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的汪曾祺,对中国传统文化由衷地热爱,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创作上他追求回归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他则着力强调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他的小说《受戒》,就体现出以上特点。原文句子结构并不复杂,基本都是短句,但大量地方性特色语言,民俗词汇,民歌小调及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给翻译增加了不少困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相同的生活环境,经历和人类认知的普遍共性决定了语言间的可译性;然而中西文化间在政治,宗教信仰,价值观,文化传统和风土民情间的巨大差异又造成两种语言间的词汇空缺及两种语言间的可译性限度。异化与归化则是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才出现的一对新名词。归化则是将原文中独特的异域文化内容,化归为译入语自身明白流畅的表达,尽量减少译入语读者的陌生感。然而,在理论上,只讲异化和归化两个极端及其对立是不正确的。异化归化的辩证统一才是事实和真理,也就是异化和归化都有个适度和分寸。具体从语言角度看,对中国民俗文化语言的翻译可有以下策略:1.音译;2.音译加注;3.直译;4.直译加注5.意译。本文将对比赏析汪曾祺《受戒》两个英译本(1.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英对照版,译者不详;2.四川外语学院杨纡凡硕士论文《受戒》翻译报告)中民俗文化语言的翻译策略。

首先,对小说名“受戒”的翻译两个译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外研社版译文采取了意译法,将其译为“the love story of a young monk”;杨将采取偏直译的方法将其译为“ordination”。“受戒”“bEing prohibited into monkhood”是佛家文化中出家的一种仪式,“ordination”“神职授予”不仅保持了与原文的形式对等还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the love story of a young monk”则是在译者对小说内容做出整体考虑后得到的译文,摆脱了原

文形式的限制却很好的保留了原文风格和整体意译也符合译文读者

的思维习惯。根据柰达“动态对等”理论,“功能对等”先于“形式对等”,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原语表达的意义内容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译文读者的感受被置于首位,关键是让他们能清楚了解原文信息内容的意图,所以必须尽可能消除异己文化的屏障。所以外研社英译有其理论基础,这也是我更喜欢的版本。“受戒”在字形上近似于“爱戒”,外研社版译文中“love story”与“a monk”的和谐统一正好将这一特点体现出来。

原文1: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

译文1a:As to the word an,that was easy to understand for there was a nunnery in the village,which was originally named Boddha https://www.doczj.com/doc/2317180670.html,ter it was wrongly called Biqi(Water Chestnut)Nunnery,and even those living within had called it that.(外研社版)

译文1b:And it was named“An”because there was a nunnery,Bodhi Nunnery(“An”is the equivalence of nu nnery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However,people including monks of the nunnery mispronounced it as Biqi Nunnery(“Biqi”is the equivalence of water chestnut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杨译)原文1是在对文中一处地名“庵赵庄”名字由来做出解释,译文b将“菩提庵”直译为“Bodhi Nunnery”并加注解说明在中文中“an”就是“nunnery”的意思,这样有助于译入语读者理解小说。而译文a将其译为“Boddha Nunnery”“佛教庵”,并未加注解解释“an”的意思,这样对于不懂中文和中国文化的读者其实是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个“nunnery”就要叫它“an”呢?对于“荸荠庵”的翻译,两版译文都是采取了音译加注的翻译策略。

原文2: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

译文2a:There were also fractions among the monks,and one must have certain relations with them in order to join.(外研社版)

译文2b:.However,there were factions among monks and it was not easy to be a monk because of the qualification,which shall be obtained through Guanxi(Guanxi literally

means“connections”or“relationships”as it essentially boils down to exchanging flavors).(杨译)

“关系”算是重人情礼节的中国文化带来的特色词汇了,虽然在现代社会“有关系”很大程度上伴随着利益交换,但是在原小说中主人公明子通过其舅舅去当和尚并未提及利益关系。译文2b,对“关系”一词进行音译加注的处理,并通过增译“it was not easy”表现了“关系”的引申意义:当和尚并不容易。但其狭义地将“关系”的理解为利益交换并附加上了译者主观评价,使其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未免有些偏颇。译文2a直译为“have certain relations with”,将其模糊化处理似乎更要恰当。

原文3:仁山,即明子的舅舅,是当家的。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确确实实干的是当家的职务。他屋里摆的是一张帐桌,桌子上放的是账簿和算盘。账簿共有三本。一本是经帐,一本是租帐,一本是债帐。

