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四节气教案95180资料讲解

二十四节气教案95180资料讲解

二十四节气教案95180资料讲解
二十四节气教案95180资料讲解

二十四节气教案

课时目标:掌握四季分明,理解季节变化的意义。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动手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用抢答赛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将学生分成三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难道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

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三)二十四节气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四)二十四节气的命名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有滋有味的夏至 充满童趣的过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活动方案

有滋有味的夏至充满童趣的过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活动方案淄博市儿童活动中心幼儿园胡丽华 一、设计意图 夏至,一年中最炎热时间的开始,又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时间最短的一天,预示着夏天真正的来临。那么,夏至有什么风俗和讲究吗?夏至要吃什么呢?结合幼儿园“节气与美食邂逅”的节气课程宗旨,设计此活动,以此引导幼儿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知道了作为中国人更有义务传承自己的传统佳节,这对树立民族意识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活动目标: 1.以寻宝的形式自制面食,体验节气美食带来的乐趣。 2.在活动中感受夏至的习俗。 3.通过大带小形式培养大班幼儿责任意识。 三、活动形式: 1.以寻宝、猜谜形式找到食材自制夏至面 2.小、大班:以大带小形式开展活动 3.中班以场馆形式开展活动

四、环境创设 1.科学区投放数字表和昼夜时长记录表 2.美工区放置制作“面条”和“饺子”的材料 3.阅读区投放《二十四节气——夏至》 五、家长工作 1.利用端午节假期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夏至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有关风俗。 2.6月20日根据幼儿园提供的四种面选出一种幼儿自己喜欢的面亲子制作面票 3.带孩子采购做夏至面的食材,并和孩子一起制作夏至面。 六、活动时间:6月20日——6月21日 七、活动地点:前后院、各班教室 八、活动内容: 活动一夏至习俗,大家讲(6月20日 9:00——9:30) 目标:了解夏至习俗,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 内容:幼儿结合夏至PPt互相介绍自己了解的关于夏至的习俗或者小故事。 活动二大家讨论,做准备(6月20日 15:00-16:00 ) 目标:通过讨论了解夏至面的来历以及种类,激发活动欲望

大班社会活动: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大班社会动:我们的二十四节之冬至 活动目标: 1.感受冬至节的喜庆,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2.了解并认同冬至节,喜爱传统节日,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3.感受传统节日所带来的节日气氛与快乐 活动准备: 1.课前知识经验 2.PPT课件、相关教具 活动过程: 一、自然引入。 1.背诵《节气歌》 同学们,你们能背一背《二十四节气歌》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这琅琅上口的节气歌不仅韵律优美,而且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

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前是大雪冬至后是小寒,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被称为“活节”;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十天阳历年(元旦)。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冬至”又称为“冬节”。 二、说冬至传说、习俗 过渡:为什么古代的节日还能保留至今?让我们一起用传说和习俗来“说冬至”吧! 1.用传说说冬至。主要有: 传说一:冬至馄饨夏至面。(见补充材料) 传说二:冬至吃狗肉。(见补充材料) 传说三: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见补充材料) 传说四:冬至吃饺子(见补充材料) 2.用习俗说冬至。主要有: (1)习俗一:祭天迎日、缅怀祖德——冬至之祭(见补充材料) (2)习俗二:新装雍容、衣饰应景——冬至之农(见补充材料) (3)习俗三:葭灰土炭、图歌消寒——冬至之娱(见补充材料) (4)习俗四:盛情敬师、赠袜履长——冬至之礼(见补充材料) (5)习俗五:精心宁神、食疗养生——冬至之养(见补充材料) 3.各地冬至习俗有不同 (1)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二十四节气歌 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 《二十四节气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选自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二十四节气歌》。它是为了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候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一首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二十四节气歌》。 2.了解什么是节气与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 3.背《二十四节气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四节气歌》的对应情况。 2.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以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单了解节气。 同学们,在古代,人们为了更好地掌握时间,指导农业活动,就定出了节气。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节气,大家想认识和了解这些节气吗?

