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楷书知识与赏析

楷书知识与赏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楷书是产生最晚的正体。中国文字发展经历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阶段,其中楷书的出现,是汉字书体发展的终结,之后再未出现或发现新的字体。本课旨在通过对楷书基础知识的介绍,学习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不同风格的优秀楷书碑帖进行赏析,开阔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了解楷书的点画特征和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了解书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楷书名迹,学会如何欣赏楷书艺术,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楷书的浓厚兴趣。

(二)内容结构

本课内容结构包括楷书基础知识与楷书名作赏析两个方面,分为四个部分:

1. 什么是楷书。介绍楷书的概念和范围。

2. 楷书的发展。概述楷书发展的过程。按时间先后分四个阶段:萌生期的东汉楷书、发展期的魏晋南北朝楷书、成熟期的隋唐楷书及五代以后的楷书。

另外,本课的“知识窗”可以看作是对该部分内容的补充。

3. 楷书的特征。从点画、结字和章法三个方面概括楷书的基本特征。

以上三个部分属于楷书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

4. 楷书名作赏析。重点欣赏、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楷书名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楷书基础知识

重点:楷书的发展和特征。理清楷书发展过程的基本线索。了解楷书在发展过程中的时代和形态特征。

难点:楷书按字形大小来分有大楷、中楷和小楷之别;按风格来分,有魏碑楷书、唐碑楷书及不同书家的楷书等之别。弄清各时代的楷书风貌和载体状况。

2. 楷书名作赏析

重点:欣赏和熟悉作品。了解作品的主要特点和产生年代,学习如何欣赏楷书作品。

难点:认识作品的审美价值和代表性。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楷书基础知识

1.什么是楷书

楷书工稳端庄,是继篆、隶之后广泛使用和流行的又一种汉字正体。关于“楷书”名称的含义,历来名家解释不一。如:唐张怀《书断·上》云:“(八分)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孔子曰‘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式’。”这里“楷书”指的是所有有法度的书迹。又如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云:“楷无定名,不独正书当之。汉北海敬王睦善史书,世以为楷,是大篆可谓楷也。卫恒《书势》云‘王次仲始作楷法’,是八分为楷也。又云‘伯英下笔必为楷’则是草为楷也。”由以上记载可知,“楷书”之称谓的宽泛。而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或讲述的不是这种意义上的“楷书”,而是指作为汉字的重要字体之一的“楷书”,即“真书”、“正书”。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它产生于东汉末年,是汉隶结

体与章草笔法结合的结果。三国时期,历史上所记载的钟繇善“章程书”即是指的这种字体。由魏而晋,经过王羲之等书法家在书写实践中改变体势,创立法则,改造了隶书的点画与结体特点,形成一种新的字体。明张绅《书法通释》曰:“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但自钟繇之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真书”。“楷书”的名称作为一种字体首次出现见于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这里羊欣所说的韦诞擅长的“楷书”是指从隶书中脱胎演变发展出来的被称为“八分楷法”的新字体。所以,我们今天讲的楷书,包括魏楷、晋楷、唐楷以及五代以后的楷书。

2. 楷书的发展

历史上任何一种字体从萌生到成熟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楷书也如是。

(1)萌生期的东汉楷书

东汉是隶书大兴的时代,就在隶书普遍使用的时候,在一些存世的竹简上,已经可以看到楷书的折笔。东汉熹平元年,陶瓮上的文字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可以看作行楷,另外出土的大量的简牍和文书墨迹中,皆可证明楷书在东汉末年已经萌生了。

(2)发展期的魏晋南北朝楷书

传世的三国魏钟繇的楷书字迹如《宣示表》、《荐季直表》、《贺克捷表》等字中,皆出现了楷书的雏形。(虽然隶意很浓,带有隶书的波磔。)后来又经过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发展。这种所谓的“八分楷法”才逐渐成熟。楷书的基本点画也大体确立了它的体势。二王的代表书作如《乐毅论》、《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等,成为后人效法、效仿的小楷杰出代表作。东晋时代楷书法度的基本完备,使得这种年轻的字体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变钟繇的“古质”楷书为更加“流媚”的楷书。至南北朝,以魏碑为代表的北朝书法,以劲悍险峻见长。这个时期所留下的碑版、造像题记、摩崖、墓志、写经等载体上的楷书,风貌各具、姿态万千,值得后人关注研究。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十六字》中就称赞南北碑的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可见南北朝(尤其是北朝)时期的楷书刻石书法遗迹的丰富多样,给后世书法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南北朝的楷书刻石名品众多,如《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张玄墓志》、《爨宝子碑》等,皆有很高的声誉,代表了那一时期楷书成就及面貌。

