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昌市新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南昌市新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新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

五年规划纲要

二〇一六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十三五”时期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1)

第一节“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1)

第二节“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9)

第三节“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机遇 (11)

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 (16)

第一节指导思想 (16)

第二节基本原则 (17)

第三节发展定位 (19)

第四节主要战略 (23)

第五节发展目标 (25)

第三章优化调整空间布局塑造经济发展新格局 (30)

第一节打造“一主二轴三区”空间格局 (30)

第二节推进核心功能区优化布局 (34)

第四章建设优势产业体系推动全区跨越发展 (47)

第一节全力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47)

第二节超常规发展现代服务业 (67)

第三节全力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业 (78)

第四节积极发展绿色高效现代农业 (83)

第五章建设科技智慧生态工业园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样板 (96)

第一节推进园区西扩、转型升级与管理创新 (96)

第二节创建数字智慧型工业园区 (98)

第三节着力打造科技型工业园区 (99)

第四节创建高效生态产业园区 (102)

第六章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06)

第一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06)

第二节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110)

第三节着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115)

第四节以“三区”建设打造城乡统筹典范区 (122)

第七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126)

第一节构建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开发体系 (126)

第二节构建高效的资源节约集约体系 (129)

第三节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保体系 (130)

第四节创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35)

第八章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137)

第一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137)

第二节加强城乡社会管理 (141)

第三节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145)

第四节全方位发展开放型经济 (152)

第九章实施共享发展战略增进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158)

第一节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158)

第二节积极促进民生改善 (164)

第三节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168)

第十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经济发展基本保障 (174)

第一节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174)

第二节加快现代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180)

第三节完善水利和能源信息体系建设 (182)

第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185)

第一节强化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185)

第二节大力实施依法治区 (185)

第三节创新规划实施机制 (186)

第四节完善规划评估和监测机制 (188)

第一章“十三五”时期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在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协调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新建区打造昌西明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立足“十二五”时期已有发展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根据新建区实际,制定并实施《新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凸显新建区在南昌市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谱写新建区快速崛起的新篇章,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节“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在经济增速换档、下行压力叠加的形势下,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打造实力板块、建设昌西明珠”为目标,全面贯彻“二三并举、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大规划、大拆迁、大收储、大安置、大建设”为路径,大力实施工业、农业、服

务业、城乡一体4个三年强攻计划,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了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城乡统筹加速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明显优化、改革开放潜力持续增强的良好发展成效,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发展形势催人振奋。“十二五”时期,新建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可实现360亿元,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578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五年间年均增长11.5%;2015年,全区财政总收入预计可完成4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8.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2亿元,五年间均增长24.9%;2015年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2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5%;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8亿元,年均增长23.9%;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完成62.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6.4%;201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8305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可完成13235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为12.1%和13.3%。“十二五”期间,全区投资驱动和消费拉动同步发展,经济总量稳定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4年“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排名,新建区位居85位,为江西迈入此行列的四县之一;2014年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评,新建区列一类县(区)第一名;2015年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新建区成功跻入,排名98位。

图1-1 新建区“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年增长率

图1-2 新建区“十二五”期间投资及消费变动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时期,新建区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使得全区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汽车装备、出版印刷、食品医药、能源建材、节能环保五大产业快速发展,集聚水平

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更趋合理。2015年,预计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将由“十一五”期末的19.5:50.5:30.0调整为13.5:55.5:31.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工业化率51.79%,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8%,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 %。“十二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较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出2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7%。主导产业框架逐步清晰,汽车装备、食品医药、出版印刷、能源建材、节能环保五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实现470多亿元,占全区工业比重超过90%,形成了以江西五十铃、江铃晶马、中国中车、远成汽车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江西省出版集团、龙莹印务、江教印务为龙头的出版印刷产业集群,以汪氏蜜蜂园、雨润集团、南方黑芝麻、汪氏药业、康莱特药业为龙头的食品医药产业集群,以新昌电厂、海螺水泥为龙头的能源建材产业集群,以江西金达莱环保、远达环保、江西中再生为龙头的环保产业集群。南昌溪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商贸等传统服务业产业升级改造,金融、房地产物流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同时,

