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坡变形监测毕业论文.

边坡变形监测毕业论文.

三、工程执行技术标准

(一)执行技术标准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97)

4、《岩土工程监测规程》(YS5229-93)

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7、《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8、工程建设标准《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

9、《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J16-200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 8-8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形图图式》GB7929-87;

13、其他国家现行的相关规范、标准,专业验收规范。

14、若有最新版本的规范和标准,则以最新的规范和标准为准。

15、有关设计施工图纸

(二)基坑监测工程执行技术标准

1.1 基坑监测实施单位应具备承担基坑变形监测及沉降观测工程资质。。监测前应在现场踏勘和收集相关资料基础上,依据委托方和相关单位的要求和规范、规程规定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须经委托方及相关单位认可后方能实施。

1.2 基坑监测按照A1-4地块(大商业)区域为一级基坑、销售物业区域为二级基坑编制监测方案。

1.3 监测范围宜达到基坑边线以外2倍以上基坑深度。

1.4基坑监测应达到下列目的:

1) 对基坑支护体系及周边环境安全进行有效监护;

2) 为信息化施工提供参数;

3) 验证有关设计参数。

1.5监测点应稳定可靠,标识清晰,能直接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特性。

1.6各类传感器在埋设前均应进行标定,各种测量仪器除精度需满足要求外,应定期由法定计量单

位进行检验、校正。

1.7监测传感器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与量测的介质特性相匹配,以减小测量误差;

2)灵敏度高、线性好、重复性好;

3)漂移、滞后误差小;

4)防水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成活率高。

1.8监测数据宜自动连续采集,便于信息处理、分析和预测。

1.9当监测值达到报警值或出现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加密或连续监测。

1.10应对现场监测的结果认真分析整理,仔细校核,确保数据可靠、正确,并及时提交监测日报表;

当监测值达到报警值,应立即发出报警通知。

二、监测方案编制要求

2.1 监测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概况(包括工程性质、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概况);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

3 监测目的和依据;

4 监测点设置原则;

5 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布置及各监测点布置的平面、立面图;

6 监测方法及精度;

7 监测进度和监测频率;

8 监测报警值控制标准;

9 监测成果及监测报告的主要内容;

10 监测人员组织和主要仪器设备。

2.2 基坑方案编制前,委托方应提供下列资料:

1 基坑围护设计施工图及设计人员提出的监测要求;

2 勘察成果文件;

3 基坑影响范围内地下管线图及地形图;

4 周边建(构)筑物状况(建筑年代、基础和结构形式)等。

2.3 基坑施工前应对周边建(构)筑物和有关设施的现状、裂缝开展情况等进行前期调查,并详细记录或拍照、摄像,作为施工前档案资料。前期调查范围宜达到基坑边线以外3倍基坑深度。

2.4 监测范围宜达到基坑边线以外2倍以上的基坑深度,并符合工程保护范围的规定,或按工程设计要求确定。

2.5 基坑施工监测过程中应了解监测范围内周边工程施工(挖土、打桩、降水等)情况,并分析对

监测成果的影响。

2.6 监测项目应有针对性的根据基坑工程监测等级、支护结构特点、施工工艺以及变形控制要求确定。

三、围护体系监测点布置要求

3.1 一般规定

3.1.1 围护体系监测点的布置应充分考虑基坑工程监测等级、围护体系的类型、形状、位置以及分段开挖的长度、宽度和基坑施工进度等因素。监测点布置应能反映各类围护结构体受力和变形的变化趋势。

3.1.2 基坑围护墙侧边中部、阳角处、围护结构受力和变形较大处宜布置监测点,周边有重点监护对象处应加密监测点。

3.1.3 不同的监测内容尽可能布置在同一剖面上或附近,可便于监测数据变化趋势之间能进行相互印证。

3.1.4 监测点布置尚应满足设计和施工单位要求。

3.2 监测点布置

3.2.1 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应为共用点,并布置在冠梁(压顶)上,

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关键部位宜适当加密,且每侧边监测点不少于3个;

2 宜布置在围护墙侧向变形(测斜)监测点处。

3.2.2 围护体系裂缝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围护体系出现肉眼可见裂缝时,宜及时布置监测点;

2 宜在裂缝中部和两端各布置裂缝宽度监测点。

3.2.3 围护墙侧向变形(测斜)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监测点宜布置在围护墙中间部位,布置间距宜为20m~50m,每侧边监测点至少1个;

2 监测点布置深度宜与围护墙(桩)入土深度相同。

3.2.4 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围护墙体内;

2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20m~50m,且每侧边监测点至少1个;

3.2.5 锚杆或土钉拉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监测点应布置在基坑每侧边中间部位、锚杆或土钉受力较大处;

2 每层监测点应按锚杆或土钉总数的1%~3%布置,且不应少于3个;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

保持一致。

3.2.6 基坑外地下水水位监测包括潜水水位监测和承压水水位监测,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监测点宜布置在邻近搅拌桩施工搭接处、转角处、相邻建(构)筑物处、地下管线相对密集处等,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外侧约2m处;

3.2.7 基坑内地下水水位监测包括潜水水位监测和承压水水位监测,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相邻降压井近中间部位。观测孔埋设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3.2.8 土体深层侧向变形(测斜)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监测点应布置在邻近需要重点监护的地下设施或建(构)筑物周围土体中;

2 监测点布置间距宜为围护墙侧向变形监测点布置间距的1~2倍,并宜布置在围护墙顶部水平

位移监测点旁,每侧边监测点至少1个;

3 土体侧向变形监测(测斜)孔埋设深度宜大于围护墙(桩)埋深的5m~10m。

四、周边环境监测点布置

4.1 一般规定

4.1.1 周边环境监测包括各类基坑周边邻近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及地表的监测。建(构)筑物监测内容为垂直、水平位移、倾斜、裂缝等;地下管线监测内容为垂直、水平位移;地表监测内容为垂直位移、裂缝。

4.1.2 周边环境监测点的布置应根据基坑各侧边工程监测等级、周边邻近建(构)筑物性质、地下管线现状等确定。

4.1.3 施工前应收集周边建(构)筑物状况(建筑年代、基础和结构形式等)、地下管线(类型、年代、分布与埋深等)资料,并组织现场交底。

4.2 邻近建(构)筑物监测点布置

4.2.1 垂直与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监测点应布置在基础类型、埋深和荷载有明显不同处及沉降缝、伸缩缝、新老建(构)筑物连

接处的两侧;

2 监测点宜布置于通视良好,不易遭受破坏之处;

3 建(构)筑物的角点、中点应布置监测点,沿周边布置间距宜为6m~20m,且每边不应少于3

个;圆形、多边形的建(构)筑物宜沿纵横轴线对称布置;工业厂房监测点宜布置在独立柱基上。

4.2.2倾斜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布置在建(构)筑物角点或伸缩缝两侧承重柱(墙)上,应上、下部成对设置,并位于同一垂直线上,必要时中部加密;

2 当采用垂准法观测时,下部监测点为测站,则上部监测点必须安置接收靶;

3 当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观测时,仪器设置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宜为上、下点高差的1.5~2.0倍;

4.2.3 基坑开挖前应对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裂缝现状进行目测调查并记录,对典型裂缝布置监测点。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发现新裂缝或原有裂缝有增大趋势,应及时增设监测点。裂缝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裂缝的首末端和最宽处应各布设一对观测点;

2观测点的连线应垂直于裂缝。

4.3 邻近地下管线监测点布置

4.3.1管线监测点间距宜为15m~25m,所设置的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

4.3.2 影响范围内有多条管线时,宜根据管线年份、类型、材质、管径等情况,综合确定监测点,且宜在内侧和外侧的管线上布置监测点。

4.3.3上水、煤气管宜设置直接观测点,也可利用窨井、阀门、抽气孔以及检查井等管线设备作为监测点。

4.3.4 地下电缆接头处、管线端点、转弯处宜布置监测点。

4.4 邻近地表监测点布置

4.4.1 地表垂直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监测点宜按剖面垂直于基坑边布置,剖面间距宜为30m~50m,每侧边剖面线至少1条,并宜

设置在每侧边中部;

2 监测剖面线延伸长度宜大于3倍基坑开挖深度。每条剖面线上的监测点宜由内向外先密后疏

布置,且不宜少于5个。

4.4.2 地表裂缝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前应采取目测调查,在基坑影响范围,对地表、道路出现的裂缝现状进行记录;

2施工过程中发现新裂缝应增设监测点;

4.4.3 当无法在地下管线上布置直接监测点时,管线上地表监测点的布置间距宜为15m~25m。

五、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5.1 一般规定

5.1.1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监测等级、现场条件、设计要求、地区经验和测试方法的适用性等因素综合确定。

5.1.2变形测量点宜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基准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施工前埋设,并经观测确定其稳定后,方可投入使用;

2 在施工场地影响范围外设置,不宜少于3个;

3 监测期间,应定期联测,检验其稳定性;

4 整个施工期间,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正常使用。

5.1.3 同一工程的监测,宜固定观测人员和仪器,并应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进行施测。

