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完整版)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完整版)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完整版)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 Christ… 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 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城市地理学家绍勒尔(P. Scholler)甚至说:“没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便没有城市地理学,没有居民点问题的研究”。自中心地理论流行于世界后,唤起世界各国数量众多的学者去实践应用它,修正发展它,目前它已成为城市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克里斯塔勒曾经敏锐地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而已!”由此,他开始探索城市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德国南部城镇的调查,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论。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

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这一概念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经济人假设条件的补充对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图形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克里斯塔勒还提出以下概念:

(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低)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较高(低)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低)级别的服务。

在大多数中心地,每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一般要由一家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承担。例如,一个集镇,往往有二三家杂货店或饮食店。每个担负一种中心地职能的单位,称为一个职能单位(Functional Unit)。可以肯定,中心地的职能单位数量必定大于或等于中心地职能种类的数量,通常总是前者的数量超过后者的数量。

除了几家单位共同提供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之外,也可能有一家单位提供多种中心货物或服务的场合,从而包括了几个职能单位。这种情况多见于百货公司、超级市场等大型零售商业组织。

(3)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简单地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一般认为,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能用来测量城镇的中心性,因为城镇大多是多功能的,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的综合反映。克里斯塔勒用城镇的电话门数作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标,因为当时电话已广泛使用,电话门数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镇作用的大小,其公式如下:

式中,为中心地的电话门数;为中心地的人口;为区域内电话的数量;

为区域的人口。

(4)服务范围。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以最远距离r为半径,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中心地的最大腹地。服务范围的下限是保持一项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腹地的最短距离。

以为半径,也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维持某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腹地,亦称之为需求门槛距离(Threshold),即最低必需销售距离。

服务范围上下限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它们对进一步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①如果门槛距离大于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那么这种货物在该地区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提供。②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和门槛距离相等,那么,经营该种货物正好能得到利润。③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大于门槛距离,那么,该项货物不仅可被提供,而且经营者还可从为居住在两个腹地间的人口服务中得到超额利润。

二、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的形成

从以上条件出发,克里斯塔勒推导了在理想地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由于克里斯塔勒关心的是,在农村市场服务中心演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的特征,他又提出了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因素:一是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二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为满足第一个条件,模式的概括中就必须采用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因为这可以使供应点的数量达到最少化。于是,作为第一步,克里斯塔勒假设在理想地表上均匀分布着一系列的B级中心地,它们的最高级别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定为r。这样,B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为2r。如将所有的B级中心地联接,则可得到一张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网。

但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将不能满足第二个限制因素。因为B级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居住在三个圆形相切所形成的空角里的消费者将得不到供应。因此,对上图必须作一些修改,这就是将所有的圆形市场区重叠起来。重叠后,B级中心地仍按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只是间隔更紧凑,其距离为d。此外,由于重叠区被分割,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其理由是消费者应按“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假设,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货物或服务。

至此,我们讨论了一种货物供应时的情况。实际上,一个中心地能提供多种货物。由于克里斯塔勒采用的是B级中心地最高等级货物最大销售距离的概念,这就意味着B级中心地还提供一系列较低级别的货物或服务。这些货物和服务组成一个连续的、递降的等级序列,自高级向低级,它们的最大销售距离分别为r-1,r-2,r-3…,但是,由于它们的最大销售距离均小于r,因此不能服务于B级中心地市场区的所有地方。随着货物级别的降低,较低

级货物市场区的范围与B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范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一个较低级别的中心地,克里斯塔勒称之为K级中心地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它可以为B级中心地中的较低级货物服务不到的地方的居民服务。K级中心地的位置处于三个B级中心地所构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即引力中心的位置,因而可与B级中心地展开最有效的竞争。K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边界由它所提供的最高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e所决定。

与K级中心地产生的过程类似,在某项更低级的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上可产生相应级别的A级和M级中心地。作为一个反过程,则可能出现高于B级中心地的G级中心地,较低一级的中心地的位置总是在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由此形成克里斯塔勒命名为K=3的中心地网络。

三、理论模型

克里斯塔勒认为,有三个条件或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市场区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即按照所谓K值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

1.市场原则

如上所述,克里斯塔勒首先关心的是在农村市场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因此他首先论述的也是按市场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心地模型。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的系统。

低一级市场区的数量总是高一级市场区数量的3倍。由于每个中心地包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一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二级乃至更低级的中心地,所以,一级中心地所属的3个二级市场区内,只需在原有的一个一级中心地之外再增加两个二级中心地即可满足3个二级市场区的需要。在9个三级市场区内,因已有了一个一级中心地、两个二级中心地,因此只增加了六个三级中心地。这样,在K=3的系统内,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

1,2,6,18,…

由市场原则形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的交通系统,是以高等级中心地为中心,有6条放射状的主干道联接次一级的中心地,又有6条也成放射状的次干道联结再次一等级的中心地。由于此种运输系统联系两个高一等级中心地的道路不通过次一级中心地,因此,被认为是效率不高的运输系统。

2.交通原则

克里斯塔勒认识到,早期建立的道路系统对聚落体系的形成有深刻影响,这导致B级中心地不是以初始的、随机的方式分布在理想化的地表上,而是沿着交通线分布。在此情况下,次一级中心地的分布也不可能象K=3的系统那样,居于三个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中间位置以取得最大的竞争效果,而是位于联接两个高一级中心地的道路干线上的中点位置。

