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循环系统总论

教案-循环系统总论

教案-循环系统总论
教案-循环系统总论

教案

课程名称:内科学心血管病

本课内容:总论

授课对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45分钟

授课教师:曹月娟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内科学心血管疾病总论,使学生掌握循环系统的定义,了解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心血管病的分类,熟悉当前心血管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了解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二、教学内容

1.循环系统定义和循环系统疾病

2.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

3.心血管病的分类

4.心血管病的诊断

5.心血管病的预后

6.心血管病的防治

7.心血管病研究进展

三、教学重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有两个:①心血管病的分类;②心血管病的诊疗方法。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分类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病例举例,对心血管病分类加以诠释;对于当前心血管病的诊疗手段进行举例说明,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能较好的理解加深记忆。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以对于每一中诊疗手段的讲解,除了对教材上知识的详尽讲述外,还特别举实例加以说明,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五、教学方式

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创新模式

1.教学内容

在详细讲解教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讲解过程中,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向学生介绍心血管疾病应用的各种诊断手段和不同治疗措施,枚举经典实例,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前提下,适当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推荐相关的专业性网站,便于学生随时浏览,使学生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知识。

2.教学方式

采取板书和PPT结合的教学方式,PPT具有直观性和快捷性,利用多媒体展示重要的概念、直观图片和影像资料。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列出一些专业英文词汇,便于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获得最新、最好专业知识,也为以后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

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对理论知识详尽讲解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可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讨论的主题,并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教学进程

(一)循环系统疾病总论(掌握,2分钟)

1. 循环系统概念: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调节装置。

2. 循环系统功能:为全身组织器官运输血液,通过血液将氧、营养物质和激素等物质供给组织,并将代谢废物运走,以保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

3. 循环系统也具有内分泌功能: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心钠肽和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等活性物质。

4.心肌细胞特有的受体和信号转导系统发挥重要的心血管功能调节作用。

5. 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病,合称心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疾病。

(二)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了解,3分钟。PPT结合板书)

用经典的名人明星心脏猝死引出心血管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以引起学

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流行病学特点:20世纪初期心血管死亡率仅占总死亡率的10%以下,21世纪初期发达国家心血管死亡率占总死亡率近50%,发展中国家25%。

在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死亡原因的首位。

(三)心血管病的分类(掌握,8分钟)

掌握心血管病的分类是理解和学习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是本节课介绍的重点内容。

1.病因分类:(举例说明)

(1)先天性心血管病

(2)后天性心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

风湿性心脏病

原发性高血压

感染性心脏病

内分泌病性心脏病

营养代谢性心脏病

心脏神经症

其他

(3)某些遗传性疾病:先天结构缺损也可在后天发生心血管病变

2.病理解剖分类:(举例说明)

(1)心内膜病

(2)心肌病和(或)心律失常

(3)心包疾病

(4)大血管疾病

(5)各组织结构的先天性畸形

3.病理生理分类:(举例说明)

(1)心力衰竭

(2)休克

(3)冠状循环功能不全

(4)乳头肌功能不全

(5)心律失常

(6)高动力循环状态

(7)心脏压塞

(8)其他:循环压力高/低;分流

4.各种病因心血管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了解)(举例说明)

(四)心血管病的诊断(熟悉,15分钟)

系统性地介绍心血管病的诊断方法,使学生对心血管病诊断方法有所了解,为以后详尽的介绍打下基础。

1、心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5分钟)

(1)症状

(2)体征

(3)实验室检查

(4)器械检查

2、侵入性检查(5分钟)

(1) CAG、IVUS、OCT、FFR

(2)心内电生理检查

3、非侵入性检查(2分钟)

(1)各种类型心电图

(2)UCG

(3)CTA、MRI/MRA、SPET

(五)心血管病的预后(了解,3分钟)

(六)心血管病的防治(了解,4分钟)

1、病因治疗

2、解剖病变的治疗

3、病理生理的治疗

4、康复治疗

(七)心血管病研究进展(了解,2分钟)

(八)课堂讨论(5分钟)

为了更好的理解心血管病学学科的特点,特别为学生设立了课堂讨论。

如何理解心血管病学的重要性的?