5.1.4 监测过程中应进行巡视检查,注意基坑周围地面及建(构)筑物墙面裂缝、倾斜等变化,同时了解施工工况、坑边荷载的变化、围护体系的防渗以及支护结构施工质量等。

5.2 水平位移监测

5.2.1 水平位移测量精度要求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5.2.1水平位移测量精度要求(㎜)

监测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监测点坐标

0.3 1.0 3.010.0

中误差

注:监测点坐标中误差系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为点位中误差的1/2。

5.2.2 水平位移监测网宜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并进行一次布网;水平位移监测网宜采用GPS网、单导线或导线网、边角网和视准轴线等形式。当采用基准线控制时,轴线上必须设置检核点。

5.2.3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应埋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数量不应少于3点。宜设置具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或利用已有稳定的施工控制点,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小于0.5mm)。基准点的埋设形式,按有关测绘规范、规程执行。

5.2.4 水平位移监测网应定期进行检测。每次变形监测前,宜对其中相邻的三个控制点进行稳定性检查,并应以稳定的点作为基准点。

5.2.5 除特级或特殊要求的水平位移监测网应经专门设计论证外,对于一~三级水平位移监测网,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5的规定。

表5.2.5 水平位移监测网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监测网等级平均边长

(m)

测角中误差

(")

测距中误差

(mm)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适用范围

一级200 1.0 1.0 1:200000 一级基坑工程监测

二级300 1.5 3.0 1:100000 二级或三级基坑工程监测

三级500 2.5 10.0 1:50000 条件许可时的三级基坑工程监测

注:实际平均边长与表列数据相差较大,或采用边角组合网和导线网时应另行设计。

5.2.6 各等级测角、测边水平位移监测网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网。其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0︒,当受场地或其它条件限制时,个别角可放宽,但不应小于25︒。边角网具有测角和测边精度的互补特性,可不受网形影响。在边角组合网中应以测边为主,加测部分角度,并合理配置测角和测距的精度。

5.2.7 测定特定方向的水平位移宜采用小角法、经纬仪投点法、激光准直法、方向线偏移法、视准线法等:

1 采用经纬仪投点法和小角法时,对经纬仪的垂直轴倾斜误差,应进行检验,当垂直角超出±3︒范围时,应进行垂直轴倾斜改正;

2 采用激光准直法时,必须在使用前对激光仪器进行检校,使仪器射出的激光束轴线、反射系统轴线和望远镜照准轴三者重合(共轴),并使观测目标与最小激光斑重合(共焦);

3 方向线偏移法用于地下管线和基坑的侧向位移监测。对主要监测点,可以该点为测站测出对应基准线端点的边长(仅需测一次)与角度,求得本测站侧向偏差值。对其它监测点,可测出该站对应其它监测点的边长(仅需测一次)与方向值,求得侧向偏差值。

5.2.8 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自由设站、导线测量、极坐标等方法。单个建(构)筑物亦可采用直接测定位移分量的方向线法,在建(构)筑物纵、横线的相邻延长线设置固定方向线,定期测出基础的纵向位移和横向位移:

1采用前方交会法时,交会角应在60︒~120︒之间,并宜采用三点交会;

2采用自由设站法时,宜采用全站仪后方交会由三个及以上固定点测角、测边求定测站坐标;

3采用极坐标法时,边长可用全站仪测定,也可用经纬仪与检定过的钢尺丈量,当采用钢尺丈量时,其边长不宜超过一尺段,并应进行尺长、拉力、温度和高差等项改正。

5.2.9 当基准点距基坑较远时,宜采用GPS测量法或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

5.3 垂直位移监测

5.3.1 垂直位移测量精度要求应符合表5.3.1的规定。

表5.3.1垂直位移测量精度要求(㎜)

监测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监测点测站高差

中误差

0.050.150.5 1.5

注: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测量单程一测站的高差中误差。

5.3.2 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垂直位移监测网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一次布设成闭合环形的水准网形式;

2 垂直位移监测网共分三级,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3.2的规定;

表5.3.2垂直位移监测网水准测量技术指标(mm)

监测网等级测站高差中误差往返较差、符合差、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

高差之差

适用范围

一级0.15 0.3n0.45n一级基坑工程监测

二级0.5 1.0n 1.5n二级或三级基坑工程监测

三级 1.5 3.0n 4.5n与城市水准点联测注:表中n为测站数。

3 垂直位移监测网应采用吴淞高程系统,与城市水准点的联测精度不应低于三级水准测量要求;

4 水准基准点应均匀布设于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区域,且不应少于3点;

5 水准基准点埋设深度不宜小于1m,标石基底宜用20cm厚素砼浇实,或设于影响区外沉降稳定

的建(构)筑物结构上。水准标石的形式可按有关测绘规范、规程执行。

5.3.3 垂直位移监测网施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垂直位移监测网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3.3的规定;

表5.3.3 垂直位移监测网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监测网等级水准仪型号

视线长度

(m)

前后视

较差(m)

前后视累

计较差(m)

视线离地面

高度(m)

基辅分划读

数差(mm)

基辅分划高

差之差(mm)

一级DS05、DSZ0530 0.7 1.0 0.3 0.3 0.5

二级DS1、DSZ150 2.0 3.0 0.2 0.5 0.7

三级DS3、DSZ375 5.08.0 三丝能读数 2.0 3.0

注:1 当采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视线高度应不低于0.7m。同一尺面的两次读数差,不设限差,两次读数所测高差的差,执行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

2 垂直位移监测网应在水准基准点稳定后方可开始施测,稳定期不宜少于15天;

3 垂直位移监测网应取连续二次观测的平均值作为水准基准点高程值;

4 监测期垂直位移监测网应每1~2个月进行重复观测,发现不稳定的水准基准点应另行补设。

5.3.4 垂直位移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垂直位移监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方法,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液体静力水准测量等方法;

2 监测精度应与相应等级的垂直位移监测网观测相一致;

3 垂直位移监测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场地水准点(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或附合水准线

路;

4垂直位移监测应取最初连续二次观测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5垂直位移监测采用水准仪i角不应大于10”(一级)、15“(二级)、20“(三级);监测期宜每月对i角进行检查校正;

6用成孔埋设电感应式分层沉降和基坑底隆起监测标志时,孔口高程宜用水准测量方法施测,高程中误差为±1.0mm,沉降标至孔口垂直距离宜采用经检定的钢尺量测;

7 采用液体静力水准作垂直位移监测时,宜采用2台仪器对向观测,或一台仪器往返观测,应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规定;

8 采用电子测距三角高程作垂直位移监测时,宜采用0.5”~1”级的全站仪和特制觇牌用中间设

站、不量仪器高的前后视观测方法,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规定。

5.4 裂缝监测

5.4.1 裂缝监测内容包括裂缝形态、长度、宽度、描述,裂缝监测宜采用直接量测、摄影量测以及测缝传感器等方法进行。

5.4.2 在裂缝两侧粘贴带量测孔的金属板,采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观测量测孔变化,裂缝宽度测量值精度为±0.1mm,裂缝长度测量值精度为±1mm。

5.4.3 对于缝纹清晰的裂缝,现场设置量测基准线,观测时沿量测基准线放置比照尺,与裂缝共同摄像后,在计算机中参照比照尺的比例计算;应尽量采用畸变影响较小的图像中部观测。

5.4.4 当采用测缝传感器自动测记时,应确保数据观测、传输、保存的可靠性。

5.5 倾斜监测

5.5.1 倾斜监测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现场条件,采用垂准法、经纬仪投点法、水准测量以及倾斜仪测记等方法。

5.5.2垂准法应在下部测点上安置光学垂准仪或激光垂准仪,在顶部监测点上安置接收靶,在靶上直接读取或量取水平位移量与位移方向。观测时应按180°、120°或90°夹角旋转垂准仪进行下部点对中(分别读取2次、3次或4次)算一个测回。

5.5.3 投点法应采用经纬仪瞄准上部观测点,在底部观测点位置安置水平读数尺直接读取倾斜量,根据上、下观测点高度计算倾斜度。经纬仪正、倒镜法各观测一次算一个测回。

5.5.4 倾斜仪测记法,可采用水管式、水平摆、气泡或电子倾斜仪等进行观测。倾斜仪应具有连续读数、自动记录和数字传输的功能。

5.5.5 基础沉降差可按有关规定测定,对已埋设在基础上的监测点,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所测定的沉降差,可换算求得倾斜度及倾斜方向。

5.6 深层侧向变形(测斜)监测

5.6.1 深层侧向变形(测斜)宜采用测斜仪测量,适用于量测围护墙体或坑外土体在不同深度处的

水平位移变化。

5.6.2 测斜仪的分辨率应大于0.01mm/m ,精度为±0.1 mm 。

5.6.3 测斜管宜采用PVC 工程塑料或铝合金材料制成,直径宜为45mm ~90mm ,管内应有两组相互垂直的纵向导槽。

5.6.4 测斜管埋设可采用钻孔法,在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排桩、SMW 工法桩等围护结构中宜采用绑扎法、钢抱箍法,

