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对法制的影响

宗教对法制的影响

宗教对法制的影响
宗教对法制的影响

中西方法律思想的共通之处

中西法律思想存在许多的共通之处,不管是两者的历史渊源还是思想价值体系,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此次论述将着眼于中西法律思想形成和完善的过程,看这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都是怎样共同受到宗教的作用的。

说到中西法律思想的共通之处,宗教因素影响是不可或缺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法律思想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宗教思想观念的影响,但这影响结果又各不相同。所以我将从中国和西方不同时期宗教对法律思想的影响展开阐述,通过举例来说明我的观点。

首先,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政教分离的特点,宗教在人民生活中也不如西方社会受到重视,所以宗教对法律的影响看似是不明显的。但实际上宗教与传统法律却有着深层的联系:中国法律原初形态与宗教不分,法律运行中神灵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汉代提的出“则天立法”,使宗教成为历代政治中法律权威性和神圣性的合理来源;随着宗教的世俗发展,善恶报应的宗教信仰成为传统法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早期法律的形成与发展,法律与宗教紧密结合,主要通过“神意裁判”表现出来,即为鬼神定罪的审判方式。在发生难以解决的是非争执又无力通过人的行为来查明事实真相时,人们便祷求于神,以图通过神的意志来辨明是非。夏以前就有獬豸断案的传说,獬豸作为一种神兽,是宗教初级的一种图腾崇拜,人们相信它代表着公平与公正。后来中国治狱官吏的法冠、法袍上都绣有獬豸图案,即表明人们对执法公正的期望。

春秋战国以来,法家提倡强权政治与控制,法律被视作统治者实行压迫的工具。汉初基于对秦亡的反思,统治者选择了从“天”那里获得法律神圣性、权威性来源,“则天立法”成为论证国家公权力和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的有效途径。董仲舒综合了阴阳五行家、道家和儒家等观点,从天人感应的角度系统地阐释了“则天立法”的内容,“天”不仅是宇宙世界的主宰神和缔造神,也是社会正义的创造神和仁义道德的化身。则天立法无疑是权力的宗教表达形式,其所象征的天人关系表明,天是人类行为的仲裁者、赏罚者。

随着佛道二教在唐宋以后的世俗化日渐深入,“善恶报应”的宗教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成为国人普遍信仰,对中国人道德、法律生活发生深刻的影响。人们都相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神,他知晓人间的一切善恶、掌管着世间的正义与公平,在人类自身不能对善行与恶行进行相应的惩罚与奖赏时,神就担负起了赏善惩恶的功能以恢复人间的正义。因果报应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人们的心理,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一道心理防线,弥补了法律正义上的许多不足。

而在西方传统社会,宗教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远的。基督教对西方社会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触及规范层面、制度层面,更渗透到价值层面和精神层面。基督教为西方法律体系注入了神圣的信仰,同时多元的法律体系又为人们提供了法权的有力保障。宗教和法律相辅相成,共同维系和推动司法体系的健全、发展。

在西方社会早期阶段,公权力通常借助神的力量作为支撑,君主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往往把其统治的渊源归结于上帝和众神。宗教与法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二者都对社会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宗教仪式往往渗透在立法和司

法活动之中,祭司在司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国王在当时被认为是最高的法官,其职责和权力也被认为是宙斯赐予的。

基督教中有爱神,爱是宗教中一条神圣的戒律。西方法律主张的程序正义,程序先于权利,人人平等观就是起源于宗教中的博爱。相同的案件应做出相同的判决,不能因人而异,这并非只是正义原则、同时也是爱的原则;不平等待人就不是爱,法官如果徇私枉法,不仅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更要受到宗教道德的谴责,他在上帝的末日审判时是难脱其咎的。

在作为基督教各派普遍信仰基础的《圣经》中,“立约”之举随处可见,不仅人与人之间立约,上帝与人之间也立约;立约的内容则从人与万物的生死祸福、到人间统治者的确立、直至婚姻的确立与日常的买卖借贷,无所不含。而西方社会不仅仅是重视立约,更强调履约。无论是普通民众、国家君王、还是上帝本身,均须接受契约的约束、严格按照契约办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这种重立约、重守约的契约精神构成了中世纪以后西方社会契约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它对于西方法治观念的确立、发展和完善都有着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中西方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宗教的影响,而宗教思想观念对今天的司法实践仍有着不少借鉴作用。

