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1 皮肤创伤愈合

2.3.1 皮肤创伤愈合

【基本过程】

1、伤口的早期变化

2、伤口收缩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4、表皮及其它组织再生

1、伤口的早期变化

创伤组织坏死

出血

炎症反应

血液和渗出物

形成凝块

在创口内结痂

作用:保护伤口

2、伤口收缩

(伤后2~3天)

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

(14天左右停止)

伤口迅速缩小作用:缩小创面伤口边缘新生的肌纤维母细胞的牵拉作用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伤后第3天)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伤口

(第5~6天)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

活跃一周

(一个月)瘢痕完全形成

由于局部张力作用,胶原纤维与皮肤表面平行

6

毛细血管对着创面垂直生长(每日延长0.1~0.6cm )没有神经,没有感觉

以小动脉为轴心,在周围形成袢状弯曲的毛细血管网

4、表皮及其它组织再生

(伤后24小时内)伤口边缘的基底

细胞增生

在凝块下面向伤口中心迁移,形成单层上皮,覆盖于肉芽组织表面

细胞彼此相遇,迁移停止,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

健康的肉芽组织十分重要

肉芽组织提供上皮再生所需的营养和生长因子肉芽组织长时间

不能填平伤口

肉芽组织由于异物及感

染等刺激而过度生长影响表皮再生

伤口过大

(直径超过20cm)

5、其他

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及皮脂腺)如遭完全破坏,则不能完全再生,而出现瘢痕修复。

肌腱断裂后,初期也是瘢痕修复,但随着功能锻炼而不断改建,胶原纤维可按原来肌腱纤维方向排列,达到完全再生。

As is our pathology so is our medicine

伤口愈合

定义:当组织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就形成了伤口。愈合就是组织完整性恢复的过程。 不管何种性质、类型或大小的伤口,其愈合过程都具有普遍性。一个简单的刮伤伤口与深Ⅲ度烧伤伤口,在伤口愈合过程中都遵循相同的步骤。胶原蛋白对任何伤口的每一阶段愈合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巨噬细胞是整个伤口愈合过程的指导者和管理者。 伤口愈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具有明显不同的并且相互重叠的阶段。愈合过程可分为如下几个典型的阶段。其中,胶原蛋白和巨噬细胞对伤口愈合过程的促进作用是很关键的。阻碍伤口愈合的主要因素是感染及组织坏死(坏疽)。(SCRO:ShowChe Regeneration Ointment, 熊氏再生膏) 促进作用:胶原蛋白和巨噬细胞的作用如下: 胶原蛋白有利于形成血栓以止血; 胶原蛋白清理伤口,通过吸收除去细菌和细胞碎片;为巨噬细胞提供良好环境;巨噬细胞在此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使用SCRO后,巨噬细胞数量急剧增多。 胶原蛋白给细胞提供理想的环境。为血管生成提供良好环境。促进肉芽组织的形成与生长。巨噬细胞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促进血管生成。 胶原蛋白可加速组织重建。减少关节挛缩及疤痕。巨噬细胞可调节结缔组织基质的合成 伤口 (wound) 第一阶段止血 止血:具有粘性的血小板附着在胶原蛋白上,以在破裂的血管上形成血栓。 第二阶段炎性反应 血管和细胞应对致伤进行炎症反应。通过血管舒张,白细胞进入抵抗感染而导致血流减少。 第三阶段再生 身体通过生成肉芽(红色粒状带血管组织),代替伤口内的疤痕和碎片开始进行自我修复。这个阶段完成后就有上皮生成,然后伤口最终闭合。 第四阶段组织重构 伤口内胶原蛋白的含量不断增加,使伤口强度也不断增加。最终生成疤痕组织,它相对正常皮肤较弱,弹性要差很多。

皮肤慢性难愈合伤口治疗新方法

皮肤慢性难愈合伤口治疗新方法 皮肤溃疡病因 皮肤溃疡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是以皮肤溃烂为主要临床表现、长期不能愈合为临床特征,皮肤组织缺损液化感染坏死的一种体表疾病,此处泛指外科疮疡类溃后长期未愈者。由于疮面难以愈合且消耗甚大,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皮肤溃疡症状 起初,可能只是炎症渗出,继而发生溃疡,老不见好,越烂越大,越烂越深,最终将皮肤全层烂坏。溃疡周围皮肤受影响,发生萎缩,颜色发黑,引起湿疹,不时脱屑,感到瘙痒。小腿中下段前方,皮下就是骨头,一旦发生溃疡,骨头就露出来,表面随之发生感染,形成慢性骨髓炎。有的病人几年、十几年久拖不愈,受尽折磨。其实,除了少数的确比较难以对付,绝大多数老烂腿都好治。所谓不好治,一是没有找准病因,治疗方法不当;二是患者或医者治疗缺乏信心。 慢性皮肤溃疡的危害 1、慢性皮肤溃疡是由于创伤、挤压伤、皮外伤等直接伤害了人体,而再感受毒邪,造成气血运行失常,导致皮肤溃疡,又不能做好皮肤的保护或远离刺激环境,久治不愈,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 2、是以皮肤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长期不能愈合为临床特征,皮肤组织缺损液化感染坏死的一种体表疾病,溃后长期不愈。由于疮面难以愈合且消耗甚大,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3、治疗不当易形成老烂腿、糖尿病足、脉管炎溃烂坏疽、化脓性骨髓炎,皮肤软组织化脓感染,分泌物稀薄,有恶臭,病人年久不愈,受尽折磨。 慢性皮肤溃疡治疗的新方法 现代生物科学临床研究证明,皮肤溃疡部位久治不愈,是因受损部位含FN比正常组织减少3倍,所以直接补充FN到创面,可以直接促进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从而达到创面溃疡快速愈合的目的。2010年,在国家创新基金专项支持下,我国生物医学专家王德亮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专家协作,成功提纯出高活性的纤连蛋白(FN),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FN完全依赖美国进口的局面,其先进的生物集成技术更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由我国郑州德福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807-120)自主研发工业化生产出的的FN纤粘蛋白皮肤抑菌剂,不仅价格仅为美国进口产品的1/50,效果也超过了同类产品30%。用药后1天渗液大量减少,3-5天新鲜肉芽组织大量生长,1-20天创疡面快速愈合不复发。对于皮肤溃疡,患者更应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发现初期患者要及时到医院诊断,并积极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伤口湿性愈合理念

