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讲解学习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讲解学习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讲解学习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讲解学习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一、过程模式的提出

“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awreneeStenhouoe)系统确立起来的。斯腾豪斯对过程模式的建构是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开始的。

斯坦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对目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对目标模式的批判是其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理论阐述的前提和依据。

斯坦豪斯认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不应当是按照某些事先决定的行为目标制定出一套“方案”,然后再加以评价,而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的研究、开发、评价不是公开的、独立的,而是一体的,所有这些都集中在课程实践当中,且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斯坦豪斯把目标模式的症结归纳如下。

1、目标模式是一种雄心勃勃的综合性理论,在理论综合上的这种大胆尝试对于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由于缺乏情境的资料和实施的知识,虽达到了逻辑上的一致性,却失去了牢固的基础,这种高度的思辨性往往带来实施中的不适用问题。

2、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斯腾豪斯认为,对于训练行为技能来说,目标模式是很适用的,它通过分析使要形成的操作行为明晰化,从而促进了训练过程。如在军队和工业界,适用目标模式取得了很明显的成功。但对于知识的学习来说,目标模式是显然不适宜的。这是因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可以通过知识的运用进行创造性思维。与信息不同,人由此进入了知识的本质,这一本质是一个支持创造性思维,并为了判断提供框架的结构。因而,课程应该考虑知

识中的不确定性,鼓励个性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即引导儿童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目标模式显然与此要求相悖。按照斯腾豪斯的说法,目标模式的实质是通过目标的分析,使教育结果的质量标准“形式化”,这样做的结果实质上是降低了质量标准。此外,目标模式还有使知识服务于既定目标的“工具化”的倾向,这是“为了满足目标而使用损害内容的方法。”目标模式通过武断地规定思维界限及对知识中的未决问题武断地限定答案,使学校获得了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和力量,教师的角色,则从一个复杂的知识领域中的学生,就变为传授学校认可的观点的师傅。这就歪曲了知识的本质。

3、目标模式往往忽视或低估那些不能被严谨地加以表达和检测却十分重要的教育结果。如果人们广泛地接受与期望按照行为鉴定一切有价值的成果,那么,无可避免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课程将倾向于强调那些已被鉴定了的因素。那些难于检测的重大成果,那些很少转译为行为术语的重大成果便倾向于萎缩了。

二、过程模式是什么?

“过程”意指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过程模式”是在批判泰勒等人目标模式的基础上由英国现代课程论著名专家斯腾豪斯提出来的。鉴于目标模式在实践中呈现的难以逾越的局限性,为了使教育目标具有意义,须将目标当作程序原则,而不能视之为终极目标。所谓程序原则,是指课程设计者(教师)的价值观会指导其在

教学程序中的作为。因此,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不宜从详细描述目标开始,而是要先详述程序原则与过程,然后在教育活动、经验中,不断予以改进、修正,此即所谓“过程模式”F以过程或程序,而不以目标或内容为焦点。它不预先指定目标,而是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换句话说,这种模式主张,课程开发应从那些具有价值的知识中挑选出能够体现这些知识的内容,这些选择出来的内容,能够代表这种知识当中最重要的过程、最关键的概念和该知识中固有的那些标准。学生所取得的最终结果不是按照行为事先确定的,而是在事后借助那些建立在该知识形式中的标准来加以评价。斯腾豪斯认为,过程虽然不包罗所有的课程开发形式,但却可以弥补目标模式的不足,过程模式比目标模式更适合于那些以知识和理解为中心的课程领域。

三、过程模式的思想基础

过程模式的思想基础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和发展心理学。进步主义对知识、教育、儿童的看法,认知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的理解,以及它们的研究方法无不体现在作为该模式知识基础的论说之中。

1、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传统

过程模式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卢梭及以后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卢梭反对知识是客观的,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知识不是强加的,知识获得要经由个人的经验,经由自然发展的过程。因此,卢梭主张从经验中学习,提出“提供学生问题使其自己解决;不要教他任何事情,他自己就能学习;不必教他科学,使他自己发现”,“教育不是教导而是引导”。卢梭认为,个人是教育过程的中心,反对传统教育将知识视为教育过程的主要因素。

