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心理学复习整理

管理心理学复习整理

管理心理学复习整理
管理心理学复习整理

管理心理学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一、管理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

(一)1990—1927 经典科学管理

1.产生背景:机器大生产;竞争加剧

2.代表人物:泰勒: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原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工作流程图、

计件工资制

雨果:《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人事匹配

莉莲:《管理心理学》;人和科学管理

3.人性假设及假设内容,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1)人性假设:“经济人”人是追求利益的,特别是经济利益的理性动物

(2)假设内容:多数人天生懒惰;多数人不愿意负担责任;多数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多数人是为交换利益而工作;少数人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3)管理措施:管理宗旨:重任务,轻人情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经营、指导和监督

管理方式:金钱奖励,严厉惩罚

管理制度:专制集权式

(二)1927—1965 现代管理

1.产生背景:霍桑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2.代表人物:梅奥(霍桑实验)

3.人性假设及假设内容,及相应的管理措施:(理论基础一)

(1)人性假设:“社会人”人们最重视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2)假设内容: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行为受社会需要满足程度决定;人生活在特定社会关系中,受其制约;人的理性和情感世界都会支配行为;人既有逻辑性行为

也有非逻辑性行为。

(3)管理措施:管理宗旨:重视人

管理职能:增加人际协调职能

管理方式:集体奖励

管理制度:民主参与

3.人性假设及假设内容,及相应的管理措施:(理论基础二)

(1)人性假设:“自我实现人”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

(2)假设内容:人天生是勤奋的;人是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可以自我激励;人有巨大的创造潜力;环境限制了人的潜力。

(3)管理措施:管理宗旨:重视人和环境

管理职能:增加创造环境职能

管理方式:内在成就奖励

管理制度:民主,参与决策

(三)1965—现在最新管理

1.产生背景:美国社会不安、经济动荡、政治骚乱、石油危机;企业所处环境瞬息万变,以

往管理理论无能为力;管理理论的变革,管理方式的适应性。

2.代表人物:菲德勒《让工作适应管理者》

摩尔斯、洛希《超Y理论》《组织及其他成员:权变法》

卢桑斯《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

3.人性假设及假设内容,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1)人性假设:“复杂人”人是复杂多变的动物

(2)假设内容: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人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会产生不

同的需要;不存在适应一切的、普遍的、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3)管理措施:管理方式权变;管理体制权变;组织结构权变。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模型及结构、量表、变量的处理方式、测量信效度

(一)模型: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

(二)构建模型的三个结构:

1.目标:明确模型的目标

2.变量:事物在幅度、强度和程度上变化的特征(定性/定量;自变量、因变量和中介变量、

调节变量)

3.关系:各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关系、因果关系)

(三)量表:用于每一个被观察单元的测量系统

(四)量表的四种类型:1.称名量表/类别量表:性别、职业量表、酒店类别、计酬方式

2.顺序量表:成绩排序

3.等距量表:5点量表或7点量表评定

4.等比量表:工作速度

(五)变量的处理方式(6种):

1.置之不顾:不予处理/控制、不予测量、不予分析

2.随机化:随机化处理、不予测量、不予分析

3.不加控制:不予控制、进行测量、进行分析

4.保持恒定:恒定处理、不予测量、不予分析

5.匹配:匹配控制、进行测量、可分析

6.规定特定的标准或范畴(操纵):操纵控制、进行测量、进行分析

(六)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1.信度:测量的稳定性或可靠性。(重测信度、等值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

2.效度:测量的有效性。(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结构效度)

(七)了解管理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验法、问卷法;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

第三章知觉、归因与决策

(一)知觉:知觉是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刺激的整体反映的过程。

(二)了解影响知觉的因素

(三)人际知觉偏差:

1.首因效应:最先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人际知觉有强烈的影响

2.近因效应:最后的、强烈的印象对人际知觉有强烈的影响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

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4.定型效应:刻板印象效应:在人们头脑中存在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会对人际知觉产生

影响。

5.对比效应:对当前事物的知觉受到之前出现的其他事物的知觉影响

6.相似效应(与我相似效应):人们会更喜欢与自己在各方面较为相似的人

(四)归因:归因是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五)归因的分类(三个归因理论):

1.海德:行为的原因分类两类:

(1)内因:个人倾向归因(人格、能力、态度、动机、道德品质、努力...)

(2)外因:情境归因、环境归因(社会舆论、运气、工作难度、技术、宏观环境...)

2.凯利:(1)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类:行为者;行为对象(刺激);情境

(2)归因需要考虑的三个因素:一贯性:不同时间点、不同情境中,行为者面对同一行为

对象(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区别性:行为者是否对同类其他行为对象(刺激)做出不同反应?

一致性:不同人在面对同一行为对象(刺激)时,反应是否与行为者一样?

(3)

3.维纳: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1)内外因:内因/外因;(2)可控性:可控/不可控;(3)稳定性:稳定/不稳定

(六)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考察行为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赞美或谴责人),低估情境性

因素(赞美或谴责环境)的归因倾向。

2.行动者—观察者偏差:人们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内因,而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外因的归因

倾向

3.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差: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的倾向

(七)决策: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的情况下,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八)有限理性决策(西蒙)决策过程中采用的启发式与偏差:

1.代表性启发式: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能代表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规律。判断基于过去

的信息。

2.可得性启发式: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概

率。判断基于记忆中易于使用的信息。

3.锚定和调整启发式:人们倾向于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整件事件的估计。判断基于

起始值。

4.情绪启发式: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所对应的判断方式不一样。判断受情绪影响。

(九)前景理论中的效应

1.确定效应:在确定的好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

好处。

2.反射效应:在确定的坏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

把”。

3.损失规避:大多数人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

获得的快乐感。

4.参照效应:所谓的损失和获得,一定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

5.小概率:人类具有强调小概率事件的倾向。面对小概率的赢利,多数人是风险喜好者;面

对小概率的损失,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

(十)框架效应:是指一个问题在两种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十一)心理账户: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里运算规则。人们追求“满意最大化”,而不是

