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报告

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报告

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报告
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报告

2012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报告

目录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第二部分:压力分析

第三部分:变化趋势

第四部分:思考与建议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1、性别比例

图1-1 性别比例

如图1-1所示,参加本次调查的男性2448人,占总数的55.9%;女性1932人,占总数的44.1% ,另有8人未填写此项。

2、学历构成

图1-2 学历构成

如图1-2所示,本次调查中,本科生2998人,占总人数的68.5%,为群体主导人群;专科生980人,占总人数的22.4%;硕士生372人,占总人数的8.5%;博士生25人,占总人数的0.6%。另有13人没有填写此项。

3、是否独生子女

图1-3 独生子女比例

如图1-3所示,本次调查中,独生子女1792人占总数的41.4%,非独生子女2540人占总数的58.6%。另有56人未填写此项。

4、是否应届毕业生

图1-4 应届毕业生比例

如图1-4所示,本次调查中,应届毕业生1179人,占总数的26.9%(已入职7.6%、未入职19.3%),往届毕业尚未入职245人(5.6%),往届毕业生已经入职1284人(29.3 %),在校1~3年级学生1680人(38.3%)

5、是否有兼职经历

图1-5 总体人群的兼职情况

图1-6 在校1~3年级学生的兼职比例

如图1-5、1-6所示,参与此次调查的人群中有68.0%的人表示在校期间曾担任过兼职活动,在校1~3年级学生中有68.5%表示有过兼职经历。

6、是否学生干部

图1-7 学生干部比例

如图1-7所示,跟兼职的趋势相类似,约有6成的(56.9%)的被调查者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含社团干部)。

7、生源

图1-8 学生生源情况

如图1-8所示,本次调查中来自乡镇2082人,来自中小城市1362人,来自省会及其他城市824人,其他地区18人。另有43人未填写此项。

8、学科分布

图1-9 学科分布

如图1-9所示,参与本次调查人群涉及21个专业,其中法学205人、中文246人、外文227人、经济/金融531人,管理/营销660人、计算机/电子信

息595人、教育183人、社会学37人、物理36人、艺术213人、数学58人、历史33人、哲学3人、化学160人、生物161人、食品88人、医学224人、环境/地理101人、建筑198人、测绘22人、电气269人、机械3人。

9、家庭收入情况

图1-10 家庭收入情况

如图1-10所示,本次调查中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1~2000元以及2001~5000之间,两类人群分别占29.3%与37.7%。

10、学校类别

图1-11 学校类别

如图1-11所示,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以来自地方院校、国家211以及211以外重点高校的学生为主,分别占28.1%、24.6%、21.4%。

11、期望月薪与期望工作地点

图1-12 总体人群的期望月薪分布(1)

图1-13 总体人群的期望月薪分布(2)

1-14 不同学历的期望月薪

如图1-12、1-13、1-14所示,参与调查的人群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分布在3000~5000元范围内,并且,期望月薪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其中,专科生期望月薪接近3000元;本科生期望月薪为3500元;硕士生接

近5000元;博士生超过7000元。

图1-15 期望工作地点

本次调查中,共有680名学生(14.4%)表示希望在直辖市工作,2378名学生(55.0%)表示希望在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作,1000(23.1%)名学生表示愿意在地级城市工作,250名学生(5.8%)表示愿意在县级城市工作,33名学生(0.9%)表示愿意在乡镇工作,39名学生(0.8%)选择了其他地区(海外),另有21人未填写此项。

图1-16 选择工作地点的主要标准

本次调查对于学生们选取工作城市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考查。绝大部人(54%)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了首要选择标准。可见对于面临就业的学生而言,发展前景是首要考虑因素。

12、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意愿

图1-17 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态度

在今年的调查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基层求职的只占18.4% ,“愿意”去的为35.4%,“可以考虑”的比例为46.3%,另有23人未填写此项。

13、毕业选择

图1-18 毕业选择

在毕业选择中,超过一半的人(51.3%)认为应该找工作就业,只有两成的人(20.8%)认为应该继续读研提升自身竞争力。不到两成的被调查者(17.9%)认为应该自主创业。极少数人(5.5%。)认为应当出国深造,也有人(4.2%)似乎没有明确的规划与意向,而选择的是“等几年再说”。

14、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素质

图1-19 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个人素质中,“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是今年新增加的题目。调查结果显示,在候选的16项素质中,排在前三位的三项素质依次是:“沟通能力、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而“道德修养”(第9位)、“工作热情”(第11位)、“协作能力”(第12位)、“刻苦精神”(第13位)、“进取心”(第14位)等这些用人单位与社会所看重的基本素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部分:压力分析

为了跟往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压力分析部分也分别从压力源、压力感受以及压力应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今年新增加了一个关于主观幸福感的题目,以便分析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压力源、压力感受以及压力应对之间是否相关,期望能够借此指导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最终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提升。

一、压力源分析

就业压力源分为4个维度:家庭、学校、用人单位、个人,以及2012年新增加的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统计。

1、不同维度压力源的总体得分

图2-1 不同维度压力源的得分

由图2-1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压力源上的调查结果与往年基本相似。

2、不同学历在各个压力源维度上的得分

图2-2 不同学历的压力源

3、不同入职阶段在各个压力源维度上的得分

图2-3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源图

4、不同性别在各个压力源维度上的得分

图2-4 不同性别的压力源

尽管女性在压力源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略高于男性,但压力源对性别差异的影响不大(不显著)。