6.5.5 测斜管应在基坑开挖至少一周前埋设,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测斜管长度应与围护墙深度相同;

2 测斜管保持垂直,其中一组导槽应与需要量测的方向保持一致;

3 每相邻节测斜管应紧密对接,保持导槽顺畅;

4 测斜管与钻孔之间孔隙应填充密实。

5.6.6 测斜管埋设后应在基坑开挖至少2天前测定侧向变形初始值,取至少2次观测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5.5.7 深层侧向变形测试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测斜仪探头应沿导槽缓缓沉至孔底,在稳定10~15分钟后,自下而上以0.5m 或1m 为间隔,

逐段测出需量测方向上的位移;

2 每测点均应进行正、反两次量测。

5.5.8 深层侧向变形计算时应确定固定起算点,起算点可设在测斜管的顶部或底部。各量测段水平位移值按式(5.5.8)计算:

)sin (sin 000i n i i n l X X αα

-+=∆∑= (5.5.8)

式中 △X n --从管口下第n 个量测段处水平位移值(mm)

l --量测段长度(mm)

αi --从管口下第i 个量测段处本次测试倾角值

αi0--从管口下第i 个量测段处初始值测试倾角值

X 0--实测管口水平位移(mm),当采用底部作为起算点时, X 0 =0。

5.7 土压力监测

5.6.1 土压力监测宜采用土压力计测量。

5.6.2 土压力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范围的要求,其上限可取最大设计压力的1.2倍;

2 分辨率不大于0.2%(F.S),精度为±0.5%(F.S);

3 稳定性强、坚固耐用、防水性能好,并具有抗震和抗冲击性能;

4 应选择匹配误差较小的土压力计。

5.6.3土压力计埋设前,应检查核对土压力计的出厂率定数据,整理压力-频率(或压力-电阻)曲

线,并用回归方法计算各土压力计的标定系数,提供不同压力的标定曲线。

5.7.4土压力计的埋设可采用埋入式和边界式。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受力面应与观测压力方向垂直;

2 采用钻孔法埋设时,填充料回填应均匀密实,且介质宜与周围岩土体保持一致;

3 连接电缆应按一定线路集中于导线箱内,并编制安装记录。

5.7.5 土压力计埋设后应进行检验性测试(包括二次仪表),经一周时间观测,读数基本稳定后,取3次测定的稳定值的平均值作为压力计的初始读数。

5.7.6 当采用振弦式土压力计时,土压力值可按式(5.7.6)计算,监测值精度为±1kPa。

P=K(f i2-f02)(5.7.6)式中P—土压力(kPa);

f i—土压力计的本次读数(Hz);

f0—土压力计的初始读数(Hz);

K—土压力传感器的标定系数(kPa/Hz2)。

5.8 地下水水位监测

5.8.1 地下水水位监测宜采用钻孔内设置水位管的方法测试。

5.8.2 潜水水位管应在基坑降水之前设置,钻孔孔径不应小于110mm,水位管直径宜为50mm~70mm。水位管滤管段以上应用膨润土球封至孔口,水位管管口应加盖保护。

5.8.3 承压水位管直径宜为50mm~70mm,滤管段长度应满足监测要求,与钻孔孔壁间应灌砂填实,被测含水层与其它含水层间应采取有效隔水措施,含水层以上部位应用膨润土球或注浆封孔,水位管管口应加盖保护。

5.8.4 水位管埋设后,应采用水位计逐日连续观测水位,取至少3天稳定值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地下水水位变化量为本次监测值与初始值之差,监测值精度为±1cm。

5.9 围护体系内力监测

5.9.1 围护体系内力可通过在结构内部或表面埋设应变计或应力计来测定,适用于对支撑、围护墙、立柱、围檩等的内力监测。

5.9.2应变计或应力计可采用电阻应变片、振弦式传感器,量程应大于预估值的1.2倍,分辨率不大于0.2%(F.S),精度为±0.5%(F.S)。

5.9.3 围护墙内力、立柱内力、围檩内力宜在围护墙、立柱、围檩钢筋笼制作时,在主筋上焊接钢筋应力计来测定。围檩内力亦可在围檩内埋设混凝土应变计来测定。

5.9.4 应变计或应力计导线应通过钢筋笼引至地面,每个导线应做好标记,导线端部应做好防护措施。

5.9.5围护体系内力监测值宜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对钢筋混凝土支撑尚应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以及裂缝开展的影响。

5.9.6 内力传感器宜在基坑开挖前一周埋设,取开挖前连续2天测定稳定值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5.10 坑底隆起(回弹)监测

5.10.1 坑底隆起(回弹)可采用基坑坑内开挖面以下的分层沉降仪或深层沉降标的高程变化测定,

监测值精度为±1mm。

5.10.2 监测点宜在基坑开挖前一周埋设,至观测数据稳定后,测读各监测点的初始高程。

5.11 锚杆拉力监测

5.11.1 锚杆拉力可用锚杆应力计测定,当使用钢筋束作为锚杆时,应分别监测每根钢筋的受力,可

采用钢筋应力计来测定。

5.11.2 锚杆拉力监测点应在施加预应力前布置。

5.11.3锚杆预应力施加前应测读应力计初始读数,监测值精度为±1kPa。

5.12 监测频率

5.12.1 基坑监测应从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开始,直至±0.00标高为止;也可根据需要延长监测期限时。

5.12.2 监测频率的确定应以准确反映围护结构、周边环境动态变化为前提,采用定时监测,必要

时进行跟踪监测。

5.12.3 各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宜根据其工程性质、施工工况按表5.14.3确定,当监测项目的日变化量较大时,应适当加密。

表5.12.3监测频率

基坑类别施工进程

基坑设计深度

≤5m 5~10m 10~15m >15m

一级开挖深度

(m)

≤5 1次/1d 1次/2d 1次/2d 1次/2d

5~10 1次/1d 1次/1d 1次/1d

>10 2次/1d 2次/1d 底板浇筑

后时间

(d)

≤7 1次/1d 1次/1d 2次/1d 2次/1d

7~14 1次/3d 1次/2d 1次/1d 1次/1d

14~28 1次/5d 1次/3d 1次/2d 1次/1d

>28 1次/7d 1次/5d 1次/3d 1次/3d

二级开挖深度

(m)

≤5 1次/2d 1次/2d

5~10 1次/1d 底板浇筑

后时间

(d)

≤7 1次/2d 1次/2d

7~14 1次/3d 1次/3d

14~28 1次/7d 1次/5d

>28 1次/10d 1次/10d

注:1. 有支撑的支护结构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d内监测频率应为1次/1d;

2. 基坑工程施工至开挖前的监测频率视具体情况确定;

3.当基坑类别为三级时,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适当降低;

4.宜测、可测项目的仪器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适当降低。

5.12.4 对于分区或分期开挖的基坑,应根据施工的影响程度,调整监测频率。

5.13 监测报警值

5.13.1 监测报警值应由变化速率与累计变化值控制,报警值不应超过设计控制值。 5.13.2 各监测项目的报警值,可按以下原则确定:

1 围护体系监测项目的报警值应根据围护设计单位要求确定,并经相关单位认可,当无具体报

警值时,可参考表5.13.2-1。

表5.13.2-1 围护体系报警值

基坑工程监测等级 监测项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变化速率 (mm/天)

累计值(mm ) 变化速率(mm/天)

累计值(mm ) 围护墙顶变形 2~3

25~30 3~5

50~60 宜按二级基坑的标准控制,当条件许可时,可适度放宽

围护墙侧向最大位移

40~50 65~80 地面最大沉降 25~30

50~60

孔隙水压力 设计控制值的60%~80%

土压力 支撑轴力 锚杆拉力 桩、墙、柱内力

注: 1 报警值取值应根据基坑各侧边环境、开挖深度及围护体系类型等综合确定;

2 特级监测工程报警值除按一级监测工程确定外,尚应根据委托方及相关单位的特殊要求确定。

2 周边环境监测项目的报警值应根据监测对象的主管部门的要求确定,当无具体报警值时,可参考表5.13.2-2。

表5.13.2 - 2 基坑周边环境监控报警值

项目 监测对象

变化速率(mm/天) 累计值(mm )

备注

煤气、供水管线位移 2

10 刚性管道 电缆、通讯管线位移 5 10 柔性管道

地下水水位变化 300 1000 -

邻近建(构)筑物位移

1~3

20~60

根据建(构)筑物对变形的适应能力确定

六、监测技术成果文件编制

6.1 一般规定

6.1.1 监测技术成果文件宜包括监测过程中提供的监测日报表(速报)、监测中间报告(阶段报告)和最终报告。

6.1.2 成果文件中提供的数据、图表应客观、真实、准确。

6.1.3 成果文件应标识工程名称、工程编号、编写单位、提交报告日期等。

6.1.4 中间报告和最终报告应标识主要工程负责人、审核人、审定人、企业行政负责人以及企业名

称等,并应加盖企业行政章。

6.1.5 成果文件图表部分格式可参考附录A~附录E。

6.2监测日报表和中间报告

6.2.1 监测日报表(速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实测基坑围护体系各监测项目的日变量值、累计变量值,必要时绘制有关曲线图;