伤口湿性愈合理念 一、伤口的定义:机体受到致病因素的作用,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生理功能受到损伤,伴或不伴皮肤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二、人类伤口照护史 4500年前人们就发现:创面被覆盖后较不覆盖愈合效果要好。长期以来,曾出现大量不同类型的敷料,有些是动植物,有些是矿物质。甚至粘土,砂和雪也用作创面覆盖物。 十九世纪欧洲人开始应用具有吸收功能的材料,如拆散的旧的绳索或碎布片等材料加工成为覆盖创面的敷料。 “棉纱布”时代”:1867年,约瑟夫.李斯特发明了棉纱布敷料对术后切口覆盖以阻隔空气中的细菌对创面的侵袭。之后的一百年,以棉纱布制品为代表的“干燥透气”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流。 现代伤口愈合理论:利用伤口敷料用密闭半密闭方法保持伤口低氧、微酸、适度湿润的环境,增加细胞生长及移行速度,加速伤口愈合,并可防止痂皮形成。 三、干性愈合的缺点: 伤口脱水、结痂,不利于上皮细胞爬行 生物活性物质丢失,愈合速度缓慢 敷料与创面粘连,更换敷料时患者疼痛;再次性机械损伤 容易发生感染 换药频次快,护理量大 四、湿性愈合的优点 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解 维持创面局部微环境的低氧状态 有利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行

保留渗出液内的活性物质并促进其释放 保持创面温度接近或恒定在人体常温:37度 保持伤口局部湿润不会形成结痂,避免再次机械性损伤,减少疼痛降低感染几率 五、选择敷料时应考虑的因素 渗出量多少 伤口的解剖部位 坏死组织的多少 伤口有无感染 有无死腔或者窦道 六、新型敷料 1、水凝胶敷料(清创胶) 成份:是由羧甲基纤维素钠加以纯净水组成 优点: –提供湿性、微酸的愈合环境 –保护创面,减轻伤口疼痛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溶解黑痂及坏死组织 –填充窦道及腔隙类伤口 –保护外露骨膜、肌腱、内脏器官等,防止坏死 缺点: –涂抹过多容易造成伤口浸渍; –不能涂抹在正常皮肤上; –需要二级敷料固定 清创胶使用注意事项 1.少量涂抹在坏死组织上,不要涂在正常的皮肤上. 2.对于厚而硬的黑痂皮可预先用刀片在痂皮上划线,可加快清创

伤口愈合的常识

伤口愈合的常识 病人需要手术治疗的时候,病人本人和家属,自然会想到与手术有关的事情。比如,伤口多大?开刀疼不疼?什么时候伤口才能长好?怎样能让伤口愈合得更好一些?这篇文章就说一说与伤口有关的常识。 1.手术刀口开多大好? 患者得了急性阑尾炎,医生就要给他把阑尾切掉。阑尾长在腹腔里,必须切开腹壁才能进行手术。切完发炎的阑尾,还要把腹壁重新缝合起来。切口越大,对病人的损失可能就越大,将来的疤痕也越长。所以医生在设计手术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刀口尽量要切得小一些。 还有一些手术,例如,作甲状腺手术,在脖子上开刀,刀口就要隐蔽一些,否则将来在明处露着一条疤,样子不好看,于是医生把切口尽量往下一点,将来用衣服领子一遮就挡住了。 从病人着想,当然手术是刀口越小越好,缝针也越少越好。有时候,病人就以“刀口大小”,衡量医生的技术高低。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完全对的。因为切口大小,首先要从病人的病情考虑,在手术过程中,要看得清楚,操作方便,病人安全才是。 还以阑尾炎手术为例。刀口太小,医生看不清楚腹腔里的病变,翻来覆去,损伤就多,将来还会加重腹腔的粘连,病人经常要肚子痛。如果哪一个出血点没有发现,病人手术后出血多,就有生命危险。所以,第一是手术安全,保证手术成功,第二位的才是切口要小、要隐蔽。这样说来,一味追求手术切口小,就是不足取的一件事了。 2.伤口怎样愈合 开刀以后,如果刀口长得“天衣无缝”,与原来的皮肤没有两样,该有多好啊!实际上又不可能。 开了刀以后,在伤口处就要结疤痕。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疤痕会越来越软,但是,那些地方的弹性总是不如开刀以前。 3.伤口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清洁伤口。 比如,甲状腺部分切除手术,或者疝气修补手术,手术以前,病人需要手术的那一块皮肤,是完整健康的;手术的时候,医生还要给开刀的皮肤附近反复清洗消毒,医生自己的手,还有手术用的器械,都要认真消毒。这样的刀口,不应当有细菌污染。将来愈合也应当又快又好。 第二类是污染伤口。 比如,阑尾炎切除手术、胃部分切除手术的伤口,虽然手术前皮肤完整,也充分消了毒。但是,在手术过程中,需切开胃或肠壁,其中下消化道寄生的细菌,即可污染伤口。阴囊和会阴部的手术,因为靠近肛门,皮肤的消毒灭菌不易彻底,也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是感染伤口。 这类伤口的组织,靠近或直接暴露于严重污染的部分。比如,阑尾穿孔时,脓液流入腹腔,很容易污染伤口,就属于这一类。 4.一般将伤口愈合情况分为甲、乙、丙三级

