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知识点总结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知识点总结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知识点总结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知识点总结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知识点总结

一、“开眼看世界”(新思潮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学器物

1、背景:

(1)政治上: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阶级矛盾尖锐,闭关锁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加紧对外殖民

(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违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3)军事上:军备松弛

(4)思想上:天朝上国观念、骄傲自大、愚昧无知,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2、概况

(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民族英雄。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

(2)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3)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目的

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抵抗外来侵略

4、影响

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启迪人们面对现实,放眼环球,探索救国之路。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但是没有进行实践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东涌中学历史科组高二冯绮玲 一、教学重点: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思路: 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五、讲授新课 问题一: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第一、第二两个单元,想一想,15世纪前后,中国和西欧的思想发展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历史的发展,各自有什么影响?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线索是怎样的? 生:(略) 师:中国传统思想有其辉煌的一面,但是明清之后,却日益僵化,日益束缚了中国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同时,西欧的思想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 生: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西欧国家解放了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外敌的入侵迫使中国知识分子发生改变。 师:联系已经学过的必修一和必修二,谈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是什么?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 (一)背景:清朝统治腐朽 欧美资本主义的侵略 有识之士认识 (教师分析: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腐败,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

五年级美术上册《杯子的设计》教学案例 人美版

杯子的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杯子各部分结构、材料、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能力:运用了解的知识,设计出有个性、功能性、同时有美观的杯子。 教学重点: 观察、分析杯子各部分的设计意图,了解功能与形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设计意识,设计出既有实用型又有观赏性的杯子。 教具:课件、范画 学具:自备各种绘画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 一、检察学具,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学生齐答) 师:杯子的用途是什么?(学生齐答) 师:答案大家都知道,因为杯子太常见了,我们每天都要用到它。 有谁知道,最早的杯子出现在哪个时代?(生答) 师:最早的杯子出现在距今五千到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 (出示课件)这就是一件新石器的陶杯,请大家注意上面的花纹,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当时的人们就知道用原始的艺术表现方式来美化装饰杯子,(出示课件)随着艺术的发展,到后来,杯子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生活用具,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出示课件)就拿材料来说,有陶杯、玉杯、瓷杯、金属杯、玻璃杯、纸杯、等等,除此以外,同学们还见过哪些材料制作的杯子?(生答) 杯子的材料多种多样,外形装饰上更是五花八门,多姿多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漂亮的杯子怎么设计?(引出课题) 三、教授新课: 1、杯子的结构(出示杯子实物) 师: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只普通的杯子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杯子的结构:杯盖、杯身、杯柄 2、杯子各部分的功能 师:这三个部分中,哪一个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生答) 师:那其他两部分有作用吗?是什么?(生答) 3、杯子的设计 下面请同学们将书打开,翻到30页,欣赏书上杯子的图片,同时思考书上的提问,并讨论。 回答书上的提问:a、这个杯盖有什么作用?设计者为什么要这么设计?b、这个杯子的把手弯弯曲曲的,有什么作用? 师:这个老虎杯有杯身、杯盖、杯柄三部分,设计师巧妙的将杯子与老虎的外形相结合,老虎的身体就是杯身,老虎的头部就是杯盖,既美观,又不影响杯子的使用功能。 师:这个杯子只有两个部分,设计上的绝妙之处在于杯柄,弯曲可以防滑,而半圆的造型和鲜红色又正好与杯身上的心形图案呼应。 所以我们在设计的外形和装饰既要美观,又要考虑杯子的使用功能,也就是说实用性和艺术性要二者兼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解读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

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创设情境] 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问题1: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 [师生互动] 列举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开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后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

杯子的设计

杯子的设计 五棵树镇小学刘金凤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杯子的各部分结构,材料,功能等方面的识。 2.运用了解的知识,设计出有个性,既实用又美观的杯子。 3.通过设计制作杯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点: 观察,分析杯子的各部分设计意图,了解功能与形象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运用设计意识,设计出造型新颖实用的杯子。 四、教具准备:课件、杯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拿出一个普通的杯子。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 生:杯子 师:这些呢?(打开ppt) 生:还是杯子 师:不同的设计师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杯子。那么你们想不想来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杯子呢? 生:想 师:那今天呀,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学习杯子的设计 出示课题《杯子的设计》(ppt) (二)新授 师:在我们设计之前,先来感受一下祖先们的智慧吧。

