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学知识整理

气象学知识整理

气象学知识整理
气象学知识整理

气象学知识整理

㈠名词解释5×2′㈡填空20×1′㈢判断10×1′㈣选择10×1′㈤填图2×5′㈥简答3×5′㈦计算2×5′㈧论述1×15′

名词解释

1.气象学:气象学就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就是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

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广义农学(含农、林、牧、渔、农经等)与气象学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

3.大气污染:由于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的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称大气污染。

4.黑体(绝对黑体):吸收率等于1的物体为黑体。如果有一物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能的吸收率都等于1,即对投射于其上的辐射能全部吸收,这种物体就成为绝对黑体,简称为黑体。

5.灰体:如果一个物体的吸收率为小于1的常数,并且不随波长而改变,这种物体称为灰体。

6.*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建议取值1367±7W?m﹣2,通常采用1367W?m﹣2.

7.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易于让大量的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大气又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辐射不易逸出大气,大气还以逆辐射返回地面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少地面的失热,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暖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习惯称“温室效应”。

8.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

9.*逆温现象:在对流层中,总的看来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但就其中某一层而言,在一定条件下,有时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加(气温垂直梯度为负值)的现象,叫做逆温现象。按形成原因分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10.三基点温度:温度对于植物生命、生长和发育过程的影响,从其生理过程来讲,都有3个基本点温度,简称三基点温度,即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11. “温周期现象”:植物的生长和产品品质,在有一定昼夜变温的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这种现象称“温周期现象”。

12.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称饱和差。单位hPa d﹦E-e

d越小,空气越接近饱和即越潮湿d=0时空气达饱和

13.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未饱和空气达饱和时所具有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气压一定,水汽越多,露点越高;反之越低

e→e饱和时T→Td

14.蒸散量:植物蒸腾耗水量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耗水量的总和称为农田总蒸发量,亦称总蒸散量。

15.露和霜:日落后,地面或地物表面强烈地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气层的温度下降到露点以下时,就会产生水汽在地面或地物上的凝结现象。如果此时露点高于0℃,水汽就凝结成露,露点在0℃或以下时,则凝华为霜。(形成露、霜的有利天气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16.△降水变率:降水变率就是用来表示降水量年际间变动程度的统计量,分绝对变率和相对变率两种。

17.△水分利用率:作物蒸腾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制造的干物质重量,称为水分利用率或蒸腾效率,其倒数称蒸腾系数。

18.△高气压(简称高压,也叫反气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区域,叫高气压。

19.△高压脊:从高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叫高压脊或简称脊。此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一方凸出的部分也叫高压脊。

高压脊中各条等压线曲率最大处的连线,叫作脊线。

20.△低气压(简称低压,也叫气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区域,叫低气压。

21.△低压槽: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叫低压槽或简称为槽。此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的一方凸出的部分也叫做低压槽。

22.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割断了气压带,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23.天气:天气是指一定地区内,短时间的冷暖、干湿、阴晴、风云、雨雪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也就是短时间内的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和降水量等)的综合表现。

24.锋:当大气中冷暖气团相对运动时,在其交界面上有一个过渡带,通常称为锋。

25.气旋:气旋时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漩涡,在气压场上,又称低压。

26.反气旋:反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在气压场上,又称高气压。

27.△霜冻:霜冻是指在短时间作物遭受的低温危害,它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分秋(早)霜冻和春(晚)霜冻。

28.冷害:在农作物生长季节,0℃以上低温对作物的危害,称为冷害。

29.台风: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大而深厚的气旋。

30.沙尘暴:沙尘暴是指大量尘土沙粒被风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现象,又称沙暴或尘暴。

31.气候:气候指一定的范围在一个较长时段内大气的统计状态。

32.洋流:海水大规模的水平运动称为洋流。

33.小气候:所谓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状况和性质不同,以及人类和生物活动产生的近地面气层和土壤上层的小范围的气候。

选择、填空、判断(简答)

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

遵循平行观测的原则

(1)分期播种法(2)地理播种法(3)地理分期播种法

(4)地理移置法或小气候栽种法(5)人工气候实验法

(6)气候分析法

2.大气组成:干空气、水分和固体杂质

3.大气垂直结构:

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将大气层分为五层

⑴对流层主要特点:①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

100m,气温约下降0.65℃。

②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⑵平流层主要特点:气流多呈水平运动

①适于飞机飞行②臭氧密度大

⑶中间层主要特点:T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

⑷暖层

⑸散逸层

4. 可照时间随季节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⑴春分日、秋分日δ>0°地球各地昼长t=12h,昼夜平分,昼长

不随纬度变化

⑵从春分到秋分的夏半年δ>0°ω>90°北半球t>12h,昼长

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昼达一年中最长,北极圈极昼⑶从秋分到春分的冬半年δ<0°ω<90°北半球t<12h,昼短于

夜,越高纬昼越短,冬至日达一年最短,北极圈极夜

⑷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5.影响向反射率的因素:

⑴颜色白色反射能力最强,黑较弱,绿植物对黄绿光反射率大

⑵土壤湿度土壤湿度增加,地面反射率减小

⑶粗糙度物体表面粗糙度增加,反射率很快减小

⑷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反射率也大

6.热量交换方式:

⑴辐射热交换⑵分子传导⑶流体流动热交换⑷潜热交换

7.土壤热容量

水>固>空土壤湿度增大时,热容量增大;土壤湿度小时,热容量小。孔隙度增加,热容量变小。

导热率

固>水>空孔隙度增加,导热率减小;土壤湿度增加,导热率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多,导热率变小

导温率

与导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

土壤湿度较小时,土壤湿度增大,导温率增大;超过一定数值导温率减小

8.气温日较差:空气温度的日变化和土壤一样,一天中有一个最高值

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9.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之差。