迎来了“互联网+”的新时代。2014年,我区共有9家电子商务企业(不含外贸企业),共完成电商交易额10.93亿元,同比增长36.8%。其中交易额超3000万元的规模以上电商企业有4家。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显著增强了新建区的发展竞争力,促使新建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十二五”时期,新建区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投资建设项目。2011-2015年,新建区共组织实施各类重大重点项目568个,其中江西出版集团印刷包装产业基地项目、江西五十铃十万辆整车项目、恒望汽车城项目、南方黑芝麻食品产业园项目、海螺水泥项目、江西中再生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项目、江西雨润食品产业园项目、新太好一万吨肉制品深加工及十万吨冷链物流项目、双胞胎饲料项目、南昌金燕国际温泉城项目、红湾大道提升改造项目、长麦路南延改造项目、文教路西延项目、长堎大道北延项目、西圳线项目、乐饭线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已竣工或投入使用,龙头岗综合码头项目、中国中车轨道交通产业基地项目、江南花卉苗木大市场项目、南昌溪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市政公用城项目、昌九大道项目等正在建设之中,城区集贸中心市场项目、北郊奶牛场片区农贸市场建设扎实推进,城区幸福北路特色餐饮小吃街已启动规划建设,望城新区丰泽花园幸福

农民一条街已建成,新增农投、旅投、商投三家投融资公司,全区通过城投、国资、土地储备中心等融资平台共融资19.35亿元,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正在考古挖掘,南矶湿地游客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汪山土库、中盛山庄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区3A级景区总数升至7个。五年间,全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88.05亿元,年均增长25.2%;实际利用外资10.26亿美元,年均增长12.86%;实际利用内资248.18亿元,年均增长16.56%;外贸进出口总额5.56亿元,年均增长18.34%。

——城乡建设同步推进,统筹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新建区不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完成区城市总规、乡镇布局发展规划修编,实施道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重点工程,加速城乡区域一体化进程,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1.58%,交通等基础设施对城乡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新建区大力实施四个“三年强攻计划”,在城市建设方面,长堎大道北延、长麦路南延和文教路西延等5条断头路全部打通,长麦路、红湾公路、长堎大道等主要道路提升改造全面完成,工业三路、文峰路、前卫路等城市道路建设快速推进,乌沙河综合整顿工程大力推进,礼步湖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城市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数字城管指挥中心进入试运行。

在农村建设方面,西山、南矶两个特色小镇品位不断提升,溪霞、乐化、樵舍、联圩4个特色小镇建设步伐加快,大塘、流湖特色小镇规划已经启动;樵舍朱坊、溪霞朱石岗、望城四联、长堎工业园璜溪4个中心村呈现新貌,铁河乡小城镇建设率达85%以上;236个新农村点建设全面完成,30座危桥改造全面铺开,流湖巷口一桥、二桥等13座已经竣工,石岗金城农桥等17座正在实施;320国道提升改造成效明显,揭铁线、西圳线、乐饭线三条二级公路提升改造已建成通车,昌丰线已完成主体工程,庆黄线、义松线等其他县乡公路改造正在推进,公路建设年活动成效显著。

——社会民生显著改善,和谐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时期,新建区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坚持以民为本,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和谐水平得到明显提高。2011-2014年,新建区用于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就业的支出累计达66.56亿元,占全区财政支出的近五成。学校基础建设快速推进,新建、改建、维修中小学校舍30余万平方米,乡镇以上学校现代化教育设备实现了全覆盖;“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2015年,小学入学率100%,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8%;素质教育纵深推进,教育质量持续攀升,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7234

人,上线人数万人比连年位居南昌市四县之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民健身水平快速提高。科技事业明显进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公立医院改革成效显著,被列为全国15个重点联系县之一,并在全国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电视电话会上作经验介绍;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100%,城镇就业率95%;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775人,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2011年的29942元预计上升到2015年的51871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18020元,预计上升到2015年的28692元,年均增长12.6%;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7979元,预计上升到2015年的13479元,年均增长13.7%。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11年的97.92亿元,预计上升到2015年的185亿元。

——生态环境日益优化,持续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时期,新建区大力推进“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千万树木进千村”工程,完成造林2.3万亩,打造森林村庄74个,成功创建市级生态村12个。2015年,新建区现有林地面积39192.3公顷,森林覆盖率14.59%,森林蓄积量85.16万立方米。环保执法扎实有效,依法责令关闭污染企业13家,全面完成了市里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环境质量保持良好,2014年新建区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总额0.29亿元,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达到95%以上,工业烟尘达标率达99.02%,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5.98%。城市绿地面积达585.38公顷,绿地率37.12%,绿化覆盖率达4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污染控制力度加大,2014年单位GDP能耗为1.072吨标煤,万元GDP碳排放下降3.8%,COD 减排17吨,二氧化硫减排10吨,氨氮减排2吨,减排任务超额完成。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病险水库得到全面治理,城区防洪标准大幅提升,抗灾预警设施得到完善。

第二节“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以来,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宏观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转型升级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区域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发展的压力和困难明显增多。纵观整个“十三五”期间,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新建区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区域竞争日益激烈,抢占机遇形势逼人。目前,新建区经济发展正处于前有标兵、侧有强兵、后有追兵的包围之中,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态势,处于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的紧迫局面。新建区域经济无论是从经济总量、发展集中度还是