师:唐诗《凉州词》中有一句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知道,杯子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但是,杯子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它是如何发展成我们今天这个形式与功能无比多样的杯子的,就请同学们一同看一看杯子的历史。 1.了解古今的杯子。 (打开课件,杯子的历史视频课件展。) 师:古往今来的设计师为我们设计出了无数种类的杯子,无论是一次性纸杯,还是古人设计的陶杯,其基本结构都一目了然,那有同学能为老师导出杯子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吗? 生:杯身,杯口,杯盖,杯底,把手。 师:同学们的观察真是仔细。为了让杯子的设计显示出新颖独特,设计师们往往会将杯身——杯口——把手,还有整体等设计得与众不同比如这个杯子,它的杯口为什么是圆的呢?(PPT6) 生:水不易流出来。 小结:我们的嘴接近于圆形,杯口是圆的喝水比较方便,而且水不容易洒出来。 师:看这个杯子,它的杯盖有什么作用。(PPT8) 生:保温,遮盖灰尘 师:这个老虎杯子又为什么设计成这样的。 生:整体,美观 小结:这个老虎杯有杯身,杯盖,杯柄三部分,设计师巧妙的将杯子与老虎的外形相结合,老虎的身体就是杯身,老虎的头部就是杯盖,既美观,又不影响杯子的使用功能。 师:这个杯子只有两个部分,设计师设计的绝妙之处在于杯柄,弯曲可以防滑,而半圆的造型和鲜红色又正好与杯身上的心形图案呼应。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省优课教学设计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维目标: 教学主题:思想解放、创新 教学主线:必要-----必须----必然。 知识与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的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新思想产生的原因;认识洋务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分析产生的原因;识记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解为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进行问题式比较探究,树立问题意识,团队合作理念、提高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树立爱国思想、创新意识,有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意识,能够自主具备科学分析事物的态度。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历史人物、主要思想进行辩证、多角度的评价。 教学重点:维新思想内容及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维新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展示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板书设计:(见ppt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预分组,分发资料,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教学流程: 一、本课导入: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 “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提出问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是如何体现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引入探究问题。二、新课推进:

探究一:初碰撞----学习之必要 (设计意图:学生比较之后理解中国与英国的碰撞原因及后果) 2.先进的林魏与落后的国情 (提问全体学生)(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张: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2)国情(皇帝大臣民众):攻击和嘲讽向西方学习;民众没有反应 (设计意图:分析何以学习西方的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并未在中国成为风尚) 3.进步的思想与局限的认识 材料一:林则徐给友人王友柏信中说:“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林承认清军打不过英军,但是林则徐却不会公开表达。他叮嘱朋友说,千万不要把这封信给别人看。 没有付诸实践维护封建统治 (设计意图:认识林则徐、魏源等人思想的先行性、进步性、爱国、局限性) 探究二:再碰撞----实践之必需 1.内部的危机与外部的忧患 此处播放视频,教师叙述(设计意图:清政府拒绝变革的后果是东西方又一次激烈的碰撞,碰撞之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新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说明必需向西方学习) 2.技术的学习与制度的沿袭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体西用 材料三:江南制造局最高领导人是督办,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均曾担任,督办以下为行政主管,并由上海道台(1865年时为丁日昌)加以兼督,实际的机械管理方面的工作则多由西方人负责。 器物学习制度沿袭 (设计意图:此处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主要是以原始材料展示----自学----小组探究----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的方式展示成果;主要体现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3.自强的实践与无奈的结局 (设计意图:播放甲午战争的视频旨在总结洋务思想及其后果,同时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探究三:又碰撞----制度之必然 1.技术的失败与民族的危机 (教师总结,过渡)

