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汇总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汇总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汇总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汇总

考点一、科学和技术的概念

一、科学的基本概念

1、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即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

2、其次,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3、第三,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科学不仅是知识生产活动和知识体系,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

科学作为实践力量,通过被人们掌握、利用而发展着,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二、技术的基本概念

1、狭义的理解,只把技术限制在工程学的范围内,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建筑技术等;

2、广义的理解,则把技术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思维的领域。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

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

规则方法的集合。"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重要的区别,从本质上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

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是利用客观规律,创造人工事物的过程、方法和手段,回答"怎么做"的问题。二者既有原则性的区别,又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内在联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科学,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基础。

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表现在:

A、现代科学是高技术之母,是技术的先导和发源地,科学为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开辟了新的技术

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作好了各种知识准备。

B、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新的探索手段,科学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应用物化为直接的生

产力。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A、科学与技术的构成要素不同

科学的要素是概念、范畴、定律、原理、假说。技术的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要素,即经验、理论、技能;另一类是客体要素,即工具、机器等装置。

B、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不同

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揭示自然界的新现象、新规律;技术的任务是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物。

C、科学与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科学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D、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过程不同

科学研究的目标有较大不确定性,往往难以预见在未来会作出什么发现,也难以计算出作出某种新发现需要多少时间,付出多大代价;技术开发虽然也有一定不确定性,但新产品的研制、新工艺的开发还是有既定的目标的,有较明确的步骤和经费预算,技术开发工作的计划性比较强。

E、科学与技术的劳动特点不同

科学研究的自由度要大些,个体性较强;技术开发活动虽然必须发挥个人的独创性,但是,其活动的集体性较强。

F、科学与技术的成果的表现形式不同

科学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它的价值主要在于深化人类认识,增加人类知识宝库;技术开发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设计方案、技术装置,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实用性、经济性和可行性以及对社会实践的推动作用。

考点二、科学研究及其类型

科学研究是创新和整理、修改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过程。科学研究工作可按其性质、目的和过程进行分类,一般按过程分为

基础研究——基本目标是推动科学认识的发展,是比较纯粹的科学研究,是国家科学潜力和水平的重要标

志。

应用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和有关知识为创新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技术基础所进

行的研究。是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

发研究——具有明确的目标、计划性和保密性,成功率高,是产品设计的基础,标志一个国家或企业创新

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考点三、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指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

一、物质对象

二、1、实物对象与非实物对象2、天然对象与人造对象:3、现实对象与潜在对象:

二、物质运动物理运动-----------物理学化学运动-----------化学

生命运动-----------生命科学地球运动-----------地学

宇宙天体运动-------- --天文学

考点四、自然科学的特征与属性

一、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客体的结构和运动形式。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物质运动的客观规

律,达到真理性的认识。科学必须从事实出发,按世界的本来面貌反映世界,不允许毫无根据的臆造和假

设。

二、科学认识形式的抽象性

科学虽然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并不停留在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阶段。它要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进而发现规律。为此,就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抽象过程,并以概念、范畴、原理等形式确定下来。

三、科学内容的无阶级性

自然科学是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产物,它的内容与社会经济基础的要求没有什么关系。

四、科学劳动的探索性

既然科学是对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反映,而自然界又处于永不休止的变化之中,所以,科学活动总是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之中。科学大厦的建设,是一项永远不会完结的工程,人类总得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会穷尽“终极真理”。

五、科学理论的解释性

科学来源于实践,再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科学要对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解释。科学理论的目标就是提供系统的、严密的、有根据的解释。

六、科学理论的预见性

人们一旦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够预见它的发展进程和结局。科学预见是人们能动性的体现,是人类利用自然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的前提。

考点四、三大发现

X射线的发现(1895 伦琴):原子有着复杂的结构

天然放射性的发现(1896年贝克勒尔):原子也存在内部结构,原子可变

电子的发现(1897年汤姆孙):明确地揭示了原子是可分割的

考点五、原子结构模型

1661年英玻意耳提出元素概念1803年道尔顿原子学说实心球模型

1811年意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概念1860年意化学家康尼确立原子分子论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903年汤姆逊模型葡萄干蛋糕模型

1911 卢瑟福模型轨道模型1913 玻尔分层排布模型行星模型

1916年索末菲电子云模型

(1)电子的发现

J.J.汤姆孙(1856-1940):英国剑桥大学实验物理学家,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897年4月30日,汤姆孙在英国皇家学会演讲时宣布发现了电子。 1

899年汤姆生正式把这种微粒叫做“电子”。电子的发现被科学界称为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的三大发现之一,

汤姆生被誉为“电子之父”。

发现电子的意义是:

1. 肯定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

2. 揭示出原子内部含有带正电的部分和带负电的部分;

(2)原子结构探索 A 葡萄干蛋糕模型“电子浸浮于均匀连续正电球体中”模型(1904 )

原子是一个小球体,内部充满均匀分布的带正电的流体,球内液体中掺杂有若干电子,这些电子等间隔地

排列在与正电球同心的圆周上,并以一定的角速度作圆周运动而发出电磁辐射。原子光谱反映的即是这些

电子的辐射频率。电子的总电量与液体的总电量等值反号,原子对外显电中性。

模型成功之处在于: 解释了原子电中性;解释了原子为什么会发光;

据此模型可以估计原子的大小为10-8cm 得出原子中电子的数目等于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结论

讨论了电子在原子内的分布

模型缺陷所在: 关于正电荷在原子内的分布情况的猜测 B 原子有核模型

此模型建立在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

原子内部并非是充满的,它的大部分空间是空虚的,它的中间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较大的带正电的核,原

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它99%以上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则以某种方式分布于核外的空间

中。

模型成功之处在于:解释了a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带正电的原子核的存在。

模型缺陷所在: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无法解释原子的线状光谱;对电子位置、核外电子云之谜所引起的

佯谬束手无策。

C 玻尔模型

N-玻尔(Niels Bohr 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因发展量子理论并用于原子结构、原子辐射研究的成果

获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3年玻尔建立在原子有核模型基础上,核外电子只能在原子内一些特定的

稳定轨道上运行,并且在这些轨道上运行时,电子不辐射能量,一个轨道对应一个能量值

模型成功之处在于:解释了原子的稳定性;说明了原子的线性光谱。

模型缺陷所在:不能说明多电子原子的光谱和氢光谱的精细结构;对能级的描述很能粗略,只有一个量子数;不能解释原子核形成分子化学键的本质。

玻尔理论虽引入了量子概念,但没有摆脱经典物理学的束缚,是经典理论加上量子条件的混合物。

D 电子云(Electron Cloud)索末菲(1916年)

1. 电子轨道是椭圆形而不是圆形的,核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 电子运动的轨道不应当在同一平面上,应推广到三维空间;

3. 提出空间量子化的概念。

波粒二象性与电子云

1. 玻尔理论提出十年后,人们认识到原子里面的电子就其运动的基本特征来讲,完全不同于绕着太阳旋转

的行星——电子同其他微观粒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2. 微观粒子的运动轨道我们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只能知道它们在核外某区域出现的可能性(即概率),电子像“云”一样地存在于核外的空间中形成“电子云”,根本没有“轨道”的概念。

考点六等离子态和超导态

1、等离子态---物质的第四态。

1)组成:电离的气体,由大量自由电子和离子以及中性离子组成的物质状态. 特性:超气体,能流动,无确

定形状、导电率高、电磁场耦合作用强。

分布:自然界中的等离子体:高空的电离层、闪电、极光等等。

人造的等离子体:日光灯、水银灯里的电离气体应用:导体;制造光源显示器;高分子材料;军事规避、

探测系统,武器飞机隐形

2、超导态超导态是在低温条件下表现出电阻等于零的物态。(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纳斯)

特性:在一定的临界温度(低温)下失去电阻;完全抗磁性;约瑟夫效应----在两块超导体中夹入薄绝缘体而形成低电阻,绝缘体会变成超导体。

应用:输电;受控热核聚变;超导磁悬浮列车;超导电子计算机

考点七、核反应

1、重核聚变------把重核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时,释放出核能的反应叫做核裂变.

