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精讲硝酸

高中化学精讲硝酸

高中化学精讲硝酸
高中化学精讲硝酸

高中化学58个考点精讲

25、硝酸

1.复习重点

1、记住硝酸的物理性质。

2、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硝酸的化学性质。

3、掌握实验室制取硝酸的方法。

4、掌握工业上氨催化氧化制硝酸的反应原理,常识性了解其主要生成过程。了解NO 和NO 2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方法。 2.难点聚焦

一、 物理性质

纯净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大。因为它的晶体为分子

晶体,所以它的熔沸点较低。因为硝酸分子为强极性分子,所以它能以任意比溶于水。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大约是69%。98%以上的浓硝酸叫“发烟硝酸”。浓硝酸为挥发性酸,打开瓶盖露置于空气中,瓶口上方观察到白雾。

二、 化学性质

硝酸溶于水发生完全电离:HNO 3=H ++NO 3-,常用浓硝酸中,硝酸也是以离子形成存

在于水溶液中,因此硝酸具有酸的通性。硝酸是一种强酸,除具有酸的通性外还有它本身的特性。

1、硝酸的不稳定性

2H 2O+4NO 2↑+O 2↑

或光照

硝酸的浓度越大越易分解,温度越高分解越快,光越强分解越快。为了防止硝酸的分

解,必须把它盛在棕色瓶里密封贮放在黑暗而且温度低的地方。常用浓硝酸略带黄色,是因为少部分硝酸分解而产生的NO 2气体溶解在硝酸中的缘故。

如果将浓硝酸加热分解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再溶于水时,该混合气可被水完全吸收,无残留气体。这是因为收集到的气体中22:O NO V V =4:1溶于水时,发生反应:4NO 2+O 2+2H 2O=4HNO 3,恰好均被完全吸收。 2、硝酸的氧化性

硝酸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不论稀硝酸还是浓硝酸都有氧化性。硝酸越浓氧化性越强。

同浓度的硝酸温度越高氧化性越强。硝酸能氧化除Pt 、Au 之外的绝大多数金属,还能氧化许多非金属(如碳、硫、磷),及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如H 2S 、Na 2SO 3、SO 2、HBr 、HI 、Fe 2+、Sn 2+,松节油、锯未等)。如:

铜、汞、银等不活泼金属与浓硝酸剧烈反应,一般认为生成硝酸盐和二氧化氮而与稀硝酸反应通常需加热,产生金属硝酸盐和一氧化氮,在反应中硝酸均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

Cu+4HNO 3(浓)= Cu (NO 3)2+2NO 2↑+2H 2O ……………………①

3Cu+8HNO 3(稀) △

3Cu (NO 3)2+2NO ↑+4H 2O …………………② 上述两反应均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Cu+4H ++2NO 3-=Cu 2++2NO 2↑+2H 2O 3 Cu+4H ++2NO 3-=2Cu 3++2NO ↑+4H 2O

值得注意的是切不可以还原产物的价态来判断硝酸氧化性的强弱,必须肯定浓硝酸氧化性强于稀硝酸氧化性。同时必须切实知道反应中作为氧化剂的硝酸的物质的量等于产生气体(氮的氧化物)的物质的量,即使产生NO 2和NO 的混合气体亦是如此。

反应①可用作实验室制取NO 2气体,用平底烧瓶分液漏斗、双孔塞组合实验装置,由于反应剧烈,可控制滴加浓硝酸的速率控制产生NO 2的速率,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NO 2气体,多余的NO 2气体可用碱液

吸收。该制取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反应②可作为实验室制取NO 的反应,装置选择固+液 △

气的装置,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铝、铁遇冷的浓硝酸产生钝化现象,即浓硝酸将它们表面氧化成一层薄而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进一步反应的缘故。

铁在过量的浓硝酸中加热发生反应为:Fe+6HNO3(浓)△Fe (NO3)3+3NO2↑+3H2O

过量的铁在稀硝酸中发生反应为:3Fe+8HNO3(稀)△3Fe (NO3)2+2NO↑+4H2O

活泼金属跟稀硝酸反应,由于金属的强还原性,还原产物较为复杂。

例如:4Mg+10HNO3(稀)=4Mg (NO3)2+NH4NO3+3H2O。

王水(浓硝酸和浓盐酸体积比)能使Pt、Au溶解。

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在热而浓的硝酸中剧烈反应:

C + 4HNO3(浓)△CO2↑+4NO2↑+2H2O

吸收剂:水或稀硝酸

浓缩剂:硝酸镁或浓硫酸

尾气吸收剂:氢氧化钠溶液。(NO+NO2+NaOH=2NaNO2+H2O)

注意点:在吸收反应进行过程中补充一些空气,使吸收生成的NO再氧化为NO2,NO2

溶于水又生成HNO3和NO,经过多次的氧化和吸收,二氧化氮可以完全地被水吸收,能够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硝酸。因此起始物和反应终产物物质的量间关系为:1molNH3转化1molHNO3。

3.例题精讲

例1、1.92gCu片与定量的浓HNO3作用,当收集到NO2和NO气体共1.12L时(标准状况),金属铜恰好全部作用。则反应中消耗HNO3_______mol被还原的HNO3________mol,转移电子________mol。