14《再见了亲人》设计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 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学会句式转换。 3、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 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重点、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前准备: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收看抗美援朝的影片。 一、由历史背景导入。 1950年(出示图片、课题) 师:课题是《再见了,亲人》,通过预习,课文主要写到了哪些亲人呢?生:写到了大娘、小金花、大嫂师:说得对!(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师:谁说“再见了,亲人”?生:中国人民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打开课本,看看哪些段落写了我们的亲人呢?比较以下这些段落中哪些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呢? 二、走进课文: 1、汇报句式相同的句子。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在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 ※大嫂,请回去吧!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会中国人民的友谊? 指导读,指出是反问句。试着改陈述句。 2、抓住“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找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情。 (1)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2)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

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3)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抓住词语:“多少、顶、冒、穿、送、唯一”理解大娘以及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把他们当亲人。理解“雪中送炭”的含义。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指导有感情的读。 小结: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是啊!整整八年,大娘像慈爱的母亲一样,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关心志愿军,帮助志愿军,使志愿军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所以志愿军对大娘——我们读这句话时,就应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3、抓住“怎么就落泪了”体会小金花对志愿军亲人般的感情。 出示文字: 你趁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的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抓住词语理解:同归于尽噩耗。指导读:“跺、抽动”应读得重些、快些,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 现在志愿军要走了,小金花有没有哭?为什么? 想象:(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现在小金花哭着前来送行,那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 小结:为了救侦察员小金花失去了妈妈。 4、抓住“这样高的代价”来体会大嫂为志愿军做的事情。 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的血泊里…… 大嫂为了给我们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有感情的读这段文字。

杯子的设计教案

人美版二年级上册 《杯子的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杯子的各部分结构,材料,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2、运用了解的知识,设计出有个性,既实用又美观的杯子。 3、通过设计制作杯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观察,分析杯子的各部分设计意图,了解功能与形象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运用设计意识,设计出造型新颖实用的杯子。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铅笔、彩笔、画纸、尺子 教学过程: 一、感知认识 (一)、导入 老师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提问:你们说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啊?用什么装水喝会更容易些呢?对,杯子。我们平时喝水使用的就是杯子。各种各样的杯子都离不开设计师的设计,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杯子的设计》。 二、授课过程 1、出示图画,一组古代的杯子,一组现代的杯子。讲述:

(1).古代的杯子 折线纹彩陶杯(新石器时代)——陶 一个古朴、大气的杯子,制作于新石器时代。 象牙雕夔(kui)鋬(pan)杯(商)——象牙 商朝的这个杯子高30.5厘米,是用象牙根部制成的,米黄色,杯身上布满花纹。玉云形杯(唐代)——玉 这个杯子很特别,呈云朵状,表面雕有许多云的图案。 师:你喜欢哪一只,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说说喜欢的原因。 小结:这些古朴、精美的杯子充分显示出了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的设计意识和制作水平。 (2.)现代的杯子 师:古代的杯子已经制作地那么精致美观,那现代的杯子一定是更加漂亮实用。请你回忆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其他材料制作的杯子。 生自由答后出示图片。 ——用玉、玻璃、陶瓷、竹、木、金属、塑料、石、搪瓷、纸等材料制作的杯子。 2、分析探究 (1).杯子的结构 师:刚才见到的这些杯子虽然材料和造型各异,但是它们在结构上却较为相似。以图片中的这只杯子为例,请你分析一下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杯子的结构——杯身、杯口、杯底、杯柄、杯盖。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堂达标】 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在于( ) A.新思想新文化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D.军事技术方面 解析:选D。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他们认为“夷之长技”在军事,因此“开眼看世界”的结果是“师夷长技”。 2.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经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后,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你认为该小组所画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应该是( ) A.鸦片战争前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六七十年代D.19世纪90年代 解析:选B。由漫画中“经学难以抵洋枪炮”看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故B项合适。 3.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 ①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④提出了维新变法主张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A。依据教材内容可知,①②③都是早期维新派的观点。 4.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应逐一弄清材料的含义,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C、D两项是革命派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2: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如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最全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A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B重点与难点 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C教学方法 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D教学过程 【单元分析】 江 单元线索 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洋务运动): 器物维新派(戊戌变法): 革命派(辛亥革命): 制度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思想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导入新课】 1898年9月,也就是110年前,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亡命天涯,维新志士杨深秀等六人被捕。28日,六君子血溅京城菜市口。 悲壮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之中,年纪最长的杨深秀49岁,最年轻的林旭24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千年变局、苦苦求索 高二必修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说反思 Text 说教材 课程标准 Text 说过程 说方法 Text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教材地位本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巨大变化, 所讲述内容对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通过学前问卷,学生对林则徐、康有为等人物有所了解,但对于其思想方面的具体内容缺乏认识,虽然初中学习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但是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的特点缺乏认识。 (三)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学情分析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 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史料研习,探寻“救国良方” 产生的历程,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 的过程 深刻体会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感受先进人物忧国忧民的思想,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 习的渐进历程。(突破方法:让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从史料中提取信息,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难点确定为近代中国人向西 方学习的阶段性特点。 (突破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 ——教法学法 1. 导入新课 2. 问题解决 3. 思维拓展 4. 课堂总结 1. 教法: 启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流程