译文3a:Renshan,who was Mingzi’s uncle,managed the temple.It was very reasonable that people also called

him“manager”instead of“abbot”.He alone attended to the daily life of the others.In his room on a desk lay an abacus and there volumes of account books.In one was recorded the accounts for money recEived for the Buddhist services,in the second the rent,and in the third the debts owed to the nunnery.(外研社版)

译文3b:It was reasonable to call him“the monk in charge”instead of“the head monk”or“abbot”,because he did what the head should do,indeed.In his room,there was one counter with one abacus and three account books,namely,account book for recurrent expenditure and revenue,account book for

rent and account book for debt.(杨译)

首先,这两段译文对“方丈”“主持”“当家的”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根据《佛光大辞典》做出的解释:“方丈,一丈四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亦称函丈、正堂、堂头。印度之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维摩禅室亦依此制,遂有方一丈之说;转而指住持之居室。今转申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之尊

称。”“‘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

’。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乃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

‘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因此,这两个词语实际上都是对寺院领导者的尊称,与“当家的”寺院的实际管理者区分开来。另一方面,英汉词义本身存在差异,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宽,比较丰富多变,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比较大,独立性比较小。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涵义范围比较窄,比较精确、固定,词义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小,独立性较大。英文中“abbot”一词便可同时表达“方丈”“主持”之意,于是译文3a将“当家的”译为“manager”,将“方丈”“住持”合译为“abbot”。译文3b.试图对等地将“方丈”“住持”的区别在译入语中表现出来,选用了“the head monk”和“abbot”;两种表达。而读者不难发现,这样处理同下文出现矛盾,既然“he did what the head do”那么为什么不叫他“the head monk”呢?而对“经

帐”“租账”“债账”的处理,两译文都是在理解下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尽管直译意译的程度各不相同,但都正确再现了原文内容。

此外,“尚真”是这篇小说的一大语言特色,全文都是以平实、口语化语言记录,运用了大量通俗语言及民谣,将淳实真挚的语言与地域淳朴的风俗结合以实现“至情”。对译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大难题,要忠实于原文,完整准确翻译原文意思,再现原文文化内涵,又要实现原文和译文的风格对等。

原文4a.

唱完了,大家还嫌不够,他就又唱了一个:

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

有心上去摸一把,

心里有点跳跳的。

......

对于这段颇具风格而又实在欠雅致的民歌,杨将其句子做了合并处理意译为:

After one song was finished,others were not enjoyable enough,so he sang another one afterwards:the woman was born beautifully with cocked breast.Im excited in the hope of touching them...

译文将原文内容和情感以译入语读者容易理解的方式再现出来,然而在形式上却难以再现中文民歌的结构美和音韵美,这的确是翻译的一大难点。

而外研社版则直接将此段民歌内容略去不译,这对再现小说风格和语言特色不失为一种遗憾。

总的来说,当原语和译入语差异很大,存在不可弥补的语义空白时音译是不错的解决办法,并且能大大丰富译入语的词汇。意译加注则能在保留原文音韵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对文化内涵的再现。直译是指内容和原文都保持跟原文一致,逐字翻译,一般来说能直译时尽量直译,有时完全直译可能会歪曲对原语的理解,这时应该对其加注解释,避免误解。翻译文化语言时,难免形式统一和意义统一会出现矛盾,这时应采取意译方法再现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受戒》两篇不同译文展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对不同翻译策略的倾向性选择使得两篇译文在对文化差异的“归化”和“异

化”处理上也呈现了不同特点。外研社版译文倾向于在对原文进行总体分析理解并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思维习惯的基础上对中国民俗词语

进行意译处理,偏“归化”,减少了译入语读者的陌生感,使译文整体具有连贯性。而其对诸如“一花一世界,三毛三菩提”等俗语及佛教用语作的删减处理难免弱化了译文的文化内涵。对比之下,杨纡凡译文中更常见的是直译加注或音译加注,更忠实于原文,偏“异化”,有利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独特的民情风俗,更加完整的再现了原文的

文化内涵,但这也难免加大译入语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困难。在对中国民俗语言进行翻译时,再现文化内涵与尊重译入语读者思维方式间的却存在矛盾,这是翻译的一大难点,也要求译者在“归化”和“异化”的处理方法间找到平衡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 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我最易在艺术品之前敏锐的感到灵魂中的杂质、沙泥、垃圾,感到不满足,我确确实实感觉到体内的石灰质。这个时候我想尖起嗓子来长叫一声,想发泄;想破坏;最后是一阵涣散,一阵空虚掩袭上来,归于平常,归于俗。” 汪曾祺小说创作不仅与老庄的精神传统、与废名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相联系,而且与整个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血缘承袭关系。汪曾祺对生活始终充满一种乐观主义的平民化态度,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民间审美观念的认同,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早期小说中描述的清新柔婉、恬静浑朴的图画,既是作者个人面