“效用最大化”。

(十二)了解理性人特点和决策过程

第四章个性与心理测验

一、个性、气质、性格、特质、能力、心理测验的概念及特点

(一)个性:是指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行为模式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个性的特点:1.稳定性(不随时间、情境而改变)2.独特性(与其他个体不同)3.影响

行为(特征行为模式)

(二)气质:一个人出生时固有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气质的特点:气质决定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自然属性:感受性、耐受性、灵敏度、情

绪兴奋性和指向性等。气质只反映一个人情感与活动的外部表现形式,

不涉及情绪和活动的动机、内容。

(三)性格: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特点:不是天生的,是后天习得的,可塑性较强

(四)特质:特质是持久的品质或特征,它们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五)能力:能力是人们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六)心理测验: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将人的某些心理特征数量化,来衡量个体心理因素水平和个体心里差异的一种科学测量方法。

心理测验的特点:1.客观化(统一的客观标准评分);2.常模化(同一个参照样本来确

定相对水平);3.可靠性(信度,重复的可信度);4.有效性(测验

本身的有效性);5.标准化(相同的条件、程序)

二、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假设

(一)多血质(血液):活泼好动、反应快、善交往

(二)胆汁质(黄胆汁):急躁、莽撞、情绪变化快

(三)粘液质(粘液):反应迟缓、沉默寡言、沉静、忍耐

(四)抑郁质(黑胆汁):敏感、孤僻、忧郁、内心暴风骤雨

三、A型性格与B型性格

(一)A型性格:1.有时间压力;2.焦虑、急躁、不耐烦;3.追求速度和数量;4.多任务同时进行;5.攻击性;6.无法处理休闲时光

(二)B型性格:1.从来没有时间紧迫感;2.充分享受娱乐和休闲;3.放松时不会内疚;4.

没必要表现业绩。

四、各种性格特质理论

(一)阿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刺激—特质—反应)

1.根本特质:影响一个人如何组织生活的特质

2.核心特质:代表一个人主要特征的特质

3.次要特质:有助于预测个人行为的特定的、个人的特质

(二)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

1.外向性(內源导向性或外源导向性)

2.神经质(情绪稳定的或情绪不稳定的)

3.精神质(善良体贴的或攻击性的、反社会的)

(三)五因素模型

1.外向性(E):高E特质:喜欢参加活动、健谈、主动、热情;

低E特质:孤独不合群、安静、被动、缄默

2.宜人性(A):高A特质:信任、宽容、心软、好脾气

低A特质:多疑、刻薄、无情、易怒

3.尽责性(C):高C特质:认真、勤奋、井井有条、守时

低C特质:马虎、懒惰、杂乱无章、不守时

4.神经性(N):高N特质:自寻烦恼、神经质、害羞、感情用事

低N特质:冷静、不愠不火、自在、感情淡薄

5.开放性(O):高O特质:富于想象、创造力强、标新立异、有好奇心

低O特质:刻板、创造性差、遵守习俗、缺乏好奇心

五、了解卡特尔16个性因素(16PF)

六、熟悉霍兰德个性与工作匹配理论

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

七、了解常用心理测验名称及心理测验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态度

一、态度、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概念

(一)态度:一个人对待外界特定事物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为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二)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其所从事工作的总体态度。

(三)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感,以及对组织的归属感。

二、态度改变理论(前四个)

(一)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1.认知失调: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认知成分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

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不愉快的情绪。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

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

2.不协调程度受到两个因素影响:(1)认知项目的重要性(2)不协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

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3.如何解决认知不协调?

(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改变态度/改变行为

(2)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3)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

(二)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1.单元: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

感情关系:对每一种认知对象的情感和评价

2.当对一个单元内两个对象的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对一个单元内两个对象的看法不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不平衡状态。

(三)凯尔曼的态度形成与改变三阶段论

1.服从:顺从,即个体从表面上转变了自己的观点

2.同化:模仿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

3.内化:个体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收他人的新观点

(四)墨菲的沟通改变态度理论

沟通和了解可以改变态度

实验组—前测态度—沟通—后侧态度

控制组—前测态度——后侧态度

三、熟悉预言实现改变态度理论,说服理论

第六章需要和激励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及应用(三个)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主要观点:1.五种需要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的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

2.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

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

示出激励作用。

4.五种需要可分两级:低级需要(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

可通过外部条件满足。

高级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要通过内部因素满足,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

现的需要使无止境的。

5.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

行为起决定作用。

6.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

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

大大减小。

7.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

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发展中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

相反。

8.不同时代,人们的需要层次结构也会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级需

要占主导的比例越来越多。

(二)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1.激励因素:(1)能促使人们产生满意感的因素;(2)与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因素

(3)改善产生满意感,缺乏则产生“没有满意”

2.保健因素:(1)能促使人们产生不满意感的因素;(2)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

(3)改善产生“没有不满意”,缺乏则引起不满意

3.内在激励:(1)工作本身;(2)对工作的兴趣、责任感、成就感

4.外在激励:(1)外部的奖酬或福利;(2)五险一金、工资

(三)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

麦克利兰将人的高级需要分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归属需要,并以成就需要为主导。

1.成就需要:争取成功,希望做的最好的需要。(工作效率高,不太冒险,追求成就感)(1)高成就需要者的三个特点:追求成就,而不是成就带来的报酬

既有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欲望

喜欢中等挑战的环境,不希望偶然因素较大的环境

2.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控制,喜欢竞争,权力感)

(1)高权力需要者的三个特点:喜欢承担责任

喜欢影响他人,与绩效相比,更关心个人威望

喜欢处于竞争性和受到重视地位的环境

3.归属需要:建立友好亲密人际关系的需要。(人际接纳,喜欢合作,归属感)

(1)高归属感需要者的三个特点:努力寻求亲和友爱

喜欢合作性而非竞争性的工作环境

渴望有高度相互理解的环境

4.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独立负责、反馈和中度冒险环境,正相关

5.权力需要、归属需要和管理的关系:成功的管理者是高权力需要、低归属需要

6.成就动机可以培养

二、过程激励理论及应用

(一)期望理论(弗鲁姆)

1.理论假设: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成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

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个人需要—个人目标—组织

目标—工作绩效—个人努力

2.组织要调动员工积极性,就必须让员工明确:

(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

(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3.期望公式: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

M: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V: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E: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主观概率

4.员工是否会努力会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如果我付出了最大努力,能否达到组织要求的工作绩效水平、是否会在绩效评估中体现出来?