5、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源得分

图2-5 不同期望工作地点的压力源

另外一个影响压力源的重要因素是期望工作地点,可以看出期望在地级城市、县级城市这样的中小城市工作的人,所感受到的各方面压力源显著的多于其他人群;而在个人压力源维度上,期望去乡镇工作的人群要高于其他人群。总体而言在直辖市工作的人群所感受到的压力源处于最低的程度。

6、属地与压力源得分

图2-6 属地与压力源

7、家庭收入与压力源

图2-7 家庭收入与压力源

由图2-7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人群在压力源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明显地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8、期望月薪与压力源

图2-8 期望月薪与压力源

二、压力感受分析

就业压力感受共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压力导致的生理、情绪和行为感受。

1、压力感受总体分布

图2-9 压力感受总体分布图(纵坐标-频率;横坐标-得分)

2、总体人群的压力体验

图2-10 总体人群的压力体验

由图2-10可以看出,在衡量压力大小的三项指标上,仍然以情绪体验最为突出。而行为体验则相对较弱。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年轻人的情绪管理技能,以有效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学生本人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3、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体验

图2-11 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体验

可以看到随着期望工作地点的偏远化,就业压力体验也就逐渐的升高,或许与这部分人群的自信心以及竞争力等相对较弱或者逃避现实等特点有关。

图2-12 选择工作地点的因素与压力体验

进一步分析选择期望工作地点所考虑因素时发现:以“生活成本”、“竞争程度”以及“收入”这样的更为现实的物质因素为主要考虑因素的人群,他们在情绪、生理、行为三方面的压力体验都相对突出;而以“社会人脉”、“个人发展”这样更积极的因素为主要因素的人群,他们在三个方面的压力体验都相对较少。

4、不同学历人群的压力体验

图2-13 学历与压力

在四类被调查人群中,专科生在行为与情绪两个方面都有着相对更高的压力体验,而并没有出现以往的“高压硕士”现象。

5、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比较

图2-14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图

不难看出,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普遍的压力体验会高于已经找到工作的人群。而在校1-3年级学生的压力体验则较显著地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往届未入职的人群一如既往的成为压力体验最高的人群。这一结果与前面的压力源得分结果完全一致。

6、性别与压力体验

图2-15 不同性别的压力

女性压力体验在情绪与生理方面上相对较为显著,尤其在情绪指标上的体现更为明显。女性的敏感特质或许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7、家庭收入与压力体验

图2-16 家庭收入与压力体验

图2-16的结果显示,家庭收入明显影响求职者的就业压力体验:收入越低,压力体验越强。

8、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与压力体验

图2-17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与压力体验

显然,在学校担任过学生干部(含社团干部)的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小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求职者。

9、期望月薪与压力体验

图2-18 期望月薪与压力体验(1)

图2-19 期望月薪与压力体验(2)

由图2-18、2-19两图可以看到:期望月薪正好与压力体验成反比,期望月薪越低的求职者反而体验到更多的就业压力,无论是生理、情绪还是行为体验都揭示了几乎完全一致的结果。

三、压力应对分析

举例而言,如果A的自我调节得分很高,那么说明A在自我调节方面做得不够积极与主动,或者采取的是相对被动与消极的模式,并因此带来很多的压力。

1、压力应对方式

图2-20 社会支持维度应对方式总体分布图

图2-21 自我调节应对方式总体分布图请看下表:

相关性

压力感受-情绪压力感受

-生理

压力感受

-行为

应对方式

-社会支

应对方式

-自我调

压力感受-情绪Pearson 相关

1.382**.453**.155**.451**

显著性(双侧).000.000.000.000

N43884388438843884388压力感受-生理Pearson 相关

.382**1.493**.101**.338**显著性(双侧).000.000.000.000

N43884388438843884388压力感受-行为Pearson 相关

.453**.493**1.164**.441**显著性(双侧).000.000.000.000

N43884388438843884388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Pearson 相关

.155**.101**.164**1.255**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大学毕业后就业是每一个大学生最头疼的时候,以下为大家提供“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一) 一、就业压力 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在此,我建议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时刻做到: 报告显示,XX年的就业压力总体回升,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相比XX年上涨了1830元,达到5510元,但幸福感有所下降。同时,XX年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明显高于XX年。继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XX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之多。 二、期望月薪 调查显示,相比XX年的期望月薪平均值3680元,XX年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增长了近XX元(1830元)而达到了5510元。XX年,期望月薪首度有了大幅提高。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表示,物价和职场总体工资上涨,求职者期望月薪也水涨船高,“但这种过大的增幅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加大了求职者的就业压力。”调查也显示,期望月薪随

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 三、就业去向 本次调查中,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去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工作,仅有14%的人表示希望去直辖市。在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中,57%的人认为应该找工作就业,有创业想法的人数占到23%,明显超过今年选择考研的人数。XX年选择“考研”的比例较前一年有明显下降,仅占到%。调查显示,今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明显高于XX年的压力水平()。而在“幸福感”这一调查内容中,近4年就业大学生的幸福感均值以XX年为最低,XX 年仅达到,明显低于XX年的。调查还发现,国家政策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占到%,其次是房价与物价因素,分别占到%和%。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二) 摘要:高校不断扩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了现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应届大学生现在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是回到学校继续深造,还是在社会中继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呢?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我们一行13人组建了温州大学“与我同行共