浅议宗教与法治理念

浅议宗教与法治理念 [摘要]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与法律作为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乃是人类经验两个不同的方面。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宗教与法律作为调控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法律使人们生活有序,宗教为人们提供一种心理上的慰藉,表达其对尘世的超脱与来世的向往。宗教与法律彼此渗透,在整个人类法治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宗教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法治理念的形成与发展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宗教;法治理念;和谐社会 一、宗教与法治理念的内涵解读 (一)宗教的概念及特征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切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在一定程度上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治理念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法治理念是指人们对法治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系列理性的基本认识,是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和对法律价值的解读而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的思想观念,它是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并且对法治实践起指导和推动作用的思想载体,是推动法治发展的一种巨大的内在动力。 (三)宗教与法治理念的关联性 1.法律在起源阶段就同宗教具有紧密联系 纵观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我们会发现, 一向标榜理性和客观的法律其实是从宗教土壤中滋长出来的。在广阔的南亚大陆, 公元前7 世纪, 印度产生了婆罗门教, 编纂了《吠陀》、《法经》等教会文献。公元前6 世纪, 印度产生佛教, 编写了《律藏》等典籍。至公元4 世纪, 在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基础上产生了印度教, 教法日趋完备, 编纂了比较系统的《摩奴法典》。这些宗教法规同时又是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法律渊源,规范着婚姻、家庭、财产、契约、犯罪与刑罚等世俗社会生活。 2.法律的许多精神、原则是从宗教中引发而来 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法律产生过重要影响。法律在文化上的独立性, 可以说是宗教文化长期培养的结果。著名的美国文化学者马林诺夫斯基说过, 宗教神话是早期西方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力量, 它为法律制度与人类价值观提供了不容置疑的根据。法律最初的绝大多数禁条几乎都反映着宗教伦理方面的禁忌; 最初的执法活动几乎全都被祭司所垄断, 而法律的观念则纯粹是一种宗教意识形态。宗教方面的共识深刻地决定着法律的面貌, 甚至法律的通用语言、惯常程式以及汇集而成的传统都是在宗教文化的氛围中发育成长的。 二、宗教对当代世界法治理念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当代大学生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 郭权 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课题是:当代大学生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引言)宗教不是先进文化,但是它也确实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它的本质,了解它的社会影响。通过认识这种不先进的文化,来增强我们的鉴别力,清醒的认识什么是科学的文化、科学的信仰,来进一步学习先进文化、掌握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 一提到宗教,很可能在同学们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幅影视里的画面,或者是在现实生活中亲眼看到的一些画面,由此便会引起无限的遐想。有的人就认为,在深山密林之中,一座阴森神秘的古寺,弥漫着瘆人的气息,几盏青灯,一群和尚穿着袈裟,双手合十,面壁而坐,口中念念有词:“阿弥陀佛”。于是就认为这就是宗教,其实这只是宗教的一种。此外,还有好多种。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给大家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宗教的基本内容 ★●(一)什么是宗教 什么是宗教?我们中国一些研究宗教的学者和社会学家们曾给宗教下了一个定义,他们说:●有创始人、有崇拜的

对象谓之“宗”,有一定的祭祀仪式谓之“教”。这是一种机械的理解。西方人怎么解释“宗教”这个词呢?他们说:●有相同信仰、相同信念的一批人聚集在那里,“自正”谓之“宗”,“化他”谓之“教”。就是指信仰相同的一批人聚集在一起,然后自己来找到信仰的证据来研究它,诵经来坚定他们的信念。“化他谓之教”就是指用他们这种理论、这种观念、这种意识来影响社会上其他的人谓之“教”,△这就是宗教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宗教 (二)宗教的起源 那么宗教是怎么产生的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宗教了?●宗教起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叫自然崇拜,第二个叫祖先崇拜,第三个叫英雄崇拜。是因为有了崇拜才有了宗教。这里说到我们的祖先,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刚从动物中解脱出来不久,没有文化,对自然、对社会没有本质性的了解,对自然现象也认识不了。比如说:打雷、下雨、刮风、下雪这些自然现象他们都认识不了。一道电闪划破了夜空,一声炸雷惊天动地,是谁有这么大的力量?想想人类社会当中谁也没有这么大的力量,既然人类没有这么大的力量,那肯定是个超人,超人就不是人,超人是神。他们就由此想象出个神,这个神是个什么神?然后人们就命名他为●“雷神”,他为什么要打雷?平时为什么不打雷呢?为

和谐社会与宗教

“和谐社会的宗教论”之探索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宗教的关系,首先需要全面把握二者各自的内涵及社会定位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要素、各个组成部分,能够彼此配合、互相协调、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共同推动社会整体健康运行的状态。它具有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包含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综合形态,是全局、是整体,它的状况如何决定着构成社会具体组成部分的状况,起着社会能否和谐的决定性作用。 宗教是一种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体系,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宗教的主体是宗教信徒及其构成的社会组织。他们主要以其特殊的精神追求和组织活动规范着自身,影响着社会。宗教是社会的局部,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制于社会整体,又反作用于社会。 处理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宗教的关系,促进社会与宗教的和谐,主导方面在于社会整体的稳定和谐,在于社会各个方面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创造出宗教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条件。同时,宗教方面也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定位,以自己特有的优势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发挥出自己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促进社会与宗教和谐,必须创造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首要条件就是要加快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党和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者,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只有做好上述工作,使国家综合实力强大,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安定有序,民族的健康、科教、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有了基本的保证。有了这样良好的社会条件,就有了宗教良性平稳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以及与社会其他方面和睦相处的基础。 其次,从加强和提高党在宗教工作方面的执政能力看,各级党政干部要懂得宗教,要能够科学认识宗教,同时能够引导社会各界正确对待宗教。多民族多宗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如何促进社会与宗教的和谐,对于作为执政者的各级党政干部来说,就必须要了解我国的宗教国情,了解各宗教的历史、知识,了解宗教信仰者精神生活的特殊性,同时也需要在社会上做一些普及宗教知识的工作,尤其是使不信仰宗教的群众也了解一些有关的宗教知识,了解信教者的宗教感情和与之相联系的风俗习惯。 对于各级党政干部来说,就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要克服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