这些观点经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和福禄培尔等的进一步发展,至杜威集其大成,汇成进步主义的教育思想。其主要特点在于:强调知识是通过经验获得的,经验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学生获得某种知识并不是教师教导的,而是自行发现的;教育是生长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知识的灌输;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或课程开发应依据过程而不是最后的产品。这些教育、课程、教学和知识的理念成为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思想基础。

2、发展心理学的影响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强调,智力的发展是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机体遗传的结构与外界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儿童因而重组自己的行动与观念,以维持较好的适应。他借用生物学上的“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等要领来解释人的认识发生发展过程。同化是接纳的过程,顺应是超越环境并加以调适的过程,由于调

整的作用,同化能继续不断地得到平衡。如果外部刺激不能改变个人现有的认知结构,或者个人不能及时调整以适应外部刺激的要求,则不会有认知的发展。

显然,皮亚杰是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强调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认为由于主体认知结构的存在,主体在认识过程一开始就是积极主动的,具有能动作用,主体的认知结构有一个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皮亚杰提出,知识来源于行动,行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基础。知识的形成,不是外物的简单复本,也不是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独立显现,而是主体与

外部世界连续不断交互作用中逐渐建构的一系列结构。结构的发展,意味着儿童智慧水平的提高和逻辑范畴及科学概念的深化。关于知识构成的心理机制,皮亚杰认为,主体通过反省抽象和自动调节这两个机制,促使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提高,促使新的结构经常处于精心建构之中。

布鲁纳进一步提出了教学的理论以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学习。布鲁纳认为,儿童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是主动的探究者,其行动是有目的地朝向于解决环境提出的问题,同时也重组他对于世界的观点。求知是一种过程而非结果。教授一门学科不在于增加这门学科的知识,而在于使儿童为自己而学习该门学科,像学科专家一样去思考,以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基本结构”是从“知识结构”原理中引申出来的,指构成该学科的那些中心概念、原则和方法。懂得基本结构

可以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

教师在提出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那么,如何组织课程才能符合上述要求?布鲁纳认为,那就是课程组织的“螺旋式”和课堂教学的“发现法”。采用“螺旋式课程”使得无论在什么年龄阶段,都可以以不同的深浅度介绍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并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使学生对一门学科获得比较深刻的理解。倡导发现法旨在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信心与主动精神。

从皮亚杰和布鲁纳的理论可知,发展心理学继承了进步主义的思想,尤其是主张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强调教育是一种过程,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这些皆成为过程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础。

十大课堂教学模式

十大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的结构 ●理论依据: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操作程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 ●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目前,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有不少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教学模式的特点 1.指向性 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评价最好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2.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 3.完整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所以它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行要求,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 4.稳定性

简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名词解释 1.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堆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表现为,在社会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人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单个人的发展,而是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教育国家化 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质,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学上称作是教育的国家化。 3.遗传素质 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级系统的特点等。 4.罗森塔尔效应 指人们基于某种情绪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语言,会使该情景产生适应着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5.隐形课程 是指在学习环境,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是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 6.意识 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7.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的方法。 8.课程(广义的)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说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和及其进程安排。 9.品德 是道德品质的饿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0.积极强化 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加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 11.教师职业道德 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几种认识 对于课程与教学关系问题的认识,有学者归纳为三种类型1: 1、独立模式 独立模式即课程、教学相对独立,各执一端,互不交叉。这种观点在教育理论界的支持者颇多。如布鲁纳指出:“将课程和教学看作是分离的实体。”蔡斯坚决主张将课程和教学分离研究,他的观点是将课程视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教学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或亚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教学是课程的延续。坦纳夫妇主张:“在当代的课程理论家中,课程与教学是两个独立的领域,这种论点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就是说,各自在互不发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自行发生变化。 2、包含模式 这种模式有两种情形: (1)大教学小课程,即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于其中,我国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长期持有这种观点。这种观点隐含有课程等同于教学内容的趋向,如把课程定义为“指学校教育科目及各科教材,也就是教学内容”。这样,课程就成了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要素。(2)大课程小教学,即把课程理解为上位概念,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对扩大。这种观点在北美影响较大。美国现代课程理论奠基人泰勒把教学作为课程理论的组成部分,这在其代表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已经有所体现。美国学者比姆进一步阐明这种观点,如在《课程规划与编制》一书中的图解: 3、循环模式 循环模式即两种系统虽然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该模式意指教学决定在课程决定之后,并且在教学决定付诸实施与评价之后,根据成效,修正课程决定。这一过程周而复始,永不终止。在该模式中,课程与教学如图所示,虽为分开的实体,但是均为一个圆周的一部分,两个实体彼此相互调适与改良。