大学生自我分析报告

个人自我分析报告 进入大学近一学期,我对我这一段时期的大学生活和学习状况有一个简单的总结。由于能力的欠缺,所以没有能够竞选上班委和学生干部。因此在课程的学习之外,我利用空闲时间参加了一系列的课外活动,获得了优秀奖项。总体来说还是充实而繁忙的。 对于自身的问题,最主要的一个就是懦弱胆小个性。所以我尽力去尝试自己以前不敢做的事,努力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我做事缺乏大胆创新的精神,一旦去做某件事只求把它做好,没想能否有什么意外的收获,不会去想有什么捷径,不会去探求新的方法。另外就是我的兴趣跨度较大,对什么都会产生好奇心,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来自农村接触的东西很少,但是我不会被外面的形形色色的东西所迷惑的。我有个优点那就是我做事认真,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总希望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是可以拿得出手的,这就使得自己会比较细心地去做每一件事。从某个角度来看,我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适应能力比较强。 刚刚开学时,全国各地城市农村各种文化基础的人都聚在一起。我来徐州,纯粹的农村家庭,从小就是缺乏特有的文化

氛围。我是个内向不

善于交往的人,一般来说内向的人在某些方面是欠缺的,但是我尽力地去调节了。虽然刚刚来到学校时不能很好地跟人相处,所以我认识的人也很少,但是经过半年的锻炼,我也渐渐学习和适应了与各种人的交往,认识的人逐渐也多了,也算是上大学的收获之一吧。 不过这近一学期来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变得更加坚强。人们不是都说大学就是半个社会吗,确实如此在大学里别人可以随意的评价你,不会去想要不要给你面子,所以大学是很锻炼人的抗压能力的一个地方,上大学后自己也更成熟了,更稳重了。虽然在好多活动中自己都失败了,但是我从没有认为自己不好,因为我试着去做了,我可以试着承受失败的压力,我可以变得更加坚强。我认为人生在世,做过什么或者最终什么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去做了,因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我会替我去做我想做的事。 这个社会变化的太快,人们的思想也在慢慢发生变化。我的人生观快要定型的时候,社会上冒出许多不好的价值观,然而大家也都接受了,这使得我很迷惑,怀疑自己的人生观是否正确。在迷茫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终于知道,我的人生观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我改变的只是做事的方式。我坚信奉献多过索取才是对的,这才有利社会的发展。造物主俯视人类,就像人类俯视蚂蚁,都是卑微的。单个的人是不具有意义的,只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个人的意义才体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编号:FS-DY-20626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

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

大学生就业压力

为何就业难,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一个过程,大学生能否实现就业,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社会有用人需求;二是大学生的自身条件要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任何双方的需要不能达到协调一致,大学生就业就不能实现。 一、大学生就业难存在的原因 (一)社会用人需求方面 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取决于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产业结构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战略。如果市场需求同期远远大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那么是不致于就业率下降的。但目前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应届毕业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种供求关系是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那么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社会及大学生单方面的问题了。从社会用人单位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1、很多企业吸纳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一些私营企业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技术特长、没有工作经验,对工作待遇要求较高,且考虑到大学生不能很快的为公司创造出价值因而他们会雇佣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减少培训成本,因而导致他们对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量小于最佳需求量。 2、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不足。贫困地区、中西部、中小城镇及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财政紧张,没有能力吸纳大学生。而大学生由于地区经济差距也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就业,造成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迟缓,形成恶性循环。 3、隐性就业人员增多。随着民办高校和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批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知识分子(如教师、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等)退而不休、业余兼职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隐性就业以其“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而挤占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加重大学生就业难度。 4、我国的人才分配体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了高校学生就业。我国传统的高校学生派遣制度,死板的干部身份和相关的政策,看似保护学生利益,实际上对学生就业的阻碍作用很大,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期望值、提高了企业吸纳就业大学生的成本,这种相对滞后的人事分配制度与极具活力的市场就业机制,发生了严重的碰撞, 5、受工作地点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向往着去心目中理想的大城市就业扎根,但很多企业却会因为考虑到员工的稳定问题而将户口所在地作为一个招聘的必要条件,因此很多大学生仅仅因为户口不符合条件而与自己心仪的工作擦肩而过。这一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6、目前的劳动力结构所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随着我国经济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各企业的用人需求迅速扩大,但亟需的却是一些诸如生

大学生自我分析报告

大学生自我分析报告 一、自我分析 (1)兴趣、偶像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在个人爱好方面,我喜欢写作和音乐,但我不是一个有很多艺术的人,只是非常喜欢艺术,并从中得到快乐。 在专业兴趣方面,我更喜欢贸易,这是我目前正在学习的货运专业。我认为这个专业可以让我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在“Career Planning”课程中,我做了人格分析和职业分析。从评估结果来看,我的职业类型主要是企业型和创业型。我认为这符合我的专业需求。因为首先,我是一个精力充沛、自信、善于交际、热情、爱冒险的人;我通常具有领导能力,能够说服他人共同实现组织目标;我很务实,做事有很强的目的性。 我心目中的英雄,偶像是自己的朱镕基,海伦凯勒。我觉得他们的做事风格和对生活的忍受能力都是我需要学习的,并且对我自己的影响非常大。 (二)性格及对自己的影响 类型:外向,开朗,但很感性。 我是一个热情开朗,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在集体中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思维敏捷,头