疤痕减少和再生皮肤伤口愈合的新疗法

疤痕减少和皮肤再生愈合的新疗法 J.Matthew 白瑞德1、Gautam S.Ghatnekar1,2,6,约瑟夫A.Palatinus1, Michael O'Quinn1Michael J.约斯特7和罗伯特G.Gourdie1,3,4,5 1部的细胞生物学和解剖学、171 阿什利大道,查尔斯顿,SC 29425,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 2部与比较医学,171 阿什利大道,查尔斯顿,SC 29425,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3小儿心内科,171 阿什利大道,查尔斯顿,SC 29425,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 4联合克莱姆森大学——医科大学学习生物工程专业,171 阿什利大道,查尔斯顿,SC 29425,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 5心血管发育生物学中心,171 阿什利大道,查尔斯顿,SC 29425,美国南卡 罗莱纳医科大学 6FirstString 研究公司,涉农三叉戟研究中心,5300 国际大道,建筑C.、套 房201、查尔斯顿,SC 29418,美国 7外科部、哥伦比亚,SC 29208,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大学医学院 纤维化的疤痕沉积在皮肤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能导致毁容和真皮功能丧失。瘢痕分化涉及的多种细胞的类型其可预测和重叠序列中的细胞的活动,包括炎症、迁移和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越来越多的新的治疗方法促进了胚胎和成人创伤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为改善瘢痕外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本次报道讨论了关于疤痕在非病理性伤口环境下的愈合的平衡转换的新的策略。特别被关注的是基于转化生长因子 (TGF) 的潜在疗法-b信号,最近出人意料的发现是涉及目标差距的缝隙连接蛋白。在促进皮肤无瘢痕愈合的皮肤损伤可学到的是可能提供在其他场景中可再生愈合的基础,如脊髓破裂或心肌梗死的再生愈合。 介绍 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方法已经存在几千年了。 ' 舔的伤口' 这句话可能在科学地证明了哺乳动物的唾液含有的抗菌剂和生长因子在伤口愈合方面起的帮助作用[1]。鉴于这段历史,令人惊讶的是在提高愈合外观的方面在现代临床的缺点仍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以药物为基础的疗法。在临床上没有特许的已被证明可改善过度沉积的疗法用于瘢痕组织——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对皮肤损伤频繁程度和不良结果一致性. 皮肤疤痕的伤口愈合的进展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许多类型的细胞、细胞外基质成分和信号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几个极高的评价,详细介绍了细胞、分子和信号转导生物学的正常和非正常的伤口愈合[2-7]。这篇文章具体讨论了的重点放在了健康个体的非病理性创面愈合的伤疤愈合的概念。对药物疗法治疗疤痕的减少的最新进展作出了评述。最近研究表明这有潜力的治疗所引起的转化生长因子(TGF)

皮肤与伤口

1.1皮肤的正常结构 皮肤,包括其附属结构如毛发、指甲、皮脂腺以及汗腺等,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在成年人,平均来说,全身皮肤面积约有7600平方厘米,占整个体重的15%,而且约有1/3的循环血量是供应到皮肤的(Van De Graaff, 1986)。 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厚度也不尽相同,从最薄的0.04mm(眼睑部)到最厚的1.6mm(手掌及脚掌部)。 v pH值在4.2 - 5.6之间(Bryant, 1987)。 皮肤是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第一道屏障,其主要功能是保护作用,防止环境致病微生物的入侵以及自身体液的丢失。同时,皮肤也具有感觉、交换以及体温调节等作用。然而,我们也可以通过皮肤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心理状态、年龄、种族和文化背景等。因此,可以说,皮肤是机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 组织结构上,皮肤由外至内可以分为三层,即表皮层(Epidermis)、真皮层(Dermis)以及皮下组织(Hypodermis)。 I表皮层(Epidermis) 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厚度约0.04mm,不含血管,其营养是靠基底层细胞供给。在显微镜下,表皮又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基底开始依次为: a,基底层(Stratum germinativum) b,棘细胞层(Stratum spinosum) c,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d,透明层(Stratum lucidum) e,角质层(Stratum corneun) 表皮的最外层是角质层,这一层是皮肤发挥保护功能的重要保障,而且这一层的细胞会不断地脱落,同时,基底层细胞不断分裂增生,向角质层推移,补充脱落的细胞,这个过程正常情况下约需28天。这一时间称为更替时间(Turnover time)。这一时间常常在皮肤病理状态或者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皮肤疾病,如皮肤橡皮样病变等。 上皮细胞这种分裂增殖与移行能力是创面愈合得以完成的重要保障。 II 真皮层(Dermis) 该层可分为乳头状层(Papillary layer)和网状层(Reticular layer)二层。真皮层富含血管和神经末梢、淋巴管、结缔组织和胶原蛋白,是表皮的支撑结构,同时也是表皮与皮下组织的连接结构。厚度约0.5mm。 III 皮下组织(Hypodermis) 这是整个皮肤结构中最厚的一层,由脂肪、结缔组织和血管构成,是皮肤及其附属器的主要支撑和保护结构。该层的其他功能还包括体温调节及储存脂肪。 虽然说,皮肤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上三层,但其结构远要复杂。根据Klein(1988年)的研究,每一平方厘米的皮肤含有以下结构: 15个皮脂腺 100个汗腺

创面愈合

1.1 皮肤的正常结构 皮肤,包括其附属结构如毛发、指甲、皮脂腺以及汗腺等,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在成年人,平均来说,全身皮肤面积约有7600平方厘米,占整个体重的15%,而且约有1/3的循环血量是供应到皮肤的(Vn De Grff, 1986)。 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厚度也不尽相同,从最薄的0.04mm(眼睑部)到最厚的1.6mm(手掌及脚掌部)。 v pH值在4.2 - 5.6之间(Brynt, 1987)。 皮肤是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第一道屏障,其主要功能是保护作用,防止环境致病微生物的入侵以及自身体液的丢失。同时,皮肤也具有感觉、交换以及体温调节等作用。然而,我们也可以通过皮肤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心理状态、年龄、种族和文化背景等。因此,可以说,皮肤是机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 组织结构上,皮肤由外至内可以分为三层,即表皮层(Epidermis)、真皮层(Dermis)以及皮下组织(Hypodermis)。 I 表皮层(Epidermis) 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厚度约0.04mm,不含血管,其营养是靠基底层细胞供给。在显微镜下,表皮又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基底开始依次为: ,基底层(Strtum germintivum) b,棘细胞层(Strtum spinosum) c,颗粒层(Strtum grnulosum) d,透明层(Strtum lucidum) e,角质层(Strtum corneun) 表皮的最外层是角质层,这一层是皮肤发挥保护功能的重要保障,而且这一层的细胞会不断地脱落,同时,基底层细胞不断分裂增生,向角质层推移,补充脱落的细胞,这个过程正常情况下约需28天。这一时间称为更替时间(Turnover time)。这一时间常常在皮肤病理状态或者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皮肤疾病,如皮肤橡皮样病变等。 上皮细胞这种分裂增殖与移行能力是创面愈合得以完成的重要保障。 II 真皮层(Dermis) 该层可分为乳头状层(Ppillry lyer)和网状层(Reticulr lyer)二层。真皮层富含血管和神经末梢、淋巴管、结缔组织和胶原蛋白,是表皮的支撑结构,同时也是表皮与皮下组织的连接结构。厚度约0.5mm。 III 皮下组织(Hypodermis) 这是整个皮肤结构中最厚的一层,由脂肪、结缔组织和血管构成,是皮肤及其附属器的主要支撑和保护结构。该层的其他功能还包括体温调节及储存脂肪。 虽然说,皮肤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上三层,但其结构远要复杂。根据Klein(1988年)的研究,每一平方厘米的皮肤含有以下结构: 睾15个皮脂腺 刭100个汗腺 刭约1米长的血管 剀约4米长的神经纤维