科学启蒙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doc

实验一:钞票硬币实验 一、实验设计 1. 实验原理 纸币逐渐被拉开的过程中,会和硬币之间产生摩擦力,硬币的重心随之移动以保持平衡。当纸币被拉成直线时,硬币的重心也刚刚落在这条直线上,自然不会掉下來。 2o实验用品 硬币纸币(新一点的) 二、教学设计 1.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喜欢动手操作,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是形彖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对做实验有着极大的热情。因此,在科学探究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小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我们的tl常生活与科学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有科学,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实验探究的快乐。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重心是物体的质暈中心,能够保持物体平衡的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亲手做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重心是能够保持物体平衡的点。 教学难点:知道重心是能够保持物体平衡的点。 4. 教学过程

动手操作立起来放在桌子上,可 以自己站起来。 3. 然后把一枚硬币放 在纸币折叠处,放在上 面不要掉下来就行,不 需要放在正中间。 4. 两只手捏看两边的 屮间位置,然后往两边 轻轻地拉,不要颤抖, 只耍慢慢地拉就行,直 到把纸币拉直。 【提问】 你们看到了什么? 同学们也动手试一试 吧! 大部分同学都做成功 了,现在我们比一比哪 个小组在纸币上放的 硬币最多。 邀请放的最多的小组 到前面给大家演示。 【提问】同学们知道 为什么这样做硕币就 可以立在纸币上吗? 【讲解】纸币逐渐被 拉开的过程中,会和硕 币之间产生摩擦力,硬 币的重心随之移动以 保持平衡。当纸币被拉 成直线时,硬币的重心 也刚刚落在这条直线 上,自然不会掉下来。 哇,硬币立在纸币上 啦! 学生按老师的方法动 手操作。 分组合作,积极动手实 验。 不知道。 认真听讲,做笔记。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提 高学生的参与度,实现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培 养合作能力,提升学习 的热情。 用生活屮常见的材料 做实验,让学生体会生 活处处有科学。

课堂教学模式

罗龙实验小学课堂教学模式讲座时间:二零一四年十月三十一日主讲人:钟莉地点:五楼阶梯教室 一、教学模式简介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尽管人们对教学模式的概念不一,但对教学模式结构的认识趋向一致,通常包括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 1、理论基础。教学模式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具有所赖以建立的系统教学理论或思想,即建立各个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这种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其深层次内隐的灵魂和本质,它是模式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特征。 2、教学目标。指教学模式所能达成的教学目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和创立,在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将推动其存在的意义。下辈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 3、操作程序。把完成教学目标的步骤和过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达成教学目标的特定操作程序和工作步骤。但也要明确,教学程序只能是基本的和相对稳定的,而不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不应该把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性当作束缚教学活力的教条。所谓的“教学有法,教学无定法”指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4、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手段、环境、时间、空间等,也可称为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任何教学模式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只有在这些条件得以具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最佳方案时,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5、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每种教学般都有自己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教学模式的目标、程序和条件不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就不同。 上述几个因素在一个教学模式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具有不同的功能,各因素之间不同形式的、有规律的联系形态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理论基础是教学模式得以建立的思想基础和依据,它对其他因素起着决定的导向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引导和制约着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是这些因素得以发挥作用的指针,尤其规定着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实施的环节和步骤;教学条件是教学模式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保证;教学评价能够提供一个客观的依据,帮助我们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对教学操作和师生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或重组,进行反馈和监控,确保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功能 (一)教学模式的特点 1、指向性。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模式的有效运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遍有效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教学模式。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紧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全国十大课堂教学模式

全国十大课堂教学模式 (一):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 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 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点评: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改,才有出路。 (二):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 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如果你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271”模式: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 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一、开发及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生动、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根据实际,把学校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一种校本化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chang),学有所长(zhang)。 二、指导思想 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博文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黄岛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

