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09-3-9 被阅览数:40 次作者:检验科免疫室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

功能性缺铁的最灵敏的标志物

大多数的化验室如今用血清中的铁来评价铁的状态,包括总铁结合能力、转铁蛋白饱和度和铁蛋白。然而,这些参数有一些局限性:在紧张状态或受感染的情况下,血清中铁的水平就会降低。并且血清中铁的波动也非常大,在几天间,甚至一天之内的差别也会很大,这会影响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的值。总铁结合力的特异性较高,但是灵敏度较差。转铁蛋白饱和度不能区分缺铁性贫血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测定铁蛋白的主要缺点是,在炎症状态下铁蛋白的量也会升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缺铁,铁蛋白水平也会表现为正常,甚至稍高于正常。所有的这些局限性都可以在改用测定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来评价铁水平时被克服。

转铁蛋白受体是一穿膜的糖蛋白,它倾向于结合已经结合了2价铁的转铁蛋白,并且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所有的体细胞都在其表面表达转铁蛋白受体,但75-80%的转铁蛋白受体存在于骨髓的红细胞样细胞的前体中。肝和胎盘的组织中转铁蛋白受体的密度也很高。转铁蛋白受体的细胞外部分经剪切后成为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它与细胞上的受体的浓度成一定的比例。

测定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的主要目的是诊断是否缺铁。由于它是一个极为灵敏的标志物,诊断结果可与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相区别。又由于它与红细胞生成的量有关,因此它可作为监测红细胞生成治疗效果的最早的标志物。

在缺铁性贫血发生时(此时的临床症状还不明显),铁的消耗尽首先表现为铁蛋白水平的降低,但此时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的水平仍然正常。在第二阶段,缺铁造成了血红蛋白生成障碍,此时的贫血就伴有小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量不足。随着这些参与正常生理功能的铁的缺乏,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在血清中的浓度就增加了。用铁蛋白水平诊断贫血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因为它只能用来表征贫血初期短时间内的行为,不能区分缺铁性贫血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另外,缺铁性贫血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可同时存在(复合性贫血)。区分缺铁性贫血和慢性贫血的金标准是测定骨髓中的可染铁。但这是一项创伤性检查,会令病人感到紧张。如果改为测定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就可很方便地区分缺铁性贫血和慢性贫血。

患有由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的病人不一定缺铁。贫血是一个伴随性的症状,尤其在慢性炎症疾病中,例如风湿病和恶性肿瘤。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的机制还未完全搞清,可能是将铁从储存地运出不足(铁分配不足),减少了红细胞生成素的刺激作用,同时缩短了红细胞的半衰期。由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的患者,铁蛋白的水平不成比例地增加,引起的血红蛋白量不足和形成小红细胞的症状与缺铁性贫血的症状相似。相反,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的浓度只在缺铁的情况下才会变化,其他的因素不会影响它。在1997年发表的在Punnonen进行的一项血液诊

断结果的研究中,以骨髓测定法作为参考方法,对转铁蛋白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两个参数的测定进行了比较。对于由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的病人来说,铁蛋白没有得到不正常的低值,但是在缺铁性贫血和COMBI的病人中,许多病人没有被诊断为缺铁,由于铁蛋白的值正常或偏高。相反在这些病人中,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的值高得超出正常范围的比例相当高〔灵敏度:铁蛋白91%,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94%〕。如果计算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F index(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log铁蛋白)的值的话,灵敏度更高,达98%。它可进一步区分病人是否真正缺铁(区分缺铁性贫血、COMBI缺铁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

测定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这一参数的另一作用是监测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效果。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脏产生的激素。当氧饱和度在组织中降低时,产生红细胞生成素的机制被激活。红细胞生成素又反过来作用于骨髓产生红细胞。在许多肾病中,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不足,导致慢性贫血的形成。如今基因重组的红细胞生成素产品已能对癌症、类风湿病和AIDS病人的贫血进行矫正。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目的就是增加血红蛋白的数量,使其接近正常的范围。但是要由血红蛋白的增加看到治疗的效果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并且药物的剂量也是因人而异的。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的水平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体现治疗的效果,比血红蛋白的量的增加早4个星期。

除了缺铁和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外,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还与溶血性贫血、脊髓发育不良和血红蛋白病(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关。要从都有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这一症状的疾病中区分缺铁,可以很容易地用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F index的方法做到这一点。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F index的值只有在缺铁的时候会增高,其他情况下都保持正常。

最后,总结一下,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诊断相关性的基础是:

1.它可区分缺铁性贫血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

2.它可区分仅仅是由于储存铁的耗尽引起的疾病还是由于缺铁引起的红细胞生成增加。

3.它作为评价儿童、运动员、孕妇以及炎症和恶性肿瘤患者的铁水平是一项非常可靠的参数。

4.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中,可以很好地预期治疗效果。

5.与急性期的反应和肝功能不相关。

标本采集要求及回报时间:

空腹静脉血,不加抗凝剂,血清管(黄盖),每天收标本时间截止11:30分,当天下午3:00出报告。

免疫球蛋白五项的临床意义资料

检验通讯: 免疫球蛋白五项 免疫球蛋白五项指的是IgA、IgG、IgM、补体C3和C4。其浓度在不同年龄段有差异。在某些疾病情况下,这些指标的浓度将出现升高或降低,从而具有疾病诊断的价值。 IgG 在正常情况下,脐血IgG含量为7.6~17gL;血IgG含量新生儿为7.0~14.8 gL,0.5~6个月为3~10.0 gL,6个月~2岁为5~12 gL,2~6岁为5~13gL,6~12岁为7~16.5gL,12~16岁为7~15.5gL,成人为6~16gL。患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疾病、IgG骨髓瘤、无症状性单克隆IgG病等,会出现IgG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选择性IgG缺乏症、蛋白丢失性肠病、肾病综合症、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免疫抑制剂治疗等情况下,会出现IgG降低。 IgA 在正常情况下脐血IgA含量为0~50mgL; 血内IgA含量新生儿为0~22mgL,0.5~6个月为3~820mgL,7个月~2岁为140~1080 mgL,2~6岁为230~1900mgL,6~12岁为290~2700mgL,12~16岁为810~ 2320mgL,成人为760~3900mgL。在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真菌感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类风湿关节炎)、囊性纤维化、家族性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乳腺癌、IgA肾病、IgA骨髓瘤等情况下,IgA 会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免疫缺陷病、选择性IgA缺乏症、无γ-球蛋白血症、蛋白丢失性肠病、烧伤、抗IgA抗体综合症、免疫抑制剂治疗、妊娠后期等情况下,IgA会降低。 IgM 在正常情况下,脐血IgM含量为40~240mgL,血内IgM含量新生儿为50~300mgL,0.5~6个月为150~1090mgL,6个月~2岁为430~ 2390mgL,2~6岁为500~1990mgL,6~12岁为500~2600mgL,12~16岁为450~2400mgL,成人为400~3450mgL。在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TORC H综合症、慢性或亚急性感染、疟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支原体肺炎、肝病、结缔组织疾病、巨球蛋白血症,无症状性单克隆IgM病等情况下,IgM会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选择性IgM缺乏症、蛋白丢失性肠病、烧伤、抗Ig抗体综合症(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免疫抑制等情况下,IgM会降低。 补体C3和C4正常情况下,人血内C3(β1C-球蛋白)含量为800~1550mgL,C4(β1E-球蛋白)含量为130~370mgL。血液补体含量与活度在许多病理情况下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临床上应动态观察补体水平的变化。补体含量下降并不一定代表免疫功能障或免疫缺陷,因为在缺血、凝固性坏死和中毒性坏死时,组织能释放较多的蛋白分解酶,导致补体溶血活度和补体分组下降。一般血补体浓度升高见于各种炎症性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心肌梗死、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急性痛风、急性甲状腺炎、急性风湿热、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

铁代谢检测

铁来源外源性铁——饮食(经肠道吸收) 内源性铁——衰老红细胞分解破坏出的铁被机体重新利用 铁吸收与转运以2价铁的形式吸收,3价铁的形式转运,铁转运的工具为转铁蛋白,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铁储存形式铁蛋白、含铁血黄素 铁排泄由体表或消化道细胞脱落排除 铁是人体最丰富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广泛参与机体内的代谢过程。人体内含铁量为4克左右,其中约2/3存在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当中,1/3储存在肝、脾和骨髓中。缺铁或含铁过多会引发各种疾病。为了诊断与铁代谢有关的疾病,已设立多种检测指标。这些检测指标涉及铁的吸收、运输、储备及生理功能的实现。目前检验科开展的铁代谢相关指标有:血清铁、血清总铁结合力、不饱和铁结合力、血清转铁蛋白、血清铁蛋白等。

血清铁:指与转铁蛋白结合的Fe3+(不是Fe2+)的浓度。 血清中的铁离子约与1/3转铁蛋白结合,是铁离子的运输形式,称为血清铁。 临床意义: ?降低: 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吸收不足(如营养不良、胃肠道病变、消化性溃疡、慢性腹泻等)、体内贮存于网状内皮系统的铁释放减少(如急慢性感染、尿毒症、恶液质等)、慢性长期失血及肿瘤等。 ?升高: 见于红细胞破坏增多时,如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及红细胞的再生或成熟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红细胞性贫血、铅中毒引起的贫血。此外还可见于铁的吸收率增加,如血液色素沉着症、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肾炎及反复输血等。 ?局限性: ?血清铁含量有昼夜波动,早上最高,然后逐渐降低,午夜时最低,因此标本最好固定时间进行。建议留取早晨空腹时候的血标本。 ?血清铁检测易受近期口服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可使结果降低。右旋糖酐、避孕药和铁剂可使测定结果升高。 总铁结合力:指转铁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铁离子浓度。由于血清中95%以上的非血红素结合铁都与血清转铁蛋白结合,因此,总铁结合力与转铁蛋白的水平高度相关,反映转铁蛋白的水平。 临床意义: 缺铁时升高,在营养不良、炎症、慢性感染和癌症患者体内均降低。 不饱和铁结合力:指血清转铁蛋白中尚未结合铁的部分,即由总铁结合力减去血清铁的值。