由于节气比较多,为了方便记住它们,人们把它们变成了诗歌,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吧! 二、出示诗歌,读诗歌。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多音字“处”的读音。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开火车读,评价、正音。 三、结合图片,了解诗歌中包含的二十四个节气。 1.地球绕太阳旋转视运动一周为360度,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大约半月时间)就有一个节气。一年四季共有24个节气,每半个月就有一个节气,依次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运用PPT幻灯片播放,利用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有详有略地介绍二十四个节气及相应的农事活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2.引导学生找到诗歌中每一句包含的对应节气。 ⑴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⑵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二十四节气常识

二十四节气歌谣 发表日期:2008年3月18日 已经有290位读者读过此文 二十四节气歌 (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 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 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 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 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 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 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 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 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 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 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 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 捧雪飘空交大寒。 文字 内容 文字 文字 文字 单击添加文字内容 单击添加文字内容 单击添加文字内容 单击添加文字内容

(三)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四)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教学设计

夏至 一、教材分析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在每年公历6月20日至22日之间。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教材通过听“巧姐牵日”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夏至由来的传说;通过赏析美文《夏天的一条街道》,向我们呈现了夏日百姓平凡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们的盛夏乐趣;通过品味农谚和相关古诗词带领学生感受百姓和文人眼中的夏至节气,并增加了学生的文学积累;“夏至面”“夏至测量”更是让孩子们了解夏至节气习俗的同时,真切感受夏至时节“日长”的现象;教材最后“阅读经典练缩写”小练笔意在引导学生尝试在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的情况下,把一篇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学会缩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激发学生从一些想象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询问或者查阅资料等方式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整理成文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与夏至有关的习俗,感受夏至的诗意生活。 2.玩一玩"夏至日测量杆影"游戏,从中体验夏至日的科学道理,感受自然界的奇妙。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夏至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向身边的人了解关于夏至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夏至”我知道 同学们,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可以认为是夏天过到一半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夏至的科学知识吧! 夏至日大致在每年公历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

幼儿园教育教案设计24节气

幼儿园教案24节气 篇一:《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小学吉林地方教材四年级《家乡》下册 篇二:二十四节气教案 二十四节气教案 课时目标:掌握四季分明,理解季节变化的意义。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动手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用抢答赛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将学生分成三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难道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

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 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

二十四节气国学公开课教案

《二十四节气》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 2、探索节气习俗等文化内涵,独特情趣。 3、传承民俗文化,树立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习俗等文化内涵。 难点:激发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意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中国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又出现了第五大发明。下面我们来看一短片,请仔细看视频回答相关问题。(视频播放)请问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什么?(二十四节气) 2、新课 ①从短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 交流 ②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中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于农业社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件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以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来的。 ③从短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制定二十四节气的方法是什么? 交流 ④二十四节气制定方法 祖先们没有时钟计时,便在地上插一根竿子,依「竿影」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再根据太阳从黄经(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依次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⑤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具体有哪些节气? 人们为了便于记诵节气名称,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⑥二十四节气含义 重点字词解释

立:开始;分:(昼夜)平分;处:停止;暑:炎热;至:极致 ⑦辨一辨:节气知识知多少? 1、赏景色,辨节气 2、话习俗,辨节气 3、知农活,辨节气 4、品意境,辨节气 ⑧议一议 有人说:“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社会的时间认知体系,在城镇化的今天已经没有意义了。”对此你怎么看? 总:二十四节气的现代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3、全球温室效应 4、气节如节气 …… 五、小结 二十四节气凝聚着华夏祖先无穷的智慧,是我们老祖宗仰望星空发现的奥秘,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少年,希望我们勇于肩负这项使命。申遗成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希望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不仅仅只有端午清明。 六、作业 收集相关二十四节气其他知识。 七、推荐阅读 《二十四节气知识》许彦来 《二十四节气民俗》高倩艺 《时光印痕: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美》沈善书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修订版)》张红星、左祖俊 《光阴(中国人的节气)》申赋渔 八、板书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教案95180资料讲解

二十四节气教案 课时目标:掌握四季分明,理解季节变化的意义。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动手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用抢答赛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将学生分成三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难道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

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最新《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小学吉林地方教材四年级《家乡》下册