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因此,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通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关系,以此激励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从小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以动促学,发展能力 通过学校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学会搜集相关资料,学会交流与分享、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在自己所调查研究的领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提问、调查、采访、记录、整理有关信息,在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3.开放多元,崇尚个性: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要注意充分发掘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服务资源,服务于课程改革。 4.学有所长,追求实效: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四、课程类型: 1.学科纵深拓展课程 立足学科体系,就学科与实践的结合上纵深拓展,开发诸如《生活中的化学》、《生活中的数学》等等。 2.活动类课程 将学校各项活动整合,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课程,一体化推进学校各项活动有效开展,如《走出校园》、《学校艺术节》、《学校科技节》、《学校体育节》、《学校读书节》。 3.德育类课程 以做人求知为主线开发德育课程。 4.开学课程 5.毕业课程 6.特色课程 如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周围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确定了以“体验社会,亲近自然,了解历史”为主题的研究内容。确定以“本土三名”即“本土名人知多少”“本土名胜知多少”和“本土名产知多少”的开发利用作为切入点,依托学校

小学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自主、高效、快乐”的“六步教学”课堂 一个理念: 构建自主、高效、快乐的课堂 一、为什么要构建自主高效快乐的课堂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谁也代替不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高效率,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快乐。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素质教育的要求(轻负担高质量)。 二、什么是自主高效快乐的课堂 1、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的特征 独立性:摆脱依赖,自己作出选择和控制。 能动性:自觉从事学习活动、自我调控学习。 有效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化学习过程。 三、透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的有效性。 主要课堂教学流程(约35分钟) 激趣导入拓展探究收获分享 激趣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研究兴趣。 目标导航:即出本节课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合作探究: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快乐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中,首先学生根据教师的目标引领进行自主学习,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接着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学习的收获,再让学生谈谈自已学习中的困惑,教师进行汇总后再进行第二次引领,再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目标引领再次进行自主学习。形成一个循环,也就是带着学生到文本中走个来回。 质疑解惑: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并对学生提出课后探索的要求。

达标检测:通过相关测试题,来检查一下学生当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 拓展探究:当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后去进一步地探究,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 四项认识: 1、求知是孩子的天性; 2、表现是孩子的需要; 3、好动是孩子的特点; 4、犯错是孩子的权利。 五个提倡: 1、让学生多一点活动的空间; 2、让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3、让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 4、让学生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5、让学生多一点参与的广度。 六大误区: 1、实行问答式教学 2、走形式,无实效 3、目标模糊,方向偏离 4、无引导、引导不力, 5、放散牛、无政府主义 6、部分代替整体,观众+演员 总之,我们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特点、爱好、特长、不足等,明确学生的动机,服务和满足学生的需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一方面要真正实施民主化教学,做引领者、合作者,在关键时给予点播与指导;另一方面要敢于放手,敢于向自我和传统挑战,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最主要学习方式,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

第七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七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一)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请选出其中一个最适合的,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中。 1.( c )认为,课程实施是按部就班地执行预定课程方案的过程。 a.创生取向 b.相互调适取向 c.忠实取向 d.情境取向 2.( b )是课程实施的决定因素。 a.校长 b.教师 c.学生 d.教育当局 3.课程实施的主体包括()。 a.校长、教师与学生 b.校长、教师与家长 c.校长、教师与社区 d.校长、教师与教育官员 4.兰德变迁模式,信奉课程实施的( b )取向。 a.创生 b.相互调适 c.忠实 d.情境 5.( a )假设,个体的改变先于组织的变迁。 a.变迁阻力消除模式 b. 组织发展模式 c.研究—开发—推广模式 d. 情境模式 6.( d )假设,教师的课程实践总是基于他们对特殊情境的知觉。 a.变迁阻力消除模式 b. 组织发展模式 c.研究—开发—推广模式 d. 情境模式 7.( c )把课程实施视为一种理性化和技术化的过程。 a.变迁阻力消除模式 b. 组织发展模式 c.研究—开发—推广模式 d. 情境模式 8.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在本质上受( c )。 A.技术理性支配 B.实践理性支配 C.解放理性支配 D.理论理性支配 9. 美国课程专家(d )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 A.塞勒 B. 布鲁姆 C. 泰勒 D. 古德莱德 10.教学活动过程中“教”与“学”的基本矛盾是( a )。 a.认知矛盾 b.情感矛盾 c.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 d.教师提出的认知任务与学生现有知识和心理发展的矛盾 11.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 a )等阶段。 a.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 b.疑难、问题、假设、验证和结论 c.分析、综合、联合和系统 d.形象、感受、认识和练习 12.根据杜威的主张,教学过程可以分为( b )等环节。 a.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 b.疑难、问题、假设、验证和结论