解析:n e =n Cu ×2=

m ol

g g

/6492.1×2=0.06mol

mol

L L

n n NO NO HNO /4.2212.123=

=+被还原=0.05mol

=

+?=+232NO NO Cu H NO n n n 总m ol

g g

/6492.1×2+0.05mol=0.11mol

答案:0.11、0.05、0.06。

例2、现有下列三个方案用于制取硝酸铜,要求:①不污染环境 ②原料利用率高。请对下列三个方案加以评价。

方案一:用铜屑与浓硝酸作用。

方案二:用铜屑与中等浓度的硝酸作用,生成的NO 和NO 2气体用NaOH 吸收。 方案三:先将铜屑在空气中灼热,使其完全氧化,再用硝酸溶解上述产物。

解析:方案一的制备反应为:Cu+4HNO 3(浓) △

Cu (NO 3)2+2NO 2↑+2H 2O 。制备1mol Cu (NO 3)2需4mol HNO 3,反应放出的NO 2未处理,对环境有污染。方案二的制备除含方案一反应外还有反应:3Cu+8HNO 3=3Cu (NO 3)2+2NO ↑+4H 2O ,制备1mol Cu (NO 3)2需

3

8

~4mol HNO 3。反应放出的NO 2和NO 可基本被吸收,对环境污染较小。方案三的制备反应也有两个:2Cu+O 2 △

2CuO, CuO+2HNO 3=Cu (NO 3)2+H 2O ,制备 1mol Cu (NO 3)2需2molHNO 3,对环境的污染也较小。

答案:由上综合分析可知,方案三最合理。 例3、在锌跟稀硝酸反应时,若参加反应的锌与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5时,则被还原的HNO 3

和未被还原的HNO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2:5

B 、1:4

C 、1:5

D 、1:9 解析:Zn 与HNO 3的物质的量比为1:2.5即4:10。

则:4Zn+10HNO 3=4Zn (NO 3)2+N 2O ↑+5H 2O ……………………① 4Zn+10HNO 3=4Zn (NO 3)2+NH 4NO 3↑+3H 2O ……………………②

按反应①3

3:H NO H NO n n 未被还原被还原=1:4,按反应②

33:H NO H NO n n 未被还原被还原=1:9

答案:BD 。

例4、工业上由氮气制得氨气,氨再经催化氧化最终制得硝酸,如用去标准状况下560m 3空气中的氮气(按N 2占空气体积的4/5计算),则理论上可制得12mol/ L 的硝酸多少立方米(设反应过程中氮损失16%)?

解析:生成硝酸的体积为V

N 2 2NH 3 2HNO 3 1 2

%86/4.22/1054

5603

33???mol

L m L m V ×103L/m 3×12mol/L L

mol m L V mol L m L m /12/10%

86/4.22/1054

56021333

33?????= V=2.8m 3

答:理论上可制得2.8m 312mol/L 的硝酸。

例5.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 3,②NO 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不能确定

解析:可先设烧瓶容积为1L,则NH 3瓶中水充满整个烧瓶,NO 2瓶中水充满烧瓶的2/3,如在标准状况下测定,则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L

1mol 4.221

,HNO 3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c=

L 3

mol 3

24.221 。参考答案:C

例6.从某些性质看,NH 3与H 2O 相当,NH 4+与H 3O +,NH 2—与O 2—都有相当关系,下列有关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 A. NH 4Cl+KNH 2=KCl+2NH 3↑

B. M+2NH 3=M(NH 2)2+H 2↑(M 为二价活泼金属)

C. 2NH 4Cl+MNH=MCl 2+NH 3

D. 2NH 4Cl+MO=M(NH 2)2+2HCl+H 2O

解析:A 中KNH 2可看成KOH,反应正确,B 中NH 3可看成H 2O,反应正确,C 中MNH 可看成MO,反应同样也正确,而D 中若将NH 4Cl 看成H 3OCl 即HCl,则有反应2NH 4Cl+MO=MCl 2+NH 3↑+H 2O 4.实战演练

一、 选择题:

1、下列有关硝酸化学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浓、稀硝酸都能使蓝色石蕊试剂变红

B 、硝酸(过量)能与Na 2SO 3反应,但不生成SO 2

C 、稀硝酸可与Na 2S 反应制得H 2S

D 、在碘化钾淀粉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溶液呈蓝色

2、污染环境的有害气体中,主要由于跟血红蛋白作用而引起中毒的有毒气体是( ) A 、SO 2 B 、CO 2 C 、NO D 、CO

3、某二价金属跟硝酸反应时,金属与硝酸所消耗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则反应中唯 一的还原产物可能是( )

A 、NH 3

B 、N 2O

C 、NO

D 、NO 2 4、可不用棕色瓶存放,但必须用玻璃塞试剂瓶存放的药品是( )

A 、氯水

B 、硝酸银溶液

C 、液溴

D 、烧碱

5、Cu 粉放A 稀H 2SO 4中,加热后也无现象,当加入一种盐后,Cu 粉质量减少,而 溶液变蓝,同时有气体生成,此盐是( )

A 、氯化物

B 、硫酸盐

C 、硝酸盐

D 、磷酸盐 6、下列酸的酸酐难以由单质间直接化合生成的有( )

A 、H 2CO 3

B 、HNO 3

C 、H 2SO 3 7A 、Fe 2O 3+HNO 3 B 、Al (OH)3+HNO 3 C 、C+HNO 3(浓) 8、当三份Cu 相同状况下体积相等时,三份Cu 粉的质量比为(不考虑NO 2转化成A 、3:1:2 B 、3:2:2 C 、1:1:2

