开课学期 2014 至_2015 学年_下学期 上课时间 2015_年 3-6月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图一 (三)空间分析 (1)在界面中观看加载进来的两个面图层,发现在安徽省境界外仍然有湖的存在,而在省外的是我们不考虑的,所以我们要将它删掉。如图二所示

图二 (2)选择“arctoolbox”中“extract”选项下的“clip”选项,将“湖”当做输入 图层,“城市区域”当做裁剪图层。如图三 图三 (3)图层输出了以后,发现湖在省外的部分都没有了,打开“湖—clip”的属性表, 点击字段下面的自动计算更新一下数据,发现数据和以前的也不一样了。如图四,当 所以数据都更新好之后进入下一步。

图四 (4)这一步要做的是计算土地面积,土地面积就是行政区域减掉湖的面积,所以这一步我们要用的空间叠合分析中的另外一个工具“erase”。打开“arctoolbox”,点击“overlay”选中“erase”工具,双击,出现了如图五的对话框,我们选择“城市区域”为输入图层,而“湖—clip”为擦去图层,点击OK,生成了“城市区域—Erase” 图层。 图六

(5)点击右键,打开属性表,更新一下数据,这些土地的面积就是减掉湖的面积之后所剩下的了。如图七 图七 图八是之前没有减掉湖面积的属性表,我们可以进行一下对比。 图八 (6)添加字段“人口数”这些是从网上查找下来的资料,每个城市的总人数,知道人口数和土地面积了以后,我们就可以计算人口密度了。新建一个字段“人口密度”点击右键,选择“field Calculator”选择人口密度=[人口数]/[面积],这样字段下面就会自动计算出各个城市的人口密度了。如图九

ArcGIS空间大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材料

实验四空间数据处理 实验容: 掌握空间数据的处理(融合、拼接、剪切、交叉、合并)的基本方法和原理,领会其用途。掌握地图投影变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ArcGIS中投影的应用及投影变换的方法和技术,并了解地图投影及其变换在实际中的应用。 实现方法: (一)空间数据处理 打开ArcMap,在菜单栏中选择“地理处理->环境”,打开环境变量对话框。在环境变量对话框中的常规设置选项中,设定“临时工作空间”为“D:\04实验四\04实验四\Exec4”,如图1所示。 图1 第1步裁剪实体 在ArcMap中,添加数据“县界.shp”、“clip.shp”(Clip中有四个实体),添加完后如图2所示。

图2 ●开始编辑,激活Clip图层,选中Clip图层中的一个实体,如图3所示。 图3 ●点击工具栏上按钮,打开ArcToolBox,选择“分析工具->提取->裁剪”, 如图4所示,弹出裁剪对话框,指定输入的实体为“县界”,剪切的实体为“Clip”(必须为多边形实体),并指定输出实体类路径及名称为“县界_Clip1”,如图5所示。裁剪完成后弹出如图6所示的对话框。

图4 图5

图6 ●依次选中Clip主题中其他三个实体,重复以上操作步骤,完成操作后得到四 个图层——“县界_Clip1”,“县界_Clip2”,“县界_Clip3”,“县界_Clip4”,如图7所示。完成操作后,保存编辑。 图7 第2步拼接图层 ●在ArcMap中新建一个地图文档,加载在上一步操作中得到的4个图层,如 图8所示。

图8 ●在工具箱中选择“数据管理工具->常规->追加”,设置输入实体和输出实体,拼 接效果如图9所示。 图9 ●右键点击图层“县界_Clip1”,在出现的右键菜单中执行“数据->导出数据”,弹 出导出数据对话框,将输出的图层命名为“YONK.shp”,如图10所示。

