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认识丰富多样的区域生活,初步学会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

②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方法,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学会尊重、理解异乡人们的文化。

③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利用《世界地形图》,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分析信息,并会运用多种方式展世界主要平原的景观、生产和生活。

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认识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强化“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

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③学生学会理解、尊生并欣赏各个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

人们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比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等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师:通过上几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世界地形类型主要有五种,是那五种呢?

生: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盆地

师: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什么地形上?

生: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平原地区。

师:课文中的两个案例同平原地区,但由于气候、环境、人口等其他方面的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区域特色,下面我们就到湄南河平原和密西西比河平原去看一看,看看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讲授新课]

师:湄南河平原和密西西比河平原分别位于什么国家?

生:湄南河平原位于泰国,密西西比河平原位于美国。

师:(多媒体A、B两组景观图)A、B两组分别为什么国家?

生:泰国、美国。

师:下面分小组讨论,请各组组长介绍泰国、美国的情况?(学生相互启发,会说出多种答案)

概况泰国(泰王国)美国(美利坚合众国)

国旗

语言泰语英语

面积513115平方公里9372614平方公里

首都曼谷(Bangkok)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货币铢(1美元约为31.4铢)美元

别称佛之国、黄袍佛国、大象之邦汽车王国

地理位置泰国位于东南亚位于北美洲南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

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湾。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人口大约为6千万 2.703亿(1998年底)

宗教佛教是90%的泰国人信仰的宗教5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泰国的稻作文化的印记和美国的用机器种庄稼。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用机器种庄稼- 重点是以大机器为核心的农庄文化与生活。

问:泰国、美国的农业生产特点?

生:

生产规模小生产规模大

手工劳动机械化程度高

师:①人们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是否有密切的联系?

生:人们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有关系。

泰国自然环境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水文:湄南河中下游。

地形:平原

土壤:酸性水稻土

美国自然环境

位置:美国位于北美洲的南部。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热量和降水都不如湄南河平原,因而成为小麦、玉米、大豆的主要产地。

河流:美国境内有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

地形:美国中西部有世界第五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域广大,地势平坦,非常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

师:②农业生产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生:图4-2说明了泰国稻田属于水田,在田里劳作的人较多,以及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水稻生产需要较多的劳动力,精耕细作是这里的农业特色,也因此能有较高的收成,能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因此泰国人口密集。

图4-6和图4-7是乔治家农场及附近景观示意图。图片体现了大型机械化作业、对劳动力需求不多、人们居住比较分散,因此美国人口分散。

师:③农业生产与农民生产生活特色的关系?

生:

泰国农民特色

美国农民特色

师:④农业生产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生:

泰国农民精神生活

美国农民精神生活

[自我测评]

1.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的差异

2.我国的哪些地方也适宜水稻生长?那里人们的生活与湄南河地区是否相同?

3.参照《历史与社会图册》第32、33页,完成《历史与社会填充图册》第15页题目即在图4-1中填出波德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大平原、亚马孙平原及拉普拉塔平原的名称。并且帮助学生熟悉世界上主要平原,由学生选择一个平原地区,收集相关资料,依照本课的叙述方法,介绍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

教学反思

第二课与山为邻

教学要求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三个案例,了解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3.比较这三个典型案例,在体会人与大自然和谐之美的同时,认识到当地人们是如何与自然协调发展的

[新课导入]

教师可直接设问:“你到过山区吗?山区的环境与平原有什么不同?山区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今天我们谈论的主题就是山区,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世界上山脉的分布。”

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形图》,首先让学生了解世界山地的分布情况,如名称、位置、走向等。然后设问:“山区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山区去看看。”

[讲授新课]:

[垂直的牧场]

1.天山自然环境

给出中国地形图,请学生找到天山,描述一下天山的位置、走向及周围的景观特点。结合图4-8,说一说你看到的山地牧场是什么样子。

阅读课文,或播放一段反映天山自然风光的录像。学生对天山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2. 四季放牧

了解“四季放牧”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哈萨克牧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牧场?其中包含哪些科学道理?(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使得山体的不同位置的气温各不相同。夏季,海拔较高处适合牧草的生产以及牲畜的活动;春秋季节,海拔较低处的气候适合牲畜活动;而到冬季,山谷就成了牲畜过冬的最佳场所。)然后可引导学生讨论:“四季放牧”的生产方式给哈萨克人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人们是如何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

结合图4-9,描述“转场”,说一说它对哈萨克人衣食住行的影响。

[如画的梯田]

1.元阳梯田

读图4-11,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想象并描述梯田的全景。

读图4-10,并结合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到哀牢山、元江、元阳的位置,并说一说这里山河的分布情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然后,指出元阳县位于哀牢山的元江河谷一侧,元江流向东南,入南海,海洋水汽可以顺着山谷深入进来水汽不断蒸腾升空,形成云雨,才能“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引导学生分析一下这里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山地——修筑梯田;四季有降水——引水入田。

阅读四季如画的梯田景观,使学生通过春夏秋冬梯田景观的变化,欣赏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最后,通过“梯田是小伙子的脸”这句话,引导学生感受梯田在哈尼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梯田,就没有食物,就没有正常的生活。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解决吃饭问题,是哈尼人必备的生活本领。“现在的

哈尼人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探讨变化产生的原因。

[反思]

在山区发展种植业的前提是先把坡地变梯田,这样可以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

此外,山区的水分必须充足。天然降水丰沛,常年湿润是最重要的,因此,必须考虑当地实际。

[热闹的山谷]

可让滑过雪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地方可以成为滑雪胜地?在《中国地形图》和《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你所了解的滑雪胜地,或者你认为哪些地方可以成为滑雪胜地。

1.卢卡索发展旅游业

让学生读图4-12,结合欧洲地形图,找到卢卡索,描述一下它的位置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地区成为滑雪胜地的有利条件。

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旅游业给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最后,让学生结合教材,进一步思考问题:卢卡索的旅游业在给当地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是否也给他们带来了忧患?(见下页表格)

[拓展活动]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自己所生活的地区或曾经旅游过的地区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有的话,你能想出哪些解决的措施?你能做些什么?

对于山区学生,可选择天山、哀牢山或卢卡索中的一处,把本地区的开发情况与之进行对比,可以有以下一些内容。

○利用地图,说明它们在地理位置和气候上的差异。

○两地在发展上有哪些异同?(如都发展了种植业,但后者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展开讨论: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

○你对本地山区的发展有何意见?

