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前言

养生,狭义理解就是让身体更加健康,延长身体寿命,现如今社会上流行着养生的观点就是这个理解。广义的理解就是除了以上让身体健康,寿命延长以外,还包括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的养生观点是身体与精神并重,而且,相对于身体养生,庄子更注重精神自由。

关键词

庄子养生轻物重生自然无为去知离形养神

正文:

轻物重生

庄子的养生思想中,包括养形和养神,二者不可偏废,同样重要。只是养形思想,没有必要特别的关注,只要注意好调理好日常的生活,特意去养形,反而对养生不利。庄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人最应该害怕的应该是睡眠和饮食之类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要透彻的理解生命,这样才能认识怎样养生。保养生命必定不能脱离形体,养形就要有一定的物质,有的人物质生活丰富却对形体保养的不好,有的人形体没有离散却失去了生命,所以,养生之注重养形和养身是不对的,还必须注重对精神的养护,既要养形养身,又要养神养心。

《庄子》一书是最早提出养生理论的书籍,庄子的养生理论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颐养天年,颐养天年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的精神自由思想为人提供了一种超然的生存智慧。庄子认为,不同的人心境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有不同的心境,只有不断把自己调节心境的能力提高,才能消解掉精神上的紧张情绪,保持心境的平静。

养生问题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道家以轻物重生为出发点,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精神却是在自然二字,所以,庄子的思想既有轻物重生的特点又体

现了道法自然的精神。处处都体现出了自然主义的色彩。道家哲学从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出发,同时又反思人和传统、文化及人和精神的关系,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表现了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淡化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观点。

自然无为

庄子的养生态度是以自然无为为主,庄子提倡顺应自然养生。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随之,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明这个观点。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1庄子认为天道有常,天地自然的运行,并不需要人的干涉,也没有主宰意志的掌握,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天地本质的属性就是自然,庄子认为人类社会也和天地自然一样,个人的自然属性主动与天地的自然属性相吻合。庄子认为要把握天道的自然和个人的自然的规律,办法是“莫若以明”,也就是说以开放的心灵关照万物,了解万物自身的独特意义,这一思想被称为从无穷的系统中深透到各个据点,了解其独特的内容,不以主观的成见去厘定是非,而以开放的心灵去照见事物的真相。庄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把外物当成关照物,而且把以关照外物的内心也当成了观照对象,从而观照范围遍及内外两重宇宙,无所不至,第一次真正标举了“心”的深远意义。2

生命是有涯,有限的,而知识无涯,庄子认为不应以有涯的生命来追求那无涯的只是,那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表面上看这样的庄子是消级的,再往后看,就能看出庄子要告诉人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养生之道是自然无为。庄子认为道是真是存在的,可以用心去感受,但它却是无形不可见不可摸的。甚至不能用言语来表达。道是宇宙的本体,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也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的生命,庄子认为人只有实现对道的关照,才能达到高度自由的境界,庄子把这个境界成为“游”。庖丁解牛妙世故,这个故事也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M],中华书局,1983.95.16

2张松如,陈鼓应,赵明,张军。老庄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1978.211

像人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解决矛盾一定要顺乎自然,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只有认识到自然的规律并且自觉遵守这些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养生,也是像对待万物这样,总的来说,庄子的养生态度是以自然无为为主。他认为天道有常,天地自然的运行不需要人为干涉,一切都要自然而然,天道的本质就是自然。庄子认为个人的自然属性和天道的自然属性要相吻合,这样才可以达到养形养生的目的,否则,就不能尽其天年,这是从生命内部寻求的养生秘密。人应该清醒的认识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很多东西都不能过分的执着与强求,应该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这样次才不会损害自己,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的方法:离形去知

庄子确立了明确的养生态度后,还提出来养生的具体方法,庄子具体的养生方法就是“离形去知”。

离形,就要消除生理所激起的欲望,庄子并不否认人的最基本的欲望,这是人性之内存在的,也就是说是自然的产物。但是庄子反对郭飞的追求欲望,这样就脱离了自然之性。对形而言,庄子认为在人性中神比形更为重要,但并非否定形,讲离形只是不让形成为自由生命的牵累。形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物又是形的物质基础,但物、形、生的关系是必要条件的关系,不是充分条件的关系,所以《达生》篇曰:“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可见,从性从生而言,所谓的离形并非无形。另一方面,要去形之蔽,要“忘形”。就形的性质而言,形不是永恒的,万物皆化,无物常驻,天地万物处在大化流行之中,生生不息。鱼可化而为鸟,庄周梦蝶,不知是蝶是周?面对如此动变不居的世事人生,世人难免惑于其中,老子叫人从“变”中跳出来,庄子则让人纵身于变化之流,所以盛赞达者的“观化”。3《大宗师》有云:“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

3陆钦,庄子通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者,物有结之。”达者观“化”,“外化而内不化”(《知北游》),以心顺形之自化,其心灵方能从对形物的沉坠中超拔出来,内心宁静合于道,才能达到洒脱通达的境界。