D 、2:6:3

9、下列关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都能用铝容器贮存 B 、常温下都能与铜较快反应

C 、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质量都减少

D 、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浓度均降低

10、按右图进行实验,试管内装有12mLNO ,然后间歇而缓慢

填写下列空白:

①物质M可以是_____________,C是_________________,F是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I)的化学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应(II)的离子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BD

2、CD

3、B

4、C

5、C

6、BD

7、D

8、A

9、AD 10、BD

二、填空:

11、加入硝酸镁晶体或浓硫酸后进行蒸馏。

12、取少许晶体于洁净试管中加入适量浓硫酸后,插入一根螺旋状粗铜丝,如有红棕色

气体迅速产生,即证明晶体中有硝酸根离子。

三、推断

13、①S,H2S,SO2,SO3,H2SO4

②N2,NH3,NO,NO2,HNO3

14、①NH4HCO3或(NH4)2CO3,NH3,NO2

②2CO2+2Na2O2=2Na2CO3+O2

③3Cu+2NO3-+8H+=3Cu2++2NO↑+4H2O

高中化学必修一《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创新教案】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第二课时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并对现象做出客观解释的科学探究素养,以及重视实验尾气处理,提倡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教材分析 硫酸、硝酸是硫、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重要的含氧酸,氨是氮的氢化物。在硫、氮元素的知识体系中,比较重要的是氧化物和含氧酸。硫酸、硝酸既有酸的一些通性,又有它们自己的特性。本节主干知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它们能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反应的特点是浓硫酸、硝酸中的硫、氮元素被还原,生成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对浓硫酸和硝酸的相关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浓硫酸和硝酸作为酸所具有的酸的通性,本节课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建构新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并且能够根据现象推测实验产物,写出反应方程式。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掌握浓硫酸吸水性、脱水性,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2.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知识的建构能力的,理解知识结构由主干知识和基本知识构成,主干知识作支撑。 (2)重视实验尾气处理,提倡环境保护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过程设计 【提问】硫酸和硝酸都具有酸的通性,具体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回答】 1、使指示剂变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4、与盐反应 5、与活泼金属反应 【思考】实验室里用金属和酸的反应制取氢气时,往往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性质决定用途,可能是具有某些性质使它们不能制取氨气 【新课】浓硫酸的氧化性 教师: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就知道了,首先来复习浓硫酸的两个特性。 1、吸水性 实验室常用做干燥剂。 2、脱水性 【演示实验】观看浓硫酸与蔗糖实验视频 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生成了黑色的碳,而产生了气体使它变得疏松多孔 (辨析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本质) 【提问】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刺激性气味是什么呢?稀硫酸可以和活泼金属反应制取氢气,而浓硫酸不能制取氢气,下面我们以实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观看演示实验: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 【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反应条件 2、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产物 3、写出反应方程式 4、氧化剂、还原剂 【教师讲解】:浓硫酸的氧化性体现在硫元素 请同学们写出稀硫酸与金属铁的反应以及加热条件下,浓硫酸与金属铁的反应

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1、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实验仪器: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 实验药品: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 七、教学过程

高二化学全套教案

第一章 氮 族 元 素 氮族元素的通性: 1、原子结构: 元素符号 N P As 2 8 18 5 Sb 2 818 18 5 Bi 2 8 18 18 32 5 2、性质上的相似性: (1)能获得3个电子,在气态氢化物中化合价都是3-价 RH 3 (2)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合价都是+5,最高价氧化物为R 2O 5,其对应水化物为H 3RO 4 或HRO 3,呈酸性。 3、性质的递变规律: 根据结构上的不同点,总结性质上的递变规律: (1) N 和P 有较显著的非金属性;砷有非金属性,也表现一些金属性;而锑铋已表现 出明显的金属性,有金属光泽,能导电。 (2) 与O 2反应情况(以N 、P 为例) 2×2e NO 2O 2 2放电 + (难化合) 4×5e 522 O P 2O 5P 4点燃 + (易化合) 可见,其还原性N

P 。 相同点:最外层均为5个电子 不同点:从上到下,核电荷数增大, 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在 N P As Sb Bi 金属 性逐渐 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 与H 2反应情况:(以N 、P 为例) 3×2×e N 2 + 3H 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 3 P 很难与H 2直接化合为PH 3 其氧化性N>P ,非金属性N>P 。 (4) NH 3 PH 3 AsH 3 SbH 3 稳定性逐渐减弱 (5) HNO 3 H 3PO 4 H 3AsO 4 H 3SbO 4 HBiO 4 酸性减弱 提问:氮族元素和同周期的氧族元素及卤族元素相比,谁的非金属性较强?为什么?举例说明。 ( P S Cl 非金属性渐强 P 与H 2很难直接化合成PH 3 S H H S 22 ? + HCl H Cl 22 2光照或点燃 + PH 3 H 2S HCl 稳定性渐强 ) 氮族元素 氮族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VA 族,包括:N 、P 、As 、Sb 、Bi 五种元素。 (1)原子结构 相同点:原子最外层都有5个电子。 不同点:电子层数不同,从N 至Bi 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2)性 质 相似性: 主要化合价-3、+3、+5价,最高价氧化物R 2O 5,气态氢化物 RH 3 递变性: 1、非金属性依次减弱,金属性依次增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 3、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还原性增强。 4、单质熔沸点先升高后降低。原因是氮、磷、砷的单质均是 分子晶体,随分子量的增大晶体的熔点升高,锑和铋的晶体是金属晶体,随离子半径的增大,晶体中金属键减弱,晶体的熔、沸点降低。 第一节 氮和磷 [学习目标] 1.了解氮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2.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磷的性质;了解氮气和磷的用途; 4、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完整word版)高一化学硝酸的计算练习题及答案