人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1000ng 中文说明书

人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定量检测试剂盒(ELISA) 使用说明书 仅供科研使用,不得用于医学诊断。 使用前仔细阅读本说明书。 用途:用于定量检测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的含量。 工作原理 本试剂盒采用双位点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样品中人可溶性 转铁蛋白受体(sTfR)的水平。向预先包被人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抗体的酶 标孔中加入标准品、待测样本和HRP标记的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抗体, 经过温育和洗涤,去除未结合的组分,然后再加入底物A、B,产生蓝色,并在 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与样品中人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的浓度呈正相关。 试剂盒组成 1标准品(1000ng/ml)0.5ml7显色剂A液6ml 2标准品稀释液6mL8显色剂B液6ml 3酶标包被板12孔×8条9终止液6ml 4酶标试剂6ml10说明书1份520×浓缩洗涤液25ml11封板膜2张6样品稀释液6ml12密封袋1个注:标准品用标准品稀释液依次稀释为:1000、500、250、125、62.5、0ng/ml 需要而未提供的试剂和器材 1.37℃恒温箱。 2.标准规格酶标仪。 3.精密移液器及一次性吸头 4.蒸馏水, 5.一次性试管 6.吸水纸 注意事项 1.从2-8℃取出的试剂盒,在开启试剂盒之前要室温平衡至少30分钟。酶标包被板开封后如未用完,板条应装入密封袋中保存。

2.各步加样均应使用加样器,并经常校对其准确性,以避免试验误差 3.建议所有标准品、样本都做双份检测。 4.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操作进行,试验结果判定必须以酶标仪读数为准. 5.为避免交叉污染,要避免重复使用手中的吸头和封板膜。 6.不用的其它试剂应包装好或盖好。不同批号的试剂不要混用。保质前使用。7.底物B对光敏感,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光下。 洗板方法 手工洗板方法:甩掉酶标板内的液体;在实验台上铺垫几层吸水纸,酶标板朝下用力拍几次;将稀释后的洗涤液至少0.35ml注入孔内,浸泡1-2分钟。根据需要,重复此过程数次。 自动洗板:如果有自动洗板机,应在熟练使用后再用到正式实验过程中 标本要求 1.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2.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若不能马上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操作程序 1.分别设空白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操作相同)、标准品孔、待测样品孔。在酶标包被板上标准品孔中加入标准品50μl;在酶标包被板上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倍)。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μl,空白孔除外。轻轻晃动混匀,37℃温育60分钟。 2.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稀释后洗涤液,振荡30秒,甩去洗涤液,用吸水纸拍干。如此重复5次,拍干。 3.每孔先加入显色剂A50μl,再加入显色剂B50μl,轻轻震荡混匀,37℃避光显色15分钟. 4.取出酶标板,每孔加终止液50μl,终止反应(此时蓝色立转黄色)。 5.测定:以空白孔调零,在450nm波长下测量各孔的吸光度值(OD值)。测定应在加终止液后15分钟以内进行。 6.根据标准品的浓度及对应的OD值计算出标准曲线的直线回归方程,再根据样品的OD值在回归方程上计算出对应的样品浓度。也可以使用各种应用软件来计算。应记住由于样品稀释了的,其实际浓度应该乘以总稀释倍数。 操作程序总结:

铁蛋白结构与功能

铁蛋白结构与功能 摘要:铁元素是生物体中的半微量元素,铁元素子生物体内的平衡对生物体的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可以调节体内铁元素平衡的铁蛋白很早就出现在学者的研究中。铁蛋白不仅直接在人体内发挥作用,也通过植物食物的铁元素积累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所以通过阅读了几篇文献后,简单概括一下目前对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铁蛋白结构功能 铁是生物体很重要的一种半微量元素,对生物体的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铁在动物体内参与造血、运输氧气、免疫和防御等生理过程,在植物体内则参与叶绿素的形成,但是铁含量超标则会造成消化功能紊乱、生长受阻等。所以,维持生物体体内铁含量平衡至关重要。铁蛋白是生物体内的铁贮藏蛋白质,起着调节生物体铁平衡的作用。 目前,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都对铁蛋白进行了大量研究[1],除了对其基因[2]、结构和功能做了大量研究之外,也在不断探索研究铁蛋白的方法[3]、铁蛋白的新作用[4-5]以及铁蛋白的作用方法等6-7]。由于铁元素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和植物性食物的铁含量很低,甚至在某些地区有缺铁现象的发生,为了提高植物食物中的铁含量,有学者已经开始了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豌豆铁蛋白基因专人水稻[8-9]。

虽然铁蛋白对动物和植物都很重要,但是无论是存在分布、结构和功能上,动物和植物体内的铁蛋白都不同[10]。与动物铁蛋白相比,植物铁蛋白具有两个显着的特点:首先,植物铁蛋白在其N端具有一个独特的EP 肽段;其次,植物铁蛋白只含有H型亚基,且有两种不同的H型亚基组成。 1.铁蛋白的结构 铁蛋白分子通常由24个亚基形成一个中空的球状蛋白质外壳,内径通常为7~8nm,外径为12~13nm,厚度为2~。每个球状铁蛋白分子大约有4500个三价铁原子储存在其中。每两个铁蛋白亚基反向平行形成一组,再由这十二组亚基对构成一个近似正八面体,成4-3-2重轴对称的球状分子 (图1)。每个铁蛋白亚基外形成空心的柱状(长约5nm,直径约,且由一个两两成反向平行的4个α螺旋簇 (A、B和C、D)、C末端第五个较短α螺旋(E)以及N末端的伸展肽段 (EP) 构成。B和C螺旋之间由一段含18个氨基酸的BC环连接,E螺旋位于4α螺旋簇的尾端并与之成60° 夹角 (图2)。每个铁蛋白分子形成12个二重轴通道、8个三重轴通道和6个四重轴通道,这些通道被认为是铁蛋白内部与外部离子出入铁蛋白的必经之路,起着联系铁蛋白内部空腔与外部环境的作用。

