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考研政治哲学选择题1-20题目答案解析完整版

2021考研政治哲学选择题1-20题目答案解析完整版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

A.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B.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人类文明成果的最新发展

【答案】ABCD

【点拨】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是源自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的天才头脑,而是时代提供的可能性和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理论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有一个过程,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的是

A.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B.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C.马克思、恩格斯接受“正义者同盟”的邀请,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答案】ABCD

【点拨】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接受过那个时代的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劳动群众渴求解放的呼声,促使他们立志进行社会变革,并走上求索科学真理的道路。

3.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共产党宣言》

C.《哥达纲领批判》

D.《神圣家族》

【答案】ABCD

【简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首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它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A正确。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于1875年写的,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神圣家族》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部合著作品,写于1844年9月至11月,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的著作。B、C、D都不符合题意。

【点拨】1876-1878年,恩格斯写出了《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第一题考点)。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哥达纲领批判》

C.《资本沦》

D.《德意志意识形态》

【答案】ABCD

【点拨】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马克思、思格斯的经典著作总结见《肖秀荣2021考研政治知识点精讲精练》第3页“拓展与点拨”。

5.《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于1867年9月在汉堡出版,其影响力历经150多年风雨而不衰,至今对我们分析、理解现实经济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

A.商品二因素理论

B.价值规律理论

C.劳动二重性理论

D.剩余价值理论

【答案】D

【简析】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D正确。

【点拨】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6.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

A.实践性

B.革命性

C.发展开放性

D.科学性

【答案】A

【简析】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A正确。

【点拨】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7.“哲学史宛如色彩斑斓的壁毯,其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犹如浓粗的经线

贯穿上下,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如同纬纱交织其中。”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对立和斗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唯物主义就是辩证法

B.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答案】CD

【简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存在和思维究竞谁是世界的本原),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错误。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如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A、B错误。D是正确答案。

【点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始终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相结合的。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

A.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

B.对字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回答

C.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回答

D.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回答

【答案】A

【简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这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的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A正确。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B错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错误。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D错误。

【点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本体论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是认识论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哲学派别划分总结见《肖秀荣2021考研政治知识点精讲精练》第7页图示。

9.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答案】C

【简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其划分的根本标准在于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所作的回答不同,即世界的本原是否是物质的。

A、B、D虽然都是哲学的重要问题,但不符合题干要求。

【点拔】除了一元论以外,还有一些哲学家否认世界有共同的本质和统一的基础,主张多元论的世界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本质的二元论。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

A.人类能够实在感知的自然事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结构

C.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答案】ABCD

【简析】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C正确。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物质的这种可感知性和可反映性并不意味着它的一切形态和特性都能够被人们的肉体感官直接感知(如磁场等)。A、B、D错误。

11.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题干中的“意念移物”“意念直接改变物质结构”,是夸大意识作用的唯心论。C、D是唯物主义,不符合题意,应先排除。唯心论有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之分,主观唯心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个人的感觉或意识,客观唯心论则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超自然、超人类的所谓客观精神。本题中“意念”属于个人的感觉或意识,故题干的说法是主观唯心论,排除B。A是正确答案。

【点拔】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说法有:“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说法有:朱熹所说的“理”,柏拉图主张的“理念”,黑格尔提出的“绝对观念”等。

12.“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简析】“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意思是“心”的诚与不诚,能决定事情的成败。这里的“心”是指意识。显然,此观点是一种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因此,D符合题意。A把题干的观点说成是唯物主义,当然是错误的。B把题干的观点说成是庸俗唯物主义,与题意不合。庸俗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庸俗化了,它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能力只不过是脑物质的分泌物,说人脑分泌精神就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或认为思想就是脑髓质的位移。这就混淆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抹杀了意识与物质的原则区别。C把题干的观点说成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也与题意不合。客观唯心主义把精神绝对化为脱离任何个人的独立存在,把虚构出来的在人以外存在的“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所以,A、B.C均不符合题意。

【点拨】注意庸俗唯物主义并不是唯物主义(虽然名字中有“唯物主义”的字眼)。类似的还有,小资产阶级也不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是剥削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包括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它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两个同等程度的范畴

【答案】B

【简析】这道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因此,B是正确的。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此不是同等程度的范畴,A、C、D错误。

【点拨】共性,是指不同事物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是指不同事物中独自具有的东西。系统是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各个部分。