增强法治意识 远离宗教极端

增强法治意识远离宗教极端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午好! 我叫xxx,来自xxx,很高兴站在这个演讲台上,向各位领导和朋友学习。今天,我向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增强法制意识,远离宗教极端》 众所周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单位管理的准绳,“有之,不是万能;无之,却是万万不能”。 今天,因为对法治的崇尚,对法律的景仰,对一个平等、自由、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共同企愿,我们相聚于此,用自己理性的思考、激扬的演说来诠释对法的理解、对和谐的认识。“崇尚法治、增强法治意识,知法懂法,铸造社会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是每一个身处于时代洪流中的人都应努力去践行的基本准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并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论述,犹如一场温暖的春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的16字方针,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进了一个新阶段,让祖国大地,山山水水都开满了法治之花。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作为建设美好克州的一份子,不仅自身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还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让更多的人增强法治精神,用文明、公正的法治精神引导工作和生活,通过法治精神,让我和我的同事、朋友及各族群众远离宗教极端,做到不参加非法宗教极端活动,坚决同极端宗教思想和活动做坚决斗争。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自觉遵守了党的纪律,模范遵守了国家的法律法规,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工作更加顺畅、美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美好、繁荣,让各族同胞更加和睦,社会和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学法、用法,应该从身

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一、 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及社会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的一种选择,我国公民享有信仰自由的权力,而对大学生这一族群,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总体上是理性而客观的,但对于宗教的认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对宗教是认可的。他们表示自己虽然不信仰宗教,但是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这与我们受的教育有关,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让我们学会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和包容,以及充分尊重他人信仰自由的权力。通过调查也发现,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少部分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个别同学认为宗教是迷信和愚昧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本身和我们对宗教的认识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宗教并非完全的迷信和伪科学,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调查还表明,大学生对于宗教的了解仅限于皮毛,对其精神内涵和文化没有深刻的了解。大学生对于宗教的认知,大部分是来自于身边有宗教信仰的同学,部分来自校内外的宗教人士,小部分来自于网络书刊等传播媒介,大部分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了解和获得宗教知识,这是导致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另外,除了家族性的宗教信仰,宗教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这也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对于宗教的主动认知的原因。 四、大学生参与宗教的原因 促使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1、家庭背景影响 家庭性的宗教信仰是大学生参与宗教信仰最主要的原因。调查显示,在有宗教的信仰的学生族群中,大部分信仰佛教,部分信仰基督教,小部分信仰伊斯兰教,个别信仰其它宗教,数据表示,父母有宗教信仰的同学参与宗教的比例远远大于父母没有宗教信仰的。比如家庭里父母双方都是基督教的信徒,孩子从小跟

宗教的工作总结.doc

感谢你的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宗教的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一、抓规范管理,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针对我区宗教工作的实际,我们将规范管理做为宗教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开展宗教事务专项整治工作,对全区22处宗教活动场所“关闭一批、取缔一批、补登一批”,通过了省、市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二是指导观音阁、东胜寺两处宗教活动场所按《宗教事务条例》的要求规范管理,办理登记手续。 二、抓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二是开展了为期2天的《宗教事务条例》培训。全区三级宗教工作干部、各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共66人参加了培训。三是组织区、镇(处)宗教工作干部参加市宗教局的学习班。通过培训、学习,大大提高了干部素质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水平。 三、抓法制宣传,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做好新《宗教事务条例》宣传工作,翻印并督促在各镇(处)、村(居)张贴《宗教事务条例》。 四、加大对宗教活动的指导监管力度,查摆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调查统计68处宗教活动场所房产、土地使用状况;走访了昌东、麻丘10个村,采取“听、看、查、访”的形式核查了各宗教活动场所;指导了XX多信教群众参加的护国寺大雄宝殿上梁庆典、500多信教群众参加的麻丘集镇基督教堂开堂仪式,确保了广大信教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协调解决滁槎基督教堂改建事宜;做好“五一”期间维护宗教界稳定的工作。 一年来,宗教工作开始向正常化、规范化、法制化迈进,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宗教界兴办自养企业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二是民间信仰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隐患。 XX年工作打算: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围绕“稳定”这个主题,