倾“庙”之恋:毕飞宇解读汪曾祺《受戒》,金句迭出

倾“庙”之恋:毕飞宇解读汪曾祺《受戒》,金句迭出 有时候,读一篇好的书评不亚于读一篇好的作品。 《受戒》很著名,是汪曾褀先生标志性的作品,简单,明了,平白如话,十分地好读。 小说写的是什么呢?自由恋爱。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爱上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小伙子。就这么一点事,一个具备了小学学历的读者都可以读明白。 可我要提醒大家一下,千万不要小瞧了“平白如话”这四个字,这要看这个“平白如话”是谁写的。在汪曾褀这里,“平白如话”通常是一个假象,他的作品有时候反而不好读,尤其不好讲,——作者并没有刻意藏着、掖着,一切都是一览无余的,但是,它有特殊的味道。 01、篇章与结构 《受戒》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明海和小英子,他们相爱了。有趣的事情却来了,这个有趣首先是小说的结构。让我们来数一数吧,《受戒》总共只有15页,分三个部分。它的结构极其简单,可以说眉清目秀。每一个部分的开头都是独立的一行,像眉毛:第1个部分,“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顺着“出家”,作者描写了神职人员的庙宇生活,篇幅是十五分之七,小一半; 第2个部分,“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沿着“英子家”的这个方向,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农业文明里的乡村风俗,篇幅是十五分之六,差不多也是小一半; 第3个部分,“小英子把明海接上船”,“上船”了,爱情也就开始了,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在水面上私定了终身,篇幅却只有十五分之二。这样的结构比例非常有趣。我敢说,换一个作者,选择这样的比例关系不一定敢,这样的结构是畸形的,很特殊。 就篇章的结构比例来说,最畸形的那个作家可不是汪曾褀,而是周作人。关于周作人,我最为叹服的就是他的篇章。从结构上说,周作人的许多作品在主体的部分都是“跑题”的,他的文章时常跑偏了。眼见得就要文不对题了,都要坍塌了,他在结尾的部分来了小小的一俏,又拉了回来。这不是静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很惊险,真是风流倜傥。 鲁迅的结构稳如磐石,纹丝不动。可周作人呢?却是摇曳的,多姿的,像风中的芦苇。

俚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第26卷第4期2002年7月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S 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Vol.26No.4J ul.,2002 俚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Ξ 李桔元 (湘潭师范学院 外语系, 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俚语作为一种极不规范的语言变体,有着悠久历史,并且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剖析俚语的定义以及俚 语与其他相似变体的关系,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俚语的构成及其功能和价值,得出结论:俚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交际功能和社会功能,因此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发展。 关键词:俚语;定义;构成;功能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H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2)04-0136-03 G ary G oshgarian (1986)指出,不研究俚语的本质和作用,任何有关规范语言和非规范语言的讨论都是不完整的。俚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它是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本文试图从剖析定义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入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俚语的构成以及功能和价值作一些探讨。 一、定义及其他1.关于定义人们使用俚语以表示交际行为的非正式性,几乎每个人都在一定场合使用过俚语,但“就语言学而言,即使最周密的定义,也往往不够精当,或失之疏漏,而为俚语下一个不秽之论,更谈何容易。这个问 题极其复杂”① 。李学珍(2000)在讨论俚语时,引用过两则定义:一是把俚语定义为the body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 frequently used by or intelligible to a rather large portion of the general public ,but not ac 2cepted as good ,formal usage by the majority (Flexn 2er :1975)。另一个则表述为slang is used to denote the frequently vivid or playful lexical usage typical of causal discourse ,usually indicating membership in a particular social group (Quirk et al :1985)。另外,参 考词典,也许能进一步理解俚语。Webster ’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8)的定义为:1)Language Peculiar to a particular group ,as a :AR GO T b :JAR GON ;2)an informal non -standard vocabulary composed typically of coinages ,arbitrarily changed words ,and extrava 2gant ,forced or facetious figures of speech.牛津语言 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的定义是:used especially of vocabulary specific e.g to a particular generation of younger speakers ;also as in ordinary usage ,specific to a group or a profession (e.g ‘army slang ’ ),to colloquial style ,etc.上述表述各不相同,但其内容实质却具有高度一致性。综观上述定义,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俚语的一些本质特征:1)以词或短词形式出现;2)不规范语言;3)某个亚文化群体的专用语;4)属于口语体;5)新造词;6)轻松幽默。 2.俚语与黑话、行话、隐语、禁忌语、委婉语俚语、黑话(cant )、行话(jargon )、隐语(argot )、禁忌语(taboo )以及委婉语(euphemism )都是语言的 社会变体,都在特定场合或特定的社会团体中使用。黑话是某一团体(尤其出于保密的目的)的专用语(也叫行话或隐语)。行话是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用的通常外行不懂的语言。隐语是某集体(尤其是犯罪团伙)不欲人知而使用的词语。禁忌语是被人们视为不雅或下流的词语。委婉语是指用一种能使人感到愉快的、间接的或含蓄的说法去代替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②。委婉语和禁忌语是 6 31Ξ收稿日期:20020111 作者简介:李桔元(1965-  ),男,湘潭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的教学与教究。 ①引自罗伯尔?查普曼博士编(粟旺,徐存编审)《美国俚语大全》的序言,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②这五个定义均引自词典或专著,在此未一一注明。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受戒》是汪曾祺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创作的短篇小说
,发表于《北京文学
》1980 年第 10 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 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汪曾祺受 戒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一、创作背景
《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 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 表,1980 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 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 也完全不同。《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 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 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
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 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 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 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 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 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
1、回忆性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

