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摘要:反证法在数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间接证明方法,它被称为“数学家最精良的武器之一”,又称为归谬法、背理法。反证法不仅是一种论证方法,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还能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反证法在中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今学生在运用反证法解题中,基础一般的学生会受到思维能力的限制,如果能恰当的使用反证法,在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上也许能够得到解决。所以本文首先会叙述反证法的产生,具体阐述反证法的定义,即反证法的概念、分类、科学性,介绍反证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并举例分析以及说明应用反证法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反证法;中学数学;应用;

On the Proof by Contradiction in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Abstract:Proof by contradic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indirect proof method in mathematics, it is called "one of the most sophisticated weapons of mathematicians", also known as reduction to absurdity, unreasonable method. Proof by contradiction is not only an argumentation method, but also a way of thinking. It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s'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It can also expand students' thinking of solving problems, so that students can form good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yway, the metho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Nowadays, when students solve problems with the method of proof by contradiction, the students with general foundation are limited by their thinking ability. If the method of proof by contradiction can be used properly, they may be able to solve some difficult problems.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first describe the source of proof by contradiction, specifically elaborate the definition of proof by contradiction, that is, the concept, classification and logical basis of proof by contradiction, introduce the application of proof by contradiction in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and explain the problems to be notic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proof by contradiction.

Keywords:proof by contradiction;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目录

目录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1)

1 引言 (1)

2 反证法的产生 (1)

2.1古希腊的反证法 (1)

2.2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反证法 (2)

3 反证法的定义与步骤 (2)

3.1 反证法的定义 (2)

3.2反证法的解题步骤 (2)

4 反证法的分类与科学性 (4)

4.1反证法的分类 (4)

4.1.1归谬法例题 (4)

4.1.2穷举法例题 (4)

4.2反证法的科学性 (5)

4.2.1反证法的理论依据 (5)

4.2.2反证法的可信性 (5)

4.3为什么要使用反证法 (6)

5 反证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6)

5.1基本命题,即学科中的起始性命题 (6)

5.2命题采取否定形式 (7)

5.3有关个数的命题 (9)

5.4结论涉及无限集或数目不确定的命题 (10)

5.5不等式类型 (11)

5.6几何类型题 (12)

6 使用反证法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3)

6.1反设要正确 (13)

6.2 要明确推理特点 (13)

6.3能灵活运用 (13)

6.4 反证法与举反例不等同 (14)

6.5熟悉矛盾的种类 (14)

7 总结 (14)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1 引言

反证法是间接论证的方法之一,早在古希腊,一些数学家就用反证法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牛顿曾经说过:“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它在中学数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当学生遇到不容易或者不能从正面进行证明的题目时,则可以尝试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反证法弥补了直接证明的不足,完善了证明方法,运用反证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教师应要结合熟悉的生活实例和典型的数学例题,帮助并引导学生了解反证法继而使用反证法,然后运用反证法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仅在中学数学中能运用反证法,生活中也能运用反证法解决问题。如李某与朋友们外出游玩,看到路边的树上结满了果子,朋友们都去摘取果子,唯独李某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一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去摘取,李某说:“在路边的树上结满果子必然是苦的”,朋友摘取果子尝试,果然是苦的。为什么李某在还未尝试果子前就知道是苦的?因为李某巧妙地使用了反证法,如果果子是甜的,路边树上的果子已被采摘。像这样,为了说明某一个结论是正确的,但不从正面直接说明,而是说明它的反面是错误的,从而得出它本身是正确的。我们知道,推理与证明是数学问题解题的基本思维过程,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生活中可以使用推理与证明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

2 反证法的产生

2.1古希腊的反证法

西方的数学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下,他们认为“万物皆数”(指整数),数学知识是可靠和准确的。但随着第一次数学危机的发生,自根号二的发现,使希腊人重新审视了他们自己的数学,从此他们放弃了以数为基础的几何。第一次数学危机使他们无法依靠图形和直观,因此,西方数学必须以证明为主来证明数学。而他们要的是准确性的数学。它的表现形式是:逻辑、演绎的体系。可见它是指证明的数学与算的数学正好相反。希腊人认为数值计算是几何证明之后的一个应用,他们更注重演绎与证明,指出“不要近似”,也就是要达到“明确的形式证明和公理的使用”[1]。最开始运用到反证法的是古希腊最盛名的数学家

欧几里德,在他的著作《几何原本》里就开始运用反证法了,如证明素数有无穷多个的结论,假设命题不真,则素数只有有限多个。柏拉图认为数学应从绝对假设开始,并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达到所需要的结论。亚里士多德则努力把形式逻辑应用到数学中,开始研究数学概念,而且他并不同意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皆数”的观点,再者是承认公设,亚里士多德认为数学证明就是把原有的道理给画出来,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2.2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反证法

在中国的古代数学里对推理演绎的证明不是那么重视,尽管人们发现一些逻辑规律,例如在魏晋时期的雄辩之风,大多数的反驳用到了归谬法,这里的归谬法就是举反例,刘徽受当时的影响,在他的《九章算术注》中,归谬论证法被多次使用,刘徽在证明某些公式是错误的时候,用的方法都是反驳,并且是成功的,符合逻辑规律的。墨子也用过归谬法,例如:“学之益也,说在诽者。”通过证明“学习是没有益处”为假,从而得到命题“学习是有益的”为真。归谬法也是反证法中的一种方法,但因为中国逻辑学的不完善,在指出明确运用反证法的用法上是少之又少,与西方差别甚大。

3 反证法的定义与步骤

3.1 反证法的定义

反证法是“间接证明法”的一类,简而言之就是从反方向证明的证明方法。最早法国数学家阿达玛对反证法的实质作过概括:“若肯定定理的假设而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这段话可以理解为先提出与结论相反(相排斥)的假设,然后推导出和已知证明的定理或公理、定义、题设、相矛盾的结果,这样就证明了与结论相反的假设不能成立,从而肯定了原来的结论必定成立,这种间接证明的方法叫反证法[2]。

3.2反证法的解题步骤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步骤:

(1)反设——反设是用反证法解题的基础,反设是否准确对解题过程与结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第一步要找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结论,接着是细心并准确找出与结论相反的假设,最后是对结论进行肯定或否定。

(2)归谬——归谬是重点,亦是难点。利用题设和反设出发,经过严格地逻

辑推理和论证,最终导出矛盾。但许多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寻找矛盾.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清楚:反设后条件都有什么;逻辑推理的方向;矛盾将如何产生.