[自我测评]

1. 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项目可以不同,重要的是掌握一种学习方法,知道如何抓住主要问题或特点,通过列表来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用因地制宜的观点分析问题,用综合的眼光去看问题。

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注身边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第三课傍水而居

教学要求

1.通过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大鱼岛渔村生产生活发生的变化,以及水城威尼斯的繁荣与面临的问题,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

2.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水”在这些地区所起的作用。

3.针对这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新课导入]

叙述引入:古人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描述了“山”和“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人类傍水而居,形成了水乡城镇、美丽的渔村、繁华的都市。这里的景色、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山区的景色、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傍水而居的生活。

[讲授新课]:

[水乡孕育的城镇]

1.水孕育了乡

教师给出中国地图,请学生找出太湖在我国的位置。再请学生读图4-14,找出图中的主要河流(包括运河),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太湖流域河湖密如蛛网、湖泊星罗棋布的特点。

再找出图中的城市,说明城镇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太湖流域城镇密集、沿河湖分布等特点。启发学生思考水乡为什么被喻为“鱼米之乡”?进一步讨论太湖流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2.水乡孕育了城镇

学习阅读卡,明白历史上太湖周边的城镇是怎样兴起的,发展情况如何。然后教师总结太湖流域最初的形成、发展情况。

农村百姓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货物的集散地——交易的频繁、交易人数的增多、商品的丰富——出现店铺、街道、简单的手工作坊——出现以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为生的人——出现小城镇。

教师最后总结: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所以最初人们多是选择傍水而居。水网密集,为农业、工业生产提供用水,为货物运输、物资集散、城镇交通、人员往来提供便利的条件。是水养育了两岸的人们,是水孕育了一座座城镇。

3. 水乡城镇美不胜收

可让学生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水乡城镇,为大家描述独特的水乡景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展示或播放典型的水乡城镇(如周庄)的图片或录像,请学生观察水乡城镇景观有哪些特色(如建筑特色、交通工具等)。然后引发学生思考,那里的景观和我们生活的地区的景观有哪些差别?引导学生理解水

乡城镇所有的特色与水的密切关系。

如今在太湖流域的一些水乡古镇里还保留着极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吸引着四方游客来此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和独特风韵。发动学生收集描述水乡城镇的歌曲、图片、诗歌、游记等。

4. 新型城镇悄然兴起

教师介绍今天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水乡城镇(其中要说明乡镇企业、城市化的概念)的新面貌,同时播放“城市化”后的水乡城镇景观,如华西村。

让学生观察说明它们在景观上有哪些变化(建筑、街道、公共设施等),思考水乡城镇化给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耕海牧鱼]

1.引入

“人们平时听说耕地,而没有听说耕海,只听说放牧牛羊,没有听说放牧鱼群。耕海牧鱼指的是什么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大鱼岛村渔业生产

最好从读图入手,让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建构其关于新兴渔村的信息。采用读图、问图、说图的方法,让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

○让学生读图4-17,在图上找到石岛镇,以明确石岛镇在我国的位置。

○让学生读图4-18,在图上找出渔村的鲍鱼养殖基地、海带育苗厂、海水养殖场,让学生说说这些工厂与渔业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

○对比图4-18与孟云的报告,说说现在的渔村生产活动与过去有何不同(过去单一捕捞,而今是捕捞与养殖结合)。

○提问:一个小渔村为什么有三个冷冻厂?(生产量大);食品厂主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以海洋水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其他各类工厂是为什么服务的?(为捕捞服务,说明生产工具的先进);远离海边的居民为什么也能吃到海产品?我们吃的烤鱼片是在哪里制作的?为什么在那里制作?这和过去有什么不同?给学生初步的工业布局的知识。

3.渔村生活

请两个同学分别描述渔村过去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渔村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老师可以采用“对对子”形式,老师提供住房、生活、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人们的观念等方面的资料,学生分别从过去和现在两方面应答,活跃课堂气氛。

从生产能力、生产技术的提高,捕鱼量的剧增等方面,再转到渔业捕捞的话题,展示漫画《小鱼的哀求》(见参考资料),引出“休渔期”,让学生说说国家为什么要实行“休渔期”的政策,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水上都市]

教学围绕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因水而忧等内容展开。但要注意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可采取设问方式,如水上能够建设都市吗?你能够设计一座水上城市吗?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设计,然后教师导入:世界上就有一个在水上建起的都市。

1.因水而生的教学建议

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意大利及地中海。再让学生读图4-20,找到威尼斯,说一说它的海陆位置。阅读课文了解威尼斯城市的形成。

2.因水而美的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思考威尼斯城市景观有哪些特点,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朗读介绍威尼斯风光的优美文章,然后让学生总结归纳。

提问:威尼斯现在以旅游业闻名世界,人们当初建造它仅仅是出于旅游观光的需要吗?以此引入下文。

3. 因水而兴

指导学生了解威尼斯曾经的辉煌及其在欧洲的地位。思考为什么威尼斯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利用阅

读卡,让学生了解地中海与威尼斯的兴衰,思考威尼斯衰落的原因,使学生初步理解经济活动对城市兴衰的影响。可视时间补充有关历史知识。

4.因水而忧的教学建议

威尼斯已经失去在经济贸易中的显赫地位,而仅仅依靠旅游的威尼斯又面临新的危机,让学生思考:“水城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但同时水又使威尼斯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你能想出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让学生总结,水对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有哪些有益的影响?水给水乡人们又带来哪些负面影响?[自我测评]

1. 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反思:

第四课草原人家

教学要求

1.通过澳大利亚现代化大牧场和内蒙古草原风情这两个案例,初步学会分析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从草原生活角度入手,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2.能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够运用各种资料(如景观图等),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3.通过对澳大利亚大牧场的经营特点和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描述,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认识人地关系的协调对发展的重要性。

[新课导入]

开门见山“今天我们要到大草原去,探访草原人家。请大家说一说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描述一下你心目中大草原上的生活情景。”并根据学生们的话题,灵活调整教材中两个案例的授课顺序。

[现代化的大牧场]

1. 澳大利亚牧业分布

引导学生读图4-23,思考下列问题:

○澳大利亚的位置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对澳大利亚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澳大利亚的降水有什么特点?其畜牧业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

○澳大利亚的牧业分布与等降水量线之间呈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是这样?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析影响澳大利亚畜牧业分布的自然原因,进而学会分析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

2.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应提示学生注意澳大利亚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澳大利亚地势平坦、开阔、干旱、草原面积广,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前提条件。让学生思考:澳大利亚人是如何根据自然环境来选择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可以让学生们课后收集资料,开展探究性的学习;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相关资料,介绍澳大利亚选择优先发展畜牧业的历史背景。

○羊比人多。羊的数量多年来一直在1亿只以上,澳大利亚全国人口只有1700万,平均每人拥有羊6只以上。

○羊毛量大质优。羊毛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同时可以利用图4-25

给予补充说明。

3.牧场现代化

通过讨论展开话题,比如:事先发给学生一篇“澳大利亚牧场主的一日”等介绍大牧场日常生活的报道或记实文章。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牧场主家庭拥有的牧场有多大规模?这个家庭能提供多少劳动力?这些劳力平时都做些什么活?牧场的经营有因为人手不足而带来麻烦的吗?

