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一)城市森林网络

1、市域森林覆盖率: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的城市市域森林覆盖率

达到35%以上,且分布均匀,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县森林覆盖率应达到

35%以上。

2、新造林面积:自创建以来,平均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

0.5%以上。

3、城区绿化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

5、城区乔木种植比例:城区绿地建设应该注重提高乔木种植比例,其栽

植面积应占到绿地面积的60%以上。

6、城区街道绿化:城区街道的树冠覆盖率达到25%以上。

7、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自创建以来,城区新建地面停车场的乔木树冠

覆盖率达30%以上。

8、城市重要水源地绿化: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

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水质净化和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9、休闲游憩绿地建设:城区建有多处以各类公园为主的休闲绿地,分布

均匀,使市民出门500米有休闲绿地,基本满足本市居民日常游憩需求;郊

区建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其它面积20公顷以上的郊野公园等大型生态旅

游休闲场所5处以上。

10、村屯绿化: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基本绿化,集中居住型村庄林

木绿化率达30%,分散居住型村庄达15%以上。

11、森林生态廊道建设:主要森林、湿地等生态区域之间建有贯通性的

森林生态廊道,宽度能够满足本地区关键物种迁徙需要。

12、水岸绿化:江、河、湖、海、库等水体沿岸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水

岸林木绿化率达80%以上。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近自然的水岸

绿化模式,形成城市特有的水源保护林和风景带。

13、道路绿化:公路、铁路等道路绿化注重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的结

合与协调,因地制宜开展乔木、灌木、花草等多种形式的绿化,林木绿化率

达80%以上,形成绿色景观通道。

14、农田林网建设:城市郊区农田林网建设按照国家林业局GB/T 18337.3

要求达标。

15、防护隔离林带建设: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

区建有生态防护隔离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生态功效显著。

(二)城市森林健康

16、乡土树种使用: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数量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0%以上。

17、树种丰富度:城市森林树种丰富多样,城区某一个树种的栽植数量不超过树木总数量的20%。

18、郊区森林自然度:郊区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植物群落演替自然,其自然度应不低于0.5。

19、造林苗木使用:城市森林营造应以苗圃培育的苗木为主,因地制宜地使用大、中、小苗和优质苗木。禁止从农村和山上移植古树、大树进城。

20、森林保护:自创建以来,没有发生严重非法侵占林地、湿地,破坏森林资源,滥捕乱猎野生动物等重大案件。

21、生物多样性保护:注重保护和选用留鸟、引鸟树种植物以及其他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乡土植物,保护各种野生动植物,构建生态廊道,营造良好的野生动物生活、栖息自然生境。

22、林地土壤保育:积极改善与保护城市森林土壤和湿地环境,尽量利用木质材料等有机覆盖物保育土壤,减少城市水土流失和粉尘侵害。

23、森林抚育与林木管理:采取近自然的抚育管理方式,不搞过度的整齐划一和对植物进行过度修剪。

(三)城市林业经济

24、生态旅游: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郊区乡村绿化、美化建设与健身、休闲、采摘、观光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相结合,积极发展森林人家,建立特色乡村生态休闲村镇。

25、林产基地:建设特色经济林、林下种养殖、用材林等林业产业基地,农民涉林收入逐年增加。

26、林木苗圃:全市绿化苗木生产基本满足本市绿化需要,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并建有优良乡土绿化树种培育基地。

(四)城市生态文化

27、科普场所: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的开放区等公众游憩地,设有专门的科普小标识、科普宣传栏、科普馆等生态知识教育设施和场所。

28、义务植树: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广泛开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和跟踪制度,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

29、科普活动:每年举办市级生态科普活动5次以上。

30、古树名木:古树名木管理规范,档案齐全,保护措施到位,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

31、市树市花:经依法民主议定,确定市树、市花,并在城乡绿化中广泛应用。

32、公众态度: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应达到90%以上。

(五)城市森林管理

33、组织领导: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同意开展创建活动2年以上,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组织机构健全,政策措施有力,成效明显。

34、保障制度: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绿化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配套高效。

35、科学规划:编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通过政府审议、颁布实施2年以上,能按期完成年度任务,并有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

