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桌叶圣陶阅读答案

书桌叶圣陶阅读答案

书桌叶圣陶阅读答案
书桌叶圣陶阅读答案

失去了的书桌(冯骥才)阅读答案

失去了的书桌(冯骥才)阅读答案 失去了的书桌 冯骥才 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初是什么颜色。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别看它这份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②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 ③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④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⑤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⑥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为此,我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⑦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⑧在表的滴答声中,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⑨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⑩有一天我画画。画幅大,桌面小。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 ⑾”真该死,这破桌子!” ⑿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⒀我过去的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哪怕我忘了,它也会无声地提醒我。 ⒁它就摆在我窗前。从窗子透进的光笼罩着它。我窗外是一棵大槐树的树冠。这树冠摇曳婆娑的影子总是和阳光一起投照在我这小小的桌面上。

冯骥才《粒儿》高考小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冯骥才《粒儿》高考小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粒儿 冯骥才 粒儿是刘八的闺女。 因说话磕巴,人称刘磕巴,他老婆没了,和闺女粒儿相依为命。他在三岔河口开个小吃铺,只卖一种吃的——嘎巴菜。 粒儿打小眼睛刚看见桌面时,就帮她爹端碗扫地,搬凳挪桌,张罗客人,一直忙到了十九,还在忙。现在忙还为了一件事,为了自己的嫁妆。邻家一位教私塾的郭先生,看粒儿这姑娘好,能干、乖巧又实在,要给儿子娶过来当媳妇。郭先生知道刘八的家境差,不叫刘八花钱,可嫁闺女哪能没有陪嫁?这就得拼力气干活,多赚点钱。 嘎巴菜不过是把煎饼切碎煮了,上边放些佐料,可天津人做小吃很用脑子,东西不贵却好吃解馋。刘八这小吃店虽然连个名号也没有,整天人来人去很少闲着。河边都是船工脚夫,饿了就来要一碗,热热乎乎,连嚼带喝,有滋有味,吃饱便走。 一天,来了两个穿长衫的人,这种小摊小铺很少来这种打扮的客人,衣衫讲究,细皮嫩肉,举手投足都斯文,尤其那略高略瘦的一位,眉清目朗,脸上带笑,还向四边看个不停,看什么都新鲜好奇。瘦高这位,手里拿着一把折扇,时而打开,时而合上,檀木扇骨,丝线穗子,一面题诗,一面有画,挺讲究。

两人进了店铺择了靠外的一张桌,粒儿立刻像只小鸟飞至桌前。问他们吃什么吃多少。执扇这人抬眼一看粒儿,眼睛一亮。粒儿是人见人喜欢的姑娘,别看不是大家闺秀,不是金枝玉叶,却清纯得如小花小树,小兔小鸟。看这姑娘的长相,应是地道天津的闺女,惟有弯弯眼角,鼻儿微翘,下巴略尖,透出一点江南模样。人说粒儿她娘是扬州人。 两位客人刚点了吃的,粒儿即刻把嘎巴菜送来。执扇那人问她:“姑娘,我看你这儿人来人去,每人要的东西不同,你都记得一清二楚,不会乱吗?” “我爹说,用心就乱不了。”粒儿说。 执扇人点头说:“这话说得好。”顺口一吃,便说,“你家这嘎巴菜味道特殊,比我上次在城里吃的好得多。” “是我爹做得细心。米浆要熬得稀稠合度,煎饼要烤得只焦不糊,葱花、菜叶、辣椒,都是我爹精选的,你们要吃着哪点不对口,我去跟我爹说。”粒儿说。 “难怪你爹,这点小吃还这么用心用力。” “我爹说,东西不贵,口味就更不能差。差了就等于骗人家钱。”粒儿说完,一笑便去,却叫这执扇人十分感叹。真正的好人原来都在民间。 一会儿两人吃完,执扇人叫同来的人掏出二十个铜子儿码在桌上。粒儿来收碗收钱,一看这么多钱,是两碗嘎巴菜的十倍,慌忙摇着两只又厚又红的小手,连说不能要。

叶圣陶《习惯成自然》阅读训练及答案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10.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 11.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分) 12.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 1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9.(3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10.(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1.(4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2.(3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意思对即可得分) 13.(4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试题(含答案)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填空。 (1)本文作者是(),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出版散文集《》《》《》《》《》《》《》等。 (2)叶圣陶(1894-1988),名(),字(),江苏苏州人,著名()家、著名()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等著名的短篇小说。 2.注音释词。 搀和: 东四八条: 冗长: 著作等身: 沾溉: 高文典册: 3.翻译句子。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2)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4.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章内容。 5.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第一张书桌》阅读练习