(2)如果达到这一绩效水平,组织会给我什么样的奖赏或报酬?

(3)这一报酬是否是我所急需的、对我重要吗?

5.期望理论与管理

(1)设置合理的、有一定难度且被员工认可的目标

(2)设计有效的、公平的绩效评估系统

(3)设计薪酬支付制度以奖励期望的绩效

(4)设计任务和工作以便员工通过工作满足自己的需要

(5)将组织个性化,以反映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

(6)形成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

(二)公平理论(亚当斯)

亚当斯结合公平概念和认知失调理论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1.理论假设:(1)对自己报酬的知觉和比较所引起的认知失调,会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

即产生不公平感和心理紧张。为减轻或消除这种心理紧张,当事人会采取某种

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

(2)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

觉。

2.不公平感的产生原因:(1)与个人主观判断有关;(2)与个人所持公平标准有关;(3)

与绩效的评定有关;(4)与评定人有关

3.不公平感的产生可能会诱发以下行为:

(1)改变自己的投入(2)改变自己的产出(3)歪曲对自己的认识(4)歪曲对他人的认知(5)选择其他参照对象(6)抱怨、情绪衰竭甚至离职

4.程序公平:(1)程序公平强调分配资源时使用的程序、过程的公正性

(2)“公平过程效应”/“发言权效应”:如果人们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做决策的过程,那么

他们的公平感就会提高。

5.公平理论与管理:

(1)管理者要引导职工形成正确的公平感

(2)职工的公平感将影响整个组织的积极性

(3)领导者的管理行为必须遵守公正原则

(4)报酬的分配要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三)目标设置理论(洛克)

1.设置达到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是完成工作的最直接的动机,也是提高激励水平的重要过程。

2.目标可分为硬性目标和软性目标:

(1)硬性目标:比较容易观测和衡量的目标

(2)软性目标:比较难观测和衡量的目标

(四)强化理论(斯金纳)

1.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某项特定刺激引发的行为反应,若得到奖赏,则该行为再出现的可能性较大;若没有得到奖赏,甚至受到惩罚,则该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极小。

2.强化:增强某种反应、某种行为概率的手段,是保持行为和塑造行为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三、了解综合激励过程模型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一、群体: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

体。

二、群体的分类

(一)按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1.正式群体(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

(1)有明确的规章制度(2)有明晰的成员地位、角色、权利和义务(3)有稳定、正式的

结构

2.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

(1)以个人之间的喜爱、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2)无固定的组织形式(3)有不成文的关

系结构和规范

(二)按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的密切程度:

1.松散群体:人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群体成员没有共同活动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2.联合群体:群体成员有共同活动的目的,有个人意义

3.集体: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有共同活动,不仅对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有广泛的社会意

义。

三、群体发展的五个阶段

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绩效阶段——终止阶段

四、群体影响

(一)社会助长作用

他人在场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

(二)社会懈怠

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1.社会懈怠出现的原因:(1)他人在场—个人努力受到了评价—产生评价忧虑—唤起—社会

助长

(2)他人在场—个人努力被混在团体当众,未被评估—没有评价忧虑—松懈—社会懈怠

2.群体规模与个人绩效成反比

(三)去个体化

群体情境可能会使人失去自我觉知能力,并导致个体丧失自我和自我约束。

1.影响去个体化的环境因素:(1)群体规模(2)身体匿名性

(四)从众

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1.从众的表现形式:(1)顺从: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

(2)服从: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从众行为

(3)接纳: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

五、群体动力

(一)群体动力:是指左右和影响群体发展演变的主要力量,主要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士气等。

(二)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或标准。

(三)群体压力:是通过多数人的意见,形成压力去影响个人的行为。

(四)群体凝聚力:是指使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内的合力

(五)群体士气:也称团队精神,是指成员对群体的认同和满意感,是愿意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精神状态。

六、了解影响群体动力的因素和结果

第八章领导心理

一、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

领导者:致力于实现领导过程的人就是领导者。

二、领导者的影响力:领导影响下属接受目标或命令,自愿服从或强制服从的力量。(一)职位性影响力:法定权、强制权、奖赏权、信息权

(二)非职位性影响力:声誉权、专家权、参照权

三、领导的替代力量和抵消力量(会举例子)

(一)领导的替代力量:是指在某些情况下正式领导者的影响力可以被取代,或者使领导者

的作用并非绝对必要。(下级个人的替代力量、工作本身的替代力

量、群体的替代力量、组织的替代力量

(二)领导的抵消力量:领导的抵消力量是指在某些情况下正式领导者的影响力会受到阻碍

或削弱。(下级个人的抵消力量、工作本身的抵消力量、群体的抵

消力量、组织的抵消力量)

四、领导理论

(一)领导特质理论

1.传统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者的特性是生而具有的,生而不具有这种领导特性的人就不能当

领导。

2.现代领导特质理论:现代人认为领导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是在实践中

形成的,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加以造就。为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选择

