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的诗句

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的诗句

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的诗句
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的诗句

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的诗句

1、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苏轼《守岁》

2、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3、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来鹄《除夜》

4、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5、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征明《拜年》

6、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苏轼《守岁》

7、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8、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叶颙《已酉新正》

9、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孔尚任《甲午元旦》

10、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11、天上风云庆会时陈献章《元旦试笔(选一)》

12、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13、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4、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15、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16、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17、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18、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瞿佑《屠苏酒》

19、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戴复古《除夜》

20、我来属芳节,解榻时相悦。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2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3、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佚名《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

24、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范成大《卖痴呆词》

25、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端午

节的诗句

1、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2、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3、碧艾香蒲处处忙。舒頔《小重山端午》

4、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5、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6、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7、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8、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10、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1、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12、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3、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14、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5、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16、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17、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18、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19、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20、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2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22、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中

秋节的诗句

1、隔翠幌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3、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4、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5、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6、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7、可怜闲剩此婵娟。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8、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9、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10、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11、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2、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3、分不尽,半凉天。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14、对风鹊残枝,露—荒井。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15、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16、何须如钩似玦,便相将、只有半菱花。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17、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攫银河决。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8、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9、从今三夜看婵娟。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20、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22、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沈冤雪。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23、当年弄影婆娑舞。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24、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5、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26、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7、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 头牙( 农历二月初二)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 ? 清明节( 节气清明) ?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 ?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 ?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 ? 冬至( 节气冬至) ?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尾牙( 农历腊月十六) ? 祭灶( 农历腊月廿四) ? 除夕( 农历十二月卅日) 元会诗(魏)曹植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尊卑列叙,典而有章。衣裳鲜洁,黼黻玄黄。清酤盈爵,中坐腾光。珍膳杂遝,充溢圆方。笙磐既设,筝瑟俱张。悲歌厉响,咀嚼清商。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家荣贵,寿考无疆。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元日(宋)毛滂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除夜(南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明)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已酉新正(明)叶颙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春节看花市林伯渠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中华传统节日组诗陈志岁春节暂解城区烟火禁,兆丰雪霁在年前。街街饰彩家家掸,扫尽桃符换对联。清明乍温复凊雨如麻,郊野草青行迹加。或向陵园寻志石,思亲敬献墓头花。 端午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中秋合家匀饼庆嘉辰,携向中庭望月轮。二十四桥谁独立,鸳鸯双宿水如银。元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一、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春节民间传统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要吃腊八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腊月除夕,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要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新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后来还有河南的朱仙镇。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除夕晚上要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包饺子、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现在每年中央电视台办“春晚”,全世界华人都守岁。 天明过春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燃放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祭典祖先、祁求丰年。吃了早饭,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去到各家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

传统节日和诗句练习

1.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对传统节日习俗描述正确的是:()A.寒食禁火、祭祖扫墓、踏青插柳——重阳节B.扫尘守岁、爆竹门神、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清明节 C.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春节 D.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端午节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男子到二十岁时,要束发加冠,行笄礼。从这天起,男子可以拥有自己的字。 B.寒食节前一两天,有禁火冷食、扫墓悼亡风俗的传统节日是清明节。 C.古人在解说汉字的结构时,归纳出的通行理论是:“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D.传统文字学上,把合体字切分之后产生的部分,左边称为“旁”,右边称为“偏”,这是组成汉字的重要元素。 3.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②飞龙舞凤成夜色伐鼓踏歌皆春声 ③靖节排冠归隐去孟生落帽快登临④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A.①七夕②重阳③元宵④中秋 B.①七夕②元宵③重阳④中秋 C.①中秋②重阳③元宵④七夕 D.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 4.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在历代文人笔下曾被反复歌咏,下列诗句内容与节日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 B.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中秋节 C.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清明节 D.空惆怅,谁复吊沅湘——端午节 5.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②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假期又一年。 ③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④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A.①中秋②除夕③端午④元宵B.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 C.①重阳②七夕③端午④元宵D.①重阳②除夕③元宵④中秋 6.下列各诗句所涉及的传统节日,正确的一项是() ①唐代·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③宋代·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宋代·秦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看鹊桥归路。” ⑤唐代·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 A.①重阳②元宵③春节④七夕⑤端午 B.①春节②重阳③元宵④冬至⑤清明 C.①重阳②春节③元宵④七夕⑤冬至 D.①元宵②春节③端午④重阳⑤七夕 7.古代诗歌不少诗句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的,下面对这些节日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⑵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棕香。 ⑸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⑹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⑴\⑵⑷\⑶\⑸⑺\⑹\⑻ B.⑴⑹\⑶\⑵⑻\⑷⑺\⑸ C.⑴\⑷\⑶\⑵⑻\⑸⑹\⑺ D.⑴\⑶\⑵⑷⑻\⑸⑺\⑹ 8.下列诗句的内容与括号中所列的传统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B.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七夕)C.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中秋)D.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10.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春节习俗的一项是 A.儿童却立避其锋,当街击地雷霆吼。 B.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屠。 D.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11.中国古代诗词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密切的联系,请指出下列诗句中的传统节日。(4分) 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2.下列诗句对应传统节日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③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④此生长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及相关作文(小学生)欣赏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及相关作文(小学生)欣赏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节(公历四月四-六日)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除夕( 农历十二月卅日) 除此以外还有立春,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已节<三月三日>,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二天>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冬至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 除夕 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也是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过大年 辞旧岁,贺新春。人们劳动了一年,欢欢喜喜地迎来了春节。 除夕之夜,我、爸爸妈妈和小姨一家、舅舅一家,还有爷爷奶奶欢聚一堂,吃酒辞旧岁。

