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bcm试验台机械系统设计大学论文

bcm试验台机械系统设计大学论文

bcm试验台机械系统设计大学论文
bcm试验台机械系统设计大学论文

目录

第一部分:我的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职业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我的就业意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机械行业前景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自我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强化职业能力的方案途径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部分BCM试验台机械系统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 .. (10)

前言 (10)

第1章汽车BCM概述及BCM试验台的前景分析 (11)

1.1BCM在汽车中应用的必然性 (11)

1.2BZ10重卡汽车BCM的结构 (11)

1.3汽车BCM功能及测试原理 (14)

1.4汽车BCM试验台的前景分析 (17)

第2章BCM试验台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19)

2.1 BCM试验台的总体布局设计 (19)

2.2 BCM试验台工作过程分析 (20)

2.3 BCM试验台主要装备形式的选取 (20)

第3章供料装置的设计 (21)

3.1 供料仓的设计 (21)

3.2 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设计 (22)

3.3 驱动电动机的选型与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同步带轮的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测试装置及输送装置的设计 (24)

4.1 测试装置的设计 (24)

4.1.1测试装置的整体结构 (24)

4.1.2测试装置的主要部件设计 (25)

4.2 输送装置的设计 (25)

4.2.1输送装置的结构及工作过程 (25)

4.2.2输送装置的主要部件设计 (25)

第5章试验台的总体装配及部分元件的选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试验台的总体装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部分元件的选择 .................................................. 错误!未定义书签。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谢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BCM试验台机械系统设计

摘要

本次设计的课题是BCM试验台机械系统设计。本设计首先从研究BCM试验台的意义与目的、国内外BCM试验台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出设计BCM试验台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本设计针对BZ10重卡汽车中央控制模块的测试,参照BZ10重卡汽车中央控制模块实物图,根据实际工程设计的思路、理念和实地参观考察,以运动学分析和力学分析为基础,对能够自动上料、下料、功能检测的BCM试验台的机械系统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包括步进电动机型号的选择、传动装置的设计、型材的选择、升降装置的设计、工作台的总体布局、气缸型号的选择。并对各个零部件进行了详细的校核,并用CAD绘制工程图纸,以保证设计出的结构可靠的运作。

与人工测试相比该试验台的操作更加方便,大大降低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并经测试,其各项技术指标均已达到工业标准,系统运行平稳。

关键词:车身控制模块,自动测试系统,功能检测,机械系统

ABSTRACT

The subject of this graduation project is the mechanical system design of the test bench of BCM. The study propos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design of the test bench of BCM, firstly analysis from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of the test bench of BCM design, the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st bench of BCM at home and abroad and from its major problems in current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future.

This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test for body control module of BZ10 heavy trucks ,consult the real figure of body control module of BZ10 heavy trucks ,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engineering design ideas, ideas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basis on kinematics analysis and mechanics analysis design for mechanical system of the test bench of BCM which can be automatic feeding, next makings, functional testing , include selecting stepper motor model, designing transmission device, profile selection, lifting device design, workbench of the general layout, cylinder type of choice. And check of each parts detailed, and drawn engineering drawing by CAD, to ensure the engineering drawings designed structure can operation reliably.

Compared with artificially test, the operation of the test bench is more convenient, greatly reducing the labor intensity of workers, and improving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Though the testing, its technical indexes are reaching the industrial standard,and the system running smoothly.

KEY WORDS: Body control module, Automatic test system,function test,mechanical system

前言

随着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汽车中的核心控制装置车身中央控制器(BCM),对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针对每一个BCM在出厂前进行完备性测试以保证产品质量。传统的测试仪器是采用单片机作为控制电路,以LED作为指示灯,以各种按钮作为开关量输入的形式,测试人员需要按照车身控制模块的各种功能通过手动的方式一步一步进行测试,测试效率低,可靠性差。因此研究汽车BCM自动测试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在汽车零部件测试系统方面的研究一直紧跟国外学术动态,并对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趋势等方面的把握和研究,逐步取得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成果。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李旦和上海沪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袁坚提出一种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BCM自动化测试方法,可实现对BCM系统的有效功能测试和无效功能测试。以此方法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BCM自动化测试系统。华中科技大学王鹏教授以汽车车身控制器自动测试系统的开发为基础,建立了一种基于功能验证的测试模型。该模型将多输入多输出(MIMO,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结构的被测系统根据不同功能简化为若干多输入单输出(MISO, Multiple Input Single Output)结构的功能块,并根据该模型提出一种用于生成测试序列的最短路径算法。整个测试系统基于虚拟仪器技术构建。本课题将以基于虚拟仪器技术为指导思想,对BCM试验台机械系统进行设计。以运动学分析为基础,建立测试系统构件运动依存关系;以力学分析为基础,进行测试系统结构设计。

通过对BCM试验台的研究,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了测试的成本,提高了汽车BCM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第1章汽车BCM概述及BCM试验台的前景分析

1.1BCM在汽车中应用的必然性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电控单元被应用到车上, 单在车身电子方面就有电动后视镜控制模块、电动座椅控制器、电动门窗控制器、空调控制器、灯光控制器、中控锁模块、防盗器等等, 这些分离模块的大量使用, 在提高车辆舒适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成本增加、故障率上升、布线复杂、维修困难、空间短缺等问题。同时, 为了提高电控单元的利用率, 要求大批的数据信息能在不同的电子单元间共享, 汽车综合控制系统中大量的控制信号也需要实时交换, 不同功能电子控制系统单元间的数据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对电子控制系统单元的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同时要求控制模块上应具备有控制实效性高、空间小等优点。于是, 设计功能强大的控制模块, 对汽车车身上众多的电器进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车身电子控制模块BCM(Body Control Module)就是将一个总成的控制或几个总成的控制集中在一个电子控制单元上。它有很多优点, 例如能减少车身线束、减少处理功能的重复设置、空间占用小、通信网络可靠、通信速率高、准确可靠, 提高整车运行性能和可靠性等。

1.2BZ10重卡汽车BCM的结构

“BZ10重卡汽车中央控制模块”采用塑料结构壳体,壳体采用ABS阻燃工程塑料制造,耐温度湿度变化性能、耐震性能、高压绝缘性能都符合国家最新标准。

“BZ10重卡汽车中央控制模块”采用CAD三维软件设计,对中央控制模块中的电器功率分配及电流大小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得控制模块的结构紧凑、布置合理,安装方便。中央控制模块的三维设计方案如图1-1所示。

(a)三维产品结构图; (b)三维分离结构图

图1-1 BZ10控制模块三维设计方案

中央控制模块从结构上分为:

(1)电路板:采用双层电路板结构,实现电流功率分配、控制及电路转换、保险片检测等功能;

(2)上部外壳:设计有与控制模块、继电器、保险片相对应的安装结构,通过上部外壳将控制模块、继电器、保险片与内部电路板相连接;电器盒

(3)背部下盖:电器盒背部下盖上设计有标准接插件结构,电器盒中电器电路通过标准插接件与线束相连实现对全车电器件进行集中控制;

(4)控制模块:电器控制模块内部有控制电路,通过其各自接插件安装在电器盒上部外壳上,通过内部电路板及背部接插件实现对电器的控制;