2 实测基坑周边环境各监测项目的日变量值、累计变量值,必要时绘制有关曲线图;

3 应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对达到和超过监测报警值的监测点应有明显的报警标识;

4 注明工程名称、编号、填写日期、天气情况、有关施工工况以及发出监测报警后的施工措施,并由工程负责人、记录人、计算人、校核人签字。

6.2.2 监测中间报告(阶段)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相应阶段的施工概况;

2 相应阶段基坑围护体系和周边环境的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布置;

3 对各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绘制成有关图、表;

4 监测报警情况及施工处理措施;

5 对相应阶段基坑围护体系和周边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

6 工程负责人、审核人签字。

6.3最终报告

6.3.1 最终报告应包括文字报告和图表二大部分。

6.3.2 文字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概况:

1)工程地点、建设和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名称;

2)基坑工程及周边环境概况;

3)监测依据以及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

4)监测目的、要求以及主要监测内容;

5)监测起止日期、投入人员、主要设备仪器以及完成工作量。

2 工程地质概况:

1)应用勘察报告的企业名称、编号等;

2)本场地地层构成与特征以及地基土主要指标;

3)地下水类型、埋深条件、水位标高等;

4)场地明(暗)浜等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填土、明(暗)浜埋深等。

3 基坑周边环境:

1)周边建(构)筑物位置、结构、层数等现状;

2)周边地下管线种类、位置、埋深等。

4 监测项目:

1)基坑围护体系监测项目;

2)基坑周边环境监测项目。

5 监测点的布置:

1)基坑围护体系各监测项目监测点布置(包括平面以及垂直向布置);

2)基坑周边环境监测项目监测点布置。

6 监测设备与监测方法:

1)基坑围护体系各监测项目、主要监测方法和设备(观测仪器名称、型号、测读精度、传感器名

称、型号、量程以及测读精度)及监测值精度;

2)基坑周边环境各监测项目、主要监测方法和设备(观测仪器名称、型号、测读精度)及监测值

精度。

7 监测报警值与监测频率;

8 监测成果分析;

9 结论与建议。

6.3.3 图表部分应包括下列内容:

1基坑围护体系与周边环境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2施工工况进程表;

3监测点设置示意图;

4各监测项目特征变化曲线图;

5观测仪器、设备一览表;

6监测控制网检测汇总表;

7各监测项目监测成果汇总表。

附录A 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日报表样表

工程编号:天气:

计算者:

测试日期:

本次

累计

本次

累计

本次

累计

本次

累计

工程名称: 观测者:

工况

2、应视工程及测点变形情况,定期附典型测点的数据变化曲线图

注:1、本日报表使用于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项目的监测

工程负责人: 监测单位:

备 注

说明

(说明中应注明数据的正负号分别代表的物理意义,如果该测点超报警值应在备注中注明,测点的状况如被压、被毁也应在备注中说明)

测点布置示意图

(监测项目名称) 监测日报表

第 次

点号

垂直位移量(mm)水平位移量(mm)

备 注点号

垂直位移量(mm)

水平位移量(mm)

附录B 深层侧向变形(测斜)监测日报表样表

(监测项目名称)

第次测斜成果表

工程编号:孔号:

测试者:测试时间:

深度

(m) 本次位移(mm) 累计位移(mm)

测点位置示意图

累计位移最大值: mm,深度为米

本次位移最大值: mm,深度为米

施工工况:开挖(深度米)

工程负责人:测试单位:

附录C 内力、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监测日报表样表

天气:

工程负责人: 监测单位:

工程名称:工程编号:测试日期:

测点布置示意图

说明

(应注明测点埋设位置、朝向等要素,数据的单位及正负号分别代表的物理意义;如果该测点超报警值应在备注中注明,测点的状况如被压、被毁也应在备注中说明)

工况

注:1、本日报表使用于围护墙内力、土压力、孔隙水压力项目的监测 2、应视工程及测点变形情况,定期附典型测点的数据变化曲线图

上次内力本次变化累计变化备注

组号编号深度本次内力上次内力本次变化累计变化备注组号点号深度本次内力(监测项目名称)监测日报表

第 次

测试者:

计算者:

附录D 内力、拉力监测日报表样表

工程编号:天气:

计算者:

测试日期:

本次内力

上次内力

变化量

备注

本次内力

上次内力

变化量

备注

本次内力

上次内力

变化量

备注

本次内力

上次内力

变化量

备注

工程负责人: 监测单位:

附录D 内力、拉力监测日报表样表

第 次

点号

点号

点号

点号

(监测项目名称)

监测日报表

构件内力成果表

工程名称:测试者:

构件内力成果表

注:1、本日报表使用于构件内力、拉力项目的监测

2、应视工程及测点变形情况,定期附典型测点的数据变化曲线图

说明

工况

(应注明数据的单位及正负号分别代表的物理意义;如果该测点超报警值应备注中注明,测点的状况如被压、被毁也应在备注中说明)

点位示意图:

QG3-2

附录E 地下水水位、分层垂直位移、隆起(回弹)

监测日报表样表

工程编号:天气:测试者:

计算者:

测试日期:

项目编号点号初始高程(m)本次高程(m)上次高程(m)本次变化量(mm)累计变化量(mm)

备注

工程负责人: 监测单位:

工程名称: 2、应视工程及测点变形情况,定期附典型测点的数据变化曲线图

(监测项目名称)说明

(应注明正负号分别代表的物理意义;如果该测点超报警值应备注中注明,测点的状况如被压、被毁也应在备注中说明)

工况

点位示意图:

监测日报表

第 次

注:1、本日报表使用于地下水水位、分层垂直位移及隆起(回弹)项目的监测

(三)建筑物主体沉降执行技术标准

1、观测次数:首层施工完毕即观测一次,以后每施工完一层观测一次。竣工验收以后,第一年不少于4次,第二年不少于2次,以后每年1次,直到下沉稳定为止。直至沉降变形达到稳定标准:一般软土地区,取连续两个半年每次监测变形不超过2mm。

2、观测项目符合要求,结果真实、可靠,盖章、签字齐全。

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分析

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分析 ?简介:边坡的开挖、加固和防护,是矿山、水利、交通等领域中常涉及的工程项目,而边坡的稳定性,是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对于边坡施 工中的监测工作还不够重视,往往是在工程出现险情时,或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才 开始考虑监测问题,导致工作被动,应该在项目开展的初期就着手边坡变形监测工 作。 ?关键字: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分析,边坡监测技术 边坡的开挖、加固和防护,是矿山、水利、交通等领域中常涉及的工程项目,而边坡的稳定性,是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对于边坡施工中的监测工作还不够重视,往往是在工程出现险情时,或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才开始考虑监测问题,导致工作被动,应该在项目开展的初期就着手边坡变形监测工作。 1 边坡变形监侧的作用 在土木工程各个建设领域中,通过边坡工程的监测,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 1 评价边坡施工及其使用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性,并作出有关预测预报,为业主、施工单位及监理提供预报数据,跟踪和控制施工过程,合理采用和调整有关施工工艺和步骤,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1.2 为防止滑坡及可能的滑动和蠕变提供及时支持。预测和预报滑坡的边界条件、规模滑动方向、发生时间及危害程度,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尽量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 1. 3 监测已发生滑动破坏和加固处理后的滑坡,监测结果是评价滑坡处理效果的尺度。 1.4 为进行有关位移反分析及数值模拟计算提供参数。 2 边坡工程监测的方法 目前,我国边坡变形监测方法主要采用简易观测法、设站观测法、仪表观测法和远程监测法等。 2.1 简易观测法 简易观测法是通过人工观测边坡中地表裂缝、鼓胀、沉降、坍塌、建筑物变形及地下水位变化、地温变化等现象。

边坡变形监测毕业论文.