脑灵活。情绪比较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地应对,但遇到重大挫折时,或在紧急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一些情绪波动。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一方面,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不会固执己见。通常活泼任性,轻松愉快,在集体中比较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遇事果断、自信。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少数情况下,也可能会情绪失控或有所懈怠,但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在遇到重大挑战或紧急情况时,也可能比较紧张。 (三)能力与品质 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强,但创造性很一般,有领导和组织能力。 思想道德观念比较强,能考虑集体和他人,做事认真。 (四)人生观 我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无论是在高中,还是现在的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我读很多书,并积极参加活动,然后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总结分析报告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总结报告

————————————————————————————————作者:————————————————————————————————日期: 2

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近些年,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了新的形势。随着高校不断扩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了现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打破“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观念和机制,正在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因而大学生求职之路不轻松。为了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取得领先,大学生必须早做准备。现今,应届大学生现在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是回到学校继续深造,还是在社会中继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呢?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准备 情况,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我们组织了这次实践调查,以便为广大同学在求职时提供更好的参考意见。 目录 社会实践方案拟定书 (1) 社会实践调查日志(一) (4) 社会实践调查日志(二) (6) 社会实践调查日志(三) (7) 社会实践调查总结 (9) 社会实践调查问卷 (24)

4 社会实践方案拟定书 调研背景: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但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从2008年起,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了61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从数字看来,就业问题已经引起毕业生重视,但一半左右的毕业生希望在校期间就能找到工作,也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上的理想化、浮躁的现象。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很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1、调研题目: 关于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的调查 2、调研时间: 2010年5月9日至2010年5月16日 3、调研地点: 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 4、调研目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如潮般涌入就业市场,数量越来越大,几乎每一个毕业生都切身感受到了就业的恐慌。大学生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新的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是失业的危险。面对这么严峻的形势,我们大学生应该做怎样的准备去规划未来呢?为了给我们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准备情况信息,帮助我们更好的规划自己的生涯,为就业做更加充分的准备,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就业准备,我们特别利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这次调查。 5、调研主要内容: 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 6、调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2)大学生求职时对各种工作因素的考虑, (3)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知,(4)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提升情况, (5)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期望。 7、调研拟采取的方法: 从多方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现状,采用分发调查问卷的形式具体了解河北工业大学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原因.doc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原因 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怎么办 (一)国家层面。 1.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 2.深化教育改革,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建立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二)学校层面。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根据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具体领域进行过去传统学科的改造和调整,新建一批更具有综合性的新兴学科,或者对传统的学科进行充实和更新,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在高等学校的专业调整中,要改变过去的对口性,增加适应性的改革方向。 (三)社会层面。发挥市场的作用,完善就业市场。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重要的是把握好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难就难在就业市场不完善。积极发挥中小企业

大一自我分析报告范文

大一自我分析报告范文 一、我的观念 工作观:严谨认真全力以赴,以“高效、优异”的工作成绩为目标,注重团队协作,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奋斗。 学习观:坚持学习,培养自己对知识的认识,记住一句:“活到老,学到老”,同时增强自己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做到尽早融入自己的工作环境。 人际观: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效的工作能力和取得工作业绩的前提,懂得如何去和不同的人交流,在什么场合下该如何去交流,能随机应变才能避免过多的错误发生。 成功观:在工作中,成功代表的是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但不代表你就是最强的,还需要努力、只有坚持不屑,再接再厉,去争取取得更多的工作业绩。 失败观:作为刚入职的新人来说,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但是我们应该提前想好将会遇到什么挫折以及解决的办法,做最坏的打算,去做最全面的分析去解决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尽量避免失败的发生。万一遇到失败和挫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坚持在成功,而不是放弃。而且我会尽快找去找出造成失败的原因,做到及时补救。 最主要的还是格格态度问题,只有以正确的心态去迎接挑战,才能做到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疾不徐、不矜不伐 二、我的性格

我的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能和朋友们很好的沟通和相处;做事严谨认真、勤奋、分析能力强,喜欢揣摩他人心理。有一点不足的是我做事太过执着,太过于追求完美。 三、我的兴趣 我喜欢结交新朋友、投身新环境,所以我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都不是很差。我喜欢操作些电脑软件,像Pore、Ug、3D MaX、PS等等软件,当然也喜欢玩网络游戏啦,“天下贰”就是哥不错的网络游戏。 我也喜欢运动,像羽毛球、乒乓球啦,最喜欢漫步,特别是在雨后的半夜,在灯光下漫步...... 四、我的能力 1、沟通能力还行;主张自学能力,能较快熟悉业务和适应环境。 2、我的专业是模具设计制造,当然最熟悉还是Pore和Ug啦,至于Office、PS、3D MaX思等软件操作,说不上很熟悉,但也不会差到哪里。 3、喜欢创新,做事不能一层不变,要有新点子、新思路。同一件事可以用各种创新的方法,当这种方式出现错误,我们会很快想出其他的新办法,找机会再次尝试。 五、我的习惯 1、我习惯把我的创新想法和别人分享,检验我的创新思想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可。