《第一张书桌》阅读练习 一觉醒来才发现两脚泥,只是靠一夜体温的炙烤,加上盛夏天气的烘焙,泥浆已干成了泥壳,在床单上纷纷剥落泥渣。 知青时代就是这样子。无边无际的累,填满了烈日下或风雪里的日子。有一天,救星终于出现,是公社杨秘书发现黑板报上我的粉笔字不错,抽调我去公社抄材料。当地人把这种轻松差事叫做“吃楼火”,词义来路不明。大概“楼”是指大宅子,能待在大宅子里烤“火”的家伙,当然是有富贵之命,至少也是时来运转,值得大家羡慕嫉妒恨。 在没有复印机的时代,抄材料就是手工复写。杨秘书让我复写各种公文,还有他最为头痛的新闻报道——退稿率太高了,搞得他很没面子。经过深入反思,他认定投稿失败的原因就在于邮路遥远,自己每次动手都太迟,于是决意加大写稿的时间提前量。比如还未开镰,他就抢先报道贫下中农喜送公粮;还未下雨,他就早早预测广大群众奋勇抗洪;离国庆节还有十几天,他就精确想象人们在节日里如何“深有体会地 说……”“豪情满怀地说……”“一把抓住解放军首长的双手眼含热 泪地说……”这类稿子抄得我目瞪口呆。这个胖子何等神通,把人家十几天后的泪水都流出来了。 时空穿越也无济于事,还被报社或电台回信怒斥为“胡闹”和“弄虚作假”。他这才苦着一张脸说:“怎么办?怎么办?你还有什么办法?”在他谦恭的促请之下,我不忍袖手和暗笑,便复写兼顾修改,无非是去掉他的一些语法硬伤,删掉一些八股套话,再加点新鲜事例什么的,终

于使他的退稿率后来有所降低。他乐癫癫地为我倒茶水和切西瓜。他最爱唱的“长江滚滚向东方……”从此也时常飘扬在公社机关的房前屋后。 县里大概也注意到这个公社在媒体上的能见度提升,于是常有电话打来,抽调我到县里写材料。这种“楼火”就吃得更爽了。几乎每个月我都有几天不用出工上地,而是衣冠楚楚地入住县城招待所,每天得伙食补贴五毛,食有荤腥,夜有电灯,还有服务员来扫地送开水。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吧。什么是上层建筑?这就是上层建筑吧。不过县级官员比杨胖子难侍候,每次审稿都会有意见,每个参审人都水平高,哪怕以高克高互相消耗,甚至把自己绕晕,最后又回到第一审时的意见。自发现这种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便避繁就简,近道超车,每次完稿后决不再急于送审,而是拖到最后时刻,几乎是逼着领导把初审当作终审,只可能务实地说说人话——这就是说,不给他们高来高去的闲工夫,不给他们折腾下属和绕晕自己的机会。 这样,我就有了许多送审前的多余时光,忙一闲三,经常无所事事。恰逢七十年代初全国文化形势回暖,很多文艺院团恢复了自创节目的演出,省、地、县各级文艺刊物也都重新出版。在一个知青朋友的鼓动之下,我在招待所里闲着也是闲着,吃了五毛补贴后也得消遣,便胡乱凑些四言八句,关于诱蛾灯的(星火万千,美好诗情呵),关于水库大坝的(锁住龙王,气势非凡也),好像是诗,就算是诗吧,后来居然也印成了县刊上的铅字——眼看着一颗文艺小新星就这样意外地冉冉升起。

中考语文阅读带答案 拒绝句号(冯骥才)

拒绝句号(冯骥才) 拒绝句号(冯骥才) 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 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他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一杯的喜悦吗? 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化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死去的符号。 我说的是这种句号。 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你曾经做过的那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云的?句号往往又和人的自足、人的惰性连在一起。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给自己画上的。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因而,我害怕句号。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乎神经质的警惕。警觉它、蓝视它、卡r-i-它和超越它。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和

叶圣陶《邻居吴老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邻居吴老先生叶圣陶 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皮箱。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呢?” “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他叫他儿子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有答案)