(3)结论——即根据反设以及归谬所得到的最终结果。归谬是根据反设得到一个与命题原结论矛盾的理论,从而肯定命题的原结论。完成这三步,用反证法解题就已经完成[3]。

例如:已知:如下图,设点A、B、C在同一直线上,求证:过A、B、C三点不能作圆.

【反设】假设过A、B、C三点能作圆,这个假设作为下一步“归谬”的一个已知条件。

【归谬】由上述假设过A、B、C三点能作圆出发,设此圆圆心为O,则A、B、C三点中连任意两点的线段是圆O的弦,由垂径定理:O既在AB的中垂线OM 上,又在BC的中垂线ON上,从而过点O有两条直线OM与ON均与AC垂直,这个结论就与定理“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相矛盾。推理正确,所以假设错误。

【结论】故过同一直线上三点A、B、C不能作圆。

4 反证法的分类与科学性

4.1反证法的分类

反证法分为归谬法和穷举法。用归谬法证题时,如果将要证明的命题的方面情况只有一种,那么只要把这种情况反驳倒了,便可以达到反证的目的。如果要证明的方面情况有多种,那么必须将所有情况一一推翻,然后进行一一分析与处理,才能推断原结论成立,这就是穷举法。

4.1.1归谬法例题

著名的俄国文学家赫尔岑,曾经参加一个了聚会,他非常不喜欢派对上播放的音乐,促使他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向他解释道:“演奏的是流行的音乐。”

赫尔岑反问主人:“流行的音乐就是高尚的吗?”

主人听后很吃惊地回答道:“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笑着说:“流行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题意:“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这句话等于“一切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赫尔岑却假设定其为真,从而导出“流行感冒也是高尚的了”这个荒谬的结果。荒谬的结果可以把主人话中不明显的荒谬揭露出来。这就是运用归谬法从假定被反驳的判断是真的,推出荒谬的结论。甚至结论不用直接说出来,就足以使对方承认自己论题的荒谬。这种巧妙的揭示,显得很幽默,有趣得使人发笑。

4.1.2穷举法例题

若121≥>x x ,则有n n x x 21>,

证明:若不然,则有,

()21211x x x x n n =?=,与题设矛盾,

()21212x x x x n n

.

4.2反证法的科学性

4.2.1反证法的理论依据

反证法所依据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中的两个基本规律,即矛盾律和排中律。两者的概念有所不同,所谓矛盾律是说:在同一个论证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即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判断,其中必然有一个是假的,不可能同时为真。如对3这个数,“3是有理数”和“3 是无理数”的两个判断中必然有一个是假的,不可能同时为真。而所谓的排中律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矛盾的思想,即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其中必然有一个是真的,不可能同时为假。如要证明“3是无理数”,只需要证明“3是有理数”是假的,因为“3是有理数”和“3不是有理数”,是两个相矛盾的判断,则根据排中律,其中必然有一个是真的。排中律常用公式表示为“A 或者非A ”,即“A ∨?A ”。

矛盾律与排中律的相同点和区别。其相同点是:两个规律都不能存在逻辑矛盾,如果违背排中律那毋庸置疑也违背了矛盾律。区别:第一,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包含了互相反对的判断,而排中律只包含了互相矛盾的判断,说明矛盾律是包含排中律的。在此,解释一下互相矛盾与互相反对。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是可以同假。第二,逻辑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加以肯定,必须否定其中一个。而排中律要求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加以否定,必须肯定其中一个。排中律还要求需具有明确性和清晰性的思维。

4.2.2反证法的可信性

反证法在其证明过程中,对“原结论”和“否定的原结论”,必然得到矛盾的两个判断,根据“矛盾律”,这两个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必须有一个假的,而已知的条件、已知的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命题都是真的,所以“否定的原结论”必定为假。再根据“排中律”,“原结论”和“否定的原结论”这一对立的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而“否定的原

结论”为假,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原结论必定为真。综上所诉,反证法是以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和理论为依据的,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正确结论,所以反证法是可信的。

4.3为什么要使用反证法

直接证法与反证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证明结论。这两种证法就像是两条道路,前者是直线,后者是曲线。如果路好走,我们肯定选择直路,但是如果直线路崎岖难行,难关重重,那我们宁愿选择那条比较好走的路虽然它曲折。若直路是一条绝路,那是非走曲折路不可了。这与我们选择使用何种证明方法类似,有些题目虽然可以用直接证法,但用反证法会简便很多,所以我们宁愿选择用反证法。而有些题目则只能用反证法来证明。虽然反证法有时可以用直接证法来代替,但是不能否定反证法的存在。反证法与直接证法都是必要的,同等重要。

5 反证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在中学数学中,常用反证法证明的命题有以下几种类型:

5.1基本命题,即学科中的起始性命题

这类命题用直接证明是有一定难度的或者说结论的反面比结论本身更容易证明,因为已知条件以及由已知条件推出的结论比较少,在这种题目中能够运用的定理、定义、公理也比较少,此时我们会选择用反证法来进行证明[4]。

5.1.1两条直线同时平行于第三条直线,则原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已知:,,EF CD EF AB ////

求证:.//CD AB

证明:假设AB 与CD 不平行,

则AB 与CD 相交于点P

EF AB // ,即EF AP // 、EF CD //即EF CP //, 过P 点有两条不同的直线与EF 平行,但这与平行公理矛盾,因此假设AB 不平行CD 不成立.

故CD AB //.