实验报告三:空间分析实验—市区择房

实验三:空间分析实验—市区择房 一、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ArcGIS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操作,综合利用各项空间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二、仪器设备 计算机,Arcgis. 城市市区交通网络图(network.shp) 商业中心分布图(Marketplace.shp) 名牌高中分布图(school.shp) 名胜古迹分布图(famous place.shp) 三、实验任务 找出符合要求的住房区 1.所寻求的区域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离主要交通要道200m之外,以减少噪音污染(ST为道路数据中类型为交通要道的要素)。 ②在商业中心的服务围之,服务围以商业中心规模大小(属性字段YUZHI)来确定。 ③距名牌高中在750m之,以便小孩上学便捷。 ④距名胜古迹500m之,环境幽雅。 2.对每个条件进行缓冲区分析,将符合条件的区域取值为1,不符合条件的取值为0,得到各自的分值图。 3.运用空间叠置分析对上述4个图层叠加求和,并分等定级,确定合适的区域。 四、实验要点及流程 1.加载缓冲区工具 点击菜单Tools—>Customize… 在“Customize”对话框选择Tools—>Buffer Wizard…,按住鼠标右键将Buffer Wizard 拉入工具栏中。 2.打开地图文档 点击菜单File—>Open,打开D:\GIS_Data\Ex1\city.mxd文件。 (1)主干道噪音缓冲区的建立 ①在交通网络图层(network.shp)上右键选择Open Attribute Table,打开属性表。 ②单击Option按钮,选择Select by Attributes,打开Attributes of network对话框。 ③在SQL表中,设置查询条件表达式:“TYPE”=‘ST’(需点击“Field”下的“TYPE”,而后单击“Get Unique Values”按钮,则将“TYPE”的全部属性值加入上面列表框中),单击“Apply”按钮,选择出市区的主要道路(图6)。 ④对选择的主干道建立缓冲区:点击缓冲区按钮,打开缓冲区生成对话框。参数如下: A.The features of a laver:network。 B.选中Use Only the Selected Feature复选框。

GIS空间数据转换与处理

GIS理论与实践 讲义三 ArcGIS空间数据的转换与处理 目的 z掌握地图投影的定义与转换 z掌握利用build或clean对空间要素建立拓扑 z使用ArcToolbox工具 内容 z介绍地图投影的定义,学习ArcGIS中地图投影转换的方法 z利用build或clean对空间要素建立拓扑 z使用ArcToolbox工具,实现矢量栅格数据的互相转换、数据裁切等操作 一、 地图投影定义与转换 由于数据源的多样性,当数据的空间参考系统(坐标系统,投影方式)与用户需求不一致时,就需要对数据进行投影变换。同样,在完成本身有投影信息的数据采集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易交换性,要定义数据投影。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为了能够将其表面内容显示在平面上,就必须将球面地理坐标系变换到平面坐标系统。因此,运用地图投影方法,建立地球表面和平面上点的函数关系,使地球表面上由地理坐标确定的点,在平面上有一个与它相对应的点。地图投影的使用保证了空间信息的地域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1.在ArcGIS中显示坐标系统 (1) 显示数据组坐标系统 1)在桌面上打开ArcGIS应用程序 2)鼠标右键单击layers打开properties属性对话框,并单击Coordinate System 来查看Data Frame的坐标系统

图5 Data Frame properties (2) 显示数据层坐标 1)在刚打开的地图文档的Layers中加载一个图层 2)鼠标右键单击该图层打开properties属性对话框,并单击Source来查看该图层的坐标系统 2.对没有坐标系统的图像赋予坐标系统 (1) 对新建图层设置其坐标系统 在ArcMap中打开ArcCatalog,在左侧目录树中选择一个存放新建图层的文件并单击,然后在窗口主菜单中单击File命令,选择New选项在其子选项中选择要新建的图层

arcgis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arcgis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篇一: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五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 一、实验目的 理解空间插值的原理,掌握几种常用的空间差值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 根据某月的降水量,分别采用IDw、spline、Kriging 方法进行空间插值,生成中国陆地范 围内的降水表面,并比较各种方法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制作降水分布图。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 实验原理:空间插值是利用已知点的数据来估算其他临近未知点的数据的过程,通常用于将 离散点数据转换生成连续的栅格表面。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有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 样条插值法(spline)和克里格插值方法(Kriging)。