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本考试设试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直的,答题时请注意,不要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 -6题。(17分) 成己:成就自我 ①自先秦开始儒家便逐渐形成了为己之学。孔子对为己与为人作了区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形态,“今”则代表了当时的现实。孔子所谓为己,即自我的完善或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誉,以“为己”否定“为人”,意味着将注重之点指向成就自我。为 己指向自我的充实与提高,为人则是将自我降为他人的附庸,我仅仅迎合与认同外在标准,而失去了独立 的人格,为己的最终的目标则是成己。克己是对自我的抑制,是成己的手段,这意味着道德修养对 自我的否定,一个自我造就的过程。 ②成己以立志为前提。“志”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意念,与价值目标相通;立志即意味着价值目标的自我 确立。通过立志而确立价值目标,自我才能真正由迎合于外,转向挺立自我,而为己、□□、□□的过程 亦可由此获得内在的依归。 ③志与己的如上关系,决定了若无必为圣人之志向,则往往难以有为己的切实功夫。立志(价值目 标的确立)既构成了为己功夫具体落实的基本保证,又为以自我认同(成己)提供了根据。自我在世,总 是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共在,也往往易导致个体的消失,如果个体在与人共存中完全随波逐流,一味迎合与“己”相对的人,那么,他常常便会丧失内在的自我。与之相对,立志意味着唤醒自我,超越世俗。通过 立志以超越世俗,体现了内在人格的力量,这种人格的外在形式,即是所谓豪杰。豪杰的人格的独立性, 使他不管处于何种境地,依然保持真诚的德性和内在的操守。 ④卓然不变的豪杰之士往往带有某种狂者气象,故又称狂者。狂者以真为尚,自信本心。没有任何矫饰,亦不为外在的毁誉所左右,他不仅拒绝沉沦世俗,而且敢于向世俗挑战:“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这种狂者(大丈夫)作为独立的人格形象,已具有顶天立地的气概。当然,狂者或豪杰并不是终极意义上的人格境界,志所指向的终极目标是圣而非狂。不过,狂者气象虽然非成己过程的终点,但却可以成为走向内圣之境的中介。自我面对世俗社会,狂者的特点在于身处此境,仍然以崇高的志向自洁其身,不为世俗所同化,正是在这一过程 ....中,狂者不断的迈向了圣人之境,对狂者之镜的如上提升,同时亦蕴含着对个体自主品格的注重:卓然自立构成了成圣的内在环节。 ⑤超越世俗,自主自立的前提是确认自我,离开此自我,成已的过程必然是无根的。圣人的境界并不 是出于外在强加,也非形成于忘己逐物的过程,它更多地与内在潜能的展开过程相联系。 ⑥豪杰气概和狂者胸怀着重从个体存在与世俗世界的关系上挺立自我。各人皆有成圣的根据,但其才 质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人要随才成就。”才质不同,成圣的方式、途径亦往往各异。 ⑦与成己方式的多样性相一致的,是人格模式的多样性。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格模式很难整齐划一。走向共同的自圣之境与成就多样的个体人格,并不矛盾。 ⑧自我并不仅仅表现为一种人格境界,它总是具体化于现实的生命存在。自我身处社会之中,总是面 临各种道德责任和义务,但不能因此而无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尽道德义务不应导向否定个体的生命存在。 这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巧妙地解决了理性本质与生命存在的紧张关系。 1.填入第①段横线上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并不仅是更是 B.不是而是 C.是也是 D.或许是或许是 2.联系上下文,第②段方框内填入的两个词是□□、□□(顺序不要写反)(2分) 3.第④段加点词“这一过程”是指 (2分) 4.根据③—⑥段内容,分析豪杰如何成为圣人。(4分)

感觉冯骥才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感觉冯骥才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①黄昏时听音乐是一种特殊享受。那当儿,暮色浓深,屋里的一切都迷蒙模糊,没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映入眼帘,搅乱心脑,心灵才能让听觉牵着梦游一般地飘入音乐的境界中去。哎,你是不是也有此同感? ②我这感觉既强烈又奇妙,以至我怀疑自己有点神经质。记得那次绝对是个黄昏,大概听舒曼的《梦幻曲》吧!家里只我自己,静静的空间灌满了那深沉而醉心的琴音。屋子的四角都黑了,窗前的东西变成一堆分不清的影子,只有窗玻璃上还依稀映着一点淡淡的橘色的夕照。 ③我的心像被这音乐洗过一样圣洁。不知是心沉在琴音里,还是琴音充满我的心里,一股潜流似的婉转回旋。于是我被感动起来,随之而来,便是动心的感觉渐渐加强,心里的潜流形成一个疾转的漩涡,到了感动的潮头卷起,我忽然不能自已。好像有根无形的搅棒,把沉淀心底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都翻腾起来。说不出是什么难忘的事或感受过的情绪,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甜蜜?忧伤?思念?委屈?已经落空的企盼?留不住的甜美……一下子,大滴大滴的泪珠子竟然自个儿夺眶而出,衣襟很快就湿了一片。我完全不能自制,也不想自制,因为这绝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异常的、令人颤栗的幸福的感觉。平日里,偶然给什么意外的事物触发,也会生出这样一种感觉,却总是一掠而过,从来没有凝聚起来,这样有力地撞击我的心扉。 ④然而我不明白,这感觉是怎样来的,是那琴音引来的?到底是哪个旋律、哪个和声打动?奇怪的是,以后,多少次,黄昏时,我设法支开家里的人,依旧在这光线晦暗、阴影重重的安寂的小屋里,独自倚门倾听这支曲子,但再也不曾出现那种忍俊不禁、苦乐交加的感觉了。琴音像一阵微弱的风,难得再在我心中吹起浪头。怎么回事?