○他们为什么选择定居,他们在大草原上怎样放牧羊群?

○今天,牧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向城市,寻求更多的工作机会,牧民数量越来越少,牧场的衰败往往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澳大利亚是通过何种“妙方”使自己的畜牧业兴盛不衰?

○澳大利亚怎样使自己的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

通过这些讨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澳大利亚牧场的现代化。

[草原风情]

1.引入

正如澳大利亚人所说的:没有羊,就没有这个国家。草原上的牧人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财富,同时他们更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些产生于草原上的风俗习惯被一代一代的牧羊人传承保留了下来。

课文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浓郁的草原风情。与前面的图4-24加以比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之

间存在的差异,一起探讨其中的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内蒙古大草原,再与澳大利亚的位置相比较。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两个地区位置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它们在草原、羊的品种、居住方式上的不同。澳大利亚的草原主要在热带地区,内蒙古草原位于四季分明的温带,温带的草原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进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内蒙古草原上的寒来暑往,草原的枯荣,会对牧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为下面的蒙古族牧民“衣食住行”特色的介绍做好铺垫。

2.草原文化生活

源于生活的知识,学生们并不陌生,学习不同区域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学生们更有兴趣,他们可能会想“为什么我们是这样的,而他们会是那样的呢?”对此可以设计如下活动:尝试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将学生们请上讲台。

事先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分别代表“衣”“食”“住”和“行”,每个小组只承担与组名相同主题的介绍,这需要教师提前布置,学生课下做好准备。

○食:围绕着草原上的饮食文化,学生们可以从主副食的选料与制作、日常饮品、所用的餐具几个方面入手介绍,并与本地的饮食习惯作对比。对两者之间的差异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衣:从用料、式样,以及这种服饰如何适应草原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介绍。

○住:住房式样、用料的选择等,从如何适应游牧生活,以及草原四季环境等方面介绍。

○行:以前的交通工具有哪些?现在又有了哪些变化?

每组介绍完后,其他小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教师应规定好每个小组的介绍时间,以避免时间过长。在活动的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总结。重点让学生理解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之中,内蒙古人民选择了特殊的生活方式。

以上活动如果没有时间,也可以改为分组收集整理同样的内容,最终由每个组提交一份图文并茂的“小报”,在班上展览。

[自我测评]

1.书本P86

教学反思: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教学要求

1.初步学会分析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亚波斯湾沿岸地区为代表的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通过新疆和波斯湾沿岸的国家这两个地区的案例,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存的。

3.学会利用地图等资料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能够运用景观图等资料描述干旱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

[新课导入]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干旱地区与平原、水乡、山区、草原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引伸出这些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以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丝路明珠]

1.新疆自然环境

可引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及《世界地形图》,找出沙漠的主要分布地区。

2.丝绸之路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路线。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因此是否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可以提出的问题如:在现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年代,如何让古老的绿洲焕发青春?如果将以色列先进的农业技术(滴灌)引进到这里,绿洲农业的前景将会如何?

3.坎儿井

借助图4-32、图4-33和课后参考资料来讲述,让学生对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的作用有所了解,这是本课难点。(利用课件)

4. 绿洲农业

教师把景观图片和生动的文字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绿洲农业的繁荣景象,并配合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如:新疆盛产哪些水果?种植哪些农作物?你吃过新疆产的哪些水果?……进而提问:新疆绿洲农业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引导学生将水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联系起来。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叶城的石榴库尔勒的香梨顶刮刮”

[石油宝库]

1. 波斯湾地区自然环境

教师收集反映波斯湾地区的干旱的资料和景观图片,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这一地区的干旱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师可适当增加中东地区国家为争夺有限的水资源而引发的战争。

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由于水资源的极端缺乏,从而限制了农业的发展,进而使这一地区长期处于贫苦状态。

虽然这一地区极度干旱,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但自然却赐予了他们另一种宝贵的资源——石油。2. 波斯湾地区石油资源(充分利用地图)

○让学生看图4-35,根据图例找出西亚石油集中分布区;对照西亚政区图,说出产油国名字。

○让学生读图4-36,说出波斯湾地区石油的主要输出国。(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引导学生综合思考石油大量输出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石油储量丰富,但由于工业不发达,有大量的剩余;另一方面,石油输出可以为他们带来巨额的财富。

3.石油带来的变化

○让学生阅读课文,说说石油开采,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为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阿拉伯人采取了哪些有利措施?

○提问:这些石油输出国现在靠生产石油成为富国,但是将来石油资源开采完了,这些国家将如何生存与发展?

让学生大胆设想,畅所欲言,使他们认识到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许多产油国的石油资源将来就会枯竭,所以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及早另谋出路。如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提出:“金子,要由黑色(石油)变绿(农业)”,要利用地下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

4、根据课堂情况,适当补充伊拉克和中东问题

[自我测评]

1.书本P89

教学反思:

第六课文明的中心——城市

教学要求

1.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作为文明中心——城市的特色。

2. 运用所学知识,学会评价自己所在地区的城市或乡村,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3. 根据所学内容,尝试设计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城市。

[新课导入]

生活经验导入让学生各抒己见,描述自己所见过的城市和所生活的城市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教师把学生的发言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然后转入正课:“目前,世界上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世界各地的这些城市,规模有大有小,文化生活各具特色,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财富。你们想不想感受一下呢?下面就开始我们的城市漫游吧,第一站国际大都市——上海!”