领导者要有明确的标准,培训领导者要有具体的方向,考核领导者要

有严格的指标。

(二)领导行为理论

1.双维领导论:(1)创立结构:把重点直接放在完成组织绩效上的领导行为(任务的规定与

组织、安排,规章、计划,岗位责任,使用职权与奖惩去监

控和促使绩效目标的实现)这是一种重视任务的领导行为。(2)关怀体谅:信任、尊重下级、友爱温暖,关怀下级个人福利与需要,与下级积极沟通

并鼓励下级参与决策的制定。这是重视下级及人际关系的领

导行为。

2.领导行为研究:

(1)任务导向性行为: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行为,重视工作进度及对下属绩效的考核。(2)人员导向性行为:以职工为中心的领导行为,重视责任下放和关心员工的福利、需要、

进步及个人成长。

(三)领导风格理论

1.勒温:(1)专制作风:权力定位于领导者个人手中,实行个人独裁领导

(2)民主作风:权力定位于群体,实行参与管理

(3)放任自流作风:权力定位于每个职工手中,无政府管理

2.民主作风是最佳领导作风。

独裁型性格的人喜欢专制作风的领导

具有专制作风的人领导下的军队,战斗力最强

(四)领导权变理论

1.菲德勒模型

菲德勒认为有效群体的绩效取决于领导风格和情境因素等两个因素的匹配。

(1)领导风格(取向):任务取向型:领导者从设法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

关系导向型:领导者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个人达到有声望的职位

(测量工具:LPC调查问卷)

(2)情境因素(三个):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任务结构——工作任务程序化的程度

职位权力——领导人所处地位的固有权利、取得各方面支持的程度

(3)提高领导有效性的途径:你可以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

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改善领导者—成员关系;明确任务结构;加强职位权力)

2.通路模型:组织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激励下级,调动下级的工作积极性。理论

核心在于有效的领导者要为下级指明达到工作目标的途径,指导和支持他们把

各自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为他们排除达到目标道路上的障碍,使他

们能顺利达到目标。

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卡曼)

(1)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行为,应该把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结合起来加以考虑。要根据下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成就感、不同的责任心与能力等条件,采取不同的领导行为。

(2)随着职工年龄的增长、技术的提高,由不成熟逐渐向成熟发展,因而领导行为也应该按照下列顺序逐渐推移:高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高关系低工作—低工作低关系

(3)领导者成熟度低:可采用高工作低关系的专制领导,通过单向信息沟通向下级规定任务:干什么、怎么干

(4)领导者中等成熟:可采用高关系高工作或高关系低工作的领导行为,通过说服教育或参与管理来调动下级的生产积极性

(5)领导者高成熟:可以采取低工作低关系的领导行为,通过充分授权、高度信任来调动下级的积极性。

五、了解领导理论新进展

管理心理学(00163)历年简答题汇总

1.简述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 答:人的意志行动有以下四个特征:(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2)意志行动主要体现在人的意识对活动的调节支配过程,使人的行动能按自觉的目的去能动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4)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它是和自动化的习惯动作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行动。2.简述人的气质对于组织管理、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答:气质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了解人的气质类型及其特征,对于组织管理、思想教育等都有重要意义。(1)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合理匹配,提高工作效率;(2)注意互补,协调关系;(3)认识差异,关注健康;(4)因人而异,管理教育。3.简述提升工作满意度的主要方法和策略。 答:提升工作满意度的主要方法和策略有如下几种:(1 )从领导者、管理者及员工自身进行自主选择,使工作变动有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2)给予公平的激励报酬、福利和晋升的机会;(3)从兴趣、技术与能力的角度将人和工作进行有效匹配,能够扬长避短,发挥特长,促进成长与发展;(4)鼓励员工参与设计工作,使工作环境、条件、工作关系、工作本身变得有吸引力和创造性,进而使员工得到更高的兴奋和满意度。 4.简述组织变革的动力因素。 答:促使组织变革的起因主要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1)组织变革的外在压力:①社会政治压力;②技术进步压力;③市场压力(2)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力:①企业战略;②组织成员特征;③组织成长。5.简述选拔领导人才必须克服的心理障碍。 答:选拔领导人才必须克服的心理障碍:(1)以貌取人;(2)强调经验、学历或性别,忽视态度和信念;(3)凭直觉仓促做出判断;(4)任人唯熟,任人唯亲;(5)从众效应。6.试述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强化理论 应注意的事项。 答:应以正强化方式为主。在企业中 设置鼓舞人心的安全生产目标,是一 种正强化方法,但要注意将企业的 整体目标和职工个人目标、最终目标 和阶段目标等相结合,并对在完成个 人目标或阶段目标中做出明显绩效 或贡献者,给予及时的物质和精神奖 励(强化物),以求充分发挥强化作 用。(1) 采用负强化(尤其是惩罚) 手段要慎重。负强化应用得当会促进 安全生产,应用不当则会带来一些 消极影响,可能使人由于不愉快的 感受而出现悲观、恐惧等心理反应, 甚至发生对抗性消极行为。因此, 在运用负强化时,应尊重事实,讲究 方式方法,处罚依据准确公正,这样 可尽量消除其副作用。(2) 注意强 化的时效性。采用强化的时间对于强 化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论, 强化应及时,及时强化可提高安全 行为的强化反应程度,但须注意及时 强化并不意味着随时都要进行强 化。不定期的非预料的间断性强化, 往往可取得更好的效果。(3) 因人 制宜,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由于人 的个性特征及其需要层次不尽相同, 不同的强化机制和强化物所产生的 效应会因人而异。因此,在运用强化 手段时,应采用有效的。强化方式, 并随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4) 利用信息反馈增强强化的效果。 信息反馈是强化人的行为的一种重 要手段,尤其是在应用安全目标进 行强化时,定期反馈可使员工了解 自己参加安全生产活动的绩效及其 结果,既可使员工得到鼓励,增强信 心,又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 因,修正行为。 7.联系实际说明CIS战略系统与组 织文化建设的关系,阐述CIS战略系 统设计导入的步骤与环节。 答:(1)CIS设计是组织文化建设的 重要内容:①CIS设计制定了目标组 织文化模式;②CIS的内部实施过 程是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③CIS 的对外实施是组织文化辐射作用的 体现。 (2)CIS设计与导入的步骤:①提 出CIS计划。这是导入CIS的前提, 无论是谁(企业领导者、企业顾问或 其它人士)提出,最终都要使得企业 最高领导者对CIS有所了解并对企业 内外环境有正确的认识。②调査与 分析。通过调査研究,找到企业问题 的关键所在,是成功实施CIS的保证。 调查内容主要是企业现状和企业形 象两方面。③确定企业理念。在 分析调查结果以后,立足企业历史、 现实和未来发展方向,确定企业的 目标、哲学、宗旨、精神、道德、 作风等。④行为与视觉设计。在 企业理念指导下,设计相应企业行为 识别要素与视觉识别要素。⑤发布 CIS。就是将已制订成熟的CIS方案 向内部员工、新闻界和社会公众公 开。⑥CIS实施。如果不能坚决地 贯彻实施,再好的CIS方案和计划也 无济于事。在实施过程中,关键在 于企业领导者是否有坚定的信念、是 否自觉从我做起。 8.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主要包括 哪些? 答:(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 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 实际的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 相结合的原则。 9.简述需要的定义及特征。 答:一、需要的定义:需要是“有 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满 足和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发展的必 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常以 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们体验。二、 需要的特征:(1)需要内容与对象 的多样性与复杂性。(2)需要与个体 生存发展的相关性。(3)人类需要 的共性与个别差异性。(4)人类需要 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10.简述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答:(1)空间距离与交往频率。(2) 相似性与同质。(3)需要、性格、气 质的互补作用。(4)能力与专长。(5) 仪表。 1