(3)成熟期的隋唐楷书

楷书经过魏晋南

北朝近四百年的发展演变,至隋唐时期,其体制已逐渐达到成熟完备。隋朝虽然国势短祚,但其国家统一、文化融合的局面,使南北书风在隋代有机交融,将北碑的粗犷豪放熔铸南方的温润华美,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精神风貌,并且为唐代楷书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隋朝楷书代表作,如僧智永《楷书千字文》及《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启法寺碑》等,风神各具,实是开初唐楷书之先河。唐代楷书,可以说是体严法备、气度雍容,代表了楷书的最高成就。唐代选拔官吏提出“身、言、书、判”,其中“书”要求“楷法遒美”,也促进了楷书的成熟。唐代的楷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初唐楷书,继承六朝遗风,点画、结字讲求骨力清健,崇尚瘦硬书风。杰出的代表人物及书作,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等,将刚劲与平和、端稳与险峭达到了和谐统一。盛唐时期的楷书,以颜真卿的楷书为代表,他的楷书朴厚雄伟、端庄浑穆,呈现外拓体势,书迹有《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颜体书风有别于初唐的方严清瘦,呈现出气势磅礴、豪放饱满之感。晚唐楷书以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为代表,点画骨气刚,用笔斩钉截铁,其书法风貌以清劲豪健取胜,后世常将其与颜真卿并提,称为“颜筋柳骨”。

(4)五代以后的楷书

楷书在唐代发展完备,各种体势皆已具备,故唐有尚法之说。五代以后的楷书,虽然也代不乏人,但毕竟已是楷书字体成熟、完备之后的阶段,其成就大都不出此前。五代时,楷书有杨凝式《韭花帖》,略带行体,显得萧散有致。宋代书法尚意,崇尚帖学,善楷书。宋代善楷书的书家有北宋的蔡襄、苏轼、宋徽宗赵佶,南宋的张即之等。元代楷书成就最高的是赵孟。他用笔、结字颇得古法,又兼精熟,大楷、小楷皆有名迹存世,使得他的楷书与唐代的三位书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颜、柳、欧、赵”四家。赵孟楷书存世有《三门记》、《胆巴碑》,小楷《汲黯传》等,皆是非常著名的佳作。明代书法仍然崇尚帖学,楷书方面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小楷上。明初有宋克,小楷有魏晋人遗风,劲健古朴。明中期的文徵明、祝允明、王宠等书家的小楷各得晋书神韵,颇具影响。清代楷书,前期帖学代表有刘墉的小楷书,用笔如棉里裹针,后期碑学代表有何绍基、赵之谦、张裕钊等书家,取法唐碑、魏碑等,字多变态,韵味独具。

3. 楷书的特征

(1)点画齐备。楷书的点画有点、横、竖、撇、捺、提(挑)、折、钩八种。一般具

体在书写时,横画、竖画、撇画的起笔以及横画的收笔多作顿笔;撇画收笔处逐渐提笔出锋;捺画收笔时先逐渐铺毫重顿,再渐渐提笔出锋;笔画转折之处往往为顿笔,钩画为一种特殊的转折,在停驻之后挑笔出锋,这一点也是楷书的独特点画表现,即与隶书相比,楷书省改了波磔,增加了钩。历史上也屡有对楷书点画的探讨。楷书笔画工整、规矩有法度。对楷书八种基本点画的具体写法及要求有“八法”之说。如初唐欧阳询有《八诀》,概括了楷书八种点画的基本形态。此后唐代张怀在《玉堂禁经》中说,“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并有图示“永”字的八种点画。楷书的点画要求严格,各种笔画皆有自己的规范、标准,不能任意进行改变。如“到”字的立刀旁后一笔,必须作钩,而绝不能写作“悬针”。又如“亡”字最后一笔是竖弯,就绝不能写成竖横或竖折。又要求“笔笔不苟”,每个笔画的起、落、转、折、收等皆要有所据。此前的篆、隶书作为“正体”,都有点画问题,但点画形态不及楷书齐备,也没有楷书对点画要求之严格。