36、投入机制:把城市森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公益力量参与的投入机制。自创建以来,城市森林建设资金逐年增加。

37、科技支撑:城市森林建设有长期稳定的科技支撑措施,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实施,制订符合地方实际的城市森林营造、管护和更新等技术规范和手册,并有一定的专业科技人才保障。

38、生态服务:财政投资建设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及各类城市公园、绿地原则上都应免费向公众开发,最大限度地让公众享受森林城市建设成果。

39、森林资源和生态功能监测:开展城市森林资源和生态功能监测,掌握森林资源的变化动态,核算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效益,为建设和发展城市森林提供科学依据。

40、档案管理:城市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完整、规范,相关技术图件齐备,实现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标

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标: 1、用地性质:是指规划用地的使用功能。 2、用地面积:是指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 3、用地红线:是指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范围的界线。 4、容积率:是反映和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即: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5、建筑控制高度:又称建筑限高,是指地块内建筑物地面部分最大高度限制值。 6、建筑密度:是指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地块面积的比例。即:比如一块地为10000平方米,其中 建筑底层面积3000平方米,这块用地的建筑密度就是3000/10000=30% 7、建筑红线后退距离:是指建筑物最外边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8、绿地率:是指城市一定地区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9、交通出入口方位:是指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机动车和行人出入口的方向和位置。 10、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停国泊位是指地块应配置的停车的车位数。其他设施的配置包括:居住区服务设施(中小学、托幼、居住区级公建),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电力设施(配电站、配电所),电信设施、燃气设施等。 11、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主要是根据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防火、防震、绿化、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成,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综合考虑确定。住宅的布置,通常以满足日照要求作为确定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12、建筑间距系数:是指遮挡阳光的建筑与被遮挡阳光的建筑的间距为遮挡阳光的建筑高度的倍数。 13、日照标准:是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居住卫生要求确定的,居住建筑正面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获得的日照量,是编制居住区规划,确定居住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14、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与两侧建筑用地及其他用地的分界线。 15、住宅平均层数:是指各种住宅层数的平均值,即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之比。单位:层。 16、住宅建筑净密度:是住宅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之比。单位%。 17、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是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之比。单位:m2/hm2。 18、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是住宅总建筑面积与居住用地面积之比。单位:m2/hm2。 19、人口净密度:是单位住宅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反映居住区住宅用地的使用强度,公式为:人口净密度=居住总人口/住宅用地总面积(人/hm2) 20、人口毛密度:是单位居住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公式为:人口毛密度=居住总人口/居住用地总面积(人/hm2) 21、生地:完成土地征用,未经开发、不可直接作为建筑用地的农用地或荒地等土地。 22、毛地:在城市旧区范围内,尚未经过拆迁安置补偿等土地开发过程、不具备基本建设条件的土地。 23、熟地:经过“几通一平”的开发或已经拆迁完毕,可供直接建设的土地,即建筑地块产品。 24、飞地:又称插花地,指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的土地部分或全部处于他人土地范围内。 25、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26、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包括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7、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国家森林城市申报与考核办法(最新)2011.2.25

国家森林城市申报与考核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森林城市申报与考核管理,促进城市森林建设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一、申报创建办法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需向国家林业局申报,取得国家林业局创森办(设在宣传办公室)批复后,组织开展创建活动。 (一)申报范围 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地级城市。 (二)申报条件 申报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须达到或接近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其中: 1、天然水面(湿地)面积超过市域面积20%以上的城市,扣除水面(湿地)面积计算森林覆盖率; 2、直辖市考察范围以城市建成区为主; 3、申报城市所在省、自治区已开展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的,需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三)申报程序 1、申报城市向所在省、自治区林业厅(局)提出创建申请; 2、申报城市所在省、自治区林业厅(局)对申报城市进行初审,根据初审结果,向国家林业局提出推荐申请报告;