(1)发现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发现,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了裂变。

(2)、自持式链式反应---由裂变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使反应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的过程,叫做核裂变的链式

反应.

2、超导态超导态是在低温条件下表现出电阻等于零的物态。(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纳斯)特性:在一定的临界温度(低温)下失去电阻;完全抗磁性;约瑟夫效应----在两块超导体中夹入薄绝缘体而形成低

电阻,绝缘体会变成超导体。

应用:输电;受控热核聚变;超导磁悬浮列车;超导电子计算机

考点七、核反应

1、重核聚变------把重核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时,释放出核能的反应叫做核裂变.

(1)发现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发现,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

了裂变。

(2)、自持式链式反应---由裂变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使反应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的过程,叫做核裂变的链式

反应.

(3)应用:原子弹、核反应堆和核电站、核动力

2、轻核裂变-------某些轻核能够结合在一起,生成一个较大的原子核,这种核反应叫做聚变。

受控热核反应---把原子核加热到很高的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应用----氢弹

考点八、生命的基本特征

(1)生命表现为化学成分的同一性和复杂有序的物质结构

构成的基本物质都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碳、氢、氧、氮、磷、硫、钙等元素,以游离态或化合态的形式

构成了具有生命的生物体,而这些成分单独存在时并不具有生命,只有建立了有序的结构,形成细胞,才

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

(2)生命能自我繁殖

生物能通过繁殖产生出新的一代,繁殖使不能长存的生物得以延续。每个生物物种都能把种的特征代代相

传,生物具有遗传性。

(3)生命繁殖存在遗传和变异

在繁殖过程中,生物体把自己的特性传递给后代,叫“遗传”;同时也会产生与自己不同的后代,叫“变异”。通过遗传把生物体适应环境的特性保留下去,同时通过变异产生新的特性以应付环境的变化或适应新的环

境。

(4)生命会生长发育

生物依靠从外界向体内吸收食物而生长。发育是一个主要由遗传决定的相对稳定的过程,在环境相对保持

稳定的条件下,生物的发育总是按一定的尺寸、一定的模式和一定的程序进行的。

(5)生物需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命现象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生物体要生长发育必须是远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

换,通过增加环境的无序来维持自身的有序,这一过程就是新陈代谢。

(6)生命有应激反应

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并有能力对他周围的环境变化做出主动的、合乎自己目的的反应,使自己趋利避

害、趋吉避凶。

考点九、生物的多样性

1、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3、遗传的多样性

考点十、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层次:个体-----种群------群落

2.生态系统的因素:非生物(阳光、温度、水);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4.生态平衡:概念表现

5.生态三大观念和两大定律

考点十一高技术

概念: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并能形成产业的先进技术群。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

事等各方面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高技术的特征

1、高智力。高技术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它的发展必须依靠创造性的智力劳动,依靠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

力的高素质人才,体现了高智力的特性。

2、高投资。高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昂贵的设备和较长的研制周期,因而研制过程需要耗费巨额资金

3、高竞争。高技术的时效性决定了谁先掌握技术、谁先开发出产品并抢先投放市场或用于战场,谁就能获

得优势,占据主动。为此,世界军事强国和大国都制定了高技术发展计划,试图在世界高技术发展的竞争

中占有一席之地。

4、高风险。高技术竞争的失败,对企业而言,就意味着投资的失败;对国家而言,意味着国家利益将要受

到损害。此外,高技术研究本身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甚至要以生命作为代价。

5、高效益。高技术产品是高附加值产品,其形态是知识的物化形式,所以其价值远远超过所消耗的原材料

和能源的价值。实践证明,高技术成果一旦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就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一旦得到实

际应用,就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6、高渗透。高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技术辐射性或渗透性,隐含着巨大的技术潜力,不仅可以用于

新兴产业的创立,而且可以用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成为经济、国防、科学、技术、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

等各个领域发展变化的驱动力。

7、高速度。高技术产业是目前发达国家经济中最活跃也是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高技术产业的成功不仅表现在产值、产量的发展高速度上,而且还突出表现在产品性能更新的高速度。

十二、基因工程二、

1.生命的核心——基因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功能的片段,它能控制生物的发育和代谢,并把遗

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一种生物的所有基因称为它的基因组。自摩尔根以来,遗传学家一直在探寻基因的

概念。随着遗传学的发展,答案在不断地丰富和发生变化。基因的染色体学说将基因看作染色体上线性排

列的单位:基因是最小的结构单位,不能由交换分开,即染色体交换只能发生在基因之间,而不能发生在

同一个基因之内;基因是最小的突变单位,基因可以由一种等位形式突变为另一种等位形式,但基因内部

没有可以再突变的更小的单位;基因是最小的作用单位,能够产生特定的表现型效应,基因的一部分不能

产生表现型效应;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正由于染色体的存在,等位基因才会表现出有规律的分离,非等

位基因表现出重组。

2.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是指按照人类的需要,用现代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

用DNA重组技术,将生物基因组的结构或组成在体内或者体外进行人为修饰、改造或重新组合,然后通过载体把新的DNA分子输入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从而改变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改造这种生物的遗传性。基因工程是把一个生物体中有用的目的DNA遗传信息转入另一个生物体中,使后者获得新的需要的遗传性状

或表达所需要的产物。这种以重组DNA操作为核心技术的过程,其目的、原理和步骤等类似于现代工程学

科中的设计与施工过程,因此被称为基因工程。

过程有以下五步:第一步:提取供体生物的目的基因或称外源基因;

第二步: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作用下将目的基因与克隆载体相连接,形成新的重组DNA分子。这一步往往需要对重组DNA分子进行克隆和筛选。

第三步:将这一重组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中,用重组DNA分子转化受体细胞,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和

遗传第四步:对那些吸收了重组DNA的受体细胞即获得了外源基因的受体细胞(即转化子)进行筛选和

鉴定;第五步:对含有重组DNA的细胞或生物体进行大量培养,检测外源基因是否表达,并通过发酵、

细胞培养、养殖或栽培等,最终获得所需要的遗传性状或表达出所需要的产物。

3.基因工程的应用

基因工程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有意识地把一个生物体中有用的目的基因转入另一个生物体中,从而创造新

物种。这种分子水平的操作不受物种生隔离的限制,能按人类的需要对有利经济的性状的基因进行组合,

因此具有潜在的巨大生产力和经济价值。自1973年美国专家在实验室的试管里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例细菌

不同DNA的体外重组,一举打开了基因工程学大门,基因工程便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技术在不断的完善,也日益显示出了其不同寻常的应用价值。