2017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6分) 1.2017年4月27日,()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这一关键技术的国家。 A.嫦娥一号B.天舟一号C.玉兔一号D.神舟一号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校从日常安全管理、周边综合治理等方面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据此完成2~4题。 2.教育部等九部门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社会保护B.学校保护C.家庭保护D.司法保护 3.学校落实《关于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有利于() ①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②维护学生的生命健康权 ③杜绝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 ④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冶观念。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2017年3月,我市某中学学生关于“完善现有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体系”的提案被提交到两会现场,引起社会关注。这说明() ①这些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有责任意识 ②学生能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③解决校园欺凌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④我国公民享有建议权。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5.《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6月1日起施行,此法中关于“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即使无所得高也可罚百万元”的规定,主要是为了保护公民的() A.生命健康权B.受教育权C.财产权D.隐私权

6.某公司广告宣称“有气垫,是最好的篮球鞋”,却被消费者发现没有气垫,只有实心橡胶底,因此被3?15晚会曝光。该公司上述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

幼儿园大班立秋教案:二十四节气立秋主题活动《立秋小常识》教学设计【幼儿教案】

幼儿园大班立秋教案:二十四节气立秋主题活动《立秋 小常识》教学设计 立秋含义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立秋三候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介绍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摸秋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

文化风俗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 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二十四节气寒露的诗句精选

二十四节气寒露的诗句精选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每年九月中为寒露。进入寒露,天气将逐渐转冷、露水增多。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二十四节气寒露的诗句精选_有趣 的寒露谚语大全,欢迎阅读! 关于寒露的古诗谚语 1、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2、叶子护不好,明年果子少。 3、优质壮龄作母树,病木虫蛀不能要。 4、寒露霜降节,紧风就是雪。 5、寒露若逢天下雨,正月二月雨水多。 6、光收不管,来年减产。 7、收瓜被雨冲,窖如烂泥坑。 8、夏至种豆,重阳种麦。 9、当家树种要多采,乡土种源不可少。 10、寒露多雨水,春季无大水。

11、天旱东风是火凤,雨涝东风雨太公。 12、麦浇苗,谷浇穗。 13、品种更换,气候转暖,寒露种上,也不算晚。 14、寒露前,六七天,催熟剂,快喷棉。 15、劳动间隙把草割,不愁攒个大草垛。 16、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17、豆子寒露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头。 18、寒露不刨葱,必定心里空。 19、寒露多雨,芒种少雨。 20、寒露柿子红了皮。 21、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 22、光收不管,杀鸡取卵。 23、捕捞成鱼上市卖,留得小苗莫伤害。 24、霜降麦归土。 25、树木栽培良种化,好种才能出好苗。 26、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27、九月树种已成熟,抓紧采集莫延误。 28、过了秋分寒露到,采集树种要趁早。 29、贮藏保管莫大意,阴雨连绵要防潮。 30、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31、骡马驴,加夜草,劲头足,干活好。 32、摘了梨,别松气,施肥浇水和掘地。 33、柿子红似火,摘下装筐箩。 34、九月九,摘石榴。 35、时到寒露天,捕成鱼,采藕芡。 36、早麦补,晚麦耩,最好不要过霜降。 37、寒露霜降麦归土。 38、麦子难得倒针雨。 39、要得苗儿壮,寒露到霜降。 40、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 有趣的寒露谚语大全 1) 畜禽防疫普打针,牲畜配种好怀胎。

二十四节气夏至饮食养生

二十四节气夏至饮食养生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干燥,容易造成一些身体上的不适,应该注意夏至的养生。下面是职场文秘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夏至饮食养生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不要吃刚从冰箱中取出来的食物。人的胃肠温度一般在36℃左右,而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只有2℃~8℃,肠胃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容易出现腹泻。所以,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 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多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夏至饮食注意事项 火形人要防情绪激动引发肝阳上亢,土形人夏至易出现湿热症候如纳差、便秘、黄疸等,特别要注意避免出汗后即吹冷风,以防寒湿入侵关节,形成关节炎症、疼痛。 木形人 益气保津饮五味洋参茶 体质特点:肤色苍白,头小,面长,两肩广阔,背部挺直,身体小弱,手足灵活。