(5)继电器:控制继电器安装在电器盒上部外壳上,通过内部电路板及背部接插件实现对电器的控制

(6)保险片:汽车总电源通过底部插体连接到内部电路板上,电路板实现电路转换及分流,安装在外壳上的各个负载保险片实现电路功率分配及短路保

护;

(a)上部外壳三维数模造型图 (b)上部外壳产品结构照片图

图1-2 BZ10控制模块上部外壳三维数模造型及产品照片图

(a)背部下盖三维数模造型图 (b)背部下盖产品结构照片图

图1-3 BZ10控制模块背部下盖三维数模造型及产品照片图

(7)安装支架:通过安装支架将电器盒固定在汽车车身上。

根据三维数模造型,进行注塑模具优化设计,塑料外壳是根据模具加工出来

产品。图1-2与图1-3分别是上部外壳与背部下盖的三维数模造型及产品照

片图。

1.3汽车BCM功能及测试原理

1.3.1 BCM功能

汽车采用BCM后, 除实现原有汽车分散零件的所有功能外, 还增加了许多其他功能, 如自动关窗、灯光控制、后除霜控制、自动雨刮、延迟照明、诊断等。具体功能如下:

(1)转向闪光器和危险报警闪光器: 同通用闪光器。

(2) 车内灯延迟: 关车门后车内灯延迟熄灭。

(3) 钥匙圈灯光提示: 左前车门打开后点火开关钥匙孔点亮一段时间。

(4) 灯光提示: 点火开关关闭后如果灯光未关闭, 则蜂鸣器报警。

(5) 前雨刮和洗涤器控制器: 同通用的雨刮器控制。

(6) 后雨刮和洗涤器控制器: 同通用的雨刮器控制。

(7) 中央门锁控制: 开关全车门锁。

(8) 遥控锁: 功能齐全的遥控功能。

(9)车辆报警器: 忘记遥控锁车或遥控锁车后车门或点火开关被打开, 激活喇叭报警。

(10) 自动关窗: 遥控上锁后如有车门窗未升到位则执行自动关窗功能, 并有未升到位报警。

(11) 电动车门窗控制: 除具备通用的门窗控制功能外, 还有延时工作功能, 以提高便利性。

(12) 后除霜功能: 控制后除霜加热器工作一段时间后自动断开。

(13) 后雾灯控制: 后雾灯开关点动接通, 根据灯光开启情况激活后雾灯。

(14) 延时照明( 备装) : 停车离车后根据需要让大灯延迟照明一定时间。

(15) 灯光自动开启: 根据环境明亮程度自动开启灯光照明系统。

(16) 倒车雷达: 倒车辅助雷达。

(17) 自动雨刮( 备装) : 根据环境雨水程度自动开启雨刮器并以不同速度

动作。

(18) 车速超速自动报警(备装): 行车速度超过某一车速执行提醒功能。

(19) 诊断功能。

1.3.2 BCM测试原理

引起电路故障的因素很多,对于一个只关心故障是否存在的电路系统,其测试原理可采用黑箱理论来进行,即在不清楚电路内部的情况下,给其输入端以某种激励信号,通过检测其输出响应来判断其内部是否存在故障,测试原理如图1-4所示。测试的核心问题是施加怎样的测试信号才能判断该系统是否存在故障,本次测试的主要内容如表1-1所示。对于只判断故障存在性的测试系统来说评价测试模式好坏的标准是测试模式的集合的大小。显然,在能够检测出故障的的情况下,测试模式集合越小越好,根据这一原理针对BZ10重卡汽车中央控制模块设计出如图1-5所示的集合测试板。

图1-4 自动化测试原理图

图1-5 BZ10重卡汽车BCM集合测试板CAD图表1-1 汽车BCM的测试内容及其信号特征

1.4汽车BCM试验台的前景分析

1.4.1 BCM需求分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2011年汽车月度销售变动趋势如表1-2所示。由表1-2可知,2009和2010年我国汽车销售量分别达到1362.16万辆和1803.52万辆,同比增长了32.4%。2011年前四个月的销售量与去年相比也呈增长趋势。

根据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分析显示,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经济复苏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作为支柱产业,2011年国家对于汽车工业的支持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居民的购车需求依旧十分旺盛,从近15年汽车平均增长速度16.74%看,2011年我国汽车工业仍将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汽车产量增速在10%左右,有望达到19800万辆。巨大的购买潜力陆续变成拉动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增长的动力,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预计我国汽车工业在今后的十年里仍将呈现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而BCM作为现代汽车不可或缺的电子装备,以一辆汽车装备一套计算,其需求量之大可见一斑。

目前国内BCM市场竞争激烈,外资企业占据了我国轿车BCM配套市场,成为国内主流企业,而本土企业则向客车、商用车BCM市场发展。据奥尔威咨询调查,目前国内有20多家BCM生产企业,其中外资企业占了三分之二。现在我国自主开发的名族品牌正处于起步阶段,以国家对民族品牌的扶持政策,综合考虑劳动力、物流成本所形成的价格因素来看未来市场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表1-2 2011年汽车月度销售变动趋势

1.4.2 开发BCM试验台的必要性

汽车BCM的生产在我国已初具规模,但其测试还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测试水平上。传统的测试仪器是采用单片机作为控制电路,以LED作为指示灯,以各种按钮作为开关量输入的形式,测试人员需要按照车身控制模块的各种功能通过手动的方式一步一步进行测试,测试效率低,可靠性差。开发一种BCM测试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国内外汽车电子行业发展动态来看设计BCM试验台有以下优点:

(1)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工厂实验对比发现,完全的手工装卸测试与自动化测试方法相比,自动化测试方法大大的节约了时间,生产效率提高了三倍左右。

(2)减轻劳动强度。BCM上装有许多继电器﹑保险等小部件,给人工测试带来许多不便。使用试验台经过程序设定,准确的定位夹紧零件,迅速找准测试位置,很好的解决了因部件小而且多带来的繁琐工作。

(3)降低了零件测试的成本。从近年来汽车发展趋势来看,BCM的需求量必定稳步增长,所以需要大批量的生产,而BCM试验台能够连续工作大大的了劳动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了测试成本。

(4)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人工测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输出端测试模块的资源有限,所以只能对BCM的有效功能进行测试而不能对它的无效功能进行测试。利用试验台能够对BCM的所有输出信号进行动态全过程检测,能够保存BCM 的所有输出信号的最终测试结果。

(5)提高我国汽车测试水平。中国的汽车测试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表现在检测的自动化程度与水平上;另一方面检测的质量保证上。研究BCM试验台可以提高我国汽车零部件测试的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综上所述,研究BCM试验台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研究汽车BCM自动测试系统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第2章BCM试验台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1 BCM试验台的总体布局设计

BCM试验台由实际生产应用要求可大致分为供料装置、上料输送装置、测试装置、卸料输送装置和卸料装置五个部分。由于供料装置及上料传送装置与卸料装置及卸料传送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一样的,因此结构可以设计成一样的。试验台各装置的布置可水平一字形布置(如图2-1a所示)也可将卸料装置与总体垂直布置(如图2-1b所示)。由对被测件尺寸的分析可得,试验台的总宽度不是很大,一字形布置占地面积不是很大,且所有装置在一条直线上相互之间的影响相对较小,对于本试验台垂直布置在长度上减少不是很多,而且增加了宽度,从而增大了试验台的总安装面积,且垂直布置的试验台要比水平布置复杂一些,综合以上因素,选择水平布置的总体布局。