管理心理学考试复习题(有答案)

《管理心理学》总复习题(库) 一、填空题 1、客观地对现实发生的管理心理现象进行记录、观察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梅奥是行为管理学派的代表学者。 3.请写出智商测验的公式IQ(智商)=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 4.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__人格__,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5、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6.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行为上趋向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这一现象称为从众。 7.人的典型的气质类型一般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8.成就需要(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里兰。 9.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社会人。 10、人的性格特征按机能划分一般可分为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和意志特征。 11.当代提出的几种领导类型主要包括(领袖魅力型领导)、(变革型领导)、(交换型领导)和诚信型领导四种。 12.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生理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

13.双因素理论所指的两类因素是(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14.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15.能力测验一般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三种。 16.人格测验一般包括(量表测验法)、(情境测验法)、(投射测验法)三种。 17.影响期望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目标,目标价值(外在因素))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18. 四分图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 19.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一般分为个体、群体、组织与领导三个层次。 二、判断题 1.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是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而人-人关系才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对象。(对) 2.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复杂人”。(错) 3.两个能力相当的员工,其工作的效果也一定是相同的。(错) 4.团体的异质性是因为团体任务的完成需要各种知识、技能。(错) 5.密西根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对)

自考试题-管理心理学简答题

自考试题-管理心理学简答题

管理心理学简答题 简答1: 1.简述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有理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2.简述态度的特性。 答:对象性、社会性、个体性、内隐性、稳定性、系统性。 3.简述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答:(1)规模小,并且一般不带政治色彩;(2)群体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群体内部压力大,成员的从众行为明显;(3)群体内推选最有威信的人当首领,群体有较强的力和行为的一致性。(4)群体内有一套见效快和不成文的惩罚制度和手段,并且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5)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4.人际关系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客观存在的规律,简述其中主要的规律。 答:(1)吸引接近规律;(2)超同离异规律;(3)互需互酬规律;(4)交往深化规律;(5)交互中和规律。 5.道格式发展分为哪六个阶段。 答:(1)实验研讨阶段;(2)小组建设和开发;(3)小组间关系的建设和开发;

(4)制订理想的战略模式;(5)模式的贯彻;(6)系统评价。 6.简述X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2)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7.简述常见的归因偏差。 答:(1)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3)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8.概述起来说,一般认为小型群体应具备哪些特点。 答:(1)人数不多;(2)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交往和接触;(3)群体的成员,由共同的活动结合在一起;(4)群体的成员之间能产生感情上的相互关系;(5)他们的行为受群体中形成的规范调节。 9.简述参照测量法的具体步骤。 答:(1)研究者要求群体成员进行相互评价;2)为每个成员准备一个大信封,将其他人员对他所作的全部评价集中大信封内;3)让各成员知道别人是如何评价的,但不允许个人看

2017年10月自考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455) 本试卷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测量被试的有关心理特质的方法是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2.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的学者是 A.梅奥 B.西蒙 C.冯特 D.李维特 3.情绪情感通过表情动作传递信息、沟通思想指的是情感功能中的 A.动力作用 B.引导作用 C.信号作用 D.适应作用4.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兴趣 B.意志 C.气质 D.能力 5.在工作中表现为孤僻、不合群、常常多愁善感的员工,其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6.在马斯洛需要层级论中,“追求挑战性的工作”属于 A.安全需要 B.爱和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7.一位年长的妇女因为被窃贼偷去3000元钱,坐在地上又哭又闹。这种行为属于受挫后行为反应中的 A.攻击 B.倒退 C.冷漠 D.逃避 8.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向往。称为 A.理想 B.信念 C.世界观 D.人生观