和K=3的系统比较,在交通原则支配下的六边形网络的方向被改变。高级市场区的边界仍然通过6个次一级中心地,但次级中心地位于高级中心地市场区边界的中点,这样它的腹地被分割成两部分,分属两个较高级中心地的腹地内。而对较高级的中心地来说,除包含一个次级中心地的完整市场区外,还包括6个次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一半,即包括4个次级市场区,由此形成K=4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市场区数量的等级序列是:

1,4,16,64,…

次级市场区的数量以4倍的速度递增。与K=3的系统类似,由于高级中心地也起低级中心地的功能,在K=4的系统内,中心地数量的等级序列是:

1, 3, 12, 48,…

依交通原则形成的交通网,因次一级中心地位于联系较高一级中心地的主要道路上,被认为是效率最高的交通网,而由交通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

3.行政原则

在K=3和K=4的系统内,除高级中心地自身所辖的一个次级辖区是完整的外,其余的次级辖区都是被割裂的,显然,这不便于行政管理。为此,克里斯塔勒提出按行政原则组织的

K=7的系统。在K=7的系统中,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以便使周围6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这样,中心地体系的行政从属关系的界线和供应关系的界线相吻合。

根据行政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每七个低级中心地有一个高级中心地,任何等级的中心地数目为较高等级的7倍(最高等级除外),即:

1,6,42,294,…

市场区的等级序列则是:

l,7,49,343,…

在K=7的系统内,由于其运输系统显示出每位顾客为购买中心性商品或享受服务所需旅行的平均距离较另两个系统都长,因此,行政原则下的运输系统被认为是效率最差的一种。

以上三个原则共同导致了城市等级体系(Urban Hierachy)的形成。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开放、便于通行的地区,市场经济的原则可能是主要的;在山间盆地地区,客观上与外界隔绝,行政管理更为重要;年轻的国家与新开发的地区,交通线对移民来讲是“先锋性”的工作,交通原则占优势。克里斯塔勒得出结论:在三个原则共同作用下,一个地区或国家,应当形成如下的城市等级体系:A级城市1个,B级城市2个,C级城市6至12个,D级城市42至54个,E级城市118个。

克里斯塔勒对南德中心地的研究成果显示,南德的中心地可分为七级,并遵循K=3的规律(表8-2)。

表8-2 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体系

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另一个开创者是廖什。他是一位经济学家,1940 年他用德文发表了一部有关市场区位理论的巨著,1954 年被译成英文。这里仅就廖什对区域聚落的规模、职能、分布的理论解释与克里斯塔勒作一简单对比。廖什的理论也有均质平原的假设条件:平原上有足够的均匀分布的工业原料;有各向同性的运输条件、普及的可用于生产的技术知识和相同的消费需要。他假设的人口分布不是象克氏呈连续的均匀分布,而是结合成基本农村聚落的不连续的均匀分布。廖什和克氏一样也从市场区的概念入手。

但是他把生产区位和市场区位结合起来,生产和消费都在市场区中进行。这样,廖什的中心地就不单单是克氏模型中单纯提供服务职能的服务中心,也是平原上人们日常需要的各种物品的生产中心,即具有市场指向的制造业职能。他所要推导的是每种商品的生产中心和它联系腹地的最优空间模型。这是与克氏理论在出发点上的重大差异。廖什通过与克氏类似而且又更严密的推导,也证明六边形结构是市场区最理想的形式。而且以最低级职能的门槛需要转换成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一个半径,建立起能够覆盖整个平原的最低级职能的六角形市场区网格,廖什定义为基本网格。这种三角形聚落分布、六边形市场区的基本网格与克氏 K=3 的结构极为相似,但在内容上却有不同。克氏的市场区是职能的最大服务范围,商品的供应者要取得最大利润;廖什的市场区只是满足门槛值的需要,即只满足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生存需要,系统中没有超额利润。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廖什的基本网格一旦确定,不再变化,成为他以后推导经济景观的基础。廖什也使用K值概念,但含义不同于克氏理论。在克氏模型中,K值等于3 、4 、7 ,

分别代表按市场、交通、行政 3种不同原则形成的中心地及市场区的理想模型。而廖什则认为,每一种不同的商品都有不同的门槛值,也就有大小不同的市场区。由此出发,每一种职能都可以画出它们与该职能门槛值相适应的六边形市场区网络,可以设想出无穷多的这样的网络。然而廖什把各种职能市场区的网络限制在上述基本网格的基础上,即每一种市场区网络中的六角形的每个中心必须不偏离基本网格中六角形的中心位置。

在这种限制条件下,市场区的大小就不是任意的,它根据所能完全服务的基本聚落的数量来定义K 值,K 值就不只是3 、4 、7 三种,而是有K 值3 、4 、7 、9 、 12 、13 、16 、19 、21 、25 、27 、28 、31 、…。廖什给出了两个比较繁琐的公式来计算不同市场区所包括的基本聚落的数量,后来达西(M.F.Dacey )1965 年找到了一个简单公式: Q=u2+uv+v2式中 Q ——聚落数量; v 、u ——均为正整数,且 u ≤v ,v 取1 ,2 ,3 ,…,u 取0 ,1 ,2 ,…v 。