实验方法:分别采用IDw、spline、Kriging方法对全国各气象站点1980年某月的降水量进 行空间插值生成连续的降水表面数据,分析其差异,并制作降水分布图。 四、实验步骤 ⑴打开arcmap,加载降水数据,行政区划数据,城市数据,河流数据,并进行符号化,对 行政区划数据中的多边形取消颜色填充 ⑵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analyst→options,在general标签中将工作空间设置为实验数据所在的文件夹 ⑶点击spatialanalyst→interpolatetoraster→inversedistanceweighted,在input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 10000 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analyst→options,在extent标签中将分析范围设置与行政区划一致,点击spatialanalyst→interpolatetoraster→inversedistanceweighted,在input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 10000 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analyst→options在

GIS 空间数据的编辑

实验二空间数据处理(三) ——ArcGIS的数据编辑目的 (1)掌握矢量数据的编辑 内容 (1)掌握矢量数据的编辑方法; (2)几何数据与属性数据两部分内容的编辑; (3)练习数据属性表的基本编辑、表连接等。 基本概念介绍 1、ArcMap中的数据编辑 数据编辑就是纠正数据错误的重要手段,包括几何数据与属性数据的 编辑。几何数据的编辑主要就是针对图形的操作(图形编辑),包括平行 线复制、缓冲区生成、镜面反射、图层合并、结点操作与拓扑修改等。 属性数据的编辑包括图形要素属性的添加、删除、修改、复制、粘贴、 属性表导出等。 在ArcMap中,编辑操作由编辑器工具条来控制。该工具条有几个重 要的控件: (1)编辑器下拉菜单:菜单中有用于启动、停止与存储编辑对话过程的一些 命令同时还提供了几种编辑操作、捕捉选项以及编辑选项。 (2)编辑工具:这一工具用于选择要编辑的要素。 (3)草图工具:这就是编辑空间要素的主要工具。允许数字化新的要素或修改 已有要素的形状。该工具进行的实际操作由编辑草图属性列表所控制。 (4)编辑草图属性列表:从下拉列表中,选择想要进行的编辑操作。所列出 的任务将根据编辑的要素类的改变而变化。 (5)属性对话框:在这个窗口中可以编辑选中要素的属性值。 2、理解表格结构 表就是数据库的结构物,它包括了行与列。行(或称为记录)代表一 个特征,如高速公路、湖等;列(或称为域),描述了特征的属性,例

如长度、深度等。每个表格的基本格式相同,即有行与列组成。一些表 格,诸如要素类的缺省属性表都有预先设置的字段。例如多边形coverage 有四个标准的字段即面积、周长、coverage#与coverage-id。一个线性 shapefile仅有一列名为shape的缺省列,其她字段完全由用户定义。 每个表格必须有唯一字段名,但字段的数据格式可以有多种。一般 来说,可以存储数字、文字、日期。在ArcCatalog还支持特定格式,包括 短整形、长整形、浮点型、双精度型、日期型、object-id与BLOB。 3、图形编辑 (一)、基本步骤 进入ArcMap工作环境,打开已有的地图文档或新建地图文档后,进 行数据编辑一般需要经过下列5个步骤: (1)加载编辑数据 单击文件菜单下的添加数据命令,选择需要加载的数据层。 (2)打开编辑工具 在工具栏的空白处点击右键,选择编辑器,出现编辑器工具条。 (3)进入编辑状态 单击编辑器下的开始编辑命令,使数据层进入编辑状态。 (4)执行数据编辑 在创建要素窗口中选择当前编辑任务的目标数据层,然后选择编辑 构造工具命令,对要素进行编辑。 (5)结束数据编辑 单击编辑器下的停止编辑命令,选择就是否保存编辑结果,结束编辑。 (二)、本编辑练习 (1)加载编辑数据 在开始——打开ArcMap10,单击文件菜单下的添加数据命令, 在data2\Basicedit\下:按shift+左键选择需要加载的数据层(routes_hwy、shp,rail、shp,county、shp,cites、shp)。

