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心理特征

小学生心理特征

小学生心理特征
小学生心理特征

小学生心理特点

所谓小学生心理发展是指小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小学生的心理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个性三个方面。

(一)认识特点

1、感知

感知包括感觉与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总体来说,小学生的感知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思维形式以感觉运动模式为主,模仿能力较强,学生往往对新颖动作的示范感兴趣,而对老师的讲解缺少热情。

2、注意

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在小学阶段,注意的发展主要有以下表现:

(1)由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他们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动的。[

(2)对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处于逐步发展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言语水平很有限,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

(3)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总体来说,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水平低,注意的范围狭窄,注意的稳定性、分配和转移能力以及自觉性和灵活性都较差。

3、思维

思维能力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过程。

(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中抽象的成分日渐增多,但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

(3)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4)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小学儿童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学一、二、三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四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转折期。整个小学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尚不高,属初级阶段。

(二)情感和意志特点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小学阶段学生情感体验丰富、生动、表现强烈、鲜明,但是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不够。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反应强烈、变化快、波动起伏大,他们富于激情,一旦环境适宜,他们的激情更易爆发出来,常为一些小事狂喜或悲痛。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实现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意志的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都比较差,事物的完成一般都来自外部压力。

(三)个性特点

个性是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区别于他人的意识倾向及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对于小学生来讲,动机和兴趣是其个性的集中表现,直接动机占主导地位,随年龄增长间接动机也逐步增加。小学生对事物的选择与判断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否完成事物在于直接动机的强烈程度,当遇到困难时,完成动机的欲望就可能会消失。

个性发展的过程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据调查,小学生的个性发展趋势表现出如下趋势:(1)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一年级到二年级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过程中的主要发展时期。(2)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间无显著差异。(3)五年级到六年级又处于第二个上升期。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如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小学生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比如,在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活动特征等方面。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动机等特点来描述自己。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它是对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等不同的层次。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

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第三,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是,直到小学高年级,能进行抽象性评价(如我认为一个好学生应该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等)和内心世界的评价(如表里如一、谦虚、热情、诚实等)的学生仍然不多。第四,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三)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约四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小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小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

自我体验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自尊。自尊高的小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积极,相反,自尊低的小学生往往自暴自弃。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有下面几个特点。

(一)青少年自我认识的特点

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是自我认识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前提。因而,了解青少年自我认识的特点主要应该了解青少年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的特点。

1.青少年自我评价的特点

自我评价是指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它是自我认识中最重要的指标。个体自我评价的能力到高中阶段才渐趋成熟,青少年自我评价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的独立性

儿童开始进行自我评价时是以成人对他们的评价为依据,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评价开始出现独立的倾向,并努力摆脱对成人、权威的依赖,表现出某种反叛的对抗和主观上的偏执性。在评价的标准方面则表现出更重视同龄人的意见而忽视成人的意见。

(2)评价的概括性

儿童时期自我评价主要集中于外部行为,表现出注重行为结果,而不能从内部动机来评价,且评价具有直观、具体的性质。例如,在评价自己是否达到好学生标准时,小学生常用“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按时做作业,听老师的话,不骂人,不打架”等描述来进行评价。进入青少年期后,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迅速提高,社会化进程加速,使得自我评价由具体向概括化、抽象化发展,这时中学生在评价好学生时常

用较概括的评语,如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团结友爱,谦虚,自信等。

(3)评价的稳定性

儿童的自我评价时常因外部情境和事件而改变,缺乏稳定性。进入青少年期后,开始阶段的自我评价仍常因具体的成功有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的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成熟,自我评价逐渐趋于稳定。研究者用同样的问卷对个体先后相隔一周实施两次测验,得到两次结果的相关数。相关数越高,表明稳定性越好,这时的自我评价已不像童年期时是由别人的态度和反应折射到自身而产生的,缺乏内在性,而是来自于主体自身的分析和判断。青少年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表现为他们不仅能分析自己一时的思想矛盾和心理状态,能认识到自己个别的心理特点,还能经常对自己整个的心理面貌进行估量,能对自己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有一个大致的把握。青少年进行自我评价不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而是由于自我教育的需要,出于实现自我的愿望。

总之,青少年能逐渐地独立评价自己的内在品质、动机、行为和表现,其自我评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辨证统一。

2.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关于自己的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等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Byrne,1986),即个体把自己当成一般的客观事物所做出的知觉和评价。青少年期是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结构上都与个体早期的自我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说来,青少年期自我概念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自我概念的分化

与儿童相比,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在结构上更加分化,在进行自我描述时更倾向于把自己的一些特质与特定的情境相联系。例如,儿童可能会说,“我很开朗”,但青少年可能会说,“在我心情好的时候,我是开朗的”、“当我跟熟悉的人在一起时,我很开朗”。认识到自我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是青少年自我概念分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明显表现。另外,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分化还表现在青少年在自我描述时考虑到了“谁做描述的问题”(Steinberg,1999),能够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当青少年对自己的性格进行描述时,他们会说“别人都说我很外向,但我在遇到陌生人的时候,也很腼腆,不知该说什么”、“有些人认为我很文静,可我的好朋友都知道我是很活跃的”。

(2)自我概念的差异性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存在年龄差异。弗瑞曼和的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概念的发展曲线是起伏变化的,从小学到初中逐年下降,青春后期显著上升,大学毕业后又下降。

刘惠军(1999)运用Song-Hattie自我概念量表考察了整个中学阶段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结果发现,中学生在学业自我方面不存在年级差异,而在非学业自我方面存在年级差异。其中,初一是整个中学阶段非学业自我概念发展的最低点,初一至初二期间非学业自我概念迅速发展,初二以后至高中阶段发展缓慢,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由此可见,自我概念的发展同其他心理特质的发展一样存在着关键期,而这个关键期就处于初中阶段。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还存在性别差异。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社会期望和社会角色的不同,男女自我概念的发展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弗莱厄蒂(Flaherty)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我概念存在性别差异的固定模式:男孩在成就/领导方面有高于女孩的自我概念,在意气相投性/社会能力方面的自我概念却较女孩低。

(二)青少年自我体验的特点

个体的自我体验能力产生于四岁左右,到了青少年期自我体验的发展一般明显落后于自我认识的发展,但这一时期的自我体验同样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自我体验的丰富性

进入青少年期,个体情绪体验丰富而敏感,一些小事常常引起强烈的情感。同时个体也出现了许多儿童期很少有的自我体验,如自爱、自卑、自大等。其中青少年初期成人感的产生尤其具有典型性。所谓成人感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角色,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成人感的产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特征,也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转折点。产生成人感的青少年要求和成人建立一种不同以往的朋友式的新型关系,迫切要求老师和家长尊重和理解自己,并开始疏远父母而乐于和同龄人交往,烦恼和心事愿意向志趣相投的伙伴倾吐,希望自己的生活环境是平等的、民主的。如果家长和老师还把他们当作“小孩”而加以监护、奖惩,无视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可能以相应方式表示抱怨,甚至产生抗拒心理。

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

青少年的自我体验一般都比较敏感,凡涉及“我”及与“我”相联系的事情,比如涉及自己名誉、地位、理想及与异性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极容易引起青少年强烈的情绪体验。他们非常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别人的点滴评论往往会在他们心头掀起轩然大波。青少年自我体验的敏感性有时还具有直觉的特点,即在一定的情境下,对自我产生一种想象式的、灵感式的、非逻辑的体验,甚至会一下子陷入一种突然降临的激动中。例如,青少年有时感到喜悦、自豪、幸福、充实,有时感到烦恼、苦闷、伤心。这种敏感性的直觉体验,也使青少年能够发现自我的某些新方面,感到自己的“唯一性”和“独特性”,进而引起新的思考和遐想。

