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热★★★

浏览: 809 更新时间:2010-5-26 10:04:21

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

一、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

二、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

三、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

四、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五、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减少废弃工程。

第5.1.2条直线、平曲线的布设与连接宜符合下列规定:

一、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直线长度宜满足下列要求:

1.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六倍。

2.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二倍。

当计算行车速度小于60km/h,地形条件困难时,直线段长度可不受上述限制,但应满足设置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要求。

二、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连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受地形限制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时,可采用复曲线。

1.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2.小圆半径小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但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小于或等于0.1m;

3.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值小于或等于1.5。

三、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长直线下坡尽头的平曲线半径应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在难以实施地段,应采取防护措施。

四、计算行车速度小于40km/h,且两圆半径都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可不设缓和曲线而构成复曲线。

第5.1.3条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可采用设超高推荐半径值。地形条件特别困难时,可采用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第5.1.4条平曲线由圆曲线及两端缓和曲线组成。平曲线长度与圆曲线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1.4-1的规定值。

道路中心线转角α小于或等于7°时,平曲线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1.4-2的规定值。

第5.1.5条直线与圆曲线或大半径圆曲线与小半径圆曲线之间应设缓和曲线。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缓和曲线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1.5-1规定值。

计算行车速度小于40km/h时,缓和曲线可用直线代替。直线缓和段一端应与圆曲线相切,另一端与直线相接,相接处予以圆顺,见图5.1.5。

圆曲线半径大于表5.1.5-2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时,直线与圆曲线可径相连接。

第5.1.6条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1.3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最大超高横坡度的规定见表5.1.6。

超高的过渡方式应根据地形状况、车道数、超高横坡度值、横断面型式、便于排水、路容美观等因素决定。单幅路路面

宽度及三幅路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宜绕中线旋转;双幅路路面宽度及四幅路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宜绕中间分隔带边缘旋转,使两侧车行道各自成为独立的超高横断面,见图5.1.6。

第5.1.7条由直线上的正常路拱断面过渡到圆曲线上的超高断面时,必须在其间设置超高缓和段。超高缓和段长度按下式计算:

在超高缓和段长度与缓和曲线长度两者中取大值作为缓和曲线的计算长度。

第5.1.8条超高缓和段起、终点处路面边缘出现的竖向转折,应予以圆顺。

第5.1.9条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加宽,每条车道加宽值见表5.1.9。

第5.1.10条加宽缓和段长度的规定如下:

一、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采用与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长度相同值。

二、不设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按加宽侧路面边缘宽度渐变率为1∶15~1∶30,且长度不得小于10m的要求设置。

第5.1.11条视距的规定如下:

一、道路平面、纵断面上的停车视距应大于或等于表5.1.11-1规定值。寒冷积雪地区应另行计算。

二、车行道上对向行驶的车辆有会车可能时,应采用会车视距。其值为表5.1.11-1中停车视距的两倍。

三、对于凸形竖曲线和立交桥下凹形竖曲线等可能影响行车视距,危及行车安全的地方,均需验算行车视距。验算时,物高为0.1m;目高在凸形竖曲线时为1.2m,在桥下凹形竖曲线时为1.9m。

四、平曲线内侧的边坡、建筑物、树木等均不应妨碍视线应按横净距绘制包络线,包络线与路面边缘之间的障碍物应予清除。视距横净距计算公式见表5.1.11-2。

表中:a——最大横净距(m);

L——平曲线长度(m);

Ls——缓和曲线长度(m);

Li——曲线内侧汽车行驶轨迹长度(m);

Ri——平曲线内侧汽车行驶轨迹半径(m),其值为未加宽前路面内缘半径加1.5m;

Ψ——视距线所对的圆心角(°);

β——回旋线角(°);

am——汽车计算位置M或N到缓和曲线起点的距离(m);

ss——停车视距(m);

Lc——圆曲线长度(m);

a——道路中心线转角(°);

θ——通过汽车计算位置M(或N)与平曲线切线的平行线和M(或N)至缓和曲线终点间弦线的夹角(见图5.1.11-3)或平曲线切线与缓和曲线的弦线的夹角(见图5.1.11-4)(°)。

第5.1.12条快速路及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的主干路,纵坡度大于5%的路段或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在上坡方向车行道右侧设置爬坡车道。爬坡车道宽度可采用3.25m。

一、沿上坡方向大型车辆的行驶速度降低到表5.1.12规定的容许最低速度以下时。

二、由于上坡路段混入大型车辆的干扰,降低路段通行能力时。

三、经综合分析认为设置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合理时。

第5.1.13条设置分隔带及缘石断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快速路上无信号灯管制交叉口的中间分隔带不应设断口。

快速路上两侧分隔带的断口间距应大于或等于400m。主干路上两侧分隔带断口间距宜大于或等于300m。

断口最小长度宜采用6m。

二、应严格控制快速路、主干路的路侧带缘石断口。两侧建筑物出入口宜设在支路或街坊内部路上。缘石断口位置应离开交叉口,间距应大于60m。

第5.1.14条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50km/h的路段需加速合流或减速分流时,应设变速车道。

变速车道长度经计算确定。

第5.1.15条路段内人行横道应布设在人流集中处,但不宜过密。人行横道应设在通视良好的地点,并应设醒目标志。快速路上行人过街应采用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主干路Ⅰ级宜采用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

第5.1.16条桥梁引道线形规定如下:

一、引道应与桥梁轴线保持相同的线形,其最小长度见表5.1.16。受地形限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必须设置平曲线时,缓和曲线不得进入桥头。当桥梁设在曲线范围内,在引道部分变为直线时,直线段的最小长度应符合第5.1.2条规定。

二、滨河路与桥头引道平交时,应与桥头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在交叉口中陡坡与急弯重合。

三、桥面宽度与路段的道路断面宽度不一致时,应在引道范围设置过渡段。路面边缘斜率可采用1∶15~1∶30。折点处应予以圆顺。

第5.1.17条隧道引道线形规定如下:

一、引道应与隧道轴线保持相同的线形,其最小长度见表5.1.16。受地形限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控制缓和曲线不得进入隧道。当隧道设置在曲线范围内,在引道部分变为直线时,直线段的最小长度应符合第5.1.2条规定。