【分析】让学生知道这种类型题是不能直接证明的,这要从问题的反面出发,A C E B D F

图1

否定命题结论,即AB 与CD 不平行,那么它们肯定相交,交点为P ,因为过点P 就有两条直线AB 、CD 都平行于EF ,这显然与平行公理矛盾,产生矛盾的原因是假设错误。所以AB 与CD 不相交,则只能平行,问题得证[5]。

例5.1.2 直线PO 与平面α相交于O ,过点O 在平面α内引直线OA 、OB 、OC ,POC POB POA ∠=∠=∠,求证:α⊥PO 。

证明:假设PO 不垂直平面α。

作α⊥PH 并与平面α相交于H ,此时H 、O 不重合,连结OH 。

过P 作OA PE ⊥于E ,OB PF ⊥于F ,

根据,三垂线定理可知,OA HE ⊥,OB HF ⊥。

因为POB POA ∠=∠,PO 是公共边,

所以POF Rt POE Rt ???

所以OF OE =

又OH OH =

所以OEH Rt OFH Rt ???

所以EOH FOH ∠=∠

因此,OH 是AOB ∠的平分线。

同理可证,OH 是AOC ∠的平分线。

但是,OB 和OC 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 OH 不可能同时是AOB ∠和AOC ∠的平分线,产生矛盾。

【分析】本道题若从正面进行证明,根据题目所给条件所能借助的公理定理有限,则只能尝试从反面去思考,这道题由于不能直接证明α⊥PO ,不妨先假设PO 不垂直平面α,以此为条件再结合相关定理得到与客观事实不符合的结论,这说明假设“PO 不垂直平面α”错误,那么假设的反面就是正确的,即α⊥PO ,故原命题结论成立。

5.2命题采取否定形式

结论中出现“不可能”、“不存在”、“没有”、“不是”等这样否定形式的字眼a O P A

B C E F H

的命题;

例5.2.1 是无理数。

是有理数,那我们能找到自然数a 和b ,使得

=/a b

这里的a 和b 是互质的,对上式两边进行平方,得到

222a b =

因此,2a 为偶数,所以,a 也一定是偶数。于是,存在一个自然数c,使得

2a c =,则224a c =,则222c b =

从而2b 是偶数,因此b 也是偶数。由上得出,a b 均为偶数与,a b 互质矛盾,所以

是无理数。

[4]

【分析是无理数是很平常的结论,它为什么是无理数,大多数学生都会说因为它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但是没有人能对其作出严格的证明。希巴斯利用毕达哥拉斯的勾股定理,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不是有理数,继而发现无理数的存在,但希巴斯却因为这个真理死亡。确实,我们在证

是无理数会让人手足无措,于是,我们可以从

是有理数出发进行证明,结果肯定与原结论是矛盾的。

例5.2.2 在一个三角形中,不可能有两个角是钝角。已知:∠A ,∠B ,∠C 是三角形ABC 的三个内角。

求证:∠A ,∠B ,∠C 中不可能有两个钝角。

证明:假如∠A ,∠B ,∠C 中有两个钝角,我们不妨设∠A >900,且∠B >900,则∠A+∠B+∠C 一定大于1800。这与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0”相矛盾。 故 ∠A ,∠B 均大于900是不成立的。所以,一个三角形不可能有两个钝角。

【分析】由上题可知,对于这种“不可能事件”,我们很难从正面解题,如果我们从正面进行证明,那它的情况就会很多,我们几乎无从下手。“不可能事件”的反面是“肯定事件” ,如若从它的反面出发,就只有这一种情况,所以我们

假设∠A >900,且∠B >900。当题目含有“不可能”、“不存在”、“没有”、“不是”等这样形式的字眼,运用逆向思维把“不可能事件”变成“肯定事件”,相当于给题目增加了一个条件,这样就达到了运用反证法解题的目的。

5.3有关个数的命题

即结论中含有“唯一”、“至多”、“至少”、“不少于”、“最多”等这样的词语命题;

例5.3.1 已知0≠a ,求证关于x 的方程b ax =有且只有一个根.

证明:假设方程b ax =(0≠a )至少存在两个根,

不妨设其中的两根分别为21x x 、,且21x x ≠,则b ax b ax ==21,,

21ax ax =∴,

021=-∴ax ax ,

()021=-∴x x a ,

0,2121≠-≠x x x x ,

0=∴a 与已知0≠a 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结论成立.

【分析】对于这种唯一性的问题,本道题一样是直接使用反证法证明,在本题中,我们知道“有且只有一个”的反面是“至少存在两个”,因此,可以直接写出它的否命题。根据逻辑推理能推出我们假设的是错误的,继而得出原结论是正确的。

例5.3.2 已知a , b , c 都是正实数,求证:下列三个式子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

a c c

b b a 1

,1

,1

+++ 证明:不妨设三个式子a c c

b b a 1,1

,1

+++全部都小于2,

即 21

<+b a ,21

<+c b ,21

<+a c

由于,,a b c 是任意的正实数,可以令a b c ===5, 则我们有:2.51

1

1

=+=+=+a c c b b a 显然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故原命题成立,即a c c b b a 1,1,1+++

中至少有一

个不小于2. 【分析】“三个式子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共有七种情况,虽然结论很显然,但是证明起来困难又繁杂,而它的反面是“全都小于2”只有一种情况,那我们肯定选择从反面进行证明,利用反证法,我们假设三个式子全都小于2,再来证明假设是错误的,原结论才得以成立。由上述例题可以知道当遇到结论中含有“唯一”、“至多”、“至少”、“不少于”、“最多”等这样的词语命题时,我们可以从反面进行思考并分析问题,看看能不能使用反证法证题,这样会简便很多。

5.4结论涉及无限集或数目不确定的命题

待证命题的结论是无限的,结论涉及的对象无法全部列出,这些命题结论的反面是有限的、肯定的,这时宜用反证法。

例5.4.1证明质数有无限多个

证:假设质数个数为有限个,假设质数只有有限n 个

设全体质数为n p p p p ,,3,2,1...,

令1...321+=n p p p p p ,很容易发现p 除以1p 余1,除以2p 余1,除以n p 余1,所以p 不含因数n p p p p ,,3,2,1...,故p 要么是质数,要么含有除了n p p p p ,,3,2,1...外的质因数,这说明除了质数n p p p p ,,3,2,1...外,还有其他质数,因此,假设不成立。所以,质数有无限多个。