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距海近的地方气温年较差小

10.水汽凝结的条件:

⑴空气中的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

①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②降低空气温度

⑵空气中要有凝结核或凝华核

11.按云层高度把云分为低、中、高三族,三族分十一属

12.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13.水平地转偏向力随纬度增高而增大,随风速增大而增大

14.大气活动中心分半永久活动中心、季节性活动中心

会影响我国的大气活动中心:

半永久性活动中心季节性活动中心

7月1月副极地低压带阿留申低压蒙古高压北半球

副热带高压带夏威夷高压印度低压

15.东亚季风的基本特点:

在对流层下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降水稀少;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湿润,降水丰沛。

16.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

17.主要的天气系统有气团、锋、气旋、反气旋和高空槽脊等

18.气团形成的条件:

⑴有大范围性质比较均一的下垫面,即气团的源地

⑵必须有适当的环流条件

19.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

⑴变性极低大陆气团

⑵变性热带海洋气团

⑶变性热带大陆气团

20.锋的特征:

温度的激烈变化

等压线通过峰时有很大的折角,同时锋两侧风有气旋性切变

21.锋典型天气的气候特点:

⑴暖锋①气温会普遍升高②降水发生于雨层云内

⑵第一型冷锋①气温普遍下降,气压升高②降水区出现在锋后,

雨区较窄

22.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的空气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摩擦层中由于

摩擦力作用,气旋中气流是辐合上升的,上升气流绝热冷却,发生水汽凝结。因此,气旋内多为阴雨天气

23.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的空气顺时针方向旋转,摩擦层中的气

流是辐散下沉的。因此,反气旋控制地区的天气以晴朗少云,风力静稳为主

24.台风内的水平分布:台风眼区、涡旋区和外围大风区

25.(判)浮尘多由外地而来,扬沙基本来自本地

26.形成沙尘暴必须满足的3个基本条件:

⑴有沙尘源⑵有大风⑶有大气的热力不稳定

27.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

28.低纬大陆西岸受冷流影响,东岸受暖流影响

29.全球分11个气候带:赤道气候带,南、北热带,南、北副热带,

南、北暖温带,南、北冷温带,南、北极地气候带

简答题

1.晴天时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

晴天时,大气中水汽、尘埃等杂质少,大气散射以分子散射为主,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散射得多,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阴天时天空为什么呈灰白色

阴天时,空气中的尘埃或雾滴较多,大气散射以漫射为主,入射的辐射都被同样的散射,所以天空呈灰白色。

3.△光照时间与作物引种注意问题

在作物引种中考虑各地气象条件的依据主要是农业气候相似原理。就是要求把作物引种到气候条件与原产地相似的地区或条件下栽培,比较容易成功。

⑴纬度相近的地区,因光照时间相近,引种成功的可能性大。

⑵对短日性植物而言,南方品种北引时,由于生长季内日照时间变

长,将使作物生育期延迟,严重的甚至不能抽穗开花结实,因此,宜引用较早熟的品种或感光性弱的品种。反之,北方品种南引时,由于日照时间变短,温度变高,使作物加速发育,缩短发育期。

如果生育期太短,过多地影响了营养体的生长,将降低作物产量,因此宜选用晚熟品种或感光性较弱的品种。

⑶对长日性植物而言,北种南引,由于日照时间变短,将延迟发

育和成熟,南种北引则反之

4.海陆风形成原因

白天陆地增热快,成为暖区,海面增热慢,成为冷区。使上层等压面从陆地向海面倾斜,下层等压面从海面向陆地倾斜,因此近地层风从海面吹向陆地,上层则相反,形成白天海风。夜间陆地冷却快,成为冷区,海面冷却慢,成为暖区,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在近地层风从陆地吹向海面,成为陆风

5.霜和霜冻的区别

霜是由于水汽凝华而形成的白色结晶物,是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存在与否取决于大气中水汽是否饱和及露点温度的高低(Td<0℃)。而霜冻是指在短时间作物遭受的低温危害,它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6.△防霜措施

⑴农业技术措施合理配置各作物比例,并选择好作物的适宜播

种期和大田移栽期。另外,施磷、钾肥可增强抗寒能力。最根本方法是培育抗寒性能强的作物品种。

⑵人工防霜在霜冻发生之前,用熏烟、灌溉、覆盖、加热等方

法直接增热或减少辐射冷却,可避免或减轻霜冻危害

7.△干旱的分类

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和生理干旱三种

⑴土壤干旱:土壤水分亏缺,植物根系不能吸到足够的水分,致使

体内水分平衡失调而受害。

⑵大气干旱:由于高温低湿,作物蒸腾强烈而引起的植物水分平衡

的破坏。这时,尽管土壤中有一定的有效水分,但由于植物蒸腾量很大,根部的吸水满足不了地上部分的消耗,使植物受害。

⑶生理干旱:土壤中有足够的水分,但由于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

使作物根系的吸水发生障碍,造成体内缺水而受害。

按季节分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

8.海洋性气候型的气候特点:

温度变化缓和,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均较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高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均较迟,秋温高于春温;降水充沛,季节分配均匀,年际间变化小;湿度高,云雾多,日照少,风速较大。9.大陆气候型的气候特点: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年较差大,最高最低温度出现时间早,温度非周期性变化显著,春温高于秋温;降水稀少且多集中于夏季,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变率大;气候干燥,湿度低,云雾少,日照丰富。

10. 季风气候型的气候特点:

一年内冬、夏季节之间,盛行风向、云雨量和天气系统等都随着季节发生明显的变化。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受大陆性气团影响较大,降水稀少,气候寒冷干燥;夏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受海洋性气团影响较大,降水充沛,气候炎热潮湿。

11.地中海气候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的气候类型。

论述

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⑴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可以改变下垫面的反射率、粗造度和水热平衡过程,从而影响气候。灌溉、大量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能改造干旱气候。