3、申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城市需向所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由所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家林业局申报; 4、直辖市直接向国家林业局申报。 (四)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通过书面和网上两种方式同时上报,具体包括: 1、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推荐报告; 2、申报城市人民政府的申请报告; 3、申报城市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的工作报告。 (五)申报批复 国家林业局创森办对申报城市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派工作组全面了解申报城市的创建条件和工作基础,综合各方面情况后,正式向申报城市回复是否同意创建。 二、申报考核办法 国家林业局创森办负责国家森林城市的考核和复查工作。 (一)申请条件 创建城市申报时间和实施森林城市建设规划超过一年以上,且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基本达到要求,向国家林业局创森办提出考核申请。 (二)申请材料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1 :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

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 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 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与手段。智慧城市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实时采集、集约管理,构建以信息为中心、各主体共享协同的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有助于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2019最新标准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以及森林网络、森林健康、生态福利、生态文化和组织管理等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批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337.3-2001 国家林业局《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国家森林城市national forest city 在城市行政管辖范围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一体、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且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该标准要求并经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城市。 3.2 城市森林urban forest 城区及其周边所有森林、树木及其相关植被 的总和。 3.3 乡土树种native tree species 本地区有天然分布的树种。某些引种期长、并在本地区极端气候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已表现没有生态扩侵性,符合引种成功标准的归化树种,也可以列入乡土树种。 3.4 森林网络forest network 各类森林绿地等生态斑块,通过道路、水系、农田等区域营建的森林生态廊道实现有效连接,形成片、带、网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系统。

3.5 绿道green way 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满足行人和骑车者进入自然景观的慢行道路系统。 3.6 林荫道路avenue road 树冠覆盖率达60%以上的道路。 3.7 受损弃置地wasteland 因生产活动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自然地形和植被受到破坏,并且废弃的宕口、露天开采用地、窑坑、塌陷地等 4 总则 4.1 实现森林惠民从城乡居民的生态需求出发,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效益,最大限度地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2 采取近自然模式 按照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通过林树种本地化、森林绿地配置多样化、管护措施近自然化,打造近自然森林景观。 4.3 扩大生态空间 依托自然山水格局,通过林山相依、林水相依、林田相依、林路相依、林城相依、林村相依等建设,营造优美完备、健康宜居的生态空间。 4.4 坚持城乡统筹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一)城市森林网络 1、市域森林覆盖率: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的城市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且分布均匀,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县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5%以上。 2、新造林面积:自创建以来,平均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0.5%以上。 3、城区绿化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 5、城区乔木种植比例:城区绿地建设应该注重提高乔木种植比例,其栽植面积应占到绿地面积的60%以上。 6、城区街道绿化:城区街道的树冠覆盖率达到25%以上。 7、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自创建以来,城区新建地面停车场的乔木树冠覆盖率达30%以上。 8、城市重要水源地绿化: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水质净化和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9、休闲游憩绿地建设:城区建有多处以各类公园为主的休闲绿地,分布均匀,使市民出门500米有休闲绿地,基本满足本市居民日常游憩需求;郊区建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其它面积20公顷以上的郊野公园等大型生态旅游休闲场所5处以上。 10、村屯绿化: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基本绿化,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率达30%,分散居住型村庄达15%以上。 11、森林生态廊道建设:主要森林、湿地等生态区域之间建有贯通性的森林生态廊道,宽度能够满足本地区关键物种迁徙需要。 12、水岸绿化:江、河、湖、海、库等水体沿岸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水岸林木绿化率达80%以上。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形成城市特有的水源保护林和风景带。 13、道路绿化:公路、铁路等道路绿化注重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的结合与协调,因地制宜开展乔木、灌木、花草等多种形式的绿化,林木绿化率达80%以上,形成绿色景观通道。 14、农田林网建设:城市郊区农田林网建设按照国家林业局GB/T 18337.3要求达标。 15、防护隔离林带建设: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建有生态防护隔离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生态功效显著。 (二)城市森林健康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2016年版) 一、总体说明 (一)指标构成。本指标共包含8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54项二级指标分项。 (二)评价方法。评价采取百分制,总得分满分为100分。总得分为各一级指标得分之和。各级指标得分为其下层指标得分之和。计算时各分值保留2位小数。(三)指标权重。各级指标设置相应的权重。一级指标权重为其各二级指标权重之和,二级指标下的各分项权重之和为100%。 二、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及 权重二级指标及 权重 二级指标释义及评价方 法 二级指标分项及计算方法 惠民服务L1(37%)政务服务L1P 1 (8%) 1.本指标用于评价城市 政府创新服务模式,推 进政务服务事项“一号 申请、一窗受理、一网 通办”的情况。 2.本指标由以公民身份 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 一标识的电子证照使用 率、一站式办理率、网 上统一入口率等三个分 项进行评价。 3.本指标评价得分=8%× 三个分项分数之和。 1.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 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电子证照使用率(L1P1 -A1): 计算方法:L1P1-A1分项分数= 30%×(已实现 使用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 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电子证照办理的政务 服务事项数量/政务服务事项总数)×100 数据要求:政务服务事项包括面向公民、法人 和其他组织的政务服务事项,本分项中的政务 服务事项总数由各省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实 际情况确定。已实现使用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 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 电子证照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是指公民个人 政务服务事项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法人和 其他组织政务服务事项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 标识,并在办理过程中使用了电子证照的政务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知识汇编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知识汇编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知识汇编 1、什么是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标准,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是目前我国对一个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是最具权威性、最能反 映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荣誉称号。 2、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宗旨是什么?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宗旨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3、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百姓能享受哪些实惠? 森林城市可以给市民提供一个巨型“氧吧”,提髙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噪音,增加地下水储置。改善整个城市的气候条,减小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增强对水的净化作用,还可以减少光污染,提高人民居住环境质量。 4、国家森林城市对经营城市有什么益处? 森林城市将成为宜都的绿色名片,可以提升宜都的城市形象,改善投资软环境,外资企业也将更青睐宜都。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对外界的吸引力更大。