3.强烈的自尊心

自尊心也称自尊感(self-esteem),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自尊需要包括要求独立、自由、自信、被人认可、对成就、地位、名誉的向往等。而来自于他人的积极的关注形式,如赞许、尊重等是决定自尊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与青少年自尊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是学业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社会认可、容貌外表以及行为举止,这些领域中的能力越大,产生的自尊也越高;获得同辈群体与成人的赞许越多,他的自尊感也就越高。同时,自尊还与个体对这些方面的重要性的评估有关。青少年期个体自尊心变得脆弱而敏感,他们最不能忍受被轻视、侮辱,既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更在乎同伴的赞许和重视。他们会以各种方式表现自己,争强好胜,以求获得赞赏和满足。如果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满足这

种要求,他们有可能用不符合社会角色的方式去寻求满足,如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自尊心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会导致低自尊、抑郁情绪以及普遍的失望甚至绝望。因此,对青少年的自尊心应给予特殊的关心和保护。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与一般特点

1.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此期间,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随年龄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发展,但呈现的趋势有所不同。研究表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处于自我意识的上升时期,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二年级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中的主要发展期。其二,小学三年级到小学五年级处于自我意识的平稳发展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其三,小学五年级到小学六年级又处于第二个上升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向深刻。

2.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从小学生自我意识组成的各因素看,小学生能够形成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对自己在一切方面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通过小学生的自我描述反映出来的。研究发现,小学生的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前面一种水平的描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更多一些。到小学高年级,学生才能开始从更为复杂的内部特征、人际关系、个性品质等比较抽象方面来描述自我。但即使如此,他们的自我概念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而且还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对自己的印象一般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而女生则年龄越大,对自己的印象越差。

在自我评价方面。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具体表现在:(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的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的优缺点进行评价。(3)开始具有对内心品质评价的倾向。(4)自我评价的抽象概括性有了提高。(5)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方面。小学生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发展有很高的一致性。随着儿童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会随之而逐步加深。在自我调控方面,小学生的这方面发展,从总的看来落后于自我评价、自我体验的发展,自我调控能力还不高。

小学生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及其内涵

在心理学上,动机是指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行动的动

力,是各种行为的内驱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有某种需要,才会产生相应的动机,从而才有相应的行动。对学生们来说,在各种动机中,学习动机是最重要的。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状态,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人的动机既可以由内部因素激发,也可以由外部刺激引起。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的关系密切。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动力和出发点,学习目的是学习活动追求的目标和终点。而且,学习动机决定着小学生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内部需求、外部诱因和自我调节。学习动机的激发就是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将外部诱因转化为内部需求而引起学习行为的过程。教师和家长应当结合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认真研究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以便使小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二、影响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受一定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学习动机形成的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小学生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价值观、态度和要求。

2、社会舆论的影响。舆论是一种社会力量和压力,它对个体的行为有着指导作用。

(二)学习动机形成的内部因素:

1、小学生的成熟与年龄特点。研究表明,小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学习动机不同。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以获得奖励、得到长辈的认可等外部或直接动机为主,学习动机的作用较微弱和短暂。到小学高年级,他们才逐步产生求知、自我提高的内部或长远动机,学习动机的作用稳定而持久。

2、小学生的志向水平。志向水平是小学生理想的直接反映,制约着学习动机和目标结构的形成。

3、小学生的个性差异。由于每个小学生的需要、认知方式、兴趣、性格等各不相同,因而其学习动机的强度和水平也不同。研究表明,良好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小学生形成稳定强烈的学习动机。作为家长和教师,了解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主要目的是创设各种条件和环境,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有些学习既不靠动机给以力量,也不靠内驱力的满足来加强。人类生活中的大量学习,也是可以在没有任何明确学习意向的情况下偶然发生的。但是,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一般说来,动机并不是直接地卷入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也不是通过同化机制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动机的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动机

过弱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一个最高点。超过这一点,动机强度的提高会造成学习效率的降低。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保持也不利。并且,在难度不同的任务中,动机的强度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

三、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那么小学时期,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爱学、乐学,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高效率地学习?

(一)教师的教育方式与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培养学习动机

(1)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习动机。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都有较强的表现欲,他们非常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如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校正作业、讲故事、做游戏等。他们特别希望教师拿他们的作文、作业、小制作、美术作品等到班上讲评。他们还喜欢在课内各项活动中展示自己。教师应尽量创造情境或机会,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人人拥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教师关心、赞许、重视、赏识的机会,以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

(2)利用表扬鼓励,培养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不论是认真地完成一次家庭作业,做一道成功的板演题,还是在某一方面取得哪怕一点进步,这时的表扬会给学生的学习注入“兴奋剂”,这些学生对以后学习内容的学习动机便有增无减。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就非常善于发现儿童学习行为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以巩固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3)利用榜样力量,培养学习动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仰慕英雄,爱戴领袖,崇尚名人,效仿师长。利用这些榜样,我们可以培养学习动机。如利用毛泽东、周恩来这些伟人及雷锋、黄继光等名人作榜样,可以培养学生为祖国、为人民而学的学习动机;利用华罗庚、陈景润等科学家作榜样,可以培养儿童努力学好各科知识的动机;利用李白、梅兰芳等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艺术家作榜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孜孜追求的学习动机。

除上述各项途径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由于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引起新的学习需要,增强学习动机;还可以有意识地刺激和引导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动机;还可以发挥德育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等。

2、加大科研教改力度,激发学习动机

在学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动机后,要使它真正变成经常起作用的、有效的动力,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学生动机激发起来,使它在学习中断得到巩固、加强和提高。

(1)明确每节课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动机。

教学实践证明: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越明确,学生学习的动机欲越强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在讲授每一课以前,必须清楚地、生动地、有力地提出这堂课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的目标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李吉林老师在教“美好”一词时,认为给它孤立地下定义,学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在教学时,他首先让学生用“美好”进行词语搭配,学生说出了“美好的事情”“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日子”“美好的家乡”“美好的理想”“美好的未来”等恰当的组合,也举出了“美好的衣服”“美好的小女孩”等不当的搭配。这其实是利用了学生已有能力,由学生自己呈现“美好”的正反例证,而后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认识到“美好”一词往往是用来形容事情、现实生活和未来,不能形容人的外貌和衣着。这其实是在揭示“美好”概念的本质。在李吉林老师的教学中,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首要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探索与发现,适时总结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永远充满期待。

(2)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机。

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教学中要以丰富有趣、生动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总会通过变换教学方式、创造问题情境,改进以往旧规则,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语文课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数学课上口算笔算交替进行,学生自编例题;外语课上情境表演;自然课上让学生亲手实验,自己得出结论等等,加上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等进入课堂,都能大大强化其已形成了的间接的学习动机。

(3)正确评价,及时反馈,激发学习动饥

《小学生课堂学习的动机激发和习惯培养策略》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学习效果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在需要、兴趣、信心、习惯、愿望等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占着重要位置。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播种信念,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充分说明人自幼可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因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和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的杠杆”。社会已经处于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讲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信息的数量、质量与日俱增,这就要求将来的适应者和创

造者----学生,不断地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会学习的基础与保证,小学阶段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训练,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国内外教育中对于动机的激发与习惯的培养单方面研究的多,但是忽略了动机的内隐性与习惯的外显性的双向研究,以及他们与目标需要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认为,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内外兼修,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形成有效策略,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与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表现为想学、好学、乐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来自于内在的学习动因,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学习兴趣作为一种动力因素对成才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让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始终处于最佳状态,那么教与学就会相得益彰。

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告诉我们: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养成。素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只有长期、反复、不断的强化,加深烙印,习惯才能成为自然。养成一个良好习惯比做一百道学习题更重要。它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采取有效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意识地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关于“动机”

指有机体在某一时刻对于参加实际活动负责任的状态,是引起人去行动或抑止行动的一种内在推动力。它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个性倾向性,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也是驱动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力和力量。

课堂学习动机:是指在课堂学习中,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机制或内在历程。它具有内隐性。

课堂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即将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因素。

学习动机的分类:①外部动机: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②内部动机: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①内部,即兴趣、情感、自尊、自信、信念等。②外部:即表扬、奖励、鼓励、适当的竞赛等。