⑵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成分,对气候产生影响

①大气中工业污染物的增加,可使气候变暖,这就是所谓的温

室效应

②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增加,可产生酸雨

③人类活动也能导致温度降低,轻重工业、交通运输以及民用

炉灶等排放的烟尘和废气随风飘扬,使空气变得混浊

⑶人类活动释放热量对气候的影响

城市地区局地增温显著形成所谓“城市热岛效应”。为了保护人类生活的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不利影响,人们已经开始施行一些措施,如有计划地增加森林覆盖面积、进行城市绿化、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在农业上采取免耕法以保持土壤水分等。

2.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㈠季风气候显著

⑴季风气候特点表现在风的季节变换上

我国冬季盛行西北、北和东北风统称冬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南和西南风,统称夏季风。

⑵季风气候特点表现在温度分布上

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寒冷干燥;夏季,有高温、湿润和

多雨特点

⑶季风气候特点表现在降水上

①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总的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

逐渐减少

②雨季起止日期和季风进退日期基本上是一致的

③各地降水季节分配并不一致

④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是季风气候的一个特点

㈡大陆性强

⑴我国大陆度的分布南方小,北方大

⑵我国气候大陆性强,在温度、降水上也有明显的反映

㈢气候类型多样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东北,农业生产的最大限制因素是低温灾害和干旱

西北,干旱少雨

3.三圈环流(见书P121 气压带、风带、圈)

气象学复习重点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大气概述 1.大气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在气象学上得意义。 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得垂直分布;同时,臭氧层得存在也使地球上得生物免受过多太阳紫外线得伤害,对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生存起了保护作用。 二氧化碳就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不可缺少得原材料,它得增多也会对提高植物光合效率产生一定影。二氧化碳就是温室气体,它能强烈吸收与放射长波辐射,对空气与地面有增温效应。 水汽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参与大气温室效应形成,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影响云雨及各种降水,对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有着直接影响,最终影响到植物及农作物得产量。 2.大气垂直分层得依据就是什么。各层得主要特点有哪些。 依据:世界气象组织根据大气温度与水汽得铅直分布、大气得扰动程度与电离现象等不同物理性质,把大气分为五层。 特点: 对流层就是靠近地表得大气最底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得对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到距地面约50~55km得高度,气温随高度得上升而升高,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极少。 中间层就是从平流层顶到距地面85km左右得高度,气温随高度得增加迅速降低,有空气得垂直运动,几乎没有臭氧存在。 热成层又称暖层,位于中间层顶至500km左右,气温随高度得增加迅速升高,大气处于高度得电离状态。 散逸层就是大气得最高层,又称外层,气温随高度得增加很少变化。 3.名词解释:饱与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饱与差。 饱与水汽压: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得水汽含量就是有一定限度得,如果水汽达到此限度,空气就就是饱与状态,这时得空气称饱与空气。饱与空气产生得水汽压力称为饱与水汽压,它就是温度得函数。 相对湿度:空气中得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得饱与水汽压得比值。 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使空气冷却到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仅知识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教学要点及试题: 绪论 重点: 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 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 ●气象(meteor): ●气象学(meteorology)运用物理学原理和数学物理方法,研究发生于大气中一切物理性质、物理现 象和物理过程的大气学科。 ●气象学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1)大气一般的组成、范围、结构及各种要素等; ●(2)大气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能量来源; ●(3)探求大气现象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4)将大气现象中的规律应用于实践。 ● ●气候:某地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的相互作用下,某时段内(一 般指30年以上)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 ●天气与气候简析。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况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 1.气候和天气关系密切,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个不同概念: ● a. 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的具体状态。 ●例如:三亚市某日的最高气温30°C,最低气温20°C ,午后有雷阵雨 ● ● b.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例如:在中国,东部地区7月较为闷热;北方地区1月和2月多严寒天气;某市年平均气温为25°C, 昆明四季如春,这些都属于气候现象。 ● ●气候学研究任务: ●气候系统及其组成: ●大气的物质组成:(1)干洁空气、(2)水汽、(3)固态、液态颗粒

●什么是气溶胶(Aerosols),其分布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大气的圈层组成及各圈层特点 ●饱和水汽压(E)与温度(t)按指数规律变化。 ●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 ●比湿(q) ●混合比(γ) ●露点(T d)当 ●风(wind) ●云: ●降水变率 ●空气状态方程: ●虚温:T v, ●思考题: 1.某气象台站测得某日某时f=40%,t=15℃,p=1000hPa, 求该时段的e、d、a、q、γ值。 2.北纬30°处有一座海拔1000m高的山,试分析该山地坡麓与山顶在上、下午不同时间各气象要素(T、p、 e、E、 f、t d)的分布及山南与山北的差别。 3.简介大气主要成分在大气层中的作用及微量气体(CO2、O3)影响气温垂直分布的原因及机制。 4.人类用什么方法来限制大气系统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 臭氧层遭到破坏? 5.对流层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存自然环 境有何影响? 6.对流层顶气温分布为何高纬高,低纬低? 7.说明状态方程物理意义. 8.说明各气象要素定义及单位. 9.干湿空气哪个重,为什么? 10.一块湿空气,P=1000hpa,e=23.4hpa,t=20°, 求该湿空气密度. 一、填空题: 1.气象学是研究发生于()中的一切()和()的科学,以()为研究对象。用()表示。 2.天气是指在某一地区,()或()内大气中的()和天气现象的综合。