饮食调养:宜以益肝补肾,健脾和胃为主要原则,可多食新鲜蔬菜、瓜果等,如芥菜、苋菜、西红柿、西瓜、冬瓜、丝瓜、荔枝、桂圆、淮山、太子参、百合、西洋参、五味子等。 药膳可选择“五味龙眼洋参茶”:五味子5克,西洋参5克,龙眼肉5克,冰糖20克。将五味子洗净,去杂质;西洋参浸透切片;龙眼肉洗净,去杂质;冰糖打碎成屑。将五味子、西洋参、龙眼肉、冰糖屑同放炖杯内,加入清水250ml,将炖杯置武火上浇沸,再用文火炖煮25分钟即成。有益气生津,养心安神,补益肝肾的功效。 火形人 清热养阴多吃苋菜冬瓜 体质特点:皮肤赤色,脊背肌肉宽厚,脸形瘦尖,头小,肩背髀腹匀称,手足小,步履稳重,性情急。 饮食调养:宜多食清热养阴消暑食物,可多饮绿豆汤,多食苋菜、西红柿、节瓜、冬瓜、西瓜、西洋参、薏苡仁、五花茶等。 药膳可选择“马齿苋瘦肉汤”:马齿苋50克,芡实30克,猪瘦肉200克,精盐、味精各适量。将马齿苋择去杂物,洗净,切成段。猪瘦肉、芡实洗净,马齿苋、猪瘦肉、芡实一同放入锅内,加入清水,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2小时左右,加精盐、味精调味,再煮沸即成。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 土形人 健脾祛湿首选行气消胀粥 体质特点:皮肤黄色,面圆,头大、肩背丰厚,腹大,大腿到跳胫部都生得壮实,手足不大,肌肉丰满。 饮食调养:可吃具有健脾祛湿,清热消暑功效的食物,如多饮绿豆汤,多食芥菜、西红柿、冬瓜、丝瓜、水瓜、荔枝、桂圆、西瓜、茅根、竹蔗、荸荠、西洋参等。 药膳可选择“行气消胀粥”:陈皮15克,大腹皮10克,白萝卜150克,生山楂15克,枳壳9克,粳米200克。先将陈皮、大腹皮、枳壳同煎取汁,加入白萝卜、粳米煮成粥,加入生山楂再煮片刻,放少许白糖即可,有疏肝利胆,行气消胀的功效。

气象教案--《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气象教案--《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二十四节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的相关知识。 2、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 3、传承民俗文化,建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他们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 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二十四节气。

二、新课 1、你们知道哪些节气可以说一说这些节气有什么寓意呢 小组交流: 班级交流: 2、老师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3、二十四节气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有关二十四节气夏至的知识

有关二十四节气夏至的知识 夏至的历史 夏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这一天称作“夏至”。《恪遵宪度抄本》中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就是源自夏至节。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旧时古人十分重视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而宋代在夏至之日始,百官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驱蚊抑臭。 夏至 夏至 ,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司巫/神仕》载:“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鬼,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夏至接近远日点,冬至接近近日点,且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快,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慢,夏长冬短由此得来。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过了夏至,我国南方这时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全国通用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探究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对应的气候变化或者农耕特点,重点了解寒露节气的由来。 2、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并了解寒露节的特征、习俗、活动及农事和自我保健。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变动植物的变化。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节气常识,提升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的理解。同时树立学生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乐于从民间汲取传统文化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我国古代主要政治活动中心集中在黄河流,二十四节气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2、本课的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在弄懂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基础上重点对于寒露节气内容的理解,知道节气的命名和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学习与寒露节气相关的诗词。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上学、放学、上课、下课;爸爸妈妈上班、下班,都会很有秩序,都会准确把握好时间,是因为现在有钟表。可古时候没钟表,他们怎么记时呢?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呢?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 其实我们的祖先特别有智慧,祖先们没有时钟计时,怎么办?便在地上插上一根竹竿,依竿影来了解时间的变化。(我们现在还在用的成语“日上三竿”,就是出自这里,表示时间已经不早了。)他们每天观察竹竿的影子,发现到每天早晨的影子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而中午所看到的竿影也会有长短不同的变化,且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的变化,更好的用于指导生产、生活,我们的祖先历经千百年的观察和实践,创造出了二十四节气。 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我