二、洞口外应满足相应道路等级对视距的要求。引道设中间分隔带时采用停车视距,无中间分隔带时采用会车视距。

三、单向行驶多孔隧道的引道应设置反向曲线与两端道路衔接。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段最小长度(m)以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1.5倍为宜,特殊困难时亦应大于或等于停车视距。

?上一条课程: [市政工长] 浅谈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下一条课程: [市政工长] 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

【字体:小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市政工长] 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

点击数 157 更新时间:2010-5-26 10:05:58 建筑培训网(https://www.doczj.com/doc/2711773222.html,) 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

1.设计要求

(1)线型平顺。设计坡度平缓,坡段较长,起伏不宜频繁,在转坡处以较大半径的竖曲线衔接。

(2)路基稳定、土方基本平衡。

(3)尽可能与相交的道路、广场和沿路建筑物的出入口有平顺的衔接。

(4)道路及两侧街坊的排水良好。道路路缘石顶面应低于街坊地面标高及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地坪标高。

(5)考虑沿线各种控制点的标高和坡度的要求。包括如相交道路的中心线标高,重要地—厂建筑物的标高,与铁路交叉点的标高,河岸坡度和河流最高水位、桥涵立交的标高等。

2.设计

(1)最大纵坡考虑因素通行的各种车辆的动力性能、道路等级、自然条件。

在混行的道路上,应以非机动车的爬坡能力确定道路的最大纵坡。自行车道路的最大纵坡以2.5%为宜。

等级高的道路设计车速高,需要尽量采用平缓的纵坡。最大纵坡建议值:快速交通干道设计车速为40一60km/h,最大纵坡为3%一4%;主要及一般交通干道设计车速为40~60km/h,最大纵坡为3%~4%;区干道设计车速为30—40km /h,最大纵坡为4%一6%;支路设计车速为20~25km/h,最大纵坡为7%一8%。

对于平原城市,机动车道路的最大纵坡宜控制在5%以下。

(2)最小纵坡

最小纵坡度与雨量大小、路面种类有关。路面越粗糙,最小纵坡越大,反之则可小些。如水泥混凝土路面、黑色路面、碎石路面等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3%,在有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特殊困难路段,纵坡度小于0.2%时,应采取设锯齿形街沟或其他排水措施。

(3)坡道长度限制

道路坡道的长度与道路的等级要求和车辆的爬坡能力有关,不宜太长,但也不宜太一般最小长度也应不小于相邻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竖曲线

为使路线平顺,行车平稳,必须在路线竖向转坡点处设置平滑的竖曲线将相邻直线坡段衔接起来。因纵断面上转折坡点处是凹形或凸形不同而分为凹形曲线与凸形曲线。纵坡转折处是否设置凸曲线,取决于转坡角大小尺寸与要求视距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一般规定:当主要及一般交通干道两相邻纵坡代数差ω>0.5%,区干道的(ω>1.0%,其他道路的ω>1.5%时,需设置凸形竖曲线。对凹形转折处,当主要交通干道两相邻纵坡代数差ω>0.5%,交通干道的ω>0.7%,其他道路的~> 1.0%时,则需要设置凹形曲线。

城市道路设计时一般希望平曲线与竖曲线分开设置。如果确实需要重合设置时,通常要求将竖曲线设置在乎曲线内,而不应交错。为了保持平面和纵断面的线形平顺,一般取凸形竖曲线的半径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应避免将小半径的竖曲线设在长的直线段上。竖曲线长度一般至少应为20m.其取值—般为20m的倍数。

城市道路排水

形式:明式、暗式、混合式。

雨水管网布置原则:利用地形,分区就近排入水体,沿排水区低处布置,合理选择与布置出水口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纵断面设计要点

第五节纵断面设计要点 教学目的:掌握纵坡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步骤 重点难点:纵坡设计方法与步骤 经济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Ⅰ复习提问 1.常见的平纵线形组合方式 2.平曲线和竖曲线组合时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Ⅱ导入新课 前面讲解了纵断面图的基本组成,纵坡大小的选择,坡长以及平纵线形组合的相关内容,在这些基础上,进入纵断面设计的学习。纵断面设计时要注意对前面只知识的综合应用。Ⅲ讲解新课 一、纵断面设计要点 1.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公路等级、沿线自然条件和构造物控制标高等,确定路线合适的标高、各坡段的纵坡度和坡长,并设计竖曲线。 2.基本要求: 纵坡均匀平顺、起伏和缓、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平面与纵面组合设计协调、以及填挖经济、平衡 (一)设计标高的控制 1、平原微丘区,主要由保证路基稳定的最小填土高度控制。 为了保证路基的稳定性,最小填土高度为60-80公分,一般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最少80公分,不管是填方段还是挖方段。 2、丘陵地区,设计标高主要是保证填挖平衡、降低工程造价。 3、山岭区设计标高主要由纵坡度和坡长控制。 4、沿河线设计标高主要由洪水位控制,要高出设计洪水位0.5米。 5、高、一、二公路的最小净空高度为5米,三、四级公路为4.5米,考虑将来可能变化, 净空高应预留0.2米。 天桥标志牌 6、人行通道和农用车辆通道的净空最小值分别为2.2和2.7米。 7、公路越铁路时,路线桥下净空应符合现行铁路部门净空高度要求。 8、电力线、地下设施、水运航道地段,也应满足最小净高高度要求。 (二)关于纵坡极限值的运用 1.纵坡的极限值,设计时不可轻易采用,应留有余地。 2.在受限制较严的地带,可有条件地使用纵坡极限值。 3.纵坡应力求平缓,但为了路面和边沟排水,最小纵坡不应低于0.3%~0.5%。 (三)关于最小纵坡 1.坡长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设计速度9秒的行程为宜。 2.对连续起伏的路段,坡度应尽量小,一般可争取到竖曲线最小长度的-5倍。 (四)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 1、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及陡坡限制坡长,一般不轻易采用,而应适当留有余地。 2、平原微丘区纵坡应均匀平缓,丘陵区的纵坡应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使路线起伏过大。 3、山岭重丘区的沿河线,应尽量采用平缓的纵坡,坡长不宜过短,纵坡不宜大于6%。