污染气象学整理

污染气象学 1. 普兰德(Prandtl )混合长理论 将分子运动学的平均自由路程概念引申到湍流运动中,假设流体中的湍涡(结构紧密的流体微团)类似于一个个分子,在其与周围流体完全混合之前所经过的距离为混合长,基于此点,普兰德提出了半经验的混合长理论。 (1).湍涡的某物理属性(量)具有被动性,即此属性(量)值的大小不影响空气的运动情况。 (2).属性(量)被湍涡输送时,具有保守性,即在运行微距离l (混合长)的过程中,其值保持不变。 1.优点:将复杂的脉动输送用扩散系数及属性值垂直梯度表示。(在水平方向应用较少) 2.假设条件:属性值S(Z)具有被动性和保守性。 3.交换系数与分子运动学粘滞系数很相似,但实际上有很大不同。 4.混合长不像分子平均自由路程一样具有真实的物理意义,因为湍涡在运动过程中,不停地与周围流体产生物理属性值的交换,实际上不存在一个明确的“混合长”。 5.因为表达简单方便,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现仍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理查孙数 对均匀不可压缩流体,其从层流状态转变为湍流状态的判断依据是其雷诺数,但对于非均匀可压缩状态的大气来说,以雷诺数来判定则不是很合适了。对于大气来说,判定其湍流强弱的参数用理查孙数,其定义为:如右 理查孙数意义: 大气中一切运动都是能量的参与、转化而形成的。大气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通过下垫面的吸收,再经过辐射(长波)、对流、湍流、水汽凝结蒸发等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转变为大气的内能、位能,这种传递是不均匀的,因此,造成大气的内能、位能的不均匀,最终造成大气的运动,即将内能、位能转变为动能。而由于摩擦作用,动能又转变成湍能,由大湍涡的湍能转变成小湍涡的湍能,最后通过分子的粘性将湍能消耗成热能。 由动能转变成湍能、再转变成热能的过程称为能量的耗散。 因此,大气中湍流运动的强弱取决于动能转变成湍能及湍能消耗的速率,理查孙数就是根据二者的比值而得来的。 以空气只在x 方向运动为例 湍能消耗率为: 湍能补充率为: 二者的比值为: 四、近地层风速随高度的分布 大气的边界层一般可以分为两层:近地层及摩擦层上层。从地面以上到高度约100米左右的一层大气称近地层,该层具有一下 一些特点: 1. 因受下垫面影响巨大,气象要素日变化明显; 2. 各气象要素垂直梯度较大,尤其是温度,其垂直梯度往往是自由大气中的十多倍甚至几十倍; 3. 相比湍流应力,其气压梯度力、科氏力、分子应力等小得多,通常可将它们省略掉; 4.该层中湍流切应力可近似地看成不随高度改变,称为常数应力层。 对于中性层结的空气层来说,其层结稳定,没有热力对流,湍流完全取决于动力因素。 以地面作为参照,可设定地面的湍流脉动为0,离地面(边界)距离增加,其脉动增强。假定湍涡的普兰德混合长与其离边界层(地面)的距离成正比,即: l =χz χ称卡门常数,通过风洞实验等测得其数值介于0.3~0.4。根据混合长理论,有: 22) () ()(z u z T T g z u z g Ri d ?+??? =????=γθθz g K H z ??? ? θθ 2 )( z u K Mz ??Ri K K z u z g K K R Mz H z Mz H z ?=??????= 2)(θθ2 2)( z u l ??=ρτ

气象学复习资料[1]

一、单选:10×1.5=15 二、多选:5×2=10 三、名词解释:5×3=15 气象学大气污染照度太阳常数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差额容积热容量导温率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相对湿度露点温度干燥度逆转风季风气团气旋大陆度 四、计算: .......... 五、问答题:6×6=36 1.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对流层有什么特点? 2.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如何? 3.什么叫分子散射和漫射?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成成蓝色,浑浊的天空成乳白色? 4.为什 么晴天的夜晚比阴天的夜晚温度低? 5.为什么干燥土壤表面昼夜温差比潮湿土壤表面昼夜温差大? 6.为什么地面最高温度不出现在正午,而出现在13时左右? 7.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各具什么特点? 8.为什么湿绝热直减率比干绝热直减率小? 9.气温直减率、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有何区别? 10.如何判断大气静力稳定度? 11.为什么相对湿度和日温变化相反? 12.大气中水分凝结的条件是什么?如何满足其条件? 13.为什么形成雾和霜的有利条件是晴朗无风的夜晚? 14.罗风压定律(定律名字不清楚好象是这样) 15.在三圈环流中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有哪些? 16.锋分为哪几种类型?缓行冷锋的天气特点? 17.气候的形成有哪些因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18.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主要特点? 名词解释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遗迹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变化。 照度: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 太阳常数: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约为1.496×108km),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 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导温率: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有垂直方向获得或失去λ焦耳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 干绝热直减率:空气是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的这种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的基本知识)一、地球大气成分由三个部分组成Clean Air【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①干洁大气(即干空气)Moisture 水汽(滴)② Impurity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③ 二、低层大气的各种主要成分N2):氮气(①存在方式: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作用: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氧气(O2②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积极参加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臭氧(O3③ 时空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空间变化: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水 ,含量极少。~60km 垂直:55 ,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25km 20 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12 ~ 10km向上,逐渐增加;从 近地面,含量很少; 臭氧的作用: 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制作用。a. 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 b. 温作用。 CO2) 二氧化碳(④ 空间变化:水平:城市大于农村;