【分析】首先题目原结论说质数有无限多个,很显然,它的反面就是质数个数为有限个,并假设它有n 个,设全体质数为n p p p p ,,3,2,1...,令p 是一个比

n p p p p ,,3,2,1...大1的数。由逻辑推理可得n p p p p ,,3,2,1...都不是p 的因数,所以,p 是一个与n p p p p ,,3,2,1...都不同的质数。故对于这种涉及无限的结论也可用反证法而证之。

5.5不等式类型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不等式,有时候很难从正面直接入手去证明,这时可以考虑尝试反证法。

例5.5.1已知,0,0,0>>++>++xyz zx yz xy z y x .求证:z y x ,,全是正数 证明:假设.0,0,0<∴>

又由0>++z y x ,则0>-=+x z y ,

0)(<++=++∴yz z y x zx yz xy ,与原结论矛盾.

若0=x ,则与0>xyz 矛盾,所以,x 一定是正数.

同理可证:z y ,也是正数[6]。

【分析】对于不等式类型的命题,首先弄清楚题目所含有的条件和结论,条件即0,0,0>>++>++abc ac bc ab c b a ,最后结论是0,,>c b a 。其次是作出与所要证明的不等式相反的假设,即c<0。接着是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和假设出发,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导出矛盾。最后肯定因为假设错误而导致矛盾,故原不等式成立。不等式类型的题目会因为使用反证法间接地达到目的

例5.5.2 在△ABC 中,2cos cos cos 2=++C B A ,求证:

3π≤A . 证明:假设3π>

A ,

由已知条件得

2cos cos 2)sin 21(22222=+--+C B C B A 即

0)sin 2(cos sin 2222=--A C B A 因为0sin 2≠A

,故

22cos sin 2C B A -=,

3,π

π>>A 。则212sin >A ,所以1cos 2>-C

B 。 这与1cos 2≤-

C B 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3π

≤A 。

【分析】本题同上一道例题一样,首先弄清楚题目所含有的条件和结论,条件是在△ABC 中有2cos cos cos 2=++C B A ,结论是

2π≤A ,其次,作出与原结论相反的假设,即2π

>A 。接着根据所给条件和假设出发,进行严谨地逻辑推

理,这里要注意掌握三角函数公式的运用,必须要熟悉三角函数的公式才能完成此道题,才能推出假设错误,从而肯定原结论是正确的。

5.6几何类型题

如要证明某个图形不可能有某种性质,并且要求证的结论是否定形式的,若用反证法证明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类题一般会使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例5.6.2 已知如下图所示,圆О两弦AB ,CD 相交于点E ,且AB ,CD 均不过O 点.求证:弦AB ,CD 不能互相平分.

证明:假设AB 与CD 互相平分,平分点是E

由垂径定理得OE ⊥AB ,同时OE ⊥CD ,

∴AB//CD,显然,这与已知条件AB 与CD 相交矛盾.

所以,弦AB ,CD 不能互相平分[7]。

【分析】对于几何题使用反证法,一般是题目中所给条件是无法使用上的并且要求证的结论是否定形式的。那首先我们假设求证的问题是成立的,即假设AB与CD互相平分,然后再根据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然后得出与原结论不符合的结论,故而推出原证题是成立的。

6 使用反证法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6.1反设要正确

必须正确地否定原结论,这是使用反证法的必要前提,如本文例题中的原结论是:弦AB,CD不能互相平分,则它的否定命题即是AB与CD互相平分。又如x的方程b

a)至少存在两

ax=(0

ax=有且只有一个根的否定命题是方程b

个根。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全面思考到位,如果与原结论的反面有多种情况,就要一一进行否定,不能遗漏一点,否则,原命题的证明不准确。

6.2 要明确推理特点

在推理过程中一定要使用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也不要忘记新增加的反设条件,一切推理都是从反设出发,要按照推理原则,一步一步进行推理就行,否则要么推不出与原结论相矛盾的结果,要么不能断定所推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6.3能灵活运用

反证法的应用很广泛,尤其是数学证明题,一般都可采用反证法,但并代表,数学中的所有证明题都可以使用反证法来证明,就多数题目来说,用直接证法就可以证出,不能一味想着使用反证法,有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反证法的方法,但是

对于一些学生,他们觉得用反证法更麻烦,绕来绕去把自己给绕糊涂了,对于这些问题,就需要学生加强这类题型的训练。对待用反证法证题的策略思想是:首先试用直接证法,若一时不能成功,即可尝试使用反证法。

6.4 反证法与举反例不等同

举反例和反证法都是判断命题的真假,但其本质不同,举反例是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一种方法,例如,要说明假命题“大于2π的角是钝角”,只要举出一个大于或等于л的角,如25π角,根据钝角的定义,它大于2π但却不是钝角,

就可以确定是假命题。反证法则是直接证明比较困难时而采用的一种间接证法,对于真命题,显然是不能用举反例的方法证明的,很显然,真命题是举不出反例的,则必须通过反证法的逻辑论证进行证明,其证明的步骤分为反设归谬肯定原结论三步,相比举反例,反证法在格式上更严格、规范,要求更高一些。

6.5熟悉矛盾的种类

反证法在推理过程中会遇到的矛盾是多种多样的,是不能预测的[8]。导出的结果可能是与题设或者部分题设相矛盾,也可能是与真命题相矛盾,真命题包括定理、定义、公理或者是性质等。还可能是与临时的假设相矛盾[9]。导出矛盾,是整道题的关键,只有找到矛盾,才能顺利进行证明。

7 总结

数学是一门非常能考验人的思维逻辑的学科,反证法是数学证明的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之一,也是一种数学思想。学会运用反证法,能锻炼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如观察力、逆向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创造能力等,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我们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使用反证法首先要了解反证法,掌握它的定义与步骤,知道如何反设,能够找出矛盾,并结合题目所给条件或者新增的条件或公理定理得出与原结论矛盾的结论,清楚运用反证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当你真正掌握反证法时,才能熟练运用反证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仅