硝酸的计算 一、基础运算 (一)、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判断 1、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的硝酸反应,假定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还原产物是()A. NO2 B. NO C. N2O D. N2 2、在锌和很稀的硝酸充分反应,当消耗锌与硝酸的物质的量比为1:2.5时,除生成硝酸锌和水之外还生成另一种物质,该物质可能是() ①NO2 ②.N2O ③.NO ④.NH4NO3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某单质能与足量浓硝酸反应,若参加反应的单质与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则该元素在反应中所显示的化合价可能为( ) A.+1 B. +2 C. +3 D. +4 4、FeS2与HNO3反应后的产物有Fe(NO3)3和H2SO4,若反应中FeS2与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则HNO3被还原得到的产物为() A.NO2 B.NO C.N2 D.N2O3 5、某金属单质与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设只生成单一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还原产物是( ) A、NO2 B、NO C、N2O D、N2 (二)、氧化、还原量的判断 6、锌与很稀的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锌、硝酸铵和水。当生成1 mol硝酸锌时,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A.2mol B.1 mol C.0.5mol D.0.25mol 7、物质的量之比为2:5的锌与稀硝酸反应,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N2O,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1:4 B.1:5 C. 2:3 D.2:5 8、a mol FeS与b mol FeO投入到VL、c mol/L的硝酸溶液中充分反应,产生NO气体,所得澄清溶液成分可看作是Fe(NO3)3、H2SO4的混合液,则反应中未被还原的硝酸可能为()①(a+b)×63g ②(a+b)×189g ③(a+b)mol ④Vc-(9a+b)/3mol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9、锌与很稀的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锌、硝酸铵和水。当生成1 mol硝酸锌时,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 A.2mol B.1 mol C.0.5mol D.0.25mol 10、含A克硝酸的溶液与B克铁恰好完全反应,若有A/2克硝酸被还原,则A 与B之比可能是() A、9:3 B、27:4 C、6:1 D、4:1 11、含有ag硝酸的稀溶液跟bg铁恰好反应,铁全部溶解,生成NO,已知有a/4克硝酸被还原,则a:b可能是() ①3:1②3:2③4:1④9:2 A.① B. 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12、25.6mgCu能恰好与含1.4×10-3molHNO3的浓硝酸完全反应,使生成的气体溶于水,最终得到的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mL)为() A.7.84 B.13.44 C.15.68 D.5.97 二、解决一种类型题的技巧 13、一定量的铁与一定量的浓HNO3反应,得到硝酸铁溶液和NO2、N2O4、NO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3.36 L 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

高中化学_全册精品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

化学必修1全册精品教案全集 教案编号:1 课题:初中知识复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学习的基本操作 2、复习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 【道德情感目标】建立从实验学化学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难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器材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归纳整理]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填上分离的物质及应用举例及二、离子的检验。并交流答案。 [板书] 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投影] [讲述] 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中各物质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将其彼此分开的 过程,分开后各物质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质的提纯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物质的过程。 [ 思考]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提问]过滤、蒸馏注意事项 [投影] [讲述]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如图:

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过滤后如果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如果滤液对滤纸有腐蚀作用,一般可用石棉或玻璃丝代替滤纸。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板书]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 [投影] [讲述并板书]2、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图: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思考与讨论]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提问]蒸馏与蒸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讲述]蒸发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如果蒸干,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 [投影] [讲述并板书]3、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6)分液的操作方法:

高中化学--硝酸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学案

高中化学--硝酸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学案 [学习目标] 1.能从物质类别、元素化合价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规律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硝酸的性质,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硝酸的主要化学性质。2.能根据HNO 3 的性质说明其妥善保存、合理 使用的常见方法。3.能说明HNO 3 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酸雨和雾霾防治、水体保护的讨论。 一、硝酸 1.物理性质 纯硝酸为□01无色、有□02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沸点□03低,□04易挥发,在空气中呈“白雾”状,质量分数95%以上的浓硝酸称为“□05发烟硝酸”。 2.化学性质 (1)酸性:属于强酸,具有酸的通性,如CaCO 3与HNO 3 反应□06CaCO3+2HNO3===Ca(NO3)2+ H 2O+CO 2 ↑。 (2)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074HNO3===== 光照或△4NO2↑+O2↑+2H2O。 (3)强氧化性: ①与金属反应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除□08Au、□09Pt、□10Ti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 a.Cu与浓HNO 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1Cu+4HNO3(浓)===Cu(NO3)2+2NO2↑+2H2O。Cu与 稀HNO 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2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b.与Fe、Al反应: □13常温时浓硝酸可使铁、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14钝化,所以可以用□15铁容器或□16铝容器盛放浓硝酸。