一道道菜肴陆续上了餐桌,一阵阵香气接连不断地吸引着我,使我们忍不住露出“口水直流三千尺”的丑样。我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筷子,伸向盘中的美味。我几乎尝遍了,回味无穷,令我吃了还想吃,还怨天尤人:“菜也太少了吧!” 吃完饭,我们见时间还早,离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开始还有一个小时,便小孩一组,大人一组地打起了扑克。“8点啦!”也不知谁叫了一声,我们也没来得及去想,便一窝蜂似的涌到了电视机前,各占“一块地盘”,津津有味地看起了“春晚”。这次的晚会可精彩啦!舞蹈演员那优美的舞姿,歌手那悦耳的歌声和小品演员那幽默滑稽的动作、语言,都紧紧地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我们看着精彩的节目,都会不由自主地哈哈大笑,赞叹不已。 过年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我最喜欢过年。每到新年,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传说故事,现在让我来讲给你们听听吧! 传说中,在一个僻静的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物,把门锁得紧紧的,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力。第二年一大清早,人们纷纷收拾好东西准备去城里过完年再回来,这时,一位仙翁走过,他告诉村民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买了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村庄太平了。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对联,放爆竹,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新年中最有趣的要数我和小伙伴一起放烟火。晚上吃完年夜饭,我就迫不及待地拿着烟花朝门外奔去,一出门就听见小朋友们的欢呼声。原来,在二村的小花园里正举行烟花比赛呢!只听见天空中“砰,砰”几声,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真是形态各异,姹紫嫣红,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云宵,还有像一个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 我看见这样美丽的烟花心里想:“我的烟花一定比他们的烟花好看几十万倍。”于是,我赶紧拿出自己的烟花小心翼翼的点燃之后向着天空发射,只听“啪”的一声,烟花朝天空中直飞而去,这时我在心里暗暗的想:“嘿,嘿,”我这烟花一定比你们的好看,可是,当我抬头望着天空时却呆若木鸡了,原来这种烟花叫“花生米爆炸”,这烟火就像一颗花生米一样飞上了天空,但在上面只“啪” 的一声就结束了,一点也不漂亮。真让我大失所望。不过一转眼我就溶入到这节日的喜庆之中去了,看着天空被这些五彩缤纷的烟花装扮的绚丽多彩,我们个个欢呼雀跃,开心极了! 春节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它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中国传统三大节日

中国传统三大节日 我国传统的三大节日有哪一些的呢。是不是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让小编为大家介绍,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三大节日春节(是人们迎接新的一年的开始) 端午节(是祭奠屈原的节日) 中秋节(是和家人团聚的日子)。 春节: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1]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表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将春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

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著名诗句

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著名诗句 本文是关于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著名诗句,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 2、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杜甫《九日寄岑参》 3、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郑谷《菊》 4、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潘希白《大有·九日》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6、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7、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8、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夜深》 9、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赵鼎《寒食》 10、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赵鼎《寒食》 11、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赵鼎《寒食》 12、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1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15、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16、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17、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王建《七夕曲》 18、琅玕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9、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20、双缕绣盘金,平沙油壁侵。——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2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2、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23、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戴复古《除夜》 24、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及习俗简单罗列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及习俗简单罗列 1、(农历正月初一) 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英文:The Spring Festival 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 元(“正”即正月之“正”) 俗称“过大年”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看春节联欢晚会) 元日(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农历正月十五)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 宵、踩高跷、猜灯谜、、赏花灯、等风俗。 3、(节气清明) (时间):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