然后,他假定所有的市场区网络有一个共同的点——中枢点,以中枢点为准将 150 张图重叠起来。在中枢点,平原上的人口所需要的全部职能都能提供,它发展成最高级的中心地,即大都市。然后,廖什让叠置的网格图围绕着中枢点旋转,使尽可能多的六边形的中心相重叠,使一个中心出售的商品种类越多越好,以达到平原上中心地数目极小化的目的。最后就得到了著名的廖什景观,他认为这是提供货物和服务最经济有效的体系。廖什景观在不少方面与克氏模型严格的一级套一级的等级体系不同。在廖什景观里,城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以大都市为中心,围绕周围的有6 个城市数量较多、职能等级较高的扇区,称为廖什景观示意图。有6个“多城扇区”(city-rich sector ),还有6 个城市数量较少、职能等级较低的扇区,称为“少城扇区”(city-poor sector )。

在廖什景观里,同一等级的城市可能有不同的职能组合;具有较高等级职能的中心,不一定具有全部低等级的职能;一个规模较小的城市有可能向另一个较大的城市提供商品;不同等级的城市个数之间也不是一个常数关系,例如3 倍、4 倍、7 倍。由于种种原因,廖什经济景观中的城市规模分布可能是连续的,而不是明显阶梯状的等级体系。这一些在克氏模型中不可能出现的灵活性,使廖什的理论更接近、更容易解释现实的城市体系。

廖什的模型对城市区位是否提供了圆满的解释,这仍然是远未解决的问题。有人以为,廖什的构思和超额利润最小化原则有强烈关系,但是他们指出,廖什在推导中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例如城市A 提供两种商品,有 K=3 和 K=9 两种市场区。在推导K=3 的市场区规模时,已考虑到必要的消费者数量,使A 城不产生超额利润。但是A 城还必须提供另一种市场区更

大的职能,在 A城必需有一定量的人口来生产和供应第二种商品,这些人口可能将增加对第一种商品的需求。这样超额利润就可能产生了。假如允许多目的的购物出行,那么在A 城较大市场区里的消费者,在进入A 城时,可能决定同时采购其它商品。

这样,对 A 城的第一种商品的需求又增加了,进一步产生超额利润,而在其它中心,需求可能减少了。没有考虑多目的购物行为,是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共同存在的缺点。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地理学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世界不少地方的区域规划也把该理论作为某种方便的政策框架用于实践。尽管在许多实验研究中得到许多与理论模型不相符合的失望结果,也不足为怪。人文地理学里的许多理论模型,大概都会有类似遭遇。这可能是由人文地理环境的强烈区域性、地理环境区系统的错综复杂性等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有人说得好,由于人们没有能力建立起类似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假设的那种控制环境,我们永远不能真正地肯定和否定这些理论的预测。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四部分 专题十一 第1课时 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

1.(2018·武汉部分学校调研)克利斯提尼的政治活动,集中于雅典宪法的改造。他的第一步改革是重划选举区,把雅典国家分为十个区域,代替过去的四大部族。这一改革的最重要结果是() A.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 B.消除了自由公民之间的政治矛盾 C.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 D.摧毁了旧贵族所依托的氏族秩序 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克利斯提尼改革重划选区,用地域部落取代过去的血缘部落,从而摧毁了旧氏族贵族所依托的氏族秩序,故选D项。动摇旧贵族的特权是梭伦改革的影响,故A项错误;“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伯里克利消除担任公职人员的等级限制以及发放参政津贴,从而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故C项错误。 2.(2018·宜宾期中)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陪审团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多数票通过判其死刑。后来,一学者写道:“……在如此自由的一个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这反映了雅典() A.法律程序和结果都缺乏正义性 B.神明信仰和青年教育是法律核心 C.法律保障了公民的个人自由 D.程序的民主未能保证结果的公正 解析:选D。根据材料“经过抽签的方式”“多数票通过”可得出苏格拉底案审判程序民主,结果却缺乏正义性,故选D项。 3.(2018·益阳调研)雅典城邦认为,只靠两只手臂提供劳力的人,没有更多的时间积极参加国家事务;这些人不能算作是积极公民,而是私人。这反映了雅典的民主是() A.务实的民主B.贵族的民主 C.少数人的民主D.多数人的民主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可知雅典时期有很多公民为了自己的生活奔波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公民大会,真正参加公民大会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故选C项。 4.(2018·佛山顺德适应性考试)公元前415年春,雅典召开公民大会讨论远征西西里,最后作出决定,坚持继续任命极力反对远征的尼西阿斯为远征军三位指挥之一。在后来远征战事中,有渎神嫌疑的三位指挥官之一亚西比德被召回审讯。三位指挥官观点各异,甚至对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

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缘起 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 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朱刚:336) 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 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林树明:7-8) 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在父系社会看似秩序严明的“合法性”社会运行机制中,女性被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并通过对女性的贬抑(女人祸水说、淫乱败国说等)和规范(禁忌、礼仪乃至人身变形如束胸缠脚),从而彻底赢得这场“性别之战”(克里斯蒂娃)。女性作为人类对立的另一元,在物种上没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然而在文化语境中却只能作为“先前文明的残片”,作为男性与女性对立的历史败北者和现实异己者,被置入父权制社会的边缘地带。进而通过制定一整套礼法、伦理防范网络,让女性来成全男性壮伟强劲的虚荣,借此平息强大父权社会中男性普遍存在的阉割焦虑(弗洛伊德)。(王岳川:372-373) 3.十九世纪之前的女权主义 评论家在公元五世纪的雅典文学中发现有与男性社会相抗争的女主角。欧洲女权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四、十五世纪之交,当时法国女诗人克里斯汀德比桑(Christine de Pisan)做长诗,批评男性没有按照宫廷礼仪和基督教精神来对待女性,并且分析了敌视女性(misogynist)传统中的种种谬见。十六世纪女权主义的代表要算著名的荷兰学者埃拉斯谟