管理心理学复习整理

管理心理学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一、管理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 (一)1990—1927 经典科学管理 1.产生背景:机器大生产;竞争加剧 2.代表人物:泰勒: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原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工作流程图、 计件工资制 雨果:《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人事匹配 莉莲:《管理心理学》;人和科学管理 3.人性假设及假设内容,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1)人性假设:“经济人”人是追求利益的,特别是经济利益的理性动物 (2)假设内容:多数人天生懒惰;多数人不愿意负担责任;多数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多数人是为交换利益而工作;少数人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3)管理措施:管理宗旨:重任务,轻人情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经营、指导和监督 管理方式:金钱奖励,严厉惩罚 管理制度:专制集权式 (二)1927—1965 现代管理 1.产生背景:霍桑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2.代表人物:梅奥(霍桑实验) 3.人性假设及假设内容,及相应的管理措施:(理论基础一) (1)人性假设:“社会人”人们最重视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2)假设内容: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行为受社会需要满足程度决定;人生活在特定社会关系中,受其制约;人的理性和情感世界都会支配行为;人既有逻辑性行为 也有非逻辑性行为。 (3)管理措施:管理宗旨:重视人 管理职能:增加人际协调职能 管理方式:集体奖励 管理制度:民主参与 3.人性假设及假设内容,及相应的管理措施:(理论基础二) (1)人性假设:“自我实现人”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 (2)假设内容:人天生是勤奋的;人是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可以自我激励;人有巨大的创造潜力;环境限制了人的潜力。

电大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 11月(2011年一、考试题型分)1分,共151、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分)2分,共202、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请在错误处下方划”“错分,如果判断为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3、名词辨析(线并改正)分)题,174、案例分析题(1 分)分,共30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55、 二、答题要求卷面整洁,书写工整。、1 多项选择题错选、多选、漏选都不得分。2、,对名词概念中的关键名词辨析要求对每个名词要理解,正确的划√,错误的划3、╳词进行纠错,在错误处底部划线。 4、案例分析题首先对案例所涉及的理论进行阐述,然后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5、论述题不能只回答要点,须按题目要求展开分析。 三、复习要求(主观题) (一)名词辨析(见综合练习) (二)案例分析题 1、公平理论的内涵 2、工作压力的来源 3、性格与职业的匹配 4、群体组合与群体活动效率的关系 5、个人压力管理的策略和组织压力管理的策略 (三)论述题 1、印象管理的策略 2、如何做到员工的能力与工作任务合理匹配 3、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 4、个人压力管理的策略 5、有效沟通的途径 6、组织压力管理的策略 综合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谁首次以“管理心理学”命名出版了自己的专著?( ) A.莱维特 B.马斯洛 C.闵斯特伯格 D.泰勒 2.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理论被称为什么理论?() A.群体动力B.人际关系C.需要层次 D.科学管理 3.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被试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A.测验法B.观察法C.个案法 D.实验法 4.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 )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 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 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9.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0.“早熟”与“晚熟”是(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 )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 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 D.对权力的需要 15.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 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 ) A.小型群体 B.大型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 ) A.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 B.群体成员沟通较少 C.群体的规模较大 D.群体规范是消极的 19.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 ) 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学校管理心理学

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的意义:首先,在科学建设上,有利于抓住学科的核心,构建合乎逻辑的学科体系。其次。在思维方式上,有利于归纳和演绎的统一,不仅对锻造学科体系甚有帮助,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为什么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1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的根本的心理问题。2是学校管理心理学最高层次的范畴。3是稳定存在于学校管理历史长河中的心理现象。 问什么说激励与挫伤是学校管理心理学中的根本心理问题:1它是学校管理活动中个体积极性涨落的根本原因之一2追求激励,避免挫伤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基本群体心态。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存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发展变化,事物普遍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理2系统科学的系统原理,信息原理,控制原理。 观察法: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他人行为,并把研究结果按时间次序做系统记录,分析和整理,写出报告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观察,访问,个别谈话,座谈,问卷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心理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认为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把干预情况下获得的事实与没有干预情况下同类对象变化的事实进行比较,确认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仪器测量被试者有关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个案法:综合运用多种合适的研究方法,对特定个体,群体,组织进行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以全面了解其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 当代西方激励理论流派有哪些?强化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综合激励理论 导致满意的主要因素: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提升,发展的可能性 导致不满意的因素: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工资,与上级的人际关系,与部署的人际关系,与伙伴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 消除不公平感的方式:1力求改变自己的报酬2要求改变他人的报酬3设法改变自己的投入4自我消除不公平感 C型激励理论:是我国行为科学研究者冬青吸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我国意识形态,结合我国激励经验提出的一种探索性的激励理论。 全员激励:动员群体师生员工参与激励,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统一的格局,取代以往上励下受,单向而行,管理者一元激励的局面。 全程激励:激励活动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是激励过程真正成为工作过程的伴侣。 全素激励: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师生员工,在继续坚持物质,精神激励的前提下,不断谋求新的激励手段。 学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及现象的科学。 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集合。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一些人。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即交往的双方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是接近还是疏远等等。 教师素质: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需的心理品质和有关素养。 个性:心理学中的个性也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称。

管理心理学复习题

管理心理学复习题 (A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记应变的管理理论是(C)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全面理论 D.决策理论 2.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C)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3.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B) 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C.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D.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4.领导者有意让部署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这种领导决策方式是(C) A.集权式的领导决策 B.参与式的领导决策 C.放权式的领导决策 D.开放式的领导决策 5.年终考核是何种考核(C) A.日常考核 B.定期考核 C.长期考核 D.临时考核 6.考核者评价他人时特别体谅哪些与自己一致的行为和思想。这种考核中的心理偏差是(B) A.从众效应偏差 B.相似性偏差 C.趋中化的偏差 D.暗示性偏差

