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解读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

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创设情境]

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问题1: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

[师生互动]

列举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开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后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

等洋务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步技术层次,付之实践。结果失败

维新

变法

思想19世纪早期

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王韬、郑观应发展资本主义。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付诸行动。

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实行变法维新。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制度层次并付之于实践

一、“开眼看世界”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开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四洲志》《各

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后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

依表格顺序逐层、有重点地分析后学生完成

思考: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方法是向西方学习;长技内容;目的是制夷。

思考: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背景简析

①、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②、西方资本主义崛起——发展要素

③、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看眼看世界虽然阻力很大,但它开了向西方学习之窗,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林魏“师夷长技”来看思想特点:军事科学技术。

原因鸦片战争直接看到的是西方的“船坚炮利”

过渡:虽然没有真正的实践并且只停留在器物层次,但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分析填表: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步技术层次,付之实践。结果失败

思考:曾国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倭仁:“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便可抵御外辱。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以夷变夏”,将毁灭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张之洞:“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两派的异同

相同:阶级属性:地主阶级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手段不同,对待西方事物的态度不同

实践:洋务运动

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失败的原因:

列强的破坏

顽固派的阻挠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阶级属性决定

评价:

积极:

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维新思想的发展

展开: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知识结构]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器物学习

学习西方

探索救亡道路

相结合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制度模仿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正式版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大连市112中学王馨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教学难点是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在中国近代社会,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情况已经有了系统的了解,因此,维新变法的背景不需要教师逐一展开来叙述,只要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救亡图存的运动即可。但由于学生对戊戌变法运动中的内容很陌生,特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初一的历史课上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训练,多数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这些能力,在本节课上,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师夷长技以制夷(黄方仙)

第六章第三课汇入工业革命大潮的中国 “师夷长技以制夷”教学设计 永嘉县桥头镇中学黄方仙 一、课程标准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二、教材分析 “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介绍了在面对西方入侵的危机时,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国家于危亡之时,主动关注外部世界,了解西方各国情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抗西方的侵略,这里面的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之后,清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官员也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的洋务运动。他们陆续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还兴办了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中国不改变政治制度,只进行军事、经济、教育、外交的一些变革,是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历史知识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素养,但对于初二的大部分学生来讲历史的基本线索还有点凌乱。对于洋务运动这一内容,学生知识储备较少,可能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略有了解。所以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史料。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的思想 2、掌握洋务运动的兴起时间、代表人物、口号、目的、内容、结果、性质 (二)、能力目标: 1、能运用史实辩证地评价洋务运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感受到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和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和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的认识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方式:讲述法、问题引导法、史料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图像。 师:这些人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政治追求,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历史贡献:都推动了中国向西方的学习,推动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如果让同学们用书本上的一句话归纳他们的贡献,你会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解读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

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创设情境] 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问题1: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 [师生互动] 列举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开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后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省优课教学设计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维目标: 教学主题:思想解放、创新 教学主线:必要-----必须----必然。 知识与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的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新思想产生的原因;认识洋务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分析产生的原因;识记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解为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进行问题式比较探究,树立问题意识,团队合作理念、提高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树立爱国思想、创新意识,有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意识,能够自主具备科学分析事物的态度。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历史人物、主要思想进行辩证、多角度的评价。 教学重点:维新思想内容及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维新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展示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板书设计:(见ppt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预分组,分发资料,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教学流程: 一、本课导入: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 “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提出问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是如何体现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引入探究问题。二、新课推进:

探究一:初碰撞----学习之必要 (设计意图:学生比较之后理解中国与英国的碰撞原因及后果) 2.先进的林魏与落后的国情 (提问全体学生)(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张: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2)国情(皇帝大臣民众):攻击和嘲讽向西方学习;民众没有反应 (设计意图:分析何以学习西方的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并未在中国成为风尚) 3.进步的思想与局限的认识 材料一:林则徐给友人王友柏信中说:“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林承认清军打不过英军,但是林则徐却不会公开表达。他叮嘱朋友说,千万不要把这封信给别人看。 没有付诸实践维护封建统治 (设计意图:认识林则徐、魏源等人思想的先行性、进步性、爱国、局限性) 探究二:再碰撞----实践之必需 1.内部的危机与外部的忧患 此处播放视频,教师叙述(设计意图:清政府拒绝变革的后果是东西方又一次激烈的碰撞,碰撞之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新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说明必需向西方学习) 2.技术的学习与制度的沿袭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体西用 材料三:江南制造局最高领导人是督办,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均曾担任,督办以下为行政主管,并由上海道台(1865年时为丁日昌)加以兼督,实际的机械管理方面的工作则多由西方人负责。 器物学习制度沿袭 (设计意图:此处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主要是以原始材料展示----自学----小组探究----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的方式展示成果;主要体现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3.自强的实践与无奈的结局 (设计意图:播放甲午战争的视频旨在总结洋务思想及其后果,同时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探究三:又碰撞----制度之必然 1.技术的失败与民族的危机 (教师总结,过渡)

《戊戌变法》教案最全版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2.能力方面: (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划出戊戌变的图示,训练学生用图示反映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论占是重点。19世纪中后期,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的思想领域基本上是封建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虽然有洋务思想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但前者的核心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后者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而维新派同封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的大启蒙。它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认识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民权思想对以后的影响很大,因此这次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百日维新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之,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4)戊戌变法的评价是重点。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业的目的之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局限性再评价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晚清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将嘉道年间之际复兴的经世思潮推到了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是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西方挑战的最理性的回应”,其主张“是晚清以来的中国人提出的第一个近代化方案”[1],对于其积极意义,史学界已经作出充分的评价。 同时,也有不少学者专门著文论及过这一思想所存在的局限。这些局限性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目的的局限性、观念的局限性、内容的局限性、作用的局限性[2]。以上方面的局限性分析,其中不乏合理成分,但有些评价是有失客观性的,有些评价则是似是而非的。笔者认为,这些局限性的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对特定历史环境和阶级属性的充分认识基础之上,否则这将是一种有失历史客观性的评价。“如何用当时的观念合情合理地解释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3],这是历史研究一个十分关键却极易忽视的问题。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试图对前人在“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的局限性方面的评价分别作出自己的分析,以期对该问题评价的客观公正与“合情合理”。 关于是目的的局限性。一般我们认为魏源在鸦片战争前后看到了中西方的差距,认识到了效法西方的必要性,提出了富有远见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体现了他思想的开放性和爱国性,这在当时有着抵御外辱、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作用。但是魏源主张的只是通过“师夷长技”这一手段来达到“制夷”的效果,而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种主张的动机是一种传统的忠君思想。所以,魏源思想主张只可能维护而不可能触犯业已腐朽落后封建制度,因此这一主张的内容和作用都受到了极大束缚。 魏源作为晚清开明的思想家,其思想和主张被认为是该时代最先进的代表,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他毕竟是出生和成长于闭关锁国的晚清时代,是深受传统儒家学说影响的士大夫,同时也是晚清社会地主阶级的代表。无论从其生活环境、思想结构还是阶级属性来看,在国家危难关头,他的主张都不可避免以忠君思想为动机,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根本目的。实际上,换了其他人,处于他当时的环境和地位也必然无法超越他的动机和目的,否则他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无法用正常逻辑来解释了。再者,如果魏源萌生的想法,不是维护清王朝统治,而是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最终达到推翻封建王朝的目的,那他岂不是直接过渡到了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岂不是违背了历史进程中客观规律的制约。更主要的是,在当时

初中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 教案(一)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戊戌变法教案(一)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戊戌变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最全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A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B重点与难点 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C教学方法 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D教学过程 【单元分析】 江 单元线索 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洋务运动): 器物维新派(戊戌变法): 革命派(辛亥革命): 制度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思想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导入新课】 1898年9月,也就是110年前,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亡命天涯,维新志士杨深秀等六人被捕。28日,六君子血溅京城菜市口。 悲壮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之中,年纪最长的杨深秀49岁,最年轻的林旭24岁。