(2)结字方整。一般认为,中国文字是“方块字”。在篆、隶、楷、行、草诸体中,应该说楷书是最具方块字形的。楷书中,虽然严格意义上的方形字极少,但都以方块为其基本字型。在各种字体中,楷书的结构既不同于篆隶的横平竖直、均匀布白,也不似行草的自由散落布白。楷书要求在结字的“平正、匀称、飞动、参差”中字形方整。

一是要依字取势,因字立形,比例协调。从结构上分析汉字,大致有单独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及综合结构。在具体的字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使之协调。一般来说,左右结构的字偏宽,上下结构的字偏长,包围结构的字偏方,单独结构的字偏紧且略小,综合结构的字略大。

二是横斜竖弯,整字平正。一般人读起楷书,总认为是“横平竖直”,而我们真正写起楷书来,却是横不平、竖亦不直,横画多是向右上倾斜,竖也是略含曲势的。也正因如此,才说楷书的结字“平正”是指整个字的平正,而非指具体笔画的平正。整个字的平正就要求重心稳定,各部分均衡协调、左右相应。

三是“计白当黑”、静中寓动。楷书的结字基本上是匀称的、协调的。结字时,“计白当黑”非常重要。点画对空间的分割要匀称,不可粗细、长短、疏密过于悬殊,但同时又要追求匀称中的生动之美。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就是讲优秀的楷书字迹是结构平中见奇、静中寓

动,是平正而不呆板。

(3)章法和谐。章法也称布局。结众画为一字,曰结体;结众字为一体,则为布局。可见,楷书结字以方形为主,字的大小差别不大,故而方正规整。这种方正、规整匀称的楷书排列起来必然形成“纵横成行”的填格布局方式。具体到某个书家的章法安排上又是各有千秋,各具匠心:或将字距、行距拉大,显得空灵疏朗;或将格内字写得饱满、充实,字距、行距缩紧,显得丰茂雄强。此外,楷书还有竖成行而横不成列的章法安排,例如一些小楷佳作,如王献之《洛神赋中三行》等。

(二)作品分析

荐季直表(局部)钟繇(三国魏)

传魏钟繇书。小楷19行。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此帖字迹点画古朴浑厚,字态圆活,字态意象幽深,章法错落有致,历来深受学书者喜爱,具有钟书的典型特征。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魏书家,兼擅各体,尤精楷书,魏明帝时官至太傅,封定陵侯,人称“钟太傅”。相传钟繇创造楷书,在推进隶书楷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书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法家之一,与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合称“书中四贤”。他的楷书字迹结体自然、茂密幽深,被称为“正书之祖”。传世作品有《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

张猛龙碑(局部)北魏

在山东曲阜孔庙,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年)刻。楷书26行,行46字。无撰书人姓名。额题楷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此碑书刻俱精,结字峻拔奇特,历来评价甚高。杨守敬《平碑记》云:“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康有为云:“《张猛龙碑》为正体变态之宗”,列为“精品上”。启功先生评此碑,“其高不至于松滞,圆不失其庄严。每笔每字,时方时圆,或方或圆,相辅而成者唯此碑得其妙。”

张玄墓志(局部)北魏

镌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楷书22行,行20字。现仅存清何绍基藏剪裱孤本,今藏上海博物馆。张玄,字黑女,故又称《张黑女墓志》。此志点画峻利洒脱,有行草笔势、隶书意韵,结字奇正相生,上大下小,以横势为主,左右对比夸张,布局疏朗。清何绍基跋:“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神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康有为评“《张黑女》为质峻偏宕之宗”。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欧阳询(唐代)

欧阳询75岁所书,魏徵撰文。此碑书写得静穆安详、神清气爽。笔法瘦劲,结字险峻,历来被推为学书之正途、初学之典范。欧阳询,隋入唐

的大书家,他的书法法度森然,雅俗共赏,在中国书法史上颇具地位和影响,既有南朝的清秀,又有北碑的遒劲,刚柔相济,相得益彰。《九成宫醴泉铭》为他的楷书代表作之一,寓险劲之味于平正之中,遒劲之中不失婉润,纵横跌宕,神气充腴。