名词解释

1.增长极核理论:1955年佩鲁针对古典经济学经济均衡观点提出,将经济等集中于中心城市发展,之后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理论。 2. 中心地学说中心地学说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1933年提出的,理论要点是从行政管理、市场经济、交通运输等三个方面对城市的分布、等级和规模进行研究,提出了理想的正六边形的城市体系模式,即“克里斯塔勒”模型。( 3.郊区化20世纪50年代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化现象。 4.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利提出邻里单位思想,以此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5.划区屈普1942年出版《城市规划与交通》提出新的系统即道路分级、主次干道与地方支路明显分开,并且避免沿街建设房屋的划区理论。 4.工业城市理论 5.玛塔带形城市1882年西班牙建筑师索里亚·玛塔提出的沿一条经济主轴(交通线)发展城市的线形城市理论。 6.场所场所指由特定的人或事物所占有的环境特定的部分。 7.城市意象五要素1959年,凯文·林奇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构成城市意向的五要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标志物。 8.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规划,以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9世界城市体系各种跨国经济实体逐步取代国家的作用,使得国家权力空心化,全球出现了新的等级体系结构,分化为世界级城市、跨国级城市、国家级城市、区域级城市、地方级城市——即形成了世界城市体系。 10卫星城1922年恩温在《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中正式提出卫星城的概念。卫星城系在大城市附近,在生产、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 11科学城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国以教育、科研、高科技生产为中心的智力密集区,即科学城或科学园区。 12大城市连绵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聚集着众多的城市,组成一个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称为大城市连绵区。 13.城市集聚区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分布渐渐突破了城区界限,向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它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区,即人口由集中在各个城市“点”的形式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集聚区。 14 TOD T OD是指沿大众运输系统廊道(包括轻轨线路、地铁、常规公交快线)的节点推动土地利用开发,在车站周围地区布设中高密度住区并搭配公共服务、办公、商业等混合多用途的开发,将大众运输系统的车站与城市发展的核心相结合的新城市规划概念。 15 郊区购物中心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郊区化的发展,在美国郊区出现大型综合购物商场以满足郊区居民生活需要,即郊区购物中心。(3分)

经济地理学--中心地理论

概述 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中心地体系包括:①中心地的数目;②互补区域(即中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的数目;③互补区域的半径;④互补区域的面积;⑤提供中心财货种类及其数量;⑥中心地的标准人口数;⑦互补区域的标准人口数等。中心地理论模式将随人口数、生活习惯、技术等的改变而变化;同时也随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不同,或中心财货价格的差异而表现互补区域大小的不同。中心地体系可分别根据市场、交通和行政最优原则而形成。中心地有等级、层次之分,一个较大的中心地市场区总是包含3个比它低一级的市场区,每个较高级的中心地概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并将南德中心地分为七级。 1940年德国学者廖什(A.Lsch)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提出生产区位经济景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地理论在美洲、西北欧各国得到承认,并在居民点网和交通网规划中应用。1960年在国际地理代表大会和国际城市地理讨论会上得到高度评价。该理论的局限性主要有:其性质是静止的,没有考虑城市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它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小系统成分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间,以及同一个小系统中同级居民点间横向职能(功能)联系。另外,其假设的城镇空间分布及其他条件也都脱离现实。 由于理论以许多假设条件为前提,实际又不可能达到,城镇体系布局就不可能完全依照理论,城镇的规模、数量、距离、比例也不可能是严格的、机械的数学关系。但区域内的中心地具有不同的等级、规模和职能,等级越高,规模越大,数量越少,职能越复杂,这一普遍规律是可以作为城镇体系布局原则的,即城镇规模愈大,吸引的距离愈远,其服务范围也愈广,规模大的城镇在数量上少于规模小的城镇。 [编辑本段]意义 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克氏作为地理学者初次把演绎的思维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无疑是对地理研究思维方法的一大革命。也正因为这样,他被后人尊称为“理论地理学之父”。 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 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心地与市场区域(也可看作为腹地)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区域规划中,按照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经济和社会职能。在这方面德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可值得参考。 [编辑本段]产生背景 20世纪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各种经济活动如工业,商业,贸易,服务行业等由于集聚效益,开始向城市聚集.因此,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数量和规模等级.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著作《南德的中心地》或《德国南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doc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1铜中2014级高二下期末复习-据2013级重庆市高考历史考纲整理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I可眸》复习要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木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木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1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1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1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1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1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1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1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1I日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1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儿个要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木原因。 %1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1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1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1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成功的改革: 夕卜: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1 2铜中2014级高二下期末复习-据2013级重庆市高考历史考纲整理 (3)失败的改革: 夕卜:苏联改革。中: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5、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母亲与谋杀: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母性研究