垂直:0~20km,含 量最高;20km 以上,含量显 著减少。 作用: 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b.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产生“温室效应”。 三、水汽来源: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① ②时空变化:时间: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③作用: a.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 四、大气中的杂质 在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的作用: ①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②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 ③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 ④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五、气温、 ①定义: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反映一定条件下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 通常指距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②单位:摄氏度(℃)温标;绝对温标,以K表示;华氏温标:℉,水的沸点为212℉ ③单位换算: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地球大气 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 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 应 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 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天气层)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 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 (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 ?^)或W/

m2 o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I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Im/ m2) 亦称为照 o 度,单位勒克斯(lx )。 3、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 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温度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位移。 4、太阳常数(S。):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太阳光线垂直入射的天文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h):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7、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的分布规律。 (1)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春分、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8可照时数(昼长):从日出至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9、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昼长岁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考试题型:题型一、名词解释 5个,每个2分,题型二、判断 15个,每个1分,题型三、填空题25-27个 1空1分,题型四、完成题(画图) 4个,每个2分,题型五、计算(辐射、积温、压高公式、湿度四选三)、题3个,12分,题型六、问答题6个,25分-29分 老师平时留的作业题也要看。此资料仅供参考,有争议的地方查找课本或向他人咨询。 第一章大气 1.概念:光化学氧化剂、酸雨、可吸入颗粒物、飘尘、降尘、天气、气候 光化学氧化剂:是由天然源和人工源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主要的是O3,PAN) 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粒子。 飘尘: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粒。 降尘:是指粒径大于10μm的微粒。 2.简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组成:a、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各种杂质以外的所有混合气体统称干洁空气,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b、大气中水汽: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地表海洋和江河湖等水体表面蒸发和植物体的蒸腾,大气中水汽含量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水汽水汽是低层大气中的重要成分,含量不多,只占大气总容积的0%~4%。c、气溶胶粒子: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植物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气溶胶粒子来源分为人工源和自然原 垂直分布:从下到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点①有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②层内集聚3/4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③在同一地点的同一时间里,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④该层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⑥地面看到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它是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一层 平流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②该层空气较稳定③该层温度受地面影响小,水汽含量很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臭氧含量较多 中间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②该层空气较稀薄 热层:①这一层的厚度是从中间层顶到500KM的高度②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③该层的厚度和最高温度值都与太阳活动有关④该层空气极其稀薄。 散逸层:(热层顶以上到3000km的高度)①该层内温度不连续,难以确定温度曲线②该层空气分子受地心引力的作用极小,因此运动速度极快 3.对流层的主要特征(见题2) 4.大气污染物分哪几大类?并举出具体污染物 A、含硫化合物:SO2、SO3、H2SO4、H2S硫醇、亚硫酸盐、硫酸盐和有机硫化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SO2、H2SO4、H2S B、含氮化合物:NH3、N2O、NO、NO2等,通常以NO,NO2危害最大 C、碳氧化合物:CO、CO2 D、碳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其中CH4、C20H12是主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间、空间尺度) 2.气象学发展历程:气象仪器、无线电报、无线电探空仪、遥感探测、自动气象站 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 1.大气组成: 干洁空气(N2、O2、CO2、O3)、水分、悬浮杂质 2.大气的垂直结构(温度、成分、电荷、大气垂直运动) a.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④主要大气现象发生在此层 分层:贴地层、摩擦层、对流中层、对流上层、对流层顶 b.平流层:①25km(臭氧层)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热而使空气温度大大升高) ②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③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飞机航行。 c.中间层: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d.热层:气温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电离现象 e.散逸层 3.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 a.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的比值; b.露点:空气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 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高,露点高; 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露点温度比气温低 第三章辐射系统 1.辐射通量及辐射通量密度定义 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2.辐射规律(选择) a.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放射能力强(弱),吸收能力强(弱)黑体吸收(放射)能力最强 同一物体,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同一温度下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b.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越高,放射能力越强 c.维恩位移定律: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着物体温度不断增高,最大辐射波长向短位移。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光谱:可见光(50%)、红外区(43%)、紫外区(7%) ◆太阳常数: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值为 1370W/m2 1)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天文辐射) a.影响因素: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白昼长度 b.天文辐射对热量分布的影响 ①全球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纬度增高而减少。形成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带。 ②夏半年获得天文辐射量最大值在20°~25°的纬带上,由此向两极减少,最小值在极地。 (原因:太阳高度角大,白昼长度大于赤道) ③冬半年北半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大在赤道。随纬度增高而减少,到极点为零。高低纬度之间冬季气温差较大。 ④由于日地距离影响,南北半球天文辐射总量是不对称的,南半球夏季各纬圈日辐射总量大于北半球夏季相应各纬圈的 日辐射总量。相反,南半球冬季各纬圈日辐射总量小于北半球冬季相应各纬圈的日辐射总量。 2)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反射、散射、吸收) a.主要变化:

气象学名词解释

二、选择与填空题整理 1.对流层中温度的变化是:【随海拔高度的降低温度升高,湿度加大。】 2. 光合辐射的有效波长:【0.4~0.7um】 3.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作垂直上升运动时,当r > rd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r相对湿度,rd饱和差,r越大越不稳定) 4.在一天中,土壤表层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将出的是时候】 5.夏热冬冷,春温高于秋温,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是:【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6.在北半球吹地砖风时,背风而立,则低气压在:【左边】 7.暖锋过境,降水区一般出现在:【锋前】 8.在北半球海洋航行,遇到台风威胁时,应驾船驶往风向的【右边】才能脱离危险。 9.昆明四季如春的主要原因【受滇黔准静止锋的影响】 10.每年3月21日前后出现的节气是【春分】 11.根据温度、水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可将大气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11.空气的饱和差也是反映空气湿度的物理量,当饱和差【小】,空气湿润,当饱和差【大】,空气干燥。 13.气温日较差表示【一天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14.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可把植物分为【喜光】【耐阴】 15.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引起气候变化的现象称【季风】 16.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暖多雨】 17.根据冷锋移动数度的快慢,可将其分为【急行冷锋】和【缓行冷锋】 18.中国气候的特征有【季风明显、大陆性很强、气候类型多样性】 19.贵州气候的三大特征是【季风性】【高原性】【多样性】 20.小气候的改善主要措施:【灌溉】【翻耕】【镇压】【垄作】及【间作】 21.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对短波的蓝紫光散射的结果】 22.我国新疆的瓜果甘甜可口,最主要的人原因是【光照强度强】 23.“十雾九晴”或“雾兆晴天”主要指的是【辐射雾】 24.相对降水率变大说明【旱涝可能性大】 25.逆温出现说明大气是【稳定】 26.随着绝对湿度的增加,露点温度【增大】27.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28.世界有名的大沙漠都分布在【副热带高压带】 29.水分凝结的两个条件是【有凝结核存在】【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 30.气压场的基本形式有【低气压】【低压槽】【高气压】【高压槽】 31.根据气团的移动,可把锋分为【暖锋】【冷锋】【准静止锋】【锢囚锋】 32.表示季节变化的节气有【立春】【夏至】【秋分】【冬至】 33.季风气候的特点【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富有海洋性,冬季寒冷干燥富有大陆性】 34.影响我国的主要起团有【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变性的下降气团】【变性的热带海洋气团】【热带大陆气团】【赤道海洋气团】 35.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下垫面因素】【大气环流因素】【人类活动因素】 35.作用于风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惯性离心力】 36.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夏季多余,冬季干燥,东南多雨,西北干旱】 37.我国属于【亚热带草原湿润季风气候】 38.大气中的O3主要集中在【平流层,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 39.大气中的水汽【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40.反射率的日变化是早晚大,中午小,其原因是【太阳高度角决定的】 41.露点温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42.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1013】百帕。 43.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地带称为【锋面】 44.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之一是【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 45.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台湾北部】 46.贵州辐射能以【西部】最多。 47.干燥疏松的土壤其表土【升温和降温都快】 48.空气中的CO2和H2O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所以称作【温室气体】 49.导热率大的土壤,其热量传递【快】,地面温度日较差【小】 50.暖锋降水在【锋前】,冷锋降水在【锋后】 5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工业地区和大都市局部地区作用更加显著,产生城市【热岛效应】 52.水面蒸发与气温和【饱和差】成正比,与【气压差】成反比。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作者: ————————————————————————————————日期: ?

气象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辐射:物体以发射电磁波或粒子的形成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由辐射所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有时把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是决定地面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重要因素。在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在日出日落时为0,正午时达最大值。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以正南为0,从正南顺时钟向变化为正,逆时针向变化为负,如正东方为-90°,正西方为90°。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 光照时间:可照时间与因大气散射作用而产生的曙暮光照射的时间之和。 太阳常数:当地球距太阳为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能通量密度。其值为1367瓦?米-2。 大气质量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直接辐射: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能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的太阳辐射光谱成分。 大气逆辐射:大气每时每刻都在向各个方向放射长波辐射,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即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 地面辐射差额:某时段内,地面吸收的总辐射与放出的有效辐射之差。 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与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 T 平均= (T 02 +T 08 +T 14 +T 20 )÷4。 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分解

集训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2014.09.12) 1、大气运动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支配。 2、影响大气运动的真实力有(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摩擦力);影响大气运动的视示力有(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 3、(1)气压梯度力: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叫气压梯度力,由表达式可知,气压梯度力方向指向—▽P 的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2)摩擦力:单位质量气块所受到的净粘滞力 (3)惯性离心力:R C 2Ω= (4)地转偏向力: V 2 ?Ω-=A ,地转偏向力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①.地转偏向力A 与Ω 相垂直,而Ω 与赤道平面垂直,所以A 在(纬圈)平面内; ②.地转偏向力A 与V 相垂直,因而地转偏向力对运动气块(不做功),它只能改变气块的(运动方向),而不 能改变其(速度大小)。 ③.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A 在V 的(右侧),南半球,地转偏向力A 在V 的(左侧)。 ④.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的大小成比例。当V=0时,地转偏向力消失。 (5)重力是(地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合力,但是地球是椭圆的,任何地方重力都(垂直于水平面)。重力在赤道(最小),极地(最大)。 4、温度平流变化:气块在温度水平分布不均匀的区域内保持原有的温度作水平运动而对局地温度变化所提供的贡献。 温度对流变化:空气垂直运动所引起的局地温度变化。 局地温度变化=个别变化+平流变化+对流变化 5、连续方程的表达式: 0)(=??+??V t ρρ 表示大气(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称为(连续方程)。其中)(V ρ??称为质量散度(单位体积内流体的净流出量,净流出时散度为正,净流入时为负)。 6、(尺度分析)是针对某种类型的运动估计基本方程各项量级的一种简便方法。通过尺度分析,保留大项,略去小项,可以使方程得到简化。(零级简化方程),就是只保留方程中数量级最大的各项,略去其他各项。一级简化方程,是除保留方程中数量级最大的各项外,还保留比最大项小一个量级的各项。 7、重力位势: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上升到高度Z 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位势的单位是(焦耳/千克)。 8、地转风:对中纬度天气尺度运动而言,在水平方向上(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平衡的风称为地转风,ρp G ?-=

气象科普知识集锦

气象科普知识集锦 1、什么气象条件使春雷响彻天际? 在惊蛰以后,明显增强的暖湿空气与负隅顽抗的冷空气激烈对峙,引发了强烈的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当潮湿的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形成高大的积雨云,云中强烈的电场使正负电荷发生碰撞而放电,从而使万钧雷霆骤然发生。可见此时雷电的发生不仅与近地面层气温回升有关,与冷空气活动有关,与此时空中的水汽明显增多更加有关。 所以,人们总结出:冬季大气干冷,则无雷;春季水汽渐起,则 初雷;夏季高温潮湿,则雷盛;秋季水汽渐去,则雷潜。春季到了,伴随着暖湿空气势力的增强,有了充沛的水汽,高耸的雷雨云系得以发展,春雷才得以响彻天际。 2、“春捂秋冻”有益健康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随着气温的回暖,人们也将脱下冬装,换 上春服。在此之际,年轻爱美的人们迫不及待的穿上裙装和西服衬衫,然而,年长的中老人们还要穿的多一些,暖一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捂秋冻”。那么,春季到了,天气转暖了,人们为何要“春捂”呢?大家都知道,春天和秋天都是过度季节,但它们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一般以3—5月为春季,9—11月为秋季。根据多年气候资料统计,春季最高温度的平均值高于秋季,而春季的最低气温平均值却反而低于秋季。北京地区气候资料显示,春季的平均最高气温为18.9?,秋季则为18.2?,春季高于秋季0.7?;春季平均最低 气温为6.1?,秋季平均最低气温为6. 7?,春季比秋季反而低 0. 6?。这说明:虽然在春季白天温度高一些,但一早一晚温度还是