除了离形,还要去知。就知而言,简单说,庄子认为通常的认识方式并不能使人获得真知,反而令神生不定,迷失本性。因而要去知,去知才能保神,所谓“官知止而神欲行”(《养生主》)、“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人间世》)。当然,去知是要去知之蔽,不是彻底的否定知,分解之知并非全无用处,只是应当知止,止于其所不知。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去知之蔽的途径。一是“极物之真”。庄子提出心斋的功夫:“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从功夫角度讲,通过精神专一,循耳目内通,而神未尝有所困,从而能够“以明”应接对象;从认识角度讲,“以目视目,以耳听耳,以心复心”(《徐无鬼》)。用心若镜,把握对象的本来面貌。玄同万物,去其好恶,循顺变化,“无所于忤,虚之至也”,此时之心应对外物似有似无,即实现虚灵空明的状态,而道自然呈现。二是能守其本。《天地》篇有云:“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正是养神之道。素者,“谓其无所与杂也”;逝者,往也;耻通于事,羞通事物也;素逝而耻通于事,即是抱一而行,外天地,遗万物,自事其心;立本就是要守道,守住生命的根本,“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德充符》)。心灵不随外物迁变流转,撄而后宁,以道作为行动的根据,静以归根。老子云:“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十六章》)知常则明,知常即大知,“去小知,而大知明”(《外物》),明即知彻,知彻为德。《刻意》篇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知彻则通于神,知彻则德广,此时知、神、德是统一的。养心要虚,虚所应对的对象是外物;养神要静,静所应对的对象是自心,前者虚以见道,后者静以守道,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4

4刘生良。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1

养生重在养神

庄子认为生命的自然本性各不相同,运动规律也不同,养生必须顺其自然,只要能静以养神,形体也就会好起来,庄子认为这是养生的主旨。

养神必须是心境不乱,使心静就必须节制嗜欲,嗜欲对人的自然生机有害,是乱心,动性,伤生的祸害,养生必须无欲才能静以养神达到尽其天年的目的。要消除嗜欲,就要顺乎自然,反对人的强制。人控制不住自己的私欲的时候,应该采取放任的态度,如果已经控制不住私欲又要强制的去控制,就会受到双重的伤害,这种人是不能长寿的。5无欲要和自然结合,顺阴阳,合四时,,适寒暑,无喜怒,无忧乐,无是非,一切都要无私无欲,顺乎自然,这样就可以全生,保身,养视,尽年。显然这是如此高的要求是不容易做到的。

结论

我们中国人历来注重排除欲望,注重心灵的平和,不在乎外在的财富积累,这一点显然深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而西方文明进程是一个不断满足人类欲望的过程,显而易见,这个过程只有到了人类灭亡的那天才会停止,东方的文明要求人们克制住欲望,所以形成了我们怎样在这个世界上长久而且和平快乐的生存下去的生活态度,所以,近现代的科学文明不是我们发明创造的,因为,我们尊崇自然,曾经的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些。现在的我们已经被纳入西方文明的轨道,到处弥漫着争夺名利的氛围,到处宣扬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现如今的年轻人有一点点的不满就要抱怨环境抱怨社会,再也没用庄子养生思想里的平和心境,在现在人眼里,欲望是很重要的,假如我们懂得一些庄子所说的安时而处顺,那么现如今的社会矛盾必定会大大的缓和,社会也会更加和谐。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达到庄子说说的无欲无知无求的社会,但是我们至少要停下我们的脚部,聆听一下庄子的养生思想之声,那么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一系列争名夺利,一切破坏生态危害社会和谐的问题就不会发生了。庄子警示人们要打破心中的狂妄,安时而处顺告诫人们要知足常乐,庄子的养生思想不止对个人有借鉴意义,对整个国家乃至人类都有永恒的价值。

5曹础基著。庄子浅注[M]。中华书局,2007

参考文献

[1]张松如,陈鼓应,赵明,张军。老庄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1978.211

[2]刘生良。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1

[3]曹础基著。庄子浅注[M]。中华书局,2007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M],中华书局,1983.95.16

[5]陆钦,庄子通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前言 养生,狭义理解就是让身体更加健康,延长身体寿命,现如今社会上流行着养生的观点就是这个理解。广义的理解就是除了以上让身体健康,寿命延长以外,还包括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的养生观点是身体与精神并重,而且,相对于身体养生,庄子更注重精神自由。 关键词 庄子养生轻物重生自然无为去知离形养神 正文: 轻物重生 庄子的养生思想中,包括养形和养神,二者不可偏废,同样重要。只是养形思想,没有必要特别的关注,只要注意好调理好日常的生活,特意去养形,反而对养生不利。庄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人最应该害怕的应该是睡眠和饮食之类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要透彻的理解生命,这样才能认识怎样养生。保养生命必定不能脱离形体,养形就要有一定的物质,有的人物质生活丰富却对形体保养的不好,有的人形体没有离散却失去了生命,所以,养生之注重养形和养身是不对的,还必须注重对精神的养护,既要养形养身,又要养神养心。 《庄子》一书是最早提出养生理论的书籍,庄子的养生理论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颐养天年,颐养天年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的精神自由思想为人提供了一种超然的生存智慧。庄子认为,不同的人心境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有不同的心境,只有不断把自己调节心境的能力提高,才能消解掉精神上的紧张情绪,保持心境的平静。 养生问题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道家以轻物重生为出发点,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精神却是在自然二字,所以,庄子的思想既有轻物重生的特点又体