5、森林对人体的益处有哪些? (1)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氧气,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天然氧吧”。 (2) 森林中许多植物具有吸收毒气,阻挡、过滤、吸附粉尘、净化空气的作用。 (3) 森林还是天然镇静剂。森林的绿色基调对人的心理有一定的调试作用,人们在森林中休息,普遍感到舒适、安逸、情绪稳定。 (4) 森林是天然消声器。森林中的树木能消除自然环境中的一些有碍人类健康的噪音。 6、“国家森林城市”进行考核和检査? (1) 森林城市建设是对这个城市市域范围进行的城乡一体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城市所辖的区市县均作为森林城市建设的考核范围(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城市可限市区和郊区)。 (2) 国家林业局对“国家森林城市”进行动态考核,在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3年后组织专家进行复査,复查不合格将提出警告,5年后复査仍不合格,取消其“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7、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名词解释: (1) 森林覆盖率:是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森林面积与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 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一、组织领导 (一)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绿化的方针、政策、法规; (二)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组织机构健全,政策措施有力; (三)在城市森林建设工作中,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建设模式和成功经验,对全国有示范、推动作用; (四)把城市森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建设资金有保障并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 二、管理制度 (一)认真编制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予以实施。城市森林建设按照规划严格实施,能按期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并有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 (二)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配套齐全,执法严格有效,无严重非法侵占林地、破坏森林和树木事件,近三年没有发生破坏绿化成果案件; (三)城市森林建设有长期稳固的科技支撑; (四)城市森林建设工作有明确的管理机构; (五)城市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完整、规范,图件齐备。 三、森林建设

(一)综合指标 1、编制实施的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有具体的阶段目标和配套的建设工程; 2、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切合实际,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交融,城市森林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景观优美; 3、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乔、灌、藤、草等植物合理配置,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树木为主体的绿地,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4、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建有绿化隔离林带,树种选择、配置合理,缓解城市热岛、浑浊效应等效果显著; 5、河流、湖泊等城市水系网络的连通度高,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水质近5年来不断改善; 6、提倡绿化建设节水、节能,注重节约建设与管护成本。 (二)覆盖率 1.城市森林覆盖率南方城市达到35%以上,北方城市达到25%以上; 2.城市建成区(包括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地率达到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