宗教对法制的影响

中西方法律思想的共通之处 中西法律思想存在许多的共通之处,不管是两者的历史渊源还是思想价值体系,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此次论述将着眼于中西法律思想形成和完善的过程,看这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都是怎样共同受到宗教的作用的。 说到中西法律思想的共通之处,宗教因素影响是不可或缺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法律思想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宗教思想观念的影响,但这影响结果又各不相同。所以我将从中国和西方不同时期宗教对法律思想的影响展开阐述,通过举例来说明我的观点。 首先,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政教分离的特点,宗教在人民生活中也不如西方社会受到重视,所以宗教对法律的影响看似是不明显的。但实际上宗教与传统法律却有着深层的联系:中国法律原初形态与宗教不分,法律运行中神灵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汉代提的出“则天立法”,使宗教成为历代政治中法律权威性和神圣性的合理来源;随着宗教的世俗发展,善恶报应的宗教信仰成为传统法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早期法律的形成与发展,法律与宗教紧密结合,主要通过“神意裁判”表现出来,即为鬼神定罪的审判方式。在发生难以解决的是非争执又无力通过人的行为来查明事实真相时,人们便祷求于神,以图通过神的意志来辨明是非。夏以前就有獬豸断案的传说,獬豸作为一种神兽,是宗教初级的一种图腾崇拜,人们相信它代表着公平与公正。后来中国治狱官吏的法冠、法袍上都绣有獬豸图案,即表明人们对执法公正的期望。 春秋战国以来,法家提倡强权政治与控制,法律被视作统治者实行压迫的工具。汉初基于对秦亡的反思,统治者选择了从“天”那里获得法律神圣性、权威性来源,“则天立法”成为论证国家公权力和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的有效途径。董仲舒综合了阴阳五行家、道家和儒家等观点,从天人感应的角度系统地阐释了“则天立法”的内容,“天”不仅是宇宙世界的主宰神和缔造神,也是社会正义的创造神和仁义道德的化身。则天立法无疑是权力的宗教表达形式,其所象征的天人关系表明,天是人类行为的仲裁者、赏罚者。 随着佛道二教在唐宋以后的世俗化日渐深入,“善恶报应”的宗教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成为国人普遍信仰,对中国人道德、法律生活发生深刻的影响。人们都相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神,他知晓人间的一切善恶、掌管着世间的正义与公平,在人类自身不能对善行与恶行进行相应的惩罚与奖赏时,神就担负起了赏善惩恶的功能以恢复人间的正义。因果报应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人们的心理,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一道心理防线,弥补了法律正义上的许多不足。 而在西方传统社会,宗教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远的。基督教对西方社会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触及规范层面、制度层面,更渗透到价值层面和精神层面。基督教为西方法律体系注入了神圣的信仰,同时多元的法律体系又为人们提供了法权的有力保障。宗教和法律相辅相成,共同维系和推动司法体系的健全、发展。 在西方社会早期阶段,公权力通常借助神的力量作为支撑,君主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往往把其统治的渊源归结于上帝和众神。宗教与法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二者都对社会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宗教仪式往往渗透在立法和司

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一、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及社会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的一种选择,我国公民享有信仰自由的权力,而对大学生这一族群,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总体上是理性而客观的,但对于宗教的认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对宗教是认可的。他们表示自己虽然不信仰宗教,但是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这与我们受的教育有关,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让我们学会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和包容,以及充分尊重他人信仰自由的权力。通过调查也发现,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少部分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个别同学认为宗教是迷信和愚昧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本身和我们对宗教的认识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宗教并非完全的迷信和伪科学,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调查还表明,大学生对于宗教的了解仅限于皮毛,对其精神内涵和文化没有深刻的了解。大学生对于宗教的认知,大部分是来自于身边有宗教信仰的同学,部分来自校内外的宗教人士,小部分来自于网络书刊等传播媒介,大部分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了解和获得宗教知识,这是导致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另外,除了家族性的宗教信仰,宗教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这也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对于宗教的主动认知的原因。 二、大学生参与宗教的原因 促使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1、家庭背景影响 家庭性的宗教信仰是大学生参与宗教信仰最主要的原因。调查显示,在有宗教的信仰的学生族群中,大部分信仰佛教,部分信仰基督教,小部分信仰伊斯兰教,个别信仰其它宗教,数据表示,父母有宗教信仰的同学参与宗教的比例远远大于父母没有宗教信仰的。比如家庭里父母双方都是基督教的信徒,孩子从小跟

贯彻实施《宗教事务条例》工作总结

贯彻实施《宗教事务条例》工作总结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 () 在国务院颁布实施《宗教事务条例》两周年之际,苏州市民宗局于3月16日下午组织召开宗教界人士座谈会,回顾总结《条例》实施两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听取宗教界人士对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的意见和建议。 两年来,我市围绕《条例》的学习贯彻做了大量工作,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条例》的具体措施,对学习贯彻《条例》作出安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局根据工作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各地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和学习,据不完全统计,全市12个市、区共设咨询宣传点10多个,悬挂横幅标语50多条,分发《条例》等宣传资料3000多份,张贴《条例》宣传海报200余张。先后举办了30多期培训班,接受培训的党政干部500多人,民族宗教干部近200人,宗教教职人员700余人。通过学习宣传扩大了《条例》的知名度,营造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法治环境。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开展了多层面、有重点的学习和宣传活动 《条例》颁布前,我局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宣传计划,《条例》颁布后,我们根据计划先后开展了针对党政领导干