叶圣陶童话阅读试题

叶圣陶童话阅读试题1.在《一粒种子》中,最后( D )种植了这粒种子成功发芽 开花。 A.国王 B.富翁 C.兵士 D.农夫 2.在《一粒种子》中,富翁找了(D )个花匠来管这粒种子。A. 一B.二C.三D.四 3.在《玫瑰和金鱼》中,养玫瑰的是(D ),养金鱼的是( B)。A.商人B.女郎C.医生D.青年 4.在《小白船》中,哪个问题不是那个身子特别高,脸长得很可怕的那个人问的?( D ) A.鸟儿为什么要唱歌? B.花儿为什么香? C.为什你们乘的是小白船? D.云儿为什么那么白? 5.在《快乐的人》中,来向快乐的人募捐的是(C )。A.一个骗子B.一个医生C.两个骗子D.一个警察 6.在《稻草人》中,渔妇钓到了一条(D )。 A.鲤鱼B.鲑鱼C.青鱼D.鲫鱼 7.在《稻草人》中,稻草人的主人是(A )。 A.老农妇 B.渔妇 C.生病的孩子 D.跳河的女人 8.在《聪明的野牛》中,树林里的牛收到了(A )的信。A.城市里的同族B.草原上的羊C.大海里的小鱼D.小孩 9.在《古代英雄的石像》中,石像在一天( D)倒了。A.早上B.中午C.下午D.半夜 10.在《富翁》中,(A )先发现了山里的金子。 A.石匠 B.服装店老板 C.粮食店老板 D.农夫 11.在《鲤鱼的遇险》中,鲤鱼们把(C )误认为是朋友,其实是强盗,劫走了它们的同伴。 A.天鹅 B.鸳鸯 C.鸬鹚 D.大雁 12.在《皇帝的新装》中,(B )在陪皇帝喝酒时被杀了。A. 一个老臣B.皇帝最宠爱的妃子C.画家D.哲学家13.在《含羞草》中,第(A )朵玫瑰花想去旅行。 A.一B.二C.三D.四 14.在《含羞草》中,小草为了一些事情而羞愧,除了(D )A.替无知的庸俗的玫瑰花苞们羞愧,明明是非常无聊,它们却以为十分光荣。 B.替不合理的世间羞愧,有病走进医生的门,却有被拒绝的事情。

冯骥才《书桌》阅读练习及答案

书桌 冯骥才 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初是什么颜色。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它一边只有三个小抽屉, 抽屉把儿早不是原套的。一个是从破箱子上移来的铜把手,另两个是后钉上去的硬木条。别看它这份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 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②“这么难看还要它干吗?!要是我早劈掉生火了!”“你这么大人将就这样一个小桌子, 早晚得驼背!”“你怎么就是不肯扔掉这破玩意儿,难道它是件宝?”我笑而不答。那淡淡的笑意里包含着任何知己都难以理解、难以体会到的一种,一种……一种什么呢? ③我无法想起,究竟什么时候,我开始使用这小桌的。我只模模糊糊记得,最初,我是站在 它前面写写画画,而不是坐着。待我要坐下时,屁股下边必须垫上书包、枕头或一大摞画报,才能够得上桌面…… ④桌面上净是小瘪坑,还满是划痕哪,横竖歪斜,有的深,有的浅。这细细的印痕,是不是 当初削铅笔尖留下的?那一条条长长的道道儿,是不是随意用指甲硬划上去的?痕迹斑驳的 桌面,有如一块风化得相当厉害、漫漶不清的碑石。 ⑤但我从中细心查辨,也能认出某些痕迹的来由,想起这里边包含着的、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并联想起与此有关或无关的、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⑥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 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 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 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 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手疼倒 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 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 刘梦淏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 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 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 是重要一源。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 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 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 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 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一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 官。因此,“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 因此中华文化还滋生出了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还有一点,就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在最强大的时候,也用和亲的方式 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下列对“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单一的 B.多元的 C.不排外 D.包容性 (2)对“中华文化”理解不正确的是()