大字阳符经(局部)褚遂良(唐代)

传为褚遂良书,墨迹纸本,凡461字。点画姿致生动,富于变化,结字宽博,气势开张。元杨无咎曾评此迹:“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

多宝塔碑(局部)颜真卿(唐代)

刻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年),共34行,行66字。现藏西安碑林。点画遒劲多姿,结字匀稳严密,是颜真卿中年之作,为后来形成个性的“颜体”奠定了基础。虽不及他成熟期的楷书作品的风格显著,但仍是优秀的唐碑书迹。

化度寺碑(局部)欧阳询(唐代)

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欧阳询书。此碑字迹稍小,比《九成宫》早立一年,气韵高古蕴藉。欧阳询曾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其书学二王及三公郎中刘珉,并吸收了汉隶和魏晋以来之楷法,在隋碑朴茂峻整的基础上自创一格,体方笔圆,世称“欧体”。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引赵孟评:“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邕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清翁方纲对此碑亦评价很高,认为胜于《九宫醴泉铭》。

孔子庙堂碑(局部)虞世南(唐代)

虞世南69岁时撰文并书。碑文记述的是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封孔子二十三代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葺孔庙的事。虞世南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完二年(588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字伯施,浙江余姚人。性情沉静,笃志勤学。书法承智永传授,得二王法。唐太宗曾赞其有“出世之才”,兼具“德行”、“忠实”、“博学”、“文辞”、“书翰”之“五绝”。据说,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十分哀伤,不仅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谥号“文懿”,还作诗悼念,令褚遂良于灵帐前读而焚之,且数年后还缅怀在心。虞世南之书结体偏长,圆浑温润,筋骨内含,不露主角,点画清逸舒朗、遒劲有力。《孔子庙堂碑》是虞世南的楷书代表作,充分体现了虞书风格特色

颜勤礼碑(局部)颜真卿(唐代)

全称《夔州都督府长史颜勤礼碑》,颜真卿在71岁时撰并书。颜真卿曾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在“安史之乱”中,抗贼有功,出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苏轼诗云:“颜公变法出新意。”清梁《承晋斋积闻录》云:“颜鲁公晚年书,力脱右军蹊径。”我们欣赏此书,会体味其中深意,作为盛中唐时期的知名书家,

其书法体现出一种雄强的时代之音。

玄秘塔碑(局部)柳公权(唐代)

晚唐柳公权书。柳公权,自幼笃为书家,元和三年(808年)登进士科,又登博学宏词科,曾担任宫廷中最高级书法教师20年之久。文宗有“钟、王复出”之赞。唐书“尚法”的代表书家之一。其书法初学二王,后又学颜,融会贯通,形成自家面目,尤以楷书著名。《玄秘塔碑》用笔劲健,结体严谨,恪守法度,章法上行间茂密,堪称为书刻俱佳的精品。明王世贞在《州山人稿》中评价此书“遒媚劲健”,清王澍《虚舟题跋》评此碑是“诚悬极矜炼之作”。

三门记(局部)赵孟(元代)

全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原作楷书纸本,墨迹,纵358厘米,横2838厘米。原迹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这是赵孟晚年的力作。多用方笔,用笔苍劲沉稳,楷行相揉,铁画银钩。结体内,静穆雅洁,充分显示了他取法晋唐的深厚功力。

赵孟頫,宋朝宗室后裔,元世祖时以遗逸被召,官集贤直学士。仁宗时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时称“赵承旨”。卒,赠魏国公,谥文敏。赵孟頫自幼聪颖,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援笔立就,是位多才多艺的高手。学识渊博,是经学家和文学家,书画尤为擅名。他是身为元人却能跨越五代两宋而与唐代大家并称的楷书名家,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楷书转益多师,早年学智永《千字文》、唐褚遂良,后致力于东晋二王小楷的临习,深得其神韵,晚年又取李北海的笔法风骨,终形成自我风貌,卓然而为中国书法史上很有贡献和名望的楷书大家。赵孟頫的楷书婀娜刚健,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

宣示表(局部)王羲之临本(东晋)