2、学习“习惯”

习惯是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它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意志努力即可自动实现的行为,可以使某种行为经常化、巩固化。

制约小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和习惯形成的因素大体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1、影响学习动机激发和习惯形成的内部因素

(1)情绪不稳定。小学生一般情绪极不稳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差,遇事冲动,变化较快。高兴时,积极性高;失落时,情绪低下,难以长久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2)意志不坚强。由于小学生心智发展的不成熟,缺乏学习经历,身心发展处于启蒙阶段,一般意志薄弱,缺乏行为的目的性和一贯性,情感脆弱,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难以坚持,59%的学生易走神、开小差。随性心理也是形成不良习惯的因素。

(3)兴趣不浓厚。学习兴趣作为一种动力因素对课堂学习起着巨大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需要的满足,学生从这种满足中可以得到快乐。快乐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调查问卷中,35%的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33%的学生认为学习形式单一学习乏味,34%的学生因为教师教学方法老套,缺乏吸引力而厌学。可见,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动机和习惯不容忽视的内部因素。

2、制约学习动机激发和习惯形成的外部因素

(1)传统的“分数”观念的影响。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还有相当大的市场。学生一进学校就不知不觉受了“分数”影响。我们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得知:为什么课堂总习惯老师讲,学生听?64.7%的学生回答:老师讲的就是要考试的,记住了就可以考高分。学生感受到了“老师讲,自己听,死记知识,考试得高分”的甜头,因此学习自主性不充分。

(2)教师角色的错位。课堂上,有的教师充当“放风筝”者,线总操纵在自己手中不敢放;有的则充当“钓鱼”者,以优生回答作为全体学生的思考;还有的充当“记者”,不停的向学生发问,课堂变成“答记者问”,当学生回答不出标准答案时,教师则将答案“和盘托出”,这些都是学生观缺失的表现。教师的强势角色,导致了学生“乐于顺从”地接受学习,课堂没有探究,没有质疑,也没有师生之间平等的互动,久而久之养成了懒于用心听讲,懒于认真思考,懒于主动发问,懒于课后探究的坏习惯。问题在学生身上表现,但根子却在教师角色的错位。

(3)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是调节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纽带,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儿童很多习惯最早源于家庭,父母的示范,对儿童的兴趣和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在座谈和家访中发现,57.9%的家庭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家庭作业不会做时就等待家长给答案,甚至不少家长代替学生做家庭作业。再者,留守儿童、打工子女,单亲家庭多,38.5%孩子的思想和学习处于无人监管状态,自由散漫,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良,更有甚者不愿上学,经常是被家长送进教室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动机与习惯的影响不容忽视。

以上种种不良因素严重制约着学习动机的激发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缺乏主动性,是以一种“要我学”的状态走进课堂,这就更谈不上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了。

习惯并非天生就有,它是在不断重复的行为训练中逐渐形成的。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可以通过系列有序的训练中获得的。学习动

机与习惯虽然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名词,但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动机是思想层面,习惯在行为层面,动机可以通过“内养”来激发,习惯则更多通过“外训”来养成。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策略能促成这两者的有效达成。

(二)构建了激活课堂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1、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控制动机水平

找准最近发展区。前苏联著名的教学专家赞科夫利用了维果斯基的观点,将学生的发展分为两种状态,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地使学生由“最近发展”转化为现有水平的过程。根据学生实际与最近发展区是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基础。清晰明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高,达标意识强,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就提高了。

我们在不同课型的设置中,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科学灵动的设置学习目标。新授课的教学目标一般课始由教师出示,让学生明确主攻方向;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一般是教师根据学生第一次作业完成的情况而定;很多时候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反馈在课中即时调整,在动态中生成学习目标。合理的设置学习目标,努力将学生的动机水平控制在中等强度,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因生调整目标。同样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所达成的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对能力强的学生适当拔高教学目标,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则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尽量使他们的动机水平控制在中等强度。总之教学目标的设置,只有立足于学生,适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认知动机产生于情景之中,是在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没有情绪,没有活动,学生动机就难以产生。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载体。

基于学科特点创情,激发学习动机。语文学科的文本多是童话,寓言,故事等情境性很强,教学时则以录像,问题、游戏、谜语、小故事等情境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动机。数学学科重在数理与思维,一般则从现实生活情境导入悬疑,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英语讲究在情境中对话,教学时多以故事和生活情景导入;美术教学则以有趣的故事导入,并融入知识点和作画技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创作的热情。

基于学生特点创情,激发学习动机。创设情境因生而异,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可出现在课的开始,又可设计在课的中间和结尾,甚至可以贯穿整个课堂。在低年级由于学生有效注意的时间较短,对数的意识也不强,但对卡通十分感兴趣,在新授课“10的认识”时,课开始时采用孩子们熟知的卡通人物“比卡丘”伴我学习为整堂课的教学情境,以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以情境诱导学生探索新知,以情境使学生掌握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在低年级语文识字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一边打响板一边朗读课文,学生们的兴致极高,同时也纠正了唱读课文的坏习

惯……

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操作情境、问题情境,竞争情境、故事情境及猜想、图画、悬念和现实生活情景等创设方法,创设各种情景,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度。

3、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强化学习动机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学习动机的激活剂,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给予正确、适当的评价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动机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为使教学评价达到强化动机的目的,我们提出了课堂评价总原则:“三多三少一杜绝”。多鼓励、多启发、多帮助,少批评、少指责、少惩罚,杜绝讥讽与挖苦。注重内动机的激发,强调精神激励为主,让一朵小红花,一张笑脸,一阵掌声,一面小红旗,一句肯定的话语成为强有力的激发机制,达到了有效激发与维持内部动机的效果。

赏识评价。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人进行的赏识评价时可以激起人对事物的强烈的兴趣。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表扬和赞同,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产生认同感,另一方面因为被夸赞而产生喜悦的情绪,更强化了“我要学好,得到更多的赏识”的心理。

我们在赏识评价学生时,一是体现层次性,根据情况运用“对”、“好”、“很好”、“真好”、“好极了”、“特别好”等评价语;二是灵活性,除口头语言鼓励之外,还运用肢体语言进行鼓励(如微笑,鼓掌竖起大拇指,拍拍肩膀等)。三是多渠道评价,充分利用墙报,学习园地,作业本的批阅等渠道,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在鼓励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期待评价。期望效应告诉我们积极的期望可以得到积极的回报。学生一次的成功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尤其是对学习习惯较差和方法不得当的学生,教师的期待能产生强大的效能。我们对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发现造成拖拉作业的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当和家长监督不力,教师私下与学生约定“按时作业完成合约”,第二天课上教师用期待的眼神鼓动他当众出示作业,给予表扬,并委婉提出更高期望,学生就在不断的新期待中发生了改变。

及时评价。教师在课堂中敏锐地捕捉学习过程中的资源,做出即时评价,给予学生即时有效的引导。体现“三为”,即以尊重为前提,以激励为原则,以激发为重点。尊重学生的个性不专制,激励学生的优点不强制,激发学生的潜能不压制。。尤其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说法,错误做法,不良思想,要做到及时评价有效引导。

延时评价。对于学生的极端个性化行为和超出教师预设的思维,教师不急于评价,一方面制造点悬念,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再者也给教师留出时间思考,以免仓促评价导致偏差和错误。

主体评价。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绽放,

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评价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促使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教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课堂教学中开展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在集体的评价中,促进自我评价,学生在集体的活动中接受他人评价,最后达成共识,从而促使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教师注意把握时机,给予导向性评价,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多元评价。改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为学生、教师、家长多元参与的评价,增强了评价的效能。譬如在作文的修改过程中,我们尝试进行多元评价,效果良好。学生首先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自评,将自己得意之处写上自我点评,然后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换评,肯定优点,委婉指出缺点,提出修改意见,再将自己二次修改过后的习作拿回家去念给家长听,家长进行第三次评点,最后上交给老师进行第四次评点。实践表明,这样多元化的习作评价不但激发学生参与习作的热情,而且在多元的评价中学会了交流与评价,将读、写、评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提高了习作水平。