(整理)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IgG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胎儿出生前可从母体获得IgG,在孕期22-28周间,胎儿血IgG浓度与母体血IgG浓度相等,出生后母体IgG逐渐减少,到第3、4月胎儿血IgG降至最低,随后胎儿逐渐开始合成IgG,血清IgG逐渐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1)IgG增高:IgG增高是再次免疫应签的标志。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胶原血管病、淋巴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单纯性IgG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等。 (2)IgG降低:见于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重链病、轻链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还可见于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肌营养不良也可有血IgG浓度降低。 正常参考值:7.0-16.6g/L. 免疫球蛋白IgA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儿童的IgA水平比成人低,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16岁前达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1)IgA增高:见于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和肾脏疾病等;在中毒性肝损伤时,IgA浓度与炎症程度相关。 (2)IgA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IgA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正常参考值:0.7-3.5g/L. 免疫球蛋白IgM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从孕20周起,胎儿自身可合成在量IgM,胎儿和新生儿IgM浓度是成人水平的10%,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8-16岁前达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血清铁蛋白

约占体内贮存铁的1/3,而血循环中的铁蛋白又被肝细胞清除,所以肝病时可造成血清铁蛋白升高。另外恶性肿瘤细胞合成铁蛋白量增加,所以铁蛋白也是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 临床意义: 铁蛋白升高:原因是铁蛋白的来源增加或存在清除障碍。如患肝癌、肺癌、胰癌、白血病等时,癌细胞合成的铁蛋白增加,使血清铁蛋白升高。患肝病时肝细胞受损功能下降,使血清铁蛋白升高。 铁蛋白降低:缺铁性贫血、失血、长期腹泻造成的铁吸收障碍等。参考值: M (男)15-20μg/LF(女)12-150μg/L注:因试剂及方法不规范,各实验室要有自己的参考值。 血清铁蛋白(SF)测定意义 1.血清铁蛋白降低见于: ⑴缺铁性贫血,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⑵营养不良、严重慢性疾病体内贮存铁减少导致的继发性贫血。 2.血清铁蛋白增高见于: ⑴体内铁贮存过多,如长期接受输血和不恰当的铁剂治疗; ⑵恶性肿瘤; ⑶急性感染和炎症; ⑷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坏死和心肌梗死等。 3.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意义 1.根据MCV、RDW值可将贫血分为6种: ⑴小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正常,如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 血。 ⑵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增大,如缺铁性贫血 ⑶正细胞均一性贫血:MCV、RDW均正常,如各种慢性疾病所致的贫血。 ⑷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铁性贫血、营养 性贫血。 ⑸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⑹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RDW均增大,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用于缺铁性贫血治疗时的观察。缺铁性贫血RDW值增大,当给予铁剂 治疗有效时, RDW值可一过性进一步增大,随后再逐渐降到正常。 4.血小板比容(PCT)意义 1. 血小板比容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2. 血小板比容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化疗后等。 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意义 1.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见于: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巨血小板综合征、镰刀细胞性贫血等。 2.平均血小板体积减小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脾亢、化疗后等。 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意义 1.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

贫血三项检测及临床意义

叶酸检测及临床意义叶酸是由喋呤啶、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等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叶酸对人体的重要营养作用早在1948年即已得到证实,人类(或其他动物)如缺乏叶酸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以及叶酸检测及临床意义叶酸是由喋呤啶、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等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叶酸对人体的重要营养作用早在1948年即已得到证实,人类(或其他动物)如缺乏叶酸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以及白细胞减少症,还会导致身体无力、易怒、没胃口以及精神病症状。此外,研究还发现,叶酸对孕妇尤其重要。如在怀孕头3个月内缺乏叶酸,可导致胎儿神经管发育缺陷,从而增加裂脑儿,无脑儿的发生率。其次,孕妇经常补充叶酸,可防止新生儿体重过轻、早产以及婴儿腭裂(兔唇)等先天性畸形。叶酸缺乏时,脱氧胸苷酸,嘌呤核苷酸的形式及氨基酸的互变受阻,细胞内DNA合成减少,细胞的分裂成熟发生障碍,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都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及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及舌炎等,以舌炎最为突出,舌质红、舌乳头萎缩、表面光滑,俗称“牛肉舌”,伴疼痛。维生素B12缺乏时常伴神经系统表现,如乏力、手足麻木、感觉障碍、行走困难等周围神经炎、亚急性或慢性脊髓后侧索联合变性表现,后者多见于恶性贫血,小儿和老年患者常出现精神症状,如无欲、嗜睡或精神错乱。叶酸缺乏可引起情感改变,补充叶酸即可消失。孕妇缺乏叶酸,可使先兆子痫、胎盘剥离的发生率增高,患有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孕妇易出现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怀孕早期缺乏叶酸,还易引起胎儿神经管畸形(如脊柱裂、无脑畸形等)。叶酸缺乏可引起高同型