三、工程执行技术标准 (一)执行技术标准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97) 4、《岩土工程监测规程》(YS5229-93) 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7、《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8、工程建设标准《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 9、《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J16-200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 8-8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形图图式》GB7929-87; 13、其他国家现行的相关规范、标准,专业验收规范。 14、若有最新版本的规范和标准,则以最新的规范和标准为准。 15、有关设计施工图纸 (二)基坑监测工程执行技术标准 1.1 基坑监测实施单位应具备承担基坑变形监测及沉降观测工程资质。。监测前应在现场踏勘和收集相关资料基础上,依据委托方和相关单位的要求和规范、规程规定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须经委托方及相关单位认可后方能实施。 1.2 基坑监测按照A1-4地块(大商业)区域为一级基坑、销售物业区域为二级基坑编制监测方案。 1.3 监测范围宜达到基坑边线以外2倍以上基坑深度。 1.4基坑监测应达到下列目的: 1) 对基坑支护体系及周边环境安全进行有效监护; 2) 为信息化施工提供参数; 3) 验证有关设计参数。 1.5监测点应稳定可靠,标识清晰,能直接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特性。 1.6各类传感器在埋设前均应进行标定,各种测量仪器除精度需满足要求外,应定期由法定计量单 位进行检验、校正。 1.7监测传感器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与量测的介质特性相匹配,以减小测量误差;

变形监测论文

变 形 监 测 论 文 ——变形监测理论与技术发展的研究现状 姓名:*** 学号:********

论文题目:变形数据理论与技术发展的研究现状 论文摘要:论述变形监测在工程建设、管理中的意义,以及变形监测的内涵变迁;变形监测的监测技术与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进程;总结变形监测与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其趋势。 关键词: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监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理论。 正文: 1.变形监测概论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工程建设的进程,并且对现代工程建筑物的规模,造型,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变形监测工作的意义更为重要。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由于受到多种主观或者客观的因素影响,会产生变形,变形如果超过了规定限度就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严重者还可能造成损失,而变形监测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掌握变形体的实际性状,从而为判断其安全提供必要的信息。 变形监测队工程的施工和运营管理极为重要,变形监测涉及到测量、工程地质、水文、结构力学、地球物理、计算机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它是一项跨科学的研究。变形监测主要涉及研究三方面的内容:变形信息的获取、变形信息的的分析与解释以及变形预报,它主要是掌握各种建筑物和地质构造的稳定性,验证一些形变的运动以及设计有效的变形模型。

2.变形监测的一些技术介绍和分析 2.1.地面观测监测技术 在地面上设站,测量变形体的变化,通称地面观测监测技术。主要以经纬仪、全站仪、引张线、激光扫描仪、摄影测量等技术为主。目前地面观测技术的主要发展为、测量机器人和激光三维扫描技术。 2.1.1 自动全站仪监测技术 自动全站仪俗称测量机器人(Robotic T otal Station System),里面除了一般电子全站仪的电子电路、光学系统、软件系统以外,还有两个最重要的装置,自动目标照准传感装置和提供动力的两个步进马达。 目标照准传感装置,一般采用内置在全站仪中的CCD阵列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识别被反射棱镜返回的红外光,CCD判别接受后,马达就驱动全站仪自动转向棱镜,并实现自动精确照准。CCD识别的是不可见红外光,它能够在夜间、雾天甚至雨天(保证镜面无雨水)进行测量。基于上述特点利用测量机器人可实现常规监测网测量的自动化。 2.1.2 自动全站仪监测系统的构成方式 针对不同的监测对象和要求,自动全站仪可组成以下的监测方式。 移动式监测方式,利用短通讯电缆(1~2米)将便携计算机与全站仪连接,由便携机自动控制全站仪进行测量;或者直接将控制软件安装在自动全站仪内部,控制全站仪测量。 2.1.3 自动全站仪监测技术的不足

边坡变形监测

一、监测点布置及监测方法 1、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 a、在开始监测前,用全站仪对各测点反复测量多次,待数值稳定后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坐标值,以后每次测量时用全站仪强制对中测出各个观测点的即时坐标,记录在专用观测表内,与初始坐标相比,计算出累计位移量。前后两次累计位移量之差,即得前后两次的位移量。观测结果当天处理,按规定格式报监理、业主和施工方,根据实测结果及时提供边坡顶时间—水平位移曲线 b、在开始监测前,用高精度水准仪配合铟钢尺,对各测点反复测量多次,待数值稳定后取平均值作为初始高程值,以后每次测量时用高精度水准仪配合铟瓦尺用观测高程的方法测出各个观测点的高程,记录在专用观测表内,与初始高程相比,计算出累计沉降量。前后两次累计沉降量之差,即得前后两次的沉降量。观测结果当天处理,按规定格式报监理、业主和施工方,根据实测结果及时提供边坡顶时间—沉降曲线 (3)、监测频率 观测时间应根据位移速率、施工现场情况、季节变化情况确定,原则上每周一次,雨季每周两次,暴雨之后连续三天,在边坡顶沉降位移加速期间和发现不良地质情况时逐日连续观测。 (4)、观测数据整理 每次外业观测结束后按规范进行内业整理,按时提交监测成果资料。 (5)、观测数据应用 边坡变形按一级边坡控制,边坡变形的预警值为: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累计值大于35mm,日均位移速率大于2.0mm/天;当坡顶沉降、水平位移观测数据出现预警值后,监测人员应立即向建设方、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汇报,以利各方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商讨和提出解决措施,确保边坡的安全。 2、支护结构沉降和位移观测 按要求在支护结构顶部设置观测点,观测要求与方法同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 二、监测技术要求 1、人工巡视 巡视检查是边坡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险情,而且能系统地记录、

边坡变形监测

一、监测点布置及监测方法 、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1a、在开始监测前,用全站仪对各测点反复测量多次,待数值稳定后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坐标值,以后每次测量时用全站仪强制对中测出各个观测点的即时坐标,记录在专用观测表内,与初始坐标相比,计算出累计位移量。前后两次累计位移量之差,即得前后两次的位移量。观测结果当天处理,按规定格式报监理、业主和施工方,根据实测结果及时提供边坡顶时间—水平位移曲线 ,对各测点反复测量多次,、在开始监测前,用高精度水准仪配合铟钢尺b待数 值稳定后取平均值作为初始高程值,以后每次测量时用高精度水准仪配合铟瓦尺用观测高程的方法测出各个观测点的高程,记录在专用观测表内,与初始高程相比,计算出累计沉降量。前后两次累计沉降量之差,即得前后两次的沉降量。观测结果当天处理,按规定格式报监理、业主和施工方,根据实测结果及时提供边坡顶时间—沉降曲线 (3)、监测频率 观测时间应根据位移速率、施工现场情况、季节变化情况确定,原则上每周一次,雨季每周两次,暴雨之后连续三天,在边坡顶沉降位移加速期间和发现不良地质情况时逐日连续观测。 (4)、观测数据整理 每次外业观测结束后按规范进行内业整理,按时提交监测成果资料。 (5)、观测数据应用 边坡变形按一级边坡控制,边坡变形的预警值为: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累计值大于35mm,日均位移速率大于2.0mm/天;当坡顶沉降、水平位移观测数据出现预警值后,监测人员应立即向建设方、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汇报,以利各方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商讨和提出解决措施,确保边坡的安全。 2、支护结构沉降和位移观测 按要求在支护结构顶部设置观测点,观测要求与方法同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 二、监测技术要求 1、人工巡视 巡视检查是边坡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险情,而且能专业文档供参考,如有帮助请下载。. 系统地记录、描述边坡施工和周边环境变化过程,及时发现被揭露的不利地质状况。项目部将坚持每天安排专人进行巡视,巡视的主要内容包括: (1)、边坡地表有无新裂缝、坍塌发生,原有裂缝有无扩大、延伸; (2)、地表有无隆起或下陷,滑坡体后缘有无裂缝,前缘有无剪口出现,局部楔形体有无滑动现象; (3)排水沟、截水沟是否畅通、排水孔是否正常; (4)、挡墙基础是否出现架空现象,原有空隙有无扩大; (5)、有无新的地下水露头,原有的渗水量和水质是否正常。 2、裂缝监测

边坡变形监测毕业论文==

边坡变形监测毕业论文==

目录(Contents) 前言………………………………………………………………………………… 1.工程概述………………………………………………………………………… 2.坐标系统…………………………………………………………………………… 3.建筑物变形观测与动态位移监测………………………………………………… 3.1 变形概述…………………………………………………………………… 3.2 变形观测概述………………………………………………………………… 3.2.1.变形观测………………………………………………………………… .变形观测的特点………………………………………………………… 3.2.3.变形观测的基本方法……………………. 3.2. 4.变形观测系统…………………………. 4.建筑物变形观测的精度和频率………………………………………………… 4.1 变形观测的精度…………………………………………………………… 4.2 观测的频率………………………………………………………………… 5.变形观测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5.1 变形的分类…………………………………………………………………… 5.2建立平面控制网的原则……………………………………………………… 5.3具体实施阶段………………………………………………………………… GPS具体作业…………………………………………………………… Leica DI2002具体作业………………………………………………… 6.高程控制网和垂直位移监测……………………………………………………… 6.1 垂直位移监测的分类………………………………………………………… 6.2 精密水准测量的实施………………………………………………………… 精密水准测量作业的一般规定………………………………………… 精密水准仪和水准尺的检验…………………………………………… 精密水准测量水准路线………………………………………………… 精密水准测量水准基点和监测点的构造和埋设……………………… 精密水准测量工作基点及监测点标墩墩面高程接高………………… 精密水准测量水准平差………………………………………………… 精密水准测量垂直位移监测基点首次值高程成果表……………… 精密水准测量垂直位移监测点二等水准首次值高程成果表………… 水布垭导流洞出口变形监测工作基点平面﹑高程控制成果表………