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作业二: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目的: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对待就业问题的想法。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在线问卷调查 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作为在校的大学生们,要想成功就业,就必须未雨绸缪,塑造正确的择业观,提早准备,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一、调查对象构成 图1 图2 图3

图4 调查共回收了有效问卷100份。按性别构成看,其中男生答卷份占30%,女生答卷70%份(如图1);从家庭居住地情况看,城镇学生占39%,而农村学生占61%(如图2);从学历的分布上来看,8%为大专生,15%是重本,76%的是普通本科生(如图3);从专业构成看,管理类和经济类较多,分别占48%和23%,文史类占16%,工科类9%,其他专业占比较少可忽略不计(如图4)。 二、就业意向调查结果 (一)就业认知 问题5:您如何看待所学专业前景? 从这题的结果来看,由于调查对象来看本次调查学生多为经济类,管理类,工科类,说明这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专业一般往上,或较有前途。只有7%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专业不够有前途。这说明在本次调查人群中专业问题并不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问题6:您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4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43%的学生认为有点严峻;10%认为形势较好,就业相对容易。 总之从大学生的就业认知来看,我们发现虽然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都比较看好,但是他们对以后的就业还是不太乐观的,就业信心不足。 (二)毕业去向 问题7:您毕业后的意向是? 毕业去向方面,有53%的学生选择了就业,32%的学生选择了考研,出国的同学占6%,创业占3%,2%待就业,4%其他。该结果说明大部分人愿意就业和考研,其中就业人数最多。 问题8:您选择考研/博的原因是? 在选择考研的学生中,有40.82%的学生是为了更好的就业,28.57%的学生是为了避免就业压力,10.2%的学生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望,4.08%的学生是因为家长的要求,8.16%的学生是其他原因。这说明大多数考研的学生考研也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或避免就业压力,总之就业问题还是大学生毕业后考虑的重点。 问题9:您有没有想过尝试一下自主创业?

大学生自我分析报告

自我分析 小学教育121班12123125 王盼盼成绩: 一性格 我是一个很热情开朗、平时大大咧咧,很容易和他人交往的人。平时会有点小幽默,其实幽默是一种自嘲,幽默很容易缩短与周围人的距离。举个例子来说,初中的时候我们班的科学老师上课风趣幽默,而隔壁班的那个老师就比较严肃,课堂气氛就感觉很紧张。所以在私底下我们与我们班科学老师的关系会比较亲密,像朋友一般。老师偶尔几次走到教室后突然想起忘记带书了,想喝杯水了,我们都会很乐意去帮他做。合作和适应的能力比较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 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太斤斤计较 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能和对方很聊得来。在集体中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情绪比较稳定 ,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地应对。但遇到重大挫折时,或在紧急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一些情绪波动,有时会情绪失控或有所懈怠。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一方面,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不会固执己见。通常活泼任性、轻松愉快,在集体中比较引人注目、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一般情况下,遵纪守法,对人对事都会负起自己的责任。像大多数人一样,在通常的交际中,都能表现得比较轻松。但有时在周围的人都不熟悉的情况下,也可能保持沉默。一般情况下,倾向于认为他人是真诚、值得信任的。但对有些人或事也会保持警惕,但当完全了解他人之后,会乐于接受和信任他们。能较好地平衡理想和现实,既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会考虑现实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能够脚踏实地,有时也会陷入幻想。待人比较真诚坦率,但也不会过于轻信或感情用事。比较认同“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无”。乐观自信、心平气和、坦然宁静、容易适应环境,知足常乐。有时可能过于自负,自命不凡。既不过于保守,也不过于激进,认为传统中有些东西可以保留,也有些东西需要变革。依赖性很强,缺乏主见,在集体中容易随大流,常常放弃个人的意见而随声附和以赢得别人的好感。很多时候意志力不坚定,很少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总喜欢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搪塞自己。比如,在平时我计划过N个减肥计划,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成功过。在美食的诱惑下,我就抵挡不住了。 二兴趣 平时的话,挺喜欢运动的,像羽毛球、乒乓球、台球、排球什么的都会打,但是玩的不精。很喜欢和朋友一起逛逛街啊,看看电影啊,找个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吃吃饭、爬爬山等。我这个人不怎么爱看书,最喜欢的事情是骑上一辆山地车,然后漫无目的,自由自在的去大街小巷玩。 三职业理想 我的专业注定了我将来要当一个小学老师,但是我的性格决定了我肯定是不甘只当一个小学老师的,对于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他们想沿着教师这条路一直走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有利于成才一辩陈词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有利于成才一辩陈词 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观点是: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有利于成才。 所谓成才,指根据当今社会的需求,综合一切有利与不利的因素,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个人价值的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成才既需要智力因素,如各种认知能力,也需要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绪、意志、个性等。成才的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互相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既有客观环境刺激的原因,同时也是主观上个体认知评价的结果 我方说,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有利于成才,是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压力是动力的源泉,毋庸置疑,压力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有了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象不到的这种能力。从心理学来看,孩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老师对他在高于预估的能力上挑战,发展的结果是更美好的。老师的这种挑战,正是对我方辩题中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个类比,同时,就业压力大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及格局,增长了大学生对就业理念的认识。当我们发现,客观的就业压力与我们过高的主观期望值相矛盾时,我们会学着去了解现实并适应现实,从而转变择业观念,使其适应客观的就业环境。因此,我们说,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有利于成才。 第二,就业压力大会促使大学生朝着全面的方向发展。众所周知,大学生多是书本知识多,动手能力差,而市场中,人才和劳力充裕,很显然,市场需要的是立