7.人格结构(知、情、意、行)完整、稳定、一贯、协调,以及理智活动与本能情绪反应相协调,人格个别特征与年龄相协调。这是心理健康的那种特征(C) A.能够自尊自制 B.行为反应适度 C.人格健全协调 D.情绪稳定乐观 8.“江山易改,秉性难易”,说明个性具有(C) A.整体性 B,独特性 C.稳定性 D.倾向性 9.在人际交往中,影响最最显着和重要的主观印象是(A) A.第一印象 B.性格气质 C.周围环境 D.交往动机 10.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有效的领导行为除了应该考虑工作行为、关系行为以外,还应该考虑领导者的(C) A.素质 B.业务水平 C.成熟程度 D.培训提高 11.领导者的用人能力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不包括(B) A.广纳贤士 B.以身作则 C.用人所长 D.任人惟贤 12.建立人际关系的思想是() A.互需 B.互酬 C.互敬 D.互爱 13.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人际关系的为(C) A.婚姻关系 B.师徒关系 C.伦理关系 D.同学关系 14.一般说来,人际交往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其中最深层的是(C) A.感情交往 B.礼仪交往 C.思想交往 D.功力交往 15.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中最高层的需要是(C)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尊重需要

管理心理学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管理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成就取向:是指人对成就的需要强度,或者人对自身成就所确立的目标。 2. 角色认同:在一种角色当中,它的态度与实际行为保持一致。 3. 期望理论:个体以某种特定方式采取活动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该行为能给自己带来某。 4. 间歇强化:即不是每次良好行为出现都给予强化,而是间断地强化,但又足以使良好行为 得到鼓励而重复出现,又叫部分强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期望理论 1. 西方管理思想与管理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2. 简述组织文化的功能? 答:组织文化指组织成员共有的一套意义共享的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 主要特征有:创新与冒险;注意细节;结果取向;人际取向;稳定性;进取心;团队取向。 3.变革的组织阻力源主要有什么? 答:(1)结构惰性;(2)有限的变革关注;(3)群体惰性;(4)对专业知识的威胁;(5)对已 有权力关系的威胁;(6)对已有资源分配的威胁。 4.简述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 答:优点:更全面、更完整的信息;观点的多样性;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 缺点:浪费了时间;存在从众压力;可能会被少数人控制局面;受到责任不明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试分析社会主义企业职工需要的特点,解决职工需要的原则和方法? 答:社会主义企业职工需要的特点有:结合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主要有(1)成就需要:追求卓越、达到标准、争取成功的内驱力。(2)权力需要:控制别人以某种方式行为而不以其他方式行为的需要。(3)归属需要:建立友好的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结合ERG需要理论主要有(1)存在需求,它关注于满足基本的物质存在要求(2)关系需求,即维持重要人际关系的愿望。要想满足这些社会的和地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3)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 ) A.30年代B.40年代 C.50年代D.60年代 2.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采用观察法,下列哪一选项描述是正确的( ) A.所得结论真实可靠B.易作数量分析 C.易确定因果关系D.易精确地重复观察 3.下列古代思想家中,主张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王安石B.荀子 C.庄子D.孟子 4.在社会认知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印象会产生更强烈的作用,属于( ) A.第一印象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 5.教育工作者善于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明辨是非,迅速合理地作出决定并坚持执行,属于意志品质的( ) A.果断性B.坚持性C.自制性D.目的性 6.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 ) A.性格B.气质 C.能力D.智力 7.有人认为行为乃是个人对于刺激或情境的反应;其过程如下:S←→0→B→A。这一观点是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 A.托尔曼B.华生 C.勒温D.梅耶 8.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动机所具有的特点( ) A.主观性B.内隐性 C.不变性D.实践性 9.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认为,最高层级的需要是( ) A.安全需要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D.爱和归属的需要 10.有的人受挫折后闭门不出、生病、住院、酗酒,甚至吸毒等,这些行为属于受挫后的( )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历史 1、以泰勒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心理学阶段:以工作效率为中心;人性观:经济人假设 2、以霍桑试验开始的行为管理心理学阶段:以人为中心;人性观:社会人假设 3、现代管理心理学阶段:以现代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人为研究中心;人性观: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决策人 管理心理学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二)劳动力的改变——多样化(三)新型的雇佣关系(四)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五)团队化(六)商业伦理的变化我国管理心理学存在的问题:理论的西方化、学院化、滞后化、抽象化 人性论 一、“经济人”的假设与X理论 “经济人”也叫“理性经济人”,又称“实利人”,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X理论基本观点: ①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②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甘愿受别人的指导; ③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④多数人干工作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⑤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人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相应的管理措施 ①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完成任务、提高生产效率,不考虑人的感情和责任。 ②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 ③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胡萝卜加大棒”的奖惩政策-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二、“社会人”假设和人群关系理论 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的最大动机是社会需求,只有满足了人的社会需求,才能对人有最大的激励作用。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 社会人假设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人类不只追求金钱、物质,社会需求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 ②“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管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提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士气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③重视“非正式群体”。个体对团队意识比对经济报酬更重视,非正式群体影响成员的行为。 ④公司上司的领导方式要有相应的改变,建立新型的领导方式。 相应的管理措施 ①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21217

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所有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B. 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 C. 管理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 D. 管理活动中的心理过程 ★考核知识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在人的个性组成中,较多受生物因素的影响,较少受社会影响的是(C) A.性格 B. 能力 C. 气质 D. 态度 ★考核知识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做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被称为() A.性格 B. 气质 C. 态度 D. 动机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涵义 4、公认的“科学管理之父”是() A.泰勒 B. 梅奥 C. 韦伯 D. 法约尔 ★考核知识点:科学管理理论 5、被人们称为“动作专家”的是() A.莫雷诺 B. 勒温 C. 吉尔布雷斯 D. 泰勒 ★考核知识点:动作研究理论 6、在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中,下列不属于个体主观因素的是() A.兴趣 B.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C. 知识经验 D. 性格与气质 ★考核知识点: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7、在知觉过程中,人们趋向于对容易说出例子的事物给予高判断,即所谓() A.易获得性偏差 B. 基础比例偏差 C. 社会刻板印象 D. 心理定势 ★考核知识点:易获得偏差的涵义