部、统战民宗干部、宗教教职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不同层面的学习和宣传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加强了对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教职人员的学习培训。XX年3-4月间,我局先后分两批在东吴饭店举行了苏州市宗教教职人员《条例》学习班。各宗教团体副秘书长以上成员和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共180人参加了培训。局领导亲自担当起培训授课的主要任务,每位局领导都根据工作分工承担了《条例》相应部分的讲解,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条例》的学习解读,受到了广大学员的好评,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全市各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也自行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条例颁布后,苏州市人大外事民宗侨台工委、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分别召开学习贯彻《条例》座谈会,邀请了外事民宗侨台工委委员、五个宗教团体的省、市政协委员们学习座谈《条例》,我局王科军局长应邀参加并就《条例》作了专题讲座。 通过学习宣传,使宗教界人士能够深刻领会《条例》精神实质,做到自觉按《条例》办事。 二、认真贯彻落实《条例》精神、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我们在贯彻落实《条例》过程中,都注意结合实际情况,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浅谈宗教对西方法治文化的影响

外国法制史论文 题目:浅谈宗教对西方 法治的影响 院系:法学院 专业:法学 班级:08级2班 作者:钟鑫 导师:淡乐蓉 学号:0801010208 日期: 2010.06.30

目录 引言 (1) 浅谈宗教对西方法治的影响 (2) 参考文献 (4)

引言 有人群的地方就须有法律,法律使人们生活有序;有苦难的地方就需要有宗教,宗教为人们提供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对尘世的超脱与来世的向往。人是高级智慧动物,他对物质世界有追求,同时对精神世界也有渴望,法律只能调控人们物质世界的欲望,宗教则为人们提供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因而法律与宗教是维系人类社会平稳发展的两种重要工具。它们互相延伸,共同保障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的两种社会存在即法律和宗教就像是一辆马车下的两个轮子:他们共同维系社会的发展。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对权利义务进行分配并以解决社会纠纷为目的的一些规则和制度。因而它对社会的调控主要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它注重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那些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它的终级目标是建立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形成法律至上的权威。宗教是人们的一种内心确信、是人们关于社会生活的终级意义和目的。宗教是直觉知识,是对生活终极意义的个人信仰,宗教的宗旨在于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并由此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它侧重解决人们精神领域苦恼与痛苦,它对现实世界的苦起一种绥靖作用,使人们对现世的不满在未来世界的家园中得以实现。 霍姆斯(Holmes)曾经说过:“要了解法律是什么,我们必须知道它曾经是什么,以及它将要变成什么。”纵观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向标榜理性和客观的法律其实是从“愚昧和狂信”的宗教土壤中滋长出来的。

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为什么不分种族、民族、地域、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程度都会有宗教信仰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无疑,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整体性的反思。信仰也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把一种理想主义的价值倾向化为坚定的信念,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样信仰是文化的灵魂,是道德的支柱它可以使人安身立命,也可以使民族有新的精神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期,新旧社会制度体系的交替必然出现激烈的社会变迁而产生一定问题,信仰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人们行为的失范、异化、思想的空虚等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将其作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应当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方面做出贡献。认真研究大学生群体的宗教信仰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2007年8月31日,我食品科学学院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查。在调查中,我们采用填空式的答题形式,在我院的187名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回收率高达100%。现将问卷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信仰佛教:36(人)占19.25% 信仰基督教:5(人)占2.67% 信仰天主教:2(人)占1.07% 信仰道教:1(人)占0.53% 无任何信仰:143(人)占76.5% 从以上调查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在大学生中还是有不少信仰宗教者已经存在,且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在对调查情况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有如下特点。 1. 调查的主要情况: 1.1当前部分在校大学生对宗教感兴趣 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极为广阔,对宗教怀有一定的兴趣。据统计,对宗教有兴趣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3.5%。其中对佛教感兴趣的占对宗教感兴趣人数的81.8%,对基督教感兴趣的占对宗教感兴趣人数的11.4%,两者合计高达93.2%。认为宗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的占总调查人数的71.9%。但有些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程度不深,认为宗教包含着真理的占总调查人数的56%。认为

2020年民族宗教工作总结范文

2020年民族宗教工作总结范文 针对我区宗教工作的实际,我们将规范管理做为宗教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开展宗教事务专项整治工作,对全区22处宗教活动场所关闭一批、取缔一批、补登一批,通过了省、市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二是指导观音阁、东胜寺两处宗教活动场所按《宗教事务条例》的要求规范管理,办理登记手续。 二、抓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 二是开展了为期2天的《宗教事务条例》培训。全区三级宗教工作干部、各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共66人参加了培训。三是组织区、镇(处)宗教工作干部参加市宗教局的学习班。通过培训、学习,大大提高了干部素质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水平。 三、抓法制宣传,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做好新《宗教事务条例》宣传工作,翻印并督促在各镇(处)、村(居)张贴《宗教事务条例》。 四、加大对宗教活动的指导监管力度,查摆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调查统计68处宗教活动场所房产、土地使用状况;走访了昌东、麻丘10个村,采取听、看、查、访的形式核查了各宗教活动场所;指导了XX多信教群众参加的护国寺大雄宝殿上梁庆典、500多信教群众参加的麻丘集镇基督教堂开堂仪式,确保了广大信教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协调解决滁槎基督教堂改建事宜;做好第四季度期间维护宗教界稳定的工作。 一年来,宗教工作开始向正常化、规范化、法制化迈进,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宗教界兴办自养企业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二是民间信仰尚未形成