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 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 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 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 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 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而小说中的小英 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 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汪 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 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 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 形象。
因此,《受戒》其实就是作家对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的理解,是对自己渴望 的生活的描述,是对自由而淳朴的人性的歌颂。汪曾祺所理解的真正的生活是, 它是命定的,正如小明子命定要出家当和尚,庄稼人命定要为收成与一日三餐一 年忙到头,但人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命定,可以把种种对生活的戒律抛开,因为人 是有创造力的,有情感的,正是创造力与情感,使人创造了风俗,而这种风俗就 是对命定的抵抗。汪曾祺之所以喜爱旧生活,正因为旧生活中有这种风俗,而“移 风易俗”的新生活,把全部的风俗都扫荡尽了。风俗不仅是仪式,更是当地民众 的生活观念与生活形态,破坏了风俗,也就破坏了当地的生活。
2、风俗化特征 大量的风俗描写是汪曾祺小说散文
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汪曾祺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
。”而风俗主要保存在民间社会。散文化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抒情性,但 不是通过主观的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正是通过对田园牧歌般的风俗的描写,营 造意境,类似“借景抒情”。汪曾祺的小说中的写景,主要就是对风俗的描写。
《受戒》中描写荸荠庵的布局、小英子家的布局、善因寺,以及这些环境中 的种种人物、行状的描写等等,这并非是与小说主线无关的闲笔,而是相当有关 的,是人物生活的环境与背景,是主要人物性格与故事
情节的补充。作者曾说,“气氛即人物”,因为没有这样的气氛,便没有这 样的人物。倘若没有荸荠庵与庵里和尚生活的介绍,明子的性格就会显得凭空而 来,如果没有小英子家那样的家庭气氛,小英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便也不真实。如 果没有庵赵庄那种不受戒律约束的整体生活背景,小英子与明子之间无拘无束清 纯自然的初恋也就失去了依据。因此,写庵里的和尚与他们的生活,如写三师父

适合朗诵的外国诗歌英语带翻译

适合朗诵的外国诗歌英语带翻译 诗歌以抒情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下面是为大家带来适合朗诵的外国诗歌英语带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适合朗诵的外国诗歌:雨天 The day is cold,and dark,and dreary; It rains,and the wind is never weary; The vine still clings to the moldering wall, But at every gust the dead leaves fall, And the day is dark and dreary. My life is cold and dark and dreary; It rains and the wind is never weary; My though still cling to the moldering past, But the hopes of youth fall thick in the blast, And the days are dark and dreary. Be still,sad heart!And cease repining; Behind the clouds is the sun still shining; Thy fate is the common fate of all, Into each life some rain must fall, Some days must be dark and dreary. 天冷、阴暗、沉闷;