GIS空间分析报告

G I S空间分析报告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本科学生设计报告姓名任富祖_学号__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班级2013级GIS 课程名称GIS空间分析 指导教师董铭 开课学期 2015至2016学年_上学期 上课时间 2015 年_9-12 月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SQL中输入大于1000小于1600,如图二。 图二 然后得出了高程数据1000米-1600米的栅格数据,如图三。 图三 2、坡度 Arctoolbox-Spatial Analyst tools-suface-Slope 用来提取坡度,得出坡度的分布栅格数据,如图四。 图四 然后将坡度重分类,将数据等值分成三类,以5和15为中间两个分割点,如图五。 图五 然后将5-15的值设为1,其余设为nodata,然后输出栅格,如图六。 图六 输出栅格如图七所示。 图七 3、水文图 三七畏多水,那么我们建立出水系,然后以1000米为缓冲区,即得出了三七不适宜生长的区域,然后通过擦除可得出适宜的区域,那么首先我们需要先进行水文分析,水文分析的第一步为填洼,如图八。 图八 得出了填洼后的DEM数据,然后进行流向的提取,如图九。 提取出流向,然后提取流量,如图十所示。 图十

然后通过栅格计算器,来得出河网,阈值取3000。如图十一。 图十一 然后得出了河网的形状,如图十二。 图十二 通过转换工具,让栅格的河网,转化为矢量的河网,用到conversion工具中from栅格to polyline。如图十三。 图十三 得出矢量数据河网,如图十四所示。 图十四 然后用到Analyst tool下proximity中的buffer工具,提取缓冲区,如图十五设置参数。 图十五 得到了水系旁边1000米的缓冲区,如图十六。 图十六 这时用到之前配准后数字化的文山polygon,用来擦除(Eraze)缓冲区,得到了矢量的擦除掉缓冲的图形,用这个在来掩膜(Extract by mask)文山的DEM,得到如图十七所示的适宜三七生长的区域。 图十七 4、温度 用到八个点要素,这八个点为文山州的八个县城,其年均温度非常容易得到,那么我们添加字段,将八县的年均温度输入,如图十八。 图十八

GIS的数据获取与处理

第四章GIS的数据获取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 地理数据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空间,时间和专题属性。 时间和专题属性特征为非空间特征。 1、空间特征:空间特征是地理信息系统或空间信息系统所独有的。空间特征是指空间地物的位置,形状,大小的几何特征,以及与相邻地物的空间关系。 2、专题特征:专题特征指空间现象和空间目标的属性特征,它是指除了时间和空间特征以外的空间现象的其它特征。 3、时间特征:空间数据总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或时间段内采集得到或计算得到的。 一、空间数据集及数据源的种类 1、数据源。是指建立GIS的地理数据库所需的各种数据的来源,主要包括地图、遥感图像、文本资料、统计资料、实测数据、多媒体数据、已有系统的数据等。可归纳为原始采集数据、再生数据和交换数据三种来源。 (1)、地图数据 地图是GIS的主要数据源,因为地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仅含有实体的类别和属性,而且含有实体间的空间关系。地图数据主要通过对地图的跟踪数字化和扫描数字化获取。地图数据不仅可以作宏观的分析(用小比例尺地图数据),而且可以作微观的分析(用大比例尺地图数据)。在使用地图数据时,应考虑到地图投影所引起的变形,在需要时进行投影变换,或转换成地理坐标。 地图数据通常用点、线、面及注记来表示地理实体及实体间的关系,如: 点——居民点、采样点、高程点、控制点等。 线——河流、道路、构造线等。 面——湖泊、海洋、植被等。 注记——地名注记、高程注记等。 地图数据主要用于生成DLG、DRG数据或DEM数据。

(2)、遥感数据(影象数据) 遥感数据是GIS的重要数据源。遥感数据含有丰富的资源与环境信息,在GIS 支持下,可以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军事应用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信息复合和综合分析。遥感数据是一种大面积的、动态的、近实时的数据源,遥感技术是GIS数据更新的重要手段。 遥感数据(影象数据)用于提取线划数据和生成数字正射影象数据、DEM数据。