[讲授新课]

[国际大都市]

1.国际大都市——上海

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经济文化影响超出了本国,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只要用心观察都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会充分领略到国际大都市的风采。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有关上海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描述国际大都市所应具备的特征。

以上海为例,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回答:

● 人口众多

● 城市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

● 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机场、港口、火车站等运输繁忙

● 商业街繁华,商店的商品琳琅满目,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档次的商品

● 食品街能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味

● 电视上能收看到不同国家电视台的节目,外语节目比较多

● 报纸数量多,版面多

● 城市中外国人数量多,市民能够说一些外语

● 市中心区写字楼林立,有多家世界各国的各大银行、办事处等机构

● 常举办各种国际会议、大型博览会等活动

学生们畅所欲言之后,最后由教师补充总结。

公认的国际大都市应该具备的条件:

● 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国际性的港口、机场等)

● 拥有大量种类繁多的外资金融机构

● 拥有国际性的金融机构

● 开放的文化交流、国际交流频繁

还可让学生说一说:除了上海,世界上还有哪些国际大都市?你了解它们吗?

最后,教师作简短的介绍,让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可以用海报等多种形式展现一些重要的国际大都市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如果学生们居住在城市中,教学建议如下。

1.城市问题

引导学生从对现实的感受入手,思考自己所在地区的城市有哪些不尽人意之处。与前面人类生活居住的环境相比较,有哪些缺憾,让学生尽可能提出城市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2.筑波城市建设经验

可从城市存在的问题继而转入筑波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的。指导学生从图4-44、图4-45上获取信息,说出筑波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具体措施。

让学生总结什么是“舒适的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便利安全、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整洁、文化生活

丰富充实、邻里关系和睦友善)

根据“舒适的生活环境”的标准,提出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或城市改进的建议,或者重新规划一个社区或城市。

3. 设计理想的城市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发给一张大白纸,让学生在纸上设计理想的生活社区。画出社区内各种机构和建筑设施,如图书馆、学校、车站、会馆、公寓、住宅楼、文化中心、医院、公园、绿地、工厂等,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

设计完成后,公开展示设计图,并由每个小组推举出代表,说明设计思路和社区的特色,由大家综合品评,评比出设计科学合理的小组。最后教师进行活动总结。

以上活动也可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

[文化艺术之都]

1.引入

教师用巴黎的风光名胜图片或音像资料引入,并扮演导游的角色,带领学生漫游巴黎,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果没有很多关于巴黎的音像资料,教师也可充分利用课本中图4-47、图4-48、图4-49这三幅图片,带领学生欣赏观察。

2.文化艺术之都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设计埃菲尔铁塔的时候,为什么引起了一场风波?后来的金字塔和蓬皮杜艺术中心是否又遭到了人们的非议?○你是如何看待这三个与巴黎情调似乎格格不入的怪物的?”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希拉克市长的话,让他们谈谈各自对此番话的理解。为什么巴黎没有成为艺术的化石,而在各个时期都保持着艺术的活力,成为世界公认的艺术之都?(关键在于巴黎人对艺术的理解力和宽容心)

○为什么巴黎获得了“世界文化艺术之都”的美誉?

巴黎的艺术是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的,漫游巴黎的人随时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无所不在的艺术气息。正是巴黎人对艺术的热爱、欣赏、接纳、传承,才使各种艺术流派在巴黎生根,才使巴黎无论在何时,都能走在世界艺术的前列。

围绕上面4个问题,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这部分教学的核心应当是对“巴黎艺术青春永驻”原因的探讨,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拓展活动]

组织学生展开社会调查,实地体验当地的艺术氛围。

[总结]

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如生活居住、求学深造、工作发展、旅游观光等等,选择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城市,可以是课本提到的,也可以是课本之外的;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说明自己做出选择的缘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心目中理想城市的面貌

教学反思:

综合探究四来自家乡的报告

教学要求

1.通过综合探究活动,初步学会描绘一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2.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等探究活动,将课堂上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处理问题,具备基本的社会调查能力。

3.形成从了解局部区域入手,认识社会的基本能力。

4.产生认识家乡的愿望,养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并愿意为家乡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课导入:

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一课时的时间,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调查方法,教师的辅导可以围绕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描绘区域的基本概念——位置。

○一个区域的特征应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来体现。提问:“什么是人文特征?什么是自然特征?你会区别它们吗?”并回忆学过的课文,分析它们分别从哪些方面描述不同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的。

○小陈为了写家乡的调查报告,预先做了哪些方面的调查?小陈的报告是怎样描述家乡东山镇的位置的?他的报告突出了家乡的哪些自然和人文特征?

教师可以立足课本,展开教学。围绕本单元的知识点,设计有趣的活动。

1.区域位置

首先,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所学过的形形色色的区域生活。

教师把本单元所学过的区域、所属的地形区及其相应的位置一一列在黑板上,让学生连线。(教师可把次序打乱)

平原地区湄南河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

山区美国中部美国中部平原

天山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

元阳云南的哀牢山区

卢卡索法国阿尔卑斯山区

沿海沿湖地区水乡太湖流域

大鱼岛山东半岛

威尼斯意大利的东北部、地中海的北岸

草原地区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

内蒙古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绿洲中国的西北部

干旱地区波斯湾沿岸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岛

上海长江的入海口

城市地区筑波日本

巴黎法国首都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总结出的方法,说出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并尽可能使用多种说法。

2.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设计活动:以下各条词语,都出自本单元课文,看学生是否能判断出哪些是表达人文特点的,哪些是说明自然特征的。

● 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层深厚、肥沃

● 交通便利、机械化耕作

● 地广人稀、地势平坦

● 梯田

● 旅游胜地

● 连接亚、欧、非三洲贸易往来的通道

● 现代化的大牧场

● 气候干热、70%的土地是干旱地

● 农区牧区和城市

● 逐水草而居

● 丝绸之路

● 坎儿井

● 绿洲农业

● 茫茫沙海

● 国际大都市

● 艺术之都

由教师对学生们的回答给予评价,并带领大家做总结:你是怎样判断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3.如何描述区域特征

教师可选择课本中一两个典型案例,给学生做示范讲解。像“澳大利亚大牧场”“波斯湾的石油宝库”“上海国际大都市”和“巴黎的艺术之都”等,图文结合,形式多样,区域特征突出,是很好的示范材料。

教师还可以利用小陈的调查报告,从自然和人文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小陈主要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家乡的。

这部分的教学应当是掌握本课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教师要着重方法的介绍,还应当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确定你要了解或介绍的区域。选择的区域可大可小,如果选择大的区域,描绘就要粗略些,小的区域内容就应详细些。