受戒赏析

风俗、童趣、人性 ——《受戒》赏析 《受戒》原载《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后收入《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是汪曾祺在八十年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汪曾祺是一位老作家。其创作受过多方面的影响。汪曾祺曾说自己是沈从文的“入室弟子”,自然深受其影响。此外,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废名,外国作家契外国作家契珂夫等,都给他较大的影响。年轻时,其小说有现代派的痕迹,大量地运用了意识流。八十年代以后的创作,他有意回到现实主义,回归民族传统。因此,他的新作大都带有强烈的乡土特色,并以其浓郁的人情味、健康的人性美和动人的风俗画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注目和欢迎。其中,《受戒》就是最有影响的一篇。 作品分析: 主题小说描写了少年明海到荸荠庵当和尚的一段生活经历,通过明海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以及他与小瑛子之间的淳美爱情,细腻逼真地展现了高邮地区的风物、习俗和人情之美,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美好善良的感情,还热切地讴歌了健康、现实的人情和人性。 人物形象明海和小英子是小说着墨最多,最为引人注目人物。明海是一个相貌清秀,性格乖巧的男孩。由于家贫,十三岁就到荸荠庵出家了。他之所以选择当和尚,是因为和尚“可以吃现成饭”,还“可以攒钱”,甚至可以还俗娶媳妇。在荸荠庵,明海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四年的光阴,然而这四年光阴令他最难忘的不是吃斋念佛,而是与小英子朦胧的恋情。在初赴荸荠庵的船上,小英子就暗暗喜欢上了明海,她把自己吃剩的半个莲蓬头扔给明海,明海便“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了起来”。后来,明海与小英子天天在一起玩耍、一起干活,两个人心照不宣,都在心里喜欢对方。四年后,明海去受戒,到善因寺去烧疤,另一张当和尚的“合格文凭”,小英子去接明海,告诉他说:“你不要当方丈”,“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则大声地回答:“要!”小说相当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明海情感变化的过程。 小英子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女孩。和谐宽松家庭环境,养成了她天真、善良的童心,而平日里的劳动又使她形成率真、大胆的性格。当她喜欢上明海之后,不满足仅仅与对方暗中相恋,而是以大胆热烈又不过分暴露的方式,向明海传达自己心中的秘密。先是想办法让母亲认明海做干儿子,再让全家人喜欢上这个灵巧的小和尚,是其成为自己家庭的一员。在平时与明海一起劳动、玩耍时,“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碰明海的脚”,使明海对她这种貌似无意实则有心的举动早已了然于心。在挖荸荠之后,她留在田埂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这串美丽的脚印把明海的心搞乱了。四年后,明海要去受戒,到善因寺去烧疤,小英子摇船接明海回来。在路上,她明确的告诉明海:“不要当方丈”,自己要嫁给他“当老婆”。既表现出少女对爱情执著、大胆的追求,也展现了她美好的心灵。 艺术特色与其他同时代的小说相比,汪曾祺的《受戒》表现出了鲜明、独特的风格,使广大读者耳目一新。也许这篇小说太不像小说了,或者根本就不是小说,既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是有一些平淡的情景和人物素描。但偏偏就是这种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阅读兴趣,人们不禁惊讶地问道: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GeorgeYule《语言研究》配套题库【课后练习】(语言与社会变体)【圣才出品】

第19章语言与社会变体 Study questions 1. How would you define a “speech community”? Key: A speech community is a group of people who share a set of norms and expectations regarding the use of language. 2.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idiolect and a sociolect? Key: An idiolect is a language spoken by one person with their own private meanings, hence the term idiosyncrasy. It may seem odd to others. A sociolect on the other hand is a dialect spoken within a group of people that others may not fully understand. Think of the different dialects of say, German. Most understand the core words but only a small group understands the dialect. 3. Why did Labov try to elicit answers with the expression fourth floor? Key: The expression fourth floor contains two opportunities for the pronunciation (or not) of postvocalic /r/, which Labov was investigating as a linguistic variable. 4. In what way can the pronunciation of -ing be a social marker?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 读一本书我们不仅要有所感,还要有所体会。下面是XX 整理的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1】近来读书颇多,主 要以散文为主,也兼读些小说。因其中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受戒》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 口有余香。总体来说,无论文笔还是故事都写得很美,有点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感觉。小说里世界仿佛梦里桃源,只 是里面人并非为了避世,而是本来就生长在那里,俗世中人 有的他们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采用的是回忆式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 是十三岁来的。”这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的开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颇为神似。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创作此篇时是否受到了这位法国文 豪的启发。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说既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 中的诗情画意,又有西方意识流的不拘一格,堪称是一篇中 西合璧的文学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乡管“出家”叫“当和尚”,感觉就像我们今天去“当老师”、“当记者”、“当编辑”似的。只是一种可以赚钱的职业,并没有太多神圣的味道。而且明 海出家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因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

