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索与发现发现与探索手抄报

探索与发现发现与探索手抄报

探索与发现发现与探索手抄报
探索与发现发现与探索手抄报

探索与发现-发现与探索手抄报

探索导报手抄报作品

类别:手抄报获奖作品学校:五莲县槎河乡高阁庄小学版

面设计:陈卓见黄重庆尺寸:369x516 像素班级:一年级(6)班文字编辑:陈卓见大小:78KB(79551 Bytes)指导老师:侯文菊美术编辑:黄重庆探索导报手抄报作品简介:本作品尺寸为369x516像素,由五莲县槎河乡高阁庄小学一年级(6)班陈卓见和黄重庆共同制作,手抄报版面设计过程在侯文菊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本站推荐恭贺新禧手抄报图片,历史故事手抄报:三国演义,三年级读书手抄报作品,书是人类的朋友手抄报图片,国庆手抄报内容_国旗的由来,创建卫生城市手抄报,环保天空手抄报_健康与植树,希望你喜欢。探索

发现之

经过两天一夜在电脑前的辛苦奋战,顶着黑眼圈终于拿到了神雕内测的激活码,很幸运有木有,以发出最快最准确攻略为目标的楼主,首测是必须要进去一睹为快的,而攻略也必须是要第一时间发出来最吸人眼球的。

开服第一天的热闹盛况已经有不少帖子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这次将要介绍些新玩意儿——十大不能错过之名胜,来给大家先睹为快。

十大名胜介绍以及获得攻略。

开始介绍之前需要先说明一下,所谓名胜,其实就是游戏世界中一些漂亮、有趣、有故事的风景拿来提供给玩家去探索,而探索成功后也会得到一张卡片作为纪念,收集这些卡片是游戏的乐趣之一。而且,名胜是必须真正的到达之后才可以获得的,换句话说就是你必须离得很近,所以,发现它们本身很容易。

但是想要接近的话就必须要想办法

在探索中发现快乐的源泉

在探索中发现“快乐“的源泉 ————《快乐河马的故事》教学案例 恒丰中学刘颖 教材分析: 《快乐河马的故事》是一篇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散文,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因此感悟和品味文章的语言就是这节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圈划的方法不断的感受文本,养成基本的语文学习的习惯,然而在课文浅显活泼的文字背后却隐含着一个深刻的主题即动物的生存权问题,所以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感受这一主题就成为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中,尽量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案例故事: 在《快乐河马的故事》的教学中,当分析完河马的快乐具体体现在哪里后,我说了一句小结性的话“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可爱的快乐的河马朋友。”就在这时,陈娜举起了手,满脸疑惑的说:“老师,我觉得河马并不快乐,她的结局挺惨的,她被枪杀了。看到这,我心里挺难受的。”听完她的质疑,我心里一喜,真是个好问题,刚好引出我下一个层次的教学,于是我立刻大大的表扬了陈娜,这么好的质疑,体现出的是一种思考和体味。接着我“将计就计”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们:“你们认为,河马快乐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立刻议论起来,七嘴八舌的表达着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有的说:“课文的题目就是快乐的河马,而且我们刚才分析了那么多描写,都体现出的是河马的快乐,怎么能不快乐呢?”还有的认为:“河马最后的结局是死亡了,而且课文结尾的那段话,我觉得意味深长。”这时陈娜又站起来补充道:“对的,结尾写道:‘河马很可能是个危险的破坏者。但是如果它居住的河里有充足的水生植物,它在白鹭、鸬鹚和鸥鸟混居的安静王国中也能成为和平共处的一员。’这里似乎在说,河马是可以和动物们和平相处的,是不必走向死亡的。……”“讲的太好了,”我忍不住开口了,“再一次表扬大家,你们很会动脑筋,我们要向陈娜那样,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句,来思考问题,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我的一个小小的指导,让学生们从“感性”走向“理性”,都纷纷埋头阅读,去寻找简单的文字背后蕴含着的深刻的含义。而这正是我想要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科学领域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一)科学探究 1 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2 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 1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 2 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 3 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4 帮助幼儿回顾自己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样做等。 目标三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1 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2 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发现事物之间明显的关联。 3 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保护自然。 (二)数学认知 目标一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1 引导幼儿注意事物的形状特征,尝试用表示形状的词来描述事物,