给水管道平面及纵断面图设计步骤

给水管道平面及纵断面图设计流程 (最后修订时间:2010.07)一、准备工作 操作步骤: 1、设置->设工程名【在HySzGxWork下创建本工程数据储备文件夹】 2、设置->出图比例【施工图纵断面图出图比例为1:2000 实施方案纵断面图出图比例为1:2000】 3、设置->文字大小【一般取3】 4、设置->标注小数位【一般取3】 5、设置->图框设置【A0~A4图框均不要“对中线、标尺线、会签栏”,全部不打勾,然后保存设置】 6、设置->管道规格【这里我们主要调整给水硬聚氯乙烯管的相关数据即可(以1.0Mpa管道为准),确定保存后,需重启鸿业市政管线程序生效】 7、设置->管线标注->管长管坡

8、设置->纵断表头->给水->用户 序号 行间距 栏类别栏名称备注实施方案施工图 1 1 2 12 设计路面标高原地面标高(m) ① 2 12 12 设计管中心标高设计管中心标高(m)

3 12 12 管顶覆土管顶覆土(m) 4 12 12 坡度及坡长坡度(%%145)及坡长(m) ② 5 12 12 管径管径管材接口基础 6 15 15 道理桩号管道桩号(m) 7 12 12 井编号节点编号 8 40 40 用户自加节点大样 ③ 9 70 70 管道小平面管道平面 ①这里选择设计路面标高类别是为了方便做纵断面设计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纵断面图上的地面标高 ②%%145在stedi字体中显示为千分号 ③节点大样及管道平面的行间距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阶段做调整 9、设置->纵断标注【施工图桩号间隔:50 实施方案桩号间隔:100】 备注:其中步骤1、2、4、8、9在不同工程不同设计设计阶段中有不同设置,每次均需重新设置。

第五章-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复习课程

第五章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 第一节概述 定义:沿着道路中线竖向剖面的展开图即为路线纵断面。 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 任务:研究纵断面线形的几何构成及其大小与长度。 依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续。 地面高程:中线上地面点高程。 设计高程:一般公路,路基未设加宽超高前的路肩边缘的高程。 设分隔带公路,一般为分隔带外边缘。 路基高度:横断面上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高差。 路堤:设计高程大于地面高程。 路堑:设计高程小于地面高程。 纵断面设计内容:坡度及坡长、竖曲线 第二节纵坡及坡长设计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 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坡。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 越岭线哑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缓一些。 3.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通畅 4.一般情况下山岭重丘区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即纵向填挖平衡设计。 5.平原微丘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或池塘、湖泊分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上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即包线设计。 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线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缓一些, 7.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二、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度值。 影响因素: 汽车的动力特性:汽车在规定速度下的爬坡能力。 道路等级:等级高,行驶速度大,要求坡度阻力尽量小。 自然条件: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 纵坡度大小的优劣: 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热★★★ 浏览: 809 更新时间:2010-5-26 10:04:21 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 一、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 二、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 三、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 四、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五、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减少废弃工程。 第5.1.2条直线、平曲线的布设与连接宜符合下列规定: 一、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直线长度宜满足下列要求: 1.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六倍。 2.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二倍。 当计算行车速度小于60km/h,地形条件困难时,直线段长度可不受上述限制,但应满足设置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要求。 二、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连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受地形限制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时,可采用复曲线。 1.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2.小圆半径小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但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小于或等于0.1m; 3.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值小于或等于1.5。 三、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长直线下坡尽头的平曲线半径应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在难以实施地段,应采取防护措施。

路线纵断面设计

路线纵断面设计 1、假定条件 1.1 该地区为丘陵地形,地表主要为草植被覆盖; 1.2 植被下面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以灰黑、灰白泥岩、粉砂岩、泥质沙岩为主。厚度在6.6~31米之间。 1.3 本区属于自然区Ⅰ类划分,即大陆性亚寒带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份。雨季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为84cm,4、5月份发生雪融期潮湿状态的临界高度为56cm。 2、设计要求 2.1 根据平面定线的结果结合本次给定的条件设计两个断链之间的纵断面图; 2.2 根据地面平曲线设计起点和中点的纵断面,选择填方材料并说明理由;2.3 绘图比例尺纵坐标为1:100,横坐标为1:5000,用A3纸绘制; 2.4 规范设计格式、设计步骤、设计内容; 2.5 所需材料:第一次的作业A3纸 笔记、参考书(露天矿线路工程、张达贤)。 3、纵断面设计原则 3.1 纵断面设计应服从上位依据(总规、控规、可研、初设等作业批准的高程),根据所处的工作阶段取得可靠地定线依据; 3.2 满足纵断面设计的技术标准,满足等级要求; 衡; 3.4 路基稳定,路基最小填土高度为84cm; 3.5 保证市政管线的埋设、使用。管线覆土最小厚度0.7m。有时排水管控制了道路高度。 4、设计步骤 4.1 准备工作 在平面路线图上标注里程桩和百米标及其所处高程。 本次设计总里程1575.2m,跨高程3.27m;共设置15个百米桩、27个里程桩,其中K0 K1 K2 K4 K6 K7 K8 K10 K12 K13 K15 K16 K18 K19 K20 K22 K24 K25 K26为整桩,K3 K5 K9 K11 K14 K17 K19 K21 K23 K27为特殊加点桩。 4.2 标注特殊控制点 1)路线起、终点,引起地形起伏大的变坡点; 2)标注控制点:影响纵坡设计的高程控制点(用高程表示) 3)线路的起始点、导向线交点、地形边坡点、竖曲线的起始点(竖曲线的ZY-YZ)。 4)平面圆曲线的ZY-YZ点。 采用定直线等分定理将控制点、里程桩、变坡点、起终点、百米标的高程反映到纵断面图上。 4.3 试坡 Liumr