免疫球蛋白五项的临床意义

检验通讯 : 免疫球蛋白五项 免疫球蛋白五项指的是IgA、IgG、IgM、补体C3和C4其浓度在不同年龄段有差异。在某些疾病情况下,这些指标的浓度将出现升高或降低,从而具有疾病诊断的价值。 IgG在正常情况下,脐血IgG含量为7.6?17gL;血IgG含量新生儿为 7.0?14.8 gL , 0.5?6个月为3?10.0 gL , 6个月?2岁为5?12 gL , 2?6岁为5?13gL, 6?12岁为7?16.5gL , 12?16岁为7?15.5gL,成人为6?16gL。患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疾病、IgG骨髓瘤、无症状性单克隆 IgG病等,会出现IgG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选择性IgG 缺乏症、蛋白丢失性肠病、肾病综合症、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免疫抑制剂治疗等情况下,会出现 IgG 降低。 IgA 在正常情况下脐血IgA含量为0?50mgL;血内IgA含量新生儿为 0?22mgL 0.5?6个月为3?820mgL 7个月?2岁为140?1080 mgL, 2?6岁为 230?1900mgL 6?12 岁为290?2700mgL 12?16 岁为810?2320mgL 成人为760?3900mgL 在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真菌感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类风湿关节炎)、囊性纤维化、家族性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乳腺癌、IgA肾病、IgA骨髓瘤等情况下,IgA会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免疫缺陷病、选择性IgA缺乏症、无丫-球蛋白血症、 蛋白丢失性肠病、烧伤、抗IgA 抗体综合症、免疫抑制剂治疗、妊娠后期等情况下,IgA会降低。 IgM在正常情况下,脐血IgM含量为40?240mgL血内IgM含量新生儿为 50? 300mgL 0.5?6个月为150?1090mgL 6个月?2岁为430?2390mgL 2? 6岁为 500?1990mgL 6 ?12岁为 500?2600mgL 12?16岁为 450?2400mgL 成人为400?3450mgL 在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TORCH综合症、慢性或亚急性感染、疟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支原体肺炎、肝病、结缔组织疾病、巨球蛋白血症无症状性单克隆 IgM 病等情况下 IgM 会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选择性IgM缺乏症、蛋白丢失性肠病、烧伤、抗Ig抗体综合症(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免疫抑制等情况下,IgM会降低。 补体C3和C4正常情况下,人血内C3(B 1C—球蛋白)含量为800? 1550mgL C4 (B 1E—球蛋白)含量为130?370mgL血液补体含量与活度在许多病理情况下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临床上应动态观察补体水平的变化。补体含量下降并不一定代表免疫功能障或免疫缺陷因为在缺血、凝固性坏死和中毒性坏死时组织能释放较多的蛋白分解酶导致补体溶血活度和补体分组下降。一般血补体浓度升高见于各种炎症性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心肌梗死、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急性痛风、急性甲状腺炎、急性风湿热、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 收费价格:30 元/项,共计 150元。每天检测。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09-3-9 被阅览数:40 次作者:检验科免疫室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 功能性缺铁的最灵敏的标志物 大多数的化验室如今用血清中的铁来评价铁的状态,包括总铁结合能力、转铁蛋白饱和度和铁蛋白。然而,这些参数有一些局限性:在紧张状态或受感染的情况下,血清中铁的水平就会降低。并且血清中铁的波动也非常大,在几天间,甚至一天之内的差别也会很大,这会影响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的值。总铁结合力的特异性较高,但是灵敏度较差。转铁蛋白饱和度不能区分缺铁性贫血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测定铁蛋白的主要缺点是,在炎症状态下铁蛋白的量也会升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缺铁,铁蛋白水平也会表现为正常,甚至稍高于正常。所有的这些局限性都可以在改用测定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来评价铁水平时被克服。 转铁蛋白受体是一穿膜的糖蛋白,它倾向于结合已经结合了2价铁的转铁蛋白,并且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所有的体细胞都在其表面表达转铁蛋白受体,但75-80%的转铁蛋白受体存在于骨髓的红细胞样细胞的前体中。肝和胎盘的组织中转铁蛋白受体的密度也很高。转铁蛋白受体的细胞外部分经剪切后成为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它与细胞上的受体的浓度成一定的比例。 测定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的主要目的是诊断是否缺铁。由于它是一个极为灵敏的标志物,诊断结果可与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相区别。又由于它与红细胞生成的量有关,因此它可作为监测红细胞生成治疗效果的最早的标志物。 在缺铁性贫血发生时(此时的临床症状还不明显),铁的消耗尽首先表现为铁蛋白水平的降低,但此时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的水平仍然正常。在第二阶段,缺铁造成了血红蛋白生成障碍,此时的贫血就伴有小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量不足。随着这些参与正常生理功能的铁的缺乏,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在血清中的浓度就增加了。用铁蛋白水平诊断贫血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因为它只能用来表征贫血初期短时间内的行为,不能区分缺铁性贫血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另外,缺铁性贫血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可同时存在(复合性贫血)。区分缺铁性贫血和慢性贫血的金标准是测定骨髓中的可染铁。但这是一项创伤性检查,会令病人感到紧张。如果改为测定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就可很方便地区分缺铁性贫血和慢性贫血。 患有由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的病人不一定缺铁。贫血是一个伴随性的症状,尤其在慢性炎症疾病中,例如风湿病和恶性肿瘤。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的机制还未完全搞清,可能是将铁从储存地运出不足(铁分配不足),减少了红细胞生成素的刺激作用,同时缩短了红细胞的半衰期。由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的患者,铁蛋白的水平不成比例地增加,引起的血红蛋白量不足和形成小红细胞的症状与缺铁性贫血的症状相似。相反,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的浓度只在缺铁的情况下才会变化,其他的因素不会影响它。在1997年发表的在Punnonen进行的一项血液诊