烧伤皮肤再生疗法与创面愈合的机制

?临床研究? 烧伤皮肤再生疗法与创面愈合的机制 徐荣祥,萧 摩  【摘 要】 目的:从分子、细胞和整体临床治疗三个层面,解析烧伤皮肤再生疗法在烧伤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机制;论证皮肤再生医疗技术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用价值。方法:从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液化排除(祛腐)和创面的原位皮肤再生修复(生肌)两个关键环节,分析规范应用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和湿润烧伤膏(ME BT/ME BO)在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临床疗效。结果:烧伤创面的生理性原位皮肤再生修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烧伤创面生理湿润环境的形成;二是原位培养角蛋白19型干细胞的再生物质和组织学基础;三是规范的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是创面生理性再生愈合的保证。结论:潜能再生细胞理论和原位干细胞培植再生修复技术是烧伤皮肤再生疗法的理论基础和实用医疗技术。严格实施皮肤再生医疗技术的操作程序和规范的治疗方法,对烧伤创面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能使深度烧伤创面达到生理性再生愈合。 【关键词】 烧伤;再生疗法;潜能再生细胞;原位干细胞培植技术;纤维隔离膜;ME BT/ME BO 【中图分类号】 R644;Q253;Q512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726(2003)04-0253-09 烧伤皮肤再生疗法是以创面皮肤原位再生为技术核心,以深度烧伤无瘢痕愈合为判断标准的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其主要机制是通过无损伤的液化排除坏死皮肤组织(祛腐),为烧伤创面创造一个生理的湿润环境,同时激活潜能再生细胞,促进创面以原位干细胞再生修复方式达到烧伤创面生理性愈合(生肌)。多年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ME BT/ME BO促使烧伤创面完成坏死组织的液化和新生皮肤的再生,是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本文试从分子、细胞和全身系统治疗三个层面对深度烧伤创面愈合机制进行分析,以论证烧伤皮肤再生疗法达到创面生理性愈合的必然性。 烧伤创面的皮肤再生修复必须在创面坏死皮肤组织清除的情况下方可完成,如果以外科切除(或削除)方式去除坏死皮肤组织,势必将部分处于间生态的组织(还未完全坏死、尚存生机的组织)切除,同时也切除了残存于创基的大量含有外胚层基因的信息细胞和潜能再生细胞。由于这些细胞是烧伤创面再生修复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故临床治疗原则应是尽量保护好这些组织细胞,使其充分发挥在原位转化干细胞再生修复烧伤创面过程中的作用,这也是烧伤皮肤再生疗法能保障烧伤创面生理性无瘢痕修复的理论基础。 一、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液化排除与实施方法 烧伤创面坏死皮肤组织的液化排除是烧伤创面原位再生修复的必备条件,无损伤的液化排除烧伤创面坏死皮肤组织,必须在创面外用湿润烧伤膏(ME BO)并规范应用皮肤再生医疗技术下完成。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保留残存于创基且具有活力的组织细胞,使那些间生态组织在生理的湿润环境下复苏,为创面的再生修复创造条件。  (一)创面坏死组织液化排除过程 坏死组织液化是在ME BO的作用下,使固态的烧伤创面坏死组织转化为液态,并从创面上排除的过程。欲诠释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液化过程之前,应首先了解ME BO特有的(低熔点)框架剂型的药理作用。框架剂型是随着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可变剂型,在常温下呈软膏形态,外涂于烧伤创面后,由于皮肤温度的 【作者单位】 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北京 100053

烧伤皮肤再生疗法与创面愈合的机制_徐荣祥

·临床研究· 烧伤皮肤再生疗法与创面愈合的机制 徐荣祥,萧 摩  【摘 要】 目的:从分子、细胞和整体临床治疗三个层面,解析烧伤皮肤再生疗法在烧伤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机制;论证皮肤再生医疗技术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用价值。方法:从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液化排除(祛腐)和创面的原位皮肤再生修复(生肌)两个关键环节,分析规范应用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和湿润烧伤膏(MEBT/MEBO)在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临床疗效。结果:烧伤创面的生理性原位皮肤再生修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烧伤创面生理湿润环境的形成;二是原位培养角蛋白19型干细胞的再生物质和组织学基础;三是规范的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是创面生理性再生愈合的保证。结论:潜能再生细胞理论和原位干细胞培植再生修复技术是烧伤皮肤再生疗法的理论基础和实用医疗技术。严格实施皮肤再生医疗技术的操作程序和规范的治疗方法,对烧伤创面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能使深度烧伤创面达到生理性再生愈合。 【关键词】 烧伤;再生疗法;潜能再生细胞;原位干细胞培植技术;纤维隔离膜;MEBT/MEBO 【中图分类号】 R644;Q253;Q5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726(2003)04-0253-09 烧伤皮肤再生疗法是以创面皮肤原位再生为技术核心,以深度烧伤无瘢痕愈合为判断标准的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其主要机制是通过无损伤的液化排除坏死皮肤组织(祛腐),为烧伤创面创造一个生理的湿润环境,同时激活潜能再生细胞,促进创面以原位干细胞再生修复方式达到烧伤创面生理性愈合(生肌)。多年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MEBT/MEBO促使烧伤创面完成坏死组织的液化和新生皮肤的再生,是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本文试从分子、细胞和全身系统治疗三个层面对深度烧伤创面愈合机制进行分析,以论证烧伤皮肤再生疗法达到创面生理性愈合的必然性。 烧伤创面的皮肤再生修复必须在创面坏死皮肤组织清除的情况下方可完成,如果以外科切除(或削除)方式去除坏死皮肤组织,势必将部分处于间生态的组织(还未完全坏死、尚存生机的组织)切除,同时也切除了残存于创基的大量含有外胚层基因的信息细胞和潜能再生细胞。由于这些细胞是烧伤创面再生修复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故临床治疗原则应是尽量保护好这些组织细胞,使其充分发挥在原位转化干细胞再生修复烧伤创面过程中的作用,这也是烧伤皮肤再生疗法能保障烧伤创面生理性无瘢痕修复的理论基础。 一、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液化排除与实施方法 烧伤创面坏死皮肤组织的液化排除是烧伤创面原位再生修复的必备条件,无损伤的液化排除烧伤创面坏死皮肤组织,必须在创面外用湿润烧伤膏(MEBO)并规范应用皮肤再生医疗技术下完成。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保留残存于创基且具有活力的组织细胞,使那些间生态组织在生理的湿润环境下复苏,为创面的再生修复创造条件。  (一)创面坏死组织液化排除过程 坏死组织液化是在MEBO的作用下,使固态的烧伤创面坏死组织转化为液态,并从创面上排除的过程。欲诠释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液化过程之前,应首先了解MEB O特有的(低熔点)框架剂型的药理作用。框架剂型是随着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可变剂型,在常温下呈软膏形态,外涂于烧伤创面后,由于皮肤温度的 【作者单位】 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北京 100053