道路纵断面设计步骤

道路纵断面设计步骤: 一、平面线形规范检查(检查线形是否满足规范) 用业主给你的平面总图用鸿业—平面—平面规范输入道路参数进行检查,检查线形是否满足规范,如不满足用鸿业—平面—导线法线型设计—基本型缓和曲线进行设计(参数可以从规范上查到); 二、道路纵断面图设计:检查道路纵断面设计时是否会出现高程差特大或不满足要求等情况,涉及到是否需要改线(使用鸿业来完成) 1、地形 地形识别:地形—自然等高线—快速转化—先单击一条地形线—按all表示全部选择同类型的线—回车; 离散:地形—自然等高线—离散—回车(离散间距为10/20 可自行调节,不调也行。 自然标高离散点:文本定义—选择任意高程点文字(按all表示全部选择)—回车—按提示进行下一步; 如果是属性块的情况:属性块定义—选择任意高程点文字(按all表示全部选择)—回车—按提示进行下一步。 标高检查:在自然标高离散点里选择标高检查,选择任意高程点文字(按all表示全部选择)—根据提示输入最大最小标高—检查

完后删除全部的无效点即可。 2、平面 中心线定义:选择中心线定义—回车手动选择图上的中心线—回车按提示完成即可。 桩号 定义桩号:选择定义桩号的中心线,先选择一条中心线,输入all表示选择全部同类型的线性—回车—按提示进行下步操作。 自动标注桩号:在桩号里面自动标注桩号—选择标注的线性—按提示即可。 还可以进行标注桩号设置 线转道路:为了使生成的土石方量准确,按提示完成即可。 超高加宽设计:

根据图在桩号代号右侧单击横断面形式,出现下图 选择左右对称,选择板块型式(有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等,单幅路表示没有中央分隔带,没有两侧分隔带;双幅路是指有中央分隔带,没有两侧分隔带;三幅路是指有中央分隔带,有两侧分隔带;

给水管道平面及纵断面图设计步骤

一、准备工作 操作步骤: 1、设置->设工程名【在HySzGxWork下创建本工程数据储备文件夹】 2、设置->出图比例【施工图出图比例为1:1000 初步设计出图比例为1:2000】 3、设置->文字大小【一般取3】 4、设置->标注小数位【一般取3】 5、设置->图框设置【A0~A4图框均不要“对中线、标尺线、会签栏”,全部不打勾,然后保存设置】 6、设置->管道规格【这里我们主要调整给水硬聚氯乙烯管的相关数据即可,确定保存后,需重启鸿业市政管线程序生效】 7、设置->管线标注->管长管坡

8、设置->纵断表头->给水->用户 ①这里选择设计路面标高类别是为了方便做纵断面设计时可以根据

实际情况调整纵断面图上的地面标高 ②%%145在Rc9字体中显示为千分号 ③节点大样及管道平面的行间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 9、设置->纵断标注【施工图桩号间隔:50 初步设计桩号间隔:100】 备注:其中步骤1、2、4、8、9在不同工程不同设计设计阶段中有不同设置,每次均需重新设置。 二、绘制平面及纵断面图 操作步骤: 1、布置管线 采用pl命令布置管线,线段及小幅度曲线均可,尽量直线段越长越好,可减少节点量,减轻后续的工作量。 布置完管线后,利用x命令打散管线,给水->定给水管 2、管道桩号

平面->管线桩号->定义给水管线桩号 平面->管线桩号->桩号标注设置【通常常用千米桩号、左侧标注->小桩号侧标注,施工图整桩间隔50,初步设计整桩间隔100】 平面->管线桩号->自动标注管线桩号 3、从图面提取地面标高 平面->自然地形->自然离散点->文本定义/属性块转【如果自然地形标高数据为属性块,则采用属性块转】 平面->自然标高文件->地图提标高

给水管道平面及纵断面图设计步骤汇总

给水管道平面及纵断面图设计流程 海南天鸿市政设计有限公司培训文件 (最后修订时间:2010.07)一、准备工作 操作步骤: 1、设置->设工程名【在HySzGxWork下创建本工程数据储备文件夹】 2、设置->出图比例【施工图纵断面图出图比例为1:2000 实施方案纵断面图出图比例为1:2000】 3、设置->文字大小【一般取3】 4、设置->标注小数位【一般取3】 5、设置->图框设置【A0~A4图框均不要“对中线、标尺线、会签栏”,全部不打勾,然后保存设置】 6、设置->管道规格【这里我们主要调整给水硬聚氯乙烯管的相关数据即可(以1.0Mpa管道为准),确定保存后,需重启鸿业市政管线程序生效】 7、设置->管线标注->管长管坡

8、设置->纵断表头->给水->用户

①这里选择设计路面标高类别是为了方便做纵断面设计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纵断面图上的地面标高 ②%%145在stedi字体中显示为千分号 ③节点大样及管道平面的行间距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阶段做调整 9、设置->纵断标注【施工图桩号间隔:50 实施方案桩号间隔:100】 备注:其中步骤1、2、4、8、9在不同工程不同设计设计阶段中有

不同设置,每次均需重新设置。 二、绘制平面及纵断面图 操作步骤: 1、布置管线 采用pl命令布置管线,线段及小幅度曲线均可,尽量直线段越长越好,可减少节点量,减轻后续的工作量。 布置完管线后,利用x命令打散管线,给水->定给水管 2、管道桩号 平面->管线桩号->定义给水管线桩号 平面->管线桩号->桩号标注设置【通常常用千米桩号、左侧标注->小桩号侧标注,施工图整桩间隔50,实施方案整桩间隔100】