八、教学材料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心血管病学的发展趋势,熟悉最新的研究动态,向学生推荐心血管病学专业网站。

http:///https://www.doczj.com/doc/274305696.html,

九、参考教材

Heart Disease,Ed. By Eugene Braunwald W.B Saunders Com, pany2009

十、思考题:

1、何为循环系统?

2、心血管疾病的分类?

3、临床常用的心血管病诊疗手段?

教案-循环系统总论

教案 课程名称:内科学心血管病 本课内容:总论 授课对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45分钟 授课教师:曹月娟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内科学心血管疾病总论,使学生掌握循环系统的定义,了解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心血管病的分类,熟悉当前心血管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了解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二、教学内容 1.循环系统定义和循环系统疾病 2.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 3.心血管病的分类 4.心血管病的诊断 5.心血管病的预后 6.心血管病的防治 7.心血管病研究进展 三、教学重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有两个:①心血管病的分类;②心血管病的诊疗方法。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分类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病例举例,对心血管病分类加以诠释;对于当前心血管病的诊疗手段进行举例说明,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能较好的理解加深记忆。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以对于每一中诊疗手段的讲解,除了对教材上知识的详尽讲述外,还特别举实例加以说明,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五、教学方式 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创新模式

1.教学内容 在详细讲解教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讲解过程中,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向学生介绍心血管疾病应用的各种诊断手段和不同治疗措施,枚举经典实例,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前提下,适当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推荐相关的专业性网站,便于学生随时浏览,使学生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知识。 2.教学方式 采取板书和PPT结合的教学方式,PPT具有直观性和快捷性,利用多媒体展示重要的概念、直观图片和影像资料。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列出一些专业英文词汇,便于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获得最新、最好专业知识,也为以后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 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对理论知识详尽讲解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可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讨论的主题,并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教学进程 (一)循环系统疾病总论(掌握,2分钟) 1. 循环系统概念: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调节装置。 2. 循环系统功能:为全身组织器官运输血液,通过血液将氧、营养物质和激素等物质供给组织,并将代谢废物运走,以保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 3. 循环系统也具有内分泌功能: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心钠肽和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等活性物质。 4.心肌细胞特有的受体和信号转导系统发挥重要的心血管功能调节作用。 5. 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病,合称心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疾病。 (二)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了解,3分钟。PPT结合板书) 用经典的名人明星心脏猝死引出心血管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以引起学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1)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片,血液循环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教师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今天我们就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 2、心脏的基本结构:(课件)两心房、两心室,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左心房连肺静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房连肺动脉。 3、心脏内血流方向:(课件)静脉→心房→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4、体循环途径:(课件) 5、肺循环途径:(课件) 6、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7、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课件) 8、总结:(课件) 9、练习:

板书设计: (一)血液循环概念: 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心脏和血液循环 科学知识: 1 、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2 、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 科学探究: 1 、会利用模型来研究心脏的功能。 2 、能准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科学态度: 1 、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 、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健康。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体会模型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模型地设计技术。 教学重点: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心脏模型、小橡皮球、水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活动:把手放在胸口感受心脏的跳动,说说你的感受。 2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心脏的跳动”。 二、自主学习: 1 、认识心脏。 ( 1 )提问:心脏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它的形状像什么?它有多大?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试着回答。 ( 2 )讲述:大家回答的都不是很准确,让我们通过心脏模型来认识心脏。(出示模型)心脏共分为 4 个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上面还布满了各种血管,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 ( 3 )提问: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什么是心跳吗?你觉得