创伤愈合的机制

创伤愈合的机制 关键词:创伤愈合;细胞生物学 Key words: Wound healing; cell biology 创伤愈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创伤不仅使生物体局部发生一系列变化,同时还可引发不同程度的全身性反应;在这一过程有许多细胞参与,每种细胞又分泌多种因子,这些细胞之间、因子之间、细胞和因子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它涉及细胞运动、粘附、通讯、增殖和分化等细胞生物学的各个方面。然而创伤愈合又是一个十分有序的过程。为叙述方便将其分为止血和炎性反应、增殖、成熟和重塑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互相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创伤后机体出现非常协调的愈合过程,可分为炎症反应期、增殖期和组织改建期,包括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错综复杂的网络作用〔1,2〕。现以皮肤创伤愈合为主综述创伤愈合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1止血和炎性反应阶段 创伤后首先启动的是止血过程。当血管损伤而内皮细胞下结构暴露时,胶原纤维与血液中的血小板接触,其外膜发生某些理化变化,从而使两者黏附在一起〔3〕。凝血块不仅可起止血、防止细菌侵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其内部激活的血小板不断分泌各种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可引发进一步的炎性反应并影响参与创伤愈合的其它细胞。而互相交叉、包裹血小板的纤维蛋白则可作为愈合过程中细胞移动支架。

中性粒细胞是最早进入创伤区的炎性细胞,约在创伤后几分钟,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能是激活局部成纤维细胞和角质细胞的最早信号。中性粒细胞积聚后,单核-巨噬细胞也开始增多。它所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比中性粒细胞更多,作用也更强。有实验表明没有巨噬细胞参与,伤口不能愈合。目前对这些活性物质的作用,以及作用途径进行了大量研究,如:一氧化氮等。巨噬细胞在伤口处保留几天到几周后通过局部淋巴结排出,影响抗原递呈〔4〕。 2增殖阶段 细胞增殖阶段主要表现为角质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达到再上皮化,形成肉芽组织。 2.1角质细胞与再上皮化 哺乳动物表皮有多层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主要通过整合素α2β1和α3β1互相连接,通称角质细胞,最下层为基底细胞,基底细胞通过整合素α6β4使细胞内角质素细胞骨架与基底膜中的层粘蛋白(laminin),缰蛋白(nicein/kalinin)连接形成半桥粒。伤后约12小时,创伤部位胶原酶、纤溶酶原激活物(PA)等蛋白水解酶分解细胞周围的坏死组织和细胞外间质,为细胞迁移清除障碍,便于细胞在创面迁移。同时伤口边缘的基底细胞形态及内部成分开始发生变化,一些在静息细胞中不表达的基因开始表达。角质细胞迁移的方式有多种,培养的单个角质细胞的迁移呈缓慢平移、快速多向运动和飘移。最近有研究表明创伤后角质细胞的迁移可能有两种形式:滑动方式和蛙跳方式。 引起角质细胞迁移的条件过去认为是游离边缘,但原代角质细胞

(完整版)创面修复基本知识

创面修复基本知识 一、皮肤的结构 皮肤,包括其附属结构如毛发、指甲、皮脂腺以及汗腺等,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在成年人,平均来说,全身皮肤面积约有7600平方厘米,占整个体重的15%,而且约有1/3的循环血 量是供应到皮肤的。 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厚度也不尽相同,从最薄的0.04mm(眼睑部)到最厚的1.6mm(手 掌及脚掌部)。皮肤是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第一道屏障,其主要功能是保护作用,防止环 境致病微生物的入侵以及自身体液的丢失。同时,皮肤也具有感觉、交换以及体温调节等 作用。然而,我们也可以通过皮肤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心理状态、年龄、种族和文化背 景等。因此,可以说,皮肤是机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组织结构上,皮肤由外至内可 以分为三层,即表皮层(Epidermis)、真皮层(Dermis)以及皮下组织(Hypodermis)。 I 表皮层(Epidermis) 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厚度约0.04mm,不含血管,其营养是靠基底层细胞供给。 表皮的最外层是角质层,这一层是皮肤发挥保护功能的重要保障,而且这一层的细胞会不断 地脱落,同时,基底层细胞不断分裂增生,向角质层推移,补充脱落的细胞,这个过程正 常情况下约需28天。这一时间称为更替时间 (Turnover time)。这一时间常常在皮肤病理状 态或者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皮肤疾病,如皮肤橡皮样病变等。 上皮细胞这种分裂增殖与移行能力是创面愈合得以完成的重要保障。 II 真皮层(Dermis)