体会描述的生动形象性和趣味性。 2 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 3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体会其中的排列特点与规律,并尝试自己创造出新的排列规律。 4 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 目标二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1 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征。 2 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 3 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 4 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加”或“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目标三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1 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 2 丰富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

《探索与发现(三)》习题精选

探索与发现(三) ⒈找朋友。 — 。 ⒉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⑴(100+3)×46=□×46+□×46 ⑵9×67+9×33=9×(□+□) ⑶8×(125+7)=8×□+8×□ ⑷125×(80-8)=□×□-□×□ ⑸2×□+100×□=99×(□+□) ⑹(a +□)×□=a ×c +b ×c ⒊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⑴125×(8+4)的简便算法是( )。 A. 125×8+4 B. 125×8+125×4 C. 125×4+8 / ⑵125×7+125的简便算式是( )。 A. 7+125×1 B. 此题无法简便 C. 125×(7+1) ⒋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 ⑴38×31+38×92○38×(31+92) ⑵75×(18-13)○75×19-13×75 ⑶28×41+41○41×30 ⑷82×99○82×100-1 ⒌数学门诊部(先在括号里判断对错,然后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⒍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2×(200+5) 57×18+43×18 (125-30)×8 25×43 57×99+57 46×102 , 轻松演练 乘法的交换律 乘法的结合律 乘法的分配律 (α+ b )×c = α×c ++b ×c α×b=b ×α (α×b )×c = α×(b ×c ) (100-3)×21 =100+3×21 =100+63 =163 ( ) 35×99 . =35×100-35×1 =3500-35

( 你知道时装店一准备再栽26行苹 果树,每行23棵。 再栽23行梨树,每行34棵。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出这两道题吗 ⒎光明时装店从市场批发回132套服装。 ⒏兴旺果园今年要扩大果树林面积。 : ⑴兴旺果园今年一共准备再栽多少棵树 | ⑵一捆树苗有25棵,买回41捆果树苗够吗 | ⒐ 能力提升 每件52元 每条38元 聚沙成塔 ⑴26×51+26×48+26 ⑵18×737+737×83-737

发现与创新中的问题与案例_1

发现与创新中的问题与案例 主持人: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收看高中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第五专题第二讲。这一讲我们将探讨的是关于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发现与创新能力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遇到的问题也不少。第一个方面首先是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只是理解和记忆,老师讲什么教什么他就记什么,而在自己平时的读书、学习、看报或者讨论当中,没有去尝试或者是连想都没想过自己能不能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和见解,就算有了也不敢或者是不会提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插入画外音:你看,这些同学学习都很用功。对于像古诗词这样的学习内容,他们使劲地背诵,努力去记忆,这当然都是好的。可是,他们记忆下来的东西派什么用呢?用武之地好象只有一个:就是考试。准确地说,这是把背诵记忆的东西搬到试卷上去而已。而没有真正地掌握乃至能够在需要的时候灵活地应用。】 主持人:第二个问题是不少老师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框架和教学设置进行操作,只是以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为教学的目标,认为发现创新是自然科学的事,语文的教学不需要提到发现和创新。 第三个方面是有的老师知道培养学生发现创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是又担心在这个追求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抓不到考试的分数呢,于是在教学中就常常有意无意的,排斥了学生求异创新的尝试。 课例片段: 我们先立足全篇来欣赏这一篇采访实录,首先大家来看采访的重点是什么,体现出什么 样的采访层次,由此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给大家两分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想好就可以起来回答,哪个小组先说说你们的看法。 (生)我觉得采访的重点是岳红的人生经历,她的人生之中有很多波折。它的重点也在 于岳红是如何克服挫折和怎么处理好工作和家庭方面的关系的。体现了采访的层次是问的问题由易达到比较尖锐。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如何有效地采访和采访的时候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去进行。 好,谢谢。其他组有没有补充。 (生)我觉得采访的重点是她那种人生态度,得病前后那种人生观。采访的层次就是先 问一些比较不那么私隐的问题,比如先问到她工作的问题,然后