十三、克隆技术

1997年2月23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科学家维尔穆特(Wilmut)领导的研究小组宣布,已出生7个月的小羊多利是克隆羊。

2、克隆技术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经济意义 3.对人体健康 4.生态平衡的保持

3、克隆技术背景下对人的思考

第一,人的生命有一种个体独特性,只属于唯一的自己,有了这个前提才有人的身份、荣誉、尊严和价值

第二,人兼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生存依

赖于自然界,这是人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人从自然界提升出来,组成了人类社会,形成了社会的伦理

关系和社会秩序,作为社会成员,人生活在这种关系和秩序之中,人因而获得了社会属性。

第三,人身兼双重角色。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人是活动的主体,自然

界是客体,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而人的生命在一定的情况下也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学家和医学

家认识的客体,可是人不能“任人宰割”。技术的功能是改造世界,现在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改造世界改造到人自己身上来了,矛盾从此产生。

十五、激光技术

1、激光器激光——“受激辐射放大”是通过强光照射激光发生介质,使介质内部原子的电子获得能量受激辐射- 光子射入物质诱发电子从高能阶跃迁到低能阶,并释放光子。入射光子与释放的光子有相同的波长

和相,此波长对应于两个能阶的能量差。一个光子诱发一个原子发射一个光子,最后就变成两个相同的光子。

激光器的结构

1、激光工作介质---发光物质

激光的产生必须选择合适的工作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或半导体。在这种介质中可以实现粒子数

反转,以制造获得激光的必要条件。显然亚稳态能级的存在,对实现粒子数反转世非常有利的。现有工作

介质近千种,可产生的激光波长包括从真空紫外道远红外,非常广泛。

2、激励源

为了使工作介质中出现粒子数反转,必须用一定的方法去激励原子体系,使处于上能级的粒子数增加。一

般可以用气体放电的办法来利用具有动能的电子去激,受激而使电子运动轨道发生迁移,由低能态变为高

能态。

发介质原子,称为电激励;也可用脉冲光源来照射工作介质,称为光激励;还有热激励、化学激励等。各

种激励方式被形象化地称为泵浦或抽运。为了不断得到激光输出,必须不断地“泵浦”以维持处于上能级的

粒子数比下能级多。

3、谐振腔(放大,选频,选择方向)

有了合适的工作物质和激励源后,可实现粒子数反转,但这样产生的受激辐射强度很弱,无法实际应用。

于是人们就想到了用光学谐振腔进行放大。所谓光学谐振腔,实际是在激光器两端,面对面装上两块反射

率很高的镜。一块几乎全反射,一块光大部分反射、少量透射出去,以使激光可透过这块镜子而射出。被

反射回到工作介质的光,继续诱发新的受激辐射,光被放大。因此,光在谐振腔中来回振荡,造成连锁反

应,雪崩似的获得放大,产生强烈的激光,从部分反射镜子一端输出。

激光的的特性

1、单色性——是最纯的单色光(波长、频率)

2、方向性——激光传播时基本不向外扩散,定向发光。

3、相干性——激光的位相(波峰和波谷)很有规律,相干性好。

4、亮度高——能量在时空上高度集中

激光的应用

激光指示

激光指示器,又称为激光笔、指星笔等,是把可见激光设计成便携、手易握、激光模组(二极管)加工成

的笔型发射器。常见的激光指示器有红光(650-660nm)、绿光(532nm)和蓝紫光(405nm)等。

加工技术

激光加工技术是利用激光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性对材料(包括金属与非金属)进行切割、焊接、表面处理、打孔、微加工以及做为光源,识别物体等的一门技术,传统应用最大的领域为激光加工技术。激光技术是

涉及到光、机、电、材料及检测等多门学科的一门综合技术,传统上看,它的研究范围一般可分为:加工系统包括激光器、导光系统、加工机床、控制系统及检测系统。

加工工艺

激光加工装置包括切割、焊接、表面处理、打孔、打标、划线、微调等各种加工工艺。

激光焊接:汽车车身厚薄板、汽车零件、锂电池、心脏起搏器、密封继电器

等密封器件以及各种不允许焊接污染和变形的器件。目前使用的激光器有金运YAG激光器,金运CO2激光器和半导体泵浦激光器。

激光切割:汽车行业、计算机、电气机壳、木刀模业、各种金属零件和特殊材料的切割、圆形锯片、压克

力、弹簧垫片、2mm以下的电子机件用铜板、一些金属网板、钢管、镀锡铁板、镀亚铅钢板、磷青铜、电

木板、薄铝合金、石英玻璃、硅橡胶、1mm以下氧化铝陶瓷片、航天工业使用的钛合金等等。使用激光器

有YAG激光器和CO2激光器。

激光打标:在各种材料和几乎所有行业均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使用的激光器有YAG激光器、CO2激光器和半导体泵浦激光器。

激光打孔:激光打孔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仪表、化工等行业。激光打孔的迅速发展,主

要体现在打孔用YAG激光器的平均输出功率已由5年前的400w提高到了800w至1000w。国内目前比较成熟的激光打孔的应用是在人造金刚石和天然金刚石拉丝模的生产及钟表和仪表的宝石轴承、飞机叶片、多层印刷线路板等行业的生产中。目前使用的激光器多以YAG激光器、金运CO2激光器为主,也有一些准分子激光器、同位素激光器和半导体泵浦激光器。

激光热处理:在汽车工业中应用广泛,如缸套、曲轴、活塞环、换向器、齿轮等零部件的热处理,同时在

航空航天、机床行业和其它机械行业也应用广泛。我国的激光热处理应用远比国外广泛得多。目前使用的

激光器多以YAG激光器,CO2激光器为主。

激光快速成型:将激光加工技术和计算机数控技术及柔性制造技术相结合而形成。多用于模具和模型行业。

目前使用的激光器多以YAG激光器、CO2激光器为主。

激光涂敷:在航空航天、模具及机电行业应用广泛。目前使用的激光器多以大功率金运YAG激光器、金运CO2激光器为主。

十六、信息技术

1.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过程以及关于这种状态和过程的知识。

特征:(1)可识别性(2)传播性

3)不灭性不灭性是信息最特殊的一点,即信息并不会因为被使用而消失。

(4)共享性(5)时效性(6)能动性信息的产生、存在和流通,依赖于物质和能量。

形态::数据、文本、声音、图像。

2.信息技术---信息的产生、发送、传输、接收、变换、识别、控制的应用技术。

3.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借助于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

十七、新材料技术

材料的分类:按化学组成分为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高分子及复合材料

按照材料的使用性能来看,可分为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两大类。结构材料的使用性能主要是力学性能;功

能材料的使用性能主要是光、电磁、热、声等能性能。

从材料的应用对象来看,它又可分为信息材料、能源材料、建筑材料、生物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多种类

1、金属材料(1)黑色金属材料----铁、锰、铬以及它们的合金。

(2)有色金属材料---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各种金属及其合金。铝、铜、钛、镁、镍、钴、锡、铅、金、