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于是在他七岁那年,家里人便 决定让他当和尚。当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关系。文中说道: “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 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 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包吃包住,收入 不菲,工作不累。”这样好的工作,就连明海自己也觉得在 情在理。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受戒”的缘起。 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场了,文章写道:“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 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 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船里,船就开了。”这个女孩子就是小说中的女主角,这一段描写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 起《边城》中那只渡船上的老爷爷与翠翠。也许这篇小说起 初就是汪曾祺向其恩师沈从文的敬礼之作吧。 在船上,女孩问明海是要去当和尚吗?明海点头。女孩问明海当和尚要烧戒疤,怕不怕?明海含糊地摇了摇头。女孩又问,你叫什么?明海。在家呢?明子。小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菩提庵。——给你!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 起来。这就是小明子与小英子的第一次邂逅。一个小和尚和 一个小女孩的懵懂爱情就此泛起了涟漪。

北语 18秋《社会语言学》

18秋《社会语言学》作业_1 一、单选题( 每题5分, 共11道小题, 总分值55分) 1.“懂得什么样的话适合什么样的场合”是海姆斯“言语交际能力”()的要求。 A. 形式上的可能性 B. 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 C. 语境适应性 D. 现实中的实施情况 答案:C 答案可以联系屏幕左上的“文档贡献者” 2.对语言转用的认识有误的是()。 A. 语言转用只能是整体转用型 B. 语言转用也是由语言接触引起的 C. 语言转用又称“语言替换”、“语言替代” D. 语言转用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另一语言的现象答案:A 3.制定、实施语言规划,要充分考虑政策所依赖的群众因素,尊重人民的意愿,满足群众的需要,并依靠群众去贯彻、执行,这符合语言规划的()原则。 A. 政治性 B. 理论性 C. 群众性 D. 可行性 答案:C 4.语言存在着的()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直观、最常见的。 A. 性别 B. 年龄 C. 职业 D. 阶层 答案:B 5.从语言规划角度去看,语言的人文性主要表现不包括()。 A. 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性质、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 B. 语言应用中折射出的各种文化现象,如经济形态、思想观念等 C.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 D.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情感、态度及其他文化背景等 答案:C 6.有关阶级差别与语言代码、语言威望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掌握代码系统多少以及复杂程度是语言能力的体现 B. 伯恩斯坦通过实验认为出身上等阶级的人比下等阶级的人在语言能力上更有优势 C. 最下层阶级的男性发音往往是远离社会标准发音的,形成“显威望”标准 D. 中产阶级的地位、生活方式连同他们的语言特点都成为较低等级的人们模仿学习的对象

有关英语短文朗诵及翻译英语朗诵短文13分钟

有关英语短文朗诵及翻译英语朗诵短文13分钟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又为新的语言学习方法所包容。在外语学习领域,朗读仍然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了有关英语短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The job as an interpreter is not the easy work in people’s eyes, only these excellent students can stand out and work on it.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languages needs to master at least two kinds of languages, it seems that mixed blood are suitable to be interpreters, while the fact is not true. 翻译员的工作在人们的眼里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只有这些优 秀的学生才能脱颖而出从事这一行业。语言之间的翻译需要掌握至少两种语言,似乎,混血儿是合适的译员,而事实并非如此。 We are barely see mixed blood interpreters, because though they can speak two languages, most of them don’t learn the culture deeply, so it is hard for them to do the translation work formally. The advantage of mixed blood is that they can speak the languages well than others, but the translation work needs to be trained and master the culture background.

