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理学第四章习题分析

大学生理学第四章习题分析

大学生理学第四章习题分析
大学生理学第四章习题分析

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

2.全心舒张期

3.心输出量

4.心指数和射血分数

5.心力贮备

6.异长自身调节

7.心室功能曲线

8.心肌收缩能力

9.有效不应期 10.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11.自动节律性 12.窦性节律 13.房室延搁 14.血压 15.外周阻力 16.收缩压和舒张压 17.平均动脉压 18.中心静脉压 19.微循环 20.迂回通路 21.有效滤过压 22.交感缩血管紧张 23.压力感受器反射 2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问答题

1.何谓心动周期?心率加快时,对心动周期和生理活动有何影响?

2.每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压力、容积、瓣膜启闭和血流方向各有何变化?

3.试述评价心泵功能的指标及生理意义。

4.试分析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

5.试述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原理。

6.简述心肌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的区别。

7.试分析膜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8.心肌细胞一次兴奋以后,兴奋性将发生什么变化?有何特点和重要意义?

9.试从心肌细胞生物电活动的特点,分析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

10.试述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和特点。

11.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2.试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3.试述微循环的组成、血流通路的生理特点及其调节?

14.试述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可能引起水肿的原因。

15.试述心血管的神经支配、生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16.人体动脉血压是如何保持相对稳定的?

17.试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生理作用并比较两者作用的异同。

18.试述冠状循环的特点及其血流量的调节。

选择题

1.心动周期是指:

A.心脏机械活动的周期

B.心脏生物电活动的周期

C.心音活动的周期

D.心率变化的周期

E.室内压变化的周期

2.在心室快速充盈期,心房:心室:动脉之间压力梯度的变化,正确的是: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E.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3.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的主要时期是:

A.心房收缩期

B.等容舒张期

C.全心舒张期

D.心房舒张期

E.舒张前期

4.心动周期中,引起心室血液充盈的主要因素是:

A.血液的重力作用

B.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C.胸膜腔内负压

D.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E.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5.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最基本指标是:

A.心输出量

B.心指数

C.射血分数

D.动脉血压

E.中心静脉压

6.心肌的异长调节是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来调节心脏泵血功能的?

A.肌小节初长

B.肌钙蛋白活性

C.肌浆游离钙浓度

D.心肌收缩能力

E.横桥ATP酶活性

7.动脉血压升高时,对心动周期的影响是引起:

A.心室收缩期延长

B.等容收缩期延长

C.心室射血相延长

D.心室舒张期延长

E.心房收缩期延长

8.正常人安静状态下心率超过180次/min时,引起心输出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等容收缩期缩短

B.射血期缩短

C.充盈期缩短

D.等容舒张期缩短

E.心房收缩期缩短

9.心室功能曲线反映下述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搏出量和心输出量

B.搏功和心室舒张末期充盈压

C.搏出量和心率

D.搏功和心率

E.心输出量和搏功

10.下列可作为心室收缩期开始的标志的是:

A.第一心音

B.第二心音

C.第三心音

D.第四心音

E.主动脉瓣关闭音

11.心室肌细胞不具有下列哪一生理特性?

A.兴奋性

B.自律性

C.传导性

D.收缩性

E.有效不应期长

1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区别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

A.0期除极

B.1期复极

C.2期复极

D.3期复极

E.4期

13.形成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2期的主要原因是:

A.Na+内流与Ca2+内流

B.Na+内流与K+外流

C.Ca2+内流与K+外流

D.Ca2+内流与Cl-内流

E.K+外流与Cl-内流

14.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

A.0期除极速度的快慢

B.复极化1期速度的快慢

C.有无复极化2期

D.复极化3期速度的快慢

E.4期自动除极速度的快慢

15.窦房结自律性高于浦肯野细胞的自律性,其原因是窦房结:

A.0期除极速度快

B.0期除极幅度大

C.4期自动除极速度快

D.无复极化1、2期

E.阈电位与最大复极电位差距大

16.下列各项中,可使心肌自律性降低的是:

A.最大复极电位减小

B.阈电位水平下移

C.复极化4期内向电流增强

D.膜对K+通透性增加

E.4期自动除极速度加快

17.心室肌细胞绝对不应期的产生是由于:

A.Na+通道处于激活状态

B.Na+通道处于备用状态

C.Ca2+通道处于激活状态

D.Ca2+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E.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18.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心肌细胞静息电位水平

B.阈电位水平高低

C.动作电位2期复极时程

D.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E.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

19.心内兴奋传导速度最慢的心肌细胞是:

A.心房肌

B.房室交界

C.浦肯野纤维

D.心室肌

E.左、右束支

20.可引起心肌细胞传导性降低的因素是:

A.细胞长度缩短

B.0期除极速度增大

C.0期除极幅度增大

D.细胞缝隙连接数目增大

E.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降低

21心肌不产生完全强直收缩的主要原因是:

A.心肌为功能合胞体

B.心肌肌浆网不发达,储钙量少

C.心肌有自律性

D.心肌呈“全或无”式收缩

E.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

22.当细胞外Ca2+浓度降低时主要引起心肌:

A.收缩降低

B.舒张减慢

C.心率减慢

D.舒张增快

E.传导增快

23.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在心电图上的主要表现是:

A.P波增宽

B.QRS波群增宽

C.T波增宽

D.P-R间期延长

E.ST段延长

24.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可反映:

A.血流量与血流阻力之间的关系

B.血管容积与循环血量之间的关系

C.回心血量与心肌收缩力之间的关系

D.动脉血压与静脉血压之间的关系

E.体循环血流量与肺循环血流量之间的关系

25.产生外周阻力的主要部位是:

A.大动脉及中动脉

B.小动脉及微动脉

C.毛细血管

D.微静脉及小静脉

E.大静脉及中静脉

26.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

A.每搏输出量

B.外周阻力

C.大动脉弹性

D.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E.心率

27.下列能使脉压增大的情况主要是:

A.大动脉弹性降低

B.心率加快

C.外周阻力升高

D.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

E.每搏输出量减少

28.生理情况下,影响收缩压的主要因素是:

A.心率的变化

B.每搏输出量的变化

C.外周阻力的变化

D.循环血量的变化

E.大动脉管壁弹性的变化

29.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可反映:

A.血流量与血流阻力之间的关系

B.血管容积与循环血量之间的关系

C.静脉回心血量多少与心射血能力的强弱

D.外周静脉压和静脉血流阻力之间的关系

E.体循环血流量与肺循环血流量之间的关系

30.下列因素中能使中心静脉压增高的是:

A.静脉回流量减少

B.心脏射血能力降低

C.血容量减少

D.静脉血管扩张

E.以上都不对

31.右心功能衰竭的患者最常表现的现象是:

A.收缩压降低

B.中心静脉压下降

C.舒张压升高

D.第一听诊区第一心音减弱

E.中心静脉压升高

32.下列各项中,能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的因素是:

A.体力活动加强

B.心肌收缩力增强

C.体位从卧位变成立位

D.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升高

E.站立时深吸气

33.下列各项中能使组织液生成减少、回流增加的因素是:

A.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B.毛细血管通透性下降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E.毛细淋巴管通透性增加

34.血浆蛋白浓度显著减少时,可引起:

A.血浆渗透压显著降低

B.组织液生成增多

C.淋巴回流量减少

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E.有效滤过压下降

35.右心衰竭时,常出现组织液生成增加回流减少而导致水肿,其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静脉端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C.心脏射血减少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E.淋巴回流量减少

36.下列有关淋巴回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运输脂肪

B.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

C.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D.清除组织中的细菌

E.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37.下列关于心迷走神经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B.降低心肌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

C.使心率减慢

D.使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E.作用经M型受体介导

38.下列关于心交感神经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末梢释放肾上腺素

B.增强心肌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

C.增强心肌收缩能力

D.使心率加快

E.使房室交界传导加快

39.下列物质中,能够阻断心交感神经对心肌效应的是:

A.四乙胺

B.河豚毒

C.阿托品

D.普萘洛尔

E.格列苯脲

40.在下列哪一种情况下,会引起心交感神经活动的减弱?

A.动脉血压降低时

B.情绪激动时

C.血容量减少时

D.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加时

E.机体处于应急状态

41.就并联血管而言,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部位是:

A.皮肤血管

B.骨骼肌血管

C.冠状血管

D.脑血管

E.内脏血管

42.就串联血管而言,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部位是:

A.大动脉

B.微动脉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D.毛细血管

E.微静脉

43.下列关于延髓心血管中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迷走中枢主要在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B.剧烈运动时心交感紧张性占优势

C.情绪激动时心迷走紧张性占优势

D.血压升高时心迷走紧张性占优势

E.腹外侧区是心血管交感神经活动的整合部位

44.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的窦内压变动范围是:

A.30~50mmHg

B.70~90mmHg

C.90~110mmHg

D.110~130mmHg

E.130~150mmHg

45.下列有关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血压高低成正比

B.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C.动脉血压快速变化时,该反射不发挥作用

D.传入冲动增加时反射性引起血压下降

E.能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46.大失血引起循环血量减少时,机体代偿性活动表现,正确的是:

A.心迷走神经紧张性活动增强

B.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活动增强

C.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减弱

D.组织液生成增加、回流减少

E.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47.下列关于心肺感受器兴奋引起的反射效应叙述中,错误的是:

A.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

B.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C.肾血流量增加,肾排水排钠量增多

D.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肾排水减少

E.交感紧张降低,心迷走紧张加强

48.下列关于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效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使呼吸加深加快

B.直接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C.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D.使骨骼肌和内脏血管收缩

E.平时对心血管活动并不起明显的调节作用

49.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动脉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心率改变的主要机制是:

A.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抑制作用

B.心肺感受器反射活动加强

C.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房室交界传导的抑制作用

D.降压反射活动加强

E.与心肌肾上腺素受体结合的效应

50.静脉注射普萘洛尔后再注射肾上腺素,此时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效应,正确的是:

A.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B.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C.心率减慢、血压略升

D.心率不变、血压升高

E.心率加快、血压降低

51.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压升高的主要机制是:

A.使心肌收缩力加强

B.使心率增加

C.使血管收缩,增加外周阻力

D.加速血液回流至心

E.使房室传导速度增快

52.下列物质中缩血管作用最强的是:

A.肾上腺素

B.肾素

C.血管紧张素Ⅰ

D.抗利尿激素

E.内皮素

5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时:

A.醛固酮释放减少

B.肾脏排出钠量减少

C.动脉血压降低

D.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

E.压力感受器反射活动加强

54.关于血管紧张素Ⅱ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使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增加

B.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加

C.使全身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

D.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增强

E.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55.下列关于心房钠尿肽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使心输出量减少

B.促进Na+的排泄

C.使血管平滑肌舒张

D.使尿量减少

E.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56.下列有关一氧化氮对心血管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

B.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

C.可使阻力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D.可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E.主要激活鸟苷酸环化酶/cGMP途径

57.在离体血管环实验中,乙酰胆碱作用于内皮完整的血管,引起血管舒张;若将血管内皮去除,则乙酰胆碱引起血管收缩,这表明乙酰胆碱可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A.内皮舒张因子

B.内皮缩血管因子

C.肾上腺素

D.组胺

E.激肽

58.在动脉血压长期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机制主要是:

A.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B.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C.通过肾脏对体内细胞外液量的调节

D.躯体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E.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59.急性失血时,最先出现的代偿反应是:

A.迷走神经兴奋

B.交感神经兴奋

C.组织液回流增加

D.血管紧张素Ⅱ增多

E.血浆蛋白和红细胞的恢复

60.心肌代谢加强引起冠状动脉舒张的主要因素是:

A.乳酸

B.前列腺素

C.腺苷

D.氢离子

E.组胺

61.左心室冠脉血流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

A.主动脉内收缩压的高低和心缩期的长短

B.主动脉内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

C.主动脉内平均动脉压的高低

D.主动脉管壁弹性的大小

E.左心室搏出量的多少

62.肺循环和体循环基本相同的是:

A.收缩压

B.外周阻力

C.心输出量

D.舒张压

E.毛细血管内外液体的交换量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心动周期。心动周期是分析心脏机械活动的基本单元,其长短主要取决于心率的快慢,两者之间呈反比关系。

2.全心舒张期:从心室开始舒张到下一心动周期心房开始收缩前,心房、心室均处于舒张状态,称全心舒张期。全心舒张期是心泵血过程中心室血液充盈的主要时期。

3.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是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正常值4.5~6.0L/min,平均约5.0L/min。心输出量是衡量心功能的基本指标

4.心指数和射血分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心排血指数。安静和空腹情况下的心指数,称静息心指数,正常值约 3.0~3.5L/min.m2。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射血分数。安静状态下,健康成人射血分数为55%~65%。

5.心力贮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可反映心脏的健康程度、心脏泵血功能。

6.异长自身调节:由于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改变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改变的调节形式,称异长调节。

7.心室功能曲线:实验中逐步改变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容积,并测量左室搏功,将一系列左室搏功对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容积作图,即为心室功能曲线。心室功能曲线反映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充盈压与心室搏功的关系。

8.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影响心肌收缩能力的因素包括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各个环节。

9.有效不应期:心室肌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电位达-60mv(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心肌的兴奋性几乎等于零。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产生新的兴奋收缩,这一时期称有效不应期。

10.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或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则可在下一个心动周期的窦房结节律性兴奋传来之前提前发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期前兴奋也有它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前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肌时,常常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形成一次“脱失”,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才能引起心室收缩。因此,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1.自动节律性:心脏在离体、脱离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下,仍然能够自动而有节律地收缩舒张,称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12.窦性节律: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每分钟可达102次,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窦性心律。

13.房室延搁:房室交界是正常时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道。由于经房室交界时速度较慢,约需0.1秒,这一现象称房-室延搁。

14.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指动脉血压。

15.外周阻力:小动脉和微动脉为循环系统的“外周”部分,因此,血液流经小动脉和微动脉时遇到的阻力,称外周阻力。小动脉和微动脉管径小,管壁富有平滑肌,其舒缩活动可使局部血管的口径和血流阻力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影响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16.收缩压和舒张:在心收缩期,心室射血时主动脉血压升高,所达到的最高值称收缩压。在心舒张期,心室射血停止,主动脉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称舒张压。

17.平均动脉压: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平均动脉压(MAP)。MAP=舒张压+1/3脉压。

18.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腔静脉的血压称中心静脉压(CVP),正常值约40~120mmH2O。测定中心静脉压可反映心泵血机能和循环血量(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

19.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微循环。微循环的主要机能是实现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调节组织器官的血流量、维持循环血量和稳定动脉血压。

20.迂回通路: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的通路,称为迂回通路。是微循环实现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1.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内外促进和阻止组织液滤过的力量之差,称有效滤过压(EFP)。EFP=(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22.交感缩血管紧张: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地发放低频冲动(1~3次/秒),称交感缩血管紧张。交感缩血管紧张增强(传出冲动增加)时,血管收缩;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传出冲动减少)时,血管舒张。

23.压力感受器反射:血压突然变化经压力感受器等反射弧活动而维持血压于稳态的反射,称压力感受性反射。

2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由肾素(ennin)、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血管紧张素、及其相应的受体构成。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循环血中血管紧张素且浓度较低,对正常血压的维持作用不大。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失血、失水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加强,并对循环功能的调节起重

要作用。

选择题

1. A

2. A

3. C

4. D

5. A

6. A

7. B

8. C

9. B 10. A

11.B 12. C 13. C 14. A 15. C 16. D 17. E 18. C 19. B 20. E 21.E 22. A 23. D 24. B 25. B 26. D 27. A 28. B 29. C 30. B 31.E 32. C 33. A 34. B 35. B 36. B 37. B 38. A 39. D 40. D 41.A 42. B 43. C 44. C 45. C 46. B 47. D 48. B 49. D 50. C 51.C 52. E 53. B 54. E 55. D 56. B 57. A 58. C 59. B 60. C 61.B 62. C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体生理学题库题库及答案

任务1-1 衡量组织细胞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A. 阈值 B. 静息电位 C. 刺激强度 D. 反应强度 E. 动作电位 能刚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凡是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 A. 阈上刺激 B. 阈刺激 C. 最适刺 D. 阈电位 E. 阈下刺激 引起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 A. 物理刺激 B. 阈下刺激 C. 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D. 电刺激 E. 化学刺激 兴奋性是指() A. 细胞兴奋的外在表现 B. 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射的过程 C. 细胞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过程 D. 细胞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全过程 E. 细胞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关于阈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阈值是指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B. 组织的兴奋性与阈值成反比 C. 阈值即阈电位 D. 阈值是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 E. 阈值是指能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任务1-2 内环境不包括() A. 淋巴液 B. 组织液 C. 脑脊液 D. 血浆 E. 消化液

内环境稳态是指() A. 细胞内液的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B.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C. 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D. 细胞内、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E. 细胞内液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 A. 体液 B. 淋巴液 C. 细胞内液 D. 血液 E. 细胞外液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是() A. 自身调节 B. 正反馈 C. 负反馈 D. 体液调节 E. 神经调节 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意义,不正确的是 A. 体温、pH相对恒定利于维持酶的活性正常 B. 通过肾脏排出代谢尾产物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C. 缺氧、高烧、酸中毒等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发生变化 D. 通过呼吸运动维持细胞外液中O2与CO2分压的稳定 E. 通过消化和吸收补充营养物质,血糖正常提供能量 任务1-3 关于反馈控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控制部分与受控制部分间为闭环式回路 B. 正反馈是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形式 C. 反馈信息减弱控制信息作用者为正反馈 D. 控制部分与受控制部分之间为单向信息联系 E. 反馈信息减弱控制信息作用者为负反馈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 神经冲动 B. 正反馈 C. 反应 D. 反射 E. 负反馈 关于自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生理学中南大学