②与非金属反应 碳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7C+4HNO3(浓)===== △ CO 2↑+4NO 2 ↑+2H 2 O。 3.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18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 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1.氮氧化物的危害 (1)以□01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氮氧化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02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反应形成的一种有毒的烟雾。 (3)酸雨: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反应生成的□03硝酸和亚硝酸是酸雨的成分。 (4)水体富营养化:当进入水的□04氮含量增大时,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疯长”并覆盖在水面上。 2.减少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的措施 (1)控制进入大气、陆地和海洋的有害物质的数量。 (2)增强生态系统对有害物质的□05吸收能力,如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等。 一、硝酸的性质及应用 [交流研讨] 1.打开实验室中保存已久的浓HNO 3 ,除闻到有刺激性酸味外,还发现溶液呈黄色,为什么? 提示:闻到酸味说明HNO 3具有挥发性;保存已久的浓HNO 3 呈黄色的原因是HNO 3 能分解生 成H 2O、O 2 和NO 2 ,NO 2 溶解在硝酸中使浓HNO 3 呈黄色。 2.依据HNO 3 中氮的化合价和浓硝酸分解的产物NO 2 、O 2 ,预测一下硝酸的性质。 提示:HNO 3 中氮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其能分解生成强氧化性物质O 2 和NO 2 ,因此HNO 3 具有 强氧化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化学键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高中化学《硝酸》说课稿

《硝酸》说课稿 1说教材 1.1地位和作用 氮族元素是在学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最后一个主族,氮是氮族元素作重要的代表元素,而硝酸不仅是氮的重要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有着广泛的用途。硝酸的性质不仅是本章的重点,而且贯穿中学化学的始终,也是各类考试常常涉及的热点。学好本节内容,能使学生系统掌握硝酸的性质,进一步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1.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 A使学生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B了解硝酸的用途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3)情感目标 教学过程中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由特殊到一般以及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1.3重点、难点 虽然硝酸的部分性质在初中化学中曾经介绍过,但作为浓、稀硝酸的氧化性只是简单提及,而且浓、稀硝酸的氧化性不尽相同,还原产物也不相同,这就使得硝酸的氧化性与浓硫酸的氧化性更复杂,更难掌握,因此硝酸的氧化性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2 说程序、说教法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六步教学程序和相应教学方法。 2.1联系实际问题,创设悬念引入新课 我先展示了一个实际问题情境:最近媒体经常有关于有人用黄铜仿制“黄金”行骗,被骗者后悔不迭的报道。然后提出,假如是你,你会上当么?你能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识别黄金的真假?学生思索一阵,感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该问题无能为力。此时,我顺势提出:识别的方法就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中,学好了这一节课我们就有了鉴别的本领。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望着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我深深地体会到好的引课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么的重要。 2.2新授课的教学方法 2.2.1用实验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 2.2.2通过学生阅读自学、教师演示实验及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 具体做法如下: 先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展示一瓶在无色试剂瓶中久置发黄的浓硝酸,引导学生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演示浓、稀硝酸受热的对比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评判自己的推测,在让学生根据对现象的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析加热浓、稀硝酸的不同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如何消除久置浓硝酸的黄色?哪种方案最好? ③实验室应如何保存浓硝酸?为什么? ④从环保角度考虑,应对硝酸的加热装置作怎样的改动? 学生讨论完后,我再点拨疑难点,以加深学生对硝酸不稳定性的认识和理解。 2.2.3新旧知识迁移、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相结合突出重点 新课的中心内容是硝酸的氧化性。硝酸是继硫酸之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酸,因此,我先引导学生复习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知识类比迁移,推测铜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再演示[实验1-7]。演示之前,我先提出了观察的目标:①反应的剧烈程度;②生成气体的颜色;③反应前后溶液颜色如何变化。引导学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4.4 氨硝酸硫酸 第二课时

氨硝酸硫酸(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通过探究硫酸、硝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脑、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难点: 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过程 [引言]硫酸、硝酸和盐酸是我们常说的三大强酸,它们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似的性质,又有那些不同的性质? [投影] 酸的通性 稀硫酸盐酸硝酸 离子方程式H2SO4==2H+ + SO42 -HCl==H+ + Cl- HNO3==H+ + NO3 - 指示剂紫色石蕊变红 与碱反应H+ + OH-== H2O 与碱性氧化物反 应 CuO + 2H+ == Cu2+ + H2O 与盐反应CO32-+ 2H+ == CO2↑+ H2O 与金属反应Fe + 2H+ == Fe2+ + H2↑(HNO3不产生H2)

我们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不用浓硫酸和硝酸来制取,说明它们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具有特殊性质。 [实验4-8]浓硫酸与铜反应,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并观察溶液的颜色。 [师问]品红溶液有什么变化? [生答]品红溶液褪色。 [补充实验]加热褪色的品红溶液,观察其现象。 [提问]浓硫酸与铜反应产生什么物质会引起这样的变化? [生答]产生了SO2气体。 [展示]浓硫酸与铜反应后的溶液,并提问:溶液的颜色说明产生了什么离子? [生答]产生了Cu2+。 [师问]硫酸和铜中的元素化合价有什么变化,并分析产物是什么,硫酸和铜各表现什么性质? [生答]产生了SO2和Cu2+,硫元素从+6价变成了+4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铜从0价变成了+2价,被氧化。硫酸表现氧化性,作氧化剂;铜表现还原性,作还原剂。 [讲解]浓硫酸与铜反应除了表现氧化性,还表现酸性。 [板书]一.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1.浓硫酸的氧化性 ①与金属反应 △ 2H2SO4(浓)+ Cu === CuSO4 + SO2↑+ 2H2O

