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政治经济学知识总结

大学政治经济学知识总结

①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使用价值,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社会财富的物质代表,是一个永恒范畴。
②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④货币: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⑤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很容易出现的经济现象。
⑥货币流通规律: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不断地运动就是货币流通。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⑦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
⑧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发生价值转移,而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⑨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大于自身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
⑩资本积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以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的前提的,马克思赋予追加为资本的剩余价值以新的名称——资本积累,并定义为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其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为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①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投入生产过程,从而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特征。
②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一般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来表示。
③垄断: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为获取垄断高额利润而联合起来,对某个或几个生产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控制或独占。

它是生产集中的必然结果。 ④垄断利润:是指通过垄断地位,操控市价获得的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的基本来源是垄断企业中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除此之外还包括利用垄断价格等垄断组织行为占有的非垄断企业雇佣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普通消费者工资收入以及不发达国家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的剩余价值。
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⑥公平: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力分配的合理化。
⑦效率:指在资源有效配置前提下经济效益的较快增长,也就是投入与产出比率的较快提高。
⑧企业资本循环:企业的现实资本运动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要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企业资本分别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企业资本在运动中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最后回到原来形态的过程叫做企业资本的循环。
⑨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指投在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劳动资料上面的生产资本。其周转方式的特点:资本一次预付出去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其价格随着物质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未转移价值仍固着在原使用价值形态上,经过若干年后预付资本价值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周转回来。
⑩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材料、燃料等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上面的生产资本。其周转方式的特点:其使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耗掉,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商品中去和劳动力价值再生产出来,商品售出后,预付资本价值一次全部流转回来。
①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主要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则称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1.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答: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它们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价值是一种绝对的量,而交换价值则是一种相对的量,即通过两种商品的价值比较而相对地表现出来的量。它可以与价值相一致,也可以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与价值相背离。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答: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一方面

,二者是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则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因而是历史范畴。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经济范畴。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必然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不同生产部门的分配,即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②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③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实现优胜劣汰。
5.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答: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发展到一点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三,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二阶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在这一价值形式中,出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被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体上,使它真正成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第三阶段,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使用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一般形式,生产一班等价物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一般形式,他可以和其他一切劳动相对等;生产一般等价物的私人劳动,直接当做一般的社会劳动而存在;第四阶段,货币形式。
6.货币的职能
答:①价值尺度。用货币来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而不必是现实的货币。②流通手段。指货币用作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货真价实的货币或法定的纸币。③贮藏手段。是指人们把货币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加以贮藏,以备后用。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货真价实的贵金属为质地的货币。④支付手段。是指因赊账买卖而发生的延期支付的手段。⑤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时,执行的就是世界货币的职能。作为世界货币,只能是以重量计算的黄金或白银。
7.资本流通公式的矛盾及如何解释
答:资本流通公式G—W—G`实质是 一个矛盾的公式。一方面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①等价交换流通中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为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资本的货币在买卖过程中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发生价值的增值。②不等价交换流通中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剩余价值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因为货币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值,产生了多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价值。总之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必须不在流通中。
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劳动力的价值实际上就是维持劳动者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其价值又最终可还原为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二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者养活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三是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生产商品、创造价值并带来剩余价值的能力。正是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购买,从而对劳动力使用价值的运用,才使得资本家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实现价值增值。
9.资本价值增殖的过程
答:价值形成过程是指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而价值增值过程是指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的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所在。
10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答 :所谓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二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所谓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

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此种方法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劳动日延长的上限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生理因素;二是社会的和道德的界限。所谓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则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所谓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11.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
答: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加自己的资本总额,即本来意义的基本积累;资本集中是通过在竞争中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或者通过若干资本联合成为股份公司的方法,把原来分散的资本合并成更大的资本。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表现在:①资本积聚表现为资本“增量”,由于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从而增加了全社会资本的总量;而资本集中则是社会资本存量的调整与重组。②资本积聚受到剩余价值量绝对增长的限制,因而增长缓慢;而资本集中通过合并或联合中小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企业集中大量资本。联系表现在:一方面资本积聚水平决定着资本集中的能力。资本的积聚越多,大资本经济力量增长越迅速,能够增强资本竞争的力量,因而可以通过竞争加速资本集中,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随着资本集中,使得大资本的生产和经营的规模、范围不断扩大,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利润的增加可以促进资本积累,从而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资本积聚。
12.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答:①资本家把资本投入不同的生产部门,由于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等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利润率。②追求高利润率是每个资本家的投资目的和动力。不同的利润率促使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家为获取高利润率而竞争,部分资本由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转移到利润高的生产部门。③资本转移的结果即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指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利润率。它是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额之间的比率。④形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各部门按平均利润率分别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既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资本家竞争的结果,也