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4、(农历五月初五)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英语:Drag on Boat Festival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习俗: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饮雄黄酒 5、(农历七月初七)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6、(农历八月十五)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英文:the mid-autumn festival 来源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习俗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 7、(农历九月九)

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的诗句

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的诗句 1、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苏轼《守岁》 2、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3、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来鹄《除夜》 4、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5、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征明《拜年》 6、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苏轼《守岁》 7、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8、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叶颙《已酉新正》 9、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孔尚任《甲午元旦》 10、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11、天上风云庆会时陈献章《元旦试笔(选一)》 12、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13、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4、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15、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16、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17、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18、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瞿佑《屠苏酒》 19、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戴复古《除夜》

20、我来属芳节,解榻时相悦。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2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3、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佚名《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 24、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范成大《卖痴呆词》 25、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端午 节的诗句 1、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2、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3、碧艾香蒲处处忙。舒頔《小重山端午》 4、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5、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6、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7、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8、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10、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1、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

《一》 【原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说】 清明节是中国人踏青扫墓、祭念先辈的日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雨中清明图:纷纷细雨中,一群失魂落魄的扫墓人,匆匆赶路,疲惫不堪,到处打听哪里有可以避雨、歇息的酒家,一牧童用手指向,远处一片杏花盛开的地方! 【点评】 踏青扫墓,祭念先辈、亲人,是清明节的核心灵魂,正是怀着对先辈、对亲人一颗感恩的心,在外漂泊的游子才会奔走千里,回到家乡扫墓,这种不忘本、不忘根的精神才能代代相传。 《二》 【原文】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解说】 端午节的起源是从谁开始的呢? 从古到今都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可惜楚江,虽然长年奔腾不息,却不能为正直的大臣,洗刷掉冤屈! 【点评】 一代名臣屈原,才华横溢,忧国忧民,志向高远!却不断受到黑暗政治势力的打压,报效祖国、施展才华无门,投奔楚江而亡,遗憾千古!屈原虽然死了,但他那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三》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说】 中国古代重阳节,有登高望远和喝菊花酒的习俗。本诗描绘的是一幅重阳节思乡图:一个人独自在异乡作客,每逢过节,就加倍思念亲人。又到了重阳节,又到了登高地时候,遥想兄弟们在分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想到,今年比往年少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我。

【点评】 思乡之情,人皆有知。故乡给我们每个人,都带来许多美好的回忆。但是,人在旅途,身不由己,要想常回故乡,谈何容易!故乡只能是我们心灵上的驿站,精神上的家园。 《四》 【原文】 水调歌头 (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说】 端起酒杯,问一问青天,明月是什么时候才有的?不知此时此刻,天上的皇宫里是何年何月?我想乘着东风飞到天上去,又害怕在天上的琼台楼阁中,承受不了寂寞和寒冷。在月光下起舞,身影摇曳,天宫哪里比得上美好的人间啊!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从雕花的门窗洒进来,照在失眠的游子身上。月亮不应该对人产生怨恨,为什么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却变得特别圆呢?人间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又何必为离别而悲伤呢?但愿人们都能够健康长寿,在千里之外也能共同领略感受月亮的清辉。 【点评】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的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紧扣人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宇宙与人生的自然规律,大自然的月亮都有阴晴圆缺,难以保持长圆,人生又怎能苛求永远团聚、没有分离呢!最后祝福人与月亮的和谐共处。全词境界高远,构思奇特,感情真挚又极富有浪漫色彩,千年来传诵不衰。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受到环境制约,悲欢离合也在所难免,只要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五》

中国传统节日知识清单

中国传统节日知识清单 节日名称时间风俗相关诗句 1.除夕大年三十吃年夜饭,守岁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2.春节正月初一贴春联,年画、放鞭炮、拜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 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灯谜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4.清明4.4~4.6 扫墓,踏青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拜织女,穿针乞巧天阶月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7.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祭鬼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孟兰古意存。 8.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饮酒赏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小试牛刀: 1.下面诗句直接或间接地写到了我国的四个传统节日,按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A.②③①④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①③④ (2006年陕西省)请你参加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学习活动,并完成下列题目。 (1)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填写相应的节日来。 ①农历九月初九日,有敬老和登高的风俗。() ②公历5月第二个星期日,用康乃馨花表达感恩之情。() (2)请根据下表显示的调查结果,回答下面问题。 ②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③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摒弃,还是应该保留?请发表你的看法。 ④就如何保卫传统节日提出你的建议。 ⑤请你为保卫传统节日写一条富有感染力的鲜活标语。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1、春节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夕(正月十五)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清明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端午 和端午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5、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6、中秋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 ,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