图解剖析“植物生长素发现”的探索历程

图解剖析“植物生长素发现”的探索历程 植物生长素是科学家通过植物向光现象的探究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材第3章第1节以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为线索,选取关键史实进行组织,以引

导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在严密推理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的,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各位科学家的实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分析各位科学家的实验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找出各组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通过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产生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该图解还捋顺了各位科学家所做的实验间的关系。下面对该图解解析如下: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源于植物的向光现象,科学家为了弄清引起植物向性运动的原因,先后进行了数十年科学研究。 达尔文的实验 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的向光性,并设计实验来探讨其中的原因。他做了两组对照实验: 第一组:用单侧光照射植物胚芽鞘,胚芽鞘会发生向光弯曲生长(①);切去顶端后再照射,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②)。 分析:该组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有无尖端,因变量是胚芽鞘的生长弯曲情况,两者之间建立的联系是:有尖端的胚芽鞘在单侧光下能够向光弯曲生长(①),无尖端的胚芽鞘在单侧光下既不生长也不弯曲(②),通过比较即可得出胚芽鞘的生长弯曲与尖端有关的结论。 第二组:在胚芽鞘尖端罩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胚芽鞘就会直立生长(③);在远离尖端的胚芽鞘下面围上不透光的锡箔,胚芽鞘就会向光弯曲生长(④)。 分析:该组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尖端能否感光,因变量是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情况,两者之间建立的联系是:如果胚芽鞘尖端不能感光的话,胚芽鞘会直立生长(③),否则向光弯曲生长(④),通过比较即可得出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的结论。 达尔文同时还观察到,植物生长的部位不是尖端,而是尖端下部伸长区一段,通过这一现象再结合上面得出的两个结论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尖端会影响到下部生长弯曲呢?为了解释该问题,达尔文做出如下推测:⑴尖端不长而下部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传递到下部;⑵胚芽鞘在单侧光下弯曲生长是因为背光一侧生长得快。 为了证实达尔文所做出的推测是否正确,1910年和1914年詹森和拜尔分别做了实验。 詹森的实验 将胚芽鞘顶端切开,其中接上一块不能让化学物质通过的云母片,胚芽鞘便失去了向光性(①);用一块可以让化学物质通过的明胶块插入切开部位,胚芽鞘仍然可以向光弯曲生长(②)。 分析:该组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是尖端与下部联系是否被阻断,因变量是胚芽鞘的生长弯曲情况,两者之间建立的联系是:如果胚芽鞘尖端与下部联系被阻断的话,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①),如果胚芽鞘尖端与下部联系没有阻断的话,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②),通过比较即可得出下部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结论,从而证明了达尔文的推测⑴是正确的。 拜尔的实验 拜尔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胚芽鞘切面的一侧,不照单侧光,胚芽鞘会向放置胚芽鞘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