现了道法自然的精神。处处都体现出了自然主义的色彩。道家哲学从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出发,同时又反思人和传统、文化及人和精神的关系,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表现了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淡化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观点。 自然无为 庄子的养生态度是以自然无为为主,庄子提倡顺应自然养生。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随之,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明这个观点。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1庄子认为天道有常,天地自然的运行,并不需要人的干涉,也没有主宰意志的掌握,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天地本质的属性就是自然,庄子认为人类社会也和天地自然一样,个人的自然属性主动与天地的自然属性相吻合。庄子认为要把握天道的自然和个人的自然的规律,办法是“莫若以明”,也就是说以开放的心灵关照万物,了解万物自身的独特意义,这一思想被称为从无穷的系统中深透到各个据点,了解其独特的内容,不以主观的成见去厘定是非,而以开放的心灵去照见事物的真相。庄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把外物当成关照物,而且把以关照外物的内心也当成了观照对象,从而观照范围遍及内外两重宇宙,无所不至,第一次真正标举了“心”的深远意义。2 生命是有涯,有限的,而知识无涯,庄子认为不应以有涯的生命来追求那无涯的只是,那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表面上看这样的庄子是消级的,再往后看,就能看出庄子要告诉人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养生之道是自然无为。庄子认为道是真是存在的,可以用心去感受,但它却是无形不可见不可摸的。甚至不能用言语来表达。道是宇宙的本体,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也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的生命,庄子认为人只有实现对道的关照,才能达到高度自由的境界,庄子把这个境界成为“游”。庖丁解牛妙世故,这个故事也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M],中华书局,1983.95.16 2张松如,陈鼓应,赵明,张军。老庄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1978.211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郜捷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汉中723001) 指导教师史继东 [摘要]庄子的哲学思想穿越几千年而不朽,并且对于当今现实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庄子继续发扬了道家崇尚自然法则,顺应天命,自在无为的思想。就整个社会来看,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和谐秩序,不搞盲目的生产和建设。对于社会中的个体而言,虽然崇尚自然与逍遥,渴望安于天命的庄子哲学显得好似在逃避现实,是消极的表现,但这样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盛行的,也是大众所追求的物欲膨胀的思想形成了制衡,让人能够释怀和减轻压力,庄子“齐生死,等万物”的人生观启迪我们不要过分计较得失成败,而是用相同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这也使我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庄子的哲学思想蕴含于他的寓言之中,他非常善于将深刻的道理隐喻于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让读者从浅显易懂的文字中探究出许多人生感悟,而后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庄子哲学思想当代意义自然哲学社会人生哲学个人 当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渐趋浮躁的社会,人类在享受了自然带给我们的丰富资源之后,能够征服自然的渴望开始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的物质欲望也在不断膨胀,人们渴望功成名就的心理远远战胜对于悠闲自在生活的享受。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随之被激化和扩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显得越发脆弱,在种种不和谐的事件粉墨登场之后,另一种倡导人们价值观念转变以及发展模式转变的声音呼之欲出。 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就为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范本。在他流传于后世的著作《庄子》一书中,分别以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论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世界之本原“道”的辩证思考,阐明了人与自然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以及人与自然应该以怎样的关系和谐共处;又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子“齐物”的哲学世界观。在具有代表性的《庄子·齐物论》一篇中,提出了“世上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一切事物都应看作等同”的观点,摒弃由于种种主观原因产生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1]41,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态度。 庄子虽然是东周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但他的生活境遇却不如一个普通人,他一生基本上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他住在狭小的巷子里,靠编草鞋勉强过活,有时甚至要向邻居借米面救急,但他即使到了饿得面黄肌瘦,只能穿打补丁的粗布衣服的地步,也绝不愿以牺牲自己的自由为代价去贪求高官厚禄。这恰恰体现了他忽视功名利禄,崇尚自然逍遥的人生态度。《庄子·秋水》中记载了楚威王希望委以政事给庄子时,庄子答道:“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1]510表明他宁愿做一只拖着尾巴在泥里爬的快活的乌龟,也不愿意做一只被供奉于庙堂之上的,死了三千年的神龟。他的思想摆脱了现世社会中一些狭隘的束缚,不被世俗所囿,启示了我们不是只有高居庙堂,荣华富贵才是值得追求的,摆脱精神的枷锁或许意味着更广阔的空间。 一、道法自然——庄子自然哲学对社会建设的意义 与以往的各家学派从社会伦理角度出发观察人生的思路不同,庄子的哲学思想开始拓宽路子,

谈谈庄子的道家思想

谈谈庄子的道家思想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无论是在思想史上,还是文学史上,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也都十分深远广泛。《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从思想上或艺术上讲都是其代表作品,虽然仅此一篇难以穷尽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从中亦可使我们窥见他思想的一个全貌。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这些观点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超脱,对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吸风饮露、游于天地之正气,不受任何的羁绊,无所依于旁人,逍遥自由的人;他追求一种超凡脱俗,不为任何是非、好恶、喜怒、哀乐内伤其身,使人的自然天性能够自由发展的境界;他认为死是摆脱了世俗烦恼而“反其真”,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而在当今社会,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苦苦追逐,多少年轻的生命因为承受不了社会给与的沉重的压力选择逃避甚至是选择离开这个不堪重负的社会……要是人们能够体会到庄子思想中的那份淡泊,那份超然,能够让自己有所感悟,虽不能有庄子之豁达但至少我们也能积极面对困难和压力。 无论是逍遥游中的无己还是齐物论中的丧我,它的根本都落在心上,几乎将我与心等价了。庄子在齐物论中思想就是“万物与我为一”,例如,故为为是举莛与楹,历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庄子认为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他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旧事物的消失即新事物的形成,同理新事物的诞生也就代表着旧事物的消失,世间万物无论美丑,大小都是没有区别的,到最后都归于大同。同时是非这些虚幻的概念也是如此,真理从来不曾有过界限,言论也没有过定数即“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爲是而有畛也”,只有当人们的主观因素掺杂其中时才有了各自对是非的判断,才有了界限。 在《齐物论》中庄子描绘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世界,一个人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争斗,无欲无求,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看似美好却不可能存在的社会,庄子是想着实现它,但是陶渊明更加理性,他将其写作昙花一现,然后马上消失再也寻找不见,因为他知道这不可能出现,因此庄子是浪漫的,他喜欢幻想,也正是因为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才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厚的精神财富。