母亲与谋杀: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母性研究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起,母性成为女性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中心课题。母性不仅体现在母亲与子女的关系上,它也是一种社会体制,一种意识观念,是作为母亲的女性的人生经验。它不仅压制母亲,而且有可能赋予母亲以权力。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涉及到中世纪英国文学中的母性研究零星出现,但是还没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论文系统地阐述母性在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再现以及当时社会和文化语境中母道的形成及其模式,从而发掘中世纪母性的本质及其所折射出的社会、宗教、历史与文化话语,由此重构中世纪英国母性体制,从深层次上理解即将步入现代时期的中世纪英国。论文主要选取了诺唯奇的朱丽安的《诺唯奇的朱丽安的启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兰格伦的《农夫皮尔斯》以及玛格利·坎普的《玛格利·坎普之书》,以亚德里安·里奇、南茜·乔德罗、露丝·伊里加蕾和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的母性理论为框架,研究从上帝的存在、作为母亲的耶稣、圣母玛利亚崇拜、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母亲的再现政治等入手,结合中世纪英国晚期社会、历史文献与其它文学文本,重点对中世纪英国晚期文学作品中母亲所扮演的角色、母亲与子女的关系互动以及把母亲边缘化、消音、驱逐,甚至被“谋杀”的潜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世纪英国社会基于基督教确立母亲的身份,中世纪母性体制重点强调母亲哺育的作用,母亲被看作是传承逻各斯的中介,而母性的神圣性必须是建立在合法的婚姻基础之上。研 腹有诗书气自华

究表明这些母亲不是在贞节和殉难两个极端状态之间徘徊,就是在男 性文本中被神圣化或者妖魔化,最终导致母亲角色的模糊性。母亲在权力结构中的缺场是母亲和男权社会对话和协商的最终结局,她们在中世纪英国宗教和文化的禁锢与排斥逻辑中处于卑贱地位,其中展示的是互文的社会文本、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中可见与不可见的暴力对母性体制的影响。这些母亲被消音为他者的原因还在于真实的或者隐喻式的惧母(mother-phobia)、弑母(matricide)和禁锢(enclosure)模式,其中禁锢模式在性别空间划分、文本结构和主题以及圣母玛利亚崇拜中得到展现。从本质上来说,扼杀中世纪英国母亲的是基督话语下的“洁/不洁”机制、文本政治和男尊女卑的性属观念。研究发现“母亲”定义的不确定性,其中蕴涵着“性别弯曲”(gender-bending)的话语。“母亲”原型体现着爱和女性原则,它是社会、文化、性别概念的投射。普通女性模仿圣母玛利亚和文学文本中赞颂圣母玛利亚式的女性,我们从中看到了中世纪英国社会对母亲身体的排斥和对母性的升华。圣母玛利亚被美化在于母子纽带服从于逻格斯;她被升华在于她既是处女又是母亲,这是对母亲身体愉悦的拒绝与否认,是对完整世界的重构和对混乱秩序的抗拒。中世纪英国作家对母亲的书写还说明当时对现实中母亲和女性气质的压制以及人们对真正的母爱的渴望,是对“科拉”(chora)的回归,表达了对“母亲”的渴望和回归自己本源的怀旧情绪。研究同时说明,神学的、隐喻的、现实的回归母亲和寻找母亲都是非常艰难的。研究还表明,中世纪英国母性体制成为一种载体, 它不仅关联宗教、性别、政治、种族和文化话语,而且反映出中世纪 腹有诗书气自华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课 走向民主政治

第一课走向民主政治 (一)古代雅典的贵族政治 一确立:公元前7世纪,希腊的君主制被贵族集体当政的国家体制所取代,雅典的贵族政治也随之确立。 二国家体制的构成 ①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从贵族中选出,主管宗教,战争和行政事务。②战神山议事会是雅典贵族的议会,通过集体决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治理国家。 三影响 ①进步性:贵族政治彻底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任职制,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治原则。贵族政治在民众中树立了一种新观念,对于谋取王权者,人人的而诛之,从而为国家权力的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②局限性:贵族政治毕竟是少数贵族机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利参加政府的运作。 (二)梭伦改革 ⑴背景 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普通公民没有权力参与政府的运作。 经济上:一方面,贵族大肆侵吞平民土地,许多平民因债务问题失去土地和人身自由。另一方面,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一些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社会关系上: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矛盾尖锐,贵族政治面临严重的危

机。 ⑵公元前594年开始,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并指定为调停人 ⑷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①改革是雅典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一方面贵族对平民进行盘 剥,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改革是雅典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矛盾尖锐导致了社会动荡,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雅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使雅典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邻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和超过了雅典,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

⑸意义 1,经济改革,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保障,拜托了沦为奴隶的厄运,有利于获得人身自由的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 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2,政治改革,改变了贵族政体的体力分配原则,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为政治民主化 开辟的了道路 3,局限性:其中庸的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不彻底,以财产资格决定政治权利的多少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 权并未完全转入雅典人民手中。 ⑹梭伦改革的成功因素 ①根本原因:梭伦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得到了平民级贵族的支持。 ②采取了恰当的手段,实施了中庸原则,平衡了各方利益。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剖析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 Christ… 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 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城市地理学家绍勒尔(P. Scholler)甚至说:“没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便没有城市地理学,没有居民点问题的研究”。自中心地理论流行于世界后,唤起世界各国数量众多的学者去实践应用它,修正发展它,目前它已成为城市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克里斯塔勒曾经敏锐地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而已!”由此,他开始探索城市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德国南部城镇的调查,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论。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 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这一概念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经济人假设条件的补充对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图形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克里斯塔勒还提出以下概念: (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过渡者:罗兰·巴特研究综述