五年级美术上册《杯子的设计》优秀教案 人美版

杯子的设计 一、导入 师:拿一杯子,我们喝水离不开杯子,我手里的这个杯子很普通吧!但是老师有一种魔力能够让它变得不普通,相信吗?有的同学有疑问,请仔细看,师操作,这么神奇的杯子可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你们想不想当一回设计师?想,那我们今天就做一回,设计什么呢?当然是(生)杯子,我们给杯子做设计,师板书:杯子的设计。 二、新授 1、你见过什么样的杯子呢?生介绍见过的杯子(玻璃杯、磁化杯等),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啊,你们想不想看看古代的杯子啊,想,那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代,来感受祖先们的智慧吧。 2、 (师):古代的杯子,旧旧的很苍桑很古朴,我们来看,这三个杯子:①折线纹彩陶杯,这是新石器时代的杯子,它的形状是桶形,此杯高13.4cm,口径6cm,杯口沿内有横的平行折线,腹部也绘有平行折线纹,它是红黑彩陶,是一件古朴、大气、沉稳的杯子。②象牙雕夔鋬杯,是商代的,它是用象牙根部制成的,高是30.5cm,呈米黄色,杯身布满花纹,这个杯子是残破又复原的。③玉云彩杯(唐),它是由玉制作而成的,呈云朵状,表面雕有云的图案,它最宽处是19.9cm,高5.7cm,这三件都是博物馆收藏的珍贵的藏品。这些杯子不仅考虑了当时的生活的需要,而且还具有装饰效果,实用而美观,你喜欢哪一只呢?它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为什么喜欢?(生回答问题)。古代的杯子,它的材质一般是陶、玉、釉、瓷等,风格也是或古朴或大方或高贵,古代的杯子已经制的这么精美了,那现代的杯子一定更加实用、漂亮,让我们来欣赏现代的杯子带给我们的时尚吧! 3、课件师:多美的杯子啊,你能说说它哪儿美吗?为什么会让我们觉得这么美呢?生:图案美、颜色、造型等方面。这些美丽的杯子,你选一个送给你们的家人或朋友,一杯子可是代表一辈子哟,你选哪一个,生选杯子。你准备送给谁,说一说你选它的理由,送给爷爷奶奶,你准备选哪一个呢(生回答)。师总结:根据送的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杯子,送给老年人选择古朴、古香古色的,送给年轻的叔叔阿姨送些时尚的,送给我们同龄人那就送活泼的,比如:卡通类的。这么美的杯子捧在手里让我们的茶也更香,酒也更醇了呢?观察这个杯子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从上往下说:杯盖——杯口——杯身——杯柄(把手)——杯底,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杯盖——保温、卫生、外出携带方便;杯身——盛放液体;杯口让人方便喝到水;杯把手—握住杯子就烫不到手了;杯底——平稳的放置杯子,杯底是圆的或方的。杯子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它的用途。一只小小的杯子里面可藏着不少的学问呢?设计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设计时要考虑什么呢?首先要确定杯子的外形,一般是一个柱体,变细、变粗或变成你想要的形状,比如:水果形、S形、动物形都可以(课件展示),杯口是圆形还是别的什么形?杯柄是什么形的?杯底是方还是圆的,这都需要我们在设计时考虑。2、设计杯身的图案,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图案,确定图案后,要选择颜色来让它变的更美观。3、它的尺寸是多少?它的功能是什么?什么材料的?它的名称是什么?设计者是谁?这都要用文字标注出来(课件演示),如果你有一个现成的杯子,那么你只需要在他们的基本形上进行添加,美化就可以了。 三、学生作业 现在就请你为自己设计一个杯子吧!为自己设计,我们是活泼可爱的,所以设计的要生动活泼些啊,如果你想让你们的杯子吸引全场的目光,那就让它够有创意,够时尚,够实用吧!形式不限,画、剪贴或在现有的杯上添加、美化都可以。师巡视辅导。 四、作业展示