(a)水平一字形总体布局形式

(b)垂直总体布局形式

图1-5 BCM试验台总体布局

2.2 BCM试验台工作过程分析

BCM试验台要求能够自动的上料、装夹、卸料,因此得有相应的连续上料装置、输送装置、夹具和连续的卸料装置。根据前面分析选取的水平一字形布置试验台基本工作过程为:上料装置将被测件送至与输送带等高的位置,由气缸1推至传送带上,传至测试区附近再由双行程气缸2推至测试区,同时双行程气缸3作用将挡板推到预定作用位置,然后侧面夹紧气缸4动作实现三面定位,然后夹紧气缸5动作实现夹紧,同时双行程气缸3进行第二次动作将测试板送到预定位置进行测试,测试完毕后,气缸3、气缸4、气缸5同时返回初始位置,双行程气缸2进行第二次作用,将被测件推至输送带然后返回初始位置,被测件由输送带传送至卸料仓附近,此时气缸6动作,将被测件推至卸料仓,完成一个被测件的测试过程。整个过程气缸动作由延时继电器控制完成。设计实现上料不超过15s、测试不超过30s(含装夹)、卸料不超过10s.

2.3 BCM试验台主要装备形式的选取

2.3.1 供料装置方案的初步确定

供料装置在此试验台中可选取水平导轨,将工件依次排放在导轨上通过导轨的往复运动实现连续供料,该方法结构简单,但是占地面积太大,因此不可取。在此选取供料仓供料方式,利用步进电动机带动带轮,通过带轮传动带动丝杆转动,丝杠与供料仓通过丝杠螺母副的方式传动,从而带动供料仓沿垂直方向运动。这种供料方式不仅实现了连续供料而且减小了试验台的占地面积。

2.3.2 输送方案的初步确定

根据设计方案,工件的输送需要采用连续式输送装置,可以采用回转圆盘、带式输送机、链板式输送机、差速链输送机等输送装置。

由于回转圆盘的空间局限性较大,所以在本方案中不予考虑。因为工件的重量不大,输送距离不远,因此不需要要求输送装置具有很好的横向刚度;由于测试受到精度的约束,需要输送装置具有较高的平稳性,综合上述因素,带式输送机比较适合作为本设计的输送装置。

大学物理创新实验论文

光杠杆测量杨氏模量实验的改进 李XX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重庆市南岸区,400074) 摘要:测量杨氏模量中常用光杠杆来测量加载重物后的微小形变量△L,而光杠杆在使用前要先调节镜尺之间的相对位置,在用传统光杠杆调节时比较麻烦。本实验通过对传统光杠杆装置作了一点改进,取消了传统光杠杆中的望远镜,而改用光斑来指示标尺上的读数。用这种改进后的光杠杆能快速调节光杠杆,且不会在调节与读取数据过程中使眼睛疲劳,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关键词:杨氏模量,激光,光杠杆,仪器改进 中文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引言:杨氏模量是描述固体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重要物理量,是工程技术上极为重要的常用参数,是工程技术人员选择材料的重要依据之一。测量杨氏模量的方法较多,本文主要介绍用改进后的光杠杆测量杨氏模量。 1 传统光杠杆的缺点 传统光杠杆在使用时要先调节光杠杆、望远镜和标尺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在望远镜中能看清平面镜内反射的标尺的像,这就是这个实验的难点。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调节过程是相当麻烦的,而且当我们调节好后如果稍不小心,轻轻碰一下实验装置,便前功尽弃,又得重调,这让我们相当苦恼。我们用传统光杠杆调节了很久才使望远镜中能看到标尺的像,而且调节过程中眼睛非常疲劳,对视力非常不好。 2 实验装置的改进及实验原理

针对传统光杠杆的不足,且为了提高做实验的效率,我对光杠杆进行一些改进,使得改进后的光杠杆使用起来更为方便。我们可以不用望远镜,而在原来望远镜处放置一个能发射光点的光源。使该光源发出的光经光杠杆的平面镜反射后又射在标尺上。则先后之间两个光点的高度差就是经光杠杆放大了的微小形变。 2.1 改进措施及改进后光杠杆的原理 因为氦-氖激光平行性好,能量集中,在各种常用的激光器中,氦-氖激光器输出激光的单色性最好以便能方便精确的在标尺上读数。此外,它还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等优点。因此我们用氦-氖激光器作为发射光点的光源。 在标尺中央零刻度处开一个小孔,将氦-氖激光发射器与标尺固连,且使其发出的光从小孔处穿过且光路与标尺面垂直。如图所示: 设由激光器发出的光开 始时反射到标尺上所指的刻度 为S0,当钢丝长度变化时,光杠 杆一端下降。并带动镜面转动。 设转角为θ,则激光光线转过 2θ。设标尺上激光光点对应的 读数为S ,令△δ = S - S0 . 当△L<< b 时,tanθ=△L / b ≈θ,tan2θ=△δ/ D≈2θ , 则有:△L=b*△δ/(2D) (1),所以△L被放大了2D / b 倍. 2.2 用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的原理 杨氏模量是反映固体材料形变与应力关系的物理量。本实验中形变为拉伸形变,即金属丝仅发生轴向拉伸形变。设金属丝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S,沿长度方向受一外力F后金属丝伸长△L,称为线应变。实验结果表明:在弹性形变范围内,正应力与线应变成正比,即:F / S=Y*△L/L (2) , Y称为杨氏模量,微小形变△L用上面的光杠杆测量。由(1)、(2)得,杨氏模量Y=8*F*L*D/(π*d^2*b*△δ) ,其中d为钢丝直径。

机械系统设计说明书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1) 二.《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题目 (1) 三.传动系统设计 (3) 四. 主轴.传动组及相关组件的验算 (17) 五.设计总结 (35) 六.参考文献 (36)

一. 课程设计的目的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完本课程后,进行一次学习和设计的综合性练习。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能够应用所学过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有关理论知识及生产实习等实践技能,达到巩固、加深和拓展所学知识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分析比较机械系统中的某些典型结构,进行选择和改进;结合结构设计,进行设计计算并编写技术文件;完成系统主传动设计,达到学习设计步骤和方法的目的。通过设计,掌握查阅相关工程设计手册,设计标准资料的方法,达到积累设计知识和设计技巧,提高我们设计能力的目的。通过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为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创造一定的条件。 二.《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题目 设计题目: 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 技术参数: =40r/min , =400r/min Z=6 公比 =1.58 电机参数: 电机功率 P=4KW 电机转速 n=1430r/min 设计对象: 本设计自选为普通车床,最大加工直径400mm. 设计要求: 1.完成装配图的设计,包括床头箱传动系统 展开图和床头箱剖视图。 2.完成设计说明书一份,页数在20页左右,打印件,书写规格 按《哈尔滨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撰写规范》 书写。