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过渡者:罗兰·巴特研究综述 引言:罗兰·巴特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文艺界的领军人物,是法国最负盛名的文学批评家、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是由结构主义过渡到解构主义的关键人物之一。他以多重身份活跃在大众的视野,就连著名批评家卡勒尔也在《罗兰·巴特》这本书中,给罗兰·巴特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比如,“符号学者”、“结构主义者”、“文学史家”、“批评家”、“神话学家”、“论战家”、“作家”和“文士”等,他的思想涉猎范围较广,有积极吸收和接受不同的思想,所以罗兰·巴特思想体系较为复杂,对法国文坛、西方文坛甚至是世界文坛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罗兰·巴特前期是法国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索绪尔的语言学起步,为结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结构主义自身具有封闭性,学术界产生争论,进而理论产生分化,形成了结构主义。所以后期罗兰·巴特又受到解构主义的影响,将重点投向了读者。罗兰·巴特不断地挑战新事物,不断地创新,他思想涉猎广泛,可谓是理论思想的弄潮儿,永远走在“时尚”的最前沿。 关键词:罗兰·巴特、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理论、转变 一、罗兰·巴特其人 罗兰·巴特是法国著名的作家、文学批评家、社会评论家、思想家。他以多种身份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以及法国乃至世界文坛,他的思想体系较为复杂,基本上是在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否定、不断地创新当中。罗兰·巴特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它在很多领域无疑是一个天才般的存在。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趣的分析,他能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他通过各种方式绽放出自己思想的火花,他不仅是语言的专家,也是一位思想大师。 罗兰·巴特的一生有四个阶段三个转折:第一阶段,1950年——1957年,对神话学研究阶段,分析马克思、布莱希特等的作思想,主要作品《写作的零度》、《神话学》;第二阶段,1958年——1967年,符号学研究阶段,解读索绪尔的思想,主要作品有《语言学要素》、《流行体系》;第三阶段,1968年——1972年,文本性研究阶段,主要解读索尔雷斯、德希达、克里斯蒂娃等的思想,主要作品有《S/Z》、《符号帝国》;第四阶段,1972年——,道德观研究阶段,主要作品有《文本的欺骗》等。 但伴随着罗兰·巴特的思想不断变化,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符号学的研究,罗兰·巴特也将自己的一生定义为在符号学的历险,他是法国符号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符号学思想不仅对西方符号学产生重要影响,对其他领域的贡献也不可磨灭。罗兰·巴特的思想涉猎广泛,加之他的思想具有多变性,目前我国对于罗兰·巴特的研究还不是十分的全面和深入。但罗兰·巴特的思想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地的发掘和探索。这篇文章就重点谈一谈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时期以及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时期。罗兰·巴特是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法国乃至世界文学界都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时期 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在法国走向高潮,对当时的西方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都产

...历史上的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等改革及古罗马的法...

☆历史一班☆班级学习简报 第4 期 主编:刘磊2012年10 月24日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是我们新课标改革以后新增加的历史教学内容,历史上的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等改革及古罗马的法制建设都对此后整个西方的民主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性内容,影响了包括今天中国在内的制度建设。认清楚古希腊罗马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

培训即将结束,还没有交作业的老师,记得一定交作业啊,谢谢!

古希腊罗马制度对于我们现在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

内容通过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学习,评价民主的制度创新和影响.学生 姓 名: 牛书校 提交 时 间: 2012-10-23 10:28:44 提交内容: 雅典是古希腊民主政体的发源地,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怎么形成的? 沟壑纵横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古希腊城邦,城邦就是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海外殖民活动,因为,多山、靠海、地少,需要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航海贸易、海军发达使海外殖民活动有能力。殖民活动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工商业阶层得到发展,平民力量壮大。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东方吸收字母文字、建筑、雕刻、冶金、铸币等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独特的文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古希腊城邦政体: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主;各邦之间一般是平等的邻邦关系;城邦的自治权利或多或少属于各邦公民。贵族制和民主制流行,还存在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公民权利的划分标准: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 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又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将国家引向民主的道路;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制的最终确立;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高度繁荣。雅典民主政治自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时确立,伯里克利时代发展到顶峰,民主进程沿着上升路线前进,其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雅典公民由于有了较多的民主权利,因而发挥了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在保卫国防、国家管理、官员监察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增强国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民主政治也保护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小生产者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国家经济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再加上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吸引了许多著名学者、艺术家来雅典,以及鼓励公民们积极参加文化活动,促使雅典乃至整个希腊文化的繁荣,哲学、文学、雕刻等成就均居当时世界前列。城邦民主制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人创造能力有充分发展余地,在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充分吸收了东方古文明的遗产,加以消化,加以改造,并以跃进的速度加以提高雅典民主制有这样的特点以下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民主政治繁盛阶段)。人民主权: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与决定国家一切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终审公职人员任职资格,遵循公正原则,避免行贿、舞弊现象发生。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的官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实行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雅典民主政治的创新评价和影响: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运作的新方式——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形式,轮番而治;民主政治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政治的成熟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雅典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等,使希腊文明成为古代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多数人参政,集思广益,正确决策,提高效率;激发每个公民以主人翁的态度去从事各项事业,有利于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从而产生巨大的效率;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决策更全面;群众监督,减少以权谋私现象。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单式雅典民主制也有局限性:民主的阶级性,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