《庄子》的养生思想研究

《庄子》的养生思想研究 【摘要】庄子在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养生思想在在如今仍具备很积极的社会意义——其看似圆滑,实则为解决心灵困境的不二法宝。在庄子的作品中体现出的养生思想特点在于以达生为目标,以卫生为方法,以尊生为原则。由此可见,庄子是在根植于社会的角度来关注生命,其既可以理解为能够停留在人世间,又可以理解为已经超越人世间。其讲究的是怎样处理生命和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可以算作“与道为以”、超脱万物的一种理论。 【关键词】生命;养生;庄子 一、引言 在如今物质社会和生命哲学体系中,人类心灵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就在于怎样将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生活“并轨”。而庄子在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养生思想则以原始的道家智慧方式提供了这一矛盾的解决办法——其中所提到的“养生”并非简单的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之类,而是在整个社会生活方向应怎样处理自身和周围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的问题,在如今“养生思想”越发“热门化”的如今,借助于对漠视生命现象这一社会环境中行为的透视,对生命本来的价值和庄子在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养生思想体系做出了阐发,对其养生思想内涵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挖掘,以期给当代生命问题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资借鉴,同时也给如今当下社会价值选择中短视拘泥、彰显外物、漠视生命的现象提供反思进路。 二、庄子养生思想的本体建构 (一)道:庄子养生思想的形上根据 庄子养生思想中向来以“道”作为生命本体建构依据之所在——其“源于万物,高于万物”。就其起源层面而言,有研究者曾在作品中提到其来源至少有二:首先是来自于现实取向,即“日常经验中的道路”——这实际上也是儒家思想体系中“道”的主要出处。其次则是来自于神话取向,将之定位为宇宙运动的“循环往复”这一法则(原理)——这才是正宗的“道家哲学”。从路径角度上来说,上述两个“道”的来源明显是分别借助于对现实社会所存在的价值和生命所体现出的本质两个角度的思考而获得,而此二者也正是两个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体系的产物,就生命价值观角度来说,儒家一般都讲究向外的社会认同,道家则反之,即向内的自我认同。前者重视的是修齐治平,体现的是社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甚至讲究如郭沫若所写剧本《虎符》中那般“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而道家的着眼点则在于生命本身,讲究的是将人的精神予以非相对化、非中心化、非主体化,从而使得精神能够超越一切,从而使得精神能够达到悠然自得的境界。其精神追求的最高目标在于无名、无功、无己、齐万物、齐生死,故而道家多以清修隐者等看破生死的人员作为典型人物。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普遍概念,庄子作品中体现出的“道”和别的思想流派中的“道”既相互联系又有相异之处。简单地说,“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不脱离诸社会主体,又具有超越性。

试述庄子的文学思想

试述庄子的文学思想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王村乡实验中学姚素婷 内容摘要: 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继承了老子的观点,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因素。但是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他的思想明显地呈现出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特点。在阐述哲学思想的同时,张扬自我风格,流露真实性情,在无可验证稀奇古怪的叙述背后,是对人生对社会严峻深邃中的叩问;从他幽默诙谐的寓言故事,形象的比喻夸饰中跃升到体察、洞悉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因此庄子在无意于文学创作之下,他的作品形式、写作技艺、文学理论,影响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关键词: 庄子文学思想自然本色 表现手法想像虚构情感表达

正文: 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继承了老子的观点,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因素。但是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他的思想明显地呈现出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特点。因此,一提起庄子,人们就会马上联系到“无道无为”、“消极出世”、“逃避现实”等以上概念,而忽视其思想中的有益影响,即使其哲学中唯心主义思想给他的文艺思想带来消极影响,但文艺思想是个综合体,还受到政治思想及世界观的作用,何况唯心主义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并不是一味的起消极因素。庄子正是不拘一格的走出道理说教模式,其言谈内容不注重引经据典,寻求历史依据,而是海阔天空谈笑风生般轻松自如。在阐述哲学思想的同时,张扬自我风格,流露真实性情,在无可验证稀奇古怪的叙述背后,是对人生对社会严峻深邃中的叩问;从他幽默诙谐的寓言故事,形象的比喻夸饰中跃升到体察、洞悉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因此庄子在无意于文学创作之下,他的作品形式、写作技艺、文学理论,特别是他的思想对后代一些文学家及文学批评家发生了明显的影响,敲出震撼千古的感动力来,但要我谈庄子的文学理论仍不免予“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错觉。因此我就自己对庄子文学的粗略见解做一解说,与大家共勉。 一、庄子的著作,以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的道理 用艺术形象阐明哲学的道理是庄子文学的一大特色。战国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说理,但仅仅作为比喻的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庄子不仅如此,而且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表达思想。庄子在文章中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