比较低的。屋里的温度有一定的保守性,春季是回暖期,屋里的温度回暖不如屋外,所以在屋外感觉很热,一进入屋里就感觉很凉;秋季则相反,是一个降温季节,屋外气温虽然下降了,但屋里却是温暖的。因此,如果春季不注意保暖,天一热就急忙脱衣服,就会不能完 全适应早晚与屋外的温度,稍不注意就会着凉感冒发烧。还有,虽然春季天气已回暖,但冷空气活动次数仍多于秋季,还时常有寒潮入侵,往往出现倒春寒天气,很容易让人们不适应。为此,春季一定不要轻易减少衣服,多注意保暖,多“捂一点”比较好,搞好春季保健才能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3、看风识天气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4、春季养生重在防“肝火” 发表时间:2009年2月12日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时期,气候变化多端,时有风寒温湿交 替侵袭人体。这一季节以肝气为令,冬天蓄积体内的阳气随着春暖转为向上外发,若藏阳气过多会化成热邪外攻,如果遇到阳气骤升,内外两阳碰撞,易引动内热而生肝火,继而诱发多种疾病,此时需调养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复习

绪论 1.什么是气象?什么是气象学?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总称。 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变化特征和规律的科学,是农业气象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农业气象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答: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研究内容: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小气候与调节;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政策 3.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答a.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b.大气提供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c.气象条件对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产生影响d.大气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e.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反作用 第一章 1.什么是大气圈?答:整个空气圈层成为大气圈(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组成。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 2.大气的成分答: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3大气污染的概念、环节.。答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环节:污染源排除污染物;大气的运送扩散;污染对象 4.大气污染防治的方法和途径答:工业布局和减排;煤烟型污染防治;减少交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绿色植物和覆盖。 5.什么是气温,气压,风,湿度,云 气温:通常就是指地面气象观测场内处于通风防辐射条件下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m处的干球温度表读数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以百帕(hPa)为单位 风: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称为风 湿度:表示大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 云: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6.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的作用 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共五层。(P21) 对流层的特点及其作用:气温虽高度增高而降低。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高度,气温见底的情况是不同的。(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高层和低层的空气能够交换和混合。使得近地面的热量、水汽固体杂质等向上运送。对层云致雨有重要作用。(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地流层受地面影响最大,而地表有海陆,地形起伏等性质差异,使对流层中温度、湿度、CO2等水平分布极不均匀。在寒带大陆上空的空气,因受热较少和缺乏水源就显得寒冷而干燥;在热带海洋上空的空气,因受热多,水汽充沛,就比较温暖而潮湿。温度,适度的水平差异,常引起大规模的空气水平运动。 第二章 1、太阳常数、四季形成的原因。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距离处于平均值,垂直于太阳入射光表面的太阳辐射时的辐射度。各地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差异是产生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 2、太阳高度角、赤纬、可照时数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赤纬: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以当地地理纬度来表示,称为赤纬。赤纬的变动范围是+23.5o—-23.5o。 可照时数: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3、什么是地球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总称为地球辐射。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气团与锋 1. 气团气团性质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气团是空气在气团源地经过对流、湍流、辐射、蒸发等物质和热量交换作用后,取得与下垫面相同的物理属性而形成的,当它离开源地移至与源地性质不同的下垫面时,二者之间又会产生水汽与热量交换,气团的物理属性发生变化,即发生气团变性。老气团的变性亦是新气团形成的过程。 2. 锋附近要素场的分布特征 T(温度)场:水平温度梯度大(等温线密集);垂直温度梯度小(因下面是冷气团,上为暖气团,会出现温度垂直减率很小的情况甚至出现逆温);等位温线密集(锋区内,特别大,强稳定层)。 P(气压)场:等压线通过锋面时呈气旋式弯折,且折角指向高压;锋线一般位于地面气压槽内;锋区内等压线( 等高线) 的气旋式曲率大。 变压场:暖锋前负变压明显;冷锋后正变压明显。(地面变压与温度平流的关系:冷平流使地面气压增加,暖平流使地面气压减小) 风场:(前提:不考虑摩擦,认为满足地转关系)锋线附近的风 场具有气旋式切变,这种现象在有摩擦的地方更为明显。 3. 锋的强度的变化 (1)补充一些: 如何确定锋的强度(简单的说:锋的强度可用锋面两侧的温度差与水平距离(多用纬距)的比值来表示) 850hPa 锋区内温度梯度判断,等温线越密集,锋区越强;剖面 图上锋区内等位温线越密集、等假相当位温线折角越明显对流运动越强烈,锋区越强;各高度层对比,锋面坡度越小,锋面两侧温度差则 越大,锋区越强。 (2)锋强度的变化 锋强度的增强、减弱可以用锋生锋消的条件来判断。