第三章 古希腊法

第三章古希腊法 近年出题情况 2009年10月 5.陪审法院作为雅典最重要的司法机关,是梭伦时期建立的,亦被称为(B) A.赫里埃 B.400人法院 C.埃菲特法院 D.迪埃德特 6.公元前509年,古希腊克里斯提尼立法时建立的500人议事会,成为雅典重要的(C)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常设机关 27.公元前594年,梭伦立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E) A.颁布“解负令” B.提高民众大会作用 C.设立400人议事会 D.颁布促进经济发展条例 E.以世袭特权代替财产特权和职位特权 32.贝壳放逐法(名词解释) 09年1月 3.公元前462年在古希腊雅典进一步发展民主制度并在司法方面建立不法申诉制度的执政官是(B) A.梭伦 B.阿菲埃尔特 C.克里斯提尼 D.伯里克利 08年10月

36.简述雅典“宪法”民主性的特点。(简答) 08年1月 36.简述克里斯特尼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简答) 07年10月 36.简述古希腊梭伦改革的内容及意义。(简答) 07年1月 3.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繁荣时代的最高权力机关是(B) A.五百人会议 B.民众大会 C.十将军委员会 D.陪审法院 36.简述古希腊法律的基本特点。 06年10月 31.梭伦立法(名词解释) 总结: (1)考核的形式主要是简答和单选,偶尔有名词解释。 (2)重点内容是雅典宪法,尤其是雅典宪法形成过程中的几次改革(梭伦、克里斯提尼、阿菲埃尔特、伯里克利)。 1、雅典“宪法” (1)雅典是古希腊各城邦中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典型,其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对近代以后的宪法有深远影响,因此被称为雅典“宪法”。(注意名词解释)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1.3课文注释:克里斯提尼及其改革

课文注释:克里斯提尼及其改革 克里斯提尼出身于雅典名门大族,公元前509年,他依靠平民驱逐斯巴达支持的贵族派代表萨洛拉。公元前508~前507年,出任执政官,推行改革。改革后,雅典以新的地域组织,代替了原始的血缘组织,一般认为,它标志着雅典国家的最终形成。他的改革使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最高级的政治事务,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比梭伦的改革“要民主得多”。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由于雅典政坛上早有平原、山地、海岸三派之分,新部落的组成就注意到在消除氏族贵族影响的同时,也注意糅合三派,因而组成比较复杂。其办法是每一地区部落都包括三个位于上述三种地区的“三一区”,例如新组成的名为潘迪奥尼斯的地区部落就包括位于海岸的三一区米里诺斯,位于山地的三一区派阿尼亚,位于平原的三一区古达特内昂,三地合一而成新区。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正是在彻底按地区组成这一点上,克里斯提尼改革沉重打击了氏族贵族,使他们依靠旧的氏族血缘关系影响选举成为不可能,雅典的国家组织也由于摆脱氏族关系的残余而完全形成了。2.在组成新的选区之后,克里斯提尼便以10个部落各选50人组成新的五百人会议,取代梭伦的四百人会议。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是所有公民不分等级皆可担任,比四百人会议更民主。选举办法也有创新:各选区基层单位(相当于村庄的德莫斯)按人口比例确定的名额在合格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这样一来,每个身体健康并关心政治的雅典公民,原则上都有当选五百人会议成员的权利,实际上在他一生中也只有一两次获选的机会。五百人会议的权力也更为扩大,除了为公民大会准备议案、所有议题均先由它讨论并由它主持公民大会外,它又在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负责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由其500成员按部落分为10组,在一年内轮流值班,称为“主席团”,每组50人内部也是轮流抽签值班,而在每人值班那天,他便是雅典国家地位最高的公职人员,有权主持公民大会、接见外国使团。3.军队组成的改动。以前按血缘部落征兵的办法现在改为按地区部落征兵,每部落提供一队重装步兵、若干骑兵及水手,并且选举一名将军为统领。10名将

第七章中心地域区位论经济地理学

第七章中心地域区位论经济地理学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差不多概念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四、中心地理论的评判 第二节廖什(市场)中心地理区位论 一、廖什市场区位论 二、廖什的中心地系统 三、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 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 三、在都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本章讨论与交流—— 谈谈你对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的中心性认识 试绘制你家乡所在县域的不同等级中心地分布图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一、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1、背景 20世纪开始,经济活动加速了集聚的进程;都市(聚落)在区域社会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2、目的 探究“决定都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假如存在,那么又是如何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小知识 克氏在探究其理论时,曾说过:“我们探究那个缘故,什么缘故都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都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旧不明白而已。”克氏自小对地图感爱好,自进入大学后,他除从事地理学外,还熟知经济学,专门对韦伯区位论感爱好。这为他构建他的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出了聚落分布呈三角形,市场区域呈六边形的空间组织结构,并探讨了市场、交通、行政原则阻碍下中心地空间系统。 二、明白得中心地理论的差不多概念 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的布局场所。 2、中心商品——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可分高级与低级中心商品。

3、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可分高级与低级中心地职能。 4、中心性——相对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或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常用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品后的剩余(总量与自身消耗之差)。 5、补充区域(市场区域、中心地区域)——指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同意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当中心与周围的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畴成为补充区域的范畴。 6、商品服务范畴(上限与下限) 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商品服务的上限与下限范畴示意图 专门提示: 当商品服务下限大于商品服务上限时,商品不可能以正常方式提供;当两者相等时,商品服务部门猎取正常利润;当前者小于后者时,商品服务可能超越自身职能。 7、中心地等级 1)中心地等级划分与特点 高级中心地——分布的数量少,提供的商品档次高,服务范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低级中心地,则与高级中心等级相反。中级中心地——其特点介于高低两级之间。 2)中心地等级的关系 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低级中心地;中心地的等级与职能是相对应的;高等级中心地兼有低等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分布秩序与空间结构是中心地论的核心。 8、经济距离:指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畴大小的。可用单位商品的费用或时刻或劳动力表示,但消费者的行为也有阻碍。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一)中心论的假设条件 1、孤立平原的地表是个“理想地表”; 2、人口平均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企业可自由布局。 3、生产与消费均为“经济人”行为; 4、消费者均为就近消费原则; 5、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二)满足六边形空间结构的原则 1、各级中心地服务必须达到其门槛值,以使商人有利可图(面积最大原则); 2、中心地区域所有消费者都应得到每种商品或服务的提供(弥合原则)。