《庄子》的养生思想定稿

福建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 题目:《庄子》的养生思想 学习中心:安徽无为奥鹏学习中心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年级:0809 学号:200810457859 学生姓名:谭世平 导师姓名:陈瑶 2010年9 月18 日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正文 (2) 一、形神的相互关系 (3) 二、养生之道 (4) 参考文献 (9)

《庄子》的养生思想 内容摘要:《庄子》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部奇书,凡谈到《庄子》一书思想的,无不涉及到他的人生哲学,而养生思想是其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体现。有着后人虽能够发展却不可超越的理论智慧. 关键词:《庄子》;养生;养神;养形;顺应自然。 庄子(前369~前286年),本名庄周,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哲学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83岁寿终,可以说是古代的老寿星。庄子的一生平平淡淡无拘无束,不为名利不求金钱,他的精神似乎已超出了常人。庄子那种逍遥豁达,满不在乎的思想道就了他成为一名圣人,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这点,例如在《列御寇》中,他对炫耀富贵的曹商所作的辛辣讽刺就是证明,这也说明了庄子生活即使是这样贫穷,日子是这样难熬,但并没有消蚀他的清高和孤傲,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权势名利的轻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因此他对苦难世界的冷峻审视和对人生悲剧的深刻体验,给人类留下了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烙下了他深深的印章。他的哲学著作《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在养生愈来愈被重视的今天,庄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大师,不仅在哲学与文学上独树一帜,对于养生也有着独到的理念,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养生问题与形神问题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形神问题是养生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管子?内业》中已经提到:“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把人的精神归结为精气,与形体可合可离;《黄帝内经》涉及形神讨论的文章,竟达38篇之多。《素问?上古天真论》日:“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认为形与神相伴相随,互用互制,俱往俱来,俱生俱灭;荀况在形神问题上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西汉初《淮南子?原道训》总结形与神的关系是:“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中国古代养生形神兼顾,以养神为主。 在《庄子》的养生体系中,养神是一个极重要的命题。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神”和“形”内外两部分组成的,《庄子》一书中一般都将“神”和“形”相提并论,如:劳君之神与形。(《徐无鬼》);苦心劳形,以危其身。(《渔父》);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刻意》);“神”和“形”两者,在庄子的思想中所担当的角色并不是完全平等的,有主次的分别。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庄子,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哲学追求与他的存在方式,往往都呈现内在的一致性。庄子的哲学沉思以道为内在指向。作为形上之域的对象,道具体表现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它所实际涉及的,则是广义的存在于人之“在”。在当代这个普遍缺乏信仰的时代,或许哲学能够慰藉一下我们的心灵。我们或许可以从庄子的思想中寻找到或多或少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哲学;当代社会;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中,“道”是一个重要概念,就其本质而言,道不是人的认知对象, 而是需要用人的整个生命去直觉体悟的存在者; 换句话说, 道并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客观实体, 而是就存在于人自身和万事万物之中的自在者。人对这一自在者的把握不是通过理性思维, 而要凭借超理性的直觉。而怎么样才能获得这样的直觉呢?在庄子看来,第一步是“外天下”,即忘却纷繁的世俗杂务,将他们排除在心灵之外,使人的本心不要为俗物所缠绕,以便静心息虑。第二步是外物, 即忘却外在事物, 让心灵不要为外物所役使。心役于物, 则心念外驰, 不能专心自守, 容易导致本心的迷失。第三步是外生, 即忘却自己的生命。 人生而有命, 所以常常会执着生而厌恶死。但人本来和宇宙万物是一体的, 并没有生命。以庄子齐物论观之, 人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 而死亡只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状态。人活着时恋生恶死, 死后反而会恋死恶生。1因此, 生和死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存在状态, 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需要执着生, 也不需要害怕死, 生死本为一体。由此言之, 所谓外生也就是齐死生、泯物我,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浑然一如的境界。 庄子哲学虽然注重对得道和体道境界的精神追求,但同时并不认为理想的人生是空中楼阁, 而是应该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因此, 庄子并没有将得道境界和日常生活的技艺割裂开来, 认为道就在技艺当中, 道和技艺是一体的。在人的精神世界中, 直觉成为沟通道和技艺的桥梁, 将人生命中的形上追求( 道) 和日用生活( 技艺) 结合在一起, 成就了一种高超而平凡的人生样态。 对比与庄子生活的社会,现在的社会有了极大的不同。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如今的社会依然是人与人打交道,依然是人来统治这个世界。尽管各种各样的制度、政策是那么的先进,但是人与人之间也做不到完全平等。庄子眼中的理想社会是保持着原始、淳朴自然的“至德之世”。庄子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我们 正在构建一个民族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而这样的社会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为基础的。因此,“至德之世”的理想之国最终必然获得它的现实状态。 庄子也崇尚无为。无为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是存在的。例子就不用多说了。可是庄子的无为却不能理解为“什么都不做”。庄子的无为更多的是在强调一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要在自己去努力尝试过后才能“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则是劝诫在遇到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别钻牛角尖,坦然处之。 庄子也在他的思想中描绘了理想的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在《逍遥游》篇中,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凭借天地之正道,驾御“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 以遨游乎无穷者,是无所待的至人、神人、圣人。他们已然达到了“与造物者为偶,而游乎天地之一气”的神秘境界。因超越了“我”与“非我”的区别,所以他无己。道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与道合一,故无功。他也许治理天下,但他听其自然,让每个人自由发挥其能力,因此圣人无名。庄子的“圣人”、“神人”、“真人”拥有神与人的双重性格,他们成为以后道教构造神仙形象的原本。庄子的理想人格对于我们个人价值自由全面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庄子的养生哲学