整体竞争力上,与南昌市其它发展较快的县(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融入大南昌都市区建设过程中,抢占发展机遇形势逼人。

——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增长压力仍然较大。“十二五”时期以来,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新建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逐年下降,年均分别回落为1、3.1和1.2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大幅跳水,2014年较2011年回落了20.7个百分点,因此“十三五”时期,实现新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压力仍然较大。

——产业升级进展不快,经济转型有待加速。“十二五”时期以来虽然新建区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但还需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的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近几年虽有所发展,但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大;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存在产品链条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能耗较大、产业集群规模不大等问题;第三产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快,规模不大,创新不够。即便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我区第一、二产业比重仍然偏高,而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因此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任务仍然较大,转型发展步伐有待加速。

——有效需求释放不足,消费热点有待培育。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与日俱增,但由于受预期收入和预期支出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居民购买力远没有完全释放,而是大量以储蓄和金融资产等形式沉淀下来,造成即期需求仍然不足。2014年年末新建区居民储蓄余额达158.18亿元,较2011年提高3.2个百分点。随着房地产等热点消费的逐步降温,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得到培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能力有待加强。

第三节“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机遇

——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有利于优化结构和后发赶超。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即“三期叠加”关键时期,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是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一方面,“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有助于新建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资本、技术、土地、人力等要素资源投入,更多的依靠创新驱动做大做强工业,发展和提升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与发达城区经济总量大、要素饱和特征有所不同,新建区属于后发地区,依然能够承接大量要素转移,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速度,有效避免新常态下的“失速风险”和“失衡风险”。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升级,有利于扩大发展空间和发展层次。为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我国正在形成以“三带四区”即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依托黄金水道打造长江经济带以及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战略为标志的新改革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一带一路”重点打通向西、向南开放通道,推动对外开放战略由沿海开放向东西双向开放转变;而长江经济带则注重发挥中西部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回旋余地”的重要作用,着力建设我国发展内需型经济的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为长江流域中西部地区发展增添了巨大动力,必将带动产业和部分发展要素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南昌是长江流域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节点,新建区则是南昌西部的明珠,在长江经济带建设过程中,新建区可以依托“四位一体”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在更大空间上与东、西部地区在交通互连、产业分工、市场共建、生态保护等领域开展合作,不断提升在区域发展中的发展层次。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有利于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不断探索城市群合作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引领和带动中

部地区加快崛起。南昌作为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中心,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将在更宽平台、更深领域全面与中部地区其他城市群展开合作。新建区作为南昌市对外开发的窗口和门户,具有率先与长江中游其他各城市群展开全面的合作优势,这必将对新建区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众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有利新建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有利于化解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江西省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省份,新建区在江西省生态建设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2015年《新建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完成,成功列为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重点示范县(区),该方案对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给出了清晰的阐释,明确了新建整体在城镇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护方面的空间布局和管治要求,为新建区在“十三五”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互促双赢提供了战略指导。

——南昌临空经济区全面“起航”,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南昌临空经济区以昌北国际机场及周边服务区为核心,规划总面积223平方公里,主要着力发展临空产业集群、拓展临空产业链、增强临空产业创新能力,重点突破航空运输物流业、临空型先进制造业、临空型现

代服务业、临空型特色农业四大主导产业,构建现代临空产业体系。新建区樵舍镇、乐化镇和金桥乡3个乡(镇)共有113平方公里面积在临空经济区规划范围,占其总面积的50.67%。可见,临空经济区建设将有利于提升新建区产业发展技术水平和发展层次,加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融入南昌大都市区建设,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2015年8月国家正式批准新建撤县设区,新建区成为省城南昌面积最大的一个城区,全面融入南昌大都市区建设。新建区是南昌市城区的主要拓展区,其老城区所在地长堎镇与红谷滩新区联为一体。撤县设区有利于新建区和南昌市中心城区在南昌市的统一规划下,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和融合发展。撤县设区使得新建区可以更好地利用南昌市的科技资源,进一步增强主导工业的发展动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可以更好地利用南昌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势,实现新建商贸、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增添发展活力;可以更好地注重提升新建城市发展质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之,面对大变革的发展时代,新建区的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十三五”期间,只要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充分发挥经济社会优势、用活政策、趋利避

害,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新建区一定能够全力打造昌西明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市委和区委全会精神,围绕“建设‘昌西明珠’、率先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着力把握五大战略、聚焦五大产业、推进五区建设、打造五个新建,即:把握南昌大都市区、昌九一体化、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等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做大做强先进制造、能源环保、食品医药、商贸物流、文化与生态旅游等五大产业;以创新创业为动力,全力做大做强大南昌都市核心区,打造核心增长极基本成型;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大开发和大开放主战略、四化同步核心战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支撑战略,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两翼支撑,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提高百姓福祉水平,努力把新建区建设成为“转型升级示范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