变形监测毕业设计

变形监测毕业设计 【篇一:变形监测毕业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建筑越来越呈现向多层、高层 和超高层发展的趋势。而多层及高层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必然产生 一定的水平或者垂直位移,严重者甚至会危及建筑的安全,造成国 家和人民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预报是建筑 施工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测绘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 问题之一。变形监测是一种监测变形体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它通过 实时获取变形体的动态位移信息来预警变形体的安危状况。在测量 工作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变形监测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 主要针对多层及高层建筑物,研究探讨建筑工程变形监测常用技术 方法以及如何在保证建筑工程自身稳定的同时,有效控制建筑的变 形以保证工程及周围环境安全的技术和方法。总之,建筑变形监测 己经成为建筑设计、监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重点分析 比较几种不同变形观测的方法,特别是建筑基坑变形、建筑沉降位移、水平位移、倾斜位移、沉降位移、挠度的变形监测。 关键词:建筑物、变形监测、建筑基坑变形、水平位移、倾斜位移、沉降位移、挠度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ity development, building more and more presents to multi-layer, high-rise and super high-ris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multi-storey and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will have certa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even endanger the safety of buildings, caused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to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therefor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of build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is also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field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deformation 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monitoring the deformation body safety, it gets the deformation body through real-time dynamic displace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warning of deformable body. in the practice of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of work activities, deformation monitor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基坑变形监测的工程数据剖析论文.doc

基坑变形监测的工程数据剖析论文 随着金融商业广场、城市公开交通等大型市政工程的日益增 加,大型深基坑开挖工程不时涌现。由于深基坑在开挖建立过程 中,存在施工技术请求高、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开挖场地环境多样 等特性,因而假设疏忽对深基坑支护构造与公开水的周期性监测工作,那么难以摸清监测主体的变形特征,难以施行展开科学预警监视,从而不利于防范深基坑开挖建立中的平安事故。 关键词:基坑监测论文 1 深基坑形变相关理论 从影响深基坑形变的要素剖析,主要包含支护类型与参数构 造、工程开挖深度、地表荷载、施工方式与周边环境,以及深基坑 所在的水文地质环境。从其形变要素而言,其监测的主要内容即为 深基坑支护构造的程度与垂直位移、周边建筑物沉降与裂隙监测、 土体深层位移测定与公开水位监测等。深基坑普通作为一级平安等级,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的相关技术指标,其程度 位移丈量中误差不大于 1. 5mm,垂直位移丈量中误差不大于 0. 5mm,数据采集的中误差不大于 1/10 形变允许值。通常作为深基坑监测 重点的支护构造程度位移,多采用小角法与极坐标法。其中,小角 法应用基坑边线构建丈量坐标系,测定监测点与测站夹角与间隔 D,断定各期累计偏移量,中误 2 工程实例概略与监测方法 本文以福建省某基坑开挖工程为例,探求其监测的根本方法与 工作流程,并对所采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剖析。现有某场位置 于福州市仓山区,场地东北面为闽江,西面为南江滨东大道,场地 东南面为空地。本基坑监测工作自 xx 年 06 月 26 日始到 xx 年

10 月 13 日终,基坑靠近堤坝一侧的平安等级为一级,工程重要性系数取γ =1. 10.其他位置的平安等级为二级,工程重要性系数取γ = 1. 00.基坑支护构造型式采用三轴水泥搅拌桩 + 土钉墙组合支护,局部位置采用工法桩悬臂支护。依据设计院提供的基坑图纸请求,别离工地实践状况,对以下内容展开数据采集工作:围护坡顶程度与沉降位移、深层土体侧向位移(测斜)、周边地表沉降、公开水位和裂痕变化监测。 实践监测过程中,共沿基坑外周边边坡顶部共布置 37 个竖向(程度)位移监测点,采用精细水准仪(全站仪)定期对基坑坡顶的竖向(程度)位移进行观测和剖析;沿基坑周边地表共布置 55 个沉降监测点,采用精细水准仪定期对周边地表的沉降进行观测和剖析;在基坑周边布设 15 个测斜孔。其中 X1 - X3、X7 - X15 号测斜孔孔深 18m,X4 - X6号测斜孔孔深 24m,采用美国 Sinco 公司消费的测斜仪定期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土体沿深度变化的程度位移变化进行观测和剖析;开挖场地共布置 4 个水位观测孔,采用水位仪定期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的水位变化进行观测和剖析;对基坑周边建筑与地表裂隙状况,定期巡查并测定相关裂隙状态。 3 基坑监测的工程数据剖析 针对基坑监测中周期性采集的支护构造形变、深层土体位移、公开水位等相关数据,采用 Excel 表格进行数据汇总剖析如下:( 1)基坑坡顶沉降与程度位移:沿基坑坡顶布设 37 个沉降观测点,完成基坑坡顶的沉降观测 224 次。监测过程中,基坑坡顶的累计最大沉降量为 12. 40mm,发作在 C22#测点;最大位移速率为 1. 175mm/d,发作在 C27#测点,各沉降观测点的累计沉降量、

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现状及新进展

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现状及新进展 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在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边坡变形进行实时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安全风险,防止边坡失稳造成的严重后果。本文旨在综述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的现状,探讨其最新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传统的边坡变形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大地测量、倾斜摄影、GPS监测等。这些方法在长时间跨度、高精度监测方面具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监测环境的要求较高、难以实时在线监测等。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兴的监测技术逐渐涌现,如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为边坡变形监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目前,边坡变形监测技术主要涉及监测方法、监测设备、数据采集与处理等方面。大地测量技术通过布设控制网,测定边坡的位移、沉降等参数;倾斜摄影技术通过航空摄影获取边坡表面的三维信息,结合GIS技术进行数据分析;GPS监测技术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实现高精度、实时监测。还有一些新兴的监测方法如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这些技术具有更高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能够提高监测效率和精度。

然而,目前的边坡变形监测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部分传统监测方法需要布设大量监测点,影响边坡稳定性,且难以实现实时在线监测。新兴监测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如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技术在复杂地形及长距离监测方面仍有局限性,人工智能技术在边坡变形监测领域的算法和模型尚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边坡变形监测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等方法,能够提高监测数据的自动分析和解释能力,提高监测精度;云计算技术能够实现监测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处理,提高监测效率;大数据技术则通过对大量监测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能够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和信息,为边坡稳定性评估和预测提供支持。 还有一些新兴的监测技术如振弦式传感器、光纤传感等技术,这些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精度、长距离监测等优势,能够弥补传统监测技术的不足。其中,振弦式传感器能够通过测量弦线的振动频率实现位移、应力的精确测量;光纤传感技术则利用光纤作为传感器件,对温度、压力、应变等进行精确测量,具有抗电磁干扰、耐腐蚀、分布式监测等优点。 在应用实践方面,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已经在众多工程中得到应用。例

高速公路边坡变形监测与分析

高速公路边坡变形监测与分析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速公路边坡变形监测与分析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影响边坡变形的主要因素,结合具体项目的实际操作流程和数据分析结果,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证依据。本文还提出了监测设备精度和可靠性问题以及监测数据处理和管理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监测数据处理和管理流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等解决方案。本研究旨在为高速公路边坡变形监测与分析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以促进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高速公路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分析 引言: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迅猛发展和交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高速公路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而高速公路边坡变形问题的存在,给高速公路的运营和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因此,进行边坡变形监测与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导致高速公路边坡变形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导致高速公路边坡变形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地质构造和地质条件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高速公路经过的地区地质构造不同,地质条件不同,因此其边坡变形的原因也有所不同。例如,地震是导致边坡变形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强烈的地震活动可能会导致边坡的震动和位移,进而引起边坡的破坏和滑动。此外,气候和水文条件也会对边坡变形产生重要影响,例如雨水渗入边坡中,可能会导致边坡内部的土壤软化和沉降,加速边坡的变形和破坏。 (二)人为因素 工程建设和改造是可能导致边坡变形的重要人为因素之一,不规范的施工和施工质量问题也可能会导致边坡的变形和破坏。另外,维护不当和管理不善也可能会导致边坡的变形和破坏。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充分的考虑和设计,可能会导致边坡的结构和材料出现问题,从而引起边坡变形和

边坡变形监测报告

边坡变形监测报告 1. 引言 边坡变形是指岩土边坡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形变和位移现象。边坡的变形监测对于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非常重要。本报告旨在通过边坡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提供关于边坡变形状况的全面评估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2. 监测方法 为了监测边坡变形情况,本次工程采用了以下监测方法: 2.1. 钻孔测斜法 钻孔测斜法是通过在边坡上钻取测斜孔,并安装测斜仪器来监测边坡的位移和变形情况。通过对测斜孔的倾角和方位角的变化进行监测和记录,可以得到边坡的变形情况。 2.2. 激光扫描法 激光扫描法是通过激光扫描仪器对边坡进行扫描,获取边坡表面的点云数据。通过对点云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到边坡的形变情况。 3. 数据分析 通过对收集到的边坡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3.1. 钻孔测斜法数据分析 钻孔测斜法监测到的边坡位移数据显示,边坡整体呈现出向下位移的趋势。位移的速率在过去三个月内有所加快,并且在最近一个月内达到了最高点。这表明边坡的变形程度在逐渐增加,并且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 3.2. 激光扫描法数据分析 激光扫描法得到的边坡形变数据显示,边坡的表面出现了明显的裂缝和变形现象。裂缝的宽度和长度在过去三个月内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这表明边坡的变形情况较为严重,并且可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4. 结论 通过对边坡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边坡变形情况逐渐加剧,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

2.钻孔测斜法和激光扫描法是有效的边坡变形监测方法,可以提供准确 的变形数据。 3.裂缝和变形现象的存在表明边坡的稳定性存在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 的工程处理和修复。 5. 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对边坡进行加固和支护,以增加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2.定期进行边坡变形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 3.加强周边环境的管理和维护,以减少对边坡的不利影响。 6.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边坡变形监测方法与数据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2020,30(2):135-142.