铁路选线设计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试题解读

一、单项选择题 1.线路中心线是O 在纵向的连线,该O 点是 [D] A 铁路路基横断面上距内轨半个轨距的铅垂线与路肩水平线的交点 B 铁路道床横断面上距外轨半个轨距的铅垂线与道床顶肩水平线的交点 C 铁路道床横断面上距内轨半个轨距的铅垂线与道床顶肩水平线的交点 D 铁路路基横断面上距外轨半个轨距的铅垂线与路肩水平线的交点 √2.我国铁路基本上多是客货共线铁路,行车速度又不高,缓和曲线线型一般采用 [B] A 曲线型超高顺坡的三次抛物线 B 直线型超高顺坡的三次抛物线 C 曲线型超高顺坡的正弦曲线 D 曲线型超高顺坡七次方曲线 3.在客货共线I 级铁路线路纵断面的变坡点处需考虑设置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 均需设置竖曲线 B. 当≥?i 3?时需设竖曲线 C. 当 >?i 3?时需设竖曲线 D. 当>?i 4?时需设竖曲线 √4.在I 级铁路的线路纵断面变坡点处,设置竖曲线的条件是 [C] A. 所有变坡点 B. 当 ≥?i 3?时 C. 当>?i 3?时 D. 当>?i 4? 5.某设计线的近、远期货物列车长度分别为 )(LJ L 和)(LY L ;紧坡地段上有一转角为α和半径为R 的圆曲线长Kr ,其所在的坡段长度Li ,若曲线长度小于列车长度,则该坡段的坡度折减值应按下 式计算 [A] A LJ L α5.10 B LY L α5.10 C r K α105 D R 600 √6.已知相邻两坡段的坡度分别为 1i 和2i ,则对应变坡点处的坡度差=?i [C] A 21i i - B 12i i - C ||21i i - D ||||21i i - 7.《线规》中规定的坡度代数差允许值是以下列那种参数作为拟定的参数 [A] A 远期到发线有效长 B 近期到发线有效长 C 铁路等级 D 重车方向的限制坡度 8.新线纵断面设计时,确定一般路段的最小坡段长度应依据 [D] A. 近期货物列车长度 B. 远期货物列车长度 C. 近期到发线有效长 D. 远期到发线有效长 √√9.线路平面上两相邻曲线间的夹直线长度是指 [B] A. ZY1到ZY2之间的距离 B. HZ1到ZH2之间的距离 C. HZ1到ZY2之间的距离 D.YZ1到ZH2之间的距离 √10.曲线最大坡度折减时,要判断圆曲线长度K R 是否大于列车长度L L ,此处的L L 是指[A]。 A 近期货物列车长度 B 远期货物列车长度 C 近期到发线有效长 D 远期到发线有效长 11.曲线地段最大坡度折减范围应是 [B] A. 缓和曲线加圆曲线范围 B. 未加设缓和曲线前的圆曲线范围 C. 圆曲线加两端半个缓和曲线长度范围 D. 圆曲线加前端半个列车长度范围 √12.为了便于排水,线路上长大路堑段的纵断面设计坡度不宜小于 [C] A. 5? B. 3? C. 2? D. 4? √13.线路上的长大路堑内和隧道内的设计坡度分别不宜小于 [B]。 A 4?,3? B 2?,3? C 3?,2? D 3?,4? 14.需要进行隧道最大坡度折减的地段是:位于长大坡道上且隧道长度大于 [B] A 300m B 400m C 500m D 1000m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 1.准备工作 纵坡设计前,应根据中桩和水准记录点绘出路线纵断面图的地面线,绘出平面直线、平曲线示意图,写出每个中桩的桩号和地面标高以及沿线土壤地质说明资料,并熟悉和掌握全线有关勘测设计资料,领会设计意图和要求。 2.标注控制点 所谓控制点,就是指影响纵坡设计的高程控制点。“控制点”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属于控制性的“控制点”,控制路线纵坡设计时必须通过它或限制从其上方或下方通过。这类控制点主要有: ①路线起、终点;②越岭哑口;③重要桥涵;④最小填土高度;⑤最大挖深;⑥沿溪线的洪水位;⑦隧道进出口;⑧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⑨铁路道口;⑩城镇规划控制标高以及受其它因素限制路线必须

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 第二类是属于参考性的“控制点”,叫经济点。对于山岭重丘区的公路,除应标出控制性质的“控制点”以外,还应考虑各横断面上横向填挖基本平衡的经济点,以降低工程造价。横断面上的经济点有以下三种情况: 1)当地面横坡不大时,可在中桩地面标高上下找到填方和挖方基本平衡的标高,纵坡通过此标高时,在该横断面上挖方数量基本等于填方数量。该标高为其经济点,如图a)。 2)当地面横坡较陡时,填方往往不宜填稳,有时坡脚伸得较远,采用多挖少填甚至全部挖出路基的方法比砌石护坡经济,这时多挖少填或全挖路基的标高为经济点,如图b)。 3)当地面横坡很陡,无法填方时,需砌筑挡土墙,此时宁愿全部挖出路基或深挖,该全部挖出或深挖路基的标高为其经济点,如图c)。 当地面横坡很陡,必须作挡土墙时,当采用某一设计标高使该断面按1m长度计施工的土石方与挡土墙费用总和最省,该标高为其经济点。设计时“经济点”通常用“路基横断面透明模板”来确定,如下图所示。

铁路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

第二节铁路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于本章最后讲) 铁路线路在空间的位置是用它的中心线来表示的。线路中心线是指距外轨半个轨距的铅垂线 AB 与两路肩边缘水平连线 CD 交点 O 的纵向连线。如下图所示: 线路横断面 线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叫做铁路线路的平面,表明线路的直、曲变化状态;线路中心线展直后在铅垂面上的投影,叫铁路线路的纵断面,表明线路的坡度变化。 一、铁路线路的平面及平面图 线路的平面由直线、圆曲线以及连接直线与圆曲线的缓和曲线组成。 (一)曲线 铁路线路在转向处所设的曲线为圆曲线,其基本组成要素有:曲线半径 R ,曲线转角α,曲线长 L ,切线长度 T ,如下图所示: 圆曲线要素 在线路设计时,一般是先设计出α和 R,在按下式计算出T及L:

曲线半径愈大,行车速度愈高,但工程量愈大,工程费用愈高。 (二)缓和曲线 为保证列车安全,使线路平顺地由直线过渡到圆曲线或由圆曲线过渡到直线,以避免离心力的突然产生和消除,常需要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一个曲率半径变化的曲线,这个曲线称为缓和曲线,如下图所示为设有缓和曲线的铁路曲线。 铁路曲线 缓和曲线的特征为:从缓和曲线所衔接的直线一端起,它的曲率半径ρ由无穷大逐渐减小到它所衔接的圆曲线半径 R 。它可以使离心力逐渐增加或减小,不致造成列车强烈的横向摇摆,如图所示。 离心力变化示意图 (三)夹直线 两相邻曲线,转向相同,称为同向曲线;转向相反,称为反向曲线。两条相邻曲线间应设置一定长度的直线,以保证列车运行的平稳,如下图所示。车辆运行在同向曲线上,因相邻曲线半径不同,超高高度不同,车体内倾斜度不同;车辆运行在反向曲线上,因两曲线超高方向不同,车体时而向左倾斜,时而向右倾斜。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车体摇晃震动。夹直线愈短,摇晃振动愈大。