庄子的养生哲学(六) 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张京华 倒置之世 上古十二帝王至德之世的社会,从伏羲、黄帝时开始有了变化,到夏商周三代以下,境况就大不一样了。 《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职。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盗跖》: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在宥》: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肱,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悉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尧于是放灌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于是乎斤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之心。 自上古十二帝王以后,道德下衰。到燧人和伏羲时,人世与天道不能合一,但人世还可以顺从天道。到神农和黄帝时,人世不能顺从天道,但还能够安于天道。此后道德愈衰,到唐尧和虞舜时,对社会进行治理改造,以善行取代道德,离开人性而趋从人心。纯朴的人性涣散了,变成了人心与人心互相竞逐役使。智慧不足,就造了文字,进而追求广阔的知识。文字和知识淹灭了纯朴的心灵。人心迷惑,从此再不能够回复人的初始性情。 黄帝失德,境内出现了战争。尧舜失德,设置了官吏。商汤流放了君主夏桀,周武王杀死了君主商纣王。从此以后,强者欺凌弱者,所有做帝王的人都只是在扰乱人心。 黄帝用仁义扰乱人心,尧舜不顾生命的损伤而讲求仁义,又增设制度。但仁义不能免于疏漏,流放四凶,就说明仁义并不足以治平天下。以仁义治理天下,天下遍受惊扰。上有君子之人讲求仁义以争名,下有小人盗劫杀人以争利,各种不同的主张分别流行,是非善恶互相争执不休,人人以聪明相欺骗,以刑法诛除同类,强制异己。人心迷乱,人性散漫,天下大乱了。 庄子认为,人类社会所以会有这样巨大变异的根本原因,是性情分离。上古至德之世人性向道,人情与人性一致,叫作“性情不离”,所以社会是和谐均平的。自黄帝以下,“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骈拇》),人性不向道而向物,即人性脱离了宇宙万物的普遍性而沿着个性的方向极端发展,最终是以人情取代了人性。人性是道赋予的,人情是人后天具有的。以人情取代人性,也就是以个性的物取代了共性的道,就叫作“性情分离”。

试论庄子的虚静的文论思想

试论庄子的虚静的文论思想 虚静说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这一学说起于老子,成于庄子,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庄子则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在精神上要彻底解放,心灵世界应做到极度虚无空明,一尘不染。及至魏晋,“虚静说”渐渐进入了审美和艺术领域。 庄子这一“虚静”思想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龠五藏,澡雪精神”。“虚静观”正式进入审美创作领域。进入审美领域的“虚静”则是指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强调作家在构思以前必须要具有“虚静”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激发构思想象的积极的手段,认为这是使构思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 文艺创作本质上讲,虚静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活动。虚静作为一种体验,要求凝聚专一,虚以待物,宠辱不惊,洁身自好。 庄子认为要达到“虚静”,必须“心斋”和“坐忘”。“心斋”就是要荡尽胸中俗气浊物.腾挪出空明虚静的心理空间以观“道”体“道”。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就是通过“心斋”扫除俗心杂念,陶钧文思,澡雪精神,最终达到“真淡”的最高审美层次。而“坐忘”是比“心斋”更高也更深一层的精神境界。即庄子所说的“无功”,“无名”、“无已”或“丧我”,完全忘掉自己的存在,放弃任何利害得失的计较盘算,从抽象思维、理智活动中解脱出来,进入到“虚静”心态的最深层。这是一种更为自觉也更为彻底的精神自由,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之间融为一体。在这状态中,渗透着理性的情感活动通过活跃的想象得到充分的抒发,从而使创作者体验到一种忘怀一切的解脱感、自由感和难以言喻的精神愉悦。最终达到最佳的创作状态。 虚静既是进入创作的准备或前提,又是贯穿覆盖整个创作过程的心理准备。虚静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造化,它同养气保神一样,需要一个积学储宝、酌理富才、研阅穷照的漫长实践过程。 虚静不是寂然不动,枯坐人冥,它要求作者置身于人事与自然之中,与天地万物同呼吸,吐故纳新,击浊扬清,静中观动。这中间,感性与理性互渗,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共进。因此朱熹说,诗作不好只缘“不识”。即“不虚静之故”。“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若虚静而明,便识好物事”。虚静作为哲学上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即重在内心的体察领悟,不重思辩的理论探索。 进入文学创作与审美领域的虚静,使作家艺术家摆脱名利等各种杂念的影响,充分驰聘自己的艺术想象,在构思中形成最优美的艺术意象。“意在笔先”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但它必须在虚静的前提下方能实现。老庄哲学对文学创作、审美欣赏的影响多么深刻。 由虚静的创作状态,进而导引出中国文论中极为推崇的一个重要论题“意境”。 在对中国古代意境论的梳理和探求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石之一的老庄思想的影响。老庄以“道”为核心来解释宇宙及人生,“道”所体现的无极无限的“虚空”之境,以及万物与我为一的一系列理论无不在诗歌的意境追求中充分地体现着。道家追求“化同于大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老子看来,人和天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庄子也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庄子看来,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时,才能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美的境界。即有形又无形,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可言说、触摸,以“虚”和“无”为本质。庄子谈言意、谈意致,谈心斋、坐忘、神遇、无待是为了阐述其对道的追求中的人生哲学观点,但这一观点更趋向和通向艺术与审美的心境。作家进