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提 要 通过分析研究世界各国的森林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生态林业工程的发展状况,运用软系统方法 (ssm)、综合集成法(sim)、定性中的广义归纳法和系统工程 (se) 的知识,针对森林系统及其效益评价系统均为软系统,形成了软系统综合集成法 (ssmii),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软件支撑,利用专家知识库和实测数据库,建立了生态林业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评价指标体系 软系统 综合集成法(ssmii) 权重 分 类 中图法 f326.24 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而环境十分脆弱的情况下,防护林体系对环境的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已广泛成为世界林业组织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识,且世界林业组织和许多国家均在探索以其指导林业生产活动。对于森林可持续发展应明确其目标,并提出衡量它的标准与指标,以及度量、测定各项指标的方法,然后才能对森林类型,森林类型组合后对一个森林集水区、一个林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森林经营现状和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作出恰当的评估,继而才能采取适当的技术和手段,取得林业经济政策、法规和社会经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支持。然而,评价森林,尤其是防护林体系的综合效益在我国乃至世界均属一项探索工作,为此就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客观、简捷、实用,又能得到政府官员、林学、生态、环境等专家和公众认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研究采取“共同建构”方法。目前,世界上正处于森林可持续发展标准与指标的研制高潮,而对其实验性实施只处于试点阶段。 1 国内外森林效益的评价与指标体系的研制进展 [1~7] 自从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对森林持续利用的标准与指标体系已展开了国际性广泛的研讨和协调行动,一些国家制定了国家级标准与指标,少数国家开展了示范区的实验性研究。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森林经营指标与标准有:①蒙特利尔行动纲要(温带与北方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提出了 63 个指标;②亚马逊行动(amaironia process),分 3 个方面,即国家水平的 41 个指标,经营单位水平的 23 个指标,为全球服务水平的 7 个指标;③赫尔辛基行动,提出了 28 个指标;④国际热带木材组织 (itto) 指标,分两方面,即国际水平的指标 27 个;森林经营单位水平的指标 23 个。另外还有森林政府间工作组 (iwcf)、印度一英联邦活动、森林管理委员会(fsc)、森林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委员会 (wsfsd)、国际林业研究中心(cifor) 在 1994 年 12 月开展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国际对话,有世界各国 50 余名代表参加,发表了相应文件,还组织了在加拿大、印尼、巴西和非洲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实施示范。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森林效益的评价与指标体系研究才起步。仅对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知识竞赛必答题

必答题 1. 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主题是什么? 答:“城市森林,生态文明” 2. 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主题是什么? 答:“城市森林,低碳城市,两型社会” 3、在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中,对科普活动的要求是什么? 答:每年举办市级生态科普活动5次以上。 4.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于2010年4月在哪个城市举行? 答:武汉市 5.第九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主题是什么? 答:“城市森林,绿色增长,美丽发展” 6、请答出郴州市的5个国家森林公园。 答:宜章县的莽山、资兴市的天鹅山、汝城县的九龙江、临武县的西瑶绿谷、安仁县的熊峰山。 7、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什么? 答:海洋、森林、湿地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8,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是哪一年举行的? 答:2007年 9、国家对野生植物资源实行什么样的方针? 答:加强保护、积极发展、合理利用 10、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宗旨是由谁提出的? 答: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提出的。 11、在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中,对新造林面积的要求是什么? 答:平均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0.5%以上。 12.特别重大森林火灾的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答:受害森林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的,或者死亡30人以上的,或者重伤100人以上。 13、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哪里举行? 答:贵阳 14、中国首个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是哪个城市? 答:贵阳市 15.第二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哪个城市举行? 答:沈阳 16.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是在哪个城市举行的? 答:成都 17、“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分为哪两个论坛? 答:“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是我国城市森林建设与研究方面最高级别的政府论坛,分为市长论坛和专家论坛。 18. 第八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主题是什么? 答:“城市森林,绿色经济,幸福家园” 19、《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实施办法》是哪一年颁布实施的? 答:1982年 20、在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中,对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要求是什么?答: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 2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于什么时候发布 答:1996年9月30日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是什么时候开始施行的? 答:1997年1月1日 23.第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是在哪个城市举行的?