竿见影带去效益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就业压力大就促使着大学生进行二次充电,主动对接市场,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正是这种就业压力,引导着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走向社会,也正是这种压力,有利于我们大学生提升思想,修身养性,回报社会,从而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众所周知,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结构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业岗位的减少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是大规模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反映。从长远来看,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整个国家经济高速、持续、稳定的发展,而大学生就业集中在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集约型产业,暂时的就业压力大并不能掩盖经济结构调整对他们未来发展和成才的巨大益处。 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纵观中外历史,一帆风顺而有大成就的人实属少见。真正出类拔萃的,大都是那些历尽艰辛,在压力中磨炼出坚强意志的人们。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的展示自己,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己的信念和毅力,所以我方坚决认为: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有利于成才。 总结稿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的展示自己,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己的信念和毅力,因此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利于成才。所以,我放坚定不移的站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利于成才”这一观点上。

大学生个人成长分析报告[1]

回眸过去,重拾自信时光与微风一样一吹而过,它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却只留下风吹过后的平静,那一股温度。时间亦是如此,它没有留下什么,却只留下生活的丝丝变动。此时此刻它是如此,下一秒它是那样。留下的是上一秒的回忆,和这一秒的点点滴滴,有人曾经计算过我们现在所生活了7000多个日子,倘若用秒计时,那么我们现在存活的时间将是很大的一个数字。但是每一秒我们又得到了什么,我们学会的什么,我们又放下了什么。这是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而不是留下自己的悔恨。 过去的那段有我们的伤痕的记忆,也有我们快乐的日子,那一幕幕如电影一般总是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再次回眸过去,想永远停留在那一秒,但是有想永远忽略那一段。回眸过去的自己让我再次认识了自己,清楚地了解自己。 为了更好的活出自己的价值,必须冷静的分析自己。回眸过去,重拾自信,展望未来。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未来不是梦,因为我相信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那些不掌握自己的人,他的命运才所被人摆布,才会抱怨他人,抱怨天的不公。所以我要做一个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而不是被人所操控的。我相信自己。做一个坚强的,有毅力的人。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 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 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志坚者,功名之柱也。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 心志要坚,意趣要乐 一人立志,万夫莫敌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 我不愿意腐朽一生,因此做做好的自己不亏待自己。加油。 咿呀学说话,跌跌撞撞的学走路,认真的鞋子,读书。那些点点滴滴的成长记录早已在我的脑海变得零零碎碎甚至早已部记得了。但是他们是我这本人生阅历书的某一章节。它丰富的我的生活。它是我的调味剂,是我的生活变得有酸的甜的苦的辣的。 小学时的我是一个羞涩的女孩。不喜欢与陌生人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害怕陌生人。可是我又是一个爱玩的女孩子。是一个两重性格的人。有时让人捉摸不透。爸妈有时感到奇怪。儿童时期的我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在自己眼中只认为玩是首要的事,只知道玩的乐趣。总是把学习抛至脑后。不玩累是不会休息。爸妈看我不喜欢读书,很担心。总想困住我爱玩的心。但是所有的计策在我的身上一点却一点都没用。小时候的我是爱玩飞机,爱玩汽车,总是把这些东西拆开来组装称自己喜欢的模具。喜欢玩很多游戏却没有自己擅长的。时间慢慢过去了,妈妈突然告诉我要给我要个弟弟。当时,我的心一下子沉下来、我怕爸妈给我的爱,不再给我,会给与我的弟弟,或者是他们给与我的爱与温暖,将与我的弟弟一起分享,当时的我是多么的不愿意。我哭着闹着。爸妈一直劝我,弟弟可以一直陪你,爸妈的爱不会

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报告

2012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报告 内 部 资 料

目录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第二部分:压力分析 第三部分:变化趋势 第四部分:思考与建议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1、性别比例 图1-1 性别比例 如图1-1所示,参加本次调查的男性2448人,占总数的55.9%;女性1932人,占总数的44.1% ,另有8人未填写此项。 2、学历构成 图1-2 学历构成 如图1-2所示,本次调查中,本科生2998人,占总人数的68.5%,为群体主导人群;专科生980人,占总人数的22.4%;硕士生372人,占总人数的8.5%;博士生25人,占总人数的0.6%。另有13人没有填写此项。

3、是否独生子女 图1-3 独生子女比例 如图1-3所示,本次调查中,独生子女1792人占总数的41.4%,非独生子女2540人占总数的58.6%。另有56人未填写此项。 4、是否应届毕业生 图1-4 应届毕业生比例 如图1-4所示,本次调查中,应届毕业生1179人,占总数的26.9%(已入职7.6%、未入职19.3%),往届毕业尚未入职245人(5.6%),往届毕业生已经入职1284人(29.3 %),在校1~3年级学生1680人(38.3%) 5、是否有兼职经历