北语 19春《社会语言学》作业_1234

19春《社会语言学》作业_1 一、单选题( 每题5分, 共11道小题, 总分值55分) 1.不属于立法语言特点的是()。 A. 书面语简明、文雅 B. 核心语词大众化、通俗化 C. 规范用语严谨、清晰 D. 语言风格正式、庄重 答案:B 联系Q:80---500---9261 2.对语言的全民性与阶级差异理解有误的是()。 A. 语言的全民性是由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决定的 B. 语言的全民性排除了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差别和变异 C. 阶级对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 阶级对语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答案:B 3.不属于“语言变体”的是()。 A. 地域变体 B. 文化变体 C. 社会变体 D. 功能变体 答案:B 4.语言存在着的()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直观、最常见的。 A. 性别 B. 年龄 C. 职业 D. 阶层 答案:B 5.语言规划科学性原则不体现在()上。 A. 专业性 B. 可行性 C. 动态性 D. 求实性 答案:A 6.“听到家乡话好亲切”体现的是()。 A. 语言影响社会 B. 语言功能变体 C. 语言态度与情感 D. 语言生态 7.()不是语言的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A. 社会地位的作用 B. 社会文化的影响 C. 社会价值取向的制约 D. 男女母语习得能力的先天差异 8.现场促销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实词是()。 A. 量词“个” B. 人称代词“你” C. 动词“是” D. 动词“有” 9.宗教传播对语言的影响没有()。 A. 引起了词语的借用 B. 佛教传入中国对汉语产生了很大影响 C. 佛经的翻译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D. 与佛经相比,汉语文言句子组织更为严密,后受影响变得多用短句和重言叠句 10.在中国()50年代出版了《语言与文化》,堪称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A. 王力 B. 吕叔湘 C. 朱德熙 D. 罗常培 11.制定语言规划,要重视语言的社会性,下面哪点不对()。 A. 可强制推行,莫坐失良机 B. 以指导性为主,指令性为辅 C. 要适应社会的复杂性,具有一定的宽容度 D. 要从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不可主观臆造 二、多选题( 每题5分, 共5道小题, 总分值25分) 1.当代中国的语言规划显现出两个主要特点()。 A. 阶级分析色彩强烈 B. 具有相当强的传承性 C. 具有明显的连贯性 D. 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答案:BD 2.语言年龄差异的表现形式有()。 A. 儿童变体简单,较少语体变化的特点 B. 青年对新的语言变化反应最快、最多 C. 老年保留一些过时的语言特征 D. 青年人易于接受第二语言 3.搜集语料的方法有()。

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

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 《受戒》是汪曾祺 创作的短篇小说 ,发表于《北京文学 》1980 年第 10 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 朦胧爱情, 蕴含着对生活、 对人生的热爱, 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汪曾祺 《受 戒》的最后深意是什么?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 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 者”、“中国最后的一个纯粹文人”。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刚看到小说题目《受戒》 时,第一反应是,这应该写的是个规规矩矩接受戒律的俗家弟子的故事 ,然而,读后大吃一惊。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的 清清爽爽,懵懵懂懂的爱情,文中没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只是诗意的平铺直叙 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 诗如画,醉人心田。 初读这小说, 里面的故事情节令我大吃一惊, 里面和尚们做的那些事让我难 以接受: 二师傅仁海娶了妻子, 还公然带到寺庙居住、 三师傅因为有飞铙的绝技, 相好的既然还不止一个、 就连最资深的老方丈也在寺庙里藏了一个 19 岁小老婆、 在寺庙里还可以喝酒、杀生,做法事赚钱、小和尚明海也和小英子有恋情……所 有这一切佛家所禁忌的条例, 他们都一条不漏的全犯了, 这是对佛家的蔑视侮辱。 但在最后读完整篇小说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了这种 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汪曾祺曾说:《受戒》我写的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 候都需要的。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不是 yin 乱, 不是犯戒, 寺庙里的所有他的前辈和尚师

英语在线翻译发音朗读

1.我们想在暖房里面种花那样养孩子是错误的。我们必须让他们接触各种社会问题,因为不久他们就将作为公民来应对这些问题。 It is wrong to raise our children the way we grow flowers in the greenhouse.We must expose them to all social problems because very soon they will be dealing with them as citizens. 2.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多地卷入国际事务。而冲突必然会发生,因为国家之间总有不同的观点和利益。 As time goes on we are inevitably going to get more and more involved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And conflicts are sure to occur because there always exist different views and interests among nations. 3.我们为我们的成就而骄傲,我们有理由感到骄傲。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变的狂妄,不然我们就会失去朋友。 We are pround of our accomplishments,and we have reasons to be.But we must never become arrogant.Otherwise we will lose our friends. 4.信息现在唾手可得。一个普通的电脑就能储存一个普通图书馆的信息。 Information is now easily availabe.An average computer can store the information of a small library. 5.那家建筑公司没有资格操作这个项目。他们没有任何法律文件能证明他们具备必要的专门技术。我们必须找一个专门建造歌剧院的公司。 That construction company is not qualified to handle the project.They do not have any legal document to certify that they have the necessary expertise.We must find a company that specializes in building theatres. 1.我跟你说,从各方面考虑,当教师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事实上,我认为这个主意好极了。You know what?All things considered,it is not a bad idea to be a teacher.As a matter of fact,I think it is an excellent idea. 2.我不大喜欢你像刚才那样用讽刺的口气说话。你好像老是在暗示,我是什么都不会的废物。 I donnot like it when you take a sarcastic tone the way you just did.You seem to be implying all the time that I am a good-for -nothing. 3.我爸能让我做最后的决定,真是很体谅人。我得说我够幸运。不是很多人都有这么好的父亲。 It is really considerate of my father to leave the final decision to me.I must say I am very lucky.Not many people have such a terrific father. 4.你说你不要钱。你可能不愿要,但你的确需要钱。我看不出来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挣点钱有什么错。 You said you do not want any money.You may not want money but you do need money.I didnot see what is wrong with college students earning some money during their spare time. 5.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曲调听起来很熟,但我就是记不起来了。反正是一首俄罗斯民歌。Somehow this tune sounds very familiar,but I just cannot recall what it is.In any case,it is a Russianfolk song.