生理学(physiologiy)是一门研究机体生命活动各现象及其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人体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在护理专业领域中,要求护理人员能有依据对象的生理特征、心理因素和行为方式等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维护或促进健康,评述护理品质与效果,独立地对护理对象提供照顾或与医师合作处理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等。 因此,课程主讲教师采用kwl的教学手段,K = What you/ We know about x(我已掌握的知识); W = What you/we want to konw about x(我想学的知识); L = what have you/we learnerd about x(我学会的知识)来组织教学活动。 对于本课程的学习者,每一章的学习流程建议如下: K(我已掌握的知识):每章的"学前测评"栏目中,教师按知识点设置不同难度的选择题、判断题,并根据学生测试的情况提出详细的学习建议。 W(我想学习的知识):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测试情况和老师的学习建议,在"教师讲堂"栏目中进行选择性学习知识点。 入学考察 一、单选题 1、肾脏分泌肾素的结构是()。 A、致密斑 B、球外系膜细胞 C、入球和出球小动脉的颗粒细胞 D、入球和出球小动脉的内皮细胞 E、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

2、下列哪种情况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A、肾交感神经兴奋 B、注射大量肾上腺素 C、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D、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液 E、注射抗利尿激素 3、与肾小球滤过无关的是()。 A、血浆晶体渗透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肾血流量 D、滤过膜面积 E、滤过膜通透性 4. 下列哪种情况下滤过分数将增加() A. 肾血液量增加 B. 入球小动脉阻力增加,出球小动脉阻力不变 C. 入球小动脉阻力不变,出球小动脉阻力增加 D.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 E. 肾小囊内压增加 5、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 A、一个肾单位生成的原尿量 B、一个肾脏生成的原尿量 C、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D、两肾生成的终尿量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三章血液》

第三章血液 【习题】 (一)单项选择 1. 下列哪种缓冲对决定着血浆的pH ( ) H2CO3 NaH2PO4 H2CO3 D.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2. 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 A.氯化钾 B.氯化钠 C.碳酸氢钾 D.钙离子 3.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项形成( ) A.球蛋白 B.白蛋白 C.氯化钠 D.纤维蛋白原 4. 蛋白质的浓度在体液中的分布是( )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B.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5. 与血液凝固密切相关的成分是( )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纤维蛋白原 D.肾素 6. 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 A.血浆白蛋白减少 B.血浆血蛋白增多 C.血浆球蛋白增多 D.血浆球蛋白减少 7. 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 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 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8. 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A.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 B.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C.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 D.血细胞比容改变 9. 0.9%NaCl溶液与血浆相同的是( ) A.胶体渗透压+浓度 +浓度 D.总渗透压 10.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与红细胞发生哪些现象有关( ) A.凝集的快慢 B.叠连的快慢 C.运动的快慢 D.溶血的多少 11. 把正常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增快人的血浆中去,会出现下述哪种情况( ) A.不变 B.减慢 C.增快 D.先不变,后增快 12. 如将血沉增快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正常人的血浆中去,血沉会出现下述哪种情况( ) A.不变 B.减慢 C.加快 D.先不变,后加快 13. 影响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心静脉压 B.细胞外晶体渗透压 C.血浆和组织间的胶体渗透压 D.脉压

最新2019年大学《生理学》期末测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2019年最新大学《生理学》题库300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肾素是由哪些细胞分泌的:A A.近球细胞 B.致密斑 C. 间质细胞 D. 皮质细胞 E.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2.在肾脏病理情况下,出现蛋白尿的原因是:C A.血浆蛋白含量增多 B.肾小球滤过率增多 C.滤过膜上的唾液蛋白减少 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E.肾小球对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少 3.各段肾小管对Na+重吸收量最大的部位是:A A.近曲小管 B.远曲小管 C. 髓襻升段 D.髓襻降段 E.集合管 4.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A A.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一(血浆胶渗压+囊内压) B.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渗压一囊内压) C.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一(血浆胶渗压一囊内压) D.血浆胶渗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压) E.血浆胶渗压一(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一囊内压) 5.肾滤过分数是指:B A.肾小球滤过压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B.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C.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乘积 D.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比值 E.肾小球滤过和肾血浆清除率的比值 6.原尿的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同的是:D

A. 水的含量 B. Na+的含量 C.葡萄糖的含量 D. 蛋白质的含量 E.尿素含量 7.某患者的尿中肌酸酐浓度为196 mg/ml,血浆肌酐浓度为 1.4mg/ml,尿量为lml/min,其肌酐清除率为:D A.75ml/min B. 98ml/min C.125ml/min D. 140ml/min E.196ml/min 8.关于尿液的浓缩与稀释,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E A. 形成髓质高渗梯度的主要环节是髓襻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转运和尿素循环 B.渗透梯度的维持有赖于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C.小管液从皮质集合管向乳头方向流动时,由于管外渗透压升高,水分被重吸收而缩 D. 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可以调节,从而可控制尿的浓缩与稀释 E.当集合管通透性增加时,尿液稀释,透性降低时,尿液浓缩 9.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是指:A A.动脉血压在10.7—24.0kPa,肾血流量保持恒定 B.动脉血压在5,0—30.0kPa,肾血流量保持恒定 C. 肾血流量不随动脉压改变而变动 D。肾髓质血流量不随动脉压的改变而变动 E。肾皮质血流量不随血压的改变而变动 10.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物质是:C A.Na+、K+ B.氨基酸 C.血浆白蛋白 D.甘露醇 E.葡萄糖 11.肾脏的泌尿功能不包括:E A. 排出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及进人体内的异物 B.调节细胞外液量及血浆的渗透压 C.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 D.排出过剩的电解质 E.产生与尿生成调节有关的肾素 12.近髓肾单位;的特点中,错误的是:E A.分布于内皮质层 B.占肾单位总数的10%一15%