在数学领域会用到反证法这种数学方法,生活上一样可以利用反证法,当你无法从正面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想想能否从反面进行。本文就是我对中学数学中反证法的认识。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反证法-精选教育文档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反证法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去掉大米中的砂粒,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从大米中把砂粒一粒一粒地拣出来;一种是用间接的方法――淘洗法,把砂粒残留下来.这两种方法虽然形式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都能达到去掉砂粒的目的.有时用直接方法很困难,而用间接方法却容易得多.牛顿曾说:“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当一些命题不易从正面直接证明时,就可考虑用反证法. 一、反证法的基本概念 1.反证法的定义 法国数学家阿达玛对反证法的实质做了如下概括:“若肯定定理的假设而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这是对反证法的极好概括.其实反证法也称作归谬法。反证法适合一些正面证明比较困难,但是否定则比较简单的题目,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在解决一些较难问题的时候,反证法能体现其优越性. 2.反证法的基本思想 反证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基本思想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否定→推理→矛盾→肯定”,即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无误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达到新的否定. 3.反证法的逻辑依据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为什么能肯定原命题正确呢?其逻辑根据就在于形成逻辑的两个基本规律:“排中律”和“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为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假,简单地说“A或者非A”,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排中律”.反证法在其证明过程中,得到矛盾的判断,根据“矛盾律”,这些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而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都是真的,所以“否定的结论”必为假.再根据“排中律”,结论与“否定的结论”这一对立的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于

反证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反证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般是从正面入手,这就是所谓的正向思维,但往往也会遇到从正面入手困难,或出现一些逻辑上的困境的情形,这时就要从辩证思维的观点出发,运用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面,从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分析问题,运用反证法解决问题。 一、反证法的逻辑基础 证明命题“A B”时如果用这种方法:假设A∧B为真,在A且B的条件下,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矛盾的结果(不论是与A矛盾还是与其他已知正确的结论矛盾或自相矛盾),从而B成立(即A B成立),这种方法就是反证法。 二、反证法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弄清命题的前提和结论; 第二步否定原命题,由假设条件及原命题构成推理的基础; 第三步由假设出发,根据公理、定义、定理、公式及命题的条件,正确逻辑推理,导出逻辑矛盾; 第四步肯定原命题的正确性。 三、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反证法 1待证命题的结论是唯一存在性命题 例1设方程x=p sin x+a有实根(0<p<1,a是实数),求证实根唯一。 证明:假设方程存在两个不同实根x1,x2,则有 x1=p sin x1+a,x2=p sin x2+a x1-x2=p sin x1-sin x2=2p cos x1+x22sin x1-x22 由于cos x1+x22│≤1,从而有│x1-x2│≤2p│sin x1-x22│又sin x1-x22≤x1-x22,故x1-x2≤p x1-x2,但x1≠x2,于是p≥1,与0<p<1矛盾。所以方程若有实根,则根唯一。 2采取直接证法,无适宜的定理作为根据,甚至无法证明。 例2已知A、B、C、D是空间的四点,ABGN CD是导向直线,求证AC和BD、AD和BC也都是异面直线。 分析:证AC和BD是异面直线,即证明AC和BD不在同一平面内,考虑反证法。 证明:假定AC和BD不是异面直线,那么AC和BD在同一平面内,因此A、B、C、D不是异面直线,这与已知条件矛盾。所以AC和BD是异面直线。 3待证命理的结论是以“至少存在”的形式出现的,“至少存在”的反面是“必定不存在”,所以只要证明“必定不存在”不成立即可。 例3设p1p2=2(q1+q2)求证方程x2+p1x+q1=ox2+p2x+q2=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 证明:假设两方程都无实根,则 p12-4q1<0,p22-4q2<0,两式相加,有p21+p22<4(q1+q2)(1) 而p1p2=2(q1+q2)代入(1)得p21+p22<2p1p2,这与p21+p22≥2p1p2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原命题正确。 4待正命题含有涉及各种“无限形式”的结论,由于中学没有直接证明“无限”的手段。而结论的反面却是“有限”,故常常借助于反证法。 例4证明实数lg3是无理数。 证明:假设lg3是有理数。则它可以表示成lg3=mn(m,n是互质的正整数,由对数的定义,得10=3″)。但10是偶数,而3″是奇数,矛盾。因此实数lg3是无理数。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学数学教学是学校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但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又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中学数学教学的平稳发展,文章通过对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方案,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深入进行并达到预期目的。关键词: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对策

Abstract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the school discipline and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requiremen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high. But now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some problems in teaching the but again in allaying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the steady development, based on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are analyzed, and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dvances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cheme,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purpose in-depth. Keywords: Mathematics Teach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反证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论文 反证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开封县八里湾镇第一初级中学 杨继敏

反证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摘要反证法是数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基本论证方法,它为一些从正面入手,无法使已知条件和结论找出联系的问题,提供了一条解题途径,它通过给出合理的反设,来增加演绎推理的前提,从而使那种只依靠所给前提而变的山穷水尽的局面,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使学生看到增加演绎推理前提的方便功效。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许多人拘泥于传统的推理方法,常常使问题复杂化,尽管最后能达到目的,但往往费时费力,因为数学的研究往往体现一种思维转换,我们可以用一种“换位”思想来处理我们日常遇到的数学问题。 【关键词: 逆向思维;假设;归谬;数学逻辑推理;矛盾;结论。】 1.引言 反证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对数学解题有着重要作用。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求证对立面的不成立从而推出正面的正确。因为这种方法推理严密,说服性强,所以除了在数学中应用反证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 在不同的数学情境下,反证法的前提假设不同。因此,在数学中应用反证法,一定要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具体正确的假设。这就需要熟练掌握反证法的反设词,除此,还应熟记反证法的证题步骤——假设,归谬,结论。有关这个课题的研究,以及涉及到各种文章说明其步骤,适用范围,并附以大量例题。但对反证法在数学中的应用,文字讲解与反证法适宜的数学题型的归纳总结还欠缺。本文就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根据反证法在数学中适宜的命题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讲解及归纳总结。 2. 反证法初探 2.1 反证法的含义及逻辑依据 含义:所谓反证法就是从反面证明命题的正确性,即欲证明“p则q”,则从反面推导出“若p非q”不能成立,从而证明“若p则q”成立。它从否定结论出发,经过正确的严格推理,得到与已知(假设)或已成立的数学命题相矛盾的结果,从而验证产生矛盾的原因,推出原命题的结论不容否定的正确结论。