银等

2、新型金属材料(1)形状记忆合金(2)贮氢合金----燃料电池(3)非晶态合金

3、新型高分子材料(1)生物高分子材料(2)吸水高分子材料

(3)导电高分子材料(4)光电导高分子材料

考点十七能源的分类

1.按照能源转换和传递方式分类

一次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沼气、太阳能、核能、潮汐能、地热能,

二次能源:如:汽油、煤气、焦炭、蒸汽、电能、氢能、酒精、热水,

2.按照能源能否两者再生的性质分类

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波浪能,,

3.按照利用能源的技术状况分类

常规能源:水能、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波浪能、核能等

4.按照能源的形成和来源分类

来自地球以外天体的能量:太阳能、风能、水能、波浪能、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等

来自地球本身的能量:核能、地热、温泉等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潮汐能等

5、按能源本身的性质分

①含能体能源(燃料能源,本身就能提供能量。):如石油、煤、天然气、地热、氢等,它们可以直接储存;

②过程性能源(非燃料能源):如风能、水能、海流、潮汐、波浪、火山爆发、雷电、电磁能和一般热能等,

无法直接储存

6、按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分

①清洁能源:即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海洋能等;

②非清洁能源:即对环境污染较大的能源,如煤、石油等。

7、按能源的市场价值分

①商品能源:凡进人能源市场作为商品销售的,如煤、石油、天然气和电等均为商品能源。

②非商品能源:主要指薪柴和农作物残余(秸秆等)。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核能⑴核能产生的原理核能: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时释放出的能量,也称为原子能

2.太阳能地球上可以直接接受并利用的太阳辐射能。

太阳能是一种把太阳光转换成电能的绿色可再生能源。与其它常规能源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⑵太阳能在转换过程中不会产生危及环境的污染。

⑶太阳能资源遍及全球,可以分散地、区域性地开采。我国约有2/3的地区可以较好利用太阳能资源。太阳能也有两个主要缺点:一是能流密度低;二是其强度受各种因素(季节、地点、气候等)的影响不能维

持常量。这两大缺点大大限制了太阳能的有效利用。

直接利用太阳辐射能的方式: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光—化学转换

3.地热能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热能。它来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地下水

的深处循环和来自极深处的岩浆侵入到地壳后,把热量从地下深处带至近表层。

4.风能风能与其它能源相比,既有其明显的优点,又有其突出的局限性。风能具有四大优点和三大弱点。

四大优点是:蕴量巨大;可以再生;分布广泛;没有污染。

三大弱点是:密度低;不稳定;地区差异大。

5.海洋能海洋能(ocean energy)是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

海洋盐差能和海流能等,更广义的海洋能源还包括海洋上空的风能、海洋表面的太阳能以及海洋生物质能

等。潮汐能源自月球、太阳和其他星球引力,其他海洋能均源自太阳辐射。

6.生物能生物能具备下列优点: (1)提供低硫燃料,(2)提供廉价能源(於某些条件下),

(3)将有机物转化成燃料可减少环境公害(例如,垃圾燃料),(4)与其他非传统性能源相比较,技术上的难题

较少。

至於其缺点有: (1)植物仅能将极少量的太阳能转化成有机物,(2)单位土地面的有机物能量偏低,

3)缺乏适合栽种植物的土地,(4)有机物的水分偏多(50%~95%) 7.氢能

十八、航天器的分类

航天器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两大类:

无人航天器

无人航天器按是否环绕地球运行又可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

载人航天器

载人航天器是指往返地球表面和太空之间,可运送人员和有效载荷、提供宇航员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航天器。

载人航天器按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三类。

二、人造地球卫星是数量最多、应用最早的航天器。

各国第一颗卫星发射情况:前苏联: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卫星1号;中国:1970.4.24 “东方红”1号按运行轨道分(P330):地球同步卫星;太阳同步卫星;极地卫星。

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

科学卫星: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

技术试验卫星:用于新技术试验。

应用卫星:直接服务于人类的卫星。

三、载人飞船载人飞船是一次性载人上天和返回地面的航天器。目前,载人飞船有卫星式载人飞船和登

月式载人飞船两种。

四、航天飞机航天飞机是一种有人驾驶的空间飞行器。它兼有航空和航天两种本领,具有航天器和运载

器双重功能并可多次重复使用。它既能像火箭一样垂直起飞,像空间飞行器一样沿轨道运行,又能像飞机

一样水平着陆。

五、空天飞机它比航天飞机更高一筹的地方在于能够在地面上像普通飞机一样水平起飞,并直接飞入太

空,在地球外层空间轨道上运行,最后还能自行飞回地面,在机场安全降落。

六、空间站空间站也称航天站,是在固定轨道上长期运行的供宇航员长期居住和工作的大型空间平台。

空间站是迎送宇航员和太空物资的场所,是环绕地球轨道运行的空间基地,人们又称它为“宇宙岛”。

空间站在距地面几百千米的近地轨道上运行。它设有对接舱,用于停靠载人飞船或航天飞机,也可与多个

空间站联接组成空间复合体(航天城)。1971年4月9日苏联发射第一个航天站“礼炮”—1号,1986年2月20日苏联又发射新一代航天站“和平”号。2002年3月由16个国家联合投资研制的“国际”空间站已正式在太空运行。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后习题大全

思考题汇编 1. 什么是科学?结合自己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了解,想一想中国有没有科学。一般地讲,在传统中,对于究竟何为科学有以下几种看法: (1)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生产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4)科学是一种文化。 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无阶级性。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 科学的特点:实证性、创造性、逻辑性 2谈一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古代,科学起源于哲学家,而技术起源于劳作的工匠。二者基本上是分离的。 文艺复兴之后,由于商业发展,科学和技术才密切结合。 到了19世纪,技术才渐渐以科学作为自己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制度化。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见表格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手段;科学指导技术的发展,技术对科学提出课题;科学提供了可能性,技术变可能为现实。 3近代科学的发展就方法论角度体现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中,被实验检验。非常重视观察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重视分析和归纳分类。 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1. 力学成为主导学科2. 科学方法的确立。科学中的具体应用:(1)伽利略的数学+实验方法:直观分解-数学演绎-实验证明。 ⑵牛顿的“归纳-演绎方法”:通过实验获得经验,通过数学演绎获得的结论必须回到实验 3. 科学社团与学术研究机构的建立 4比较第一次技术革命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不同,并谈谈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的影响是:A.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B.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后,为争夺地位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推动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无产阶级为改善自己的处境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C.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D.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一方面导致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为了商品市场和原料而拓展殖民地,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是:A.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形成许多新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石油开发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以及新兴的通讯产业; B.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随着生产发展,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而形成垄断资产阶级,资