省级森林城市评价量化指标

省级森林城市评价量化指标 序号核查内容标准分 总分100 1 城 市 森 林 网 络小计36 1.1 生态廊道建有贯通性的城市森林生态廊道 宽度在50米以上; 3 骨干河流、道路沿线建设近自然森 林景观林带宽度在10米以上; 2 1.2 城市重要 饮用水源 地 城市重要饮用水源地森林植被保 护完好,功能完善,森林覆盖率达 到70%以上,水质净化和水源涵养 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2 1.3 水岸绿化江、河、湖、渠、水库等水体沿岸 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水岸绿化率 80%以上; 3 1.4 道路绿化公路、铁路等道路绿化注重与周边 自然、人文景观相协调,因地制宜 开展乔、灌、花、草等多种形式的 绿化,绿化率80%以上,形成绿色 景观通道; 3 建城区80%的街道树冠覆盖率在 50%上以; 3 1.5 防护隔离 林带 城市周边、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 建有防护绿化隔离林带,缓解城市 热岛、净化污染效应等效果显著; 2 1.6 休闲游憩 地可达性 郊区建有面积20公顷以上的森林 公园或湿地公园2处以上; 2 城 市 森 林 网 络 建城区内建有多处以各类公园为 主的休闲绿化,分布均匀,85%以 上的市民出门500米有休闲绿化, 基本满足本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 需求; 3 1.7 森林覆盖 率 市域(仅含市辖的区和经济技术开 发区,不含市辖的县和县级市)森 林覆盖率,山区在60%以上,丘陵 区在40%以上,平原区在20%以 上(农田林网控制率90%以上); 湿地面积占市域面积20%以上的 城市,其森林-湿地覆盖率达到 40%以上; 3

建城区树冠覆盖率35%以上,人均 公园绿化面积9平方米以上; 3 1.8 立体绿化积极推进立体绿化,建筑物墙面、 立交桥等适宜绿化垂直空间的绿 化率30%以上; 1 1.9 地面停车 场绿化 近2年新建的地面停车场的树冠 覆盖率30%以上; 2 1.10 乡村绿化 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35%以上; 2 村庄林木覆盖率30%以上。 2 2 城 市 森 林 健 康11~17 小计14 2.1 生物多样 性保护 自然保护区及重要的森林和湿地 生态系统得到合理保育; 2 2.2 城市森林 自然度 乡土树种数量占城市绿化树种使 用数量的比例达80%以上; 1 城 市 森 林 健 康 郊区森林的自然度在0.5以上; 1 建城区某一树种的使用数量占树 木总量的比例小于15%; 1 2.3 动物栖息 环境 注意留鸟、引鸟树种植物的保护和 选用。营造能够为鸟类生活、栖息 的自然生态环境; 2 2.4 地表覆盖注重绿化土壤环境改善与保护,绿 地地表不露土; 2 2.5 苗木规格城市森林营造以胸径5厘米以上 的大苗为主; 1 2.6 绿化硬化新建森林公园等公共休闲绿地硬 化面积比例小于30%; 1 2.7 森林保护近3年没有发生严重乱捕滥猎野 生动物、非法侵占林地、滥砍乱伐 森林和树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毁 林、重大森林火灾等案件。 3 3 城 市 林 业 经 济小计10 3.1 森林游憩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 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健身、 休闲、采摘等多种形式的休闲观光 林业,带动郊区经济发展,森林旅 游收入逐年增加; 3 3.2 乡村旅游郊区乡村绿化注重与观光、休闲等 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相结合,建立 特色乡村生态休闲村镇; 2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与手段。智慧城市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实时采集、集约管理,构建以信息为中心、各主体共

省级森林城市建设达成指标及简解

表格: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各项考核指标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简解 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相关知识 1.什么是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标准,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 2.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宗旨是什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宗旨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3.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有哪些? (一)组织领导 (1)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绿化的方针、政策、法规; (2)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开展城市森林建设,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组织机构健全,政策措施有力; (3)在城市森林建设中,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建设模式和成功经验,对全国有示范、推动作用; (4)把城市森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建设资金有保障并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 (二)管理制度 (1)认真编制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予以实施。城市森林建设按照规划严格实施,能按期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并有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