○确定从哪些方面介绍这个区域。选择区域内独特的自然现象或人文特征,有侧重地介绍,切忌面面俱到。这样才能看出区域间的差异和区域的优势所在。

○查找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如去图书馆、野外实地考察、向相关部门或相关人员咨询、上网等。

○资料的归纳、总结,并确定成果的呈现方式。成果可以是一篇调查报告,或是地图、记叙文,也可以是一则报道、一张介绍家乡的网页、一则故事传说等。

通过本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增进对某个区域(家乡)的了解,还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区域。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可掌握一种学习方法。

教学反思:

文化与经济政治完整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 政治科组:冯小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 2、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教和学的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一节课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旧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要揭开这层面纱。 (二)讲授新课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材料导入、启发: 材料一:《功夫熊猫2》在继《功夫熊猫1》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推出的,今年暑假也就是刚过去的暑假上映。《功夫熊猫2》创下了北美票房1.6亿美元,全球票房5.98亿美元。《功夫熊猫》成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最佳载体。 材料二:《喜羊羊与灰太狼》,随着“做人要做喜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口号在成年人的世界流传开来,这只“羊”的市场价值超过了10个亿,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值钱的动漫形象。 材料三: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够整天载歌载舞,却无法看电视、玩电脑,为什么呢?这种

文化与生活方式

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 提问:简述护士的审美修养途径和目标。 导入新课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东方文化认为“养不教,父之过”,教训孩子是父母的权利和义务。在西方文化里却认为孩子应该和大人一样收到尊重,父母打骂孩子是错误甚至是违法的行为。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不同,生活方式必然不同。 以一种邪恶的、不智的、失节的和不洁的方式活着,就不仅是很坏地活着,而且是在继续不断地死亡。 ——德谟克里特 讲授新课 一、生活方式的内涵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生活样式和方法。具体地说,生活方式指的是在一定制度下社会、民族、阶级、群体以及个人在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劳动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及道德、价值观念等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生活方式的内涵: (一)生活方式的主体是人。 首先,生活方式首先包括个人的、有个性的生活活动样式; 其次,生活方式还包括人的社会群体生活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任何生活方式都是通过无数个人生活活动而实现的。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群体及整个社会成员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也是同样要受社会总体观念体系制约的。 (二)任何生活方式都具有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生活方式的主观条件是指人们的生活观念。人们生活的动机和需要总是和他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分不开的。客观条件是指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它包括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劳动工具及科学、技术装备等,是人类生活、生产所依赖的物质条件。生活观念是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如农耕文化,崇尚安静和谐;游牧文化,崇尚力量勇武。 (三)任何生活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形式和方法

(完整版)中国区域地理试题

阶段性测试题十六 (区域地理第二章中国地理)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目前,我国的稀土行业存在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等问题。读“中国稀土矿比重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我国稀土资源分布不均,主要特点是() A.北多南少,北重南轻B.北少南多,北重南轻 C.北多南少,北轻南重D.北少南多,北轻南重 答案:C 解析:中国稀土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北多南少,北轻(稀土)南重(稀土);北方集中分布在内蒙古和山东。 2.1970年至2010年,中国稀土资源占世界的比例变化较大,主要原因是() A.生态环境破坏严重B.过度开发 C.减少出口D.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B 解析:由统计图可知,我国稀土资源1970年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2010年迅速下降到30%以下,下降幅度大的主要原因除世界许多国家陆续探明稀土资源外,还与我国过度开发稀土资源,盲目出口有关。 3.稀土矿被广泛应用于风力涡轮机等环保技术领域。下列省份中风力涡轮机市场潜力最大的是() A.四川B.贵州 C.江苏D.江西

答案:C 解析:我国风能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西北内陆地区。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风力涡轮机市场潜力最大。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分布图”,下表为“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表”。读图表回答4~6题。 省(区) 城镇人口占总 人口比重(%) 耕地面积 (万公顷)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木材总蓄积量 (亿立方米) ①34.3 532.5 1865.8 15.8 ②53.5 1 539.1 727.9 15.0 ③51.9 542.4 404.4 0.4 ④31.1 361.0 184.6 2.0 A.甲B.乙 C.丙D.丁 答案:D 解析:图中甲、乙、丙、丁四个省份分别为四川省、黑龙江省、甘肃省和江苏省。江苏省位于东部平原,地形较单一;四川省西部是高原和山地,东部为盆地和平原;黑龙江省地形主要是山地和平原;甘肃省地形有山地、高原和平原。 5.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B.乙省(区)是我国著名的粮食产区 C.丙省(区)南部农业耕地制度为一年三熟 D.丁省(区)以灌溉农业和牧业为主 答案:B 解析:四省农业生产中,甲省种植业分布在东部,乙省三江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生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泰国黑米、香米……”这些稻米相信很多人都尝过,它们以其优良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不仅泰国,越南、缅甸也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原因之一:这里有适宜水稻生长的气候条件(A) A.高温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B.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C.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D.寒冷干燥的温带季风气候 解析:泰国、越南、缅甸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这一特点对水稻的生长极为有利。 2.有一位美国大平原上的农民,他种的田地比我们这里一千人种的田地面积还大,一天,他来中国旅游,中国老农好奇地问:“你一个人种那么多的田地,还有时间出来玩?看你的手上没有一点老茧,不像个做事的农民。”下面是一位翻译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C) A.美国耕牛多B.美国雇了大量外籍工人做事 C.美国农业生产主要是机械化作业D.美国自然条件好,种子播下去,不需要人管3.下列关于湄公河平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水网密布B.人口稠密 C.稻田成片D.单产高、劳动生产率高 解析:此题考查湄公河平原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人口稠密。这里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水网密布,适合种植水稻。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很多劳动主要依靠人工完成,是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故生产效率不高。 4.如图中显示的美国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是(C) A.高度机械化B.高度商品化 C.地区专业化D.高度工业化 5.下列哪些属于安第斯山脉的印第安人驯养的畜种(B) ①骆驼②骆马③羊驼④牦牛 A.①②B.②③

最新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寺口镇寺口小学李黄华闫春慧张丽恒 《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小儿语》 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教学目的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治家格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文化与生活

文化与生活 考点解读 1.了解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①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②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的行为举止。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认识、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①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②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5.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②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①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影响,都是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综合测试题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综合测试题2 第Ⅰ卷(选择题) 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分属于( ) A.湿润区、亚热带 B.湿润区、热带 C.半湿润区、亚热带 D.半湿润区、暖温带 2.下列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是( )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读我国沿32°N地形剖面图甲和我国各类地形所占比例图乙,回答3~4题。 3.图甲中③山脉是( ) A.太行山脉 B.巫山山脉 C.秦岭山脉 D.横断山脉 4.图甲中B所代表的地形类型是图乙中的( ) A.a B.b C.c D.d 读“鄱阳湖多年平均最高水位演变趋势图”,完成5~6题。

5.鄱阳湖多年平均最高水位逐步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水淹没范围扩大B.泥沙沉积湖底抬高 C.流域内多年降水量大增D.流域内土壤含水率增大 6.近期,江西省计划在鄱阳湖湖口修建水闸。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有( ) A.调节湖泊汛期最高水位 B.湖底会持续降低 C.减少本省水资源利用量 D.增加长江下游水资源利用量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问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量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7~9题.