现代科技概论复习题带填空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总20分,) 1.宇宙大爆炸理论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是__ _____。 2.19世纪末由物理学领域所谓“两朵乌云”引发的革命,最终产生了和两大理论。 3.光年是一个量度宇宙恒星之间距离的单位,记作LY。1光年等于光在1年内走过真空的路程,约为万亿km。 4.人类基因组计划于年开始实施,中国科学家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 5.火星密度与地球差不多,但其赤道半径差不多是地球赤道半径的倍,它要比地球小许多,引力也小许多,因此这是它大气稀薄的重要原因。6.2005年10月我国的号飞船顺利升空和安全着陆,首次进行了多人多天的飞行,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又迈出重要一步。 7.基因是分子上具有效应的特殊片段。 8.达尔文于年出版了划时代的着作《物种起源》。 9.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统称为。 10.地核又分为外核E层和内核G层,其中E层是态,中间是一个过渡的F层。海底扩张的速率大约是每年。 11.复合材料中一种材料作为,另一种材料作为。与第一、二代复合材料相比,第三代复合材料主要是在方面作了改进。12.一纳米(nanometer)等于米。 13.通常用于测定年代方法的放射性同位素是。 14、以光谱或温度为横坐标,光度或绝对星等为纵坐标的图谱叫图。处在该图左上方到右下方的对角线狭窄带区内的恒星为星。 15、核反应有和两种方式,都能产生巨大的原子能。 16、是标志集成电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即指在一定面积的硅片上所集成的晶体管元件的。 17、2005年10月我国的号飞船顺利升空和安全着陆,首次进行了多人多天的飞行,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又迈出重要一步。 18、从DNA上取出单个基因所使用的特殊“手术刀”叫。 19、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大爆炸理论所预言的,他们因此而获得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α粒子就是带有电荷的核。1911年卢瑟福曾用它轰击金箔,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的原子模型。 21、初始质量在~倍太阳质量之间的恒星最终将演化成。 22、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技术既有属性,又有属性。 23、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中提出日心说,把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24、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奠基者是,他倡导了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考试大纲

高自考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代码:00353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是为培养自学应考者的科学素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发展状况掌握情况的一门基础课程。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具有全面性、历史性和时代性。该课程总结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严格遵循历史的逻辑,全面清晰地梳理出科学进步的历史线索,并把科学作为社会进步的源头和先导,着力于探讨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承递关系,揭示科学发现和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源的思想,同时结合现实揭示科技进步的双面效应。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自考者掌握现代科学的基本知识,认清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科学精神和方法论意识,提高科学素养,扩大创新能力。基本要求是能够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框架和科学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各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形成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念。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在专业课构成中为基础课程。无先期课程。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科学和技术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了解现代技术的三大体系,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形成对科学技术的总体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科学的含义(重点) 识记:科学的基本概念内涵 理解:科学的基本特征 (二)技术的含义(重点) 识记:技术的基本概念内涵 理解:(1)技术的特征和属性;(2)现代技术的三大体系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次重点) 理解:(1)科学与技术的内在联系(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第2章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了解古代科学技术知识发展萌芽以及中国、古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对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理解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背景以及近代科学发展的过程,明确近代科学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科学成就以及进步意义;形成对近代科学总体状况的基本认识。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题库及答案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 按照研究过程的不同可将研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开发研究。 2. 古希腊数学的最高成就体现在亚历山大时期的___________,他的不朽著作_____________,把前人的数学成果用公理化的方法加以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3.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______、印刷和______。 4. 近代科学革命是以________创立的日心说为开端,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比利时的解剖学家维萨里的___________一书,揭开了医学领域的革命序幕。 5. 拓扑学是用________研究几何图形在_____________下保持不变的性质。 6. 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础原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7.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和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分别于1925年和1926年创立了两种不同形式的量子力学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8. ____和______,揭开了原子能时代的序幕,标志着原子核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9. 广义相对论表明:在引力场中,空间的弯曲程度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密度大的地方,引力场也大,空间的弯曲也__________。 10. 计算机系统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11. 迄今为止的计算机都是基于匈牙利数学家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思想设计而成的。 12. 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物理连接的方式,较常见的拓扑结构有___________、总线结构、环形结构、___________和树形结构。 13. 对应于研究的种基本类型可以将科学分为基础科学、_________和_________。 14. 古希腊成就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___________,被誉为“力学之父”,他在静力学方面的主要成果是用逻辑方法证明了_____________并给出了数学表达式、发现浮体定律、提出计算物体重心的方法等,这在当时达到世界的最高水平。 15. 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_____________发现了圆周率,比欧洲早近1000年。明代时的李时珍著有_____________一书,记载有1892种药物,方剂11000个。 16. 中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技术是指陶瓷技术、_________和__________。 17. 牛顿是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______________,使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近代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18. 法国的科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燃烧的_________学说,牛顿和___________发明了微积分。 19. __________发明了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意大利的___________发明了电池。 20. 1755年,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___________。第一个提出生物进化论的是法国动物学家___________。 21. 新达尔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他提出种质选择论,19世纪50-60年代,奥地利的科学家_________发现了遗传定律。 22. 突变理论主要以_________和奇点理论为工具,通过对稳定性和_________的研究,提出系列数学模型,以解释自然社会现象中所发生的不连续的变化过程。 23. 化学键主要有_________、共价键和_________。 24. 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_____,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______。 25. 生殖细胞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现代科技概论与知识产权

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主体的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客体复杂性,传承的持续性等特点。现代社会带给人类的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使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退化甚至消失的危险。近年来国家抢救和保护了大批的传统文化,制定了一批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体系,但国内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必须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法律体系对其进行保护,我们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必须多层次的,综合各部门法来保护传统文化,从而建立一个综合性,完善性的法律保护架构。 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 1.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对农耕文明造成巨大冲击,导致传统文化逐渐衰落。 由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形式大多属于农耕或游牧文明的产物,它们的产生与发展都源于生产或生活的实用性需要,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文化形式产生和形成的基础已经消亡或正在削弱,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随之改变。一些民族民间歌谣、曲艺和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民间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大量富有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正在迅速消亡。 2.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对“传统”的排斥,导致居民失去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传统文化因其处于“公有领域”而不受法律保护,任何人都可以无偿地自由使用,因而出现了这种情况: 他人未经许可,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完成新的发明并获取知识产权,而没有给持有这些资源的群体以任何利益分享。这导致他们对本民族或社区的传统文化失去保持和发展的动力。 (二)传统文化面临的发展机遇 1.国际社会确立的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给许多国家和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带来希望。 人们越来越强调维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2001年11月2日,该组织第31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强调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要求充分保障各社会群体及个人继承和利用其文化遗产的权利。各个国家应制定文化政策或法律,对非 1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城市设计的概念、定义、研究内容,可以分为理论性概念和工程实践性概念两种。 2.城市设计的概论总结: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3.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城市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 2.城市设计为城市规划创造空间和形象。 3.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继续和具体化。 4.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 1.)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是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局部地段的物质要素进行设计, 但城市设计比较偏重空间形态,而详细规划则比较偏重操作,关注定位和定线。 2.)从重点上讲,详细规划更偏重于用地性质,建筑道路等两边的平面安排, 而城市设计更侧重于建筑群体的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的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等。 3.)从内容上讲,详细规划更多涉及工程技术问题,体现的是规划实施的步骤 和建设项目的安排,考虑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建筑与市政设施工程的配套,投资与建设量的配合,而城市设计更多涉及感性认识及其在人们行为,心理上的影响,表现为在法规控制下的具体空间环境设计。 4.)从工作深度上讲,详细规划常以表现二维内容为主,成果偏重于法律性的 条款,政策,方案和图纸则居于次要地位。而城市设计多图文并茂,图纸,文本,导则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实施操作弹性和前瞻性,并附有充分的具体三维直观效果的表现图纸,成果较详细规划更细致。 5.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以多重委托人和公众作为服务对象,更多反映社会公正和环境共享的准则,超出了一般建筑功能,造价,美观等内容。 建筑设计基本上取决于设计者本人和项目业主的目标价值取向。 6. 1999年国际建协大会通过《北京宪章》。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旧城。“有机更新”论,“山水城市”论,绿色城市设计概念以及一批成功实施案例等已经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第二章 城市的定义:形成固定的商品交换居民点。 古罗马城市设计的主要特征: 其一,享乐主义特征;其二,实用主义特征;其三;炫耀主义特征。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设计的类型: (1)要塞型——罗马帝国的军事要塞居民点,其后发展为新的社区和适于居住的城镇。 (2)城堡型——封建主的城堡周围发展起来的,周围设有教堂、修道院、广场等,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 (3)商业交通型 中世纪欧洲城市设计特点: 1.中世纪欧洲城市的规模较之古希腊与古罗马相对较小,由于各封建主,城市 共和国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中世纪城市一般选址于水源丰富,粮食充足,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教学大纲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538900020 【英文译名】:Generality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适用专业】:本课程适用于理、工、文、管、农类各专业。 【学分数】:2 【总学时】:32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课程之一。本课程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主线,通过丰富的内容、翔实的材料、典型的事例介绍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社会的影响,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学会科学思维,形成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从内容上,应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现代高新技术的主要内容、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从能力方面,应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好,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从教学方法上,以讲授为主,适当加以课堂讨论,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建立网络教学、交流、辅导系统。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后续的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科学技术背景知识和必要的理论基础。 四、课程内容 1.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1.1科学与技术概论 1.2古代科学技术 1.3近代科学技术 1.4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2.现代科学技术 2.1生物技术 2.2现代信息技术 2.3激光技术 2.4新材料技术 2.5新能源技术 2.6 空间与海洋技术 1