心跳是什么? 学生汇报。 ( 4 )讲述: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心跳。演示并讲解:一只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皮球,连续做 20 次,来模拟心脏的跳动。请仔细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指名演示实验,谈体会) ( 5 )要求:我们换个方法再做模拟实验。每个同学反复地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 20 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分组实验、交流)全班汇报。 ( 6 )讲述:通过模拟实验,大家感觉到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感觉到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这只是模拟实验,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录像,看看心脏究竟是怎样跳动的? 学生汇报。 ( 7 )小结:心脏也是由肌肉构成的,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2 、探究心脏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 1 )讲述:我们的心脏始终处于跳动状态的,这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心脏为什么要不分日夜地跳动呢?下面,我们通过几组实验来看一看。 ( 2 )演示实验 1 ,反复挤压塑料瓶,你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水被挤压到另一个瓶子里了) ( 3 )提问:谁知道心脏把血液运输到哪里去了?(全身) ( 4 )提问:为什么血液能被运输到全身呢?通过什么来运输的? (全身分布了很多血管) ( 5 )讲述:我们来看人体的血管是怎样分布的。 出示血液循环模型,讲述:人除了依靠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引起心跳外,全身分布了动脉和静脉供血液流动,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第 1 课中,我们已经学会测量 1 分钟内脉搏的方法,是怎样测量的?今天我们要测量 1 分钟内心跳的次数。你们会测量吗? (把手放在胸口,有力地跳动)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并记录。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并记录。

血液循环专题复习课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

生物科《血液循环》专题复习课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 镇安镇中学林勇华 《血液循环》是《生物课程标准》北师大版《第四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这一节教学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了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课堂目标:血管、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等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有很大的难度,而这些内容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所以,把以上内容列为难点。在教学中, 利用编制顺口溜和简图帮助学生轻松记忆突破了难点。 一、血管复习中难点的突破 1.识记概念,分清知识点 根据概念认识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教学中,提示学生,三种血管是根据血液流动方向(以心脏做区分点)来区分的,其中动脉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离开心脏,相接直不并脉静和脉动而,脏心回流是向方动流液血的内管血脉静. 通,两者通过毛细血管相连通。实际运用中,这是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就是:“动离静回毛连通”。将顺口溜多读几次,学生很容易就分清楚了。 2.简图强化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 A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送到传身各器官的血管,所以,动脉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是从大血管流向小血管(分散型血管); B 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会心脏的血管,所以,静脉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是从小血管流向大血管(汇聚型血管); C 毛细血管处的血液流动情况是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根据血流方向可以判断毛细血管两端各是哪一种血管);由于毛细血管管腔非常小,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D 在相同级别的血管中,血液流动速度各有不同,具体情况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以上四点理解后,马上进行解题训练(借助简图)如下图:

循环系统影像诊断

循环系统影像诊断 常用检查技术 ?普通X线检查:透视+摄片 ?心超 ?心血管造影 ?超快速CT ?MRI ?放射性核素检查 检查方法 1、普通检查 ◆透视可转动病人从不同角度观察 动态观察心脏血管搏动情况 ◆摄片射线量小,永久记录 后前位,左前斜位,左侧位及 右前斜位 检查方法 2、心血管造影和DSA ◆通过快速注射造影剂,显示心脏大血管腔内解剖、运动及血流情况 ◆传统金标准,有创性检查技术 ◆有并发症和禁忌症 DSA: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的减影技术检查方法 3、CT ◆计算机体层扫描,做横断面扫描 ◆常用于心包病变和主动脉病变的检查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显示大血管(CTA)已接近DSA ◆超快速CT显示冠脉, 心内结构,功能检查 ◆无创性检查技术 检查方法 4、MRI ◆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成像 ◆可作横、矢、冠、斜面扫描 ◆流空现象,组织分辨率高 ◆无创性检查心血管系统病变 ◆速度大为提高 ◆形态和功能检查 ◆MRA 检查方法 5、USG ?分二维、频谱多谱勒、彩色多谱勒、经食道、血管内、三维超声心动图等多种 ?实时观察心血管形态、血流和运动