浅谈初中数学的创新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的创新教学 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基础,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而发展的教育目的,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应开创以培养学生具有数学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新局面。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数学创新教育呢? 标签:初中数学创新 创新教育己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的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呢?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在于教师。教师要确立以创新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增强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提高教学方法的自觉性。因此教师要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融洽师生关系,确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有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 二、逆向思维,激发探索精神 逆向思维是指由因索果,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的一种思维方式。事物总是瞬息万变的,有时由原因变结果,有时结果也反过来影响原因,如果把原因和结果倒置过来思考,常常会得到新的启发,获得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3)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接着来一个反问:具体什么条件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除了定义外还有没有别的判定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学生经过思考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证明这此猜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由旧知识获得新知识,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 三、注重开放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呼唤着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期待着教师改变传统的

浅谈反证法

浅谈反证法 聂震 1310300235 摘要:反证法是数学中一种应用广泛的证明方法,在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最基本的性质定理,到某些难度很大的世界难题都是用反证法来证明的。反证法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其他方法一同使用,还可以在论证同一命题时多次使用。本文主要从什么是反证法、反证法的依据、为什么使用反证法、反证法解题步骤、适用题型及举例、如何做出正确反设六个方面浅谈反证法。 关键词:反证法归谬法矛盾假设 引言:有个很著名的“道旁苦李”的故事:从前有个名叫王戎的小孩,一天,他和小朋友发现路边的一棵树上结满了李子,小朋友一哄而上,去摘,尝了之后才知是苦的,独有王戎没动,王戎说:“假如李子不苦的话,早被路人摘光了,而这树上却结满了李子,所以李子一定是苦的。”这个故事中王戎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从反面论述了李子为什么不甜,不好吃。这种间接的证法就是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数学证明方法,它的应用与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古希腊,数学家就应用它证明了许多重要的数学命题,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已经开始运用反证法。牛顿曾说过,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它在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数学中,反证法已经成为最常用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一.定义: 反证法(又称背理法)是一种论证方式,他首先假设某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题设下,结论不成立),然后推理出明显矛盾的结果,从而下结论说原假设不成立,原命题得证。反证法与归谬法相似,但归谬法不仅包括推理出矛盾结果,也包括推理出不符事实的结果或显然荒谬不可信的结果。 二.反证法的依据: 反证法所依据的是逻辑思维规律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为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这就是

浅谈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 浅谈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对于学好其它学科有 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数学给许多学生的印象是枯燥的计算、刻板的公式,学生怕学,甚至厌学,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努力提 高教学质量,实施有效教学,力求改变这种现象。 一、何为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教学一段时间后,获得了具体的发展 和进步。如学生对知识和技能从不会到会,从知少到知多,从解决问 题能力较弱到较强,最终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教学是否有效,是 指学生有没有学会或学得怎么样。 二、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提升学科知识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指的是所任教学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 素养。如果教师只有半瓶水,那么给学生的就微乎其微了。因此,教 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优化知识结构。 (一)钻研任教学科,丰富本体性知识 数学知识结构中,既包括具体知识,也包括数学方法论知识,也就是说,既要了解具体的概念原理、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何,又要知道从一 个知识到另一个知识是怎样过来的,知识之间从方法论上的关系是怎 样的。因此,对知识结构的研究非常有利于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深 入理解和认识。 (二)养成读书习惯,积累文化知识

培根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教师 为了顺利实施有效教学,应该博览群书,具有渊博的知识,用自己的 才情影响学生。 三、实现有效教学,老师必须提升教材解读和处理能力 教学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老师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教材解读能 力 (一)关注学生的现有知识 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中关注学生的现有知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 创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避免对学生灌输,径直获得答案。 例如,我在“一元一次不等式?M与盈余问题”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校要为我们七年级新生安排住宿,如果每间住4人,则20 人没床位;如果每间住8人,则最后一间宿舍不满也不空,问宿舍有 几间?学生有多少人?在备课时,我认为学生的难点应该是找不等关系,然而在教学中,学生找不等关系没有丝毫障碍。实际上,找不等 关系是这节课的新问题,而学生的困难却是在将最后一间宿舍的人数 表示出来。学生的困难不在于新知识,而困难在于教师看来已经学过、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上。 (二)兼顾预设与生成的内容 教材是静止的,但课程是动态的。“凡事预则立”,教师精心备课能 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又应该具有课堂生成意识,能够灵活 地应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把握教学契机,灵活地调整教学行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二元一次方程组”单元的第一课时笔者所使用的沪科版教科书给出 了这样的一个实际问题:某班同学在植树节时植樟树和白杨树共45棵,已知樟树苗每棵2元,白杨树每棵1元,购买这些树苗用了60元,问 樟树、白杨树苗各买了多少棵?教科书中,这一问题的提出旨在揭示 知识的价值,既当遇到求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时,可直接设两个未知数,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院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 200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2)班 学号: 200807110211 姓名:黎康乐 指导教师:陈志恩 完成时间: 2012年5月26日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摘要: 数学命题的证明分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两种.在间接证法中,最常见的是反证法.虽然平时我们接触了相关方面的知识,但比较零散,对其概念、应用步骤、使用范围等没有系统的认识,并且由于数学命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哪些命题适宜用反证法很难给出确切的回答.本课题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发现就中学数学中反证法的概念、反证法的逻辑依据、种类及步骤,解题过程中怎样由假设出发寻找矛盾、以及哪些类型的问题适宜从反证法出发进行证明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总结出在学习反证法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三个方面,通过对以上提出的所有问题进行系统归纳,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系统的学习反证法,提高学生利用反证法进行解题的技巧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反证法假设矛盾结论