工程技术中心 2 2.7 环境科学技术 3工程技术基础 3.1工程图学基础 3.2 工程力学 3.3 工程材料 3.4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 3.5先进制造技术 4.科学技术与社会 4.1科技的社会功能 4.2二十世纪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4.3科教兴国 4.4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4.5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 五、教学方法建议 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注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能,取得较好实践效果。 在教学中注意把握好本课程教学目标的特性,关注科学技术前沿的动态变化、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教学内容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具体教学中,坚持教学双向互动,设计了许多专题,供师生讨论、辩论,提倡质疑,培养探索精神,将科学探索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教学中,注重将多种方法和手段灵活运用到教学中,采用现代声像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让教学信息多途径传播,强化现代科学技术的直观性和课堂元素的丰富性。通过研制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信息资源,化静为动,变难为易,拓宽了教学的时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教学情境,寓教于乐,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考核方式 考核成绩= 平时成绩(40%)+ 考试成绩(60%) 平时成绩以考勤、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等情况作为考查依据,考查合格者可以参加期末考试;考试实行笔试,百分制记分。 七、其它说明 八、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2、参考书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大纲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大纲 1、概念性城市设计 概念性城市设计是一种普遍的工作方法 , 适用于任何城市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与项目的类型、规模和尺度无关。它基于对项目背景深刻的理解,是一种形态设计前期对整个项目的全面而深入的思考方法,是连接目标 ( 主题 ) 和结果 ( 形态设计 ) 的重要手段,是对 " 城市形态产生的逻辑过程的全面设计,是确保良好城市设计意向的重要保证。 2、城市设计 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 3、新陈代谢理论 新陈代谢理论由通时性和共时性原理两个基本原理组成。新陈代谢的思想是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些各不相同的时间段在一个建筑空间中表现出来。 共时性原理指不同文化的共生。 4、联系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个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的理论,又被称为关联耦合分析。 5、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6、城市色彩 城市或某个城市片断的基调色彩,主要由建筑群的色彩混合而成。不同的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形成的独特基调色彩是城市文化和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7、图底理论 在城市环境中,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的事物被称之为底,

把建筑部分途黑,虚空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图底关系理论由罗杰·特兰西克提出,是研究城市的虚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8、尺度 人类自身(包括肢体、视觉、思维)衡量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关关系的一种准则。 9、城市场所 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载体,是人们生活与存在的特定空间。 10、城市空间结构 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除了由城市物质设施所构成的显性结构,还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态结构等内在的、具有相对隐形的结构内容。 11、简要说明城市的本质及城市系统复杂性的内涵 城市的本质:人类物质能量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节点,是人类社会的延伸,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赖以存在的载体。 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城市子系统数量巨大、层次众多、关联复杂。城市系统生成、发展的演化过程复杂。 7.简要说明城市设计的内涵及历史特征。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 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 “自上而下”----城市设计的发展 “交替发展”----城市设计的规律 1、“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 “自下而上”的城市:

当代科技发展概论教学大纲

樊川小教班“当代科技发展概论”教学大纲 一、 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任务及相关课程的关系 <当代科技发展概论>是开放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本课程主要讲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成就,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使学生对当代科技发展概论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当代科技发展概论的发展史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能够基本掌握科学技术史上重大的历史人物及其贡献、科学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主要成就、科学技术发展对现代文明的推动等有关知识。 3.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建议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提出如下建议:(1)着重讲解现代和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侧重于最新科学成果的取得及意义;(2)尽量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3)在介绍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适当讲解一些我国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世界级科学成就。 4.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当代科技发展概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熟悉和了解。在考核时,掌握的内容占60%,熟悉的内容占30%,了解的内容占10%。除此之外,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比例为20%(此比例仅供参考,具体比例可由任课老师自行决定,但不能超过20%)。 二、多媒体教材一体化设计初步方案 1. 学时分配 本课程课内学时72课时,共4学分,一学期开设。 章节教学内容学时数第一章近代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3第二章第一次产业革命、技术革命和科学中心的转移3第三章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4第四章第二次产业革命4第五章物理学革命及其影响5第六章宇观世界探索5第七章深入微观世界和追求物质统一性3第八章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3第九章生命科学与智能探索6第十章系统科学与探索复杂性4第十一章当代高技术的崛起及其特点3第十二章计算机技术5第十三章生物技术6第十四章新材料、新能源技术6第十五章海洋技术与空间技术6第十六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2第十七章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3第十八章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12.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 本课程有三种媒体:文字教材、CAI课件、UBI辅导等。文字教材为主教材。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导论部分 1. 基本内容:科学、技术、科学与技术 2. 教学要求:导论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章:近代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 1. 基本内容:哥白尼与《天体运行论》;维萨里与《人体结构》;开普勒与开普勒三大定律;伽利略与“斜面实验”;牛顿与牛顿力学的创建;自然科学的其他领域如数学、化学方面的重大成就;近代科学方法论。 2. 教学要求:掌握哥白尼在天文学方面所作的贡献及其《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发表对近代科学的诞生所产生的重大意义;掌握牛顿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数学、光学、反射式望远镜、力学等方面);掌握近代科学方法论(培根的实验归纳法、笛卡尔的数学演绎法、伽利略的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及牛顿的归纳法) 熟悉维萨里与《人体结构》的基本内容;熟悉伽利略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及“斜面实验”的基本内容;熟悉开普勒及老师第谷?布拉赫的天文学成就。

科学技术概论

《科学技术概论》姓名:王城佳 专业:12机设3班 学号:201214240326 日期:2013/5/25

科学技术是指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总和,这里的生产力是指由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生产力综合构成的社会一般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它已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探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对于我们掌握当代科学技术并促进教育,经济和文化发展以及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最本质的含义是”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整个生产力的提高依靠科技的发展;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社会的教育,经济,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越来越成为教育,经济和文化前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反之,教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科技的革新,同时促进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变革。接下来对科技对教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具体的论述。 探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对于我们掌握当代科学技术并促进教育,经济和文化发展以及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提高经济发展。 人类由于使用了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工艺趋于