(2)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配套齐全,执法严格有效,无严重非法侵占林地、破坏森林和树木事件,近三年没有发生破坏绿化成果案件; (3)城市森林建设有长期稳固的科技支撑; (4)城市森林建设工作有明确的管理机构; (5)城市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完整、规范,图件齐备。 (三)森林建设 (1)综合指标 ①编制实施的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有具体的阶段发展目标和配套的建设工程。 ②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切合实际,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交融,城市森林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景观优美; ③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乔、灌、藤、草等植物合理配置,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树木为主体的绿地,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④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建有绿化隔离林带,树种选择、配置合理,缓解城市热岛、浑浊效应等效果显著; ⑤江、河、湖等城市水系网络的连通度高,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台账材料组成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台账材料组成 一、申报、评审时间 创森活动每年开展一次,XXX须于2015年3月底前将申报材料报送至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创森办负责国家森林城市的考核和复查工作,并于当年5-6月期间进行实地评审。统计数据以评价期(申报年)上一年度末统计数据为准,即2014年末。 二、申报条件 1、申报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须达到或接近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 2、申报城市所在省、自治区已开展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的,需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3、党委政府按照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同意开展创建活动2年以上; 4、编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通过政府审议、颁布实施2年以上。 三、指标组成 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共分为5个大项,40个小项指标,分别为城市森林网络15条、城市森林健康8条、城市

林业经济3条、城市生态文化6条、城市森林管理8条。 四、创森需做的规划 1、《XXX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已由西南林业大学编制完成并通过评审。 2、《XXX城市总体规划》。 3、《XXX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4、《XXX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5、《XXX树种规划》 6、《XXX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7、《XXX市绿地现状调查报告》 8、《XXX优秀森林景观集》 五、申报程序 1、申报城市向所在省、自治区林业厅(局)提出创建申请; 2、申报城市所在省、自治区林业厅(局)对申报城市进行初审,根据初审结果,向国家林业局提出推荐申请

报告; 3、申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城市需向所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由所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家林业局申报。 六、申报材料 1、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推荐报告、初审意见; 2、申报城市人民政府的申请报告; 3、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工作报告; 4、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的组织领导、管理制度、森林建设三个方面的逐项自查报告; 5、城市森林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批准文件及实施情况的说明; 6、反映近期城市森林覆盖率的卫星遥感分析数据; 7、反映创建工作的图片介绍及不超过20分钟的影像资料。 七、考核评定 1、确定考察城市。对提出考核申请的创建城市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国家森林城市候选城市;

住宅小区的各种评价指标

小区评价指标 评定房子好坏标准:实地看房之楼盘硬件 1、防水 ·房屋顶棚无水渍、厨房及厕所防水良好、上下水管与地板结合处无漏水、渗水。 2、墙角 ·看墙角是否平整、龟裂、有无渗水。 3、室内装璜和做工 ·尤其是每个接角、窗沿、墙角、天花板等等做工是否细致,平整。 4、采光 ·一定要拉开窗户看一下通风、采光、排气管等是否好。 5、墙体 ·住宅内部无任何裂缝;如果双方无法对是否是裂缝进行确定的,由出卖人申请有关机构就此问题进行评价;保温层墙壁表面平整,瓷砖地板平整无松动、无爆裂、无间隙。 6、插座 ·位置是否合理,数量是否足够。 7、厨房卫生间 ·厨房不宜过于狭长,应有配套的厨具、吊柜,应有放置冰箱的空间。卫生间应有独立可靠的排气系统。下水道和存水弯管不得在室内外露。还要注意抽水马桶、洗浴设备、燃气设备、暖气设备等等。主要应注意选择这些设备质量是否精良、安装是否到位。 评定房子好坏标准:实地看房之考察社区配套 一、居住密度及私密性 ·住宅之间的距离除考虑日照、通风等因素外,还必须考虑视线的干扰。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24米内能辨别对方,12米内能看清对方容貌。为避免视线干扰,多层住宅居室与居室之间的距离以不小于24米为宜,高层住宅的侧向间距宜大于20米。此外,若设计考虑不周,塔式住宅侧面窗与正面窗往往形成“通视”现象,选择住宅时应予以注意。