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的探索教学设计

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的探索 教学要求: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开明人士的思想和希望“自强求富”的洋务派的政治主张,在感受地主阶级的爱国情感的同时,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和地主阶级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机。 重点是洋务运动的内容,难点是洋务运动的影响。 导入 案例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张。 讲林则徐故事,阅读材料,比较林则徐和魏源对待西方的态度同前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林则徐是很多学生都有所了解的,可让学生来讲述林则徐的故事,一可增添课堂气氛;二可作为分析问题的背景材料。教学中应侧重分析变化的原因,从中感受到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海国图志》二)案例2:洋务运动。你认为,外国列强有哪些是比我们先进的?如果你是地主阶级的开明一员,又会选择哪些来学习呢? 阅读课文,说说图片《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留美儿童》、《同文馆》等。学生在阅读课文并应用相关信息解读丰富的图片信息,能发挥多媒体优势,增添学习趣味,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68页小字说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 当西方各国先后建立主义制度,进行革命,发展经济,壮大国力的时候,清王朝,仍沉浸在古代的辉煌中,朝廷、国家经济实力贫弱,与资本主义列强的强大的军事优势相比,自然处于的地位。 自主学习 1、开眼看世界 ――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提出“”,主张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抗西方的侵略 【合作探究:林则徐和魏源对待西方的态度和前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不同之处:闭关锁国时期、西方国家;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先进的。 产生变化的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失败的残酷现实,使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才能制夷,只有学习西方先进和政治思想,倡导实行社会变革,中国才有出路。 自主学习 2、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年代――年代 (2)代表人物:、、――地主阶级洋务派 (4)口号:、 (3)内容: A、以“”为口号,创办工业,训练。建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千年变局、苦苦求索 高二必修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说反思 Text 说教材 课程标准 Text 说过程 说方法 Text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教材地位本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巨大变化, 所讲述内容对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通过学前问卷,学生对林则徐、康有为等人物有所了解,但对于其思想方面的具体内容缺乏认识,虽然初中学习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但是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的特点缺乏认识。 (三)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学情分析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 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史料研习,探寻“救国良方” 产生的历程,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 的过程 深刻体会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感受先进人物忧国忧民的思想,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 习的渐进历程。(突破方法:让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从史料中提取信息,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难点确定为近代中国人向西 方学习的阶段性特点。 (突破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 ——教法学法 1. 导入新课 2. 问题解决 3. 思维拓展 4. 课堂总结 1. 教法: 启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流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说课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说课设计 第一部分: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 第四部分: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 本节课出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部分: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 根据这样的学习要求,教学中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知道林则徐在学习西方历程中的地位,能说出魏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两人思想变化的原因。 2.结合洋务运动的重大活动,理解“中体西用”思想的主要含义。 3.能说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主要观点,并尝试分析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以及在当时的影响。 4.能感受到近代重要思想家向西方学习、不懈探索救亡道路的精神。 第一部分: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

重点:“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分析近代前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特征,认识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 历史学科是天水市中考科目,我校拥有本市最优秀的生源,天水一中的高二文科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他们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已经具备一定的解读材料和提炼信息的能力,且将要面对的高考亦侧重材料的理解与提炼。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与材料教学法。近代中国历史相关资料较多,但要注意精选。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 本课内容在初中历史和必修1、2的学习中有所涉及,学生对“向西方学习”的具体活动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相对来说知识点都较为零散,且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层面,对于思想文化方面知之甚少,对历史事件缺乏整体认识,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已掌握知识进行整合。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 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先学后导”的方式,在此前的教学中,我多次采用“先学后导”的模式,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然后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 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教师:1895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解释)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 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宣传 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请大家整理出他们的活动情况。 学生:(讨论、整理)

教师:(提出问题)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学生: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三、百日维新——达到高潮 教师: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唯一途径就是变法。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指导学生找出百日维新的时间和内容) 学生:(讨论、整理) 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无策。 四、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出戊戌变法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失败了。 教师: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 学生:(讨论归纳)①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教师:(展示谭嗣同的绝命诗)