汪曾祺《受戒》赏析

曾经,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这里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乐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原始的乌托邦,在庵赵庄人们的心中,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如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从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 至于荸荠庵里的僧侣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没有一般佛门寺庙里清规的羁绊。这里的和尚只要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黄忏之类,从此就可以吃现成饭,可以赚钱,可以还俗,可以娶亲,还可以买田置地,过优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老师傅终日枯坐念佛,不问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大师父仁山是“当家的”,管着经账,租账,债账三本帐簿,平日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黄色的圆肚皮,光脚踢踏着拖鞋;其他两位师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最让人诧异的是他们吃肉从不瞒人,甚至过年的时候就在大殿上杀猪,这里的和尚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祥乐时光,这哪里是一个“佛门净土”,分明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梦境中,我们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声如钟磬,聪颖好学,在随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时,遇上了小英子,渐渐的,他们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经常上小英子家,就这样,他们间朦胧的初恋就悄然萌生了,他们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他们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场,特别是他们挖荸荠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多美的描写啊,把少男少女初恋时的心态描摹得曲尽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后他们一道进城,一个去善因寺受戒,一个给家里买东西,他们同坐一条小船,一道归去来,最后终于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话: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此沉静,如此美好,人就会不自觉地与环境浑然一体,产生无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梦境,让我无限向往! 《受戒》是乡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许一粒灰尘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说话的故事的淳朴人们的美揭发出来,带着不留余地的罪恶,让读者徒然心羡怅然向往那种原始的自由和恣意。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对那种迥然不同的美的遥不可及的遗憾,深沉到伤及人的自信。作为狭隘空间中的文明人,我们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称为冲动和错误,或是蒙上了不真实的色彩,所以猛然间停住脚面对一片梦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时,才发现有种天赋很早就被遗弃了。这是来自《受戒》的暗示。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 化特点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 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的汪曾祺,对中国传统文化由衷地热爱,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创作上他追求回归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他则着力强调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他的小说《受戒》,就体现出以上特点。原文句子结构并不复杂,基本都是短句,但大量地方性特色语言,民俗词汇,民歌小调及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给翻译增加了不少困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相同的生活环境,经历和人类认知的普遍共性决定了语言间的可译性;然而中西文化间在政治,宗教信仰,价值观,文化传统和风土民情间的巨大差异又造成两种语言间的词汇空缺及两种语言间的可译性限度。异化与归化则是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才出现的一对新名词。归化则是将原文中独特的异域文化内容,化归为译入语自身明白流畅的表达,尽量减少译入语读者的陌生感。然而,在理论上,只讲异化和归化两个极端及其对立是不正确的。异化归化的辩证统一才是事实和真理,也就是异化和归化都有个适度和分寸。具体从语言角度看,对中国民俗文化语言的翻译可有以下策略:1.音译;2.音译加注;3.直译;4.直译加注5.意译。本文将对比赏析汪曾祺《受戒》两个英译本(1.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英对照版,译者不详;2.四川外语学院杨纡凡硕士论文《受戒》翻译报告)中民俗文化语言的翻译策略。 首先,对小说名“受戒”的翻译两个译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外研社版译文采取了意译法,将其译为“the love story of a young monk”;杨将采取偏直译的方法将其译为“ordination”。“受戒”“bEing prohibited into monkhood”是佛家文化中出家的一种仪式,“ordination”“神职授予”不仅保持了与原文的形式对等还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the love story of a young monk”则是在译者对小说内容做出整体考虑后得到的译文,摆脱了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