4、关注差异学生,激活个体动机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张充满个性色彩的生命画卷,暂时的后进生也不例外。在研究中我们不但没有将他们边缘化,而且把这个差异群体作为难得的资源,关注他们,并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

我们根据个体的差异,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一是量身定制方案。皮格马利翁的期望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智力发展与教师对其的关注度成正比。我们尽力使每个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尤其是那些学习动机缺乏,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我们设立了个案跟踪方案,为他们量身定制转化计划。为他们设计转化方案,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研究表明:谈话沟通——干预训练——及时表扬——强化体验,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二是特别留意进步。留意就是一种有意识的关注。教师应该对那些因为成绩差而自卑感较强的学生特别留意。作业分层布置,练习分层要求,课堂问答分层评价;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课上做练习时,我们老师总是走到学生身边,关注他们的学习情绪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讲解。只要学生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就是他的成功,就应该鼓励。每次考试后,特别表扬进步的学生,让他们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

三是尽量放大优点。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在课上表现一般,兴趣不太大,但因偶然的机会,在某次测验或某次提问中有上佳的表现而受到了老师的夸赞,有了成功的体验,常常会像换个人似的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在班级学习中,有些学习差的学生积极性很差,即使很简单的问题他也懒于思考。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孩子很少有学习成功的体验,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就是笨孩子,永远也学不好,他们自己也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一遇到学习的事肯定不会。对于这样

的学生,我们让他们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认识到自己学习差并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没有努力。因此,我们时时处处带着“放大镜”来看学生的优点,“闭着一只眼睛”来看学生的缺点,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

四是制造成功机会。在课堂上,经常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这些相对较差的学生,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学习期待。较难的问题则留给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培养其挑战意识。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扎实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愉快和精神的满足。

(三)探究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途径与方法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模式,它具有外显性的特点。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经形成就将成为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要,并自动地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它可以使良好的学习行为经常化、巩固化。研究中,我们通过三个途径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制订学习习惯养成训练目标序列,培养基础性学习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项育人的基础性工程,人们许多习惯都是不被你觉察中形成的,“先入为主”就是巨大习惯,一般是很难冲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先决条件。学习习惯包括很多内容,如果把每种习惯都作为重点来抓,一定会事倍功半。为此,我们制定了《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养成目标训练序列》,以语文数学两个学科为基本辐射点,在每个年段重点培养学生两种基础性学习习惯,注重年段目标之间的连续性和发展性,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不断强化训练,努力达成。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做实每一阶段学习习惯的基本要求。我们通过目标养成序列的训练,学生基础型学习得以养成且呈现螺旋上升状。例如:低年级的学生课上倾听的时间由15分钟的坚持到25分钟,中高年级则达到30分钟以上。且由无意识的倾听到有意识的倾听,中高年级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尚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倾听中有思维的互动,提高倾听的质量。

2、强化训练,巩固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养成的。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将良好的习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进行强化与巩固。主要途径有:

途径①:编唱儿童歌诀

途径②:精心营造氛围

国学《三字经》配上音乐成为课堂铃声,教室内,巧用黑板,在醒目地方书写习惯养成进行温馨提示,如:今天你认真听讲了吗?今天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了吗?在教室墙壁上悬挂名言警句:“好习惯铸就好未来”,“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习惯”,唤醒学生的养成意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习惯,养习惯。

途径③:创编行为规范操

我们寓规范的学习习惯于有趣的体育活动之中,学校创编了学生行为规范操。将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等行为要求编成歌诀,配上音乐与体操动作,学生们每天在阳光活动时间一边打快板,一边唱歌谣,一边做体操。规范入脑入心,过程寓养于乐。

途径④:寓习惯培养与学科活动中

一方面我们把握学科教学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培养。如借助《迟到》一文对学生进行读书的习惯培养。另一方面,我们把学科实践活动作为习惯养成的巨大资源,开展充满乐趣、富有意义的活动。如在语文实践课,我们举行金秋赛诗会﹑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读经典“诗情配画意”﹑环境小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和习惯。数学实践课,利用数学游戏“身边的数学”,“生活中数学”等多种充满趣味的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热爱科学知识,主动探究的意识与习惯。学生在丰富的学科实践活动中,动机得以有效激发和维持,自主学习的习惯得以强化与巩固。

途径⑤:开展主题活动,习惯在坚持中养成

学校开展“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广读博览,诵读千古美文,接受名家名篇的熏陶,开阔知识视野,从内部丰盈学生的心灵,不断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少学生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读书现状,进行读书的习惯养成训练:

(1)读书要“四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边读边想,或圈或点或勾或划或写,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读书要“三勤”:勤查,在读书或预习过程中有不认识的或不懂的,自觉查字典,养成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的习惯;勤阅,对文本的相关资料进行自主阅读;勤思,在阅读过程中多问“为什么”。

途径⑥:定期评比,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来自学生中的好习惯榜样更具有效仿性。各班根据自身实际,每周确定一个养成主题,强化训练,班级评比“好习惯希望之星”。学校每月进行一次“好习惯养成之星”的评比,每学期推选“好习惯之星”进行大会交流,并整理

其优秀经验上学校宣传栏。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优秀作业评比,写字比赛等,学生们在“评”中明了自我的差距,在“比”中找到了学习的榜样。

小学阶段儿童情绪的发展表现在下述几个主要方面。

一、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

能准确地知觉别人的情绪是发展早期出现的现象,但是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儿童心理理解能力的发展,到小学阶段,儿童已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对自己的情绪作出反应。他们已经能够认识到与自我评价有关的一些情绪体验,如骄傲、自豪和内疚等。到小学高年级已经不需要教师通过儿童的成绩来激发他们的自豪情绪,儿童也不再为一些偶然的过失而自责。只有真正做错了事,如不负责任、骗人或撒谎,才使他们感到内疚。

学前儿童主要依据外部事件来理解情绪,而小学儿童已能更多地依据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来解释情绪。他们能同时体验一种以上的情绪(甚至对立的情绪)。比如8岁的儿童从祖母那里得到生日礼物时说:“我很高兴,但我很失望,因为这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他们也能认识到,表情不能真正反映内心的情绪体验,也开始学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如上面提到的8岁儿童能对别人说,他收到祖母礼物时如何假装高兴。

小学儿童已能认识到情绪的因果关系,知道特定的情绪总是由原因引起的,而同样的原因会使背景不同、经验和个性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情绪。9~10岁的儿童开始理解同一个事件能激起复杂的混合情绪,比如在全班同学面前讲演会有那种既高兴又害怕的体验。

儿童从何处获得这种越来越拓展的情绪理解呢?有研究表明,儿童智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验(特别是和同伴交往的经验)的增加,以及每天和父母的对话等都给儿童提供了认识情绪的机会。

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情绪调节是指一个人如何应对自己的情绪体验。比如,处在压力状态下,要使心情更好,就要调节情绪;面对困难要鼓励自己,提高动机水平,也要调节情绪。情绪调节对于儿童和成人都是十分必要的。他们经常需要在与困难环境作斗争中调节自己的情绪。情绪调节也经历了一个由外部调节转到内部自我调节的过程:新生儿可能无控制地哭叫;学步儿能寻求别人的帮助;学前儿童能说出他们的感受及原因;小学生已能使用一些策略帮助自己调节情绪以适应困难情境。

在一个研究中,研究人员设计了各种能引起情绪反应(积极的、消极的)的情景,用讲故事的方法探查5~11岁儿童对情绪的调节。故事的内容有:在收到一件诱人的礼物前必须等待;某儿童的测验得到了一个坏分数怎么办?结果表明,所有的小学生都知道,可以用“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等不同的办法来调节情绪,年龄大的儿童

更懂得用认知策略来对待情绪和调节情绪。教师应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积极的情绪,克服不良的消极情绪。