第14课_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学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课标解读: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 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 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A.学习西方的科技 B.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 C.维护清朝的统治 D.抵御外国的侵略 3.《海国图志》一书的核心思想是:( B )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发展资本主义 4.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梁等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 ) A.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倡导民主和科学 C.确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 D.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5.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积极宣传者包括( B ) ①张之洞②梁启超③严复④王韬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根本措施是( A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变科举,开学校 C.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D.办报刊,立学会 7.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维新派宣传的思想有( C ) ①社会进化论②君主立宪③人民主权④民主共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 A ) 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C.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与能力 D.赋予传统儒学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 9、维新思潮最终没能救国,但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 C ) A、使人们意识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B、使人们认识到资产阶级力量太弱小 C、使人们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 D、使人们认识到西方殖民国家的先进 10、下列论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D ) A‘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师夷长技以制夷”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D‘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 材料二“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魏源 材料三一·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19世纪末)罗德斯 材料四“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五“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4分)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同步指导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同步指导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WTT在此整理了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同步指导,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课文指导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

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教材指导 一、对句子的理解 1、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课文开篇便以志愿军战士这段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语言渲染离别的气氛。作者首先以恳求的语气劝慰:“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一句话把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直接抒发出来。“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水杯的人机工程学改进设计

Xinji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安全人机工程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水杯的人机工程学改进设计 系(部)机械工程系 学科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班级12-27(1)班错误!未指定书签。 姓名郭新雯 学号2012231106 指导教师金葵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目录 摘要 (2) 1、前言 (2) 2、人和水杯的人机关系 (3) 3、水杯的类别及外形设计 (5) 3.1水杯的类别 (5) 3.2水杯的外形设计 (6) 4、水杯的设计原则 (6) 5、水杯的设计 (7) 5.1水杯的材料选用 (7) 5.2水杯的尺寸设计 (7) 5.3杯子的重量设计 (8) 5.4水杯的防滑设计 (8) 5.5水杯的防漏设计 (9) 5.6水杯的杯底设计 (10) 6、总结 (11) 7、参考文献 (12)

摘要 众所周知,人是离不开水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然对水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满足于它只是盛水的工具,逐渐地更在乎它的质量、外观、性能等等。根据需求对现在的水杯进行改进设计,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对其做一些“人性化”的改善,以求在我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能有一个舒适的生活使用方式。本设计通过对使用水杯的主要人机关系进行实测和整改设计。运用了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全面考虑人的生理、心理因素,考虑其外观、质量、性能等能适合人的生活方式,人与水杯系统综合的宜人性,借鉴一般水杯的设计的情况,取长补短,使之达到美观、安全、、舒适、合理的效果。 关键词:水杯;人性化;设计; 1、前言 1.使用要方便、舒适。水杯的主要功能是喝水,所以要合理布置各部分位置,尽可能满足人们舒适地饮水。 2.要保证安全,水杯要防漏、防滑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水杯应采用防漏设计处理,杯身材料应采用防滑材料,以免水杯漏水、易滑影响人们使用。 3.要简单美观。水杯所占用的空间面积不大,所以应外观简单且内部易清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A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B重点与难点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C 教学方法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D教学过程【单元分析】【导入新课】 1898年9月,也就是110年前,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亡命天涯,维新志士杨深秀等六人被捕。28日,六君子血溅京城菜市口。悲壮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之中,年纪最长的杨深秀49岁,最年轻的林旭24岁。林旭,福建福州人,乃林则徐后代。近代中国上的福州林家,有太多人物已经或即将走进我们的视线,走到我们历史或语文课堂。他们中,有爱国的官员林则徐、翻译家林纾、维新志士林旭、革命党人林觉民、文学大师林语堂、国徽设计者林徽因。让我们从林旭的家世出发,走近林则徐…… 他被毛泽东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在讲话中吟诵林则徐的诗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4课再见了亲人-word文档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4课再见了亲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4课《再见了,亲人》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 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地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你乘机钻进屋里,