大学生理学复习重点

内部资料,请注意保密,切勿外传。 生理考试题型:A型选择题+问答题或论述题 问答题: 1.试述生理止血的过程。 2.试述血液凝固的途径及过程。 3.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4.试述胃液分泌的调控。 5.决定胃排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胃排空是如何调控的? 6.试述肾小球滤过的影响因素。 7.试述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8.试述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9.试述甲状腺分泌的调节。 10.糖皮质激素有哪些生理作用 11.胰岛素有哪些重要的生理作用。 选择题仅为重点复习方向,不保证一定出,请注意复习尺度: 1.生命最基本的表现是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3.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 4.下列哪种过程属于主动转运过程 5.关于Na+泵,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6.阈强度指的是 7.神经细胞在产生一次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

8.静息电位大小接近于 9.阈电位是指 10.下列关于局部兴奋的叙述,哪一项不正确 11.神经-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12.美洲箭毒能使肌肉失去收缩能力的机制是 13.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14.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 15.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 16.下列哪种血型的人难以找到供血者? 17.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是 18.肝素的主要功能是 19.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 红细胞不凝,此人血型为 20.父母一方为A型,另一方为B型,其子女可能的血型为 21.等容收缩期时 22.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力最高时是在 23.心脏的工作细胞是 24.心室肌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 25.心室肌细胞做东典韦3期复极因-----而产生 26.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27.患者的动脉血压降低,中心静脉压增高表示 28.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流动的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试题及标准答案

第三章血液 二、填空题1.运输功能、缓冲功能、调节体温、防御和免疫功能、生理性止血功能 2.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3.晶体物质、NaCl、蛋白质、白蛋白 4.300mmol/L、不变、正常 5.降低 1.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3.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形成的,特别是;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形成,特别是。 4.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静脉输入0.85%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血细胞形态_______。 5.若血浆中的白蛋白数量减少,即使保持血浆蛋白总量不变,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明显。 三、单项选择题(A型题)1.A 2.B 3.A 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白蛋白B.α1-球蛋白C.α2-球蛋白D.γ-球蛋白E.纤维蛋白原 2.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氯化钾 B.氯化钠 C.碳酸氢钾 D.钙离子 E.碳酸氢钠 3.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A.血浆白蛋白减少 B.血浆血蛋白增多血浆球蛋白增多 D.血浆球蛋白减少 E.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4.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 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E.与血管容积之比 5.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 ) A.8% B.10% C.12% D.14% E.16% 四、多项选择题(X型题)1.ABC 2.ABCDE 3.ABCE 4.ABDE 5.BDE 18.ABC 19.AD 1.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 ) A.缺乏纤维蛋白原B.缺乏某些凝血因子C.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D.增加了白蛋白E.增高了血浆晶体渗透压 2.血液的生理功能有( ) A.运输功能 B.缓冲功能 C.防御保护功能 D.调节体温 E.参与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3.下列关于血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C.血液的颜色是由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所决定的血浆蛋白均由肝脏产生 E. 血液的比重在1.050~1.060之间,红细胞数越多,血液比重越大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血液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 2、血细胞比容 3、可塑变形性 4、渗透脆性 5、红细胞沉降率 6、趋化性 7、血浆 8、血清 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10、血型 11、体液 12、血液凝固 二、填空题 1、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_______与_______。血浆就是_______最活跃的部分,它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_______。 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_______。 3、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___;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___。在脱水时,其值_______;贫血时,其值_______。 4、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_______。 5、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就是_______,具有免疫功能的就是_______。 6、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就是维持_______与_______之间的水平衡。 7、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就是_______,主要就是由_______所形成。 8、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 mOsm/L。静脉输入0、9% 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CD,血细胞形态_______。 9、正常人血液pH值为_______。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就是_______。 10、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_______;女子平均约为_______,这种差异主要与_______水平有关。 11、正常成年男子Hb的含量就是_______;女子的Hb含量就是_______。 12、红细胞的脆性越小,说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_______,越不易_______。 13、血沉的正常值男子为_______;女子为_______。 14、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就是_______与_______。 1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因素就是_______与_______。 16、离心沉淀后的抗凝血液,离心管上段就是_______,下段就是_______。 17、胃腺壁细胞功能异常可使内因子缺乏,导致_______吸收障碍,可引起_______。 18、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就是由于缺氧而导致肾脏产生_______增多所致。 19、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数为_______。其中中性粒细胞占总数的_______;淋巴细胞占总数的_______。 20、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_______增多;肠虫病患者血中_______增多。 2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_______与很强的_______。 22、正常成人的血小板数量为_______。血小板减少时,毛细血管的脆性_______。 23、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小板_______,可以堵塞小血管伤口,利于_______。 24、外源性凝血过程就是由_______所启动,这种因子存在于_______。 25、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步。 26、血液凝固就是一种_______反应,加温可使凝固过程_______。 27、人体血液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有_______与_______。 28、人体体外抗凝血,最常用的抗凝剂就是_______与_______。 29、大面积烧伤病人以补充_______为最好;严重贫血的病人宜输入_______。 30、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_______不被受血者_______所凝集。 31、_______或_______血能与A型血清发生凝集。 32、某人的血清中不含有抗A凝集素,其血型为_______型;而血清中不含有抗B凝集素其血型为_______型。 三、判断题 1、正常成人血浆约占体重的5%。 ( ) 2、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数量越多,则比重越大。 ( ) 3、血浆的粘滞叠连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本身的特性,并不决定于血浆。( )