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有效课堂的理念 按照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为建构符合我们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段学生和学科课程实际的、以学生为本、自主和谐发展的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提出的研究课题。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精心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和学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切实做到了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布置和批改每一次作业,克服了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形式封闭的倾向。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创建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课堂主人的位置还给了学生、把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和收集信与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与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基本得到了落实,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有效课堂的提出具有时代和可实施性,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实施新课程”,它解决的是多年来我们的教师“只顾埋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的观念问题,“用什么样的模式来实施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其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

践价值,它的深入研究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学科课堂模式、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其深入研究可以将我们教师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把我们的教学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更有力地指导我们新课程改革实践,充分发挥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作用。 二、有效课堂的目标 按照“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的教学目标,探索并逐步创建出符合我们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科课程、各年级学生发展实际的适应新课程改革与发展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大纲轻课标”、“重全体轻个体”“重应试轻素质”的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整理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有效课堂教学的四步教学模式:一是创设情境入题预习,二是展示交流点拨解疑,三是巩固练习学会应用;四是总结归纳建构提升。 四、有效课堂的模式案例 在《除数是一位的除法》一节的教学中,运用“四步建构”的教学模式,调到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收到

校本课程实施措施及流程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校本课程实施措施及流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 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为更 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提 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 计划如下 : 一、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我校实际,开发 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的不足,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学 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终身发展奠定基 础。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学科素养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中华经典 的博大精深、数学思维的灵活创新、英语情境的生动有趣, 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生活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劳 动技术和礼仪规范,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健全 的人格,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3、通过艺体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发展特长,树 立自信,丰富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三、基本结构 以校本课及活动小组为载体,确立以下三类内容,每学 期视环境、师资等具体情况添减部分内容。 1 ---- 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1、学科素养类——经典诵读、英语口语、习作、数学 思维 2、生活技能类——折纸、生活劳技、生活礼仪、法伴 我成长 3、艺体技能类——舞蹈、声乐、器乐、儿童画、装饰 画、国画、剪纸、书法、十字绣、橡皮泥、陶艺、围棋、武 术、乒乓球、田径等 四、实施原则 1、现实性原则:充分考虑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及学 生发展状况,兼顾学校其它方面因素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时。 2、基础性原则: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 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3、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开发学

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尝试阶段) 一、导入课题(3-5分钟) 1、三言两语引入,要求教师创设情境,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推动、暗示、移情作用,能使学生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结合课文,精心设计活动情境,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对课文及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兴趣为动力,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奠定基础。 2、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1分钟)(教师必做,可不在课堂展示) (一)必须制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藏教师心里,还是摆到学生面前?要根据课堂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教师才有方向,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二)学习目标制定要求: 1、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制定学习目标,既不能拨高要求,也不能降低要求。 2、层次清楚,简明扼要,外显可测。 三、设计方案、活动准备(教师必做,不在课堂展示) 在学生进入活动情境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潜心会本文”,精读感悟,并以此为根据,在师生互动、合作的基础上设计活动方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设计,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

者、参与者、促进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完成活动方案设计。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10分钟) 1、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时应提出一两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问题可先由老师提出,而后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指出的是,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围绕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应是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或是有争议的问题,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要讨论。 2、指点方法 提出问题后,有时还需指点方法,否则学生还是不知如何做,特别是刚开始时。有了方法,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3、自主学习 此环节主要是学生按要求默读思考,圈画批注,教室里尽可能保持安静,尽可能给足思考的时间。此时老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信息。如发现普遍问题可让暂停,进行相应指导。 4、学生质疑 鼓励孩子们多提问题,多提有价值的问题。另外也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五、小组合作商讨,教师做好组织和巡视(10—20分钟) 1、组建小组

校本课程实施措施及流程

校本课程实施措施及流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我校实际,开发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学科素养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数学思维的灵活创新、英语情境的生动有趣,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生活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术和礼仪规范,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3、通过艺体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发展特长,树立自信,丰富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三、基本结构 以校本课及活动小组为载体,确立以下三类内容,每学期视环境、师资等具体情况添减部分内容。