该层可分为乳头状层(Papillary layer)和网状层(Reticular layer)二层。真皮层富含血管和神经末梢、淋巴管、结缔组织和胶原蛋白,是表皮的支撑结构,同时也是表皮与皮下组织的连接结构。厚度约0.5mm。 III 皮下组织(Hypodermis) 这是整个皮肤结构中最厚的一层,由脂肪、结缔组织和血管构成,是皮肤及其附属器的主要支撑和保护结构。该层的其他功能还包括体温调节及储存脂肪。 二、创面的定义 创面是正常皮肤(组织)在外界致伤因子如外科手术、外力、热、电流、化学物质、低温以及机体内在因素如局部血液供应障碍等作用下所导致的损害。常伴有皮肤完整性的破坏以及一定量正常组织的丢失,同时,皮肤的正常功能受损。也称为伤口或者创伤。 三、创面的分类 根据创面的愈合周期,分为急性创面和慢性创面。 有关急性/慢性创面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急性创面是指自创面形成的前2个星期内的所有创面。之后,由于某些不利的影响因素如感染、异物等导致创面愈合过程受阻,愈合过程部分或完全停止,使创面愈合时间超过2个星期,这时的创面称之为慢性创面。由此可见,所有慢性创面都是由急性创面发展而来。 常见的急性创面有: ?手术切口(Surgical incision) ?皮肤擦伤(Abrasion) ?烧伤(Burns) ?供皮区(Donor site)

伤口愈合不良的常见原因及治疗方法

伤口愈合不良的常见原因及治疗方法 伤口愈合不良指伤口愈合的3个生物学阶段出现明显的停滞或延迟而导致伤口 长时间不愈合甚至伤口范围扩大,伤口床有明显的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渗出,伴或不伴坏死组织;另一种情况是I型胶原肉芽过道增殖而致瘢痕过度增生、挛缩。 一、伤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 既往认为,伤口愈合的快慢与好坏取决于病人的体质(如贫血、体质虚弱者,其伤口愈合将会延迟)、病因及特定的伤口环境。现代研究发现,除上述因素外,营养因素、心理因素及伤口护理的操作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营养不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炎症反应期延迟,伤口易感染;营养素缺乏,组织增生受抑制,伤口增殖期停滞,因而营养因素影响者伤口愈合的全过程。心理状态因影响病人的食欲、睡眠和免疫力而影响伤口愈合,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有利于伤口愈合,而消极、悲观、抑郁等负面心理则会延迟伤口愈合。任何增加病人不适感的伤口护理操作或不利于营造伤口愈合理想环境的操作都会延迟伤口愈合。 二、伤口愈合不良的临床表现 因一种或多种因素的影响,伤口愈合不良可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清创过程停滞、肉芽组织形成不良或延迟、无上皮再生伴典型的术后并发症(血清肿、血肿、伤口裂开和瘢痕过度形成)以及伤口感染等,上述表现均可引起更炎症的伤口愈合不良。 三、伤口愈合不良的类型与处理 (一)血清肿 1.基本概念:血清肿是指血清渗液集中渗入伤口空隙中,引起局部肿胀。 2.产生原因:可能于伤口边缘的刺激有关,如异物、凝固的坏死物、大团的结扎线、伤口张力过大(缝合过紧、创缘错位)等。 3.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因血清肿系高蛋白渗出液,富含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淤滞在伤口空隙中可能成为良好的培养基,使细菌易于生长而致感染。 (二)伤口血肿 1.基本概念:伤口血肿是指血液渗入伤口裂隙中,外观见伤口周围肿胀,有片状红色淤血,若继发性出血明显,病人还可出现呼吸、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2.产生原因:伤口血肿产生的原因有:① 伤口血管止血不充分或结扎血管的缝线脱落;② 术后血压升高和塌陷的血管再灌注;③ 活动过度引起出血; ④ 抗凝治疗引起凝血障碍,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肝素或华法令抗凝治疗; ⑤ 凝血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第VIII因子缺乏)等。 3.可能的并发症:血肿可引起局部张力过大,伤口缝合断裂、裂开,

创伤愈合机制

创伤愈合机制 路易斯.桑斯和塞缪尔.史密斯 介绍: 选择正确的切口、缝合材料以及闭合技术对手术后促进患者自身的修复机制和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非常重要。注重这些细节可以避免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诸如切口裂开、感染等并发症,确保良好的美容效果。为了正确地选择缝合材料和创口闭合技术,医生有必要充分理解创伤愈合的生理过程,进而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在此,我们讨论创伤愈合的病理生理学、缝合材料的性质和创伤愈合机制。 病理生理学 创伤愈合过程被分为四个阶段:炎症阶段、迁移阶段、增殖阶段或纤维形成阶段和促进成熟阶段。与迁移阶段相伴随同时出现的是上皮形成和神经、血管生成(图5-1)。上述的各个阶段分别描述如下: 炎症阶段 炎症阶段是肌体对组织创伤的最初反应。当组织被外科器械切开后,细胞、组织和器官水平出现损伤。细胞受损、血管破裂,多种血管和组织因子在损伤区域发生相互作用。损伤区域的血管经过短时间的收缩后,受损血管内有血栓形成。局部未闭合的小血管扩张。血小板与受损伤的血管内皮和暴露的胶原相互作用形成栓子堵塞破损血管。补体系统被激活并激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其中包括:局部血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血管舒缓素系统。创伤局部出现纤维蛋白的沉积和溶解,并且释放诸多炎症介质,尤其是缓激肽、自由基、过氧化氢和组织胺。此外,补体系统通过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和释放组织胺直接诱导肌体的趋化性反应。这些炎症反应的特征性表现包括:细胞自溶、局部血管生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以及白细胞向炎症反应区域迁移。在血小板黏附在损伤的血管内皮,白细胞自上皮细胞之间向血管外迁移的同时,蛋白质和血浆自受损的血管向外渗出。受损伤组织迅速被粒细胞、巨噬细胞、红细胞、可溶性血浆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填充。肌体的炎症反应强度通常反应组织损伤程度。 在参加炎症反应的白细胞中,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占有主导地位。这些细胞积极地主动迁移到受创伤的组织中,并且活跃地吞噬坏死细胞碎片和细菌。最终多核巨细胞成为创伤区域的优势细胞。 然而,随着白细胞迁移进入创口下层,存活时间短的粒细胞死亡,生存期长的单核细胞比例增加。 上皮形成 在创口底部发生炎症反应的同时,创口边缘同时也发生了重要事件。立即黏附在手术切口边缘的表皮细胞在损伤后24~48小时开始增厚(图5-2)。位于边缘的基底细胞开始变薄,并向缺损处迁移,最终覆盖缺损。部分基底细胞重新恢复其立方形的形态。当上皮细胞层完全形成后,通过有丝分裂开始变厚。愈合后的上皮组织比较薄,色淡(图5-2)。 鳞状上皮细胞使用胶原酶降解位于其前方的组织,为其向创口方向移动创造条件。上皮