?对心腔内病变显示佳 检查方法 6.放射性核素 ?心室造影 ?心肌灌注和代谢显像 正常X线表现及造影表现 ◆心脏及大血管正常投影 正常X线表现及造影表现 ◆心脏及大血管 正常投影 正常X线表现及造影表现 ◆心脏及大血管 正常投影 正常X线表现及造影表现 ◆心脏及大血管 正常投影 正常造影表现 ?CT技术发展迅猛: 电子束CT 设备昂贵,检查费用高。

心脏病变CT检查的适应征 1. 显示心脏和大血管钙化,包括心脏瓣膜,心肌,血管壁,腔内血栓,心包及冠脉钙化。 2. 冠脉成像,可显示冠脉钙化和斑块。 3. 心脏肿瘤或血栓。 4. 心肌病,尤其肥厚型可显示病变部位、程度和范围等。 5. 心包病变,如积液,增厚缩窄心包缺如等。 心脏病变CT检查的适应征 ?复杂先心,MSCT横断位成像及三维重建能很好显示解剖学关系。同时可发现伴发的内脏改变,对内脏转位复杂先心畸形的节段分析有重要价值。尤其对心外大血管异常极具诊断价值。并可显示冠脉起源及走向异常。 ?显示瓣膜和功能检查 ?心肌缺血和梗死 正常左心室 正常左心室 肺循环 正常肺动/静脉 心脏MR检查优势 1. 无电离辐射 2. 可以不用造影剂 3. 多方位成像 4. 形态和功能检查 目前MRI已成为心脏病变的首选检查技术之一。在先心病的诊断中其价值也越显优越,单纯先心病的诊断准确率与心超相仿,在某些复杂先心病的诊断和术后随访上,优于心超,可达到或超过心血管造影效果。 心脏MR检查序列 一、SE,FSE序列 为常规心脏MR检查序列,利用流空效应,显示心内外解剖结构,用于形态学诊断,一般以T1WI为主。

(七年级生物教案)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七年级生物教案 血液循环系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其主要功能是人体内物质(包括营养物质、氧气、代谢终产物)的运输,它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纽带。学好本节课无疑为以后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节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包括心脏、血管的结构,血液的成分及功能,人体内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另一特点是与人们生活、健康紧密相关。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 根据教材的两个特点,教学时应注意两点:第一,条理性,避免众多知识相互混淆;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与医药、卫生保健知识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激发兴趣。具体教学方法可采用: 1.病历分析法:应用于第一课时血液成分及其功能。 2.实验演示法:心脏瓣膜结构演示。 3.情景抛锚式:人体内血液循环的途径。 同时配合列表、图示、比较等多种方法。 ●二、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安排3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2.血液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3.了解贫血、急性阑尾炎、血小板缺少时的症状及原因。 (二)技能目标 通过病历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三、教学准备

准备好贫血、急性炎症及血小板缺少症的典型病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通有关植物体内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知识,请问:植物体内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分别是什么结构?回答后,引入到人体,人体内同样也须进行物质的运输,完成这一功能的系统就是循环系统。 (二)新课讲述 根据生活经验,请同学们思考人体内血液循环的大致情况,只要能说得出组成就行。教师总结得出,血液循环系统就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先介绍血液,出示与血液有关的三个典型病历。 (为了更好说明问题,病例中的血检指标已作改动)。 病例一 1.临床表现:(1)口唇、睑结膜、脸色、皮肤粘膜苍白。(2)常有心慌、心悸、心率加快表现。 (3)活动后感觉呼吸困难。(4)倦怠、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2.血检情况:血红蛋白量7.8克/100毫升;红细胞 250万个/毫米3 病例二

内科护理学 教案设计 循环系统疾病

第十七课次 【开课时间】2016年4月20日星期三1~2节 【开课班级】高职护理1857、1858班 【开课课题】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得护理第一节概述(一) 【教学目得】 1、了解: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得状况。 2、理解: 循环系统得解剖与生理概要。 3、掌握: 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评估得要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重难点】重点:循环系统得结构与功能、护理评估 难点:循环系统常见症状与体征得护理。 【教具教参】《内科护理》胡月琴、章正福东南大学出版社第2版《内科护理学》尢黎明人卫出版第六版 《2016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卫出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5分钟 二、导入新课5分钟 三、进行新课75分钟