道路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 第二节纵断面设计 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亲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的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2.2。 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 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的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和段。缓和段的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的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第5.2.4条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的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表5.2.4规定值。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一、填空题 1、在公路路线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另一条是()。 2、纵断面的设计线是由()和()组成的。 3、纵坡度表征匀坡路段纵坡度的大小,它是以路线()和()之比的百分数来度量的。 4、新建公路路基设计标高即纵断面图上设计标高是指:高速、一级公路为 ()标高;二、三、四级公路为()标高。 5、纵断面线型的布置包括()的控制,()和()的决定。 6、缓和坡段的纵坡不应大于(),且坡长不得()最小坡长的规定值。 7、二、三、四级公路越岭路线的平均坡度,一般使以接近()和 ()为宜,并注意任何相连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 ()。 8、转坡点是相邻纵坡设计线的(),两坡转点之间的距离称为 ()。 9、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应避免插入()平曲线,或将这些顶点作为反向平曲线的()。 10、纵断面设计的最后成果,主要反映在路线()图和 ()表上。 二、选择题 1、二、三、四级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是指()。 A 路基中线标高 B 路面边缘标高 C 路基边缘标高 D路基坡角标高 2、设有中间带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其路基设计标高为()。 A 路面中线标高 B 路面边缘标高 C 路缘带外侧边缘标高 D 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高

3、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地确定,主要根据()来选取其中较大值。 A 行程时间,离心力和视距 B 行车时间和离心 力 C 行车时间和视距 D 视距和理性加速度 4、竖曲线起终点对应的里程桩号之差为竖曲线的()。 A切线长 B 切曲差 C 曲线长 5、平原微丘区一级公路合成坡度的限制值为10%,设计中某一路段,按平曲线半径设置超高横坡度达到10%则此路段纵坡度只能用到( ). A 0% B 0.3% C 2% D3% 6、最大纵坡的限制主要是考虑()时汽车行驶的安全。 A 上坡 B 下坡 C 平坡 7、确定路线最小纵坡的依据是()。 A 汽车动力性能 B 公路等级 C 自然因素 D 排水要求 8、公路的最小坡长通常是以设计车速行驶()的行程来规定的。 A 3-6s B 6-9s C 9-15s D 15-20s 9、在平原区,纵断面设计标高的控制主要取决于()。 A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B 土石方填挖平衡 C 最小纵坡和坡长 D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10、在纵坡设计中,转坡点桩号应设在()的整数倍桩号处。 A 5m B 10m C 20m D 50m 1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公路竖曲线采用()。 A 二次抛物线 B 三次抛物线 C 回旋曲线 D 双曲线 12、路基设计表是汇集了路线()设计成果。 A 平面 B 纵断面 C 横断面 D 平、纵、横 三、名称解释 1.公路的纵坡度

路线纵断面设计

路线纵断面设计 路线纵断面:同一曲面沿道路中线竖直剖切,展开成的平面。 1、假定条件 1.1、该地区为丘陵地区,地表主要为全区覆盖的草植被。植被下部为第四季松 散堆积物覆盖,以灰黑、灰白泥岩、粉砂岩、泥质砂岩为主,厚度在6.6m-31m 之间。 1.2、本区属于公路自然区I类2级划分,即大陆性亚寒带气候,降雨主要集中 在7、8、9月,表现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为84cm;4、5月份为雪融期,产生潮湿临界厚度为56cm。 2、设计要求 2.1、根据地面平曲线设计起点和中点的纵断面图,选择填方材料并说明理由。 2.2、绘图比例尺纵坐标为1:200,横坐标为1:2000,用B4纸绘制。 2.3、规范设计格式、设计步骤、设计内容。 3、纵断面设计的原则 3.1、纵断面设计应服从上位依据(总规、控规、可研、初设等业已批准的高程), 根据所处的工作阶段取得可靠的定线依据; 3.2、满足纵断面设计的技术标准,满足等级要求; 3.3、纵断面线形平顺,坡段平缓,起伏小、少; 3.4、填挖少,工程量省,填挖基本平衡; 3.5、路基稳定; 3.6、基本满足沿途道路控制标高。道路控制标高是: ①起点、终点、沿途街坊地面、交叉口、出入口、广场、建筑物地坪、铁 路道口、桥涵; ②由设计洪水位确定的路面高程、桥面高程; ③通航河流要满足桥下净空高度的要求; ④旧路改造时的原有路面高程; ⑤垭口。 3.7、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3.8、保证市政管线的埋设、使用。管线覆土最小厚度0.7m。有时排水管控制了 道路高程。 4、设计步骤 4.1、准备工作 在平面路线图上标注里程桩和百米标及其所处高程。 本次设计总里程540.78m,跨高程3.29m;共设置5个百米标、17个里程桩,其中k0、k1、k3、k8、k9、k14为整桩,k2、k4、k5、k6、k7、k10、k11、k12、k13、k15、k16为特殊点加桩。

(完整版)公路纵断面设计

公路纵断面设计 一、概述 1.纵断面设计定义 沿道路中心线纵向垂直剖切的一个立面。它表达了道路沿线起伏变化的状况。道路纵断面设计主要是根据道路的性质和等级,汽车类型和行驶性能,沿线地形、地物的状况,当地气候、水文、土质的条件以及排水的要求,具体确定纵坡的大小和各点的标高。为了适应行车的要求,各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快速路、主干路及相邻坡度代数差大于1%的其他道路,在纵坡变更处均应设置竖曲线,因而,道路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所组成。 在纵断面图上,通过路中线的原地面上各桩点的高程,称为地面标高,相邻地面标高的起伏折线的连线,称为地面线。设计公路的路基边缘相邻标高的连线,称为设计线,设计线上表示路基边缘各点的标高,称为设计标高。在同一横断面上设计标高与地面标高之差,称为施工高度。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上时,路基构成填方路堤;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下时,路基构成挖方路堑。施工高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路堤的高度和路堑的深度。 2.纵断面设计原则 2.1设计原则 (1)纵坡设计必须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有关纵坡的各项规定,如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按排水要求的最小纵坡等。 (2)为保证汽车以一定的车速安全顺利地通过,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 (3)对沿线的自然条件,应作通盘研究,依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分别处理,使公路畅通和稳定。 (4)按路线起伏综合考虑农田水利方面的特殊要求。 (5)在水文条件不良或地下水位很高的路段,应考虑适当的路基高度。 (6)在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的前提下,争取填挖平衡,节省土石方及其他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7)考虑到今后公路改建时,尽量利用原有路面作为新路面的基层或面层的下层。

