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重点知识汇编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重点知识汇编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05615复习材料
第一章 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第一节 现代健康理念论P2
一、现代健康理念的基本特征:P6
1、是一种全人的健康理念2、是一种动态的健康理念3、是一种谱系的健康理念4、是一种促进的健康理念
二、现代健康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
基于健康动态与谱系的现实性,以促进的方式,达成全人健康。
第二节 心理健康论P11
一、心理健康与现代心理卫生运动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之间的关系: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即心理卫生的目的在于维护、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一)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
一般认为,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先驱是法国精神科医生皮内尔。
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兴起作出直接贡献的是美国保险系统职员比尔斯。1880年3月他根据自己亲身的感受和体会用生动的文笔写成《自觉之心》一书。
193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南京宣告成立。
(二)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 P12
第一阶段: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20世纪20到二战结束)
1930年5月,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市召开,53个国家的3042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并选举产生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威廉华任会长,比尔斯任秘书长。
这一阶段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是:致力于精神病院的给养改革以及建立广泛的精神病社会保障体系,以使精神病患者受到社会公正处置,并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第二阶段: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末)
1948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心理健康与世界公民》的纲领性文件.在此次会议上还成立了新的国际心理卫生组织——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194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总部建立了心理卫生处.这些组织的建立与纲领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心理卫生运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1961年,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明确提出心理卫生今后的工作任务是:在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及教育学等各个领域,使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这一阶段表明心理卫生工作已经超出传统的精神病学范畴,正在拓广它的服务领域。
第三阶段: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挖掘人的心理潜能.
(20世纪70年代—至今) 这一阶段,西方心理学工作者开始从人本主义角度来审视心理卫生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及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

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这种关于健康心理的描述给予心理卫生工作者以极大的启发,当今的心理卫生运动朝着全面提高人的心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方向发展。
(三)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启示 P15
首先,心理卫生运动起源于改善精神病人待遇的人道主义行动。
其次,虽然在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不同时期,其具体的重心有所不同,但是贯穿整个运动的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是:强调生命健康需要自我责任和自主管理,强调心理对于形成自我责任和自主管理的重要意义。
最后,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在其整个发展历程中,始终将“维护和促进”作为其工作的基本策略。
二、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1、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是现实的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良性功能关系;
2、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是个体主导其生命活动的有效性;(核心内容)
3、心理健康的现实表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健康
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它即表现在个体与环境互动时的适应行为上,也蕴含在相对稳定并处于动态发展和完善中的心理特质上,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三、心理健康的基本属性
1、心理健康的实践功能性;2、心理健康的辩证发展性;3、心理健康的文化多元性。
第三节 心理健康标准论P22
一、确定心理健康标准依据
1、统计学标准;2、社会规范标准;3、主观经验标准4、生活适应5、心理成熟标准6、生理学标准
二、心理健康标准的具体内容
⑴智力发展正常 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⑵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⑶意志品质健全 心理健康者的意志品质具有如下特点:①行动目的明确,独立性强②善于当机立断,果敢性强③行动不屈不饶,坚毅性强④心理承受力强,自制力好。
⑷行为协调适度 心理健康者的行为具有如下特点:①须与年龄特点相一致;②须与社会角色相一致③须与刺激强度相一致④行为的一贯和统一
⑸人际关系和谐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⑹人格完整独立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独立完整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第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1、识记:(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所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实践智慧生成的教育活动。
2、领会:(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关系P4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各自以一个连续体的不同区段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但它们的区别是相对的,事实上,这四种助人活动在连续体的分布上存在着部分重叠与交叉。此外,如果以服务范围广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依次存在包含关系:四者外延间关系是“真包含于”关系,即心理治疗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P51
1、识记:(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在横向上是相互交叉重叠的;就纵向联系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各育的基础。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地位和作用;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道,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各育的中介和基础,它为学生形成思想品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塑造美感等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前提。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概述P60
1、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领会: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教育重点发生转移。从消极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转移到推动学生各方面的都得到发展,并促进其整合到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2.教育形式共存互补。西方学校采用团体辅导和咨询交替使用,发挥其互补的功能。3.教育技术日新月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科学技术也被不断地引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域,使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4.注意加强早期教育。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开始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个人生长和发展的连续历程,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年级之中,儿童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5.教育理论多元融合。人们日益倾向于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各家理论持兼收并蓄态度。6.教育力量趋于整合。现今,西方学校已突破过去单纯由学校独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旧格局,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7.逐步开设相关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将继续为学生提供内容广泛的心理学课程或相关课程,以协助学生完善人格和适应社会生活。8.重视教育绩效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将

通过精心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督导网络,进行经常性的指导与评价等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大绩效并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9.注意本土特色研究。不少学者主张加强本土化研究。10.强化从业人员素质。
2、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识记: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其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其三,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 其四,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交流与研讨
(2)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
1.普遍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获得全面实施、普遍发展
2、重点化。重点将以维护心理健康逐步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意识的培养。
3、整合化。 多学科整合共同揭示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向。
4.现代化。方便、快捷、丰富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将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普及、更具有成效和影响力。
5.本位化。即全校教师参与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专业化。即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
7.本土化。就是中国化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更适合我国国情,更注重实际教育效果,更注重将国外先进的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结合,并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识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所决定的。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来看,这种必要性主要渊源于以下四种需要。
(1)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诸多的研究证实,具有高品位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人才资源的要素。因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和必要。
(2)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实现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和条件,它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而不是国家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所谓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素质现代化,现代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体。国家现代化,关键是使国民心理素质现代化。而欲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青少年儿童时期开始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需要 教育思想的大变革也促使人们重新确立新的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质量观,并据此确立教育发展的新战略和新目标。198

9年月日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曾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通过了“学会关心”的总结报告认为21世纪教育体系要进行一些重点转移:这些转移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向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4)改变国内基础教育现状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在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急功近利得狭隘教育模式,存在着较多弊端。因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改变国内基础教育现状和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

第三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P90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作用P90
1、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制约作用
2、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过程的控制作用
3、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结果的评估作用
4、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学生的教育作用
二、构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依据P91
1、以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为依据;2、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依据。
三、构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原则P92
1、在目标建构的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规范和个人需要相协调
2、在目标建构的出发点上,坚持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结合
3、在目标建构的言语描述上,坚持抽象性与操作性相兼顾
4、在目标建构的逻辑体系上,坚持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统一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目标p94
(一)初中一年级 1、心理特点P94 2心态分析P95 3、心理健康教育目标P95
(二)初中二年级 1、心理特点P96 2心态分析96 3、心理健康教育目标P96
(三)初中三年级 1、心理特点P97 2心态分析97 3、心理健康教育目标P97
(四)初中三年级 1、心理特点P97 2心态分析97 3、心理健康教育目标P97
(五)高中一年级 1、心理特点P97 2心态分析98 3、心理健康教育目标P98
(六)高中二年级 1、心理特点P98 2心态分析99 3、心理健康教育目标P99
(七)高中三年级 1、心理特点P99 2心态分析99 3、心理健康教育目标P100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目标P100
从不同心理结构层面的来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细指从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来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P101-10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主要包括开发自我智能、掌握学习策略、改善学习品质三个方面。
在“智”方面的教育目标主要指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注意力等方面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