三、情绪表达规则的掌握水平

情绪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社会环境中认识和应用情绪表现的社会规则,如当接受礼物时应当表现出高兴,当别人在路上摔倒时应当表示同情。应用情绪表达规则可以避免伤害别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开始知道保护别人的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已能从概念上理解情绪表达的规则,并能理解情绪表达的意义和目的以及应用它的重要性。

人们认为“头脑”和“心灵”是组成人类精神世界的两大重要部分,“头脑”是认知的领域,它给人的行为以方向,“心灵”是情感的领域,它给人的活动以色彩。就是因为“心灵”世界的存在,以及有情绪、情感这样的染色剂、催化剂的存在,所以人类的生活才那么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在小学阶段,情绪、情感使这一特殊时期的主角——小学生也有了这样色彩斑斓的生活,领略着人生五味。但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儿转变为一个初探人生规则、初识人生百味的少年郎的过渡时期,所以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小学生的情绪、情感所呈现的特点是别具一格的,有其明显的年龄特征。

学龄前儿童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情绪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他们各种高级情感或社会性情感也在初步发展着。但是,在整个学龄前期,儿童由于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局限,情绪丰富性、深刻性和稳定性都还很差,并且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也很弱。进入小学后,生活环境的改变、认知能力的提高,使其情绪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1 .情绪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在集体生活和独自学习活动的锻炼和影响下,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开始发展起来。虽然小学生的情绪仍然具有很大的冲动性,还不善于掩饰、控制自已的情绪,但他们的情绪已开始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情绪的稳定性和平衡性**益增强,冲动性和易变性逐渐消失。而且小学生尚未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因而其基本情绪状态是平静而愉快的。

上述的特点是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比较而言的。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情绪仍还很不稳定,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还很弱。表现为:第一,情绪经常变化和反复无常。一种刺激激起的情绪反应很快就会被另一种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所代替。第二,情绪的迅速转化。当出现新异刺激时,最初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但随着这类刺激的反复出现,情绪就会迅速减弱,甚至产生相反的情绪。

2 .小学生情绪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因而大量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有关的事物构成小学生情绪的主要内容。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如写作业、背诵课文等成

为小学生最主要的需要。学习任务完成地顺利,满足了需要,小学生就会迅速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而且,小学生是在学校、班级这样的集体中学习和生活的,所以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以及与同伴之间的关系、老师之间的关系,学校、班集体对个人的要求和评价等,都会引起小学生的复杂多样的情绪体验。

同时,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中,高级情感的加入及不断丰富更加充实了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小学生在加入少先队前后,逐步接受一些共产主义道德观念的教育,加上学习了思想品德、社会和自然等学科,他们的情感体验就和国家、民族、社会等大集体联系起来。他们也会被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舍己为人、模范人物的坚毅顽强、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等崇高精神所感染,产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小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班集体活动、少先队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中,能感受到人与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逐渐养成团结、友爱、互助、爱劳动、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样,小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内容**益丰富起来。

3 .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小学生的情绪与学前儿童相比,不但在内容上丰富多彩了,而且其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了。例如,有关的研究证实,同是惧怕的情绪体验,学前儿童主要是怕人、怕物、怕黑、怕吃药打针等具体的事物,小学生虽然也同样怕这些具体的事物,便更多的是对学校的恐惧,如怕学习不好,考试成绩太差,怕受家长、老师的批评,怕受同学的讥笑、歧视,等等。研究还发现,同样一种消极的情绪,如愤怒,小学生对其的体验比学前儿童要现实得多。如学前儿童会因为父母因有事而取消去游乐园的计划而感到愤怒,小学生则可能了解到实际原因即父母工作忙等而产生失望感;学前儿童常因父母的一些**常生活规定如饭前洗手、常剪指甲等而产生不愉快情绪,而小学生则常因在同伴交往中或在学校中受到讥笑、不公平待遇等而产生不愉快情绪。

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感也在不断地深化。例如在评价他人时,已不再像学前儿童那样把人仅仅分为“好人”和“坏人”,仅仅根据表面的东西来把人界定为“好人”或“坏人”,而是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他人,评价事物的好坏;也不再似学前儿童那样只看事物对自己是否有益,而是能够把事物同他人、同集体的利益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到了小学高年级后,在独立学习和集体生活的锻炼下,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能克制自己的一些欲望,努力克服困难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形成一定的理智感;也已逐步开始理解自己对集体、对他人、对社会负有的一定责任。这些都表明小学生情绪的深刻性正在不断地增加。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 刘力文,男,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该生从小跟爷爷生活,对他很是溺爱,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上课时有话就说,不认真听课,令老师极其头疼。 二、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溺爱导致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进行引导措施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生心理特征

各年级段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心理特征: 1、心理的内部稳定性较差。学过心理学的老师都知道,平常我们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平和状态,也就是没有太大的心理情绪波动,而稳定性差,就是说情绪波动比较大,俗话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了。”能把孩子的脸跟六月的天放在一起比较,足以说明孩子的心理稳定性差,也就是情绪波动比较大。 2、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反应强烈。 3、好胜,但是韧性差。什么事都想争第一想要赢别人,证明自己厉害,但是容易受挫折,一点小失败就觉得不得了了,天都塌下来了。 4、自控能力不足。其实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儿童很常见。上上课心就跑到操场上去啦,做做作业,就想着晚上妈妈买什么好吃的啦。稍微严重一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一直要动,抓抓头啊,咬咬手指、咬咬铅笔啊等等。 5、自尊心和自主欲强烈。稍微批评两句,他就觉得很委屈,或者一点小矛盾他反应就很强烈。然后认为他自己什么都对的,别人什么都错的,以自己为中心。 6、批评力不足。不懂得自我批评,有时候,会一时分不清对错,做错了事自己都不明白,甚至不知道悔改。 7、人际关系简单化或不知所措。就是说不会与人相处,跟人交涉、特别是跟大人相处时惶恐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这些是儿童主要的心理特点,每个学生都会有,而且不是单独存在。(比如一般不会说一个学生他光是情绪变化大,其他都好的,或者就是好胜,其他都好的,这些表现都是存在的但平时不明显,哪一个方面稍微强一点,那一个方面就变成了心理问题) 那么,以上的心理特点一般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比较常见的问题有: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逃学与厌学问题 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他没兴趣,学习吃力,导致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可能老师也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玩;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严重的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人际交往问题 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跟原来不一样了,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好像是惟我独尊,不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就像我们刚才说到的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过度依赖问题 由于小学生没有自理、自立能力,长期依赖父母,就会形成了过度依赖心理。 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实际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越来越差。他们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依赖感。这样的恶性循环让他们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

三至四岁孩子心理行为特征

3-4岁幼儿心理行为特征 3~4岁的语言和游戏能力发展极为迅速。他们变得特别爱说话,即使一个人玩的时候也会自言自语地边说边玩,跟小朋友或大人在一起时,话就更多。对这个时期的幼儿来讲,他们接触到的任何对象都是有生命的,天上的太阳、月亮,地上的树木、小河或公园里的动物、秋千等,都可以成为他们交谈的对象。例如,他们会对飘走的云彩招手说:"请再来玩" 会对被雨淋湿的童车同情地说:"你在哭吗?我来帮你打伞好吗?"这就是幼儿心理最突出的特点。到了4岁,幼儿的话题会更多,他们会交换看电视节目的感受,并会互相夸耀:"我坐过碰碰车。""爸爸给我买了把冲锋枪。"他们之间可谈的话题越来越多。 游戏是3~4岁幼儿的主导活动。由于这个时期幼儿想象活动异常活跃,因而他们的游戏也非常有趣,他们可以给任何一样东西加上他们所想象的象征性意义,例如,一片树叶在过家家时可以当作盘子,在买东西时可以当钱用;一块木片,一会儿当火车,一会儿当手枪,一会儿又当木头人。幼儿在一起游戏时,一块积木宝宝掉到地毯的大海里,马上会有一辆纸盒急救车开去救援。每一种游戏都有孩于自命的意义,任何一个游戏里都藏有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这个时期幼儿游戏的另一个特点是共同游戏,他们不再像1~2岁幼儿那样各玩各的。 3~4岁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他们开始学习性别的区分。起初,孩子由于男女间身体上的差异和行为特点而对性的区别发生兴趣,随后幼儿便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开始习得同自己的性别相适应的态度和反应。在幼儿习得性别区分的过程中,父母及周围人给予的赏罚起着直接而巨大的强化作用。幼儿往往以同性家长为榜样,求得同样的行为和感受。女孩子们模仿母亲玩当妈妈的游戏,尽量地学着母亲的温柔、能力和女性的性别行为;男孩子们则模仿父亲的男子汉态度和行为,希望自己像父亲那样严厉、果断。 3~4岁的幼儿很喜欢结识伙伴。这个时期孩子在伙伴中体验到了完全不同于父母及其