道路纵横断面的实测方法

线路纵、横断面测量 纵断面测量 目的:测定线路中桩处的高程,绘制纵横断面图,为线路设计提供基础资料。 工作步骤:"先基平、后中平" 基平就是控制测量,中平就是碎步测量 一、基平测量 1.水准点的设置 (1)横向位置,不易破坏且方便之处,一般离中线50~100m (2)纵向密度 山区:相隔0.5km ~1km ; 平原区:相隔1km ~2km 每5km 、线路起终点、重要工程处,设永久性水准点。 2.基平测量的方法 50-100m 水准点 道路中线 BM1 BM2BM3 山区:0.5~km 平原:1~km

(1)路线 符合水准路线(2)仪器 不低于DS3精度的水准仪或全站仪(3)测量要求:水准测量 按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进行往返测,闭合差不超过20√L 或6√n (mm)(L 为长度(km)n 为测站数。)三角高程测量 一般按全站仪电磁波三角高程测量(四等)规范进行。 用全站仪测高程和水准仪测量高差是不同的,全站仪是在要测量的两点分别架仪器和立棱 镜,水准仪是在两点中间架仪器。 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 首先在BM1点架仪器,BM2架棱镜,精确的测量两点 之间的高差。D ·tan α+BM1仪器高-BM2棱镜高,就 可以得到BM2的高程,把两点的高程相减就得到两 点之间的高差,再吧仪器搬到BM2,后视BM1,把两 个高差取平均值,这种方法叫做“对向观测或双向 观测”用同样的方法测BM3。 二、中平测量 1.定义:在基平测量后提供的水准点高程的基础上,测定各个中桩的高程。 2.方法: (1)水准仪法 从一个水准点出发,按普通水准测量的要求,用“视线高法”测出该测段内所有中桩地面高程最后附合到另一个水准点上。 TP 点就是转点(一般情况下是先测设转点再测其它的点) 高差闭合差的限差为:高速、一级公路±30√L 。二级及以下公路±50√L BM1 BM3 BM2 三角高程测量 BM1 TP1 TP2 图形:水准仪中平测量

选线设计教案-3.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解读

选线设计课程教案单元标题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单元学时10 教学目标: 了解铁路线路平面、纵断面设计的基本内容;通过平面纵断面略图了解线路各个组成部分,培养全局观念。熟悉线路平面、纵断面设计的基本原则。掌握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的基本方法,学会灵活运用《铁路线路设计规范》中的相关标准。 教学重点: 线路平面、纵断面设计的基本原则,线路平面、纵断面技术条件取值标准与确定原理,包括圆曲线最小标准、最小缓和曲线、夹直线和夹圆曲线最小长度、最小缓和曲线长度、平面线间距、最大坡度、最小竖曲线半径、最小坡段长度等。最大坡度折减方法等。车站线路技术条件 教学难点: 最小曲线半径、最小缓和曲线、最大坡度、最小竖曲线半径、最小坡段长度等技术参数的确定原理;最大坡度折减方法;车站平面纵断面技术条件等。教学方式方法: 传授与示例相结合,配合习题作业对概念、计算原理与方法加以巩固。 教学手段: 讲课使用传统方式和多媒体手段相结合的模式。根据章节的内容,教师可选用电子教案、投影图片;PPT与绘示意图相结合,随讲解过程在黑板上绘制

相关线路几何关系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1)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讲清线路平纵面设计概念产生的背景与思路、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教学观点。在内容取舍上,侧重于平纵面设计理论的应用、着力培养学生的选线决策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模式。 2)精讲多练,以“疑”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克服注入式。对理论性内容,侧重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对应用性内容,着眼于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此外,贯穿整个学期的开发性课程大作业,使学生通过实际设计巩固所学线路平纵面技术参数的概念和平纵面设计方法。 讲课内容备课札记

第3章 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第三章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1 概述 铁路线路平面的定义:线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组成要素:直线和曲线。 铁路线路纵断面的定义:线路中心线(曲线部分展直后)在垂直面上的投影。组成要素:平道和坡道。 区间线路平面设计 ⒉设计内容区间线路纵断面设计 车站、桥梁、隧道 地段平、纵面设计 线路的平面组成和曲线要素 平面设计 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设计 最大坡度 坡段长度 纵断面设计坡段连接 坡度折减 线路平面图 ⒊设计成果 线路纵断面图 满足《铁路线路设计规范》要求 ⒋设计要求桥、隧、站和建筑物与线路的协调配合 工程造价省 优化设计 有利于运营 §2 区间线路平面设计 2.1平面组成和曲线要素 直线 线路平面 圆曲线 曲线 缓和曲线

⒈曲线要素(看课件) 2.2直线 设计直线应遵循的原则: ⒈直线与曲线相互协调 ⒉争设置较长的直线段 ⒊求减小交点偏角度数 ⒋夹直线长度不应短于规定长度 2.3圆曲线 设置目的:改变线路方向 2.3.1曲线半径对工程和运营的影响 ⒈曲线限制速度 ⒉曲线半径对工程的影响 小半径曲线的优点: 更好地适应地形变化,减少路基、桥涵、隧道、挡墙的工程数量小半径曲线的缺点: ⑴增加线路长度 ⑵降低粘着系数 ⑶轨道需要加强 ⑷增加接触导线的支柱数量 ⒊曲线半径对运营的影响 ⑴增加轮轨磨耗 ⑵维修工作量加大 ⑶行车费用增加 2.3.2最小曲线半径的选定(公式见课件) 意义: ⑴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之一 ⑵对工程量和运营条件有重大影响 ⒉选定最小曲线半径的影响因素 ⑴路段设计速度 ⑵货车通过速度 ⑶地形条件