Abstract:The mathematical proof points directly proofs proposition and indirect proof two. In indirect proof, the most common is required. Although peacetime we contact with the related knowledge, but is scattered, of the concept, application procedures, the scope of use of not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and the mathematical proposition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which is suitable for proposition is very difficult to give the exact with reduction to answer. This subject will be required in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oncept, apagoge is logical basis, types and steps,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of how a hypothesis of contradictions, and looking for what types of questions appropriate counter-evidence method from the proof of the set out on the induction. And summed up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be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in the three aspects, through all the questions put to the above system induce, this will help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required system, improve the students use to problem solving skills required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effect. Key words:Counter-evidence method hypothesis contradiction conclusion

高中数学方法解之反证法

反证法 从否定命题的结论入手,并把对命题结论的否定作为推理的已知条件,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使之得到与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等相矛,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所以肯定了命题的结论,从而使命题获得了证明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它是属于“间接证明法”一类,是从反面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证明方法,即: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从而导出矛盾推理而得。 反证法所依据的是逻辑思维规律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为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假,简单地说“A或者非A”,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排中律”。反证法在其证明过程中,得到矛盾的判断,根据“矛盾律”,这些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而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都是真的,所以“否定的结论”必为假。再根据“排中律”,结论与“否定的结论”这一对立的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于是我们得到原结论必为真。所以反证法是以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和理论为依据的,反证法是可信的。 反证法的证题模式可以简要的概括我为“否定→推理→否定”。即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无误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达到新的否定,可以认为反证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否定之否定”。应用反证法证

明的主要三步是:否定结论 → 推导出矛盾 → 结论成立。实施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反设:作出与求证结论相反的假设; 第二步,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并由此通过一系列的正确推理导出矛盾; 第三步,结论:说明反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成立。 在应用反证法证题时,一定要用到“反设”进行推理,否则就不是反证法。用反证法证题时,如果欲证明的命题的方面情况只有一种,那么只要将这种情况驳倒了就可以,这种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如果结论的方面情况有多种,那么必须将所有的反面情况一一驳倒,才能推断原结论成立,这种证法又叫“穷举法”。 在数学解题中经常使用反证法,牛顿曾经说过:“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一般来讲,反证法常用来证明的题型有:命题的结论以“否定形式”、“至少”或“至多”、“唯一”、“无限”形式出现的命题;或者否定结论更明显。具体、简单的命题;或者直接证明难以下手的命题,改变其思维方向,从结论入手进行反面思考,问题可能解决得十分干脆。 例1.[05.北京]设()f x 是定义在[0,1]上的函数,若存在'(0,1),x ∈使得()f x 在[0,']x 上单调递增,在[',1]x 上单调递减,则称()f x 为[0,1]上的单峰函数,'x 为峰点,包含峰点的区间为含峰区间。 对任意的[0,1]上单峰函数()f x ,下面研究缩短其含峰区间长度的方法。求证:对任意的1212,(0,1),,x x x x ∈<若12()()f x f x ≥,则2(0,)x 为含

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

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而创新能力则是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能够很快掌握教科书要求的知识点,但是,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却遇到困难,很多学生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他们的掌握程度仅仅局限熟练掌握某一类题型,当提问方式发生变化时,学生便不知该如何挖掘和运用知识。这种现象十分普遍,我们可以总结为学生随知识点的掌握过于片面,思想僵化,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并不少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从思维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我国教育界掀起了新课程改革的狂潮,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了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那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这对于我国未来一代的培养和民族社会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教育意义

呢? 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而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或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在2000年初(高)中数学教学标准中对数学创新意识有更为明确而具体的阐述: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它至少包括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数学创新观念。 二、准确把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教师要树立创新教学的意识。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一是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11-10T12:13:42.837Z 来源:《学心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9期作者:刘彦垒 [导读]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 河南滑县白道口二中刘彦垒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介绍关于赵爽弦图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实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圆周率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实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近进;在讲解圆柱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桶的表面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证法在证明题中的应用-高考数学解题模板

【高考地位】 反证法是高中数学的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在不等式和立体几何的证明中经常用到,在高考题中也经常出现。它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证题方法. 反证法证题的步骤大致分为三步:(1)反设:作出与求证的结论相反的假设;(2)归谬:由反设出发,导出矛盾结果;(3)作出结论:证明了反设不能成立,从而证明了所求证的结论成立.其中,导出矛盾是关键,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与已知矛盾,与公理、定理矛盾,与假设矛盾,自相矛盾等. 【方法点评】 类型一 证明“至多”或“至少”问题 使用情景:证明“至多”或“至少”问题. 解题模板:第一步 首先假设命题不成立; 第二步 然后根据已知或者规律推导出矛盾; 第三步 最后得出结论. 例1. 若,x y ∈{正整数},且2x y +>。求证:12x y +<或12y x +<中至少有一个成立。 【变式演练1】若下列方程:x 2+4ax -4a +3=0, x 2+(a -1)x +a 2=0, x 2 +2ax -2a =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类型二 证明“不可能”问题 使用情景:证明“不可能”问题. 解题模板:第一步 首先假设命题不成立; 第二步 然后根据已知或者规律推导出矛盾; 第三步 最后得出结论.