GIS实验报告+心得体会总结

GIS导论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年级:2013级 实验一 实验一,我感觉还不能很熟练的应用Mapinfo的功能以及菜单栏、工具栏中各个图标的功能,所以当我开始做实验一时碰到的问题还是不少的,首先是对Mapinfo软件的相关操作功能不太了解,比如加载数据的图标,如何使打开的图变大缩小,如何浏览做完后的实验成果图,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哪些步骤是不能省略掉的,比如使用控制图层在缩放范围内显示的这个小实验,就要注意打开几个图层的界面看起来非常复杂,通过图层控制来操作,可以使图层在缩放范围内显示,这就需要在图层控制的对话框中哪些框框该打钩,哪些不该打钩,这样所显示的效果就会不一样。只有熟练掌握了Mapinfo的基本操作,以及步骤间的衔接才能完成实验。最后还是自己耐心的看书和实践中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在这个实验中我学会了如何Mapinfo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怎么样制作地图图层以及如何使用模板创建专题地图。在制作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体会了很多,也感觉在做专题地图和地图制作时的整个过程充满着趣味性,使我对地图的相关制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实验二 实验二,因为已经对MapInfo软件操作功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了,所以当在开始着手制作实验二是实验相关操作步骤时,在对FUZHOU.JPG图像进行屏幕跟踪化过程时和后面进行的图像加载和配准时碰到的问题也相对较少也比较熟练。从实验二开始要用ArcView 软件时由于刚接触这个软件所以在做这部分的实验时制作速度显然比较慢碰到的问题也还有的,面对许多功能按钮不熟悉时只能查找资料和问同学,但最终还是把实验二给做了,以下是我总结的注意点。 1. 做屏幕跟踪这个实验时,在MapInfo中打开图像文件时,注意选择文件类型是栅格图像,然后点击一下所要打开的福州市行政图,这样呈现出所要的画面。 2. 编辑控制点的时候,至少选择三个点且三个点不要都在一条直线上,那样配准不成功。 3. 选择合适的绘图工具,注意选中的是面状的绘图工具,选择线状的话跟踪完后不会出现实验所需的效果。 4在用鼠标画行政区时,注意拐点处必须点一下,画出来会更准确,注意在没画完不要双击,在画重叠部分时,注意激活。 5.在新建表示注意字段的类型时,图层分类要清晰。 6. 投影、坐标系设置时,要设置地图单位为米。 实验三 实验三是对MamInfo和ArcView这两个软件一起搭配操作的制图实验操作。从实验数据格式的转换到投影变换的过程,都需要对这两个软件功能有所了解。虽然通过书本中的案例可以很容易的得出操作结果,但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转换过程中每一个相关信息和转换的含义,自己还是在书本上查找答案,和在制图操作实验中的注意点。 1.在第一步的数据格式转换中,注意不要把底图文件也选进去。 注意文件的命名,不要存得太深,最好可以放在根目录下,用英文命名,勿用中文命名。 2.数据格式转换的对话框中,要指明文件类型为MapInfo TAB格式。 3. 打开属性表,查看相关属性时,要注意点击一下属性表再去操作相应的步骤,否则就找不到相关的工具图标。 4. 投影变换时先要打开ArcView程序,选择“file”命令,点击“extensions”命令,进行设置。