2.3.3曲线半径的选用 ⒈曲线半径系列 一般为50或100米的整倍数 特殊为10米的整倍数 ⒉选用原则 ⑴因地制宜,由小到大合理选用 ⑵结合纵断面特点合理选用 2.3.4缓和曲线——保证行车平顺 ⒈作用 ⑴缓和曲线地段,半径由无穷大变到一个定值,离心力逐渐增加 ⑵缓和曲线地段,外轨超高由零变动到园曲线上的超高,向心力逐渐增加 ⑶半径小于350米时,轨距由标准轨距变动到加宽后的轨距 ⒉线型——直线型超高顺坡的三次抛物线 ⒊长度 ⑴保证超高顺坡不致使车轮脱轨 ⑵保证超高时变率不致影响旅客舒适 ⑶保证欠超高时变率不致影响旅客舒适 取三个计算值中的较大者 4.用——结合半径、设计速度、地形选用,尽量选用较长的。 ⒌两缓和曲线间圆曲线的最小长度——与夹直线相同 2.3.5线间距离 ㈠限界 种类:机车车辆限界、直线建筑接近限界、隧道建筑限界和桥梁建筑限界。㈡区间直线地段的线距 ㈢区间曲线地段线距加宽

给水管道平面及纵断面图设计步骤

给水管道平面及纵断面图设计流程 天鸿市政设计培训文件 (最后修订时间:2010.07)一、准备工作 操作步骤: 1、设置->设工程名【在HySzGxWork下创建本工程数据储备文件夹】 2、设置->出图比例【施工图纵断面图出图比例为1:2000 实施方案纵断面图出图比例为1:2000】 3、设置->文字大小【一般取3】 4、设置->标注小数位【一般取3】 5、设置->图框设置【A0~A4图框均不要“对中线、标尺线、会签栏”,全部不打勾,然后保存设置】 6、设置->管道规格【这里我们主要调整给水硬聚氯乙烯管的相关数据即可(以1.0Mpa管道为准),确定保存后,需重启鸿业市政管线程序生效】 7、设置->管线标注->管长管坡

8、设置->纵断表头->给水->用户

①这里选择设计路面标高类别是为了方便做纵断面设计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纵断面图上的地面标高 ②%%145在stedi字体中显示为千分号 ③节点大样及管道平面的行间距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阶段做调整 9、设置->纵断标注【施工图桩号间隔:50 实施方案桩号间隔:100】 备注:其中步骤1、2、4、8、9在不同工程不同设计设计阶段中有不同设置,每次均需重新设置。

二、绘制平面及纵断面图 操作步骤: 1、布置管线 采用pl命令布置管线,线段及小幅度曲线均可,尽量直线段越长越好,可减少节点量,减轻后续的工作量。 布置完管线后,利用x命令打散管线,给水->定给水管 2、管道桩号 平面->管线桩号->定义给水管线桩号 平面->管线桩号->桩号标注设置【通常常用千米桩号、左侧标注->小桩号侧标注,施工图整桩间隔50,实施方案整桩间隔100】 平面->管线桩号->自动标注管线桩号 3、从图面提取地面标高 平面->自然地形->自然离散点->文本定义/属性块转【如果自然地形标高数据为属性块,则采用属性块转】

道路纵断面设计

第二节纵断面设计 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亲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的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2.2。 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 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的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和段。缓和段的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2[1].纬地(纵断面设计)解析

十.设计向导说明及步骤 说明:设计向导的作用 “设计向导”命令位于“项目”菜单下,该功能引导用户快捷、方便地设置项目类型、公路等级、标准路基宽度、计算不同形式的超高与加宽过渡,以及快速设置填挖方边坡、边沟排水沟等等设计控制参数。用户在按照设计向导的提示一步一步完成设置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四个文件:超高设置文件(*.sup)、路幅宽度文件(*.wid)、设计参数控制文件(*.ctr)、桩号序列文件(*.sta),并自动添加到项目管理器中。 在新版Hint5.6中,用户可以根据项目需要,通过在“设计向导”中输入分段桩号,将一个项目划分为若干段不同公路等级、不同标准路基宽度、或不同的超高加宽过渡方式的项目分段进行设计,而不象以前需要将一个项目分为几个项目来分别设计,大大简化了有此需求的用户的操作使用。 注意:设计向导只是一个帮助用户快速建立本项目各种控制参数的一个工具,一般情况下,一个项目中“设计向导”只需运行一次。对生成的超高加宽等四个文件,用户均可利用纬地数据编辑器打开文件按照其格式进行修改设置,或者利用“数据”菜单下的“控制参数输入”命令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根据需要随时对其进行修改变化。用户如再次运行设计向导,系统会提示本项目的超高设置等四个文件已存在,继续运行可能会覆盖用户已经编辑修改好的文件。当然如果用户确实需要通过重新运行“设计向导”由系统自动生成某几个文件,而不希望覆盖原来已编辑设置好的文件,也可以继续运行设计向导,只是注意在运行到最后一步时,对生成的四个文件的名称进行修改,这样就不会覆盖原来的文件了。新生成的这四个文件会自动加到项目管理器中,替换掉原来的四个文件,用户可以在“项目管理器”的文件管理中选中某个不需要替换的文件,重新指定原来的那个文件即可。 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应用 纬地道路系统在国内首先建立起基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纬地路线与立交设计专用标准数据库(即公路技术指数表.mdb),此文件位于C:\Hint40目录下。在新版Hint5.6中,此文件升级为技术指标2004.mdb,支持目前最新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设计向导在计算生成项目的超高和加宽过渡等文件时,即自动调用此标准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对于一些特殊的工程项目,如项目的超高或者加宽取值不是按照规范规定的标准设置超高或加宽,纬地系统允许用户对技术指标2004.mdb中的相关指标进行修改,或者扩充增加一些非标准的公路等级指标(如有些地方使用的准四级公路标准等)。此技术指数表为Access文件格式,如图2-1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