二十四节气(教案)

二十四节气——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单雪超1.节气起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 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由于2000年来,中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节气日期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3.节气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小学生手抄报二十四节气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白昼可长达15小时,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 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 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

最新学前教育幼儿园大班其他教案二月二幼儿活动.doc

大班其他教案:二月二幼儿活动 设计思想 “二月二,龙抬头”,各地差不多都有这种说法。黄河口一带把这一天叫做“春龙节”。因为阴历二月初,正当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从这一天起,开始雷鸣了,传说打雷是天上的龙怒吼或甩尾巴,龙睡了一冬天,到这一天开始苏醒,所以天上有雷鸣。这一天正当初春季节,适宜于耕作,也因为各种虫鸟开始活动,就有吃蝎豆避免蝎子蛰的风俗。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结合春龙节组织教育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龙的有关知识和民间风俗,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幼儿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好好学知识,练本领。 活动一认识龙 目的: 1.让幼儿知道龙的来历,了解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 2.让幼儿了解有关龙的传说、故事,丰富关于龙的词汇。 3.让幼儿知道我们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培养幼儿的自豪感。 准备: 课前搜集龙的图案、有关龙的传说、故事,歌曲磁带《龙的传人》。 过程: 1.引导幼儿谈话:小朋友在什么地方见过龙?(龙灯、龙船、龙袍、龙旗、商标、北京的五彩琉璃“九龙壁”等等。) 2.老师向幼儿展示一些龙的图案,让幼儿观察:龙是什么样子的?(龙的形象: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麟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可以这样理解,龙的身体各部分是许多种动物的一部

分拼凑成的,它集各种动物有力、优美的特点于一身。这说明龙是古人虚构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 3.老师讲解龙的来历及它的价值:龙是中华民族创造的,距今五、六千年前,龙就诞生了。那时,龙的形象还不象现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不断改造创新着龙的形象,还赋予了龙非凡的神力。现在,龙的形象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古人认为龙能“兴风雨,利万物”,古书中还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吉祥之物,人们特别喜爱它。在民间哪里有快乐的场面,哪里就少不了龙。传说中,它是消灾降福的“龙王”,雕刻在宫殿建筑上,它是帝王政权的象征,在工艺图案中,则是一种瑰丽的装饰。 4.老师和幼儿一起讲述关于龙的传说、故事。 (1)先启发幼儿讲述平时听过或看过的关于龙的故事,如:叶公好龙、唐玄宗与龙等。 (2)老师讲述有关传说、故事,并启发幼儿学说关于龙的词汇:龙船、龙灯、龙椅、龙飞凤舞、龙凤呈祥、 龙腾虎跃、藏龙卧虎、龙谭虎穴、龙盘虎踞、叶公好龙等。 5.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欣赏歌曲《龙的传人》,听完讨论歌曲内容:歌曲中唱了一些什么词?使 幼儿知道龙是炎黄子孙的象征,中国人号称是龙的传人,龙的风彩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貌,作为中国人,我们应感到骄傲和自豪。 6.要求幼儿课下搜集龙的故事、龙的商标、图案等。 活动二节令与龙抬头 目的: 1.让幼儿知道一年中有二十四节气,龙抬头的日子是农历二月初二。 2.了解二十四节气中惊蛰的含义及与龙抬头的关系。 3.了解“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准备:

最新话说二十四节气-教案

话说二十四节气 ——选题指导课 曹埠镇孙窑小学丁永红 教学目标: 1.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气的认识、了解情况。2.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节气相关问题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转化成活动课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调查问卷,课件。 调查问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节气歌》。 问:从刚才的视频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预设:节气、天气、农谚、植物生长、农事、古诗等) 小结:其实,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都是和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的。我们以前曾学过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你还记得吗?(出示:二十四节气歌)我们一起读一读。 二、进行问卷调查 1.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今天我们就一起说一说节气这个话题。(出示课题) 你对二十四节气有多少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个调查。 (拿出问卷,完成调查问卷。) 2. 统计、分析问卷。 我们来统计一下。 第一题:(预设:大家对节气的由来不是十分了解。)