例2.给定实数0a a ≠,,且1a ≠,设函数11()1x y x x ax a -= ∈≠-R ,且,求证:经过这个函数图象上任意两个不同的点的直线不平行于x 轴. 【变式演练2】如图,设SA 、SB 是圆锥SO 的两条母线,O 是底面圆心,C 是SB 上一点。求证:AC 与平面SOB 不垂直。 类型三 证明“存在性”或“唯一性”问题 使用情景:证明“存在性”或“唯一性”问题. 解题模板:第一步 首先假设命题不成立; 第二步 然后根据已知或者规律推导出矛盾; 第三步 最后得出结论. 例3.求证:方程512x =的解是唯一的. 【变式演练3】用反证法证明数学命题时,首先应该做出与命题结论相反的假设.否定“自然数c b a ,,中恰有一个偶数”时正确的假设为() A .自然数c b a ,,都是奇数 B .自然数c b a ,,都是偶数 C .自然数c b a ,,中至少有两个偶数 D .自然数c b a ,,中至少有两个偶数或都是奇数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创新教学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创新教学 发表时间:2018-08-20T14:01:44.98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9月总第275期作者:蒋松妹[导读] 本文简述了中学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中学数学教学创新的基本要求及其策略进行了论述分析。 广西桂林市芦笛小学541000 摘要:中学数学在中学阶段作为极其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在学生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非常有必要加强中学数学教学创新,基于此,本文简述了中学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中学数学教学创新的基本要求及其策略进行了论述分析,从而提升中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问题创新要求策略 一、中学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试教育造成教学模式的问题。应试教育下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依然存在,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意识、创新意识的中学数学教育宗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只能一味地听教师讲授,然后埋头做题来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学生的感受得不到重视,思维能力和数学思想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应试教育从本质上就是教育功利思想,它扭曲了教育监管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价一个学校时单凭学校的升学率,而忽略了教学质量。 2.多媒体教学短缺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日益走进了课堂,但是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普及,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甚至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果一所学校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或是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中学数学教学创新也会在客观上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中学数学教学创新的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属于理性思维学科,数学问题相对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这造成了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兴趣不大,甚至厌恶数学。新时期的教学模式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引起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 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能力。数学学习不仅是单一方面的解决数学问题,另外应考虑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先进的教学模式即要清晰地指导学生解决理论知识问题,还要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并作出分析总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优质发展。 3.必须具有先进性与针对性。中学数学教学创新要求内容丰富有趣,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另外,教师创新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增大教学模式的丰富性。同时中学数学教学创新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变量因素,做出针对性教学。 三、做好中学数学教学创新的策略分析 1.加强教学理论基础的创新。任何教学创新都是以丰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新课改下,教学创新应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地位,同时丰富理论基础的组成,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引进先进科学的其他学科内容,为数学教学优化提供支持和帮助。新时期的教学模式改革要完成传统经验型教学到现代理论性教学的转变,使其更好地为数学学科建设服务。 2.优化教学模式。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受教学设计的影响。好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有序地进行学习,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条不紊地开展。因此,教师应该不断优化中学数学的教学设计。从本质上来说,优化教学设计是为了让中学学生摆脱传统枯燥的数学学习模式,传统的学习模式就是单一地掌握数学公式,然后进行解题练习,这样使学生的创新空间被截断,学生的学习仅仅是停留在几个重要公式上,而且这种训练方式也很枯燥。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习题采用单独的课堂训练模式,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错题集,将那些容易出错的地方归纳总结出来,时刻提醒学生,达到查缺补漏的效果。教师也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探讨,讨论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能否适应这样的教学,要听听学生的心声,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 3.充分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所应用的工具就是粉笔和黑板,学生不能深刻地体会和感受到它与现实的联系,相对来讲比较抽象。相反,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可以打破传统模式对学生的束缚,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帮助老师成功地将抽象的知识用直观的演示传递给学生,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 4.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通过调查发现,具有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学生,学习更加地轻松,更容易取得成功,可见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非常重要。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观察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对数学的相关问题进行创新,从而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信息。传统数学教学中的老师大多都只是不换题型、换数字,并没有对题目进行创新,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做习题,掌握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将原题发散开来,并要求学生进行讨论,给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或者进行图解,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逻辑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林承明论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J].黑河学刊,2016,(03)。 [2]魏晓姗中学数学教学创新浅谈[J].西部皮革,2017,(04)。

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单位:xx第八中学 作者:许军民 身为普通中学一名普通数学教师的我,凭着十几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让我深知要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应注重教师传统观念的转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力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中心的思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密切关注新课改形势下教学发展动向,在工作中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愉悦学习,享受学习,真正做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转变传统认识观念,变过去师生等级制为平等的知心朋友,身为一名普通人民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让言教不如身教落到实处。同时多与学生及学生家长沟通交流,让学生与老师保持零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从枯燥乏味学习到快乐学习。当你把学生当做朋友时,学生就会犹然产生对你所教学科的兴趣性,就会使你的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也会把生活及学习中的疑问主动让老师解疑,使学生在问题中不断成长。其次要变过去“填鸭式”教学、“注入式”教学为今天的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摆脱过去一讲到底的执教方法,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展示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得以严密的组织纪律做保障,对课堂上的不良现象要及时与学生沟通直至解决。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的设计、题目的选择、情境的创设等都要充分考虑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启发性及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尽量引入贴近生活的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摘要:反证法在数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间接证明方法,它被称为“数学家最精良的武器之一”,又称为归谬法、背理法。反证法不仅是一种论证方法,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还能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反证法在中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今学生在运用反证法解题中,基础一般的学生会受到思维能力的限制,如果能恰当的使用反证法,在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上也许能够得到解决。所以本文首先会叙述反证法的产生,具体阐述反证法的定义,即反证法的概念、分类、科学性,介绍反证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并举例分析以及说明应用反证法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反证法;中学数学;应用; On the Proof by Contradiction in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Abstract:Proof by contradic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indirect proof method in mathematics, it is called "one of the most sophisticated weapons of mathematicians", also known as reduction to absurdity, unreasonable method. Proof by contradiction is not only an argumentation method, but also a way of thinking. It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s'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It can also expand students' thinking of solving problems, so that students can form good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yway, the metho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Nowadays, when students solve problems with the method of proof by contradiction, the students with general foundation are limited by their thinking ability. If the method of proof by contradiction can be used properly, they may be able to solve some difficult problems.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first describe the source of proof by contradiction, specifically elaborate the definition of proof by contradiction, that is, the concept, classification and logical basis of proof by contradiction, introduce the application of proof by contradiction in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and explain the problems to be notic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proof by contradiction. Keywords:proof by contradiction;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