7.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 A.1970年~1976年B.1977年~1984年C.1980年~1989年D.1989年 ~ 2000年 8.该支流流入( ) 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 9.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 A.建设用沙量增加B.兴建水库的森林覆盖率提高 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D.连续干旱 下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完成10~11题。 10. 该地1月0℃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 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

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 现在社会,多少年来,所有的学校都在大会小会的谈德育,但还不时遇到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抽烟、喝酒、校园暴力、破坏公物、甚至侮辱教师等等。看来如何理解、实施道德教育,怎样使道德教育充满活力并富有成效,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什么是道德 何为道?道即是法,是万物之奥,万事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道先天地而存,是阴阳相合、遵自然法则运行不息的规律。何为德?德是物质场,万物存在的基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重积德则无不克”(《道德经》)道与德连在一起就是尊道重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将道德阐释为“天道”、“天理”,以及人当遵守的“仁、义、礼、智、信”。天道、天理体现的是宇宙、地球、人类的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总和,而“仁、义、礼、智、信”则是人顺从天道所应遵从的道德规范。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人无“德”便不能称之为人。由此可见,道德的内涵是非常深刻的。 二、道德与幸福 做人有为人之道,成物有构物之理。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人行事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遵循一定的规律。得道能明事理,同时拥有了一种本领。得自然之道可成学者专家,得社会之道可为官为君,得先天之道可返本归真。符合事物规律行事必然会推动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使事物繁荣昌盛。相反,逆道而行就会碰的头破血流;为人处世应遵循一定的法则,这个法则的具体表述就是道德规范。重德能不断积德,使人德高望重,众望所归,为处世理事打下良好基础,走遍天下人所敬仰。 没有道德的个人,必然丧尽天良,为社会所不容;没有道德的社会,必然混乱、腐朽、堕落。可见,传统道德与人类幸福又是息息相关的。 三、悠悠中华文化五千载,道德一线贯穿,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教育历来被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的问题。人有两面性,可以选择善也可以选择恶,可以学好也可以学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普遍的人性中,善与恶共存。一个人要行善,则必须约束自己的恶念,要吃苦、付出,还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而只要稍微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堕落。放纵当然比约束更容易,所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笔者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激发人的正的因素,抑制人的负的因素;其根本途径在于从“心”做起,应回归到正心、诚意、提升道德修养的路上。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包含丰富的道德内涵,其精华代代相传。 “天人合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中华文化体现出诚(实)、善(良)、和(为贵)、(包)容等优点。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和谐,重视个人修养,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传统道德提倡的克制、忍让、节俭、吃苦耐劳,恰恰能够避免人陷入那种无度的纵欲之中。是调剂人生活,使人精神充实的有力保障。而乐天知命,使人能够更加理智而清醒的生活。抛弃了无谓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烦恼。这些东西非常合乎天理,也十分符合人性。有益于激发人正面的因素,抑制人负的因素,具有向善向上的感染力。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的好素材。 四、用传统文化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 道德是无所不在的,是活泼的、流动的、丰富多彩的,而非呆滞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在借助传统文化实施道德教育中,如果我们选择恰当的方法,是能够把她准确、实在、生动的表现出

(完整版)中国区域地理复习测试卷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9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我国某区域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气温高低及影响因素的正确叙述是()A.甲、乙两地纬度相同,一月均温大致相等 B.甲地海拔低于乙地,一月均温甲高乙低 C.甲深居内陆,乙距海较近,一月均温甲低于乙 D.甲比乙受冬季风影响小,一月均温高于乙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地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甘蔗等 B.乙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C.丙地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山脉 D.丁地有我国重要的常规能源基地 读“某山地南北坡降水量”图,回答3~5题。

3.该地最可能属于 ( ) A .燕山山脉 B .秦岭山脉 C .南岭山脉 D .天山山脉 4.降水垂直变化最小处位于山地 ( ) A .南坡海拔400米以下处 B .南坡海拔800—1600米处 C .北坡海拔400—1600米处 D .北坡海拔700米处 5.该山地所处自然带为 ( ) A .森林带 B .森林一草原带 C .草原一荒漠带 D .荒漠带 下图中甲地位于46.3°N 、83.7°E ,丙地位于42.1°N 、 87.5°E ,回答6~8题。 6.甲处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 ) A .植被茂密,降水丰富 B .甲处纬度偏高,降水相对较多 C .临近海洋,水汽丰富 D .来自海洋的气流,在甲处受地形抬升 7.图中丙处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 ( ) A .森林 B .草原 C .草甸 D .荒漠 8.图中甲、乙、雨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 ( ) A .依次呈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 .依次呈现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 .有规律更替,呈现出出地垂直地域分异 D .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 帕海和碧塔海(如图)是我国新增4处国际重要湿地。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 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 3189 山峰 等温线 8℃ 26° 28° 100° 102° 104° 3189 4℃ 8℃ 10℃ 12℃ 8℃ 4℃ 5596

文化与生活 教案

前言 【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文化生活》的意义。 2、了解阅读《文化生活》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二《政治生活》涉及经济、政治两大领域,必修三《文化生活》则涉及文化领域。 〈讲授新课〉 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讲“校园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穿衣讲“服饰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出门讲“旅游文化”……时时在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洗礼。然而“熟知非真知”,我们的生活虽与文化联系非常紧密,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深入研究过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发展经历怎样的过程?怎样看待中华文化的精髓?怎样进行文化建设?这是《文化生活》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经济生活的主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当然也包括文化建设。 1、文化的重要性 (1)对个人 (2)对民族和国家 2、学习《文化生活》的意义 (1)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创新的意义。 (2)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 (3)知道中特文化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4)学会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5)认识到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阅读教材的方法 (1)分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 (2)正文、辅助文的要求不同。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练习题