设计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中班科学探究活动:神奇的水 一、选题描述与分析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爱玩水,所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而设计了这一次有关于水的科学活动。本活动运用的知识是有关与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有关知识。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方法背景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 试一试:这是本活动开始的部分。为了让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采用了先观察的方法。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两种液体——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想一想:“把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教师在到红水的时候应在杯子后面放一张白纸以便幼儿观察。在幼儿看到水分成两层后,请幼儿用自己面前的两种水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分成两层。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下自己亲手实验,引起幼儿实验和探索的欲望。 说一说:本环节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亲手的实验和教师倒的水进行比较,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让幼儿把自己想说的事说出来,并提出一些让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回答的问题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师到的水一样吗?那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教师可以在幼儿急切的期盼下说出答案“把许多白糖放到红色的水里,使劲的搅,一直到化不开为止。”让幼儿明白,红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为里面有许多的糖,水就变重了,重的东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本环节是采取了幼儿自己动手实验的方法。在幼儿实验时知道什么样的液体可以沉到水底,用什么方法制作这样的液体。让幼儿和第一杯水比较,知道两杯水的不同。 二、设计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能力。难点:让幼儿自由探索和发现水的新现象,并与同伴交流分享。 三、实施时间和地点 实施时间:2016年10月第二周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Unit 5 Why do you like koalas 一、考点、热点回顾 【重点单词】 __________ adj. 可爱的,机灵的 __________ adj. 懒惰的 __________ adj. 聪明的 __________adj. 美丽的,美好的 __________ n. 种类 __________v & n. 睡觉 __________adj. 友好的 __________ adj. 害羞的 ___________ v. 拯救 __________ v. 忘记,遗忘 __________ n. 危险 ___________ prep. 超过,多于 【重点短语】 ________ 有点,稍整天 _________ 很,非常 _________ 对…友好 ________ …中之一 _____________ 处于危险之中 ____________ 砍到 【重点句型】 1.让我们去看熊猫吧。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the pandas___________. 2.你为什么想看它们 _________ do you _________ _________ see them 3.我非常喜欢老虎。 I _________ tigers __________ __________. 4.难道她不美丽吗 __________ she ___________ 【重点语法】:形容词和疑问副词why的用法 (1).形容词的概念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特点等 (2).形容词的位置 形容词作定语修饰名词时,要放在名词的前面 eg:I have a lovely dog. 但是如果形容词修饰something, anything, nothing等不定代词时,要放在这些不定代词的后面。如: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bike.这辆自行车出毛病了。 (3).形容词的用法 除了可以作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以外,有些形容词还可以和定冠词连用,表示一类人或事物,这时,它相当于一个名词,可以作主语或宾语。如: rich(富裕的)--the rich(富人) old(老的)--the old(老人) We should help the poor.我们应该帮助穷人。 2.疑问副词why的用法 1.由why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why的意思是“为什么”,是个疑问副词,由它引导的特殊疑问句是用来询问原因的,其答语由because 引导。如: -Why does he go to the hospital他为什么去医院 -Because he is ill.因为他病了。 2.why还可以用于向别人提出建议,句型为“Why don't you+动词原形”或“Why not+动词原形”意为“为什么...不呢”如: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答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测试题 一、填空。 1、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2、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 3、数学认识的目标是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4、5—6岁的幼儿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 问题)的乐趣。 5、3—4岁的幼儿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 6、在科学领域“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目标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典型性表现是什么? 二、判断。 1、5-6岁幼儿可以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错)(10以内) 2、应该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对) 3、指导幼儿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加”或“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对) 4、3—4岁的幼儿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分类。(错)(4—5岁)

三、选择: 1、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ABCD),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A归类、 B排序、 C判断、 D推理 2、以下选项中不能体现事物的顺序和规律的是(B) A、从周一到周日 B、商品的价签 C、按形状间隔排列的珠帘 D、一年四季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应鼓励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 B、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应支持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 C、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 察与分类能力。 D、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应让幼儿独立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 4、关于“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教育建议有(ABD ) A.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B.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发现事物之间明显的关联。 C、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 D、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保护自然。 四、简答题: 1、幼儿科学教育包含哪几方面的目标? 答:(一)科学探究 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二)数学认知 1.初步感知在生活中数学的有趣和有用。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的关系。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2、简述你所在班级年龄段的幼儿“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3—4岁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是:1、能注意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能感知物体基本的空间位置与方位,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 4—5岁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是:1.能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拼搭出该物体的 造型。2.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分类。3.能使用上下、前后、里外、中间、旁边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5—6岁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是:1.能用常见的几何形体有创意地拼搭和画出物体的造型。 2.能按语言指示或根据简单示意图正确取放物品。 3.能辨别自己的左右。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 操作:用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二)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 1、实验一: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①图中红蓝线那条长? 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 ③图中的圆圈圆吗? ④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了什么? 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2、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 ①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 ②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③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④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三)课后作业 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①完成三、四实验, ②分组讨论 一、实验三:①观察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 ②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 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④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 二、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①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 ②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 ③小结: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人们的经验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 三、小组讨论弄明白:1、实验一的3幅图,说明了是错觉的存在。实验二说明