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它低污染、低消耗、低能耗,技术含量高,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科学技术为一个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摆脱了衰退和危机,继续保持繁荣。 第二,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 首先,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科技密切相关,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运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 其次,提高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人类基因工程的业已完成,使得科学家对于人类的遗传基因人类借助生物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技术生产的药品,可以治疗许多常规疗法不能治疗的疑难疾病甚至过去被认为无法治疗的不治之症;治愈疾病,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 再次,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例如,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成功,可以使人们看到几十亿

现代城市设计方法概论_卢济威

城市设计 U r b a n D e s i g n 66 【摘要】论文基于现代科学和城市形态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城市设计的目标,提出现代城市设计的方法体系。同时分析城市设计方法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法的异同。 【关键词】城市设计;方法;科学;发展;体系MODERN URBAN DESIGN METHOD LU Jiwei; YU Yi ABSTRACT: Based on modern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form, this paper presents meth-ods for modern urban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target of urban design. Then it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method of urban design with that of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WORDS: urban design; method; science;development; system 我国当今的城市建设以大规模物质形态建设为特征,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引导、策划建设的手段、一种研究议题、一种发展策略被广泛地运用,它是城市规划的补充。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 城市设计在我国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它为“创造城市生活的空间框架”带来了直接规定或者间接引导的构想与规则[1],从而为城市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但同时,在当前的城市设计状况中,也存在一些现象与问题。 近年来,城市设计求大、求气魄、追求几何图形化,出现大量的尺度惊人的大广场、宽马路,醉心于营造供人空中欣赏的景观,却忽略了为人使用;在城市结构网络方面单纯追求西方几十年前的机动车化,缺乏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同时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到处追求时尚的“标志性”建筑,缺乏特色,造成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 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对城市设计 缺乏深度与广度的研究,以至进入概念的误区。同时缺乏对新时代城市形态发展的趋势的研究,集约化、有机化和人性化等在城市形态塑造中的表现模糊,概念与形态脱节。 另一方面在方法上,由于设计人员受自身的专业背景局限,往往用城市规划方法或建筑设计方法代替城市设计方法。其表现是:停留在二维的功能分区,不进一步研究城市要素三维形态整合;习惯于运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划原则,缺乏自下而上地深入研究环境资源,建立独特的设计目标;陶醉于自己的创造能力,没有真心实意地引导公众参与;更多的,单纯地承袭传统城市设计方法,片面地仅以美学原则决定城市形态,不研究城市活动行为及其与城市形态的互动关系,从形式到形式。 本文力图寻求综合各种城市因素、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现代城市设计方法论,借以解决当今我国乃至更广范围城市设计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寻找有效的城市设计方法。 1 现代城市设计方法论的层次 方法论一词源于希腊语“沿着”和“道路”,也就是关于“沿着-道路-(正确地)行进的”学问。方法论往往表现为多个层次,最上一个层次可理解为认识论,层次以不断具体化的原则向下层传递,最下一个层次延伸到被人们运用的具体方法。 本文中的现代城市设计是指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城市设计,现代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关于城市研究的学科,是城市规划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产生的分工补充,在一定领域满足城市发展的特殊要求。因此,尽管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城市规划方法论并不能 现代城市设计方法概论 卢济威 于 奕 【作者简介】 卢济威(1936-),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导。 于 奕(1978-),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生。 【修改日期】2008-09-27 【文章编号】1002-1329(2009)02-0066-06【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现代科学技术 概论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大爆炸宇宙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物理学家( A ) A.伽莫夫 B.弗里德曼 C.哈勃 D.威尔逊 2、最早发明60进制计算系统的国家是( D ) A.古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3、集希腊古典数学之大成的《几何原本》作者是(B) A、阿喀琉斯 B、欧几里得 C、阿基米德 D、阿波罗尼 4、《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中国医圣( A ) A.张仲景 B.李时珍 C.华陀 D. 孙思邈 5、《人体的构造》一书的作者( A ) A.维萨里 B.哈维 C.塞尔维特 D.达芬奇 6、使地心说成为一套完整的严密的理论体系的科学家是( B ) A.亚里士多德 B.托勒密 C.哥白尼 D.泰勒斯 7、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者是( B ) A.伏打 B.法拉第 C.奥斯特 D.伽伐尼 8、英国医生( B )首先发现了植物细胞的细胞核。 A.施莱登 B. 布朗 C. 艾弗里 D.施旺 9、生物分类学的代表人物是 ( A ) A.林耐 B.拉马克 C.施莱登 D.达尔文 10、最先把机体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还是能够保持恒定的学者是( B ) A.马让迪B.贝尔纳C.桑克托留斯D.格列森 11、《海陆的起源》一书的作者是( A ) A.魏格纳B.达尔文C.丹纳D.博蒙 12、发现了遗传的连锁与交换定律的科学家是( B )A.艾弗里B.摩尔根C.孟德尔D.德佛里斯 13、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 B ) A.用进废退学说B.自然选择学说C.过度繁殖学说D.生存斗争学说 14、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的时间是( B )A.1950 B.1953 C.1956 D.1948 15、生物技术的核心是(D ) A.细胞工程; B.酶工程; C.发酵工程; D.基因工程 二、多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后面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10分,多选、错选、漏选都不给分 1、现代科学的五大基本模型包括( ABCDE ) A.宇宙演化的热大爆炸模型 B.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 C.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智力活动的图灵计算模型 E.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 2、技术的基本特征包括( ABC ) A.中介性 B.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D.解释性 E.探索性 3、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说道:“只是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这两朵乌云的指是什么?( A B ) A.黑体辐射问题 B.以太问题 C.万有引力问题 D.太阳黑洞问题 E.物质波问题 4、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 ABC ) A.德佛里斯 B.柯灵斯 C.丘敬马克 D. 魏斯曼 E.摩尔根 5、19世纪自然科学上的三大发现有( ACD ) A.能量守恒原理 B. 元素周期律 C.细胞学说 D.达尔文的进化论 E. 孟德尔定律 三、判断题 1、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2、科学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3、纳米材料是指粒子平均粒径在1000纳米以下的材料(×) 4、中国是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开始了养蚕和丝织。(√) 5、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伽利略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 6、波义耳为元素概念提出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为化学研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7、细胞学说最终是由胡克完成的(×) 8、太阳是一颗恒星,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表面温度约6000℃(√) 9、居里夫人是历史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也是唯一同时获得物理和化学两种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

考点一、科学和技术的概念 一、科学的基本概念 1、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即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 2、其次,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3、第三,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科学不仅是知识生产活动和知识体系,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科学作为实践力量,通过被人们掌握、利用而发展着,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二、技术的基本概念 1、狭义的理解,只把技术限制在工程学的范围内,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建筑技术等; 2、广义的理解,则把技术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思维的领域。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重要的区别,从本质上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是利用客观规律,创造人工事物的过程、方法和手段,回答"怎么做"的问题。二者既有原则性的区别,又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内在联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科学,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表现在: A、现代科学是高技术之母,是技术的先导和发源地,科学为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开辟了新的技术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作好了各种知识准备。 B、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新的探索手段,科学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应用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A、科学与技术的构成要素不同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论文