三.传动系统设计 3.1 传动设计 3.1.1 确定转速数列及转速范围 由设计题目知最低转速为63r/min,公比为1.58,查文献[2]表2.12,查得 主轴的转速数列值为(单位:r/min):40,63,100,160,250,400. 转速范围Rn= ===10 3.1.2定传动组数和传动副数 本设计为6级变数,考虑到结构的紧凑性,在变速组后加一定比传动组。方案为: 6=3×2×1 3.1.3 齿轮齿数的确定 ≤≤2,因此≤≤,故取== ====4<8 所以满足条件 = = ==2.5<8 所以满足条件 由转速图上定的传动副和传动比,查文献[2]表4.1,齿数和最大不超过100~120,可得各齿轮组的齿数如下表:

大学物理实验论文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论文 论大学物理试验数据处理 姓名:陈凯旋 学号: 6502150203 系别:机械与电气工程系 专业:自动化 年级班级:15自动化02 指导教师:张乐 2016年11月1日

论大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 摘要:本文基于电磁场理论,得出了单色平面光波在左手材料中传播时其电场强度、磁场强度和波矢量遵循左手螺旋关系。解释了逆多普勒效应,负折射现象。重新推导出了单色平面光波从真空中投射到左手介质中的菲涅尔公式,并且讨论了电磁波从真空中到左手介质中的一种特殊的光学现象,由此得出了存在两个布儒斯特角。(楷体小四) 关键词:电磁场理论;左手材料;负折射率;布儒斯特角(楷体小四) 引言 1967年,前苏联物理学家Veselago发表了一篇文章首次提出了一种假想材料即左手材料。其实自然界中尚未发现介电常数ε和磁导率μ都为负值的材料。此材料需要通过人工获得。因此,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一直处于停滞阶段。直到1996年,英国皇家学院的Pendry提出了通过巧妙的设计结构来实现负的介电常数的材料。接着在1999年他又提出了可以用开口谐振环阵列来构造磁导率为负的人工介质[]1。(参考文献以上标的形式标出)从此,该课题越来越热。具有突破性进展的是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Smith将两者结合起来,首次制备出了一维的左手材料。2001年,Shelby制备出了二维的左手材料,并从实验上验证了负折射率材料的负折射现象。被“Science”杂志评为2003年度十大科技突破之一[]2。2003年美国Parazzoli等人及Hauck等人分别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清晰地展示了负折射现象。2006年,我国东南大学毫米波实验室的崔铁军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种能使磁导率为负的双螺旋共振结构[]3。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使得左手材料的研究成为国际电磁学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前沿领域。(宋体,小四,英文,Times New Roman) (正文部分3000字左右) 1.电磁波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黑)(内容宋体小四) 1.1电磁波在右手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加黑) (内容宋体小四) (正文中图要有标题,示例如下)

机械系统设计讨论课

机械系统设计讨论课汇报 班级:机设08-1 组内成员:庞沙沙何宏雷宋盈盈指导老师:汪飞雪 完成时间:2011年10月26日

目录 一、平行辊矫直机原理 (3) 二、平行辊矫直机结构参数计算 (3) 三、平行辊矫直机力能参数计算 (5) 四、平行辊矫直机工艺参数计算 (8) 五、讨论感想 (9) 六、参考文献 (9) 七、组内分工 (9)

一、平行辊矫直机原理 平行辊矫直机属于连续性反复弯曲的矫直设备,这种矫直机克服了脚力矫直机断续工作的缺点,是矫直效率成倍提高,使矫直工序得以进入连续生产线。 金属材料在较大弹塑性弯曲条件下,不管其原始弯曲程度有多大区别在弹复后所残留的弯曲程度差别会显著减小,甚至会趋于一致。随着压弯程度的减小其弹复后的残留弯曲必然会一致趋近于零值而达到矫直目的。因此平行辊矫直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是具有相当数量交错配置的矫直辊以实现多次反复弯曲;第二十压弯量可以调整,能实现矫直所需要的压弯方案。 二、平行辊矫直机结构参数计算 1、辊系与辊数 (1)辊系 首先需要选定辊系,为了兼顾扩大适用范围及缩小空桥区的两个目 的,曾提出双交错变辊矫直辊系,如图3-8所示,辊系中,2、,3、,4及,5各辊为液压恒压支承或在形成连续梁受力时自动卸载变为零压支承。其恒压是只能对工件头尾有矫直作用的压力。于是这种辊系,第一,可矫直中等断面的工件,相当于辊距为p=21t 的矫直机;第二,可矫中等断面的工件,使,2、,3、,4及,5各辊处于浮动状态,其压力只能矫直头尾,而对其他各辊只有较小的增压作用;第三,可矫大型断面的工件,上述恒压辊在变成零压辊之后辊距增大到p=3t +2 t 61t ,也达到了变距的效果。这样“变辊距”要比其他办 法有三个优点,其一为容易调整;其二为机架刚性好;其三为空桥区很短。

大学物理实验小论文

大学物理实验小论文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大学物理实验小论文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主要介绍我在本次大学物理实验中获得的知识与体会。 关键词:认识体会数据处理总结 一、对大学物理实验的认识 大学物理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我们掌握实验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培养我们严谨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对于我们将来独立从事实际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大学物理实验中的体会 1、养成实验前预习的好习惯。 实验时,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高效率地完成实验,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需要认真地预习,才能在课上更好的学习,收获的更多、掌握的更多。根据实验教材的相关内容,弄清楚所要进行的实验的总体过程,弄懂实验的目的,基本原理,了解实验所采用的方法的关键与成功之处;思考实验可能用到的相关实验仪器,对照教材所列的实验仪器,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正确的操作步骤,特别是要注意那些可能对仪器造成损坏的事项。然后写预习报告,包括目的,原理,仪器,操作步骤等。

2、上课时认真听老师做讲解,切记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 记下老师实验指导的内容有助于自己实验时避免犯错及实验报告的书写。 3、大学物理实验培养了我做事的耐心与细心。 课堂操作时需要严格的遵守实验的各项原则,要将仪器放置在合理的位置,以方便使用和确保安全。读数,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尤其是对一些精度比较高的仪器,读数一定要按照正确的读数方法并且一定要细心。对于数据的记录,则要求我们要有原始的数据记录,它是记载物理实验全部操作过程的基础性资料。 4、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现在,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大学物理实验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平台。每个实验我都亲自去做,不放弃每次锻炼的机会。 三、大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 1、作图法 选取适当的自变量,通过作图可以找到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便于找出其中的规律,确定对应量的函数关系。作图法是最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之一。 描绘图象的要求是:①根据测量的要求选定坐标轴,一般以横轴为自变量,纵轴为因变量。坐标轴要标明所代表的物理量的名称及单位。②坐标轴标度的选择应合适,

大学物理实验论文

大学物理实验论文 标题:物理实验的心得与体会 简介:通过这个学期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我体会颇深。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很多物理实验中我们不只是复现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的原理与结果。因为影响物理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产生的物理实验现象也错综复杂。老师们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等多种途径,以最佳的实验方式呈现物理问题,使我们通过努力能够顺利地解决物理实验呈现的问题,考验了我们的实际独立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加深了我们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比如我通过做实验了解了许多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进行了许多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学会了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和不确定度的分析方法、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等,使我深深感受到做实验要具备科学的态度、认真态度和创造性的思维。总之,通过物理实验课程,获得甚多的心得与体会。 绪论:大学物理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依赖于物理实验,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是由物理实验予以确立的;其次,已有的物理定律、物理假说、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如果正确就予以确定,如果不正确就予以否定,如果不完全正确就予以修正。最后对于我们将来独立从事实际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大学物理理论课不能做到,也不能取代的。我将把在实验课学到