-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1.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在画图时,他们渐渐能够注意到图中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起初,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去感知事物了。对于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知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还需有具体事物的支持,比如,他们把“三角形”和“小旗子”、“长方形”和“桌面”相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空间知觉渐渐从直观向抽象过渡。对于时间的特性,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范围内的时间概念,如前天、昨天、大后天等等,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如几分,几秒、几世纪等则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另外,小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比如,边听课边记笔记,同时注意演算速度和准确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 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2.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做游戏时,他们已不满足于用两根交叉的棍子表示飞机,而要求飞机要有机翼和螺旋浆等等。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常重复从成人那里看到的动作和姿势,而且他们想象的游戏动作一般要有某种具体实物的支持。例如,他们把沙子堆成桥梁、地道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比如,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就拿“大与小”的概念来说,他们通常是通过对大、小物体的直接感知获得的。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7岁儿童心理及行为特征

7岁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及解决方法 1.7岁儿童已经由动转为静,对于周围的情感有了很灵敏的反应。所以在机器人课上他们会很安静,但对一点点声音和老师的评价都会很敏感,老师应该对他们遵守纪律的表现给予肯定,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措词。 2.7岁儿童比较不像以前那般处处需要别人的照顾,虽然不是完全可以靠自己,但是比较不会麻烦人,而且也慢慢懂得自己去处理身边的事情。当他们独自完成某件事的时候教师对他们的能力要给予肯定,对愿意独立自主完成任务的孩子给予奖励。 3.7岁儿童内心希望得到大人的赞赏,所以此时期的儿童也特别喜欢讨人欢心。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教师要对他们积极的表现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的关心是7岁孩子表现积极主动的最大动力! 4.他们的感受性较强,慢慢懂得尊重父母、老师等大人的权威,如果碰到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认为老师说的话就是代表了绝对,这也就是为什么7岁儿通常开口闭口都会说:“这是老师说的!”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得体,不能信口雌黄,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 5.对于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会较少出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想去惹麻烦,反而会以逃避的方式来应对。这代表他们懂得以善意的态度来达到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他们无论对方是善意或恶意,都会因怕受伤便自然而然地采取逃避的态度。教师鼓励孩子以非暴力的形式解决问题,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给孩子安全感,引导他们勇敢的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6.7岁儿童较喜欢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无论是在运动、工作或是读书的时候,都会以较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事情,他们常常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此时大人如果打扰或反对他们正在做的事,即使是很文静乖巧的7岁小孩,也会产生强烈的抵抗反应。他们将渐渐会有自己的主张。大人的行为有时会压抑了他们的想法。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对他们的主张表示支持和鼓励会赢得孩子的好感,当他们沉浸于某件事时不要呵斥。想要他们停下手中的事首先应试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再告诉他们现在的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反而效果会好得多。 7.孩子的主张是不应该压抑的,因为这让他们慢慢学会独立,应该听听他们的观念与想法,如此更能教导他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作为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孩子,多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也养成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好习惯。 8.7岁儿童慢慢会有自己的个性,大人的指导也需要更加细心的观察与应对。教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要有不同策略,对自尊心强的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对性格内向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对性格外向的孩子要奖罚分明。 9.7岁儿童升入小学,小学老师与幼儿园老师的管理方法完全不同,体现在对纪律的严格要求、对时间的严格控制和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如果在3——6岁时没

各年级 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各个年级段学生的心里特点 小学一年级生理特点: 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沟通:首先看看家长是不是没有时间管孩子,我们主要从教孩子如何安排时间,和孩子相处,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学习特征:以适应为主,告诉孩子什么是学习。知识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生理特点: 个性差别大,二年级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要多表扬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沟通: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形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学习特征:以习惯为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如写字、看书、做作业等 小学三年级生理特点: 8、9岁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情绪控制能力还是有限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悉心呵护和耐心引导,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挠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家长和老师需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沟通:孩子普遍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我们要注意并及时纠正这种不良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进入高年级学习垫定基础。 小学四年级生理特点: 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沟通:孩子的学习知识点已经增多加深,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书写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生理特点: 出现变声现象,男孩会很明显,变声期经常会发出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怪声调,引起哄笑这是正常现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增强学习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苦乐观,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沟通: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小升初的储备期,一些含金量高的证书需要在这一年考取,奥数和英语更是重中之重,开始关注小升初动向。总述:小学一至五年级,这些年级的特点是学校的学习任务不重,课内内容相对简单。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各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习一些课外的课程(比如三一口语,奥数等),为小升初做准备。这些学生

儿童心理特征

儿童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具有下列特点: 1.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光景的时候,他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三、四岁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处处为孩子作示范,作榜样。 2.好奇心理:儿童生来是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到了四、五岁,好奇动作就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来了,他总要停住脚看看;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了,他也要去看看。根据儿童的这种好奇心,做父母的对他爱看爱问就不要厌烦而予以斥责,应当尽量满足他,给予他解释一切。柏拉图说过,“好奇是知识之门”,儿童若不好奇,那就不去接触事物了,不与事物接触,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 3.好游戏心理: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做父母的就必须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应为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着充分的运动;给孩子适宜的伴侣,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影响;利用他好动的心理,教以待人接物等行为,或指导其有益的运动。 4.合群心理:婴幼儿尤其喜欢群居,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合群心就发展得更强烈。做父母的要积极利用这种心理,选择良好的小朋友,驯服的动物和小布娃娃之类,以安慰他的寂寞,促进孩子诚恳、忠厚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发展。 5.喜欢野外生活心理: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到室外去玩就欢喜,终日在家里就不十分高兴。不过小孩子的野外生活须以年龄为限。年龄较小的儿童,叫他们采采花、种种树,举行短距离的活动就可以了。年龄较大的儿童,便可叫他们采集标本,举行旅游活动等等游戏以增长他们的知识,强健他们的体魄,愉快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无形中得到许多好处。小孩子不论年纪大小,男的女的,都喜欢野外生活,做父母的要经常领孩子到野外去玩玩走走。

小学儿童心理特点

应各位家长需求,连日整理相关心理特征分析情况,以供家长们对各年龄段的孩子们增加认识和了解,不要误解了我们的孩子,不要错怪了我们的孩子,他们幼小的心灵有时候也很脆弱! 一年级: 1、一般心理特点 1.1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1.2娇宠儿在增加: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1.3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 2、入学后的适应期 2.1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 2.3熟悉学校环境。 3、学习

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及沟通方式

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及沟通 方式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1~9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及沟通方式指南 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特征也会发生变化,需要家长采取合适的方法与孩子沟通,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小编为大家推荐这篇实用指南,让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做好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小学 一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的孩子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但很难以做到专心听讲。 沟通方法: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怎样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使用高效引导语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二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

沟通方法:此阶段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逐步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要多鼓励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学习上仍然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三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普遍出现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需高度重视及耐心纠正。 沟通方法: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扰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需要家长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四年级 心理特征: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难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通过正确的教育,