血清铁总铁结合力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清铁(IRON)、总铁结合力(TIBC)测定的临床意义 人体内含铁量为4克左右,其中三分之二存在于红血球的血红蛋白当中,其余三分之一储备在肝、脾和骨髓中。血清中的铁离子全部与转铁蛋白结合,是铁离子的运输形式,称为血清铁(IRON或Fe)。通常血清中内有三分之一转铁蛋白结合,其余转铁蛋白结合铁的潜力称为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血清转铁蛋白结合最大铁量称为总铁结合力(TIBC)它等于血清铁与不饱和铁结合之和。 一、血清铁(IRON或Fe) 正常参考值:-μmol/l 成人男子-μmol/l 成人女子-μmol/l 儿童-μmol/l 老人-μmol/l 临床意义: 1、血清铁增高:红细胞破坏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再生成熟障碍性疾病,如再生障 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铁的利用率减低,如铅中毒或维生素B6缺乏引起的造血功能减退;贮存铁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细胞损害、坏死性肝炎等;铁的吸收率增加,如血色素沉着症、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反复输血或铁剂治疗。 2、血清铁降低:机体摄取不足,如营养不良、胃肠道病、慢性腹泻等;失铁增加,如失血; 生理成长所需补充不足,如妊娠、婴儿生长期;铁释放减少,如急性玫慢性感染、尿毒症等;某些药物治疗所致。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正常参考值:—μmol/l 临床意义: 1、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合成增加,如缺铁性贫血;转铁蛋白释放增加,如肝细 胞坏死。 2、血清总铁结合力降低:转铁蛋白丢失,如肾病、尿毒症等;转铁蛋白合成不足,如遗传 性转铁蛋白缺乏症。 三、未饱和铁结合力(UIBC) 正常参考值:-μmol/l 参考下图可助说明:

β2-微球蛋白临床意义

2013年检验科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β2-微球蛋白临床意义 β2-MG是一种低分子蛋白质,其分子量为11800,是由1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一条多肽链,易被肾小球滤过。β2-MG从肾小球滤过后,其中99.9%的部分由近曲小管以胞饮方式摄取,转运到溶解体降解为氨基酸,所以滤过的β2-MG 并不回到血循环中。正常人血中β2-MG含量极微,且合成和分泌非常稳定。血中β2-MG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是判断肾脏早期受损敏感而特异的指标。β2-MG 是检查肾功能的一种方法,估计肾小球滤过率(GFR)较SCr敏感,可以早期判断肾脏受损。临床上检测血或尿中的β2-MG浓度为临床肾功能测定、肾移植成活、糖尿病肾病、重金属镉、汞中毒以及某些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较早、可靠和灵敏的指标。脑脊液中β2-MG的检测对脑膜白血病的诊断有特别的意义。 1、评价肾功血β2-MG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灵敏指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病变如累及肾小球滤过功能,均可致血β2-MG升高。 (1)长期糖尿病引起肾小球动脉硬化,使肾小球滤过机能下降,从而导致血β2-MG增高,动态地观察糖尿病人血清β2-MG变化对于早期糖尿病性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血清β2-MG含量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程增长而增加,其原因可能是肾小动脉硬化的数量增多,致使肾小球滤过明显降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所致,因此,高血压患者检测血清β2-MG有利于发现早期轻度肾功能损害程度。 (3)长期血液透析病人血β2-MG升高与淀粉样变、淀粉骨关节病及腕综合征的发生相关。 (4)血β2-MG有助于动态观察、诊断早期肾移植排斥反应。 2、诊断恶性肿瘤 (1)血β2-MG是以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主要标志物,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等,血β2-MG浓度明显增加。 (2)可用于评价骨髓瘤的预后及治疗效果 3、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动程度 自身免疫性疾病时血β2-MG增高,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50%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β2-MG升高,并且和关节受累数目呈正相关。目前认为测定血β2-MG可用于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动程度,并可作为观察药物疗效的指标。 其他:病毒感染,如人巨细胞病毒、EB病毒、乙肝或丙肝病毒及HIV感染时,血β2-MG可增高。 4、收费及应用 1、β2-MG价格20元; 2、设在肾功Ⅱ