四、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教学内容】 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得护理 第一节循环系统疾病概述 一、循环系统得解剖结构与生理概要 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与血管病,故又称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得常见病,成为主要得死因。 (一)心脏 1、心脏得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四个瓣膜得位置。 (二)心脏传导系统: 由负责正常冲动形成与传导得特殊心肌细胞所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室、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与普肯耶纤维。 (三)心脏得血液供应: 营养心脏得血管为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支。左冠状动脉分前降支与回旋支。前降支主要负责心脏前壁、左室前侧壁及室外间隔前2/3部位得心肌供应,回旋支主要负责左室侧壁、后侧壁及高侧壁部位心肌得血液供应。右冠状动脉主要供应右心室、左心室下壁、后壁及室间隔得后1/3部位心肌。 (四)血管 1、动脉——阻力血管 2、静脉——容量血管 3、毛细血管——功能血管 (五)调节循环系统得神经:

循环系统总论

循环系统总论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两部分组成,其功能是为身体运输血液,通过血液将氧气、营养物质及激素等供给组织,并将组织里的代谢废物带走。这些功能是在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进行的,近些年来,由于急性传染病、肺结核的得到满意的的治病与预防。死于循环系统疾病的人数上升到第一或第二位。因此学习循环系统疾病的知识,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对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剖生理要点 一、心脏 心脏是整个血液循环的发动机。其主要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一)心腔心脏是由房、室间隔及房室瓣分隔成四个心腔。两个薄壁、压力低的心房腔,即右、左心房,其功能主要是分别接受、储存和转运由体静脉和肺静脉回心血液;两个厚壁和压力高的心室腔,即右、左心室,其功能是充分接收由心房来的血液后,立即由心脏冲动引起心室肌收缩,使血液排入肺动脉和主动脉及其分支,分别将血液输入肺进行气体交换(摄氧和排出二氧化碳)和输送至组织以供代谢需要。 (二)心壁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心外膜三层构成,内外两膜很薄,而肌层肥厚,心脏的舒缩是靠后者进行的。 1.心内膜此紧贴于心腔内壁,由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表面被复内皮细胞所构成,平滑光亮。各瓣膜都是由心内膜皱折而成。 2.心外膜透明而光滑,紧密贴附于心脏表面及大血管起始部。 3.心肌层是心壁的主要部分,由心肌纤维构成。心房肌薄,心室肌层厚,二者由房室口上的纤维坏隔开,故心房与心室可在不同时间内收缩。心室肌层由内、外螺旋肌及环形肌构成。螺旋肌为纵走纤维,呈螺旋状从心室基底部纤维环绕至心尖,而后转入深层内外螺旋肌互相垂直,故收缩时心腔沿长轴(心底至心尖)缩短,环形肌在内外螺旋肌层之间,为环形纤维,它的收缩可使心腔横径缩短,左心室含大量环形肌,故射血收缩时,主要是横径缩短多而纵轴缩短少;相对右心室富于螺旋肌,收缩时沿长轴缩短的程度较大,而游离缘仅轻度向室隔。这样右心室适应克服低阻力而泵出适量的血。而左心室适应高压力泵血。 (三)心脏中心纤维体也就是整个心脏的支架(将心房和心室肌以及各瓣膜组织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包括结缔组织、腱索和瓣膜其功能为控制血流的方向。 二、主动脉 主动脉根部与主动脉瓣三个半月瓣相应部向外膨出处为主动脉窦、分别为左、右、后窦,若该处发生动脉瘤(动脉窦瘤)常可破入邻近的心腔、肺动脉或心包。如右窦动脉常破入右心,尤其右心室。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 启蒙课程。”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中,教师要善 于分析、把握本学科课程特点,把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发展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建构基本的科学概念的原理,使学生乐于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适应、改善周围的生活环境。 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心脏和血液循环》。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有:一、主要解决“心跳是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和了解 心脏的跳动。二、主要解决“心脏不停地跳动是在干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 的功能。三、讨论血液为什么要不停地流动,即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由于认识 对象处于人体内部,认识起来增加了难度,所以,本课教学应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顺序,借助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等手段来认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表及里就是通过学生测量心跳和脉搏,认识血液循的外在表现;借助模型、多媒体,让 学生看到本来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 教学方法梳理: 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法、讨论法、讲解法及多媒体辅助法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心脏的作用、心脏的保护、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关系等问题,主要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交流与质疑,建构科学概念。 对于血液循环的路线,结合心脏的构成以及血管的分类作简要的讲解,以便学生大致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心脏的运动使人感到心跳,学生不怎么了解。运用多媒体手段,借助视频资料,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相关情况,有助于学习与认识的深入。 学情分析:

医学影像学-循环系统讲解

《医学影像学》教学备课 第四章循环系统 第一节心脏与心包 一、检查技术 循环系统是一个不断运动的系统,现代影像检查对心脏与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显示心脏大血管的外部轮廓和内部结构,而且能观察心脏的运动和功能,还可对血流进行测量。目前心脏大血管影像检查除传统的X线、超声、核医学、血管造影外,新近出现了多层螺旋CT技术和MRI心脏快速成像技术,拓展了心脏大血管检查的领域,已成为心脏大血管检查的重要手段。 (一)X线检查: X线检查包括胸部透视、心脏摄片、心脏血管造影检查。胸部透视尹影像清晰度差、无客观技术已基本淘汰。心脏血管造影仍旧是目前多种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二)超声检查 参考超声章节 (三)CT检查 常规的CT设备由于扫描时间与成像时间长,心内结构也显示不清,难于应用CT检查心,大血管。自从超高速CT设备和螺旋扫描技术问世以来,才使CT检查心、大血管成为可能。 CT检查包括MSCT、EBCT。MSCT图像质量高、检查时间短、费用较低,诊断效果较好,层厚已达0.5mm,可以用于冠状动脉成像。并配合多种重建技术,使得影像具有3维效果。EBCT主要用于观察心脏形态和瓣膜运动,计算心功能,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变,由于空间分辨力较低,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四)、MR检查 心、大血管MRI检查的优点是:①由于血流的流空效应,心大血管内腔呈黑的无信号区,与心血管壁的灰白信号形成良好的对比,能清楚地显示心内膜、瓣膜、心肌、心包和心包外脂肪;②MRI为无损伤性检查;③可从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以及斜面来显示心、大血