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论文

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在近代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人为中国开拓了视野,即使因为当时的政治原因他的思想并没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掀起巨大的波浪,但是他作为近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代表,仍然为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便是——魏源。 这名伟大的人物字默深,是一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 如果说林则徐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那么魏源又何尝不是?在我看来,他更是由思想走进现实的实践者。他受林则徐的嘱托,将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并结合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御外侮。 魏源思想的精华也都体现在《海国图志》一书,他在其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现今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他在该书序言中开宗明义地说:“是书何以作?曰:谓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他把人才不济和内政不修看作是国家贫弱的根本原因,为此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这些思想独具异彩,犹如夜空中的一道闪光,可惜未被当政者所采纳。后来的维新思想家王韬在《扶桑游记》中说:“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涉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也有张维屏诗曰:“气壮群推魏无忌,心孤谁识贾长沙?太息绕朝终不闻,为君一读一长嗟。”魏源既坚决反抗侵略,又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在《海国图志》中很好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社会上发生了震聋发聩的重大影响,针对当时封建顽固派把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一概目之为“奇技淫巧”的无知,为此,他提出一套具体方案,不但包括了官办军事工业,改进军队武器装备的内容,而且提出了兴办民用工业,允许商民自由兴办工业的主张。 魏源作为地主阶级先进分子的代表,表达了突破传统的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愿望。客观上也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当时各个方面的对比差异很大。但地主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即便如此,这在当时依然是不小的思想上的突破。 纵观魏源一生,虽然仕途坎坷,历经很多磨难,但是他从未放弃过。为中国的改革与富强,他努力为之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而在这过程中他自己也成为了名留青史的英雄人物,深受后人景仰。 参考文献:《海国图志》 《扶桑游记》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公开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公开课戊戌变法教 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

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板书设计 见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8课戊戌变法 【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洋务运动失败后的又一次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改良运动, [专题]。戊戌变法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虽然失败了,却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一次重要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度】 1、重点: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 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展开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已失败。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制作课件 【组织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 2、战后中日签订的条约是?它的内容是? 二、导入 (多媒体示中国与日本地图及回忆中日的交往和复习提问,对比古代史上中日的交往与近代的中日的战争,得出两国近代的差距,进而思考中国如何才能恢复昔日的强大,激发学生的历史荣辱情绪及历史的责任感) 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运动自强救国的梦想破灭。而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要求破旧立新、学习西方变法的维新思想也逐渐兴起。《马关条约》的签订,又大大刺激了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进步破坏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危机加深。1895年,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什么事情呢?(师播放视频《公车上书》,师板书,生找出原因、时间、人物、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公车上书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原因、时间、主要人物、影响。) 教师过度:(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梁等是举人,这次上书就叫做「公车上书」。)其实,变法图强的事情,这不是史无前例的,商鞅变法就是成功的例子,它使秦国成为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次没有成功,公车上书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为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他们又做了什么事情呢?(生看书33页回答) (使学生理解国难当头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意识) 2、百日维新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的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板书。生看书找出变法的时间、内容,课件示变法的内容)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教师: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还创办了《时务报》,各地组织了学会、学堂等。 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 教师: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Word版含解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2017嘉兴期末]下列口号或主张,属于《海国图志》主旨思 想的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打倒列强,除军阀 D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答案A 解析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故A项正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主张,故B项错误;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北伐战争的口号,故C项错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故D项错误。 2.[2016太原期末]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以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这表明魏源() A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B.主张进行变法维新 C .倡导“开眼看世界” D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答案C 解析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A项错误;19世纪晚期先进的中国人才提出进行变法维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倡导开眼看世界,故C项 正确;全面学习西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故D 项错误。 3.[2017扬州期末]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

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主张() A .“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B.“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C.“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 D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答案B 解析“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是顽固派的观点,与材料中“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不符,故A项错误;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与材料中“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相符,故B项正确;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是维新派的观点,与材料中“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不符,故C项错误;主张革命,与材料中“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不符,故D项错误。 4.下图人物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开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 B.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C .编著《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 D .领导虎门销烟,打击英国侵略者 答案A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教案

教案《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七课戊戌变法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