图1-5 总体人群的兼职情况 图1-6 在校1~3年级学生的兼职比例 如图1-5、1-6所示,参与此次调查的人群中有68.0%的人表示在校期间曾担任过兼职活动,在校1~3年级学生中有68.5%表示有过兼职经历。 6、是否学生干部 图1-7 学生干部比例

如图1-7所示,跟兼职的趋势相类似,约有6成的(56.9%)的被调查者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含社团干部)。 7、生源 图1-8 学生生源情况 如图1-8所示,本次调查中来自乡镇2082人,来自中小城市1362人,来自省会及其他城市824人,其他地区18人。另有43人未填写此项。 8、学科分布 图1-9 学科分布 如图1-9所示,参与本次调查人群涉及21个专业,其中法学205人、中文246人、外文227人、经济/金融531人,管理/营销660人、计算机/电子信

2016大学生个人成长分析报告范文

2016大学生个人成长分析报告范文 “心路”的历程与追寻 ---我的个人成长分析报告 哈尔滨学院刘勇强 摘要:本文从个人的成长经历、人生体验、特别是心理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等方面对自我的成长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从职业动机、职业素养、职业条件和行为等方面对自己的职业成长进行了剖析和展望,阐明了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的努力、追求和期望。 当我5月份走进心理咨询师资格鉴定的考场时,我应该是刚满50周岁零一个月。50年的人生历程不算很长,但也以说基本完成了人生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进入到心智的稳定状态。在这个年龄的节点时,是可以较理性和从容的进行对自己的回顾和反思,可以冷静和客观的对自己的职业做一些分析和展望。 一、自我成长分析 (一)童年与少年 我出生于1964年4月17日(这个日子由于后来哈尔滨市区的一场特大火灾而闻名,所以我的生日为我的家人和许多好友牢牢记住),我虽然出生在哈尔滨,但父母都是四川人,父亲从部队转业,主动奔赴北大荒,后与母亲调转到哈尔滨工作,这之后一直在工厂当普通的干部和工人。1969年,中国与前苏联关系紧张,政府动员战备疏散,我和姐姐随同当时已来哈定居的爷爷、奶奶一起回到四川成都居住,直到1972年爷爷去世,重新被父母接回一起生活。

童年时和爷爷、奶奶及在成都的一段生活,对我的心理成长和性格的形成现在看来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虽然记忆很多都已模糊,但潜意识中,我始终有“成都是我的故乡”的情绪和情结,这种情绪经常以“寻找”、“回乡”、“在途中”等原型反复出现在我的梦中;在后来不同年龄阶段多次重回成都时,我分明清晰的嗅到了我童年时不可替代的气息。又比如,爷爷身世的不凡(辛亥老人、中山先生的秘书)、清高的气质、传奇的经历(奶奶爱讲的)等与当时家境的普通(谈不上贫寒)、父母的平凡老实、生活的朴素等交织环境对我的影响,也是我日后性格中,清高与自卑、爱幻想而不自信、有目标而意志薄弱等性格矛盾的合成因素。 从成都回来后,由于学前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经过简单的测试,我带着满嘴的四川话直接上了小学二年级,这也是我在同届同学中年龄一直比较小的原因。我学生生涯的中小学时代,现在看来是蛮顺利的,当然,少年时应有的烦恼和“愁滋味”也多有经历和品尝,性格中的懦弱、易于满足和意志的不坚定等特征也在进一步形成和显现。比如,由于一直都在普通的学校念书,同学大都为工人、农民出生,我家庭的文化氛围和资源足以让我没用太多的努力就是学习的佼佼者,直到重点高中差3分没考上,也没觉得特别的沮丧,高考时还为自己是学校应届考上大学的第一位学生而略有得意。 如果说中学时代对我日后心理、行为、工作有深远影响意义的过程是我养成了爱读书、喜欢音乐的习惯。父亲爱书和买书的“习惯”在周围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无论是他喜欢的历史、哲学,还是我喜欢的文学、医学书籍,只要能想到和买到的,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几乎竭尽所能、应有尽有,现在回忆起来让我感动不已,虽然客观上,也可能是我兴趣广泛而无一精通、知其然而不求甚解的一种导因? (二)大学时代 大学专业的选择是对我来说是一种偶然的、“被”的、随意的选择。中学时代,我最喜欢将来从事的职业是医生,为此,自认为做了许多的准备,看了许多医学、人体生理的书,但实际自己的理科学习并不突出,高考前三个月学校又无数学教师,紧急转到文科,终于在高考数学成绩56分的情况下,第五自愿,被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那一年是1981年,我17岁,在这之前,我想到过学文学,但从来没有想到当老师,我很自觉我的不善言谈和不自信的性格。但那时,考上大学就是目的,没有可能再选择。于是,好像当时也没有过多的什么特别的兴奋或喜悦,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大学时代。 大学生活对我的感受、体验而言是深刻的、多元的、丰富的、难以描绘的,但概括其具