最新大学生理学试卷及答案分析

大学生理学试卷及答 案分析

[1]生理学是研究()的一门科学。 A.结构和功能 B.对环境适应能力 C.生命活动规律 D.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答案]C 考点:生理学的概念。 [2]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 )。 A.体液 B.血液 C.组织液 D.细胞外液 E.细胞内液 [答案]D 考点:体液的概念及组成 (1)体液(占体重的60%),其中细胞内液占2/3,细胞外液占1/3。 (2)细胞外液即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蛛网膜下腔、脑室、脊髓中央管内的脑脊液。 [3]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控方式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答案] E 考点:稳态的特点及稳态的维持 (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2)稳态主要是依靠负反馈来进行调节的。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是调节稳态的三种调节方式。 [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反应速度快B.作用范围局限 C.反应速度快而准确

D.作用范围广而且作用时间持久E.作用范围局限而且作用时间短暂 [答案]D 考点: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特点 (1)神经调节:作用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作用缓慢、广泛、持久 (3)自身调节:简单、幅度小,但对稳态的维持也十分重要。 [5]机体处于应急状态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是属于()。 A.神经调节E.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 D.全身性体液调节 E.局部性体液调节 [答案]C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 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ACTH分泌增多,而ACTH的分泌受到CRH 的控制,而CRH的分泌则受到神经因素的影响。 [6]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的结果。 A.K十平衡电位 B.Na十内流和Cl-内流 C.Na十内流和K十内流 D. K十外流和C1-外流 E.K十外流和Na十内流 [答案]A 考点: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1)静息电位是K十外流的结果(K十的平衡电位),方向为内负外正;(2)动作电位.Na十内流的结果(Na十的平衡电位),方向为内正外负。 [7] ( )是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的共同特征。 A.反射活动 B.动作电位 C.神经传导 D.肌肉收缩 E.腺体分泌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血液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凝血因子(clotting factor) 2.(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3.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 4.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5.生理性止血(physiology hemostasis) 6.血浆(plasma) 7.血清(serum) 8.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9.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10.血量(blood volume) 11.血型(blood group) 12.ABO 血型系统(ABO bood group system) 13.红细胞渗透脆性(RBC osmotic fragility) 二、填空题 14.正常人血浆的pH 值为,它取决与血浆中主要缓冲对的比值。 15.根据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特征,一般把造血过程分为、和等三个阶段。 16.正常人血小板数量是,当血小板数减少到以下时,可出现紫癜。17.血液和组织中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按其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统一命名。18.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和,都需要的参与。按始动因子的来源的不同,凝血过程包括性凝血和性凝血两条途径。19.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和。 20.ABO 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四种血型;Rh 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和两种血型。 21.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和三大类。其中含量最多的是,它是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 22.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这种形状表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

大学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生理学重点知识必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2.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机体内环境。 3.兴奋:活组织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反应。 兴奋性:刺激引起生物电和其它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4.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5.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6.自身调节: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7.反馈:效应器活动作用于本身或本系统的感受器,感受器发出的继发性冲动维持或校正反射活动,有正反馈和负反馈。 二、问题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 有3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其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而短暂。 2.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即体液调节。 其特点是缓慢、广泛和持久。 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其特点是准确、稳定,但调节幅度小、灵敏度较差。 第二章细胞生理 一、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适当(不小于阈值)刺激时,其膜电位所发生的一次可扩布的、迅速的、短暂的倒转和复原。也称为神经冲动。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3.绝对不应期:细胞在发生兴奋的一段短暂的时间,兴奋部位对继之而来的刺激都不再发生兴奋,称为绝对不应期。相当于锋电位的持续时间。 4.相对不应期: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对原来的阈刺激仍不发生兴奋反应,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反应,这一时相称为相对不应期。 5.超常期:用略低于阈值的刺激即可引起兴奋,由于处于轻度除极状态,距阈电位较近,相当于后除极的后期,易于达到阈电位的水平,这一时期称为超常期。 6.低常期: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常,由于处于后超极化状态,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需要较大的刺激强度才引起兴奋,这一时期称为低常期。 7.跨膜信号转导:指外界信号(化学分子、光、声音等)作用于细胞膜表面受体,引起膜结构中一种或多种特殊蛋白质构型改变,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发靶细胞功能改变。 8.兴奋-收缩偶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中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9.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期末考试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10×2分=20分) 1、光饱和点 2、植物激素 3、衰老 4、乙烯的“三重反应” 5、种子休眠 6、光周期现象 7、春化作用 8、植物细胞全能性 9、光周期现象 10、冻害 二、填空题(60×0.5分=30分) 1、蒸腾作用常用的指标有、、。 2、完整的C3碳循环可分为、、个阶段。 3、植物呼吸过程中的氧化酶,除细胞色素氧化酶外,还有、、和()等酶。 4、细胞内需能反应越强,ATP/ADP比率越,愈有利于呼吸速率和、ATP的合成。 5、目前,大家公认的植物激素有五大类、、、、。 6、植物体内IAA的合成,可由经氧化脱氨,生成,或经脱羧生成,然后再经脱羧或氧化脱氨过程,形成,后者经作用,最终生成IAA。 7、培养基中,IAA/CTK的比例,决定愈伤组织的分化方向,比例高,形成,低则分化出。 8、1926年,日本科学家黑泽在研究时发现了。 9、起下列生理作用的植物激素为: a、促进抽苔开花; b、促进气孔关闭;

c、解除顶端优势; d、促进插条生根; 10、感受光周期刺激的器官是,感受春化刺激的器官是。 11、11、植物光周期现象与其地理起源有密切关系,植物多起源于高纬度地区;在中纬度地区植物多在春季开花,而多在秋季开花的是植物。 12、12、光敏素包括和两个组成部,有和两种类型。 13、13、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有、、、。 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主要有、、、。 14、14、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一般培养基成分包括五大类物质,即、、、和。 15、15、生长抑制剂主要作用于,生长延缓剂主要作用于,其中的作用可通过外施GA而恢复。 16、16、种子萌发过程中酶的来源有二:其一是通过,其二是通过。 三、选择题(10×1分=10分) 四、1、从分子结构看,细胞分裂素都是。 A、腺嘌呤的衍生物 B、四吡咯环衍生物 C、萜类物质 D、吲哚类化合物 2、C4途径CO2受体的是。 A、草酰乙酸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磷酸甘油酸 D、核酮糖二磷酸 3、短日植物往北移时,开花期将。 A、提前 B、推迟 C、不开花 D、不变 4、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的含量显著增加。 A、天冬酰胺 B、谷氨酰胺 C、脯氨酸 D、丙氨酸 5、能提高植物抗性的激素是。 A、IAA B、GA C、ABA D、CTK 6、下列生理过程,无光敏素参与的是。 A、需光种子的萌发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植物秋天落叶 D长日植物开花 7、大多数肉质果实的生长曲线呈。