14.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答案】A

【简析】本题题干引用的是列宁的话,其意思是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何者是第一性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不应当把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绝对化,否则,就会陷入二元论或不可知论。这是因为,虽然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但意识却依赖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的对象相脱离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具有同一性。因此,正确答案是A。B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已经超出了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范围,在这方面,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相对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有其特定的含义,只是就本体论而言,并无价值论上的意义。不存在物质和意识谁比谁更重要,也不涉及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第一性不等于第一等重要,第二性也不等于第二等重要;物质和意识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生活中两大类现象的最高概括,而人们的实践活动本身正是含物质和意识于一体的。所以,C、D也是错误的。

【点拨】哲学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很多方面的问题。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这是本体论的问题。

15.2019年5月,“‘人造肉’,第一股”美国BeyondMeal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掀起了人们关于人造肉的一股讨论热潮。据了解,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可见的人造肉主要是人造素肉,人造素肉不是肉、其主要成分是植物性蛋白尤其是大豆蛋白,添加植物血红蛋白制成。这类产品原材料易得,成本较低,加工难度适中。面世以来,人造素肉深受素食主义者欢迎。以上材料说明A.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B.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人们可以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摆脱必然性的制约

D.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事物

【答案】D

【简析】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可以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事物。D正确。人们并不是在自在世界之外创造人类世界。而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建造人化自然、人类世界的。A错误。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B错误且不符合题意。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不能超出必然性规定的范围去寻找自由,这是人的自由的限度。C错误。

【点拨】实践客体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

16.不少人体验过这样的小测试:面对同一张人物肖像,有人看到了满脸皱纹的老太太,有人看到的却是正值青春妙龄的年轻姑娘。关注角度、聚焦方位不同,看到的图像竟也存在天壤之别。对同一张肖像的两种看法都是

A.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B.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中固有形象的表现形式

D.意识主观自生的产物

【答案】A

【简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A正确。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C、D错误。人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也不是盲目直观的摹写,而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图像,是意识形式主观性的具体表现,但并不意味着这种看法就一定是歪曲的反映。B 错误。

【点拨】关于意识的4个高频命题角度见《肖秀荣2021考研政治知识点精讲精练》第11页下方的“拓展与点拨”。

17.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

A.意识来源于人脑

B.意识是联结主体和客体的中介

C.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答案】D

【简析】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D正确。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反映到人脑之后,才形成意识,A、C 错误。意识是人的头脑中的对象性关系和活动,它必定是以人的外部的物质的对象关系即实践为其现实基础和中介的,B错误。

【点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这里“特殊的物质”指人脑。

18.毕加索是20世纪的艺术大师。一次,毕加索画一头公牛,他画的第一幅公牛分写实,结构严谨而逼真,但他并不满足,又相继画了十次。从第一幅到第十一幅,形体逐渐概括,线条逐步简练,到最后一幅只剩下寥寥几根线条,但那些简单的线条,却精练地表现了公牛的形与神,看到这幅画的人依然可以轻易地看出这是一头公牛。以上事例说明

A.客观事物的存在依赖于我们对它的认识

B.艺术创作的认识过程是非理性因素独立作用的结果

C.事物的本质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D.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

【答案】D

【简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A错误。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B错误。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C错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

要表现之一就是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D正确。

【点拨】选项A所代表的一类常见干扰项总结,见《肖秀荣2021考研政治讲真题(上、下册)》第3页“经典干扰项设置及辨析”之“人与客观世界”。

19.传统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早已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例如,无人驾驶就让卡车司机顾虑重重,不少拥有清晰评估标准、工作业绩可衡量的职业也面临机器换人的可能。据一份报告显示,到2033年,美国将会有47%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其中比例最高的就是电话营销员、保险业务员、运动裁判员等。甚至微软机器诗人“小冰”还出版了诗集,尽管众人对其作品所见不一,但这件事说明如写诗、作曲这类依赖灵感的创造性工作也正在受到人工智能的挑战。以上材料说明

A.人们已经完全认识了大脑的机能

B.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理性认识的能力

C.机器人已经可以从事某些实践活动

D.人工智能可以延伸和扩展人脑的意识活动功能

【答案】D

【简析】人工智能极大地突破并弥补了人脑在意识活动方面的局限性,如在接收、处理和加工信息的速度上的局限性,人脑思维活动在空间和功能上的生理局限性,在存贮和记忆上的局限性,意识活动过程中在可靠性、精确性上的局限性等。因此,把人的意识活动和智能活动的某些方面机器化,使这种机器具有运用一定智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有力地延伸和扩展了人脑的意识活动功能。D 正确。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A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B错误。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C错误。

【点拨】见《肖秀荣2021考研政治讲真题(上、下册)》第5页“经典干扰项设置及辨析”之“人所独有”。

20.“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具有一维性

B.运动是静止的衡量尺度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答案】C

【简析】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A说法错误。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B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C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