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阅读答案

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阅读答案 夕照透入书房冯骥才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

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时,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

牛(叶圣陶)阅读答案

牛(叶圣陶)阅读答案 牛 叶圣陶 在乡下住的几年里,天天看见牛。可是直到现在还像显现在眼前的,只有牛的大眼睛。冬天,牛拴在门口晒太阳。它躺着,嘴不停的磋磨,眼睛就似乎比忙的时候睁得更大。牛眼睛好像白的成分多,那是惨白。我说它惨白,也许为了上面网着一条条血丝。我以为这两种颜色配合在一起,只能用死者的寂静配合着吊丧者的哭声那样的情景来相摹拟。牛的眼睛太大,又鼓得太高,简直到了使你害怕的程度。我进院子的时候经过牛身旁,总注意到牛鼓着的两只大眼睛在瞪着我。我禁不住想,它这样瞪着,瞪着,会猛的站起身朝我撞过来。我确实感到那眼光里含着恨。我也体会不出它为什么这样瞪着我,总距离它远远的绕过去。有时候我留心看它将会有什么举动,可是只见它呆呆地瞪着,我觉得那眼睛里似乎还有别的使人看了不自在的意味。 我们院子里有好些小孩,活泼,天真,当然也顽皮。春天,他们扑蝴蝶。夏天,他们钓青蛙,谷子成熟的时候到处都有油蚱蜢,他们捉了来,在灶堂里煨了吃。冬天,什么小生物全不见了,他们就玩牛。 有好几回,我见牛让他们惹得发了脾气。它绕着拴住它的木桩子,一圈儿一圈儿的转。低着头,斜起角,眼睛打角底下瞪出来,就好像这一撞要把整个天地翻个身似的。 孩子们是这样玩的:他们一个个远远的站着,捡些石子,朝牛扔去。起先,石子不怎么大,扔在牛身上,那一搭皮肤马上轻轻的抖一下,像我们的嘴角动一下似的。渐渐的,捡来的石子大起来了,扔到身上,牛会掉过头来瞪着你。要是有个孩子特别胆大,特别机灵,他会到竹园里找来一根毛竹。伸得远远的去撩牛的尾巴,戳牛的屁股,把牛惹起火来。可是,我从未见过他们撩过牛的头。我想,即使是小孩,也从那双大眼睛看出使人不自在的意味了。 玩到最后,牛站起来了,于是孩子们轰的一声,四处跑散。这种把戏,我看得很熟很熟了。 有一回,正巧一个长工打院子里出来,他三十光景了,还像孩子似的爱闹着玩。他一把捉住个孩子,“莫跑,”他说,“见了牛都要跑,改天还想吃庄稼饭?”他朝我笑笑说,“真的,牛不消怕得,你看它有那么大吗?它不会撞人的。牛的眼睛有点不同。” 以下是长工告诉我的话。

《失去了的书桌冯骥才》阅读答案附评分细则

《失去了的书桌冯骥才》阅读答案(附评 分细则)(2) 《失去了的书桌冯骥才》阅读答案(附评分细则)(2) 文章来自: 失去了的书桌 冯骥才 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 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 余的漆色变得晦暗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初是什 么颜色。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 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别看它这份模样,三 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每当坐在小桌前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②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 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 很难抓住它们—— ③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④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 上吧! ⑤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⑥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

的童年生活。为此,我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⑦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 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 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 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 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 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 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 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 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 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 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 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 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 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⑧在表的滴答声中,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 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

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阅读答案(二)

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阅读答案 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阅读答案 夕照透入书房冯骥才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 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 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 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 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 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 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 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 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 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 “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 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 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 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 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 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 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 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 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 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 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时,玻璃 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 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 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 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 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 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 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理解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理解 一.阅读理解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习题。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1.本语段写了哪几件事来说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而感动的? 答案:亲自描标点、请“我”润色 2.对叶圣陶先生的刻画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答案:语言、动作描写 3.写吕叔湘先生说自己以后写文章不敢再草率,有何用意? 答案:使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吕叔湘先生以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不敢草率了事,是为了反衬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而感动。 4.文中画线句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品质? 答案:通过“我”与先生的对话,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先生待人厚的品质。尝试以“二三事”为题写写你身边的人,要求:突出人物特点。 解析:1.划分本段的层次即可得出 略2. 3.侧面描写的作用。 4.语言表达人物情感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习题。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 ——怀念叶圣陶先生 肖复兴 ⑴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⑵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我渐渐沉浸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他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的青少年朋友一样,想入非非地想像着他们的模样、为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