庄子的哲学观点

庄子的哲学观点 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老庄哲学”最本质的内核,是对宇宙与自然的唯物认识。老子认为,既然有万物,万物必定有他们的由来,于是便把这个“由来”称作“道”。“德”就是事物的本性。庄子对“道”和“德”的看法与老子是相同的。也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而治”,尽管他们所持的理由不尽相同。老子认为物极必反,认为统治者如果一心加强统治,就越是达不到所想达到的结果,老子是把“无为”当作一种手段。庄子强调的是天然和人为的不同,统治者越是靠人为的手段来统治,悲惨和不幸就越多,他要达到“无为”的目的,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庄子把“道”的自然观推及到社会生活及人性人格上,突出之处有以下几点: 其一,庄子从“万物一府,生死同状”(《天地》)、“道通为一”(《齐物论》)的认识出发,主张万物平等、物论平等,因而否定人类的自我中心与个人的自我中心,提倡摈除成见,扬弃我执,顺应自然。 庄子认为万物本为一体,生死本无两样。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没有什么“是”与“不是”,“可”与“不可”,所以小草和大木,又丑又癞的女人和美貌的西施,以及其他稀奇古怪的事情,以道的观点看都是可以“通而为一”的,没有什么差别。他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在人与自

然的关系上,庄子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因此他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其二,哲学上的相对主义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无与有、小与大、短与长、柔与刚、弱与强等等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与相互转化的,庄子在此认识基础上,突出了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以及相异性的相互转化,创建了“相对论”的认识论。他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虚满、生死都只是一时的现象,其形态是绝不固定的。由于他过分强调了绝对运动,导致否定相对静止,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从而形成了相对主义的理论。他认为除了“道”的存在是绝对不变的以外,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生与死是相对的,大与小是相对的,彼与此是相对的,是与非也是相对的,没有一定的准则。“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这中间也包括人的思想观念。庄子认为感觉的经验是千差万别的,是相对的,理性思维更是如此,他在《齐物论》中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从而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标准。这种相对性的认识论,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入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三,表达了庄子对无限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这一精神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要摆脱矛盾。对于如何跨入这一精神自由之路,《庄子》一书都在诠释,尤其在《逍遥游》一

庄子的养生哲学

庄子的养生哲学(七) 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张京华 与世同波 性情分离导致了倒置之世的出现,导致了至德之世和倒置这世的分离,同时也是导致了天人关系、人道关系的分离。所以庄子说:“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天道与人道相去远矣。”(《在宥》)又说:“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缮性》)“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天下》)性情本来是合而不分的,道也是唯一和绝对的,而性情的分离却导致了人情和人道的产生。人情与人道背。离天道而存在,现实社会也背离开道而存在。二者相差绝远,相互违背,交相离丧。人道极端发展,往而不返。天 道均平而统一,从此而不可得见,不复存在。 理论和理想上统一的道与实际上不和谐不统一的社会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从哲学上看,实际存在的社会历史与现实应该就是道的存在与运动的表现与形式,是道的内涵的一部分。因为有和无是统一的,现实物质世界的存在与运动和抽象思辨中的统一性、和谐性、有序性是统一的,形而上学的道与实际上的社会历史与现实也应该是统一的。因此,形而上学的道与实际上的社会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也就是道的统一性和道的不统一 性的矛盾,或者说是宇宙万物统一和宇宙万物不统一的矛盾。 在这一点上老子和庄子也是相一致的。老子是一方面论述了“道”在最大概念上的统一,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七十三章》),一方面又指出了“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 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的天人矛盾。 道既然是绝对的,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相统一的,就不应该有现实中人道的分离。同样,既然有现实中人道的分离,就不应该有哲学上绝对统一的道。这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庄子没有解决。庄子的“道”原来就有两个含义:有生于无和有无同一。庄子从有生于无中推导出了雕琢复朴、归根反真的历史观,当这个历史观被现实中的“倒置之世”否定以后,庄子退而求其次,又从有无同一中推导出了“与世同波”的现实观。 《天地》: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 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 《在宥》: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 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 《寓言》:彼来则我与之来,彼往则我与之往,彼强阳则我与之强阳。 《寓言》:(又见《刻意》):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庄子的文论思想

庄子的文论思想---《逍遥游》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宋国(今河南商丘)。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逍遥”一词,在《庄子》中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关于“逍遥游”的解释很多,但是基本意思都是闲放不拘、怡然自得、了无牵挂。“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纯粹之心态言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有现在精神自由的含义。“游”与“逍遥”意义相当,但使用更为频繁。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夫子与之游”,“吾王不游,吾和以休。”“若夫贯日而持详,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为也,不足以是伤游玩安燕之乐也。”这些“游”指的是交游、游历。与庄子讲的“游”最接近的是孔子的“游”。这是孔子认为通往理想人格的道路,“游”是指一种富于自由感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境界。闲暇无事之为游,从君子修养的角度讲,藏、修、息、游是必经的步骤,也是唯美人生的四个环节,其中的“游”表现出人的一种高度自由的欢乐状态。然而庄子讲的“游”其内涵更甚于孔子所指的“游”,更赋予哲学和美学涵义。 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每一部作品中所蕴含的感情,有的比较强烈,有的则比较隐蔽,作者笔下的大鹏,雄健美丽,才能无双,志向高远,它能够振翅飞向九万里的高空,能够背负青天而飞向遥远的南冥;然而有所待的大鹏