血清铁蛋白检测在急性白血病诊断、疗效评定中的价值

血清铁蛋白检测在急性白血病诊断、疗效评定中的价值 发表时间:2016-06-21T09:26:33.0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4期作者:刘志刚唐川张松徐善亮 [导读] 近年研究[1-3]发现,许多恶性肿瘤可以合成和分泌SF,使血清SF 的浓度增高。 刘志刚唐川张松徐善亮 (大竹县人民医院血液科四川达州 6351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检测在急性白血病诊断、疗效评定中的价值。方法:将6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归为研究组,随机分化疗前的初诊患者为研究1组可31例;经过化疗后缓解的患者为研究2组33例;再30例健康人员归为对照组,通过对照组与研究1组进行SF对比研究分析,研究1组与研究2组进行SF对比分析。结果:经研究表明,研究组1组血清铁蛋白水平要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的比较差异(P<0.05)。研究1组与研究2组的SF对比,研究2组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说明通过1-6个疗程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清铁蛋白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具有显著的比较差异(P<0.05)。结论:由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铁代谢紊乱等情况,血清铁蛋白检测的结果可 作为急性白血病诊断和疗效的观察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血清铁蛋白检测;急性白血病;诊断;疗效评定;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4-0029-02 Diagnostic value of serum ferritin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leukemia Liu Zhigang, Tang Chuan, Zhang Song, Xu Shanlia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Dazhu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Dazhou 635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erum ferritin (SF) detection in acute leukemia diagnosis and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of value. Methods 64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were classified as group, random points before chemotherapy was as the study group 1 to 31 cases; For studying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remission after chemotherapy in 33 cases; 30 cases of healthy persons as control group, again through the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1 SF,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analysis, study 1 and study 2 group SF, contrast analysis. Result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team 1 set of serum ferritin level i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mparison of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Study 1 and study 2 group of SF, contrast, study two groups significantly lower levels of serum ferritin, explanation by 1-6 courses of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after serum ferritin gradually returned to normal level, the comparison of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Due to the presence of iron metabolism disorders such as acute leukemia patients, serum ferritin detection Results can be used as acute leukemia diagnosis and curative effect of observation indexes, has very important value,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The serum ferritin detection; Acute leukemia; Diagnosis;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The value of 近年研究[1-3]发现,许多恶性肿瘤可以合成和分泌SF,使血清SF 的浓度增高,因此常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但是在急性白血病诊断、疗效评定中SF的价值研究文献报告较少,故我院从2014年1月~2015年10月针对该课题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4例确诊为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归为研究组,然后将30例健康人员归为对照组。对照组为我院健康体检人群: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34.5±5.7)岁,凡具有肝病、感染等可干扰血清铁蛋白测定的研究对象不列入对照组;研究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3例,男性30例,女性34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0.6.5±8.4)岁,有肝病、感染等病例先进行治疗,待干扰血清铁蛋白测定因素排除后再采集标本进行SF测定,如果SF测定的干扰因素不能排除的病例不列入研究组。 1.2 方法 将6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归为研究组,随机分化疗前的初诊患者为研究1组31例;经过化疗后缓解(部分缓解、完全缓解)的患者为研究2组33例;再30例健康人员归为对照组,通过对照组与研究1组进行SF对比研究分析,研究1组与研究2组进行SF对比分析。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为健康人群,已排除有肝病、感染等可干扰血清铁蛋白测定的研究对象不需用特殊治疗;研究组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入院后若发现有干扰SF检测因素的患者,首先是治疗影响SF检测的疾病,如有感染存在的进行联合抗生素治疗,有肝功异常的则保肝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则抗病毒治疗,疗程7天,待干扰因素排除后所有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前采集SF检测标本,经过治疗若仍然不能排除影响SF检测疾病该病例不列入研究组。急性白血病的化疗:AML采取DA、MA或中、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治疗,1~6疗程,ALL采取VP、VLP或VDLP 方案治疗,1~6疗程,根据张之南关于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4]进行评定达部分缓解(PR)、完全缓解(CR)。 1.2.2标本采集和检测 研究组所有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在没有输血与化疗前进行抽血;而健康人员则进行空腹非抗凝血(4mL)检测;将血清分离后,放置到冰箱进行冷藏,1周后进行血清铁蛋白检测。主要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SF检测,其中正常参考值为23~274 g/L。 1.3 评价指标 经研究表明,研究组的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在排除干扰的情况下可能预示着病人患有急性白血病或存在白血病复发等情况,之后如果白血病患者血清铁蛋白下降,可以表示患者白血病治疗后得到缓解。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两组数据的组间差距用χ2检验。P>0.05表示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表明,研究组1组血清铁蛋白水平要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的比较差异(P<0.05)。通过长时间的抗肿瘤治疗后,研究1组与研

铁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铁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铁蛋白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细胞内和体液中。是一种贮铁蛋白质。1972年Addison等人建立血清铁蛋白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后,相继对外周血细胞及体液中铁蛋白也能测定。其定义为机体内一种贮存铁的可溶组织蛋白,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少量铁蛋白,但不同的检测法有不同的正常值,一般正常均值男性约80- 130ug/L(80-130ng/ml)女性约35-55ug/L (35-55ng/ml),血清铁水平在妊娠期 及急性贫血时降低,急慢性肝脏损害和肝癌时升高,国内报道肝癌患者阳性率高达90%。 一、铁蛋白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铁蛋白分子量为450000,由24个多肽亚单位组成一个中间空心的球形蛋白质。其外壳即为去铁铁蛋白。中空核心部分是贮存铁胶体分子团(羟基磷酸化高铁)的地,核心中铁原子含量不等。平均2000个,最多可达4500个。去铁铁蛋白可摄取Fe++,经其6个通道进入核心,氧化成Fe+++沉积下来,铁原子释放时要经还原剂的作用。铁本身又可刺激去铁铁蛋白的合成。 铁蛋白存在于体内各组织和细胞,特别在肝、脾、骨髓中含量高,脑组织中也含有,外周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都含有铁蛋白。不同组织来源的铁蛋白有明显的异质性。人体的铁蛋白达20种以上。总称为异铁蛋白(isoferritin).它由两种不同的亚单位(L和H).按不同比例构成,L和H亚单位的分子量和所带电荷量不同,前者分子量为19000.后者为21000,心型铁蛋白为酸性铁蛋白,主要由H亚单位组成,等电点4.8~5.2.与心肌铁蛋白抗体结合力强;脾型铁蛋白为碱性铁蛋白,主要由L亚单位组成。等电点5.3~5.8, 与睥铁蛋白抗体结合力强:肾铁蛋白介于两者之闻。碱性铁蛋白存在于正常成人肝细胞厦肝、脾、骨髓等网状内皮细胞中。酸性铁蛋白见于正常成人心肌,肾,胰及胎肝中。血清铁蛋白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释放出来。由碱性铁蛋白和微量酸性铁蛋白所组成。在血循环中半寿期为27~30小时。为肝实质细胞所清除。正常人外周血细饱内铁蛋白含量甚微,红细咆内铁蛋白台量碱性铁蛋白为0.025fg/细胞。酸性铁蛋白比前者高10倍;白细胞碱性铁蛋白;多形核粒 细胞6.6fg/细胞,淋巴细胞为8.0fg/细胞单核细胞含量最高为54.6fg/细胞。血小板中含量甚微。 铁蛋白的生理功能:(1)作为铁的贮存库用于血红蛋白合成:(2)将铁保存在中空的球形蛋白内,防止细胞内游离铁过多而产生有害作用。成熟红细胞内铁蛋白是幼红细胞铁蛋白残留下来的。其碱性铁蛋白和持存有关,酸性铁蛋白则起铁转运作用。 二、血清铁蛋白测定 (一)血清铁蛋白(SF)测定方法有多种,如放射免疫双抗体法,放射免疫标记抗体法,碱性磷酸酶或辣根过氧化酶标记抗体酶联免疫法及直接乳胶凝集法。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 转铁蛋白受体(TfR)介导含铁的铁蛋白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TfR存在于许多细胞的表面,通过细胞表面受体的蛋白水解作用衍生过来的。在血清中sTfR 和不同的转铁蛋白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与组织转铁蛋白受体总量成正比。血清中的sTfR是膜表面受体的酶切形式,膜表面受体主要表达于各阶段骨髓幼红细胞膜表面,以中、晚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表达最为明显,在调节细胞铁摄取和维持机体铁稳态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血sTfR水平反映了体内铁状态。 铁蛋白是一种急性期反应物质,sTfR是功能性铁状态的一项特异性检测指标,不受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例如急性、慢性炎症反应,怀孕等。因此,在炎症、慢性疾病、肿瘤等多种炎性细胞因子活跃的状态,sTfR更能准确反映机体内的铁缺乏状态。 临床意义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水平升高: 见于溶血性贫血、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水平下降: 慢性肾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移植后贫血、慢性病贫血。 ?红细胞生成增多时升高. ?不受炎症影响. ?铁过剩时减少. ?区别IDA 和ACD. 图1 转铁蛋白受体(sTfR)介导细胞吸收铁蛋白