生理学习题 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 2.血细胞比容 3.可塑变形性 4.渗透脆性 5.红细胞沉降率 6.趋化性 7.血浆 8.血清 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10.血型11.体液 12.血液凝固 二、填空题 1.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_______和_______.血浆是_______最活跃的部分,它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_______. 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_______. 3.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___;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___.在脱水时,其值_______;贫血时,其值_______. 4.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_______. 5.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______. 6.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_______与_______之间的水平衡。 7.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是_______,主要是由_______所形成。 8.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 mOsm/L.静脉输入 0.9% NaCl 溶液,血浆渗透压CD,血细胞形态_______. 9.正常人血液pH值为_______.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______. 10.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_______;女子平均约为_______,这种差异主要与_______水平有关。 11.正常成年男子Hb的含量是_______;女子的Hb含量是_______. 12.红细胞的脆性越小,说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_______,越不易_______. 13.血沉的正常值男子为_______;女子为_______. 14.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___和_______. 1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因素是_______和_______. 16.离心沉淀后的抗凝血液,离心管上段是_______,下段是_______. 17.胃腺壁细胞功能异常可使内因子缺乏,导致_______吸收障碍,可引起_______. 18.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是由于缺氧而导致肾脏产生_______增多所致。 19.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数为_______.其中中性粒细胞占总数的_______;淋巴细胞占总数的_______. 20.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_______增多;肠虫病患者血中_______增多。 2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_______和很强的_______. 22.正常成人的血小板数量为_______.血小板减少时,毛细血管的脆性_______. 23.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小板_______,可以堵塞小血管伤口,利于_______. 24.外源性凝血过程是由_______所启动,这种因子存在于_______. 25.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步。 26.血液凝固是一种_______反应,加温可使凝固过程_______. 27.人体血液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有_______和_______. 28.人体体外抗凝血,最常用的抗凝剂是_______和_______. 29.大面积烧伤病人以补充_______为最好;严重贫血的病人宜输入_______. 30.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_______不被受血者_______所凝集。 31._______或_______血能与A型血清发生凝集。 32.某人的血清中不含有抗A凝集素,其血型为_______型;而血清中不含有抗B凝集素其血型为_______型。 三、判断题 1.正常成人血浆约占体重的5%。() 2.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数量越多,则比重越大。() 3.血浆的粘滞叠连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本身的特性,并不决定于血浆。() 4.红细胞叠连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本身的特性,并不决定于血浆。() 5.血浆蛋白含量增多,则血沉加快。() 6.红细胞只运输O2,不运输CO2. () 7.红细胞也具有缓冲作用。() 8.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理化因素一成不变。() 9.血浆蛋白总浓度不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越大,血浆胶体渗透压越低。() 10.血清是经抗凝后,无红细胞的液体成分。() 11.贫血时血细胞比容升高。()

大学生理学复习重点教学文案

大学生理学复习重点

内部资料,请注意保密,切勿外传。 生理考试题型:A型选择题+问答题或论述题 问答题: 1.试述生理止血的过程。 2.试述血液凝固的途径及过程。 3.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4.试述胃液分泌的调控。 5.决定胃排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胃排空是如何调控的? 6.试述肾小球滤过的影响因素。 7.试述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8.试述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9.试述甲状腺分泌的调节。 10.糖皮质激素有哪些生理作用 11.胰岛素有哪些重要的生理作用。 选择题仅为重点复习方向,不保证一定出,请注意复习尺度: 1.生命最基本的表现是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3.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 4.下列哪种过程属于主动转运过程 5.关于Na+泵,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6.阈强度指的是

7.神经细胞在产生一次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 8.静息电位大小接近于 9.阈电位是指 10.下列关于局部兴奋的叙述,哪一项不正确 11.神经-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12.美洲箭毒能使肌肉失去收缩能力的机制是 13.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14.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 15.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 16.下列哪种血型的人难以找到供血者? 17.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是 18.肝素的主要功能是 19.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 血红细胞不凝,此人血型为 20.父母一方为A型,另一方为B型,其子女可能的血型 为 21.等容收缩期时 22.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力最高时是在 23.心脏的工作细胞是 24.心室肌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 25.心室肌细胞做东典韦3期复极因-----而产生 26.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生理学(本科)第三章 血液的功能随堂练习和参考答案

生理学(本科)第三章血液的功能 3.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3.2 血细胞生理3.3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3.4 血量、血型与输血 1. (单选题)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 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B. 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C. 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 D. 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E. 与血浆蛋白质的重量百分比 参考答案:B 2. (单选题)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值是() A. 30%~40% B. 37%~48% C. 40%~50% D. 50%~55% E. 55%~65% 参考答案:C

3. (单选题)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 氯化钾 B. 氯化钠 C. 碳酸氢钾 D. 氯化钙 E. 蛋白质 参考答案:B 4. (单选题)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项形成( ) A. 球蛋白 B. 白蛋白 C. 纤维蛋白原 D. 氯化钠和碳酸氢钠 E. 血细胞 参考答案:B 5. (单选题)下列哪种缓冲对决定着血浆的pH( ) A. KHCO3/H2CO3 B. Na2HPO4/NaH2PO4