人教版语文六上56单元表格式教案(卓越课堂模式)

第五单元导读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赞。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以及附庸其上的文化礼数的黑暗进行毫不妥协地批判;他坚持社会主义的立场,为受到损害、屈辱的弱势群众伸张正义。他是祥林嫂、闰土、孔乙己以至阿Q这些被压迫者的同情者和代言人,是一位永远站在平民视角,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声疾呼的平民作家。作为21世纪的小主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进鲁迅先生。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对自己小时候生活的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回忆及赞扬。每一篇文章都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让我们静静地读,细细地想,走进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世界。 单元目标: 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新词,会写19个生字。 2、学习描写人物的多种方法。有的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有的采用倒叙的写法,一开始就把所要写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刻画人物形象;有的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通过微不足道的小事体现鲁迅先生的伟大品格;有的运用对比,抒发对鲁迅先生的赞美和怀念,饱含深刻的哲理。 3、4篇课文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可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 4、根据收集的资料,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关怀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质。 单元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 学法提示 1、本组课文以是“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的,同学们首先应该多方面搜集与鲁迅有关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为更好的学习本组课文做准备。 2、阅读课文时,运用自己具备的理解能力,先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 3、抓住课文中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认真体会感受闰土的特点及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4、认真学习每篇文章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两篇讲读课文可以安排5课时,两篇阅读课文安排3课时,口语交际、习作练习安排3课时,共计11课时。 学习准备 学习本单元时,可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等。

教学案例《探索规律

教学案例《探索规律(一)》 文章发表:baybjfcu 发表日期:2005-03-11阅读次数:96 探索规律(一)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 所探索的规律。 3?在活动中发展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能力,认识探索规律的必要性;体验 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 “列代数式” “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 伸。教材以学生所熟悉的日历表为背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将数学知识的学习隐含在 具体的情境当中,不仅让学生学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 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让学 生亲身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

符号感,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 (一)设置悬念,引出课题 猜一猜: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堆钮扣(40颗),请同学们从中数出三堆数目相等的钮扣(每堆不少于8颗),按左、中、右的顺序摆放在桌面上。然后按老师的指令操作:(1)从左堆拿出3颗放入中堆;(2)从右堆取出5颗放入中堆;(3)从中堆取出与左堆剩余数目相等的钮扣放入左堆。请你猜一猜:你的同桌现 在中堆还剩多少颗?能猜出其他同学的吗? (如果有学生能猜中,可让其说明思路;如果猜不出,老师来猜一猜,猜对了吗?你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这个游戏的奥秘是什么?由此引出课题一一探索规律。)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1?探索游戏中的规律 请一个学生报出自己原来每堆的颗数(如原来每堆13颗),师生共同分析具体数目下各堆数目的变化情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测试卷97619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测试卷 常州市新北区春江幼儿园 姓名 一、填空:(30分) 1、幼儿的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2、5—6岁幼儿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也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表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3、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4、《指南》在科学领域中分为 2 个子领域,分别是科学探究、数学认知。 5、《指南》中关于数学认知的目标有 3 条,分别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6、在数学认知中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体会其中的秩序和美,并尝试自己创造出新的排列规律。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 7、4~5岁幼儿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粗细、长短、厚薄、轻重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描述。 8、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 9、在收拾物品时,根据情况,鼓励幼儿按照物体量的特征分类整理。如整理图书时按照大小摆放。 10、幼儿数学学习可以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来比较物体的多少,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加”或“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二、判断:(30分) 1、探究中的合作有利于幼儿的合作能力,一般这种能力在大班时期比较常