高中化学 知识讲解_硫酸和硝酸(基础)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硫酸和硝酸 【学习目标】 1.以稀硫酸、硝酸为例复习酸的通性; 2.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以及氧化性等三大特性; 3.理解硝酸的强氧化性及硫酸和硝酸的用途。 重点:浓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要点梳理】 要点一、稀硫酸 要点诠释: 稀硫酸中存在着电离方程式:H2SO4=2H+ +SO42-,由于硫酸是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所以在稀硫酸中存在的微粒是H+、SO42-和H2O。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中,几乎不含水,所以在浓硫酸中几乎不存在硫酸的电离,也就几乎不存在H+和SO42-离子,几乎全以硫酸分子形式存在。所以如果说稀硫酸体现的是H+的性质(只要是酸都能电离出氢离子,所以稀硫酸体现的是酸的通性。),那么浓硫酸则体现出硫酸分子的性质,也就是具有特性。 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1)指示剂变色:石蕊变红;酚酞不变色。 (2)与金属反应:Fe+H2SO4==FeSO4+H2↑;2Al + 3H2SO4 ==Al2(SO4)3 + 3H2↑ (3)与碱的反应:2NaOH+H2SO4==Na2SO4+2H2O (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CuO +H2SO4 == CuSO4 +H2O (5)与某些盐的反应:BaCl2+H2SO4==BaSO4↓+ 2HCl 要点二、浓硫酸 【高清课堂:硫酸和硝酸ID:395524#浓硫酸】 (一)物理性质 (1)纯硫酸: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难挥发 (2)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3)沸点高:沸点338℃,高沸点酸能用于制备低沸点酸 (4)硫酸与水任意比例混溶; 浓硫酸的稀释(酸入水):将液体沿器壁或沿玻璃棒慢慢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二)浓硫酸的特性 浓硫酸的特性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要点诠释: 1.吸水性与脱水性的区别 浓硫酸吸水是把物质本身中含有的自由H2O分子或结晶水吸收。浓硫酸脱水是把本身不含水的有机物中的 氢元素和氧元素按原子个数比2∶1的形式脱去,C12H22O1112C+11H2O。所以,二者的本质区别是物质中有没有现成的水分子。注意:在浓硫酸作用下,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属于浓硫酸的吸水性。 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浓硫酸可以干燥H2、Cl2、O2、SO2、N2、CO2、CO、CH4等气体,但是它不能用来干燥碱性气体(如NH3)和强还原性气体(如HBr、HI、H2S)。 2.强氧化性:在浓硫酸中主要是以硫酸分子的形式存在,体现的是硫酸分子的性质。在硫酸分子中,存在+6价硫,很容易得电子被还原,所以具有很强的氧化性。浓硫酸能将大多数金属(如Cu)或非金属(如C)氧化:(1)Fe、Al的钝化 常温下,当Fe、Al等金属遇到浓硫酸时,会与浓硫酸发生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出现“钝化”现象。 (2)与不活泼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高中化学 硝酸的分子结构

硝酸的分子结构 化学式(分子式):HNO3,结构式:HO—NO2。 HNO3是由极性键形成的极性分子,故易溶于水,分子问以范德华力结合,固态时为分子晶体。 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纯硝酸是无色油状液体, 开盖时有烟雾,挥发性酸[沸点低→易挥发→酸雾] 熔点:-42℃,沸点:83℃。密度:1.5 g/cm3,与水任意比互溶,98%的硝酸为发烟硝酸,69%以上的硝酸为浓硝酸。 化学性质: ①具有酸的一些通性:例如: (实验室制CO2气体时,若无稀盐酸可用稀硝酸代替) ②不稳定性:HNO3见光或受热发生分解,HNO3越浓,越易分解.硝酸分解放出的NO2溶于其中而使硝酸呈黄色。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强氧化性:不论是稀HNO3还是浓HNO3,都具有极强的氧化性,HNO3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其氧化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浓硝酸与稀硝酸的氧化性比较: 由铜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浓硝酸被还原为NO2,氮的化合价由+5→+4;而稀硝酸被还原为NO,氮的化合价由+5→+2,由此得出稀硝酸具有更强的氧化能力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氧化剂氧化能力的

强弱取决于得电子能力的强弱,而不是本身被还原的程度。实验证明,硝酸越浓,得电子的能力越强,因而其氧化能力越强。如稀硝酸能将HI氧化为I2,而浓硝酸可将HI氧化为HIO3。 硝酸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其还原产物可能有多种价态的物质: 等,这取决于硝酸的浓度和还原剂还原性的强弱。除前面的实例外,锌与硝酸可发生如下反应: 浓硝酸的漂白作用: 在浓硝酸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微热,可观察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氧化漂白)。但一般不用它作漂白剂,因为它还具有强腐蚀性。新制氯水或浓硝酸能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先变蓝后褪色,这不是因为它们的漂白性,而是因为发生了如下的化学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一氨硫酸硝酸