边坡变形监测方法综述

边坡变形监测方法综述 摘要:随着交通网络的延伸,高边坡在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日益凸显。清晰地认知高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了解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不仅能够充分认识当前高边坡变形监测领域的存在问题,更能促进高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当前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类型、特点、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归纳总结,结合高边坡变形监测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将高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划分为传统高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和智能高边坡变形监测技术两大类。 关键字:边坡灾害;边坡变形;边坡防护;监测技术;智能化监测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边坡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地质环境之一,同时也是工程建设中最常见的工程形式[1]。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土幅员辽阔,公路建设不可避免会遇到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公路沿线会面临多种地质灾害风险[2]。 高边坡的变形与破坏直接威胁着公路、铁路交通运输安全。为及时发现并预测边坡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止因此而引影响公路交通安全,开展高速公路边坡变形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确定边坡滑体的具体周界、对滑体的滑动量做定期的检测、主要滑动线的方向和滑动速度,是边坡安全监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3]。高速公路上高边坡稳定性的预判和分析事关重大,严重者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合理科学精准的高边坡变形监测技术是帮助解决高边坡失稳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文拟梳理并分析现有高边坡变形监测方法,对比各类方法的优劣,并尝试给出智能边坡监测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 1边坡变形监测的发展

苏联滑坡专家叶米里扬诺娃[4]在《滑坡作用的基本规律》一书中全面地论述 了自然滑坡产生的条件、因素、机理和过程; 日本学者Saito[5]提出了著名的 “斋藤法”滑坡预报公式,并成功预报一起隧道滑坡; 智利学者 Hoek[6]提出根据 滑坡变形曲线的形态和趋势外推求滑动时间的外延法; 崔政权[7]首次提出运用系 统工程地质学 ( system engineering geology,SEG) 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 价的思路; 谢守益等[8]设计了降雨滑坡的典型阈值,并根据极值分布理论对典型 滑坡降雨诱发概率进行了统计分析; 马莉等[9]、唐春艳等[10]先后运用灰色理论和 交互多模算法对滑坡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并建立滑坡预测模型和一种卡尔曼平滑 算法等。随着边坡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运用到边坡监测中, 从而实现边坡全天候安全监测;特别是GPS技术、GI技术、遥感技术、三维激光 扫描技术、时域反射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以 及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等快速发展,使得边坡变形监测手段更为便捷和精确。边坡 监测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监测范围的扩大、自动化,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 资料分析系统、边坡监测报警系统技等的日益完善[11]。 2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现状 2.1传统边坡变形监测技术 边坡变形监测通过观测边坡表面和深部的位移来掌握边坡的变形情况。目前,传统的边坡变形监测主要利用监测仪器,其监测方法以及特点如表1所示。

【毕业论文选题】边坡工程专业论文题目大全

边坡工程专业论文题目大全 边坡工程是一个开放系统,它既有有限变形问题又有无限变形问题,有瞬时变形问题又有长时变形问题。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有关呢边坡工程论文的论文题目。 1、非连续变形分析(DDA)在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2、膨胀土边坡稳定性的FLAC分析 3、贵州某红粘土边坡的动态稳定性研究 4、膨胀土边坡稳定性非连续变形分析(DDA)研究 5、考虑蠕变效应的红粘土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动态监测评价 6、岩质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的系统研究 7、基坑工程中土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及边坡稳定性的数值分析 8、公路膨胀土路基的沉降和边坡稳定性研究 1

9、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及工程设计研究 10、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锦屏一级水电站枢纽区高边坡稳定性分区研究 11、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变形预测研究 12、边坡稳定性及路堤变形与破坏机理研究 13、节理裂隙边坡稳定性及锚注加固效应研究 14、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开挖边坡稳定性工程地质系统研究 15、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16、地下空区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17、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模糊评价及加固治理研究 18、特高陡边坡开挖爆破技术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19、山区高等级公路高边坡稳定性及动态设计的地质工程研究 20、考虑锚杆预应力作用的锚固边坡稳定性研究 21、块裂岩质边坡稳定性理论分析模型及工程应用研究 22、基于范例推理的边坡稳定性智能评价方法研究 23、库岸公路边坡稳定性风险分析 24、山区高等级公路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HSMR快速评价体系研究 25、基于FLAC~(3d)的土质边坡稳定性及其抗滑桩加固研究 26、强降雨条件下基于Green-Ampt入渗模型的无限边坡稳定性研究 27、边坡稳定性上限分析方法及参数反演研究 28、大型顺层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处治技术优化研究 29、降雨入渗—重分布下土质边坡稳定性研究 30、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理论与锚固设计优化研究 31、基于突变理论的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32、强震作用下块状岩体边坡稳定性研究 33、边坡稳定性的条分法与有限元法耦合分析 34、基于ANSYS的岩土参数优化反分析和边坡稳定性分析 2

公路路堑高边坡变形监测及数据分析

公路路堑高边坡变形监测及数据分析

摘要:路堑高边坡开挖施工期间,要结合地质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监测方案,实时开展测量工作,及时发现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整,保证公路工程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质量。路堑高边坡变形监测分为横纵向,做好实时监测可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和公路质量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工程概况,分析了路堑高边坡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对监测技术和具体保证措施进行了科学的探讨。 关键词:公路工程;路堑边坡;工程测量;变形监测1引言 公路边坡监测的主要意义在于保证边坡稳定,为公路边坡位移测量和土质变形规律提供依据,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公路边坡的稳定性关系到公路工程的质量,加强测量可以确定边坡滑体范围,可以测量出滑动量、滑动方向和速度,进而对公路的稳定性进行监视。公路路堑高边坡的变形监测除了采用传统常规方法外,还依赖于大量的大地测量原理、方法与精密测量仪器,采用先进测量技术,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公路路堑边坡变形测量的方法有很多种,采用科学的适合的方法比较关键,进而为公路工程施工和后期维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2工程概况 本次研究选取彭大高速公路路段,最大边坡长度为150米,最大坡高36米,边坡开挖分成四级。处于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黄土分布面积较广,地形波状起伏,土质不均,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公路路堑边坡分布地层包括砂岩、灰黄色长石砂岩、青灰色石英砂岩等,地下水为松散堆积沙砾卵石层孔隙水。所处地区降水量一般,雨季较短,但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开挖期间和后期施工容易受季节降雨影响,对路堑边坡进行变形测量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确定地表位移和位移沉降变化,可以确定边坡的稳定性,进而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同时及时纠正工程档案。边坡主要依据岩土结构、土层密实胶结程度、风化程度、地形、挖方高度、地下水活动等因素来选择断面形式和坡率,保证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3变形监测主要内容 3.1位移监测

边坡治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边坡治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1.工程区自然条件 (1) 2.工程地质概况 (1) 2.1地形地貌 (1) 2.2地层岩性与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1) 2.3地质构造 (3) 2.4水文地质条件 (5) 2.5人类工程活动 (5) 3.边坡特征 (7) 3.1边坡形态特征 (7) 3.2边坡物质组成 (7) 3.3边坡的水文地质条件 (8) 4.边坡稳定性分析 (10) 4.1边坡类型及安全等级 (10) 4.2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10) 4.3 边坡稳定性分析 (11) 4.4 边坡破坏模式及控制条件 (13) 4.5 边坡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15) 5.边坡稳定性计算 (16) 5.1按岩层层面滑动进行稳定性验算 (16) 5.2按岩体破裂面进行稳定性验算 (17) 5.3按裂隙面滑动进行稳定性验算 (19)

6.支护结构设计 (21) 6.1设计依据 (21) 6.2选择支护方案 (21) 6.2.1设计原则 (21) 6.2.2设计支护方案 (22) 6.3锚杆计算的理论基础 (22) 6.3.1锚杆的基本原理 (23) 6.3.2锚杆的力学作用 (23) 6.4锚杆计算成果整理 (25) 7.施工组织设计 (28) 7.1施工工序 (28) 7.2施工监测 (29) 7.2.1 监测工作的任务和目的 (29) 7.2.2 监测设计方案主要技术依据及原则 (29) 7.3 监测工作设计 (30) 7.3.1监测工作布置 (30) 7.3.2观测方法 (30) 参考文献 (31) 结束语 (32) 附图 (32)