统一、规范的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隐患。 XX年工作打算: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围绕稳定这个主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依法加强对区内宗教事务的管理。 一、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大力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二、规范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协助宗教团体加强宗教界内部的自我管理,防止出现非法宗教活动;完善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三、定期走访宗教界人士,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三个文明建设,开展争创好市民、好信徒的活动;教育信教群众搞好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防止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之间、各种宗教信徒之间发生纠纷;指导他们为发展本地经济、建设美好家园做出贡献。

信仰失落和宗教缺失的国家与社会

中国社会是一个政治信仰失落与宗教缺乏的国家,它导致了中国社会粘合性力量的破坏,社会化团结精神被彻底的解构;现代社会的无根性漂泊状态与精神世界的分裂化愈演愈烈,它们并存于我们现实生活状态,构成了传统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和后现代化社会转向的根本问题。 在一个缺少了政治信仰支撑与宗教信仰粘合的社会,很难实现文化的全面转型,很难实现美好社会变革;因为支撑变革基本力量,应该来源于宗教与政治信仰共同基础,才可能真正意义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回顾中国社会传统宗教与政治信仰之间的复杂关系人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近代社会以来,国家没有宗教,只有政治的信仰;民间虽有宗教,却未必可能作为信仰基础。国家与民间社会之间存在的分歧就是:无神论占据着国家层面,成为政治信仰而存在,剥夺了宗教发展的社会基础,民间社会虽然始终存在着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社会,但两者之间缺乏共同性视域的社会基础。在现实统治的关系中你虽然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宽容、或相互依赖,好像构成了当下政治与民间社会的基础,并且将这个关系被宪法表述为:一种宗教信仰选择自由不受到政治的干预状态!但是,实际情况却是:1949年以后政治信仰取消了或替代宗教合法性;1978年之后才给予宗教社会以合法性存在。 这就是中国社会中宗教信仰的自由,它们一直以来被政府视为可以接受的事实这样一个基本的演变过程;在实际具体情景之中,因为无神论在国家层面上具有决定与影响的作用,因此削弱了人们对各种宗教信仰的坚定性!还因为宗教社会被政治控制与管理而缺少独立性,也影响着人们对于信仰选择的合法性。 在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人们往往采取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态度来决定自己究竟应该信仰什么?这就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奇怪的社会现象:一个人精神品质中很少具有宗教纯粹性,现实生活中,他们既可能是一个信仰宗教的人,也可能同时还是一位政治信仰的信徒;既可能是一个宗教信仰者,但同时他也可能是一个极端贪图物质财富者;传统宗教精神与现代社会政治信仰之间存在着矛盾性,被扭曲了,被不适宜的放大了。人们完全采取相当不同方式,学会一种灵活对待宗教与政治信仰矛盾与冲突方法,这几乎成为当下政治与宗教信仰间共同答成的政治协议;彼此相互浸透的方式进行着社会共同控制与管理。宗教丧失了信仰的根本品质,开始了衙门化,与利益集团勾结起来,非宗教化存在,鼓惑信众或民众忍辱负重失去了反抗精神,而政治信仰丧失了坚定地立场,而将信仰政治宗教化,骨子里却将迷信融入了政治信仰之中,人世间的信仰世界与天堂之上终极性价值追寻,结果它们同时遭遇了亵渎。 在无神论的政治信仰与有神论的宗教信仰选择上,导致了现实社会处于非常纠结的状态:一方面中国现代社会的变革与从前政治信仰完全相背离,或者说它们在深层上显现了不一致的地方很多,与从前政治信仰和制度有着许多内在的冲突性;另一方面,因为中国有神论的宗教未能实现向现代化教义诠释的转变,如同基督教那样成功地实现了向现代社会宗教和教义的诠释转变;因此,中国社会中这两种信仰力量交叉和混合一起,以复杂的形式汇聚着并且影响中国的未来。 由于政治信仰缺少先前乌托邦理想性质,传统的宗教缺失了对现代社会终极性诠释性,在有神与无神信仰之间对立性基础之上,存在着许多难以区别的复杂性;它们之间的状态十分模糊,边界十分不清晰,时常表现为相互替代和相互交融,又时常表现为相互勾结和相互支持,这就是中国社会特殊的信仰存在状态:一方面政治信仰被现代资本主义攻克与陷落,导致国家层面集体陷入迷失的境地;另一方面,因为传统宗教信仰缺少了现代可信度,未能实现宗教现代性转型;因此,造成了中国社会是一个缺乏现代宗教与政治信仰的粘合性的复杂社会,政治信仰的迷失与宗教信仰的迷惘——它们固定成为中国现代社会一种病态的生存现状。