4.4氨 硫酸 硝酸 教 学 目 的 知识 与 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认识氨气、铵盐的化学性质,学 会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的方法。 2、知道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认识氨在生产中的应用 4、了解硫酸物理性质,通过实验掌握浓硫酸的特殊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5、认识浓硫酸在生产中的应用 6、了解硝酸物理性质,利用实验使学生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7、认识硝酸在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对氮及其化合物的归纳与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进 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 利用分析演绎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硝酸与碳反应的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氮肥能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让学生感悟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2、通过对氮的循环的学习树立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识。 3、通过实例,如浓硫酸的广泛用途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4、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 点 氨的化学性质和制取 浓硫酸的特性 硝酸的氧化性,加深对氧化还原的理解 难 点 氨气的还原性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硝酸的强氧化性,对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深化 合成氨工业:N 2 +3H 2 2NH 3 动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含氮的养料,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只能吸收两种形式的化合态氮,一种是氨和铵盐,一种是硝酸盐。 一、氨(ammonia) (一) 氨的物理性质 1、无色 , 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2、氨水密度比水小 3、极易液化,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热,(作致冷剂) 4、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能吸收700体积氨气) (二) 氨的化学性质 1、与H 2O 反应 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 NH 3·H 2O △ NH 3↑+H 2O 思考:氨水中有哪些粒子?与液氨有哪些区别? 高温高压 催化剂

最新高中化学选修5全册教案精编版

2020年高中化学选修5全册教案精编版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节:1课时 第二节:3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4课时 复习:1课时 测验:1课时 讲评:1课时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链状化合物脂肪 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CH3CH2CH2CH3CH3CH2CH2CH2OH 正丁烷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 (1)脂环化合物:

环戊烷 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 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 表1-1 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练习: 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B C 2.〖归纳〗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变形练习〗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1 2 5 6 7 8 10____,(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 (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 NO 2 CH 3 CH 2 —CH 3 OH CH = CH 2 CH 3 CH 3

高中化学精讲硝酸

高中化学58个考点精讲 25、硝酸 1.复习重点 1、记住硝酸的物理性质。 2、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硝酸的化学性质。 3、掌握实验室制取硝酸的方法。 4、掌握工业上氨催化氧化制硝酸的反应原理,常识性了解其主要生成过程。了解NO 和NO 2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方法。 2.难点聚焦 一、 物理性质 纯净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大。因为它的晶体为分子 晶体,所以它的熔沸点较低。因为硝酸分子为强极性分子,所以它能以任意比溶于水。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大约是69%。98%以上的浓硝酸叫“发烟硝酸”。浓硝酸为挥发性酸,打开瓶盖露置于空气中,瓶口上方观察到白雾。 二、 化学性质 硝酸溶于水发生完全电离:HNO 3=H ++NO 3-,常用浓硝酸中,硝酸也是以离子形成存 在于水溶液中,因此硝酸具有酸的通性。硝酸是一种强酸,除具有酸的通性外还有它本身的特性。 1、硝酸的不稳定性 △ 2H 2O+4NO 2↑+O 2↑ 或光照 硝酸的浓度越大越易分解,温度越高分解越快,光越强分解越快。为了防止硝酸的分 解,必须把它盛在棕色瓶里密封贮放在黑暗而且温度低的地方。常用浓硝酸略带黄色,是因为少部分硝酸分解而产生的NO 2气体溶解在硝酸中的缘故。 如果将浓硝酸加热分解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再溶于水时,该混合气可被水完全吸收,无残留气体。这是因为收集到的气体中22:O NO V V =4:1溶于水时,发生反应:4NO 2+O 2+2H 2O=4HNO 3,恰好均被完全吸收。 2、硝酸的氧化性 硝酸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不论稀硝酸还是浓硝酸都有氧化性。硝酸越浓氧化性越强。 同浓度的硝酸温度越高氧化性越强。硝酸能氧化除Pt 、Au 之外的绝大多数金属,还能氧化许多非金属(如碳、硫、磷),及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如H 2S 、Na 2SO 3、SO 2、HBr 、HI 、Fe 2+、Sn 2+,松节油、锯未等)。如: 铜、汞、银等不活泼金属与浓硝酸剧烈反应,一般认为生成硝酸盐和二氧化氮而与稀硝酸反应通常需加热,产生金属硝酸盐和一氧化氮,在反应中硝酸均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 Cu+4HNO 3(浓)= Cu (NO 3)2+2NO 2↑+2H 2O ……………………① 3Cu+8HNO 3(稀) △ 3Cu (NO 3)2+2NO ↑+4H 2O …………………② 上述两反应均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Cu+4H ++2NO 3-=Cu 2++2NO 2↑+2H 2O 3 Cu+4H ++2NO 3-=2Cu 3++2NO ↑+4H 2O 值得注意的是切不可以还原产物的价态来判断硝酸氧化性的强弱,必须肯定浓硝酸氧化性强于稀硝酸氧化性。同时必须切实知道反应中作为氧化剂的硝酸的物质的量等于产生气体(氮的氧化物)的物质的量,即使产生NO 2和NO 的混合气体亦是如此。 反应①可用作实验室制取NO 2气体,用平底烧瓶分液漏斗、双孔塞组合实验装置,由于反应剧烈,可控制滴加浓硝酸的速率控制产生NO 2的速率,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NO 2气体,多余的NO 2气体可用碱液 吸收。该制取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反应②可作为实验室制取NO 的反应,装置选择固+液 △ 气的装置,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铝、铁遇冷的浓硝酸产生钝化现象,即浓硝酸将它们表面氧化成一层薄而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进一步反应的缘故。