1.工程区自然条件 忠县位于三峡工程库区中部,县城上游距重庆市240km,下游距长江三峡工程坝址约360km。本边坡位于忠县县城上游、长江左岸,距县城10km。行政区划隶属重庆市,水陆交通发达,交通十分便利。 忠县地处川东低山丘陵区,属中纬度亚热带东南季风暖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热多雨,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8.2℃,最高气温42.1℃,最低气温-4.1℃。年均降雨量1172.1mm,最大降雨量1471.1mm,最小降雨量866.6mm,长年主导东北风。 2.工程地质概况 2.1地形地貌 边坡位于长江近岸谷坡地带,地貌形态主要为坪状丘陵,高程为206~230m,原始地形坡度为10~30°、局部大于30°。边坡的地形坡度为64°,坡高为18m,坡下为居民安置点或规划的安置点,周围建筑物较多。 2.2地层岩性与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边坡区域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 r)、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Q4dl);基岩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第2段(J3P2)。各岩土层特征分述如下: (1)第四系 人工堆积层(Q r):主要为边坡开挖形成的碎块石填土层,紫红色,

边坡的变形监测

边坡变形监测 目录 1 边坡变形监测的概述……………………………………………… 1.1边坡变形监测的目的与意义…………………………………… 1.2边坡变形监测的内容…………………………………………… 2 边坡变形监测常用的几种方法…………………………………… 2.1简易观测法……………………………………………………… 2.2设站观测法……………………………………………………… 2.2.1大地测量法在边坡监测中的应用…………………………… 2.2.2近景摄影测量法在边坡监测中的应用…………………… 2.2.3 GPS测量法在边坡监测中的应用……………………………2.3仪表观测法……………………………………………………… 3边坡变形监测实施………………………………………… 3.1 坐标系统的选择……………………………………………… 3.2边坡变形监测监测网布设方案………………………………… 3.3边坡变形监测点的布设方法和原则…………………………… 3.4边坡变形监测基准点与监测点的布设与防护……………… 3.5变形监测点优化布置…………………………………………… 3.6变形监测网的布设……………………………………………… 3.7测量准备……………………………………………………… 3.7.1 资料收集……………………………………………… 3.7.2 仪器检验…………………………………………………..

3.7.3 人员组织………………………………………………… 3.8观测实施………………………………………………………… 3.8.1边坡监测项目及其适用范围……………………………… 3.8.2监测仪器的选型…………………………………………… 3.8.3边坡变形监测的监测期与监测频率…………………… 3.8.4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的监测措施…………………… 3.9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 3.9.1数据的整理…………………………………………… 3.9.2数据的分析………………………………………… 3.9.3边坡变形的分析…………………………………………… 3.9.4边坡变形监测中常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4资料整理………………………………………………………… 4.1 资料的要求………………………………………………… 4.2 资料整理的内容…………………………………………… 4.3 总结分析报告……………………………………………… 5 边坡变形监测的实例…………………………………………… 6结论……………………………………………………………… 7参考文献……………………………………………………………

边坡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边坡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作者:林朝飞,庄红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7期 林朝飞庄红 (四川攀枝花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变形监测的数据分析,以某隧道进口高边坡变形监测为研究背景,探讨了基于TCA2003的高边坡变形监测方法,论文全面分析了具体的作业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智能全站仪边坡监测隧道 中图分类号:T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098X(2011)03(a)-0079-01 边坡变形观测的意义在于提供边坡的稳定状况、位移和变形的规律等,为滑坡预报提供依据。边坡变形观测的目的是确定滑体的周界,定期测量滑动量、主滑动线的方向和速度,以监视建筑 物的安全。 对于建(构)筑物变形的观测,除采用常规的正、倒垂、引张线等手段外,其外部变形的监测 则要依赖于以大地测量学的原理、方法与使用精密测量及计量仪器相结合的精密工程测量这种 特殊的手段,通过必要频次的反复测量来保障。 变形观测的方法有很多种,一般情况下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前方交会和极坐标法。近年来由于全站仪和GPS的出现,用全站仪直接测量变形点的三维坐标的方法和GPS直接进行滑坡监测的方法应用越来越多。本论文主要研究使用全站仪直接测量变形点的三维坐标的方法。 1 工程概况 某隧道位于山城地区,由于进洞口附近高边坡开挖,已造成开挖部分出现多处裂缝,虽然施工方采取了喷浆及其它加固措施,但为了安全起见,并摸清高边坡形变量,为施工方开挖提供正确的数据,需对有形变的高边坡区域进行实时监测。 2 TCA200 3 全站仪和极坐标差分法简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仪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测量机器人(Measurement robot) 或称测地机器人(Georobot) 是一种能代替人进行自动搜索、跟踪、辨识和精确照准目标并且获取角度、距离、三维坐标以及影像等信息的智能型电子全站仪,可以实现测量的全自动化、智能化。尤其在小尺度局部坐标测量当中,测量精度高、灵活机动、快速便捷、无接触等方面,有着 其它测量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 2.1 TCA2003 硬件介绍 TCA2003集成了步进马达、CCD 影像传感器,是一种能自动搜索、识别和精确照准目标并获 取角度、距离和三维坐标的智能型电子全站仪,属目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测量仪器,标称测角精 度0.5",测距精度±(1mm+1PPm),配备相应软件,可自动照准目标、观测和记录,故有测量机器人 之称。国内已有多家单位购买使用。

本科毕业论文---边坡监测技术综述

边坡监测技术综述 摘要:边坡监测是露天矿不可少的测量工作,通过阅读十四篇中文文献和两 篇外文 文献,本文总结了一些国内外边坡监测方法和露天矿边坡监测的特点、目的和 原理。 关键词:边坡监测;露天矿;监测方法;目的;原理 1边坡监测的概述 地质灾害是影响和危险露天矿安全和生产其中之一,综合影响的原因,包括地质 构 造,岩性,水,地下环境和露天采矿,内部塌陷,爆破振动,设备动态负载和其他 因素。因此,高效、准确的监测露天矿的边坡的变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⑴0 1.1露天矿边坡特点 (1) 边坡为岩石物质的较多,边坡幅度比较高,边坡相对较陡,安全系数比较低。 (2) 因为矿体常年开采,所以露天矿边坡逐渐增高,因此,就有一定的开采危险 (3) 自然风化直接影响矿体裸露地方,并经常受如爆破等因素影响。 (4) 如果是金属类型的矿体,因为受到浅部构造的影响,具有比较复杂的工程地质 条 件[3] 0 1.2露天矿边坡监测的目的 露天矿的边坡一般是临时或半永久性的,边坡变形在露天矿开采中是普遍存在的 现 象,为了避免灾害,如果发现位移速度急剧增大时,应立即撤出人员,采掘、运输 设备。以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通过监测变形的规律,可以进一步的研究边坡变形 的原因,预报灾害,为以后的边坡设计积累经验。提供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基础资料, 预报滑坡。还可以依据观测资料了解和掌握滑坡的形态、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采取 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露天矿山生产安全、高效、经济的开采 ⑷0 [2] 0

1.3监测的原理 边坡崩塌或滑坡,岩石群和土壤的向边坡下运动,是由于边界处的物体运动,发生剪切破坏的结果[5],边坡岩体的位移,直接反映边坡岩体的移动范围、移动量的大小、移动的速度和应力场演变规律,同时也反映边坡的稳定程度。边坡受到力的作用从变形到最终破坏,通常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演化过程。边坡失稳的发展过程,往往伴随着一系列边坡地表、地下的宏观与微观变形现象。包括边坡地表的位移、地面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地下滑动面的形成等。根据边坡岩体的移动范围、移动量的大小、移动的速度快慢能够直观的反映边坡的发展和变形规律。由于获得的是滑体位移形变的直观信息,特别是位移形变信息往往成为预测预报的主要依据之一。 在滑坡发生前,边坡岩体内应力会连续发生变化,在滑动力大于抗滑力后,边坡岩体会发生变形和滑动。从本质上讲滑坡是边坡应力平衡一失衡一新的平衡的过程,通常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边坡岩体的位移监测虽然能够直观的反映滑坡的整体趋势,但单一的只从“现象监测”很难把握精确的滑坡时间。边坡应力远程监测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给边坡施加一个预应力参加到边坡的应力平衡中,由于施于边坡的预应力属抗滑力,当边坡内应力产生有利于滑坡的变化时,通过观察预应力的变化,对边坡的稳定做出判断和预报。 2监测方法 国内外采用的传统的监测仪器和方法有:(1)坡表大地测量(经纬仪、水准仪、测 距仪、全站仪等);(2)GPS监测;(3)位移计;(4)红外遥感监测法;(5)激光微小位移监测;(6)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ARinteferometry,INSAR);⑺时间域反射测试 (TDR)技术;(8)坡体内部的钻孔倾斜仪、锚索测力计和水压监测仪等;(9)声发射监 测技术等⑹。下面就依次列举几种方法的具体实施方法。 2.1坡表大地测量监测露天矿边坡 导线法是我们最常用的露天矿边坡检测法。在此基础上再配合水准测量法对工作 点的高度进行测量。进行观测工作时要将全部观测点埋设10〜15天后才可以,观测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