管的层面形态。 目前心血管MRI成像速度已达20ms/s帧图像,可用于心脏的实时动态显示。时间分辨力的提高,改善了图像质量。 完成心脏MRI检查,需要一定的技术:包括心电门控技术、成像方位选择、脉冲序列的选择、心脏灌注成像。 二、正常影像表现 (一) X线检查 心分右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四个心腔。右心偏前,左心偏后,心房位于心室的后方,X线上,都投影在一个平面上。两心室之间有室间沟,心房和心室的交界有房室沟。这此标志,仅在透视下才能识别。心表面有脏层和壁层心包膜覆盖,两层之间为一潜在的腔隙,为心包腔,但均缺乏对比。心和大血管在透视或平片上的投影,彼此重叠,仅能显示各房室和大血管的轮廓,不能见到其内部结构和分界。因此,必须用不同的位置投照,才能使各个房室和大血管的边缘显示出来。心、大血管的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和左侧位的摄影。 后前位正常心影一般是2/3位于胸骨中线左侧,1/3位于右侧,心尖指向左下,心底部朝向右后上方,形成斜的纵轴。后前位心、大血管有左右两个边缘。心右缘分为两段,其间有一明显的切迹。上段为升主动脉与上腔静脉的总合影,在幼年和青年主要为上腔静脉,其边缘平直,向上延伸至锁骨平面,升主动脉被上腔静脉遮盖。在老年,由于主动脉延长迂曲,升主动脉突出于上腔静脉边缘之外,呈弧形。心右缘下段为右心房所构成,弧度较大,膈位置较低时,心右缘最下部可能为右心室构成,密度亦较高。心缘与膈顶相交成一锐角称为心膈角,有时在心膈角内可见一向外下方倾斜的三角形影,为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影,深吸气时明显。 心左缘分为三段:上段为主动脉球,由主动脉弓组成,呈弧形突出,在老年明显,儿童主动脉弓多与脊柱与脊柱重叠,主动脉球可以不明显;中段为肺动脉主干,但偶尔可为左肺动脉构成,称为心腰,又称肺动脉段,此段较低平或稍突出,儿童肺动脉可较突出,不是病理性扩张;下段由左心室构成,为一最大的弧,明显向左突出,左心室在下方形成心尖,如心尖伸入膈下则不易定位。左心室与肺动脉之间,有长约1.0cm的一小段,由左心耳构成,正常时,不能与左心室区分。左心室与肺动脉段的搏动方向相反,两者的交点称为相反搏动点,是衡量左右心室增大的一个重要标志,需透视才能确定,该点上下两侧心缘呈“翘翘板”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1 (2)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 一、知识目标: 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片,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思路: 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 (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 (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 (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 (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见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概念图中,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蓝色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血液循环》教案

第2节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 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 五、课时安排4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复习提问 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二)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四)课堂练习 第2课时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心脏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2课时) 【教材依据】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 质的运输》,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本课时是第二 课时,主要内容是血液循环的路线,以及动静脉血的转换。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初中生物学中知识点多且生理过程复杂的课题。尽管学生对于心脏很熟悉,但是面对其内部复杂的结构,以及具体的生理过程,还是具有很大的难度。本节内容需要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心脏的基本结构,在了解心脏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于血液循环路线的学习与掌握。 学生此时对心脏,仅仅停留在结构的了解,而对具体作用以及它如何作为血液循环的泵,这个原理了解较少。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先回顾心脏结构打下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对本节“科学家的故事”的阅读,对血液循环路线产生探究的兴趣和疑问;再通过教师引导体循环与肺循环的目的,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他们就能大致绘画出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路线;最后引入动脉血与静脉血,通过对路线图的完善,逐渐建立起大框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节课设计分为三大教学板块:图像辨析,导入新课;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归纳总结,巩固提高。本节课的创新点就是学生利用好图形模具和身边的彩笔等工具,用不同颜色勾画出人体血液循环的具体路线,在形象中理解抽象。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以及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主导课堂,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利用学生活动,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中以小组积分比拼的鼓励形式,提高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心脏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

第一章 循环系统疾病总论

第一章循环系统疾病总论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调节装置。其主要功能是为全身组织器官运输血液,通过血液将氧、营养物质和激素等供给组织,并将组织代谢废物运走,以保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进行。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心钠肽和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等活性物质,说明循环系统也具有内分泌功能;心肌细胞所特有的受体和信号转导系统在调节心血管的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病,合称心血管病,是危害人民健康和影响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疾病。 [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 20世纪初期全球心血管病死亡率仅占总死亡率的10%以下,21世纪初期心血管病死亡率已占发达国家总死亡率的近50%,发展中国家的25%。我国建国50年来人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传染病得到控制,婴儿死亡率下降,人民平均期望寿命明显增长,心血管病逐渐成为常见病。这一变化和已发生在发达国家中的情况相似,成为“流行病学转变”的重要内容。 我国城市的调查显示:20世纪50年代心血管病死亡率为47.2/10万人口,在总死亡率中占6.61%列第5位;60年代为36.05/10万人口,占6.72%仍列第5位;70年代为115.74/10万人口,占19.49%升人第2位;80年代为119.34/10万人口,占21.49%成为第1位。中国卫生年鉴公布心血管(包括脑血管)病死亡率:1999年城市为236.08/10万人口,占38.45%;农村为186.56/10万人口,占30.77%;2003年城市为