图2 Ferritin和sTfR通过铁调素参与机体铁代谢平衡

参考文献: 1、S Kolias, H Nikolaou, P Eleftheriadi, N Sakarelou, A Fortis, M Laskou, N Maguina Crit Care. Measurement of serum transferrin receptor (sTfR)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2001; 5(Suppl 1): P108. 2、A Zoli, L Altomonte, L Mirone, M Magaró, B M Ricerca, S Storti, A Candido, M Bizzi. Serum transferrin receptor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n Rheum Dis. 1994 October; 53(10): 699–701 3、杨文睿,熊媛媛,张莉等.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早期疗效预测中的意义.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年8月第34卷第8期

β2微球蛋白临床意义

β2—微球蛋白(β2-MG)临床意义 临床上检测血或尿中的β 2-MG 浓度为临床肾功能测定、肾移植成活、糖尿病肾病、重金属镉、汞中毒以及某些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较早、可靠和灵敏的指标。脑脊液中β 2-MG 的检测对脑膜白血病的诊断有特别的意义。 血β 2-MG 检测的临床意义 1 、肾功能是影响血β 2-MG 浓度的最主要因素,用血β 2-MG 估测肾功能。 ( 1 )血β 2-MG 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灵敏指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病变如累及肾小球滤过功能,均可致血β 2-MG 升高。 ( 2 )血β 2-MG 是反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肾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 ( 3 )长期血液透析病人血β 2-MG 升高与淀粉样变、淀粉骨关节病及腕综合征的发生相关。 ( 4 )血β 2-MG 有助于动态观察、诊断早期肾移植排斥反应。 2 、恶性肿瘤时的血β 2-MG 。 ( 1 )血β 2-MG 是以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主要标志物,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等,血β 2-MG 浓度明显增加。 ( 2 )可用于评价骨髓瘤的预后及治疗效果。 3 、病毒感染,如人巨细胞病毒、 EB 病毒、乙肝或丙肝病毒及 HIV 感染时,血β 2-MG 可增高。 4 、自身免疫性疾病时血β 2-MG 增高,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活动期。 50%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β 2-MG 升高,并且和关节受累数目呈正相关。目前认为测定血β 2-MG 可用于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动程度,并可作为观察药物疗效的指标。 尿β 2-MG 检测的临床意义 尿β 2-MG 浓度主要与肾小管功能有关。 1 、检测尿β 2-MG 是诊断近曲小管损害敏感而特异的方法。当近曲小管轻度受损时,尿β 2-MG 明显增加,且与肾小管重吸收率呈正相关。 2 、尿蛋白 / 尿β 2-MG 比值有助于鉴别肾小球或肾小管病变。单纯肾小球病变时,尿蛋白 / 尿β 2-MG 比值大于 300 ;单纯肾小管病变时,比值小于 10 ;混合性病变时,其比值介于两者之间。 3 、用于鉴别上、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时,尿液β 2-MG 浓度明显增加;而下尿路感染时,则基本正常。 4 、用于判断肾移植的排斥反应。肾移植无排斥反应者,尿β 2-MG 浓度常无明显增高;当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在排斥前数天即见尿β 2-MG 明显增加,在排斥高危期,连续测定有一定预示价值。 5 、糖尿病、高血压病人早期尿β 2-MG 与其肾功能损害程度显著相关。 6 、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时,尿中β 2-MG 明显增高。 7 、重金属中毒肾损害的流行病调查,尿β 2-MG 可用为筛选试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