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调查报告 近年来,中国的各种宗教都以不同形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基督教的信仰人数发展快。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列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我们这次抽样调查的50份问卷中,有宗教信仰的占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宗教发展很快,大学生中也出现了宗教信徒。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开始关注、研究大学生的信教问题。学者们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中开展了实证调查,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其中基督教在中国发展传播的历史和现状,是中国基督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并尊重宪法赋予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基督教在中国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尤其在当代青年中传播甚广。这种现象己经引起国际社会和我国教育、文化和宗教部门的极大关注。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组主要对于我校以及其他非艺术类同学做的一次调查。调查显示:信基督教的同学占8%;其余同学中大部分同学认为对宗教没有太多的了解,谈不上信仰不信仰的问题;而96%的同学都理解身边有宗教信仰者;对于宗教的传播宣传,30%的同学认为应该,但要适度;62%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听听也可以;还有8%的同学坚决反对。从影响上来说,佛教和基督教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较大。要说明的是,虽然有些同学选择信仰佛教,但他们对佛教的教义并不十分清楚,平时也没有佛教的饮食习俗,更没有经常到寺庙去烧香拜佛。之所以选择信仰佛教,是因为佛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同学们对佛教比较熟悉。相反,信仰基督教的同学虽然从比例上看没有佛教高,但参与基督教活动的人数却相对较多。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 1.社会和家庭原因。任何宗教本质上都是支配人间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社会或自然异己力量,这是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主要根源。所以,宗教问题首先是个社会性的问题。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嬗变和碰撞,竞争带来的风险、贫富差距的存在、地区不平衡的加剧等导致相当多的人心理阵痛和失衡。加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社会上出现了信教热的现象,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自然也受到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学生一般出生在信教的家庭里,父母相信或者祖父母相信宗教。他们的信仰一般是最坚定的,而且对传福音的工作也相当努力。其中一名基督教徒这样说到:“并不是我选择他,而是他拣选了我。他是道路、真理、生命,基督信仰才是人生意义的归宿。人本来就该相信这位神,以及他为我们预备的救恩。”这类信徒在基督徒大学生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是却是学校聚会小组的主要服侍者。 2.朋友介绍。这类信徒所占比例比较大,约占一半以上。他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通过朋 友或室友的介绍,逐渐了解并接受了宗教信仰。一位学编导的女生这样描述到:“朋友介绍我,然后去参加聚会,参加多了,就读了一些圣经方面的书籍,然后观念改变,开始接受主”。另一位学艺术管理的男生说:“通过室友的介绍,发现基督教与其它宗教与众不同,它以爱来接纳世人。无条件的爱人如己,教导我们认罪悔改。”在这类信徒中,一部分接受福音后,完全改变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如同“新造的人”。这种改变是巨大的,他们参与聚会小组生活和传福音工作的热情并不比第一种基督徒大学生低。也有一部分信徒的信仰徘徊于信与不信之间,至少信心不是很坚定。但他们确实都承认自己有罪,并愿意接受基督做自己的主。在行为上他们比不信前有很大的变化,至少在为人处事上存有谦卑和爱心。 3.内心的需要,心灵的追求。这类信徒的比例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他们在内心中

宗教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宗教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一、抓规范管理,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针对我区宗教工作的实际,我们将规范管理做为宗教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开展宗教事务专项整治工作,对全区22处宗教活动场所“关闭一批、取缔一批、补登一批”,通过了省、市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二是指导观音阁、东胜寺两处宗教活动场所按《宗教事务条例》的要求规范管理,办理登记手续。 二、抓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二是开展了为期2天的《宗教事务条例》培训。全区三级宗教工作干部、各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共66人参加了培训。三是组织区、镇(处)宗教工作干部参加市宗教局的学习班。通过培训、学习,大大提高了干部素质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水平。 三、抓法制宣传,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做好新《宗教事务条例》宣传工作,翻印并督促在各镇(处)、村(居)张贴《宗教事务条例》。 四、加大对宗教活动的指导监管力度,查摆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调查统计68处宗教活动场所房产、土地使用状况;走访了昌东、麻丘10个村,采取“听、看、查、访”的形式核查了各宗教活动场所;指导了XX多信教群众参加的护国寺大雄宝殿上梁庆典、500多信教群众参加的麻丘集镇基督教堂开堂仪式,确保了广大信教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协调解决滁槎基督教堂改建事宜;做好“五一”期间维护宗教界稳定的工作。

一年来,宗教工作开始向正常化、规范化、法制化迈进,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宗教界兴办自养企业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二是民间信仰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隐患。 XX年工作打算: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围绕“稳定”这个主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依法加强对区内宗教事务的管理。 一、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大力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二、规范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协助宗教团体加强宗教界内部的自我管理,防止出现非法宗教活动;完善“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三、定期走访宗教界人士,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三个文明建设,开展争创“好市民、好信徒”的活动;教育信教群众搞好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防止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之间、各种宗教信徒之间发生纠纷;指导他们为发展本地经济、建设美好家园做出贡献。