是每个资本家的最低要求。
13.垄断产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答: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控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生产集中使资本主义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为垄断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首先,生产日益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单个资本规模小,生产和流通主要分散于大量生产职能单一的中小企业,受市场自发力量调控,竞争激烈,彼此难以达成限制竞争的协定。随着电力及其应用引发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创新以及与之伴生的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大企业主导生产和流通的时代到来,社会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手中。少数大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份额。这使得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有可能超越单个企业组织的局限,在一个产业部门或若干个相关产业部门之间进行更高层次的组织协调。其次,生产集中使垄断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生产集中,使资本主义企业扩大规模,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胀。而在一定的时期特定的市场,需求总是有限的。生产集中使大企业规模巨大,资本雄厚,产品以及企业形象在公众中有一定地位,这对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构成较高的进入壁垒,自由竞争受到限制,逐步形成少数大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为了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灾难性后果,必须寻求某种妥协达成垄断协定。这就是垄断产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的必然结果。①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社会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呗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干预和协调生产部门间的比例关系,客观上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③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也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答:①国家所有制经济(国有企业),②国家参与制经济(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即二者在企业内部的结合),③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在生产过程,即二者在企业外部的结合)④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16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答:以公有制为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以公有制为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
答: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这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19.我国当前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答: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分配制度。②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收入分配制度的进步。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重要途径。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如何进行改革?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主要体现在①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收入分配中在严重的平均主义,②市场经济是以效率为基础的,通过市场竞争,来分配收入,往往会把收入上的这种差别加以扩大。③在经济转型和经济调整过程中,部分行业地区社会阶层得到迅速发展,还有一部分逐步衰退和淘汰。但是,也要承认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因素,主要表现①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还未完全形成,②按劳分配的公平原则没有得到充分贯彻。3.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如果进行改革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努力把国民收入的“蛋糕”做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②进一步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理顺生产要素的价格,打破不合理的行政和经济垄断,进一步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④加大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⑤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⑦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民增收幅度。
21.如何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力分配的合理化。效率:指在资源有效配置前提下经济效益的较快增长,也就是投入与产出

比率的较快提高。公平与效率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①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和保障。②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③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2.如何扭转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
答:如果进行改革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努力把国民收入的“蛋糕”做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②进一步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理顺生产要素的价格,打破不合理的行政和经济垄断,进一步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④加大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⑤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⑦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民增收幅度。
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前提。基本特征:①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②市场经济体制同按劳分配相结合③以人为本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
24.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框架(一般性)
答: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有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现代化的市场体系、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前两个要素或环节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后两个要素或环节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条件。
25.如何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答: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应该①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②加快要素市场培育,完善市场体系③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加快经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6.企业资本循环的过程
答: 企业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三个阶段的统一。在企业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中,每种资本形态都可以作为一种循环的终点和起点。资本循环要求资本的三种形态在空间并存和时间上继起。前者要求企业必须吧全部资本按一定的比例分成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部分,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既有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预付劳动报酬的货币资本,又有用于制造

商品的生产资本和准备出售的商品资本,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不至于间断和再生产顺利进行。后者要求企业每一部分资本形态必须依次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由一种形态转化另一种形态,继起性的破坏,将导致并存性的破坏。而并存性的破坏,则将导致资本循环的中断。资本循环的并存性和继起性互为条件,缺一不可。资本形态和循环阶段只有在运动中达到统一,资本循环才能正常进行。①购买阶段是企业生产的准备阶段,是在流通领域内进行的②生产阶段是资本循环的核心阶段,也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的阶段③售卖阶段是企业资本循环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影响企业在生产
27.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
答:固定资本是指投在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劳动资料上面的生产资本。其周转方式的特点:资本一次预付出去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其价格随着物质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未转移价值仍固着在原使用价值形态上,经过若干年后预付资本价值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周转回来。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材料、燃料等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上面的生产资本。其周转方式的特点:其使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耗掉,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商品中去和劳动力价值再生产出来,商品售出后,预付资本价值一次全部流转回来。
28.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原因
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原因是:①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无法保证持续、稳定高速增长。②资金供给缺口较大。③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重较大,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升级优化缓慢。④以高投入作支撑、低效益为代价的高速度,会带来高通胀,使社会无法承受。⑤高投入、高速度的增长方式,带来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恶化,会损坏经济长期未定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础。此外,经济增长长期以资本、土地、劳动投入增家的贡献为主,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为辅,虽然也可以增长全国经济总量,但人均占用量的增长却很缓慢。所以中国要实现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