的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改进、完善;在此间发现的不足,我将努力改善,通过学习、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克服那些前进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在不断地探索中、在刻苦地学习中、在无私地奉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正文:在这学期的物理实验课程中,我的收获与心得颇多。 下面说说在做实验时的一些技巧、方法与心得。 第一,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实验时,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高效率地完成实验,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需要认真地预习,才能在课上更好的学习,收获的更多、掌握的更多。首先是根据实验题目复习所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并根据实验教材的相关内容,弄清楚所要进行的实验的总体过程,弄懂实验的目的,基本原理,了解实验所采用的方法的关键与成功之处;思考实验可能用到的相关实验仪器,对照教材所列的实验仪器,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正确操作步骤,特别是要注意那些可能对仪器造成损坏的事项。然后写预习报告,包括目的,原理,仪器,操作步骤,数据表格,思考题等。这里应注意,数据表格与操作步骤密切相关,数据表格的排列顺序应与操作步骤的顺序相一致。这样就可以随时将数据按顺序填入表中,也可以随时观察和分析数据的规律性。开始我们不注意预习报告里的数据表格,将数据随便记录,结果整理数据时出现混乱和错误,尤其是数据比较多的时候。比如《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定》实验,由于未提前设计好表格,数据记录得随便,处理时很困难.后来汲取了教训,在实验前根据所要测的物理量和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7级变速

哈尔滨理工大学课程设计 题目: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 学院:机械动力工程学院 姓名: 指导教师:段铁群 系主任:段铁群 2013年08月29日

目录 第一章运动计算 1.1 课程设计的目的 1.2 课程设计的内容 1.3 课程设计的题目,主要技术参数和技术要求1.4 运动参数及转速图的确定 1.5 核算主轴转速误差 第二章动力计算 2.1 带传动设计 2.2 计算转速的计算 2.3 齿轮模数计算及验算 2.4 传动轴最小轴径初定 2.5 执行轴合理跨距计算 第三章主要部件的校核 3.1 主轴强度,刚度校核 3.2 传动轴刚度校核 3.3 轴承寿命校核 第四章总结 第五章参考文献

第1章运动计算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本课程后,进行一次学习设计的综合性练习。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过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有关理论知识,及生产实习等实践技能,达到巩固、加深和拓展所学知识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分析比较机械系统中的某些典型机构,进行选择和改进;结合结构设计,进行设计计算并编写技术文件;完成系统主传动设计,达到学习设计步骤和方法的目的。通过设计,掌握查阅相关工程设计手册、设计标准和资料的方法,达到积累设计知识和设计技巧,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通过设计,使学生获得机械系统基本设计技能的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为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创造一定的条件。 1.2课程设计的内容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内容由理论分析与设计计算、图样技术设计和技术文件编制三部分组成。 1.2.1 理论分析与设计计算: (1)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设计方案的分析,最佳功能原理方案的确定。 (2)根据总体设计参数,进行传动系统运动设计和计算。(3)根据设计方案和零部件选择情况,进行有关动力计算和校核。 1.2.2 图样技术设计: (1)选择系统中的主要机件。 (2)工程技术图样的设计与绘制。 1.2.3编制技术文件: (1)对于课程设计内容进行自我经济技术评价。

机械系统设计试题及答案

内蒙古民族大学2013-2014学年二学期 试卷答案(考查) 课程名称:机械系统设计考试时间:110分钟年级:11级 专业:机制、农机 一、简答题(6小题,共60分) 1、什么是专家系统?专家系统的作用是什么?简述现代虚拟样机仿真分析的目的与意义。答:一个或一组能在某特定领域内,以人类专家水平去解决该领域中困难问题的计算机程序。 专家系统的作用:减少设计人员的负担;适用于常规方法和分析程序无能为力的地方;快速;防止设计人员出错及保留系统的知识和经验的领域。 虚拟样机仿真分析的目的与意义:化设计;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性安全性;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及产品设计质量。 2、试从人机工程学观点分析汽车驾驶室的布置设计。 答:人机工程学是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其他有关学科知识,使人和机器相互适应,创造舒适和安全的环境条件从而提高工效的学科。 驾驶座椅的设计,根据不同的体格可以调整高度和前后位置。而且坐姿操作可减少疲劳。显示装置的设计,如速度里程表、油表等的设计充分利用人体工程及人的视觉习惯,便于观察,警醒作用。操纵装置设计,方向的大小以人施力最适宜的尺寸,而且活动灵活,长期驾驶不易疲劳。档位杆的设计充分考虑人手生理学特点,手握舒适,不产生滑动,施力方便。脚操纵的刹车,离合,油门等,与坐姿操作相适应。踏板采用矩形或椭圆性。转向按钮与方向盘一体便于操作。照明灯及前后镜子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人的视觉规律。 汽车驾驶室的设计,充分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使人在最舒适最不易疲劳的最易观察的角度安全驾驶。 3、机械工作状态能量信息论;机械工作过程能量损失论;机械工作过程节能效益论。 曲柄压力机动力机容量的选择,根据压力机负载而确定的有效能+系统广义储能+系统损耗能的综合,在乘以安全系数,便是动力机容量。 4、典型闭环控制系统有哪些基本环节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答:给定环节、测量环节、比较环节、校正及放大环节和执行环节。 给定环节是给出与反馈信号同样形式和因次的控制信号。 测量环节用于测量被控变量,并将被控变量转换为便于传送和便于处理的另一物理量的环节。 比较环节是将来自给定环节的输入信号与测量环节发出的有关被控变量的反馈信号进行比较的环节。 校正及放大环节将偏差信号做必要的校正,并进行放大以便推动执行环节。 执行环节接受放大的控制信号,驱动被控对象按照预期的规律运行的环节。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研究 大学物理实验期末论文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研究 姓名:*** 学号:******** 班级:********* 摘要: 重力加速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其值会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不同而不同。准确测量不同地区的重力加速度在理论、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能够准确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分析了传统多种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提出新的实验方法(用压力传感器测重力加速度),并对此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应用。最后比较了几种方法的特点,说明新方法的可行性。 正文: 伽利略首先证明,如果空气摩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则所有落地的物体都可以以同一速度下降,也就是说物体都具有相同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称为重力加速度g。重力加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地球物理常数。准确测量它的量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科研和生产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历史上,人们曾经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如波兹坦大地测量研究所曾用凯特摆花了八年的时间,才正确地测得了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现在我们高中就知道,重力是地球引力的一个分力。地球是绕着自转轴旋转的因此地球上的物体就需要一个垂直于自转轴的向心力,这个向心力就只能由万有引力提供,即向心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就是重力。 压力传感器是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而我们通常使用的压力传感器主要是利用压电效应制造而成的,这样的传感器也称为压电传感器。我们知道,晶体是各向异性的,非晶体是各向同性的。某些晶体介质,当沿着一定方向受到机械力作用发生变形时,就产生了极化效应;当机械力撤掉之后,又会重新回到不带电的状态,也就是受到压力的时候,某些晶体可能产生出电的效应,这就是所谓的极化效应。科学家就是根据这个效应研制出了压力传感器。常见的压力传感器有应压片压力传感器和压电式压力传感器(如下图):