创面与换药(总结)

创面与换药 一、创面的定义 创面也称为伤口,是正常皮肤(组织)在外界致伤因子如外科手术、外力、热、电流、化学物质、低温以及机体内在因素如局部血液供应障碍等作用下所导致的损害。常伴有皮肤完整性的破坏、皮肤正常功能受损以及一定量正常组织的丢失。 二、创面的分类 (一)根据创面的愈合周期,分为急性创面和慢性创面。 一般认为,急性创面是指自创面形成的前2个星期内的所有创面。慢性创面是由于受某些不利因素如感染、异物、缺血等的影响导致创面愈合过程受阻,愈合过程部分或完全停止,使创面愈合时间超过2个星期,这时的创面称之为慢性创面。由此可见,所有慢性创面都是由急性创面发展而来。 常见的急性创面有:手术切口、外力损伤、烧伤 常见的慢性创面有:褥疮、下肢血管性(动脉性/静脉性)溃疡、糖尿病性足溃疡、放射性溃疡、癌性溃疡、外伤后残余创面 (二)根据创面损伤的深度,可将创面分为三种: ①I类创面------ 表皮性损伤 损伤仅限于累及皮肤的表皮层,表现为表皮剥脱。当创面较小时,其愈合系通过基底细胞的分裂、增生和分化后向上移行而实现创面愈合;如创面较大,则愈合是从创面周缘健存的基底细胞开始分裂、增殖来启动愈合过程的。通常于伤后2-4天即可完全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故这类创面的愈合也相应地非常简单。 ②II类创面------ 真皮性损伤 损伤较深,达真皮层甚至皮下组织。 ③III类创面------ 全层性损伤 损伤深达筋膜、肌腱或肌层,常伴随着血管、神经甚至骨骼的断裂。 (三)根据创面的清洁程度,将创面分为三类: ①清洁创面 未受细菌污染的伤口,包括大部分手术切口,此伤口如经正确处理,一般都能达到一期愈合。 ②污染伤口 有细菌沾染,但尚未发生感染的伤口。一般伤口8小时之内处理者属此类伤口,但单纯切割伤、头面部伤在12小时内者可按污染伤口处理,伤后即开始注射抗生素在12小时内者也可按污染伤口处理。污染伤口及时清仓,可转变为清洁或接近清洁伤口,争取一期愈合。 ③感染伤口 伤口被细菌污染严重,伤口已发生细菌感染,有较多分泌物、脓液或坏死组织感染伤口只能通过换药,达到二期愈合。

手术伤口愈合过程

手术伤口愈合过程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如果是做手术的话都会留下伤口,需要慢慢的愈合,而伤口的愈合其实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只有经过了这些过程伤口才可能会彻底的愈合好,如果是在每一个阶段没有照顾好的话很容易就会导致伤口发炎,是的伤口没有办法愈合而给患者增加无谓的痛苦。具体手术伤口愈合过程如下: ★急性炎症期 伤口的早期变化伤口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血管断裂出血,数小时内便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击,故局部红肿。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3天后转为以巨噬细胞为主。伤口中的血液和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很快凝固形成凝块,有的凝块表面干燥形成痂皮,凝块及痂皮起着保护伤口的作用。 ★细胞增生期

伤口收缩 2~3天后伤口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于是伤口迅速缩小,直到14天左右停止。伤口收缩的意义在于缩小创面。实验证明,伤口甚至可缩小80%,不过在各种具体情况下伤口缩小的程度因动物种类、伤口部位、伤口大小及形状而不同。伤口收缩是伤口边缘新生的肌纤维母细胞的牵拉作用引起的,而与胶原无关。因为伤口收缩的时间正好是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的时间。5-HT、血管紧张素及去甲肾上腺素能促进伤口收缩,糖皮质激素及平滑肌拮抗药则能抑制伤口收缩。抑制胶原形成则对伤口收缩没有影响,植皮可使伤口收缩停止。 对于手术伤口愈合过程在经过了上述的过程之后就是疤痕的形成了,疤痕形成之后整个伤口基本上就算是愈合了,在这些过程当中最需要患者注意的就是急性炎症期,这个阶段如果是照顾不好的话后果比较严重,所以希望各位患者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按时换药,及时的清洗伤口,这样才可以保证伤口更快的愈合。

十大促进伤口愈合的食物

十大促进伤口愈合的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有时候会碰伤、擦伤或被油烫伤等,或者家庭中有人做了手术,应该吃点什么滋补一下,促进伤口快速愈合呢,创伤科专业医生下面的介绍会对您有所帮助。 1. 猪蹄. 猪蹄含有丰富的锌、胶原蛋白。缺锌会使纤维细胞功能下降. 多补充胶原蛋白能促进伤口愈合的速度. 2. 鲈鱼. 鲈鱼含有丰富的、易消化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尼克酸、钙、磷、钾、铜、铁、硒等。中医认为鲈鱼性温味甘有健脾胃、补肝肾、止咳化痰的作用。 3. 乳鸽. 鸽是禽类唯一的无胆动物,肝脏中储存着丰富的胆素,血液中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骨骼中有大量的软骨素。这些特殊的营养成份,对调节人体大脑神经系统,改善睡眠,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激活性腺分泌和脑垂体分泌,以至全面平衡人体机能,调理并强壮身体,有着特殊的食疗作用。有益于人体能量的储存和利用,维持肌肉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改善心肌收缩和凝血功能. 4. 虹鳟鱼. 原产美国加州的山溪中,喜栖于清澈无污染的冷水中,以食鱼虾为主,堪称急流勇士。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小刺、无腥味、高蛋白、低脂肪,在国际上被列为高档绿色食品。虹鳟鱼可做具有异国风味的生鱼片,宜清蒸、清炖,亦可做氽鱼丝、红烧、熏鱼,是极佳的促进伤口愈合的食品。 5. 海带. 海带所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菠菜的几倍到几十倍。胡萝卜素、核黄素、硫胺素以及尼克酸等重要维生素的含量也很多。海带