1、学科素养类——经典诵读、英语口语、习作、数学思维 2、生活技能类——折纸、生活劳技、生活礼仪、法伴我成长 3、艺体技能类——舞蹈、声乐、器乐、儿童画、装饰画、国画、剪纸、书法、十字绣、橡皮泥、陶艺、围棋、武术、乒乓球、田径等 四、实施原则 1、现实性原则:充分考虑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及学生发展状况,兼顾学校其它方面因素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 2、基础性原则: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3、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五、保障机制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王保柱,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负责教研管理和教材编写指导。 副组长:王宙红、杨翠珍,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具体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成员:郭星、刘艳、杨康、范君、焦玲燕、陈喜、杨静、王首艳、李艳云、屈变玲、秦立波、郝丽红。 (二)组织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课堂教学模式简述

品德学科“活动型——三段四步”式课堂教学模式 简述 一、总述 课标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课标也提出:“教师要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总的来说,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应使用活动型的教学模式。 一节品德课总是由若干个围绕目标、主题的活动组成的,一个个活动有效了,整节课的目标就能达成。一般来说,品德课的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讨论、资料搜集、现场调查、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11种(这些活动的开展要服务于儿童,服务于教学,有利于课程的自身完善和发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为了形式上的丰富而活动,更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二、基本模型 活动前(计划准备——第一阶段):确定内容、创设环境、做好准备、设计方案。 活动中(体验感悟——第二阶段):创设情境,问题引入;组织活动,思考交流;知情明理,感悟导行;强调重点,归纳总结。 活动后(巩固提高——第三阶段):反思调整、练习巩固、拓展运用、深化发展。 本模型是一个完整的活动型教学模式,从活动前的计划准备到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再到活动后的巩固提高,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连续性。三个版块都有具体内容,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班级实际灵活运用、各有侧重,而不宜死守模式、平均用力。 三、模型操作 (一)活动前 1、确定内容。品德课程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中设计的活动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要凭借。但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学生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教科书在编制时为教师因地、因时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留有一定的空间。在确定活动内容时,教师应依据活动主题和目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而不仅仅拘泥于教科书。 2、创设环境。教师应对学生的兴趣、知识和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做好校内外资源的考察、联系等工作,为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做好物质上

当今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今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一)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1、操作: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 2、目的:让学生整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3、意义:a、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b、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揭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注意事项:a、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制定学习目标,既不能拨高要求,也不能降低要求。b、层次清楚,简明扼要,外显可测。c、要引导学生认真默看,不要急于切换投影或拿开小黑板。 此环节关键是目标准确。洋思中学主要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解决。 (二)出示自学指导(2分钟) 1、操作:课前制好投影或写好小黑板,课上通过投影或小黑板让学生看。 2、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 3、意义:a、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b、坚持每次自学前都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了不少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提高。 4、注意事项:做到三个明确:a、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范围)。b、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

桌讨论),看例题,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题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c、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 此环节要求教师先尝试学习,充分估计学生自学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提示哪些方法在哪些地方设计问题,一般需要多长时间可以解决。 (三)学生自学,操作,教师行间巡视(5—8分钟) 1、操作:学生自学,操作,教师行间巡视。 2、目的: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思考,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3、意义: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积极思考,及时地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4、注意事项:a、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b、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c、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学生。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5—8分钟) 1、操作:让中等生尤其是后进生用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 2、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3、意义: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使尖子生理解更深刻了。 4、注意事项:a、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做演示操作,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叫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质上演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b、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演板时,要照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