庄子思想对我的影响

我对庄子思想的认识 作者:范欢 院系: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 年级:2010级 学号:20101150190 日期:2011年11月 庄子思想对我的影响

【摘要】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思想中流露出的那份淡定,那份超然,给了世人无数的启发与想象。直至今日,他的人生哲学依然影响着现代人的道德准则、思维习惯、价值判断。在当今社会,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苦苦追逐,多少年轻的生命因为承受不了社会给与的沉重的压力选择逃避甚至是选择离开这个不堪重负的社会……要是人们能够体会到庄子思想中的那份淡泊,那份超然,能够让自己有所感悟,虽不能有庄子之豁达但至少我们也能积极面对困难和压力。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修身养性 一、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为寓言《庄子》,道家遵称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在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庄子主张追求生命的真实意义,保持人格的独立和自由比享受任何荣华富贵都更好更为重要。现实生活充满污秽,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与之相妥协,所以当理想的生活在世间难以实现时,他宁可选择从现实中隐退,于是有了入世的庄子和出世的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 庄子注目于认识论,深入认识人的精神领域。这是对于宇宙与社会两方面的考察,其考察既宏观又微观,达到了认识论发展的极高水平。达到此点的关键在于追寻精神领域的绝对自由。 (一追寻逍遥自由: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真正的自由须“无待”。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二追寻思想自由的大师 真正的思想自由必须“忘己”。 ?“不知周之梦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齐物论》) ?“忘吾有四枝(肢)形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达生》) ?这种忘我的状态,庄子称为“吾丧我”(《齐物论》) (四)追寻思想自由的大师 ?“齐物”方可“游刃”于“和谐”之境。

庄子的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提出论点,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此段分为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不应当怎么样。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以有限的的生命去追求无尽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 从表面的意思来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虽然人的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但是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总好过无知,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就能看得更高更远,就好象今天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恐怕没有人会愿意像远古那样衣不遮体饥寒交迫。可是存在一个问题,可能很难有人能回答,是古人快乐还是今人快乐。 庄子真的是要人们无知,变成傻子吗?显然不是,庄子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论,如果真是从肤浅的角度上去认识这句话,那就显得自我矛盾了。所以,其实庄子主张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知”,他所追求的是大智慧,反对小聪明,反对投机取巧的聪明,反对追逐名利的智慧。 下半部分,应当怎么样。庄子认为:“缘督以为经”,顺从自然之中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做善事并一定能得到好的名声,做恶事也并不一定受到惩罚。这里庄子有了一个限制词“近”,他所要表达的是做恶事虽然有些时候没有受到惩罚,但是长远宏观来看终究是不好的,他还是主张“善”,但是他所主张的善是真正意义上的善,不

是为“名”而“善”。一方面,如果是为了求名声而为善,那么终究是要令人失望的。一方面,庄子又认为为善终究是好的,只是可能不被人们察觉。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讨论善恶的问题,而是从这个问题中反应得出,应当顺从自然之中道,忘却感情,不为外物所滞。食物不过是填饱肚子,衣服不过是遮羞耻避寒暑。人是物质的,首先肯定是满足这种物质性,而当这种最根本的东西变成为“欲望”的时候,人们的痛苦就产生了,因为一旦欲望的产生,人哪怕是取得再大的成就,始终是不会满足的,心智始终是有限的,这样无边无际的的追逐,人怎么会有快乐可言呢?于是,为了达到目的,人们开始不择手段,哪怕有再多的食物始终有人饥饿。因此,庄子讨厌追名逐利的智巧。他主张的是一种对于自然本质的认知,而这种对自然本质的认知往往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与其费唇舌还是让人难以理解,不如否认“认知”,好比对待流氓,与其给他大道理,不如给他几个拳头。 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一段也分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主要是从正面来论证为什么庖丁解牛能解好。文中说了,庖丁在三年前所见的是“全牛”,三年之后所见“非全牛”,现在则是“神遇不以目视”。这是一个认知逐渐提高的过程,从表面而肤浅的认识事物到抓住事物的本质。那么解牛的本质是什么呢?庖丁解释:“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依照牛体的自然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骼间大的空处,顺着牛的的天然结构去解剖。 下半部分,从反面论证,那些不遵从自然规律是怎么样的呢?“良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庄子》不仅文学成就地负涵,不可端倪,难窥涯际,又如行空之天马,仙踪难及,令人仰止,而且《庄子》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美学体系。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美学体系 ;自然美人格美精神家园现代化价值 一、庄子是一位追求美的生活、美的享受、美的体验、美的人格的哲人。他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表现出了庄子超越世俗、超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完美的人生之趣。 (一)以自然为美 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 庄子对自然之美的感悟是深刻的,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由衷的。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所谓朴素,

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骈拇》)马的本性是吃草饮水,翘足而陆。伯乐却以善治马为名,烧之,剔之,刻之,雒之,终于导致马死者过半。庄子用一个个寓言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天性,都有保有自己天然之美的权利,我们应该抱着顺其自然的态有所为。即“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骈拇》)做到这些就是识达了生命之真,体会了自然之“道”。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陶者治埴,则“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治木,则“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其结果是破坏了并不欲中规矩钩绳的“埴木之性”。(《马蹄》)庄子对这些破坏自然之性,以人道害美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从社会现象来说,自然又表现为真实,自然之美也是率真之美。相应地,虚伪矫饰就是丑。西施经常心疼,所以捧心颦眉更添其美,因为她出于自然,有真情实感;而摹仿她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