高中高中化学选修五教案全册教案

课题: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的 知识 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 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价值观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发现由无机化合物通过加热可以变为尿素的实验事实。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 2 -CH 2 -CH 2 -CH 3 )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含苯环 [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芳香烃指的是含有苯环的烃,其中的一个特例是苯及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是指有一个苯环,环上侧链全为烷烃基的芳香烃。除此之外,我们常见的芳香烃还有一类是通过两个或多个苯环的合并而形成的芳香烃叫做稠环芳香烃。 [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生成新的化合物,这种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

高中化学硝酸有关的考点例析

高中化学硝酸有关的考点例析 硝酸是一种强氧化性酸,其强氧化性是中学化学知识中的重点及难点,也是高考中常见的热点,现将考查硝酸强氧化性的知识要点及题型归类分析如下: 一、考查硝酸与指示剂(或试纸)的变色情况 知识要点:浓硝酸中滴入石蕊试液先变红(酸性引起),微热后褪色(强氧化性引起);而稀硝酸则只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之褪色,因稀硝酸的氧化性不如浓硝酸强,不能将石蕊氧化。 例1.取三张蓝色石蕊试纸置于表面皿上,然后按顺序滴加65%的硝酸,98.3%的硫酸和新制氯水,三张试纸最终呈现的颜色是()。 A. 白红白 B. 红黑红 C. 红红红 D. 白黑白 解析:因上述两酸均为浓酸,均具有强氧化性,新制氯水中含强氧化性的次氯酸,浓硫酸还表现出脱水性,所以应选D。 二、考查气体制取及装置的选择 (1)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其来制取还原性气体(如:H2S、SO2、HI、HBr等);(2)因NO3-的氧化性强于H+,所以硝酸与金属反应不会产生 H2;(3)由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对橡胶制品有强腐蚀作用,所以制取HNO3时常用曲颈玻璃仪器,涉及连接仪器的胶管应尽可能短,尽可能使两玻

璃接口非常接近,盛放硝酸的试剂瓶不能用橡皮塞等。 例2.一定量的盐酸和过量铁粉反应,为减缓反应速率,且不影响H2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 (1)氢氧化钠固体(2)醋酸钠固体(3)氯化钠溶液(4)水(5)硝酸钾溶液 A. (1)(2)(3) B. (2)(3)(4) C. (3)(4)(5) D. (1)(3)(5) 解析:要减缓反应速率且不影响H2的总量,可以稀释,也可将强酸转化为弱酸。(1)氢氧化钠要消耗盐酸,(2)醋酸钠固体能将强酸转化为弱酸,(3)、(4)相当于稀释,加(5)相当于溶液中有硝酸,将不再产生H2,所以应选B。 三、考查常温下浓硝酸使铁、铝钝化现象 知识要点:铁、铝遇冷的浓硝酸、浓硫酸均可发生钝化。 例3. 欲迅速除去铝壶中的水垢又不损坏铝壶,最佳的方法是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A. 浓盐酸 B. 稀硝酸 C. 冷的浓硫酸 D. 冷的浓硝酸 解析:该题加入试剂必须满足:不但能与水垢(CaCO3、 Mg(OH)2)反应,而且要求不能与铝反应。因浓盐酸和稀硝酸均与铝反应,冷的浓硫酸尽管使铝钝化,但与CaCO3反应不彻底(生成难溶物CaSO4),冷的浓硝酸不但能与水垢反应,还可使铝钝化,所以应选D。 四、考查硝酸对金属的溶解情况

高一必修一化学《硝酸》教案 人教版

教学重点: 硝酸的特性。 难点:对硝酸强氧化性的理解。 教学模式: 实验导学五步教学模式。(复习引新—→演示实验—→分析诱导—→小结发散—→反馈练习。) 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所用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实物投影仪,计算机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投影:在氮的氧化物中,通常情况下,NO是一种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很快被氧化为红棕色NO2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 +O2= 2NO2; 在该反应中,N元素从+2价升高到+4价,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O元素从0价降低到—2价,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反应中O2是氧 化剂,具有氧化性;NO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引入新课】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展示硝酸样品,指导学生自学,总结HNO3的物理性质。 投影: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为1.5027g/cm3,

沸点83℃,凝固点—42℃。它能以任意比溶解于水。常用浓HNO3的 质量分数大约是69 %。质量分数为98 %以上的浓硝酸在空气里由于硝 酸的挥发而产生“发烟”的现象,通常叫发烟硝酸。“发烟”的原因是 硝酸里放出的硝酸蒸气遇到空气里的水蒸气生成了极微小的硝酸液滴 的缘故。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完成下列方程式: ①HNO3的电离方程式:HNO3=H++NO3— ②CuO + HNO3— ③Fe(OH)3 + HNO3— ④CaCO3 + HNO3 — 结论:具有酸的通性。 【设问】硝酸有哪些特性呢? 2.不稳定性:展示浓硝酸样品,指导学生自学,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硝酸在常温下见光会分解,加热时分解的更快;浓度越大,越容易分解。写出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思考】 ①常用浓硝酸为何呈黄色? ②实验室应怎样贮放浓硝酸? 3.硝酸的强氧化性: 【演示实验】在投影仪上演示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实验:常温下,浓硝酸、稀硝酸与铜片的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