中国地理 、选择题 (2014 ·安徽)2013 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1~2 题。 1.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A.Ⅰ、Ⅱ、ⅢB.Ⅰ、Ⅲ、Ⅱ C.Ⅱ、Ⅲ、ⅠD.Ⅲ、Ⅰ、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土地利用方式。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突出,主要分布山地等区域,因此图中Ⅲ为生态功能区;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用地比重较小,农业用地比重较大,故图中Ⅰ为城市化地区,Ⅱ为农产品主产区,选项D 正确。

2.三类区域中()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区域发展状况。安徽城市化速度较快,人口主要由农村迁入城市,即由Ⅱ区迁往Ⅰ区,选项A 正确。铁路建设在山区成本较高,平原地区成本较低,故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小于Ⅲ区,选项B 错误;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小于平原,农村小于城市,因此Ⅲ区商业网点一般小于Ⅰ区,选项C 错误;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是城市地区,即Ⅰ区,选项D 错误。 (2014 ·安徽)1958 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3~4 题。 3.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 C.季风D.海陆外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气候分布及影响因素。我国34°N 以南、104°E以西大部分为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地势影响,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因此导致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小,选项 B 正确。 4.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八下地理四大地理区域测试题

八年级下地理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我国海拔最高的区域是(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2.我国平原面积分布最多的区域是(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3.南方旧式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大,这样建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 ) A.便于接受更多阳光? B.便于空气流通 C.便于更快散热? D.便于雨水下泻 4.我国传统交通地理的显著特点是( ) A.“南马北船”??B.“南船北马”C.“南车北船”D.“南马北车” 5.太行山是下列哪两类地理事物的分界线( ) A.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B.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C.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D.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6.下列四大分区中,跨地势第一级阶梯的是( )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 7.下列所述的地区属于西北地区的是( ) A.哈密盆地?B.雅鲁藏布江谷地 C.柴达木盆地?D.黄土高原 8.我国下列地区与主要土壤对应正确的是( ) A.华北平原——黑土 B.江南丘陵——红壤C.东北平原——黄土D.黄土高原——紫色土 9.下列城市被称为日光城的是( ) A.成都 B.乌鲁木齐C.拉萨 D.西宁 10.北方地区的气候属于(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11.下列平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农业区的是() A、宁夏平原、成都平原、东北平原 B、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D、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汾渭平原 12.北方地区的重要森林宝库是( ) A、武夷山、南岭 B、横断山、喜玛拉雅山 C、天山、昆仑山 D、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13.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建在( ) A、渤海湾附近 B、拉萨附近 C、察尔汗盐湖附近 D、青海湖附近 14.我国下列地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 A.海南B.四川盆地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 15.下列各组河流均源于青藏高原的有:( ) A.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黄河B.雅鲁藏布江、黑龙江、长江 C.雅鲁藏布江、长江、黄河 D.长江、黄河、海河、珠江 16.下列地区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区的重要农业区是:( ) A.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B.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 C.青海省西部的柴达木盆地 D.四川省东部的四川盆地 17.在青藏地区被称为“聚宝盆”的是:( ) A、青藏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准噶尔盆18.下列关于青藏高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睛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气温高;B.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C.海拔高,气压高,空气洁净;D.高原东部边缘,山高谷深,河水湍急 19.下列地区跨经度最广的地区是( )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20.下列地区面积最大的地区是()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21.关于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土壤都为黑土B.水资源都较缺乏 C.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棉花和花生的主要产区D.黄土高原的粮食作物以谷子为主 22.下列关于北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水土流失严重 B.华北平原旱、涝、碱和风沙危害严重 C.黄土高原土地盐碱化严重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23.在下列地区中,煤、铁、石油资源都很丰富的是(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C.新疆地区 D.青藏地区 24.下列省级行政区全部位于南方地区的是( ) A.青海、云南、山东、甘肃、四川、福建、安徽B.广西、云南、山东、甘肃、河南、四川、安徽 C.广东、广西、浙江、台湾、福建、江西、湖南D.河北、四川、福建、山东、浙江、湖南、湖北 25.祁连山是下列哪两个地区的分界线( ) A.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B.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 C.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D.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 26.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①蒙古族②苗族③哈萨克族④回族⑤维吾尔族⑥土家族 ( )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 27.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A.深居内陆、距海遥远B.山脉对湿润气候的阻挡C.温度较高和海拔太低D.海拔较高、太阳辐射强烈 28.我国的疆域辽阔,各地的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可将我国划分成四大地区,其划分的依据是() A.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B.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的分布 C.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的分布 D.各地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不同 29.下图中反映南方居民生产、生活的景观是( ) 30.制约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多高原山地B.能源不足 C.劳动力资源不足 D.水资源紧张

(完整)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①②班,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而且对政治课不够重视。应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文化创新的意义,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3、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修养水平。 4、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首先目标。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其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建设。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精神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社会上还存在着落后、腐朽文化。因此,设置本模块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2、基本思路

第一单元的现象入手讲清文化概念,讲文化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第二单元讲文化发展问题,横向讲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讲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纵向讲文化传承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进而讲文化创新(源泉、作用、途径)。第三单元在前两个单元从总体上讲文化的基础上,专门讲中国的文化,一是从中华文化的历程说明它源远流长,二是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不同区域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讲凝结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之魂,要大力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最后第四单元再专门讲当代中国的文化,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现实的文化选择入手,讲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讲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即思想首先建设。全书既从总体上讲文化,又专门讲了中华文化,特别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概览了文化现象,又深入到文化的本质与规律;从历史和现实中,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中深入探讨文化。 3、基本结构 (1)文化与生活 ①文化与社会 a、体味文化; b、文化与经济、政治。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 a、感受文化影响;b文化塑造人生 ③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 (2)文化发展