中的褐藻酸钠盐,对动脉出血症也有止血效能. 6.木耳. 黑木耳富含铁等矿物元素,每日100克黑木耳中含铁高达1 85毫克,比绿叶蔬菜中含铁量最高的芹菜高出20倍,同时含有丰富的锌. 所以它是一种非常好的天然补血食品,能促进术后失血过多患者伤口愈合速度. 7. 苦瓜. 苦瓜汁含有类似奎宁的蛋白成分,能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同时苦瓜中的苦瓜式和苦味素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有利于伤口恢复. 8. 西红柿. 西红柿可防止血栓番茄籽周围的黄色胶状物质可以防止血液中血小板的凝结; 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等抗氧化成分,对伤口愈合有利. 9. 蜂蜜. 喝一点蜂蜜对伤口愈合会有较大好处。另外,也可以将蜂蜜直接涂擦在皮肤或伤口上,有消炎、止痛、止血、减轻水肿、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10. 黑豆. 黑豆是各种豆类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比猪腿肉多一倍还有余。它含有的脂肪主要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人体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占50%,还有磷脂、大豆黄酮、生物素. 中医认为,黑豆性平味甘,有润肠补血的功能,术后体虚血缺患者食用可加速伤口恢复。 不利于伤口愈合食物比如腐乳、葱、辣椒、韭菜等因为它们容易引发感染、不利于伤口愈合。此外,吸烟,心情不好,信心不足都会影响

皮肤创伤实验

土党参多糖促进小鼠皮肤创伤愈合作用影响 1 实验分组及其给药 实验设计5个组,一个模型组,一个阳性对照组(给予初元),三个给药组(100 mg/kg、200mg/kg、400 mg/kg)。每组20只。模型组给予CMCNa(0.2ml/10g).每天一次。小鼠适应性饲养3d后开始造模。 试剂:羟脯氨酸试剂盒(南京建成,批号:20110303);红细胞稀释液(安徽省巢湖市弘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批号:20100702);白细胞稀释液(自制)。 2材仪器料 仪器:JA2003-精密电子天平(上海恒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连续波长酶标仪(MAX-190,美国MD公司生产),Centrifg 5418-离心机(Germany生产)。JNOEC XS-212-202型显微镜(南京江南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手术刀一套,细胞计数板。数码相机,病理图文分析系统v3.0版。 2手术 小鼠空腹给药后30min,用10%水合氯醛麻醉小鼠,剪去背部毛发,与脊柱两侧各做0.8cm*0.8cm的两个创面,创面要求剪去小鼠全层皮肤,创面不给予缝合,不给予抗生素。术后小鼠5饲养,没笼4只。 指标检测: 2.1创面愈合率计算 于术后1d 、4d 、7d 、10d、12d 、15d对小鼠创面进行拍摄,用病理图文系统v3.0版进行创面面积大小计算。其结果如下表所示。表1看出,术后4 d,多糖组小鼠及阳性对照组小鼠愈合两比空白组高,低剂量组小鼠与空白组比较,愈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三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极其显著(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低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无差异性。术后7d,与空白组相比。低剂量组小鼠愈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组小鼠与空白组比较,统计学意义极其显著(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三个给药组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0d,与空白组小鼠相比,阳性对照组小鼠和低剂量组小鼠愈合率具有差异显著性(P<0.05),中剂量组小鼠和高剂量组小鼠具有较显著性差异(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小鼠差异显著(P<0.05),高剂量组小鼠差异及其显著(P<0.01)。术后12d,与空白组小鼠比较,阳性对照

创面与创面处理概要

创面与创面处理概要 p3 目录 前言 5 皮肤 6 创面与创面类型 20 创面愈合过程 24 创面愈合分类 35 创面愈合的影响因素 38 创面愈合失调 43 创面感染 46 急性创面治疗原则 56 -急性创伤性创面 56 -复合伤 59 -热损伤/烧伤 60 切开/外科伤口 64 -表皮创面 64 慢性创面治疗原则 66 -静脉性下肢溃疡 71 -动脉性下肢溃疡 74 -糖尿病性溃疡 78 -褥疮 81 -创伤后慢性创面 84 -慢性放射性损伤 85 -肿瘤患者创面 87 创面敷料的作用 88 更换敷料 104 参考文献/图片来源 114

p6 皮肤 皮肤创面的愈合以皮肤的表皮再生能力和结缔组织的修复能力为基础。它的特点是通过细胞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逐步促进这一愈合过程,但是,具体的调节机制尚未明确。 目前我们对于创面愈合过程的了解关键在于对创面愈合所发生的部位—皮肤的充分了解,包括皮肤的组织结构,功能及营养机制。 皮肤的功能 皮肤构成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屏障,它暴露于外部,即使人体部器官的屏障,又具有与外界相沟通的功能。人体皮肤表面积约有2m2,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起着重要的作用。 皮肤表面完整无损时,可以防止机体水分丢失,它具有很大的机械强度(力)以保护部器官不受外界影响和伤害。皮肤可以防止微生物侵入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化学制品和紫外线的伤害。此外,皮肤通过蒸发水分散热或调节血液循环来维持机体正常体温在37℃,起着重要的作用。皮肤还可以通过与部器官的密切联系来反映整个机体状况。 此外,皮肤可传导对压力、触觉、振动的感觉和定位。痛觉和温觉则通过游离神经末梢和特殊的感受器传导.如果没有皮肤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能力,也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史。 最终皮下组织可以贮存脂肪,具有绝缘和塑形功能,并且在需要之时提供能量。 p6皮肤的结构 皮肤由外向共分三层: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表皮和真皮共同构成狭义的皮肤,广义的皮肤还包括毛发、指甲及各种腺体等附件。 皮肤包括无血管的表皮(1)和有丰富血管、神经分布的结缔组织—真皮(2),并附着在皮下组织(3)上,皮下组织包括含有脂肪组织的疏松结缔组织。由于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不同,皮肤厚度为1-4mm不等,手掌和足底的皮肤最厚。 表皮 表皮由五层不同的细胞构成,是角质化的复层上皮。最靠的两层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然后由向外推移,直到表面,并且在此过程中完全角质化,最外层的角质层不断脱落。在生理情况下,皮肤从细胞分裂到角质细胞脱落的更新过程为30天左右。表皮没有血管,它靠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