此为钟繇代表作之一,小楷,18行。传世帖为王羲之临本。此作结体高古,字形趋扁,有隶书遗意,点画圆厚,笔意纯朴,章法字密行疏,雅致超伦,和谐自然。

乐毅论(局部)王羲之(东晋)

王羲之小楷书44行。原帖久佚,传有唐人摹本及翻刻本,此帖传为王羲之书付其子官奴(献之)的佳作。唐褚遂良谓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列为王羲之正书第一。其字脱尽隶书痕迹,点画清劲可爱,结字端秀英挺,章法疏密自然,反映出洒脱萧散的晋人书风。

洛神赋王献之(东晋)

王献之小楷书,即曹植《洛神赋》中一段,自“嬉”字起至“飞”字止。南宋贾似道先得9行,后又得4行,共13行,刻于端石上,石质坚细,美其名曰“碧玉”,故俗称“玉版十三行”。现藏首都博物馆。王献之楷书结字外拓,与钟繇、王羲之小楷相比,用笔更为疏放、洒脱,挥洒更为纵意,以调高格雅、风神萧散的妍妙气骨倍受后世人推崇喜爱,是学

习小楷的优秀范本,在楷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始平公造像记(局部)北魏

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记》。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九月刻。在河南洛阳龙门。正书阳文10行,行20字,有额6字,后署“孟广达文、朱义章书”。此刻书法用笔沈猛,体格凝重,开创北碑方笔的典型,气象强悍。清康有为列其为“能品上”,居“龙门十二品”之冠,为书家“知白守黑、计白当黑”的佳作。

孙秋生造像记(局部)北魏

北魏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刻。正书13行,署孟广达文、萧显庆书。在河南洛阳龙门。此记点画用笔方劲刻利,结字庄茂宽博,拙中寓巧。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其“沉着劲重为一体”。

杨大眼造像记(局部)北魏

北魏刻石,全称《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无年月。正书11行,行23字。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其与《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合称为“龙门四品”。书风爽利劲健,用笔以方为主,康有为评其为“峻健丰伟之宗”。

郑文公碑(局部)北魏

摩崖石刻,又名《郑羲碑》。有上下两碑。上碑在山东平度天柱山,下碑在掖县云峰山。两碑内容均是记述郑羲生平事迹之文。传为郑道昭所书。上碑字较小且残损不清,而下碑字迹较大且保存较好,故学书之人常取法下碑。书法笔势纵横,瘦健绝伦,融篆势、分韵、草情于一体。清包世臣谓其“有云鹤海鸥之态”,叶昌炽更谓其为“书中之圣”。

摩崖刻石泰山金刚经(局部)六朝

北齐摩崖刻经,在山东泰安泰山。字大径尺,气势凝重雄浑,锋芒内敛,行笔兼有草情篆韵,结字宽博平和,气宇非凡。包世臣评“有云鹤海鸥之态”,康有为称其字为“榜书之宗”,杨守敬《学书迩言》亦云“擘窠大字,此为极则”。

曹望喜造像北魏

北魏正光六年(525年)刻,在山东临淄。四面刻,三面画像,一面为造像记。此记书法用笔方峻爽利,结字中宫紧缩,章法横竖成行而有界格。

三、教学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于楷书的教学内容分为《楷书知识与欣赏》和《楷书书写指导》两课进行。本课的任务是介绍楷书知识和赏析楷书作品。楷书是产生最晚的正体,也是至今仍在使用通行的正体。对于现今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学好楷书是学习行书、草书乃至篆隶的基础。所以学好楷书无论是对实用书写还是学习书法艺术皆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楷书之美,认识楷书的基本特征,掌握楷书书写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实现本课教学的目的。

(二)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合理地处理教材内容

首先要对楷书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做到重点与难点心中有数,教师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楷书发展演变过程,明辨出楷书的源流变化,了解各个时期楷书的风貌特色。教材内容的处理上,主要是以点代面的思路。教师可以结合楷书在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书家、书作来帮助学生勾画楷书发展的脉络。建议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内容,有选择地赏析几件名作,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以组织讨论的方式布置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楷书的教学目标

可安排课堂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书家及书作的认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所欣赏的书作风格。另外,布置思考题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自觉思考,总结此课所学内容的知识点。

四、参考书目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朱关田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全彩中国书法艺术史》,刘守安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

《楷书津梁》,卜希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刘正成主编,大地出版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