见。(对) 2、幼儿可以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教师也可以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以便更好掌握知识。(错) 3、科学探究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下有2条教育建议。(对) 4、“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是科学探究目标“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下4—5岁的表现。(错) 5、通过提问等方式是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性观察和连续观察。(对) 6、4岁幼儿关注和思考动植物的外部特征、习性与生活环境对动植物生存的意义。(错) 7、5—6岁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表示。(错) 8、探究能力不是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的综合。(错) 9、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获得了感性经验,发展了形象思维,也发展归类、排序、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对) 10、一般4-5岁幼儿都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错) 11、3--4岁幼儿喜欢接触有趣新事物,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错) 12、记录是收集信息的有力工具,是幼儿探索历程的呈现,也是幼儿表达个人发现的依据。(对) 13、幼儿对物体量的基本特征和比较方法有所了解,所以测量的概念和运用对幼儿来说比较容易。(错) 14、5-6岁是幼儿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对) 15、早期的数学认知发展能促进幼儿的数理逻辑思维发展,但没有对其他领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地影响。(错) 三、简答题:(16分) 1、请写出科学领域中“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目标中5--6岁幼儿表现。

探索与发现教案

探索与发现(4) 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4)商不变的规律 教材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方法: 谈话法;对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交流发现,你能帮助同学解答他的疑惑吗? (2)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 (3) 学生独立完成,再举些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4) “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发现的规律。 (5) 根据你的发现,说说128分能行驶多少千米? 师:数学中蕴涵着无数规律,今天,我们再共同来找寻一种新的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投影仪出示: 8÷2=4 这组算式有什么规律? 80÷20= 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时…… 800÷200= 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 8000÷2000= 2、能再举一些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

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的发现。 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 三、体会商不变的规律。 观察75页“试一试”的两种计算方法。 四、尝试运用 出示76页练一练第1题。 根据每组算式的结果直接写出第二个、第三个算式的得数。 (了解被除数和除数是否扩大或缩小了相同倍数,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56-60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56-60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课程教案 授课题 目 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相应章 节 授课时 间 20 1 年月日第周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初步掌握“用数格子方法和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来求图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 点 将规则的简单图形和形似的不规则图形建立联系。教学难 点掌握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 法 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讲解 教具仪 器 堂堂网课件 教学环 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秋天一到,到处都是飘落的树叶,老师想把这美丽的树叶带入数学课里来研究,我们可以研究它的什么呢? 1.指一指树叶的面积是哪一部分? 2.思考: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那么面积如何计算呢? 强调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方格进行计数。 3.在树叶上摆放透明的每格1平方厘米方格纸。 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cm2 ,请你估计这片叶子的面积。 4.自主探索树叶的面积。 可以在图上标一标、画一画,想好后再和你的同桌进行交流,看哪组同学的方法最多。 5.小组讨论、交流。 ①先在叶子上画出所有的方格线,发现满格的一共有18格,所以它的面积一定大于18cm2, 不是满格的也有18格,这片叶子的面积一定小于36cm2,因此,这片叶子的面积在18cm2 至36cm2之间,如果把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27cm2。 ②将叶子的图形近似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0cm2,因此,叶子的面积大约是30cm2。 ③用转化的方法,将叶子的图形近似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是30cm2, 因此,叶子的面积大约是30cm2。 6.概括:今后我们再遇到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可以怎样估计它的面积呢?(可以通过数方格确定图形面积的范围,然后再估算图形的面积,也可以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估算。) 如果要想估计得更准呢? (可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分别估出不是满格的面积,最后再加起来。)三、巩固拓展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题。教学

综合探索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案例一:《我为校园添色彩——学生装效果图设计》【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为校园添色彩——学生装效果图设计》 授课教师:杜松兰(天津市东丽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学生装效果图设计》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为校园添色彩》的第一课。本课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体验等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性活动,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装,从而培养学生对服装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对废旧材料的合理利用,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在设计与制作中提高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懂得艺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常识,为下节课服装的模拟制作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班是日常任课的普通教学班,学生人数58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一般,一旦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 三、设计理念 以往此课都是由老师讲、学生听,再由学生设计服装这一传统教学模式,而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更加重视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来达到本课的目标。 1.启发引导阶段,组织学生进行服装模特表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内驱力,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2.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大量的美术图片,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3.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美术活动,进行搭配服装图片,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展示大量学生设计的服装效果图的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 科学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一)科学探究 目标1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教育建议: 1.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如: 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ν 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ν 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与发现。ν 2.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如: 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