锋生函数可以表示为:F T n v n n (r r) d w n 1 c p n ( dQ dt ) F = 水平运动(f1 )+ 垂直运动(f2 )+ 非绝热加热项(f3 )F>0:锋生;F<0: 锋消。 影响锋生锋消的因素(影响锋强度变化的因子) i .水平运动f1 若水平气流沿着温度升度方向是辐合的,当f1>0 ,有锋生作用。 若水平气流沿着温度升度方向是辐散的,当f1<0 ,有锋消作用。 有锋生作用并不一定有锋生成,还要求在相当广阔区域内,温度梯度或速度梯度都不能呈线 性分面。 ii .垂直运动的影响f2 若大气层结稳定( d ),w 表示xyz 坐标下的垂直速度,当暖气团 w n 中下沉w 0 ,冷气团中上升w 0 ,即时,F2〉0,有锋生作用,反之有锋消作用;若大气层结不稳定( d ) ,当暖气团中上升w 0 , w n 冷气团中下沉w 0 ,即 时,F2〈0,有锋生作用,反之有锋消 作用。 iii .非绝热加热f3 冷空气冷却,暖空气加热最为有利于锋生。非绝热过程的凝结潜 热释放多在锋区暖空气一侧,因而有助于锋的生成及加强。 4. 地面图上锋移动速度的判断 p 1 p 2 C t p 1 t p 2 i .根据锋面移动速度公式x x ,地面图上锋的移动速度与附近变压梯度成正比,与附近气压槽深度成反比; ii .地面锋的移动与锋线两侧风场的分布情况有关,即决定于锋两侧垂直于锋线的风速分量,锋沿着垂直于锋的气流方向移动,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前提下,风速越大移动越快;

气象学知识整理

气象学知识整理 ㈠名词解释5×2′㈡填空20×1′㈢判断10×1′㈣选择10×1′㈤填图2×5′㈥简答3×5′㈦计算2×5′㈧论述1×15′ 名词解释 1.气象学:气象学就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就是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 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广义农学(含农、林、牧、渔、农经等)与气象学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 3.大气污染:由于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的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称大气污染。 4.黑体(绝对黑体):吸收率等于1的物体为黑体。如果有一物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能的吸收率都等于1,即对投射于其上的辐射能全部吸收,这种物体就成为绝对黑体,简称为黑体。 5.灰体:如果一个物体的吸收率为小于1的常数,并且不随波长而改变,这种物体称为灰体。 6.*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建议取值1367±7W?m﹣2,通常采用1367W?m﹣2.

7.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易于让大量的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大气又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辐射不易逸出大气,大气还以逆辐射返回地面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少地面的失热,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暖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习惯称“温室效应”。 8.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 9.*逆温现象:在对流层中,总的看来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但就其中某一层而言,在一定条件下,有时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加(气温垂直梯度为负值)的现象,叫做逆温现象。按形成原因分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10.三基点温度:温度对于植物生命、生长和发育过程的影响,从其生理过程来讲,都有3个基本点温度,简称三基点温度,即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11. “温周期现象”:植物的生长和产品品质,在有一定昼夜变温的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这种现象称“温周期现象”。 12.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称饱和差。单位hPa d﹦E-e d越小,空气越接近饱和即越潮湿d=0时空气达饱和 13.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未饱和空气达饱和时所具有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气压一定,水汽越多,露点越高;反之越低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河北农业大学)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基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第三节大气的结构 第一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一般知识 第二节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第四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第五节地面有效辐射 第六节地面净辐射 第七节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第二章温度 第一节土壤温度 第二节水层温度 第三节空气温度 第四节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空气湿度 第二节蒸发 第三节水汽凝结 第四节降水 第五节人工影响天气 第六节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 第七节水分与农业生产 第四章气压与风 第一节气压和气压场 第二节空气的水平运动——风第三节大气环流 第四节地方性风 第五节风与农业第五章天气与天气预报 第一节天气系统 第二节天气预报 第六章农业气象灾害 第一节农业气象灾書概述 第二节由水分条件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第三节由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四节由光照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五节由气流异君导致的气象灾害 第七章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 第一节气候的形成 第二节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节气候变迁 第四节中国气候特征和中国农业气候特点第五节中国农业气候资源 第六节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第七节气候要素的一般表示方法 第八节季节与物候 第八章小气候 第一节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第二节农业小气候环境的改善 第三节农田小气候 第四节设施农业小气候 第五节农田防护林小气候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一、气象学概念、研究内容与气象要素 1气象学(概念: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过程: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与转化过程,如大气的増热与冷却,水分的蒸发与凝结等; 物理现象:风、云、雨、雪、、冷、暖、干、湿、雷电、霜、露等。 2 研究内容 (1)物理气象学。它从物理学方面来研究大气中的过程和现象,揭露这些过程和现象发展的物理规律。 (2)天气学。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为天气。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就是天气学。 (3)气候学。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它一般用气候要素的统计量表示。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规律、综合分析与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就是气候学。 (4)微气象学。微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及其它微小环境内空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物理气象学的一个分支。 二、气象要素(概念:表示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1.主要的气象要素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日照、辐射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三、农业气象要素学的定义、任务及研究方法 1.农业气象学概念: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农业气象要素:在气象要素中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称农业气象要素,包括: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等。 3.农业气象的研究内容: (1)农业气象探测:包括一起研制、站网设置、观测和监测方法等。 (2)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 (4)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 (5)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气象预报与气象情报 (6)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7)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4.农业气象学的任务:(1)农业气象监测。(2)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3)农业气候分区、区划、规划与展望 (4)农业气象措施、手段的研究(5)农业气象指标、规律、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5.研究方法:通过调查、观测、试验等结合完成。 6.平行观测法:(1)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 (2)主要气象要素、农田小气候要素、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和田间管理工作的记载。 7.在平行观测的普遍原则和指导下,还采用下列方法: (1)地理播种法。(2)地理移置法或小气候栽种法。(3)分期播种法。 (4)地理分期播种法。(5)人工气候实验法。(6)气候分析法。 四、我国气象及气象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按成分)分类: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一)干洁空气组成(25km以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