中国区域地理试题及答案

暑期地理试卷 (测试范围:中国地理 测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读我国某区域图(图1),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条山脉同为长江、珠江两大河流分水岭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下列关于甲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南坡的降水量少于西北坡 B.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为我国赣、闽两省的分界线 D.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图2、图3分别是我国某地地形图和气温降水图,读图完成3-5题 3.P 地某日的降水类型可能为( ) A .对流雨+台风雨 B .地形雨+对流雨 C .台风雨+锋面雨 D .锋面雨+地形雨 4.此次降水对P 地的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 ) A .风化、侵蚀 B .侵蚀、搬运 C .搬运、堆积 D .风化、堆积 5.P 地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是( ) A .水土流失 营造落叶阔叶林以保持水土 B .水土流失 改良土壤种茶树为农民创收 C .土地盐碱化 种植碱蓬等耐盐碱埴被 D .土地盐碱化 遵循水盐运动规律适当引淡淋盐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6-8题。 6.图中铁路是( ) A.青藏铁路 B.兰新铁路 C.南疆铁路 D.包兰铁路 7.该地区与四川盆地相比,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 A.太阳辐射强 B.土壤肥沃 C.水资源丰富 D.热量充足 8.有关该区域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 A.城镇分布过于集中,应把人口向北部迁移 图 1 图4

B.黑河上中游应控制引水量,以促进下游生态恢复 C.由于全球变暖,图中山脉雪线不断升高 D.图中河流主要参与水的陆地循环 我国是世界重要的苹果生产和浓缩果汁的出口国,据图回答9-10题。 9.鲁中低山丘陵区苹果树多规划种植在山腰地带,其主要原因是( ) A .利于通风散热 B .台风影响小 C .低温、冻害影响小 D .有良好的排水条件 10.影响苹果浓缩果汁产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 .原料 B .市场 C .交通 D .气候 图6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第11题。 11.该年发生地质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 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读“福建省及周边地区7月等温线图”,回答12~14题。 12.图中三条28℃等温线将图示地区划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其中温度相对较低的区域为( ) A .甲、乙 B .丙、丁 C .甲、丙 D .乙、丁 13.图中M 地气温区别于周围地区的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地形地势 C .大气环流 D .海陆位置 14. 下列关于图示地区河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汛期短 ②径流量丰富 ③流速缓慢 ④落差较大 ⑤结冰期短 ⑥含沙量较小 A .①④⑥ B .②④⑥ B .C .①③⑤ D .②③⑥ 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15~16题。 15.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 A .西南区 B .西北区 C .南方区 D .北方区 16.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A .北方区和南方区 B .北方区和西南区 C .西北区和西南区 D .西北区和南方区 图 5 图 6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生活资源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生活资源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研究主要从在实践中研究生活资源在区域活动中如何有效利用入手,旨在从理论上充实该领域的研究,促进教学工作者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区域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再利用。从而,进一步认识生活资源在区域活动中有效利用的重要性,加强对生活资源在区域活动中有效利用的动态性研究。 【关键词】区域活动;生活资源;有效利用;实践研究 区域活动自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这个“泊来品”经历了漫长的“中国式区域活动”的道路,很长一段时间里封闭式的作业型区域活动材料占据着我们的区域活动。教师费心于如何设计出适合不同水平的幼儿的具有层次性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完成即定目标;而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仅体现于自主选择目标明确、结果固定的区域材料。然而,往往这种教师制作的相当精美的作业型材料,玩一两次就无人问津了。在这种现状下,教师制作区域活动材料的的工作量极大,而且对于使用过的区域活动材料无法妥善保留,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利用价值,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都成为了幼教工作者在组织区域活动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困惑。那么,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生活资源有效利用的研究意义也就愈发突显出来。 一、以学科为纵轴,以年龄班为横轴对区域活动中可利用的生活资源进行全方位分析梳理 生活资源种类繁多,哪些资源适用于哪个年龄班?可以如何使用?这些问题要需要我们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梳理。基于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了以学科为纵轴,以年龄班为横轴的实践研究方式。分别针对美工区、操作区、科学区等区域内容用以小、中、大班为一个研究整体,完成各区域内容三个年龄班的生活资源利用的分析梳理。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及可推广性,我们采取了以学科为小组的研讨方式,针对学科特点、幼儿年龄特点对活动方案进行层层推敲、现场观摩研究;采取全园课题组成员观摩研讨的方式针对方案的实施进行解剖分析等,形成了一系列生活资源在区域活动利用的课程资料。 二、更新教师观念,用开放的心态对待区域活动中的生活资源 在一系列的研究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在区域活动中使用生活资源时教师的理念尤为重要: (一)低结构化的生活材料——隐蔽的目标、开放的心态

整理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

20 年 月 日 A4打印 / 可编辑 高中新课程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 识要点

高中新课程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仅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 育的程度。“文 化生活”中的“文化”,是同经济、政治相区别、相对应的,其实质是“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 别是通过参与 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形式 (1)精神产品—————思想、理想、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 术等 (2)精神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4.文化的力量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 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个民族、国家,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 于一定的政治、 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1.文化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政 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 教育事业、培养 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 设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图书出版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 加丰富,文化生 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霸 权主义国家,借 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行强权政治 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 同步。不能简单地 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6.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 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的对策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 务,增强全民族 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测试题附答案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右图是我国沿北回归线剖面图。据此完成1~3题: 1.a岛和b经济特区分别是 A.海南岛、深圳B.台湾岛、厦 门 C.台湾岛、汕头D.海南岛、汕头 2.b地与f地所在省级行政区分属于 A. 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 B.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 C.东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 D.均为东部经济地带 3.有关a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岛为珊瑚岛或火山岛B.该岛多地震 C.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D.该岛属于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据此完成4~5题: 4.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 B.23% C.13%D.60% 5.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下面是我国某地(大致位于东经1180,北纬300附近)等值线图,回答6~8题。 6.若是等值线图,且比例尺较小,右图所属 地形是 A.山地B.丘陵 C.高原D.集水线 7.该山麓地带的典型植被是 A.热带草原 B.热带季雨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8.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考虑,该地农业发展方向应是 A.植树种草,栽种苹果、荔枝 B.以种植业为主,种植春小麦、油菜 C.以畜物业为主,适宜饲养羚羊、长颈鹿 D.以林业为主,栽种板栗、马尾松、茶树等 下图是我国四个地方(①一④)的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四地均位于平原,且受东部雨带影响。读图回答9~12题: 9.四地夏季降雨均主要是由于 A.海洋湿热气团受迫抬升B.地形的影响 C.热带气旋过境D.地面强烈增温 10.6月中、下旬我国东部雨带—般位于 A.北京到南昌一带B.钱塘江口到珠江口一带 C.青岛到西安一带D.上海到重庆一带 11.一般情况下,位于6月中、下旬我国东部雨带所处地区内的地方是 A.①B.② C.③ D.④ 12.图中,①地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 B.松嫩平原 C.成都平原D.河套平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