181.63/10万人口,占34.38%,农村为135.53/10万人口,占35.78%均列首位。目前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的分类] 心血管病的分类有其特殊性,它应包括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的分类。 (一)病因分类 根据致病因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 1.先天性心血管病(先心病) 为心脏大血管在胎儿期中发育异常所致,病变可累及心脏各组织和大血管。 2.后天性心血管病 为出生后心脏受到外来或机体内在因素作用而致病,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周围动脉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血供障碍时,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脏病。②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急性期引起心内膜、心肌和心包炎症,称为风湿性心脏炎;慢性期主要形成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称为风湿性心瓣膜病。③原发性高血压:显著而持久的动脉血压增高可影响心脏,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心病)。④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为肺、肺血管或胸腔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导致的心脏病。⑤感染性心脏病:为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感染侵犯心脏而导致的心脏病。⑥内分泌病性心脏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等。⑦血液病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3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 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 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复习提问 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二)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 (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第2课时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用多媒体课件讲述世界上第一张心电图的故事: 今天课堂讨论的主题就是心脏。人只要活着,心脏就在不断

人体循环系统教案

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 放大的“金鱼” B. 墙上的手影 C. 斑马在水中的倒影 D. 雨后的彩虹 2. 最先精确确定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关系的物理学家是() A. 欧姆 B. 焦耳 C. 奥斯特 D. 法拉第 3. 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分别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从同一位置同时向上运动,两物体运动的s﹣t 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 A. 第4s时两者相距16m B. 甲受到的拉力比乙大 C. 甲做速度为4m/s的匀速运动 D. 以甲为参照物乙竖直向下运动 4.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调节手机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C. 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D. 摩托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5. 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 60℃的水一定比30℃的水含有的热量多 C. 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D. 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 6. “珍爱生命,注意安全”是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安全意识。下列关于安全用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不接触高压设备就不会触电 B. 使用测电笔时,手指不能接触笔尾金属体 C. 电灯的开关可以接在零线和灯泡之间 D. 一旦发生触电事故,应先切断电源再进行抢救 7. 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杠杆两侧的钩码各减少一个,杠杆将() A. 左端下降 B. 右端下降 C. 仍然平衡 D. 无法判断 8. 如图是实验电路连接完毕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四种情形,已经可以闭合开关进行实验的是() A. B. C. D. 9. 汽车转向灯电路要求:左转弯时只能左转向灯亮,右转弯时只能右转向灯亮。不能出现操作转向开关,左、右转向灯同时亮的情况。下列设计最合理的是() A. B. C. D. 10. 某同学设计的煤气检测电路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R为定值电阻,Q为气敏元件,其阻值随煤气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闭合开关S,当煤气浓度升高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电流表示数变小,输出信号电压U ab变大 B. 电流表示数变大,输出信号电压U ab变大

《血液循环》教案3

《血液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设计思路 1、情景切入:血液循环的发现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艰难曲折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生命奥秘的欲望。 2、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动产生感性认识。 3、演示实验:通过改进,进一步直观反映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 4、自我介绍和游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切入:一个人安静状态时心脏每分钟跳动70次左右,1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达245千克,24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可达588吨。 质疑:如此大的血量是从哪儿来的呢? 生1:来自食物、饮水。 生2:静脉中所储存的。 生3:这不可能,因为一个人每天的食物根本没有这么多,体重也不可能这么重。 师:16世纪,英国医生哈维在否定了许多假设之后,大胆提出了一个设想:血液可能是在体内循环的。这与当时流行的言论格格不入,于是便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他被认为是疯子,他开的私人诊所也由门庭若市而变得冷冷清清。哈维最后在贫困和孤独中去世。后来的事实证明,哈维的理论与现代的研究完全吻合。那么血液在体内是如何循环的呢? 二、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教师提示:血液实际流动方向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情况一致吗? 生:正好相反。因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像是倒像。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 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