简易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ν 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引导他们活动后做好收拾整理。ν 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装或动手自制玩具。ν 目标2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育建议: 1.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如: 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对其发现表示赞赏。ν 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和连续观察。ν 引导幼儿在观察和探索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简单的分类、概括。如:根据运动方式给动物分类,根据生长环境给植物分类,根据外部特征给物体分类等等。ν2.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如: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或成人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如:皮球、轮胎、竹筒等物体滚动时都走直线吗?怎样让橡皮泥球浮在水面上?ν 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如:玩风车时,鼓

发现与探索 三年级下册教案

1.影子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以“影子的特点与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关于影子与测量的实践活动,有条件地应安排在学校操场进行,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要亲自实践一下,关于被测物高度可以酌情选定。 同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 (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 四、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一则谜语和影子图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影子的特点与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②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1个手电筒、1块6×8厘米透明塑料板、一块大橡皮、1根2米长的竹竿等活动器材。3张A4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 ③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的产生条件、特点及实践中的应用。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六课时教案

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六课时教案 Period 5 Let’s spell Read and write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 1.能了解及会发字母组合th在单词中的不同发音。 2.能听出字母组合th的音并写出有关的单词。 3.理解书上重点句子某月某日做了什么事情,如Their eyes are open on April 26th. 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 句型:Their eyes are open on April 26th. 的掌握及强调在明确的日期前要用介词on。 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 1.Review these words: one ,first···(基数词与序数词教师可与同学们分开说) 2.Read let’s talk p41 Step 2. 新课内容展示 (一)Learn“Let’s spell”. 1. Read listen and chant.: th(注意让学生听懂不同的发音) 2. Listen,circle and say. mother maths father thin brother fifth this birthday there three that third Can you read the words by yourself? 3. Choose , write and say. (可选上) Step 3. 合作交流,师生共建 Read and write: Two new kittens 1.Ss: Read the passage

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

模块三可选案例分析(上)《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 1、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老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呢?王老师的做法是否得当? 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老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我认为王老师的做法得当,引导了学生的思维方向。 2、在巩固发现成果阶段,王老师设计的活动和分组是否合适呢?有没有更好的活动和更合理的分组方法呢? 在巩固发现成果阶段,王老师设计的活动合理,但我觉得分组不合适,虽然能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而且在动手的同时更能使同学们记住圆锥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但这样的分组人太少组太多不利于合作探究。 我觉得要是能找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际应用题,让每个学生都做,分组时可以把优等生和后进生一对一结合,即一组六个人:二个优等生、二个中等生和二个后进生相结合,看哪一组更快更准的完成。效果会更好的。 3、在课堂上总是会有像王楠那样反应快、基础好的学生,也会有像李默那样成绩较差的学生,怎样将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让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开动脑筋呢? 我认为一对一的帮扶结合最好,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就能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好的同学的帮助下会学的快一点,会了就有积极性了。这样每个同学都会积极参与。还有就是发挥小组长的组织和引导同学进入学习状态的作用。 4、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上,她将大部分的时间都分配给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是否意味着老师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就可以什么都不做呢?如果不是,你认为王老师在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上,她将大部分的时间都分配给学生自己去“发现”,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可以什么都不做,我认为王老师在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实质,指导组长更快的带领本组同学进入学习状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分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精神。并及时给予有创新的学生肯定和表扬。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培养有开拓精神,顽强意志,会独立思考,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功适应各种竞争和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5、你认为王老师的这堂数学课有哪些优点?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方面? 我认为王老师的这堂数学课对教材的钻研比较透彻,在教学策略上王老师主要使用了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