课程实施的意义与本质

课程实施的意义 1.1利于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有效指导课程实践。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课程变革方案付诸实施后并不像方案设计者所预想的那 样乐观。国外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一项变革方案被采用后,研究者将方案所要求的行为模式分解为12种具体行为,用测量工具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观察测量,结果发现方案实施的质量非常之低,教师的行为只有16%符合方案所要求的行为模式可见,如果没有对课程实施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不可能及时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自然难以对课程实践进行适时、恰当和有效的指导。 1.2利于完善课程理论。 一个完整的课程改革过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 个环节,课程变革是这些环节之间动态的、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人们对课程变 革认识的理性化水平的提高过程,就是将课程改革过程分解为不同方面,深入理 解每一方面的本质与功能,进而把这些方面有机联系起来的过程。为了把课程实 施与相关的其它环节区分开来,就需要把课程实施从课程变革过程中分离出来, 着重进行研究.而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 评价等领域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相比之下,对课程实施 的关注较少,出现了课程理论系统研究的缺口。 1.3利于设计新的课程改革方案. 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是理想与现实、预期结果与现实结果的过程 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极其复杂,多元,甚至难以预料和控制,由此形成了制定 新一轮课程方案的复杂性二人们往往将采用新课程方案学生成绩优秀的原因归于 新课程方案本身,而对新方案的实施过程并未做出恰当的估计.实际上,采用了 一项新方案并不意味着如方案计划那样进行实施。同样,一种好的教育效果,也 绝非仅仅来自好的方案,即便是不太理想的方案,对于高水平的实施者,也可以 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课程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其最 大程度的发展。课程方案究竟是如何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发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首先要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直接测量和界定,以便了解课程实施是真实过程,包 括过程中的实施程度、范围、水平、效果、影响因素等,发现课程实施中的实质 问题,诸如:一项课程改革方案付诸实施后究竟会引起哪些课程实践的变化?实 施一项课程计划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意味着什么?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可能性因 素是什么?等等。一项研究设计学习结果表明35%的差异可归于实施过程的差异, 也就是说,即使运用了同一方案的不同学校或班级的学生,其成绩的差异也有可 能达到35%0 3这种差异来自实施过程的差异,如果不重视这种差异,很容易过高 评价课程方案的价值,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估计不充分,使问题可能延伸到新一轮 改革方案,进而导致新方案科学性和可行性不够。 1.4利于课程实施方案的推广。 通过课程实施研究,可以知晓影响课程实施的真实变量,明确课程方案在不同情境中运行的可能状况,确定哪些变量可能是制约课程实施的关键,哪些变量没有影响课程实施,哪些变量对课程实施产生消极影响,明确众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可以及时正确地干预和控制无关变量,从而估侧方案在不同课程实施情境中的不同状况。课程实施不是任务所使然,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使命,一种为学生,为社会发展负责的使命。一切从学生和社会发展出发,一切从实施主体(包括地方、学校、教师)、实施环境或情境出发,科学地处理好影响课程实施的诸因素,谨慎运行实施的过程。研究课程实施,可以为采用实施方案的地区显示一个真实的过程,帮助其理解修订、借鉴和再造。

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三步四环节五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研究 (一)“三+四+五优质高效课堂”的总体构架 “三+四+五优质高效课堂”中的三四五是指“三步四环节五课型”。 1.三步: 是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训练”三个步骤。 (1)课前预习: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等。 (2)课内探究:要体现“三讲三不讲”;要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等。 (3)课后训练: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要多布置发散思维性、发展提高性和迁移应用性的作业;要适当控制作业的数量。 2.四环节: 是指课内探究的过程中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要研究好设置各个环节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3.五课型: 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课型(每个学科的功能和名称不同)。如:①新知探索课;②习题训练课;③检测点评课;④阅读写作课;⑤实验探究课。 (二)模式流程的阐释 1.课前、课内、课后“三步”要求与关系 (1)课前预习。 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课前延伸的预习学案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 ②适度性。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就能解决学案上70%的内容。 ③适量性。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坚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2)课内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找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找出难以解决的问

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教学本质、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教学设计等。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目的与教学功能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 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1.教学内容 2.教学进程 3.学科 4.科目 5.知识 6.经验 7.活动 8.计划或方案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般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2.教学进程 它回答的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 学科是学术的分类;还指教学科目。课程论里的学科是用后者意义。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 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科目与学科的 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这个概念有动词的意义、名词的意义、认识论的意义。也是学校课程内 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有人认为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有人认为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又密切相关。 第一节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课程目标从技术上看,又可以看成课程的水平和标准。一门课程目标总是有一般性 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组成 . 第二节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合 1.课程评价的含义 在西方,关于课程评价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早期的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强调评价以目标为中心,研究教育行动达到或偏离教育目标的程度。第二,美国学者克龙巴赫认为,评价是为作出教育方案的决策搜集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育决策。第三,有学者认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