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 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会中国人民的友谊?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4课《再见了,亲人》词语解释 【忘怀】

《杯子的设计》教案

《杯子的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杯子的各部分结构,材料,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2、运用了解的知识,设计出有个性,既实用又美观的杯子。 3、通过设计制作杯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杯子的各部分设计意图,了解功能与形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设计意识,设计出造型新颖实用的杯子。 【教具准备】:课件、杯子、 【教学过程】: 一、感知认识 (一)、导入 老师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提问:你们说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啊?用什么装水喝会更容易些呢? 对,杯子。我们平时喝水使用的就是杯子。各种各样的杯子都离不开设计师的设计,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杯子的设计》。 二、授课过程 1、出示图画,一组古代的杯子,一组现代的杯子。讲述: (1).古代的杯子 折线纹彩陶杯(新石器时代)——陶 一个古朴、大气的杯子,制作于新石器时代。 象牙雕夔(kui)鋬(pan)杯(商)——象牙 商朝的这个杯子高30.5厘米,是用象牙根部制成的,米黄色,杯身上布满花纹。 玉云形杯(唐代)——玉 这个杯子很特别,呈云朵状,表面雕有许多云的图案。

师:你喜欢哪一只,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说说喜欢的原因。 小结:这些古朴、精美的杯子充分显示出了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的设计意识和制作水平。 (2.)现代的杯子 师:古代的杯子已经制作地那么精致美观,那现代的杯子一定是更加漂亮实用。请你回忆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其他材料制作的杯子。 生自由答后出示图片。 ——用玉、玻璃、陶瓷、竹、木、金属、塑料、石、搪瓷、纸等材料制作的杯子。 2、分析探究 (1).杯子的结构 师:刚才见到的这些杯子虽然材料和造型各异,但是它们在结构上却较为相似。以图片中的这只杯子为例,请你分析一下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杯子的结构——杯身、杯口、杯底、杯柄、杯盖。 (2).杯子的各部分的作用 杯身——放置液体。 杯口——方便喝水。 杯底——使杯子平稳放置。 杯柄——便于手握住杯子。 杯盖——保持杯中液体的温度;卫生;便于携带。(杯盖的大小要与杯口相符合。) (3)欣赏明设计 请大家欣赏这组图片,从中发现了什么? 总结出杯身:有简单的几何形体、动物或物品的造型;对称形和不对称形。杯口:不再局限于圆形。杯柄:有花纹,防滑。第二幅图片是有特殊功能的杯子,随着科技的进步,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更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杯子家族中又添了许多新成员——特殊功能的杯子。——磁化杯、保温杯、电热杯、变色杯、量杯、旅行杯等。 (4..)理念:一只小小的杯子,里边可藏着不小的设计学问。想一想,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点整理新人教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点整理新人教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点整理新人教版 一、“开眼看世界” 1.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概念: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摒弃传统的夷夏观念,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 3.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解放思想。【疑点1】为何称林则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点拨】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的民族英雄,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译馆,辑有《四洲志》等。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主张: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挽救清朝封建统治。 4.概念: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根本,用西方科学技术来挽救统治。 5.意义: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付诸实践,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派: (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晚期维新派: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民族危机严重;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主张:①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③严复:指出封建君主为“大盗窃国”,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实践: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