第二题:(利用EXCEL表中的柱形图形,进行对比) 观察这个条形图,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同学们对洋节的习俗比较了解,对我们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还缺乏了解。) 小结:其实,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二十四节气在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对我们的生活也有重大影响,值得我们去研究。(出示:有价值) 你对24节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呢? 我们就先以清明为例来说一说: 预设: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动勾勒出“清明雨”的图景。古诗词 ⑵扫墓、踏青、吃青团……风俗 ⑶多雨天气 清明时节正是冷暖空气冲突激烈的时候,势力减弱的北方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常常在长江一带交锋,致使江南地区常常“乍暖还寒晴复雨”。 ⑷“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瑞雪兆丰年)谚语 ⑸有没有听老人说:清明前吃什么眼睛会更明亮?(马兰头)(清明前的长江刀鱼鱼骨是软,特别鲜美,清明后就变硬)养生 ⑹农事(芒种: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谷、黍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所以称“芒种”。) ⑺动植物活动(惊蛰) “惊蛰”,“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所以“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关于其他节气你还了解些什么?(相机结合学生回答,补充上述内容) 3. 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对24节气有了一些了解,但这些了解还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如果想了解得更多、更深,可以怎么做? 学生交流、回答。 预设1:学生回答收集资料、访问等方法。 小结:刚才一些同学所说的都是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研究中经常使用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历史论文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寒露时节“有黄华”的菊花也成为中国人重点关注的对象,菊花可算是少有的中国文化之花,与梅、兰、竹等并称为“四君子” 文|余世存 诗人、思想家、学者、自由作家。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现为自由撰稿人。出版有《非常道》、《老子传》、《大民小国》等 当太阳在空间的视运动中到达黄经195°时,即为太阳年的每年10月8日至9日左右。此时,在地球北半球人眼里,太阳又向南移动了一大步。太阳给北半球的能量更加少了,北半球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这个时空节点,中国的先哲命名为寒露,以表明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诗经》中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相当于太阳历的10月,是准备寒衣之时。星空都在换季,“大火西流”,意味着秋天,也让人明白冬天不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这个时空节点:“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对中国这个纬度高、低皆具,横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等众多气候的大陆而言,节气只对长江、黄河流域有清晰的指示作用。如寒露时节,南岭地区才刚刚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时,大陆中国的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才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对天气敏感的人意识到,自寒露开始,中国北方的冷空气取得了强势地位,大部分地区处在冷高压的控制之下,雷暴已经消失,如果还有雷声,那也是最后的雷声,“雨季不再来”。至于海南、西南地区仍有秋雨连绵,江淮、江南一带偶有阴雨,但对中国人来说,那都是“局部地区”的事了。

寒露的物候是,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阴阳平衡。人们此时反而外出极多,活动极多。这是一种过度现象,似乎人类领悟到大自然的启示,在此享用一年最后的繁华,展现最后的力量,人的日常活动不免有小小的过度,以矫枉过正。 在大时间的划分中,寒露时节处在火山旅卦和雷山小过卦时期。旅卦的意义不言自明,此时是旅游的黄金季节。旅卦还有军旅之义,在悠久的中国农耕文化中,此时也是利用农闲去锻炼、检验体能的时期,是农村械斗、地区或各利益团体的用兵时期,直到和平时代的今天,中国人仍有“秋季大练兵”的习惯。 当然,10月上旬的寒露节气在中国人的经验里更多地与外出活动有关。寒露时节中,有一个节日,就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九”在易经中是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又称“重阳”或者“重九”。九九之说,在中国文化极有意义,九九归一,有归根到底之意。九九八十一,象征终极。物极必反,九是阳盛到极点,再往下便要回到一,九九重阳相逢在这样的意义上既是大吉又是大不吉,所以重阳节的风俗都是出于一个目的:避恶禳灾,如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寒露时节“有黄华”的菊花也成为中国人重点关注的对象,菊花可算是少有的中国文化之花,与梅、兰、竹等并称为“四君子”。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在屈原、陶渊明等人的笔下,菊花成为一种人格象征。后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