8、某人与多年相识的女友分手后从此一蹶不振,这是一种什么心理表现?() A.攻击 B. 升华 C. 冷漠 D. 退化 ★考核知识点:挫折产生的结果 9、某厂发放的一笔奖金没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一经取消,职工便怨声载道,生产效率大幅度下降,这说明这笔奖金是() A.强化因素 B. 激励因素 C. 保健因素 D. 精神因素 ★考核知识点:双因素理论 10、管理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工作绩效主要取决于他的() A.能力和工作难度 B. 能力和激励水平 C. 性格和机遇 D. 价值观与态度 ★考核知识点:激励的作用 11、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A. 对发展的需要 B. 对享受的需要 C. 对精神的需要 D. 对权力的需要 ★考核知识点:成就需要理论 12、阿Q在被别人打了以后说是儿子打了老子,其行为属于下列哪种类型?() A.反向行为 B. 压抑 C. 合理化 D. 升华 ★考核知识点:挫折产生的结果 13、“眼不见,心不烦”、“掩耳盗铃”等都是()的表现。 A.合理化作用 B. 投射作用 C. 压抑作用 D. 反向作用 ★考核知识点:挫折产生的结果 14、最早提出公平理论的是() A.麦克利兰 B. 亚当斯 C. 勒温 D. 弗勒姆 ★考核知识点: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 15、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工作任务的团体叫() A.任务团体 B. 正式团体 C. 指挥团体 D. 利益团体 ★考核知识点:群体的类型 16、将信息源发出的信息转换成媒体易于传送的信息称为() A.编码 B. 传送 C. 解码 D. 反馈 ★考核知识点:信息沟通的过程 17、就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关系而言,下列哪一维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 A.一贯 B. 开放 C. 正直 D. 能力 ★考核知识点:塑造高绩效团队的因素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 易度和(A )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C)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 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 学研究方法中的( B)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C )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C )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C)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C)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

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B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9.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C)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0.“早熟”与“晚熟”是(C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B ) A.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 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A)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A)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D ) 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 D.对权力的需要 15.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C)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A ) 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2018年4月自考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455) 本试卷共3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人为地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称为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刨造性的教育家 是 A.杜威 B.卢梭 C.洛克D.福禄贝尔 3.“情人眼里出西施’’指的是社会认知偏见中的 A. 刻板印象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第一印象 4.在认识和变革现实的过程中,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 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 A.兴趣 B.意志 C.情绪 D.情感 5.在工作中常常表现为极大的热情与冲天的干劲,作风泼辣,大刀阔斧,该员工的气质 类型应该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6.在马斯洛需要层级论中,“地位、威望、信赖”属于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我实现 D.尊重需要 7.公平理论的提出者是 A.赫茨伯格 B.弗鲁姆 C.亚当斯 D.斯金纳 8.将己之过强加于人的倾向,指的是自我防御机制中的 A.合理化作用 8.压抑作用 C.代替作用 D.投射作用 9.构成态度的基础是 A.认知成份 B.情感成份 C.行为成份 D.意识成份 10. 个体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社会心 理行为称为 A.认同 B.模仿 C.暗示 D.从众 11.社会心理学家李雷认为人际行为可以分为八种模式,其中由反抗、疲倦、怀疑、异样等

管理心理学 习题(总复习)

管理心理学总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管理心理学 2.观察法 3.欲望: 4.需要 5.期望: 6.期望值: 7.价值观 8.目标管理 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 易度和(A )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C)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 学研究方法中的( B)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4.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A)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5.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D ) 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6. C.对精神的需要D.对权力的需要 7.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C)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8.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 B) 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C.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D.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9.领导者有意让部属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这种领导决策方式是(C ) A.集权式的领导决策 B.参与式的领导决策 C.放权式的领导决策 D.开放式的领导决策 10.年终考核是何种考核(C ) A.日常考核 B.定期考核 C.长期考核 D.临时考核 11.组织变革的方式很多,其中一种是通过直接改变组织成员的动机和认知、态度和行为, 进而改变群众的行为,以提高组织效率。这种方式是(B ) A.组织导向型 B.人员导向型 C.技术导向型 D.系统导向型

成人教育管理心理学C试题及参考答案

xx学院成人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C)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 2 分,合计20 分) 1.心理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 B.管理心理学 C.工程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2.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他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其中P是() A.行为 B.函数 C.环境 D.个人 3.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这是() A. “经济人”假设 B. “复杂人”假设 C.“社会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 4.在心理过程中,我们把人们对事物的具有好恶倾向的体验称之为() A.理智 B.意志 C.情感 D.认识 5.下列不属于个性倾向性内容的是() A.兴趣 B.气质 C.爱好 D.需要 6.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具有安静稳重、反应缓慢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属于() A.多血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 7.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称为()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8.有人把乌鸦的出现看成是不祥的征兆,把喜鹊的出现看成是好兆头,这是常见的归因偏差中的()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群体利益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9.在态度的构成要素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 A.认知要素 B.评价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向要素 10.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A.勒温 B.费斯汀曼 C.凯尔曼 D.因斯科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题,每题 3 分,合计 15 分) 1.古典管理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分别由以下几种理论组成() A.人际管理理论 B.人性管理理论 C.早期管理理论 D.传统管理理论 E.科学管理理论 2.自我意识包括() A.物质自我 B.社会自我 C.知觉自我 D.精神自我 E.管理自我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归纳为()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4.人类学家霍尔根据人们接触的距离,把人际关系的范围划分为() A.亲密区 B.熟人区 C.社交区 D.公共区 E.隔离区 5.组织文化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活力程度,组织文化可以被划分为() A.活力型组织文化 B.挑战型组织文化 C.官僚僵化式组织文化 D.停滞型组织文化 E.发展型组织文化 三、名词解释(共 4 题,每题 5 分,合计 20 分) 第页共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