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2010大学生就业形势2010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以来,就业难的咨询题每一年都会被舆论捡起,成为人们众说纷纭的焦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别同,2009年学子们在为工作奔波忙碌时,对前景大概比以往更加迷茫。大学生面对就业市场众生相,无奈之余,只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高学历,却敲别开企业的大门本科生遍地基本上,硕士生也没那么希奇,博士都扩招了,所谓的高学历还能在市场上所向披靡吗?别看学历看能力,学历只只是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很久往常人们如此说。时过境迁,曾经被人们看好的高学历在今天大概如何也敲别开企业的大门。 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就学历来说,研究生在求职中处于上别去、下别来的尴尬位置。同样在51job论坛上,一位hr如此说:我们公司惟独研发部门才招研究生,其他的岗位还真是没有那个必要;假如要读研究生,那就读到博士,如此出来才会有‘销路’。挑选考研,学子们本想以此为就业拓宽道路,期待获得能够给自己增重的学历砝码。但是,当他们走出象牙塔再次面临就业的时候,却发觉学历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已大大缩水。 2009年厦门市公安局翔安分局要聘请一名高学历的洗碗工,其条件之高被友怒称这是对国家学历的轻视!尽管在舆论的压力之下,聘请方修改了苛刻的聘请条件,丰富了工作内容,可被伤自尊的友依然穷追别舍。相比之下,有些友则显得淡定自如,51job论坛友时刻换空间回帖说:听到如此的消息,15年前愤慨,10年前麻木,5年前呵呵一笑!另有友则在高唱你损害了我,我一笑而过,你要求贪欲我只能懦弱。这一事件,别仅直射学子就业难,并且也使学历贬值的咨询题凸现出来!学历贬值,大学确实无用? 当所有看似残酷的事实集中呈现我们眼前时,人们很容易草率的得出结论,读完大学,有了学历还是很难寻到工作。学历贬值、大学无用论便在学子们的脑海中应运而生。前别久,熊猫烧香的作者李俊提早出狱,国内一些知名it公司得知消息后纷纷向他发出邀请函。李俊因毒得名,熊猫烧香虽别是为名而作,却让大众看清这位连高中都没有考上的水泥工艺技校生在络安全领域的天赋。早年李俊曾在北京、广州等地闯荡过,无一例外地被数家络安全公司因学历低而拒之门外。在51job论坛上的一项调查显示,43%的人曾遭遇过学历卑视,位居各种常见就业卑视的前列。高学历敲别开企业的大门,除了埋怨社会的别公,企业的苛刻,大学生能否从自身的角度来思考敲门方式存在的咨询题呢?在采访德勤华东区校园聘请经理胡艳红时,她一再强调:德勤特别看重应聘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许多大学生以学别到东西为由挥霍四年的青春时光,或者为拿一纸文凭而晃晃度日,面对hr的火眼晶晶,如此的学生定会原形毕露!高学历敲别开企业的大门的原因之一,别是学历贬值,而是学历的含金量落低!学生在校不行好学习专业知识,实习时别积存为人处事能力,再高的学历关于企业来说不过一张象征意义的白纸而已。2、就业难,纷纷回炉短训 2009年9月末媒体报道哈尔滨大学生‘回炉’短训就业受宠,新年伊始,广东曝出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企业争抢技校毕业生,造成人才提早‘脱销’等类似的新闻。即学即用的技校培训pk华而别实的大学教育,学子们心寒之余,别得别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加入回炉培训的行列。曾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白费,但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咨询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回技校充电的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同意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初的个别现象进展到今天成为一具群体。技校生受宠,大学生回炉,曾经的天之骄子,现在却需要技校的镀金才干真正发射光芒。上海社科院青青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解释这一反常现象时说:技校、职校别可能替代大学教育,当大学毕业生纷纷回潮读技校寻觅就业出路时,拷咨询的别是教育体制,更深层次折射出的是当前经济结构的咨询题。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别完善导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外文翻译

外文翻译 原文1 Training Policy and Employment Generation For many years, in the post-war UK economy, training policy and employment policy were considered to be loosely related aspects of government economic policy as a whole, but each had its own separately identifiable characteristics and objectives. Hence, in the 1960s and 1970s, employment policy consisted mainly of Keynesian demand-side measures, chiefly via government deficit financing buttressed by special support measures such as employment subsidies and regional assistance. Even the emergence of youth and long-term unemployment in the 1970s did not deflect government from its belief that the underlying causal factor was a lack of effective demand in the economy. In the meantime, training policy had developed in a piecemeal, ad hoc way with a lack of conviction by governments in this period as to the merits of training in helping to tackle the UK's micro-and macro- economic objectives. Only in the 1980s has government recognised the possible linkages between having a highly trained skilled workforce and achieving a high level of employment. Hence the New Classical revolution in macro-economics, with its focus on supply-side rather than demand-side economic policy, has led to a fundamental change of attitude in policy circles towards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These are now seen as not only being significantly linked; but that a sound expanding training policy is a necessary precondition for achieving higher employment, especially among youths and the long-term unemployed. Hence the diagnosis of the UK's unemployment problem has changed from a macro- economic base to a micro-economic base, where the rigidities in the labour market are seen as the main cause and where training schemes are seen to be needed alongside policies to promote small firms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with reform of the tax-benefit system and trade union legislation acting as a disincentive for unemployed people to stay unemployed. Industrial training policy in the UK dates back to the 1960s with the 1962 White Paper, "Industrial Training: Government Proposals", which signalled a new era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raining, with Industrial Training Boards (ITBs) established after the 1964 Industrial Training Act. The 1973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Act significantly linked employment with training. It set up th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