二、公共建筑 ·居住区内配套公建是否方便合理,是衡量居住区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稍大的居住小区内应设有小学,以排除城市交通对小学生上学路上的威胁,且住宅离小学校的距离应在300米左右(近则扰民,远则不便)。菜店、食品店、小型超市等居民每天都要光顾的基层商店配套,服务半径最好不要超过150米。 三、小区绿化 ·居住环境有一个重要的硬性指标——绿地率,指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总用地的百分比。值得注意的是:“绿地率”与“绿化履盖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绿地不包括阳台和屋顶绿化,有些开发商会故意混淆这两个概念。由于居住区绿地在遮阳、防风防尘、杀菌消毒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有关规范规定: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应低于30%。北京城近郊居住区绿地率应在35%以上,在市区附近,如果住区绿地率能达到40%甚至50%,就比较难得了。 四、小区布局 ·在居住区规划中,应使住宅布局合理,为保证每户都能获得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要求条形住宅长轴外墙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即为日照间距。北京地区的日照间距条形住宅采用1.6至1.7H(H为前排住宅檐口和后排住宅底层窗台的高差)。塔式住宅采用大于或等于1H的日照间距标准。如果住宅的日照间距不够,北面住宅的底层就不能获得有效日照。 五、小区内交通 ·居住区内的交通分为人车分流和人车混行两类。目前作为楼盘卖点的“人车分流”,汽车在小区外直接进入小区地下车库,车行与步行互不干扰,因小区内没有汽车穿行、停放、噪音的干扰,小区内的步行道兼有休闲功能,可大大提高小区环境质量,但这种方式造价较高。 ·人车混行的小区要考察区内主路是否设计得“通而不畅”以防过境车流对小区的干扰。是否留够了汽车的泊位,停车位的位置是否合理,一般的原则是露天停放的汽车尽量不进住宅组团,停车场若不得不靠近住宅,应尽量靠近山墙而不是住宅正面。另外,汽车泊位还分为租赁和购买两种情况,购房者有必要搞清楚:车位的月租金是多少;如果购买,今后月管理费是多少,然后仔细算一笔账再决

福建省森林城市(县城)评价标准

附件1 福建省森林城市(县城)评价标准 福建省森林城市(县城),是指城市(县城)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强调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标准,并经福建省绿化委员会、福建省林业厅批准授牌的城市(县城)。森林城市(县城)建设区域为所辖行政区域。 一、组织管理 (一)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森”目标,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组织机构健全,政策措施实施有力; (二)编制城市(县城)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城市(县城)总体规划并予以实施,有具体的阶段发展目标和配套的建设工程,能按期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并有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 (三)建设资金有保障并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创建期间建设资金逐年增加,绿化指标逐年增长; (四)严格执行国家及福建省地方有关林业、绿化的方针、政策、法规,执法严格有效,近3年无非法侵占绿地、林地、破坏绿化成果的严重事件及发生严重的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 (五)城市森林建设工作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各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 (六)城市森林建设管理档案完整、规范,图件齐备。

二、森林建设 (一)市(县、区)行政区域内森林覆盖率:山区达到60%以上;非山区达到35%以上。 (二)城市(含县级市)建成区森林覆盖率达25%以上,绿地率达35%以上;县城建成区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绿地率达30%以上。乔木栽植面积不低于绿地面积的70%。 (三)城市(含县级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市民出门平均500米有休闲绿地;开发区、校园、厂区、住宅小区以及军营等绿化覆盖率全部达30%以上。 (四)城市(含县级市)建成区及近郊应建有1处以上面积超过20公顷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休闲场所,以乡土树种为主,乔木片林面积比重达70%以上;县城建成区及近郊应建有1处以上面积超过15公顷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休闲场所,以乡土树种为主,乔木片林面积比重达70%以上。 (五)“创森”期间,城市(含县级市)建成区或规划区内须新建1处以上,以乡土树种为主,面积超过7公顷的城市片林;县城建成区或规划区内须新建1处以上,以乡土树种为主,面积超过5公顷的城市片林。 (六)城区主干道、滨水道路、环城路、出入口等城市道路绿化特色突出,基本形成林带有一定厚度的林荫大道。建设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

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与手段。智慧城市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实时采集、集约管理,构建以信息为中心、各主体共享协同的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有助于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二、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形势 (一)建设进展情况 智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完成规划部署,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截至2012年9月,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明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