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

传统节日和诗句练习

. 可编辑 1.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对传统节日习俗描述正确的是:( ) A .寒食禁火、祭祖扫墓、踏青插柳——重阳节 B .扫尘守岁、爆竹门神、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清明节 C .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春节 D .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端午节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男子到二十岁时,要束发加冠,行笄礼。从这天起,男子可以拥有自己的字。 B .寒食节前一两天,有禁火冷食、扫墓悼亡风俗的传统节日是清明节。 C .古人在解说汉字的结构时,归纳出的通行理论是:“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D .传统文字学上,把合体字切分之后产生的部分,左边称为“旁”,右边称为“偏”,这是组成汉字的重要元素。 3.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②飞龙舞凤成夜色 伐鼓踏歌皆春声 ③靖节排冠归隐去孟生落帽快登临 ④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A.①七夕 ②重阳 ③元宵 ④中秋 B.①七夕 ②元宵 ③重阳 ④中秋 C.①中秋 ②重阳 ③元宵 ④七夕 D.①中秋 ②元宵 ③重阳 ④七夕 4.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在历代文人笔下曾被反复歌咏,下列诗句内容与节日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 B.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中秋节 C.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清明节 D.空惆怅,谁复吊沅湘——端午节 5.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②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假期又一年。 ③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④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A .①中秋②除夕③端午④元宵B .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 C .①重阳②七夕③端午④元宵D .①重阳②除夕③元宵④中秋 6.下列各诗句所涉及的传统节日,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唐代·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③宋代·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宋代·秦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看鹊桥归路。” ⑤唐代·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 A .①重阳 ②元宵 ③春节 ④七夕 ⑤端午 B .①春节 ②重阳 ③元宵 ④冬至 ⑤清明 C .①重阳 ②春节 ③元宵 ④七夕 ⑤冬至 D .①元宵 ②春节 ③端午 ④重阳 ⑤七夕 7.古代诗歌不少诗句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的,下面对这些节日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⑵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⑶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⑷ 渚闹渔歌响,风和角棕香。 ⑸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 ⑹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⑻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 .⑴\⑵⑷\⑶\⑸⑺\⑹\⑻ B .⑴⑹\⑶\⑵⑻\⑷⑺\⑸ C .⑴\⑷\⑶\⑵⑻\⑸⑹\⑺ D .⑴\⑶\⑵⑷⑻\⑸⑺\⑹ 8.下列诗句的内容与括号中所列的传统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 ) A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 B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七夕) C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中秋) D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 10.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春节习俗的一项是 A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街击地雷霆吼。 B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屠。 D .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11.中国古代诗词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密切的联系,请指出下列诗句中的传统节日。(4分) 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2.下列诗句对应传统节日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③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④此生长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A. ①元宵节②端午节③中秋节④七夕 B. ①端午节②中秋节③七夕④元宵节 C. ①中秋节②七夕③元宵节④端午节 D. ①元宵节②端午节③七夕④中秋节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及习俗简单罗列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及习俗简单罗列 1、 ( 农历正月初一) 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英文:The Spring Festival 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 俗称“过大年”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看春节联欢晚会) 元日(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 ( 农历正月十五)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赏花灯、等风俗。 3、 ( 节气清明) (时间):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4、 ( 农历五月初五)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英语:Dragon Boat Festival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习俗: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饮雄黄酒 5、 ( 农历七月初七)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6、 ( 农历八月十五)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英文:the mid-autumn festival 来源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习俗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清明节:四月五日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 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

中国传统节日汇总

1、原理一:春分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同时地球的磁场也相对平衡,因此蛋的站立性最好。 原理二:蛋壳上有许多高0.03毫米左右的突起,三个突起可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平面,如果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这个三角形,就可以实现“竖蛋”了。 2、中国有三大鬼节:清明、中元、寒衣。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 清明节编辑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1] 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节编辑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府之门,也是地府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连救母的故事。 寒衣节编辑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初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一伏饺子·二伏面(面条),三伏烙饼摊鸡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