CA6140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卧式车床CA6140机械传动系统课程设计 前言 在现在机械制造工业中,切削加工仍然是将金属毛坯加工成规定的几何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的主要加工方法。所以金属切削机床是加工机器零件的主要设备,它所担负的工作量在一般生产中占制造机器总工作量的40%~60%,一个国家机床工业的技术水平标志着自身装备国民经济的能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实力,反映着机械工业发展的水平。因此机床工业部门必须首先为各机械制造厂提供先进的、现代化的机床装备,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所具备的条件。显然,金属切削机床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重大的作用。金属切削机床的设计就是为切削加工设计出既经济而且满足加工要求的车床,CA6140车床加工范围广,能够满足各方面加工的需要,在这种车床的主传动中,采用齿轮传动,因为齿轮传动效率高,如一级圆柱齿轮传动的效率可达99%,这对大功率传动十分重要,因为即使效率提高1%,也有很大的经济意义。而且结构紧凑工作可靠寿命长,传动比稳定,在齿轮设计中,应该首先考虑齿轮的工作条件和用途,使所设计的齿轮满足工作的需要,根据齿轮的工作条件,得出齿轮最可能的失效形式,然后进行校核,如齿根强度计算和接触疲劳强度校核,使其在有效工作期内安全可靠,在国内外齿轮的设计中,如何提高设计效率是普遍面临的问题,所以为提高设计效率,人们借助与计算机软件UG软件,它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参数化设计平台。

目录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机床的概述 (4) 1.1机床的作用和用途 (4) 1.1.1金属切削机床的作用: (4) 1.1.2机床的用途: (4) 1.2机床的规格 (4) 第2章机床的主传动设计 (7) 2.1主传动系统 (7) 2.1.1传动关系的确定 (7) 2.1.2各种转速的传动计算 (8) 2.1.3主传动系统图及传动内部的结构 (9) 2.1.4设计机床的主传动的基本要求错误!未定义书 签。 2.2主运动参数的选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确定最低和最高转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确定其他参数 (13) 第3章机床传动装置的运动及参数的设计 (13) 3.1绘制转速图 (14) 3.1.1各轴转速 (14) 3.1.2各轴输入功率 (14) 3.1.3确定各轴的计算转速 (15) 3.1.4各齿轮的计算转速 (15) 3.1.5各轴的转矩 (15) 3.1.6转速图 (16) 3.2动力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带传动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章齿轮的设计 (19)

《机械系统设计》电子教案

第一章绪论 重点:机械,机械系统的相关概念及学科中的位置。 难点:学习机械系统设计课程的重要性。 讲授提示与方法:回顾机械工程的发展历程,注重机械系统的整体性,提高学生对机械系统设计的认知程度。 1.1机械系统设计在机械工程科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机械工程科学 1.机械工程科学的定义: 机械工程科学是研究机械产品(或系统)的性能、设计和制造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2.机械工程科学的组成: P1图1.1 (1)机械学:机械设计过程(核心部分); (2)机械制造:机械制造过程(基础部分)。 3.机械学所包含的内容: P3图1.5 二、机械、机械系统、系统 1.机械:关于机械的定义,目前尚无严格的定论,一般可归纳为: (1)须由两个以上的零、部件组成; (2)这些零、部件的运动部件,应按设计要求作确定的运动; (3)将外来的能源转变为有用的机械功。 【举例】机械产品:汽车、拖拉机、机床、钟表…… 2.系统:是指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一定联系的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整 体。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整体都是 系统。 3.机械系统:由若干个零、部件及装置组成的,彼此间有机联系,并能完成特 定功能的系统,称之为机械系统。 4.系统应具有下述特性: (1)目的性:完成特定的功能 (2)相关性与整体性: 1)相关性:各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整体性:评价一个系统的好与坏要看该系统的整体功能 (3)环境的适应性: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干扰有良好适应性 三、机械系统的组成: P4图1.6 1.动力系统:为系统提供能源(动力源) 2.执行系统:是系统的执行输出部分 3.传动系统:把运动和动力由动源传递给执行系统的中间环节 4.操纵、控制系统:使前三者协调动作和运行 5.支承系统:支承和联系各机件 6.润滑、冷却与密封系统:

大学物理实验论文

大学物理实验论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引言:过去的一年中,我完成了大学物理实验这门课程的学习。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基础,虽然在很多物理实验中我们只是复现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的原理与结果,但这一过程与物理家进行研究分子和物质变化的科学研究中的物理实验是一致的。在物理实验中,影响物理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产生的物理实验现象也错综复杂。老师们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等多种途径,以最佳的实验方式呈现物理问题,使我们通过努力能够顺利地解决物理实验呈现的问题,考验了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加深了我们对有关物理知识的理解。这一年,我共做了14个物理实验,用到了各种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正文: 一、误差: 1、分类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粗大误差 2、表现形式 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 引用误差

3、误差的处理 随机误差的处理 系统误差的处理 粗大误差的处理 仪器误差 二、有效数字 概念 三、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1、测量不确定度 概念 分类 2、测量结果的表示 3、直接测量的结果及评定 最佳估计值 不确定度评定 A类评定 B类评定 4、间接测量的结果及评定 间接测量量的最佳值 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 四、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 1、列表法

2、作图法 优点 规则 应用 3、逐差法 4、最小二乘法 5、excel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五、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在试验中的应用 1、落球法测量油品的粘滞系数 结束语: 一年内,只做的14个实验,但是我所学的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应用已经基本得到了应用。通过大学物理实验,不只是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得到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我的动手能力得到的充足的锻炼,学会了自己动手,自己独立的思考,学会了做完实验后总结自己的不足,并在下一次实验过程中得到完善。现在所学到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不光是能用在大学物理实验数据的处理中。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现在所学到的知识也一样能得到应用。 摘要: 大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主要误差的处理、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列表法、作图法、逐差

大学物理实验论文02

浅谈迈克尔逊干涉仪 材料科学与工程 0510班韩达 0120501010618 在物理量的测量中,有时由于被测量量过分小,以至无法被实验者或仪器直接感受和反应,此时可先通过一些途径将被测量量放大,然后再进行测量,放大被测量量所用的原理和方法称为放大法。 光的干涉是重要的光学现象之一,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实验依据。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和位相差恒定的相干光在空间相交区域将会发生相互加强或减弱现象,即光的干涉现象。-7~8×10-7 m之间),根据干涉条纹数目和间距的变化与光程差、波长等的关系式,可以推出微小长度变化(光波波长数量级)和微小角度变化等。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它的特点是光源,两个反射面,接受器(观察者)四者在空间完全分开,东西南北各据一方,便于在光路中安插其它器件。利用它可以观察到很多干涉现象,例如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如在光谱线精细结构的研究和用光波标定标准米尺等实验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制出多种专用干涉仪。 关键词:干涉光程差波长位移明纹暗纹 (一)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 (1)光路图:

(2)干涉原理:从光源 S 发的光照射到分光镜 G 1 上,光被分成两束,反射光入射到平面反射镜 M 1 , 透射光经补偿镜 G 2 入射到平面反射镜 M 2 ,两束光分别被 M 1 、 M 2 反射,重新在 G 1 处会合,若满足相干条件就会产生干涉效应。 迈克尔逊干涉仪产生干涉的原理与“空气平板”所产生的干涉相同,在测量光波长时,首先将仪器调出较少的等倾条纹,仪器的附加光程为入 /2 。则中央处的光程差: Δ =2h+ 入 /2 ( 5 — 1 ) 式中: h — M 1 与 M 2 ' 之间的距离入—光源的波长 若中央调成一个暗斑时,则光程差 Δ = ( m + 1/2)入( 5 — 2 ) 由式( 1 — 1 )和( 1 — 2 )得: : 2 h = m 入 2 Δ h = Δ m 入 其中:Δ h = h 1 - h 2 Δ m = m 1 - m 2 式中:Δ h — M 1 移动的距离

bcm试验台机械系统设计大学论文

目录 第一部分:我的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职业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我的就业意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机械行业前景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自我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强化职业能力的方案途径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部分BCM试验台机械系统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 .. (10) 前言 (10) 第1章汽车BCM概述及BCM试验台的前景分析 (11) 1.1BCM在汽车中应用的必然性 (11) 1.2BZ10重卡汽车BCM的结构 (11) 1.3汽车BCM功能及测试原理 (14) 1.4汽车BCM试验台的前景分析 (17) 第2章BCM试验台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19) 2.1 BCM试验台的总体布局设计 (19) 2.2 BCM试验台工作过程分析 (20) 2.3 BCM试验台主要装备形式的选取 (20) 第3章供料装置的设计 (21) 3.1 供料仓的设计 (21) 3.2 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设计 (22) 3.3 驱动电动机的选型与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同步带轮的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测试装置及输送装置的设计 (24) 4.1 测试装置的设计 (24) 4.1.1测试装置的整体结构 (24) 4.1.2测试装置的主要部件设计 (25) 4.2 输送装置的设计 (25) 4.2.1输送装置的结构及工作过程 (25) 4.2.2输送装置的主要部件设计 (25)

大学物理实验小论文

用稳恒电流场模拟静电场 赵文梅(2011104155) 楚雄师范学院楚雄市 651600 摘要:学习用稳恒电流场模拟静电场的原理和方法,加深对静电场性质的认识,掌握静电场的描绘方法。关键词:导电介质;稳恒电流场;静电场。 By the steady current field simulating electrostatic field Zhao Wenmei 2011104155.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651600 Abstract: To study the steady current field simulating electrostatic field theory and method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electrostatic field, electrostatic field description method of master. Key words: conductive medium; steady current field; electrostatic field. 中图分类号:O4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理论上常用电场E和电位V来描述静电场。用电位V的分布来描述静电场便于测量和计算。对于一些简单的带电体,或一些具有某种对称性的带电体,其电场的分布可用电场的叠加原理、电势的叠加原理和高斯定理等求出。而对于无对称性的、不规则的带电体的电场,用理论计算就显得很繁杂。为了克服上述困难,一般采用一种间接的测定方法—模拟法。所谓模拟法,就是根据导电介质中稳恒电流场与电介质中的静电场的相似性,用稳恒电流场来模拟静电场。 1.模拟法要求俩个场的类比物理量需要满足俩个条件 (1)在所考虑的区域内,俩者遵从的物理规律有相似的数学形式。 (2)俩者的边界条件相同或相似。 静电场和稳恒电流场本是俩种不同性质的场。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具有某些相似性,因而测出稳恒电流场的电位分布,就可知道与之相似的静电场的分布情况。 2.实验原理 2.1静电场与稳恒电流场 模拟法的基本思想:仿造另一个场(称模拟场),使它与原来的静电场完全一样,当探

CM6132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精密车床主轴箱与变速箱系统设计说明

目录 绪论 (1) 1.概述 (5) 1.1机床主轴箱课程设计的目的 (5) 1.2设计任务和主要技术要求 (5) 1.3操作性能要求 (6) 2.技术参数确定与方案设计 (6) 2.1原始数据 (6) 2.2开展CM6132功能原理设计 (6) 3.运动设计 (7) 3.1确定转速极速 (7) 3.1.1计算主轴最高转速 (9) 3.1.2计算主轴最低转速 (10) 3.1.3确定主轴标准转速数列 (11) 3.2主电动机的选择 (12) 3.3变速结构的设计 (14) 3.3.1 主变速方案拟定 (14) 3.3.2 拟定变速结构式 (14) 3.3.3拟定变速结构网 (15) 3.3.4 验算变速结构式 (16)

3.4绘制转速图 (17) 3.5 齿轮齿数的估算 (20) 3.6 主轴转速误差 (23) 4.动力设计 (26) 4.1电机功率的确定 (26) 4.2确定各轴计算转速 (26) 4.3 带轮的设计 (27) 4.4传动轴直径的估算 (30) 4.5齿轮模数的确定 (33) 4.6主轴轴颈的直径 (36) 4.6.1主轴悬伸量a (36) 4.6.2主轴最佳跨距0L 的确定和轴承的选择 (36) 4.6.3主轴组件刚度验算 (37) 5. 结构设计 (38) 5.1齿轮的轴向布置 (39) 5.2传动轴及其上传动元件的布置 (40) 5.2.1 I 轴的设计 (42) 5.2.2 II 轴的设计 (42) 5.2.3 III 轴的设计 (42) 5.2.4 带轮轴的设计 (42) 5.2.5 Ⅳ轴的设计 (43) 5.2.6主轴的设计 (43) 5.2.7 主轴组件设计 (43) 5.3齿轮布置的注意问题 (44)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论文爬楼机器人设计

2012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论文 爬楼机器人设计 一、设计要求 设计一台能够转向和平地上行走的爬楼机器人,要求机器人从四个方位都能攀爬楼梯,在攀爬过程中机器人要保持水平姿态。从机械系统观念出发,提出不少于二套设计设计方案,并进行必要的方案评价和技术论证。 二、设计背景与意义 在城市里, 楼梯是人造环境中最常见的障碍,也是最难跨越的障碍之一。因此, 机器人的爬梯能力是移动机器人的重要越障性能指标。通过加载不同的仪器设备,机器人可广泛用于危险环境探查、救灾、助残、搬运等作业, 其应用价值巨大[1][2]。 三、爬楼机器人研究现状 总结目前国内外现有的爬楼梯装置和专利,按爬楼梯功能实现的原理主要分为履带式、轮组式、步行式爬楼梯装置[3]。 (l)履带式 履带式爬楼梯装置的原理类似于履带装甲运兵车或坦克,其原理简单,技术也比较成熟。履带式结构传动效率比较高,行走时重心波动很小,运动非常平稳,且使用地形范围较广,在一些不规则的楼梯上也能使用。它除了具备爬楼梯功能外,也能作为普通的电动轮椅使用。但是这类装置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重量大、运动不够灵活、爬楼时在楼梯边缘造成巨大的压力,对楼梯有一定的损坏;且平地使用所受阻力较大,而且转弯不方便,这些问题限制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推广使用。 (2)轮组式 轮组式爬楼梯装置按轮组中使用小轮的个数可分为两轮组式、三轮组式以及四轮组式。单轮组式结构稳定性较差,在爬楼过程中需要有人协助才能保证重心的稳定;而双轮组式虽能实现自主爬楼,但由于其体积庞大且偏重,影响了它的使用范围。 轮组式爬楼梯装置的活动范围广,运动灵活,但是上下楼梯时平稳性不高,重心起伏较大,会使乘坐者感到不适。此外,轮组式爬楼梯装置体积较大,很难在普通住宅楼梯上使用。 (3)步行式 早期的爬楼梯装置一般都采用步行式,其爬楼梯执行机构由铰链杆件机构组成。上楼时先将负重抬高,再水平向前移动,如此重复这两个过程直至爬完一段楼梯。步行式爬楼梯装置模仿人类爬楼的动作,外观可视为足式机器人,采用多条机械腿交替升降、支撑座椅爬楼的原理。步行式爬楼梯装置爬楼时运动平稳,适合不同尺寸的楼梯;但它对控制的要求很高,操作比较复杂,在平地行走时运动幅度不大,动作缓慢。 四、两种设计方案 <方案一> 袋鼠滑冰”机器人 (1)、设计构想 本产品通过曲柄凸轮机构的运动特色,设计出爬楼梯时的组件,也就是四个脚。人爬楼梯时,腿是弯曲的,用在机构上,就可以采用曲柄式的摇臂,带动袋鼠腿式的板结构,实现