C. NaHCO3/H2CO3 D. 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E.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参考答案:B 6. (单选题)正常成年女性的红细胞数量平均为( ) A. 4.2×1012/L B. 5.0×1012/L C. 4.0×109/L~10×109/L D. 10×109/L ~30×109/L E. 100×109/L ~300×109/L 参考答案:A 7. (单选题)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的( ) A. 膜通透性增大 B. 脆性增大 C. 脆性减小 D. 悬浮稳定性差 E. 可塑性差

大学生理学名词解释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反射:由神经系统参与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负反馈: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来活动的相反方向变化称为负反馈。 正反馈: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的作用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来活动的同一方向进一步加强称为正反馈。 极化:在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 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成为复极化。阈电位: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局部反应:可兴奋细胞受到阈下刺激并非不是全无反应,不过反应非常微小,不能形成峰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向远处传播。这样的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兴奋:细胞或组织对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收缩耦联:在细胞动作电位与后来机械收缩活动之间有一个过程将两者相连起来,这个机制就是兴奋—收缩耦联。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 等张收缩:收缩时先产生一定的张力来克服阻力,当产生的张力足以抵消阻力时,肌肉开始缩短,张力不再增加。 心动周期: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随机体代谢的增加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 自律性:心肌组织能够在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称为自动节律性。 血压: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的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血压急速上升,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这时的动脉血压称为收缩压。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心舒末期动脉血压最低值称为舒张压。中心静脉压:把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压力成为中心静脉压。 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有效率过压: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心血管中枢:与控制心血管活动相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 呼吸: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二型细胞分泌的覆盖在肺泡液体表面的一层脂蛋白。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为0.84. Hb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氧饱含量占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数,也称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氧解离曲线: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和氧分压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 呼吸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和调解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突触:神经元之间的接触部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产生局部去极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生理学试题库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五、简述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中医大-生理学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体液量保持不变 B、血液容量保持不变 C、细胞内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D、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E、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化学成分相同 第2题,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 B、排便反射 C、血液凝固 D、减压反射 E、分娩 第3题,阈电位是指 A、引起膜的K+通道开放的临界膜电位 B、引起膜的K+通道关闭的临界膜电位 C、引起膜的Na+通道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 D、引起膜的Na+通道关闭的临界膜电位 E、动作电位的最大幅值 第4题,下列有关局部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没有不应期 B、能引起时间性总和 C、不能引起空间性总和 D、去极化反应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E、可由产生部位向周围作短距离扩布 第5题,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纤维蛋白原 B、α1球蛋白 C、α2球蛋白 D、γ球蛋白

E、白蛋白 第6题,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 A、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 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 C、红细胞不发生叠连 D、血浆不使受血者的血浆发生凝固 E、血浆不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 第7题,下列哪项可作为心室舒张期开始的标志 A、第一心音 B、第二心音 C、第三心音 D、第四心音 E、房室瓣关闭音 第8题,用于分析比较不同身材个体心功能的常用指标是 A、每分输出量 B、射血分数 C、心指数 D、心脏作功量 E、心力贮备 第9题,平静呼吸时在那一时相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A、呼气初 B、呼气末 C、吸气初 D、吸气末 E、呼吸停止 第10题,100ml血液中Hb所结合的实际氧量称为 A、Hb的氧含量 B、Hb的氧容量 C、Hb的氧饱和度

生理学 第三章血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血液 试题精选 一、填空题 1.体液约占体重的① %,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② %,细胞外液约占体重 的③ %,血浆约体重的④ %。 2血装的渗透压大约与① %葡萄糖或② %氯化钠溶被相等,当血浆渗之 压明显降低时,进人红细胞内的水分③,致使红细胞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 性⑤。 3.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①、②和③三大类。其中含量最 多的是④它是构成血浆⑤渗透压的主要成分,⑥是防御功能的的 重要组成部分,⑦则参与血液凝固。 4.正常人血家的PH值为①,成它取决于血浆中主要缓冲对②的比值,正 常值为③。 5.造血过程可分为①阶段、②阶段和③阶段等三个阶段。 6.红细胞的功能是①和②。生成红细胞所需的原料主要有③、 ④、⑤和⑥。 7. 白细胞可分为①、②、③、④和⑤等五类。 8.正常成人血小板的数量是①,当血小板数减少到② _以下时,可出现紫 癜。 9.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称为①。按其被发现的先后顺序,以②统一命名。 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③、④和⑤。按始动凝血的因子来源的不同,凝血过程可分为⑥ 性凝血和⑦性凝血两条途径。 10. 体内的抗凝系统可分为①抗凝系统和②抗凝系统两类。 11. 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①、②、③和④。 12. ABO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①型、②型、③型和④ 型四种血型;Rh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⑤和⑥两种血型。 二、选择题 [A型题] 1.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 +A. [Na] +B. [K] 2+C. [Ca] D.胶体渗透压

E.总渗透压 2.用溶血标本测定血清中的离子浓度,其结果是() 血[K ]偏高 +A. 血[Na ]偏高 +B. 血[Ca2 ]偏高 +C. - D.血[Cl]偏高 E.各种离子浓度变化不大 3. 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的() A.膜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脆性减小C. D.悬浮稳定性差 E.可塑性差 4.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主要是由于() A. 血细胞比容增大 B.血浆卵磷脂含量增多 C.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 D.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E.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 5.血管外破坏红细胞的场所主要是() A. 肝和肾 B.脾和肝 C.胃和肠 D. 肺和淋巴结 E.肾和骨髓 6. 成年人的造血组织是() A.肝脏 B. 脾脏 C.淋巴结 D.所有骨髓腔的骨髓 E.扁骨及长骨近端骨骺骨髓 7.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是促进() A.铁的吸收 B. 叶酸的吸收 C.维生素B2的吸收 D. 骨髓造血和红细胞成熟 E. 雄激素的释放 8. 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的() A.髓系多潜能干细胞 B. 原始多潜能千细胞 C. 淋巴系干细胞 D.成纤维细胞 E.红系定向祖细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