简述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 区位论就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人类各种空间活动,应在什么样的地点最佳,效果最大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区位,选择分析其形成原因与条件并预测其发展现象的科学。 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又称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区位的理论,对一定区域内城市体系中的等级,职能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进行研究,并采用六边形图示,对城市体系规模加以概括,是关于城市数目,阶层,规模以及分布的理论,其具体理论包括:一、城市等级规模的阶层性: ①在一定地域内,城市是该市及其周围地区的中心地,为居住在它周围的地域内的居 民提供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等,中心地提供的物资和服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低级中 心地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其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物资和服务种类 少,而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服务和货物种类多,如大商场医院 等。每一个高级中心地都包括各个级中心地,更多的低级中心地。 ②物资供应地服务供应范围有上限界限,如果上下限都很大的话,就有高级物资和服 务,成为高级中心地,相反,就是低级中心地。 ③商业地区建立某种物资供应,都有一个最低的利用人口,即人口数量少也不能成为 高级中心地。 二、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六角形网络。 ①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物质分布的平等,人口的均匀分布,人们的收入, 对物质服务的需求,以及消费方式相同。 ②有统一的交通系统,统一规模的所有城市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③消费者都利用最近设施,减少运费。 ④任何中心地提供的服务和物资的价格相等,消费者购买的物资和服务的实际价格等 于售价加运费条件下,中心地是均匀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心地间距离相等,服务 范围也是同一半径的圆形区。推崇运费最低原则,两圆形区橡胶区域被相邻的两个 中心区评分,每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变成蜂窝状的六角形,各地等规模中心地之间 无空隙,成为数学最佳结构。 三、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与城市系统空间模式: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 布形态,还受以上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城市空间分布系统。 ①市场原则:中心地分布使用于市场活动的经济规律,据均衡模式,每个中心地为周 围市场提供的物资和服务是通过6级中心来实现的。 ②行政作用:明显的地区城市系统空间结构及行政制约或交通作用明显的城市受交通 影响的制约,总之,开放交通方便,以市场经济活跃地区市场,以行政原则为主,年轻的地区和固定以交通原则为主,在共同原则作用下可以形成A级城市1个,B 级城市2个,C级城市6-42个,D级城市42-54个,E级118个。 四、克氏的城市区位论也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不完善之处。 ①他的理论是从微观推导出的,与现实有差距。 ②消费者不一定就进消费。 ③城市等级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约束。 ④忽视了城市系统的发展与变化特征。 ⑤没有估计到运输手段差异对中心地性质引起的本质变化。

高中历史 古代雅典的三次改革1

古代雅典的三次改革 (2018年新课标I卷)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D.具有人文精神 【答案】D 点睛:本题考查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现实的问题历史考”的命题思路,彰显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 【解题必备】古代雅典的三次改革 1.梭伦改革 (1)背景:①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对旧氏族贵族不满。 ②普通民众苦不堪言,很多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尖锐。 (2)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3)内容:①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确立公民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 (4)影响:①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 ②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代替原来的氏族部落进行选举。 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③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创立“陶片放逐法”。

(3)影响:①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 ②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改革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内容 (1)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并参加公民大会。 (2)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 (3)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4)鼓励公民参政,发放工资。 (5)吸引公民观剧,发放“观剧津贴”。 3.评价 (1)积极性:①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②民主氛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成就辉煌。 (2)局限性:①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②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图解历史】梭伦改革的内容 雅典伯利克里时代的国家机构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部分) 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2,经济区位:产业、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经济活动最适合的空间位置,是关于经济过程的一种相对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3,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4,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5,二元产业结构:就是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同时并存的现象。 6,区域: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的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或异质相关联的地域单位。 7,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即指向周围区域的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8,极化效应:指伴随主导产业或推动型产业在一定地域形成,从而使其它产业在周围地域集中的现象,也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 9,均质区域:根据区域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10,极化区域:根据若干异质部分在功能上紧密联系进行划分的区域。 11,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 12,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13,区域经济发展: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第一章导论 1.简述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①自然条件的不同:区域差异可以理解为“级差收益” ②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完全流动性 (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①规模经济 ②聚集经济 (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运输成本、储藏成本和空间成本 (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2.区域有什么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特征:地域性;独立性;开放性;综合性。 影响: (1)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发展可以借鉴其他区域的经验,但必须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区域具有独立性。区域从地理位置上看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特征。所以应区别对待每个区域,找到针对不同区域发展的政策、方法,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3)区域之间在许多方面没有根本差别,人为的限制性较少。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强,则开放程度越高,因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区域是一个整天、体,是各因素的综合,只有处理好各利益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产业区位理论 1,简述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内容(见资料) 2,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三指向是如何确定工业企业的最优区位的。(见资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