依法加强宗教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综述

依法加强宗教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我国宗教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宗教事务管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缺失。这些都制约着宗教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影响到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和政治安全。宗教管理的不完善,不仅使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应对宗教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差,也使得信教群众的合法宗教权益也频频遭受侵害。因此,高度重视宗教工作,更新宗教管理理念,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宗教工作依法行政,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热点难点之一。 一、分析宗教事务管理现状,排查重点难点问题 我区是泉州市宗教工作重点县区之一,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在区域内均有众多信徒。现有佛教协会、道教协会、基督教“两会”(即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三个宗教团体,正式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共计164处,其中佛教场所89处,道教场所55处,基督教场所19处,天主教场所1处,另有民间信仰场所431处。在所有登记场所中现有教职人员共计175人,其中佛教134人(含清修女24人)、道教12人、天主教1人、基督教28人。建区以来,全区宗教领域基本稳定,四大宗教和睦团结,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宗教事务管理上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 (一)教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信教动机具有盲目性。 信教群众的人员构成呈现出老年人口多、女性人口多、身患疾病的教徒多、文盲半文盲人口多的“四多”特点。由于科学普及工

作的欠缺,使教徒的信教动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造成正常的宗教活动与迷信活动时常混杂在一起。就是教职人员也是良莠不齐,基督教会有许多未经过专业培训、未取得相关部门认定备案、政策、法律知识欠缺的“义工”,佛教方面还有大量闽南地区普遍存在的“清修女”,道教方面也存在教职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及思想觉悟偏低、宗教修养不高等普遍情况。 (二)宗教活动场所较为分散,不利于实行统一管理。 我国关于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实行的是登记制度,《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必须进行登记。”由此可见,登记是我国宗教活动场所取得合法地位的必经程序,是政府对宗教活动场所依法实行统一管理的前提条件。宗教活动场所未履行合法的登记程序,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分散性,便不利于政府实施统一管理。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目前尚有431处未登记的民间信仰场所。而一些纳入管理的登记场所也存在着地理位置偏远、面积狭小、信息闭塞或滞后、教职人员缺乏、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管理上同样存在一定难度。 (三)宗教事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跟不上形势要求。 目前宗教部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主要法律政策依据是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关文件。有些规定比较宽泛,尚无具体的实施细则,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严谨和扯皮现象。同时,政府宗教管理部门存在人员少、经费少、力量薄弱等因素,导致行政执法力量不足,目前的管理仅限于宣传、协调、引导等,无法有效行使行政执法的职能。乡镇宗教工作,虽建立了管理网络,明确统战委员兼任,但由于统战委员大多担负繁重的中心工

最新调研报告:推进宗教工作法治化的探索与思考 3篇汇总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调研报告推进宗教工作法治化的探索与思考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调研报告推进宗教工作法治化的探索与思考·1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我区宗教工作,推动宗教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区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委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红兵的带领下,就全区宗教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宗教工作概况 目前,全区共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种宗教,区级爱国宗教团体3个,信教群众12万余人,约占綦江人口的八分之一,教职人员20人,其中,佛教信众8万余人,教职人员14人,道教信众1万余人,教职人员4人,天主教信众1万余人,教职人员1人,基督教信众2万余人,教职人员1人。经市、区人民政府同意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10个、固定处所5个。 新区成立以来,我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区政府及宗教工作管理部门积极履职、不断创新,宗教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依法保护。几年来,区政府及宗教管理部门大力开展宗教法律法规宣传,较大程度上提高了领导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为宗教工作全面推进奠定了思想基础。指导各教派成立宗教团体,目前,已经成立了区佛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正积极筹建道教协会,并引导他们不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深入开展的规范化建设中,指导宗教团体加强制度建设,各宗教团体内部管理制度得以建立并日趋完善。在和谐寺观创建活动中,积极引导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爱国爱教,服务地区发展,推动了宗教界人士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增强了宗教活动场所、宗教团体自我管理的能力。在综合整治和矛盾排查中,深入开展了“两乱一私设”的专项治理活动,成功取缔了骑龙“万国归根堂”,成功取缔转化了一批基督教私设聚会点,制止基督教“真耶稣教派”来綦非法活动,有效抵御了境外宗教渗透,为地区宗教工作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在服务宗教团体和广大信教群众中,下大力气保障了各宗教团体大型宗教活动安全,积极争取资金,开展合法宗教场所排危整治,切实为宗教界和广大宗教信众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密切了党委、政府与宗教信众的关系。总之,宗教工作成绩可圈可点,但随着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潮进一步多元化,宗教外部环境进一步复杂化,我区的宗教管理与宗教工作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各项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宗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宗教工作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干部和群众对宗教工作认识还不够,对党的宗教政策缺乏全面正确的理解。有的片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没有把宗教信仰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有的偏颇地把宗教妖魔化或者神话,要么“敬而远之”,要么盲目崇拜。对于宗教工作有人认为涉及问题敏感,不敢大胆管、不愿管,放任自流;有的甚至片面认为宗教工作,只是政府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