ArcGIS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五空间分析 实验内容: ?了解矢量数据空间分析得原理,掌握空间数据查询得基本操作与用途,掌握空间矢量数据得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基本操作与用途。 已知条件:已知可供选择得备选厂址(FactorySite图层中得点所示) 问题要求:城市道路距离要求:要求候选厂址离城市公路(Road图层)得距离小于200米 居民地距离要求: 要求候选厂址离居民地(Resident图层)得距离大于500米; 备选厂址高程要求:要求候选厂址得高程小于250米; 备选厂址坡度要求:要求候选厂址得坡度小于2、5度; 输出结果:符合条件得厂址。 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包括: part1:备选厂址FactorySite,居民地Resident,城市道路Road; part2:街道图层AIOStreets,城市地籍图层AIOZonecov; part3:城市市区交通网络network,商业中心分布Marketplace,名牌高中分布school,名胜古迹分布famous place。 实现方法: 1、空间数据查询 (1)打开ArcMap,加载part1中得三个图层,为FactorySite图层设置标注,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2)选择“高程小于250米,且坡度小于2、5度”得备选厂址,菜单““Select ion"->“SelectBy Attributes”,图层选择FactorySite,方法选择“创建新选择内容”,查询得条件为“Height〈250 AND Slope〈2、5",点击确定应用,可以筛选出来10个备选厂址,如图3所示。

图2 图3 (3)在以上操作得基础上,继续选择“离城市公路(Road图层)得距离小于200米”得候选厂址,执行菜单“Selection”->“SelectByLocation”,设置参数如图4所示,筛选出来6个备选厂址,查询结果如图5所示。

实验4-3 GIS空间分析(缓冲区分析应用)

实验4-3、缓冲区分析应用 一、实验目的 缓冲区分析是用来确定不同地理要素的空间邻近性和邻近程度的一类重要的空间操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应达到以下目的: 1. 加深对缓冲区分析基本原理、方法的认识; 2. 熟练掌握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技术方法。 3. 掌握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准备 数据准备:图层文件point.shp,lline.shp,polygon.shp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 距离制图-创建缓冲区 1.1 点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1) 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图层:StudyArea ,point 2) 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欧几里德距离>,按下图所示设置各参数 注:在ArcView GIS 3.x 中Find Distance功能与ArcGIS 中<<欧几里德距离>制图功能相同。 点击“环境设置”按钮

设置“常规选项”中的 “输入范围”,使其与 StudyArea 相同 3) 显示并激活由point.shp 产生的新栅格主题,eucdist_poin(如上图)。 在进行分析时,若选中了point图层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则缓冲区分析只对该要素进行;否则,对整个图层的所有要素进行。 1.2 线要素图层的缓冲区分析 1) 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line图层,点击常用工具栏中的 将地图适当缩小。

缓冲区分析与点的缓冲区分析有何不同。 方法:打开Arctoolbox,执行命令-<欧几里德距离>; 设置“环境设置”中“常规选项”中的“输出范围”为“Same As Display” 3) 取消选定,对整个line 层面进行缓冲区分析,观察与前两个分析结果的区别(如下图)。

ARCGIS空间分析实验

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 实验时间: 2016.5.11 7:00 至 2016.5.11 8:30 组长学号: 2013043029 姓名李棋 成员学号: 2013043028 姓名赵红阳 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 专业: 遥感科学与技术 2016年 5 月 11 日

实验内容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学习表面分析、统计分析;巩固空间分析环境设置、栅格计算等学习过的知识。 二、实验准备 软件准备:ARCGIS 、EXCEL 数据准备:下载空间分析教案下的空间分析数据\Landuse92和Slope1,它们分别表示土地利用数据和坡度数据。 三、实验步骤 1.以landuse92、slope1数据为基础,将slope1坡度数据数据重新分类为六类坡度按如下标准分级:0-2 、2-6 、6-15 、15-25 、25-35、35-90。 2.统计六类坡度下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Zonal-Tabulate Area

3.统计出所有用地类型所占全部土地面积的百分比(在EXCEL中完成)得到表一 4.单独计算其中的耕地在分类坡度下不同分类坡度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四、本次实验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法 关键问题:EXCEL表格中数据的统计 解决方法:正确键入公式是解决该类问题的根本 五、分析总结 1.坡度重分类中的2-6中间要有空格否则会报错。 2.实验最后在统计耕地的面积的时候需要的单位是平方千米,而实验结果是平方米,这里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问题;退耕还林还草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在退耕还林还草决策中,急需掌握地面坡度与土地利用,特别是与耕地分布状况之间的关系。地面坡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演化、植被的立地条件与土地质量,决定着土地利用方向和工农业生产建设布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