浅谈科学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它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就不会有今天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就不会有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稳定,科技的进步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主体是积极的、正面的。但在现实社会中,科学技术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提高经济发展。 人类由于使用了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工艺趋于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它低污染、低消耗、低能耗,技术含量高,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科学技术为一个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摆脱了衰退和危机,继续保持繁荣。 第二,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 首先,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科技密切相关,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运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 其次,提高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人类基因工程的业已完成,使得科学家对于人类的遗传基因人类借助生物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技术生产的药品,可以治疗许多常规疗法不能治疗的疑难疾病甚至过去被认为无法治疗的不治之症;治愈疾病,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 再次,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例如,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成功,可以使人们看到几十亿光年乃至更遥远的太空,从而为探索人类所不知的太空的奥秘提供了方

现代科学科技概论试题汇总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一、填空题 1、要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改变资源的利用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2、复合材料中一种材料作为基体,另一种材料作为增强剂。与第一、二代复合材料相比,第三代复合材料主要是在基体方面作了改进。 3、激光器主要由工作物质、泵浦源和谐振腔构成,它主要是解决粒子反转问题。 4、非线性方程有一种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外界微小的扰动都将导致解的巨大变化,有时甚至会面目全非,即洛伦兹提出所谓蝴蝶效应。 5、19世纪末由物理学领域所谓“两朵乌云”引发的革命,最终产生了相对论和量子论两大理论。 6、按是否随它本身的转化或人类的利用而日益减少来划分,能源可分为 再生 和非再生 。 7、集成度是标志集成电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即指在一定面积的硅片上所集成的晶体管元件的数量。 8、2005年10月我国的神舟6号飞船顺利升空和安全着陆,首次进行了多人多天的飞行,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又迈出重要一步。 9、以光谱或温度为横坐标,光度或绝对星等为纵坐标的图谱叫赫罗图图。处在该图左上方到右下方的对角线狭窄带区内的恒星为主序系星。 10、在距地面约36000千米的赤道上空等间隔放置3颗静止(同步)卫星就可实现除两极外的全球通信。 11、在系统实现空间、时间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如果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扰,仅是依靠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来达到,这种系统称之为自组织。 12、基因是 DNA 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殊片段。 13、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形成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从还原论到统论;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从决定论思维方式到非决定论思维;从精确思维到模糊思维。 二、关联题 1物质波d a 普朗克5阿基米德d a《天体运行伦》 2能量子假说b伽莫夫6赖尔 b b《地质学原理》a 3宇宙大爆炸c哈勃7 林耐c c《自然系统》b 4星系红移定律 d 德布罗意8哥白尼a d 《论杠杆》 c 9 维纳c a 系统论13 STM b a全球定位系统 10 贝塔朗菲a b 原子论14 GPS a b 扫描隧道显微镜 11道尔顿b c 控制论15 ES c c胚胎干细胞 12申农 d d信息论16 HGP d d人类基因组计划 三、单项选择题 1、分形与混沌是(A)的。 A、内在一致 B、实质不同 C、外在相似 D、完全不同 2、下列(D)不能作为研究微观粒子结构的工具。 A、对撞机 B、回旋加速器 C、空间探测仪 D、显微镜 3、下列属于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的是(C)。 A、河外星系 B、超新星爆炸 C、脉冲星 D、黑洞 4、迄今为止人类认识到自然界共有四种相互作用,即( B )。 A、电力、磁力、弱力、强力 B、弱力、强力、引力、电磁力 C、电力、磁力、引力、排斥力 D、引力、排斥力、弱力、强力 5、酸雨是pH值( C )的降水。 A、等于5.6 B、大于5.6 C、小于5.6 D、小于7 6、下列(D)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A、细胞工程 B、酶工程 C、发酵工程 D、蛋白质工程 7、科学研究表明木星上的大红斑是一种(D)。 A、蝴蝶效应 B、分形现象A C、线性叠加 D、相干结构 8、直觉和顿悟属于一般科学方法中的()。 A、非逻辑思维方法 B、理论性科学方法 C、横向科学方法 D、经验性科学方法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复习题

—、填空题 1. 在数字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信号也会受到噪声干扰,当信噪比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应在适 当的距离采用 再生中继器 的方法除去噪声,从而实现长距离高质量传输。 2. TCP/IP _______ 协议是In ternet 的基础与核心。 3. 智能网的基本思想 交换与控制相分离 。 4. 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取决于 地球表面的曲率 ________ 。 5. ATM 传递方式以 信元 为单位,采用 异步时分 复用方式。 6. 微波是频率在 300MHZ-300GHZ _________ 范围内的电磁波。 7. 在30/32路的PCM 中, 一复帧有 16 帧,一帧有 _32 ____ 路时隙,其中话路时隙有 30 路。 8、PCM 通信系统D/A 变换包括 解码 、 平滑滤波 二个部分。 9、抽样是把 时间上连续的模拟信号变成一系列时间上离散的抽样值的 过程。量化是将模拟信号的 幅度 值离散化的过程。 信宿 等6个部分构成。 12. 数字信号的特点:信号幅度取值 理想化 量指标具体用 传输速率 和 误码率 表述。 14. 光纤的传输特性主要包括 损耗 、 色散 和 非线形效应 。 15.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点的信号一般是直射波、 折射波 、 放射波 、 _____________ 散 射波和地表面波的合成波。 16?通信方式按照传输媒质分类可以分为 有线 、无线通信两大类。 17 ? 幅度 调制技术是用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载波的振幅; 频率 调制技 术是用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载波的频率; 相位 调制技术是用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载波 的相位。 18. 模拟调制技术分为 线性 和非线性调制,数字调制信号的键控方法分为 _ ASK 、 FSK ____________ 、 PSK __________ 。 19. 数字基带信号经过 载波 调制,这种传输成为数字频带传输。 20.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技术包括 3个过程: 抽样 、量化、编码。 21. PCM 通信系统D/A 变换包括 解码 、 平滑滤波 二个部 分。 22. 抽样是把 时间 上连续的模拟信号变成一系列时间上离散的抽样值的 过程。量化是将模拟信号的 幅度 值离散化的过程。 23. 基带数据传输系统中发送滤波器的作用是 限制 并起波形形成 作用。 24. 一般通信系统包括五部分:信源、 _发送设备、信道、接受设备和 信宿_。 25. 国际电信联盟推荐了两类数字速率系列和数字复接等级,即北美和日本采用的 1.544Mbit/s 和中国、欧洲采用的 2.048 Mbit/s 作一次群的数字速率系列。 26. 在电话通信的 A/D 转化中,经过一次抽样、量化、编码得到的是一组 8 位的二进 制码,此信号称为 脉冲编码信号或PCM 信号。 27.3G 主流技术标准包括 _WCDMA 丄_ CDMA2000』「TD-SCDMA _ 28. PCM30/32系统中,每帧的时间为 10. 基带数据传输系统中发送滤波器的作用是 作用。 11. 通信系统模型由 信源 、变换器、 限制信号频带 并起波形形成 信道、 噪声源、反变换器和 13.衡量通信系统的主要指标是 有效性 和 可靠性 两种。数字通信系统的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