[中学]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心得论文

[中学]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心得论文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心得 在本学期的演示实验课中,我学到了很多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习不到的东西。在实验课上,老师给我们认真的讲解实验原理,让我们通过奇妙的物理现象来感受伟大的自然科学的奥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很新奇的仪器和实验,我们都带着好奇心仔细的观看了每一个实验,并亲手操作了部分实验,一些看似不正常的现象都能用科学的自然知识来解释~ 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是物理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其发展共同形成整个物理学史的前进足迹,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实验物理中有新的发现、出现新的结果时,就会激励和促进理论物理研究出现新的模型、理论,使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向广深推进。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更是激发了同学们的试验兴趣和热情,通过奇妙的物理实验增进我们的理论学习~在演示实验课上,一些奇妙的实验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如:磁悬浮列车,锥上滚,人高压带电却安然无恙,人在转盘上伸开手臂转速减慢…… (—)锥体上滚实验. 操作:将锥体滑滚移到导轨较低的一端,再放开双手,锥体将会自动上滚。说明:这个实验是由一个锥体和两根互成角度同时又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的导轨组成的,因此,从表面上看,物体是由低向高运动,但这其中锥体的形状以及导轨高低不等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实际上锥体的重心自始至终还是在下降。原理:物体在重力场中因受到重力和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会自然降低重心位置。 (二)转盘加减速实验. 操作:人坐在转盘的椅子上,双手拿一个重锤,当伸开手臂时转盘转

速减慢,当手臂收回时,转盘转速又增大。原理:角动量守恒定律。说明:当手臂收回时可知转动惯量变小,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可知角速度增大,所以转盘的转速增大。 (三)磁悬浮列车. 操作:1、模型放在液氮中浸泡一定时间(约3分钟),使里面的超导材料由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超导态就是电阻率为零的状态). 2、将列车放置在磁轨道上,轻轻推动一下列车,给它一初速度,列车便沿着轨道无摩擦地运动起来。实验现象:列车悬浮并沿轨道前进。说明:磁悬浮列车实验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实验之一,因为磁悬浮列车与当今的其他高速列车相比具有无比比拟的优点:由于磁悬浮列车是轨道上行驶,导轨与机车之间不存在任何实际的接触,成为“无轮”状态,故其几乎没有轮、轨之间的摩察,时速高达几百公里。2悬浮列车可靠性大、维修简便、成本低,其能源消耗仅是汽车的一半、飞机的四分之一。3 噪音小,当磁悬浮列车时速达300公里以上时,噪声只有656分贝,仅相当于一个人大声地说话,比汽车驶过的声音还小;4由于它以电为动力,在轨道沿线不会排放废气,无污染,是一 种名副其实的绿色交通工具。 …… …… 本学期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结束了,这是一个充满特色的课程,是我进入大学以后给我印象最好的一门课程。他给我的感觉是能为自己创造一种独立的环境,在没有其他人的干扰,更不会有什么人代替你做一些工作的情况下来做一些事情。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要自己尽量解决。每次实验之前我们都要做好预习工作,这是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每个实验中我都会遇到许多麻烦,突破这些问题的阻碍,完成实验的任务给我带来成功的喜悦。在课程结束后期的物理演示实验更是增大了我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6级变速

哈尔滨理工大学 课程设计 题目: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院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 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 摘要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内容有理论分析与设计计算,图样技术设计和技术文件编制三部分组成。 1、理论分析与设计计算: (1)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设计方案的分析,最佳功能原理方案的确定。 (2)根据总体设计参数,进行传动系统运动设计和计算。

(3)根据设计方案和零部件选择情况,进行有关动力计算与校核。2、图样技术设计: (1)选择系统中的主要组件。 (2)图样的设计与绘制。 3、编制技术文件: (1)对于课程设计内容进行自我技术经济评价。 (2)编制设计计算说明书。 关键词分级变速;传动系统设计,传动副,结构网,结构式,齿轮模数,传动比,计算转速 目录 一、绪论 (4) 1.1课程设计目的 (4) 1.2课程设计内容 (4) 1.3课程设计题目,主要技术参数和技术要求 (4) 二、运动设计 (6)

2.1运动参数及转数图的确定 (6) 2.2核算主轴转数误差 (8) 三、动力计算 (10) 3.1.带传动设计 (10) 3.2.计算转速的计算 (11) 3.3.齿轮模数计算及验算 (11) 3.4.传动轴最小轴颈的初定 (13) 3.5.主轴合理跨距的计算 (14) 四、主要零部件的校核 (16) 4.1齿轮强度、刚度校核 (16) 4.2轴的刚度校核 (16) 4.3轴承寿命校核 (17) 总结 (19) 参考文献 (19)

一、绪论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本课程后,进行一次学习设计的综合性练习。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过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有关理论知识,及生产实习等实践技能,达到巩固、加深和拓展所学知识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分析比较机械系统中的某些典型机构,进行选择和改进;结合结构设计,进行设计计算并编写技术文件;完成系统主传动设计,达到学习设计步骤和方法的目的。通过设计,掌握查阅相关工程设计手册、设计标准和资料的方法,达到积累设计知识和设计技巧,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通过设计,使学生获得机械系统基本设计技能的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为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创造一定的条件。 1.2课程设计的内容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内容由理论分析与设计计算、图样技术设计和技术文件编制三部分组成。 1.2.1 理论分析与设计计算: (1)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设计方案的分析,最佳功能原理方案的确定。 (2)根据总体设计参数,进行传动系统运动设计和计算。 (3)根据设计方案和零部件选择情况,进行有关动力计算和校核。 1.2.2 图样技术设计: (1)选择系统中的主要机件。 (2)工程技术图样的设计与绘制。 1.2.3编制技术文件: (1)对于课程设计内容进行自我经济技术评价。 (2)编制设计计算说明书。 1.3课程设计题目、主要技术参数和技术要求 1.3.1课程设计题目和主要技术参数 题目: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 技术参数:Nmin=71r/min;Nmax=710r/min;Z=6级;公比为1.58;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