-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6岁的孩子是最难应付的了。从4岁-5岁可以看出孩子有显著的进步;但是从5岁-6岁很多大人怀疑他们好像停止了成长似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宛如一座山,有小坡、也有大坡,而6岁的孩子就处在大坡的年龄,这对他们而言是个混乱期。一旦超越这种混乱期就会步入另一个转折点,在到7岁之前应该会变成一个较规矩的家庭教育优秀作文选写作指导">小学生。这是因为“小学”的新生活会发生很大的作用;但相反的,孩子与父母为了适应这个新的生活都会经历各种困难。 人们眼中的6岁儿通常是粗鲁而忙碌的。不论做什么事他们总是全力以赴,甚至有人阻挠他们玩游戏时,他们还会毫不客气地把对方赶走;因此有很多母亲会生气地说:“这个家就好像是小孩子个人的一样。” 6岁儿对别人的态度也显得傲慢无礼,5岁时的温柔似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有些母亲不禁又摇头说:“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但是孩子高兴的时候还是很听话的,并非一直都难以应付。另外,他们与同伴之间的纠纷会急剧增加,也因此容易受到大孩子的排斥及比他年幼小孩子的畏惧。而且6岁儿的感觉很敏感,一点芝麻小事就耿耿于怀或产生不安的倾向。常会在白天因恐惧和不安而啼哭。因此很多小孩会因过于紧张和疲倦体重减轻很多,不论父母如何注意6岁儿,他还是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善变的天使 6岁儿的心情常被称为“晴时多云偶阵雨”,前一刻还高高兴兴的,这会儿又马上因为一点芝麻小事而发脾气,尤其是被责备时情绪更为激动。 比如妹妹分到的蛋糕比他的大;正在专心堆积木时,被父亲的大衣不小心碰倒;或者叫妈妈时,妈妈未能即刻出现等,都是他发脾气的原因。 这时候大人可能会考虑以权威来纠正他们,但是这么做,对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孩是不太有效的,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要使孩子平静下来必须视儿童的个性而定,没有一定的方法。例如比较内向的孩子让他独处一会儿即能恢复平静;相反的,有些小孩一独处反而更闹得不要收拾,大人最好设法了解他们的个性与当时的心情。不过,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小孩,在他发脾气时恐怕没人可应付得了的。 重要的是,等他们的脾气平息下来以后,一定要让他们反省自己为何如此?如何才能防止?他发脾气时周遭的人有多难过……。大多数的6岁儿脾气一旦发过后,只要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他都能承认并存有改过之心。 不过,尽管经常反省,6岁儿仍然有善变的情形而且产生极端的变化。比如,有时非常疼爱家中饲养的小狗,有时又把它扔在地上又踢又喊地说:“我要杀死你!”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心情和行动缺乏控制能力,这上点和两岁儿的情形有点相似。

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解决特征

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及对策 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一年级学生有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等特点,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教师在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时应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同时,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如果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高昂的,态度是端正的,加上教师提供了充分的训练过程,学生又能运用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式,那么知识就有可能转化为有实用性的能力。也只有学生在充满好奇心,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才会逐渐的掌握学习方法,才会感悟到实用性。也只有在感悟到实用性时才会对学习兴趣保持高度的热情,这股热情才会持久。 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一般只有20-30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成人的监护和具体指导。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老师有特殊的依恋心理,几乎无条件地信任老师,他们对老师的信任超过了对家长的信任,常挂在他们嘴边的话是:“老师说了……”他们开始评价自己和别人,但评价自己时,只看优点,评价别人时容易受成人的左右。他们很少能顾及到客观外界与自我的关系,只会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的目的去行动 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身体练习时容易被新颖的内容所吸引,经常忘记练习的主要目的。兴趣十分广泛,几乎哪项体育活动都喜欢,感知动作的要领比较笼统,容易

(完整版)小学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小学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即将面临从小学跨入初中,这是他们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一站,按理来说,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为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不懈努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情绪浮躁,对学习缺乏兴趣,行为懒散,不能专注于学习活动,浑浑噩噩,严重影响了学习和健康。认真研究分析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促进小六级毕业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 一、常见心理问题的特点: 1.懒惰、自控力差。表现是不愿意写作业,不愿意作笔记,不愿意搞劳动等。课堂上管不住自己,总想乘老师不注意和同桌说说话,甚至看见别的人有什么好东西,明知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还是忍不住将别人的东西装进自己的口袋。 2.依赖中求独立,出现对成人的反抗。当学生升到小学六年级时,变得比较独立,他们喜欢与同伴一起活动,容易对“知己朋友”倾吐内心的秘密;渴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不希望大人对自己过多干涉,与大人说话越来越少。但他们仍希望获得教师的注意和喜爱。这个阶段的学生不再盲目地接受教师的权威,他们可能会在背后批评教师。他们非常在意规则及处罚是否明确,如果规则和处罚稍有不一致或不公平时,他们就会抱怨、不满。独立的愿望当然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那就是有些学生喜欢与长辈“顶撞”,做事经常自作主张,甚或喜欢“拉帮结派”,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变得蛮不讲理等。 3. 思想易受暗示,分辨能力不高。六年级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凡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和吸收,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实践少,经验不足,且辨别能力不强,思想免疫力较弱,看问题易带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对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产生动摇,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会走入另一个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没有恒心。因此常常在学校要求和社会思潮、家长意见不一致时,感到困惑和烦恼,在良莠难辨的情况下,容易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暗示和影响,出现跟风和效仿他人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辅导中注意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幼儿的心理个性发展。经过几年的尝试,已经取得出初步成果,现从以下方面作一介绍: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小棒,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集的这一排小棒的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队短”。可见,幼儿辩别数目的多少受小棒排列形式的影响。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二、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3岁这一年龄,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生活中的一个转折年龄。因为从这个年龄起,幼儿要离开父母开始入幼儿园,过集体的生活。幼儿怎样才能适应这个环境,关键在于幼儿与教师、幼儿园、小朋友之间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小班幼儿的突出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情强,是整个幼儿期的特点,但年龄越小就越突出。小班幼儿的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现有: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2、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样板。 三、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与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1、爱玩、会玩

10岁孩子心理特点

10岁孩子心理特点 10岁的孩子处在儿童的后期阶段,孩子开始从被动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是极其有限的,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经过正确的引导,孩子可以安然度过这个不安的时期,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10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人地大脑从婴儿期到儿童期不断在发育和增长,并在青年期完成成长的过程。大脑的生长不是均匀和直线的过程,二十非匀速和分阶段的过程,各个阶段是相互影响、环环紧扣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发育受到阻碍,都会对今后一个阶段产生不良的影响。 研究表明,人脑在10岁之前发育速度最快。研究还表明,10岁左右大脑前额皮层发育完善,孩子玩的天性开始消退,相反,大脑的抑制能力加强,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有意识。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和文字反应能力增强,思维能力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抽象概括、匪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一题多解的数量增加。 10岁孩子是培养情绪控制能力的关键期,情感发展有易变性向稳定性过渡。从情感外露、浅显、步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这个时期,如果教育和引导得当,可以使得孩子的情感控制能力有较大的提高。随着学生情感生活的不断丰富,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友谊感、责任感、审美感、集体荣誉感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孩子社会交往的重心由家庭逐渐转移到学校,同伴关系和友谊成为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还是很有限的,需要家长的细心呵护和耐心引导。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08初教赵潇潇028、李胜男018、安然027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大致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我们常说的小学低年级段(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段(三、四年级).小学高年级段(五、六年级)。虽然,在这每两年的—个时间段里,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仍然在发展变化着,但总体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一.二年级)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是骨骼处于发展期易弯曲。作为教师要格外注意他们的坐姿老师上课的时候要常强调:眼要离书本一尺远,胸要离书桌一拳远,手要离笔尖一寸远。但是不管怎么嘱咐,总有孩子做不到。坚持不到10分钟,很快就又把身子贴到了桌子上。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坐姿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还有他们小肌肉的动作的协调性还较差。因此,教师要教给孩子们正确的执笔方法:大拇指的指肚和食指的指肚弯曲地从笔杆的左右两侧捏住笔杆,中指的第一关节的左侧从笔杆的下方抵住笔杆,无名指、小指依次紧贴中指,自然弯曲,拇指指尖朝着正前方,和食指尖应留有间隙。拇指和食指的各骨节自然突起,握笔的高度约离笔尖2~2.5厘米(如果使用铅笔,应在削笔削成斜面的上方),不要握得太紧。笔杆的角度大约是45度,笔杆大约搭在食指根部的左侧。?正确的书写姿势:头部端正,不向左右偏侧,肩膀自然下垂;上身自然挺直,略往前倾;前胸不要挨在桌沿上;双臂对称张开,自然弯曲;臀部稳坐在椅子的前半部;双腿自然弯曲(90度);双脚分开,脚尖朝前,与肩同宽,平放在地上;写字本放正。 (二)心理特点 1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各方面都不稳定,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从注意的广度来说,他们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例如,老师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高一年级 高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整体上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特点。在学生身心发展中,处以一个重要的变化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课业学习中,面临着初中知识结构向高中知识结构的过渡,面临着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的转换;在学习环境上,刚刚从初中进入高中,面临着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校管理氛围;寄宿制学生还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面临着新的心理断乳。 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心理决定着是否拥有稳定的学习心态,决定着能否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决定着能否拥有一个良好的高中学习心理起点,决定着今后高中学习生活能否优质高效的进行,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影响着他们性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将来高考能否考出优异成绩,决定着学生的命运,也牵动着家长的心。 可以说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控制和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干扰是搞好高一年级教育教学工作不可回避的课题。 我们认为有几种不良的学习心理必须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心理定位失衡,学业焦虑 高一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经过了中考的遴选,走到一起的都是比较有实力的,他们在自己的内心里都保持着自己在初中时的心理定位,是班级乃至学校的佼佼者,是老师们的关注对象,是同学们的仰慕对象。然而,到了新的环境,强强相遇,他们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老师们关注的目光不再那么专一的集中在他的身上,自己在同学中也不再显得那么优秀,有些也明显的感觉到自己不如其他同学,难免会产生一种心理失衡,觉得自己不行了,产生出一种学习的焦虑。 如果不能正是这种焦虑,会带来很坏的影响。首先,如果长期在这种焦虑中徘徊,必然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学习效率低下,成绩更加不理想,更加焦虑,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其次,长期处于这种焦虑中,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使他们处于一种焦躁自卑的心理阴影中。 这种焦虑失衡在绝大多数学生身上都会发生,常见于成绩中上游的学生。 为了缓解和消除考试焦虑,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策略: 1、学会科学的自我定位,建立自信。 让学生认识到现在是强手林立的环境,不能盲目自卑,在瘦的骆驼比马大,认识到自己现在相对的落后不是绝对的落后,而且只有在这种有差距的环境中,自信且顽强,才能更有动力。 学习评价的三种纬度,即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所谓的相对评价可以笼统的理解为把别人作为参照,进行相互间的比较,形成对自我的评价;所谓的绝对评价可以笼统的理解为以某种标准为参照,把自己的学业成绩与这种标准相比较,形成自我评价;所谓的个人内差异评价可以理解为把个体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的状况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自我当前的评价。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评价目的,三种评价方式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自我,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建立起自信心。 2、树立科学的成功观念,正确定位。 成功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概念,有的人考上重点本科是成功,有的人考上普通本科是成功,而有的人只要可取专科就是成功。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只要保持自己的最佳学习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学出自己最理想的成绩就是最大的成功。根据这种成功观念,合理的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 3、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效率。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规律和独特的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儿童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特征 我们教小孩子必须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若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 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的。 普通的小孩子生来虽有种种不同之点,然大抵是相仿佛的。若家庭教育不好,小孩子本来不怕动物,大来会怕的,本来身体强健的,大来会瘦弱的。至于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然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所以我略略地把儿童心理述之如下,以资施行家庭教育者之参考。 一、小孩子好游戏的 小孩子可以说是生来好动的。二三个月的婴儿就能在床上不停地敲手踢脚,独自玩耍。到了五六个月的时候,看见东西就要来抓,抓住了就要放进嘴里去。到了再大一点,他就要这里推推,那里拉拉,不停的运动了,一等到会爬会走,那他的动作更加复杂了。忽而立,忽而坐;忽而这样,忽而那样;忽而爬到那里,忽而走到这里。假使我们成人象他那样活动两个钟头,那一定疲乏不堪了。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他的游戏动作比从前还要繁多,而他的游戏方法也与从前不同了。从前他只能把椅子推来推去,现在他要把椅子抬来抬去,当花轿了;从前他只能把棒头敲敲作声以取乐,现在他要拿着棒当枪放了。到了八九岁的时候,他的身体比从前更加强健得多了,精神也非常充足了,知识也渐渐丰富了,因此他的游戏动作也就与从前不同了。此时他喜欢玩各种竞争游戏了;什么放风筝,踢毽子;什么斗蟋蟀,拍皮球;什么打棒头,捉迷藏他都能够玩了。

【教育策略】总起来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 第一,做父母的应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到充分的运动;第二,做父母的应寻找适宜的伴侣使小孩子得到优美的影响。有此二者,小孩子的身体就容易强健,心境就常常快乐,知识就容易增进,思想就容易启发。 二、小孩子好模仿的 小孩子未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了。他一听见鸡啼羊叫,也要啼啼看叫叫看;一看见别人洗面刷牙,也要洗洗看刷刷看。到了二岁光景的时候,他能模仿复杂的动作了。倘若他看见他母亲扫地洗衣,他也扫扫洗洗看;倘若他看见他父亲吐痰吃烟,他也要吐吐吃吃看。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他的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大了。什么娶亲,什么出殡,他都要模仿了。 【教育策略】总而言之,小孩子好模仿的,家中人之举动言语他大概要模仿的。若家中人之举动文雅,他的举动大概也会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语粗陋,他的言语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 三、小孩子好奇的 小孩子生来好动的,生来好模仿的,也是生来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去拿。到了四五岁,他的好奇动作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马车来了,他总要停住脚看看;听见外面的锣声鼓声响了,他总要跑出去看看。有一个四岁的小孩子,一日同他的母亲去探望他的小朋友,看见他小朋友的家里有许多蜜蜂,他拿了一根棒头把蜂巢敲敲看,不料一敲蜜蜂出来刺他了。又有一个五岁的小孩子,天天把园里所种的红萝卜掘起来,看他怎

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心理特点 1、心理的内部稳定性较差。平常我们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平和状态,也就是没有太大的心理情绪波动,而稳定性差,就是说情绪波动比较大,俗话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了。”能把孩子的脸跟六月的天放在一起比较,足以说明孩子的心理稳定性差,也就是情绪波动比较大。 2、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反应强烈。 3、好胜,但是韧性差。什么事都想争第一想要赢别人,证明自己厉害,但是容易受挫折,一点小失败就觉得不得了了,天都塌下来了。 4、自控能力不足。其实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小学很常见。上上课心就跑到操场上去啦,做做作业,就想着晚上妈妈买什么好吃的啦。稍微严重一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一直要动,抓抓头啊,咬咬手指、咬咬铅笔啊等等。 5、自尊心和自主欲强烈。稍微批评两句,他就觉得很委屈,或者一点小矛盾他反应就很强烈。然后认为他自己什么都对的,别人什么都错的,以自己为中心。 6、批评力不足。不懂得自我批评,有时候,会一时分不清对错,做错了事自己都不明白,甚至不知道悔改。 7、人际关系简单化或不知所措。就是说不会与人相处,跟人交涉、特别是跟大人相处时惶恐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逃学与厌学问题 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他没兴趣,学习吃力,导致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可能老师也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玩;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严重的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二、人际交往问题 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跟原来不一样了,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好像是惟我独尊,不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就像我们刚才说到的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三、过度依赖问题 由于小学生没有自理、自立能力,长期依赖父母,就会形成了过度依赖心理。 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实际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